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记者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3: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新闻学子伤不起我想起来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吉鸿昌先生说:我是中国人。。。。//@假装在纽约: 视频和新闻的网址在这里
http://t.cn/zOyOidV
@假装在纽约否决效应在持续发酵。这是日本TBS电视台记者在叙利亚采访时和一个当地人的对话。叙利亚男子:“你是日本人吗?”日本记者:“是,我是日本人。”叙利亚男子:“好。如果你是中国人,我就割断你的喉咙。”
http://t.cn/zOyto8R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2809)
|
評論(720)
今天17:47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3: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刘刚在路上转发微博
@蔡斯图《法兰西晚报》创始人皮埃尔•拉扎雷夫(Pierre Lazareff)说,一位新闻记者,前半生是花在报道一些他所不能了解的事情上,而后半生呢,则花在隐瞒一些他了解得太透彻的事实上。轉發(6)
|
評論(3)
2月17日19:51
來自iPhone客户端
轉發|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1: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http://news.sina.com.cn/z/35snhdjzm/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S9S43179/U2004P1DT20120224143759[1].jpg[/img]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S9S43179/U2004P1DT20120223194824[1].jpg[/img]

案例一:四成调查记者吃够青春饭就要转行
“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

新闻经验丰富 平均从业八年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对报酬与福利不满,但对同事关系、时间弹性和工作自主性较为满意。不容乐观的是,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30%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愿意继续从事1-5年调查记者的只有13%左右。



案例二: 35岁职场生死线,记者更难幸免
2012年2月8日《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贴出最新记者招聘启事,比起户口、外语、性别、专业的无要求与本科学历的较低要求,25岁—33岁的年龄要求显得严苛。不仅《南方都市报》,“招聘记者,年龄35岁以下”也是很多报纸、杂志招聘启事,特别是电视台、电台的招聘启事中必不可少的一条。35岁职场生死线,记者更难幸免。
案例三:青春饭职业盘点,记者榜上有名
通常情况下,每天凌晨1点,MSN上头像还亮着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大洋彼岸的朋友;另一种就是媒体同行。“做新闻,要拼速度;做新闻王,要拼秒数。”年轻人有激情有体力有冲劲儿,年轻是当记者的重要资本。在编辑的连环夺命电话催促下疯狂敲击键盘,需要何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案例一:四成调查记者吃够青春饭就要转行
“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

新闻经验丰富 平均从业八年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对报酬与福利不满,但对同事关系、时间弹性和工作自主性较为满意。不容乐观的是,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30%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愿意继续从事1-5年调查记者的只有13%左右。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XF0P0CYV/U2004P1DT20120223194904[1].jpg[/img]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WB23Q1RA/U2004P1DT20120223202944[1].jpg[/img]
原因一:看不到事业前途
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在中国,冲在新闻第一线的绝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活力有冲劲有激情,能出色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那么,除了他们呢?三十岁甚至年纪更大的记者呢?其实,他们或离开或跳槽或辞职或改行或升迁……总之已经不再是一名一线记者了。
随着从业年龄的增长,记者经验越发丰富,思维更加缜密,判断日渐精准,即便而立,依然处在大有作为的年纪。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被钉死在某一口子上的现实,并且信息芜杂纷呈的今天也往往用不着多么深刻的报道。他们十年磨剑却无用武之地,只能面对一则又一则日常报道,看不到事业前途。于是他们曾经的活力、冲劲、激情渐渐消散。离开、跳槽、辞职、改行、升迁……这些考虑已多过继续做好记者,做好新闻本身。
原因二:中国的新闻工作更适合年轻人
曾有一家权威机构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新闻从业者中,已死亡的职员平均年龄仅为45岁,其中患癌症死亡的比率高达七成二,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岁,一半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患病的状态。由于长期处于高压力下工作及生活,透支健康已成为这一人群最大的问题。新闻行业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业者必须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满负载状态,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都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损害。也因此,在中国,年轻绝对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重要资本之一。




