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情预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3: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公关大败局之奔驰:误读中国,误判舆情,奔向衰败,驰向凋零

【案例】


媒体公关大败局之奔驰:误读中国,误判舆情,奔向衰败,驰向凋零
作者:曹保印


    2019年4月,奔驰一步步自掘坟墓,自己将自己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一位中国80后美女消费者在车顶上的惊天一坐,奔驰品牌和信任危机的多米诺骨牌立即山呼海啸般倒下,一场又一场好似行为艺术的中国消费者维权新闻事件,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奔驰店大欺客嚣张到了什么程度,奔驰的客户又委屈到了什么程度。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一次,中国的消费者特别是美女消费者们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了,她们为自己的权利振臂一呼,迅速通过各类型媒体的强大威力,实现了应者云集的效应。众口烁金之下,奔驰的市值损失达到137.25亿元,这还仅仅只是刚刚开始。




    “奔驰女车主坐车顶上哭诉维权”的视频刚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出现、还没被各大权威新闻媒体关注时,凭着20多年的跨媒体综合经验以及处理大量危机公关的实战经历,我即清晰地感觉到:如果奔驰不能迅速启动危机应对预案,那么接下来就一定会引发一场九级以上地震,后果就是直接震碎奔驰在中国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品牌美誉度、公众信任力。对企业来说,品牌的建设需要百年的时间沉淀,但如果要摧毁它,却只需要几分钟。在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的今天,毁掉一个品牌甚至连几分钟都不需要,一条十几秒的抖音短视频就足够了。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蚁穴随时会变成吞噬一切的黑洞。




    不过,可悲的是,包括奔驰在内,绝大多数企业对媒体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一旦发生舆论危机,他们的媒体公关手段,几乎是清一色的刻舟求剑:删!快删!快快删!快快快删!他们已经忘记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代里,“删”的速度永远没有“转”的速度快!道理简单极了:“删”的核心是人脉、金钱与权力,而“转”的核心则是基于公众情绪和价值观的“病毒式传播”。中国古人讲:未雨绸缪。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还没有发生大规模舆论危机的情况下,却很少有人愿意早做准备,做好准备,好好做准备,也就是做好危机处理预案,甚至做好危机处理数据库。自身的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对很多企业来说完全就是空白。




    对奔驰来说,它的负面舆情应对方式,甚至连“删”都懒得去做,而是干脆摆出一幅“爱谁谁”的流氓架式来,口头禅也是“随你便”。所以,当女车主还没有坐上奔驰车顶维权之前,无论她多么文明,多么礼貌,多么有耐心,多么有素质,在庞大的奔驰体系面前,都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完全无法实现自己最起码的消费者权利。而就算女车主坐上了奔驰的车顶,哭得梨花带雨,甚至引发网络一定的热议后,奔驰也还是各种傲慢,各种牛逼,各种谎言,各种大言不惭,各种无所谓、随你便、爱谁谁。可是,今天的中国社会真的已经变了,中国年轻的消费者真的已经变了,维护权利对他们来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又挑动或者说刺激了中国公众强烈的社会情绪:在今日之中国的市场中,连买得起奔驰的阶层维权都这么难,更何况是普通百姓呢?于是,一方面看热闹的嫌事儿不够大,另一方面制造热闹的奔驰自己也嫌事儿不够大:先是各种玩弄法律,接着各种不服软,再是各种推拖借口,然后是各种打太极,直至危机全面爆发,多米诺骨牌纷纷倒塌后,才知道原来这不是一件中国80美女坐车顶维权的小事,而是一件刺激了大多数中国人情绪神经的大事,一件刺激了中国各级政府情绪神经的“天大的事”。结果,奔驰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就必须吞下巨大的苦果,就必须为自己的处置失当买单。既不重视舆情监控,又不重视危机处理,更不懂得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这样的奔驰不发生品牌和信任的重大危机才怪!




