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虚空、宇宙、人、死亡、灵魂(图、视频)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6 23:45
标题: 虚空、宇宙、人、死亡、灵魂(图、视频)
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其含义是远远的大于或者是小于物质宇宙世界的!!

所谓宇宙,其实是众生和人可以感觉、认知的世界(当然,现在的认识也有限)!

尽虚空、遍法界相当于一切多维重叠空间世界,而且远远的大于人类感觉、认知的世界!

由于因缘和合,使无数个灵魂因为游弋到我们这个低级物质世界后,贪恋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因而堕落,迷失了回家的路,成为众生和人。

众生和人活着,这个众生和人的身体就是某个灵魂的归宿,灵魂就随人在物质宇宙世界的法则里,凭借众生愿望、感觉、认知功能实施行为。

对于灵魂来说,宿主的生死就一个概念——交替,灵魂永远是个客!

人死以后,物质宿体毁坏。人类感觉、认知功能丧失,其感觉、认知功能随之失去意义,灵魂脱出。这时灵魂什么物质也带不走,只能带走前世积累的旧习和意识!

灵魂脱出以后,灵魂就遵循一切多维重叠空间世界的法则,根据某个灵魂在前世相应的、曾经所做过的行为和意愿,在一切多维重叠空间世界的规律和法则框架下制定和指派其下一个归宿和出路!


这些个法则,2000多年前(其实现在也经常来),就曾经有几个不同的高级多维重叠空间世界的使者,因为怜悯我们人类以及我们六道世界的苦难,以人类的化身显现在我们的世界,开诚布公的向人类讲述了尽虚空、遍法界的法则,指出了六道世界众生的苦难和根源,并发出了高级世界不同善乐园园主对六道世界众生灵魂的盛大邀请和强大的慈悲精神资助,以及利益于我们人类灵魂向好的方向归宿或回归真善本源的一些方法和教导。

感兴趣的人,和想了解这些问题的人,可以去看看这些方面的资料!!


遍法界尽虚空不同灵魂的品级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看地球在同伴中是多么渺小: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375540&replyID=4989300&skin=1


请看视频:

CCTV----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有灵魂存在:

http://tieba.baidu.com/f?kz=796220472&fr=ala0CCTV-1



泰国高僧地狱见闻:

http://video.sina.com.cn/v/b/15837686-78782121.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6 23:46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78624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48
http://www.tudou.com/v/xZcniDOPhrA/v.swf

净空法师《生命轮回 宇宙奥秘》 - 佛弟子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49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纵观人类世界宗教文化历史,有很多的这方面问题的教派体系和思想教导。

而其中,佛教的思想体系和教导较为系统和全面,虽然其经典历经几千年不同人员、文字的传承、释义,但是其真实内容依稀可辨,在此供大家参考。

    《起世经》是佛陀说的一部关于世界(宇宙)的经,佛陀在此经阐述了世界的成(形成)、住(住世)、坏(坏灭)的过程。依起世经内容的次序,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劫前(或者是史前)世界(宇宙)住(住世)的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世界(宇宙)变坏(坏灭)时世间经历的惨不忍睹难以想象的刀兵中劫、饥馑中劫和瘟疫中劫,以及世界要遭受的大火灾、大水灾和大风灾;第三部分阐述了新的世界(宇宙)的成立的状况;第四部分阐述了地球人类(众生)的诞生,而世界(宇宙)人类(众生)却仍在循劫前(或者是史前)的轨迹发展,走的是同一道路。
     通过《起世经》,难道我们还不能从中悟出些什么吗?难道我们仍要永远在六道中和在成、住、坏、空的世界中轮回不已吗??

      依佛所说法,众生生活的世界,以须弥山王为中心,东面有弗婆提洲,南面有阎浮提洲,西面有瞿陀尼洲,北面有郁单越洲。在起世经中,佛详细阐述了郁单越洲人的起居生活、婚姻状况和后代的抚育等等各方面的情况。由于郁单越洲没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贫富差别,生活资源从不短缺;没有邪恶羞耻,人们不受道德标准的束缚;没有疾病,每一个人都健康长寿;人们的日子过得无忧无虑随意自在……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郁单越洲人为什么能这样幸福快乐呢?这是阎浮提洲(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人行十善业,故而命终即得往生郁单越洲。


    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的,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差万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
佛法中所界定的“十法界”示意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佛法中所陈述的“六道轮回”示意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佛法中所描述的“佛国万圣园”示意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0
那么,净虚空,遍法界有比我们人类快乐幸福的去处吗??

有啊!!

看这个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净虚空、遍法界,有十个不同的品第的层次。


十法界表,图:http://aa8a.com/n5274c2.aspx



比人层次高的还有六个品第的层次。它们那里,在各个方面比人类更加快乐幸福!


怎么知道的??是有修功的人在打坐修定功入静,进行深层次观察的时候,激发打开了天眼通的能力,看到的情况,当然,这些修功的人,只能看到,去不了。


怎么才能去???学佛、信佛、修行佛法!

最初下手的修行佛法方法是什么???应当修三种福。

三种福是那三种?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为什么佛叫我们求生西方,先修此三福?福与罪是相对待的,不修福就必造罪,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转凡成佛,把凡夫转变为佛,把凡夫转变成圣人,若天天造罪,怎能生到西方去?若是修福就不造罪了。

---------------------------------------------

八善道:善见→善思维→善语→善业→善命→善精进→善念→善定。

善见:有利于天下苍生为善,或言之有利于整体为善,

最小的整体为我,最大的整体为整个宇宙,

其间有人类、文明圈(如基督教文明圈、伊斯兰教文明圈、儒学文明圈等)、联合体(如欧共体、东盟、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圈(如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大西北、中部地区)社区、家族、家庭等群体。

整体有大小之别:从小到大依次为:我(个体)、家庭、家族、团体、社区、经济圈、国家、联合体、文明圈、人类、宇宙,相对应善也有大小层次之别:

最大善:使宇宙从善恶界走向智慧界。

其次: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搬去三座大山:消除贫穷走向富裕、消除残杀走向和谐、消除愚昧走向智慧,营建人间天堂,进一步由摇篮时代走向太空时代。

大善:对炎黄子孙而言,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物质上的繁荣富强、精神家园的重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大善。

中善:如对浙江而言,有利于长三角的繁荣昌盛为中善,又如对个体我而言,有利于家族的兴旺为中善。

小善:有利于个体我:躯体的健康、个性的弘扬、自我的展示、情感上和谐、心灵上愉悦为善。



善思维:就是说我们平常的思维、思想、思索,都应该有利于整体,要符合善见。

善语: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讲话要从有利于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

善业:“业”是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即所谓“三业”。

善身业,善的行动,利于整体的行为,善口业就是善语,善意业也就是善思维

善命:符合善的生活方式,或说利于整体的人生,善命是综合性的,必然包含善见、善思维、善语、善业,由它们融合而成的。

善精进:就是我们的:善见、善思维、善语、善业、善命,要坚持不懈,使自己身、口、意三业越来越善。

善念:至此善见已内化于心,每出一念即为善。

善定:这是善念之后的自然结果,一心为善,心也就定下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1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0-7-6 23:53 编辑



净业三福01
http://www.tudou.com/l/f56fYZUE6XQ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2
净业三福02

http://www.tudou.com/l/f56fYZUE6XQ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3
净业三福03http://www.tudou.com/l/f56fYZUE6XQ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4
净业三福04
http://www.tudou.com/l/f56fYZUE6XQ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6
佛教的真理是甚么?

“瑜伽真实义品”把真理叫做真实,分为四大类,称为四种真实:

一、世间极成真实——是指随类随俗的常识真实,这又分为两类:一是世间非人类所以为的真实,二是世间人类从自然及习惯中所幻觉的真实。

二、道理极成真实——是指学术家从研究推演中所得的学理真实,这又分为四类:一是科学家由实验所得的真实,二是哲学家由思辨所得的真实,三是神教者从神契信仰中所得的真实,四是心(定)教者从静坐修养等所得的真实。

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是指出世圣者以解脱智所证的真实,这又分为二类:一是小乘圣者声闻及缘觉所证的我空真实,二是大乘圣者所证一分我空的真实。

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是指大乘圣者正遍知觉所证的法空真实,这又分为二类:一是菩萨分证的法空真实,二是佛陀满证的法空真实。

佛教绝不武断,也绝不轻易地否定他人的真理,只是把各种真理,分成了类别与等级,各还各的本来地位,各存各的应有价值。有一种外道的神教,动辄就是抹煞异己者的一切价值,给予一个魔鬼的帽子戴上,佛教绝不会如此的独断。以上所举的四种真实,在佛教徒的心目中,可以承认它们都是真理,只是有着高下轻重的分别而已。

事实上,世间所谓的真理中,常识的真理是最最经不起考验的,古代常识的真理,到了后代,往往就成了笑话,甲地常识的真理,到了乙地,往往竟成了趣谈;至于学者发明的真理,无论从化验中得来也好,从推理中得来也好,从神契的神秘经验中得来也好,从修炼身心调息静坐中得来也好,可能有部分是真理,但总是出于暂有的、幻有的、局部的、假设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后所得的结果,我空了,烦恼障断除,法空了,所知障断除。我空之后即解脱生死,法空之后即不住涅槃。“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是说明我空的境界;“烦恼即菩提(正觉),生死即涅槃(寂灭)”,便是说明法空的境界,非空非有,不落两边的中道妙理,也只有证了法空之后的人才能亲自实证。

佛教的最后真理——证得二空究竟的真理,不在世间法中,已无名言可说,所谓“离名言相,离心缘相”,便是究竟真理,佛典中勉强给它标出名目,叫做一真法界或真如理体。但是,佛教的究竟真理,虽然无可名状,它却并未离开世间万象,世间万象的某一象也都是究竟真理的一部分。因此,禅宗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的目的讲空,是空去我执的烦恼障及法执的所知障,并不是要否定世间的万象。佛教的真理是在一个觉字,唯有自觉才能了生死,唯有自觉觉他才能度众生,唯有觉行圆满才能成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6
   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闻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者,甚为稀有。

释尊为使障深慧浅的下凡众生,渐培净宗信根,是故劝修三福之行。经云:“若于福德初未修,终不闻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诸善利,常闻如是甚深经。”

培福载道,福至心灵,方堪闻信念佛妙法,成办往生净业。释尊悲心利导十方众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谓周全备至。

净业三福内具法界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住持佛法、续佛慧命之命脉,是圆满理想人格、转凡成圣之航标,亦是净业行人增上往生品位的重要参数。

吾人宜在信愿持名之前提下,随分随力行之。

尤其现代众生根机陋劣,环境秽乱,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难免遇缘退堕。所以,净业行人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于圣道门的修持,亦是不可或缺的举措。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7
什么是 四圣谛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四圣谛的次序〗
  ㈠、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㈡、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㈢、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㈣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一、苦圣谛〗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㈠、苦处:
  ⑴、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
  ⒈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和称为六道。
  ⒉根据三界来分别: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
  1、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
  2、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3、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⑵、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㈡、苦相:
  ⑴、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⑵、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
  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㈢、总结: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
  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二、集圣谛〗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㈠、烦恼: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既是:
  ⑴、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⑵、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⑶、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慢的种类: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⑸、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⑹、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⑺、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⑻、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⑼、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⑽、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请参考《烦恼》)
  爱的种类: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
  1、后有爱: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称为后有爱。
  2、贪喜集行爱: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为贪喜集行爱。
  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界,称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
  妻再结来生缘。
  因为这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众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㈡、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能集无量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⑴、业的意义:业为造作义,既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报)称为业报。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业报。
  ⑵、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续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业力与轮回》)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7
〖三、灭圣谛〗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盘。
  ㈠、涅盘:
  ⑴、涅盘之意义:涅盘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盘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盘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⑵、佛陀演说涅盘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盘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盘,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盘。此涅盘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盘。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盘。涅盘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盘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盘(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盘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盘了。
  涅盘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盘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盘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盘,他们迷惑地问涅盘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磐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盘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盘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盘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盘,因为觉悟涅盘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盘。证悟涅盘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盘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既是寂静不动;灭既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盘者就没这回儿事。
  〖四、道圣谛〗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㈠、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
  ①、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②、加行位:观四圣谛,既是观苦、集、灭、道谛。
  ③、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既是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
  1、我见结:身见是一种知见,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而见道的人没有我见,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认为有一
  个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
  除我见,没有破除我慢。
  2、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见道者无此烦恼。
  3、疑结:见道的人对于佛、法、僧有绝对的信心,丝毫无怀疑。
  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盘之道路,我们现在听闻佛法,是听涅盘之道,并没有见。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从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这只是听而已,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那才是见道。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称为三结。
  ④、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称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三果圣者,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
  ⑤、无学位:既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称为无学,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㈡、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法门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①、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
  观法: 所对治之烦恼:
  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
  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
  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
  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
  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为二甘露门。
  1、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因为我们对身体有贪爱,这是一种烦恼,也是一个心病,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叫做不净观,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是因为认为他漂亮、干净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净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生起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称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②、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
  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
  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
  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为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处》)
  ③、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
  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
  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
  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
  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
  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
  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
  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不妄语欺骗。
  ②、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③、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
  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
  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恶另不生
  ④、已生恶另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
  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
  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
  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
  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
  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
  单一之定境中。
  ②、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苏?烙虢涠ɑ郏?
  〔戒:正语、正业、正命
  三无漏学-〔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正思维
  (三)、总结:
  ①、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膜拜与仪规,因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对于教义不理解之初信者,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条圣道。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有人认为正精进不属于定学,修八正道时,每一道都要精进,然而对修解脱道者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修正念、修智慧,并非在正业、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讲好话,那他的心就散乱了。
  ②、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8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于宇宙之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约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大众部,后来上座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产生,却在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后有马鸣、龙树、无着、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稣纪元的初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小乘的经论也译的很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耕自食,义理的研究用不着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这在唐宋之间,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着许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种下了愚昧佛教的远因,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魂,只是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哪还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质,普遍的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于佛教也就愈来愈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着浓厚的印度色彩,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确已占着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日美国的华侨,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9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下:

五戒十善图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6 23:59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犹太教及回教等),或者信仰圣父圣子圣灵(如基督教),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藉着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那主要的还是祈祷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改变往昔的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业力的现行受报,也像种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缘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有这些助缘,种子便会长得缓慢瘦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所以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是由于造物与赦罪(根本无人可赦他人之罪 ——一神教的赦罪观念,是由神权独裁的混合产物),而是由于佛所亲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供给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后,便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们,往往不愿自称为佛教徒,宁可自称为三宝弟子。因为,佛教的发明者虽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倒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崇拜佛陀,是为崇拜佛陀修证说法的恩德,佛陀经过三大无数劫的长期修行菩萨道的结果,亲证了解脱之法,亲证之后,便毫不保留地给我们奉献了出来,所以,这一恩德的崇高伟大,要比世间一切恩德的总和更加崇高伟大到千百万倍——何止千百万倍?简直是无法比喻也不可思议。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萨僧(如文殊、弥勒、观音、地藏等),有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的罗汉),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净自修正法并能说法度众的比丘及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觉解脱之法,传流传布传授给了我们,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无量。

弘扬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样可以。住持佛法,则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谓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徵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间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样见到一个佛弟子,见到出家的,就会联想到佛教,见到在家的,就不会产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的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作良导 ——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对象,乃是偏重于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皈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因此,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养,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养,乃至不持净戒但有正见能说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养(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对象,当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缅锡兰等国,根本视为当然的事。但在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做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如此的。(注二)

(注二)易经观卦之疏云:“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易经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0
世界是共业所感(唯识学)

业力理论本来是用来解释因果轮回中众生所受苦乐果报的,而业力引生的果报又可分为正报和依报,正报是众生的身体,身体所依止之身外诸物为依报,世界就是众生的依报。于是业力理论也提出了一种对世界的解释。

业力怎样引生世界呢?最关键的是共业理论。有些业力只影响个人的身心、受报称为不共业或别业,如个人的思想和感受等等是别业。还有些业力是众多众生共有的,大家所造业力相似、相互影响、一起受报,感得共同的境界,称为共业。细分起来,如人的身体主要和个人有关,但也被其它众生所见,故在别业中还有共业因素,佛教称为不共中共。个人房屋田地是共业中与个人关系密切的部分,称为共中不共。如山河大地就是很多众生共业所感的,是共中之共。共业理论可以解释各种世界现象。

世界为何是这个样子的,共业理论的回答是众生共业所感。世界的样子包括几个方面,首先世界的运行过程中有科学规律和易学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是一个世界最基本也最坚实的部分,相应的共业也应该是世界共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世界上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恒常不变的事物,招感这些事物的共业也是共业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以众生共业还可以分为更细的结构。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1
实际上宇宙之繁奥,人体之精妙非人类智慧所能容纳的,也是人类的语言无法表述清楚的,更是人类技术无法探知的。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2
==================

大自然无可穷尽的信息,呈现予我们的已然不是原始的信息了。人类以其概念体系来契合姻缘整体的领悟,这便是人类命运之所在。佛之动机乃摆脱因果轮回,永远超越承担之痛苦,回归混沌世界。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3
典故:

《高僧传》中说:唐朝法照大师,在衡州云峰寺时,勤修不懈,亲蒙文殊菩萨以威神力摄入五台圣境。

大师亲礼文殊菩萨,并问:“佛法浩瀚,修何法门,最为其要?”

菩萨说:“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令无休息。”

问:“云何念?”

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并伸出金色手臂摩顶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菩提。”

大师欢喜作礼而退。

于是笃志念佛,誓生净土。

忽然一次见到一个梵僧佛陀波利说:“汝华已就,后三年华开矣。”三年后,大师给大众说:“吾行矣。”端坐而逝。
---------------------------------------
念佛法门,就是随时随地的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以示自己誓愿向往去佛国、并且把佛国当做自己故园和归宿、也就是深切盼望回到温暖家的怀抱的殷切意愿!

如此让自己的灵魂深深的打上这样的意念和烙印,使佛国的佛陀都感受到了你的心愿,就可以在自己身体毁坏、或者修法成熟,灵魂脱离肉身后,可以清醒识别回佛国家的方向,积极响应佛陀的召唤和盛请,脱离六道轮回和烦恼世俗,永不堕落。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4
66句震撼人心的禅语 
  
1.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34.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2.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4.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5.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 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7.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59.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1.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2.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63.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4.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6.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4

文章提交者:正业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文章提交者:挪威森林黑客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赞同宣扬佛法,但切记:

佛是境界无名佛,若有人名佛者,则非佛。

若有名佛土者,则其为名佛土,非佛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若以为自己了解了一点境界,就以为能够讲得很清楚了,那你就错了,这境界提高不是讲的,而是自己去悟的!

============================

所以,这就是信的问题了,

你要信佛经,可以把现在这些个没有编在《大藏经》里的东西忽略去,去佛经里理解、觉悟了,再回味现在看到的容易理解的方便东西吧。

你要知道,一切佛经、包括《大藏经》也都是人编的啊!!!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6
从楼主选的飞机图片就知道楼主是个科盲,那东西能飞么?即使能飞能耗也是巨大的无法承受。

===================
哈哈。。。。。。。

是科盲?那好啊!!

就少一些妄想了!


那是——加里宁KP7“飞行巡洋舰”,去了解下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8
释尊和魔王波旬斗法,释尊定力很强大,魔王不能拿他。

于是魔王说:"你定力强没所谓,但是你的子弟将来定力很差,我到时候趁机混入你的寺庙,乱你的人,吃你的饭,穿你的僧衣,还拉屎在你的饭碗里"

佛听了后很黯然。无奈的说:"那我就没办法了"

所以我们今后再不修佛念佛往生,那迎接的是可怕的未来!

在那个长达56亿年的混沌时代后..

人类再次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了..

然后弥勒菩萨就降世成佛再次救度众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08
顺治皇帝出家诗
荣华犹如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唯有袈裟披肩难
朕本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成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滤 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夙世种菩堤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的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打破虚空笑满腮 玲珑宝藏豁然开
直饶空劫生前事 六字洪名毕竟该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10
流逝
就打开紧紧锁住的心室
看清楚放下贪瞋痴解束缚
赢和输不到最后分不出关键的胜负
惟有自在无拘束
每个人都要面对许多人许多事
太多的感触难解释
万般姻缘路总有喜或苦高低的起伏
为自己演出
就迈开勇往直前的脚步不停止
扶持互助登坦途
人间路是最美好的礼物
像微风吹拂有心的人能体悟
每个人都在寻找所谓的真幸福
太多的贪图惹关注
最好的归宿总在你身边
忽略的瞬间不经意的流逝
就打开紧紧锁住的心室
看清楚放下贪瞋痴解束缚
赢和输不到最后分不出关键的胜负
惟有自在无拘束
每个人都要面对许多人许多事
太多的感触难解释
万般姻缘路总有喜或苦高低的起伏
为自己演出
就迈开勇往直前的脚步不停止
扶持互助登坦途
人间路是最美好的礼物
像微风吹拂有心的人能体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11
文章提交者:正业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文章提交者:xingjdt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楼主,虽然我是信基督的,但还是想善意的提醒您一下,最好不要轻易的把现代科学的一些概念随便往佛教里边套(比如多维重叠空间,再比如网上有种说法是佛陀来自第六层宇宙),我感觉这很容易把人带入歧途。
个人认为佛陀涅盘后时间越久证果越少就是因为乱法的结果,所以佛教的修行出了戒律以外应该以四部阿含经为准,因为阿含经记载了佛一生所有的言行,应该是最接近佛陀正法的。个人以为修佛也只需要看这四部阿含经就行了,不要老想什么空间、宇宙、世界的真像之类了,很可能会被误导的。
这些只是个人见解,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多包涵。

======================
说的好,就需要这样的讨论。

我认为,心正则法正,而且佛法无边,是不怕宣扬的!!!

这个贴,也就是可以看的进去的有兴趣的人看看,

真正要了解佛法,在这个贴里说的还差的很远呢!!

这里就是让大家知道,目前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多么有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17
http://www.fojiao114.cn/music/lyyx01.mp3
楞严一笑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18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大乘佛教菩萨欲成就佛道的实践德目,以此来对治吾人平日习惯性地悭吝、奢求、计较、懒散、浮躁与无知,以改善日常生活的迷乱无度,成为生活实践的准则,如《金刚般若经旨赞》说:(大正八五、79上)「施得大财富,戒成大尊贵,忍招善眷属,进获果不绝,定感身无损,慧根利悦乐。」六度正面积极的深刻意涵,必须躬身实践才能体会此中微妙深奥的道理。
  四摄是指摄受众生令起亲爱心而进入佛道,终至开悟的四种方法。《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说:(大正三三、442上)「《成实论》云:『一者布施,衣食等物摄取众生。二者爱语,随意语言取彼意故。三者利行,为他求利助成他事。四者同事,如共一船忧喜同故。』这样的四摄法看似完全利他,但《大方便佛报恩经》提到:(大正三、164中)「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修行智能,以知法界故受身安乐,是名自利。」即知四摄法非绝对的利他而也是一种自利。
  钱财可以为众生疗饥济贫,但佛法能滋润众生心灵,故亦称之为「财」。《维摩经.佛国品》:「常以法财施一切。」广行六度四摄便是以佛法的无上妙用来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则国家和乐、世界太平的理想便不难实现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19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0-7-7 00:22 编辑



佛典卡通故事-平等无施的世尊
http://www.tudou.com/v/juVfR9PdOGE/v.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24
莲花色女的故事
http://www.tudou.com/v/LExobvwAFDc/v.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25
切众生本來是佛-凡圣迷悟示意图
http://www.tudou.com/v/zlhDq_B8vrc/v.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26
佛经动画-佛说阿弥陀经样片
http://www.tudou.com/v/OBzssVcqscw/v.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27
    《起世经》是佛陀说的一部关于世界(宇宙)的经,佛陀在此经阐述了世界的成(形成)、住(住世)、坏(坏灭)的过程。依起世经内容的次序,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劫前(或者是史前)世界(宇宙)住(住世)的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世界(宇宙)变坏(坏灭)时世间经历的惨不忍睹难以想象的刀兵中劫、饥馑中劫和瘟疫中劫,以及世界要遭受的大火灾、大水灾和大风灾;第三部分阐述了新的世界(宇宙)的成立的状况;第四部分阐述了地球人类(众生)的诞生,而世界(宇宙)人类(众生)却仍在循劫前(或者是史前)的轨迹发展,走的是同一道路。

    通过《起世经》,难道我们还不能从中悟出些什么吗?难道我们仍要永远在六道中和在成、住、坏、空的世界中轮回不已吗??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27
摘录《天堂游》第廿九回        