原因三:特殊的职业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刊登一位美国新闻从业者的介绍:“在美国,各大媒体都不直接录用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记者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职业。新手有时会丢三落四,采访不到家、消息报道不准确,文章出了偏差常会引发麻烦或者诉讼。所以大的媒体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让那些新记者们把错误出在地方报纸、地方电台,等他们成熟了,出错少了再到大媒体来。能够被大媒体看中时,这些记者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各大媒体都把有经验的老记者当成‘宝贝’,给予高薪。”
而我国就不一样了,2002年起,大多数新闻单位开始不设编制,极少数提供编制的大报炙手可热。新闻毕业生不愿意进媒体是假象,真相是学生对享受准公务员待遇的媒体趋之若 鹜,对无保障的“新闻民工”招聘有所顾忌。而媒体一方面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才需求,又对新闻教育培养出来的半成品兴趣索然,所以双方带着各自的需求在互相闪避。
英美记者刚入行写news,有经验了写story,再接着写feature或comment,记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字越写越少,见识越积越深,人越老越 值钱;我们这里是大小老少一起竞争,一些人只等利用职务之便结网成功,便投身去试这张关系网牢靠程度,通常是在35岁上下。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F26HDYJN/U2004P1DT20120223194948[1].jpg[/img]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F26HDYJN/U2004P1DT20120223204434[1].jpg[/img]
方案一:摆正心态,年龄不是问题
如果我们真正热爱记者这个职业,以此为荣,又怎会在乎年龄?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王克勤曾说:“我就是到了60岁,70岁白发苍苍,我仍愿意做一个记者,尽我本人的能力,通过我的笔,最大限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能够尽可能多地给社会公平、正义、进步,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利益。”态度决定一切。老记者只要有健康的心态,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也会大受采访对象和同行小字辈的尊重。同时资深记者的经历、对社会的认识,甚至所受过的挫折、磨难,对于他的工作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他还能保持激情,保持创造力,年龄绝对不是问题。



方案二:摒弃官本位思想
在中国,一般认为一个有出息的记者应该走这样一条路:记者——部门负责人——副总编辑——总编辑,如果总编辑做的好,还可以成为管总编辑的新闻官。但职位是有限的,不是谁都能一步步升迁的,于是不少优秀记者在干了几年后,如果没有上升的空间就开始跳槽了,转入别的行业,或者到一些有上升机会的新兴媒体。但要是摒弃了官本位,坚信“一线的就是一流的”,一碗青春饭,也可以坦然地端到老。
方案三:管理者站高望远
如果一家媒体只要冲在第一线的记者,那么它仍然稚气未脱。成熟的媒体是需要并重视老记者的,他们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中流砥柱,更是新闻理想孜孜不倦的守望者。对于管理者来说尤其要重视这一点,清楚老记者的优势,给予其舞台舞蹈,并提供优厚的条件、待遇,解除老记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沧桑的面庞、花白的头发成为新闻第一线中最美丽的风景。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DKZK1727/U2004P1DT20120223195033[1].jpg[/img]




    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
  • 这项统计再次表明,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在京沪粤,一名消费理想与身体的男性,月薪万元何以维持一个家庭?于是,一个个本不该退役的老兵以激烈方式离开,一批批心怀激情 和梦想的新人加入,其间是专业素养和存量智慧的隔代流失,新媒体时代则呈加速度。—《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





    有幸见证、记录这个变革中的时代
  • 做调查新闻比较切合我的个性,目前来说没有一个更吸引的行业让我转型。我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关注这个变革中的社会上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能够见证、记录、观察这个时代,我觉得很荣幸。--《财经》杂志记者欧阳洪亮









    把这份工作当作NGO来做,内心更纯粹点
  • 我的同行们,每天都要面对公权的封杀,以及待遇偏低的烦恼。从长期看,这确实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回报都很少的行当。说服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只有自 己纯粹的内心。我一直对自己和同事说,我是把这份工作当N G O来做的。也许有一天,它就真的成为一个非赢利性质的志愿职业。—《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坚










