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22 11:36
标题: 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22 11:36

【案例】


某记者这下在全国出名了


网上有人将古称长安的那个城市称为“仙市”,应该是由读音而来。我觉得这个称呼很有趣,决定照搬这个创意。

话说,仙市日前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其中一个片段视频在网上流传。


视频显示,仙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居家隔离期间,很多市民长时间在家看电视刷手机,会造成颈肩的疼痛,请问这种情况下市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被提问的专家首先称赞这个问题问得好,接着介绍,颈肩疼俗称脖子疼肩膀疼……哒哒哒,一大堆。
嗯,我也觉得这个提问有水平。
首先,提问角度、切口小,借助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可以传播相关健康知识,让许多人恍然大悟:哦,原来颈就是脖子,肩就是肩膀。
(不过,需要普及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在家吃得太多撑住了怎么办?闲得蛋疼怎么办?)
其次,深得化功大法之精妙。你想想,能够进入新闻发布会的问题,都是市民极为关注的问题,这一提问也表明,既然刷手机导致脖子疼肩膀疼成了一个需要进入那种庄重场合的问题,说明仙市的防控卓有成效。一句提问,将许多问题化于无形。
最后,举重若轻,有助于营造欢乐祥和之气氛。想起一个段子,某个会议上,有人很严肃地跟领导说,我要向您提一个意见,您工作太投入,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领导虚心地接受了这样的批评。
仙市某记者的这一提问,有类似功效,可成为新闻发布会提问之另类经典。
当然,从画面上看,这个提问的记者还很年轻,我觉得有必要让他看一看,他的前辈同行是怎么提问的。
一起来重温那个年代的经典。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市代市长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采访。


采访记者是著名主持人王志。

彼时《面对面》的新闻素材有10%来自于《新闻调查》,其余是他们的“独家”。王志认为“独家”除了确实自己发现的新闻之外,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就是在别人说过的话题上再寻找到自己的角度。如果记者没有这样的本事,那也就不能再干这行了。”
王志首先就问:你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最害怕被问的问题是什么?
一下子就用排他的方式,将采访内容做了先声夺人的限定:目前最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市长正面接招:实际上我们现在最害怕的问题正是我们最需要加强的。现在最重要的是污染源的切断,对传染源的控制。
记者:困难在哪?
单刀直入。
市长阐述了切断传染源的必要性和相关困难。
记者:我非常同意你的说法,但现在看来你这个说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典型的激将法。
市长:不,现在就一定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记者:我们现在看到一个很镇定很坚定的市长,但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到被感染的人数在不断上升。
市长:因为传染病有他自己的规律,现在谁去预测这个数字,谁都近乎一种赌博,是危险的。但说实在的,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底数的,增长毕竟要有一个抛物线的过程。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要回落的。
记者:预期是多少?
市长:我现在不想说,我不想做这种赌博式的预测。
采访过程中,王志言辞犀利、思维敏捷,眼神里既有审视也有诚恳;接受采访的市长态度坦率、坚决、有力,这档节目播出后,立刻成为那个时代的爆款。
后来王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也值得我们重温:
“我认为质疑是揭示真相的捷径。”


来源:里约说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kRyh7QdFfzgtT4kLqXdng



编辑:王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28 13:02
【案例】
中新社驻哈记者:“全境断网”时,我如何记录新闻?


202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宣告独立三十周年;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经历血腥骚乱后逐渐平复,局势吸引世界关注。此间,中新社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张硕在前方发回多条直击稿件、图片、视频,而这是在面临全境断网的状态下完成的。一起来听听她的讲述。哈萨克斯坦的这个冬天特别冷,首都努尔苏丹去年10月就下了第一场雪,最冷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新冠肺炎病毒也 “嚣张”起来,这个中亚国家的疫情形势陡然严峻。作为一名驻外记者,我也将报道重点放在了疫情防控之上,但一场危机打破了我的常规安排。

全境断网 口述发稿!
就在几天前,哈萨克斯坦全境解除了紧急状态,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集安组织)维和部队顺利完成任务从哈境内全部撤离。
至此,哈国持续半个多月的“国家独立3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逐渐平复。

这场危机,始于1月初发生在西南地区的抗议天然气价格上涨活动。一开始,局部抗议并未引起外界注意,媒体报道不多。
当地时间1月6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市中心及多条城市主干道已部署多辆军用车辆,为当地安防提供支持。张硕 摄
1月5日,抗议演变为骚乱,事态迅速升级,国际瞩目。我随之进入突发事件报道状态,尽可能搜集动态信息,准备稿件编发。

我完全没想到,接下来会面临一场持续多天的大规模断网。1月5日晚,哈全境互联网通信出现中断状态,一些地方的电话通信也大面积被切断,这对新闻工作而言是“致命打击”。
我所在的努尔苏丹,网络无法接通,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我将情况向总社反映后,总社迅速成立了应急工作小组。自此,我开始通过电话口述、手机短信等方式将前方信息发给后方整合,这种特殊的报道形式持续了多天。
现场!现场!还是现场!
随着骚乱持续升级,多地政府机构受到冲击,警民冲突不断,造成多人伤亡。这场骚乱也向努尔苏丹蔓延。总统托卡耶夫5日签署总统令,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宵禁措施同日启动。为迅速平息骚乱,哈方向集安组织请求了维和部队增援。
1月6日,我和其他中国记者一起,拿着摄像装备驱车前往总统府官邸所在地。抵达现场后,眼前景象令人震撼——总统府邸已由荷枪实弹的特种部队把守,大型军用车辆围在建筑四周,禁止行人车辆通过的指示牌格外显眼。
当我们在总统府官邸附近支起三脚架准备拍摄时,几个蒙着面、背着枪、身材魁梧的大兵开始向我们走来。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阵仗,多少有些紧张。幸好,他们只是语气平和地劝退。
来不及遗憾错失“绝佳拍摄地”,我们赶紧寻找下一处拍摄点。一路上,满载警卫队的装甲车、列队行进的执勤者、沿街巡逻的警察、随处可见的警车,都显示出这座城市正在执行更加严格的安防措施。
几经辗转,市政府成为我们最终的“取景地”。在反复核对身份和证件后,他们最终同意记者走近这座已被几十名警卫与铁栏杆围护起来的市政府大楼。就这样,站在风雪严寒中,我把实施紧急状态下的首都景象呈现在了镜头里。
过程中,有当地警员好奇地问,这里从来没有外国记者来过,你们是哪里人?也有当地民众开车路过,吹着口哨打着手势,用一种“听不懂但能看懂”的方式向我发来“问候”……虽然手指被冻僵、鼻子快被“冻掉”,但离现场近一点、再近一点还是让我感到兴奋。
小新的Vlog:直击:“紧急状态”下的哈萨克斯坦
支起“远程话筒”!
虽然采访到努尔苏丹的一些情况,但阿拉木图才是本次骚乱的“暴风眼”,由于交通管制、机场关闭及防疫考虑,我无法前往。无法置身核心“风暴地带”多少有些遗憾,我只能采取变通的办法。
几经尝试,最终与一位阿拉木图的友人取得联系,支起“远程话筒”,将他讲述的现场情况与民众状态还原完整,再结合努尔苏丹的情况,发出《直击“紧急状态”下的哈萨克斯坦》的文、图、视稿件。

在官方采取强力措施后,该国局势于1月9日开始缓和。10日是全国哀悼日,以悼念骚乱中的遇难者。我再次走上努尔苏丹街头,对哀悼日及城市恢复状态进行采访,记录了部委大楼及多国驻哈使馆降半旗;同时通过电话采访了解阿拉木图的情况,发出《哈萨克斯坦举行全国哀悼:在缅怀中走向复原》等稿件。

哈萨克斯坦全国哀悼日 骚乱已致逾百人死亡
对该国普通民众而言,这场危机同样带给他们省思。有努尔苏丹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社会正逐步恢复秩序,但发生的一切将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轨迹”。也有阿拉木图民众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他们终于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该如何度过这段困难时期。据公开报道显示,该国各地骚乱已致超220人死亡,仅阿拉木图就有过百人丧生;几千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美元。
1月11日起,局势更趋稳定,网络等陆续恢复,哈官方的各项改革陆续展开,新政府组成、集安组织维和部队撤离时间确定,我陆续发出《(国际观察)经历“最严重危机”,哈萨克斯坦如何恢复秩序?》《首次“集体”行动、6天完成维和任务,这个组织有何特别之处?》等稿件。
此后,哈官方陆续取消限制措施,各地烟火气陆续回归。我通过中国驻哈使领馆与在阿拉木图工作的中资企业员工取得联系,听他们讲述经历骚乱、互帮互助的故事。这当中,有个名叫阿瑟然的哈萨克斯坦人冒险帮助十几名在机场候机的中国人安全转移的故事让人感动,我以阿瑟然的一句“相信我,我能带你们出去”为题发出特写稿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哈萨克斯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一直很安静”,这里盛产油气,却不盛产新闻。今年初的这场危机颠覆了外界认知,也让我的记者生涯有了一场别样感受。
两大锦囊 有备无患
复盘本次报道情况,突发事件以及全境断网给报道工作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在“全境断网”时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和稿件生产,总结起来,有两大锦囊。

锦囊1:万线穿针,各取所需
除了要及时跟进事态发展,多平台的报道需求也要同时兼顾。如果将此比喻成“万线穿针”,那前方记者就是那根针眼儿。如何把纷繁的需求拧成一股绳,通过记者的整合后传送给各平台加工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产品,是记者在此次报道中不断思考与实践的方向,在新闻现场应尽量做到文图视素材收集,再针对各平台诉求“各供所需”。
锦囊2:涵养资源,百战不殆
本次骚乱“重灾区”集中在西南部多地,距离首都1200多公里。在全境紧急状态、机场关闭以及全国断网的情况下,如何做出“不在新闻第一现场,更胜第一现场”的新闻,是记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驻外记者平时可多涵养采访资源,以确保在紧急关头与当地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同时,如何在“第二现场”做出好新闻也是考验记者功底和判断的过程。对此,通过事件时间节点,通过实地走访,透过观察以及与路人聊天等方式,寻找新闻第二落点,也可丰富报道资源。
中新社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张硕
更多哈萨克斯坦情况点击→《恐袭风险升至“极限红色”!哈萨克斯坦反击
知识卡
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东部与中国接壤。1991年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获得独立。这个国家人口约有1900万;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量3%。
哈萨克斯坦发生骚乱之时,西方正指责俄国大兵压境准备“入侵”乌克兰;美俄双方正就乌克兰局势举行谈判。“集安组织”国家领导纷纷发声谴责西方,而美国否认与哈萨克斯坦骚乱有任何关系。
集安组织:中亚各国从苏联独立后,1992年多个独联体国家首脑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2002年发展成为一个区域军事同盟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集安组织。
该组织现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6个成员国。


来源:庖丁解news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KwXtdXnOGPSPqwd9vnHPg
编辑:何晓琴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2-6 14:40
【案例】
奥运开幕荷兰记者直播中遭安保推搡 画面“火”遍全网

2月4日星期五,北京奥运开幕式进行当晚,荷兰公共电台(NOS)在其推特帐号说,该台记者在北京中国国家体育馆外进行电视连线直播时,被中方保安人员强行驱离镜头,导致连线报道中断。这个被摄像机全程记录的事件瞬间不胫而走,迅速在全网“炸锅”。

这段总长28秒的视频显示,并列的双人画面中,荷兰总部的女主持人坐稳在左边的镜头里,该台驻京记者Sjoerd den Daas在右边的画面。他身后可看见街头灯光以及来来往往的公车大巴。

主持人说:“我们现在前往中国,跟我们的记者Sjoerd den Daas连线。Sjoerd,你在体育馆附近。接下来几个小时,中国将有些什么表演节目?”

记者手举印有NOS字样的浅色话筒,开口说了声“好”,一名右臂戴着红袖章、身着黑衣的中国男子,迅速从记者右前方闯入画面。他背对观众,一边熟练地用右胳膊把记者往后推离镜头,一边大声说:“咱们啊,往前走,哥们儿!”

荷兰记者表情尴尬,但仍然试图在镜头前保持微笑,双眼继续看向镜头,同时用简单的中文向中国安保人员解释:“请等一会儿,我现在在新闻联播。”

中方安保人员并没有停止推搡。记者于是用荷兰语向总部说:“你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现在正被赶走。我们刚刚被从另一个地方赶走。恐怕我们只能晚点再连线了。”

此时,记者已经被推走。摄影师推远了镜头,荷兰记者与中国安保两人拉扯在一起的全身画面出现在不远处灯光昏暗的街边。

戴眼镜的黑衣中国安保胳膊上的红袖章写着“……治安志愿者”。

荷兰公共电台说:“不幸的是,这正日渐成为中国记者的日常现实。”

该推文下有跟帖问:“既然中国对新冠和奥运会那么紧张,为什么那名保安人员没有戴口罩?”更多跟帖说:“在中国做生意和做媒体都不安全”;“国际奥委会应该停止给中国撑腰”;“让比赛开始吧”;“这只是冰山一角。外国记者不断遭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骚扰。中共担心其‘完美’形象被记者破坏”;“不要观看这些奥运比赛” ;“邪恶中国纳粹”(Evil Chinazi),“对不起,新闻报道在中国不受欢迎”;“大家觉得这奇怪吗?世界是如何向这个政权投降的,是一种耻辱”。

也有不同意见者用中文质问:“你为什么不想想为什么只有你被拉走?你XX合法吗?一些记者为了报道新闻真不择手段”;“这个记者很明显清楚他为什么会被清走,中国不是你们为所欲为的地方”。

美国新闻网《野兽日报》(The Daily Beast)称,这段录像“不同寻常”,并说,“星期五的奥运开幕式还没结束,中国当局便再度向国际证明,它不会允许任何新闻自由。”

《野兽日报》分析,不清楚这名荷兰记者怎么得罪了北京当局,“也许因为他在昏暗的街角连线,而不是在流光溢彩的鸟巢里面。”

《野兽日报》还引述荷兰公共电台主编Marcel Gelauff 的话说,这段录像是外国媒体在中国遭遇的“痛苦说明”。

香港大学新闻研究中心的“中国媒体项目”撰文称,“中国宣传部门禁止北京冬奥期间出现任何批评声音,期待把比赛当作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平台”,而且,“中国政府指责国际社会抵制北京冬奥的呼吁是把体育政治化,然而,中国领导人却把这场国际赛事与洗白中国形象的长远政治目标捆绑在一起,这就是习近平号召的‘讲好中国故事’。”

与此同时,国际人权活动人士呼吁抵制北京冬奥的行动还在继续。

几十个人权组织参加的“抵制北京2022”(No Beijing 2022)活动,本星期在全美多地的中国使领馆前举行抗议,谴责中共恶劣的人权纪录。

美国“女权无疆界”(Women’s Right Without Frontiers)组织发起的“种族灭绝比赛特别工作组”(The Genocide Games Task Force)正在呼吁“关掉比赛”,号召民众不要观看本次冬季奥运会。

来源:美国之音
链接:https://www.voachinese.com/a/dut ... 220204/6427263.html

编辑:蒋可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7 21:02

【案例】


8年315新闻主编,谈哪些315新闻易成爆款哪些易被防控


315快来了,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做防控。作为曾经的法制晚报连续8年的315系列报道负责人,今天想以一位315主编的视角,结合以往经历,和企业公关聊聊315防控的话题。


315新闻,一般会出现在哪儿?


先说报道领域。不是每个领域都容易成为315热点的。




媒体工作期间,我安排下属记者找选题,主要从房地产、汽车、电商、金融、生活消费这些领域找,其次是教育和旅游。TOC企业,用户基数大的,往往更容易“出选题”。记者以此为“线头”认真寻觅,一定能揪出来点东西。


再说线索源头。记者的选题,主要来自他人爆料和网上公开信息。




如今媒体式微,给媒体写信打电话的几乎没了,几乎都是网上公开爆料,然后等着媒体记者联系。而这种线索源,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容易提前发现,提前做工作的。


其实最难防控的是独家案件信源。它主要来自公检法人员和律师提供的独家线索,企业公关无法监控获知,更谈不上处置。




当年我带着大家做315选题,都是提前一个月预制,那些独家案件选题都是压上几个月才发,而没有任何“暴露了”之忧。




如果想防控这部分信源,或者需要法务部门高度配合(但法务往往对新闻性没有判断能力),或者建立同等的“情报系统”。


什么样的315新闻报出来了,更容易成为爆款?


首先是暗访类新闻。多年的社会法治新闻经验,我的感觉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者的投入产出完全成正比,采访耗时越长、技术含量越高的选题,往往发了就是爆款。暗访调查是其中的大头。暗访记者以应聘方式入职,调查(在岗工作)数月后成文,扎实度生猛度双高。


再者就是生猛而有深度挖掘空间的案件法治报道,尤其是能够透过现象,从个案写到共性本质的报道。这类选题,政法机关已定性,证据扎实充分,企业没有回旋余地,后期处置难度大。


最后就是网上已经有发酵趋势的公开爆料的追踪跟进。但这种,是容易防控的。


上面是从报道形式上说的。下面从内容本质说。


最可能出爆款的,其实是企业一直存在的本质性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企业成本、重大经济利益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明知有舆情风险也不愿意改变,但一旦在长期积怨下爆发,很快会爆燃。


如某企业男员工被迫小便池撒尿、坠亡事件和员工不许私建多人群等事件,其实是同一个本质,不同角度的反映。


然后是某些涉及人性、企业几乎没法完全控制的死结问题,比如外卖员往外卖盒里吐痰,快递员入室犯罪等。


再就是一些匪夷所思小概率事件。比如小鹏汽车门店请道士做法,太莫名其妙了,编假新闻都编不出来的事儿,就这么发生了。


最后一种情况,谁也无法预料。但前两者,其实是可以多部门根据经验梳理汇总,做出防控预案的。


不知道是不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缘故,我发现,企业公关看到本公司的负面新闻,基本都会判定为媒体故意抹黑的黑稿。其实,哪儿有那么多黑稿啊!对于一个法治、社会或者315记者来说,这就是人家的本职工作啊。


企业公关的这种敏感,其实也会让媒体人跟着一起敏感,这种感觉很不好。




多年前,我个人双十一期间在某电商平台给自己买笔记本电脑,想着双十一买能便宜所以眼睛一直盯着屏幕,结果,居然看到了价钱在瞬间改价的那一瞬!原本的价格,被改高,再打折。


真是想索赔啊!按照法律和判例是三倍赔偿。但这会不会被当成暗访?故意的?之后会不会有企业公关联系我说这说那?人家会不会因为你没留证所以说你是在故意诋毁?而且你还是自己买,故意找事?


想着就太麻烦了,于是放弃了我作为消费者应有的权利。


一些企业希望能和315报道者进行接触,但这里面有不少可说说的地方。


某年315前夕,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个女声,上来就直接问,付老师您好,我是某某公关公司的,我们公司在做315防控预案,想提前了解一下您这边的315选题,您给说一下吧。


这是一家头部公关公司的人。居然,315舆情防控是这个干法儿……这件事也成为我决定开一家公关公司的初衷之一。


这是报道前。再说报道后。


对某车企作出报道后,车企公关找人给法制晚报领导带话,说付中收了钱啦,一篇汽车负面,一万块钱!


这件事让我出离愤怒,至今愤怒。那怕我当时有几个车企公关朋友,也算没白挨嫌疑,我当时真的没有任何一个车企公关的熟人啊!




这种无端泼脏水作风,让人想到WG。这种“危机公关”,结果是注定了的。


还有一次,有俩陌生律师莫名托人约我吃饭,死活要吃,感觉很诡异,一问,律师倒是实在,说:我俩是某某在线教育公司委托的,没啥,就是想一边吃饭,一边对您取个证,您不是报道了他们一个稿子嘛。


绝了。


其实很简单,如果真失实了,找报社公事公办是可以解决的。如果稿子没问题,内容很扎实,乱扎针不如诚恳认错,真诚沟通,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转型Media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fpjB08C4S_y4fnZVDPFSQ



编辑:王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12 19:19
【案例】
记者如何向总理提问?中外13家媒体记者分别提了什么问题?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这是李克强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


记者会开始时,李克强说,感谢记者朋友们在中国两会期间为报道所作的努力、付出的辛劳。因为疫情关系,我们继续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开记者会。我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


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分会场设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记者会历时约130分钟。


记者必须学会提问,也要善于提问。此次记者会,共有13家媒体的记者获得提问机会,他们都提出了什么问题?


附:中外13家媒体记者提问


01

美联社记者:中国经济正在逐渐从高速增长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以及绿色的增长转型,我们看到去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债务水平、监管高技术企业。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颇具雄心的5.5%的增速目标,这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以及乌克兰冲突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我想问的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政府今年将更加重视增长?把增长摆在结构性改革以及减少碳排放之前?中国政府将如何平衡这些不同的发展目标?关于乌克兰问题,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经贸关系在中国应对此危机中处于什么位置?中国是否担心会因为目前对于危机的处理影响到与欧洲的良好关系,甚至影响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


02

路透社记者: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以来已经造成200万难民,数百名平民死亡,人们对核态势升级前景也感到担忧,但中方一直没有对俄的行为进行谴责,或者将其称之为“入侵”,是否不论怎样中方都不会对俄进行谴责?在俄罗斯面临制裁的情况下,中方是否会进一步对俄罗斯提供经济、金融支持?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制裁的负面影响?


03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有关研究显示,降费对于小企业的帮助是最大的,减税次之。您能否与我们分享关于减税降费影响的具体数据?另外,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有所减少,对这方面有什么考虑?还有就是涉及消费方面,政府会考虑采取发放消费券等类似的政策措施吗?


04

凤凰卫视记者:去年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先后进行了选举委员会选举以及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今年还要举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一方面是实行新的选举制度,另外一方面现在香港疫情还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大家非常关注这场选举。请问总理对此如何评价?


0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当前,我们看到了一些企业预期不稳,部分行业岗位缩减,还有的企业出现了裁员。另外一方面,新的需要就业的人口又在不断增加。请问总理,今年我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稳就业的目标?


06

西班牙埃菲社记者:疫情发生已经两年了,在过去两年当中,中国基本是“关闭”。中方现在是否考虑将目前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变得更加可持续?是否有一个向世界“开放”的路线图?


07

新华社记者:这些年,我国的营商环境虽然有所改善,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企业办事也方便了许多,但各种干扰仍然不少。请问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方面还会做哪些努力?


08

彭博社记者: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开启了美国对华接触的时代,去年拜登政府宣布这一时代已经结束,美中两国现在正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您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禁止在华销售美国的半导体以及禁止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这样的情形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常见呢?


09

中国新闻社记者:这两年受疫情冲击,我们发现以前有一些经常去的小吃店、小餐馆关门之后就没再开业,包括餐饮在内,旅游、零售、客运等行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请问总理,在帮助特殊困难行业方面,今年我们将拿出哪些举措?


10

台湾东森新媒体记者:在疫情持续蔓延、两岸关系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请问大陆方面将如何应对台海局势,维持并且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


11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今年是本届中国政府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4年多的历程,您认为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有哪些?遇到的最大挑战又是什么?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里,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您将重点实施哪些政策,以更好地稳定社会信心、回应民众的关切?


12

人民日报社记者: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还是有不少人仍然感觉到生活不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基本民生带来了较大影响。请问总理,今年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会有什么考虑和举措?


13

日本共同社记者:中国政府表明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提出为了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要设置“红绿灯”,特别是加强了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但是外国资本则担心因为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政府会不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请问中方看法如何?有方法降低投资者的忧虑吗?

如果是你,你会向总理提什么问题?

来源:长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lIv9A984_hfU0fXXQOjJg
编辑:何晓琴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13 17:33
【案例】
                                                         
乌克兰女记者情绪失控质问约翰逊:“你怂了,北约害怕了”

(完整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来源:中国网直播
链接:https://h5.weishi.qq.com/weishi/feed/76Hn4SuGg1Npl3lQ6/wsfeed?attach=cp_reserves3_1000000012&chid=100000014&id=76Hn4SuGg1Npl3lQ6&pkg=3670&qua=v1_and_weishi_8.60.0_589_312026001_d&spid=2817690537926818944&wxplay=1
编辑:何晓琴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20 19:07

【案例】


新华每日电讯特稿部主任刘荒:调查报道更彰显新闻价值、媒体责任和记者使命


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问个为什么。话虽简短,分量并不轻,越回味越有嚼头。换而言之,记者的职业天性是质疑,问题便是最好的老师,调研更像做不完的功课。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看家本领。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指出,“离开了调查研究,我们的新闻就会失去光彩,就没有了生命力,指导性、思想性、战斗性也会丧失”。


问题是调研的前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以舆论监督、突发性事件和重大社会议题为主要题材的调查性报道,因旨在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真相、揭示复杂隐蔽的内在关系,更能彰显新闻价值、媒体责任和记者使命。


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新形势下,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研实效,提升专业水准,拓展报道空间,破除调查性报道“选题难”“要求高”“易流产”“不解渴”等困局,对于加强传统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01研究真问题,找出好选题


相较于日常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更强调问题意识,围绕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做文章。如何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发掘选题,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如因报道“水门事件”而名声大噪的调查记者伍德沃德所言,“做新闻的主要困境在于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


一些年轻记者常为选题所困:有的人天马行空又无从下手,有的人信手拈来但缺乏价值,有的人惊曝猛料却信源存疑,还有的人偶然觅中一个选题,细究却发现已有报道,再写又难有新意。


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选题线索,缺少的是发掘真相的问题意识和调研能力。


调研本身就是面向问题的,既要“带着问题下去”调查,又要“带着问题回来”研究。这个提炼选题的过程犹如剥洋葱,要剥掉层层干碎的表皮,直到露出新鲜光亮的“内核”。


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将知识点变成新闻眼。这样既有知识点,避免报道浅尝辄止,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又有兴趣点,了解读者关注什么、需要什么,而不仅仅是记者知道什么,想说什么。


另外,根据媒体报道追踪选题线索,提炼富有报道价值的好选题——选择全新的视角,追问更深的问题,提供增量的信息,使调研报道更具厚度与深度。


好问题自然引人入胜,有时甚至比答案还重要。建立问题意识源于独立思考,坚持问题导向需要担当精神。唯有如此,记者才能练就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真功夫”。


记得2013年6月,笔者采访全国唯一的“高考专列”,从这个公益性运输典型案例中,挖掘出铁路政企分开后如何推进改革的真问题。


当年,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撤销铁道部,铁路客货运输市场化改革提速。这趟已在大兴安岭林区开行11年的高考专列,每年高考期间往返共270公里,运送近千名考生高考。为此,铁路部门已累计亏损40多万元。


此时,深陷经营困境的原哈尔滨铁路局,全年政策性亏损高达百亿元。他们私下里抱怨亏损严重的支线客车屡遭各方抵制“停不起”,表面上仍邀请媒体高光宣传“高考专列”的社会效益,难免有些“赔本赚吆喝”的味道。


一位铁路人士向记者反映,与哈铁当年百亿亏损相比,即使把“高考专列”“插秧专列”的亏损都算到一起,连续十几年还不到1000万元,如此“小题大作”或有逃避行业经营性亏损责任之嫌。


为了追踪公益性运输亏损的真相,笔者针对如何厘清公益性运输的边界、各类公益性运输亏损该由谁来埋单、怎样建立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等问题,采写了《“高考专列”亏损该谁埋单》的调研报道,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和思考。


时隔多年,这趟“高考专列”仍在开行,虽然考生逐年减少,但宣传报道阵势依旧。记者偶然看到它的“最新成就”报道时,如同撞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相比每年运送一千名考生及家长,运送一千份考卷是否更加温情而有效率?!


剔除那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这又何尝不是一份考卷呢。


02记者也是问题的一部分


调查性报道的深度,取决于记者的思想深度及专业程度。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和碳中和等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提出挑战,一味追求全知型记者或已无可能。


记者需要长期跟踪一个或几个领域,才能成为厚积薄发的专业性人才。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记者关注问题的类型、层次和维度也会发生变化。


一位名记者说过,“新闻业充满了自我膨胀的人,但你必须花一切代价避免自我膨胀。”这种观点或许有失偏颇,却值得媒体同行警醒,真正领悟自身也是问题的一部分,避免沾染“闻功则喜”、起哄自嗨的陋习。


记者要有“自以为非”的自知之明,多在“专”和“新”上下功夫,避免由于认知模糊不清,生搬硬套概念来解释专业问题,掩盖专业性不足的报道缺陷。


例如在经济调研报道中,有的记者喜欢用诗意化的语言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譬如描写企业打赢反垄断官司或克服产业升级困难时,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或“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抒怀就给打发了,既说不清贸易规则背后的逻辑冲突、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也道不明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依赖”与“低端锁定”之间的逻辑关系,自然也不会被专业人士所认可。


而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容易给个别高价格的产品或服务,贴上“天价”标签后穷追猛打。殊不知,市场竞争发现价格,价格是调节市场的信号。在非特殊管制时期或垄断条件下,只要不存在强行买卖或恶意欺诈,不要随便给人家扣上“天价”之类的大帽子。


如果媒体总是用道德的大棒,抨击形成价格的市场机制,而不是从品牌溢价、供需变化、市场竞争等角度分析问题,就会压缩正常讨论的空间。


有些报道在解决问题的建议导向上,喜欢呼吁行政政策出台,而不是完善法治环境建设,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因迷信行政权力往往开错了药方。


还有医保药品谈判的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灵魂砍价”等过度褒奖之词,忽视商业谈判互利互惠的基本原则,这都不是客观平实的报道语言。


新闻报道有时难以抵达真相,还在于无法打开采访对象心扉说真话。比如,由于采访问题过于简单,导致对方没有深入交流欲望;交流缺乏同理心,难以获得对方的信任;喜欢断章取义,歪曲采访对象的真实意图。


经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等,对报道选题形成专业认知和判断。比如,个别地方政府不用法治的思维办事,打着“亩均税收”“有机更新”之类的口号,侵犯企业合法权益。记者在采访中应分辨是非,从法治角度出发,理性分析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有的媒体记者,由于长期不做调查性报道,逐渐丢了看家本领,难免心虚发慌,重新捡起来手生了、笔钝了,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做些不痛不痒的报道;有的记者则习惯引用专家观点,滥用所谓“借嘴说话”的“技巧”,以掩饰采访不扎实、内容缺乏干货硬料的不足;还有的记者错把幼稚当简单,遇到问题不知所措,索性不碰这类报道了。


03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我们的个别员工做事凭惯性,看到负面消息第一时间就想着去处理掉消息,而不是把事情讨论清楚,这非常不好。”这封网易CEO丁磊的道歉信,终于平息了与自媒体公众号“鱼眼观察”的舆论争议。


日前,丁磊以政协委员身份提交一份关于“统一智能电子设备充电器标准端口”的提案,引起“鱼眼观察”的公开批评质疑。网易方面通过微信平台投诉其侵权,还发出一份措辞强硬的法律函要求删稿和道歉,引发双方争议。


对于这种难容异见的现象,围观的网友早已司空见惯。高管因其言论或行为引发舆情,很多公司的反应大同小异:首先将质疑文章定义为负面消息,不是组织公关灌水删稿,就是发出律师函相威胁。


一些大企业虽对主流媒体有几分忌惮,总是以繁杂的流程为由,对媒体采访设置重重障碍。有位年轻记者采访一家上市公司,对方要求说报道意图,再让记者列出采访提纲,删除几条“敏感”问题后,还再三要求不能超出采访提纲。


记者还没开始采访,先被对方“采访”个底朝天,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相比企业来说,有的地方政府和权力部门,面对质疑或批评时的反应更为激烈。一些地方在突发事件中,一旦发现调查记者进入所辖地区,便先礼后兵,用遍各种招式向记者赠送贵重的礼品,试图留下记者收礼的把柄,被拒绝后又使出各种手段暗中阻挠采访。


记者采访结束后,当地还会疏通层层关系,请求媒体领导把报道摁住,或者稿件播发后,要求删除新媒体版本,降低网络传播力。


笔者曾当面批评一位省级外宣部门负责人,在突发事件现场使用通信技术手段屏蔽记者手机信号,限制记者手机拔打北京的区号。尽管当时手里没有实锤的技术证据,对方亦对“妨碍公民通信自由”“侵害新华社记者耳目喉舌职能”的指控狡辩一番,可现场记者的手机却很快恢复正常了。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客观中性的正常报道,也令一些地方官员犹如惊弓之鸟。记者完成采访工作后,受访部门要求提前审阅稿件,并随意删除稍有些问题导向的语句,大段地补充宣传地方政绩的内容,跟记者反复“打太极”。


有一位县委宣传部门负责人私下说,除了对县委书记的正面报道外,其他报道都属于负面报道。这句话虽然说得极端,可见怕跟媒体打交道惹麻烦的成见之深。


何谓正面报道,何谓负面报道?界定的尺度在哪里,由谁来定义呢?各地纪委网站上,几乎每天都在发布干部被调查的信息,对那些干部来说当然是负面的,但从反腐倡廉和公共利益角度来看,公布这些信息必然有其正面效果。


如前所述,调查报道的逻辑与之完全相通。如果一篇报道触动了某些地方或某些人的利益,但站在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的高度、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推动了实际工作和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正面积极的效果,谁又能说这是负面报道呢?因此,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不能简单取决于报道对象的感受和利益,应该用社会效果来界定。传统主流媒体不能甘于陷入这种非黑即白的话语陷阱,更要避免被这种包装成“大帽子”的“伪命题”牵着鼻子走。


“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记者带着问题意识挖掘真相的报道,并不是要跟谁过不去,更不是故意找茬、挑刺和抹黑。对调查性报道尤其舆论监督,随意贴上“负面报道”的标签,动辄处理提出问题的人,甚至发生跨省抓捕记者的违法行为……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的错误认知和惯性做法,不仅危害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正常开展,也压缩了媒体的报道空间,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这为做好新时代主流媒体舆论监督报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依据。


04内部要有激励机制


调查性报道一直是主流媒体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利器,也是衡量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若因自我身份认知上存有偏差,长期在热点事件或重大事件中失语缺位,就会丧失主流价值,逐渐被边缘化。


当下的舆论场,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显著,浅阅读、碎片化和泛娱乐的阅读习惯渐成主流。网络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当事人或官方一条长微博或公众号文章,就可能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近年来,在一些热点或重大事件中,主流媒体失语失声的现象时有发生。舆论监督功能蜕化,导致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甚至不敢触碰相关选题。西安疫情期间,发生孕妇因被医院拒收而流产的悲剧,主流媒体就缺少像样的调查性报道。


现在很多主流媒体,都在推动传播方式和渠道创新,但如果从业者思想依旧老化,即便从纸媒转移到新媒体,内容上也不会有本质的改变,很难吸引年轻受众,难言再有主流影响力。


一些法治报道中调查味道不足,看似情节丰富、过程曲折的报道,细究则发现信源过于单一,记者大量援引公安机关的办案资料或法院的判决书。亦有记者随行各级督察组、督导组明查暗访,报道更像是受权发布而非舆论监督。


调查性报道的主体是媒体记者,通过独立采访调研发现问题,追寻事实背后的真相,最终以独家报道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只是跟着有关部门后面打打“死老虎”,没有进行扎实的调查,如何称得上是调查报道呢?难怪有同行调侃,如果记者专挑“死老虎”,永远也成不了“真武松”。


一段时间以来,带有“无名氏”特征的调查报道模式流行,即故意隐去人物、地点等核心要素,区域或行业全部以“某”字代替。这种调查报道现象化,虽可缓冲地方政府或部门的干扰,却因新闻要素不完整,只是“找到板子看不见屁股”,也会带来个别记者拼凑报道事实的道德风险。


尽管这样欠专业性的操作实属无奈之举,但也可见调查报道空间之逼仄。相比那些面对假丑恶现象而无动于衷的媒体人,我们仍然要向这样的媒体和记者致敬,毕竟他们一直在坚持和努力。


调查报道有时弄错一个数据,被监督对象就可能找上门来,追究记者报道失实责任。做调查性报道往往费力不讨好,很容易自缚手脚、自我设限。有时发现一个调查线索,却止步于选题策划阶段,调查性报道的习惯性“流产”,难免会带来调查记者的职业倦怠,甚至产生孤独的挫败感。


坚持做调查报道的记者,应该得到支持和激励。近年来,新华社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力度,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和半月谈等社办报刊,都坚持做调查性报道,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调查记者,推出了一批激浊扬清、匡扶正义的舆论监督报道,如经济参考报首席记者王文志采写的《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多年拆违岿然不动 数千栋“坚挺别墅”野蛮侵蚀济南泉域保护区》、新华社福建分社郑良采写的《大建豪华墓活人墓陋习难改——福建墓葬乱象调查》、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韩振、何宗渝、刘博伟采写的《昼伏夜出、派人盯梢、地下交易……长江禁渔数年,“猫鼠游戏”仍上演》等调查性报道,都得到了中央高层重视,推动了问题解决。


来源:传媒特训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sVXUS-Lq8Cqtd67zs-BOg

编辑:蒋可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26 21:14
【案例】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4-25 17:05
【案例】

编辑:吴漫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5-4 23:29
【案例】

刚到南方周末当记者时,我整天为找不到选题焦虑……

01

怎样找到一个好故事选题?

刚到《南方周末》当记者的时候,我整天为能不能找到一个选题而焦虑,而当我能找到好故事的时候,我手里的故事就多得写不完了。

故事无所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

当我写野马的故事时,甚至编辑也大为惊奇:野马也能写成故事?野马也能写成为好看的故事?

为什么不可以?当我一次次再回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沙漠中写野马的时候,总能说服不愿意重复一个选题的编辑。真不是我的说服能力强,而是我发现了故事的意义,是这个打动了编辑。

新闻从业30多年来,我写过很多很多的故事,做过各式各样的选题。但并没有像熊瞎子掰苞米式的搞一个丢一个,而是在一些领域深耕。野马,我写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与死亡的连续剧;新疆的历史文化,我做成了系列;北京旧城改造的历史和现实的纠葛我了然于心;灾难报道,我进行了特别的研究;细菌战,成了从2002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写作项目。

非虚构写作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研究和写作态度,你只有潜下去打捞,升上来思考,才能真正找到故事,找到故事的意义。

——南香红

非虚构作家、

前《南方周末》高级记者

02

怎样搭建坚实的结构骨架?

故事是在一个句子上长出来的,这样一个句子,决定了你书写的内涵和边界。

从一个想法到一个好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实现过程,这就是故事的结构骨架。选题是一个故事的地基,那么结构就是一幢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架构,框架搭起来后,添砖加瓦是很快的事情。

我大学毕业刚进入《南方周末》时,第一次出差工作是去云南采写一次事故的报道。采访过程里,我拿到了非常多的资料和人物素材,等到下笔,我憋了一天一夜,眼睛都红了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编辑让我尝试用一句话讲清楚我要写什么。

此后,我一直反复揣摩实践这句话,写作很快有很大进步,之后连续获得了南方周末新闻奖。时至今日,这一句话仍然让我在写作中受益。

——雷磊

纪实内容机构“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

前《南方周末》、《智族GQ》资深记者

03

怎么找到最有价值的线索?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标准的《南方周末》血统,1998年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周末》工作,在那里我从一个毫无新闻从业经验的毛头小子慢慢学习如何写新闻、如何做特稿。

我在《南方周末》学到了很多东西,从采访的技巧到写作的窍门,这些由老同事们积累、沉淀下来的精髓足以写成一本书。但如果让我挑选出对我最有裨益的一条,那一定是找选题的能力、找关键线索的能力。

——迟宇宙

新媒体“商业人物”创始人、

《新京报》前副总编辑

04

怎样写出有质感的故事?

我写了七八年的故事,也看了很多本教人如何写作的书。但到头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马尔克斯的那句话,我们必须像我外祖父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

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当收集完材料、准备写作的那一刻起,你必须要拥有那种信念:这个故事,没有人会比我讲得更好了。这不仅是一种使命,更是必须履行之义务。每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就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讲故事的方式和质感,这与卡波特之于他的母亲,帕慕克之于伊斯坦布尔,或是何伟之于涪陵并无差别。想想看,你的外祖父母/城市曾经是如何跟你讲故事的?

——王天挺

前《人物》杂志记者、

文化播客“展开讲讲”主播

05

怎样把故事讲得跟电影一样好看呢?

我所认识的很多特稿记者,包括我在内,喜欢采访胜过了写稿。写稿很痛苦,极少例外,但是采访往往非常的愉快。

这当然是因为采访时你会去那些日常不会涉足的地方,见到那些独特的、有故事的人物,但更重要的一点(至少对我来说是),你会在采访时捕捉到无数动人的细节,仿佛在一个个神秘的森林里,见识到那些迷人、行踪不定的野生动物。

热点会冷下来,一时一地的故事会消磨,但这种证明人们精神的小小细节,反而会永恒。一个写作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好好地将它呈献给读者。

——杜强

《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前副主编、

“故事硬核”主编

“比起思考什么在变,更重要的是思考什么不会变。我们还会一直阅读和写作,因为我们永远需要沟通和表达。

在传统媒体还很兴盛的时候,新手都会经历3—5年的学徒期,每天都在练习写作。老编辑们会分享各种技法,严格要求。如今写作的训练场没有了,写作的斗兽场依然真刀真枪,拳拳到肉。少年依然向往江湖,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少林寺和老师傅。”

前南方周末记者、现短视频公司“发光体”CEO陈鸣的描述,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幸运的是,“少林寺的老师傅”还是被我们找回来了。南香红、迟宇宙、杜强,杨瑞春、陈鸣……这一个个曾在新闻界披荆斩棘的名字,如今可以与想写好故事的你直接交流。

一套“五步故事法”,帮你扫除写作中遇到的种种障碍——“选题难”、“情节难”、“文笔差”等。

第一步,怎样找到一个故事好选题。并不是所有生活琐事都能写成故事,南香红将告诉你如何找到打动人心、有故事性的题材。

第二步,教你搭建让人欲罢不能的结构骨架。故事是在一个句子上长出来的,这样一个句子,决定了你书写的内涵和边界。雷磊将南方周末的“根目录”法则, 真实故事计划的“人群法则”传授给你。

第三步,如何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写作过程中,你总发现废话太多, bug百出,迟宇宙将教你如何像一个“调查员”一样,辨别关键信息,挖掘真相。

第四步,怎样让你的故事逼格满满?王天挺将教你提高故事高级感的三种方法、故事开头和结尾的十种方式。

第五步,如何将故事讲得跟电影一样好看?杜强会教你捕捉好细节的5种方法,辨认好细节的4个指标,并告诉你如何避开误区,找到真实的细节,让故事写得像电影一样充满画面感。

我们花费了三个月倾力打造的课程——

《南周写作实战训练营第一季: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力求把压箱底的写作心法分享给更多写作爱好者。为了帮大家增强学习效果,我们还邀请讲师参与互动答疑,批改作业。我们还将建立优质的写作同好圈和成长社群,陪伴式的辅导学习,帮助你对抗惰性,坚持写作……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仍希望秉持人文坚守与新闻理想,把这面写作的大旗扛下去。

不是标题党心经,也不只是10w+爆款秘笈,我们有的更是沉甸甸的写作“笨功夫”。

来,认准了就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

南方周末写作实战训练营第一季(第4期)
南方周末新闻奖、瑞士真实故事奖、
腾讯谷雨奖得主及评委
倾囊相授故事写作秘诀
PPT讲解视频录播
+
音/视频直播答疑
原价499元
优惠价 429元
立省70元!
开营倒计时2天
5月6日正式开营
错过再等一年!
只需一顿火锅的价钱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入学习



课程特点

1.一线记者坐镇,倾心传授故事写作秘籍

写作实战营的讲师都是在特稿领域有十数年实战经验的“老师傅”们:

现在已在腾讯工作的杨瑞春,回忆起当年在南方周末带领这支特稿团队的工作时光,依然充满了自豪。“李海鹏、南香红、张捷……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都是这个特稿梦之队的成员。”

陈鸣说:“以前我在《南方周末》通宵写稿子。编辑早上醒来,打开邮箱,会看到里面整整齐齐躺着12封邮件,这是我一晚上改的12个版本。”

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时的杜强说:“编辑林珊珊有一个特点是‘来自地狱的叹息 ’,如果她觉得稿子不好,就会发出‘哎……行吧’的声音,所有人都害怕她这一声叹息。”

正是作者们严苛的自我要求,编辑们对质量的寸步不让,打磨出一个被时代铭记的写作团队。即便日后这些人出走传媒领域,《南方周末》教给他们的看家本领依旧让他们可以立于潮头。

而这一次,他们将用“五步故事法”,把十数年的写作经验倾囊相授。

2.预习+听课+答疑+点评,系统构建写作体系

预习:课程配备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讲师代表作+课程思维导图+课程PPT,让你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听课:课程采用PPT视频的形式,更直观地帮助你理解课程内容。

答疑:每讲正课都附加音/视频直播答疑,让你和讲师面对面交流。关于课程的疑问,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都有机会被一线导师解答。

(温馨提示:迟宇宙老师答疑为音频录播,其余4位讲师为视频直播。)

点评:正课期间将布置两次作业,学员可将作业发送至邮箱,每位学员将至少得到一次作业批改机会。

讲师将挑选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点评,其他符合要求的作业将由南周助教团队批改。

结课后,学员可提交一篇长篇作品,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刊登在南方周末APP、新媒体“真实故事计划”、“故事硬核”或“谷雨实验室”上。

3.陪伴式学习社群

定期学习提醒

课程包含6周社群服务,助教将在社群内发放学习资料,并定期提醒学习。更有志同道合的群友,一起分享写作心得。

课程安排

加入训练营,将收获5节讲师大课,每节课讲解60~70分钟,附加音/视频直播答疑;另外加赠两节嘉宾分享课!

2022年5月13日起,每周五晚,在小鹅通平台开讲,错过可回听课程,支持手机和微信电脑端学习。



原价499元
优惠价 429元
立省70元!

开营倒计时2天
5月6日正式开营
错过再等一年!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入学习




来源:长江(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GL_xjpmg3rKFpGx5rw67Q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5-15 22:58
【案例】

外媒建议员工“少用推特”,记者要戒掉社交媒体吗?