游西方极乐世界恭聆阿弥陀佛说法

  诗曰:无尘落得一身轻,净土勤培方寸耕。
     果满功圆归极乐,天边海角任游行。

济佛曰:处处可闻学佛修道者,到底学佛修道是怎么一回事呢?依老衲看来这并没有什么,问心!问心!而已,心如能无愧,我看接近佛不远了。
离心即无佛可寻,如一寺中空无一物,自不能称为寺;人身中若无心,焉能成为人?所以愿众生是一个有心人。
心可变化多端,一个制衣师傅可以制成千奇百怪的衣服,人心即师傅,可以将自已面貌身形变化不同,要变佛变魔都是随心所欲,每一个人都是魔术师,你要耍什么花样,走什么脚步,变什么把戏,任你变了。
老衲希你变好人、变神仙、变圣佛,却莫将自己变成魔鬼,让人畏惧讨厌,那么你就太傻了。变好变坏由己一手造成,到时候若把自己变成地狱鬼怪,或变鸡鸭牛犬,一照镜子,吓了一跳!怎么变成这副模样?那时只怪你手法不高明变错了!
听老衲的话吧!本来面目若走样,请赶快变回来,否则,一旦变为成品,后悔就来不及了。
今日我将带贤徒杨生游西方极乐世界,拜会阿弥陀佛。
杨生曰:我已坐稳莲台,请恩师起程吧!
济佛曰:……已到了,杨生速下莲台。
杨生曰:喔!来到此地,满地金银、琉璃所铺,还排列着一重重整齐栏杆、树林、罗网,均非凡品,各闪出亮光,是人间所未见的绝境!
济佛曰: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居之处,这就是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我们前去拜会佛尊,听其说法。
杨生曰:前面有一大殿,是否为佛尊居处?
济佛曰:是也!前面为弥陀殿,我们前去参礼。
杨生曰:遵命!这里有许多修成正果的高僧及居士模样之人,他们面貌慈祥,口中似在念佛,声音悠扬、寂静,令人闻之心中舒畅。
济佛曰:他们都是在世修学佛道的人,因功德圆满,故能到极乐世界。……
已到圣殿,我们进去参礼佛驾。
杨生曰:遵命!进入内殿,中央坐着一位法相庄严的佛尊,满身毫光,令人起敬。弟子杨生参礼佛尊,今日有缘随恩师来到极乐圣境,参礼阿弥陀佛,请佛尊指示佛法。
阿弥陀佛曰:善哉!人念“阿弥陀佛”,我却念“众生是佛”,众生轮回六道,身受苦痛,故我发四十八宏愿,造就极乐世界,于此化一净土,教人一心念佛修道,念念不忘我佛,我当接引来此。但若凡业未净,念佛不能专心,佛自散形,纵有慈悲之手,力弱无法相渡。
故希众生学修佛法,首必净业了尘,自造净土,否则难以有成。今日喜见凡界杨善生入我弥陀净土法门,特示数语,资作参悟,你有何疑问,尽可说之,我自相答。
杨生曰:感谢佛尊赐我机会。叩问佛尊,刚才您说世人皆念阿弥陀佛,您却一心念众生是佛。我觉得真有意思,请佛尊解释其意如何?
佛尊曰:善哉!你果然有智慧,众生日夜念阿弥陀佛,望我度他上极乐世界;我日夜念众生是佛,希望众生与我不二,若能体会我意,将尘世化为净土,婆娑世界即成极乐国,我亦想到人间逍遥自在一番!
杨生曰:佛尊所言含有妙意,若人间化为极乐,您想投胎下凡吗?
佛尊曰:只要人间与此地相同,我愿意下凡。
杨生曰:众生都想超升极乐世界,是否为颠倒想法呢?
佛尊曰:因世人业障深重,痛苦烦恼不绝,故苦业牵绊,极想脱苦得乐,祈望我佛加渡,以求解脱诸苦,如此叫觉悟、回头。若认苦作乐,执幻为真,才是颠倒。
杨生曰:既是如此,要如何才能仗佛引度出苦?
佛尊曰:唯念佛、学佛一途!
杨生曰:这么简单吗?
佛尊曰:
一声阿弥陀,便到极乐国。
学佛学得像,与佛无两样。
杨生曰:佛尊说得甚妙,愿再开示明白些!
佛尊曰:念佛初由“念念不忘”,终至“念过即忘”。由念“阿弥陀佛”念至“自性真佛”,自(久)念成佛,先自念为佛,久念(炼)成真,日后世人自然念你为佛。一心不乱,一言不差,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故云:“一声阿弥陀,便到极乐国。”既认自身是佛,了悟心性,一念佛则佛现于前,一举足则脚踏净土。
众生业重,烦恼多端,出声念佛,吐出苦气,灭轻苦业,是为念佛妙处。
佛有戒律、规范、行仪,若能一一学成,并无二样,自证涅盘,成正等正觉。
杨生曰:念佛如吐苦气,用以减轻苦业,是一帖心灵治疗妙药,未知众生念佛时,您的感觉如何?
佛尊曰:众生拜祷皈依念佛,以解脱俗念扰心,不起妄念,露现佛心,此时我心可与念我者相通。三世业主,闻佛名号,恭敬礼拜,我佛即予度化。
故虔诚念佛可以消灾解业,净化心性,众生念佛时,空谷传音,我耳如响,佛心感动,定来相助。
杨生曰:曾闻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是否有此事呢?
佛尊曰:带业往生,非指免去一切罪业。凡一心念佛,任何环境之下,不退道心,可以上进极乐世界,再加修炼,以待业净,化生净土。业障不去,如幔遮门,不见光明,我以佛光普照,令其身洁心明,一切恶业顿消,以入佛地。
此地还有许多修道院(七宝池)——消业所,专为带业者提供修炼之用。带业往生者,系指未念佛前所造之业,皈依佛门之后,一心念佛忏悔前业,我感其诚,自会相渡。若仅念佛,再造诸恶业,不知忏悔,所念佛号如云山阻隔,丧失其真,故无法带业往生净土。
所以修净土法门者,一是口净、心净、身净,则净土近,还要积善修德,切勿口佛心无佛,须心服(佛)口服 (佛)——没话讲。我因观末法众生,沉迷五蕴,轮回六道,加之天运变迁,时代日新,物质兴盛,奢华无忌。四十八宏愿,为普度众生,特开方便法门,劝人一心念佛,简易佛法,修行快捷方式,众生若还不知修持,恐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佛本至公,虽开方便之门,若口念弥陀,心如蛇蝎,佛亦不敢近前引渡,非佛不慈,实因自己远佛。
但愿世人从今起踏上净土(法门),则尘业自有落尽一日,万勿自弃,毁灭灵根。
杨生曰:佛尊慈悲开方便法门,不少老妇孺手提念珠,声声念佛,虔诚之情,令人崇敬,据弟子感觉,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应当有更微妙意义,祈佛尊再予开示?
佛尊曰:佛无妄言,念佛可以超升。何以能超升极乐?盖念佛可以摒去杂念,让心灵安静,所行不背道违规,人在造恶作孽时,口中已忘阿弥陀佛。所以如能日夜阿弥陀佛念在口中,口念心想,久之,心口如一,佛性显露,断恶根,萌道芽,净土长出菩提树。
念佛可令心神忘记痛苦烦恼,产生禅定作用,故净即定,定能生慧见佛,精神欢喜,心灵有所寄托。念佛时心中产生宁静安和之气,可以调和暴戾不正行为,消弭阴暗念头,还可让阴灵得到解救。
念佛正如世间人播放轻松音乐,可令听者心旷神怡,忘记一切烦恼挂碍,痛苦与不安。
故劝修道者、病患者、心神不安者,当勤念佛号,定有妙验,助其离苦得乐。
杨生曰:佛尊所说甚是,念佛、想佛、知佛、见佛、是佛,念念在兹,不忘佛训,定能成佛。
请问佛尊,西方极乐世界妙境如此美好,是否可向众生介绍呢?
佛尊曰:此地非凡。
清净庄严殊胜微妙,楼阁阶段七宝所成,
众妙珍异清雅香洁,宝池德水荡除心垢,
天乐常作不鼓自鸣,不寒不暑调和适宜,
衣服饮食应念即至,珍奇化禽出和雅音,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微风吹动宝树罗网,
演说无量微妙法音,六根清净无诸烦恼,
尘劳垢习自然不起,智慧增进深达实相,
神通自在寿命无量,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愿带杨生参观胜境!
杨生曰:感谢佛尊提携,世人常想登极乐世界,今天有缘来此,当一睹风光,才不虚此行。
佛尊曰:西方极乐,人所向往,绝妙景色,异于凡间。杨善生随我行吧!
杨生曰:愿随佛尊行走。……前面有一个广大池塘,里面长满了各色的莲花,美观动人,池边崁立一牌曰:“七宝池”,金碧辉煌。
佛尊曰:此为七宝池,池中是八功德水,池底全是金沙布地,此水为活水,妙用无穷。
杨生曰:为什么叫“八功德水”,妙用在那里呢?
佛尊曰:“活水”又称“佛水”、“八功德水”,水性变化无穷。人要往生净土,必经八功德水之沐浴、饮用,才能清净。世人若能学此八功德,定能往生净土,且不必再经此八功德水之提炼。
八功德水:
  1、澄净——人之心境要澄清洁净,无有冲激污秽。
  2、清冷——人心要清净凉冷,无有昏浊烦燥之气。
  3、甘美——人心要甘甜美好,如水甜美好喝,以广结善缘。
    4、轻软——人心要轻松柔软,不可刚硬。此水轻而上流,不比世间水重而下流。
    5、润泽——人心不可干燥火爆,多施惠于人,如水滋润万物。
    6、安和——人心要安静和气,如水无有波浪,浸润其中,无虑沉没流失。
    7、除患——人心要除患得患失之念,似此水解渴之外,还能解饥,妙用无穷。
    8、增益——人心要向上多学,以广见闻,增加智慧,有益悟道。用此水饮用、沐浴,一身清净智慧无上,受益无尽。
极乐世界八功德水妙用无穷,世人如能每天学此八大功德,念我名号,自然净土有份,不必经此八功德水之沐浴熏陶洗炼。带业来者,必经此法水之炼渡,才能过关。杨善生愿意下去洗礼吗?
杨生曰:现在池中已有不少人在那里沐浴,素不相识,我不敢下去?
佛尊曰:不必客气!八功德水,是洗涤罪业法水,大好良机,切莫错过!
杨生曰:既然如此,我就下去了。………
喔!好凉的泉水,浸在其中,感觉体重一直减轻,好象飞在天空的小鸟,沐浴着春风,满身凉爽,轻飘飘的,觉得无债一身轻。这种水太奇妙了!
佛尊曰:你可以喝下几口,一定有奇妙感觉!
杨生曰:虽经沐浴,水质甚清,喝下几口法水吧!喝了之后肠肚如冰,体内有一股气排出体外,好象要起飞般,轻飘飘的!
佛尊曰:快要超升了,如飞机排气往上飞。世人平常如能修此八功德,定如今日感觉,往生净土无难。
念佛信心不二者,若有业障,必经此水沐浴,在这里就是一种修炼,业重者,一浸此水,如被剥皮状,初觉痛苦,渐渐转好,必至脱胎换骨,才能真正在极乐净土逍遥。
杨生曰:池中五色莲花遍布,甚为美观,为何浸在水中的修炼者,四周各布莲花,数量不一呢?
佛尊曰:“一声佛号.一朵莲花!”人念佛号,口出气力(灵气)、津液(法水),化为一朵莲花。所以八功德水,原是念佛者之口水(法水)所积。莲花代表佛号,念佛越多莲花也就越多。念佛成就者,人坐莲花,气动飞升极乐。
他们在此修炼时日不一,有者半年、一年……按业障深重而定。如衣服污染,用八功德水(洗衣粉、水)洗涤,污秽越重,洗涤费时越久,反之则易。在此池中,首先须由痛苦(脱苦)转至快乐。一旦罪业洗清,身子上浮,坐于所念现的莲花上,得以逍遥净土,此即所谓净土法门。
今日杨善生奉命著书,普度众生,我特泄此真迹,愿佛徒参修佛经外,当了解“净土”真义。
济佛曰:心净则国土净!愿世人从心地上用功夫,打扫清净,莫令生尘,则自家无非净土,何必远求西方极乐呢?“念佛、学佛”自然成佛!佛徒参悟吧!
今日聆听 佛尊教益,就此告辞,杨生起来吧。
杨生曰:感谢佛尊赐我八功德水,一身清净,受益良多!参礼告退。
佛尊曰:净土在眼前,愿世人莫迷方向!
杨生曰:我已坐稳莲台,请恩师回堂吧!
济佛曰:圣贤堂已到,杨生下莲台,魂魄投体。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28
传太上之道,布孔教之门
教如来之法,度天下众生