    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坚持
  • 市场化带来的资本控制,以及专业主义本身的弊端,例如以技术化名义实施的行业控制,对调查记者带来更多的困扰。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坚持,才能让中国这一群优秀的记者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知名时评家长平


















   青春是承担失败风险的资本,失败了可以再来 ,但是资深老到的记者拥有控制风险的经验、降低风险的技术,能够减少失败而一发成功。所谓"青春饭",并不单指年龄的青春,更重要的,是"青春"的特质,那就是对理想的坚守,对社会正义的呼吁,以及对自我价值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里,年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架向上的云梯。策划:中国传媒大学 2011级李星佺、郭笑晨、徐弘毅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2: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崔永元称后半生要退出电视界研究口述历史

2012-02-28 01:1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16417人参与

核心提示:主持人崔永元2月27日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调回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崔永元介绍,自己团队所做的口述历史全部是自筹资金完成的,一些企业家朋友“十年里帮助了我们两个亿”。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27日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调回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

从《电影传奇》到《我的抗战》,崔永元近几年所忙的事,看上去似乎和“主持人”关系不太大。醉心于口述历史的他27日表示,希望“后半辈子就干这个事了”。

当天在传媒大学校内,举行了崔永元与该校合作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的签约仪式,由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义务主持”。

据崔永元介绍,口述历史作为“人民记忆”、“微观历史”,从上个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别具意义的历史收集方法及专业学科。此前在中国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近些年才成为“热词”。2002年前后,崔永元开始收集口述历史,十年间已收录了6大领域、约4000人左右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

根据协议,中国传媒大学将提供一座约8000平方米的独立大楼,用于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博物馆则会把崔永元团队收集到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面向传媒大学师生及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个人免费开放,还将举行一系列展览。

崔永元的“无底洞”:企业家朋友捐助两个亿

如崔永元所讲,口述历史的体量非常大,有时候对一个人的采访就要进行几十天。如此进行十年,所需的资金自然是不小的数目。他介绍说,自己团队所做的口述历史全部是自筹资金完成的,一些企业家朋友“十年里帮助了我们两个亿”。

崔永元笑称,今年春节刚过就提醒他们钱不太够用了,“跟我们合作过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无底洞。”

两个亿的资金如何监督和管理?崔永元表示,筹措来的资金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崔永元公益基金来运作。这个基金是独立的,要接受审计的。

当天与会的企业家代表则表示,当初决定捐助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只要求保证学术的独立性。

“人们会像记住《史记》、记住司马迁一样,记住今天的小崔,和我们这些同情‘崔司马迁’的人。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位企业家说。

崔永元欲重回学校做研究 推动口述历史成立专业

谈到自己选择做口述历史的缘起,崔永元表示,开始是比较功利地想做纪录片。在采访的时候发现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于是很快转向,可以说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做。在盘点的时候觉得真不错,于是下了决心这辈子就做这个事。


崔永元表示,自己可能会很快向央视提出申请,尽快调回到母校。也希望能顺利开设口述历史专业,培养研究人才,自己“后半辈子就干这个事了”。

在接受传媒大学校电视台采访时,崔永元使用了更口语化的表达,“我快回来了,又跟你们在操场上混了”。他希望同学们将来到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做志愿者,因为有大量内容需要校对。

中国目前口述历史收集、研究的水平如何?崔永元认为跟这方面先进的国家没法比。但最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开始主动联系了。

“说明我们算是一块料了”,崔永元说,即便如此,“还早着呢”。

http://news.163.com/12/0228/01/7RAHEI7800014JB6.html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0: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何平: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行者

2012年03月02日09:39  人民日报海外版
  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行者。