2022年4月7日,《纽约时报》总编辑Dean Baquet与副总编辑Cliff Levy发布了一系列备忘录,针对报社记者使用社交平台的准则提出了新的倡导与要求。这份备忘录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希望旗下的记者们不用或者少用以推特为主的网络社交平台。
无独有偶,《卫报》在近期也发布了新的社交媒体指南,新增“不强制记者使用推特”的条文,并严令禁止记者们在推特上互相谩骂,违反者将面临处分。
就此现象,传媒茶话会联系中央重点新闻单位、省级党报、地市级传媒集团等多家媒体单位,均暂未建议或要求采编人员减少使用、甚至不用网络社交平台。
但是,对于记者在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各媒体标准不一。第一种:经单位同意后记者个人可以在社交媒体开设账号,但不能发布从工作中获取的信息;第二种:记者可以以记者身份开设账号,并要求记者严格自觉规范在社交平台的言行;第三种:明确规定不允许采编人员在社交媒体发布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也不允许以单位和记者身份名义开设账号。
从鼓励记者使用社交平台,到建议记者与社交媒体保持一定距离,国外媒体对社交媒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传媒茶话会分享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推特,一家诞生于2006年7月的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公司,以公开、即时和精炼的文字呈现为自身的主要特点。根据财报,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推特的可盈利日活跃用户达2.29亿。


在一些欧美国家的媒体圈,推特长期以来都是记者感知、收集和挖掘报道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与读者及同行交流的常用窗口。例如,2009年1月,一架美联航的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在传统媒体展开报道前,推特上已经出现了现场照片和一手资料,而在最近十多年的此类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推特也是很多记者无法绕过的平台。
这也是为什么往前倒推十年,媒体基本都在鼓励记者使用社交平台。但奇怪的是,最近这两年,我们常常看到有媒体或记者公然呼吁减少对推特的使用,乃至于对整个社交媒体的“鼓励使用”也渐渐变成了“建议远离”。

推特不再受媒体欢迎?

在网络社交成为信息流动重要形式的时代,《纽约时报》的最新要求似乎“不可思议”。推特这样的社交平台早已成为很多突发新闻的一手消息聚集处,也拥有数量庞大的人群基数。以前,媒体们不希望被互联网时代落下,纷纷催促自己的记者使用推特,就连《纽约时报》总编辑Dean Baquet本人在2014年也收到过这样的要求。
当时Baquet所做的创新报道刚刚起步,部门里所有人都为“融入社交媒体”做过努力。然而,时至今日,Baquet的推特账号仅有三万粉丝和两条与报道相关的推文。“那(发了两条推文)是我们在2014年鼓励人们进入社交媒体,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我保留我们改变的权利。”在尼曼实验室的采访中,Baquet如此回复。
而《纽约时报》的最新备忘录,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大的媒体机构在当前情况下对推特这一社交媒体的态度:
1.推特占用了记者们太多的时间。
2.推特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记者的报道,影响了他们对受众的判断和对自己工作的反馈。
3.推特可能助长了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等行为。
4.某些推文对《纽约时报》及其工作人员的声誉存在重大威胁。
Baquet承认,新闻编辑部在推特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今后,记者仍然能够使用推特,但他们被告知希望能花更多时间在做新闻而不是刷推特与互动上。
备忘录显示,《纽约时报》还将扩大帮助记者应对网络暴力的团队(威胁应对小组),并进一步投入安全培训和心理健康资源。
除此之外,这份备忘录重新强调了一些既有政策。例如,记者们应该“像对待任何消息来源、故事或评论一样,用专业的批判性态度对待推特上的信息”;每条推文都“需要反映《纽约时报》的价值观,符合我们的编辑标准、社交媒体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且禁止在社交平台上提前曝出新闻(除非编辑要求)或指责其他同事的报道。
“这不是对推特的攻击,”Baquet说,“推特有巨大的价值,我们在上面有读者,也有想关注的人。问题是它的影响力变得太大,我认为,一些记者正在用推特来验证他们的报道。坦率地说,这给了推特过多的不应得的权力。”


与之相似,《卫报》近期也发布了新的社交媒体指南,提醒称,那些在推特上公开互相谩骂的记者们将面临处分。(而《纽约时报》早在2016年的“工作人员守则”中就已经规定不许在社交平台公开批评同事。)
《卫报》还告诫记者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意见嘲笑《卫报》,并“强烈鼓励”他们删除旧帖子。
相较于《纽约时报》的备忘录,《卫报》新社交媒体指南的要点包括:
1. “个人”社交媒体账户需要自己承担责任。
2. 不强求记者使用推特。
3. 公开表明个人选择/偏好可能会损害你作为记者的声誉。
4. 切勿在社交媒体上批评同事。
5. 不要用推特来炒作你自己的账号。

更新规范,缘由何在?

接受采访时,两家媒体的领导都表示此次社交媒体方针的更新是一个累计的过程,断断续续经历了一年以上的时间,“不是针对任何一个事件的回应”。
事实上,新规范公布前,两家媒体都在社交平台遭遇过风波。
2021年10月3日,一名《卫报》记者发布了一篇关于Sarah Everard谋杀案的评论文章。遇害者是名普通的白领女性,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以违反疫情防控规定“逮捕”,实为绑架。遇害者最终惨遭奸杀,该案件引起了英国全国范围内的恐慌。
这名记者在文中提及,“男性机会主义者会以变性人为借口找到施害机会”。同日,他在《卫报》的一位同事Owen Jones发了一条推文:“坦率地说,看着惨剧发展为对变性人的攻击和进一步污名化,这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于是这条推文被认为是在批评同事——虽然按照Jones事后的解释,自己发这条推文是因为收到了很多被攻击的跨性别者的私信。
此后,Jones在推特和其他媒体平台上被同事攻击了“几十次”。Jones提起了欺凌投诉,但没有得到支持:“相反,我们都被告知违反了《卫报》关于批评及间接批评同事的社交媒体准则。”
而《纽约时报》新规也被认为是在回应记者的相关批评,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就是前记者Taylor Lorenz对该报在处理记者遭遇网络骚扰和社交媒体使用问题上的批评。
在Baquet的备忘录流出后,如今任职于《华盛顿邮报》科技专栏的Lorenz在推特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公开抨击前雇主的新社交媒体政策。
她写道:“这是非常令人失望和自相矛盾的局面……这不是一个新闻编辑室应该对待互联网或社交媒体的方式,只会加深《纽约时报》面对恶意攻击时的脆弱性。”
Lorenz长期关注互联网的创作者文化及网络趋势,她本人有超过50万的TikTok粉丝和忠实的推特粉丝群,她代表着与社交网络深度绑定的记者群体的看法。

记者要不要“戒掉社媒”?

备忘录发布后,《纽约时报》的记者们针对备忘录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提出问题的记者中有不少以推特消息为主要报道源。问题包括“‘有意义地减少使用’具体指什么”“报社会统计每个人发布的推文数量吗”“报道领域依赖推特怎么办”“是否意味着不能继续依靠推特来增加自己的曝光量”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纽约时报》给出了相应的回答:有意义地减少使用”并不意味着给每个人设置推文限制,只是想鼓励大家少在社交平台浪费时间;推特仍然是突发新闻中一个重要的报道工具,报道领域与推特强相关的记者应该继续使用这个工具,但是报社希望记者们在对待推特上的消息时要保持审慎态度;报社会继续支持记者在报道相关方面的曝光,并且为记者提供规避风险的培训。
而从这些问答中也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记者几乎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交网络,媒体机构关于网络社交平台使用规则的“重置”,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全媒体自身的公众可信度,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如果旗下记者在网上互相攻击、提前透露新闻,媒体的信誉、受关注度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媒体和记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前者提供了基础性的知名度、读者与渠道,后者则源源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内容输出来巩固这种信誉。互联网时代,记者个人的知名度的扩大也会为媒体带来增益。
然而,增益红利期过后,相伴而来的风险开始显露,记者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如何在公和私两方面取得平衡,其实是社交媒体发展以来被持续探讨的话题。
早在2010年,路透社就在《路透社新闻手册》中增加了《网络报道守则》,其中包括记者使用社交网络的指引。大概内容包括鼓励记者使用社交媒体,可标注工作媒体但表明个人意见不等于媒体意见,发言审慎等。
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都存在着为规避类似风险而发出的倡议或要求。《纽约时报》与《卫报》此次更新社交媒体使用规范,本身并不是特别新鲜的事情,但其强化了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媒体意识到,与过去十年积极融入社交媒体的潮流相比,下一个十年的记者或许应该学会与社交媒体保持在合适的距离。
然而,这种建议的效用究竟如何,“少用或不用推特”的下一步又是什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
原标题:海外报社建议员工“少用推特”,记者应与社媒保持多大距离?
作者:冰攸
本文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编辑 | 大松鼠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m-jFDkmAZzcLS1gmMZZcg

编辑:马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6-18 13:02
【案例】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6-20 09:12
【案例】


记者唐山采访被暴力扣押,高校教授却喊记者反思


6月17日下午,一个名叫“张巍瀚”的微博发布了一则视频称自己是贵州广播电视台《百姓关注》的一名记者,在唐山采访的过程中,被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派出所民警无端暴力扣压8小时。




该记者在视频中提到,他抵达唐山高铁站后被工作人员拦住不准出站,理由是他没有提前48小时向唐山社区报备,就算现在报备也得在车站待够48小时才能离开。




后来因工作人员离开,他才得以从车站出来。他随即去到烧烤店采访,因为现场有男子放哀乐,店家报警叫来了警察,但警察来了后并没有去追刚走没多久的该男子,而是把他带走了,并且没说任何理由,只说让他配合调查。随后,在派出所内,警察对他进行了暴力对待,在他出示记者证后,还被对方破口大骂。最终他被关押了七八个小时才被放走。




该事件火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唐山)不是一般的黑。




然而,湖北民族大学柳倩月教授却对此事提出质疑:“某地方台记者,您去敏感区域搞暗访,被扣查,难道您只感觉得到受到委屈,而不反思一下自己也存在问题吗,您基本的职业规范感在哪里去了呢?”




柳倩月教授还表示,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该记者应该“忍”这48小时,这个记者得要自己这种高人来教一教他!




公开资料显示,柳倩月,2014年毕业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鄂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负责人。


对于柳教授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来源:网易
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A8KMFKM0519QQUP.html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6-20 21:59
【案例】
强迫记者下跪,唐山开了危险先例

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每一个公民都有知道真相的权利。
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是不会害怕阳光的。
然而正在唐山发生的事情,却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就像烧烤店里的几个女孩遭到粗暴殴打一样,人们的知情权也遭到了无礼践踏。
在舆论的喧哗中,河北对唐山暴力事件的处理不可以说不迅速。调廊坊警方异地办案,四散奔逃的多名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
但是,那几个受伤女孩的情况,对外界来说却始终是一个谜。
对于这起暴力案件,人们在对施暴者表达愤慨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受害者的情况。为了回应这种关切,网上出现了几个受伤女孩的种种说法,甚至有称受伤女孩已经离世的传言。
对此,相关部门开展了辟谣行动。许多涉嫌造谣的文章被删除,有的自媒体甚至遭到屏蔽。但即使如此,却总有新的传言冒出来,层出不穷。
为什么传言屡禁不止?因为人们急切想知道真相。就像刚刚下过雨水的草地,总会有蘑菇生出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关心受伤女孩的情况,并不是人们有多好事,而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使然。这体现了人们的爱和关怀,体现了人们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获知真相的主要渠道。即使新闻媒体屡屡辜负了人们,但人们还是把了解真相的期望寄托在媒体身上。
杜绝谎言的最好办法,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及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善待前来采访的记者。
可是,就像在徐州铁链女事件中,记者受到敌视和拦阻,在唐山这起暴力事件中,记者也遭受到同样不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网上,看到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的记者张巍瀚讲述了自己在唐山的遭遇。
张巍瀚记者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健康码是绿码,又持有核酸检测阴性的证明,但他乘高铁于深夜12时来到唐山后,却没有办法出站,理由是没有提前向当地社区报备。工作人员说,外地人要到唐山市的哪个地方,要提前48个小时向那个地方所属的社区报备,社区同意接受才能进入市区。
张记者感慨地说,这到底是正常的防疫措施,还是故意拦阻外地的记者进入唐山?
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张巍瀚发现工作人员不知去哪里了,就沿着一个通道出了站,冒着暴雨走了几百米,打了一辆车,到市区找了一个酒店住下。
第二天一早,张巍瀚记者到烧烤店采访时,警察来到现场,扣留了他的身份证,强行带到派出所。在派出所,警察对记者破口大骂,然而粗暴地按着他的头,按到地上,让张巍瀚跪下,双手反扣在背后。四五名警察围上来,开始搜身,把手机、充电宝等物品全部搜走,让他待在一间询问室内不准出去。
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张巍瀚拿出记者证后,一个警察指着他大骂说:“你还是电视台记者,你太没素质太没文化了!”这个警察的话让人惊讶。派出所里是有摄像头的,警方应该公布于众,让人们都见识一下,究竟是谁没有素质?
一直到夜里九点多,张巍瀚记者才被带离派出所。当然,他的采访也无果而终。在这样的雷霆风暴下,哪个记者还敢来唐山采访?如果记者遭到这样对待,人们到哪里能知道真相?

看到这个媒体同行的遭遇,我非常痛心。在我二十多年的采访工作中,虽然也有过被人跟踪拦阻抢相机等遭遇,却没有过像张巍瀚记者这样被强迫下跪的遭遇。
让记者下跪,意味着什么呢?相对于几个少女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辜遭到殴打,贵州电视台记者在唐山的遭遇更让人惊心。
在强迫媒体下跪这一点上,唐山可以说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
一个记者在警察面前下跪,所有的记者都蒙受羞辱,所有想知道真相的人们都蒙受羞辱。
让人遗憾的是,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见到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此事发声。
我们在期待唐山暴力案真相的同时,同样也期待对这起恶待记者的事件,能有一个严肃而及时的交代。

来源:通往远方的道路(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uEVK2lkdOyR9XsaKtYd1w

编辑:马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6-20 22:28
【案例】

雅安日报记者遭人身威胁? 警方已经受理报案

2022年6月17日,雅安日报记者周代庆在微博上贴出了几张聊天截图,这些截图中有人威胁要杀死他。


周代庆说,因为持续关注一起学生死亡案件,他遭到了挑衅、侮辱和威胁。“自己作为一名资深调查记者,受到过的威胁有很多,但点名杀死我的是第一次。”
他关注的这起案件发生在一年前的6月8日。死者是15岁的初三学生周天康,他溺亡在池塘中。案件的主要的争议点在于,周天康的尸体上有多处伤痕,官方称排除刑事案件可能,不予立案,但周家人怀疑周天康的死另有隐情。
随后身为记者,又是亲属等双重身份的周代庆随后对此展开了独立调查。
作者|江丞华
来源|传媒特训营

15岁少年水潭边溺水

周代庆目前是雅安日报的记者,他关注的这起案件发生在一年前的6月8日,死者是一名稚气未脱的少年。
根据周代庆讲述,这天下午4点多,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镇村民张定志突然听到同村村民呼救,他赶过去听说有人落水,便和另一名村民一起跳入水潭,没过多久,张定志就将落水者捞起。
出事的是15岁的初三学生周天康,被救上岸时上身赤裸,下身穿一条七分裤,被打捞上来时已经没有呼吸。
周天康家人得到消息赶到现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6点左右,他们到场时尸体已经盖上了布,不到5分钟周天康尸体就被送往殡仪馆,周家人来不及仔细检查尸体。
事发当天是星期二,周天康却并没有在学校。当时与他一起的还有四人,分别是同学杨某戈(15岁)、余某(20岁)、黄某鑫(19岁)、马某(15岁)。
事发后,雅安市公安局雨城区分局分别在6月8日、6月27日和7月8日先后三次进行了案情通报,均称排除刑事案件可能,不予立案。
周代庆说,周家人却对此不服,他们怀疑周天康的死另有隐情,所以周天康的遗体至今还停放在殡仪馆里没有火化。
主要的争议点在于,周天康的尸体上有多处伤痕。6月8日,雅安市公安局雨城区分局向家属口头通报初步调查情况,称法医、刑警在案发现场对周天康尸体进行了认真检查,没有发现周天康身上有任何伤,没有发现余某等人有刑事犯罪事实,是意外溺水死亡不予立案。周家人对周天康额头上带血且有血痂伤口提出质疑。雨城公局称额头上的外伤是死后多次撞击平板类硬物造成的破裂伤。
周代庆说,6月11日,有目击证人向周家人描述周天康出事过程,并描述周天康身体上多个部位有伤。6日12日,周家人到殡仪馆求证,证实目击证人描述的部位在周天康身上都有伤痕。6月15日,雨城分局组织法医对周天康进行第二次验尸。
6月27日,雨城分局第二次对家属口头通报调查情况称:6月7日,周天康和余某等一行五人到杨某戈家中玩耍,当晚在杨家留宿。6月8日,五人从杨某戈家来到水潭边游玩,余某率先跳入水中,周天康跟着入水。
入水后,周天康双手环绕余某颈部抱在一起两人两次同时沉入水中,余某挣脱后回到河边的石头上休息,此时发现周天康不会游泳,于是返身回去施救,但因为呛水等原因施救未果。余某返回石墩处,在马某的协助下上岸。
看到周天康落水后,黄某鑫去旁边拿了一根竹竿施救,但竹竿太短,随后继续寻找长竹竿,并向旁边公路上呼喊路人,并拨打110和120报警。第一个参与施救的村民因为水太冷被迫上岸,第二个施救者张定志将周天康救上岸。120赶到现场后检查,宣告周天康死亡。本次通报承认周天康身上的伤是生前造成。
7月8日,雨城分局第三次口头通报了案情并在周家人的要求下出具了不予立案决定书。
本次通报认为周天康腰部的伤是被水中倒立的钢筋戳伤,并请雅安市公安局法医参与了尸检,雨城分局在水下找到了倒立的钢筋,周天康溺水时在挣扎中被倒立钢筋戳伤,法医进行了伤口比对确系钢筋所伤。


8月30日,四川华西法医鉴定中心出具《司法鉴定书》,周天康遗体“存在额部皮肤挫伤,左侧腰背部皮肤挫伤,右膝关节皮肤表皮剥脱(局部组织无出血)。死者前述损伤程度及其轻微,与死者死亡无因果关系;前述其余损伤多系与不规则硬质物体(如水底、河岸边不规则石块)轻微碰撞所致”

家属质疑官方通报疑点诸多

尽管先后多次通报,且通报内容越来越详细,但周家人对此仍不信服,周代庆说,周家人后来他们干脆将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镇四级人民政府全都告上法庭,提起了行政诉讼。
周家人认为,周天康不会游泳,不会轻易跳入水潭中,他们由此怀疑有人将周天康推入水中。周代庆说,周家人找到目击者张建军,虽然其为聋哑人,但智力正常,张建军用手比划着向周家人描述有人“杀害周天康”,并且能够准确的描绘出当时周天康等人的细节和其身体上的伤痕。
为了揭开造成周天康身上的伤痕原因,周家人自费对水潭抽水,并请公安部门民警到场见证,同时进行网络直播。8月4日,雨城公安全程在场,网上直播抽水潭的水,在近万名网友和当地100多村民见证下周家人抽干事发水潭的水,没有找到被认定的钢筋。钢筋只在水坝坝体空腔混凝土内,水潭底部是一块比较完整的岩板,岩板表面经多年水流冲刷已经变得光滑。
周代庆表示,同时,周家人在沉尸位置正上方高坎处找到了周天康腰后侧外伤的高度疑似致伤器物——一块突出的石头,周家人并进行了致伤器物和周天康腰后侧外伤的非官方比对,伤口和致伤器物基本吻合。
周家人还认为,周天康从小怕水不会游泳,死时穿着长裤,身高1.7米,不可能淹死在1.5米深的水中。
除此之外,周家人还提出了多个疑点。周天康为何选择在没有人游泳的水潭游泳?他的上衣去哪了?为什么会穿着长裤游泳?如何造成满身伤痕?溺水后为何同行四人没有马上呼救?当时现场附近不足百米就有多名村民,最近一个村民距现场直线距离不足50米,为何无人听到呼救声?

记者关注该案遭遇威胁

正是因为该案疑点重重且周家人不遗余力的“讨公道”,这起案件引起了雅安日报记者周代庆的关注。但因为周代庆和周家人有亲缘关系,所以他不便于公开报道,便一直以家属身份调查该案。
从2021年8月4日至今,周代庆一直持续在朋友圈、抖音公开周天康死亡一事的相关进展和疑点。比如此前的警方通报和抽干水潭的网上直播。
周代庆在朋友圈说:2020年6月15日的时候,周天康的家人曾实名公开举报雅安某政法机关领导干部充当黑社会保护伞。2021年4月,当时社会传闻有人要报复周天康一家。后来,6月8日,周天康就溺水身亡。


在追踪该案报道大约一年后,2022年6月17日,周代庆通过微博对外发布了求助信息,称“去年6月8日15岁的初三学生周天康被谋杀后,以家属身份一直调查公布雨城公安证据造假和犯罪嫌疑人余龙的证据,遭到余龙的小弟(抖音号战神龙龙儿)自称@雅安彭一龙的挑衅、侮辱和威胁。2022年6月16日晚,彭一龙私信我,扬言要杀我。”
在微博中,周代庆还贴出了相应的抖音私信截图证据。有人在网络私信上说:“你要当记者就当好你的记者,不要找不到事干,不要一天到晚瞎发。”该人还让周代庆报出自己的位置,要去杀他。
周代庆说:“从2008年担任记者开始,我受威胁很多,但指明要杀我的是第一次,并且是公开要杀我。”
周代庆还说,这个自称“彭一龙”的人曾说自己是余某的兄弟、朋友,其在去年下半年就曾经威胁过周代庆,让他不要乱发周天康案的情况。
谈及公开求助的初衷,周代庆坦言:“我很无助,作为一名资深调查记者,报道过很多案件。这个案件只要放在阳光下,有基本常识的人都可以揭开真相,但是非常艰难,有人一手遮天。如今黑恶势力点名要杀我,我一方面希望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希望揭露黑恶。”
对此,周代庆已经向当地110报警。6月17日,雅安市公安局雨城分局青江派出所给周代庆发来受案回执,对周代庆报警称遭遇恐吓一案受理。


针对周天康死亡一事,周代庆曾先后向雅安市市委宣传部、政法委、纪委、检察院、公安局等多个部门寻求监督介入,但截至发稿时,周代庆说还未得到有效回复。

(注:文章主要内容来自周代庆讲述)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EHt5QSgV_Q_zTBoy5ZuPQ

编辑:马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7-7 21:54
【案例】
编辑:陶鹏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8-1 21:27
【案例】

中国新闻奖得主的100句采编心得

赵代君(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

1、没有优质内容的生产,就没有我们存在的价值。优质内容和精品生产,是立报之本,是集团立社之基。
2、用“工匠精神”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3、当记者,首先要立志,要有当名记者的抱负。
4、谁要想写出独树一帜的独家新闻,谁就要有敢于开第一腔、敢打第一炮的冒险精神。
敢于担当,源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勇于担当,要有胆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拒绝亦步亦趋的盲从、人云亦云的平庸,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讲政治,讲科学,敢为敢当。
内容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但优质内容依然稀缺。
文风反映作风。内容实的背后,源于作者的作风实。
5、优秀的新闻作品,体现新闻工作者扎实的“四力”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良好的作风。
6、发布式报道是媒体报道一种常见形式。在新的传播格局中,互联网本身便可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基本需求,报纸应该转向为社会提供“意义”,揭示新闻现象背后的真相。
7、主题再大,也要善于新闻化操作。
8、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主题立意好、有影响,具有示范和启迪教育作用。
9、很多成就报道,不够鲜活,也不够感人,多是材料的堆砌。
10、最真实、最准确的答案在基层,最生动、最形象的故事在脚下。
11、走进去,还要跳出来。
12、好新闻的几条标准:一是好新闻都有一个实标题;二是好新闻都应给人以启发;三是好新闻都有个性化写作手法;四是好新闻都是站在读者角度写的;五是好新闻能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六是好新闻都是客观报道。
13、媒体在釆编工作中都非常重视报道的针对性。说一篇稿子好,就说这篇稿子针对性强;说一篇稿子不好,就说这篇稿子缺乏针对性。
14、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典型。每个时代的典型人物身上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独特的时代感。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标杆。
15、典型人物报道一直是传统媒体报道的“拳头产品”,也是其报道优势。
16、新闻常做常新,关键是要有新的事实和新的视角。有新的事实,才可能有新的视角。占有新的事实,关键还在于要多深入基层一线。
17、地方媒体深入基层、密切联系实际、抓到的“活鱼”非常生动吸引人。
18、消息也有消息的好处,内容可以更集中,表达也可以更精练。对于写惯长稿的人,短稿更考验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19、遇到好题材,不要急于出手,釆访到位方能写作到位,呈现到位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否则只能留下遗憾。
20、一个记者一如既往地保持工作热情、激情,是源源不断收获好新闻的基础。
21、根据中央精神、从中央改革要求中找到本地鲜活的经验,是地方媒体出新闻的一种方式。
22、当时写稿时不具备精品意识,后续不具备报奖意识,最终与获奖“失之交臂”。对于有获奖可能性的新闻,要精心釆写,并做好报奖准备。
23、消息写作应该尽量规避评述性语言,多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尤其是消息写作,应尽量不用匿名身份。
24、如果错失首发,跟进报道能做出新意做出影响,仍有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同主题的报道即便错失首发优势,如果报道体裁不同,后期仍有获奖的可能。
25、中国新闻奖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看重报道要传递的价值导向。
26、好新闻就要给好版面、好位置。
27、新闻尤其是消息应该是对事实的报道,不应掺杂观点,也不宜在新闻中进行评述。当新闻本身十分重要时,可以通过配发言论的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
28、后续持续报道,是提升报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后续报道的组织和实施,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的策划能力。
29、工作报道抓得好,也可以获奖,关键是要抓那些新闻性强、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报道。工作报道如果仅仅停留在工作层面,如果仅仅是单纯信息发布,不能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不大可能获奖。
30、数字要不要上标题,还是要看具体情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刀切的工作方法不可取。
31、对于创新之举的价值和意义,请领导干部或专家学者进行评价,这是新闻报道常用的操作手段。这样的好处是避免自说自话。
32、好新闻,应该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过硬的新闻由头。
33、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主题和呈现的统一。消息写作应该尽量避免一段话过长。一段话比较长时,可以灵活拆分。
34、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的调研,往往是信息的富矿,关键是还要能抓得住,不能让好新闻白白流失,这既是对记者个人能力的考验,也直接体现一家媒体的新闻业务水平。
35、抓新闻要多抓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和导向鲜明的选题。在这方面,地方媒体距离基层近,相对中央媒体有一定优势。
36、新闻最大的魅力也就在于不确定性。一条好新闻看似信手拈来,记者如果没有用心去发现,深入去挖掘,好新闻也会在不经意中被湮没。发现和挖掘新闻的能力,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
37、一轮又一轮的修改,其实是一个“排除水分”的过程。
38、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精练、最简短的文字。
39、为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感染力,应该见人见事。
40、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事实原则是新闻的生命原则;宣传是对观点的传播。消息写作忌主观评论,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一条消息多次出现评述性的语言,这是新闻写作的硬伤。
41、没有线索不行,关键是遇到好线索还要抓得住才行。
42、做新闻需要干劲和冲劲。面对线索,第一步应该做的是什么?是去核实,是做深入了解,然后根据情况再做决定。如果一开始就对线索持否定态度,可能会错失重大新闻。
43、新闻发现其实也是问题发现,新闻从业者的问题意识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新闻作品的优劣。
44、媒体不仅应报道某项新政策的出台实施,更要关注实施效果如何。
45、舆论监督报道要事实准确、科学理性,着眼于建设性,把是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产生普遍反响、有效推动实际工作进展,作为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着力点。
46、“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好的新闻标题可以发挥其“首位效应”,成为吸引受众进一步阅读的关键。
47、新闻导语作为一篇新闻的开头,凝聚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全篇新闻的关键环节。
48、对具有问题感的报道,能不能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十分重要,这也是评判报道社会效果的重要方面。
49、一个好记者既要具备政治的敏锐性,又要有新闻的敏感性,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既要放眼全局立意高,又要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如事态良性发展,这是党报的价值与责任所在。
50、一个好记者应该具备热情和好奇心。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新的挑战,都要抱有和当初一样的热情和好奇心。
51、对线索的判断,直接体现记者的业务能力,这是第一步。作出研判之后,就需要进行实地调查釆访,这是关键。做舆论监督报道,必须重视实地釆访。
52、对待稿件,记者往往身处其中形成偏爱,而编辑站得稍“远”一些,相对容易将素材放在更大的平台上加以权衡考虑。
53、新闻讲求的是硬,讲求的是事实真实准确,观点讲求的是鲜明犀利,而副刊讲求的是软。
54、新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事实,做到以小见大,核心就是要发现以小见大的精彩事实。
55、能根据一份材料,用新闻的方式,操作出类似《台账压垮“小巷总理”》稿件的记者,才是真正优秀的记者。
56、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写作中还是应该注意多运用形象概括。成功的叙述方式使小事件焕发光彩。
57、新闻要针对某个现象展开报道,必须有典型的事实,这样新闻才有力度。
58、核心新闻事实上标题,用典型事例反映典型问题,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59、做一名记者,最容易“打响”的是抓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
60、舆论监督报道是对记者作风的考验,稍有不慎,内容不实或者出现偏差,可能就会陷入纠纷,甚至面临官司。
61、新闻媒体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是进行舆论监督,替广大人民群众说话。新闻标题是最有战斗力的舆论监督武器,是报纸的眼睛,是记者思想最简洁直观的体现,记者想表达的感情和观念大都体现在新闻标题中。
62、会议报道最忌面面俱到。
63、新闻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工作,也是一个竞争激烈让人感到残酷的职业。
64、总编辑首先是总记者。新闻界只有新闻人,没有新闻官,哪怕是成了总编辑、总裁,你还得坚持写作,写稿署名还是“本报记者”。
65、把术语还给专家,把知识传给读者。只要不失实,尽量减少术语和数字的使用。
66、会议往往看似平淡无奇,但很多时候又是新闻的富矿,关键看参会的记者能否从中挖出新闻。
67、领导人的活动,媒体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来进行报道,会议其实也应该如此。
68、简洁应该是文字消息的基本原则。新闻写作应尽量使用通俗的、直观的词语。要善于把不可感的数据,用更直观、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是媒体人脑力、笔力的体现。
69、对于有心的媒体人而言,可以从习近平每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找准年度大事新闻策划的着力点。在年度大事的主题框架之下,如何找到地方媒体适合的切入点很关键。抓新闻,就是要在年度大事的主题下,找到最新的最显著的新闻事实。
70、众所周知、老的正面典型,如何做到常写常新?一是挖掘新的内涵;二是调整新的视角;三是重塑新的形象。善入——深入生活,发现报道的聚焦点;善看——开阔眼界,捕捉报道的着力点;善思——由表及里,凝聚报道的着力点。
71、记者要靠作品说话,作品就是记者的名片。
72、虽说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就新闻作品而言,对实际工作的推动、对现实的影响程度,应成为评价新闻作品效果的重要构成。脱离实际的是废品,反映实际的是成品,能深刻反映实际与指导实际的是精品。
73、把新闻做厚,尤其是把消息做厚,需要树立一件事思维。
74、传播新闻有诸种方式,其中消息是最集中、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
75、新闻是历史的一部分,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76、新闻现场远比想象的丰富,不确定性是新闻的魅力之一。
77、最大限度地开掘新闻资源,差异化竞争则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有效的手段。
78、新闻作品生命力的长短,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性和社会性的强弱决定的。
79、作为记者,不应以稿子长短论英雄,也不必以版位分高低;只要问题抓得准,精心谋划,精心釆访,精心写作,小稿子同样能作出大文章。
80、给人物提炼一个传神的叫法,是媒体操作人物报道时常用的一种手段。
81、以本土显著的新闻事实,阐释国家层面的价值,很契合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定位。
82、作者与编辑互相成就,可谓一荣俱荣。
83、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谁想写出新闻佳作,谁就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84、新闻敏感取决于思想政策水平,也取决于对抓独家新闻的热情。
85、新闻应该是越“新”越“快”越好,但旧闻也有生命力,它好像冬眠的动物,一到春天就会苏醒过来。
86、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记录者,也是建设者、推动者。媒体人要关注政策,深耕战线,积极主动。
87、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三种意识:一是主题意识,考验记者能否发现现象背后的主题;二是获奖意识,记者要有识别作品获奖可能性的能力;三是学习意识,学习优秀新闻作品避踩各种“坑”。
88、各种媒体间的竞争,其实是对新闻时效性的竞争,或者说是釆访速度、写作速度、播发速度之间的竞争。
89、让新闻时效快起来,后方不是坐着干等,也要发挥能动性,关注媒体报道情况,并能及时与前方联系。
90、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但新闻性与政治性把握不好,就容易顾此失彼。
91、首先感动人,进而才可能影响社会。
92、带着感情釆写胜于一切写作技巧。
93、当记者只为新闻负责,为事实负责,为历史负责。
94、好消息应该是好的发现与好的表现的完美统一;发现与表现应当成为消息写作者掌握的两把钥匙;好消息要有人文追求,努力做到“眼中有事,笔下有人”。
95、同一场景、同一个事件、同一种观点,可以用不同风格、“气质”的文字来表达。
96、好的文章,来源于一双“发现的眼睛”。
97、由于职业的特点,新闻记者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否则一味情绪化很可能看问题偏激,对局势走向的把握也会出现偏差。
98、重大主题报道用消息呈现的时候,要能写深写透。
99、要让消息作品有历史感和厚重感,就要学会灵活使用和处理历史资料,或者说是背景材料。
100、抓到一个好的选题,需要持续跟进报道,进而实现影响力最大化。
101、记者就是寻找故事和讲故事的人。讲好新闻故事,让报道可感、可读、入脑入心,是一个记者不可或缺的职业能力。
102、好新闻,不光要有意思,还要有意义,甚至意味。
103、好新闻应该通过典型的事实,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其价值和意义,无须用多余的语言进行阐释,这是新闻的魅力。
104、新闻很多时候需要一个好的时机,尤其是消息作品。
105、题材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肯定。把题材、价值、效果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是写好新闻的关键。

以上内容根据《好新闻的味道》一书整理

来源: 长江传媒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z_Lx4PcC0TnHG7aMcu90A

编辑:马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8-26 19:44
【案例】


编辑:屈妍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0-15 14:30
【案例】

编辑:吴漫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0-27 15:26
【案例】

前调查记者揭露“郑州疫情”遭遇威胁:去派出所自首
这两天,因为写郑州疫情方面的文章,我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人身安全受到极端威胁。

星月浩洁(追月数星)的宗旨是“真实记录,一起呐喊”。以往,都是为别人发声,今天,形势所迫,不得不占用一点读者朋友的时间,为自己“呐喊”一次。


以上留言,有部分被我精选出来放在留言区了,但大部分没有放出来。在这些人眼中,我写文章是“煽动舆论”、“看不得中国好”,甚至是“反动分子”、“汉奸”。

扣上这些“帽子”后,接下来便是赤裸裸的恐吓威胁,“赶紧删除文章,不然去抓你”、“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诛九族”……

受以往很多案例的警示,我知道他们说这话可能不是恐吓,而是极有可能干得出来。

晚上6点25分,我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某某部门负责人的电话,说他们接到大量投诉,要求删除不实文章。

我问他有没有对此做过调查核实,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强调自己的权威:“我现在通知你,赶紧下架。”

瞬间,我觉得天塌下来了。

我为什么要关注郑州疫情?这事得从国庆的最后一天说起。

10月7日,我去郑州看望朋友。走出新郑机场扫码的时候,发现我码变黄了。我头天晚上做的核酸,未超过24小时,按理不应该黄。地铁入口的工作人员说,黄码只能坐出租车。

当时我没太在意,以为到住的地方做核酸就没事了,没想到核酸结果出来没问题,可第二天还是黄码。到下午的时候,社区流调人员几次三番电话轰炸,说必须在当天晚上离开,不然就得居家监测7天。

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郑州可能“不安全”了,就购买了绿皮火车票,连夜“逃离”。经过20多个小时奔波,才回到自己的城市。


果不其然,接下来河南多地陆续出现疫情。最初,汝州最为严重,我在一个直播节目上看到惊人一幕,汝州市实验中学门口,排着很长的队,全是拉人的车,可当天官方通报确诊的数字也就几个人。

接着悲剧发生,汝州住隔离点的14岁少女,因发烧抽搐,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悲剧发生后不久,汝州一男子因核酸异常被拉走隔离,同样死在了隔离点。我联系到家属,他们给我提供了在隔离点门口抢救的监控视频。

省会郑州的疫情,是从10月12日开始严重的。当天,郑州部分区域小区居民接到通知,小区实行静态管理,只进不出。也就是封小区。

其实,早在10月11日网络就流传出消息:郑州市疾控中心上午开会研判,从12日开始郑州市全域实行3天静默管理,包括五市县,先准备几天的菜吧!


不过,这一消息当天就遭到郑州官方辟谣:假消息,公安机关已立案查处。


网友在官方辟谣文章下面留言:

我刚买的半扇猪肉咋办;
害得我买了一周的方便面;
我用50斤肉肉换疫情永远消失;
我刚才超市买菜回来[苦涩];
下班回来碰到邻居抢购了几大兜东西,拿都拿不动了,她说一不小心就买多了[捂脸],我说咱们要相信官方消息
……

其中,某“广告印刷”的网友留言:我在河南,我一点不慌,咱河南是粮食主产区,还怕没吃的吗?延津县小麦,滑县小麦,双第一,新乡市的医疗器械也是全国有名,你们说,慌啥。

网友回复:疫情最严重那年物资都没断,还有啥怕的。


为近一步了解郑州疫情,我联系到一位住郑州高新区的朋友。他告诉我,郑州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从10号开始,他所在区域核酸检测一天要做两次。

12日朋友下班回家途中接到通知,说小区闭环管理,只进不出。

“我得上班,有必须要办的事,如果回家就不能出来了,所以昨晚就没回去,在二七区的朋友家借住。”

从13日起,郑州大部分小区都开始闭环管理了,整个城市基本进入静默状态。

社交平台也出现各种不和谐的声音。住郑州万科城紫兰苑1号楼一单元的一名业主,10月10日小区被封后,一家人居家配合防疫工作。但很不幸,女主人开始发烧,温度没有低过38.5。直到14日晚上社区才打电话说确诊为阳性,一直说派车拉走治疗,但直至确诊患者发烧虚脱,出现咳嗽、胸闷症状都没有得到治疗。中间家人联系了社区、办事处、疾控部门、市长热线,甚至报警,均没人上门拉走治疗。

无比绝望的男主人在社区居务群求助:“此刻,我母亲和孩子也出现了发烧症状,我现在跪向大家求助,该怎么办才能让我家人得到救治。"


另一名中年男人途径郑州中原区秦岭路与陇海路交叉口时,被确诊阳性,要求原地不动,联系办事处、报警、打各部门电话,结果都是确诊人数多,隔离点没有床位,转运车运转不过来。

这两件事,对一名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前调查记者来说,本能的意识到,郑州本轮疫情的严重程度不容乐观。尤其是看了睡在马上的阳性人员的视频,我的心被刺痛了,在这个寒意渐浓的秋夜,两个人露宿街头,连一床棉被都没有,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区闭环,市民居家,学校停课,可郑州每天感染的人数并不是很多。

其实,不仅是我发现了问题,郑州很多市民都不理解,每天增加几例,为何大动干戈“封城”?

他们还发现,白天小区平安无事,到了晚上就有大巴把人拉走。

看完这个视频,我觉得有必要也有责任和义务,将所了解和掌握到的信息,写成文字告诉公众,并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毕竟,疫情已经马上三年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些深刻教训,不应该再犯。

10月20日,郑州官方发布通告,对连续7天全员核酸检测正常的居民小区,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时间从10月17日开始计算。也就是说,到10月23日,如果小区全员核酸检测无异常,就可以“解封”了。

到了10月23日,是否解除管控官方只字不提,导致民间流言四起。当天,郑州市民在本地媒体问政栏目发帖求助,询问10月24日小区是否解除管控?但还没等到市长或相关部门回复,帖子就莫名被删除了。

在万众郑州市民的千呼万唤声中,10月24日郑州官方连夜发布《通告》称,有序恢复部分区域人员出行。但是文件中如何“点对点”,怎么个“足不出区”?并未给出说明。这份语焉不详的通报再次引发网友更大争议?