天堂游记

广泛地弘扬三教的道理
三教圣人,都有救世的思想,但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儒家专讲入世的事情,佛家专讲出世的方法。但儒家入世的道理也可以出世,佛家出世的道理也可以入世。人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教化,孔子颜回虽然是圣人,但要他们赶鬼捉妖,就不切实际了。佛的道法虽然最高,但是要用它们开科取士,也不切实际了。所以圣人教育就分为三种,好象三个良医,一个精通内科,一个精通外科,一个精通小儿科。医术虽不同,但治病救人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如果三个人都学一种医术,所救的人就不能很多,达不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这就是三教不得不分开的道理。所以说:为善的方法不同,但都是导归人民走向幸福,世界和平大同。《楞严经》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我翻阅了贵州铜仁府志,知道铜仁本名铜人。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年大旱,水都干了,就看见山下全都空了。露出三个铜人,头顶大山,巍然矗立。因为三个铜人恰好穿着三教的服装,于是我就悟出了三教门庭,本来就是天设地造,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恒不变的。文昌帝君的德位远远超过我们人类,他提出“广泛地弘扬三教的道理”,我们还有什么怀疑吗?
我考查南阎浮提,其中国土很多,每个国家各有圣贤出世立教,象孔子、老子这样的圣人,不计其数,只不过各国的姓名不同罢了。他们的经典语言从来都没有见过,一旦见到就不分青红皂白排斥,口中反对,横加歪曲,大肆毁谤,固执己见,这样怎么能够保持圣贤大公无私的道心?只求顺从自己的心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样的人与党同伐异之徒又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人怎能济世安民?他们只是损坏了本教的名望,怎能替本教增光呢?文昌帝君指示“广泛地弘扬三教的道理”,可以作为我们长夜醒世的钟声啊!
佛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比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只能互相称赞,不能互相毁谤。凡俗之人,不知内情,一听五戒的说法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对这种说法,而儒家的五常就在这时也丧失了。这样难道不是想卫道却反而害道吗?!我们要学孔子的大本领,不凭空妄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尊。《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的学问,主旨在时刻不停地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人能学孔子,释迦一定高兴。人能学释迦,孔子也一定高兴。如果一定要随从自己的教派才高兴,不随从自己的教派就不高兴,那只是奴隶投靠主子的做法,岂会是三教圣人的意思呢!
广泛地弘扬三教,使人人都懂得因果的道理,从而断恶修善,国家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得天下太平了!迂儒一听到这个“广”字,就嫌学问太杂,他不知杂也有分别啊!例如,天理杂有人欲,王道杂有霸术,米粟杂有秕糠,这一定期是不行的。至于三教所说的道理,都是唤起人心向善,都有益于身心。泰山不嫌小土,才能成其大。沧海不择细流,才能汇其深。怎么能说它杂呢?!一家之中,有食有衣,有财有宝,有奴婢田园,可以说很杂了,但不这样,家里就一定不富裕。再如人肚子里所吃的东西,有饭有粥,有汤有菜,有酱有醋,有油有盐,可以说是杂乱极了,但不这样,人就不能胖。为什么独独对广泛地弘扬三教,就说杂、就怀疑呢?
但愿普天下的人都能广泛的尽力奉行三教的精神,学儒成圣,学道成仙,学释成佛,皆大欢喜,同心协力,一起引人向善,不要互相诋毁,大家都能和平共处,得证三宝地,那真是天下人民的幸福啊!
                       ——《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
注:《安士全书》汇集了三教典籍大量第一手资料,深刻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济世救人功深,被印光大师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奇书,在佛教界被认为是准经典。
发扬圣贤仙佛大公无私的道心
阴司地狱有牌楼,写“万教归宗”。因现在千门万教齐发,教徒不明真理,毁谤他教,互相攻击,失去修道意义,犯了口业,死后就要到“万教归宗”门内再修炼。世界现在有五大教门,即是儒、道、释、耶、回,谓之名门正教。但五教渊源同归于心。死后本性灵通,故知“人同此心”。肉体有黑白黄种,穿衣有红黄绿花,唯这原来之心不可着色。若起排斥之意,缺少同修之心,自堕下地狱,而博爱、慈悲从何而言起?各教门徒因信仰宗教不同而互相攻讦,自称己教高超,他教低级,自觉高尚无比,不悟“百川汇于一海,千门原同一家”,而相争不容,成对抗局面,这些人都是本教的罪人,悉是待救的羔羊,死后尽堕于此。
日月常照古今善恶之人,无生分别对待之心,故日月常明,万古流芳。诸位应觉照自性平等,勿起怨憎。现在正值普化时期,万教归宗,归宗即归心,结合众人之心,以仁爱相待,发挥互惠互助。各教应大开门户,随缘度人。虽然教主不同,但他们的心愿目标是一致的,期望全人类齐归善道,将娑婆世界变成莲花乐园。也唯有如此,人人成仙佛,个个为圣真,才能完成大同世界。如背此道,则再堕轮回。
世人固执不通,那是难以上极乐天堂的。仙佛圣真,都是代天立言,天道至公。如你下世投胎到外国的话,你信的大概就是当地宗教,佛会因此而不度你吗?如这样佛即不配称佛了,所走的只是小道为私,不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哪有这种道理?希世人拿出公心,抛去私念,否则你的心只有几寸,不能容纳天下众生的!
——济公活佛圣训
南海观音大士颂赞序
如来以慈悲设教,广开无量法门;鸾门以仁爱为怀,普度天下苍生,异曲同工,皆因地制宜,为方便度众立法。吾有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之宏愿,而欲度尽众生,当用无量法力,非仅以古经书典所能成就,须以新知、新法,针对时弊,投以针药,始能切断现代众生病源,收万病回春功效。
自古以来,天堂地狱之说深印人心,惜经典所载、民间传说,又都模棱片断,未足管窥全貌,致乏警世度众之经书,使世人贸贸不知所止,三途六道,轮回不息。诸天仙佛有鉴于此,三曹圣会,一致认为须将天堂风光泄露于世,以激发世人想往向道之心,遵循天道,以超升各自期盼之天堂——无忧、消遥、极乐净土。
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甄选灵游三界之凡人不易,除须有度世之宏愿外,当具善根、智慧及清明灵性,始克担当此一神圣重任。经推荐甄选结果,以圣贤堂圣笔杨生最为适当,故于己未年五月五日颁命济佛导游、杨生灵游三界,效唐僧取经之行,访道求法,教化后世。历经奔波,今日书成,天下又多一普度众生宝典,诸天无不赞叹,六道争相报喜,轮回路上顿开觉路,茫茫苦海喜放明灯,众生经三阿僧祇劫,今日缘至,阅悟此书,得证三宝地,儒者成圣,道者成仙,释者成佛,天人皆大欢喜,赓颂不已!
游记告成,三曹大放光华,遍地浮现金莲灵芝,吾心欢喜南海又多一广大慈航,度尽众生之宏愿,欣见日渐有成。宝典付梓在即,仅述数语,颂赞圣德!
无极老母懿旨
诗曰:大道无私降圣贤,原灵切盼早回天。
玄机自古不轻泄,应运佳期赐宝篇。
溯自鸿蒙太初,元始一炁化三清,三清而化东方木公、西方金母、中央黄老、南方火精、北方水精五老。五老既成,天道运转,木公、金母二炁氤氲而化育九六原灵,分布世界。迨至今日。世道浇漓,人伦道德败坏无遗,令母哀叹!查尔台中圣贤堂,奉命开堂阐教,劝化迷津,诸子献心献力,至诚无间,道炁冲贯斗牛。又自《地狱游记》书缴旨颁送寰宇,度化四海兄弟,洛阳纸贵,人争阅读,观阅此书而回头向道者,不计其数。普度原灵之功不少也哉!
母念赤子坠尘,历受风霜之苦,造孽不息,心实不忍,故于天运己未年五月初一日,于无极宫前,召开三曹联席圣会,议决地狱真机已泄露于世,劝化勋功卓越非凡,人能绝地狱之路,则当晓登天堂之梯,故今必再将天堂风光泄露于世,引导原灵归返天堂,混元一炁团圆,而享天伦之乐也。
母今特颁懿旨一道,命任著作圣典之职,旨到之日,每逢鸾期由济公活佛带领圣笔杨生赞儒灵游天堂,共同著成一部万古流传宝典,书名题曰:《天堂游记》。并敕命三界各关口,如逢游生驾到,开门迎接,不可有违。如有违背天意,一律严罚不贷。希圣贤诸子,矢志忠诚,效劳始终,书成之日,论功升赏。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己未年五月初五日
玉皇大天尊玉旨
诗曰:鸾门奉命着天书,普化三曹道不虚。
地狱游完开觉路,青云圣域列仙居。
朕居凌霄,心怀世道,遥观世道浇漓,伦常坠落,地狱增建而难容,天堂新居而无客,兹值三曹普度之期,天道降世,人伦重振,有赖尔南天直辖鸾堂台中圣贤堂,挥鸾劝世,发行经典、善刊,广度迷津之功也。
《地狱游记》颁世以来,桃李芬芳,慈航广度,受劝化而弃恶从善、求道修真者,屈指难计,朕心大悦,地狱情形既泄露于世,天堂圣境何妨布满人间。五月初一日,三曹召开联席圣会,群仙菩萨参陪会上,为普度苍生事切,同声谏言三曹主辖,速将天堂风光重现尘凡,早立大同之世。经查能任游生灵通无碍者,唯圣笔莫属,故敕命《天堂游记》一书由圣贤堂担任著作之。旨到之日,命由济公活佛引导圣笔杨生灵游天界,饱览风光,访道劝世,以期圣典早成,而使天下众生知晓“地狱之苦、天堂之乐”,俾能人人步入善道而登天梯,直向青云圣城,同享逍遥之乐矣!
《天堂游记》一书,每逢鸾期著作,着完为止。并敕命三界各关口,如逢游生驾到,开门迎接,协助著书,如有违命者,一律严罚不赦。希诸生一本忠诚,同扶大道,亿万勋功,从此可得也。书成之日,论功行赏,神人用命,勿违朕命。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己未年五月初五日
太上无极混元教主元始天尊降序
诗曰:无极混元一炁生,氤氲造化道含英。
逍遥圣境元来地,极乐天堂玉殿清。
又诗:欲断轮回斩六根,罪芽枯灭礼天尊。
洪炉炼就金仙客,世道堪修般若门。
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生由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古今圣哲德配天地,道贯古今,测知天地鬼神之事,故代天传道解惑,以解开人类生死之谜。宗教正是通往生来死去之门,故于物欲横流之世,非藉宗教教育,无以净化人类心灵,使其达到归真返朴,明善复初境界。而宗教理论,又因距教主去世日远,古有经典理论及诠释,对现代注重实证人们,总觉空洞无可捉摸,故在物质充斥,精神空虚之世,人类精神无所皈依,奢侈犯罪行为自然急剧增加。
瑶池老母、玉帝有鉴于此,特下懿旨、玉旨,命由济佛带领圣笔杨生先游各地狱,泄恶人受报惨状,著成《地狱游记》,作堵塞恶流之柱。●为鼓励善行,垂一登天之梯,接引善德登天,逍遥世外,今再游历天堂,著成《天堂游记》,传真善人升天逍遥实况。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二本游记中,是为最佳写照!人由天生,逝当回天,方为坦途正道。欲求灵魂善终归宿,安息永生,只有迈向康庄善道一途。
书中除将天堂美妙风光传真外,诸天仙佛应机说法,天花烂漫,地涌金莲,大道玄机泄漏无遗。众生有幸,得遇此书,希静心研读,沐浴灵性,知所归依,天堂有路,进道即是。愿众生晓悟原来,同登无极,是所企望。
济公活佛圣传
济公活佛,宋朝天台人氏,俗姓李,名修缘,剃度于杭州西湖灵隐寺,法名道济,为方便度世计,佯为颠狂,世人戏称为济颠。活佛身为“降龙尊者”,金身罗汉化身,深通三昧,彻悟佛法,契“万法唯心所现”之旨,直修佛心,不饰道具,故曰“修心不修口,做个自在佛。”特为当时戒口不戒心之僧尼,施于当头棒喝之教。
活佛神通广大,救人济世,仗义扶危,对于伪善恶流之辈,诸般戏弄,促使其觉悟;对于怙恶不悛之徒,打击无遗,大快人心。因此人人称之为圣僧,尊之为活佛,非偶然也。
活佛曾居净慈寺,寺遭火焚,需要木材重建,活佛行化至严陵,以袈裟罩诸山,山木尽拔,浮江至杭州,己则归报寺众曰:“木在香积井中。”众僧视之果然。世传其异迹甚多。
嘉定年间坐逝,葬虎跑塔中,临终时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入灭后,有僧遇于六和塔下,复附书归,有:“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觉骨毛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之句,盖大菩萨乘愿再来者也。
活佛一生救度行化,游戏人间,从无忧虑挂碍。修“头陀行”,行“菩萨道”。一袭破袈裟,落得轻松自在。两只破履,管他拖泥带水。手执蒲扇,不怕上高下低。光着头,风不吹,雨不打,何须竹笠?赤了脚,寒不犯,暑不侵,要啥衣包?不募化,为无饥渴。懒庄严,因乏皮毛。诙谐迎笑,广结善缘,不避尘世,寻声救苦,百姓争敬,万家生佛。奇迹圣行,非一般遁世山僧所能及;讽声剌语,岂五岳出家知识所宽容。故后世佛门以清高而避谈,一代高僧圣德因而埋没不彰。幸我佛慈悲,不嗔不怪。
活佛行迹,妙趣横生。禅机四现。使佛法充满喜悦,故又博得“禅师”之名。其以出世之伟大精神,孜孜作积极入世之功,实为今日学佛习道者之标榜,故他能于世间获得“活佛”圣名。
今值末法,众生欲炽,纷堕苦海,活佛度世心切,故重显昔日神通妙化英风,乘愿现身再来,携杨生之灵,畅游冥府,广搜案证劝世,著成《地狱游记》,从此揭开阴曹奥秘,作度众之慈航。又带杨生之灵云游天界,广开天堂之门,圣境风光重现人间,鼓励仁义善行,辟登天之觉路,著成《天堂游记》。众生有幸,得沐法雨,永离恶道。伟哉!巨作完成,永垂万世,特誌盛德。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29
造 化 通