    如今,奔驰及其4S店里的重重黑幕,正在被层层揭开,估计现在的奔驰后悔得想撞墙:早知道有这样的严重后果,何不早一点儿化“危”为“机”呢?要知道,“危机”的深层含义是“危中有机”。所谓“自古富贵险中求”,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现在,奔驰对西安美女维权者给出的最终处理结果是:1、更换同款的奔驰新车,但依旧是以贷款的方式购买;2、对该车主此前支付的1万余元“金融服务费”全额退款;3、奔驰方面主动提出,邀请该车主参观奔驰位于德国的工厂和流水线等,了解相关流程。4、赠送该车主十年“一对一”的VIP服务。据媒体报道,这位女车主表示,这个结果可能不在预料之中,但是她自己非常满意。然而,事件真的就此完结了吗?显然不是!根据可靠数据,自此新闻爆发之后,奔驰等汽车板块整体市值就蒸发约137.25亿元。这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实际上,对奔驰公司来讲,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品牌负面信息巨大发酵,这已经不再是道歉与和解的问题了,而是上升到品牌危机、信任危机、质量危机、服务危机、品质危机等全方位危机层面了。反过来,如果奔驰懂得危机公关和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懂得尊重消费者和法律法规,懂得中国社会新一代消费者已经成长起来的现实,那么就完全可能化“危”为“机”。比如,将上述最终处理结果提前兑现,在负面舆情爆发之前兑现,那么,不但不会形成今天这样越来越被动的全面危机局面,而且会进一步巩固奔驰的品牌形象。很可惜,奔驰并没有这么做,它也不想这么做,只是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才亮出底牌,但同时也亮出了自己早就遮不住羞的底裤。



    事已至此,对深陷重大危机中的奔驰来说,是不是就只能等死呢?当然不是。越是重大的危机,如果处置得当,越能够化“危”为“机”,成为塑造品牌、建立信任、树立形象、提升品质的契机。负面的损害性有多大,正面的建设性就有多大。关键只在于,奔驰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或者愿不愿意做到:低下头来,学会谦卑,尊重消费者,尊重自己。一个汽车行业的朋友告诉我:“在各大汽车品牌中,奔驰的公关做得最差。”如果真像他说的这样,那么,恐怕就不是奔驰的公关能力出了问题,而是奔驰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这才是最致命的。要知道,价值观才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生命力所在。一旦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危机就会一个接一个爆发,然后因之而起的负面信息就会形成恐怖的病毒式传播,随即任意一件小事,就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要了企业的命。奔驰,很可能正在加速度奔向衰败,驰向凋零。

作者简介:曹保印,著名品牌传播与危机处理专家,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智信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中食品牌研究院(CFBI)院长。曾任《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传媒研究院院长,CCTV、CETV、BTV、CRI、CNR等50多家权威媒体时事评论员,著有《全球化生存》《中国社会建设》《总有一条路:新京报十年传奇》等60余部作品,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10多种国际语言。与作者交流,请添加微信CAO319505或关注新浪微博:曹保印啦啦啦。




来源:微信公众号“即刻国际”

编辑:晓晴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9-4-6 13: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作者:燕志华  
文章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这真是一个多事之春。国内几场严重事故接连降临,一百多个生命无情逝去。如此灾祸连连,让人不由得进行反思。
从近期的多个事故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在响水事故之后,各种指示批示、督查排查动作十万火急、接踵而至,但现实如同即时报复,各地又随即接连爆发事故。仿佛存在一个感应式的恶性反馈循环。这在以前是罕见的。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3月21日,响水天*嘉宜公司化学储罐发生爆炸,国家领导人分别作出了指示和批示;
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分别派出工作组赴现场;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3月22日上午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书记和省长来到现场,坐镇一线指挥作战,要求各地加强巡查和监管;
同一天,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重庆、甘肃、青海等多个省份也紧急部署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但现实是:
3月21日,响水爆*炸;
3月29日,山东青州市珍珠岩车间发生爆炸;
3月31日,昆山汉鼎精密金属有限公司发生燃爆事故;
4月3日,泰兴经济开发区发生火灾;
这还不包括3月24日扬州脚手架坠落导致死伤事件,以及四川凉山的火灾导致的牺牲。
我们知道,权力结构对于政治压力的层层传导效率是极高的,到达基层执行部门和负责人头上的时候,这种压力会变成巨大的“责任压强”。各种巡查、问责的高压会达到相关人员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如果说基层还有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敷衍塞责的话,这是说不过去的。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虽然从上到下维持了安全生产的高压,但响水爆炸之后,江苏化工产业确实如同一脚踏入了雷区,接连引爆。我们传统的压力制导系统完全失灵,而且可能触发了反作用机制,犹如导致系统抱死。比如,泰州3日上午刚在媒体发布“举报11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奖励”,当晚21时,经济开发区就发生了火灾。

这种冥冥之中感应式的接连引爆背后,是不是隐藏了某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反弹和报复?可以说,最近这段时间事故连连背后的原因和联系,最值得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并需要及时拿出总结报告。以惨重的代价作为契机,或将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个重大的启示。