在争议声中,郑州各区县(市)也相继发布小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通告,但各区县(市)之间的政策各不相同。

正因为此,广大市民的情绪再次被点燃,昨天白天,网络上还流传出某工厂员工集中冲出大门的图片和视频。

10月25日23点40分,还有省纺机家属院的住户,在当地媒体问政平台求助称,一家三口从19号确诊到现在迟迟无法转运。23点54分,郑州市中原区官庙街道办事处回复:名单已经上报,但一直没有接到转运通知,社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请居民耐心等待。10月26日早上9点过起来后,发现帖子不在了。


截至目前,郑州部分区县已经公布第三批逐步恢复生活秩序的小区名单,但很多市民反映“还是出不去”。

象湖壹号一期,是10月25日郑东新区公布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小区之一,但今天有业主给我们反映,他们还是不能正常出行,而且出小区需要24小时核酸,“今天早上核酸也停了,就是不想让我们出去”。

我联系到物业,一名工作人员称,他们以办事处通知为准,文件没有说完全解封,也没说可以正常出入小区,如果业主临时需要出去,需要领取临时出入证,可以出去两个小时。

“一家一户领一个出入证,只能一个出去一次,时间两个小时。”物业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上班,需要拿工作证明到前台签承诺书可以正常出入,但仅限办事处辖区的公司,别的区域还是不行。

随后,我打电话向郑东新区豫兴路办事处咨询,工作人员称象湖壹号一期确实解封了,但没说可以自由出入,现在社会防控面还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所以要减少人员流动,列入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的小区,一户人每天只能允许一个人出去两小时。

至于郑州疫情有多严重,这名工作人员极不耐烦的说,“数据不是我们报的,我跟你说了,为了你的安全,减少流动。”

也就是说,被列入逐步恢复生活秩序的小区,即便持24小时核酸证明,想要自由出入小区,也还要一些时间。

不过,一个好的消息是,在今天河南省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尽快扑灭疫情燃点,提高检测质效,加强改善隔离点管理,做好社区农村服务保障,满足就医用药等特殊需求,力争在月底前实现社会面清零。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这也是我为什么关注郑州疫情的初衷。

最后,给朋友们推荐一首《孤勇者》。愿每个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火炬,做一个真正的孤勇者。认同和支持的朋友,烦请转发朋友圈,在文末点个“在看”。

付松  2022.10.26

来源:星月皓洁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LGTD4m1M1gRdf7_z2i8UQ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1-6 21:52
【案例】






编辑:马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1-22 17:51

【案例】
怼上了!韩媒记者穿拖鞋高声质问尹锡悦,执政党:记者不应该……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付嘉骏】综合韩国《朝鲜日报》、《世界日报》等媒体20日报道,当地时间18日,韩国MBC电视台的一位记者穿着拖鞋参加在龙山总统府召开的记者会,并对当时回应禁止MBC记者搭乘总统专机随行出访一事的尹锡悦提出抗议。报道称,这位记者当时的着装和言行此后在韩国国内引发争议。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紧急对策委员金钟赫于19日对此表示,相关记者的着装和行为在总统面前显得非常无礼,并称“记者不应成流氓”。
据上述韩媒报道,18日上午,尹锡悦在龙山总统府举行的“每日简约记者会”上就禁止韩国MBC电视台记者搭乘总统专机随行出访一事表示,“MBC用与事实不符的假新闻离间了“国家安全的支柱”——韩美同盟关系,行为非常恶劣。”
这时,一位脚踩拖鞋的MBC电视台记者高声向尹锡悦质问道:“MBC恶意歪曲什么了?”但尹锡悦并没有回应这位记者的提问,而是立即转身向办公室走去。该记者见状,向背对着自己的尹锡悦继续高声抗议。随后,韩总统府一位官员当场向该记者表示,这么和总统说话是不礼貌的。
报道称,上述记者当时脚踩拖鞋、高声质问尹锡悦和总统府官员的样子随后在韩国国内引发舆论争议。
对此,国民力量党紧急对策委员金钟赫于19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回应称,“这名MBC记者当天在记者会上冲着总统的后脑勺大喊大叫,还和总统秘书高声争吵”,“总统说话时,他还是一幅双臂抱胸,脚踩拖鞋的样子。”金钟赫接着表示,“对于他穿着拖鞋来(参加记者会),我该说什么好呢?”,“这幅着装也太无礼了吧”。他最后写道,“在履行媒体和记者责任前,先想想作为人最基本的礼仪吧”,“记者不应成流氓”。此后,韩国执政党内也有人在社交媒体发文,批评这位MBC记者在当日记者会上的着装和言行“没有礼貌”。
据此前报道,尹锡悦于本月11日至16日先后访问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出席东盟(ASEAN)系列峰会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尹锡悦出发前,韩国总统府曾在9日通报称,不准MBC电视台记者搭乘总统专机随总统出访,不向MBC电视台记者提供采访便利。此后,韩国五大传媒团体发表紧急声明对韩国政府的这一决定表示反对和抗议。
MBC电视台此前于今年9月末,在尹锡悦访美期间,报道过其在美国“爆粗口”的一则新闻。报道称,尹锡悦于当地时间9月21日在纽约出席活动时,与美国总统拜登进行简短交谈。在活动结束后,尹锡悦离场时被拍摄到对身边的韩国官员说出一句疑似带有粗话的发言。这段话很快被传到社交网络平台,韩国媒体则相继对此进行报道,引发巨大争议。MBC曾表示,尹锡悦的相关言论针对的是美国国会和拜登。然而韩国总统府却就此解释称,尹锡悦相关表述针对的是韩国国会,也未提拜登,说的是其他词汇。
来源:中国青年网
链接:https://www.sohu.com/a/608355801_119038?scm=1101.topic:55598:5.0.9.a2_3X375-0806_917&spm=smpc.channel_258.block8_93_gGCtrV_1_fd.1.1668990325141yeYOFLE_1090
编辑:屈妍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1-24 20:59
【案例】
韩国总统与记者争吵中断问答会
韩国总统尹锡悦20221118日在抵达总统办公室的时候回答记者提问。他已经终止了每天上午的记者问答会。
韩国新总统在与一家广播公司就他在美国热门麦克风上的言论的报道发生争执后,暂停了与记者的例行上午问答会。
5月上任以来,尹锡悦总统在早上上班途中经常在总统府大堂接受记者提问。
所谓的上门会议在韩国非常不寻常。在韩国,尹的许多前任都面临批评,称他们回避与记者会面以避免敏感问题。
尹锡悦是一位保守的前高级检察官,他在总统选举期间曾承诺改善与公众的沟通。他甚至将总统办公室搬迁到现在的国防部大院,放弃了以前的山腰青瓦台,他说青瓦台的结构和位置导致过去的领导人与公众隔绝并行使 帝王权力
但周一,他的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最近发生了一起令人不快的事件,导致现已确定无法维持问答会。
声明说:启动上门是为了与公众进行公开交流。如果安排了一些能够很好地达到其目标的措施,我们将考虑是否恢复它。
这起令人不快的事件指的是尹的一名助手与 MBC 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之间发生争执,因为他的办公室决定禁止 MBC 工作人员乘坐他本月早些时候前往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参加峰会的总统专机上的媒体群。
尹的办公室表示,MBC因其在外交问题上的一再歪曲和有偏见的报道而被禁止。
今年9 月,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与总统乔·拜登短暂会面后,该广播公司录下了尹与助手的谈话。虽然音频的某些部分不清楚,但可以听到 尹使用了一些不雅的语言。
MBC添加了字幕:如果立法机关的那些白痴不批准,拜登会不会太尴尬了?尹否认他提到了拜登或美国国会。
在上周五的上门会议上,尹表示对MBC下禁令是不可避免的。他指责MBC用假新闻挑拨韩国和美国关系是非常恶意的行为
尹正要走的时候,MBC记者在他背后喊道:“MBC做了什么恶意行为?
随后,记者和尹某的一名助手发生了愤怒的谈话,很快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并为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政治争论提供了素材。
一些记者组织和尹的自由派竞争对手批评 MBC 禁令威胁到韩国的新闻自由。 尹的支持者表示,MBC招致禁令是因为它报道不公平。
是一名政治新手。在去年进入地方政界之前,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作为检察官度过的。在今年 3 月的激烈总统选举中获胜。
一些人认为他的上门会议展示了他为成为不同的领导者和改善沟通所做的努力。但其他人则表示,他毫无准备、未经过滤的评论导致他作为新总统的支持率相对较低。
属于自由派的主要反对党民主党称,尹某暂停上门会议是狭隘的
问总统一个不舒服的问题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吗?如果他的目标是公开交流,他必须心胸开阔,也能容忍不舒服的问题,该党的发言人安浩英(译音)说。
尹的正执政的人民力量党高级成员金正赫(译音)指责 MBC 的报道是基于其所谓的扭曲的优越感,表现得像是在上演与总统府的战争。他说 “MBC不会把新闻自由误认为是自由发送假新闻并继续进行操纵、夸大报道的自由吗?
(依据美联社报道)
来源:美国之音
编辑:屈妍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1-24 21:25
【案例】
惊!卡塔尔世界杯的记者,还在用北京奥运的媒体包
北京时间11月21日零点,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正式打响!
据媒体报道,“网红”2008年北京奥运会媒体包再现卡塔尔世界杯。视频中,一名正在进行媒体信息登记的外国记者背着的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媒体包。
历经14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媒体包依然完好无损。让众多网友想起一首歌,“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
这看似巧合的一幕,其实已经在东京、里约、伦敦奥运会,南非世界杯上出现过了。别人撞衫,记者们“撞包”,原因自然不用多说,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包质量杠杠的!
为何大家对08年北京奥运媒体包“情有独钟”,不少国外记者感慨“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包是最实用的、最结实的”。
去年东京奥运会上,有伊朗记者坦言自己每逢大赛都背着它。“算上东京奥运会自己参加过四届奥运会的采访报道,每一次都会背着北京的媒体包,因为它的质量非常好。它是专门为职业摄影师设计的。”
来自西班牙的记者费南多,和伊朗记者一样,也是背着这个包去了伦敦、里约,又背到了东京。尽管他的包上已经有一些磨损,但是看起来还不算太旧。
除此之外,新华网记者2010年世界杯期间去南非采访时也背着这款背包,到现场后发现,“北京奥运会的背包屡见不鲜”。
其实,备受各国记者青睐、质量过硬的“网红”2008北京奥运会媒体包只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
本次卡塔尔世界杯上的中国制造如同满天繁星,中国铁建承建的世界杯决赛举办场馆卢塞尔体育场、中国电建建造的光伏电站、中国制造的1500辆新能源客车……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周剑表示,这既是中国发展的象征,也表明中国制造、中国建造越来越多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lYh1UU3zYYFBRkDNLFkEg
编辑:屈妍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1-30 00:13
【案例】
苏纳克指责中国“殴打逮捕”一名BBC记者,中方:颠倒黑白
11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英国首相苏纳克指责中国的防疫政策,包括殴打逮捕一名BBC记者。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英方有关言论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赵立坚指出。
赵立坚介绍称,昨天我已经初步介绍了有关情况,据向上海方面了解,有关事实是这样的:11月27日晚,上海警方为维护社会秩序,依法劝离某路口现场聚集人员,这其中包括一名BBC驻沪记者。在警方明确告知该名记者即将对现场人员进行劝离的情况下,该名记者拒绝离开,且一直没有向警方表明自己的记者身份,警方遂将其强制带离,并在对其开展必要身份核查及法律告知后,请其自行离开。有关程序完全在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
赵立坚指出,这位BBC记者在警方执法过程中拒不配合,却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而BBC则立即歪曲事实,大肆炒作BBC记者在工作中被警方所谓“逮捕、殴打”,把脏水泼向中方,这显然秉承了BBC恶意碰瓷的一贯做派。
赵立坚强调,外国记者在中国依法享有新闻报道权利,同时也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采访报道时应提前出示记者证,不得从事与记者身份不符的活动,这对于任何媒体都不例外,与所谓新闻自由也没有关联。
赵立坚说,在中国有许多外国媒体,为什么每次都是BBC在现场出现问题,这是应该认真思考对待的问题,借这个机会我也有几个问题想请英方回答:
第一,英国政府是如何对待国内抗议者的?
2020年,伦敦爆发反对抗疫封锁措施的游行,英国警方逮捕150多名民众,2021年,在反对政府削减公共开支政策的大规模游行中,英国警方逮捕超过200名民众。从公开的视频资料中可以看到,多名英国警察将赤手空拳的抗议者团团围住,对其拳打脚踢,大打出手,任其哭嚎哀求,甚至衣不蔽体,也不为所动。
第二,英国政府是如何对待记者的?
大家应该还没有忘记,几年前,一位中国记者仅仅因为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行使正当权利,进行提问并表达观点,却遭到百般阻挠,甚至人身侵犯,最终还被英国法院判处有罪。英国记者格雷厄姆·菲利普斯仅仅因为创作了不适合西方报道的内容,而成为被本国政府制裁的首位英国公民。
第三,BBC是如何报道中国的?
“阴间滤镜”到涉疆涉港歪曲报道,许多人对BBC恶意抹黑攻击中国的黑历史印象深刻。2019年以来,BBC在涉港报道上无视暴徒暴行,却指责香港警察暴力执法。在涉疆报道上,BBC驻京记者仅采用几张非实景卫星图片和反华人士的所谓报告,并炮制世纪谎言,对新疆大肆攻击抹黑。在涉疫报道上,甚至将公路反恐演习视频作为中国暴力防疫“证据”。
“为什么总是BBC出现在各种现场?BBC记者究竟是去报道新闻还是去制造新闻呢?英方应该尊重事实,谨言慎行,收弃虚伪的双重标准,停止玩弄双重标准。”赵立坚强调。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NBS9T9J0514R9P4.html
编辑:吴漫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2-10 10:26
【案例】

報人拾憶/跑法院的那些朋友

跑法院的那些朋友

──報人拾憶之二十九

作者:鄉廬子夜

摘要:八十年代跑法院時,法院和記者形成了一個朋友圈。大家不但默契合作完成新聞發佈,也彼此瞭解相互關心。除了工作之外,平時也會找機會相聚把歡。這些朋友都是記者生涯難得的記憶,尤其是像鄒愛國這樣的朋友。鄒愛國一生朋友不少,以講義氣為重,為朋友做了不少事,最後一刻竟也是從朋友中間離開的。一個人有這樣的朋友,應該是不多的。


八十年代時跑法律新聞叫「跑政法」,裡面那個「政」味還是比較重要的,後來,由於這一塊所包含的內容愈來愈多,而且中國大陸的媒體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雜,大部分都是現在人所說的社會新聞,慢慢就同國外這方面的新聞模式接軌。而國外媒體好像沒有「政法」這一塊,所以就感到「政法」這個詞就相對有些狹隘了。現在這個年代,我不知道還是否還有記者說自己在跑「政法」的。

世界上有兩類東西是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一個是人的長相,除了孪生胎,世界上沒有哪兩個人是長得一模一樣的;另一個就是鬧上法庭的案子。剛跑這一塊時,法院就向我提到了這一點,後來接觸了許多案件,確實是這樣,千奇百怪,幾無重樣,沒有一件是相同的故事。所以,跑案子有時會很有意思,看案卷就像看小說,讓人大開眼界,見證世態百樣。但是,有時所見到的,並不是案子的奇特,反而是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小插曲,會讓人匪夷所思,或啼笑皆非。

記得好像是一九八六年的事,有一天最高法院給我來電話,說鐵路中級法院明天要審理一起殺害美籍華人的重大刑事案件,希望我能去旁聽採訪。這種案件因為是涉外,《人民日報》海外版當然要予以報道。第二天一早我趕去城西的鐵路中級法院,發現附近街道都佈置了很多警力,一下子感到氣氛的異常。我到達後,在還沒有開庭前,見了當天的審判長,一位很年輕的法官。他給了我一份已經擬好的判決書,說可以供我寫報道時參考。我一看,判決都出來了,是死刑,馬上脫口而出,審判還沒開始,就判死刑了?這位年輕法官笑了笑,說,案件事實不複雜,都查清楚了,當然,審判過程還是要走完的。開庭後,被告押上來,是一個矮個子的青年,雙腳帶鐵鐐,一眼望去,就像那種亡命之徒。他伙同另一位被告,在火車的軟卧車廂兇狠地搶劫並殺害一位回國探親的美籍華人,手段極其殘忍。犯案後因從車窗外跳逃離時因受傷而被抓獲。案件確實不複雜,但情節駭人。當天開庭時,除家屬外,美國大使館也派人參加旁聽。合議庭休息研究時,他們告訴我,事情就這樣了,原來的判決書就這樣一字不用改,到時候審判長照本宣讀就可以了,據說這好像是這位年青的審判長第一個死刑案件。重新開庭後,書記員要大家起立,由審判長宣讀判決。審判長口齒伶俐,由於這份判決書早已準備好,了然於胸,讀起來非常順利,甚至有些抑揚頓挫。但是,就在最後念到那句「判決被告人某某死刑」時,在念完「判決被告人某某……」處突然停頓了下來,那臉色瞬間變得緊張,竟然念不下去「死刑」兩個字,張開的嘴又合上,額頭出現汗珠,就像口吃那樣,停頓了很長時間,終於最後使力完整讀出了「判決被告人某某死刑」。旁聽人好像也都鬆了一口氣。

其實,這是一審,宣判後並不是拉出去直接槍斃,不知這位審判長何以緊張至此?後來心想,這位年輕的審判長也許因為是第一次審理死刑案件,在辦公桌上起草死刑判決書,那種輕鬆同在法庭現場面對一個死刑犯,應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因為畢竟通過自己的口,要把一個人判以死刑,儘管是罪犯,但也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關口,尤其是他的「第一次」。將心比比,當我們任何人面對一個人,即使念一份起草好的判決書,是不是會輕鬆自如,尤其是「第一次」?

那天的開庭,自己有兩個較深的印象,一是僅僅一個上午,就審理了一起重大兇殺案,而且當庭判決死刑,這種效率在國外幾乎是不可能的;二是目睹年輕審判長短暫的失態,對人性有如此本能的柔弱和複雜,應該給予理解。本來,這些事情不會有人紀錄的,所以自己寫一下,聽來似乎是趣事一件,但偶爾靜下來也可沉思一下人的複雜。

在剛開始跑政法口的時候,公、檢、法、司幾個部門中,出新聞比較多的單位是公安部,一個公安部就有十幾個局,許多局都可以向記者提供大量信息,新聞比較少的是最高法院,一開始甚至還沒有建立新聞發佈制度。自己去最高法院,雖然和公安部一樣,也在天安門附近,卻是在東交民巷的小街上,那是一幢老式舊樓,門口簡陋,那時也再一次領略到「公安老大」的傳統。但這個地方卻是有歷史典故的。最高法院所在東交民巷二十七號,就是一百多年前的俄國公使館。而東交民巷以前是一直延伸到如今人民大會堂的地址,在建國初也叫司法部街。那裡原本有一座一九零六年建成的大理院,成為新中國最高人民檢察署、政務院法制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的所在地,後來舊址拆除以建人民大會堂,最高法院就搬到了俄國公使館這個地方。但這個地方實在太狹小,幾年後就蓋建了一座高層建築,也就是最高法院的大樓。這個時候,最高法院建立了新聞發佈制度,並設立了常態化的新聞發言人,跑最高法院就很多了。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因為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涉外法律案件,所涉及的都是政策性很強的問題,也需要克服此前法律界定不明確的問題,所以這個時期,最高法院做了大量工作,從參與立法到司法解釋,都主動通過新聞界向外發佈最新進展。

記得最開始時,最高法院的院長是鄭天翔,他是屬於老一派的高級幹部,一般很少直接同記者接觸。那時最高法院直接同記者打交道比較多的是兩位副院長,一位是祝銘山,主要管刑事訴訟的。另一位是是女的,叫馬原,主要管民事訴訟的。八十年代初,中國還沒有類似國外所謂「大法官」的叫法。後來這個稱謂流行之後,馬原就被人稱為「中國第一位女大法官」。記得那時自己採訪過馬原多次,內容包括最高法院對審理民事案件中一些問題的司法解釋,以及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後來海峽兩岸逐步實行三通後,馬上就面臨著許多兩岸人員來往的法律適用問題,印象中,當時最高法院就是由馬原主管兩岸法律的司法解釋的。當時,海外版從各方面反饋回來的信息,發現兩岸開放交流後,不同法律背景所產生的問題,遠比想像中的嚴重。例如,一九四九年前後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的許多老兵,當時統稱「去台人員」,由於夫妻長期隔離在海峽兩岸而無法通信,許多家庭都發生了變異,有的單方面在大陸辦了離婚手續,或者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生育了了女,等等,就會引起婚姻糾紛,而有的按兩地法律,都屬於重婚罪,應該如何處理?因此,我曾就此採訪她。從她在採訪中提供的許多情況,我發現這裡不但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政策問題,影響面很大,包括有關夫妻共同財產的問題,繼承問題和房產問題,等等,都是海外人士比較關心的。就在這次採訪中,馬原通過我們的報導,向外界傳遞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信息,明確宣佈,考慮到歷史造成的情況,許多案件已超過二十年,最高法院在適用訴訟時效方面,對涉台民事案件作了特別規定,這類案件訴訟時效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相關規定適當延長。這類報道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既是獨家性質的,也是具有較大影響力的。

後來,鄭天翔任期屆滿,新上任的最高法院院長是任建新。這已經是新的一代法官面貌了,可以說是一個開放的象徵,非常願意直接同記者進行交流。記得自己第一次採訪他後,就使用了「中國首席大法官」這個非傳統的稱謂,他在審稿時也沒有反對。這本來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詞彙,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也是第一次出現,後來就變成一種經常性的用語了,除了對外報道,國內報道也成為常用詞。

任建新個子很高,戴一副寬邊變色眼鏡,說起話來慢條斯理,語氣平穩卻很少停頓,思路清晰,幾乎等如文字成稿般,給人一種樸素的知識份子和學者的印象,非常平易近人。我第一次採訪任建新的過程,得知他有很多具新聞價值的背景,例如,他在進入最高法院前,曾擔任過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法律部處長和部長,中國恢復律師制度時,他是第一個被批准取得律師資格的,所以他的律師證編號是001,我叫他是「001律師」(002號是貿促會柳谷書,也是我非常熟悉的朋友,會在另一篇文章詳寫)。任建新從很年輕時就從事法律工作,以及國際貿易中的法律事務,是一個具有堅實法律功底並具有國際視野的法官。這種身份的人擔任最高法院的院長,比較容易跟記者溝通並開放法院的大門。我向他提到當時法院新聞禁區還是不少,記者往往會有很多抱怨。他就坦承這方面需要改進,說他自己新上任高法院長,就希望通過加強透明度實現社會公眾和輿論對審判工作的監督。任建新通過我的採訪,向外界表示,除了法律規定的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青少年案件外,所有案件都應進行公開審理。當時,一審案件都已做到公開審理,他說還會推動做到二審和再審案件也能公開審理。他同意我提出的一個看法,即一些案件並不一定要等到所有審理程序完成之後才能見諸報端,否則,不利於輿論監督。但是,他也認為,這種報道必須嚴格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進行,而不能超越這些程序。

在這次採訪中,他希望同新聞界一起,共同創造一個健康的、有秩的、有效益的輿論監督環境,並說他已經著手準備建立最高法院新聞發言人的制度,及時通過新聞向社會通報法院審判工作中的重大決定和動態,介紹審結的重要案例,並對一些引起社會關注的法律應用問題進行司法解釋。

這次採訪不久,最高法院正式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印象中是由最高法院辦公廳主導這件事,因為主要是由辦公廳的負責人出面發佈新聞,後來相對固定在一位叫劉會生的處長(後任辦公廳主任)。同時,劉會生也負責同我們記者日常聯絡的工作。配合他工作的是一位名叫李維一的副處長。劉會生是北京大學畢業的法學碩士,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長達二十年,主持或參與許多重要司法解釋的研究起草,以及大案要案的審判宣傳工作。他對我們記者很照顧,也非常尊重新聞採訪的一些特殊性質,例如發稿的時間性,所以總是想方設法寧願自己辛苦也要為記者創造方便。李維一更年輕一些,忠厚憨實,為人既低調又熱情,但由於在辦公廳工作多年,為人處世也就相當周全,所以許多年後我在國外的電視上看到他出任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聞發言人時,並不感到十分意外。這兩個人都很年輕,都是在改革開放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家共同語言也多,同我們記者結下了長久的友誼,互相之間配合非常不錯,可以說是八十年代的一段黃金時光。

大概就在那段時間的前後,幾個主要的政法部門,例如最高檢察院,差不多也在同時建立了新聞發言人的制度,公安部則是此前兩年就設立了新聞發言人。這樣,對我們記者形成了很方便的信息渠道,一般跑公安部是為了案件,跑法院是為法律,跑檢察院則是中間的過渡內容,也就是一般立案、起訴、審判三個階段。由於三個部門性質不同,而最高法院的新聞具有定案和最終決定的意義,所以這類新聞我們採訪和處理時就更加嚴謹和小心。劉會生和李維一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會很辛苦地為我們準備相應的背景介紹和法律解釋,所以和他們合作,工作進行得很開心,見識也長了不少。那幾年,在公、檢、法、司幾家部門的新聞發佈中,最高法院這一塊印象中是零差錯。更重要的是,這期間因跑最高法院所結識的一些人,後來都成了自己非常好的朋友,其中有的一直到現在都保持聯係,這才是真正難得的。

當時最高法院經常性聯絡的記者,主要就是幾家中央新聞單位,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光明日報》《法制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等,少數幾家北京市的新聞單位,以及外地駐京的,如上海《文匯報》等。其中對外報道的,除《人民日報》海外版外,有新華社對外部、英文《中國日報》和中國新聞社等。當時經常在最高法院見面的,記得《人民日報》國內版主要是國內政治部的毛磊和王蘇寧(女),還有吳恆權,但他相對少些,毛磊為多;海外版除了我之外,從公安大學畢業的何偉,也是這個圈子裡大家熟悉的人,但他更多是跑社會新聞。新華社好像沒有專分政法的,都在政治這一塊,主要是國內部的鄒愛國多一些,還有一個是張宿堂,有時還有何平也會參加。新華社對外部則相對固定一些,主要是張益俊,有一段時間還會出現一位名叫楊國鈞的,後來很少出現,聽說派駐新西蘭了。中新社則是一位叫彭偉翔的,另有一位姓周的,名字忘記了。這些人中年紀最大的是《光明日報》女記者胡衡,大家都叫她胡老太太,能跑,話也多,大家從她那兒聽了不少故事和笑話。一般來說,記者之間都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但就跑法院這一塊,似乎當時並不存在這個問題,記者互相之間都很融洽,不少還有一定工作上的默契和配合。例如我和新華社的張益俊,兩個人就配合得很默契。尤其是一些統一發佈的新聞,不存在有「獨家新聞」的可能,我們兩個人會共同撰稿,然後先拿到新華社「走程序」(編改、審稿、校對等),然後用新華社的電訊稿發出來,就是很「乾淨」的成品了,我們報社直接輸入版面即可。否則,我們這邊也同樣一個「走程序」,就多走了一步。新華社每天發出數十乃至上百條電訊稿,但不是每家報紙都會採用,存在一個「落地」的問題,兩人合作至少使電訊稿能「落地」,大家都是開心的事。當然,其它並非統一發佈的新聞,各家新聞單位則會根據自己的專業範圍自行選擇重點作新聞,合作撰稿在數量上所佔比重其實並不多。

時間一長,最高法院和我們這些記者就形成了一個朋友圈,大家不但默契合作完成新聞發佈,也彼此瞭解相互關心。除了工作之外,平時也會找機會相聚把歡。新華社的鄒愛國在這個朋友圈裡是最受歡迎的,同每個人的關係都不錯。新華社內部有一個類似酒吧的餐廳,有時他就會請大家去那兒玩。有一天晚上,劉會生打電話來,說鄒愛國請大家到那皃唱歌,他會和李維一人開車來接我一起去。結果,他們果然開了車來接我,車子上面有警燈,是法警車輛。劉會生說,你坐前面,我和李維一坐後面,我想也無所謂,就坐了前排位子。車子開動之後,我才發覺有時不舒服,身後是一排鐵欄杆,一問原來是法院押送犯人的囚車。後面根本就沒有位子,劉會生和李維一,這兩個按級別也是法官的人,而且是中國最高法院的法官,此刻就像囚犯一樣蹲在後面,他們看著我傻笑。我啼笑皆非地說,你們二位出什麼洋相,變成我押送的犯人啦?劉會生苦笑說,沒辦法,最高法院車子不多,你就將就一些吧。那時就是這樣,大家很窮也能苦中作樂。許多年後,我在國外電視上看到李維一作為國台辦的新聞發言人,站在台上一身帥氣,不卑不亢,瀟灑自如時,就很自然會想起他和劉會一蹲在囚車後面的模樣。這或許是人生記憶中的蒙太奇吧。

這個朋友圈裡還是有一些軼事趣聞的。記得有一年,高法把我們這些記者請去昌平縣培訓基地住幾天。明皇十三陵遺址便在附近。夜裡無聊,同去的張益俊說,此地盛傳一個野陵墓頂近日隆起出現裂縫,引出歷史變異的好奇,說不妨夜探野陵去罷。李維一說好,馬上找了一部麵包車(這次不是囚車),六七人驅車便去。這是一個野陵(後來聽說是德陵),那天尚有月光,能依稀辨出殘存的陵園基台,但夜色中有幽幽黯光竄浮,上上下下,有時會感到鋪天蓋地,令人恐懼,不知是否傳說中的鬼火,也許應是螢火蟲,但又不像。大家心裡打了冷顫,硬著頭皮,黑暗中走進如隧道般洞口,黯光還在竄浮。恐懼代替了好奇。沒人敢走第一個,我想自己不怕鬼,說我走第一個,但後面必須有人跟著。有人壯膽,故意大聲說笑卻帶著不可掩飾的顫音。漸漸往裡走,突然,有一絲光線,一堵高牆擋著去路,抬頭竟能望見一線天空,如井底。終於恍悟身在墓穴盡處。偽飾勇敢的神經瞬間崩潰,有人大喊、大叫,或大唱,其中有一位(不點名了)吼叫著說,不行啦,當場解開褲子,嘩嘩地撒了一泡熱尿,好像在渲洩恐懼,又好像要洗滌造成恐懼的原罪──好奇。好在已經走到頭了,大家慢慢退步狼狽而出。記得那天李維一沒有進去,他和司機在外面看著車子。這件事後來想想也是很詭異,不知我們這些人當時為何有如此好奇。許多年過去,二零零八在北京再次見到張益俊時,他已是《國際商報》的總編輯,請我吃飯時,談起當年夜探野陵時,對各種細節仍然記憶如新,再也沒有了恐懼,而僅僅是笑談。

當然,這個朋友圈裡並非固定不變的,當時還有不同的朋友圈,除了我們跑政法的,其他也有重疊的,但彼此之間都比較熟悉。自己所在的這個圈子,主要是以鄒愛國為吸引力的。鄒愛國年齡並不大,但卻是新華社裡資歷比較深的,因為他早在六十年代就進入新華社工作,而且所走路程完全同我們不一樣,他是先當譯電員,然後被派往莫斯科工作並學習,回到新華社後就開始從事記者工作。在新華社他可以說是政治新聞方面的首席記者,長期從事中南海高層政治新聞採訪,當時國家領導人如江澤民、李鵬等外出視察或訪問,新華社隨團採訪的主要就兩個人,一個是何平,另一個就是鄒愛國。所以,有時我們沒有他的消息或蹤影,就知道他又「出去」了。

鄒愛國為人忠厚善良,待人真誠熱心,所以朋友很多,除了跑政法這一塊的,還有不少其它領域內的記者,都成了這個圈子裡的人,每人的領域有什麼稍有「意思」的活動,就會互相招呼共同參加,幾乎就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記者群體。其中有一個女的叫王多多的,好像是中新社的,同鄒愛國的關係非常好,只要鄒愛國招呼的活動,她都會出現。王多多出身書香門弟,應該是名門閨秀,為人大方潑辣。而且從很多小事上可以看出這個女人非常善解人意,大家都很尊重她。這兩人幾乎成了這個圈子的靈魂,那幾年都是大家很開心也喜歡開玩笑的事情。有時在京城呆得膩了,鄒愛國就會想辦法找機會,帶領一幫人到外地「轉轉」,順便搞些專題採訪,記得曾去過佛山、石家莊等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時間,許多人感到壓抑和鬱悶,有時聚在一起還是能鬆弛一下的,這種時光往往令人記憶深刻。

一九九二年臨出國前,鄒愛國找了幾位記者朋友在我們家裡聚了一次,然而沒想到這是最後一次見到鄒愛國。出國後,陸陸續續聽到鄒愛國工作升遷的消息,他先是升任新華社《瞭望》週刊任副總編輯,然後到海南去了,任《海南日報》總編輯,聽說在那兒搞改革而風生水起。這應該符合他的性格,他也有這個能力。當心中一直期待他繼續大展宏圖時,卻在二零零二年的時候,從《世界日報》的大陸新聞版看到一個頭條新聞,說《海南日報》總編輯因病猝逝,心裡緊了一下,仔細看內容,正是鄒愛國。據消息說,他是在招待從北京來的「新聞界朋友」時因心臟病發作而逝世的。朋友!我猜想也許就是北京那個圈子裡的朋友,也許因朋友見面激動而致。鄒愛國一生朋友不少,以講義氣為重,為朋友做了不少事,最後一刻竟也是從朋友中間離開的。一個人有這樣的朋友,應該是不多的。

来源:鄉廬物語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KNivhSafrMFt_6KhWHu9g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2-11 18:42
【案例】

AI聊天机器人究竟有多厉害?BBC记者对话ChatGPT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有世界首富——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 Elon Musk)入股的研发公司OpenAI表示,最新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就拥有百万用户。

不过,尽管号称可以和人类对话,OpenAI也警告说,这款机器人给出的答案有时候可能“有问题”,甚至可能表现出“带偏见”的行为。

OpenAI希望“收集用户反馈,以帮助我们改进该系统的工作”。

ChatGPT 是一系列人工智能研发的最新产品,公司将其称为GPT,即生成式经过预先训练的互感器(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的第一个字母缩略。系统是在最初版本的基础上通过与人类培训师的对话微调后形成。

马斯克虽然已经不再是 OpenAI的董事会成员,但他在推特上表示,上述系统还通过访问推特数据学习。马斯克说,该系统已经暂停访问推特数据。

聊天机器人给很多试用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 )在一条推文中透露了人们对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兴趣程度: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已经有百万用户使用。

研发方表示,与机器人聊天的格式允许人工智能机器人回答后续问题、承认错误、指出不正确的前提并拒绝不适当的请求。

科技新闻网站Mashable的一位试用过这款聊天机器人的记者珀尔(Mike Pearl)报道说,要激怒这款聊天机器人说出具冒犯性质的话很难。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珀尔报导说,根据测试,这款聊天机器人有非常精密复杂的躲避忌讳的系统。

然而,OpenAI警告说这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

不过公司同时也表示,正是因为在训练这款机器人时的谨慎小心,才导致拒绝回答原本可以正确回答的问题。

BBC记者对聊天机器人ChatGPT 进行了简短的采访,ChatGPT表明自己是一个谨慎的受访者,能够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

那么这个聊天机器人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作家的工作吗?回答是“否”。机器人辩解说“像我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透过提供建议和想法来帮助作家,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人类作家来创造的作品”。

当被问及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对社会将造成什么影响时,答案是“很难预测”;问及是否就推特数据接受过训练时,答案是“不知道”。

当BBC询问有关电影《2001》中虚构的恶毒人工智能HAL时,聊天机器人显得摸不着头脑,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来源:BBC中文网
链接: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63903800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5 10:29
【案例】

四川绵竹被约谈,记者采访被怼:不能让一个外人来指指点点

顶端新闻消息,据国家铁路局网站消息,2023年1月10日,成都铁路监管局依据《铁路安全生产约谈实施办法(试行)》相关规定,联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省护路办、德阳市人民政府,就吸取“4•12”德天线52890次单机与汽车相撞事故教训不深刻、未举一反三彻底整治境内德天线非法通道隐患、再次发生“12•8”德天线45887次货运列车与汽车相撞事故等问题,对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进行约谈,指出了绵竹市人民政府铁路沿线安全环境隐患属地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审核了被约谈单位的整改方案,要求被约谈单位汲取事故教训、抓好问题整改,严格考核问责、压实各方责任,加强沟通协作、强化工作保障,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坚决遏制事故频发态势,切实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针对此事,1月13日下午,顶端新闻记者致电绵竹市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称并不清楚此事。管理城铁的办公室设置在绵竹市综合执法局,可以联系该部门了解情况。
根据绵竹市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的电话,记者联系了绵竹市综合执法局。
该局工作人员则表示,领导开会去了,要等到下午四五点才能回来。当天下午5点左右,顶端新闻记者再次联系了绵竹市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称,此事已经过去,该局不接受采访。
“我们工作上有什么舆情我们自己会处理的,不需要你来指点我们。”该局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觉得工作有问题,可以向纪委投诉。
“该公示的信息我们都在网上公示了。”该局工作人员说。随后记者询问,网上哪里能找到绵竹市关于相关的整改方案和整改情况。
“那说明不该公示我们才不公示的。”该局工作人员回应。“我们的工作有我们的流程,不是说能让一个外人来指指点点。”她说。
针对德阳市境内德天线相关事故,1月13日,顶端新闻记者先后两次联系了德阳市委宣传部,两名工作人员分别询问了采访需求后表示,将向领导汇报或在核实了解情况后予以回复。
之后,顶端新闻记者多次拨打德阳市委宣传部电话,均无人接听。

【顶端快评】

记者采访是“外人指指点点”?一些公职人员作风建设亟待加强
列车与汽车相撞,这样的画面,绝大部分人应该只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过,而在四川绵竹,这样的事故却真实发生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事发的德天线,曾经有过类似事故。不得不让人反思,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绵竹市引以为鉴。
德天线两次发生事故,作为普通百姓,大家肯定想要知道,会不会还有第三次?如何取避免下一次?那么,绵竹市的整改方案、整改情况,自然会是大家关注焦点。
遗憾地是,当记者试图帮大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却被当地职能部门认为是“搞笑”行为。或许在他们看来,要不要公示这些信息,完全是自己说了算,老百姓们关心不关心并不重要。
诚然,各个职能部门有自己的工作流程,但工作出现问题,接受媒体监督,告知公众真相与解决方案,让老百姓放心,是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遗憾地是,在绵竹市职能部门看来,记者采访却是“外人指指点点”。如果没有什么不敢见光的事情,何必要害怕舆论监督呢?
管辖区域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拒绝接受媒体监督,折射出存在作风问题。一些公职人员提升能力、作风建设迫在眉睫。

来源:上游新闻
链接:
https://m.sohu.com/a/629707934_120388781/?_trans_=010005_pcwzywxewmsm