阮印长  弥山妙觉居士

第一章  导言

天之苍苍,为有穷耶?为无穷耶?星之昭昭,为有意耶?为无意耶?人物之生死,事业之成败,社会之兴替,道德之风化,隆污世界万物之安危,为有定数耶?为无定数耶?斯数者果有因果关系存乎其中耶?抑天之天,星自星,人物自人物,厘然判然,各不相属耶?凡此种种,吾自小疑之。幼设理学之门,言心言性,精焉微焉,莫能具详其质。长参宗教之道,曰帝曰神,恍兮惚兮,莫能明判其形,如是者五六年。既尔身造科学之堂,析物质,察自然,终莫知物质、自然之所由出。学究天人之术,握混天仪,持望远镜,竟莫知宇宙星球之所由来,如是又七八年。哲学家诏我以思辨之力矣,而唯心唯物讼案千秋。玄学家示我以宇宙之迷矣,而一元多元,疑团万斗,将从术数而决耶,支离破碎,不啻(音:chi 四声,译:但、只)以盲导盲将从神学而终耶,惝恍迷离,无异梦中说梦。沉吟至此,寝食俱忘。日月逡(退让)巡,不觉行年三十矣。一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观万物若有悟通,于造化之流行得易道焉,于万法之神妙得佛说焉,本道学之心,运科学之思,循科学之迹,明天文之象,通化育之神。天乎人乎,法尔如斯。理乎数乎,俯拾即是。床前静坐,随笔成文。良朋往来,兼陈问答。理已明于圣哲者,吾不敢苟异。法之误于庸俗者,吾不敢苟同。既非属一科一派之隅见,亦不为吠影吠声之鼓吹,吾惟书我之理解与经验,芟(割草)夷之蔓,迁避迂曲,示世人以六通四辟荡荡平平之康壮大道而已。

第二章 宇宙与人生

“觉海浮沤幻天空,云如野马气如虹。纷纷蠡测迷离甚,我独忘形悟大通。”(妙山觉居士)方伫立开悟,曼吟长啸,明月在地,斗柄横天,万籁无声,不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俄而群客款扉,聊袂(音:mei 四声,译:袖子)而入,审视之:有我之前辈,有我之友朋,有我之门人,亦有我未曾相识者。叙座既定,议论风声。众谓:“闻居士亟以科学方法研究宇宙种种玄妙问题,愿各出所疑以就教。”居士默然颔(音:han 一声,译:下巴)之,于是?客前席请曰:“空间有边际乎?时刻有定则乎?”曰:“否”。“时间有始乎?” 曰:“否”。“时间有终乎?”曰:“否”。“宇宙一切有常乎?”曰:“否”。“众生心量有限乎:”曰:“否”。“事务发明有尽乎:”曰:“否”。“宇宙万物是一乎是多乎?”曰:“否”。曰:“否”。客凡十问居士均以否字非之,群客惊愕失语。良久乃曰:“居士此言可以具体之说明?不为抽象之理论乎,其不同于诸道士玄谈、庄生寓言,腊诡辩乎?”居士曰:“然,吾言断非诡辩,断非寓言,断非玄谈。离逻辑而作诡辩,离事实而作寓言,弃科学而务玄谈,皆非吾人所应有事。”请本斯旨,以次为群客一释其疑。

一、何为空间无有边际

或问:天有几何大。或问:天止于何处。斯皆空间有无边际之疑问。今以吾人所居之地球为起点言之。古人履地而不知地厚,曰:大地茫茫海水浮之。曰:鳌鱼载之。
。。。。。。。。。

参见:http://zhihai.heshang.net/Article/foshuku/wxdj/200804/49399.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0
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
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
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
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
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
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1
《佛学的现实论》

太虚法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

       (郭宏居士输入、杨慧英校对)
            目 录
      一 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二 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
      三 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
      四 佛学之现实论
      五 现实论之宇宙观与人生观
  通常的人以为佛法主张虚无寂灭,是消极而且抹煞现实的。这种测想,完全谬误,因佛法纯粹是真实和注重现实的学问。谈到现实这个名词,就和西洋近代的两大思潮――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发生了联带的关系。所以,在未释佛法的现实论之前,将此两大思潮略述梗概。

       一 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在西洋各种主义中,可以代表近代思潮的,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主义,是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和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哲学为根据,而应用到人生实际和社会上去的。理想主义根据的,是哲学上的理性派,就是注重推论,用论理学上的演绎法,先立一个一切事事物物的共通的标准,而据以应用到一切事事物物的各方面去,这样的求他的实在。现实主义根据的,是哲学上的经验派,就是注重事实,用论理学上的归纳法,凭经验和知觉去观察一切事事物物的现象,归纳起来,这样去求他的真理、哲学上有此二派,科学上也有此二派,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上也有此二派。但理想主义近于哲学,偏于社会方面,现实主义近于科学,偏于个人方面。这两种主义,互为消长。近来日人作的「近代思潮」里,就把代表近代的思潮,归到这两种主义上去。

        二 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

  近代思想的特色,专重现实方面。比方各种科学的发明进步,是受了经验派的影响,近代思想所以有非常进步,也是为了专重现实的原因。所以在两种潮流中,现实主义要算是近代的主潮,科学上是如此,哲学上也是如此。在起初、哲学上原是重理想方面的,后来英国哲学家洛克继培根之后,提出人类知识论,以为人类精神初如白纸,后由经验遂成种种知识。经验以前,如像神秘事就是不可知的,实际上经验到的事物都是现象的事,这才是现实的。法国的哲学家近于理想派,英国的哲学家近于经验派,后来德人康德才出来调和而成为新理想派。可是,康德的哲学已受了经验派的影响,着重现实方面了。其后,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说所起的各派进化论,也是以现实为根基的,其研究结果又是以现实为最后判断的。这样,又应用到人生实际的社会运动上去,作出改造进步的办法,企图达到现实的满足,实现黄金世界于人间的将来。至于理想的超自然的所谓天国,则终于成为现实主义者所反对的迷梦。

        三 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

  上面已经把近代思潮的现实主义讲了一个梗概,这儿又来论佛学现实论和现实主义的关系,究竟两者的同异在那里?因为,两者都以现实的一切事事物物为根据,佛学用「法尔如是」的道理――法就是诸法,统指一切事物――去解决人生宇宙究竟问题。法尔如是,就是说:诸法性相原来如此,还他如此。用这个道理来证明,真实不在现前的事物外,当下便是。近代的现实主义也注重,即从现前的事物证明出真实,这是二者的同的方面。不过,现实主义的办法,总不外乎用五官感觉,及意识知觉――概念思想及归纳、演绎种种方法来推论,终脱不了分别戏论的遍计所执。所以,现实主义是平凡的人有限度的、不完全的知识经验所得的结果,究非宇宙的究竟真相,而佛则是无上正等正觉者,他所经验到的是无限的圆融的现实境界。从这点说起来,佛学的现实论又和现实主义不同。

       四 佛学之现实论

  甲、现行实事――流行之不常不断 一切显现的事物,我们不但叫他为现实的事,而说他是现行的事,因为,他都是流行变化的;因为他既不是固定常住,又不是断尽绝灭的。譬如住的房子,起初是新的,后来便旧了,当中经过无量刹那的渐渐积久的结果,这就是所谓流行变化,不是固定常住的道理。要是更过了些时间,或是房子烧了,人死了,这便显然是一种非常的变化,可是还是相续不断的。人死了不过是肌肉起了地、水、火、风等分化,经验的精神知识还是继续流行不断不灭,房子烧了不过不是房子了,但是他的物质终于不灭,当中不过是起了一种极严重的变化而已。所以说:一切都是恒时流行不断不灭。像这样的情形,佛典是有个名词,就叫「诸行无常」。又如一个朝代,明洪武开国至崇祯而亡,但是他的民土文物非开国而始生有,亦非亡国即归灭无,这就是「国破山河在」的道理。在科学上,也认有一种常住「本土」,如唯物论所谓的原子、电子,佛学还是认为流行不常的东西。总之,佛学于一切现实都认为流行而不常不断的。各家所谓神我、上帝、原子、电子的常执,与死坏即绝灭的断执,就此打破了。
  乙、现事实性――缘成之非有非空 流行转变,而非常非断之事事物物,皆假众缘聚集而成;缘至则集,缘尽则散。譬如一学校,假学生、教授、学制、学舍等种种聚集组合而有,此地本无学校 而今有学校,则非有而有有由众缘,由众缘故自体非有,虽无自体而不无众缘,故非空。又如一人身,揽四大五蕴而成,离四大五蕴觅人身则非有,假四大五蕴名人身则非空。此非有非空、万事万物之实际显现,本是如此;实实在在宇宙万物皆不能外众缘所成义。唯识家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说,天台及贤首空假中三观之说,皆据乎此。实非主宰创造各不平等因之妄说所可同年而语。
  丙、现性实体――亲证之言绝思绝 以上所说,一切事物皆是缘成的,而以非有非空为其性,但是非有非空的理性,犹是假智诠上的共相道理,其自相实体究竟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要想证得他,如果用言论思想来推考,断没有得到的可能。因为言论思想,终于与实体是隔离的,我们是永久不能见面的。这条路达不到,只有走另一条路,就要根据佛法里面修慧亲证的办法,要办到止观并行,引出无分别智,将平常有对待的分别知识突然遣尽,这样始可以证得非有非空的理性所显的诸法真体。
  丁、现体实能――唯识之显现变现 证得言绝思绝的实体以后,始见无量的真实功能都不外乎智识。总之,根身、器界唯识变现,宇宙诸法皆识显现。所以,佛智为诸法中王,一切诸法无不为佛智所调御,而佛法即以宇宙诸法为身,号称法身,人们有心识,都可成佛,那怕宇宙万变纷纭,都以心识为主动力,都以心识为出发点。所以,人们各各都有转变全宇宙改换一切的本能,谈到此处,就要赖各个人的勉奋了!

