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录片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何苏六谈中国纪录片:人文情怀对纪录片很重要
http://www.sina.com.cn [size=+0]2011年12月23日15:40 新浪传媒

何苏六刘文谈中国纪录片


  2011年是中国纪录片的100年华诞。1911年的纪录片《武汉战争》掀起了中国纪录片的序幕。百年来,纪录片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承中华文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产纪录片路在何方?纪录片的价值应如何实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做客微访谈,与网友在线讨论中国纪录片发展之路。以下为微访谈实录:

  八戒之恋 向@CCTV9纪录 提问:纪录片频道播出了很多BBC 探索频道 国家地理频道的关注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同时作为亚洲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出品方,以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著称于世,几部与中国相关的社会人文纪录片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央视纪录频道是否有直接引进NHK的纪录片在平台上播放的计划?

  CCTV9纪录 :在亚洲,NHK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纪录片队伍,从《丝绸之路》起NHK和中国纪录片界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国际合作。2012年,纪录频道已经制定了从NHK引进优秀纪录片的规划。NHK的纪录片,尤其是社会类纪录片的创作水平非常值得中国同行学习和借鉴。它们既具有纪实力量,还兼有写意的浪漫。

  包倬 向@何苏六 提问: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考量,中国纪录片是什么位置?

  何苏六 :中国纪录片在世界上还没有一席之地,与拥有纪录片的资源相比很不相称。

  in光辉岁月里 @何苏六 @CCTV9纪录 提问:记录片有反映当下农民工心路历程的方面吗?

  何苏六:《三姐妹》,跟踪拍摄13年,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农民工的影像史

  huasha1799 :对 @何苏六 @CCTV9纪录 提问: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大概是什么样的?和国家地理,历史频道的差距在哪里?

  CCTV9纪录:开播近一年来的受众分析显示,纪录频道的受众群体以中高端受众为主,有高收入、高阶职、高学历的特征。在央视各个频道中,纪录频道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收视观众比例最高。和国际成熟的纪录片频道的差距,从具体分类(自然类、社会类、人文类)来说,自然类和社会类差距最大,历史人文类相对比较接近。

  何苏六:据我们的中国纪录片蓝皮书预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构成将会逐步趋向年轻化,网络传播是一大推手。

  大愚同学 向@何苏六 提问:@刘文 请问两位老师,阻碍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症结在哪里?是纪录片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是营销宣传手段力度不够?还是国人对纪录片本身不感兴趣???

  CCTV9纪录 :由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冲击,纪录片逐渐退出了卫视的黄金时段,很多纪录片的机构也被撤并,相关人才也流失,转做宣传片和商业片。所以目前中国纪录片面临未来发展的症结就是具有国际专业品质人才的匮乏和成熟营销市场的缺乏。

  妲己上酸菜 :向@何苏六 提问:请问记录频道什么时候能改成高清格式播出啊

  何苏六 :央视分管领导罗明曾经说过一个遭遇,在伦敦宾馆收看电视,转了一圈几百个频道,唯独几个非洲台和中国的电视台不是高清,很受触动。应该不远了。当今国内高清纪录片只是北京纪实高清频道,可以覆盖面仅限于北京市、五环内。

  2B熊Z @CCTV9纪录 提问:中国的纪录片的未来是怎么样的?是走国家地理、探索频道的那种商业化模式化的道路,还是模仿NHK的模式,亦或是另辟蹊径?

  CCTV9纪录 :中国纪录片未来的特征应该是国际化地表达东方文化的特征以及中国人的视角。在欧美,BBC、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有着差异化的价值追求和市场诉求。央视纪录频道应该更接近于BBC和美国国家地理,应该是在故事化表达的同时,注重人文价值的探求和史诗化的专业品质。

  in光辉岁月里 :对 @何苏六 @CCTV9纪录 提问:记录片如何能避免曲高和寡,为广大百姓接受?

  CCTV9纪录 :解决的办法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应该多拍摄观众所关注的、有强烈兴趣的选题。在观众所熟悉的选题中探索观众所未知的细节,在观众陌生的选题中寻找与观众之间的关联。

  吴下阿涛 向@何苏六 提问:想请何老师谈一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群体还有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

  何苏六 :有不少人提“派”的概念,如海派、渝派、南派,我觉得也可以,文化地理对于一个纪录片作者和纪录片作品的风格还是会有影响的。只是坚守、挖掘不够。

  赵鑫TroyBolton 对 @何苏六 @CCTV9纪录 提问:你好,我是一名高中学生,请问明年是否有播出教育记录片的计划?

  何苏六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直致力于纪录片与教育的捆绑,应该有设计。CCTV-9的此类纪录片也很多。某种意义上讲,很多意识形态较淡的纪录片都是很好的影像教材。

  amaris皮 向@CCTV9纪录 提问:可以说正在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会变成历史了。我很爱看中央9,但现实题材关注中国的东西太少了。大部分还在说古代,说动物,说国外。你怎么看这个现象。是因为本身关注中国现实的纪录片人少,还是审批的限制。

  CCTV9纪录 :这位网友对这个问题看得很准。这也是纪录频道开播以后一直在着力推动的,7月份,纪录频道举办了“活力中国”社会现实类题材的招标活动,投入超过一千万元,由13家社会制作机构制作100集纪录片。从我已看的约20集样片来看,题材非常贴近生活,影像鲜活而生动,会在明年的3月份在频道推出。

  槑林_夏末秋 向@何苏六 提问:
BBC《冰冻星球》在英国黄金时段占了1/3的收视率,《海洋》在日本成为票房冠军,中国的纪录片市场怎么培育?@CCTV9纪录 基本没有广告,目前的盈利机制是怎样的?建议贵台把宣传广告打到CCTV1上,天天在自己台播传播效率低(本来能看到广告的都已经在看了)

  何苏六 :我们正在与一些有文化追求的院线接洽,争取多建一些纪录片院线

  执着的大峰 向@何苏六 提问:何老师您好,我希望致力于纪录片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在努力备考贵校的研究生,但是我以前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您有什么建议呢?

  何苏六 :很多人都问这个的问题,其实纪录片和新闻一样,本科就开始学习不太合适,需要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人文情怀非常重要。

  超哥大南瓜 向@CCTV9纪录 提问:到目前没有一档或几部够份量的现实题材作品,是否影响了纪录片频道的收视?这个硬伤怎么面对?

