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Web 3.0是拯救经济的“神话”,还是昙花一现?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7-25 13:42 标题: Web 3.0是拯救经济的“神话”,还是昙花一现? 来源: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UPU Talk(ID:gh_c28f8594d272),作者:老计,原文标题:《Web 3.0是拯救人类走出经济低迷的神话,还是昙花一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v, F# t( n* D6 v7 ?6 B1 X3 a/ m
% ]) C+ `7 U& p- YWeb 3.0 可以说是 2022 年最火热的赛道,无数投资机构与创业者涌入其中,各路媒体大肆宣传,号召创业者和大厂高管广泛加入,一起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走出低迷,BAT、FANNG也未能免俗,纷纷建立团队研发相关产品,唯恐掉队,被时代抛弃。 , v: s/ Q+ D$ P; O) l ) g; W! R( l8 O1 r如果我们仔细审视 Web 3.0 的种种神话,似乎没能如大家所愿的那么美好。抱着对 Web 3.0 的审视,提出了一些思考与认知,不过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如果能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那么目的也就达到了。 1 n. G2 m, H7 K7 a2 Z. e3 G) Z ' W, V' H" x# L& M2 a. f0 W4 E一、虚构的数据所有权,换汤不换药 " n# Y) }7 I+ N6 ~ i2 j" r5 z8 D {* vWeb 3.0 有一个很宏大的构想,就是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把数据所有权还给用户,从而打破巨头的垄断。' B2 }* K0 K) T/ `% v$ d
4 j( i& G. Q. f$ x5 [
然而魔鬼总隐藏在细节之中,一旦我们深究数据所有权的细节,就会发现这个构想很难实现。7 t% E! t$ V8 |' A
0 n; e/ T5 v" _5 Z* E& i所谓数据所有权,指的是拥有者自由支配的权利,法律意义上的物权。3 Y( W b. z0 I$ c& Z! P3 o) h! c% n
! h" Y( L8 E, _6 B$ s1 f
在 Web 2.0 时代,平台拥有对用户数据的绝对支配权,包括:修改、删除、隐藏、降权、分析、回滚、转让、销售、抵押等各项权利。理论上,除了创建数据需要用户自己来完成,平台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1 Z z7 R: m* o1 ^ - T9 ?3 |+ _7 [1 d与之相比,Web 3.0的用户权利却小得可怜。* U& j; Z# ?' r3 U3 i6 Q6 K z) v
Y: g) l5 ~4 {. @' z/ GWeb 3.0 声称夺回数据所有权,交还给用户,其实只是把数据存储在不可篡改的公链(或侧链),用户并没有对数据的实际支配权。相比大平台,其实相比Web 2.0 时代的用户颇有不如,一旦上链,用户无法进行修改、删除、隐藏等一系列重要权限的操作,甚至连创建都受到智能合约、社区规则及 DAO 的限制。 " R5 p. [3 `3 M1 P! h1 T4 H# H' C ( v9 b) _! K. Z4 h/ w在模式上,用户只是把钱(数据)从私有银行(平台服务器)转到了公有银行(共识节点),在理论上更安全一些(也仅仅是理论上),可最关键的所有权的性质并未发生任何改变,银行管理者(公链运营方)或大股东(算力方)依然掌握生杀大权(硬分叉,回滚,话语权)。 $ `* C$ g" }! Q+ R3 F! t6 K' [3 U) c* q 在收益上,Web 3.0 的模式(如空投)与 Web 2.0(如知识付费)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运营方和项目方来主导整体政策与执行策略,甚至 Web 3.0 代价更高(如 gas,NFT 铸造成本)。只是由于投机市场的存在,让现阶段 Web 3.0 的收益看似很美,但这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难以持久的。7 l) W! l! T( V7 {1 L
