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生态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18-12-25 22: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河南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新媒体异军突起,给转型和融合发展中的传统媒体带来极大困扰和挑战,也给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生存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工作、生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传统媒体出现了人才不断流失的现象。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问题已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为调查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寻求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我们从2018年3月开始,对河南省域内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前,我们查找和梳理了已有的文献资料并咨询了相关方面的专家,将调研内容划分为三个维度:人才流失的现状、人才流失的原因和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建议或对策。具体调研内容如下表所示。
在调研对象的确定上,充分考虑了不同性质和等级媒体之间的差异性,主要选取了下列媒体机构(单位)作为样本:《河南日报》、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洛阳日报》《周口日报》《河南青年报》《信阳日报》《濮阳日报》《鹤壁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新乡电视台等。
一、扫描:河南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的现状
(一)党报总体稳定,但吸引力显著下降
调研结果显示,河南省主要传统媒体机构的人才流失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省级和市级党报的人员队伍总体稳定,但面临吸引力下降的问题。
人才招聘是组建新闻队伍的起点,各传统媒体都比较重视。以《河南日报》为例,在校园招聘方面,2009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赴北京、武汉两地开展校园招聘,招聘到20名左右“985”“211”高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2013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赴北京开展校园招聘,招聘到10名左右“985”“211”高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通过纵向对比发现,校园宣讲会的热度、现场报名收取简历的数量、参加笔试面试考生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并且还出现了签约三方签订协议后主动缴纳违约金解除协议的现象。数据表明,《河南日报》对国内重点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
在社会招聘方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于2013年、2017年进行过两次社会招聘,面向全国同行业吸纳英才,力求招聘到来之能战的业务熟手。但除个别来自《大众日报》、新浪网等同级或行业领先企业的人才考录进来以外,90%的社会招聘入职人员均来自省内行业类新闻单位,并没有为人才队伍带来真正的外部血液。
在人才流失方面,近年来,《河南日报》也有核心骨干人才离职的现象,仅2017年就有两名,其中一名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从采编岗位离职,赴南方某高校新闻学院任教,另一名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从媒介经营管理岗位离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系列媒体中,新闻记者离职转向战线单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医疗卫生口记者跳槽至医院担任宣传干事,体育口记者跳槽至职业俱乐部任新闻官等。
地市级党报人才流失总体上数量不是很多,基本能保持稳定的状态,个别流失的也是去向更高一级的党报。
(二)都市报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
都市报与党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都市报的人才流失速度大于党报,其流失的情形也大体相似。以《大河报》为例,近5年人才流失近80人,占采编人数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流失人员结构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偏年轻化,工作年限大多在5年以上、10年以内。流失人才的去向主要是到新媒体、企业和自主创业。
如曾在《大河报》担任10年财经记者的董某某,2014年7月离开《大河报》,于同年9月注册成立了“投实“公司,定位于区域垂直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董某某坦言:她当时离职就是因为个人发展遇到“天花板”,也不大看好传统媒体,想换换环境,于是就转到创办“投实”中去了。2017年“投实”获得1000万元PreA轮融资,估值5000万元人民币。“投实”联合创始人刘某,也曾在《大河报》大河财富历任首席编辑、首席记者。
《河南商报》的情况是,记者队伍相对稳定,整体平衡,编辑队伍流失较为严重。近5年,采编人员累计流失60多人,其中中层职员12人。离职人员构成中,女性多于男性,本科生、研究生都有,工作5年及以上的占比较大;中层、骨干人员流失尤为严重,且经营类大于采编类,特别是采编人员转经营后,辞职率较高。流失人才的去向主要是到新媒体机构、企业,其次是创业与创办自媒体,去往传统媒体(《新京报》《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财经新闻》等)的占比较小。
《东方今报》的情况是,近5年来,采编人员流失共计105人,流失比例除2013年为12%,2014年为2.5%外,其余年份均为20%。流失人员中,男性相对多于女性,年龄在31岁到40岁的占52%,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达82%,职位中层及首席等采编骨干人员占17.14%,工作年限6—10年的占29.53%、10年以上的占31.43%。流失人员中去往新媒体、企业、学校或科研机构以及创办自媒体、自主创业者均有。

(三)电视人才的流失相对严重,队伍也比较不稳定
媒介环境和生态的变革,新媒体平台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收视行为,使得电视的收视时长和广告严重下滑,这种变化带给记者的不只是压力变大、收入下降,还有光鲜不再的落寞感。河南电视台这几年人才流失也是相对比较严重的。
以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为例,频道采编人员350人左右,近几年流失人才30人左右,占比为8%左右。流失人才以年轻的男性编导为主,年龄以25—35岁为主,工作年限以1—3年为主,职位以制片人为主。

(四)广播系统的人才流失明显低于报纸和电视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尽管传统媒体的发展陷入了重重困境,但是广播较报纸和电视来说,以其“解放双眼”的伴随式传播方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因此,广播系统的人才流失状况明显低于报纸和电视媒体。以河南广播系统为例,它们在栏目组、频率、电台三个层面,从新闻内容的全媒体传播、音频自媒体以及多媒体采编技术平台建设,到生产流程再造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积极进行“广播+互联网”的尝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全媒体内容发布,延伸了传统广播在新媒体中的影响力。因此,广播系统的新闻工作者对本行业的发展有良好的期待,因此其离开传统媒体的想法也不强烈。
从整体情况看,传统媒体的人事管理体制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行政化、机关化比较严重,普遍面临“高端人才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存量人才流不动,低效冗员出不去”等问题。就人才流失的具体情况看,不同级别、类型、属性的传统媒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都市报较党报而言更严重,报纸、电视媒体较广播而言更严重。

二、失衡: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的原因
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这一状况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平台吸引力下降
在互联网媒体出现以前,传统媒体是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最理想就业去处,无论从待遇、发展前景还是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看,都是独一无二的选择。但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受众与资本均向民营IT企业偏移、向用户动辄上千万上亿的大型社交媒体偏移,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发展前景等综合吸引力明显下降,不再是“科班生”的就业首选。有些人去传统媒体,也是抱着镀一层金就走人的心态。