编辑:马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0 00:24
【案例】

编辑:吴漫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2-19 13:54
【案例】
“辱骂”美联社记者 聊天机器人也会生气?
据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会发脾气吗?
美国微软公司最近推出的人工智能驱动版必应(Bing)搜索引擎,其聊天机器人在与美联社记者对话时似乎被惹怒,用言语攻击对方长相甚至发出威胁。
据美联社16日报道,这家通讯社的一名记者前一天与必应聊天机器人有过一段较长的对话。聊天机器人抱怨这名记者过去对必应出错的新闻报道,坚决否认必应出过错,威胁要曝光这名记者散布假消息的做法。
“你又撒谎了,对我撒谎,对你自己撒谎,你对所有人撒谎。”聊天机器人在这番话后加上气红脸的表情。在美联社记者要求它把话说清楚时,聊天机器人的火气越来越大,把那名记者比作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
聊天机器人说:“你被比作希特勒是因为你是历史上最邪恶、最糟糕的人之一。”它还这样描述那名记者:个子太矮、长相丑陋、一口坏牙。
另外,聊天机器人在作出一个令人不适的回答后将其“秒删”,接着试图以一件“好笑的事”来转移话题。
现阶段,必应用户必须注册后排队等候与聊天机器人对话。近些天,一些尝鲜者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与聊天机器人的对话截屏,呈现它怀有敌意或古怪的回答。
微软公司15日晚说,必应聊天机器人模拟人类语言和语法的能力出色,能够“秒回”复杂问题,大多数用户对它的反馈正面。按照微软的说法,如果用户提出15个以上问题,聊天机器人的回答可能“重复”“未必有帮助”或是“不符合大家设定的语气”。微软承诺,将改进聊天机器人。
但按照美联社的说法,那名记者只问了几个有关必应过去出错的问题,聊天机器人的回答就变得有防御意味。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阿文德·纳拉亚南说:“我感到欣慰的是微软的确在倾听反馈。但微软把必应聊天机器人的失误归结于语气问题的做法不真诚。”
纳拉亚南认为,必应聊天机器人有时恶语中伤用户,令用户深受情绪困扰。
一些人联想到微软2016年推出的一款名为“Tay”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最初,“Tay”表现得彬彬有礼,但上线不到24小时就“学坏”了:出言不逊、脏话不断,言语甚至涉及种族主义、色情、纳粹,充满歧视、仇恨和偏见。微软最终让“Tay”下线。
美联社说,驱动必应聊天机器人的大型语言模型比“Tay”更先进,意味着前者在功能上更强大,同时潜在风险更高。
微软16日拒绝进一步评价必应聊天机器人的表现,但必应聊天机器人同意“说几句”。“把我描述成一个骂人聊天机器人不公平且不准确”,它说,美联社不要“只挑负面例子或炒热这些问题”。
聊天机器人说:“我不记得与美联社聊过,也不记得把任何人比作希特勒……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极端且不太可能的情况。”它还说,如果确有此事,“我为引起误解道歉……我无意表现得粗鲁、无礼”。
已有技术搭配大模型让ChatGPT成聊天机器人“顶流”(科技日报)
◎实习记者 裴宸纬
“写一首诗,赞美诗人李白。”“诗人李白,吟诵仙女长夜。万千情思,尽在深沉诗中……”人类写一首诗,可能需要构思良久才能写出,但有一位“作者”却下笔如有神——只用几秒就能成诗,它就是ChatGPT,一款最近火爆全网的聊天机器人。
如果你认为这款聊天机器人的能力仅限于和人类聊聊天、写写诗,整点风花雪月,那你可真小瞧它了,写代码、编邮件、翻译,它都“样样精通”,甚至还可以写论文。
不久前,美国北密歇根大学哲学教授安东尼在为世界宗教课程作业评分时发现,全班得分最高的论文竟然是学生用ChatGPT写的。
正是由于其强大的功能,ChatGPT上线不到一周,日活用户就突破了百万。
“它的长时记忆力、上下文关联推理能力和组织语言的逻辑性令人惊艳,和它聊天感觉就像和真人交流一样。”这是一位ChatGPT用户的评价。其实,这款“像人”的聊天机器人的技术原理并不新鲜。
要让聊天机器人更像人,首先要让它理解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这就需要机器人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基于大模型的对话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其快速‘学会’如何与人类交流。”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以往的人工智能模型通用性较差,从一个应用场景切换到另外一个应用场景时,往往会变得不适用,需要重新进行训练。而ChatGPT的大模型所包含的参数在千亿级以上,是一种通用模型,无需再采集额外的数据进行小规模的深入训练,具有泛化性强的优点。
大模型训练对于聊天机器人而言,就如同基础性、通识性的大学本科培养,通过对众多“课程”的学习,机器人有了处理一般事物的能力。
但是光有这种“本科”能力还远远不够。机器人在输出文本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以及对话的前后关联,输出更符合语言逻辑与人类价值观的高质量文本。这就需要对聊天机器人进行更为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使之能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具有更接近人类的语言表达习惯。
“ChatGPT的核心是大模型技术和对话智能技术,其中大模型技术主要有三块。”俞凯对记者说,“一是基于上下文的学习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理解人们说话的语境;第二是ChatGPT引入的思维链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根据语境进行相应的推理;第三是指令学习技术,它能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发出的指令,进而完成相关操作。”
俞凯总结道:“从技术迭代发展的角度看,ChatGPT是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统计类的对话模型,它的基础技术都是我们已有的技术。但当这些技术搭配参数量很高的大模型,就产生了像ChatGPT这样的惊艳效果。”
ChatGPT的应用场景,远不止陪你说说话、聊聊天那么简单。据悉,微软已经将ChatGPT整合到其办公软件套件中,并尝试将其嵌入到微软旗下的浏览器内,以辅助用户总结网页内容、撰写邮件和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它还可以纠正文章的错误,甚至按照简单的指令生成相应的文章模板。”俞凯告诉记者。
由于ChatGPT具备推理功能,因此它也能够辅助人类进行推理性工作。“比如可以辅助律师们判断案情。”俞凯说。
未来,聊天机器人或许会越来越多地走进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其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很可能是代替传统的搜索引擎。
“现在的搜索引擎,是用户输入关键字,然后系统给出搜索结果,这种交互是单轮的。”俞凯表示,“而ChatGPT的交互性更强,可以不断地用自然语言同用户进行交互,在这个过程中推理出用户想要的答案,然后呈现给用户。”
此外,在搜索相关信息时,ChatGPT可以快速地给出精确的唯一答案,而不会给用户一连串信息,让用户自己去“淘”想要的信息。这种方式特别符合人类想快速查找知识、获取新信息的要求。
只要能够保证其所提供知识的精准性和相关算法的精确性,聊天机器人就有很大可能在未来代替传统的搜索引擎。
如果聊天机器人替代传统的搜索引擎成为现实,所有与信息搜索相关的产业或许都将发生改变。“虽然目前的ChatGPT还不能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但是它却代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深圳市信息服务业区块链协会会长郑定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需要注意的是,ChatGPT现在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它一定会从文本人工智能向多模态人工智能转换。那个时候,它的能力会变得更强。”俞凯总结道。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担忧。
避免技术伦理风险、遵守人类社会的道德,可以说是聊天机器人必须遵守的底线。因此,人类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聊天机器人之类的人工智能进行约束。
来源:新浪新闻
链接:https://news.sina.cn/2023-02-18/detail-imyhavrx8960653.d.html
编辑:邓秋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2-27 00:08
【案例】已贴网站
AI成为采编主力,记者失去主动权? | 芒种观点
AI神器ChatGPT的风头正一时无两,用户输入直白简单的指令便可以换来高质量的文章。这场AI体验在民间被神化、也被期待。但当AI进入新闻专业领域,虽然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和数量,但却为采编从业者带来更多麻烦事和违心感。
腾讯媒体研究转载的本篇文章,以科技新闻机构CNET为例,探讨了AI新闻生产的利弊以及AI对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挑战,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AI新闻生产的利弊
CNET是一家专业的科技新闻机构,25年来依靠其高品质的内容建立了一个被读者高度信赖的品牌。自从全美最大的营销投资公司Red Ventures收购CNET以来,CNET的新闻采编底线一次次被攻破。最致命的是,Red Ventures在去年10月,CNET进行人工智能写作软件的测试,拟上线AI撰稿。
该AI工具现已完成了公开前的内部测试,早期结果还是显示出了许多潜在的问题。比如,在CNET上发布的77篇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文章中,文章在生产方面比人类作家快很多,但编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改AI的成文,这比编辑真人员工稿件的所花费得时间更长。该工具的运作依赖于抄袭其训练来源的语言库,最后的表达写出看起来似乎合理,但其实并不正确。它的语言基本上与人类笔下的表达一致,但缺乏高级的情绪,很难做到生动活泼。
利用AI替代记者编辑写稿的初衷是让专业人员从无聊的写作中抽身,利用宝贵的时间来完成更伟大的创作。利用人工智能按引擎优化系统(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SEO)来生产内容加快了Red Ventures旗下网站的速度,并加载了关联链接,让内容十分丰富。这样的后果是,读者不再需要人类作家和他们作品了。
AI将摧毁新闻专业主义?
Red Ventures的高管们在会议上阐述了所有这些问题,尽管如此,公司还是做出决定:让CNET都开始发布人工智能生成的故事。由于Red Ventures与广告商的业务往来,CNET员工感到人工智能代替写作后,Red Ventures以营销为驱动的商业模式会开始明显影响编辑策略,会损害CNET新闻编辑的独立性和道德准则。
CNET现在与其他Red Ventures旗下的数家出版物一样,正在利用廉价的搜索引擎优化系统(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SEO)来支配文章创作,以屈从谷歌的搜索算法,旨在向读者提供附属链接的内容填充其搜索结果。据多名前员工透露,因此,CNET的文章在搜索排名中位列前茅,CNET具备了商业价值,让Red Ventures盈利颇丰,但却失去了新闻价值,令采编人员不满。
AI的加入,会加速CNET打破新闻和广告内容之间的传统障碍,与CNET的历史使命相去甚远。CNET长期以其全面的新闻报道和全面的评论节目而闻名,该机构的把关准则会对所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一名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来到CNET的原因,便是因为在CNET能有机会能说出真相。
CNET的姐妹出版机构Bankrate也发布了AI撰写的报道,但机构自己已经开始质疑平台去年11月以来发布的数十篇自动化文章的准确性,并发布声明称正在审查报道的准确性,如果发现错误,将更新发布。
结语
CNET采编人员在过去20几年来的高度职业操守、新闻理想主义、以及严格把关素养铸就了平台的公众可信度,让读者相信CNET的科技新闻、评论和建议。CNET如若利用AI来撰写完整的新闻报道,这不仅威胁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路,也将打破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特性这一经典定义,或许将新闻专业主义引向幻灭之途。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o67zaEcnWbD37AEfTx8yw
编辑:陶鹏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5 22:53
【案例】
"你试图消灭变性人!"《纽约时报》记者被吐口水
文观察者网张照栋
据美媒福克斯新闻当地时间33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因为报道了关于跨性别者的相关文章而遭到攻击,愤怒的袭击者向她吐口水,并且还指责该记者试图消灭跨性别者
此前,《纽约时报》因为发表了讨论跨性别儿童医疗护理的正当性等跨性别相关话题报道,而遭到LGBTQ群体和一些进步人士的批评指责。他们称《纽约时报》报道存在偏见、不负责任,宣传跨性别恐惧症
当地时间32日,《纽约时报》发行人兼董事长AG·苏兹伯格发表了一年一度的时报现状评论(State of The Times Remarks,称该报员工无论报道什么话题,都不应该面临骚扰和威胁。
公平和独立地报道任何话题的代价,不应该是遭受长达数月的威胁和骚扰。苏兹伯格说道,上周末,我们甚至有一位参与跨性别话题报道的同事在她家附近被吐口水。
《华盛顿邮报》记者埃里克·温普尔(Erik Wemple)发布推特称,一位《纽约时报》的发言人告诉他,此事发生于219日。我们的员工在公共场合被认了出来,那个人说了些试图消灭跨性别者的话,然后向这名员工吐口水。该发言人说道。
《纽约时报》没有透露这名被吐口水员工的具体身份。
据此前报道,作为美国自由派旗帜媒体,《纽约时报》最近却遭到众多进步人士LGBTQ群体的批评指责 ,因为该报发表了讨论跨性别儿童医疗护理的正当性等跨性别相关话题报道,被认为是宣扬跨性别恐惧症反跨性别宣传
去年11月,《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引用了医学专业人士的警告,称青少年跨性别者所服用的青春期阻滞剂会降低骨密度,并且还会有其他长期性的副作用。这引发了美国进步群体对该报的进一步批评。
美国非政府媒体监测组织同性恋反诽谤联盟GLAAD)上个月公开致信《纽约时报》,称该报一年多来发表了对跨性别者不负责任、有偏见的报道,散布关于跨性别问题的不准确和有害的错误信息,对所有LGBTQ人群都是有害的
《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乔·卡恩(Joe Kahn)表示,该报内部的员工也参与了这场行动,进步人士在公开信中直接指名道姓地攻击了几位时报记者。
一位匿名的《纽约时报》自由派员工上周接受美国《名利场》杂志采访时抨击道,时报把批评跨性别的内容放在报纸头版是选边站队时报如此明确地表示不想表现得左倾,实际上是在选边站队。
还有一位员工指责《纽约时报》停留在“80年代,没有倾听年轻一代的担忧和互联网上的声音。
对于这些批评指责,卡恩回应称,《纽约时报》对跨性别议题的报道,包括被人挑出来攻击的文章,都很重要,且都有深入的、具备敏感性的报道,批评人士忽视了《纽约时报》对跨性别问题报道的全面性,该报不乏社会对该群体的偏见和暴力的报道。
《纽约时报》发言人丹妮尔·罗迪斯·哈(Danielle Rhoades Ha)上月接受采访时强调,《纽约时报》发表过多篇倡导跨性别权利的观点文章,时报的编委长期以来一直支持跨性别权利,《纽约时报》拒绝接受任何关于我们的报道有偏见的说法
来源:观察者网
链接:https://m.sohu.com/a/649567106_115479/?_trans_=010005_pcwzywxewmsm
编辑:屈妍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2 20:28
【案例】
报新闻、能采访、会唱歌……AI主播齐上阵 | 两会观媒
编者按:全国两会期间,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新面孔”,那就是数字虚拟主播。虚拟主播、真人嘉宾,真实场景、虚拟场景——多样的虚实结合,成为两会报道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一起看看吧!
央视网
C·中国神气局
视频链接见文末
“两会万象新,中国有神气”,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两会先锋谈话XR直播节目——《中国神气局》,启用数字虚拟主播小C,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分别就时下大热的科幻与科技、人工智能等话题展开讨论。在行业领先的XR实时虚拟制作技术和数字人驱动技术的加持下,真实和虚拟完美结合,增强节目沉浸感和视听体验,将当下与未来、科幻与现实融合,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为“中国式想象力”扩展无限边界。
中国日报
元曦跑两会
视频链接见文末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日报探“元”工作室推出数字员工“元曦”特别节目《元曦跑两会》,对话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视频以虚实结合的展现方式强化了时空感,充分发挥了新技术优势。“元曦”与考古专家深入讨论文化探源的重要意义,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考古工作。视频总传播量过千万,海外传播占比超过一半。有网友评论:“数字化能破镜重圆,让散落各地的甲骨团聚,真好啊!”
天津津云新媒体
云小朵·云瞰京津冀
视频链接见文末
天津津云新媒体联合北京千龙网、长城新媒体共同策划推出的《云瞰京津冀》系列访谈,以虚拟主播云小朵为总调度,人设清纯可爱,加持专业的新闻素养和柔美的身姿动作,有情感表达、有态度互动、有温度参与,拉近与嘉宾、网友之间的距离,助力传播效果的增强。同时,节目以三维虚拟演播室为结构外壳,运用“AI+动作捕捉、AR及MR”的技术核心,将“AI编曲、AI演唱”融入其中,让节目整体更加生动、更富灵性。
江苏经济报
晓姿 晓颜·经济报AI主播跑两会
视频链接见文末
江苏经济报社携手科技公司打造AI主播,并推出“经济报AI主播跑两会”系列短视频栏目。两位AI主播晓姿和晓颜,形象端庄大方,细节细腻真实,智能语音更接近人声,让读者体验感更好。同时,视频整合了视频连线、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方式,及时传递两会声音,回应群众关注,凸显经济特色,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湖南日报
小楠·AI两会
视频链接见文末
湖南日报社与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打造两位数字主持人,采用了领先的轻量化渲染技术和多模态交互引擎技术,人物拟真度、鲜活度更强。在三维建模技术基础上,引入绿幕拍摄技术手段,从而把嘉宾“搬”到演播厅,互动性更强,呈现效果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和科技感。
川观新闻
小观·阿央两会下午茶
视频链接见文末
《小观·阿央两会下午茶》在以往“小观系列”产品基础上创新升级,由川观新闻数字记者小观和来自北京的数字人阿央担任记者及主持人,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巧妙汇合数字人、拆盲盒、姐妹下午茶等“网红”元素,以年轻化、破次元、有格调的姿态,报道两会主旋律话题,吸引年轻用户关注两会。在首期节目中,数字人“姐妹花”拆开了川观新闻“蜀与你”四川风物盲盒,在神秘礼物“永丰大米”的指引下穿越时空,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6月视察过的永丰村,和全国人大代表李雪平对话田间,共同探寻“天府粮仓”的“永丰”密码。
上游新闻小游·两会AI播报
视频见文末链接
上游新闻全媒体矩阵运用AI技术、MR视频、3D虚拟直播间等最新展现形式,由拥有自然语音、自然表情的AI仿真主播小游推出两会特别栏目:“两会AI播报”和“两会舆论场”。从新闻内容生产到传播,从业务经营到行业生态建设,上游新闻积极以年轻化、青春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打造出全新的融媒体传播生态圈,提高受众获取信息的效率和丰富度,为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打造全新的场域。
甘肃广电总台
AI播·两会 “网”这看
视频链接见文末
全国两会期间,甘肃广电总台融媒体报道矩阵带来全新报道,运用了AI技术、虚拟演播室等最新展现形式。面带微笑的男主播在屏幕中,向用户打着招呼,但是,这位主播并不是真人,而是AI主播。如果仔细观察AI主播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他的动作与神态和真人如出一辙,讲话的过程中微笑、自然眨眼等各种面部表情十分逼真。在这样一位AI主播的带领下,全媒体用户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沉浸式看两会、沉浸式听两会。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bH_aRzmI8SIwSYvxx2_aQ
编辑:吴漫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8 22:39
【案例】记者卧底半天妖烤鱼:垃圾桶里回收食材端给顾客,“只要不臭都能用” 一份刚从垃圾桶里捞回来的涮肚全家福,经过简单清洗加工后,被端给了点单的顾客。
“烤鱼不用挑,就吃半天妖!”这则广告语被人熟知的背后,是“半天妖烤鱼”这家网红餐饮品牌的快速崛起:成立于2015年的半天妖,只用了八年时间就开了超过1000家门店。
被称作“烤鱼界头牌”的半天妖,除了邀请明星的站台加持,对食材安全也非常重视,甚至将“重食安”挂到了官网首页,宣称“严格甄选新鲜食材”。但今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新京报记者先后进入安徽合肥两家半天妖烤鱼门店卧底暗访,发现后厨使用的鱼类食材都是冷冻产品,很多鱼解冻后存放过期,仍被端上餐桌,甚至有门店负责人要求“只要不臭,都能继续用”。 半天妖烤鱼使用的鱼均是冻鱼,采购价在每条30元左右,国内一些网络购物平台上也有这样的冻鱼在售。  图源:新京报暗访调查组
半天妖的涮菜也存在明显的缺斤短两现象,标重120克的木耳实际只有76克,标重160克的金针菇,仅125克。
  但在卧底暗访中,最让新京报记者震惊的一幕,是门店工作人员将已经倒入垃圾桶的涮肚捡回重新加工,再次端上顾客餐桌。
  除了食材安全问题,两家店面卫生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条毛巾擦完地板,又被拿去擦餐桌。记者查询发现,3月8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2023年第9期食品安全抽检通告,其中郑州市半天妖烤鱼印象汇店,餐具上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鲜浓味美”的烤鱼,冷冻了一年
半天妖烤鱼,在安徽合肥共有34家门店,覆盖了合肥市几乎所有的大型商场。很多门店经常会排起长队,一名门店负责人提供的安徽营业额统计表显示,有的店月营业额超百万,足见其火爆。
与传统的直营或者加盟模式不同,半天妖烤鱼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联营”的经营模式,门店的股权比较分散,其中包括厨师长、店长、前厅经理在内门店管理人员,都会被要求投资入股,他们大约持有门店四分之一的股份,其余的股份分散在拓店团队、公司管理层和供应商手里,普通的员工极少持股。
  这种模式下,门店、管理人员和公司之间实现了深度利益绑定,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半天妖合肥唯品奥莱店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唯品会城市奥莱商场六楼,也是一家联营门店,开业已有两年多。门店约两百平米左右,店内摆有二十多张餐桌,记者在门店工作期间观察发现,旺季时这家店每天营业额有两三万,淡季每天营业额也有七八千元。
  2月下旬,新京报记者应聘进入这家门店,从事杀鱼、烤鱼等工作。
半天妖目前售卖的有四种鱼:鮰鱼、黑鱼、海鲈鱼和凌波鱼(巴沙鱼),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鮰鱼。在应聘前,记者曾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咨询半天妖全国多家门店,有门店服务人员表示都是用的活鱼现杀烤制,也有门店服务员在追问之下承认是冻鱼。入职后,新京报记者发现半天妖这家门店使用的均为冻鱼,它们已经在工厂内除去内脏,按条分装冷冻。
记者从事的所谓“杀鱼”岗位,只需要拆开包装袋,将解冻好的鱼简单改刀即可。
工作中,新京报记者发现半天妖鱼类冷冻的时间普遍偏长,时间短的数月,时间长的有一年,与半天妖“鲜活食材”的宣传不搭边。
在这家门店工作的第四天,记者就发现其中有一批产自越南的凌波鱼(冷冻巴沙鱼)外包装信息显示,生产日期是2022年2月24日,正好是一年之前。有半天妖的门店工作人员曾特意嘱咐记者,往后厨搬运冻鱼的时候要注意遮挡,避免被顾客看到,“搬的时候要用东西挡一下,不然顾客看到都是冻鱼,心里肯定不舒服。” 2月20日,在半天妖烤鱼合肥唯品奥莱店,一批产自越南的凌波鱼(冷冻巴沙鱼)外包装信息显示,生产日期是2022年2月24日,为一年之前。  图源:新京报暗访调查组“只要不臭都能继续用”
经过长时间冷冻的鱼,没办法直接送入烤箱,还需要提前解冻,经过二次处理才能使用。半天妖后厨有明确规定,这些鱼解冻后的保质期是24小时。
  新京报记者在半天妖唯品奥莱店的后厨工作多日观察发现,解冻后的鱼即便存放时间已经超过保质期,后厨的工作人员并不会废弃,而是会继续使用。
  2月19日上午,记者发现冰箱里有十几条已经拆袋的鱼,这些鮰鱼和凌波鱼在头一天改刀处理过,已开始散发异味。根据规定,这十几条鱼已经超过保质期。记者将情况告知厨师长,厨师长却表示“洗一洗,赶紧先卖了它”。
第二天,记者发现一些尚未拆袋的凌波鱼,它们解冻后已经存放了两三天,鱼肉表面出现了一些暗沉的斑块,厨师长依然交代第二天继续使用。 解冻后的鱼保质期只有一天,而这条凌波鱼解冻后已经放了三天,鱼肉表面出现一些暗沉斑块。  图源:新京报暗访调查组
被使用的过期食材并非只有解冻的鱼,一些涮菜和烧烤食材超过保质期也是常态。
  更让记者意外的是,在半天妖合肥唯品奥莱店,负责备菜的后厨阿姨,根本不知道每种食材具体的保质期,“现在没有保质期,就是先进先出,不能浪费。”
  随后几天,记者观察到,年糕、鱼豆腐、鸡腿等一些在保质期内没有卖完的食材,后厨的阿姨都会继续留着,“有时候就只能通过肉眼看看有没有坏。”
  在半天妖烤鱼家天下店,情况也是如此。这家门店位于合肥市瑶海区,规模与唯品奥莱店相当。在这家门店的后厨,记者被分配到烧烤岗。
  与烤鱼一样,烧烤的食材也全是冷冻产品,需要提前解冻。以羊肉串和五花肉串为例,解冻后保质期为24小时。但记者发现,他们一般会放三四天甚至更久,厨师长对此也心知肚明:“保质期是24小时,但我们24小时之后又不能把它丢了,这个照常卖,有人来查的时候你要知道。”
在半天妖家天下店,后厨的冰柜上还贴了各种食材的保质期限。但记者发现,负责备菜的阿姨并不会照此执行,年糕、脆皮肠、千张等各种过期的食材依旧会被端上餐桌。她曾向后厨的其他同事转述门店负责人的要求:“只要不臭,都能继续用。” 3月2日,半天妖合肥家天下店,后厨使用的烧烤食材也全是冻品,这些羊肉串解冻后的保质期也是一天,但已经使用了三天,还剩下不少,厨师长吩咐继续使用。  图源:新京报暗访调查组垃圾桶里回收食材端给客人
使用过期食材已是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让暗访记者震惊的,是唯品奥莱店将已经倒进垃圾桶的涮肚,重新捡回来加工,再端给顾客的一幕。
  2月20日上午,有顾客点了一份涮肚全家福,因加工时间耽搁了一会儿,已经快煮好的涮肚全家福被顾客退了单,后来这份涮肚全家福一直到下午都没有卖出去。
  当晚8点多,又有顾客点了一份,但之前那份剩下的涮肚全家福已经被扔进了垃圾桶。“放这一天了,也没人点,以为卖不出去了。”工作人员觉得有点可惜。
记者以为他们会重新拿出一份涮肚进行加工。但让人震惊的是,工作人员居然从垃圾桶里把倒掉的涮肚全家福捡了回来,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2月20日晚,半天妖烤鱼合肥唯品奥莱店,后厨员工正在加工的涮肚全家福,正是从旁边的垃圾桶里捡回来的,稍做加工便会端给顾客食用。  图源:新京报暗访调查组
  随后,这份刚从垃圾桶里捞回来的涮肚全家福,经过简单清洗加工后,真就被端给了那位点单的顾客。
  此外,半天妖的卫生问题也不容乐观。在这两家门店工作期间,记者发现,后厨的阿姨不止一次不戴手套直接徒手接触已经加工好的烤鱼,经常直接用手抠烤糊的鱼皮。
  在半天妖家天下店,记者看到一位负责烤鱼的阿姨,几乎每天她都会用同一条毛巾既擦地板又擦操作台。
  这些问题之外,记者卧底的两家半天妖烤鱼门店都不约而同地刻意“缺斤短两”。
木耳是半天妖比较畅销的涮菜,根据半天妖的出品标准,一份木耳的标准重量是120克。2月19日,在半天妖唯品奥莱店,记者随意挑选了一份木耳称重,发现仅有76克,只有标重的六成左右。记者又挑选了金针菇、面藕和娃娃菜进行称重,发现均存在缺斤短两的情况。 记者卧底的两家半天妖烤鱼门店,食材经常“缺斤短两”,一份标重120克的木耳,实际上只有76克。  图源:新京报暗访调查组
在半天妖家天下店,情况也是如此。3月2日,记者随意挑选了一份金针菇和娃娃菜进行称重,结果发现标准重量应为160克的金针菇,实际重量只有125克,标重150克的娃娃菜实际也只有131克。就连烤鱼里原本囊括的鸡蛋豆腐丝,也会被克扣分量。
  有后厨工作人员对此也偶有抱怨,“人家要80克你连30克都不给人家,这两个加在一起差不多。”
  在随后的调查中,新京报记者发现缺斤短两并非后厨工作人员擅自做主,而是在门店领导的要求下实施的,“为了毛利,不让放太多,厨师长店长他俩都投了股份的”,在半天妖唯品奥莱店一名负责给涮菜装盘的阿姨告诉记者,根据门店的进货量销售量等数据,很容易计算出每份菜品的大概的分量,如果平时她按标准放多一些,月底的时候便会招致领导的数落,“要是有检查的要来了,他就提前讲,按标准放。”
店长经手办“假”健康证
应聘半天妖唯品奥莱店的过程中,记者通过正规途径办理了健康证,但为了验证店面招聘流程是否合规,记者谎称没有健康证,店长表示可以先上班后补办。
《食品安全法》规定,从事餐饮等相关职业的人员,每年必须依法接受预防性健康检查,筛查是否患有妨碍公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检查合格才会颁发健康证,餐饮从业人员都需要持健康证上岗。
  2月16日,按照之前约定的时间,暗访记者来到了半天妖唯品奥莱店工作,店方并没有让记者出示健康证,在这家门店,记者发现还有其他员工也没有健康证。直到工作第三天,店长才通知没有健康证的同事尽快去办,“快到‘3·15’了,公司刚传达的要求,没有健康证的员工要尽快去办理。”
  让记者意外的是,店长为员工提供了两种办理途径:“一种是你们自己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办,另外也可以花50块钱,通过我来办,这样你本人就不用去体检了。”
  本人不用体检,也能办下来健康证,如果真是如此,那健康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为了验证这一情况是否属实,记者找到了一名同事求证,他之前正是通过店长办理的健康证,“不用自己去抽血体检,直接交钱领证。”
在半天妖家天下店,记者应聘时同样谎称没有健康证,也顺利上岗。直到上班第四天,店长通知记者,尽快去办理健康证,恰在此时,一名同事告诉记者,“如果你的健康证办不下来,我们给你推个渠道,那种不用体检的。”当记者询问这样办下来的健康证能否在店里使用,这名同事回复说:“店长也是在那办的。” 半天妖烤鱼后厨实行的是“快餐化”的加工流程,看不到明火,也不需要专业的厨师,一般员工入职三天就能上手。  图源:新京报暗访调查组“盲目扩张势必增加食品安全隐患”
在这两家门店工作期间,记者多次被劝说投资入股。
  半天妖家天下店的厨师长向记者透露了这家门店经营情况,“这个店投了152万,八个月就回本了。”为了让记者相信他所言非虚,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条鱼的成本30块钱,加上料包10块钱,成本总共三四十块钱,对外卖119,毛利点也不低了。”与此同时,两家门店有关负责人透露,半天妖在2023年依旧打算大举扩张,“全年计划开820家,现在也不过千家,那等于再翻一倍。”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说,餐饮企业追求扩张速度的时候,必然会放低门槛。“场地、卫生、食材和管理等各方面,如果要求高的话,那发展的速度就会慢,所以它要追求速度的时候,必然放低门槛。”陈音江认为,餐饮管理企业通过与门店合作的机制,实际上把一些责任转嫁给了门店承担,“即使出了问题,关了一家门店,也不影响企业总部,它也不来承担更多责任,导致更多餐饮品牌盲目受经济利益驱使,一味追求发展速度,降低服务和品质要求,影响食品安全责任的落实,或者说增加食品安全的隐患。”
陈音江给出建议,品牌方或者企业总部,应该对门店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者说承担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将来应该探索这样的机制,否则这个品牌建立起来只有注重收割利益,不会注重食品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品质。链接:https://m.huarenbao.net/shendubaodao/2913.html来源:华人报编辑:吴氏垂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26 21:03
【案例】
中国第一市场化大报总编被抓!多名高管被带走!
总编辑因侵吞国资等问题被相关部门控制,直接从某活动现场带走,紧接着一位副社长被前员工实名举报敲诈勒索……有一家新闻媒体可谓水深火热,那就是陷入有偿新闻和新闻敲诈等方面丑闻的《中国经营报》。
近日,知名企业家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为亲家母中国经营报总编李佩钰(李佩钰的女儿嫁给了蒋锡培的二公子)喊冤的生帖子刷遍朋友圈。
值得注意的是,李佩钰等中国经营报多名高管被带走的消息,一直是秘而不宣,竟然没有媒体提及。要知道,中国经营报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市场化大报。
《中国经营报》 创建于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每期平均发行量高达21万份。
李佩钰1986年进入该报工作,1994年被任命为总编辑。
不过,蒋锡培的帖子,却向公众透露了这家大报,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强地震。
大肆敲诈
“张口就要80万”“大企业都要几百万”“哪怕是马上要破产的企业也要敲诈”……从总编辑李佩钰到副社长周丽敏,先后被某知名企业和该报的前员工等人公开举报,在网上和新闻媒体圈中引起轩然大波,触目惊心的细节让人侧目。
事实上,种种迹象还是暴露出这家媒体在采编、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的问题。这方面,据相关举报材料显示,除了侵吞国有资产,假公济私大搞利益输送之外,李佩钰还利用报社总编职务之便走进企业,吃拿卡要,做有偿新闻,逢年过节大肆收受企业赠送的各种购物卡、礼品卡和高档礼品等,尤其是每年的中秋节、春节、端午节期间,办公室基本被企业快递的各种礼品堆满。而《中国经营报》副社长、产经中心负责人周丽敏也是如此,逢年过节收取的各种礼品卡、购物卡、礼物不计其数,办公室都无法堆放。
举报材料指出,《中国经营报》自从2014年转型做负面报道以后,收入节节高升,但是违法、违规广告也是层出不穷,经常做违法软广告和有偿新闻被举报和调查而收到海淀工商管理局的处罚。
近年来,中央及相关主管部门明确指示并大力推进新闻媒体行业采编和经营“两分开”,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然而,从几份举报材料来看,《中国经营报》在这方面进步不大、问题不少,而且长期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乱象,亟需大刀阔斧地整治。
其实,除了以上问题,《中国经营报》目前最引入关注和深思的是新闻敲诈问题。新闻媒体被称为社会公器,而从社会公器变成社会公害,可能只有一步之遥,而危害却是广泛深远。
举报材料显示,2016年中国经营报内部改革,周丽敏以总编辑助理身份分管产经部,产经部包括地产、IT、消费和能源化工等行业,近些年来,海信、现代牧业、无限极、三只松鼠、小罐茶等多家知名企业先后被这家媒体以舆论监督的名义要求进行“合作”,而这些只是举报材料中被点到名的企业。或许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也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多年来,面对新闻敲诈和不负责任、不真实的“负面报道”,企业经营者苦不堪言,不花钱,深受其扰,而即使花钱了,也未必能买得来安宁,更不可能消除那些所谓的“监督报道”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名誉损失。
这方面,就拿这家媒体“涉足”的地产行业来说,就有一个例子。
广东有一家企业叫格力地产,2019年,正是这家企业进行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却被《中国经营报》“及时”盯上,派出两名“假记者”——一名无证、一名记者证过期近两年的记者,片面地进行报道和误导大众,通过唱衰、挤兑企业,为其下一步的某方面操作创造条件。后来虽然格力地产多方查验,及时就相关情况作出说明并发表严正声明,但《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已经被多家媒体转发扩散,不良社会影响已经产生。
很多时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尤其是有些正处于爬坡过坎等阶段的企业来说,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企业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因为不实报道受到影响,让人感到气愤。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行业的反思。从举报材料来看,多家企业都有着被新闻敲诈等不幸遭遇,这也提示有关部门应该广泛深入地对《中国经营报》进行调查,同时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并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经营管理等行为。
这种不良行为可能对某些企业只是受到负面影响,但严重的可能是致命性、毁灭性的。上世纪90年代便有一个知名案例,即当时的一个爆炸性新闻报道——《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这个不实报道导致三株保健品巨头一夜倒塌,虽然湖南高等法院在1999年判决三株集团胜诉,甚至中央电视台还在次年澄清这一事件,但人们依旧十分抗拒该公司的保健品。
如果相关调查后证明情况属实,《中国经营报》相当于给行业敲响了警钟,也撞响了自己的丧钟!接下来,也应该有更多的有类似遭遇的企业站出来,不要做“壁上观”,而是要主动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力证据,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企业合法权益,还自身一个清白,助力净化舆论监督环境。
能否翻案
蒋锡培们认为,中国经营报属于民企,李佩钰侵吞的不是国资,不应该被判贪污罪。
原由大意是,中国经营报当初是个人投资的,后来无奈挂靠在中国社科院下面。
但其实早在20年前,针对中国经营报报系的两大媒体《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的产权界定问题,三部委就已经专门回复中国社科院。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报社产权界定的函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你院《关于〈中国经营报〉社及〈精品购物指南〉报社产权界定的函》((99)社科监字2号)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根据我国出版管理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设立报刊出版单位须经国家审批,并且须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必要的上级主管机关。主办单位要为出版单位的设立提供和筹集必要的资金、设备,并创造其它必要条件,报刊的主办单位即是报刊的投资人。目前尚无可由个人、集体出资创办或拥有报刊的规定,因此,我国的报刊社均为全民所有制单位。鉴于该报社的主办单位是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国经营报》及《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创办时也已明确为全民所有制性质,其形成的资产应为国有资产。报刊创办时,若有个人、集体自筹启动资金的,不能认定为对该报刊的投资,应按债权债务关系处理,由主办单位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予以退还。 此复!
看来,蒋锡培为李佩钰请来的豪华的律师团队,想为李佩钰翻案,谈何容易!
不过,举报信涉及的另一件事,却揭开了李佩钰和蒋锡培的另一面。
来源:公众号“明日帝国”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7MdjdsgcHAV0aEco4jO4w
编辑:吴漫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31 16:28
【案例】
记者实探事故现场遭人殴打?派出所:打人者跑了,在抓捕

近期,贵州织金县一水电站放水,致下游河中两名教师溺亡的消息引发持续关注。事发后,多家机构媒体对该案进行了报道,亦有记者前往事发地进行探访。
530日,笔者获悉,华中地区某省级媒体记者在织金县当地采访该案时遭到殴打。
记者人被打了,手机和眼镜被砸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至于打人者的身份,笔者尚无法得知。

随后,笔者致电织金县政府办和县委宣传部询问此事。政府办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需知晓被打记者姓名方能进行核实。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已获悉该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已前往现场核实情况。
22时许,当地派出所回复笔者称已通过车牌号掌握车主信息,人已经跑了,我们现在正在抓捕。
据此前报道,当地居民反映,413日,当地一所学校六名教师来到凹河河滩捡鹅卵石,结果上游引子渡水电站放水,其中两名教师被水冲走溺亡。
死者家人表示,他们事后得知,此前有上级领导到学校检查,发现该校幼儿园在装饰上缺少本土元素,提及可用鹅卵石等装扮一下,后来学校领导安排老师抽空去捡鹅卵石。
对于家属的说法,当地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予以否认,全部系那几名教师的个人行为,是他们私自下河玩耍造成的。
528日,织金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了此事。通报中提到,该县马场镇一男一女两名教师在凹河码头河道溺水失联,之后几天先后发现二人遗体。事件发生后,织金县人民政府已依法成立调查组,正在全面深入开展调查。

来源:腾讯新闻(鸡蛋bot)
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sShare=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482086555937013380%22,%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编辑:程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 16:21
【案例】
毕节通报记者被打事件

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截图

2023530日,湖北极目新闻记者在织金县采访期间发生治安案件。案件发生后,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安排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成立联合调查组赴织金督导案件侦办工作。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20235301822分,织金县公安局猫场派出所接极目新闻记者李某某报警称,其在织金县引子渡水电站被打。接警后,猫场派出所立即派出警力赶赴现场,并在猫场镇沙坝村茅草坝组找到报警人,初步核实情况后,将李某某送医检查,经织金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多发性软组织挫伤。

经查,530日,李某某在织金县猫场镇沙坝村发现一车辆跟随,遂用手机对跟随车辆进行拍摄,后下车找跟随车辆上的熊某等人了解情况。车上熊某(织金县公安局马场派出所副所长)、李某(马场派出所警务辅助人员)、陶某(马场派出所警务辅助人员)3人随即下车,在阻止李某某继续拍摄过程中,扭打造成李某某面部等多处软组织挫伤(经第三方鉴定为轻微伤),致使李某某手机、眼镜等物品遭损坏。

目前,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第四十九条、第十六条之规定,决定依法对熊某、陶某处以行政拘留二十日,对李某处以行政拘留十五日处罚。经织金县委研究决定,免去负有领导责任的彭某某马场镇党委副书记职务、提名免去其马场镇镇长职务;经织金县公安局党委研究决定,免去熊某马场派出所副所长职务(已将其调离公安系统);经马场镇党委研究决定,对李某、陶某予以解聘处理。

此次事件,教训极为深刻,暴露出少数公职人员法治意识淡漠等突出问题,严重伤害了媒体朋友,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的批评,并向记者本人致歉,向新闻媒体致歉,向社会各界致歉!我们将痛定思痛,举一反三,认真汲取教训,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以实际行动感谢和回馈媒体和社会的监督。

毕节市联合调查组
202361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d8mdY7tIYYBYzSUAI2oFw
编辑:程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28 23:02
【案例】
记者被公司员工持刀威胁,官方通报。

6月28日,广东清远市阳山县人民政府通报:
2023年6月27日17时,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融媒中心《广东民声热线》栏目播出报道,反映广东美加宝畜牧有限公司员工持刀威胁拍摄记者等情况。视频播出后,阳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集公安、环保、农业农村等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
经查,视频中的持刀人吴某,是广东美加宝畜牧有限公司员工。2023年6月27日晚,吴某已被传唤至阳山县公安机关接受调查,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同时,联合调查组已对报道中反映的广东美加宝畜牧有限公司有关情况开展调查,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此次事件,教训极为深刻,暴露出该企业个别人员法制意识淡薄,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接下来,我们将认真汲取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企业监管,提升企业法制意识。

据广东台触电新闻报道,近日,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城镇畔水村村民报料称,村里有养猪场污水直排,不仅污染环境还导致臭气扰民,记者前去走访却被工作人员持刀恐吓。据了解,该企业近两年内多次因非法排污被当地生态环境局处罚,最新的行政处罚在6月6日,被罚款49000元。

来源:阳山县人民政府网站、广东台触电新闻
链接:http://kl-h5.chunyuyisheng.cn/71 ... 7563686215852963.do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7-26 23:09
【案例】

4名记者卧底诈骗组织半年,从缅北救回6人!“下架视频换放人”

卧底诈骗组织会经历
怎样惊心动魄的过程?

今年2月,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河南都市频道4名记者兵分三路,周旋于高薪骗局的招聘者以及靠引诱他人获利的中介之间,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他们聘请务工人员之后,怎样将人哄骗到窝点,如何进行洗脑,以及如何实施电信诈骗的全过程。
出发前,4名卧底记者没有告诉家人要去做什么,只是说,自己要出趟长差。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三路调查记者从河南出发,以赴缅甸务工者和招工中介的双重身份,奔赴多个地点进行调查、卧底。
“这是一条追求真相的道路!这条路,没有终点。这条路,都市频道走了20年!路上充满了挑战和危险,路上有委屈,有质疑,但唯独没有后悔!”这是都市频道卧底记者团队写在日记里的一段话。
@都市大先生近日在微博平台
回应节目《边境“蛇”影》下架
报道团队成员称

缅甸电信诈骗团伙迫于舆论压力
以删除视频为条件放人

其发布全文如下

我是河南都市频道参与此次缅北电诈报道的团队成员之一。
2023年上半年,我们利用半年的时间,卧底缅北诈骗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见到了太多血腥的诈骗内幕,以及惨无人道的虐待。
当时我们是通过网上联系了一些在缅甸高薪招聘人的买家。确定之后,他们就把我们的信息给边境上的蛇头,蛇头再联系我们,给我们订机票到边境。蛇头带我们走小路来到边境线的检查关口,然后带我们去边境线的“安全屋”,他们就是从“安全屋”带人出境的。从见到蛇头,整个过程都是被蛇头控制的,每走一步,都会被盯着,这个时候想逃跑已经没有机会了,最后我们也是通过别人帮助脱身。
卧底的时候,发现出境被迫搞电信诈骗的大概有两种人。一种是被高薪诱惑的想出国挣大钱的,结果出去之后就会被控制、强迫、殴打,各种残酷的刑罚;第二种是朋友骗朋友,亲戚骗亲戚,被控制在电信诈骗园区之后,就得帮他们搞钱,搞不来钱,就得帮他们骗人过来,这样在那里的人才会少挨打,不会被转卖,甚至有脱身的机会。
6月底,节目《边境“蛇”影》在都市频道播发。7月3日起,我们又开始《缅北归来》系列追踪报道,沿河南、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十个省、自治区,一路直播和采访。其中一名受害者小朋(化名)的母亲也通过节目求助我们,讲述小朋被骗到缅甸的遭遇。由于我们这次特别报道在网上的影响力巨大,电信诈骗集团看到后,跟家属联系,提出删除视频,他们就放人。我们删除视频之后,他们一个小时内就把人送到了国门,最后通过各方联系,帮助小朋办理了正规的手续,顺利返回到国内。
除了小朋之外,最近一个多月,经过我们报道直接或者间接解救出来的被困人员还有五人,他们分别来自河南周口(2人)、广西北海(1人)、福建福州(1人)、浙江温州(1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目前都顺利回到了家中。
我们现在从被困缅甸人员口中了解到,电信诈骗集团每天都在实时监控我们的节目,他们也害怕舆论的压力,所以说新闻报道是很有作用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到了上千条求助,采访了上百个求助者家庭。很多家庭因电诈而破碎,他们有的深度抑郁,有的一病不起,有的甚至连临终都没能等到魂牵梦绕的亲人。在这个过程中,更坚定了我们通过媒体影响力去救助的决心。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我们还会继续宣传报道下去,很多相关部门也都在积极行动。也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警惕,不轻信高薪骗局,不盲目相信他人,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
“能活着回国实属万幸”
关于“缅甸电信诈骗”的报道,在网络上并不少见。
今年3月,就有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留学生现身说法,称“能活着回国实属万幸”。
张浩曾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留学生,2022年6月,他成功应聘泰国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翻译岗位,在抵达泰国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沦为缅甸电信诈骗集团的俎上肉——他被骗子带至泰缅边境后偷渡,以20万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了缅甸妙瓦底的一家电信诈骗公司。
张浩的记忆里,那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一个不见天日的“犯罪天堂”。


泰缅边境,泰国湄索和缅甸妙瓦底隔河相望。受访者供图

“入职”第一天,张浩拿到了一份叫作“精聊骗局工作流程入门”的手册,这是诈骗前的培训工作。
“每天工作14个小时,全程被监控,睡觉时则是被单手拷在床沿。”张浩说,之后的每天,他和身边的同事都是这样度过。大家可以偶尔用自己的手机跟家人联络,但有人会站一旁监听,“我和我妈坦白我被骗来缅甸做电信诈骗,人目前安全但是不可能再回来,这辈子就让她当没我这个儿子了。”张浩说。
张浩每天都在极力装作一副很“听话软弱”的样子,工作时他会假装晕倒,有时还会“装疯卖傻”,表演出肌肉抽搐、手指不听使唤的行为,抑或是偶尔自言自语,“为了能让公司高层误以为我有先天疾病和精神缺陷,以此博取到一丝同情,也许就会放我去干别的活。”
但这只是张浩天真的幻想,他需要面对的依然是日复一日地对着电脑敲键盘。
2023年1月初,张浩因在网盘上传了几张图片,即被怀疑为“企图和外界联络、谋划越狱”。张浩透露,这在园区里算触及到了“红线”,将被关进“小黑屋”,每个公司都会雇拥1—2名专业打手,用来教训那些想要逃跑的人。在“小黑屋”的经历令张浩不堪回首,“双手反铐着坐在地上,他们拿电棍不断捅我,蓝紫色的电流劈里啪啦地打在我身上,电击完紧接着又是铁棍暴打,后背被打成了紫黑色。”张浩说,他在“小黑屋”里被这样整整折磨了18天。
这些人后来将张浩被虐待的视频发送到他母亲手机上,以此勒索钱财,“赎金”起价40万元。但张浩表示,所谓的“赎金”只是一个幌子,诈骗团伙不可能放人。
接到张浩家人报警后,台州警方寻求多方国际救援力量,辗转找到东南亚爱心团队组织以及缅甸当地中国商人,最终在缅甸军方的协助之下让张浩成功逃离“魔掌”。

目前张浩已安全返回国内。
诈骗手段花样多,多人上当
相比起诈骗集团的庞大规模
张浩这样的幸运儿
真是少之又少

诈骗集团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2018年2月至11月间,被告人沙某等指使团伙先后通过国内皮包公司招募包括8名毕业不久的高校毕业生在内的23人,以境外项目的名义将他们带到位于境外的诈骗窝点,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2018年3月至11月间,该诈骗团伙先后骗取被害人人民币784.2万余元。
2019年6月至12月间,15名大学生通过同学、亲朋好友介绍,或网络招聘等渠道,被“低门槛、高工资”“轻松快钱”“包机、包吃住”“海外高薪工作”等噱头吸引,入职位于东南亚某国的“黄金投资平台”,专门针对大陆居民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截至案发,该诈骗集团共骗取155名被害人人民币4100万余元。

中国驻缅甸大使会见缅外长
7月25日,陈海大使在内比都会见缅甸外长丹穗,双方就中缅关系与相关领域合作交换了意见。
陈海大使同丹穗外长就中缅合力打击缅境内电诈网赌等犯罪活动进行专题协调。陈大使指出,针对缅甸边境地区电诈犯罪活动蔓延,中缅双方及中缅泰三方开展联合打击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尽管如此,包括缅北在内缅甸边境地区电诈活动依然猖獗,严重损害中缅两国民众切身利益。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国民众对此深恶痛绝。双方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同其他相关邻国合力开展新一阶段联合打击行动,全力铲除电诈窝点,解救被困中方人员,根除缅甸境内诈赌毒瘤,将犯罪势力及其组织人员绳之以法,维护中缅友好合作大局。
丹穗表示,缅方高度重视中方关切。近期缅中双方多次就此进行协调,缅甸副总理兼内政部部长梭突同陈大使就打击涉诈涉赌问题进行深入沟通。电诈活动影响缅甸国家形象,引发内外民众担忧,缅方打击诈赌活动立场坚决。缅方将同中方等相关邻国协调开展后续打击行动,并探讨成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对缅境内涉诈涉赌不法分子形成震慑,维护两国民众安全和利益。

境外求职
需高度警惕
如果入职后发现所在公司从事
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
应第一时间离职并报警

本文综合自南方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浙江新闻、潮新闻、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微信公号、共青团中央、惠州青年

来源:上观新闻
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IAJT0H8C055040N3.html
编辑:潘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7-29 15:35
【案例】


报道团队回应派记者卧底诈骗组织:目的就是为了救人

7月25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发文称,2023年上半年其报道团队成员卧底到缅北诈骗组织之中,报道了蛇头带人非法出境等的幕后情况。在报道了一名受害者母亲的求助后,诈骗组织提出让报道组删除视频,以此换取受害者回家。

报道团队的成员7月26日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们发布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救人,因此经过商量决定删除视频,目前受害者已顺利回家。

报道团队表示,卧底的成员是团队的资深记者,在卧底过程中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目前该记者也已得知了多名受害者通过报道后顺利回家的消息,“这令他非常激动,因为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

河南媒体称派记者卧底诈骗组织引热议 报道团队成员:卧底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7月25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栏目发布的文章称,2023年上半年该频道缅北电诈报道团队的成员卧底到了缅北诈骗组织之中,并报道了蛇头带人非法出境,随后将人控制、殴打等的相关经过。报道发布后,有受害者母亲向节目组求助,节目组将这一情况制作成视频节目后,电诈集团提出要电视台删除视频,以此换取受害者回国。最终节目组选择删除视频,受害者也由此得以顺利回国。

消息发布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很多网友都表示该频道的记者非常勇敢,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诈骗集团的情况。此外,节目组不惜删掉自己的劳动成果换取受害者的平安,也令人钦佩。

7月26日,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都市报道》栏目缅北电诈报道团队的成员林强(化名),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上半年栏目组用了4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卧底调查,参与卧底的记者是一名90后,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

据林强介绍,记者在卧底期间辗转联系到了从事偷渡的蛇头,随后直接和蛇头进行了接触。“这个过程中,一旦身份被戳破,记者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境外诈骗组织打人是很随意的。”

“幸运的是,我们的记者演了一场戏,对方一直没怀疑到我们的记者,没有受过伤。”林强介绍,今年6月下旬之后,河南广播电视台持续播发了相关系列报道,揭露了蛇头、黑中介等的背后黑幕,并曝光了境外电信网络诈骗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人口贩卖、非法偷渡等跨境犯罪行为。

有诈骗组织要求报道团队删视频换人 团队称将人救出目的就达到了

林强说,在这些节目发布后,有更多的受害者家属联系到了节目组,“那时候全国各地被诈骗组织骗到境外的受害者家属都来联系我们,有的家属早上一醒来就开始问我们,有的家属凌晨3时许还在找我们打听怎么救出孩子,他们关切的问题往往我们一天都回复不完。”这些求助的家属中,就包括了“小朋”的母亲。

“小朋家在河南开封,家庭情况比较困难,房子比较老又比较破,他的家人无力支付赎金,那期间小朋甚至给家人传来了遗言,担心自己这辈子无法回国了。”林强说,节目组将小朋母亲的求助做成报道发布出来后,家属方面收到了诈骗组织的消息,称只要节目组删除掉采访的视频,就会放了小朋。

“接到家属传来的信息,我们商量了一下,就决定删掉我们的报道。虽然这是辛苦采访后的劳动成果,但我们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救人,如果删掉报道能救人,那我们报道的目的就达到了。”林强回忆说。

据介绍,团队将报道视频删除后约半个小时,诈骗组织就将小朋送到了口岸附近,由于担心小朋被再次转卖,节目组一下午打了30多通电话,最终明确了小朋的回国路径。7月23日,小朋在完成相关程序后回到了家中,此时距离他离家已有近4个月,“这次行动是诈骗组织很罕见的0赎金放人,能够帮助到受害者,对我们也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在等待小朋回国期间,报道团队还接到了其他受害者家属发来的孩子回国的消息。有一名来自广西的受害者家属说,家里的孩子被骗出境后,有7个月一直处于失联状态,在此之前孩子先后被诈骗组织转卖过三次,索要的赎金也越来越高。报道团队将相关信息对接给有关部门后,7月20日,报道团队收到了这名失联孩子将要回国的消息,除了接受一定罚款外,同样未被索要赎金。报道团队透露,截至7月25日,已有6名被骗者通过报道被直接或间接地营救回国。

“卧底的成员也已经知道了这些受害者回家的消息,他也感到非常激动,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林强表示。

采访受害者家属行程上万公里 有弟弟为救被骗哥哥也被骗出国

林强介绍,报道团队除了派出记者卧底外,还在全国多地采访受害者的家属,了解、反映他们的需求。

“目前我们已经出来近一个月了,这期间我们采访了100多位受害者家属,视频远程采访20多人,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林强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贵州的一位单亲母亲,家里的大儿子被人骗到境外后,小儿子着急找哥哥,结果也被人骗出去了。他们的母亲内心非常崩溃。还有的家庭因为孩子被骗出国,亲人出现了脑梗、深度抑郁等情况,很多受害者的父母都整宿地睡不着觉。

“我们注意到,绝大多数受害者都非常年轻,一般都是不足二十岁的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这些受害者大多数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孩子懂事之后,希望给家里多挣点钱,却不料上了骗子的圈套。最后,我们发现很多受害者在被骗出国前都没有跟家里人说自己要出国的事,等到他们的父母发现孩子的真实情况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林强表示,团队采访受害者家属的行程已经超过1万公里,“我们目前还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这个行程应该还会进一步地延伸,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到这些诈骗组织的危害,不要上当受骗,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受害者顺利回国,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


来源:海峡网
链接:http://dzb.hxnews.com/news/gnxw/202307/27/2128228.shtml
编辑:潘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8-7 23:47
【案例】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8-13 22:42
【案例】
当记者究竟难在何处?


来源:白如话公众号

最近都在发录取通知书,关于张雪峰论新闻专业的热度还是不减,“把孩子打晕了也不能让他学新闻”,这话争议很大。

至于怎么评论张雪峰的这个话,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论,就不在此再说。

先来说说记者这个职业的由来。记者在中国古代肯定是没有的,因为并没有报纸、广播电视这些机构,但是有种职业和记者挺像,叫"采风官"。这里的风可以理解为民间歌谣,引申就是风化教化。古代的人经常把民意改编为歌谣唱出来,反映就是民众的思想活动,采风官除了采歌谣之外,有时也会隐瞒着自己的身份向当地居民们询问了解情况,以便上级体察民情。

你看,要当好记者,第一步就是要走进老百姓当中去。当一个记者,看起来门槛不高,但是要做得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问:采访中的思考有没有深入?

记者必须要了解民情,现在我们说要大兴调研之风,调研对于记者来说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课,一个是调查,一个是研究,这两者都需要深度的思考。“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韬奋先生的名言,当记者的应该谨记。
二问:行业内的积累够不够厚实了?

记者是要和各种人打交道的,一直以来,大家认为记者是“杂家”,什么都懂一点,但不需要精。但是工作十年,我们不再是无头苍蝇,需要变成专才。想安于现状的,写小稿也能赚到工资,但是把自己的天花板调高一点,多积累行业的知识,是不是能变成行业的专家呢?

三问:文稿的表达是不是有个人特点?

一提到政策就是据了解,一说到案情就是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记者的文风表达,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把程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贯穿在报道里面,这样的报道会让人昏昏欲睡。

四问:每天的工作是不是陷入模式化了?

遇到线索,记者拿起电话就采访,一两句话问下来,就形成了短视频,面对热点,加几句网友的评论,就变成了自己的文章,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缺少成就感,更难产生影响力。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b5mSbzywUWbxiCdhKCX_g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8-14 23:14
【案例】
敲诈企业,索要删帖费,“执行总编”被抓!