  作为记者,采访固然要靠眼睛观察、用手记录和脑袋思考,但首先要靠双脚去跑。大凡真正的新闻都是跑出来的。进一步说,记者是受读者的委托在跑新闻、抓新闻、报新闻,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把所看到和感悟到的如实地传达给广大受众。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采访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但他们以新闻记者的职业良知和社会正义感,孤身深入到中国西北黄土高原腹地,勇敢地掀开了与真相隔绝的历史帷幕,让中国和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在茫茫夜空中闪耀着理想和希望的红色之星。

  时代虽然变了,但记者的职业要求并没有改变。

  对于大多数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人来说,外部世界总是遥远的、神秘的。而新闻记者则有着独特的职业优势,有可能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任何一个角落采访。尽管现在已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但同时必须承认,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仍然有着相当的局限,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为此,这有赖于新闻记者通过他们的笔和镜头,将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真实、形象、生动地加以呈现。

  我时常想,人类能够在地球生存、繁衍、发展,实在是宇宙间的奇迹。举目四望,哪一个星球不是在无始无终的死寂中漫无目的地运行?惟有地球,因生命的存在而有了意义,也更因人类的创造而充满了精彩。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分布在不同大洲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先人们,怀着永远不灭的梦想,以其坚忍不拔的勇气、生生不息的劳作和永不枯竭的智慧,筚路蓝缕、耕耘收获,开荒拓土、重整山河,发明创造、不懈求索,无论是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还是玛雅文明、中华文明,不同地域的不同文明在历史的天空交相辉映,各放异彩。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人类社会在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都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规律,但其路径与时序却各不相同。于是,人们在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定性中,也同样看到了偶然性和多样性。以至于我们甚至难以准确地判断,究竟是前者决定了后者,还是后者主导着前者?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世界,这就是自然法则。

  既然如此,那么人类就应当顺从这一法则而不是与之相悖。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事物的差异性。与其说差异是万物发展的结果,不如说差异是万物存在的理由。正像人们并不要求大自然中的“玫瑰花散发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人类的文明也不应当“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可以说,“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共同创造的各种文明中,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和睦相处,不同文明只有通过平等交流才能得到共同发展。只有“和而不同”才有世界大同。以“拒和”、“失和”甚至“伤和”而求同实属南辕北辙,而作出“文明的冲突”的断言更是大错特错。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诚哉斯言!

  感谢我曾经的同事祝寿臣同志,他利用在对外交流岗位上的难得机会,将其所访问过的几十个国家的观感写成游记,并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全球五大洲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逸闻趣事,融纪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为人们更加真实、全面、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千姿百态的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子。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起到沟通中外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理解的积极作用。我以为,这当是作者撰写此书的初衷吧。何平

  (作者系中国记协副主席、新华社总编辑)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02/093924047085.shtml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2: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田科武编辑记者必读。
@媒介评弹【英国著名记者,写下《一九八四》的奥威尔对新闻人的忠告】1永远不用书刊中频繁使用的明喻、暗喻及其他比喻。2能用短句的地方,绝不用长句。3凡能删的词一律删掉。4能用主动句,绝不用被动句。5凡能用日常用语表达的,绝不用外语、术语或行话。6一旦发现自己纯属胡说八道,便可不遵受上述任何一条。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1305)
|
評論(208)
今天05:53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9: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漫画家英韬逝世享年87岁 曾创办《讽刺与幽默》

2012年03月28日11:31 北京晨报



英韬原名杨筠生,擅长漫画。

  北京晨报(记者 张硕)著名漫画家英韬先生因病于3月25日1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讽刺与幽默》现任主编徐鹏飞表示,英韬先生是中国最恪守漫画本质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逝世是《讽刺与幽默》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漫画界的巨大损失。
  英韬原名杨筠生,擅长漫画。1949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历任《人民铁道报》编辑、记者,《人民日报》美术组编辑,《人民日报》文学艺术部副主任,《讽刺与幽默》主编。《讽刺与幽默》现任主编、中国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证实,英韬先生因患膀胱癌,在与病魔抗争两年后,于上周日离世。“老人一生低调,从未做过宣传搞过展览,直到去年底,我们才给他出了一本漫画书《笔走60年》,没想到书刚面世没多久,老人就没了。”这几天,徐鹏飞还常回忆起英韬先生的音容笑貌,“英韬先生一生忠于艺术,《讽刺与幽默》的每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的心血,老先生70岁才退休,直到临终前还一直在坚持画漫画。”
  徐鹏飞说,“英韬先生的逝世是《讽刺与幽默》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漫画界的巨大损失。 ”
  据悉,英韬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周四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28/113124187634.shtml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柴静: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诚实

