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09: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逻辑推理
@老鬼阿定[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五毛式逻辑:1,A:这鸡蛋真难吃。B:请拿出建设性的意见来,有本事你下个好吃的蛋来。2,A:这鸡蛋真难吃。B:下蛋的是一只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鸡。3,A:这鸡蛋真难吃。B:比前年的蛋已经进步很多了。4,A:这鸡蛋真难吃。B:你就是吃这鸡蛋长大的,你有什么权力说这蛋不好吃?http://t.cn/S2Dixh



转发(19)|评论(7)6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5: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演员孙海英认罪还要悔改!//@在月亮上垂钓: 它就是那只哈巴狗!!!//@官员财产公示: 他们不是国家的狗,不是人民的狗,而是党的狗,装作是为了国家利益,其实是为了一党私利。//@ZTG8383: ||
@吴稼祥
: 没有最贱,只有更贱。
@徐子林-叮咚【环球时报】堪称全球最不要脸的【狗媒体】啊:头版重量级评论,把哥惊呆了
收起|查看大图|向左转|向右转

转发(3143)
|
评论(1007)
今天12:59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2)|
收藏|
评论
6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逻辑思辨
话题:江苏省地震局澄清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传言[查看原文] 关闭
跟贴和微博关注关系全面整合,可同时关注跟贴和微博,快去“我的跟贴”页看看吧~ 意见反馈>>

快速发贴 上一页1234...19下一页热门跟贴 (跟贴568条 有26368人参与)手机也能看跟贴>>
网易江苏省苏州市网友 ip:117.81.*.* 2012-02-11 08:13:44 发表 地震预测不出来,你怎么澄清不会发生地震呢!!!顶[6216]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粪屎鸡俗 [网易天津市滨海新区网友]: 2012-02-11 08:11:21 发表 你要是说这是谣言,那就代表你能预测,证明前几次大地震你在渎职顶[4513]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叶倾城117 [网易广东省中山市网友]: 2012-02-11 08:06:20 发表 专家别出来辟谣好么顶[2217]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 ... VEH0VR0001124J.html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乔子鲲:消除负面新闻乃破坏舆论生态

2012年02月16日03:49  京华时报

  客观的舆论生态,首先就靠媒体的自律。而在个别媒体弃守原则和底线之后,媒体同行的自我揭短、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调查,就显得极为关键。

  正常的舆论生态,是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反映,该“正面报道”就正面切入,该舆论监督就负面展现。若果因为人为因素作用,导致一些负面新闻消失,那么舆论生态就被破坏了。

  在实际中,这种人为因素屡见不鲜。有的宣传部门被称为“灭火队”,出现本地的负面报道就要到媒体去攻关灭火。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化的公关公司“灭火队”蜂起,删除一帖2000元之类的明码标价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势下,报道称中国质量新闻网以缴纳会费为名,行“消费投诉内部消化”的“收钱毙稿”之实,并无甚新奇,玩的还是老一套。然而,这种正规网站公开招纳会员、明码标价并明确表示可减少负面新闻影响,却是罕见。

  尽管这家网站的负责人表示,减少负面新闻并不代表“收钱毙稿”,同时指称可能代理公司工作人员表述时不准确,在实际运行中到底有无“收钱毙稿”情况还有待国家质检总局介入调查后的结论。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媒体打“擦边球”的把戏花样迭出,甚至成其“生存之道”,不能不令人遗憾。

  有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关质量一类的新闻媒体吃的就是“质量”。有的食品企业感慨,个别媒体以曝光食品质量问题为要挟让他们不胜其扰,你要理它了就上它的当,你要不理它就被它惦记,最后只好花钱买平安。其中,尤以“3·15”这个特殊日期为最。有的借机早早地拉起广告,有的就如这家网站般拉“优秀企业”缴纳巨额会费成为会员单位。是以,在这个节日里有多少企业在大作广告好不风光,又有谁知其中一些企业心中的苦?

  媒体肩负的是道义,护佑的是公共利益、公众利益。惟此才有受众的信任,才能铸就自己的公信力。无论什么媒体都应当恪守这一基本准则。弃守了它,最终就会斯文扫地,让受众唾弃。是以,有良知的媒体把这种信任看得比生命还重。因为,失去了它,就没有立足的根基。

  舆论生态破坏了,侵犯的是公众知情权,扰乱的是社会发展秩序。客观的舆论生态,首先就靠媒体的自律。而在个别媒体弃守原则和底线之后,媒体同行的自我揭短、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调查,就显得极为关键。一些媒体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就是靠其他媒体这种不留情面的监督才得以曝光的。在各种压力和诱惑俱在的情势下,媒体如何坚守这种良知、捍卫媒体品格,值得各类媒体深思,更值得时时自我检视。

  相关报道见昨天A10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乔子鲲
http://news.sina.com.cn/pl/2012-02-16/034923939884.shtml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2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诗人白鸦此乃新闻东厂所为。//@顾建平: 成功地阉割了一个新闻节目,还让它继续存活这么久,够残忍。
@诗人白鸦央视最近的故事太多了,看人家策划主编几年前的话,:《焦点访谈》要么是夸人的,要么是批评人的,但唯独不是讲道理的!牛!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279)
|
評論(110)
今天12:08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1: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野天化石字很小,事很大 //@孤木无心://@胡同台妹_宮鈴: 很有意思的點評,很心酸的調侃 //@龙兄:搞笑的点评不搞笑的新闻。//@柳塘风: //@鲁开盛: 倒数第五条,最狠! //@郎心铁: //@简历义工:
@黄俊杰转。搞笑的新闻和不搞笑的点评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91)
|
評論(21)
今天00:24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22: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老留学所以,布鲁梅的学习思维理论把实践、判断、写作等动作定义为高级思维。难怪说他的理论受佛法影响。