  何苏六 :原来央视的《纪事》栏目很多节目就有这种品质。

  寻找金钱的诱惑 :向@何苏六 提问:您好; 请问如何让纪录片呈现的跟具有历史性,真实性。

  何苏六 :纪录片把今天的显示记录下来即成为明天的历史,视真实如生命。商业化导致了纪录片纪实语言的消解,离纪录片核心价值和品行远了。

  婷喵喵 向@何苏六 提问:中国的纪录片何时能拍出来 《海洋》 那种水准的呀?

  何苏六 :人文社会的还可以,自然科学的还相当遥远。

  坏丫头的日记 向@CCTV9纪录 提问:纪录频道开播快一年了,印象中反映山西的纪录片却很少,我看过的就一部《晋商》,不知道明年有没有再次来山西拍摄纪录片的打算。

  CCTV9纪录 :据我所知,一部关于晋商的新的纪录片已经列入规划。

  xiaolong3 向@何苏六 提问:请问老师有没有兴趣拍一部新媒体的纪录片?我觉得中国好像很少给力的科技和产业类记录片。

  何苏六:很不错的选题,曾经有人有过此动议,想拍就努力吧。

  包子同学 向@何苏六 提问:国内独立制片人的生存状况如何?没有资金没有赞助,怎么能拍出好片子呢。

  何苏六 :独立制片人的身份和界限将会逐渐模糊。

  郝赤赤 :对 @何苏六 @CCTV9纪录 提问: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是哪部啊?这里说的纪录片百年单指电视艺术形式吗?《定军山》算中国第一部纪录片吗?谢谢

  何苏六 :应该说《武汉战争》比较准确,这部片子相对成熟,而且有院线播放。

  轻盈的天空 向@CCTV9纪录 提问:请问刘文老师,纪录频道有没有拍摄过关于各个行业现状和工作细节的纪录片?在高考选专业和日后的择业上,或多或少地会有些迷茫,希望纪录片能以真实的力量厘清偏见,还原各个行业的本来面目~不知道最近有没有相应的选题 。

  CCTV9纪录 :“活力中国”招标活动中,有“爱上新一行”系列节目,就是关注我们这个时代新兴行业的。如小丑花店、淘宝店主、潜水教练等。

  諾諾陌陌 :向@CCTV9纪录 提问:刘老师你好,记录频道开播以来,收视率是不是一直在提高呢?至少我周五的朋友几乎都锁定这个频道,包括我的舅妈~~~这是不是也是在说明我国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为能静心看记录片的人至少是个渴望知识的人~

  CCTV9纪录 :纪录频道开播至今,全国收视份额已经翻了一番。应该说目前关注这个频道的不仅是中老年观众,还有一批青少年观众逐渐被吸引到这个频道的收视群众中来。

  新浪传媒 :【我们需要纪录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学者B。克罗齐上世纪初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无论怎样,总依然有一种光,直面当下,纪录当下,终会穿透历史,留给后来。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解答,祝中国纪录片百年盛典举办成功!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23/154023683745.shtml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9: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纪录片与泄密
美海豹特种部队纪录片将上映 队员担心泄漏机密

2012-02-22 15:07:0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有39人参与

环球网记者报道,据美联社2月21日报道,曾成功击毙“基地”组织前头目本·拉登而声名大噪的美“海豹”特种部队的新兵招募广告,将于2月24日在全美约2500家影院上映。

报道说,“海豹”部队以前从未料想,这部名为《勇者行动》(Act of Valor)的纪实片,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五年前,一家独立制片公司获准深入“海豹”特种部队,将队员们日常训练拍摄成一部纪录片,目的是吸引更多美国年轻人加入“海豹”。部队里的长官们原以为,这部影片只会在几家影院上映,然后悄悄地登陆有线电视节目,从而招募到一些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加入这个特种部队。

但在“海豹”去年成功击毙拉登、上月高调在索马里营救人质,并被总统奥巴马在国庆咨文中高度赞扬后,这部曾经的招募广告项目将于2月24日,在全美约2500家影院上映。这个以秘密行动而著称的群体将受到广泛的瞩目。


不过,有帮助推广这部纪录片的“海豹”队员匿名向媒体透露,由于队员们遭到媒体密集型的报道与关注,他们也因此受到战友们的埋怨。

美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麦克雷文表示,拍摄这部电影原先只是希望帮助招募新兵,但并不想要将一些信息泄露给敌人,也不想令在电影中露面的队员受到生命威胁。

据这部电影的制片人麦科伊介绍,这部电影真实地记录了“海豹”特种部队队员的日常训练。为捕捉队员们的训练,电影制作队伍整整等了4年时间。2011年秋季,这部影片曾在华盛顿举行过一次特殊的观赏首映,当时“海豹”队员们的整体反应还是比较积极的。

http://news.163.com/12/0222/15/7QSIPGQK00014JB6.html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0: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央视纪录频道网络满意度排全央视第一

2012年03月01日11:31  北京晚报

  本报讯 (记者金力维) 作为一个去年1月1日才开播的新频道,央视纪录频道(CCTV-9)网络观众满意度在全央视各频道中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不过,在一片赞扬声中也有一种呼声传来——现实题材的作品偏少,观众期待着更多“接地气”的纪录片。为此,他们昨天在京举行“活力中国”招标首批成果发布会,14部由社会制作机构承制的现实类题材纪录片亮相现场,宣布将从3月5日起陆续播出。  

  2011年下半年,纪录频道投入资金超过一千万元,面向社会制作机构委托定制100集现实类纪录片,吸引了51家社会制作机构参与,31家机构投标,收到42份投标文件。昨天,在招标成果发布会现场亮相的14部纪录片将镜头伸向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讲述每一位主人公故事的同时,散发出新鲜的时代气息。《野生动物摄影师》聚焦两位年轻人对野生动物摄影的痴迷,让观众深入了解这个行业背后的艰辛与乐趣;《独狼的新生》描述前NBA球星马布里如何在中国找到事业发展的新契机,融入北京生活;《大家怎么了》记录了朱德庸的漫画《大家都有病》搬上话剧舞台的过程,对现代人的浮躁心态进行了反思;《梦想照进现实——马智宇》将一位年轻人的奋斗史展示在观众面前,堪称励志读本……撷取这些作品的精彩片段连缀而成的短片播放完毕,现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希望通过招标活动,催生一大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并产生积极的、和谐的、健康的、向善向美的社会影响力。”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通过这些反映社会现实、记录时代发展的影像,希望能够有效改变当前我国纪录片创作以文化历史类为主的题材格局,让海内外观众感知到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他强调,今年纪录频道还将面向全国正式发布“活力中国”第二批招标选题,更大范围内征集优秀中国纪录片。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01/113124041359.shtml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09: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奥巴马竞选纪录片发布 由汤姆汉克斯解说