          五 现实论之宇宙观与人生观

  事事物物既是刹那刹那地流行变化,无始无终,又假众缘结合而成,无边无中的。统计一切事物曰宇宙,指其特殊之一部分曰人生。从宇宙的观点上以观人生,人生原与一切事物不异的。佛已证到人生和宇宙一致的实性,所以佛法的法身即宇宙――人生性即宇宙性――,那时,不但能受用宇宙,而且能够转变宇宙。但人们则尚须依据佛法去修持,其修持的出发点,前头说过一切唯识的道理。所以宇宙一切,我们都可以自动变化,不待外求,只须发展心识的本能,便可证得人生和宇宙的彻底的现实真相。这样说来,佛法正是指示人们发展本能,就在这世界中实证无上的真境,并不是所谓抹煞现世,虚无寂灭,离却人生和宇宙实在实际显现之象,而凭虚创造异论以为高奇的学问。但是,现在人们之智慧未完全,不能亲证,又不免为向来积迷的识所变起的种种对象所惑而认识不真,故时有谬误知解。故人类等一切有情之改善宇宙,皆须从改善自己之心识做起。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2
一本叫《水知道答案》的书(有Vol.1,Vol.2两本):江本胜先生希望通过这本书,通过水结晶,大家能够认识到“爱与感谢”的力量,换句话来说,是心灵给予万物的影响。

从1994年起,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开始拍摄水结晶的照片,他将从世界各地采来的水样放入冰箱,在冰即将融化成水的临界点,用高速摄影技术留下了一张张水结晶的奇异面孔。



如果仅仅是完美无缺、晶莹剔透的六角形,那也没什么特别,奇妙的是,事先看过"爱和感谢"字样的水形成了华美庄严的结晶,看到"浑蛋"之类伤人的字眼的水则混沌一片丑陋不堪,听到巴赫作品的水如同乐曲结晶成相互联结的奇妙结构,若是听到嘈杂愤怒的重金属音乐水结晶的效果则与骂它"浑蛋"类似……122幅水结晶照片,都在试图说明,天然水总能形成美丽的结晶,而人工处理过的自来水和放置在电视、电脑、手机旁边的水都无法形成结晶。更有甚者,水对人类创造的语言、文字(包括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中文等等)、图像都有所感应,水对善意的信号都报之以独具特色的美丽结晶,对恶意的诅咒则惊恐沮丧。水竟然具有复制、记忆、感受、传达信息的能力。



1.首先将各种水分别放到有盖的玻璃器皿中(刚开始进行实验的前几年,每次要用100个玻璃器皿),然后放进冷冻库冻上3个小时。这样在玻璃器皿中会形成直径大约为1厘米的冰块。将光线投射到一个个凸起的冰块上,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结晶。

2.在-25℃的条件下,将放在50个实验用的浅盘中的水滴冷却,使之形成圆形的冰粒。然后将其拿到-5℃的房间中,用200倍的显微镜观察。

当然,在每一个玻璃器皿上不会出现相同的结晶,有的甚至无法形成结晶。统计这些结晶,并制成图表后,就能了解水的性质,诸如哪些水会出现类似的结晶,哪些水根本不会形成结晶,还有哪些水只能形成一些破碎的结晶,等等。



一念变无限美好 (作者:道证法师)


一念之力
我们的心念,决定言语看不惯某人时,就会常发出讨厌憎恶的心念、电波,即使没说话、没行动,那种电波发出去(对方也能收列),也可以投射和行动,乃至能影响整个生活环境和世界。



我们心中动一个念头,就有一个波动产生,仿佛触动湖水的一点,使有波纹涟漪遍及整个水面甚至湖底,水波荡漾出去,又会有一个反作用力,由四周返回来原点。一个心念的力,是遍及时空,不可思议的,心念的因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定循环无尽的。



心念、电波、影相之“因果律”
我们心中动一个念头,也如发射一份电波出去,仿佛操作电脑按一个键就出现某种功能、影相。这“按键”和“功能、影相”之间,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果律”。虽然“影相”是由电波能量幻现的“假相”,但因果律是存在的。



心念,会投影出梦中的山水、人物和境界、剧情;心念,也会投影出醒时的山水、人事和世界。



上图:“2001年9月11日,纽约,在美国同时发生多起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让水看了这话后,其中一张就是这个样子。照片好象真实地反映了那一天噩梦出现的情景。


睡在同一张床上,每一个人梦中的境界都不同,住在同一屋中,每一个人感受的世界也都不同。在同一张床上,一个人梦见去参加宴会吃甜蜜的水果,很高兴;另一个人可能梦见坐飞机失事,吓一身今汗,在同一屋中,甲可能专心拜佛很宁静喜悦:乙可能在屋角瞪蚂蚁很心烦,所以,同一时空,有人世界是佛,有人世界是蚂蚁。我们可能以为大家在同一世界,其实每个人当下所享受的世界定完全不一样的。就像摄影,在同一个地点,每个人所拍摄的角度、取景不同,拍出来的相片,也就不同。大家心念发射的电波不同,人事的影相,也就大异其趣。



心念决定命运
一个美好快乐的心念,能产生仁慈和悦的言语,做出关怀、助人的行动,产生自乐、乐他,自度、度他的功能和影相,不但现在自己享受美好快乐的气氛,也投影出未来幸福光明的影相。一个贪婪、气愤的心念,会发动恶毒、恼人的语言,做出陷害、伤人的行动,产生自害、害他,自苦、苦他的作用和影响,不但现在自己陷於懊恼痛苦的泥沼,也会投射出未来黑暗逼恼的影相。



学习打电脑——打好“宇宙人生立体电脑”
现在,不学会打电脑,好像很落伍,然而却很少人学妥善发射自己心念的脑波,整个宇宙人生的大电脑也很少人懂得该学会好好来打,才能使自己人生的电脑立体大萤幕,能显现美好的影相;说实在话,佛是最先进,最懂得打“宇宙人生立体电脑”的先知先觉,他明白人士立体萤幕上,种种影相、剧情的电波来源,就是心念波:也知道打好心念波,影相就会好。




佛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换句比较现代的语言来体会——就是“宇宙人生大电脑”上一切影相,都定由心念的电波,投射显影(制造)出来的。人生萤幕的影片剧情,控制键就在我们的心。




佛经上说:一念十法界。我们的心念电波,大分为十个不同的频道。发射一个念头出去,就决定十个频道中的哪一个频道,显现那频道的相应影像。



自己观察,作实验
我们可以自己做实验来体会

当我们心中很真诚尊敬喜欢某人时,就会发出敬悦的心电波,即使没说话、没行动,这种心念、电波一发出去,就会投射显影出一个更可敬可爱(他)的影相,使我们更欢喜尊敬。同时,自己也会因此种良善电波,变得可爱。


而当我们心中很讨厌、反映出一个他更可恶、可憎的影相,来使自己更厌恶、不快乐。而自己也因为常发出这种黑暗的电波,变成一个令人不悦、可憎的人。




修行——打好心头的“按键”,修正消除不良电波
假如,我们了解万法唯心造的道理,明白“心念—影相”之间的电波关系,就能以心念来创造自己的世界。


当我们能调好自己的心,发射出慈悲、光明的电波,就会显现相应美好的影相。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战争(上)此图是在美国同时发生多起恐怖事件前两个月拍摄的,水结晶的形状好象客机在冲入。


像上例,我们本来讨厌某人,发射著憎恶的电波,如果,我们能降伏自己不好的心念,调柔自心,绝对不再打出憎恶、不满的电波,而代之以真正为他好,慈悲、善解、感恩、体谅的电波,则根据“电波—影相一的原理,下次见到他时,他所现的必然不会再是那么可憎的影相。如果我们的心念电波,打得够纯、够强,可能,他会显现前所未见的慈善影相。


假如我们心头的一电脑按键一控制不好,常常乱按、错按,也就是对他的观感、心念,摇摆不定:——又有时善解、有时不满、憎恶,那么发出的电波也波动不定,时有干扰波,当然所现“他的影相”,也就时好时坏、时善时恶。


所谓修行,也就之在学习打这宇宙人生的大电脑,学习打好心头的按键,控制念头的电波发射。因为电波一旦发射出去,就会显相,产生作用(有因果报应),除非我们懂得按对“抵消、消除”的按键(相当於忏悔),否则发射出去的电波,是很难收回的,以後“显相”,也是自己要领受(果报还自受)——好坏影片都得自己看,修行就是下心地功夫,也就是在心念发射的当下,能有觉照,控制得了。假如一觉察发射有误,能够马上消除、忏悔(抵消)清净。我们的心念电波,发射得越真诚、慈悲、纯净、强大,影相世界扰越美好、清净、持久。




别埋怨自己命运坎坷,先检讨自己负面(黑暗)的心念
了解这道理的人,就不会随便放纵自己动坏念头,或负面、黑暗的念头,因为动一个坏念头,就会发射一股电波能量,不但会返回自身,也会投影显现不良、黑暗的影相,使自己命运坎坷、前途黑暗。我们且先别“埋怨”自己命运坎坷,先检讨自己是不是有很多负面的心念(光是“埋怨”这一念,就已是一股黑暗的电波了)。有很多“好人”,因为自己做得好,就会觉得别人做得不好,心生不满,这“不满”就是一个不好的心念;又因为想做好,也就很怕做不好,这“怕”也是个阴暗的心念:或许因为自己很负责,所以心中常怪别人不够负责,这“怪”与“埋怨”都是负面的心念;或许自己很热心助人,所以也会怪别人,批评别人不热心、不助人,这“批评”也是一股嗔怪的黑暗波。我们仔细反省自己,常常会发现我们在“做好人、做好事”之中夹杂了很多黑暗的心念,发射了很多干扰波,这就是我们命运坎坷的重要因素。我们如果想拥有幸福的影相、美好的生活,必须要发射美好光明的心念波,才能如愿以偿,显影出美好光明的世界、人事。


有人就怀疑,问:比如我的心很希望考上某某学校,但是为什么结果却没有显现考上的事实影相呢? 当我们“很希望”考上的时候,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心态。

一是:很希望考上,但又很怕、很担心会考不上。这样,所发出的其实走“怕”和“担心”的负面电波,当然很难显出正面的影相。

二是:希望考上,但心惶惶不知道能不能考上。这发出的走没有信心(有怀疑)、没把握的负面电波,当然也很难显出正面的影相。

三是:希望考上之後“能得到种种私欲的满足”。比如被称赞啦、得奖啦、觉得高人一等啦、以後财利收入高啦、表现我家教育优秀啦,这发出的是“贪”心的黑暗电波,当然很难有光明影相。

四是:希望考上,扬眉吐气,表现我赢过某人,或不输给某人。这发出的是“争强好胜”黑暗电波(骄慢心)。

五是:希望考上——同时也认为我这人一向很棒,比别人聪明很多,考上有什么问题嘛!这虽有信心,但带了些自以为了不起的骄慢(优越感),也是含有黑暗的电波。

六是:希望我考上,但我成绩实在太差了,不可能考上的。这是“肯定自己一定会考不上”的沮丧黑暗电波。

七是:希望我考上,就心无杂念,很单纯地用功,设法使“愿望”和“实行”相应,静心用功到有把握,自然会发出真实有把握的信心电波。


由上可知,我们虽然有某种“心愿”,但发出心念电波很复杂、紊乱(不必要的杂念很多),所以会干扰影相,使“现相”和我们的“心愿”不能相应,就是“事”与“愿”违,当我们事与愿违时,就要好好检讨自己的心念,是不是我们曾发出了很多负面黑暗的电波呢?


既然心念的电波这么重要,那么该发射什么样的心念电波,才会有最美好吉祥的影相呢?才能使发射当下快乐,未来影相也快乐呢?就是念佛——只有念佛必定从乐入乐,因为佛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觉悟者,是潜能全然发挥开显的意思,也是快乐无忧的智慧者。所以发出念佛的心念电波就是发出最真善美的一念,会感应最光明、最清净,真善美的影相,让我们由一念变无限美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0:42:19编辑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2
    既然心念的电波这么重要,那么该发射什么样的心念电波,才会有最美好吉祥的影相呢?才能使发射当下快乐,未来影相也快乐呢?就是念佛——只有念佛必定从乐入乐,因为佛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觉悟者,是潜能全然发挥开显的意思,也是快乐无忧的智慧者。所以发出念佛的心念电波就是发出最真善美的一念,会感应最光明、最清净,真善美的影相,让我们由一念变无限美好。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3
由上可知,我们虽然有某种“心愿”,但发出心念电波很复杂、紊乱(不必要的杂念很多),所以会干扰影相,使“现相”和我们的“心愿”不能相应,就是“事”与“愿”违,当我们事与愿违时,就要好好检讨自己的心念,是不是我们曾发出了很多负面黑暗的电波呢?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3
别埋怨自己命运坎坷,先检讨自己负面(黑暗)的心念
了解这道理的人,就不会随便放纵自己动坏念头,或负面、黑暗的念头,因为动一个坏念头,就会发射一股电波能量,不但会返回自身,也会投影显现不良、黑暗的影相,使自己命运坎坷、前途黑暗。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4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是个迷!
======================
给你提供一个不太成熟的说法:真正的生命是灵魂,所有灵魂都是来自中央宇宙。我们从中央宇宙四处流浪的目前是学习和体验,也就是为了整个宇宙的进化。我们来自宙心,最终还是要回归宙心。