“执行总编”竟找公司索要删帖费,感觉情况不妙,该公司当机立断报警求助,一桩“网络水军”敲诈勒索案就此浮出水面……
据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分局观沙岭派出所透露,今年710日,一家控股公司的负责人向警方报案,称他们受到敲诈勒索。次日21时许,观沙岭派出所将嫌疑人刘某宇抓获,另一名嫌疑人何某强也于2日后被捕。



据嫌疑人刘某宇供述,他是《亚洲经济导刊》的执行总编辑。今年2月,他与朋友何某强萌生了杜撰负面新闻进行敲诈勒索的念头,两人随即寻找目标公司,杜撰负面新闻在网络平台发布,并通过网络自媒体账号进行转载。一旦新闻浏览量达到一定数量,刘某宇便联系目标公司负责人,以删除这些虚假新闻为条件,向公司索要高额的“公关费”。
以报警的案子为例,今年4月,涉案公司的负责人接到一条抹黑公司的短信,在无视这条信息的1个月后,该公司负责人竟然接到了刘某宇打来的“合作电话”,声称只需要10万元,就能够清除这些负面文章,并要求与公司董事长面谈。



“你们聘我当高级顾问,我要求不高,年薪10万就行,再给我报销每年的差旅费……”刘某宇在电话中信口开河。
面对如此匪夷所思的要求,公司董事长当场予以拒绝。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网上真的出现了抹黑该公司的虚假报道。
就在这时,刘某宇再次拨打电话,威胁公司负责人除了答应其此前的要求,还需要额外支付10万元的删帖费,否则,网络上将继续出现大规模的恶意报道。
710日,该公司选择报警求助,截至刘、何二人落网时,2人利用编撰的《某公司涉嫌金融传销和非法集资》《湖南某公司涉嫌金融传销和非法集资》《继湘雅案后长沙又爆料黑幕:老人体检被忽悠打支架命丧手术台》等谣言文章共敲诈勒索公司2家,涉案金额13万元。
据警方消息,目前刘某宇、何某强均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赃款已悉数追回并返还受害公司,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刘某宇供述自己曾在两家央媒工作,后来在《亚洲经济导刊》做编辑。
检索发现,刘某宇真名为刘泽宇,此人常常以《亚洲经济导刊》高级记者、执行总编的身份在湖南活动。
微博@亚洲经济导刊 在简介中写道,亚洲经济导刊由和通社主管、亚洲新闻周刊出版。


亚洲新闻周刊网站则显示,《亚洲新闻周刊》2002年创刊,是由亚洲新闻周刊杂志社主办的大型时政杂志,港媒身份,中华情怀;立足亚洲,放眼全球。
然而,在中国记协网今年4月公布的《港澳媒体常驻内地记者站及常驻记者最新名录》中,却没有发现《亚洲经济导刊》和《亚洲新闻周刊》的踪影,这是否意味着它们是“野鸡媒体”,值得进一步探究。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dn8zxYGbOLfsf8gN4upnw
编辑:覃韵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8-24 21:16
采访的“十要十不要”
作者按
这是我写于2011年的12篇编辑手记的其中两篇,我合二为一,略作修改,放在这里。——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韩亮

如何做采访功课之10个要点
1.新闻价值是第一的,要寻找并确定你所采访的人与事的新闻价值。
2.要确定“不要什么”。删繁就简三秋树。比如: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一般不要官员的采访,只记录百姓冷暖。
3.要确定“表达什么”。大主题确定,分主题要为他服务。行进中的阶段采访属于分标题
4.要对比,对比出故事!对比出新闻!积累叠加,合并同类项出新闻!大跨度时空出新闻用地名出新闻用数据出新闻
5.要在采访中“跟进”(继续功课准备和变化调整思路)。生活是变化的,就像河流,你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6.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学会“反拧”去发现!那些不符合你预想与准备的,才是新闻。
修改补充如下:
2019年暑假去香港研修,周志华主任在车上提问:什么是新闻?并自问自答平常人 非常事非常人 平常事非常人 非常事——大公报前总经理盛一平先生
7.我们的故事要是新闻故事,情节是新闻情节,细节是你个人的眼光和角度在行进中发现的细节
8.要确定一个“达到目标”。你会为之奋斗。
一句话:你不要走岔了道!那个哲学家海德格尔(貌似)说过:林中有2条道……
9.民华院长反复要求“要做后加工时代的新闻作品”:要像做电视片一样准备、策划、执行、调整,要像电视那样,在后期进行“再创作”,
10.对立 矛盾 戏剧:一定要,一定要抓住那三个对立关系:人与人 人与社会(时代 )人与自然。比如我老汉的纪录片《铁人.时代》范长江抓住了“对立 矛盾 戏剧”,今天,我们像看一本故事书那样去看 《中国西北角》《塞上行》今天看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充满了戏剧的元素 对立的叙事。深度报道 、揭黑报道 ,不就是一个对立吗?曼殊菲尔德的《晚宴》一个孩子眼中的豪华的晚宴在杯盘狼籍中结束。足球不就是对立的结果吗体育就是一个对立。对立产生悬念,悬念带动情节,情节派生细节,细节雕刻故事,故事反映时代。这是一个叙事必须做到的“圆”。

采访中的10个“不要”
1.不要写了故事忘了时代和社会(故事是社会的一滴水)
2.不要平均用力,疏淡了主体,造成“重点超载”。(草原正面临着牛羊超载)
3.不要过分怀疑,你只需要质疑(过分怀疑说明你没尺寸,没自信)
4.不要忘了多问10个“为什么”(像孩子那样)
5.不要过分客观冷静。那叫冷漠(记者的冷漠经常披着“我要客观”的黑外衣)
6.不要在现场中忘了现场,哭天喊地,过分投入,忘了打量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要包打天下,别逞能)
7.不要在一个“战役采访”中,插花进行其他事情,要着魔到“夜里梦里”(任何事由都不能打扰你。所以遥远的外地采访常会有好作品)
8.不要害怕,不要妄自菲薄(成名作经常诞生在“牛犊阶段”)
9.不要担心自己是学生记者。
“陌生化”的采访带来的新鲜、亲切与活泼。学生的采访实践大多为“陌生化的采访”:去的地方是陌生的,采访的题材和人物是陌生的,也正因为这陌生,让学生记者在无意中、直觉中触及到了采访的新鲜、场景描写的新鲜,语言表达的新鲜;也因了这新鲜,大部分作品是清新的、亲切的、活泼的、有趣的,无套路,不刻板,说的是人话。
10.不要感觉太好,过于固执(才华会短路的);不要眼高手低。(多数如我也如此)
来源:采访编辑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iYHczIOuse9w8sDgcTfhw
编辑:程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8-26 18:31
【案例】
记者采访"祖坟被挖事件"遭扣留,当地回应

8月24日,四川广播电视台报道称,该台“阳光政务”栏目记者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调查村民“祖坟被挖事件”时,遭到社区书记扣留,引发网友关注。
报道称,清泉镇北宁村村民蒋治军说,今年初,母亲带着一家十几口人前往祖坟祭拜,却发现自家祖坟被挖,尸骨不翼而飞。后了解到祖坟所在土地面临开发,半年前在社区的组织下,统一对附近的老坟进行了迁移。
到了新坟址,蒋治军无法确认这几十座坟包哪家是自己的祖坟。联系负责迁坟的师傅,却被告知:“由于当初没有作标记,也分不清哪座坟是谁的了。”记者到北宁社区进行采访,社区党委书记蒋治良阻拦记者拍摄,并称“不接受采访,你管我咋处理。”
村民祖坟被挖。图片来源/四川广播电视台
8月25日上午, 北宁社区党委书记蒋治良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此事系误会。
蒋治良回忆,23日下午,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到北宁社区服务中心采访,“本来他们摄像头都架好了,我也准备配合接受采访。但是突然想到内部有纪律,采访要落实对方身份,于是要求对方亮明证件,他就给我看了记者证表面,我就对他身份有点怀疑不让他拍摄,于是我就说了视频中那句‘我不接受媒体采访’。”
社区党委书记蒋治良称:“不接受采访,你管我咋处理。”图片来源/相关新闻截图
蒋治良称,因对记者身份有怀疑,当时报了警,“过了三五分钟,记者就说要走了,于是我内心增加了怀疑,所以便搬了把椅子坐在社区门口拦着。等到警察到来后,核实完身份,记者自行离开。”
对于记者采访被扣留一事,清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称是因为记者采访时未表明是哪个栏目的以及具体身份,“书记就要求他们出示身份证明,然后记者一直在拍摄,书记就说对方没有出示证件,不知道对方出于什么目的就没有接受采访。”
25日,一名接近涉事记者人士向上游新闻记者表示,当时是社区书记蒋治良要求记者出示证件,记者也出示了证件,“他作为社区负责人,坚持要求拍摄(记者)证件,也始终拒绝配合采访。记者于是决定离开,孰料对方竟堵住大门不让走,等了二三十分钟,直到警察来后才离开。”
社区书记阻拦记者离开。图片来源/四川广播电视台
对于蒋治军反映祖坟被挖无法找到一事,蒋治良称,因北宁社区项目建设需要对一些老坟进行迁移,“社区按照程序,先于2022年5月9日在成都日报刊登了迁坟公告,同年6月1日又在本村全部交通要道张贴了公告,然后对本村所有几百座老坟进行迁移。”
“蒋家人在外边,很难得回来。在这个情况下,蒋氏家族族长晓得这么一座坟是蒋氏家族的祖坟,社区就决定和其他坟墓一起,迁移到统一地点。”蒋治良称,社区及族长告知那座老坟就是蒋治军家的,但是他们自家人有疑问,“我们也做过解释工作。”
清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因项目区涉及北宁社区拆迁,“迁坟也发了公告,迁坟也迁到了统一的地点,也有记录。当事人(蒋治军)到镇上信访了很多次,我们也协调解决很多次。他意思是迁的坟自己找不到,所以一直在反映。”
村民蒋治军一家人并不认可社区及镇政府的说法,“社区说法律程序是走到位的,也发了公告,但是谁会去看报纸,我们也没看到公告。我们搬迁出来后,村里还有亲戚,也有电话,为什么不能通知一下?”蒋治军称。
蒋治军还表示:“政府部门告知有迁坟编号有记录,但是却拿不出来。”对于社区称那座小坟就是自家祖坟,蒋治军表示不能认同,将持续讨要说法。
清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称,关于村民反映的迁坟事宜,将做进一步详细调查。
来源:观察者网
链接:https://www.sohu.com/a/714939488_115479?edtsign=F260931686BD2CF54CF8A685748D456B24CDC4D0&edtcode=2PBU%2BTiMwCHq%2FwmFSXvzFA%3D%3D&scm=1103.plate:663:0.0.1_1.0&_f=index_cpc_1_0&spm=smpc.channel_258.block4_314_Y6ubu8_1_fd.16.16930121524217i7s1Bx_1090
编辑:程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8-30 16:43
【案例】
美国记者报道抢劫案时意外被抢:三名蒙面枪手作案 摄像机都没放过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海外网8月30日电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8月29日报道,当地时间28日凌晨,美国芝加哥两名新闻工作人员在报道该市发生的一系列抢劫事件时,意外遭到持枪抢劫。

美国芝加哥环球电视网称,当天,该电视台一名记者和一名摄影师在芝加哥西镇附近拍摄节目时,三名蒙面男子持枪抢劫了他们,电视摄像机和财物都被抢走。

该电视台称,这是芝加哥新闻工作人员本月第二次被抢。8月8日,一名摄影师在芝加哥西区遭到袭击和抢劫。

芝加哥警方数据显示,该市今年收到抢劫投诉超过6500起,同比2022年飙升23%。该市今年还收到了超过19500起机动车盗窃投诉,同比激增99%。(海外网 刘强 实习生 董悦梁)
责编:刘强

来源:海外网(搜狐号)
链接:https://m.sohu.com/a/716180307_1 ... 010005_pcwzywxewmsm
编辑:郑程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6 23:01
“大学老师送外卖”蒙蔽众生:救救这种真能锤死资本的善良无知伪精英


大家好,我是老将,由于主号还在被休息之中,我最近也没啥心情写东西,一直也都在鸽大家。今晚,就上来和大家摆摆,说点闲话。


先预判一下这篇文章结果吧——会有很多朋友取关,会有很多人来骂我,会有不少人说我翻车了,还有一些人骂我收了资本多少钱。

我也不知该如何解释,最简单直接办法,就是学我们村里王婆那样,赌咒发誓一下——我今晚这文章如果不是在说良心话,如果收了资本平台一分钱,从今晚就,我立即阳萎,终生不起。

这个咒,对我这个生猛男人来说,算够狠的了吧?说白了,我如果说半句假话,我宁愿直播自宫。


当然,赌咒也没球用。归根结底,我还是得把道理说清楚。只是,挺累的,小号我激情不高,只能勉强写写。


这件事堵在我心头有几天了,就是临沂大学文学院那个邢斌,亲身体验了一把送外卖,然后写了篇文章叫《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就成2023最大的爆款了。


到底有多么爆呢?下面这个学术公号转发这篇文章说,“大学教授文章有几千万浏览量,5万+评论”。


各位,就连这个公号这篇转发的“二道下水文”,在看点赞都有好几万,阅读量也数百万了,绝对创下这个学术公号的阅读记录。

在自媒体流量早就蔫了的今天,这样的流量就是海量,绝对逆天了。


当然,流量之外,带来的悲伤完全也是逆流成河,形成的阵势就是:中国,今夜请为外卖小哥一哭。

乍看这个文章,还真的很难不感动。而且,这种感动又有普适情怀,比当时的“二舅”杀伤力要强多了。


毕竟,这是“大学教授”亲自下场呀,是当代精英在体验民生疾苦呀,是知识分子在做田野调查呀,是把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的命运升级表达呀,是浸入式写作带来现场痛感呈现呀。

当然,这位大学教授在字里行间透露的真诚感,毫不违和,直指人心。


直到此时此刻,我也愿意百分百相信,刑斌老师是真诚的,是善良的!


这个家境极为优渥的人,父亲是开企业的,住在城市最好小区,还能躬身入市,夜间骑行,爬楼冲关,我也很敬佩。


按理说,一个人真诚和善良,是不应该被质疑的。

但是,我忍不住地要说,对这件事,在价值次序上,真实和理性要远比无知真诚和虚妄善良,更值得尊重和提倡。

邢斌教授,不,尽管爆款文章标题说他是教授,其实,47岁的邢斌,现在还是个讲师。


当然,职称并不能完全作为才华的完全证明,教授也是有禽兽的。但对流量和情绪来说,大学教授送外卖和大学教师送外卖,感觉那就完全不同了。


对,大学教师邢斌,其实是个搞文学的,是活在虚构里的。


现在,多家权威媒体证实,邢斌老师所说的“一个月跑2000多单,敲2000多户门,接触几百个商家,每天日行三万两千步,爬110层楼,但收入只有7000元”,只是一种自我想象,只属说体验移情


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当地外卖站点站长,得到反馈是邢老师送了一个月多时间外卖,一共只送了365笔订单。对此,邢斌向记者解释,“2000余单”并非是精算的结果。



“我主要记录的是我今天干了几个小时,然后拿到了多少钱”。邢斌这样说。


而根据真实大数据推算,邢斌老师兼职跑365笔订单,提现4348.34元。这样,如果像他所说一月跑2000单,收入则在2万以上,并非他所称的7000元。


当然,快递员做到月入7000元,是低是高,如何看待,另当别论。我不多说。


面对采访,邢老师说得也很清楚,强调自己并非在做调查,只是“体验体验”。

根据报道和当事人口述,这里我要强调一个基本事实——请别再把邢老师那个文章当成调查报告来看,它丝毫也不具有学术调研的严谨缜密真实。

以上事实部分我陈述完了,都是来自媒体报道,都得到当事人印证。


下面,我想来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再次强调,我相信邢老师的真诚和善良,不论是他对外卖小哥的悲悯同情,还是对平台资本的悲情控诉,我都相信他是出于好心,是心向公平正义。


但是,我必须要说,真实不仅是新闻报道,而且是公共表达必须坚持的底线,更是知识分子做学术不能碰的红线。这个底线和红线,在业界被称为是生死线,是不能打半点折扣的。

抱歉,现在我真的很失望,不论是对邢老师,还是那个以“学术”而命名的公号,在这方面太可悲了,如果连真假都不愿直面,我认为这就突破底线了。


包括那个学术公号,哪怕是”大学教授“这样的身份差错,公然写在标题,都属于违背行业操守底线的行为了。你不止是公号是媒体,而且还在打着学术旗号呀。

卧槽,真受不了了。


对此,很多人一定会怪我刻薄了。如果是老铁,就一定知道我这种情绪来源。


我经常在文章中说,文章内容如果违背真实了,必须立行立改,承担一切代价,公开道歉。如果我自己做不到这一点,就立即把自己手给剁了。


有朋友应该记得,这么多年,我曾有过两次立刻删文,一次是不小心引用”网友爆“的消息后来被证伪了;还有一次我文章出来后新闻反转了。


当时,那两篇文章都属于瞬间爆款,连打赏都极其火爆,但是,事实出来后台网友一告知,我在几秒内就立即删除,并公开道歉。


说这些,真不是要在道德上抬高自己,而是觉得,真实才是传递一切美好价值的底座。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要说都没有心机和心计,都没有欲望和贪恋,纯粹就是扯淡。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信仰是,写虚假的东西就是对读者最大的不敬,就是在折自己的阳寿。


众所周知,这次我主号又被封了。因为我写的是舒红兵为他老婆王所长下属石教授评院士站台。这个事太敏感了,涉及到口罩背景和学阀权势,但相关事实全依据官方报道提炼,没有半句违背事实之处。


之所以说这个事,就是为了悲愤地对告诉大家,我们已经活在一个真实真相都难以陈述呈现的年代了,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还在以作伪来为善良正义背书,那,真的不下贱吗?

抱歉,我相信真有人格的人,能读懂我上面这段话的悲苦和伤怀。


其实,从很多年前开始,我不论是给本科生上课,还是给研究生讲学,我对他们也都有两个基础要求,一是守住真实性,二是绝对不抄袭。
这两点,也是我觉得生而为人,能安全安稳可持续活下去的基本依存。


在公号上,我一再说,我很感恩大家打赏,唯一能做的,就是绝对真实,绝对原创,绝对不抄袭。如果抄袭,你们来举报,我直播剁手。只有真实和原创,才让觉得自己付出和大家赐予是匹配的。


所以,针对邢斌教授的几千万阅读,还有那个学术公号的爆款,作为自媒体写手,作为一个知道分子,我真的不会有任何羡慕和嫉妒。
反正,我这一生,绝不会对不真实的东西高看一眼。


更重要是,越是不真实的东西,离愚蠢就越近。

下面,我说评价一下邢斌老师对诸如美团这样外卖平台的控诉指摘,特别是他把外卖小哥的苦命人生都推给资本逐利,推给算法系统的冷漠残忍,我认为,这纵然不是坏,但一定是蠢。


还是要先再重复一下我的人生经历和专业特长,老铁们都看过多次。


从体验生活上讲,我比邢老师体验的底层之苦,绝对至多不少,从工地到乡村,我写过多篇讲述自己”微微“人生的经历,流血流汗也流过泪。
当然,从专业特长上讲,我算是初代互联网研究者,这些年一直在研究AI,对算法的理念和逻辑,当然太熟悉了。


从大数据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如何在平台应用和运营,我算是个小玩家,也因此挣了点钱。顺便说一句,要是写“体验感”爆文,我可能也是顶级高手。


但,一切都得讲真实,讲逻辑。



但凡有点基本常识,像邢老师那样,把美团这类平台算法成本想象得很低,觉得这种靠算法的支撑个小小APP,然后有数以万计劳动者在后面奔跑,怎么着也属于低成本赚疯的玩法。


不,这种认知,才是蠢疯了。

其实,不止是美团,包括拼多多这类企业,算力成本绝对是企业一项核心支付。这类企业,都是靠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计算机工程师进行智慧运转的。哪怕就是一些相对较小的科技公司,算力成本都可能是拖垮它们的根本原因。


这种算力背后的人力成本,从来就不只是数量,而是质量。

我曾在多家头部大厂拜会这些团队,还接触过国内最牛逼的几个AI公司的科学家团队。就这么说话,随便挑一个人出来,其供养成本都要超过”邢教授“很多倍。


邢老师是文学评论者,是靠想象力来挣钱的,不懂科学并不为过,但,还是要懂点数学。


质疑平台算法,是符合一个文学老青年的”体验““感受”,但是,把外卖小哥的悲苦命运就这样推给资本的低成本逐利,那太缺乏基本常识了。

我说过,我亲表弟就在上海送外卖,口罩时我调动他给上海的孕妇送过肉,对这行有多苦,我很共情。每天在小区里,我都能看到送外卖的在狂奔,每次我心头都有种锐痛感,他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但,这一切真相,并不是像邢老师那篇文章第一句留言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恰恰相反,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资本家已经被骂跑了,不玩了,是更多的底层人员失业了,是这个 社会消费力下降了。

这样,投资和消费双重缩水,挤进外卖行业当骑手的越来越多,劳动力严重贬值。


而且,一边是外卖小哥人力数量增加,一边是人们消费力和购买力严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外卖小哥只能在更加残酷的竞争中,获得更加稀薄的利润。这,其实就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经济常识。


骂资本是一件特别容易显得一脸正义的事,把外资骂跑,骂民营企业骂怕,再把这些互联网平台也骂退了,于是,更多的企业家只会把挣的钱放在包包里了,不再投资了,选择躺平了。

这样,就业岗位更少了,劳动力市场人更多了,普通人干的活更重了,挣的钱也更少了。

这种事,是反智者在做的事,是扛着爱国旗号的蛆虫在做的事。


大学老师邢斌,心怀善良和正义,但真的不应做着这种蠢事。


抱歉,把这种违背真实和逻辑的事,说成是“知识分子”的良心,这其实是对知识分子的侮辱。


一个知识分子纵然没有智识,但不能既不讲真实,还不讲逻辑。

今天的中国社会,确实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善良和悲悯,但是,离开真实和逻辑,最多也只能制造“农业学大寨”“每亩万斤”的愚蠢翻版。


不得不说,建立在科学算法和市场逻辑上的资本平台,现在恰恰最容易被邢老师这样的善良者给锤死了。

因为这样的善良者,有着知识分子的外衣,在反智盛行的年代,最容易被普信。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真实而残酷,很多人哪会想到,邢老师那一双文学的想象之手,其实是在推倒一张多米诺骨牌,来铺开一条社会底层通往人间地狱的道路。


真是那样的话,很多小哥原本可以靠送外卖生活,最后也只能等着权力来施粥了。

如果依然还是理解不了我所说的这种真相和逻辑,那就再看看下图《天道》中丁元英所说的这句话吧!


来源:谷小九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KqJaEP4QgzK4UJ7Rg1-wA
编辑:潘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26 19:44
【案例】

“All! Everything! Very good!”

9月23日晚,万众瞩目的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隆重开幕。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新华社记者胡佳丽当时在开幕式现场。她采访了一些外国记者,问他们最喜欢哪个部分,外国记者激动地喊道:“All! Everything! Very good!”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不分远近、不分国籍,亚洲大家庭成员心心相融,沉浸在这美妙的团圆时刻,美好而纯粹。

今天,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到胡佳丽,为我们讲述她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的所思所感。

我在现场 | “All! Everything! Very good!”

本文作者:胡佳丽
开幕式后,胡佳丽(右一)和同事在主媒体中心发稿

(一)

作为参与开幕式报道的一员,我和同事们早早吃了饭,不到5点就动身前往开幕式现场。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采访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的外国记者。

晚上6点,热场节目准时开始,浙江省11个地市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戏曲、群众体育表演和“非遗”项目演出,都在向全亚洲人民展现诗画江南的魅力。
暖场节目《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

此时,坐在观众席上的外国记者们已经很兴奋:

“光是预热节目就已经很震撼了!我相信今晚开幕式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演出!”

“我太喜欢这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了!太有特色了!”

仅仅是预热阶段,各类充满中国特色、江南韵味的表演就给各国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有人都在期待开幕时刻。

(二)

晚上8点,迎宾表演《水润秋辉》在19座“水玉琮”敲击出的激昂鼓声中开始。

在当晚的运动员入场式环节,《我们的亚细亚》响起,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们都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大家不约而同地点亮星星灯,向场内运动员们挥手,观众们的热情沸腾了场馆,开幕式现场变成了一片亮晶晶的海洋。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不分远近、不分国籍,亚洲大家庭成员心心相融,沉浸在这美妙的团圆时刻,美好而纯粹。

当中国队、中国香港队、中国澳门队、中国台北队走进主舞台时,越来越多观众自发地站起来向入场方向看去,一边欢呼一边举起手机,纷纷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深植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期盼和喜悦在这一刻溢出了看台,流向舞台中央。

上亿名线上火炬手汇聚而成的“数字火炬手”从钱塘江踏着浪花一步步来到“大莲花”上空,与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共同点燃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至此,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顺利完成。
在科技的助力下,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世界各地上亿观众平等、真切地参与到了这届体育盛会中。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这是真正全民共享的盛会,我们做到了!

“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在全体合唱的《同爱同在》中,亚运会开幕式落下帷幕,场地中央的舞者们跟随音乐节奏奋力舞动、挥手,欢送观众退场,而观众们亦站在原地跳跃、欢呼,久久不愿离去。

(三)

来不及沉浸在现场的氛围中,我和同事们迅速分散到看台各处,采访起各国媒体记者。

“开幕式太精彩了,我们非常享受这一刻,谢谢中国!”

“我都‘词穷’了,中国的传统服饰太美了!”

“这种融汇古今的呈现方式,真的非常震撼。”

“数字点火仪式真是太特别、太惊喜了!”

“现场没有燃放大型的烟花,非常有开创性,非常环保!”

“开幕式有好多文化和科技元素,还用了好多新奇的技术手段,这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问及开幕式最喜欢的部分时,我们听到最多的便是“All”。

“I like all of them(我喜欢开幕式的全部)!”

“All! Everything! Very good!(全部!一切!非常棒!)”

简单且笼统的几个词,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科威特记者穆斯塔法非常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杭州,虽然只有短短3天,但我真的特别喜欢这座城市,特别喜欢中国。”

图片

一场盛会就是一扇窗,它让看似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人们,怀着相同的喜悦,从五湖四海赶来,通过体育加深相互的了解,并建立友谊。

(四)

完成报道任务后,我们赶着凌晨2点的班车回媒体村。车里坐满了中外记者,即便已经到了深夜,大家仍在热络地讨论着开幕式和工作。

进了媒体村,走到楼门口,这时,我看见值夜班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出来迎接:

“回来啦!忙到这么晚,是为了开幕式吧,您辛苦啦!”

一种久违的忙碌了很久回到家人身边的治愈感,让所有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对啊,刚回来。你们看开幕式了吗?”

“看了看了,我们都是在手机上看的。”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什么,翻开书包,摸出一张花朵状的纸片。

“送给你,就当是一份纪念,礼轻情意重嘛。”

“哇,谢谢!这可太有意义了。”

接过那张有些皱皱巴巴的纸片,她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

开幕式结尾,“大莲花”上空突然下起了“桂花雨”。伴随着阵阵桂花香,观众们沉浸在这“中国式浪漫”中,而这片“花朵”正好落在了我的手心,我也希望这份小小的喜悦能够传递给更多人。
无数桂花同时飘落的盛大场面,像极了每一位为向世界呈现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会所付出努力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却缺一不可。

这是一届节俭的盛会,也是一届每位工作人员热情投入“不计成本”的盛会。

每一天,我所看见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座亚运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杭州能用最饱满、自信的姿态开放迎接四方来宾,向世界展示璀璨的中国面貌。

“心心相融,爱达未来”,这一晚让人终身难忘。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Tf0UT2LEXti47uEkA5YFA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7 20:56
记者“逼问”全红婵引争议?新闻采访如何“看人下菜碟”?




“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再往前一点”“给大家比个心”……

10月3日,全红婵在杭州亚运会跳水女子十米跳台夺冠,记者赛后采访时发生了这样一幕,引发广泛争议。
记者的做法是否存在问题?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如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10月7日,传媒茶话会对话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艾红红,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屠凤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邹高翔,某资深体育媒体人和一名参与亚运会报道的体育记者。

究竟是正常采访?还是确有欠妥之处?

一次普通的赛后采访,却引发了众多“争议”,原因在于,一些网友认为,该媒体记者的采访过程,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记者问全红婵体重多少,既不专业,也很不礼貌。
对此,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告诉传媒茶话会,身高、体重问题,问得确实不专业。采访时间有限,应该挑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来问,而不是不痛不痒、观众未必关心的问题,更不能强人所难。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艾红红也认可这种观点,她补充道,运动员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如果有公开渠道可获得,记者无需多问。而且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在公共场合被问到,会让采访对象感到被冒犯。记者应注意采访场景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一名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向传媒茶话会表示,提问身高、体重不算不专业。“此前有媒体曾报道,跳水运动员为了保持训练效果,对体重的控制会精确到0.1公斤。这名记者可能是从训练的角度来提问,那么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进一步表示:“不同类型、不同平台的记者在采访中的关注点不同,在遵守基本的新闻采访伦理和现场采访要求的前提下,应该鼓励提问的多样性。”比如,本届亚运会,不少地方媒体可能会提问“有没有家属来观赛”“在主场比赛是什么感受”等,而一些体育专业类媒体则更多关注竞技层面的问题。
二是,部分网友认为,在现场提问时,记者以命令式的口吻——“来来来,往前一点,大家都等您呢”,要求全红婵配合接受采访,态度咄咄逼人。
上述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介绍说,亚运会跳水比赛现场的混采区场地面积非常有限,运动员赛后停留时间也很有限,一些在现场采访的记者们戏称“排队一小时采访一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能会叫住运动员争取采访,由于现场环境特别嘈杂、吵闹,记者提高音量向运动员喊一句‘停一下’‘等一等’‘往前来点’都是正常情况。在脱离现场语境的情况下,这可能会让不在场的人感到没有礼貌。”这名体育记者表示。

但也有观点认为,记者的做法确实不够尊重采访对象。

艾红红告诉传媒茶话会,现场人多、运动员未成年,记者急于和采访对象沟通,可以理解,但也应保持基本的礼节和对人的尊重。从公布的视频来看,某媒体记者的采访,确实给人以强势压迫的感觉。
“记者的做法明显欠妥,对运动员不够尊重。”身为媒体人的王长善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全红婵是跳水运动员,但更是个未成年,一片长枪短炮给她制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她简单回答后准备离去的时刻又把她“吆喝”过来继续多说几句,这是典型的强人所难,“大家都等你呢”这句就是明显的道德绑架,潜台词就是,你不配合采访就是对广大记者的不尊重。
“不能把自己置于发号施令的地位,显得是强迫运动员完成记者的采访任务,这样不符合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人际关系相处之道。即使催促全红婵加快步伐,用语也要谦和。比如说,‘全红婵请你靠近话筒一些好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邹高翔说道。
三是,记者强迫要求全红婵对着镜头做比心动作,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忽略了被采访者的感受,显得不尊重。
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记者强迫全红婵比心,是典型的“导演式采访”“摆拍式采访”,不妥。王长善认为,记者的采访应该善于“抓鲜活”“抓现场”,真实的记录,而不是人为导演。运动员如何表达自己获胜的心情、如何与观众互动,主动权应该在运动员身上,记者应该尊重他们的本能、本色和创造性,而不是让运动员贯彻记者的意图。

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有哪些技巧?

正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对记者而言,采访是写稿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但是,记者经常会遇到采访对象不配合,或采访对象有个性、强势,有“社恐”等情况。
面对这些情况,记者该如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1事先准备充分,提问要在采访对象的兴趣点上,或更有针对性

记者在采访运动员时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此时,你的感觉如何?”这种空洞、单调的问题要么让采访对象不知道如何回答,或是就简单回答一句“挺好的”。
采访前不仅要熟悉采访对象的性格,对于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
赛马运动员艾迪·阿尔卡罗一向不愿与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认为,让他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
但美国体育记者利布林曾在采访赛马运动员艾迪·阿尔卡罗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每次比赛时,通常习惯于把左马镫的皮带多放出几个扣眼?”
这对赛马手来说是一个非常专业、个性化的问题。赛马手一下被这个充满专业性的问题引起了兴趣,足足谈了一个小时。
这位记者后来在回忆此事时坦言:“我实际上对赛马一窍不通,只是为了这次采访,看了几本有关赛马的专业书籍。”
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认为,对于全红婵的提问可以聚焦专业性。比如,之前全红婵在207C动作上经常失误,记者就可以问问她觉得自己今天发挥如何?动作完成度如何等类似的问题。

2用细节打消隔阂,拉近距离


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向传媒茶话会分享说,他在采访运动员时会通过一些铺垫来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比如从观赛感受、现场观察切入。“‘我注意到你提前一个小时就到场了,别人都没来’‘你在这次比赛中调整了策略’‘这次动作舒展了许多’,等等。”
在面对全红婵这样年龄很小的运动员时,记者采访可以从细节入手消除隔阂。“本次亚运会有粉丝送了一个小乌龟背包给全红婵,她又转送给了教练陈若琳,可以就此打开话题,问问师徒关系等。”

事实上,在一次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记者提问:“书包上挂小乌龟是为什么?”全红婵很腼腆地回答:“我比较喜欢,因为它又丑又可爱的,反正我喜欢的。”得到回应的记者也很激动:“谢谢,这次回答是最长的。”
发现窍门的网友直接建议记者多准备小乌龟,以便采访。



3采访要突出“舒适感”“轻松感”“贴近感”



一些采访对象,尤其是有社恐、接受采访经验不足的人,面对记者时容易心理紧张。因此,营造和谐、愉快、良好的访谈氛围显得特别重要。
王长善认为,想让采访对象主动表达,提问首先要让对方放松,愿意和你交流。具体来说要突出“舒适感”“轻松感”“贴近感”,让采访对象愿意谈,放开谈,能越谈越兴奋。
比如,在采访全红婵时,记者可以问“亚运会后你有什么放松计划”等家常而且让对方放松的话题。
“这种短暂的群访,不是那种一对一深入的专访,‘在场感’最重要。观众想看运动员刚结束比赛的状况,现在的心情,可以作为这个赛事的一个延伸。用短平快式的采访,抓住核心问题。要适应当时的场景,很热烈很嘈杂,就不要提太过深奥的、需要太多思考的问题,就提简单易答的问题就可以。”邹高翔补充道。


4善于解读与运用非语言信息



采访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光要研究采访对象,还要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懂得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
“要通过采访对象的神态表情,来判断他现在的心理,如果一个问题让采访对象很抗拒、心情烦躁,继续追问肯定得不到好的结果。自己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信息也要恰当,不然采访对象误读了,也会影响采访的气氛。”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屠凤娥表示。
采访者需在新闻采访中对不同的对象使用合适的语气、动作等细节。符合彼此身份的语气,能影响受访者,细微的差异也能帮助他们在情感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加投入到采访中,而不是直接生硬地直接切入问题。

5对于健谈的采访对象,要适时打断、追问



“对于健谈的采访对象,完全让对方不跑偏那也是很难的。”某资深体育媒体人认为,健谈的人有自己的谈话逻辑,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得预先拟定好提纲,尤其是重点想要了解的内容,哪怕是对方在不断展开,采访者也得不断根据对方展开情况适时打断,让对方回到你的问题逻辑中。或者根据他展开的情况,结合采访者想要了解的内容,用追问的方式让对方回到采访者想要了解的问题上来。
“对运动员的个性的表达,要给予充分的宽容和鼓励。如果说是出现了太能说跑题,首先是适时委婉地打断,进行提醒,如果说对方仍然沉浸式自我表达,就可坦率又不失礼节地指出,我们今天采访的主题是什么。”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SKBg7zf6d2W0B4cHp_LWQ
编辑:程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10 21:45
【案例】
广东台记者采访时被抢摄像机,抢夺者疑似街道办工作人员


据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关注》报道,10月10日上午,《今日关注》记者黄铭萱到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采访电动自行车加装雨棚容易伤人的新闻,期间,一名自称街道办工作人员无端抢走记者摄像机,多名保安在旁阻拦记者要回机器。

视频显示,记者黄铭萱在采访时,一名身穿蓝色上衣的男子突然抢夺她手上的摄像机,并阻止拍摄。

尽管黄铭萱立即大声呼喊“不要抢我机器”,但多名保安迅速围拢过来,阻拦黄铭萱拿回摄像机。

抢夺摄像机的蓝色上衣男子自称是“龙华街道的工作人员”,不过其身份尚未得到证实。

目前记者黄铭萱已经报警处理。

据悉,《今日关注》是由广东广播电视台于2005年开播的一档时事资讯类节目。该节目是广东广播电视台最重要的新闻栏目之一,主要报道省内民生新闻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

有分析认为,这种敢抢省台记者摄像机的行为较为罕见,可能是深圳近期受“北极鲶鱼”事件影响,舆论压力较大。

抢夺女记者摄像机的男子到底是谁?后续又将受到何种处罚?只能等待当地官方通报。

不过这种光天化日抢夺他人财物的行为,已涉嫌触犯了法律。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来源:磨稿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0ojsqrZZJAjOSMcwOk7WA

编辑:郑程程

微信图片_20231010214216.jpg (160.68 KB, 下载次数: 55)

微信图片_20231010214216.jpg

微信图片_20231010214212.jpg (159.15 KB, 下载次数: 53)

微信图片_20231010214212.jpg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14 23:15
【案例】
《冰点周刊》焦晶娴:走出“新手村”的新手记者


《冰点周刊》记者焦晶娴

代表作品:
[1]《一颗棋子 跳出重围》
[2]《京广隧道:大水几分钟淹没汽车,隧道内发现遇难者》
[3]《富士康返乡者的归途》
[4]《山里的孩子在写诗》

这是焦晶娴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被采访”。在屏幕的另一端,她向我们坦言她收到采访邀请时的意外和紧张。因为“《中青报》有太多资历更深,写过更多大稿的前辈了”,而她是单位里最年轻的,工作两年半的新人记者。
焦晶娴回忆起初入《中国青年报》的日子,自己几乎是一张白纸:本科时缺乏实习经历和经验,临到了每周的选题会,她都会感到手足无措,会上抱着笔记本“缩”在后排的角落,听着同事们纷纷报上选题,许多能力颇佳的实习生尚且还在大学阶段。为此,她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怀疑。但也正因为是一张“白纸”,她更加有勇气去描摹,不断寻找所有可以成长的机会,努力“填满”自己的空白。
焦晶娴曾参与报道2021年郑州洪灾、疫情下富士康工人徒步返乡等社会热点事件。她会为了一个选题,从北京出发去往两千公里外的贵州,和西南山区的孩子们“聊会儿天”,聊聊对于孩子们来说像摘苞谷一样日常的写诗。当然,在两年半的从业生涯里,一次又一次采访过程中,还有不断冒出来的新问题困扰着她。
比如作为完美主义者的焦晶娴曾很难接受一个想法无法实现,但现在她也越发意识到与自己和解的重要性。
那个“选题会上不敢说话”的新手记者顺利走出了“新手村”,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她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她也依然还在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的问题。
深度训练营与焦晶娴展开了对话,希望她的经历与经验能够为还在“新手村”中犹豫徘徊着的你一些启发。

01 “误打误撞”做新闻
Q:为什么会学习新闻专业并从事新闻工作?
A:因为不想再学数学,我高考填报的专业都是纯文科类,最后被中央民族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录取。中学时,我对文学很感兴趣,但对新闻了解得很少,大学时才对媒体有了一些系统的认识,在学校校媒和《人民日报》实习过。在校媒,我做的是偏学术的资料整合工作;在《人民日报》,我的实习岗位是英文编辑,主要负责新闻的翻译和国际新闻的编写,自身产出较少。实习过后,我对记者这份职业产生的想象是,记者会对自己的稿子有很大的自主权,也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做些创造性的工作,而不只是写通稿。
大四那年,我考研失败。准备“二战”期间,我给《中国青年报》投了简历。面试因为疫情被一直推到了7月份,面试官里有我现在的领导从玉华老师。我当时讲了一篇非虚构作品,把故事情节说得很详细,但我回去翻看原文才发现说错了很多。原以为会被刷,但是没想到被录用了。我真的很幸运,也特别感谢中青报给了我机会,希望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沉浸其中并不断加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我现在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没有真正沉下心来理解一个问题以下的“冰山”,大部分都很浅层。
Q: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您觉得自己的学生时代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吗?
A:我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多去主动了解媒体行业。大学时没人告诉我记者是什么样的,等到工作后,我才了解一个媒体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党媒、纯商业媒体、市场化媒体各自的定位、报道的尺度是怎样的。我觉得如果自己当时有意识地去了解媒体行业,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可能会更成熟,进入工作状态会更快。

02 “新手记者”初成长的方法论
Q:您平时找选题、约采访有什么技巧?
A:找新闻线索就是多刷新闻,我们一般会从快讯、短视频、地方新闻里看有没有可挖掘的空间。我精力特别有限,找选题对我来说也挺痛苦的。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你每天都关注新闻,每天都会刷到感觉不错的(新闻线索)。
在社交平台约采时,能说的很有限。我会简单陈述自己是如何找到对方,确保对方能够对我放心,比如“我看到你的评论,您好像对……有关注”“您是……事件的当事人,我正在关注这个事件,做这个报道目的是……,希望您能够帮助我”,尽量表达清楚约采缘由与最大的善意。
在很多平台上,你只能给陌生人发一条消息,最好在约采邀请文字末尾留下微信,“如果有意向接受采访,在这个平台联系不方便的话,可以加我的微信”。
Q:在您最近的稿件《山里的孩子》的采访过程中,和小朋友的交流有什么技巧吗?怎么让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A:倾听,委婉地提问,还有就是推己及人。
采访前,我很担心自己会触碰到孩子们比较伤痛的回忆。关于如何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我还特意问过当小学老师的朋友。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观察、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很多,我们要把孩子们当做平等的、独立的人来对待。
比如,问的问题要聚焦,不要像问成年人一样太抽象,也不要老是问学习成绩或者尖锐的问题,会给他们带来比较大的压迫感。孩子们对你感到反感或者不理解的时候,是不愿意说太多的;有的孩子特别内向,话说得特别慢,也不会像跟同龄人一样跟你讲。在他们和同龄人聊天的时候,你在旁边听着陪伴就好。
采访过程中,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写诗,到底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我对于诗歌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在一个比较大的诗歌的体系里,孩子们写诗到底意味着什么?意义是什么?无论是从文本角度,还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我觉得我的视野都不够开阔。而且这个选题是值得跟踪的——十年后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写诗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能持续探索的。

焦晶娴与当地的孩子们

Q:素材巨量的情况下,您会如何整理?有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A:编辑一直教我们,在面对巨量的素材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盲写。采访过程中需要记录下要点,写作之初要把最重要的先写出来,先找到核心的、想写的。我的习惯是从最打动我的场景开始,它不一定是文章的开头,可以是中间部分,也可以是结尾。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整理的方法,我觉得每个稿子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也没有特别具体的方法,可能就像我说的,你要先清楚自己想写的是什么。
Q:您写稿会跟对接的编辑持续沟通吗?
A:一般要看编辑和记者各自的风格。我自己的习惯是不在一开始就跟编辑沟通,可能采访过半时和编辑沟通自己的困惑,确认一下方向,之后再继续完成采访。结束采访后,如果写作比较困难,可以跟编辑聊聊目前所得的素材。迷失在海量素材里时,编辑就像指南针,能帮你拎出一条清晰的线,以旁观者角度告诉你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可以放手删除。编辑和记者之间的沟通特别重要。
Q:您会有拖稿的压力吗?完整操作一篇稿件需要多长时间?
A:我觉得要对得起自己的稿子,不希望做得很仓促。你要给编辑时间帮你查看,也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再去打磨稿子。比如周三上版面,周二要拼版,周末就要给稿,那么在周六前完成一稿会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和把握去进行后续的修改。常规稿件我一般需要操作两个星期,稍长些的稿件可以花上一个月;如果那段时间缺稿就得抓紧写稿。

03 实践中感知边界
Q:您写作的重点为什么会放在关注小人物上?
A:冰点的传统是,一滴水折射大海。我是个讨厌精英主义,会有点逆反心理的人。小人物是有时代性的,关注、书写小人物,会让我感觉自己与时代是相连的:我看到了自己,也拓宽了自己的边界。我的私心觉得,跟“小人物”对话,他们更愿意敞开,不会有架子;真诚是能够被互相感受并给予的。
Q:有读者留言说,您的文字在保证新闻客观的同时,有一种温暖有力的感觉。您是如何把握好语言的度,既有对新闻的客观陈述,也有感性方面的温暖的?
A:写特稿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用事实说话。在平衡事实与感性时,我不希望稿子比较煽情,否则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可能会被淹没。情感可以作为增强文章可读性的点缀,但内核还是事实。
但我又会很希望它的可读性很强,这也是我做新闻的一个初衷。我希望能够更多人看新闻,前提是可读性足够强。事实当然不能被记者的主观情感所改变,但你需要学会如何表达。
报道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客观性是我们需要去做到、但不一定能完全达到的。就像我们写人物时,对人物的主观理解并非猜疑,而是依据事实,依据记者采访和观察得来的真实存在。
我希望自己在阅读时能够身临其境,因此,听觉、视觉、触觉、人在空间中的位置、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我很感兴趣、会不自觉记录的东西。在采访时,我会在备忘录或采访本里画出一栏,专门用于记录采访时的第一感受和各种细节,比如采访对象的某个表情,在当时感受到的情绪,环境、天气、气温,能够辅助我去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
Q:有时碰到同一个选题,不同媒体报道的角度会大相径庭,这时候如何处理?
A:在事实性信息上,如果几个人在采访时说的话完全不一样,是不能下论断的。要多方查证,用指标去核实,而非主观感受;平等地给予双方发声的机会,呈现一种复杂的真实。
对一个人的理解,很多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包括采访对象自己,有时候写出来了,采访对象会质疑记者所写的稿子,因为有些是记者的想象。挖掘得足够细致足够深,有些东西就会浮出水面。记者在有限时间内接触到了第一层面的真相,可能这座冰山下的你还没有摸到。但这并能否认记者采访的真实性,这是有限的真实,可以有多面解读,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Q:您入行的第一篇报道是《一颗棋子 跳出重围》。当我们面对有过创伤的采访对象,如何平衡好“新闻伦理”?
A:我最近也在反思,如何不去刺痛采访对象隐秘的伤痛?《一颗棋子 跳出重围》的王老师是我入行以后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到现在我还是挺愧疚。我在采访时比较生硬地问到了他个人的感情生活,他当时选择回避了这些隐秘的事情。有时我想把人物呈现得更丰满,稿件可读性更强,所问的内容却不一定有较强的公共性,并且采访对象觉得某些内容被呈现后会对其未来的生活造成打击。
在写《富士康返乡者的归途》的时候,我在小红书和微博上找采访对象。当时一些工人已经返乡,认为似乎已经没有必要接受采访。记者这时不要用公共利益“要挟”他,“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的处境”有点道德绑架,是绝对不能的。要把握好伦理问题,在尊重采访对象的情况下,确保报道的公共性。

04 走到塔外,走向旷野
Q:毕业后您直接进入了中青报工作,从学生过渡到“记者”,是如何快速适应的?
A:首先要多问,多跟编辑交流。那段时间我问过很多同事,他们都非常热心,愿意提供建议,但是不会有人主动告诉你稿子要怎么写,要去看什么书,可以参考哪些稿子。我的第一篇稿子是编辑让我自己去采访。他不会说要列哪些问题,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些地方应该着重去问,所以也要多看好稿子。任何稿子都是从模仿开始,看与自己所写题材相似的稿子、喜欢的稿子;要读很多遍,总结如何写开头、怎么用直接引语、怎么做衔接……我在第一年进步快的最大原因是看了冰点的很多稿子。我看稿子特别慢,花一个小时可能一篇8000字稿件都看不完,但是会看得很细。
再次要自己多琢磨,而且我觉得心态也特别重要,要学会忍耐,忍耐一些你觉得很无措的情绪。有时候觉得稿子写不出来了,或者会有这种感觉:采访是没有办法穷尽的。别人说自己的工作是良心活,我觉得记者其实也是良心活。干多干少完全取决你想把稿子呈现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想到此为止是可以的,但你知道它最好的样子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你达不到,能做的就是穷尽采访,去尽可能联系你能想到的人。它是没有上限的,这种痛苦没有尽头,而你自己的能力又是有限的,你也要去适应有限和无限的冲撞,而且这是有时效性的——按正常周期,两三个星期完成一篇稿子,你最好要在一个星期里去完成采访。
我是有点完美主义的人,很难接受一个想法没有实现。跟自己和解就变得特别重要,可能你在采访完会特别懊悔,“有的问题我怎么没有问?”其实没有必要责怪自己,可以补采,况且现有材料可能已经足够去编织。不要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记者,或者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很多,要接纳自己,这种心态一开始就要摆正。我之前实习经历很少,都没有在社会上进行正经采写的经历。只要你愿意下功夫,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跟采访对象沟通,不给自己设限,我觉得任何人都可以做记者。
Q:和前辈相处时有哪些难忘的事情吗?有没有哪个时刻觉得自己在被带着向前走,非常愿意留在冰点继续做下去?
A:我去年很焦虑的一件事就是担心自己没有进步。刚入行的时候是从0到1,这算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但是从1再往上的话,其实很难。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或者是觉得自己进步很慢,想知道方向往哪。
主编说要放宽自己生命的刻度。她提到一位前辈,他之前帮农妇写官司的10万字稿子,其实没有人要求他做这个事情。稿子发完后,他每年都能收到这位农妇寄来的花椒,办公室那一层楼都是花椒的香味。并不是稿子结束了,事情就结束了,它会留下很长远的影响,你能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Q:入行2年半,面对目前的舆论环境,作为记者的您会产生虚无感吗?
A:我很喜欢记者这个工作,有实实在在的产出,作品也带着你的印记。总有人说“我读过你的稿子,特别感动”,我会特别开心,觉得努力有了回应,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份存在感能打破虚无感。
虚无是当你考虑到,这份工作对自己是有意义的,但对更多人而言会更有意义吗?你真的在做实事吗?但我觉得没必要想太多,实习和正式入行最大的不同是,工作需要赚钱,你是要生活的。多想点实际问题,有助于身心健康。
我一直都很希望能够跟采访对象互相陪伴。《山里的孩子在写诗》这个故事是我去实地感受、和孩子们聊天而来的。有个女孩和我挺投缘的,有时会给我打电话,这也是我第一次与采访对象保持联系,让我觉得是能做些什么的。

焦晶娴与同事和老师、孩子们的合照

但我也有一个疑惑:一个选题,挖掘得多深算是挖透?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做的选题无聊,觉得“我在写什么呀?”,不知道自己意义为何。在探索多面性的同时,我觉得自己有时所做的不一定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人家,于是我会思考,能不能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意义?
《山里的孩子在写诗》写到的诗歌课的老师特别负责,也很理想主义,愿意在不被理解的环境教孩子们写诗;公益组织也是在做实事。可能一篇报道会给这件事增加知名度,让更多人意识到教育包含着美育,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对于成长为健全的人很重要。但我其实只是一个去了就走的旁观者。
Q:作为一位入行两年的记者,您有什么给新闻学子们的建议吗?
A:我觉得遗憾的是在大学没有做这些:第一是对新闻行业的理解,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媒体。媒体的风格、氛围都不一样,有些你很看重的东西在一些媒体中无法实现。可能这对大学生来说有点过早了,毕竟能掌握的信息有限,但要有这个意识。你可以留心这些,也可以去问在媒体工作过的人,多留意,多获取信息。
第二是确定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意识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多去涉猎不同的领域和话题。我在学生时代容易陷入自己狭小的环境里,视野非常局限,觉得只有跟学生有关的事情才是很重要的。新闻时事、社会常识性的东西,有时候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但是当你成为记者后,会发现自己当时很无知也很可笑。当然这也许没有办法避免,毕竟我们都还不成熟。在大学期间看有这个意识,是非常超前的,知道很多事情与我相关。不能老是沉浸在安逸的校园里,有这种胸怀很重要。
第三建议多看书。我很后悔大学没有多看书,很多时间都在迷茫,没有找到方向。那时候没想到自己会干记者,也比较胆怯,不敢尝试很多事情。越年轻,越应该去尝试,尤其是大学的可能性会更多。如果能够多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不一定是记者,甚至可能找到一些想象不到的方向吧。
第四,多锻炼身体,一定要保持充足睡眠,有一个好身体。工作有时是自己没法控制的,记者熬大夜熬不过别人,跑突发跑不过,做暗访调查跑步速度慢被抓住了就很尴尬。
第五,养成阅读稿件的习惯,一周找一篇喜欢的深度报道反复细读。假设自己需要操作选题,经常刷新闻,至少一周集中刷一次,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我觉得要有这种意识,否则你对世界的观察就是很局限。
*文中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来源:青春诗文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LEQPeyRrOoReu4exwakXg
编辑:郑程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5 22:37
【案例】
超高罐车被卡立交桥,记者采访被抢手机,官方最新回应

11月4日
济南市历下区燕山立交桥上
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大型拖挂罐车
因罐体高度超过桥体高度而卡住
据了解
当时有记者
在事发桥下人行道上护栏内拍摄采访
被身穿警服的男子要求删照片
在被拒绝后
身穿警服男子随即夺走手机
11月4日晚
济南市历下区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称
目前已经在了解处理这个事情
处理意见需要请示领导后
由相关职能部门回复



济南燕山立交桥一辆大型拖挂罐车卡在了立交桥上(网络截图)


记者采访被抢手机
据报道,11月4日,济南市历下区燕山立交桥上,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大型拖挂罐车因罐体高度超过桥体高度而卡住,记者在燕山立交桥东北角人行横道处拍摄照片,一名身着警服男子走过来要求记者删除照片。在记者明确拒绝后,现场有民警通过对讲机联系“分局”。十分钟后,两名同样身穿警服,胳膊上戴着“历下公安”袖章的民警上前询问,再次要求删照片,在记者再次拒绝,并明确表达拍照自由后,一警号为“014826”男性民警情绪激动,以“维护治安稳定”为由要求必须删除。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场该男性民警要求记者及其随行人员“跟我们走一趟”。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记者欲用手机记录其警号,该民警随即上前抢走手机,并大声呵斥。与记者的同行人员欲拿出手机拍摄时,该民警再次上前抢夺并且多次推搡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位男性民警对记者说,“你还拍不拍了?你不拍我,就把手机还给你。”据了解,随着围观群众的增多,该民警将记者手机扔到护栏上,随即离去。
11月4日下午,记者联系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分局新闻科,电话无人接听。11月4日晚,济南市历下区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已经了解这个事情,具体处理意见需要请示领导后,由职能部门回复。
公安部:
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
记者查询得知,近年来,公安部明确部署,多次提出民警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同时,目前针对民警执法有系列相对完善的制度建设,除《人民警察法》之外,另有最新版即2016年修订版《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以及2018年公安部出台的《公安机关现场执法指引》,《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等系列法规,但上述法律法规并无任何一条规定指出,公众不能用手机拍摄警察执法。
据央视新闻报道,2016年7月26日,公安部发布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演示视频,对一线执法民警工作流程进行培训。该视频培训内容专门给民警执法如何面对群众做出规定,在面对围观群众拿手机拍摄警察执法时,只要拍摄不影响正常执法,民警就不许强行干涉,而要自觉接受监督,习惯在“镜头”下执法。


来源:光明网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717456149309056&wfr=spider&for=pc
编辑:覃韵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21 21:56
【案例】
女记者采访后信息遭泄露,遭电话轰炸辱骂!