2012-03-16 16:00:48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220人参与

核心提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团队3月15日发布了奥巴马的竞选宣传片。报道指,这部17分钟的短片由好莱坞影星汤姆汉克斯担任旁白解说,其中奥巴马作出决策猎杀本拉登的情景是该片重要的段落之一。



奥巴马15日在马里兰州发表演讲,介绍能源政策。

中新网3月16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团队15日发布了奥巴马的竞选宣传片,为其竞选连任造势。在这段纪录片形式的影片中,奥巴马被塑造成在困难时刻做出艰难决定的英雄式人物,带领美国走出危机。

报道指,这部17分钟的短片由好莱坞影星汤姆汉克斯担任旁白解说,其中充斥着大量表现奥巴马沉思形象的镜头。同时,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副总统拜登等众多有力支持者均在片中对奥巴马的坚定和韧性予以肯定。


汉克斯在影片中称,“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他(奥巴马)作出的艰难决定带来的回报,这些决定不是为了获得短期的政治利益,而是为了长远的可持续的改变。”影片称,希望大家能记住美国已经取得的成就,并看到未来仍将继续的任务。

该宣传片被命名为“我们走过的道路”,由奥斯卡获奖导演古根汉姆执导,意在争取更多支持者为奥巴马竞选连任投票。其中奥巴马作出决策猎杀本拉登的情景是该片重要的段落之一。

分析认为,这部影片对奥巴马的竞选活动确有助益,充分展示了奥巴马经济、国家安全等政策的积极方面,同时避免了他上任以来的一些不利争端。

http://news.163.com/12/0316/16/7SNSOAEL0001121M.html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21: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伊比利亚的夏季风[url=http://weibo.com/verify][/url]:BBC的纪录片《暮年毕加索》。真是一个有趣的老头。 http://t.cn/SUoH9R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1: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3-21 21:42 编辑

home

news & features

解析中国之旅-开放 /报导中国-开幕 (assignment: china - opening up with chinese subtitles)
Highlights

解析中国之旅-开放 /报导中国-开幕 (Assignment: China - Opening Up with Chinese Subtitles)Segment of U.S.-China Institute's new documentary project Assignment: China 美中学院最新纪录片-解析中国之旅-开放/报导中国-开幕节选 This segment focuses on 1979-1983, when diplomatic re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American reporters could be based in China.
Release Date:
11/21/2011






It was 1979. The U.S. and China had just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Communists took power in 1949,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lowed American journalists to be based in Beijing. Assignment: China, "Opening Up" is their story.

1979年,中美建交之初。自1949年共产党掌权以来,中国政府破例允许美籍记者们驻扎北京。而“解析中国之旅”-“开放”/报导中国-开幕讲述的就是他们的历程。

Based on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virtually all the pioneering reporters who opened the first U.S. news bureau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 including Fox Butterfield, Jay and Linda Mathews, Richard Bernstein, Frank Ching, Melinda Liu, Jim Laurie, John Roderick, and many others -- the documentary also contains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officials who sought to manage the Western media, people the reporters covered, as well as rare archival footage, still photos and previously unseen home videos.

以集中采访包括Fox Butterfield, Jay 以及 Linda Mathews, Richard Bernstein, Frank Ching Melinda Liu, Jim Laurie, John Roderick等数名派往中国的美国新闻分社开拓先锋记者们为基点,本纪录片也记录了对于以监管西方媒体为职的中国官员们的采访,记者的访问的对象和罕见的档案影像,照片以及未曾面世的私人录影。

This episode is one of several that make up an ambitious multimedia project exploring the work of U.S. China correspondents and the role they have played in shaping both American perceptions of the country and U.S. policy toward China. Assignment: China segments examine American coverage of China since the 1940s to today.

本集是以探究美籍中国通讯员的工作实质,求索他们在塑造美国所认知的中国及编织其针对中国政策中扮演的角色为目标的一组宏大的纪录片集之一。 解析中国之旅”-“开放”/报导中国-开幕将探索美国媒体中由一九四零至今的中国。

From the barrier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politics, to the logistical challenges of war, revolution, isolation, internal upheaval,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and changing technology, covering China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of journalistic assignments. It’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 over sixty years, what American correspondents have reported about China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U.S. view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olicies of successive American governments.

从语言,文化和政治障碍直至由战争,革命,隔绝,内乱,政府限制和科技变革等带来的后勤难题;针对中国的报导向来是最有挑战,且最重要的新闻工作之一。六十多年以来,美籍通讯员的报导深深地影响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及其连续几届对中国的政策。

In what one scholar has characterized as the “roller-coaster ride” of U.S.-China relations – from World War Two ally to Cold War enemy to common foe of the Soviet Union to “cuddly communists” embracing the market to emerging economic superpower and potential strategic rival – American journalists have played a central role. At varying times, they have been cheer-leaders, demonizers, romantics and cynics –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a complex society with an opaque political system, buffeted by pressure from the authorities in both Beijing and Washington, not to mention pressure from their own editors and the remorseless deadlines of their profession.

美国记者们在这段被一位学者称之为“过山车之旅”-从二战同盟至冷战交锋,再共敌苏联直到中国成为拥护市场经济的崛起大国之双边关系的形成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时而是拉拉队员,浪漫主义着,时而又是批判者,讽刺者。在中美政府,报社编辑及截稿日期的压力下,他们努力地尝试着去理解这不透明且复杂的政治体系

Mike Chinoy, the distinguished former CNN Asia correspondent and USC U.S.-China Institute Senior Fellow, is the writer and reporter for the series. He is assisted by USCI Multimedia Editor Craig Stubing and USCI students, who handle much of the research, transcription, videography, and editing.
Clayton Dube
conceived of the
Assignment: China
project and supervises it.