2012年03月29日08:15 南方都市报


柴静

  3月17日,由河南省文联、《散文选刊》杂志社主办的2011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颁奖典礼在山西古县举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等人出席。柴静的《世间有情人》与铁凝、李娟等人的共十篇散文获得该奖项。
  柴静得奖的文章是她采访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江·哈力克时所写的随笔。评委之一、《散文选刊》杂志主编葛一敏向南都记者表示,2012年第一期的《散文月刊》刊登了柴静的《世间有情人》。她说,柴静的文章以较短的篇幅、冷静节制的叙述,呈现了嘈杂生活中的大爱大善,突破了以抒情、唯美为主导的散文传统,“这对散文写作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引导散文写作的一个新方向”。
  “之前我也没有因为文字得过什么奖”,柴静说,如果这个奖算是文学界的奖项的话,这还是她第一次因为写字得奖。
  柴静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于2001年出版,主要是她电台录音的整理,至今获得豆瓣网友的好评,但柴静却一直不同意再版,她觉得是“一种女学生式的对世界的感味”。离开电台去央视后,职业影响了她的写作,柴静说,“我写不到何伟和李娟那么好,他们在非虚构写作上投入了全部的能量……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诚实”。
  缘起 电台时期的工作经历
  南都:你之前没得过文学类的奖?
  柴静:对,因为我也没有写过什么纯文学的东西,我近几年来写的都只是博客而已,连专栏都不写,自娱自乐的。如果有一个约束让你定期生产文字,我觉得对我来讲可能比较吃力,我做不到。(笑)
  南都:2001年后你去了央视,《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算你电台时代的一个总结?
  柴静:对,我记得这本书出的时候是1999年。当时我没有想到要出,是我有一个电台的听众,他来见我,拿了很多全国各地寄过来的录音带,就跟我讲,他是出版社的编辑,做这个书也不是为了你,就是为了我们,想出一本纪念一下,那我觉得也行吧,就这样。
  南都:那本书能反映你当时的写作风格么?
  柴静:那个书里面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我当年在电台里面说的话,我做电台时的一个习惯就是会先写下来再说,因为很多时候做电台容易舌头打滑,说出一些言不及义的话,因为你忙着要把那个空间填满嘛,说着说着舌头就滑了,不够有那种敬重,所以那个时候形成了(先写)文字的习惯。还有一部分是临时为了那本书写了前半部分,那个是当时写的。
  南都:你说过《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有点矫情了?
  柴静:青春期嘛,也很正常,对自己宽容点的时候可以说,那是很自然的一个部分,但是再版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了,对读者来讲不管从文字和内容上我也不觉得能带来什么更多的营养。我觉得唯一可能有意义的人群就是我当年电台的听众,是大家青春时代的一个回忆而已。
  转变 新闻可以很好地打磨文字
  南都:去了央视后,工作对你文字风格的转变是不是有影响?
  柴静:我觉得工作肯定是对文字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做新闻,甚至有一个阶段你不知道自己怎么写字、说话。你旧的东西用不上,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的那个阶段是比较难受的。然后你得慢慢把过去的一些装饰性的东西去掉,回到比较朴素的状态里面去,这肯定得有一个过程。新闻是很好的一个打磨文字的东西,因为它有它的要求和训练,实际上你在自觉不自觉当中要去学会,这个不光影响你的写作,说话也是一样的。
  南都:但是对人的关注和情怀一直没变?
  柴静:对。我觉得那本书写得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它还是有一种敏感在里面,当初做传播的初衷对我来讲只有一个,就是想接触到人。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建立联系的一个通道吧。