. ~7 x, F U' T, H 在组织上,Web 3.0 的DAO 与公司股东大会非常类似,都是凭股本拥有投票权,只不过初始股本的获取不一定需要付费。但同样的,小股东是没有话语权的,由于投票权取决于股本,而股本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因此与传统的二级市场一样,必然会导致权力向鲸鱼、矿工、 大机构集中。 6 w+ I1 {& U6 P! M4 e' k. L/ |& `5 {' U U3 V
有链上 FBI 之称的数据平台 Chainalysis 曾详细分析过十个 DAO 治理分布,发现在几个主要 DAO 中,不到 1% 的持有者拥有 90% 的投票权。# m. k1 L* p ]! {* i
4 `, m( |# s" K0 a7 V" Z ?% n2 R从更深层的权力结构来说,Web 2.0 的权力来源于资本,Web 3.0 的权力来源于算力,其实两者是一回事。 + x0 Q9 F( b' Q 2 u' B3 g+ [8 S; f/ w: [. W% \; r8 @想要真正实现用户数据所有权,必须让权力来源于用户,也就是将数据放在用户自己的保险箱里(个人数据库),万维网创始人 Timothy Berners Lee 的 Solid 项目才是正确的方向。 ( r' A" v' \" ]! n, E4 ?6 d3 j% l# \3 G; l
事实上 Web 3.0 的概念也是这老爷子在 2006 年提出的(最早的定义是语义网),区块链只是借用了这个概念。而中本聪开发区块链的本意是为了解决金融中心化的问题,和 Web 3.0 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 & a( R: B( ?/ }$ W. N, y V9 o! {9 S7 J2 `8 O% R
将区块链技术与 Web 3.0 结合,背后的推动力量主要是 a16z 这样的资本,出于商业上的考量是可以理解的,给自己的事业冠以高尚的道德名义,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扩张的惯用模式。 + r7 Z; G3 U# d8 q: c. G' p. O 8 w/ a$ p2 [2 H, U, ?1 t4 J9 @" B: j" H不过,即便区块链借用了概念,也没办法实现 Web 3.0 的目标,因为从技术上就不现实。 : s: q# ~; _5 \5 `! a M2 ` D& p' ~1 X6 E9 f 二、Web 3.0 的技术限制,补充而非取代 / `6 R% |; E( B1 `' @ 4 W% m" S, d+ j! R9 i1 n. g4 \# |" I目前两大核心主链,比特币区块容量在 GB 范围,以太坊在 TB 范围,而 Web 2.0 的数据总量为 ZB 级别,即 10 亿倍于区块链(1ZB = 1024^3 TB),并且每年以指数增长(根据 IDC 研究,2020 年人类一共创建或复制了 64 ZB 数据,到 2025 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 163 ZB)。 % N( o2 I3 }& g9 M* C6 d2 K9 K" A6 @9 }( ?! B1 ^0 i
以目前区块链技术能力,想承载这样庞大规模的数据量是完全不现实的,万分之一的规模都做不到。 . ]# A; J, Y% X. |- Z7 _ / z. ]0 z( S. h众所周知,区块链的 TPS 主要受 ① 节点规模、② 区块大小及出块间隔、③ 交易字节量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 * k) T: u: u" _/ S) S" ^ 2 R1 ?# [9 \3 r2 `5 j① 决定了去中心化的程度,必然有个下限(1 个节点就成中心化服务器了)。/ T8 D7 ^/ g8 F8 U; V
% J3 c3 @% Q6 `
② 和 ③ 决定了节点的硬件与网络带宽要求,必然有个上限(如果要求太高,也会导致中心化)。 / Y4 V4 e) Z9 W' @# f! Q& {9 F! M2 ], V1 ~; e3 k8 a2 ~ 这也意味着,区块链的数据存储和计算效率在理论上必然存在一个极限,且远远低于 Web 2.0。 6 q) {* x+ l% ~1 r! v, h0 G9 |3 M5 h5 `% Y' s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开发者们想了很多扩容方法,比如隔离验证、闪电网络、RSK 侧链、分片、分层,以及调整共识机制的 DPOS 等。 ) W( s! x2 \" e7 l' w: L! M ; T+ {5 Y/ v6 O但这些思路绝大部分都治标不治本,由于 CAP 理论,想承载更多的数据,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把全部数据放在链下,链上只保留一个哈希值,通过零知识证明等密码学来证明真伪。8 S' K- R+ r1 p: p: S: @% V6 b