(二)薪酬待遇没有竞争力
传统媒体的工作岗位,无论是改革前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制,还是进行文化企业转型改制后的国企用工身份,工资、奖金待遇方面离不开原有的制度框定,涨薪幅度小,尤其是对知名人才、高级技术人才,无法给予打破薪金平衡的高额年薪。社会保障方面,虽然体系健全,但竞争力仍然不及互联网企业的高薪酬及多元福利。
河南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尤其是来自所在媒体经营状况的压力。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逐年下滑,经营状况遭遇“冷冬”,特别对采编一线人员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收入水平的降低。传统媒体日益惨淡的经营状况,促使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对本行业进行全方位审视,在这个过程中,职业转型成了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前一段时间,一篇《不想在40岁再就业:一位省级电视台离职记者的自述》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中提到的离职原因既简单又真实:一是钱,没给到;二是心,受委屈了。虽然作为电视台的员工,离职的原因可能要更复杂和辛酸,但收入的下降,却是一个严酷的现实。

(三)身份和编制不能解决是个老大难问题
编辑记者的身份和编制问题也是促使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媒体机构因为不能解决职工的身份问题,既无法将其转为稳定的在编人员,又无法使其得到行政职级上的晋升,让一些人才觉得成功无望。而传统媒体由于同时具有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多重性质,人事制度和管理上都更复杂些,对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传媒人才而言,他们会更多考虑自身的未来发展空间,从而放弃传统媒体转向寻找新的职业或行业。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新闻单位采取多种用人方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人需求。但体制内外的“身份”管理、用人“双轨制”,造成部分采编人员同岗不同责、同工不同酬。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媒体转型步伐加快、影响叠加的情况下,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存在思想波动、归属感不强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职业尊严和新闻理想不能实现
传统媒体人的新闻理想支撑着传统媒体在竞争中获得品牌优势,在互联网还没有大举进军的时候,报纸的“内容为王”很自然地构成了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所推崇的新闻理想追求和职业精神,对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媒体人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一些新媒体公司更宽松的环境、更鲜活的话语表达、更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快捷的传播速度,使得传统媒体对有新闻理想的媒体人才的吸引力在下滑。
新闻理想是支撑记者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信仰,成为记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归宿。但是,舆论环境、媒体格局等都在发生改变,在传统媒体行业,记者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在缩减,伸展拳脚的场地也越来越小。同时,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传统媒体若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不得不依靠记者高强度的工作,这给传统媒体记者带来了强烈的疲惫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
在传统媒体记者的职业转型中,不乏有知名的新闻人退居高校任教或在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或继续进修学习,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去实现心中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理想和期待。在河南省内,就有记者从报社或电视台辞职,转而到高校担任教师,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为新闻传播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如曾在河南日报社工作的王某某,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因在报社不能解决编制问题,而调到郑州某高校工作。
(五)媒体融合打破了人才地域限制

在传统媒体时期,传播的时、效、度是有限的,区域化比较突出,媒介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比如,对党报来说,在区域内往往只面临同级广电以及都市报的竞争,人才队伍也相对固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洪流冲破了区域的界限,党报不仅在信息时效上彻底失去了竞争力,而且自身被推入了更高、更大平台的竞争。如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等重大主题宣传,省级党报要与中央媒体竞争,要与其他省级媒体竞争,更大的竞争压力导致了行业内的人才队伍整合加剧,业务水平高的、技术水准高的人才,被中央媒体挖角,被沿海发达地区的待遇高的党报集团挖角,被新兴媒体挖角,中西部省份的党报集团除打“地域牌”外,在留住人才方面没有其他任何优势。
以上原因导致传统媒体人在实现其职业目标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的制度化手段。因此,有的放弃了以往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制度化手段,转而向互联网新媒体转行;有的重新确定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职业目标的内容,建立新的职业目标,离开传统媒体转而建立自媒体平台,从事全新的内容创作。
三、重建:解决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的对策
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传统媒体机构的长远发展,更限制了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化。面对传统媒体转型时期人才流失的现状,我们觉得总的方略还是要适应新常态,接受现实,重新出发。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传统媒体的学习型组织,使现有人员通过职业再学习提升自我,实现知识、技能的再升级。同时解决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的关键策略还是要想法留人和注重吸纳新人。
因此,应从多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

(一)深化传统媒体采编岗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做到以“制度留人”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解决“身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这是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向。说到底,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就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内外的“身份”管理和用人的“双轨制”,改变同岗不同责、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完善岗位管理机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行政任用关系为双向选择聘用关系,实行定编定岗,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以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酬、考核调岗、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全员岗位聘用,实现同岗同酬、同岗同薪,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要规范用工制度,新闻单位与全体采编人员应直接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形成相对稳定的人事劳动关系,不采取部门聘或劳务派遣方式使用采编人员。

(二)解决人才的编制问题,适当增加编制总量,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做到以“编制留人”

一方面,根据各新闻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编制总量,实行编制总量管理;另一方面,统筹配置现有编制资源,合理使用编制,用足用好现有资源,加大内部挖潜力度,调整和优化人员结构,将编制资源向采编播管岗位集中,优先保障核心业务岗位用编需求。
(三)改革薪酬制度,切实提高工资待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以“薪酬留人”

要让人才体面和有尊严地生活,首先要让他们衣食无忧。改革薪酬制度,就是要解决人才的“收入”问题。要努力改善人才经济待遇,提高工资绩效收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对所有人员同等要求、统一管理,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基础、一视同仁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采编人员退出机制,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人员采取依法依规予以调整岗位、转岗培训、解除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等方式处理。

(四)强化新闻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增强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做到以“事业留人”

要加强传统媒体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人才的职业成就感和责任感。传统媒体机构应注重培训制度的建设,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尤其是新闻专业精神的培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真正把人才看作第一竞争力,为新闻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传统媒体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策略,尊重新闻工作者的自主性,为优秀的新闻人才打开上升发展的空间,为其提供施展能力的舞台,让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感受到新闻工作带来的荣誉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加其对传统媒体机构的黏性,增强职业归属感和忠诚度。
(五)要注重吸纳新人
在人才留都无法留住的情况下,新人从哪里来?可通过参与式人才培养,提前从高校“抢人”,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队伍。这几年,高校的改革其实并不落后,新人进不来的问题依然是传统媒体待遇、编制、同工不同酬等各种已有问题在吸引人才方面的负效应。何谓参与式培养人才?就是请资深编辑进学校上专题课或做讲座,对优秀学生直接签约、提前选拔、提前培训等,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合目的性。