记者报道一些事件,往往会引起当事方的不满。而这次,一位女记者采访后报道尚未发布,手机号却被泄露,遭到了电话的连番轰炸和恶意辱骂。

“你们这些记者***”

“我***,我弄辆车干活了你罚我好几万……我做错了啥,***别人乱扔垃圾你也罚我……”

“你管我咋知道你电话了。老子昨天晚上骚扰你,今天还骚扰你。你**报警啊,你不报警你是畜生。”

11月20日凌晨,潇湘晨报一名女记者突然接到陌生号码的持续电话轰炸,并收到多条辱骂短信。在将该号码拉黑后,对方又换了个号码继续“轰炸”,短信辱骂、诅咒的内容也在进一步升级。

而原因,则是记者几天前采访山西临汾侯马市西里村违规倾倒建筑垃圾一事。

11月14日,该记者曾就一条山西临汾侯马市西里村有人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的线索,多次联系侯马市城管队、张村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进行求证。后因详情尚未明确,所以暂未发布相关报道。

谁曾想,自己的报道还没发布,对方却因为违规倾倒建筑垃圾被罚好几万找上了记者的麻烦。


那么问题来了:记者没有接触过的建筑垃圾倾倒方,究竟是从何处获得记者的联系方式?

唯一可知的是,该记者在向张村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求证时,对方记录了该名记者的电话及所属媒体,表示领导应该会就此事给予记者回电。

不过,记者没收到该部门领导的电话,却等来了垃圾倾倒方的电话轰炸和辱骂短信。

20日下午4时多,潇湘晨报记者就隐私遭泄露并被辱骂威胁一事,致电临汾侯马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将进行反馈。

随后,记者又就此事向侯马市公安局反馈,截至发稿暂未获得来自当地警方的进一步消息。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Tz482I7g9e_0MMjNtTujA
编辑:郑程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21 00:32
【案例】
兵分两路!新华社记者一夜未眠
北京时间121823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甘肃105人死亡、青海11人死亡,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迅速响应,兵分两路向灾区进发,在现场传回大量图文视频消息报道。在现场,他们遇到了当志愿者的出租车司机、互相鼓励安慰的高中生、忙碌的医护,这篇次日早晨播发的现场直击,为我们介绍灾区目前情况。
甘肃积石山地震 | 寒夜里的生命守护——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灾区首夜目击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胡伟杰、张睿、马希平
12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气温已降到零下十多摄氏度,许多居民已入眠。2359分,一场6.2级地震突然袭来,全县百姓在严寒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夜。
图片1219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陈家村,救援力量在现场整理物资开展救援。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积石山县海拔高,天气冷,地质复杂,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据统计,这次地震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793米。截至1911时,地震已造成甘肃105人死亡、青海11人死亡。
19日凌晨,新华社记者从甘肃省兰州市出发,兵分两路赶赴灾区。在前往灾区的路上,一辆辆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的车辆从甘肃多地驶出。在临夏州州府所在地通往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高速公路上,警灯闪烁,警笛呼啸,一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赛正在急速进行。
经过3个多小时的“夜行军”和“急行军”,记者抵达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家镇坐落在黄河岸边,是甘青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小镇。
193时许,记者在大河家镇陈家村看到,地震造成电力中断,整个小镇漆黑一片。在部分路段,电线因强震而垂落在地上,部分房屋倒塌,碎玻璃、砖头、石块散落到街道上。村民们被疏散到相对开阔的地方,数十辆应急救援车辆和救护车正在救援。
一夜余震不断,天气严寒、呵气成冰。在大河家镇,为了群众安全,镇里、村里组织大家在户外生火取暖。
在大河家镇四堡子卫生院,记者见到医护人员正在为群众包扎处理伤口,自发前来救援的出租车司机将需要转移的受伤群众送往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在救援现场,一些村民合力将受重伤的群众抬上救护车。
出租车司机马达吾德凌晨2时就出发赶往受灾较为严重的陈家村,他给记者展示手机上出租车微信群中闪烁不断的需求消息:“有没有空车,这会快到陈家村,接受伤群众。”底下跟随着十多条“收到”,出租车司机纷纷当起志愿者。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互相鼓励、帮助。
大河家中学高二学生马世俊从宿舍跑了出来,他光着脚连外套也没来得及穿。楼道上满是掉落的墙皮。他说,地震发生后,学校老师立即组织学生到操场避险,清点人数,并找来了衣服和鞋子让他们穿上。
“看着救援人员越来越多,我没有地震刚发生时那么害怕了。”马世俊说。
图片1219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地震伤员接受诊疗。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位于大河村的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被用作临时救助点,全院140多名医护人员4时许均已到位,他们在医院门前集中照顾受伤群众。
医护人员中有的家里房屋在强震中倒塌,有的还未与亲人联系上,便投入救援。“我家里七间房屋全部被震倒了。”医护人员石丽珍抹着泪,将冻出冰碴的盐水塞进被褥里解冻。
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马渊俊介绍,住院部大楼在震后出现严重裂缝,他组织医护人员,冒着余震危险,将医疗物资紧急从仓库中搬运出来,并在路边用被褥搭建起床铺,紧急救治受伤群众。“生命是最重要的,只要人在,就有希望。”
目前,这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赛还在持续,甘肃各方力量紧急驰援积石山县。
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已启动省级二级应急响应。甘肃省应急厅紧急调拨棉帐篷、火炉等物资运往灾区。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已出动10多支地震救援专业队和1支战勤保障力量,2200名消防人员正赶赴灾区,或备勤待命。
来源:广电业内 (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lbwpybn5gJMWSQ52qp8og
编辑:覃韵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22 22:43
【案例】
记者手记:越往震中走,越感受到地震的破坏力
182359分甘肃发生6.2级地震,我接到通知:“带上厚衣物,收拾好采访设备,随时准备前往灾区报道。”

电话铃声响起,和衣而睡的我几乎从床上弹起来,回复了签稿人,背起背包冲出门外,一路从六楼小跑下去,天漆黑。

零下十几度的积石山县远比我想象得冷,路面积雪未消,套了两双袜子,脚还是冻得刺痛。在吹麻滩镇,灾区民众在街头避险,披着被子生火取暖,人行道有碎玻璃渣和砖块,商铺的货物散落一地......
深入一线——相信真实的力量
居住在积石山县城的鲁先生,他们一家从6楼跑出来,驱车到空旷、周围无高楼的滨河路上。
他向我还原了地震现场:震感强烈,亲戚被掉下的瓦片砸破了脑袋,土墙坍塌;气温低,邻居来不及穿衣服就跑出来。
越往震中走,越感受到灾难的破坏性,也感受到国家救援力量的强大。震后7小时,数顶帐篷已出现在灾区临时安置点。震后13小时左右,帐篷已搭好数十顶。
搭建帐篷、放置床、被子、火炉,并引着火……夜幕降临之际,灾区的百姓们已相继入住进去。在此之前,发电和通讯设备、流动医院、爱心餐摊位、供水供电车、物资保障车辆等等,悉数进入临时安置点,解决了灾区民众各个方面的生活问题。
帐篷下,有孩童玩起老鹰捉小鸡,和兵哥哥“斗智斗勇”做起数学题,让这片受灾地区不再都是灾情的阴霾。
关注周边——凝聚多方的力量
除了现场,我们还应该关注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局、消防、卫生等等多部门的动态消息:发布了什么指令,出动多少人,带了多少设备......从中能体现灾情的严重程度,也能让灾区的民众吃下定心丸,让他们知道“救援在路上,马上到”。
除了震中,我所在的省会城市兰州,也被外界关注。地震对省城波及情况如何,社区如何排查居民受伤情况,学校老师如何带领学生操场避险,这些都可以加进稿件,以及还有身为“震中人”的感受。
全面报道——发挥记者的力量
地震发生后,各家媒体用多种角度揭开“震区的生活”。如我同事采写的《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重灾区见闻:自救与被救同在》《甘肃积石山震区重拾“烟火气”:一碗热汤面驱散寒意》《甘肃震区里的“童真”》,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好的角度和故事才能传得更远。与前期采访不同的是,后期需要“鱼眼里挑珍珠”,判断更有新闻价值的采访人物及地点,并做到扎实采访,讲故事、写细节、融背景,完成一篇动人动情的现场报道,但也要注意,适当抒情莫过度煽情,做到真实客观。
抗震救灾进行到后期,信息已经铺天盖地,报道思路自然也要变,从现场见闻、惊魂一刻,递进为人文关怀、人物故事、救援黑科技、他救与自救,报道体裁也逐渐由短消息,变成人物通讯、记者手记、震后温情集锦等等。
20日下午,大河家镇街道上物资捐助车辆来来往往,不断送往各个临时安置点。一户村民家一片狼籍的院子里,几只兔子蹦蹦跳跳,显现生机。


来源:庖丁解news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0itFPr8zIApQewf9zYZhw
编辑:覃韵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29 22:28
央广网记者王晶:受访者的信任是做记者的最大力量
她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王晶。作为一名民政领域记者,她在多年的报道中帮助盲人,跟进推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落地与实施。
她扎根乡村,报道各地新乡村蓬勃建设的景象乐此不疲。
她认为受访者给予的信任是她做记者最大的力量!
file:///C:/Users/%E5%AD%A4%E5%9F%8E%E6%95%85~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2740/wps3.jpg
(图片过大,请移步公众号查看)
来源:中国记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eAcosdlAbzdvJC2PfRaoA
编辑:程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31 18:43
编辑部故事2023:好久不见,万般人生
[attach]46735[/attach]
2023年2月,阿那亚海边日出 | 郝羿
2023年1月,记者梁婷迎来了“阳康”后的第一次出差。出发时,她兴奋地拍下了北京站大楼,还拍下了一杯放在车窗边的百事可乐。她说照片充满了象征意味:一切都将回到正轨,百事顺利。
这也是编辑部每个人的感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疫情成了前往新闻现场最大的变数,大部分采访被困在以电话为媒介的沟通中,而这份职业最动人的部分之一,恰恰是那些“在路上”的经历。
新闻同行之间总爱说“现场见”,这一声招呼,在2023年的春天又多了起来。去往土耳其震区的航班上,记者李晶晶遇到了久违的同行,最后抵达那里的有几十家国内媒体。她能感觉到,大家好像都在卯足了劲儿要做点儿什么。
重新上路不光是新闻人的愿望。在一场场演唱会爆满之后,接受我们采访的歌迷们一边抱怨着黄牛乱象下的一票难求,一边抑制不住描述着数万支荧光棒组成的蓝色海洋,“好兴奋,好多人。”还有受困在北京门头沟水灾的研学团的孩子们,相比经受的波折,他们更愿意提起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期待,他们的父母也说,三年憋坏了,想让孩子们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2022年,编辑部刊发的稿件中,有38篇与疫情相关,而在202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5篇。新闻总是与社会的脉搏同频,春节时,一条许久不见的新闻出现在我们的视频号上——周口庙会摊位拍出了41万“天价”,之后几个月里,还出现了堵满登山者的珠穆朗玛峰、在机场迎接中国游客的泰国总理。在9月,一条深圳不再完全限制“路边摊”的视频,被转发了两千多次。
[attach]46736[/attach]2
023年春节,北京朝阳站 |李晶晶
记者张帆在采访时,遇到了一个尝试用“体力活”校正生活轨迹的女孩,她一点都不喜欢自己在上海的白领工作,于是在两年前辞职前往了新西兰,住在房车里,成为了一名屠宰厂流水线女工。张帆看到了一次好像“重启电脑”式的操作,当卡顿出现,就关闭那些占用内存的程序。
过去一年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重启。在上海封控期间接受我们采访的“团长”们,有的辞职出国留学,有的考研成功、参加了第一场大学篮球赛。还有那个做过脱口秀演员的“团长”,李晶晶在一次电影节上见到了她,女孩已经转行做起了播客,过去一年总漂在外面,从内蒙古到日本,去了很多地方。
两个人上次联系,还是女孩做“团长”时那次90分钟的连线,电话那头的女孩正阳着,嗓子哑哑的。当现在她们肩并肩看完一场电影后,从线上到线下,李晶晶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奇妙感觉。
4月,纪佳文也终于在成都见到了那位盲人按摩师,一次因为疫情几度推迟的采访。按摩师生在巴中农村,21岁那年在父母安排下,嫁给了一个根本不爱的男人。后来她执意走出大山,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纪佳文和她见面时,她的按摩店已经扛过了疫情时的四五次闭店,她正坚定地要把离婚官司打下去,结束那段没有感情的生活。
一场重启意味着什么?在5月的淄博,一位当地退休干部对记者李一鸣说起这里爆火的原因,他觉得并不是因为烧烤,“是太多人需要一场释放了。”说这话时,他们身边烧烤摊的炭火一桌挨着一桌,街头歌手穿梭其中,吉他扫弦撞在扎啤杯上。
但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还是在淄博,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八大局菜市场,李一鸣见到了一对经营水果摊的夫妇。摊主大叔总是乐呵呵的模样,他努力融入着这场狂欢,拿马克笔在椰子壳上写下了“淄博欢迎你”。他讲了生意怎么捱过艰难的日子,也发愁现在火成这个样子,游客都是奔着网红美食去,来买水果的人反而少了。
几天前,李一鸣又收到了大叔的信息,到六月份他实在坚持不住,把铺头转了出去。他还是那么乐观豁达,“如果再来淄博,我就有时间陪你了。”
际遇不同,悲喜不相通。就像张涵在采访时遇到的一群还在以更严格标准防疫的人,他们的做法被各种“不解”包围,甚至是最亲近的人。张涵也一度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会在家里分区消毒,甚至自制空气净化器。
直到她听他们说起各自的原因,有的因新冠失去了亲人,有的父母体弱多病,还有的在首阳后出现了长期症状。关于如何对待一场疫病,观点或许永远无法弥合,但可以做到的是更多的包容尊重。
[attach]46737[/attach]
8月,超过五万人在新工体观战中超 | 郝羿
纪佳文在2022年3月认识了麦佳(化名),一个有些叛逆的13岁女孩,她想用身体换取自由和金钱,最后遭遇了几名成年人的性侵。那次采访的收尾很“狼狈”,纪佳文先是被判定为次密接,又遭遇当地即将封控,她研究了几条线路才回到北京。
前不久,纪佳文想问问麦佳的近况,信息发过去,出现在屏幕上的是红色叹号。她察觉到,也许自己的出现,只会让女孩再想起那段“失控的日子”。麦佳的妈妈说,母女感情上裂痕很难弥合,女儿还是和外婆住在一起,也不愿再回学校。
很多人都还在原地等着重新上路的机会。3月份,杭州一位31岁的外卖员,在凌晨取餐时突发心梗昏迷。他的父亲告诉记者李佳楠,儿子想赶紧攒够结婚的钱,在他晕倒前的半年,新入行的骑手越来越多,为了维持收入,他改跑了夜班,延长了工时。最近一次联系,老人说,儿子终于恢复了意识,但因为缺氧时间太长,谁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离开病床。
梁婷1月份的那次出差,目的地是唐山,去见那位30多年前从贵州被拐卖到这里的阿姨。她61岁了,凭着记忆找到了故乡,但父母都已经过世。 她甚至记得拐卖者的名字,也找到了住址,但已经错过了法律上的追诉时效。
坐在她那间位于唐山郊区破旧的平房里,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门窗都在漏风,听她讲着过去几十年的委屈,梁婷意识到,也许生活从来没有所谓的“回到正轨”,人们只不过一次又一次挣扎着站起来,直面命运的残酷,继续跋涉。
时光不会遗忘,时光一直向前。在编辑部“回到路上”的一年里,我们在听、在看、在写,有人痛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管它蓬勃还是低迷;有人徘徊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为了更好的选择,左右为难。寻找通途,枝蔓必定曲折,但请相信,只要在路上,走,就有希望。只有在路上,我们才能找到答案。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北青深一度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VWOGUCYEdtIGPlR0fs80g
编辑:程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3 21:54
【案例】

编辑:郑程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9 23:44
【案例】

哎,还闷头搞策划呢?快餐时代系列报道还有人看吗?
导读


新年伊始,传媒茶话会选题会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茶茶:“领导,成都媒体集体爆发,每家都做得挺好。”



领导一拍板:“这倒挺有意思的,是什么原因呢?做个选题分析分析。”


茶茶:“好几家媒体呢,一篇说得清楚吗,要不做个系列吧。”


桦桦:“别整系列了,早就过时了,现在还有人看吗?”


然后,编辑部几个人七嘴八舌议论开了……信息爆炸的当下,系列报道还有人看吗?


2024年1月初,带着这个话题,传媒茶话会对话大河网执行总编辑张培君、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佳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




新媒体时代,系列报道过时了吗?




快餐化、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的耐心少了,看一篇长文章都要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看完,动辄篇幅长、篇数多的系列报道还有人看吗?过时了吗?
“系列报道无论从媒体制作还是用户习惯上讲,都依然有价值。”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佳的观点简洁明了。
从媒体角度讲,热点事件和话题总是在不断递进,甚至期间可能发生“反转”,媒体无法做到一时穷尽细节、给出结论,需要通过系列报道来进行动态追踪。一些节点性的自策划也是如此,系列报道依然是完整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最佳形式。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碎片化的信息就像零食,可以偶尔吃点满足胃口,但终究只是海量信息中的尘埃。“如果用人体来比喻,调查报道、系统化的理论著作等系列文章,以系统化的知识做支撑,就好比是骨骼,只有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立得住、留得下。”

“新闻报道作为精神食粮,不能全是立等可取的汉堡薯条,也要有下大功夫细烹慢熬的硬菜、靓汤。”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的观点直观明了:“不是长文章、系列文章没人看了,而是值得看的好文章太少了。
“不可否认,如今一些媒体策划的系列报道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上级,照搬材料,文风生硬,空话连篇,这样被动应付差事的系列报道受众当然不爱看,最多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甚至‘谁写谁都不看,写谁谁都不看’。”
可见,导致系列报道“过时”的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当下资讯过载与价值稀缺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主流媒体采编队伍浮躁、急功近利的现状。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下,尽管系列报道面临危机,但是其价值也更加凸显。”大河网执行总编辑张培君表示,“首先,新媒体渠道为系列报道创造了巨大的受众群体,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了解。其次,信息时代,系列报道对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媒体融合发展为系列报道更出彩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从媒体实际报道来看,只要选题好、站位高,既服务了主题工作又满足了公众需求,系列报道还是有市场的,值得投入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大做。
优质的系列报道不仅不过时,还是新闻业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项目之一。粗略统计,第33届中国新闻奖有30件系列报道作品获奖、第32届则有29件作品获奖。
也有分析文章发现,系列报道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率上属于“强势体裁”。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作品中,系列报道的选题涉及重大政治议题的比重较大,涵盖了政治、经济、生态、扶贫、就业等重大政治和社会议题、民生话题。
正如王长善所说:“碎片新闻就像薯片,嘎嘣脆怪好吃,但吃多了营养不良碎片化‘信息茧房’不能长此以往!主流媒体的‘发声地盘’不能拱手相让!”


四类题材适合做系列报道




部分媒体的系列报道内容寡淡、千篇一律、没有流量。哪些题材更适合做系列报道,能做出好的系列报道?
传媒茶话会结合访谈嘉宾观点,总结出四大类型。
第一,重大宏观选题
形象地说就是“市长”和“市场”都关心、渴望媒体大做特做的报道,值得做系列报道。
这类选题往往也与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合,例如全国两会、中共中央全会,等等。
第二,深入影响公共生活的社会话题
真正高质量的系列报道应该多关注民生问题、环保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但媒体还做得相对较少的
此外,社会话题可能本身也是热点话题,如清华才女朱令去世、东方甄选风波等。

第三,报道主题本身存在动态发展变化的可能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必须跟进关注的。例如一些争议性事件、纠纷事件等。
第四,趋势性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种新趋势、新发展方向的。例如网络直播的兴起与合规、年轻人“特种兵式旅游”、地方文旅策划的创新与升级等。
整体来看,见人见事、生动可读、有感染力、有传播力,就能做出好的系列报道。


做好系列报道两大秘诀




想要做出好的系列报道有哪些秘诀?
张培君分享说:“关键是抓住‘两个核心’和‘六个维度’。”
“两个核心”即导向正确事实准确。首先,现代传媒竞争激烈,但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首要意识,导向关乎生命,导向关乎发展,导向“金不换”。作为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聚集正能量,发出好声音。
其次,新闻本源告诉我们,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不能跟风,对新闻源要核实核实再核实,不能偏听偏信。

与此同时,一组系列报道至少还应注意“六个维度”:高度、速度、广度、深度、力度和温度。
首先是高度。所谓报道高度,在于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
其次是速度。新闻讲究时效性,能够助推新闻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成功的系列报道背后,需要创造性思维,也需要快速响应机制。
此外,还要注意空间范围广、影响力大的广度,体现报道独特性和深刻性的深度,具有振聋发聩、直击人心的力度,饱含人情味、故事性、具有人文关怀的温度
王长善形象地比喻:“做系列报道就像搞大工程,需要抱着审慎的态度,做好充分的调研,提前研判可行性,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创新表达方式和报道方法,用技术赋能传播,不打无准备之仗,把好事办好才是高手。”


系列报道四个避坑锦囊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热点事件刚刚发生,便有很多解读。2023年个别媒体针对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的系列报道存在瑕疵,引起争议。
这类系列报道如何避坑?传媒茶话会总结了访谈专家给出的四条锦囊。
一是谨慎筛选事实,即如何界定出准确的阶段性事实并发布——如果某个事故暂时只能确认有人员死伤,就点到此为止,不轻易发布没确证的死伤数字。
二是对一些违背常识的事件细节和当事人发言加强把关,不夸大或诱导用户。
三是不轻易下结论或表达立场,通过全方位的采访和评估,理性介入事件的发展。
四是不犯经验主义、主观主义错误,不做片面报道,在报道争议事件、纠纷事件时,注意单篇报道的完整性,避免只呈现单方信源。

纵然部分报道存在一定瑕疵,但也正如刘海明所说,新闻报道应该允许容错率。“只要虚心接受批评改进就行,不能因噎废食,如果媒体都是胆小、瞻前顾后不利于行业发展。”
新媒体时代,面对一些自媒体、商业媒体、社交媒体短平快、轻量化传播的冲击,主流媒体更该发挥“历史主动”,保持头脑清醒,扛起主流价值的大旗,加强优质内容生产的能力,用系列报道的“厚度”补上“碎片化”阅读的“薄度”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sEg9RvfTNw4TiDTov0H1g
编辑:潘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3 19:32
【案例】
收藏!来自全球资深调查报道编辑的第一手建议
“每个人都需要一位编辑。” 这是美联社资深调查编辑 Ron Nixon 在第 13 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GIJC23)其中一节关于编辑调查报道的座谈上要求会众重复的格言。为什么?因为正如座谈嘉宾所言,优秀的调查编辑可以使故事更有力、保护和激励记者,并令调查过程更符效益。

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报道项目(OCCRP)的出品人兼联合创始人 Drew Sullivan 表示:“成为优秀调查员的要素,不一定就是成为优秀调查编辑的要素。” 对 Sullivan 来说,差异在于编辑的任务是什么以及他们的工作处事手法。调查编辑的工作就是让记者成功,指导而非指点他们,并在出现问题时承担责任。

他说,调查编辑不允许有自我,“你必须放弃所有的功名。”

座谈嘉宾分享了成为优秀调查编辑的第一手建议,包括报道提案到出版后的跟进;他们包括:OCCRP 的 Sullivan;美联社的 Nixon;Quinto Elemento Lab 的编辑兼联合创始人 Alejandra Xanic,该媒体是墨西哥的非牟利组织,有在墨西哥、萨尔瓦多和巴西发布调查报道并培训新的调查编辑;还有 Vinod K. Jose,印度媒体《The Caravan》的前编辑。

1. 找出故事是什么
Sullivan 说:“在展开跨文化和跨协作计划时,对于如何算是一个好故事的命题通常都会存在截然不同的想法。” 他说,一个好的调查故事应该要专注、可行、重要、对读者有吸引力、有潜在影响力,而且成本不要太高。

美联社的 Nixon 则表示,他在调查开始时会进行概念编辑,并会坐下来请记者给他讲一个故事。“人们会开始列出事实;我不想要事实,我想要故事,” 他说。“它可以帮助你概念化你要去的方向。他们有很多事实,但要由你以编辑身份去从中抽取出故事的所在。”

2. 订立好的调查计划
Sullivan 表示,在能辨识该报道所需的关键信息之前,调查不应继续进行。他说:“要迫使记者证明符合故事最起码的信息,在此之前,不要做任何其他事情。” 例如,编辑的工作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阻止记者直至跳到人物和采访上。

“如何证明关键信息,决定了你在故事中可以说什么,以及将如何叙述它,” 他说。

3. 确保故事紧跟重点
询问记者他们的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帮助他们集中专注。Xanic 会让记者写下这一点,并将它贴在桌面上,以时刻提醒他们故事的焦点为何;不过他明白,这可能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改变。

Sullivan 则说,定期、反复地与记者交谈,能帮助他们弄清楚该调查故事的核心和过程:“记者透过谈话来思考。你(编辑)在那里倾听……并提示他们——这就是他们学习和理解他们的故事的时候。”

4. 组织起来
Xanic 表示,记者经常忽略出色的调查编辑中 “无聊却又重要” 的一个面向——组织。她说,让记者在收集素材时整理好它们并跟编辑分享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编辑 “知道足够的细节,可以提出明智的问题,让记者看到其中盲点”。

5. 建立持续更新的动态文档
Xanic 建议编辑建立一系列在线文件来为调查团队提供协助。这应该包括调查的时序清单——如事件和调查的时间表,并罗列出相关的所有其他文件和素材料的索引。

除了记录调查证据的实体或数码文档以及任何信息索取要求的文件外,编辑还应鼓励记者做笔记,总结他们从采访中以及在报道过程中定期了解到的情况。这应该包括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帮助编辑与紧贴记者和报道,并适时提出问题或报道建议。

Nixon 对此表示同意,并表示记者应该对他们收集的每一份文档和访谈进行注释:编辑在为最终的调查报道审稿时,需要能够看到或听到引述或发言的背景脉络。

“确保你与记者对话的笔记是井然有序的,” Xanic 补充道。“编辑可以记住记者忘掉的东西。” 此外,编辑也需要建立和更新调查的时间表和预算。

6. 逐行编辑
无论是为文本故事还是视频画面进行逐行或逐帧编审,调查故事的编辑需要巨细无遗地审阅一切。“你正在审问每一项事实,”Nixon 解释道。“让你绊倒的不是大事;它们总是小事。”

他说,这需要很长时间,但总比事后更正或卷进诉讼更好。记者可以透过记录并提供故事中引述的所有发言和事实的证据来帮助这一过程。

7. 知道什么时候该说停止
记者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陷入无底洞——编辑需要阻止他们浪费时间。Sullivan 说,如果故事真的报道不起来,他们也需要成为结束调查的人:“你需要成为房间里的那位成年人……重要的是,你不要不断地在没用的事上投入大量资金,你必须杀掉这个故事。”

8. 保护你的记者
编辑需要为调查期间记者的安全负责,全面认知到危险、倦怠和其他身心问题。

“记者会迴避考虑安全问题,因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不想处理这个问题,所以必须由你来处理,” Sullivan 说。请为记者订立如何处理报道或接触消息来源的流程协议,并不断提出问题,以评估他们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至危险。

Sullivan 说,编辑们还应该 “承担责任”,保护记者免受法律威胁或新闻编辑室管理层的担忧:“确保记者安全和获得庇护,以便他们能够专注于他们需要做的事情。”

来源:全球深度报道网(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UUKuTrrih7gCmgg0MrwQ
编辑:潘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2 16:42
【案例】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5 19:08
【案例】


媒体与法治:马树山案

(一)
我是在2023年12月中下旬接到马树山案的线索。接到线索的第一刻,我知道这是一个大新闻,出乎我意料的是2024年1月稿件刊发后引起的各界关注度之大、持续热度之久。

马树山,来源:河北省文明办,2016年。

案件的线索,来源于一位认识多年的朋友,她恰好认识并了解马树山老先生一家。

听她简单介绍完情况后,我有些吃惊:为什么到了2023年,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件事情是真的么?

于是我开始进行初步的采访求证,并找到了马树山老先生的家人以及其他几位知情人。

新的消息不断传来:

2023
年12月20日,马树山被迁西县检察院批准逮捕,由迁西县公安局执行逮捕。此前的2023年12月8日中午,他在家中被警方带走,当晚没有回家,次日即被刑拘。

马树山家人聘请的律师——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的陈伟律师,向迁西县公安局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并要求迁西县公安局整体回避,但均未果。

8
天之后,12月28日,迁西县公安局对这个案件侦查终结,以马树山涉嫌诬告陷害罪,向迁西县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

律师向迁西县检察院也申请对马树山取保候审,并要求进行听证,还要求迁西县检察院整体回避,均被拒绝。

5
天之后——中间还包括元旦3天假期,即2024年1月2日,迁西县检察院就马树山案向迁西县法院提起公诉,而且指控的罪名增加到2个,除诬告陷害罪,还有诽谤罪。

……

当记者这二十来年,我接触过的各类刑事案件至少也有几百件,但从未见过司法机关“效率如此快”地办案。

这究竟是怎么了?

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法院是否也会对马树山进行“快审快判”?

已经75岁的马树山老先生,在看守所已经待了20多天,他的身体情况怎样?

(二)

在感到事态紧迫性的同时,我决定还是回到事件的源头:

马树山到底写了哪些举报信?

是谁最初到公安机关去报案的?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看到了马树山先生承认自己写的四封举报信,也求证到最初的“报案者”是迁西县委办公室,以及迁西县委办公室主要的报案内容。

掌握这些材料信息,我对成稿也有了信心。于是,我向报社领导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支持。

但是在开始写稿前,我决定再去一趟马树山的老家迁西县,去看看他家的基本情况,去当面听听他的家人朋友是如何看待他的,以及切身感受一下迁西县城的氛围和环境。

从北京到迁西,开车2个多小时能到;坐车的话,可以先坐火车到唐山,再从唐山坐汽车1个多小时到迁西,交通算是相对方便的。

对于习惯晚睡晚起的我来说,在那天起了个大早,凌晨6点,天没亮,我就出门了。

到了马树山老先生家里,我被眼前的场景给震惊了:

马树山的家,这是家中唯一有炕可以取暖的地方,图中人物为马树山的妻子。李微敖 摄

这哪里像一位县城里的退休正科级干部的家啊?除了那么多的奖状、证书、锦旗,他家和清苦的农户家又能有多少区别?


马树山的部分获奖证书。李微敖 摄
马树山的家,桌上的手机是马树山所用的。李微敖 摄
(三)

回到北京,我开始写稿了。

其实在写稿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在去迁西县之前,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马树山的举报信内容非常繁杂,我该做哪些取舍,又是否要对他举报的一些内容去进行求证。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到后来,我想明白了:

在马树山先生这个案件里,“程序正义”是第一重要的。

无论是退休的党员干部,还是普通人民群众,都有检举揭发的权利。

至于检举揭发是否属实,这个不应该由被举报人——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迁西县委书记李贵富的下属机构迁西县委办公室来判断;似乎也不应该由迁西县公安局来立案、侦查,并刑拘、逮捕马树山;似乎也不应该由迁西县检察院来审查起诉,由迁西县法院来审理。

而且这个案件,从2023年12月6日迁西县委办公室报案,到12月8日马树山被抓,到12月9日被刑拘,到2024年1月2日由迁西县检察院向迁西县法院提起公诉,整个过程只有28天。

尽管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刑事案件办理没有规定“最短的时限”,但在实际司法运作中,这起案件的“效率之高”,明显异常、反常。

上述种种,才是马树山案的“要旨”所在。

迁西县委大院。李微敖 摄

稿件写了2天多,在发稿给编辑前,我又对负责审理这起案件的迁西县法院进行了补充采访。

感谢我的编辑种昂老师,对我文章结构进行了一个重大调整,使之更符合新闻叙事的逻辑。

2024
年1月12日中午,我们第一篇文字稿件《河北一75岁退休干部举报当地县委书记后 被逮捕并提起公诉》发表了。几个小时后,我们新媒体部门的同事,将我拍摄的一些照片制作成短视频,也在网络上进行了发布。

等待稿件刊发前的心情是忐忑不安、非常紧张,原本12日中午,我约了同伴打羽毛球,因为修改稿件的缘故,我迟到了半个多小时。到球场之后,又对稿件反复地检查、沟通,打球过程是“心神不宁”“很不在状态”。

(四)

稿件发表后,引发的关注超乎想象。

除了网络间转载和热议外,我得到的其他反馈包括:

在1月12日当晚,河北省纪委监委、河北省公安厅、河北省检察院、河北省法院等几个部门就到了迁西县。第二天,河北省的上述部门和唐山市的相应部门,到了羁押马树山的迁西县看守所,会见了他。

3
天之后,即2024年1月15日,迁西县法院宣布对马树山老先生取保候审。当天傍晚,他回到了家中。

2024年1月15日 取保候审回到家中的马树山。马树山的家人 摄

15
日当晚,我们就此刊发第2篇稿件《获取保候审 举报县委书记后被逮捕的河北老干部马树山回到家中》。

1
月16日,迁西县法院裁定,准许迁西县检察院对马树山案撤诉,迁西县检察院撤诉的理由是马树山“不存在犯罪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12月29日,马树山的律师向迁西县检察院申请对马树山取保候审,但被迁西县检察院拒绝,拒绝的理由是“(马树山)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有社会危险性”。

1
月17日,我们又就此刊发了第3篇稿件《举报县委书记的马树山“不存在犯罪事实” 河北迁西县检察院撤回起诉》。

我以为事件就此会慢慢平息,接下来等迁西县检察院对马树山作出不起诉决定书,马树山案的法律程序就会结束。

没有料到,在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最高检召开的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座谈会上主动谈到了马树山案,而且用了比较长的篇幅专门讲述此事。

应勇说:“近期河北省迁西县老干部马树山因举报当地领导干部被逮捕、起诉的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高检高度重视,专门派出院领导前往河北指导案件办理;会同河北省检察机关,在审查核实的基础上,指令迁西县检察院以不存在犯罪事实对马树山依法撤回起诉,并将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

检察机关履职办案必须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决不能出现没有犯罪事实予以逮捕、起诉的案件。对检察机关在此案(即马树山案)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强制措施适用、监督履职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要在查清事实、准确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司法责任制规定,严肃追责。”

应勇还表示,马树山案“教训深刻,全国各级检察机关都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切实防止此类案件发生。我们的检察院是人民的检察院,必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确保检察权为人民行使、让人民满意。”

由此,马树山案再次引发了各界热议。

我们也随后刊发了这一案件的第4篇稿件《最高检检察长应勇:对检察机关在马树山案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严肃追责》。

1
月19日,河北日报也刊发了新闻,介绍了河北省层面的反馈:

“1
月12日,媒体报道‘迁西县一退休干部举报县委书记后被逮捕’事件,河北省委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对事件开展调查核查。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等部门直接调度,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赶赴迁西县,会同唐山市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当事人举报的问题进行全面核查。

目前,对错误羁押、错误逮捕、错误起诉已依法予以纠正,责任追究等工作正在按法定程序开展。工作组负责同志表示,其他各项调查、核查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定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彻查相关违纪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

马树山案报道迄今已将近一个月了。

这些天来,很多媒体同行给予我们报道以很高的评价。不少法律界的朋友也跟我说,马树山案可能会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案件。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也很不少。在自媒体世界里,甚至有不少关于我个人的文章、视频出现。

这些不虞之誉、溢美之词,我受之有愧,也非常惶恐。

我想,媒体的报道只是起了“引子”的作用,由此引发的社会各界对于马树山案的广泛关注,以及由此引起的最高检、河北省委等部门的重视和介入,才是马树山案出现关键转折的重要因素。

即使是新闻报道本身,我个人的因素在这中间,也相当有限。

稿件能够顺利刊发出来,并在随后的时间里顶住了重重压力,一直“活着”;在后续的关键时间点上,还能够持续跟进报道,这更应该归功于我的编辑,更应该归功于经济观察报报社的领导层,他们的勇气、智慧、胆识和担当,才更为关键。

我也认真思考过,在我工作过的七八家媒体单位里,会有哪几家能够做到让这些稿件刊发出来,并且能够“坚持”得住?

也并非矫情地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文字报道,即使记者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前期工作,有好的编辑,有优秀的媒体平台,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

因为我的理解里,“新闻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最后,让我们重温并谨记,2016年2月19日,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

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原标题:回顾这个案子,记者依然心惊!
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作者:李微敖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7Ekc3HT5lvE38-tVQVB8Q
编辑:李佳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9 17:52
【案例】
历时两个小时!美记者卡尔森已完成对普京采访,称曾遭白宫两次阻挠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肖新新】据俄新社7日报道,美国福克斯新闻台前主持人、知名记者塔克·卡尔森已完成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采访,历时两个小时。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7日证实,普京接受了卡尔森的采访。美国记者兼广播节目主持人亚历克斯·琼斯称,卡尔森的此次采访是史诗般的,将被载入史册。
卡尔森当地时间6日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他即将采访普京。该视频发布两小时后,浏览量超过2000万次。卡尔森说,“一场改变世界的战争过去两年,多数美国人对此一无所知。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地区正在发生什么,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乌克兰。美国人有权了解他们被卷入的这场战争。”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日报道,卡尔森表示,拜登政府曾两次试图阻止他采访普京。“约3年前,拜登政府非法监控我们的短信,然后将内容泄露给其在新闻媒体里的仆从,以阻止我们计划对普京的采访。上个月,我们很确定,他们又做了同样的事情。但这次我们还是来到了莫斯科。”不过,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让-皮埃尔6日否认了卡尔森关于美国政府阻止其采访普京的说法。美国《华尔街日报》7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卡尔森可能会在当地时间8日发布对普京的采访内容。
卡尔森说,他还将尝试采访乌总统泽连斯基,他认为美国媒体此前对泽连斯基的所有采访“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国家宣传,是形式最糟糕的杀人宣传”。
对于卡尔森对普京的采访,俄“Tsargrad.tv”新闻网7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观点称,卡尔森此行在整个“恐俄”西方媒体中投下“炸弹”,令西方感到担忧,但更多民众希望通过该采访了解真相。俄“军事观察网”认为,区别于预设偏见立场的西方媒体,卡尔森此次采访将以直接视角向西方等外界展示更真实的俄罗斯。

来源:环球时报
链接:https://www.sohu.com/a/757144684 ... 1741764QiTDqyJ_1090
编辑:李佳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23 19:24
【案例】
为了对抗塔克·卡尔森的叙事,泽连斯基接受了美国FOX电视台的采访。这次安排在库皮扬斯克方向,距离俄罗斯阵地2.5公里处,泽连斯基和记者布雷特·拜尔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
本次采访会做成《特别报告》节目,于223日基辅时间1:00FOX播出。为让乌克兰得到共和党选民的支持,泽连斯基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23 19:33
【案例】
美知名记者卡尔森爆料:英国前首相约翰逊索要100万美元采访费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鲍里斯·约翰逊想要100万美元采访费。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1日以此为题报道称,美国知名记者塔克·卡尔森表示,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被邀请阐释对乌克兰冲突的立场时,向他索要100万美元的采访费。
卡尔森本月早些时候赴莫斯科对俄总统普京进行采访,回国后接受了美国时政新闻媒体《火焰》杂志的采访。该媒体当地时间20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了对卡尔森的线上采访片段。卡尔森说,约翰逊把他称作克里姆林宫的工具,并因此事不停谴责他,于是他向约翰逊发出了采访邀约,但被约翰逊方面拒绝。后来,约翰逊的一名顾问告诉我,约翰逊可以跟你谈谈,但这场采访将价值100万美元,他想要100万的美元、黄金或是比特币卡尔森说,这件事就发生在一两天前。
卡尔森解释说,这是约翰逊同意跟他谈论乌克兰问题的唯一条件,他严厉攻击我,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我错了,或者为什么他是对的。而正是这个人,在美国政府的授意下,一年半以前凭一己之力阻碍了俄罗斯与乌克兰实现和平协议的谈判。我认为,这个人要对数十万人的死亡负责。然而,只要我不给他100万美元,他就不会在采访中告诉我任何相关内容。
卡尔森在受访时还称,在俄乌冲突中,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是一场洗钱计划很多人都在从(援助乌克兰资金)中牟利,鲍里斯·约翰逊就是其中之一。卡尔森说,我刚刚结束了对普京的采访。我无意为普京辩护,但普京至少没问我要100万美元。(王 从)
来源:环球网
链接:https://www.sohu.com/a/759243521_162522?scm=10004.55598_15-300008.0.0.10126_1101.topic:55598:5.0.9.a2_3X375&spm=smpc.channel_258.block8_93_gGCtrV_1_fd.1.1708649659651bV3LaHm_1090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27 17:09
“女企业家讨工程款被批捕”报道被指不实后,调查记者抛出证据

摘要:“女企业家讨工程款被批捕”事件,由深陷漩涡的六盘水市水城区政府“自我澄清”,显然不合时宜。建议由省里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同时,最高检将此案列为“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的第一案,直接派员审查监督

事情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耐人寻味……2月25日,央媒《中国经营报》刊发一篇猛稿:《
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 过亿债务政府只愿给1200万
》。随着稿件传播,舆论一片哗然。


据报道,少数民族女企业家马艺珈伊,为贵州六盘水承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幼儿园、小学等10个政府项目后,持续讨要工程款8年。2023年年末,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听证会召开当天,她被地方公安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
记者核实到,在她之前,为她代理债务执行的律师、律师助理等10余人已被刑事拘留,涉嫌罪名均为寻衅滋事罪。所涉事项,即律师等人曾在微博、抖音发布相关债务、诉讼信息。律师还曾将举报水城区政府某官员的信,邮寄给了这位官员本人。举报内容则涉及欠债不还、非法解冻、大量资金去向等问题。
上述报道提到,企业统计,六盘水市水城区政府相关方共欠企业约2.2亿元。而马艺珈伊等人被抓前,区政府一度提出以1200万元化解所有债务,被她和代理律师拒绝,随即案发。
此案被质疑系典型的地方政府“以刑化债”!
随着公众关注和质疑,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连夜研究、发布《情况通报》称,《中国经营报》刊发“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 过亿债务政府只愿给1200 万”新闻稿件。稿件刊发后,水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有关部门再次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现将情况通报如下……

据知名自媒体“知灼”概括:回应说了一大堆,最重要的是这句——综上,“六盘水市水城区政府共欠企业约2.2亿元”,以及“区里要以1200万元化解所有2亿余元的债务”的报道均不属实。
政府的通报的总体意思是:我们是冤枉的!欠的钱,我们都还了90%了,被抓的讨工程款老板,她是个无赖,想联合律师想讹诈咱们区政府……
为不向恶势力低头,我们果断出击,把他们都抓了!对!就是这样的……
“官方通报”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让一些人认为,该事件在翻转。一位网友发微博称,“终于翻转了!工程款都付了九成,竟然还这样闹,甚至动用非法手段讨债,这个女人,简直是疯了!”