在本系列的作者和记者, 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高级研究员,也是著名的前任CNN亚洲通讯员 Mike Chinoy的帮助下,Craig Stubing-美中学院的多媒体编辑和美中学院的学生们接手了研究调查,副本制作,摄影及编辑。本项目由杜克雷院长设想。

The USCI Assignment: China website will soon feature additional resources for student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Some documents at the USCI website touch on issues addressed in this segment on the 1979-1984 period:

美中学院 解析中国之旅”-“开放”/报导中国-开幕网站将于近期内推出针对学生,老师及研究员的附加资料。这些资料将包括本集影片中提及的,1979年至1984年的如下事件:
Pres. Reagan Remarks at US-China Signing Ceremony, 1984
里根总统在中美签约时的致辞, 1984

PRC Law on National Autonomous Regions,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治区法规,1984

US-China Joint Communiqué, 1982
中美联合公报,1982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stitution,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on US-China Trade, 1981
美国国务院对于中美贸易的报告,1981

US-China Joint Communique, 1979
中美联合公报,1982

Kissinger's Trip to China, 1971
基辛格访华之旅,1971
Many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helped make this series possible.
They have given generously of their time and energy, helped us unearth essential materials, guided us to invaluable sources, or provided the financial support necessary to sustain the research, travel, and technical help necessary to produce these compelling films. We thank each of these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for their help (and we list each in the credits for each segment).
We invite you to consider joining them in supporting our efforts
(click here to donate, please be sure to designate the U.S.-China Institute's documentaries, or
contact us).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0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中国纪录片市场总收入超10亿 首播量16000小时
2012年03月31日17:0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 马海燕)2011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000小时,其中首播量约16000小时。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人民币,总收入超过10亿元。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完成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31日在京发布。

  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纪录片市场产品自制约占48%、外购改编占15%,国外供片数量占37%。电视栏目为83档,频道达到8个。纪录电影方面,2011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映许可证”的纪录电影总计26部,数量超过2009年的19部和2010年的16部。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表示,2011年也许将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元年。在这一年里,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各地纪录片频道购片活跃,撬动纪录片运营机制由自产自销向制播分离的市场机制转化。2011年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并非针对纪录片,却从侧面促进了纪录片的市场发育。

  张同道说,2011年纪录片投资迅速接近10亿元,其中大片投资升温,社会资本开始规模进入纪录片制作,纪录片价格从每分钟30至50元提升为100至200元,价格向价值缓缓靠拢,尽管差距依然遥远,但行业标准正在逐步建立。

  与此同时,报告发布的美国纪录片市场状况是:2011年共有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00部纪录电影在纽约影院上映,其中票房前三名是《非洲大猫》、《生来狂野》和《哈勃望远镜3D》,均超过1000万美元。美国探索传播集团去年总收入达到42.3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2%。

  报告认为,中国纪录片除了宣教片之外,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几乎完全是市场运营,长期在“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中徘徊,不仅无法拉动市场,而且损害了纪录片的品质。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纪录片制作、传播管理机制,采用项目制运营方式,培育国际品牌,承担公共文化使命。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31/170924207341.shtml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8: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纪录片产业发展现状扫描 频道发展是分化还是合作

2012年04月16日13:32 光明日报


纪录片中的珍奇动物(资料图)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2011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高清纪实频道开播。由此,中国第一家全国覆盖的纪录片频道和5家地面纪录片频道陆续诞生。而日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更是把2011年称为纪录频道年。
  “对于纪录片业界来讲,这是一种资源重组和方向调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这样评价。
  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不仅仅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播出平台,更会在国内纪录片制作资源调度和播出时长的布局上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电视纪录频道的发展分化已随着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变得非常明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说。
  胡智锋分析,央视纪录频道和科教频道占据了中国最好的播出平台,凭借强大的资源优势,它们已然成为中国纪录片领域的第一梯队,这艘中国纪录片领域的“航空母舰”对行业的影响刚刚显露冰山一角。而另一方面,地面纪录频道也正在逐步分化:上海纪实频道依托上海本地传播,其制作优势进一步显现,公司化运营实现突破,频道正以节目输出的方式突破地域限制横向发展;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教育频道、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也同时获得大幅增长;北京高清纪实频道正在布局,创建自己的品牌,而辽宁北方频道则借纪录片的独特魅力,贴近当地观众,风格独特。
  强调贴近性、本土化和趣味性,为地面纪录片频道开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纪录片频道制播模式的突破并不大,显示了几年来纪录片频道发展的强大惯性。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介绍,中央电视台依然是中国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其盘活全国乃至国际上制作力量的能量非常突出。而在地面纪录频道中,上海纪实频道的制作实力占据明显优势,而更多的地面纪实频道因为受制于资金投入和覆盖区域的限制,发展空间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高品质的具有地方文化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纪录片仍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事实上,众多地方电视台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台的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选题。从这个意义上讲,2011年纪录片制播模式的突破就在这里。”陆地说。
  “不仅有中央台与地方台合作,还有国际合作,频道与发行公司、制作公司的合作都空前活跃,这也正是播出平台的扩大催生节目内容的结果,而合作模式也在探索之中。”张同道说。
  2010年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直接催化了频道化运营模式,频道运营主体明确,频道总监只对频道播出内容层面及频道运营负责。胡智锋说:“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频道的管理者可以更加专注于频道播出平台内容的组织和完善,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依然有限,掣肘于现有体制,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的调度都受到种种限制,作为播出平台的频道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之间依然需要调整关系。”
  作者:李蕾
http://news.sina.com.cn/m/2012-04-16/133224279615.shtml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8: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央视纪录频道广告收入超2亿 纪录片市场需培育

2012年04月16日19:23 新浪传媒



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


央视纪录片频道副总监周艳

  4月16日起,央视一套(综合频道)开启改版计划,首波主打打造“全新22:30”精品节目带,此段时间内将出现世界一流的纪录片展播,为观众呈现来自全球顶级水准的纪录片。今日17:00,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副总监周艳做客新浪《对话传媒人》栏目,和网友聊聊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以下为访谈实录