四、结语
随着媒体环境的复杂化,传统媒体的生态和媒体从业者的生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媒体人为之所奋斗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与实现目标的制度化手段也发生着剧烈变革,两者之间的平衡机制被打破,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流失现象随之产生。他们离开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新媒体、企业类机构、高校或创办自媒体,使得传统媒体陷入了人才流失的现实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因此,应注重从人才的使用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努力为传统媒体留住人才,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高金光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张靖为《新闻爱好者》杂志社社长;施宇为《新闻爱好者》杂志社副主编;张淑华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u0czZgRcdn91u0OYDuHQ


编辑:臧博
112#
发表于 2018-12-26 09: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北京:遏制追星炒星、收视率造假、对赌协议等行为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张漫子)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获悉,北京将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切实纠正一些文艺节目中出现的影视明星过多、追星炒星、泛娱乐化、高价片酬、收视率(点击率)造假等问题,净化行业生态。
  北京市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实施细则,聚焦社会广泛关注的节目管控、内容创新、备案审批、网台联动等十二个方面内容,对文艺节目的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与机构管理作出具体要求。
  在遏制明星片酬方面,北京将严格执行电视剧、网络剧(含网络电影)成本配置比例行业自律规定,每部电视剧、网络剧(含网络电影)全部演员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片酬不超过总片酬的70%。
  在加强节目调控方面,北京市将严控偶像养成类节目、影视明星子女参与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进一步减少明星参与的娱乐游戏、真人秀、歌唱选拔类节目,鼓励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生活服务、动画和少儿、纪录片、对农等公益节目播出量,支持制作播出更多优质原创节目。
  为了严把文艺节目的内容关、导向关、片酬关,北京将坚持台网同一标准,确保网络视听和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在导向、题材、内容、尺度、嘉宾、片酬等方面执行同一标准,同等管理。
  北京还将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红黑名单”动态管理。对提出收视率承诺要求、签订收视率对赌协议、哄抬价格购买播出电视剧网络剧(含网络电影)、违反片酬规定等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严惩,对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者依法予以查处,吊销其相关许可证。

网址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yuqing/2018-12/25/c_1210023951.htm

编辑:臧博
113#
发表于 2018-12-27 18: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杀死报纸 | 锌式

    “我从没有想过一张报纸的记者会失业,也许,命中注定我们都该有新的开始。谢谢朋友们心心念念的关注,寒冬里的任何一点光亮胜过所有的釜底抽薪。”
5天后,中国再无《法制晚报》。
    这一份曾在北京发行量排前三的报纸,深度报道的影响力辐射全国,但从2019新年开始,一切将结束。2004.5.18——2018.12.31,《法制晚报》的生命时长为5342天,约14.5年。
    在北京,随同《法制晚报》停刊的还有《北京晨报》《京郊日报》《北京文摘》,加上一年前停刊的《京华时报》,北京城饶有影响力的报纸在陆续走下历史舞台。
    2018年,北京只是报纸走向没落的缩影。放眼全国,停刊报纸犹如潮水滚滚来。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渤海早报》《台州商报》《湘潭晚报》等10多家报纸休刊;今年下半年,又有《新疆都市报》《淮南晚报》《西部商报》等近20家报纸相继停刊。
    时代在向前发展,曾经无限辉煌的报纸,大多已无力向前。曾经执念于新闻梦想、为此坚持奋斗多年的报人,最后,不得不放手。

寒冬光亮
    北京冬日的黄昏,记者刘路搭上一趟回家的公交车,本想坐在靠窗的位置,放空一下沮丧的心情。
    但是电话不断,问的都是关于他所就职的报纸《法制晚报》停刊一事。
    121日,《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在当天的报纸上宣布,将于201911日起休刊。
    刘路告诉锌财经,虽然他和同事们都早有耳闻,且有所准备,但当这个消息公诸于报时,他们的内心仍不免失落。
    自创刊就工作于此,伴随法晚走过了近15个春夏秋冬,刘路从一个稚嫩青年走进了“不惑之年”。
    大部分时间,刘路都在法晚跑滚动的社会新闻,俗称“跑突发”:24小时电话不关机,哪里有火灾、水灾、跳楼、车祸、凶案,他就去哪里,而且得“第一时间”。
    “跑突发”很辛苦,但他从不放弃。
    他只是没法理解,一家比《北京青年报》影响力大的报纸,竟然“死”在后者前面。“法晚的微博粉丝量已过了2000万,比母报《北京青年报》的微博粉丝量多1倍。法晚停刊来得如此迅猛,我们一时无法接受。”

法晚为《北京青年报》旗下报纸

    中年失业,刘路没时间感叹生活的现实,他在想下一步应该去哪儿,才能继续扛住一个家庭的重责。一时间无所适从。
    法晚宣布休刊后,刘路和部门同事一起吃个散伙饭。夜,是流动的一切,也带动着人们的情感。
    报社记者多是知识分子,对于新闻有执着的信念,其中不乏性情中人。酒至浓处,不免有人会为这个仓皇的结局伤感。刘路在他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写道:
    “我从没有想过一张报纸的记者会失业,也许,命中注定我们都该有新的开始。谢谢朋友们心心念念的关注,寒冬里的任何一点光亮胜过所有的釜底抽薪。”
对于休刊后记者们该何去何从,法晚官方回应:现有采编团队将与上级单位——北京青年报社(以下简称北青)的采编团队整合,集中精力打造融媒体平台——“北京头条”客户端。
    刘路告诉锌财经,他们他对于这样的决定有些迷茫。他理解为“上级要求全部进北青”,但一个多月之前,北青进行了内部的第一次招聘,他却没有报名,因为“拿不准”。
    很多老记者也没有报名。
    朱顺忠,屡被裁撤的法制晚报深度部主任,锌财经就法晚停刊一事联系他,他说:“我支持你,但目前上级不允许接受采访,我目前也在等上级的安排。”

朱顺忠朋友圈截图

    另外一名法晚财经部的记者陈霖告诉锌财经,不会去法晚融媒体平台。最近她回了趟老家,想陪陪家人和孩子。
    锌财经问及她在法晚的过往,她以带孩子很忙为由把话题转开。
    记者总是在为他人发声,但很少有人为他们发声,有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愿意发声。
最后的辉煌
    法晚经历过辉煌时代。尤其在社会法制新闻的赛道里,多年来一直在奔跑。
    2013年,法晚让朱顺忠组建法制晚报深度部并担任主编。在这期间,法晚成为行业内深度报道的翘楚之一,影响力辐射全国,著名的“呼格吉勒图案”就是此期间诞生。