@老留学学习思维的方法之一是读一些经典。如希腊柏拉图和德国康德等哲学家的书籍。而不是仅是学习逻辑。后者只是工具。而文史哲可以丰富思想。没有人文的内容,只玩逻辑那是急功近利;如同背佛法而无修行。轉發(1) | 評論(1)2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轉發| 收藏| 評論1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2: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假如司马迁是记者

2012年03月19日11:47  《新闻实践》杂志
  李 乔

  司马迁是史学家,没赶上传媒时代。但我敢说,他若是真当了记者,绝对会是个好记者。这从他的《史记》里可以看出来,不是瞎猜。

  他写史,极重调查访问,决不光从“金匮石室”里找死资料,也不像郑樵(宋代史学家)说的只是“局蹐于七八种书”,而是常像如今的记者那样行脚上路,采访人物,访查古迹,蒐集散逸的传说逸闻。他虽是史家,记的是旧闻,但一些写作风格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却与后世的新闻记者相仿。

  他写的史传人物,有的当时还健在,他就直接采访他们。《游侠列传》里的郭解,司马迁采访过他,印象是:“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这让我们知晓这位名震江湖的大侠,原来是位外貌既不帅,也不善言谈的人物。但这是史上的真大侠,不是金庸杜撰的那种。李广将军,司马迁写他的传记时也还活着,《李将军列传》记采访李广的印象是:“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若不是司马迁的亲访,我们怎会想到令匈奴胆寒的“汉之飞将军”,看去竟像个村野之人。司马迁的这些人物采访记录,颇像新闻体裁的“人物印象记”。他的这些调查,虽可用“新史学”名词叫作“田野调查”,但从新闻学角度看,无疑也就是采访。

  一个好记者不仅要会采访,也要会写编者按、后记之类文字。司马迁可说是写这类文字的先师。“太史公曰”是《史记》传记末尾的议论文字,对于正文,它既像是补充,又像是引申,言近旨远,见解精辟,与后世的编者按、后记颇近似。

  新闻记者天然求新,媒体要靠创新求生存。司马迁是个创新意识极强的人,“纪传体史书”就是他的伟大创造。侠客、巫卜、医者、商贩、俳优,这些向来为庙堂及流俗所轻贱者,司马迁却硬往史书里写,且赞之有加。

  司马迁要是当了记者,走基层想来是不用督促的。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19/114724137974.shtml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9: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见闻与感悟
魏雅华:靠写时评吃饭,早饿死了

2012年03月29日04:51  中国青年报

  没想到,我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时评《低稿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浪”,不仅报刊转载,网上跟帖也如雨。常有人问我,你发表一篇时评能挣多少钱?我回答,靠写时评吃饭,早饿死了。

  写时评很难,它不同于别的文章:第一,时评作者必须摸准社会脉搏,才清楚该写什么。时评有极强的时效,是易碎品,如果3天不能见报,便进垃圾箱了。第二,时评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往往还要搜集相关资料数据,这时常会很耗费时间和精力。

  可一篇时评的稿费仅仅100元上下。这还是国家级、省市级的大报。如果一个时评作者一个月能发30篇时评,月收入也就3000元上下,和一个在工地上干活的人差不多。您说,靠写时评吃饭,是不是早饿死了?

  如果时评稿件真的不值钱,那么饿死活该,我也无话可说。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投给《中国青年报》的那篇时评,发表当天,便有几十家网站转载,3天之内,转载的报纸和网站数达到140多家。如果他们都能按国家版权局的规定付酬,您可以算一算,一篇时评,能值多少钱。就是按1999年低得可怜的稿酬标准,一篇时评,也能值好几万元。

  网站转载要不要付酬?这一点国家版权局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付酬。不付酬是违法的,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付酬。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法律空白。仅仅是无人监管,所以这条规定,形同虚设。

  网站会说,我的网站不是商业网站,是免费开放的,所以不付费。这是胡说。有哪家网站不刊登广告,中国的大型门户网站哪一家不是日进斗金?它们凭什么赢利?没有海量的新闻及评论,谁还去看这些网站?网站还能存活吗?它们一边无偿使用时评作者的稿件,一边声明“版权所有,不得擅自下载或镜像”。对此该作何评论?

  在美国,全国发行的报刊的稿费标准,每千字的稿费在750~2000美元之间。欧洲的报刊,每千字稿酬大多为四五百欧元。在这些国家,一个时评作者,每个月只要发表几篇时评,就能让一家人活得很滋润。这才是物有所值。

http://news.sina.com.cn/pl/2012-03-29/045124191885.shtml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18: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有报天天读 //@闻记天下:对于新闻资讯的严谨性,我觉得凤凰可以做的更多,因此我想借此机会通过汤先生向凤凰提出一个愚见:开通一个观众反馈或者观众挑错渠道。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也相信高手在民间。在很多专业知识问题上,有很多专业认识他们会提出专业看法专业意见,我想这也是凤凰的资源。
@汤本[url=http://weibo.com/verify][/url]:@闻记天下 说:当然,很可能您听了一些谣言,我们一起来澄清,好吗?心平气和告诉我,哪个新闻评论您不喜欢,我可以改进。我们心平气和地讨论天下事,包括您在内的观众,是我的两个老板之一。谢谢您有话就说,很坦诚,我喜欢! 轉發(23) | 評論 今天11:55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4)| 收藏| 評論 今天16:44 來自iPhone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