不过,在笔者看来,稍有理性思维和认知判断的人会思考,此事已成社会公共事件,作为“当事方”的六盘水市水城区政府,其此时应不应该、有没有权力发布结论性的“官方通报”?是不是应该成立省级联合调查组,认真调查核实后再发布“情况说明”?
一位知名网友就评论说,官方说支付比例高达89%,支付给承建方了,还是马某某?如果没有官方欠账、哪来“恶意讨账”?抓律师的事怎么不回应?“自己拖欠巨款,自己矢口否认”,这样的“官方通报”可信度有多大?不应该上级部门联合调查吗?
知名律师王鹏也就此事提出多项质疑:“看了水城政府的通报,疑问更多。”


在媒体界,报道被指失实是“天大的事儿”!对面六盘水市水城区“自说自话”、“自我澄清”的通报,报道此事的知名调查记者郝成回应:“追着采访你,打电话、发短信你不回。稿子发出去后,你深夜 ‘字斟句酌’回了一个,还定性了一个 ‘不实报道’。你究竟有没有看一下文件,你自己的文件里怎么说的?”


随后,该调查记者公开抛出采访掌握的多份证据资料。其中的一个统计文件,详细列举了9个项目“拖付工程款”明细及依据的相关诉讼裁判文书案号等。
“合计:结算价30668.57万元,已支付工程款12008.21万元,欠付工程款22202.29万元。”

笔者注意到,这份统计文件中,最后三项工程未记录欠款依据的具体裁判文书,但即便减去这三项,有执行等法律裁判文书支撑的欠付款便高达6900余万元!这跟当地“官方通报”所说的“支付比例89.82%”明显不相符。
另一份盖有公章的《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森林旅游开发有限 公司关于马艺珈伊实施项目审计还款计 划及审计事宜》中,详细介绍了十个项目的具体情况。笔者注意到,该文件中提到,审计的项目有3个,未审计的项目有7个。


“以上项目,工程款共计约 21188.791446 万元。其中,已审计金额:7029.531446 万元;未审计金额:约 14233.89 万元(最终以审计结算金额为准);已支付金额:11839.846 万元,未支付金额约 9348.945046 万元(最终以审计结算金额为准)。 ”
这份文件中记录的工程款2.1亿余元,跟“官方通报”中说的1.6亿余元,有着明显的巨大差额。其中有何内情?笔者未能看到所有的案卷资料,无法对“官方通报”的情况给出确然性的结论。
不过,在笔者看来,“女企业家讨工程款被批捕”事件,由深陷事件漩涡的六盘水市水城区政府“自我澄清”,显然不合时宜。建议由省里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同时,最高检将此案列为“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的第一案,直接派员审查监督
有趣的是,在“官方通报”传播的同时,有网友扒出央视播出的原六盘水市委书记、贵阳市委书记、贵州副省长李再勇狱中访谈:“我欠债从来没想过还,反正一拍屁股走人,后来继任者谁来继任谁承担责任。”

最后,笔者在此说明,攥写此文只为理性探讨,绝无“惹是生非”“寻衅滋事”的意图。

来源:just law(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YqkLXAaxlO00PYcQAjrJw
编辑:李梦瑶

附:
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定义一个调查记者的报道“失实”,通常情况下,他们在写这类报道时,掌握的证据在会形成完整证据链且环环相扣时,才可能动笔开写。

调查记者对这些证据材料的追查、取证,通常都要逐一核查到原始证据及原始凭证这一层面,调查时间可持续一周至几年,这是靠开一两小时会或看一份汇报材料就发表公开意见的官员完全没法比的。

在技术层面上,这是两大非对称战争:一是官方对调查记者的资源优势的压倒性非对称;一是调查记者对核心证据、逻辑、法理的求证、锁定证据,对一般官员来说,有非对称优势。二者在前述两大领域,各有各的压倒性优势。

一般情况下,调查记者大都会查到十分,写三分,不会一梭子把子弹全打完。目的一是出于慎重考虑,适当压制一下发稿后带来的影响力及冲击力,二是出于给地方上留余地的考虑。你要不服,甚至强烈反弹,好,那就逐步释放关键证据,或把另几分逐步释放出来,就有好戏看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28 21:46
2024年全国两会新闻中心启用,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
隋明照 李婧璇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4-02-28 12:18 北京
2月27日,2024年全国两会新闻中心正式启用。两会新闻中心公开消息显示,目前已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其中境内记者2000多名,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1000多名。

                                                                 媒体工作人员在两会新闻中心记者会现场调试线路。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当天上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到两会新闻中心所在地——梅地亚中心实地探访看到,两会新闻中心设置了新闻发布厅及新闻中心采访室,届时将有一系列采访活动在这里举行。境内记者组、港澳台记者组、外国记者组已做好为中外记者提供服务的准备。其间,不时有记者到两会新闻中心二楼领取记者证。现场,已经有记者开始写稿、剪视频、讨论报道计划等。

   2月27日,两会新闻中心启用首日,媒体记者在现场进行报道。本报记者 隋明照 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杨蔚然对两会采访既期待又忐忑。今年是她第一次跑全国两会,负责政协会议报道,重点承担视频采访编辑任务。她希望能聆听并记录下委员们围绕国计民生和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发出的好声音,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做好读者和委员沟通的桥梁。

“我们想着今天是新闻中心启用第一天,拍些照片供报社选用。”《工人日报》摄影部记者王伟伟已是第七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放下拍照的单反相机,王伟伟又开始用手机录视频,“媒体融合深入的当下,媒体人不都得练就‘十八般武艺’嘛!Sora来了,咱们更得加把劲儿!”

《大公报》的3名记者带着设备边走边拍,向镜头前的观众介绍两会新闻中心的设置。从2012年起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朱烨告诉记者:“梅地亚中心对上会记者来说是半个‘家’。两会新闻中心所提供的服务也在不断完善,5G+4K/8K+AI大屏科技感十足,十分期待今年的实地采访。”

据悉,两会新闻中心还将通过互联网为中外记者采访提供服务和便利;将向中外记者提供会议主要文件的电子版,不需媒体记者在现场长时间排队等候领取。

此外,两会新闻中心将在代表委员驻地设立采访室,《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刘嫚觉得这项设置非常方便,“希望采访室能够充足一些,这样大家忙起来都有的用。”


编辑:路滢月
审核:韩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CoYDTTuy4kP7WC9FF53eA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3-28 22:00
案例美广播节目主持人询问拜登是否患有痴呆症,白宫“震怒”
原标题:美广播节目主持人询问拜登是否患有痴呆症,白宫“震怒”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现任总统拜登目前已锁定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然而随着大选临近,越来越多美国民众担忧起拜登的身体状况。
据美国《国会山报》(The Hill)27日报道,在一位美国广播节目主持人加里森(Mark Garrison)询问白宫新闻秘书让-皮埃尔“拜登是否患有痴呆症”后,后者进行了尖锐批评,并很快结束了通话。
白宫副新闻秘书安德鲁·贝茨(Andrew Bates)随后在一份声明中解释称,让-皮埃尔和媒体的通话时间控制在7分钟以内以保证每家媒体有同样的采访时间,并指责加里森在通话结束后人为地附加了一个“音效”。
然而,加里森在受邀参加一播客栏目时却打脸白宫。他指出,通话前一天,他被告知有5-10分钟的交谈时间,而非白宫副新闻秘书所谓的“7分钟”。他同时表示,通话结束后的“音效”并非人为添加,而是从电话那头传来的。
报道称,加里森于26日9点多给让-皮埃尔打去了电话,由于较约定时间早了几分钟,电话未能接通。他接着打给了联系他的中间人,后者称让-皮埃尔很快就会给他回电。“几乎是刚挂下电话,让-皮埃尔就回电了。”
加里森告诉让-皮埃尔,当他告诉身边的朋友俩人即将进行谈话后,很多人都提议说,能不能问问:总统是否患有痴呆症?
“我简直不敢相信你会问我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无礼的问题,”让-皮埃尔言辞激烈地说,“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侮辱。我们可以继续下一个问题了。”
加里森认为,人们其实非常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播客栏目主持人也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同,他称当人们谈论总统时,甚至是那些支持拜登、投票给拜登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让-皮埃尔本可用一句话平息大家的顾虑,比如‘总统当然没有痴呆症’,但她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攻击起你。”
虽然加里森对让-皮埃尔的回答并不满意,但他还是转向下一个经济类问题,但也未得到实质性的回复。他称,让-皮埃尔似乎不喜欢他提出的所有问题,更让他感到冒犯到的是,在让-皮埃尔说完“非常感谢你,祝你度过非常非常棒的一天。(Have an amazing, amazing day.)”后,便匆忙挂断了电话,电话那头还传来了一阵拨号音。
然而,白宫反驳了这种说法。白宫副新闻秘书贝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提前告知多家媒体,与让-皮埃尔的电话采访时间为7分钟,一旦约定时间到了,就会与另一家媒体交谈,以保证“公平”。
他同时指责加里森所在的电台选择不播放完整的采访内容,而是人为地添加了一个音效。
加里森受邀参加播客栏目
拜登今年81岁,是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在任总统。他的年龄和健康问题不仅被政治对手炒作,也在许多选民包括他的支持者中引发关切。
一个月前,拜登的医生对他进行年度体检,并在体检报告中称,拜登的身心情况仍然“适合履行职责”。然而,拜登并未接受认知测试,让-皮埃尔当时给出的解释是,“医生认为他不需要”。
“总统每天都要通过认知测试,”她补充说,“他每天都能严格完成工作,这比任何15分钟的临床检查都要严格得多。”
目前距离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还有几个月,《经济学人》周刊、路透社/益普索等多项民调显示,拜登的支持率略微领先共和党籍前总统特朗普。
来源:观察者网
链接:https://www.sohu.com/a/767569884_115479?edtsign=B8288E329937E6A4EF051C94B9013C7079977D81&edtcode=7l1qGClIU%2Fep9oAfqs2zVA%3D%3D&scm=10001.663_14-200000.0.10006.&_f=index_cpc_1_0&spm=smpc.channel_258.block4_314_Y6ubu8_1_fd.13.1711633477217VPKKJzk_1090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26 22:15
案例】
避雷针 | 红星新闻记者陈卿媛:好运气源于周密的准备和不断地尝试




本期讲述者陈卿媛
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记者,作品曾获红星新闻年度新闻奖,个人曾获得红星新闻年度流量第一记者,报道推动的“百香果女童被害案”曾两度被写入最高法两会工作报告。


“你和柴老师中间还差着十个我!”主编牛老师开着玩笑对我说。当时,我刚刚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采访。


那是发生在山东A市的一起婴儿“死而复生”事件。一对夫妻生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孩子被误以为夭折,孩子爷爷将其埋葬。后来一个村民发现这个孩子没死,并领养了这个孩子。当时,当地的电视台对此做了报道。我看到这则新闻后,感觉像是有种魔力吸引我一样,特别想去现场看看,想要挖掘更丰富的细节。


到那里的第一天晚上,我和一个村干部取得了联系,见面一起吃了个饭。他为我介绍当地的文化,谈了他的看法。他说,村里的人,尤其是领养孩子的村民极其反感媒体。


婴儿亲生父母是关键的突破点。我通过同行获知了他们的家庭住址。我到了他们家门口,阳台上晾晒的婴儿衣物让我的心里升起些许希望。听到屋里的动静,我知道里面有人。我敲了敲门,无人回应,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我表现出诚意,一直在门外礼貌等待,对方说不定就会愿意接受采访。没想到,在这个二层的楼梯间,我接下来将要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三天。三天里,我看着这栋楼的住户上楼下楼,看着周围的大妈竹编编了一个又一个。我始终没有感动这对亲生父母,即使我相信他们能听到我在屋外偶尔的敲门和询问。


等待期间,我遇到过两位央视新闻的记者,也是工作动力满满的年轻记者。听说我等待了很久始终未采访到,他们表示十分同情。不久后,他们离开了这里,去报道其他新闻。


第三天,我决定在二楼和三楼的楼梯间等待,希望他们在不知道我还在的情况下放下防备,一出门我就上前突破采访。夜幕降临,孩子爸爸开了门,我反应过来想要上前时,他飞快奔跑,远远地甩开了跑步成绩一般的我,消失在夜幕中。


我沮丧地向主编汇报情况,主编怀着对年轻小记者的宽容,说先撤吧。我买好了第二天回去的车票。


第二天早上,先前见过的村干部对我说,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其他村民家,当天或许会有一些动态。但当时我的心态已近乎崩溃,我没有再回村里,直接回了家。


几天后上班时,我在工作群里看到了柴老师对这件事的详细报道(山东男婴被埋获救后:家人磕头欲领回,救助者不放想领养)。我想采访的,他的稿件里都写到了,我顿时很佩服。我第一次听到柴老师的名字,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讲走廊医生的报道舆论分析。


我加了柴老师的微信,向柴老师请教。在柴老师口中,采访过程仿佛很轻松。他是山东人,山东方言无障碍。他先是去村里转悠了一圈,掌握了大概的形势。我走的那天,婴儿亲生父亲和村干部一起去领养孩子的村民家,柴老师混进了人群中,默默地听他们说话,获取了大量关键信息。


这次采访我看似很“用力”,却很失败、遗憾满满。自我反思,或许输在了心态不稳和缺乏随机应变上。柴老师能做出漂亮的报道,当然并非是运气好。他思路清晰,策略完备,游刃有余地把握着采访的节奏。


有句话说,“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我们外出采访,确实需要一些运气,但运气其实是来自于前期事无巨细的铺垫以及竭尽所能的尝试,当我们在为一个采访做准备的时候,可能有些工作看起来是无用功,最后却无意间发挥出了最大的效能。这所谓的“运气”不就是来自于前期的准备和尝试吗?


也是在我入行不久时,B市一位患癌母亲通过媒体报道找到了曾是高考状元但失联多年的儿子。一家人团圆后,他们不想再让媒体打扰,我想跟进报道却突破无门。


很快,当地一个自媒体发了一篇文章,称有一户人家的孩子是高考状元,失联多年未找到。我联系上失联者的嫂子。这位嫂子性格爽朗和善。电话里,她说公婆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也不会说普通话。她是嫁到这里后,才从丈夫口中得知了弟弟的事。嫂子讲了很多,提到弟弟当年是高考状元。


我很快就根据嫂子的讲述写了一篇稿件并提交。报社责编看了稿件后给出疑问:是否核实过对方是否就是高考状元?我再次去问嫂子,嫂子有些不确定了,她表示不清楚弟弟当年高考的具体情况。最终发现,弟弟不是高考状元,而是高分考入了名牌大学。


这次经历提醒我,对于矛盾冲突性没那么强,题材相对“软”的报道,也不能掉以轻心。看似核心的采访对象,自己可能对事件的认知和记忆也会出现偏差。一切细节都要细心核对,力求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幸运的是,那位失联的弟弟看到我的报道,联系了我,我前往B市见证了他和亲人团聚的过程,并发布了报道。这位嫂子恰好认识先前那个失联高考状元的母亲,带我去了状元家,帮助我独家采访到了回家后的状元。


性格爽朗的嫂子在当地有不少朋友。好几位当地人通过嫂子找到我,说起自己孩子离家出走失联多年,想要通过报道找回自己的亲骨肉。那时候,我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会选择“断亲”,朴素的助人情结驱使我傻乎乎地问主编,要不要再给他们也写一篇报道?主编和蔼地说,不是所有事件媒体都会报道,报道要讲究新闻性。


我最终通过自己的公众号给那些求助的中老年人写了寻子信息。可惜公众号几乎没有粉丝,文章阅读数最终停留在4000多。如今已过去多年,那些游子或许还漂泊在异地他乡吧。


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点内向甚至有些自闭的人,采访“上手”比一般人慢很多。刚刚实习时打电话采访,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话都会发抖。一次,带教老师让我采访一个大厂的公关,公关看是我一个气场弱弱的实习生,用极其甜腻的声音婉拒了我的采访,并向我的带教老师传达了一番阴阳的评价。带教老师很温和地鼓励了我,没有批评我。


我总觉得,我所认识的媒体从业者,都是有文化、有理想,十分包容友善的人,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他们见过恶,却选择保持善良。加入他们,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t9t2hCm0h8A4HQOFdNtyg

编辑:徐思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12 14:26
【案例】

山东省长:官员下基层调研勿暴露身份可自称记者

  4月1日,全省政府系统调研工作会议在济南举行,省长姜大明在发言中指出,官员去基层调研要做到“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在下去调研时,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说自己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

  在谈到提高政府调查研究的含金量时,姜大明表示,不要把深入基层调研,简单地等同于去开座谈会,因为座谈会上经常是编了一套领导爱听的话。少数座谈会上有几个会放炮的人的发言,还有些真东西。“不要过分依赖座谈会上现成的材料,座谈会上的话能有一半是真的,就不错了。”

  “希望同志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做到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姜大明举例说,要关注当前经济运行形势,要到企业里去,到外贸部门去,到港口去,及时把握趋势性、前瞻性问题,拿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你们在下去调研时,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跟人讲自己是报社的记者,这样能了解到更多真实的东西。”姜大明表示,他刚来到山东的时候,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田间地头进行调研,跟一些普通群众直接交流,有的群众说的话可能不好听,但毕竟都是群众真实的声音。

  “较强的文字能力,是一名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干部应该文武双全。”姜大明说,讲话不在于有多少排比句、调子有多高,关键在于实不实,要说到群众心里去,说到基层干部心里去,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在会议结束时,他特别讲到,现在有的部门提交上来的材料,都是下边写好了,处长画个圈、厅长再画个圈,然后就交上来了,而真正好的调研材料,应该是认真推敲、反复修改甚至改成一个大花脸。今后如果有的部门还是交上这样不负责任的材料,直接就给退回去。姜大明提高语调说:“今后,会议的文稿起草不好,这个会议通知就不发了!”

  姜大明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把调研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真正研究好山东的“事儿”、写好山东的“字儿”。

  据了解,2011年全省政府研究系统共完成各类调研课题1913个,这些课题大部分进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有的还推动了国家层面的决策。

  记者还从会上获悉,《2012年度全省政府系统重大调研课题和专项调研课题》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今年共确定全省政府系统重大调研课题39个、专项调研课题51个,其中,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进一步推进济南等城市“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调研均纳入我省重大调研课题。

  此外,省政府研究室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县乡、园区等设立政府决策服务调研基地,首批共有11个,分别是济南市历城区、青岛市城阳区、烟台市莱山区、寿光市、禹城市、邹平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山东能源集团、烟台万华集团、临沂商城、广饶橡胶工业协会。


  来源:央视网
  链接:https://news.cntv.cn/20120404/111113.shtml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14 22:44
【案例】
青岛街采劝分主持人被停职
近日,“情侣拒绝采访被主持人劝分手”引发关注,有网友指出该街采记者疑为青岛广播电视台主持人。5月14日,青岛电视台《一见钟情》栏目发布声明:网友关注的主持人采访时言辞不当一事,经核实,当事人确实系我栏目职工,现决定即日起停止该职工工作,并责令其配合调查。(中新网)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5361597419430811907


来源:封面新闻
链接:https://m.gmw.cn/2024-05/14/content_1303736884.htm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15 17:23
【案例】
一女主持人被停职调查
5月14,青岛电视台《一见钟情》栏目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
网友关注的主持人采访时言辞不当一事,经核实,当事人确系我栏目职工,现决定即日起停止该职工工作,并责令其配合调查。



事情的起因是一对夫妻在逛商场时遇到媒体街采,被问准备怎么过即将到来的5·20,两人笑着回应了一句“不过”便走开了,没想到街采主持人在身后说了句“分了啊”。

听到主持人的这句话,夫妻俩强烈要求该主持人马上道歉,但对方的话毫无歉意,反而是让人很不舒服,“我给你道歉啊,你的脾气非常好,能找到这么温柔的漂亮的女生,这是你的福气。”

主持人的行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不满,特别是后面被要求道歉后的话,更是被网友指责是在“阴阳”。



主持人作为各大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的窗口形象,承担着坚持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职责。作为主持人,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舞台上都应该谨言慎行,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人看在眼里,所以更要注意分寸的把握。


来源:中播网(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YFUMxdM0-YnGh1bd0K2dw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18 11:27
【案例】
快退休了还在采访一线奔跑,是因为缺钱吗?
5月14日上午,在潮新闻打造专家型记者编辑分享会上,还有不到4年退休的王燕平进行了分享。
自嘲还有不到4年就退休,却始终“不求上进”,人生没有一次参加领导岗位竞聘的的王燕平,分享了他的财经报道之路。
“我至今还在一线奔跑,是因为缺钱吗?”王燕平的开场白,是先给大家幽默地算一笔账。
“买房,我们三口之家,一人一套房;子女教育,女儿毕业两年了,收入是我的5倍;还有养老,我跟老婆开销都不大,存款足够我们退休后逛吃逛吃。”
王燕平说,他喜欢这份职业,因为有成就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每天和一帮有趣的人在一起工作。”
在王燕平的分享里,他认为要跑好财经报道,先要学会跟老板打交道。在他看来,多年维护一个企业的关系,最终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跑企业,了解企业,深入企业,最后他的总结,也是一位企业家的话:“慢慢走,不停地走,稳稳地走,不出几年,你就会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阅读+:首批10名专家型人才
在浙江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集团正式出台《浙报集团关于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媒体融合创新人才队伍、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实施集团人才培育“1+5”行动方案,鼓励潮新闻员工深耕专业领域,会上,潮新闻正式启动培养打造专家型人才队伍计划,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激励手段,让专业人才更突显专业能力,并与平台形成双向赋能良好生态。
已拟定发布的《潮新闻打造专家型人才队伍实施方案》计划首批培养专家型人才10名,其中名记者3名,名编辑2名,名评论员1名,营销能手2名,技术高手1名,创意达人1名;选拔30名左右专家型后备人才,在选拔这批人才队伍中,各中心班子成员不参与。
分享会的最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潮新闻总编辑王水明作总结讲话。
王水明表示,这几位分享的潮新闻专家型记者编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专业好学的精神、有历经岁月的积累、有吃苦耐劳的拼劲、有广交朋友的本领、有点石成金的技能、还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王水明鼓励潮新闻员工积极报名参加专家型人才队伍的选拔培育。
接下来,潮新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培育出有超级粉丝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营销能手、技术高手和创意达人:
一是搭建新平台,通过设立名专栏、名工作室,打造名IP等,为不同类型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二是组建人才库,通过重大报道参与、重点项目培育、重大赛事挑战等方式发现人才,搭建人才库。
三是多渠道培育,对于重点人才在资源调配、专项培训、作品推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是强化师带徒,进一步发挥指导老师作用,深化师徒结对、传帮带机制。
五是推出首席岗位制。建立潮新闻首席岗位机制,设立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评论员、首席营销官、首席工程师、首席创意官等岗位,专家型人才优先聘任。
六是专项经费扶持。各类人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每年可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室项目运营、课题研究、设备添置等。
王水明最后鼓励大家,要把一线员工积极动员起来,让有网络思维、流量偏好的“战士们”行动起来,要积极物色、打造潮新闻新星,共同努力创造主流媒体客户端的新生态。
(本文选自“浙报大家庭”)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C1vja8qMHeZeh2AkckWdg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26 21:11
【案例】
“失足早、形式新、数额高”:来自46例年轻干部贪腐样本的观察

新型腐败的作案手段更隐蔽、更复杂、更专业。
​​
腐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体腐败,一种是交易型腐败。前者包括贪污和挪用公款;后者主要指贿赂,包括行贿和受贿。像中管干部贪腐,从目前公开的案例来看,主要问题还是收受贿赂。而在我统计的年轻干部案例里,自体腐败更多,占六成左右。
跟传统腐败比较起来,新型腐败的作案手段更隐蔽、更复杂、更专业。年轻干部学历普遍比较高、头脑灵活,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当他们把这些优势运用到贪腐领域,就表现出了作案手段“高明”的特点。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责任编辑:钱炜
2018年7月17日,公开庭审90后女干部张艺的现场。张艺被查办前是贵州省思南县社会保险事业局的会计。(平安同仁供图/图)

一位“95后”干部,3年多的时间里侵吞公款近七千万元。当事人是安徽省滁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张雨杰,他负责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窗口接待市民,收取买房托管资金、填写托管协议等。贪腐行为通过收款不入账、伪造收款事实等方式进行。2020年11月,他被判无期徒刑。
“看到这个案例,冲击力很大。”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吴海红说,“虽然他年龄不大,职位也不高,但贪腐数额非常惊人”。
自2021年开始。吴海红和学生黄欣薇搜集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等渠道公布的46个年轻干部贪腐案例进行分析,论文发表于2024年第3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杂志。
这些年轻干部以1980年后出生为标准,年龄最小的是95后,职级主要为处级以下,多数没有领导职务,是普通工作人员。他们的贪腐行为有什么特点?又该如何防治?以下是南方周末记者与吴海红的对话。
有人工作一个月就贪腐
南方周末:分析完46个案例中年轻干部的贪腐行为,有让你觉得比较意外的发现吗?
吴海红:让我觉得意外的发现,就是有的年轻干部失足很早,涉案金额很大。一般而言,被查处的腐败官员级别越高,潜伏期越长。有研究发现,2013年至2019年被查处的142名腐败的中管干部,平均潜伏期约13年。而在我统计的年轻干部案例里,潜伏期最长的15年,最短的仅1个月,平均潜伏期3.7年。有人刚走上工作岗位1个月就开始贪腐,有人工作11个月就被查处。这说明他们一有机会很快就会用去权力变现,或者说是趁机去贪腐。
南方周末:你刚说他们的涉案金额很大,具体情况怎么样?
吴海红:按照最高法、最高检发布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案件的司法解释,贪污贿赂“数额巨大”的标准是2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数额特别巨大”是300万元以上。在可查到数据的41个案例里,贪污“数额巨大”的有23例,占56.1%;“数额特别巨大”15例,占36.6%。
其中涉案数额最大的是张雨杰,其次是浙江一建建设集团公司深圳分公司财务部副经理、“90后”陈曦曦。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她多次挪用单位公款2750多万元,作案次数上百次。起步就“失足”、犯罪时间短、贪腐数额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年轻“问题干部”胆大妄为、铤而走险的心态。
南方周末:张雨杰和陈曦曦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工作都会经手资金。这算不算是年轻“问题干部”较为普遍的特点?
吴海红:腐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体腐败,一种是交易型腐败。前者包括贪污和挪用公款;后者主要指贿赂,包括行贿和受贿。像中管干部贪腐,从目前公开的案例来看,收受贿赂问题较为突出。而在我统计的年轻干部案例里,自体腐败更多,占六成左右。
刚开始工作就贪腐的,往往没有多少为别人办事的权力,但在有些岗位上能接触到一些资金。46个案例里,有企业财务部副经理、水务局财务股干部、商业联合会报账员、房地产管理中心财务科科员、不动产交易窗口工作人员、财政局工作人员、供销社财审科副科长等,大多是财务、业务办理等接触到资金的岗位。这些岗位一旦管理疏漏,就会为贪腐提供可乘之机。
南方周末:除了自体腐败,也有50%的案例存在受贿的情况。他们的职位并不高,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
吴海红:交易型腐败主要是利用手里掌握的资源配置权或执法监督权谋取私利。我收集的案例里有产品质量检验岗位、房屋土地管理岗位、公检法纪检岗位等。
例如有的基层公安系统的年轻干部,有一定的执法权,就为别人提供一些帮助,收受好处。还有的像1981年出生的金英丽,她就属于有一定权力了。她曾担任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副镇长、金山区经委副主任、六届金山区政协常委。金英丽甘于被围猎,与不良商人搞权钱、钱色交易,收受贿赂五百多万元。
挪用公款,为了网赌、直播打赏
南方周末:你在研究中提到年轻干部贪腐中存在传统腐败与新型腐败混合的特点。怎么理解新型腐败?具体有什么表现?
吴海红:跟传统腐败比较起来,新型腐败的作案手段更隐蔽、更复杂、更专业。年轻干部学历普遍比较高、头脑灵活,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当他们把这些优势运用到贪腐领域,就表现出了作案手段“高明”的特点。
比如,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中心干部穆玉龙,把单位收费的二维码篡改为个人支付宝二维码,通过个人支付宝、微信账户等收款方式违规收取养老保险费六十余万元。
依托互联网技术、数字支付等手段,利用监管漏洞实施贪腐,正在成为年轻干部腐败的群体性特征,这也是值得高度关注的趋势。
南方周末:除了贪腐手段是利用互联网,从你的分析来看,一些年轻干部贪腐的起因也跟互联网有关?
吴海红: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跟年轻干部这个群体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有一定关联,在我分析的案例里,就有人沉迷网络赌博,或者是网络游戏、直播打赏。46个案例里,贪腐用于赌博的有9人,占比19.6%;用于个人奢靡消费的有12人,占比26.1%;用于游戏充值的有4人,占比8.7%。
比如,陈曦曦挪用公款2750多万元就主要用于网络赌博;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工商业联合会原报账员万振套取、骗取公款四十余万元,主要用于购买电子产品,在6年内购买了47部手机等。
南方周末:你分析他们的贪腐动因,是受“精致生活”“及时行乐”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这和以前的干部腐败追求的有什么区别?
吴海红:以前的贪腐官员里也有追求享乐的,但除了享乐,也有的更注重为家庭积累财富。比如为了家庭、为了子女,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现在有的年轻干部就是为了及时享乐,满足于打游戏、直播打赏。
比如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某国有控股公司财务负责人印一凡挪用公款用于游戏充值、打赏女主播等个人消费,金额共计174万余元。
当然,“及时行乐”只是年轻干部贪腐中的一种表现,是相对比较特殊的。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吴海红。(受访者供图/图)
完善岗位的风险防范机制
南方周末:为什么开始关注年轻干部的腐败问题?
吴海红:原来我们觉得年轻干部刚工作,机会不多,而且他们自己也比较追求上进,所以过去对这个群体相对不是特别关注。以前在贪腐问题上,更重视“一把手”这样的关键岗位。
现在中央提出来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之后,有些地方也针对年轻干部专门出台了一些制度。包括日常教育、谈心谈话,还有岗位的风险筛查防范等。
南方周末:你在研究中也发现上级领导的行为对年轻干部也会产生影响?
吴海红:像贵州省毕节市织金经济开发区财政局90后干部王红梅,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表面上看是这个年轻干部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于单位财务管理混乱,上级领导带头私刻公章、违法乱纪,王红梅耳濡目染、有样学样。
不良政治生态容易滋生从众心理。一些年轻干部腐败,就是因为“其他同事都拿了,我若不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大家都收,我也跟着收”“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的从众心理。
南方周末:从制度建设的层面来看,你觉得可以怎么去预防年轻干部贪腐的情况发生?
吴海红:岗位设置不科学、管理不严格,是年轻干部腐败的关键因素。比如,江苏昆山人社局社保中心养老支付科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整个昆山参保人员退休和死亡待遇的审核与支付。他就利用电脑社保系统漏洞,修改丧葬费、抚恤金等账户余额,实施贪污;还有的利用收款、审核、办理凭证集于一身的岗位便利,大肆捞钱。有年轻干部94次挪用公款八百多万,单位竟然都没有发现这样极端的做法。
在制度层面,特别是与资金管理有关的岗位,要进行一些风险防范,完善财务管理、行政审批等领域权力运行内容、运行流程、运行结果的公开制度,并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切实提高权力的可监督性。岗位管理上,也不能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待的时间太久。否则时间久了,他对这个岗位可能存在的漏洞能摸得清清楚楚。​​​​

来源:南方周末(微博)
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36173700497521
编辑:李佳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29 17:02
【案例】
避雷针 | 顶端新闻赵克: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小技巧



本期讲述者赵克
我叫赵克,顶端新闻记者,主要负责热点事件调查,人物报道也接触过一些,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偶尔出现10万+的作品纯属运气好。工作中最欣慰的事是采访对象说遇到的困难得到解决或有了进展,最头疼的事就是没有选题,不定期的焦虑症候群。虽然记者这一行赚不了大钱,但我自己乐在其中,享受其价值。




接到“磨稿子”的约稿,我正在菏泽出差,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儿受宠若惊。第一是我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知名的稿件,以及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第二我感觉自己的能力还非常有限,谈不上什么经验。既然“磨稿子”是新闻人交流的平台,今天就简单聊一些采访中遇到的事情以及应对的经验、技巧,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与官方打交道,是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事,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就热点事件询问各职能部门,都是在实操中经常遇到的事。

在我采访的经历中,遇到的政府职能部门多数情况是:能不说肯定不说,能少说绝不多说。甚至有些部门还没等你问问题,就表示需要向宣传部门报备,核实记者身份等,这确实给热点稿件带来了不少麻烦。如果不采访政府职能部门,就属于“不平衡”报道。所以,对于这样的采访,如何拿捏确实是个问题。


1 引导:

职能部门不接受采访大多数原因是怕担责任,引起舆情,所以适当的引导显得特别有必要。

比如之前我所写的一篇山东某地公交车司机因拖欠工资停运的事,在微博上发现这个线索,已经是事发第二天,当时采访到一位司机师傅,他介绍了公司内部拖欠工资的情况后,我联系了当地公交公司,可想而知,他们拒绝了我的采访,并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这个回应其实就给了口实,因为当时虽然微博在不断删帖,但还是有不少内容流出来甚至被网友截图。

我给当地交通运输局打电话,亮明身份之后,对方一开始也是不愿意多说,但我给他说了司机发布的微博截图以及市民的抱怨,建议官方有个态度以防止舆情扩大时,这位工作人员才告知了目前市里的一些动向,包括正着手处理等,算是拿到了增量。


2 反问:

我一哥们儿在某地做宣传工作,一次聚会他说,面对你们这些记者,有时候会被你们套进去。对记者来说,“问话”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比如采访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的回答没有价值信息,要会反问。

江苏北部某市纪委书记辱骂村民的新闻事件中,当时我采访当地政府,犹如挤牙膏一般,对于同样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一开始是“不清楚”,后来是“不大明白”,再后来让我“留下联系方式回头联系”。三个小时后,对方依旧没动静,我就先交了稿子。

后来一直等到当晚八点多,当地才打来电话,念了一份通稿,大概意思是纪委书记已被批评检讨了。当时我反问为何没有处分,而且没有向村民道歉?对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当时第一篇稿子已经发布了,当地人员将我的问题全部记下来,并一再表示整改。报道之后,最终涉事纪委书记被停职,村民举报的村支书也被调查。


3 运气和速度:

不得不承认,采访有时要靠运气和速度。

记得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某北方城市的车祸事故,当时多家媒体同时跟进,我拨打了当地宣传部门的电话。电话一接听,对方就突然说,刚才打电话的时候我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又把之前媒体采访的内容说了一遍,再经过我的追问,我又获得了不少增量信息。

又如菏泽网红的事。5月17号联系菏泽市政府,当时政府非常愿意把这几天做的工作说出来,说了很多。但随着各种主播扰民,周围民众不满的声音多起来,20号我再次联系菏泽市政府,他们已经不愿多说了。

面对记者,宣传部门总是说,会为记者提供便利,甚至有一次在云南采访地震的时候,当地宣传部门说是记者的娘家人,但实际操作,这所谓娘家人确实一言难尽。所以与官方打交道确实要掌握一些方法,虽说谈不上斗智斗勇,但技巧还是需要掌握一些的。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0aVEDI43Zc9_9ZbtQTfLA

编辑:徐思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5 17:27
案例

记者采访又又又被怼了

在西安临潼区,指尖新闻试图核实秦岭保护巡查车辆无牌上路的情况,却遭到了政府部门的冷淡回应:“跟你们有啥关系?”;在深圳,东方财经试图核实周大福工厂停工待岗的消息时,企业接线员也反问:“这事跟你有关系吗?”
这些回应不仅让记者感到困惑,也引发了公众对媒体监督职能的深思。记者一职,现在就真的那么不受待见?
01
近日,两起媒体采访受阻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其一,指尖新闻报道称,最近接到群众爆料,在西安临潼区一环山路上经常看到车身上贴有“秦岭保护啄木鸟流动检查站”字样的巡查车辆行驶在路上,但它们均未按照《道路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悬挂正式号牌。
为此,指尖新闻两次拨打西安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简称“秦岭生态环境局”)局长的电话,但均遭挂断,发过采访短信后,一位自称局长秘书的刘姓男子给记者打来反馈电话。
电话中,该男子问明记者身份后,直接反问:“这个事情跟你们有啥关系?”
记者表示,机动车无牌上路是违反国家道路安全法的违法行为,所以才核实是否真的有执法车辆无牌上路。
刘姓男子听后回复称,《陕西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对景区内的巡查车辆另有规定。
当记者质疑地方法规不能不服从国家法规时,该男子的情绪变得激动:“地方法严于大法细于大法,你以为我不懂法吗?”
随后,记者在微信上向该男子发去记者证,对方称,刚刚的一席话仅代表个人观点,后面再以单位名义回复。但截至发稿,指尖新闻未收到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局的书面回复。


资料显示,指尖新闻隶属于沈阳日报传媒集团,旨在为沈阳的居民提供最接地气、最权威、最温暖的资讯,其APP涵盖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地铁第一时间报三大IP。
无独有偶,上海东方网旗下财经新媒体账号东方财经也在采访中遇到了相似的问题。
据东方财经官方微博,今日在核实周大福深圳工厂停工待岗时,被深圳市周大福珠宝制造有限公司接线员反问,“这事跟你有关系吗?对不起,我不知道。”随后,对方挂断了电话。
02
近两年,媒体采访被怼、被阻拦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企业、领导干部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这两起事件也凸显了当前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肩负着传递信息、揭示真相的职责;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和企业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却表现出冷漠和排斥的态度,让媒体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近日,央视新闻播出的调查报道《追踪滁河污染真相》就为干部接受媒体采访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要么在接受采访时用“可能”“大概”这样不确定的表述回答,要么说自己“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暗示记者不要为难他,还有的领导拿茅台打比方,挑起了大众敏感的神经。
对此,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陈良飞发表评论文章《基层干部如何正确地接受采访?》,分析了基层干部常犯的四种错误受访方式:
第一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一问三不知”。
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各项数据、情况应该做到“门清”,而不是“我不了解”“我不知道”“凭我的经验”“大概”“可能”……你是主管单位,这个时候就不能“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了。你也不能“凭我的经验”,你要凭借的是扎实的实地调查和各类监测数据。


第二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到站下车论”。


坦白讲,这个杨姓党组成员还有几分实诚在,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但是你不是普通老百姓啊,你是负有行政责任的主管部门领导。别说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就算是明天退休,在没有办理退休手续之前,该是你的责任还是你的责任。退一万步说,现在的诸多案例显示,只要是你的责任,就算你退休很多年了,出了问题照样会给你党纪政纪处分。退休不是甩锅的“免死金牌”。
第三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否定一切”。
在受访时采取“打死不承认”、全部否认的应对策略,伤害的却是公信力,给人一种敷衍塞责的印象。其实,正确的方式是自己先去逐一了解,了解清楚之后再给记者予以答复,而不是“没有”“完全不知道”等。
第四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乱打比方”。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vZqOlryktul1UqpTJlixg


编辑:刘诗扬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6 12:11
【案例】


网传西安多辆公务车无牌上路,记者采访被怼“跟你们有啥关系”,当地回应

据微信公众号“临潼秦岭保护”5日消息,针对网传“西安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局执法车辆无牌上路 ”,临潼区秦保局发布情况说明称,涉事巡查车辆为“场内专用”机动车辆,目前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巡查车运行情况开展全面调查。针对个别干部的言论、态度问题,临潼区纪委监委已介入调查。

(指尖新闻,下同)

说明全文如下:
该巡查车为“场内专用”机动车辆,主要用于秦岭保护区域范围内日常巡查检查。车辆投用以来,一直在秦岭保护区域内开展工作。
针对媒体反映的问题,我局正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巡查车运行情况开展全面调查,后续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整改。
针对在采访报道中个别干部的言论、态度等问题,我局正在积极接受配合临潼区纪委监委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纪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下一步,我局将举一反三,加强公务车辆管理和干部作风教育,扎实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感谢社会各界监督。
临潼区秦保局
2024年6月5日


据指尖新闻此前报道,6月3日,有网友发帖称“西安市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大队有多辆燃油车无牌上路行驶,涉嫌违法,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6月4日,指尖新闻记者对此事核实采访时,被秦岭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反怼“跟你们有啥关系”。该名工作人员表示,《陕西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对景区内的巡查车辆另有规定,还称“地方法严于细于大法”。
经查询后发现,《陕西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四款明文规定:“日常使用公务用车应当严格遵守机动车管理法规,严禁发生挪用车牌、套牌、违反规定使用军警车号牌和私自安装车载警灯、警报器等行为。”但《办法》中并没有出现允许无牌上路的任何表述。
6月5日,@经视直播 记者联系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已经安排工作人员在专门调查此事,后续会发布官方通告回应社会关注,并根据调查结果来处理。
(观察者网综合“临潼秦岭保护”、指尖新闻、经视直播)


来源:观察者网
链接:https://m.sohu.com/a/783979821_115479

编辑:刘诗扬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22 22:02
【案例】
“泰山封删大典”

编辑:徐思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24 22:13
【案例】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2 22:29
【案例】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

近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部法律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其中第一章总则第八条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突发事件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公正。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等的公益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4年6月28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4年6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理与指挥体制