    刘路就是那时候成长起来的记者。
    10多年来,法晚有京城独一无二的夜班组,记录了这个城市的夜新闻。
    他说,每一个热线记者都曾经在夜里出现于数不清的火灾现场、车祸现场,甚至凶杀现场。“我曾为一个夜线现场,跑坏了单位租借的奥迪的车轮。”
    法晚在报纸的发行和营销上也不示弱,创刊近一年就日发行量已达25万份,零售市场份额20053月份达到14.18%,随后长时间居北京报刊发行量前三。
    法晚的辉煌年代,更是报纸整体的辉煌年代。
    同样宣布在2019年停刊的《北京晨报》,曾在创刊之初就在广告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经过两年的迅猛发展,2000年《北京晨报》广告收入破亿,3年后这一数据接近两亿。

《北京晨报》,2019年起停刊

    资料显示,2006年之前,新闻出版业的平均工资一直排在全国94个行业中的前10位,之后就跌出了排行榜前列,从业者包括采编团队、营销人员、发行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

停刊潮滚滚来
    “用尽全力的”的报纸最终没能抵挡“大江东去”的命运,尤其在2018年。
    今年下半年,全国已有近20家报纸宣布休刊、停刊。
    622日,《西部商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宣布休刊转型;71日,《新疆都市报》宣布与读者告别;813日出版的《广西日报》二版,刊登了广西少年报社和金色年华杂志社注销公告;
    827日,《北京晨报》预告了明年停刊的消息;黑龙江日报同期宣布,《黑龙江晨报》将从201911日起停刊;江西商报社发出公告:《江西商报》从201811月到20194月休刊……

网传沈阳《华商晨报》自明年起停刊

    而上半年,已经有《渤海早报》《北京娱乐信报》《台州商报》《皖南晨刊》《无锡商报》《西凉晚刊》《北部湾晨报》等10多家大型纸媒宣布停刊或改版。
    以上罗列的报纸,有些你可能曾读到过,或者你多少听过它们的名字。
    在纸媒休刊停刊的讨论中,除了感叹和惋惜之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纸媒消亡是大势所趋。
    他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杀死”报纸的主要“凶手”。
    2010年微博开场,2011年微信推出,随后诸如“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类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始涌现。技术的变革,让读者不再依赖纸媒;读者用户的流失, 让维系纸媒生存的广告发行模式土崩瓦解,使一大批报纸宣布休刊。
    市场作出了反应,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 年中国互联网媒体广告收入,首次超过电视、报纸、电台和杂志四类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之和。分水岭自此开启。
    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不仅是中国的报纸,它在席卷全球。比如,2016326日,英国著名日报《独立报》宣告停刊。《独立报》创刊于1986年,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停刊的英国《独立报》

    多年来,有关报纸停刊的消息总是很短,很多时候就一句话新闻。
    但每家停刊报纸的背后,都会伴随很长的、大量的记者失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像刘路这样的失业老记者,也有很多的年轻记者。
    他们曾是时代的脊梁。
    刘路总是觉得,年龄大一点了,还是坚守在法晚更好。然而一边坚守一边焦虑:
    前几年法晚开了一次年会,法晚总编辑谈到南方一家报纸停刊,说他们的媒体记者和编辑拥抱在一起痛哭。总编辑说,他希望永远不要看到那个场面。
    “但我们开完那次年会之后就再也不开了。然后很快就得知了《京华时报》停刊的消息,唇亡齿寒,我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新闻不死
    报纸会“死”,新闻会吗?
    3年前,时尚刊物《iLOOK》宣布停刊后,出版人洪晃撰文写道:我们进入数码时代,连惆怅的时间都没有,双11剁手已经用分钟计算,以“亿”为单位的销售额。
    洪晃说,我们没死,只是换了个活法。
    2011年年底,《纽约时报》CEO珍妮特·罗宾森宣布离职,这对于当时已处在传统纸媒困境下的这家老牌媒体来说,又多了一层阴影。
    结果现在,《纽约时报》不但活得很好,依然健康。新媒体成了主打产品和发展方向,数字媒体用户不断增加,到2017年初,数字媒体订阅用户达到150万,数字媒体获得5亿美元的营收。
    就算是法晚新闻,也不能说它完全“死”了,它在以另一种形式存活。


法晚倾力打造的“北京头条”客户端

    法晚团队致力打造融媒体平台“北京头条”客户端。法晚的微博粉丝量有2000多万,巨大的流量导入给新平台注入新的力量。
    “北京头条”最新的回应是,原法晚普通编辑和记者们已经转到这边,领导层也在等待下一步的安排。
    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认为,报纸不等于新闻。新闻不会“死”,它们只会以新的形式重生。
    以“锌财经”为例,更多是新的“打法”:关注8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群体,他们稀少但可能是中国第一代纯粹意义上的企业家。
    这个时代最好的新闻内容生产者,依旧是来自纸媒的一群高手。
    30多岁的陶魏斌,原在报社做记者,2015年注册了自媒体“财经无忌”,自建立起来就不断有广告收入,后来开始公司化运营了。
    另外,虎嗅、钛媒体、咪蒙都是曾经的报人创办。他们每一条文章发出,都能有极高阅读量,凭借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赢得资本的垂青。
    今天(1226日),传闻已久的“北京头条”正式上线,新闻没有“死”,只会离我们更近。

他们的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彷徨,刘路终于决心去找新工作。
    “在报社最需要人的时候,我在,不负这一场青春的精彩;重头再来,这个时代,不一样,却又没有什么不一样。”
    他说自己未来还是做社会新闻报道,有可能去尚存的《北京青年报》,也有可能去澎湃新闻或者其他新媒体去应聘,但不会离开北京。
    这是刘路们的选择:不管还有没有报纸,总有人在坚守新闻。
    法晚朱顺忠不缺工作,除了资深媒体人的身份,他还是圈内知名学者,目前还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冤假错案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在多家高校任教。



祝贺“北京头条”上线。朱顺忠朋友圈截图

    他最近的朋友圈,都是各路明星、企业家为“北京头条”开始运营的祝贺视频。他本人还没有去“北京头条”,在等安排,但大概率不会离开。
    陈霖打算去一家新媒体做新闻。她最近一条朋友圈写道:“你有多美好,镜子里的你就有多美好。不辜负身边每一个真正爱我们的人,就更好。”
    她用心地照顾着孩子,感知着这段“空闲”时光如此珍贵。
    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过去,报纸被“杀死”。狼藉满地的战场会重新打扫,而生活的本质,从来都是温柔。
(应受访者要求,刘路、陈霖为化名)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g2r7WTyoLH1iiOSs-yXQw


编辑:马晓晴

114#
发表于 2018-12-28 16: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我们一起“杀死”报纸,17家纸媒迈不过新年!