国产纪录片发展路在何方?   黄金时段上马纪录片栏目,力图在全国做出示范
  主持人王莹:亲爱的新浪网的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浪视频,我是主持人王莹。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话题有关于国产纪录片发展情况,特别请到两位嘉宾,坐在我右手边是央视记录频道总监刘文,刘总监欢迎您。
  刘文:新浪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王莹:另外一位是央视记录频道副总监周艳,欢迎您周总监。
  周艳: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王莹:刚才看到一个片花,听说有大量优秀的纪录片央视一套播出,是这样吗?
  刘文:应该是再过几个小时,在今天晚上10点,央视综合频道将在22:40,正式开播名为《魅力纪录》的纪录片。以后播出的时段为每周一到周五。
  主持人王莹:为什么选择黄金时段在央视一套播放纪录片呢?
  刘文:在所有全国电视台里有示范作用的。从央视角度来看,这个时间段原来都是电视剧或者综艺类节目;而在各个上星卫视是争夺收视率的时段,基本是也是综艺类和电视类节目。而在这各时段中推出高端纪录片节目,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丰富目前的相对比较单一的节目内容,丰富我们整个节目的结构,另一方面是满足更多的观众对比较高端的电视文化产品的需求,我想可能是为了这方面做准备。这个行为对全国的卫视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主持人王莹:刚才看到片花了,非常震撼。周总监,我们第一批要播放的精品纪录片会有哪些呢?
  周艳:刚才大家看到的片段是《生命》,生命是十集纪录片,制作非常精良,它由一个个小故事构成的,讲在自然界发生的各种故事,是我们平常很难看到的,用纪录片的方式,用非常先进的设想、制作的手段,能够呈现给观众,这是我们从今天晚上开始给大家奉献的第一部大作。接下来还安排了其他国际国内顶级的纪录片,我也可以在这里先跟大家透露一下。在《生命》之后,陆续有纪录片推出。比如说有8集纪录片叫《伟大的卫国战争》,讲述了前苏联的那段非常辉煌的,也非常严酷的历史,有非常多的细节,有非常令人震撼的3D动画的制作。之后有央视原创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是7集纪录片,是讲中华美食的。用高清技术呈现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的历史,画面非常美。在《生命》片子后面会看到片花片段陆续呈现给大家。后面会有更多的精彩。
  中外作品评选原则一致,内容荟萃多种题材
  主持人王莹:我知道两位过来,网上很多网友想问一下两位,他们喜欢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纪录片,喜欢探索频道、BBC等拍摄的纪录片,这些不知道会不会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播出?
  刘文:魅力纪录这个栏目它的开办,我们当时很重要的主旨是会聚中外最顶级的纪录片。为了开办这个栏目,我们也加紧跟全球著名的电视机构和纪录片制作机构来联系,未来像著名的机构像BBC、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日本的NHK,大的电视机构一年多也保持合作。把面向全球制作最顶级的纪录片第一时间在中国首播,甚至可以做到亚洲首播。
  主持人王莹:周总监,我们选择哪些纪录片来播,应该是有一定的挑选的吧?
  周艳:我们有一个概念,希望第一这是高端纪录片时段,我们希望是世界级的制作,也就是我们有两个基本的选择原则,第一我们是希望能够呈现属于全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第二,我们希望传播中华的优秀文化。这是我们选片的两个基本标准。在我们视觉呈现上,在我们的画面表达上等等,我们都希望他是世界级的。所以这是一个高端纪录片时段,或者可以叫做顶级纪录片时段,希望跟全球的观众共同分享我们身边的世界。
  主持人王莹:除了看到顶级的,特别优秀的国外的纪录片,我们国内的纪录片,会有怎样的选择标准呢?
  刘文:从标准上,中外应该都是一致的。我接周总讲,有相对具体的,我们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我们能够入选,首先这个节目要能首播。尤其是原创纪录片,将来的央视大制作的纪录片首先在一套《魅力纪录》播出,包括国外引进的大机构的大制作也是在央视一套播出。第二,判断好的选题。这个选题不仅仅是出于电视媒体的判断,而是能不能满足更多数观众的需求,包括关注我们的生活,包括对人类文明知识的渴求。我们更希望选择讲故事讲得比较好,能够有更好的收视的,通过更好的故事,反映人类最新文明的价值和成果的。第三,纪录片里,更重要的包括中外片有很高的专业品质。无论是国际的,还是中国的,都应该能够代表国际或者中国最新最高的专业品质。
  主持人王莹:我们会有一个比例的分配吗,人文的,自然的,还有其他的?
  周艳:这个时段的内容和题材是很丰富的,并不是局限在一种题材或者内容上,非常地开放,而且非常地丰富多彩的。我们当然可以从国际的惯例上来说有几大类,自然类的,动物类的,人文历史类的,还有科技类、社会类的,这几类是几个大类。当中还可以细分,比如历史类有战争的等等,比如社会类有美食,生活类都属于这里的细部了。我们有选择的,希望能够更精彩纷呈的时代。
  主持人王莹:就是一个荟萃的节目。
  周艳:对。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自然类的,科技类的大制作,包括历史人文类的二战题材,刚才提到的卫国战争这样的题材,从我们收视调查来看,相对来说更受观众欢迎,我们可能更多呈现这部分内容。
  CCTV-9开播一年广告收入过2亿 赚钱同时肩负引导观众的文化责任
  主持人王莹:周总监,我们的纪录片频道开播之后,也满足很多观众想看纪录片的需求,为什么这次又特别在央视一套有这样22:40分黄金时段要播放相对来说精品的纪录片,是什么样的考虑?
  周艳:这是特别好的问题,请刘总全面回答这个问题。
  刘文:可能从两个方面来说。从全国的上星卫视来说,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很重要一点,以前一直看重的是彼此的收视份额,在全国市场占据的份额。确实份额引起大家的持续关注,引发了大量电视剧的联播,大量综艺节目的出现,也出现了同质化,雷同化的效果。为什么刚才谈到从央视的角度,对央视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第一,它等于让出了次黄金的时段,不播电视剧了,而转播纪录片,这是非常大的信号。换句话说,可能它的重要目的又要丰富我们在这个时段的节目结构,提升我们节目的内涵和文化品质。其次,可能会满足中高端的观众需求,当然想依次引发更多的受众,包括青年受众对高端文化节目的热衷。
  从纪录片界来说,这肯定是极大利好消息。我记得我们纪录频道开播的时候,当时大家就问我们对纪录片频道有什么样的热望?我们想第一这个频道它要能挣钱,为什么它要能挣钱?因为只有它挣了钱,我们最终就希望纪录片这个栏目能够回归到各个卫视的黄金时段,我想这一天,我们原来预计三年之后,但没想到,在央视纪录片开播一年后,就在央视综合频道上尤其在黄金时段开办了纪录片栏目,这大大超乎我们的期盼,对全球纪录片人来说,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主持人王莹:刘总监,这说明我们已经挣到钱了。
  刘文:CCTV—9纪录开办一年多,到今年来说,广告营业额收入应该超过2个亿了,这个时段的开办或者《魅力纪录》栏目的开办也是水到渠成。我们看到纪录片的形态对广大观众有很大的需求。长久以来由于大量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占据黄金时段,很多观众的需求被长久压制住了。
