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g6 m+ \$ c为了不产生歧义,我们可以试着把杀手级应用做个定义:能够持续一年 MAU 超过 1000 万的应用。% r; O. ?2 ~8 D: p& x
5 R! C' ?4 R$ V0 L
在 Web 2.0 的世界,MAU 大于 1 亿的应用比比皆是,而在 Web 3.0 的世界只有:, l' r; w: w% `4 z
' W4 ` o2 m7 y0 @& q1. 交易所; h. p0 O; g' W( _5 t ! A/ b! N' x8 S! \: W2. 钱包; 2 D n$ V f7 f p( R! R 6 ]! t/ M( q. B8 H3. 没了。 ' U/ N9 X0 C3 l3 h. r # `/ x9 T* L( K7 t5 d4 z/ r4 Q3 {这可不像是代表下一代互联网,有无限未来前景的样子。 0 @( }3 J/ Z8 @ u8 R5 d 6 h7 D' w. I8 O& X2 |/ b1 q, [& G用 Web 3.0 还处于野蛮生长期,基础建设不完整,这种借口是说不过去的。 $ V* V3 y3 y3 ^1 P: Y. u0 @* M1 V 4 A5 l* r" a9 i从 2008 年中本聪发明区块链技术到现在,整整 14 年; h% d% g& i1 f
- m. L$ } d6 w3 EV 神 2014 年创立以太坊并引入智能合约概念,8 年;' n' J) j M8 a+ M8 D$ h
3 R+ r4 c' ]1 {( k) q. xJuan Benet 2014 年设计 IPFS,8 年; # U3 c# B" g" d " }2 N3 |# b( d, w i. w4 uThe DAO 项目 2016 年众筹,6 年; ' e( G: o/ v# ^; U) [ k. i, n0 a3 j6 J0 [+ m
第一个真正的 NFT 作品 CryptoPunks 在 2017 年诞生,5 年……" K. j7 W+ w9 Z7 W, S" `( `, a
9 `- p- I. i! M9 P, V7 P7 ?, X4 V
我们再对比一下 Web 2.0 的历史。 7 {& U% T i+ r5 C * y/ i7 D+ \- D9 ^4 QiPhone 1 于 2007 年上市,在 2008~2010 短短几年间,WhatsApp、Uber、Instagram 等纯移动端产品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涌现,各大厂也相继推出移动端产品;iPhone 4 于 2010 年上市并进入中国市场,腾讯 2011 年推出微信,新浪微博 2012 年全面转向移动端;中国 4G 基站于 2014 年基本建设完成,2015~2016 年间,滴滴、抖音相继成立…… ! ?$ Q' e8 `0 N2 x J( p/ L( g7 H
相信80后、90后这一代人,都清晰地记得当年移动应用市场的繁荣。反观 Web 3.0 ,每天都有数百个项目上线,不到一年消失殆尽,除了交易所和钱包,你能讲出 2~3 个自己常用的产品吗?6 k# V7 k: U) o( a
" _* Z1 d0 t; S$ W2 s0 Z5 Z3 r0 O/ E这是为什么呢?' F6 g3 \2 ?, W$ O- Q/ k5 C& ]
, R; @+ {, L- M2 _( e F 因为 Web 3.0 是没有用户红利期的。6 C- b( B4 S( N) C
5 j# @5 i+ c+ \; G. L6 X" Q: [
道理很简单。互联网经过 30 年的发展,在需求端,用户已经完全饱和了,无论是用户规模、习惯、时长、还是衣食住行各场景下的应用,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用户每天的空闲时间和消费能力就这么多,无论出现什么新产品,都不可能再挤出水来。 P; s* P% R. q4 I" w. b; e+ Z, Y, F# v h8 q
这和 Web 2.0 取代 Web 1.0 的环境完全不同。 4 H! K" \" H( N% j( s5 U9 ?$ F9 ^, O( [
在 Web 1.0 时代,手机还不普及,用户一旦离开电脑,就有大把的空闲时间,而诸如打车、外卖、社交、娱乐等各种生活需求,直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后才逐渐丰富起来。因此,Web 2.0 有长达 10 年的红利期,用户规模、时长、消费需求都迅猛增长。4 Y1 Z$ t6 f* T
+ \; d* a Y% a9 E4 @ Web 3.0 却没有这个红利期,一上来就是和 Web 2.0 的零和博弈。 9 }$ r3 p% i! r " a4 L, ?1 n3 w用户每花在 Web 3.0 的 1 分钟和 1 元钱,都要相应的减少在 Web 2.0 的投入。想玩元宇宙游戏吗?那就少开黑。可是王者荣耀比什么元宇宙好玩多了,为什么要选择后者? % N7 l7 G( }# r3 p3 ~" J( h3 U# g. F, { H2 O; B# K g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 Web 3.0 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用户为什么选择你? . v8 V6 I7 J3 {4 Y7 A* ]+ o* L4 @# q; \2 @
由于我们之前谈到过的技术问题,Web 3.0 在效率上远远无法同 Web 2.0 相比,而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和用户体验,因此在 Web 2.0 的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各个领域的背景下,Web 3.0 的产品想找到爆发的机会,很难很难。 $ u' |" G5 X% j8 x+ s, N4 ~& S" N: V' V" p
Web 3.0 真正的杀手锏是数据所有权和对应的收益,即把所有权归还用户,由此而产生的收益也从大厂那里夺回来给用户。1 p9 l, g x2 K; m7 Y
3 v% w; {+ V/ n8 E这个逻辑听上去挺打动人,但我们之前也已经分析过,所谓数据所有权就是个噱头,真正的卖点还是钱。 8 V. Z) s0 I M- W+ U1 ~* {$ q% y( w) |- H* l( T
其实每一个从事 Web 3.0 项目的同学都心知肚明,白皮书的愿景是写给谁看的,用户是来图什么的,只不过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0 K7 _, k, @4 b: x
6 H4 j* v2 t1 g4 q当然图财也没什么不对,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刚需,只不过 Web 3.0 又不是印钞机,给用户这钱从哪儿来的?又能否持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_ \" `+ I" c( H1 i; d7 ~7 G
0 e7 F, p7 u; @ }( h( {" L 四、Web 3.0 的商业陷阱,去中心化的数据不值钱 1 G, U: i7 X' ?; X; P7 F3 j% | 0 }( Z \; B, E/ E我们先来看 Web 2.0 的经济模型:; j. ~5 j* l( t/ a+ Y( Q0 n
- N2 I' I4 f5 ^. T
在用户端,个人贡献数据,并获得免费产品服务;4 J: v6 |/ f9 f) Y/ ^* [/ |
! g$ v; u! _& @7 b在平台端,数据被打包卖给广告商,并获得收益;6 Y. g9 {. r' I/ k- A
) I" Z' c! C% D
在企业端,付费投放广告卖出产品,并获得收益。/ j4 \4 Q" L9 o" }
' f% O2 D0 e1 J" O2 K5 f 而 Web 3.0 的经济模型是这样的: + w& x0 e+ q7 T2 m7 a 6 p4 U: b& d4 t0 X# M在用户端,贡献个人数据获取激励,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 6 i/ e9 D2 Q. f1 A" Y( p8 F( e, V5 p8 |0 P$ F* p) A9 J 在公链端,运营方提供共识机制,矿工提供记账服务,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 " d0 U# l, a3 b* c3 Q6 q& } B& \: D3 `- a) ^: _% C$ @$ W 在项目端,项目方提供产品服务,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5 {( H& `# Y$ `4 C
3 v" ?- n2 b( `# _. n' k) l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f" F' A3 ~1 e9 j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