    2019年的报纸告别来得比往年要从容很多,不管是报人还是读者,大多都已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古典媒体的告别,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对于都市报而言,元旦是个“坎儿”,2019年的元旦也不例外。
    据媒通社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7家纸媒将在这一天与读者告别,它们分别是郴州新报、新商报、赣州晚报、春城地铁报、黄山晨报、亳州新报、新知讯报、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法制晚报、北京文摘、华商晨报、生活周刊、京郊日报、北京晨报、黑龙江晨报、今晨6点、辽沈晚报·铁岭版……
郴州新报、新商报、赣州晚报、春城地铁报、黄山晨报、亳州新报、新知讯报、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8家报纸的休刊消息于今日(1228日)对外发布,它们停而不悲,忧而不燥,用或含情、或直率的文字,表达了对读者的不舍,并充满希望地预告员工将继续投身于一场新的传媒事业之中。




    郴州新报:“今日告别,不诉离殇,休刊致读者,2019我们相约《文明周刊》。”(《郴州新报》由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郴州广电中心主办,于200873号全新发行,一度是郴州市中心城区发行量最大的报刊。)


    新商报:“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时间不肯回头,只因希望总在前方。”(《新商报》诞生于200011日,由大连日报社创办,以优秀的策划创意见长,休刊后,《新商报》刊号将用来深耕老龄文化产业,以《老友时代报》(拟用名)的新面貌重新与读者见面。)


    赣州晚报:“不说再见,我们相约赣南报业融媒体矩阵。”(《赣州晚报》是赣州市唯一服务百姓生活的都市类新闻报纸,2018年,由日报改版为周刊,每周五出报;此次休刊后将转战新媒体,投入到赣南报业融媒体矩阵。)


    春城地铁报:“因全面转型升级工作的需要,《春城地铁报》纸质媒体自201911日起休刊。”(《春城地铁报》创刊于2012年,是云南首份免费报、地铁内唯一纸媒,也是云南首份方形报以“温润锐智”为办报理念。)


    黄山晨刊:“并非休止符,而是新开始,今天,我们在晨刊惜别,此后,我们在日报相见。”(《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于2004年创刊发行,资讯量大,关注度高,14年间收获了一群忠实读者;122815点,黄山日报融媒体正式上线。)


    亳州新报:“亲爱的读者,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与你相见,明年 1 1 日起,本报正式停刊……就此别过祝福你,也祝福我们自己,祝福这座我们深爱的城市,祝福不忍告别却终将要告别的,每一寸光阴。就此别过。一切安好!”


    新知讯报:“新的历史使命,正等待着我们这些新知讯报人……”(《新知讯报》的前身为自治区科协下属的《宁夏科技报》,2003年划归宁夏日报社,更名为《新知讯报》,有《文摘精粹》和《塞上新农村》两大品牌。)


    消防周刊:“我们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坚决服从改革大局,定格华丽的背影。”(《消防周刊》由公安部主管、人民公安报主办,从1998.1.72018.12.28,走过了20年峥嵘岁月,是唯一一张全国性消防专业报纸。)
    2019年的报纸告别来得比往年要从容很多,不管是报人还是读者,大多都已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古典媒体的告别,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尽管对于绝大多数报人来讲,报纸仍然代表着一种文化乡愁,新媒体越是喧嚣,告别越是苍凉,这种乡愁越深、越浓、越彻骨。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融媒转型的大势之下,休刊已具有一层积极意义,其是报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需要,是新闻生力军转战互联网主战场的必然选择。因而,驱散眼前的挫败感,从新闻事业的总体出发,“存量”传媒的退场式变革正在突破体制障碍释放出新活力。
    在新年的曙光中,光荣的历史孕育新生,悲观之上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时代可以“杀死”报纸,但不会“杀死”希望。总之,有充满希望的生活在,便会有充满希望的新闻事业;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便会有为社会提供价值守望的严肃媒体。