对于近一阶段的事故爆发潮,有人想到了是不是和“一票否决制”的松绑有关。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提出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也不要动辄签“责任状”。国内很多省份立马跟进出台了文件。

“一票否决制”给基层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中国社科院曾经有个调查,一个县大约有28个“一票否决”的项目,都给予了优先安排的位置,至于别的项目,能做多少是多少。因此有人会认为,正是该制度的骤然放松,导致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如释重负,日常制度随手抛置一边,结果导致接连出事。

但这个看法其实站不住脚。且不说江苏并未实时跟进这个为一票否决松绑的文件,再退一步说,即使套在“首爆”的响水事故能说得通,但是这个难以解释接下来的事故频发。因为在响水爆炸之后的第一时间,高层已经要求各地加强隐患排查,防微杜渐。在这种草木皆兵态势下,即使有工作人员有过精神松懈,也会瞬间满鸡血进入状态。

对于事故的原因,眼下更多证据指向化工企业安保措施的走过场。不少知情人士撰文揭批一些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程序不过流于让一线工人签个字、口头提醒等,其实很多生产程序、物料堆放都是隐患重重,抱着侥幸的心态。就以响水的天嘉*宜公司来说,此前就已经被监管部门多次亮红灯,但是依然没有切断事故爆发的危机进程,这种高压之下却权力失灵的危机情境,尤其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但我们如果理性思考,除非是恐*怖主义或者思维有问题,可有企业已经意识到现实的风险却坐视危机爆发?这肯定不符合现代经济人和理性人的正常做法。即使中间有地方政府的罩顶保护,但是在重大事故的风险和事后问责的重压面前,估计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如此明目张胆地坐等爆炸的那一刻到来。企业的问题,主要还是危机认识不到位,视很多必要的程序为累赘,不如省掉来得干净利索。

显然,作为主体的政府部门,肯定是希望万事大吉的;另一个主体企业,肯定也是希望不要出岔子的。各自主体都没问题,那问题就肯定出在了“主体间性”上面了。也就是说,两者都没问题,问题出在了二者的“握手之间”。

很多人关注到了“留痕管理主义”。本来,留痕管理是必需的、也是科学的,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到内容方面,进行不留空白和死角的缜密工作记录,保留下来文字、图片、电子档案等资料,以有效倒推或者复原生产经营活动,不光为了严格生产程序,也为了日后有效的查证。但在眼下,很多地方变成了留痕管理主义:为了应付上级让人喘不过来气的检查巡查,企业忙着准备各式各样的档案材料,至于实际安全工作做到何种程度、是不是着眼于安全生产,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种留痕管理主义,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何在响水事件之后,在层层高压之下依然接连发生事故。随着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一声令下,各地的主管部门领导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急吼吼地带着十二道金牌令来到企业,他们当然不会直接去看生产现场和程序,实际他们也看不懂,只能查看各种留痕管理的档案,缺少一点就必然遭到严厉批评和罚款。为了应付这种突击式的检查,那些化工企业只好赶紧抛却重要的生产环节,专门来突击各种文字档案,或者仓促地对各种物料和生产程序进行临时改变,结果反倒把生产秩序打乱,忙中出错,引爆火星……
上述仅是一种合理性的猜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安全生产领域,各级政府由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和问责压力,常常倾向于越殂代疱,越过安全生产的真正主体企业,而直接接手插手各种程序事务,结果导致一系列的形式主义,反倒带来巨大的风险。

政府负责人想我已经做到极限了、企业总会入脑入心了吧!企业负责人想反正有政府随时提点我们、即使做不到位也有政府可以依赖,结果,双方都认为已经尽了本分、做得够好,其实双方啥都没做,安全生产反倒落了空。

我们由此能够看到,如果不能落实企业作为市场安全生产的实质性的主体地位和职责,这种安全生产隐患也就很难真正杜绝。对于各级官员的政治问责压力再大,也只能沿着政治的路径和政治的逻辑演化,而永远不会深入到生产的路径和逻辑之中去。化工事故的阴影,也就一直会徘徊于各地的上空。

我们近期遭遇的化工接连出事的蹊跷现实,或许是在警示我们:如果不能遵循客观的规律,强大的权力的粗大触角,是不可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和毛细血管的,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权力失灵,并且导致社会出现一种刚性的脆弱。

编辑:吴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