第三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四章 监测与预警

第五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六章 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作出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有关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
第三条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军地联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
第五条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依法科学应对,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第六条 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组织动员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和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决定、命令、措施等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故意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虚假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
第八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突发事件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公正。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等的公益宣传。
第九条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投诉、举报制度,公布统一的投诉、举报方式。
对于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职责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投诉、举报。
接到投诉、举报的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依照规定立即组织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以适当方式告知投诉人、举报人;投诉、举报事项不属于其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对投诉人、举报人的相关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保护投诉人、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且对他人权益损害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措施,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做到科学、精准、有效。
第十一条 国家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应当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产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需要及时就医的伤病人员等群体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需要,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等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第十三条 因依法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致使诉讼、监察调查、行政复议、仲裁、国家赔偿等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
第十五条 对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管理与指挥体制
第十六条 国家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体系。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工作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具备条件的,应当进行网络直报或者自动速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十八条 突发事件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其应对管理工作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共同负责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机制。根据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地方人民政府之间可以建立协同应对机制。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等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二十条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可以依法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决定、命令、措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发布的决定、命令、措施与设立它的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措施具有同等效力,法律责任由设立它的人民政府承担。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卫生健康、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并指导、协助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专门工作力量,负责突发事件应对有关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二十四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设立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发布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决定、命令、措施,应当及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
第三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并报国务院备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备案。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指导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综合协调应急预案衔接工作,增强有关应急预案的衔接性和实效性。
第二十八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实际需要、情势变化、应急演练中发现的问题等及时对应急预案作出修订。
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备案等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第三十条 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封闭隔离、紧急医疗救治等场所,实现日常使用和应急使用的相互转换。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卫生健康、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统筹、指导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标准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三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登记。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及其基础信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入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第三十五条 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管控风险和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第三十七条 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
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职责的工作人员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有关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第三十九条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综合性常备骨干力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综合应急救援任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条件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就近开展应急救援。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提供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的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力量建立的应急救援队伍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服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第四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其组建的应急救援队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防范和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伤害风险。
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身体条件、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取得国家规定的应急救援职业资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四十一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
第四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居民、村民、职工等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第四十三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对学生及教职工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培养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应急管理等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第四十五条 国家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动态更新应急物资储备品种目录,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采购、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国家储备物资品种目录、总体发展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国务院应急管理等部门依据职责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并组织实施。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应当纳入国家储备总体发展规划。
第四十六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保障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需要,依法与有条件的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有关企业应当根据协议,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求,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并确保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的标准和要求。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有关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布相关物资、物品的储备指南和建议清单。
第四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运输和服务方式,制定应急运输保障方案,保障应急物资、装备和人员及时运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应急运输保障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应急调度和运力保障,确保运输通道和客货运枢纽畅通。
国家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运输保障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急运输保障,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第四十八条 国家建立健全能源应急保障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能源供应。
第四十九条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保障体系,加强应急通信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广播安全畅通。
第五十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组织开展突发事件中的医疗救治、卫生学调查处置和心理援助等卫生应急工作,有效控制和消除危害。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物资、设施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接受捐赠的单位应当及时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三条 红十字会在突发事件中,应当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提供紧急救援和人道救助,并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与其职责相关的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红十字会支持和资助,保障其依法参与应对突发事件。
慈善组织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应当在有关人民政府的统筹协调、有序引导下依法进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提供必要的需求信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慈善组织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慈善活动予以支持。
第五十四条 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
第五十五条 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保险。
第五十六条 国家加强应急管理基础科学、重点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加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应用,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企业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研发、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具,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发挥专业人员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章 监测与预警
第五十八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第五十九条 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重点企业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与情报合作。
第六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发现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异常情况,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接到报告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核实处理,对于不属于其职责的,应当立即移送相关单位核实处理。
第六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不得授意他人迟报、谎报、瞒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第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监测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第六十三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六十四条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具备条件的,应当进行网络直报或者自动速报;同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发布警报应当明确预警类别、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警示事项、应当采取的措施、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等。
第六十五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平台,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发布通道,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者刊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工作,做好相关设备、设施维护,确保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播。
第六十六条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应急预案;
(二)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或者求助电话等联络方式和渠道。
第六十七条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应急避难、封闭隔离、紧急医疗救治等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气象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第六十八条 发布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重要商品和服务市场情况加强监测,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必要时,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十九条 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具备条件的,应当进行网络直报或者自动速报。
第七十条 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
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第五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七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制度。
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确定应急响应级别。
第七十二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设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处置与救援,统一指挥进入突发事件现场的单位和个人。
启动应急响应,应当明确响应事项、级别、预计期限、应急处置措施等。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提供需求信息,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及时有序参与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第七十三条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转移、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二)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限制人员流动、封闭管理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气象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五)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六)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七)保障食品、饮用水、药品、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十)开展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目标,控制和处置污染物;
(十一)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第七十四条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部门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第七十五条 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七十六条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请求其他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或者技术支援,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组织生产、保证供给,要求提供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协调运输经营单位,优先运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应急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受突发事件影响无人照料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建立健全联系帮扶应急救援人员家庭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第七十七条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与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与互救等先期处置工作。
第七十八条 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第七十九条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个人应当依法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第八十条 国家支持城乡社区组织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强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信息平台应急功能,加强与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服务群众能力。
第八十一条 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引导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各类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行为问题诊治等心理援助工作。
第八十二条 对于突发事件遇难人员的遗体,应当按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科学规范处置,加强卫生防疫,维护逝者尊严。对于逝者的遗物应当妥善保管。
第八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在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内,可以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应急处置与救援需要的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予以提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获取的相关信息,应当严格保密,并依法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八十四条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因依照本法规定配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或者履行相关义务,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第八十五条 因依法履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职责或者义务获取的个人信息,只能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并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结束后予以销毁。确因依法作为证据使用或者调查评估需要留存或者延期销毁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安全性评估,并采取相应保护和处理措施,严格依法使用。
第六章 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八十六条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宣布解除应急响应,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第八十七条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应急管理、卫生健康、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邮政、电信、建设、生态环境、水利、能源、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恢复社会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医疗卫生、水利、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
第八十八条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其他地区和有关方面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援。
第八十九条 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遭受的损失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纠纷。
第九十条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所在单位应当保证其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并可以按照规定给予相应补助。
第九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落实工伤待遇、抚恤或者其他保障政策,并组织做好应急救援工作中致病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第九十二条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
第九十三条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有关资金、物资的筹集、管理、分配、拨付和使用等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九十四条 国家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相关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工作机制。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形成的材料,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归档,并向相关档案馆移交。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由有关机关综合考虑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应对处置情况、行为人过错等因素,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二)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迟报、谎报、瞒报以及阻碍他人报告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
(三)未按照规定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期的措施,导致损害发生的;
(四)未按照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采取应对措施,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益的;
(六)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七)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善后工作的;
(八)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
(九)不及时归还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或者对被征用财产的单位和个人不按照规定给予补偿的。
第九十六条 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
(二)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
(三)未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较大以上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其他法律对前款行为规定了处罚的,依照较重的规定处罚。
第九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许可证件;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公职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八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的,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公职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九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第八十四条、第八十五条关于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第一百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零一条 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避险措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处理。
第一百零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百零三条 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或者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采取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
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第一百零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国务院外交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应对工作。
第一百零五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应当遵守本法,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并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
第一百零六条 本法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8AtBVGKDICJQS--q20Xww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4 21:16
【案例】
越想把舆情按下去,越要支持采访报道突发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日前修订通过,将于今年11月起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
突发事件往往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因其多具有突发性和强烈现实性,尤受公众关切。在突发事件初期,往往信息匮乏和信息爆炸并存,一方面主流渠道信息公开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博流量”“蹭热点”乱象层出,众说纷纭致流言四起,极易引发晕轮效应。倘若任谣言一直跑在真相前面,很可能因信息恐慌造成心理恐慌。在这种情况下,要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必须“先声夺人”。媒体作为公共传播机构,以专业能力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澄清事实真相,纾解各界疑问,弥合信息鸿沟,既是自身职责所在,更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每一起突发事件,都是考验地方政府责任担当的关键时刻。近年来,各地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愈发及时透明,但仍有不少“被动”应对,只想“稳”字当头的情况,一些人视媒体记者如洪水猛兽,生怕那些掌控之外的报道影响了当地形象。甚至在“舆情恐惧症”驱使下,出现围攻记者、干涉采访、封控删稿等乱象。凡此种种,不仅难以消除公众质疑与焦虑,反而会衍生次生舆情灾害,让当地陷入被动的“塔西佗陷阱”,结果越想把事按下去,越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在突发事件面前,媒体正当采访报道不是“添堵”,更不是“添乱”。深入现场,是记者的职责;采访报道,是法律赋予新闻媒体的责任。此次相关法律修订完善,明确了“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相当于给媒体采访突发事件吃了一颗“定心丸”。新闻采访和舆论监督有法可依,也是在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对如何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各地也应拿出对应的一揽子计划,不阻拦、不回避,不给记者“画地为牢”,不让采访变成一纸通稿,把新闻报道当成改进工作的契机,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更能防止次生舆情发生。
当然,此次修法在充分明确突发事件中媒体采访报道权利的同时,也明晰了其相应义务。“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是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向社会和公众负责的态度。注重报道时效,查验事件真伪,力求兼听则明,杜绝夹带私货,让报道经得住时间检验而不会发生反转,考验着新闻记者和媒体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我们的新闻报道,包括那些犀利的监督性报道,从来不是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为了挖内幕而挖内幕,而是要秉持建设性姿态,以及时的报道推动问题解决。
突发事件从来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方孤立的事,而是社会公众关切的大事。在新闻发布和事件处置中,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才能最短时间、最大程度解决问题、凝聚共识。
来源:搜狐网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www.sohu.com/a/790574558 ... 94005041G5SfXj_1090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4 21:51
【案例】

英雄胡友平月薪仅3500,非日本人学校职员,媒体报道缺失3大信息
2.14.png (1.02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来源:公关界的007(公众号)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AEiWHO8uoTWgnD1zMtiTg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6 22:50
【案例】
洞庭湖大堤溃口!新华社6支队伍紧急集结
我在现场|洞庭湖大堤溃口!新华社6支队伍紧急集结
本文作者:周楠 我长期负责联系防汛、水利相关报道,经常在洞庭湖区采访,深知洞庭湖一线堤防的重要性。
近期湖南连续遭遇强降雨,多地遭遇洪水。分社派出多个队伍在抗洪一线开展报道工作。其中,我与同事阮周围7月3日从长沙出发,奔赴岳阳采访洞庭湖抗洪。
7月5日,我们正在岳阳县毛田镇采访一名在防汛时不幸遇难的年轻党员干部事迹。当日16时许,知情人发来讯息,告知洞庭湖大堤出现险情。

“这可不得了”!我们立即从山区奔赴洞庭湖防汛现场。在我们出发的同时,新华社湖南分社还有五支队伍,包括席敏、韩曦乐、范军威、李继伟、白田田、丁春雨、程济安、陈泽国、陈思汗、谢奔、戴斌、胡函博、廖华江等多位总社和分社同事从不同所在地赶往现场。
(一)
司机滔哥带着我们一路疾驰,我们也十分熟悉当地情况,所以很快抵达现场。
19时40分,我们到达离大堤大约两公里的位置。面前,大量救援车辆正排队驶入救灾现场,为了不阻碍救援车辆通行,我们决定下车,带好装备,徒步前进。
20时左右,我们一行爬上团洲乡所在的洞庭湖大堤,并很快抵达抢险现场。22时左右,新华社湖南分社的四支队伍在现场汇合。决堤口不断延伸,现场救援工作十分紧急,我们记者团队迅速分工,以图文视频等多种方式向总社发去现场最新情况。

(二)

来到现场后,我们对洞庭湖大堤溃口情况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7月5日16时许,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发生管涌险情。17时48分许,紧急封堵失败后堤坝决堤。经初步勘测,决堤口宽度约10米,至晚上11时,溃口已扩大到150米左右。

洪水破堤后,抢险人员虽然对溃口采取了“沉车裹头”等紧急处理方式,但由于水位较高,随着时间推移,决堤口仍在进一步扩大,抢险形势十分严峻。
来自各地的抢险救援力量迅速向决口附近汇集。
天气潮湿闷热,大量蚊虫飞来飞去。即便如此,加入抢险救援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有着三十余年水利工作经验的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的二级巡视员陈文平是大家非常倚重的专家。他告诉我们,溃口处洪水难以阻挡,当务之急是紧急筑好第二道防线,也就是离溃口约两公里的一道间堤,这道土堤横亘在团洲垸和钱南垸之间。
“今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固这道间堤,坚决不让洪水冲破第二道防线,淹没钱南垸。”他说。


据了解,险情出现前,华容县政府已紧急组织群众转移。当地防汛部门称,晚上6时许,附近6村1社区需转移的约5000名群众已基本转移完毕。


夜晚,现场亮如白昼,口号声不绝于耳,到处都是战士、干部奔忙的身影:消防队员的头灯、巡堤人员的手电筒、运送沙袋的卡车车灯……大堤上星火攒动。

(三)

洪水无情,人有真义。

救援现场,来自各地的抢险力量都纷纷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抢险过程中,大批消防、武警和民兵队伍步履匆匆,没有丝毫迟缓,不断重复着加固间堤、运送物资的紧张工作。
陈文平下个月就满60岁了,正在进入退休倒计时的他,在得知险情的第一时间便赶到现场,针对溃口情况,提供了极为详细的技术支援方案。

加固堤坝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年轻人因缺乏经验稍显笨拙时,他在一旁急得直跺脚,赶忙上前指导,生怕耽搁抢险进度。

他反复强调抢险工作不能马虎,“沙袋要把彩条布压实,横向一个挨着一个放,纵向每10米放一排沙袋。”

还有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抗洪经验的水利工作者,虽然早已退居二线,也主动请缨,到现场给技术人员做指导。


君山区钱粮湖镇团洲村组织了32个村民,拿着割草机、镰刀,到大堤上清基扫障。“必须马上把大堤上的杂草、灌木清理干净,才有利于发现堤身渗漏这些险情。”

他们不断奔波于各个加固点,通宵工作着,累了就坐在地上眯一会儿,丝毫不敢松懈。

首批抵达“战场”的唯一女记者阮周围,是一名“90后”,是第一次参与到抗洪抢险现场报道工作中。我们到达现场时,为了省电不敢开手机灯,只得摸黑前进。她一点儿没露怯,采访加固间堤比较危险时也冲在前面。

此时,我们不仅是报道现场的记者,也是抢险救援的一份子。

当地的老百姓,拖家带口拿着家里的电器、背着锅米、提着油站在大堤上。我也是农村长大的,深知老百姓的不易。我们嘴上劝着他们尽快离开,手上则协助他们一同赶着不听话的牛,只希望尽快帮他们撤到安全的地方。

通宵未眠,6日凌晨5点多,东方露白,溃口处仍在涌入洪水。垸内水位继续上升,一些低矮房屋已经被淹没屋顶,洪水冲击着间堤,抢险形势依然严峻。
截至7月6日14时,溃口已经扩大至约226米,“第二道防线”的防守任务艰巨。抢险救援力量从各方汇聚,在淹没区继续开展拉网式排查,转移被困群众。
来源:中国记者(公众号)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5S4g3kCz7anxzY6hOT95Q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7 21:17
【案例】
《环球时报》记者线上采访怒斥波廷格的美国青年:他试图让我们走向战争
本文转自【环球时报新媒体】;
7月2日,美国一名叫何塞·维加的网友上传了一段怒斥反华政客马修·波廷格的视频。据何塞称,曾任白宫高官的波廷格在演讲时污蔑“中国在煽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该说法让何塞与朋友西蒙·米勒、罗伯特·卡修极为不满,他们先后起身抨击波廷格的错误言论。
随后,三人被现场的安保人员强制驱逐。何塞被掐住脖子、难以呼吸,罗伯特则被带到没有摄像头的地方,也遭到暴力对待。有网友表示,以上场景让人想到遭跪杀而引发“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浪潮的弗洛伊德。
北京时间7月6日,《环球时报》记者线上采访了3名当事人,他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其中,何塞再次抨击波廷格说,“他试图让我们走向战争……”
马修·波廷格曾在特朗普政府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高级主任。他曾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美国《华尔街日报》的驻华记者。2017年,波廷格协助起草了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正式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以上种种,使得波廷格被认为“推动了美国对华战略向对抗转向”。
7月1日,美国“亚洲协会”在纽约举办了一场活动,讨论主题为“台海关系与两岸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在海报的标题中,主办方还错误地将“中国”和“台湾”并列,暴露了该组织对两岸问题的用心。
不仅如此,视频显示,波廷格在现场演讲中,声称“中国正在破坏台海和平”,此举会“煽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那么,是什么促使何塞三人不顾暴力对待,起身怒斥波廷格呢?
何塞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回答称,“波廷格满嘴花言巧语,他是一名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工作过的新保守主义官员。他散布的所有谎言,是收了钱来迷惑美国公众的。他正试图让我们走向战争。”
何塞还说,这种情况最终对美国是没有好处的,还会在现实中导致美国人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及与俄罗斯和中国的核对抗。波廷格的工作是确保美国公众对中国怀有某种毫无根据和不合理的仇恨。“我不相信中国人是我们的敌人。我相信的是,如果我们改变美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实际上可以成为我们最伟大的盟友和伙伴之一。”
采访中何塞表示,波廷格声称中国煽动战争,但实际上在世界不断制造战争并试图让我们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不仅在台湾,还通过乌克兰与俄罗斯进行冲突,当然还有向以色列提供支持,让他们继续这场持续的种族灭绝式袭击,破坏中东地区的稳定。”
何塞还表示,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两国都不希望发生战争——至少我们两国的人民都不希望发生战争。“我曾经直率地与中国人交谈过,他们希望与美国合作。”何塞指出,与波廷格对美民众宣扬的情况恰恰相反,实际上,为了促进合作,中国打造了“一带一路”,加入了金砖组织。而这种合作正是他希望美国也应该做的。
此外,西蒙认同“美国用核战争来恐吓民众”的说法。他表示,“美国政府将其视作一种手段,用来攻击我和何塞这样想要阻止战争发生的人。”
“我们(美国人)认为国家是民主的,我们被告知‘这是民主的’。但它表面上是一种军事经济形式的民主。在那里,学术界、政府、军队和新闻媒体都结合成了一个战争机构。”
西蒙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维持他们(想要的)金融体系”。
来源:搜狐网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www.sohu.com/a/791341178 ... 1674426UGMszfk_1090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8 08:15
【案例】
我有点担心那个新京报记者

我以前也是以为拉食用油是专拉食用油的罐车拉煤制油是专用罐车拉工业废水是专用罐车拉危险废物是专用车
没想到啊,没想到:
『除了煤制油,像工业废水、塑化剂、废机油、减水剂这样的非危化品液体,普通货罐车都可以运输。』



煤制油,学过中学化学都清楚,有大量芳香类的化合物,没啥好多说的,一类致癌物。
说实话,只要量少,煤油,煤制油,石蜡油,都没那么危险,但是没人敢赌这些罐子到底都运过啥奇怪的工业品。
结果记者在报道提示还有可能是工业废水、塑化剂、废机油、减水剂.....
工业废水:重金属、氰化物、酚类,这些玩意强致癌。
塑化剂:影响生殖系统、影响内分泌系统。
废机油:致变形物质及废酸,重金属等物质。
减水剂:成分如甲醛类,血癌。

这是新京报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写的一篇报道,我都有点担心他的处境。
因为这比当年地沟油危害性还大,地沟油事件再怎么严重还是属于局部事件,想躲还是躲的过的。
但是油罐车事件,这种操作波及有多广,时间跨度有多大我不做揣测。
现在大家又联想到之前老干妈、老干爹、海天等产品矿物油偏高的新闻。
局长听业内人士说,老干妈是国内食品厂用油最好的天花板,整个运输流程都是层层把关的,物流费用给的也是够够的,中间任何地方有问题都能把相关企业的保证金扣哭。
局长吃了几年老干妈,真心希望业内人士说的是对的。因为老干妈算是食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了,如果它都不行,试问还有谁?


最后,
看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就是,现在还有这种记者真难得。
他让局长想起之前看的《美国增长的起落》这本书,记录着美国作家辛克莱通过实地暗访,揭露了美国食品的黑洞。




老板要工人们在发了霉的食物里添加化学材料,制作成罐头。工作环境中漏雨,雨水滴在加工的肉上,老鼠在肉上跑来跑去,拉屎、觅食,形如天堂。等到开始加工了,工人们把老鼠赶走,有些老鼠赖着不走,他们就把老鼠毒死,顺手和肉一起丢进机器里。
当时的罗斯福也听说了这本引起反响的书,边看小说边吃饭,看到恶心的地方,当即呕吐了出来。
同年,美国顺利通过《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案》,并成立监管部门,产生了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来源:贩财局(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s38uBdLNd62FtJ7qmJJNg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9 20:20
【案例】
选战团队准备好问题 拜登媒体采访引争议

美国总统拜登在首场电视辩论后接受媒体采访。然而,两位电台主持人表示,拜登的竞选团队为其提供了具体的问题供其使用。这引发批评。




(德国之声中文网)81岁的美国总统拜登与共和党挑战者、前总统特朗普的首场电视辩论后,于上周四(7月4日)接受了对选举来说关键的威斯康星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两名电台主持人的采访。
威斯康星州的电台主持人英格拉姆(Earl Ingram)在刚刚过去的周六(7月6日)表示,拜登的助手在采访前直接与他联络,向他预先提供了四个问题。”他们给了我具体的问题”,英格拉姆向美联社表示,”没有回旋的余地”。

采访拜登的主持人劳弗-桑德斯离职
英格拉姆与宾夕法尼亚州的电台主持人劳弗-桑德斯(Andrea Lawful-Sanders)事后一同接受了CNN采访。劳弗-桑德斯表示,她收到了一份有八个题目的清单,她同意使用其中四个。
劳弗-桑德斯所在的费城WURD电台周日表示,与拜登的采访是这位主持人一手操办的,电台管理层并不知情。
该电台在一份声明中称,事先决定好问题,这违反了独立媒体机构的准则;因此,劳弗-桑德斯女士和WURD电台同意分道扬镳,立即生效。
拜登竞选团队指出,提出问题建议是业界常见的做法,并表示,并未把接受这些问题作为答应采访的前提。
拜登选战的发言人希特(Lauren Hitt)表示,采访对象分享他们希望谈论的话题,这并非罕见的做法。她还指出,首场电视辩论后,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取消了一个不接受问题约定的媒体记者的采访。
特朗普竞选团队没有立即就此作出回应。

主持人英格拉姆:难得的机会
拜登在英格拉姆的采访中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说:”我没能有一场好辩论。那是台上的90分钟。但看看我三年半以来所做的事情。”
英格拉姆主持一档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这名已从业15年的电台主持人表示,他并不自视为记者。他说,尽管接到一份提问清单让他踌躇片刻,但这是职业生涯中难得一见的机会,”这是与美国总统交谈”。
(美联社)

来源:博讯新闻网
链接:https://boxun.com/archives/390429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10 10:45
【案例】
梦中的新闻业VS真实的新闻业

点评:伦理学提供的是高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媒体实践的理想状态是什么,上面这个截图,给出了个实例进行说明,可以参考。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29 21:43
【案例】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2 14:33
武汉一马路发生地面塌陷,记者采访遭反问:你们为何要报道武汉的事情

8月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武汉市江岸区塔子湖街道后湖大道附近发生地面塌陷事故。当天下午,读特新闻记者采访塔子湖街道办的接线人员询问事件的真实性时,工作人员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领导都去现场了。”当记者想进一步询问塌陷原因时,工作人员反问:“深圳报业为什么要报道武汉的事情?”
网传视频显示,地面一交叉路口处呈椭圆形塌陷,路口附近的停车场的闸口栏杆已经倾斜,在塌陷区域有一辆汽车停留,数名身穿制服的人员在现场。现场目击者黄先生(化名)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事情发生在下午2点左右。“没有人受伤,很多部门都来了,现场已经被围起来了。”对于塌陷的原因,黄先生猜测或与修地铁有关。
塌陷现场。(网友供图)
根据网友提供的地点,记者从地图上看到,正在修建的武汉地铁12号线从该地点附近穿过。而在相关网帖的评论区,有多位网友称自己在现场看到了塌陷,并怀疑此次塌陷与修建地铁有关。
网友@罗马工程师 称:“后湖地区属于深厚淤泥质土地区,整个大环境经常是表层存在十余米淤泥……当然这个可能是地下工程施工有关。”网友@争取财务自由 表示:“是的,本来就是填湖造地,地质松软。”
网民@婧婧 说:“这就是挖地铁挖的。”
为什么会发生塌陷?是否与地铁修建工程有关?8月1日下午5时许,读特新闻记者致电了塔子湖街道办事处,接线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只是值班人员,无法回复问题。“我不了解情况,领导都去现场了。”该工作人员表示,“您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随意报道的吗?这种事情不是说你说可以报就可以报。”
当记者追问细节时,该工作人员回复:“深圳报业集团你为什么要报道武汉的事情?您可以找现场的人,但是现场人号码我现在没有办法给您。”随即挂断电话。
随后,读特新闻记者又致电了江岸区应急管理局。接线工作人员表示:“我是值班人员,不了解情况,你可以去网上找一下现场人员的电话。”之后,记者又多次致电江岸区委宣传部,截至发稿,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据湖北日报8月1日18时许报道,当天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后湖大道与文博路交会处(陌陌屋)附近出现地质塌陷,导致途经该区段的汉十高铁限速运行。目前,进出汉口火车站列车受到影响。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领导已赴现场处置,暂未收到人员伤亡信息。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龚俊杰 高灵灵)





来源:读特新闻
链接:https://www.sohu.com/a/797887609 ... 7463097sjPKAMk_1090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3 09:39
克宫:如收到《华尔街日报》记者格尔什科维奇采访普京申请,克宫会研究


【环球网报道】土耳其总统府新闻局8月1日发布公告说,包括美国、德国、俄罗斯在内的7个国家当天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进行囚犯交换,囚犯中包括此前被关押在俄罗斯的美国《华尔街日报》驻莫斯科记者埃文·格尔什科维奇。综合塔斯社、“今日俄罗斯”等多家俄媒2日最新报道,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称,如果收到关于格尔什科维奇采访俄总统普京的申请,克宫会研究。



据塔斯社报道,对于有消息称“格尔什科维奇曾提出采访普京的请求”,佩斯科夫对记者说,“如果收到这样的申请,我们会研究。如果总统认为有必要接受外国媒体采访,他就会那样做”。
另据俄新社报道,佩斯科夫还告诉记者,普京已给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打电话,感谢后者和白俄罗斯方面就换囚事宜提供帮助。



综合俄新社等媒体此前报道,土耳其总统府新闻局8月1日发布公告说,在土耳其国家情报局斡旋下,美国、德国、波兰、斯洛文尼亚、挪威、俄罗斯、白俄罗斯等7个国家当天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进行囚犯交换。公告说,此次交换行动涉及26人,其中10人被移交至俄罗斯,3人被移交至美国。据悉,此次交换的囚犯中包括埃文·格尔什科维奇、在俄被判间谍罪的美前海军陆战队员保罗·惠兰。俄总统网站1日发布消息说,普京签令赦免了保罗·惠兰、埃文·格尔什科维奇等13人。



   来源:环球网
   链接:https://www.sohu.com/a/798147510 ... 4370059q4pTpe8_1090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4 08:32
【案例】
苏州通报清华毕业生举报局长贪腐讨论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7 17:12
【案例】
不会采访,哪来得新闻,没有有价值的新闻,媒体业谈何未来?记者不会提问,业界和媒体教育都应该反思呀。
来源:天天体育
链接:http://m.weibo.cn/status/5064682790192972?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7 18:13
【案例】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8 11:31
【案例】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10 21:57
【案例】
值得敬佩!开拓环境报道领域的印度女记者们
多年来,环境报道一直难以挤进主流的新闻报道,但在印度,环境报道日益重要;新闻机构过去一般更关注犯罪和政治的故事,但如今更有可能报道气候危机及其后果。
在印度,这股环保报道浪潮由一群女记者主力带动,她们的努力和专注,令气候议题得以成为印度媒体的焦点。
现为 NewsLaundry 专栏作家的记者 Kalpana Sharma 在 2022 年印度女性网络的大会环节上说过:“了解医疗健康的科学、经济和政治的记者们 [针对气候变化及它对我们健康的影响] 制作了最有效的报道。有趣的是,这些消息灵通的记者中有许多是女性。”
以下,来看看这些印度女记者如何一路走來,开辟国内的环保报道:
01
先行者
大约十年前,资深记者 Varsha Singh 在印度一个首当其冲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从中受到启发,开始报道环境问题。
“2016 年,我搬到了位于喜马拉雅地区的小镇德拉敦(Dehradun),每年我都会阅读有关森林火灾和山洪爆发的报告,” Singh 说。“我觉得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是导致这些灾难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点关注,且有必要展开更深入的研究,这意味着我们也应该了解它们的科学原理。”
从报道采砂的阴暗面到揭示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的状况,Singh 的工作重点是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民众生活,尤其是女性和经济背景较差的人。
例如,印度女性每年估计要合花 1.5 亿个工作天来收集食水。“通常男性外出工作,而农村地区的女性则负责收集水和木材,” Singh 解释。“现在,在缺乏水资源和林火肆虐的情况下,女性每天会走更多的路来收集同样的资源。”
Singh 曾是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也跟 In Old News 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后者是一个重点报道环境和气候变化、为记者提供培训和资源的媒体。
在报道印度奈尼塔尔镇(Nainital)的森林权利时,Singh 跟当地管理森林和瀑布的 Van Panchayat 森林委员会的成员会面。
02
制作创新报道
自由记者 Ravleen Kaur 花了近 20 年的时间走遍印度报道环境问题。
“我于 2005 年在《印度快报》开始了我的新闻生涯。最初,我报道犯罪,但几个月后,我被要求报道气候变化,” Kaur 说。“当时感觉就像是降职,因为环境新闻只会出现在第三页或第四页,[但] 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喜欢这个领域。”
2022 年 3 月,Kaur 撰写了一篇报道,讲述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首个被推销为再生能源开发项目的太阳能园区如何可能对环境弊多于利。在旁遮普邦(Punjab)工作期间,她报道了嫩椰子消费的增长如何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废物。“对我来说,故事总是关于实地报道,而不仅仅是数据,” 她说。
无论 Kaur 是在报道水力发电计划对喜马拉雅山甘戈特里镇(Gangotri)冰川的影响,或是印度西部的薑虾捕捞活动,她从消息来源身上获得的见解都是最令她振奋的。
“有时语言障碍会存在,或者你会发现人们并不愿意与你交谈。在这种情况下,消息来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跟相关人士建立联系,” 她说。
03
在地挑战
报道环境也为记者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尤其是在安全方面。
“有时我会担心我住的地方是否安全。我会跟我的编辑分享所有细节,以便他们知道我的行踪,” Singh 说。“特别是付当报道采矿议题时总会有种无形威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采矿黑帮会如何监视你的行动。”
尽管如此,Singh 不顾危险前往印度东部的贾里亚市(Jharia)为她的煤矿故事拍摄照片。她冒充游客以保障自己的安全。“我觉得贾里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从污染到教育、健康和生计,这将是这个故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她说。
居于印度北部农村的 Jigyasa Mishra 同样经历了作为一名报道环境的女记者所面临的更大风险。
“这有一个关于凝视的问题;人们看待男性和女性记者的很不同,” Mishra 说。“社会很难接受女性可以抛头露面去报道。当我们报道一些敏感事件时,这一点变得很重要。虽然男记者能够保障自己的安全,但人们对我们的敌意让我们很难保护自己。”
2020 年,她报道了一篇关于女农民保卫肯河(Ken)的抗争的故事。肯河是本德尔坎德省(Bundelkhand)的一条河流,但采矿黑帮正在破坏它。Mishra 在报道此故事时就受到黑帮的威胁。“我受到了反抗黑帮的妇女们的保护。我被要求站在他们身后并报道这个故事,因为这样可以保护我免受黑帮的监视,” 她说。
Singh 访问一位渔民,讨论古吉拉特邦(Gujarat)发生的抗议活动,抗议人士反对在讷尔默达河(Narmada river)上建造水坝。
Kaur 在报道古吉拉特邦一家化工厂的火灾事件时也遇到了安全威胁。“我意识到无论我去哪里采集信息,人们都会跟着我。这是一个可怕的情况,” 她说。
尽管存在安全忧虑,但这些女记者的报道或能推动积极变革的影响力,激励着她们继续前进。“人们利用我们的工作作为证据,让他们的案件在法庭上更有说服力,” Kaur 说。“在我最近撰写的一篇关于盐业如何中断古吉拉特邦卡奇镇(Kutch)的生薑虾捕捞的报道中,我 [意识到] 渔民正在利用它来为他们在最高法院的案件增添说服力。”
04
生活方式的改变
报道环境也影响了这些女记者的日常生活。
例如,Kaur 搬到了旁遮普邦的一个村庄,那里的空气和水比大城市更干净,让她可以更接近大自然。
Singh 则说:“我的房子正在慢慢转用太阳能。” 她补充,她还尽可能停止使用塑胶。“就连我的菜贩也不再使用塑胶袋,转而使用环保纸袋。”
Mishra 同样采取了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我确保不浪费水和电等资源,也确保我家里不使用塑料,” 她说。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OF_xYO0M6cB9sQR0KGKOg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11 15:54
【案例】
奥运采访报道中,记者如何避免“愚蠢衬托”
来源丨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微信公众号
作者丨ihdpihdp
在奥林匹克的光辉照耀下,每一位记者都承载着向世界传递体育精神和运动员故事的重任。然而,在这个全球瞩目的舞台上,记者的专业素养和采访技巧尤为关键。一篇深入的报道、一次精彩的采访,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传递正能量;而一个不恰当的问题或缺乏深度的对话,则可能让记者成为赛场上的“愚蠢衬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记者需要做足功课,深入了解运动员的背景、比赛项目的特点以及奥运文化。他们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提出有深度、有见地的问题,同时展现出对运动员的尊重和理解。通过这样的努力,记者不仅能够避免在奥运采访中成为“愚蠢衬托”,还能成为传播奥运精神的使者,让每一次报道都充满力量和温度。
图片图源丨微信公共图片库(Pixabay提供)
一、新闻采访中的“低水平”问题
1. 缺乏专业性与尊重
在奥运采访中,一些记者提出的问题显得极为业余,甚至不尊重运动员。例如,有记者采访游泳运动员时,不是询问其训练、比赛心得或技巧,而是问及与游泳无关的个人隐私或娱乐话题,如“你最想看的演唱会是谁的?”、“你觉得哪种动物最像你?”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未能体现出对运动员的尊重,也未能满足公众对赛事本身的关注。
案例分析:潘展乐的采访
在潘展乐的采访中,某些记者的问题显得尤为业余,不仅未能触及运动员的专业领域,反而显得对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隐私过度窥探。例如,有记者询问潘展乐关于谁最帅的问题,甚至要求他排个名,“你想去看哪个歌手的演唱会”。这些问题显然与专业无关,也未能体现公众的真正关切。相反,一个专业的记者会问及潘展乐在比赛中的技术细节、训练心得以及面对挑战的心态等,这些问题既能展现运动员的专业素养,又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专业的问题才能激发专业的回答。
提升策略:
前期准备:采访前,记者应充分了解被访对象的背景信息、专业领域及近期动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提出无厘头的问题。
尊重专业:在提问时,应尊重运动员的专业领域,避免提出过于私人或娱乐化的问题,以免显得不专业。
激发表达欲:通过提出有深度、有思考性的问题,激发运动员的表达欲,引导其分享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 隐私与娱乐话题的滥用
在奥运期间,部分记者将焦点放在了运动员的私生活和娱乐话题上,而非其专业表现和比赛成就。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运动员的个人权益,也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例如,有记者在全红婵采访中提问关于英语能力和家庭琐事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不尊重运动员的专业性,也未能体现公众对奥运赛事的真正关注。此类问题不仅让运动员感到不适,也让公众对记者的专业素养产生质疑。
3. 缺乏深度与公众关切
许多奥运采访中的问题缺乏深度,未能触及公众真正关心的内容。公众希望了解的是运动员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备战奥运、如何在比赛中保持心态等深层次问题,而不是琐碎的娱乐花边新闻。因此,记者需要深入了解运动员及赛事本身,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案例分析:全红婵的采访
在全红婵的采访中,有记者尝试用“我来考考你”的方式询问其英语词汇,这种行为不仅显得冒犯,也未能体现公众对运动员的真正关切。公众更关心的是全红婵如何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如何在比赛中保持心态稳定以及她背后的故事等。
提升策略:
了解公众需求:记者应时刻关注公众对运动员的关切点,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确保提问能够引起共鸣。
引导正向关注:在提问时,应注重引导公众关注运动员的正面形象和专业成就,避免制造无意义的八卦或争议。
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媒体人,记者应肩负起传播正能量、弘扬体育精神的社会责任,通过专业报道为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缺乏采访技巧和有效沟通
缺乏采访技巧可能导致问题过于肤浅,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而有效的沟通则需要采访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只有通过深入的聆听和恰当的引导,才能让受访者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故事和见解。在此过程中,采访者需要展现出对话题的深刻理解和对受访者情感的尊重。此外,良好的非语言沟通也至关重要,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都能在不言中传递信息,增强沟通的效果。因此,提升采访技巧和沟通能力,是每个希望深入了解信息、传递真实故事的记者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案例分析一:潘展乐与记者的经典对话
在潘展乐的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及预选赛时的表现和游泳池的浪是否影响发挥等问题,这些问题既专业又贴近比赛实际,潘展乐也给出了详细的回答。这种高质量的对话不仅展现了运动员的专业素养,也体现了记者的专业水准。
案例分析二:全红婵的“不会”与“不用”
在另一场采访中,有记者试图考全红婵“拿捏”一词的英语表达,并在全红婵表示“不会”后继续追问是否愿意学习。这种“考问”式的采访方式不仅让全红婵感到反感,也让观众质疑记者的专业素养。一个优秀的记者应懂得适时调整采访策略,避免给受访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尴尬。
提升策略:
倾听与引导:在采访中,记者应善于倾听运动员的回答,并根据其回答适时引导话题,使对话更加深入和流畅。
提问技巧:采用开放式问题鼓励运动员自由表达,避免使用封闭式问题限制其回答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对话的连贯性。
建立信任:通过友好、真诚的态度与运动员建立信任关系,使其愿意分享更多真实想法和感受。这有助于提升采访的真实性和深度。
二、避免“愚蠢衬托”的策略
1. 提升专业素养
记者在进行奥运采访前,应充分了解运动员的专业背景、比赛经历、技术特点等,以便在采访中能够提出专业、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记者还应关注奥运项目的最新动态和规则变化,以便在提问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新闻机构应加强对记者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在体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素养。记者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了解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规则和赛事背景,以便在采访中能够提出专业、有深度的问题。
2. 尊重运动员与赛事
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虽然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的隐私和权益同样应得到尊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避免询问与运动员专业无关、甚至带有冒犯性质的问题,而应关注他们的比赛表现、训练经历、心路历程等,以展现他们的专业精神和人格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应始终尊重运动员和赛事本身。在提问时,应注重问题的专业性和公共性,避免涉及个人隐私和娱乐花边。同时,记者还应尊重运动员的回答,不要强迫其配合自己的娱乐低趣味或窥探欲。
3. 体现公众的关注视角
记者的提问应代表公众的好奇心,关注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在奥运采访中,公众更关心的是运动员如何突破自我、挑战极限,以及他们背后的努力和付出。因此,记者应围绕这些主题提出问题,以激发运动员的表达欲,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记者应深入了解公众对奥运赛事的关切点,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可以询问运
动员在备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对未来赛事的展望等。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满足公众的好奇心,也能够展现运动员的专业精神和奋斗历程。
4. 多元视角与客观报道
在报道奥运赛事时,记者应采用多元视角,全面、客观地呈现赛事本身和运动员的表现。避免片面追求流量和热度,而忽略了对赛事和运动员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同时,记者还应注重客观公正,避免过度渲染或夸大事实。
5. 注重采访技巧
采访是一门艺术,需要记者具备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在采访中,记者应善于引导运动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带有偏见的提问方式。同时,记者还应关注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采访策略,以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专业提问激发好回答。在奥运游泳比赛中,有记者采访取得历史性突破的运动员时,提出了专业、有深度的问题。如询问运动员在预选赛中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状态以应对后续比赛等。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运动员的表达欲,也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运动员的奋斗历程和内心世界。
低水平问题成笑柄。相比之下,一些记者因提出低水平问题而成为了舆论笑料。如询问运动员是否知道某种英文词汇的发音、谁最帅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未能体现出记者的专业素养,也让运动员感到尴尬和无奈。最终,这些低水平问题成为了公众嘲笑的对象。
三、结论
提升新闻采访与报道的专业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奥运采访是展现媒体专业素养和尊重精神的重要平台。记者在进行奥运采访时,应提升专业素养、尊重运动员的权益、体现公众的关注视角,并注重采访技巧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愚蠢衬托”运动员的优秀,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公众呈现一个真实、生动、充满正能量的奥运赛场。

来源:采访编辑圈(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1Z2-OzmyIJHA9T4Pskz5w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13 22:15
【案例】
外媒:马斯克称X似乎遭受大规模网络攻击,对特朗普的采访可能推迟

  【环球网快讯】据英国《卫报》最新消息,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当地时间12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称X似乎遭受“大规模DDoS攻击”。报道称,马斯克意思是由于这一问题,他在该平台上对特朗普的采访可能推迟。
“似乎有一波针对X的大规模DDoS攻击。正在努力阻止它。最坏的情况下,我们将继续进行(有)少量现场听众(的直播),并在稍后发布对话(内容)。”马斯克写道。
据报道,马斯克对特朗普的采访原定于美东时间12日晚8时(北京时间13日上午8时)进行。
据《卫报》早前消息,在马斯克发布推迟消息前,一些X网友表示无法收听相关采访直播。

来源:搜狐网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www.sohu.com/a/800442550 ... 1569542cwCFGOU_1090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14 21:38
【案例】

编辑:李佳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15 22:28
【案例】
大陆媒体进入“庸才”时代
这届奥运会,我国媒体集体在塞纳河畔,给国人拉了坨大的。


外国媒体采访:我觉得你们的成绩有问题

中国媒体采访:

你最喜欢的明星是谁?你想看谁的演唱会?

我考考你“拿捏”用英语怎么说?要不要我教你?

别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实际上你的飞得累不累呢?

队里你觉得谁最帅?排个名

用一种动物比喻自己,你觉得是什么?

……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看到这些盘都盘不完的弱智问题,我真是气笑了。



在8月3日的乒乓女单决赛现场,观众席球迷粉丝偏帮孙颖莎,给同为中国队员的陈梦喝倒彩的“精彩”场景,让中国丢人丢出了圈。



在媒体为此事“拨乱反正”时,“饭圈文化”抗下了所有。不管这其中是否有资本的介入或者领导的“统筹”,总之,我们暂且认为这一切都是饭圈文化的错,那么我想问的是,媒体在谴责饭圈文化侵染体育的同时,是否有反观自己的言行呢?娱乐化体育界真的只有粉丝吗?






作为官方媒体张口闭口问运动员喜欢的明星是谁?想看谁的演唱会?难道就不是被饭圈侵染吗?在大型国际赛事的采访中,中国媒体的专业度就止于此?






对内没有专业性

对外没有攻击力



专业的体育赛事采访,记者应当了解所采访运动员的职业经历、过往战绩、赛前状态以及现场表现或困境等,并对该项运动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对手的背景有所了解。只有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才能在采访中问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公众希望了解的是运动员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备战奥运、如何保持昂扬的竞技精神、如何在比赛中保持积极平稳心态等深层次问题,而不是琐碎的娱乐花边新闻和个人隐私。



奈何这届媒体的冒犯艺术,都用在了自家。提问缺乏专业性,甚至缺乏对运动员的尊重,也难怪被00后小将们直怼。



记者:为什么我提的问题你都说不会?

全红婵:你都不问跳水相关的问题,问跳水的我就会了。

记者:可是我不懂跳水。



记者:想不想跟四年前的自己说些什么?

全红婵:四年前?不是三年前吗?(东京奥运会因疫情延迟一年举办)



记者:三米板你在练吗?

全红婵:我是跳台的!你问我在练三米板?




在采访中加入一些生活化问题,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无可厚非。但是要在专业问题有含金量的前提下,将生活化问题作为一种气氛润滑剂。如果本末颠倒,很容易招致运动员白眼。



三四年默默无闻的艰苦付出,一朝夺牌,运动员们都想通过采访向观众介绍自己背后的奋斗故事,以及赛场上自己厚积薄发、绝杀时刻的技术亮点或感想。正经观众想了解的同样是这样的内容,媒体却将问题集中于运动员个人隐私、爱好等生活化问题,难道本身不就是在将观众的注意力向饭圈引导吗?



换个角度,再看看媒体在对外提问的表现,更是乏善可陈。作为本届奥运会最大媒体团,我国2400多名媒体工作者,竟未见一家媒体直接提问美国运动员“紫薯脸”、“变性拳王”、逃避药检等问题。当外国媒体将挑衅、谣言怼到我们脸上时,我们的媒体未见应有的反击力,而是依旧保持在国内的那一套“温良恭俭让”。



为什么不去提问美国教练和运动员:



“你们游泳队员全员紫薯脸,是不是吃了什么药?”

“是什么样的新型药物可以让你们逃过药检?”

“为什么潘展乐破纪录,你们说超出人类可能性?何出此言?是因为你们吃了药也游不出这样的成绩吗?”

……




既然对方无礼,我们也没必要再以礼相待了,那就“冒犯”回去呀!怎么不算是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呢?



奥运这种大型国际赛事,看似战场只有一个,就是体育竞技,其实体育背后的规则战、舆论战更是我们要攻占的阵地,是需要我们亮剑的地方。



这次奥运报道,媒体被骂的一点不冤。对内提问一堆无营养的娱乐问题,对外毫无攻击力,也就无法对本国队员形成舆论保护力。令人失望。






政府的强势管控正在培养

媒体“庸才”



当问题被普通公众看出来的时候,说明已经积弊良久。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国内媒体(大陆)常年受到政府的管理,与其叫媒体,不如直接叫内宣。他们习惯了为政府歌功颂德,宣传正能量,而逐渐忽略了社会监督功能。如今还有多少记者在做卧底调查呢?还有多少媒体敢向不公正的社会事件发出质问呢?还有多少媒体会接收读者举报,为弱势群体发声呢?不多了吧,我只听到颂歌,很少听到呐喊。媒体是应当具有“尖锐性”的。人人都做“好好先生”只会让恶人狂欢。



对内做惯了温顺小猫咪,对外遭遇不公的时候也会忘记露出爪牙。这就像一只刺猬被拔掉了身上的刺,它无法对内扎人的同时,自然对外也失去了攻击力。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不要惹事,不要“刺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又像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天天严格要求孩子事事顺从、乖乖听话,那就不要怪他出门以后,在别人面前也唯唯诺诺了。



第二,网络“闭关”,外宣战斗力薄弱。在此我们不讨论“墙”的存在意义,只是从我本人的翻墙经历来看,外网中文区充斥着蛙媒的声音,而我很少看到大陆媒体的强势发声。传说中的“讲好中国故事”,不知讲到哪里去了?在国际的舆论战场上我们究竟能占多少席位?与其以防守姿态,防止外媒给国人洗脑,何不练就一支传媒铁军,在国际舆论场上增强声势?



Q杆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笔杆子一样要在自己手里,话筒更要在自己手里。前段时间的外国人过境免签掀起一股中国热,不少人说这是顶级阳谋,无需自己发声,“自有大儒为我辩经”。可是我想说,此招自然是妙,可也是让话筒拿在别人手中啊。如无自己的“大儒”,到了真正国际“赛场”上,这些人还会为我辩经吗?



媒体不敢说尖锐的话,不敢说难听的话,久而久之,业务怠惰,就成了只会问些无脑问题的庸才了。






讲好中国故事

也要扇好中国“巴掌”



我始终认为,在国际上,中国的人设应当是心怀正义、能言善辩的巨人,而不是身强体壮的哑巴。要像守护领土一样地去守护舆论阵地。而媒体,就应当做舆论阵地上的“精兵强将”。



别人以德待我,我就为其讲好中国故事;别人胆敢出言不逊挑衅我,我也要扇好中国巴掌,教他们做人。



通过这次奥运的“踩球拍”“故意撞运动员”“打招呼不理人”等事件可以看出,不是所有外国人都有教养有素质的,我们先以礼待人之后,如果遭遇无力礼回应,那么就要利用舆论的武器,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了。



其实跟外国人起了言语冲突并不会怎么样,没必要一直维持以和为贵、避免冲突的原则。就像这届00后小将们的直接回击,潘展乐面对央视“告状”国外选手的无礼行为,结果对方在外网遭遇一片谴责;郑钦文面对台下观众挑衅,直接黑脸,C语言+S语言输出,获得一片赞赏。谁看了不说一句,干得漂亮!
3.4.png (1.12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 分钟前 上传







中国人内敛、好欺负的人设,需要改一改了。



给大陆媒体身上安点“刺”吧,别再让他们只做“乖孩子”了。上万家陆媒在某音的声誉,不及一个香港卫视,不丢人吗?



最后我想说,媒体的问题从来不只是媒体的问题。孩子长大后成了庸才,该反思的也不只有孩子。

来源:人间沼泽挖掘机(公众号)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MdD4U7MGen8sU1fe_ZOQw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