这个宙心,佛教称之为“大日如来”,基督教称为上帝,道教称为道。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5
有机会,一定要看看这个《印光大师法语解要》:
http://www.tudou.com/v/6ZMR96s4nrg/v.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6
印光大师法语2-A
http://www.tudou.com/v/qjJi4mPQtI8/v.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7
印光大师法语1-A
http://www.tudou.com/v/6ZMR96s4nrg/v.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8
印光大师法语3-Ahttp://www.tudou.com/v/WRQeQkg0Ubw/v.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9
信、愿、行三资粮和念佛的方法:  

一、信:(一)信本师释迦的劝赞。(二)信导师弥陀的大愿。(三)信十方诸佛的护念。

二、愿:(一)愿命终往生极乐。(二)愿永不退于菩提。(三)愿一生即补佛位。

三、行:(一)正行:即一向专念,万行回向。(二)助行: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位善知识:我们要把上来信愿行三资粮,必须做到真信、切愿、力行,圆满无缺,才算资粮充足,方可随意往生。但交通工具——念佛方法,亦不可不早作预备。本来念佛的道理及方法很多,姑且略述一二,以备参考。  

一、系心一佛,专称名号;不劳参究,不必观想。

二、珠不离手,佛不离口;行住坐卧,念念无间。

至于念佛法门,凡是对于佛教有信心的人,都知道是最彻底的无上深妙法门,但问他为甚么不老实念佛呢?统统回答:‘我没有工夫呀。’唉!因此没有工夫一句话,不知误了多少不得往生极乐!永远轮转六道,真真可悲可叹呀!今特别拈出一个随工念佛方法,其要义:   

一、手内作工,心中念佛;心不外逸,功不唐捐。

二、随工念佛,制心一处;心手相应,工作更速。

三、随工念佛,炽然欣厌;念兹在兹,可减疲倦。

诸位善知识:我们如实行‘随工念佛’,则无论洗衣、造饭及一切土木金石等工作时间,都可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因为作工是用手,念佛是用心,不惟不相妨碍,而且心思专一,更见功效,请尝试之,便知真实不虚。  

复次一般人念佛,都注重‘一心不乱’四字,以为不到此种境界,便不能往生,因此畏难退屈的很多,这真是极大的错误!按襄阳石刻《阿弥陀经》,在一心不乱下,有‘执持名号,以持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二十一字,秦译本抄写脱落,大佑、幽溪诸大德,均郑重证明。由此观之,则一心不乱,是修行的意态,并非修行的成果了。但怎能一心不乱呢?今特拈出‘并耳念佛法门’。这个名词,诸位一定觉得很奇,其实不过是把两耳的听力,并在一个耳根上。请看古人射箭,今人放枪,瞄准目标,都闭一眼,用一眼。就是合并两个眼的视力,用在一个眼根上,格外显著分明,耳根的听力,亦复如是,其方法:

一、先用左耳听一百声。

二、次用右耳听一百声。

三、后用双耳同听一百声。  

如是周而复始,听力益聪,心不放逸,盖耳根如能守住,其他诸根亦自收敛。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是净宗初祖的根本教义。我们应当仰遵意旨,善取方便,系心一名,一向专念,以一念而制多念,以净念而代染念,就有念而达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自然达到心佛一如,能所两忘的境界了!行人果能做到这种工夫,觅心尚了不可得,又何乱之有呢?诸位:佛法最重信、解、行、证,上来所述一切,皆根据经典加以逻辑,尚祈诸位大德于信解之后,确实修行,才能证得法味,并望随时指教。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39
往 生 资 粮 论

一丁·却了圣地造



最极自在清净识,    胜出世间诸善根。

远离众魔安隐地,    我今至诚而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当来下生慈氏尊,

译传正法奘大师,    我今皈命而顶礼!

东方药师琉璃光,    西方极乐阿弥陀,

一切满分清净者,    我今恭敬而顶礼!

本师悲愍末法众,    起善方便令生信;

而今愚夫不解义,    欲贪随逐起妄执,

虽已信愿欲往生,    不积资粮终难成。

为破妄执显实义,    今造往生资粮论。   

十方净土诸佛宣,    阿弥陀之最殊胜。

殊胜有二于此界,    因缘殊胜果殊胜。

佛名普闻故缘近,    帶业往生故因亲;

善根坚固不退转,    寿命无量趣圆证。

往生彼土之资粮,    阿弥陀经如是说:

非少善根福德缘,    而得往生安乐刹。

善根无间不退转,    于此善根曰非少;

福德能感无量寿,    于此福德曰非少;

信愿往生精进行,    于此因缘曰非少。

如是具足诸资粮,    当得往生安乐刹。

此三缺一或缺二,    欲求往生乃妄想。

唯有三者皆具足,    正念念佛得往生。  

于诸秽土应生处,    本师唯说覩使多。

彼天知足贤圣聚,    一生补处住其间,

恒转理趣妙**,    悲智甘露润识田。

若能亲近承事者,    当与尊前了心原。

此天与彼极乐土,    有二殊胜二下劣:

二殊胜者因缘胜,    二下劣者果报劣。

生此土故缘多近,    非慧升故因多亲;

善根非固非不退,    寿量有限不永坚。

上升覩使多资粮,    瑜伽大论如是说:

中三善根为因缘,    由中善业生欲天。

善业有十谓离杀      乃至邪见为后边,

若以中品不贪嗔,    乃至不痴为因缘,

所作十种善业道,    即此所言中善业。

如是具此中善业,    信愿欲生当得生。

况能依止慈尊教,    瑜伽大论而修学,

多闻闻持闻积集,    如理作意通理趣,

尸罗清净修达义,    不能往生不应理。

安住正念念慈尊,    欲升事尊决定成。

由是劝请非谄者,    应依三宝修十善,

奉慈尊教发愿往,    决定能升愿必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40
注意了,往生时一定要处理好自己和怨亲债主的关系。


什么是怨亲债主?

怨亲债主.怨就是同这人有仇怨的人死后来报复,缠着这人.亲是亲人,亲人死后缠着或着作祟.债主,就是你欠人钱,不还,死后找你讨债。

1 人与人之间不可以结怨!结怨,生生世世都是麻烦。

2 在许多国家地区,有很多人被“无形”附身,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工作、不能读书,受一种无形的控制。

3 无形的,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冤亲债主。

4 凡是来缠身的“无形”,多半都是饿鬼道,很多很多!

5 为什么会是惹鬼上身?要说冤亲债主,这个业因我们每个人都有。

6 我这一生没有得罪人,你前生曾经得罪过人,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这个冤家债主不知道有多少!

7 为什么你现在这个冤亲债主没找到身?这有两个原因。

8 第一个原因,是你正在走运,你的运气很好,你的光明遍照,他不敢接近。

9 另外一个原因,没有缘,就是没有机会。你这个人很善良,心地很正直,这些人靠不了边。

10 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冤亲债主在你的周边等待机会,这是肯定的。你什么时候有一念不善的话,他就来了。

11 我们修行,有好多人障碍,好多事情阻挠,这是外面来的力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障碍?冤亲债主。

12 冤亲债主不是一世结的,生生世世。

13 我们的天眼没有开,若是开了天眼的话,就知道冤亲债主是一群一群、一队一队,人数之多,几乎没法子计算!

14 菩提道为什么这么艰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障碍?你要是明白了,就知道是冤亲债主在作祟、在障碍。

15 冤亲债主不希望我们成就,他们总希望报复;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

16 冤亲债主怎么结下来的?杀生、吃肉,从这个地方结下很深的怨恨。我们凡夫疏忽了,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7 你的冤亲债主太多,你应该要受报!所以自己要认真修行,要忍辱,要能够让人,不要动意气,这非常地重要!

18 我们这个世间,恶友是没办法避免的,就是“怨憎会”,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个很麻烦!

19 他总是障碍你,障碍你学佛、障碍你念佛,甚至他障碍你往生,这个事情麻烦大了。

20 当你往生那一刹那,你这些冤亲债主统统来了。这个哭一把,那个流眼泪,好了,把你一扰乱,阿弥陀佛也气跑掉了,你这一次往生的机会就失掉,这不得了!

21 这些恶友是谁?可能就是你自己父母、妻子、儿女、家亲眷属。

22 实在讲,多数念佛人不能往生,都是被冤亲债主害了。

23 本来都是可以去的,临终又哭又闹,把他搞得一塌糊涂,心搞乱掉了,结果去不了。

24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真的是你想修行想走,硬是把你拉回来,这个太可怕了!非常非常可怕!

25 临命终时,神志一定要清楚。千万不要在这一生当中把福享尽,到临命终时候没福,那个麻烦就大,冤亲债主统统来了。

26 你看到的,都是阴间的妖魔鬼怪的境界。你感到恐怖、害怕、忧虑,那三善道就没分。

27 无量劫来我们跟许许多多众生结了冤仇,这些冤亲债主常常围绕着我们,设许多陷阱来陷害我们。

28 我们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福”就变成祸害了。

29 我们想想无量劫到今生,我们造了多少业?生生世世跟这些众生结了多少怨?

30 这些冤家债主时时刻刻在那里等机会要来报复你,这就产生修行人的魔障。

31 我们修行,要把功德回向给历劫冤亲债主,要真干才行!他能真得利益,可以放你一马,不找你麻烦。

32 人,如果能想到这一生当中的冤亲债主,想到过去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知道修行就是还债,修行就是解冤释结,就会认真地干了。

33 我们拜佛、诵经、念佛,都应当回向给历劫冤亲债主。更应当发愿,自己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首先一定来度他们。

34 我们每天诵经、念佛、拜佛,都回向给冤亲债主;他接受了,这个怨就化解了。

35 我们真正这样作法,将功德回向给一切冤亲债主,冤亲债主就变成我们的护法神;不但不为难,还保护你,这是消冤业的好方法。

36 还有怨恨很深的,他还不服气、还不接受,偶尔也会碰到;碰到了我们欢欢喜喜接受,帐就了了、就结了。下一次再碰到,就是好朋友,就是同参道友。

37 我们都晓得,我们有很多冤亲债主;冤亲债主常常来找麻烦,这是因果报应!

38 知道因果可怕,你才真正不敢造恶业,不但不敢害人,动物都不能害。为什么?冤冤相报。

39 我们害了他的命的要偿命,欠人家钱要还钱,这些冤亲债主生生世世不晓得有多少,只要有机会碰到,总是来找麻烦。

40 人临命终时,冤亲债主变成你家亲眷属来诱惑你,来把你带去,带去之后来报复你,《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

41 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42 这个怨怎么样能把它解开?这个结如何把它化掉?灌顶大师告诉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43 你有真信切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冤亲债主的结统统化解掉。

44 一心一意念佛、念经,念成功之后,所有冤亲债主自然都得利益,这才是真正解冤释结的办法。

45 自己修行证果之后,首先要度化一切冤亲债主;这样子冤亲债主就不再跟你为难;不但不障碍你,反而来帮助你。

46 你念佛功夫念到家,念到心清净,一切冤亲债主就能超度;只要你心里头动个念头就超度了,不要搞形式。

47 你有成就,他得利益,他得好处。

48我们要常存此心,这个心要真实,才能感动这些冤亲债主,才能够避免一切冤害。


由是劝请非谄者,    应依三宝修十善,

奉慈尊教发愿往,    决定能升愿必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40
(转)百度百科

编辑词条

神灵附体状态  

灵魂附体同灵魂附身,不是迷信说法。人类的历史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在的人类科学还不是最完善的时期,还在探索宇宙人生。
  “走近科学”,并不等于是科学。只是走近,不敢说自己就是科学。“走近科学”只能看到一部份认为自己可以认可的现象,那与真相难免有差别。
  灵魂是确实存在的。西方人称为灵魂,中国佛法称为神识。现代西方不少科学家、医学家研究轮回,积累了丰富的实例。证明了轮回确实存在,灵魂确实存在。
  由于现代西医术来自西方,因为宗教的原因,西方人的一些宗教理论否定六道轮回。所以,对附体现象解释不来,直接称为癔病。癔病就是不正常的人,不认识自己的熟人,说了熟人听不懂的话。仿佛换了一个人。
  其实就是换一个人。身体被灵所借用。
  所谓附体。是神识控制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产生精神混乱。虽用药物控制神经,只能短暂缓解。
  1、 鬼神类的附体。
  鬼神类的附体,必须为有缘的众生方能附上。无缘则附不上。大多是因为过去生中被伤害,此生出离鬼道,缘具足遇到,得以报复。许多精神病人说胡话,见到自己亲人也不认识啊。
  2、 动物死后的灵附身。
  动物死后的灵附身,在古书记为狐仙等。其实不是狐仙,是动物类如狐被杀死,起嗔恨心报复。如果此动物生前与此人的前世同为狐,且为夫妻,而死后的狐男狐女,因缘具足,则能附在此男或女身上,寻求过去生中的爱恨情仇。
  3、 地狱道的众生附体。
  地狱是极苦之处,世界各地有宗教信仰的都相信。不要说地狱道了,就是现实的地狱也有啊。非洲难民饿得如竹杆一样,这些就是花报,后面还有果报更为可怕。大概是前世造恶,此生贫穷苦楚,聋盲音哑。
  我们要朴素的唯物主义去深入了解取证。不了解就相信,那是迷信。不了解也不信,也是迷信。
  灵魂附体历史优久,见于各种古籍,及现在的新闻报道。中国是伟大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宗教信仰。创造了古中国的强大历史。
  而中国最落后的时候,就是不相信佛法的时候,就是动荡的时候。比如文革时期。现在中国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团结、民族团结。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现代科学之父)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 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 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 对科学很感兴趣, 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知识,但不能引导人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 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 佛教却是亲证。 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 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尼赫鲁(1889-1964)杰出印度政治家
  □ 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 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 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苏菲的信息》
  □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它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 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约瑟夫·怀恩神父
  ◇有原则的生活
  佛教用“原则”而不是用“规则”教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因此佛教是一种宽容的宗教。 它是人世间最仁慈厚道的宗教....