  主持人王莹:提到挣到钱的问题,想跟两位继续深入探讨下去,在去年雅克·贝汉拍摄的《海洋》,两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就赚到2500万元。中国的纪录片有没有除了广告的收入,还有其他的赚钱门道吗?
  周艳:当时《海洋》在院线的播映,给中国的影视界挺大的震动。我们知道《海洋》的投资额非常高,它需要非常好的市场回报,来支撑未来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对我们来说也是市场的信号,我们感觉到高端的,制作精良的,有它的情怀的作品是有市场的。当然纪录片市场会很长,你刚才说到可能是第一次播映的收益,它可以长期的在院线上不断播映,而且它会对青少年,对后人都会有很大的启迪。雅克·贝汉的《海洋》的模式肯定有它的成功之处。对中国来说,这个市场还需要培育,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一点时间,先用我们的产品,有优秀的产品,慢慢地培育市场,同时来培育我们的受众,这对纪录片相对来说比别的剧种更长一点的时间段。
  另外补充一点,在央视一套开播《魅力纪录》的一个价值,它还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跟综合频道品质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央视是一个国家电视台,它有它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综合频道作为央视的旗舰频道,它义不容辞承担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而纪录片有它平衡的意义,有它不容被忽视的价值定位。在综合频道时间段来开播纪录片时段来说,应该也是必须的和必然的。
  主持人王莹:周总监刚才提到这个培养,这个纪录频道在央视开播的这个时段也是很好的培养观众的契机。
  周艳:对,像综合频道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鼓励什么,我们引导什么。
  主持人王莹:同时纪录频道的开播引起了大家的喜爱和认可,所以才有进一步的播出。说到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在这里不妨带领各位网友欣赏一段比较精彩的纪录片,再小小的诱惑大家一下,也让大家记住我们黄金时段22:40分要注意收看我们央视一套的纪录片时间,我们一起来欣赏。
  相比故事片纪录片意义更为深远,给予制作者的成就感利于汇聚人才
  主持人王莹:看到这个片花之后还是想跟两位探讨的,纪录片和我们看到的电影又有什么不同呢?
  刘文:你说故事片还是纪录电影?
  主持人王莹:就是故事片。我们影院放映的电影,我们都把它统称为大片,这种大片和那种大片不一样的,请两位从专业角度给我们分析一下有什么不同?
  刘文:从观众来说,最大的不同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比如今天晚上10:40要播出的《生命》,它是通过10集的篇幅,大概讲了130多个自然界非常细节化,非常故事化的小故事。但它恰恰从我们来说,当我们看惯了很多故事片,甚至很多纪录片中大量出现的再现扮演的镜头,甚至三维动画镜头的时候,不得不震撼它的拍摄。我本人是学摄影的,它的每个镜头都是摄影师所拍摄到的。而不是人为说我们演出来或者说用东西复制出来或者用三维敷衍出来的,这恰恰是它的魅力,它的真实性以及不可预知性。我看到这个真实的东西,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我们会自觉地进入情景中,跟随它的发展。
  主持人王莹:我刚才想谈的是纪录片的欣赏问题,主要欣赏真实性。拍摄纪录片是难度非常大,而且非常艰苦,耗时非常长的事情,是不是它的拍摄和它最后播出迎得回报,大多数时候是不成比例呢?
  刘文:看你怎么说,我总感觉纪录片的播出有点像中药的制作,它需要逐步的炮制,文火慢慢地炖,它的效果释放恰恰非常缓慢,但是非常长效,它跟新闻和娱乐节目最大的差距,它不是大火,是长火。在国外也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可能卖到10年甚至20年,但是一部电视剧一年以后,甚至综艺节目几个月以后就没有人来买你,尤其在国际市场。这是他们长效和短期很大的区别。
  周艳:就像刚才提到的《海洋》它的制作周期前后只有5年,它的市场回报在一点点释放的,而对社会的教化和教义的价值可能释放更加长久。这个时候对创作者的回报,他觉得自己做了很有价值的事情,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作为电视文化产品当中最高端的部分,它有他影响档案的功能,我们去探索自然,探索未知的功能,这对我们社会价值和对我们创作者的回报,每个做纪录片的人,在这个时候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主持人王莹:更多的是有它的深远意义在其中。国产的纪录片现在在国外大小奖上斩获不少奖,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速度呢?
  刘文:为什么一直在谈央视的综合频道开办这么一档新的纪录片栏目,可能会对中国电视界,尤其对中国纪录片界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产生很强悍的效果,它可能是很好的示范和信号。因为它会全球纪录片界的最精英的人才能够快速积聚起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除了央视连续不断地推出一系列,包括近期的《公司力量》、《颐和园》,除了央视一套,全球地方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大量的资金用来购买电视剧和打造影响力巨大的娱乐节目,很少拿钱拍纪录片。其实相比之下,并不是说央视有钱,应该是说各个卫视都有钱,真正拿钱来做纪录片的,不断地推出也只有央视。恰恰2005年至今很多地方卫视呈现这样的局面,很多原来的纪录片制作者因为他们播出的时段被挤占了,也许很多的机构也不复存在了,很多纪录片人逐步流散干别的,更多拍一些专题片、资料片、商业片,所以逐步队伍在全国出现涣散。
  一年来纪录频道的开播,是通过很巨大的制作平台和播出选题和节目,把这些人重新积聚在纪录片大旗下。刚才你也谈到了,在整个电视行业里,能够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都是一些能够甘于寂寞的,相对来说甘于清贫的人,因为制作时间比较长,回报比较少,不可能像在演播室里也好,在大的电视节上也好,能够大红大紫,更多在幕后,靠作品和观众进行交流。
  主持人王莹:有了平台,把这些人再汇聚起来,让他们更有动力做这样的事情。
  刘文:为后面高端纪录片的生产能够进一步持续。
  主持人王莹:周总监还有一些补充吗?
  周艳:我觉得刘总说得挺全面了。我们之前在筹备这样时段的时候,我们一些做纪录片的朋友,大家在口口相传,因为这个事情没有最后定下来,大家了解到有可能开这样的时段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挺振奋的。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被更广大的受众接收到。而综合频道肯定是更好的平台,因为在全国覆盖入户等等方面肯定是毫无疑问是遥遥领先的,它也对中国最广大的观众是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能够在这样平台上并且在晚间,次黄金时间,对纪录片来说,事实上这是很黄金的时间,收看纪录片的人相对来说在比较晚一点的时间,而不是跟电视剧第一黄金时间争夺。对于纪录片来说,22:30时间段来说,是很好的播出窗口。当大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觉得是很振奋。但是大家也会问,我们希望能做出世界级水准的片子才能够跻身到这个平台上去,如果我们做的片子还不够这样的水准的话,我们觉得可能跟我们高端纪录片定位会有差距。你刚才问到中国纪录片的现状,我们几次参加国际电视节也感觉到,中国纪录片在制作上,在技术上,跟世界上几乎可以说是同步的水准了,我们确实在表达上,故事化叙述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够全面地跻身在国际顶级水平上,我们希望这样的纪录片越来越多,都能够到《魅力纪录》综合频道时段播出。