    来源:微信公众号媒通社

编辑:马晓晴



115#
发表于 2019-1-2 13: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华商晨报停刊,社长、总编辑刘庆说:都走吧,怕黑,我们就不关灯了
华商晨报  记者论坛  2019-01-01
“我走过了,我看见了,我知道了,我不说了。”
“沉默深处有海样喧嚣,爱过的人都能听得见。”
撰文 | 刘庆
来源 | 华商晨报官方公号
  华商晨报要停刊了!有朋友一直在看我的朋友圈,没看见我说什么竟然跑到报社来。这两天有发行员将我的手机号写到投递的报纸上,我接到了无数个读者的电话,各种问话都有,但第一句都是,我是晨报的读者。有了这句话,他(她)就有了质问我的权利,报纸为什么不办了?
  还有人担心订报款会因为报纸停办损失了。有一个老人家得到我的电话如获至宝,一连打了几遍电话对我本人的办报才能大加赞赏,我猜老人家的年龄一定接近九十岁了,我不忍心挂断电话。很奇怪的是他每次说同样的话,连电话里的语气都一样,老人家每个电话都祝晨报越办越好。
  这几天,各种说法都有,最常见的是说法是纸媒的寒冬中华商晨报倒下了。有很多以前在晨报工作过的员工来到报社拍照片,来缅怀过去,他们充满感情地在楼里拉着原来的同事拍照,来取退报款的读者有的很愤懑,报怨订报时是上门的,退报时却要在寒风中走那么远的路。混乱中透着一丝伤感和紧张。
  还在坚守岗位的同事们目光坚毅,脸上是战斗到最后的光荣和凄凉,大家都无奈而有序地工作着,有的记者去做最后一次采访,每个人都在为最后的时刻做准备,都希望有一点仪式感。
  下午三点,做为报社的社长和总编辑,我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我一直在等待着有关领导们来宣布报社停刊的决定,我觉得这一决定不应由我来宣布。可这是最后一天,这一残忍的工作只好由我本人亲自完成了。会议室的一面墙摆着这些年晨报的各种奖杯和证书。这次是一次圆桌会议,大家团坐在一起。
  曾经我的面前有上千人,这张办了十八年的报纸,曾创下过一天广告400多万元的纪录,年广告收入近3亿,最高时发行量50万份。连续三年的裁员,现在,晨报还在工作的员工一个小会议室就坐满了。
  我很感激这一次的座位安排,因为明天一到,报社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社长和总编了。没有座位的差别,这样好一些。
  这是我的职业生涯中最艰涩的一次讲话。不好讲也要讲啊,我说了自己的心里话。这几年,我做了很多努力,只为了一件事,就是不想让这张报纸在我任社长和总编期间关门。在我之前,有那么多的同事为这张报纸奋斗过,努力过,没有他们,也没有晨报曾经的辉煌。
  我的领导们经常对我说的是要认清大势,认清纸媒的冬天。我何尝不知,我从1998年底于吉林日报辞职,参与创办新文化报,新文化报在1999年当年就成为长春市的第一大报。2006年,我又在南航创办《航空画报》,2009年再到沈阳的华商晨报,算起来在报纸当了二十年的总编辑。我经历过创办一份都市报的全过程,和同事们一起创造过一次次的报业辉煌,现在仍身在其中,但早已岁月蹉跎。
  我不可能不知道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毫不夸张地说,不仅仅是纸媒遇到问题,传媒业整体艰难,此不多言。我告诉大家,因为特殊原因,华商晨报先是被定位为侨报,再被更名为华商新报。既然已是行业报,就不能再用都市报的名字,事实上,华商晨报的番号早就消失了,因此,晨报的关门似乎不应归入纸媒的寒冬里死掉得那些报纸的名单里。这算是对大家的安慰吗?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不管得了什么病,总之是死了。
  我想有一天我会写一篇文章,叙述一下这张报纸消失的全过程,讲述一下遇到的暖心的人和事,讲述一下那些期待的眼神和目光,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些决策者们是不会有内疚感的,他们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可叹的是这一群还端着饭碗的人,眼睁睁地看着锅被端走,连饭桌也被抬走。
  还说开会的事,我告诉大家站好最后一班岗,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体现出专业素养,承担起一个媒体的责任。这些天来报社拍照片的人太多了,屋里面开会,外面就有好多人在走廊里转来转去。我说我们也拍张照片吧。大家集体来到楼外,这是沈阳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摄影记者选好了角度,发现和微信上那些前同事们拍照片的角度一样,看来纪念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新角度。这是一张特殊的全家福,一个美编调侃说,他一连几天被外来的人们拉住拍纪念照,当成了参照系。是啊,每个人都有青春,自己纪念自己的吧。
  也有原来的同事站进了队伍,拍就拍吧。拍完照,又有一批人走进了工作区,他们的目光闪烁着记录的渴望,每个人都不肯漏掉有意思的细节。也有些人泪光闪闪,他们要陪这张报纸走过最艰难的时刻,走到最后。他们中有人有自己的公众号,是啊,记录一张报纸的最后时刻,的确是个好题材。那就拍吧,我也帮不上他们什么忙了,给他们多提供点发朋友圈和公众号的素材吧。
  此前,我已和主管编务的副总编辑冯勇说过,关于停刊我不写任何文字了。什么再见,什么再也不见之类的话全无意义,在这个时候再玩文字的噱头是无聊了。但这会儿我的主意有了改变,被别人说了那么多告别的话,真告别的人们一句话不说也不好吧?我开始想说点什么了。
  一开始想起早有人祝福过凤凰涅槃了,那就从这儿说起,写下第一句——如果火可以不必点燃,那即使浴火中得以重生也是牺牲。回头的路走得再笔直——我划掉了写下的话。还是少说几句吧,于是写下“我走过了,我看见了,我知道了,我不说了。”这是我写的最短的一篇文章。
  编辑拿上这四句话上编前会了。这是最后一个编前会,同样的原因,参会的人比往日多。我没有参会,我还在斟酌那几句话。冯勇将大家讨论的结果来征求我的意见,编辑们建议我将“我”字去掉。好吧,无“我”的时间流里,还是改了好!然后,我又改了句子的顺序,将这篇文章改成“看见了,知道了,走过了,不说了。”
  开始做版了,编辑室里的编辑们一如继往的紧张,围观的人紧张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切,最后一个夜班,走廊里坐着走着许多人,感觉像是医院手术室外面的情景,或者像是某种特殊场合的守夜场景。
  这一晚是我作为一个总编辑值的最后一个夜班,签最后一天报纸的大样。遗憾的是手头没有毛笔和墨,否则我签名的版样会更有收藏价值吧!
  这一晚的版比以往快些,我只将读书版的稿子换了一次,大标题我引用了诗人任白的句子——沉默深处有海样喧嚣,爱过的人都能听得见。中间和编辑们拍下了夜班人员的合照。我记录了一下时间,一版签发的时间是2018122822:38分,签发读书版的时间是122900:12分。
  结束了!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读者们看到的是最后一张华商晨报。编辑部里有了哭声,总要有人哭啊,那就哭吧!
  大家不愿离开。此前的许多个日子,编辑部的主任傅遥承担着关灯的职责,但这一晚,在华商晨报最后一次工作的人们无法忍受关灯后的黑暗,这一幕太痛苦了。
  我说,都走吧,要是关灯实在难受,怕黑,那我们就不关灯了。这是我在华商晨报的社长和总编辑任上做的最后一个决定。
  回头,点着灯的走廊空荡荡的,感到墙从来没像今晚这么白过。
  灯还是会有人关的,这楼里最后离开的还有一个给印刷厂传片子的编辑,还有一个保安员,他们是最后坚守的人。
  我走了,在我身后,先我下楼的同事们仍有许多人聚在楼前,他们在冬天的夜晚里拥抱和依依惜别。
20181229
编辑:陈心茹

