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广电人为啥总是“种着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6-24 18:26
标题: 广电人为啥总是“种着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案例】
广电人为啥总是“种着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来源丨上海娱华公众号作者丨杨冰(上海娱华总经理)
近期,广电行业被中央四部门列入“特困行业”,引发朋友圈刷屏,也让全国广电人心情郁闷。
广电人有一个很大的问号:广电行业从昨天的“高光”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特困”,“病根”到底在哪儿?
互联网冲击也许是“罪魁祸首”,但你不能要求停止互联网保护广电行业;疫情影响也许是“雪上加霜”,但广电人在疫情前就过上了“苦日子”。
孟子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广电行业要“解困”,还要先找到内部“病根”。
现在很多人都忙着给广电行业开药方,但大都找错了“病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要了命。
一位30多年工龄的老广电人偷偷告诉我,“病根”就在于广电人总是“种着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YYDS!
这位朋友才是广电行业真正的“鲁迅”!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下面我们就聊聊,广电人为啥总是“种着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说对了,请关注与点赞;说错了,请取关与扔砖。
1.台网互动,播了别人的种。视频网站初期免费使用电视节目,广电人说那咱就“台网互动”吧,不余遗力地把最好节目搬到视频网站,美其名曰“网络宣推”。开始是“先台后网”,接着是“台网同步”,后来是“先网后台”,再后来是“不带你玩”。“台网互动”了十多年,广电人才发现:视频网站成了巨头,网络电视台成了摆设。
2.制播分离,撂了自家的田。一边喊着“内容为王”,一边搞着“制播分离”,就像一个企业非要把核心业务外包出去,留着轻松不累的活自己干,难怪当时就有广电人疾呼“制播分离是在革广电人自己的命!”。果不其然,“制播分离”培养了大批社会影视公司与社会制作机构,却造成了广电行业的“内容空心化”与“人才空心化”,也埋下了行业衰落的祸根。。
3.内容资源,种了别人的地。广电行业用了几十年功夫,花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制作了海量内容资源,大多躺在“媒资库”里,在网络上被大量免费使用,更离奇的是70%以上的品牌栏目对应的“商标”品牌都不在广电手里。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别人的“商标”品牌默默做着贡献,这是多么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
4.节目制作,荒了自家的田。“制播分离”后,广电行业的节目制作能力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再说“内容为王”自己都不好意思。坚持“闭门造车”、“自娱自乐”原则,很多地方台节目一不小心成了“三无产品”(无受众、无品牌、无创收)和“三看节目”(谁做谁看、谁审谁看、说谁谁看),做节目除了填充时段,还可以按节目时长要人要钱。不知不觉,频道频率资源逐渐抛了荒。
5.技术建设,施了别人的肥。广电行业在技术建设方面可是下了血本,不用考虑“投入产出”,我们只选最先进、最高级的设备,还要考虑硬件备份与功能冗余,没有“高大上”的设备恐怕连工作总结都不太好写,号称全球性媒体的“凤凰卫视”曾被嘲笑是县级台的装备。一位老前辈曾感慨,我们广电行业装备水平可是全世界一流,但超前、高配的技术建设,除了养肥了日系设备公司,还给广电自身带来了沉重负担。
6.影视采购,花了自家的钱。在电视播出的节目中影视剧无疑是大头,影视剧采购也曾很多台成本支出的大头。当年广电行业要人有人(影视核心人才都是广电出去的),要钱有钱(影视投入大都是广电出的),要平台有平台(影视播出大都在电视频道),但广电系影视公司成功的寥寥无几。岁月静好时,广电人安心“花了自家的钱,买了别人的剧”;行业特困时,广电人才发现“钱没了,剧跑了,人走了!”。
7.有线网络,养了别人的娃。作为曾经的一家人,广播电视台投钱、投人建成了“有线网络”,没想到一纸命令,“有线网络”成了别人的娃。开始还能分点红,后来就成了难兄难弟,很多台还要解决“台网分家”后的历史包袱与人员安置。以至于后来,很多台在做产业时经常犯嘀咕,这是不是又养了别人的娃?