  原创纪录片多关注历史人文 改变主观性的专题片模式
  主持人王莹:早年看到很多优秀的国产纪录片,像《沙与海》,国产纪录片拍人文、历史相对多一些,自然景观都少一些,这是因为经费的问题,还是创造力的问题,还是吃苦精神还不够的问题呢?
  刘文:这可能跟我们创作团队的知识结构有关系。在国外自然类节目创造者包括电视人本身是这方面的行业,拍动物也是植物学家,拍植物的也是植物学家。我们现在更多的纪录片人更多的可能是关注历史,关注着人文,刚才有个问题想补充一下,央视综合频道拿出这个时段播放纪录片,单从经济利益来考虑,央视肯定是损失了,大家都知道现在是电视剧带来好的广告,带来好的收益,所以他才会牢牢占据黄金时段,才会牢牢把持着联播的状态,有的5集甚至10集联播。在次黄金时段放纪录片来说,对央视来说在广告收益上有损失,甚至在收视份额上也有损失。但是这点,央视领导可能着眼于长远,也着眼于央视打造旗舰频道的考虑。旗舰频道的概率不光是收视,还有它的品质,可能随着一定的时间,对观众的培养以后,这档栏目应该逐渐释放的,是它的文化影响力,可能对心灵的震撼,这可能是最终的期盼。
  主持人王莹:靠国外精品纪录片来提升我们的审美,还是不够。还是要欣赏自己国家的纪录片,我们国家的纪录片被很多观众喻为政教片比较多,而且很多大家看到会是这样的纪录片,我们在题材的选择,在拍摄的手法上,刚才周总监也说了,这种表达上,未来应该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刘文:我先谈谈历史形成。也不能说中国纪录片都是政教片,应该说中国现实的状态以及包括电视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有点政治宣传的或者叫成就宣传片的特例。也就是说我们在很多的国际电视节参加评奖的时候,同样看到中国类似的成就宣传片。很多外国朋友非常诧异:这样的片子要在你们公共电视台播出吗?这在我们国外根本不可能的,也就是行业自己内部播出的。
  恰恰因为刚才谈到异曲同工的作用,因为这些年,我们全国很多省级卫视这种时段没有了,节目也没有了,很多的原来纪录片创作者为了他们的职业,也为了生存,很多政府部门有很多投入,做了很多行业的,地方的,我们叫成就宣传片或者叫专题片。这个一方面也体现他们的电视价值,一方面能够养家糊口。这样片子这些年形成独特的门类,我们评奖叫成就宣传片。它更多的表现用很直观的语言,用结论化的表白,用很精美的画面,来宣传也好,或者来表达我们的成就、成绩。它里面没有细节,也没有故事,更多的是结论。这类东西我们想逐步的,在全国或者在一套栏目引领下看到中外,国际上最好的纪录片是什么样,从我们来说中国最好的原创纪录片是什么样,想对全国纪录片界和电视界能够有引领的作用。
  周艳:你刚才提到的这样类型的纪录片,我们也许把它称为专题片更加合适。纪录片片种里面很重要的包括的基本是真实性,而真实性更适合用朴素的、平实的,平等的,自然的状态来表达。过于的主观的和结论性的表述等等都不太适合于这样的片种。所以我们在选择前面第一批播出节目的时候,也特别地考虑了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来认识和我们希望能够引导什么样的创作方式,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生命,生命是对自然的记录,卫国战争是对历史记录的方式。我也可以跟大家提前说一下,卫国战争里面是非常具体的细节,有武器、战略、战术等等,都是这样的方式重现一段历史。
  接下来自己播出的原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到中国港澳台地区有60多个地区去拍摄,希望最原生态呈现中国人吃什么,饮食习惯来源于哪里,跟它的文化性有什么关系,全部用镜头来陈述的。接下来推出KBS大制作,也是对东北亚生态的勘探,对当地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为什么历史源流是这样的等等都是镜头客观记录的,我们宣传这样第一批片子,希望给大家带来回归纪录本质的节目。
  主持人王莹:周总监一介绍特别有诱惑性,马上想看到这期纪录片,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机会,请导播再播放纪录片的片花,让我们在现场再欣赏一下。
  诉求兼顾以努力接轨国际市场 选题要有与众不同的角度
  主持人王莹:我们觉得特别诱惑,想上去吃一口,就是刘总和周总反复在说纪录片真实,诱惑人。但是我们这些纪录片拍摄者他们怎么才能做到又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又能接受我们各位观众挑剔的选择,我们作为纪录片的把关人,你们会为我们选择那么多优秀纪录片,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吗?怎么能够都兼顾,拍纪录片的人把自己风格拍好,也能体现出来,我们市场也能接受的,有市场的价值,有社会的价值,观众都能接受,挺难的,如果都能达到这个标准,估计能上精彩时刻了。
  刘文:这也是所有纪录片创作者在未来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无法回避,是面对的命题。因为前很多年,我们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满足于我们评奖,评奖能够得到一个大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那个时候它的创作更多归于个人化的表达,我喜欢拍猴子就拍猴子,我喜欢拍鸟就拍鸟。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如果把中国的纪录片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话,可能不得不要考虑很多重要的元素,要把个人的诉求和市场的诉求结合起来。我们说这个市场不完全指的是经济市场,不是说拿中国纪录片到底能不能卖钱,作为我们来说不是第一诉求。我们最大的诉求是说如何能通过国际市场,以市场化的方式,把中国原创纪录片更多的在国外主流平台播出,使外国观众通过纪录片形式,了解中国的文化,通过更多的方式了解有历史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大的诉求。这样的话选题成为我们第一诉求。这个选题未必是创作者自己感兴趣的,有可能通过创作这个选题成为专长,就像你谈到的中国自然类节目少。
  我们一方面跟国际市场接轨,把我们的弱项通过几年补足,另外进一步拓宽纪录片的样态,刚才看到舌尖上的中国,以前看到的美食类节目是旅游类的节目,包括很多电视台热播的美食地图,非常好看。一旦进入市场传播,关系到食物跟人的关系,跟历史的关系,以及人文的价值,不仅仅是吃,吃仅是外在的一种形式。
  刚才谈到的从创作者来说,他必须要面对的是呈现方式,和原来的成就片最大的区别如何把故事和人物放在主角上,如果把个人的观点和倾向埋藏起来,这是跟成就片和宣传片最大的区别。应该在历史人文类节目里,中国电视人目前所具备的专业品质应该是非常接近,甚至是不输于很多国外的专业团队了。未来可能更关注,我们做什么样的选题,能够进入国际市场,能够让国外从关注纪录片上了解关注中国。另外我们如何能用国外接受的方式进行江苏和叙述,这方面我们也在努力。
  主持人王莹:周总在选题方面,给我们指指路。