-----------------------------------


   感兴趣的网友,

直接在视频目录下搜索:。。。“附体”。。。。

可以了解一下真实的灵魂附体并在助念和佛慈力接应下往生的录像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41
“附体”究竟是怎么回事?

——达照上师

    一般而言,附体就是指某种精魂鬼魅或者天魔神祗附在人的身体上,这种情况从古到今都有,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和僻静冷清的地方,更为多见。今将其“附体情况”和“附体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等,略加分析如下:

      1、附体情况

      附体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

      第一、精魂鬼魅附体:就是人、畜、鬼三道众生的各类精怪附体。精:如狐狸精、蛇精、黄鼠狼精等畜生道的动物修炼成精之后,具有一定的神通力量,在特殊的机缘下,就可能附在人的身体上。魂:如灵魂附体等人道众生的过去业报关系,而导致了附在他人身上,却只能说自己的话,这是一种业报而不是神通所导致的。鬼:如大力鬼、僵尸鬼等鬼道众生,嫉妒贪欲等恶念生起,以其鬼通之力,便可附体。魅:如依附于山川草木而成就神通力的老鬼,也是鬼道众生,时常捉弄他人,喜欢附体取乐。此类精魂鬼魅附体,一般都会有不祥的征兆出现,即使暂时没有,而其结果也往往都是灾难患病之类。其实,这四种也都可以归属于鬼道众生所摄,情形亦很复杂,兹不一一详说了。

      这类附体的表现是,身心受到了控制,丝毫不得自由,神经兮兮,言语动作不近正常行人,身体伴有所附精怪的气味。时而或有神通怪异情况出现,时而烦恼痛苦,喜怒无常,思绪混乱,记忆模糊,常受恐惧惊惶所束缚,真是苦不堪言。

      第二、神祗附体:就是一些善良的天地神明附在人体。神:如中国民间跳大神的玉皇大帝下凡、王母娘娘下凡等,这是天居的神附在人体。祗:如民间跳大神的关公、齐天大圣、陈十四、妈祖等,都是属于地居的神祗附在人体。这类附体一般都不会危害人们,通常是劝人注意修为,行善积德等等世间有为善法。

      这类附体的表现是,不要主动想到附体之神祗,就合平常人一样,基本能够正常生活工走,而附体的时候,却如喝醉酒一般,疲惫困倦,喜于任意演说种种是非祸福,劝勉世间一切众生尊重善行,但也是非恩怨极为明了,报复心也很强烈。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通常不会有太多负面作用。但对于修行者来说,却是最大的障道因缘。

      第三、天魔附体:这就是佛经中说的着火入魔,天魔外道依其神通力,而附在修行人的身上。如六欲天的魔王波旬,及其手下魔兵魔将、魔子魔孙等,经常要来捣乱真正修行,而将要有所成就的人。这是防不胜防的修道大敌,但是必须一一战胜,将其节节击败,才有彻底解脱的一天。

这类附体的表现是,如同《楞严经》所说的那样,非常轻狂高傲,但又让人感觉他是高超于他人,表面上看好象是大修行人,或者就跟圣人一样,而实际上,其内心根本没有能够破除“五阴”的执著,我执极为坚固,生死岸边游戏,而将一切众生推落于生死苦海之中,罪大恶极,最为危险!

      2、附体原因

      以上这三类附体的情况,其原因也是多样的,也有相通的原因和各自不同的原因,他们差别的原因是:

      第一类附体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宿债恩怨”,宿债就是过去世与那些精魂鬼魅有彼此之间的债务关系,而今生的福报不够,阴气太多,缺乏阳刚正气,所以精魂鬼魅就有机会来侵犯干扰。赐恩的,就是使被其附体之人,能够聪明突出,异于常人,未卜先知等等,从而因此获得相关的物质利益;这是过去曾经对它们有所恩惠,前来图报,一般情况不易发觉,也无明显负面作用。抱怨的,就是使被其附体之人,身体患病,心神恍惚,发疯发狂,身心摧残,如上所说,饱受种种痛苦折磨,难以救疗。

      第二类附体的原因,一般是善良诚实,而缺乏阳刚之气,或者亦有别的特殊因缘,可以替代神祗导化人间。但若不是真正的神祗,而是冒充神祗的精魂鬼魅之类,那又另当别论了。

第三类附体的原因,那就是在修行的发心、见地上出现问题,所谓“发心不正,果遭迂曲。见地不纯,着魔有分。”这是因为不能熟谙佛法教理,闻思不足,匆忙上路修行,盲修瞎炼,好胜好强,五欲放不下,贪著于名利,喜欢神奇怪异,好论神通玄妙,不守清净戒律,贡高我慢等等原因,都是容易招惹天魔外道来检点考验,乃至攻击困惑。对于修行者来说,此点最为切要。

      3、如何解决

     上述三类附体情况,都是属于修行路上的业障现前,随着个人业障不同,解决方法和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已成定业,或者年时久远,那就很难对治。倘若还是初始附体,或者未成定业,即可相对而治。

     共同的对治办法:纠正自己心地,受持三皈五戒,乃至所受各种佛法的戒律威仪;一心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思维经典文字义理;不贪世间五欲,去除傲慢和好胜、自卑之心。居住有德有道的场所,得到大众修行者的加持,亲近善知识和善友乃至有威德者。这样就能使自己的心地更加光明磊落,阴魂鬼类也就无法近身,从而得以解决。

      各别的对治方法:第一类情况,不要在阴暗潮湿之地居住,应该寻找光明有道的地方居住,调养身体,充实精神,身心放松愉悦,自能调伏,或者众人集合起来安住。读诵《地藏经》、《法华经》等,拜忏、念佛、持咒等,都是有效的对治方法。还可以敦请高僧大德或者有神通的大修行人,也可以帮忙解决这类问题。第二类情况,回心向道,专修净业,或者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即可。第三类情况,则需要阅读《楞严经》,细细了知五十阴魔的境界,或者亲近有德之过来人,便可迎刃而解。

总之,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纯正身心,调节四大,时时亲近善知识,才是降伏一切附体或者魔怨的最好办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42
阿赖耶识
  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这一颗对境攀缘的妄心,分析为八个识,这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中的前六识,系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发生。六识中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代表别种识发生作用。而第六意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助它们发生作用的。譬如眼之见色,只能了知是色,至于这色是黑是白,则有赖意识的分别计度。耳之听音,只能了知是音,音之含意也赖于意识的分别计度。所以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尚能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沆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即研究到此前六识为止。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尚有七、八二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第七末那识,译为意,但因恐与意识相混,故保留末那的译音。末那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中的见分为我,而恒审思量之,所以它的特点,是‘执我’和‘思量’,因为执我,所以与我痴(因无明故,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痴),我见(执五蕴假合的我为真我),我慢(因我见而有倨傲自高的心理),我爱(于所执我而生之贪爱)这四烦恼常相应不离。末那识属於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这一个念头,所以就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八识中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此识中含有生灭,及不生不灭二义;不生不灭者,是觉,是真如,是本性;生灭者是不觉,是妄心。
  梵语阿赖耶,意为无没,我国译为藏识。称无没者,是因它历劫生死流转,永远不灭坏;译为藏识者,因它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业力——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一切众生,每有起心动念,或发为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结果受报之前,都寄藏在此识中薰习,所以有能藏义。前七识的心心所法,算是能薰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的所薰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执定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在八识生起的顺序上说,此识最先生起。为诸识之首;但若由末归本而言,则排居第八。此识为识之总体,亦为一切善恶业力之所寄托,故众生死亡后,前七识俱灭,惟有此识受善恶业力之所牵引,在六道中再去投生受报。众生死亡前七识虽灭,但它们的功能仍存在于第八识中,所以受生之后,依然又起惑造业,使业种继续积存,因此阿赖耶识也就在六道中生死流转,永无出头的一天了。
  阿赖耶识如何生死流转呢?这要从佛法上的十二缘起观说起。
四、十二缘起的生命观 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亦称十二有支。这是依因果法则,以开示有情生命三世相续的真相。
  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其中,无明是过去之惑,行是过去之业,由识至受五支是现在苦果;爱,取二支是现在之惑,有是现在之业,生和老死是未来的苦果。这样由惑造业,由业受苦,由苦而复惑,因惑复造业,复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恶性循环。但在这循环中因业受苦的根本,就是上节所说的阿赖耶识.
  生命的来源,由于无始以来本性因染成识,因妄想执着造作之业力寄托于识中,此识复受业力支配,在六道中轮回升沉。因此,我们可以在此说出生命的奥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赖耶识——也就是俗称的灵魂。生命自六道而来,复往六道而去——事实上也无所谓来去,只是这个识,受着业力的牵引,在这六类众生的生命之流里,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缘会合,生入人道,那就成了五蕴和合的我。
  其实,识与名色结合的生命,并不一定就是人,不过三界六道,以人为中心,所以我们在讨论生活问题时,亦假设以人为对象。假设说,神识以过去业力之因,生入人道,那么在十二因缘的现在果报上说,就是倒识入胎,与父精母卯结合而成生命。此生命发育至六根具备,出生人间,渐次成长,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昧触法六尘的感触,而有苦乐的感受。这便是十二因缘中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
  有了苦乐的感受,就会躲避痛苦,追求快乐,此不独于人,动物皆然。既然追求快乐,自然就有贪爱——贪财爱色,争名夺利。然而过份扩张自己,就难免不影响别人。少数人快乐,多数人难免痛苦,痛苦的人为了求得快乐,又不兔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当然,人群中也有舍己为人的仁人志士,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但人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起心动意,皆是业种。这业种印入藏识——阿赖耶识中,以业的善恶,支配未来的生命——善者超升,恶者沉沦,一切皆自己造作,没有什么上帝和神祇支配。以上是十二缘起中现在三因的爱、取、有,三支。
  未来之果呢?则由现在之业因,再去受生,再去受报,再作业,再老死,依然在生命之流里,延续无尽。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7 00:42
从相上看无畏布施的几种用法

 

  (1)积极的激励(暗示),善意的激励,就是对人的无畏布施。

  (2)担当责任,无论成败都不逃避责任就是无畏布施。

  (3)成功的心理咨询,善意的心理暗示、帮助是无畏布施。

  (4)放生,宽恕敌人与妨碍过你的人,都是无畏布施。

  (5)超度,尤其是水陆大法会的超度,那真是利益人天的善事。

  (6)法界的护法,尤其金刚界的护法们,及战斗英雄,对于他所守护的众生、人民都是无畏布施。

  (7)念佛、诵经回向法界众生,对法界众生来说都是无畏布施。哈哈,当然回向给自己也是对自己的无畏布施。

  (8)发起建寺院、佛像、及诵经念佛的法会,都是对响应的众生的布施。

  (9)对一切善事的加持、随喜、赞叹,都是无畏布施。

  (10)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愿力与功德成就的佛净土,对众生来说都是无畏布施。

  (11)十方三世一切菩萨的愿力、功德、善巧对他教化与降伏的众生来说都是无畏布施。

  (12)后面讲的“其心泰然”的大无畏者,他的一切外相对有缘众生来说都是无畏布施。


  布施是救护心灵与外相的良药,缺什么就去布施什么,比如邪淫重,就在论坛中多发戒邪淫的帖子;如不慈悲,就多发赞扬放生的帖子;如持戒难,就多发如何持戒的帖子;如般若不到家,就多发般若经讲解的帖子。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