8.广告外包,让了自家的利。“做节目、卖广告”曾是广电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广告经营虽是广电行业的主营业务,但却常常享受副业待遇。从人员配置上,全国多数台广告部门人员占比不超过10%,挣钱的人数远远低于花钱的人数;从业务模式上,全国多数台广告以代理或外包为主,硬生生把主营业务当成了外包副业。在行业上行时,靠着低折扣和高返点,广告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在行业下行时,广告公司走路了广电人傻眼了。
9.外行领导,当了别人的梯。广电是一个专业性极强,但专业往往不受重视的行业。有人曾做过统计,最近10年全国城市媒体的历任负责人中,只有不到30%具有宣传或媒体从业背景,有些领导专业跨度极大,譬如纪检、城建、卫生、农业、医疗、殡葬等。虽然单位负责人不一定非要行业专才,但一定的专业背景在行业变革期非常重要。在行业上行时,敬畏规律,尊重专业,广电尚可维持;在行业下行时,过度自信,急功近利,广电必然遭殃。
10.中央厨房,吃了自家的粮。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号角下,前些年广电行业掀起了一股“中央厨房”建设热潮。很多城市台“中央厨房”,动辄上千万元投入,虽然有上级资金扶持,但运行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挤占了广电并不宽裕的口粮。广电朋友经常自嘲说,“中央厨房”成了广电行业的参观景点,客人来了“插电”,客人走了“拔电”。
11.盲目改革,当了别人的田。在改革方面,广电属于典型的危机倒逼式行业,“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如果不敬畏行业规律,不尊重专业意见,抱着急功近利心态,盲目推动广电改革,往往成了“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的危险动作。前些年,很多城市台刮起一阵盲目改革风,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照搬别人方案,照抄别人作业,寄希望通过“三全”改革(全频道制、全员创收、全员竞聘),带来广告逆势增长。改革前敲锣打鼓,改革后一地鸡毛。有广电朋友调侃说,广电成了改革试验田,实验别人做了,但自家田没了!
12.不断折腾,贫了自己的田。由于环境变化与领导更替,广电行业特别喜欢不断折腾。在机构方面,广电以前经常在“频道制”与“中心制”之间转圈,有的台都转了好几圈,把自己都转晕了;在人员方面,地方台喜欢玩“卧倒起立”和“全员竞聘”的游戏,一任领导至少搞一轮,有的台5年竟然搞了3轮。广电朋友揶揄说,在持之以恒的折腾下,我们终于当上了“贫困户”!
13.人才外流,养了别人的兵。这些年,广电行业对人才流失都麻木了,但“人才空心化”已成为广电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来人才“吐故纳新”是常态,但如果一直持续保持“人才赤字”状态,行业衰落难以扭转。从互联网巨头、视频网站、影视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MCN机构等,都活跃着大量广电人的人影。有人说,广电才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黄埔军校”。“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燃烧了一个广电行业,照亮了中国文化产业。
14.薪酬分配,苦了自己的人。这些年,广电行业薪酬水平大幅下滑,严重影响了广电人的基本生活。广电人自称“媒体民工”,自嘲“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吃的比猪差”。即使薪酬水平尚可的广电人,也不得不面临“身份歧视”:在编人员是体制内,聘用人员是打工人;在编人员拿钱不一定干活,聘用人员干活不一定拿钱!
好吧,不能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广电人经常调侃说:俺们广电都是活雷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过,全世界通行的经济规律不外乎是:
1、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
2、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会省钱。
3、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会花钱。
4、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为浪费。
在普遍缺乏市场机制、企业管理和利润考核的管理体制下,广电行业的经济规律就是“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为浪费!”。
尽早跳出“种着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的怪圈,广电行业才能走出“特困时期”!
来源:采访编辑圈
编辑:马源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