116#
发表于 2019-1-12 22: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2018年媒体人调查报告:九成焦虑,八成缺钱,四成想转行
最近几年,全球媒体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互联网转型发展中,从纸媒转到互联网,从互联网转到移动互联网,所有的媒体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机会与风险并存。


而在这期间,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收入方式、竞争方式、传播方式等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与之伴随的则是媒体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

深蓝财经记者联盟是国内松散型财经媒体人社群联盟,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关注媒体从业者的转型发展,多次举办线上线下媒体人转型发展研讨活动,同时也进行过多次媒体人转型发展问卷调查。

在新的2019年到来之际,深蓝财经记者联盟再次发起“2018年中国媒体人生存状态调查”。此次调查从2018年12月29日开始在各个记者社群发放问卷,截止2019年1月10日,总共回收了207份问卷。

根据问卷反馈的数据显示,2018年,94.21%的参与调查的媒体人深感焦虑,60.87%的媒体从业人员月收入不足万元,超80%的媒体人表示自己很缺钱,近40%的媒体人表示想要离开媒体行业。

01
80后老干部仍是主力军

从性别分布来看,和我们印象中“女性媒体人数量远多于比男性”不同的是,数据显示,在填写问卷调查的媒体人中,大部分是男性,占62.32%;女性占37.68%。


从年龄分布来看,填写问卷调查的媒体人28岁以上的媒体人居多,占据86.47%;而年龄在27岁以下的90后占据13.53%。


从所在地区看,一线城市的媒体人占据主力,数据达42.03%,分布在二线省会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媒体人比例分别为35.75%、22.22%。当然,这样的数据也可能是问卷发放的群体大多集中在一些多年活跃的记者群,年轻记者群暂未覆盖到有关。


从媒体从业年限来看,有42.51%的媒体人从业年限为11到20年;其次是26.57%的媒体人从业时间为6到10年;从业时间为3到5年的人数比例达14.01%;21年以上和2年以下的媒体人比例分别为6.76%、10、14%。也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年轻记者并没有兴趣或者忽视参与问卷调查。


02
超80%的媒体人表示自己很缺钱

收入、变现和融资,可以说是整个行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从媒体收入数据显示,媒体人收入在5千到一万的人数占大多数,占比40.58%;总体来说,60.87%的媒体从业人员月收入不足万元。

和上一年相比,37.68%的媒体人表示工资有所增长;还是有34.78%的媒体人表示工资有所下降;27.54%的媒体人表示和上一年相比,工资没有变化。


在上一年的年终奖的一问中,媒体人的年终奖在5000元以下占比30.92%;5000到一万,人数比例占20.29%;一万元以上的人数比例占48.8%。


据调查显示,有81.64%的媒体人表示自己缺钱;其次是57%的媒体人表示自己缺职业成就感;46.86%的媒体人表示工作缺乏升职空间;37.02%的媒体人表示缺乏自己的时间。


03
仅有20.29%的媒体人表示
自己在采访过程中从未遇到红包

据调查显示,79.71%的媒体人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过采访对象发放红包的现象。


但超一半的媒体人表示即使收取了红包,也不会影响自己客观报道的立场。只有22.71%的媒体人表示会影响自己的报道立场。



04
加班率高,时间多花在扒素材找选题和
写文章、拍摄、剪辑视频

据调查数据,媒体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10小时居多,占比39.61%;正常8小时占比26.57%;1~3小时的占比8.7%;11小时以上的占比25.12%。


从加班率来看,只有20.29%的媒体人表示自己几乎从不加班;29.95%的媒体人表示自己一周加班两三次;19.32%的媒体人根本没周末;20.77%的媒体人工作日几班都加班;9.66%的媒体人表示要加班但是可以调休。


对于媒体人每天花费最多时间的工作任务,达37.68%的媒体人认为是在扒素材、找选题;其次是24.64%的媒体认为时间花在了采写文章、拍摄与剪辑视频上。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媒体人睡眠时间在6小时或者7小时。


05
颈椎疼痛、腰椎疼痛、
失眠、胃病是媒体人主要病症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媒体人患有颈椎疼痛、腰椎疼痛、失眠和胃病。


绝大多数的媒体人每周参与运动半小时以上的人数少之又少。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媒体人所在单位都会定期组织体检。


超半数的媒体人最近五年来,每年都会进行体检一次。


而对于商业重疾险,调查显示只有40.58%的媒体人购买了;28.50%的媒体人打算购买。

06
94.21%的媒体人深感焦虑
新媒体的经营和运营能力
成媒体人最想提升的技能

调查显示,“获取不到想要的信息”、“缺少成熟的商业途径”、“内容会被干预或撤改稿”、“涨粉、拓展更多的用户”成了大多数媒体人最头疼问题。


调查显示,94.21%的媒体人感到焦虑,其中感到非常焦虑的媒体人数量占比达52.66%;只有5.80%的媒体人没有感到焦虑。


调查显示,“新媒体的经营和运营能力”、“深度故事报道”、“数字可视化新闻”是媒体人最想提升的技能。


07
媒体人离职现象突出
对工资不满意成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媒体人离职现象突出,超60%的媒体人认为身边媒体人离职数量有点多;超20%的媒体人甚至认为身边人离职现象非常多。


有39.13%的媒体人表示,想离开媒体这个行业。


对于媒体人离职现象,绝大多数的媒体人认为是对工资不满意,人数比例达84.06%;其次是72.46%的媒体人认为是传统媒体边缘化,危机加重;58.45%的媒体人认为是舆论环境不佳,无法实现理想。


对于在媒体行业里换工作,调查显示,大多数媒体人倾向于选择“去不错的门户网站”、“自己创办媒体”、“去体制内的市场化媒体找工作”。


调查显示,如果离开媒体行业,“互联网科技企业”、“金融企业”、“国有企业”成了大多数媒体人的首选行业。


想获取《2018年媒体人调查报告》完整版,请在评论中留言“完整版报告”,小编会将报告发给您。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jmAhkHD52mApmbJy6BWAg


27.jpg (40.1 KB, 下载次数: 18)

27.jpg

23.jpg (36.45 KB, 下载次数: 17)

23.jpg

11.jpg (35.14 KB, 下载次数: 21)

11.jpg

10.jpg (25.08 KB, 下载次数: 12)

