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所谓记者就是那个不听话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11-9 11:26
标题: 所谓记者就是那个不听话的人!
我在一个妇女受到压迫和被不公正对待的年代中长大,通过记者这个行业,我证明了自己能够像男人那样去生活。

做一名记者,对我来说,意味着做一个不听话的人;而做一个不听话的人,对我来说,又意味着站在了主流观点的对立面。但我必须要讲述真相,因为真相往往站在了主流观点的对立面。

对于记者这份工作,我倾尽所有。
——奥莉娅娜·法拉奇

我曾经很喜欢的一位记者说过,她是因为看了法拉奇的书才励志挖掘真相,走上做新闻的这条道路。“永远只报道真相,就像外科手术,虽然会痛,但是能治愈。”

恰逢今日是11月8日记者节,就让我们借此机会聊聊历史上这位“世界第一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

法拉奇被誉为20世纪的新闻采访女王,她的《风云人物采访录》一直是西方新闻学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她擅长以迂回挑逗的形式采访世界政要,在新闻史上留下其浓重的个人色彩。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法拉奇的每一次采访都提供了一次理想的示范:表面上是在提问,本质是在权威面前展露平等姿态。

就如她在书中所写“向往权力是比向往爱情更加强烈的一种欲望。权力是一种不人道、值得憎恨的现象。”


我不想为她写一份百度百科式的人物简介,因为她是法拉奇,她不应被平淡的叙述。


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是通过她不寻常的三次中国之行认识她的。1980 年改革开放之初,她对邓小平进行过两次4个小时的一对一采访。事后她撰文说:“在我的‘历史采访者’中,我很少发现如此智慧、坦率和文雅的,邓小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除了邓小平外,她还采访过200多个世界政要,她曾令基辛格尴尬、令卡扎菲失言、令沙龙狂怒、令梅厄夫人敞开心扉。


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在法拉奇的旁敲侧击之下,最后基辛格不得不承认越战毫无益处。在谈及对权力的看法时,她的一系列大胆发问最终使得基辛格说出:“我觉得自己就像独自骑马领着一支旅行队走进一个狂野的西部神话。”

这傲慢的回答不仅惹怒了总统,还惹恼了普通民众,即便在数年之后,基辛格回忆起来还痛心疾首,称这次采访是“一生中与媒体打交道最具灾难性的一次”。

一名美国记者形容她为“一个没有哪个世界领袖人物会对她说‘不’的记者”。接受法拉奇采访需要勇气,她的问题总是充满挑战性。面对这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她始终摆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1972年,她采访当时的约旦国王侯赛因,第一个问题竟然是:“陛下,在约旦现在谁说了算?”

无须讳言的是,法拉奇的职业方式一直伴随争议,正如《纽约客》杂志说她的采访具有“有计划的攻击性”。厌恶她的人会指责说,她的采访不是采访,而是赤裸裸的挑衅;喜爱她的人也会善意提醒,她采访的姿态过于强势。

据说法拉奇有句口头禅:“当记者,哪怕被踢出门外,也要再从窗户爬进去。”


即便争议四起,法拉奇还是近乎执拗地坚持着让“火药味”成为她采访的“看点”。对此《花花公子》杂志评论道:“如果你不明白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乱,法拉奇的采访中有答案:那些自吹自擂的家伙们在左右着世界。”



她这份蔑视权威的反抗精神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也属于那个悲惨时代的产物。


1929年夏天,法拉奇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弥漫着“反抗”情绪的家庭。法拉奇的父亲是一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正义与自由”的成员;而她的母亲托斯卡,则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遗孤。记者象征着自由和话语权,而这两者正是她的家人在法西斯统治时期为之奋斗的理想。



从10岁起,法拉奇就参加了革命,给各类抵抗运动放风、传递情报。

1943年9月,佛罗伦萨遭受二战轰炸。14岁的法拉奇随父母躲在教堂里崩溃大哭,换来的只是父亲的一记耳光——“女孩子不能随意哭泣”。二十四年后,越南战争爆发,她主动申请去战场一线,开始了长达8年的战地记者生涯。

生命的坚韧,不过是生活的砥砺,反复锻打出的质量。或许,正是因为在她成长的阶段无数次的与死亡擦身而过,在之后的日子里她才能表现的如此的无畏。

2006年9月14日晚,她在佛罗伦萨圣基娅拉医院的一间病房内与世长辞,享年77岁。当她的棺材被抬出医院时,主教堂敲响了钟声为她送别。

法拉奇带着人们对她不同的评价离开了这个世界。无论如何,她在当代新闻史上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记。

来源:胖妲己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JiJR9sTnbzhWBOC5yd2kw

编辑:蒋可心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