  周艳:谈不上。刚才谈的问题,无论在办频道还是现在开时段选节目的时候,我们也会面临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个人趣味的取向,这都是再正常不过了。尤其对创作者来说,他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感兴趣,擅长的领域,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如果他是万金油,这肯定是不对的,他肯定有他的领域。怎么样把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和市场结合起来,这是每个做纪录片的人最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所谓的市场观念不是说挣多少钱,而是心里有没有观众,我对这个题目有兴趣,凭什么你要看,你要看我感兴趣的话题是为什么,我下工夫下在哪里,把故事讲得你愿意听,你听故事的时候,我原来表达是这个,我为什么对这个题目感兴趣,最后的结果你和我一样对这个事情真的有兴趣,所以你才会有兴趣,这是心里有观众和纪录片创作者心里有市场,我们指的是这个。
  现在中国大量纪录片在这方面相对比较弱的,有时候大家把个性和个人追求和市场有对立起来,在我们看来它不应该是对立的,既然我们把它放在电视媒体大众媒体上进行传播,我们就一定要考虑到大众媒体传播的特征,就是你的受众怎么样让他坐在电视机前面不换频道,不像在电影院,电视机前很容易换频道的,你用什么方式把它吸引住,把它留住,仅仅是个人感兴趣的话题是不够的,有没有可能设置悬念来吸引他,有没有可能找到他没有听到的历史细节吸引住,有没有挖掘出他所不知道的典型故事把他留下来等等,这挺考验创作者的。这是怎么样在个人化创作和市场之间取得沟通。
  首先大家都要转变观念,就是我做的东西,不是放在家里自己欣赏或者仅仅满足于评奖的个人作品,我是一个大众传媒的产品,就要考虑到观众,考虑到市场,理念和观念上做这样的转换。
  我们看到的国际大片,我们认为他心里都是有观众的。我们看到的时候会情不自禁被他吸引,如果专业点分析的时候,它是什么结构方式,它的段落是怎么样的,段落和段落之间是怎么衔接和过渡的,它说的稀奇古怪的动物,我可能从来没见过,用什么样的开场,让我欲罢不能,就一定要看下去。我们要分析片子里的特征,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不仅转换观念,还能找到方法和路径。
  刚才提到选题方面,我们有考虑,去年开始频道成立的时候考虑,现在更多施展这样的想法了。比如说现在在自然类的选题上,是我们自己的弱项,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始,我们有一个6集纪录片叫《自然的力量》,已经开始前期的调研和局部的拍摄的启动。也有我们自己人文历史类的题材,比如说茶叶,一片改变世界的叶子,我们会寻求一个角度来讲茶叶,而不是说要全面介绍茶是怎么回事,叫一片改变世界的叶子,我就要看茶叶到底是怎么改变世界的。
  主持人王莹:我们不要结论性的。
  周艳:也不要大而全的,做一个茶叶,从茶叶的种植,茶叶的分类,产区等等,不是全面的介绍,而是选取一个角度来介绍一个事情。在选题方面,它是很开阔的领域,但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角度,那个角度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
  对受众层面有更广泛期许 《魅力记录》将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主持人王莹:所以我们今天在聊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感觉是任重而道远,但是让人欣喜的是我们提升的空间很大。
  刘文:以前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比较反感,比如我的片子出来是不是要收视,我是为了艺术的追求,我为什么要满足收视。从整个国际市场来说,甚至国际评委在交流中,他们从来不谈收视,但是谈的一点是你的选择要做,如何满足观众的需求,一个是选题本身满足观众的需求,另外在选题中,我设置什么样的悬念,设置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展现你不为人知的信息,满足他的需求,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是我们提升国产纪录片很重要的原则,你必须要面对观众的需求,当然只要你面对观众需求,我们相信你会很好的收视。
  主持人王莹: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对拍摄者要求,不要过多期许收视,不知道两位是不是也关注收视还是必须?
  刘文:好的纪录片,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从一年多播出的实际效果来看,是一定会有好的收视效果的,这是雷打不动。我们自己在审片的时候,选片的时候,当时判断比较好的,播出的效果恰恰比较好。
  主持人王莹:会对优秀精品纪录片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会有一个期待吗?会有什么样的期望值吗?
  刘文:我们应该是有很大的期望,这个时段,我们必须要办好,因为它作为央视的旗舰频道,在我们次黄时间开出这么一个时段,必须要办好,给我们的压力非常大,比我们原先自己办频道的压力更大,因为它面对更大的受众,比央视纪录频道受众更为广阔,而且不光是中高端的。我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这么一个留言,他说这些片子不光是你们喜欢看,我们农民工也喜欢看,当时也觉得挺奇怪,这些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长知识的。
  主持人王莹:对,有教育意义,确实能学到东西。
  刘文:希望这个时段,如果以后很多农民工朋友兄弟也喜欢看,我们就非常满足。
  主持人王莹:就成功了。周总监您还有什么特别想跟网友分享的?
  周艳:对纪录片事业来说,拥有这样一次机会是挺标志性的事件,它可能在今年年底回顾总结的时候,或者说更长的时间会看到它的效应,对我们来说确实压力很大。我们能不能让这个时段真正发挥到我们想要的功效,不仅能丰富综合频道的节目样态,不仅能够让综合频道旗舰频道高品质特征能够凸现出来,还关系到国内的纪录片业界,我们能不能占领住,还能不能住发展起来。通过这一年,纪录片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载体,非常好的通道,因为纪录片形式是国际通用的交流语言,我们觉得如果在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段像我们预期那样有一定的功效发挥出来,我们相信肯定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会是很重要的助力。
  主持人王莹:在这里感谢两位的分享,还是要跟各位网友说一定要关注央视一套22:40即将播出的《魅力纪录》,我们呼唤更多优秀的纪录片,这里也包括自己的,国产的优秀的纪录片。谢谢两位的做客,在这里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见!

http://news.sina.com.cn/m/2012-04-16/192324280810.shtml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23: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何苏六回复@胡晓婧:哈尔滨台总是大手笔。关注。 //@何苏六:一道坚守 //@毛伟豪:中国纪录片的守望者
@何苏六每年写纪录片蓝皮书,总报告是最难的,而写总报告收集调查数据是最难的。因为产业化薄弱,生产机构数据统计的动力缺乏。当然,做得好的电视台,数据返回也就快。这两天在翻阅去年的蓝皮书,一些数据看似简单,却来之不易。如省级电视台产量排名:上海599小时、重庆199、云南192、新疆139、教育台100。轉發(47)
|
評論(25)
今天16:46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