. o3 \7 ]' |7 x h! r但这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链下的数据怎么保证去中心化? 8 Q8 F( O- j. A9 R% H- o- ?6 w & `' m9 W" J& q; \& I/ R2 A于是这又涉及到各种去中心化网络协议,比如大名鼎鼎的 IPFS。) G! F4 n# J7 v. w
3 V- F) R2 d5 }, h
很多人把 IPFS 视为区块链最重要的基建,不得不说,这想法还是单纯了一些 Q+ ^- z5 h/ E \7 X9 i7 u: ^" {& ?: ~7 U- V. s 首先,从成本上,数据存储并不单纯是存储本身的问题,还包括了数据库、CDN、应用后台框架、前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这整套系统云厂商都可以提供现成的工具和服务,如果换成 IPFS,整个技术体系都要重新建立,成本谁来出?小厂没能力,大厂自己就是中心,为何要革自己的命?# Z/ b: M: S1 ?1 l
9 ]( x0 v' s! y4 M 其次,从供需上,一个去中心化网络必须要建立平衡的生态才能持久发展。Web 3.0 需求方倒是十分充足,毕竟大家都想不受限制的自由下载数据,但供给方是谁?在中心化的 HTTP 上,供给方大都是拥有版权的大厂,比如音视频网站,他们供给的动力是流量,但在去中心化网络上,并不存在流量中心的概念。 d4 \1 H" d9 c! K1 h' F" D' K4 U3 T6 V8 r
如果指望用户自己供给,就存在一个版权问题,如果只是出于无偿分享精神,上传没有版权的电影,还可以说处于灰色地带,但 IPFS 有 Filecoin 经济激励,还是触犯法律了。根据 Web 2.0 的经验,80% 的沉默用户,20% 的活跃用户,1% 的内容生产者,这种比例是无法维系一个供需平衡的生态的。 + ^% y! A( s) n4 H6 f 8 y+ u4 q7 d: C& [" ?3 x0 h p再者,从利益上,IPFS 是在割运营商的肉,Filecoin 如果做大,谁还会买运营商的专线?但问题是 Filecoin 的运行又必须依赖运营商的服务,这等于是吃人家的饭还要打烂人家的饭碗,别忘记当初运营商是怎么封杀 BT 的。, b5 T9 ]: J2 c5 D5 Z: l3 w
6 F9 {( u. K$ r( R 最后,从监管上,IPFS 是没办法保证数据合法性的,黄赌毒各种非法交易横行,一旦与灰色产业挂钩,被封禁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7 a3 A2 p1 r, k$ c0 ^3 W8 n; m3 b' K6 A5 y! F
其实从技术上来说,IPFS 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如果在互联网伊始阶段就提出并实施,也许真的能实现。但如今的互联网产业太庞大了,成本太多、利益太多,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太多,想另起炉灶几乎不可能。 @, u; l- n) Y. d+ p) B
2 R. e- E+ N2 e& i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思考一下其中的逻辑: ! N2 Y% P( @( C/ G , Q$ s6 U, C/ r全球数据量太大,区块链技术无法承载,必须扩容; W; f( G, Z( Y, z4 U1 W
8 v3 x' |* {& H由于技术的制约,治本的扩容方案只能把数据放到链下,也就是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 - S M' r3 A# _ v3 ?2 e / ^. {7 w6 ]4 E& k2 K建立一个取代 HTTP 的去中心化网络不可行,因为全球数据量太大。 3 k( Q& B! b \- ?% c% x' \ 9 f2 M: a5 K& U' Q( c' X一个完美的死循环。* w9 s, {/ t% L% I
) L% T. I3 i3 d$ Y; d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 Web 3.0 取代 Web 2.0,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一如当年 Web 2.0 取代 Web 1.0 成为主流,这在理论上就不现实。如果 Web 3.0 只是作为 Web 2.0 的一种补充,在金融等某些领域发挥作用,那还是可以做到的。 8 r, X y. G( y# z% n6 q: d0 u% u/ j+ \: \* V) o, t+ s
不过这样一来,也不适合称之为下一代互联网或是新的宇宙了。( ?2 x: q) t3 G& C 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