  文字上也是这样,我在写阿里木的博客里写到过,我们俩在聊,聊到他家庭对他的一种挺残酷对待,我们俩当时在吃凉粉,然后我就很本能地说,“啊?真的吗?”然后他就把那个筷子放到碗上面顿了一下。他平常是一个很欢乐的人,很少有那种正襟危坐那种感觉,但是他当时就是正色地看着我,然后顿了一下跟我说,“底层的残酷你不了解”。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的时候还是一种女学生式的对世界的感味,也更多的是对自身处境的一种感叹,但是这个工作让你接触的人多,看的事情多的了之后,你换了一个坐标之后,那个感触会有很大的不同。
  新书 写出这十年的真实自己
  南都:你新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博客文章的集锦么?
  柴静:不是,之前也有出版社建议说你就把博客集锦,后来我觉得我都写完了大家都可以看了干吗还要出,而且一本书的尊严在于说它确实是印在纸上,你写下什么东西能配印在纸上?就不要那么轻率地糟蹋纸了。我还是从头写,当然写的也是这十年,从进入央视开始到现在的这十年。我是在写自己是怎么犯错误的一个过程。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我能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我希望是比较诚实吧,但这点是非常难的,非常难。
  南都:新书有确定的出版日期么?
  柴静:等我有一天克服了那种厌恶感和疏离感,拿起来把它改完就出了。今年出版应该没问题。
  南都:央视主持人出书,像白岩松、朱军等,你自己怎样定位和比较你的新书?
  柴静:我写书的时候没有想我是央视的主持人,也没有刻意地想我不是央视的主持人,这两种东西都会成为写东西的一个妨碍。
  现在我做《看见》的节目,很多人写信来说,其实你的节目并不能解决我现实的问题,可是看完后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这是因为他在别人的生命里看到了诚实的呈现。这本书我也希望这样。你看到的是一个人二十岁到三十多岁,她身上生活是怎么流过的,她怎么去对待,你从她身上得到一种慰藉。我写不到何伟和李娟那么好,他们在非虚构写作上投入了全部的能量,而我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完成采访,所以这本书,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诚实。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赵大伟 实习生赵力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29/081524193065.shtml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1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耿志民张老师,这是大约一年前的帖子,当时就已经确认不实。跟前阵子反复出现的女主播柴璐播报所谓“群众喜迎油价上涨”的谣传一样,无法澄清 ,一笑置之得了//@张志安: 是真是假?请@耿志民 兄调查并确认。 //@洪晃ilook://@王天定: //@染香姐姐://@姚方正微博: //@梧桐细雨夜:
@林滤山[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庐山瀑布】前两天,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杨春,因公来贵阳,看他在节目中刚正不阿,直击陈腐。可是.... 工作原因,接待的时候,我陪同。由于规定公务接待不可上高档酒。所以用接待用酒。 杨先生不高兴,原话:贵州啊,现在就是大旱啊!守着江河没水吃,守着茅台没酒喝!说完就不吭声了!然后离席而去! 轉發(5532) | 評論 4月1日17:53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2)| 收藏| 評論 1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01: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郑风韩青郸城枪击疑犯也是官二代,真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啊。官官相护,媒体禁声,人家为何不猖狂//@鲁开盛:非法持有枪支比聚众斗殴性质恶劣得多!

@纪许光河南漯河持枪威胁记者房管局长牛豪被刑事拘留。罪名是“涉嫌非法拘禁”。又是一个官二代:牛豪,1983年出生,24岁即官居副局长。其父是漯河市房管局原纪委书记。请问@平安中原 :牛豪非法持枪为何不究?再次吁请顶起本人发出的罢免漯河市府最高行政长官、代市长曹存正的帖子。http://t.cn/zO9MRGK

轉發(83) | 評論(32)4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