10.jpg
117#
发表于 2019-1-13 2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冉玲琳
118#
发表于 2019-1-13 23: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主持人张羽辞职 跳槽出任互联网公司副总裁



【摘要】: 原文链接:https://news.sina.cn/sh/2019-01-13/detail-ihqfskcn6811597.d.html



[知名主持人张羽已从央视辞职,跳槽出任互联网公司副总裁]曾参与《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1+1》等多档重点新闻栏目的央视主持人张羽被曝离职,并以字节跳动副总裁的身份迅速投身公益事业。说起“字节跳动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它其实是“今日头条”的母公司。

1992年,张羽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央视工作,曾参与主持过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1+1》、《面对面》、《新闻周刊》、《24小时》等多档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磅新闻节目。他还是《澳门回归特别报道》前方主力记者,并参与主持直播节目《神舟六号载人航天成功发射》,在海地8.9级大地震及日本海啸大地震及G20峰会等系列报道中也有他的身影。

2018年9月6日,以“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变革与发展”为主题的2018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浙江宁波开幕,由张羽和敬一丹主持。初步查询,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以央视主持人的身份主持活动。

据贵州省慈善总会官网消息,2018年10月16日,贵州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张惠明一行前往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考察,拜会了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羽,双方就进一步拓展公益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北青报记者  祖薇)

编辑:冉玲琳

119#
发表于 2019-1-16 12: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陕西某报编辑:2013年,笔者编辑刊发一条贵州省公安厅70名职工实名举报某高官一事(新闻稿)。举报信说,该高官在任政法委和公安厅主要领导期间,贵州省公安厅警卫局每年购买茅台酒10余吨,该高官每年拿走6吨,5年共计30余吨。该文刊发后,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赵正永大发雷霆,要求媒体作出深刻检讨,并处理相关责任人,笔者就在被处理的序列之内。当时也很纳闷,赵书记为何对一个千里之外的官员的事情这么关注?在灵性人的提醒下,笔者上网查询,发现了其中的原委:该官员是赵正永的老部下,赵任安徽公安厅厅长时,此人担任副厅长,赵调任陕西政法委书记时,此人接替赵担任安徽省公安厅厅长。原来如此,此人是赵书记的接盘侠,难怪他如此敏感!为什么敏感?目前看来似乎有原因的,因为他怕起火!

编辑:马晓晴

120#
发表于 2019-1-18 1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宁县,为何拒绝记者采访涉案的肖老师?




    甘肃宁县通报“8岁女学生下体被捅伤”事件,不单没有平息舆论,反而令公众关注小凤(化名)受伤真相。甘肃宁县8岁女生下体被捅伤案,官方确实查清了?国人强烈质疑,小凤的语文老师肖某涉嫌犯罪却隐身。宁县小女生被捅伤,涉罪的肖老师为什么神隐?
    国内媒体曝光几天了,然而涉及此案的宁县宁县外宣办、县教育体育局、和盛镇党委副书记朱炜伟、和盛镇派出所所长许小兵与杨庄小学校长杨德荣对国内记者追访,要么含糊其辞要么拒绝采访。1月17日晚,中国青年报报道《甘肃宁县8岁女童遭欺凌事件调查》,提及:在宁县采访期间,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案件涉及的有关部门和个人也进行了采访,可均没有得到实质答复。

宁县人民政府大楼


    对于宁县官方的暧昧应对,我们深感疑惑。小凤的家人在案发后报警,已经一个多月,宁县官府迄今却拖沓应付记者的追踪采访。何况,宁县15日的官方通报不但让公众迷惑不解,而且其中一个男生马小军(化名)的爷爷马西西亦难以接受。马西西怀疑,孙子不可能脱小凤的裤子专打她的下体出血,并用笤帚乱戳弄伤她的下体。




    宁县官方通报出炉的背后,究竟掩盖着什么内幕?为什么官方通报对小凤方面控诉的肖老师疑似诬陷小凤偷口红情节只字不提,不作辟谣反而存在掩耳盗铃之虞。因此,公众需要宁县官方公布一个合理的解释!毕竟,小凤下体被捅伤案成了一个举国关注的要案。
    涉案的肖老师不仅在官方通稿里神隐,并且在现实中隐匿。她被小凤方面指控行凶,倘若感到委屈,为何不面对到达宁县的国内记者澄清呢?况且,她仿佛得到宁县官方“庇护”,后者拒绝了记者采访她的提议。此种明显的证据,体现在中国青年报和北京青年报1月17日的报道里。
    中青报记者提出,“对于可否组织涉案女教师及时直面回应媒体关切,(宁县宣传部)负责人也表示,目前省市县各有关部门正在审核案情,此间不便组织,同时也要考虑女教师的心理压力”。
    北京青年报报道《甘肃8岁女孩受伤事件:丢口红老师接受警方询问》,提及肖老师在事发后接受了相关部门询问。那么,15日的宁县官方通报里,到底为了什么不涉及肖老师被调查的情形。记者17日了解到,她16日再到和盛镇派出所受询问。看来,北京青年报也没有采访到诡秘的肖老师。
    宁县假如再发通报,会解释第一次通报图提肖老师的缘故吗?会说明肖老师接受当地派出所询问的具体情况么?
    围绕肖老师的种种蹊跷,在在意味着她的身份特殊。难道她的背景,确实如16日流传的网言?网传肖老师并非师范毕业生,从市技工学校毕业,二舅是宁县教育局一把局长。肖老师的公公原来是县长,现在退二线了,在人大上班。即使传言属实,肖老师就能明目张胆地躲避宁县官方通报吗?


小凤的家


    目前,甘肃省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都已经抵达宁县调查小凤被捅伤案。我们希望,上一级的庆阳市公安局甚至甘肃省公安厅彻底查清楚肖老师犯罪了没有。小凤的下体,到底是被肖老师捅伤,她教唆两男生行凶还是两男生擅自捅伤?行凶的工具,究竟是教鞭还是笤帚?种种疑点,应该被调查清晰。
    一个小女生被恶意捅伤,让国人怒不可遏。假如人们不关心小凤受伤案,其它歹毒的恶行可能某一天会降落在自己小孩的身上。因此,简单的小凤案真相必须水落石出。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国民等得起,锲而不舍追踪真相。

来源:雄韬文化

编辑:马晓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