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田聪明:中国新闻奖打假斗士,业界再无“牧马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12-25 23:49
标题: 田聪明:中国新闻奖打假斗士,业界再无“牧马人”

田聪明,离世两年了。

【题记】田老先生是新闻界老兵,2017年底因病离世时,不少业界人士撰文缅怀与他交往的故事。而本号发现,他出任中国记协主席约10年间致力推进评奖规范化的事却鲜有人提及。他在规范中国新闻奖评选10年进程中,一直在打击造假行为,与“跑奖”行为斗智斗勇。他用10时间告诉后人,如何做一名有“志气”的新闻工作者。


田聪明。东方IC 资料图

本号将梳理到的信息汇集给网友参考。

10年时间
田聪明和中国记协团队
规范中国新闻奖评选的15个第一次

2007年,第一次形成中国新闻奖作品公示制度和处罚办法。

2008年,第一次确定中国新闻奖评选“宁缺毋滥”原则。

2009年,第一次推进中国新闻奖固定在北京评选。

2009年,第一次推进中国新闻奖设自荐和他荐办法。

2011年,第一次提出中国新闻奖作品报送前要网络完整公示。

2013年,第一次公开指出广电作品参评造假集中现象。

2014年,第一次公开中国新闻奖造假作品通报名单。

2014年,第一次激活中国新闻奖作品自荐参评渠道。

2014年,第一次给中国新闻奖作品引入外力设评选前审核机制。

2014年,第一次引入院校作为作品推荐报送试点单位。

2014年,第一次明确责任追溯机制和获奖退出机制。

2014年,第一次公开透露有“捞人”保作品获一等奖现象。

2015年,第一次引入“公正司法”理念治理违规参评行为。

2016年,第一次公开批评有 “不择手段”干扰审核和评选的行为。

2016年,第一次在一届评选内马上取消29件造假的获奖作品。



2007年
网络公示所有参评作品

2007年,为进一步增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力度,中国记协在2006年首次在网络上公示获奖作品名单、评委名单和评选程序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公示工作力度,形成了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公示制度和相应的核查处罚办法。
来源:《中国记者》2016年11期《中国新闻奖的公示和查处办法》

本届评选中,中国记协扩大网络公示范围,首次在网上公示所有参评作品,并把网上评议意见分发给评委参考。
来源: 2007年08月27日中华新闻传媒网《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

【结果】挖出《扬州晚报》“假版评奖”事件

2017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时,有90余件作品获得了反馈意见,最终有4作品被降级或取消获奖资格。其中,《扬州晚报》的《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摄影组合拟获摄影作品类三等奖,但被揭发是不存在的版面,被撤销获奖资格,引发舆论哗然。
来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1月《完善中国新闻奖评奖的监督机制——从<扬州晚报>假版评奖事件谈起》(陈力丹 陈秀云)

【评议】2007年,已经是PC进入家庭阶段,百姓上网逐渐形成习惯。田聪明在2007年开始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奖委员会主任,推进参评作品评选前网络公示,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08年
确定评选“宁缺毋滥”原则

坚持宁缺毋滥。近几年每年中国新闻奖都有空缺的,长江韬奋奖也空缺过。执行起来很难,但由于是先讨论定规定后评选,所以谁都没有理由不执行。

这些标准不少过去就有,但是没有具体执行的保证或执行不坚决。所以从2009年开始,下功夫解决这些问题。那年的评奖办法修改了好多次,有时候被我改得面目全非。
来源:《中国记者》2014年12期《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专访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梁益畅  张垒)

不断强调“宁缺毋滥”,就是所有奖项数额“上要封顶、下不保底”。

来源:中国记协网2015年9月9日《田聪明:专家审核是保证“两奖”权威性的重要举措》根据2015年7月14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会全体会议上讲话录音整理。

2009年
新闻奖固定在北京评选

2008年评奖结束回来后,我就一直和记协的同志研究改进办法。首先不能再放在地方上评,全国记协要加强审核工作。不是信不过,而是地方的同志没有这种精力和能力。另外,在哪里开评奖工作会,多少要照顾会议所在地,有失公平公正的原则。
来源:《中国记者》2014年12期《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专访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梁益畅  张垒)

2011年
作品报送前要在网站完整公示

各报送单位对新闻单位推荐的中国新闻奖各类(项)参评作品,按本办法规定的“评选标准”认真审核,并在本地区、本系统或各初评委员会指定的新闻网站完整公示(含参评作品的相关申报材料),接受网上评议,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未参加公示的参评作品,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不予接受。
来源:中国记协网2010年12月24日《中国记协关于印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通知》

【评议】要求参评作品报送前在新闻网站完整公示申报材料,这在当时能提出来,说明已经意识到公示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设置巡查、审查机制,几乎所有报送单位都没有履行这个规定。



2013年
公开指出广电作品造假集中

近几年虽然惩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举报数量逐年减少,但对广播电视项目参评作品的举报仍然比较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公开造假,对刊播后的作品改头换面,重新制作;二是不尊重新闻一线编辑记者的劳动成果,在参评时,随意填报采编人员姓名。
来源:中国文明网2013年3月5日转载中国记协网《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就2013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答记者问》

【评议】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上下都在加强反腐倡廉、正风肃纪。中国记协在2013年透露这个现象,算是第一次指出广电媒体参评作品造假集中问题,也为2014年首次公开通报造假名单做了铺垫。

2014年
24年来第一次公开通报造假名单

1月26日,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在官网公开通报撤销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阳洋:生命的最后一刻定格在新闻现场》和拟获奖作品《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的获奖资格。这是中国新闻奖评选24年来,首次对违规参评作品公开通报批评,通报立即在新闻界产生强烈震动。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5年02月05日转载《光明日报》消息《中国新闻奖:对虚假新闻零容忍》

【评议】公开打假,与全党正在进行的正风肃纪同步。在自媒体公众号正在兴起的时期,首次通报的动作,引起了业界、学界很大震动。

不过,因宣传、技术、机制等局限问题,随后几年造假参评行为并没有减少迹象。



2014年
激活自荐参评渠道 院校试点报送
设置选前审核程序明确责任追溯制

田聪明:实际上,2009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就开了一个小口,实行自荐、他荐。我当时感觉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好作品可能没有被推荐上来。

另外就是有人打招呼,有媒体各级领导参与的作品,更容易被报上来,真正的好作品却可能被挤掉。

开了自荐、他荐的小口,还有个目的就是让推荐、报送的单位都能感到你不推荐、不报送,还有另一个渠道。到那时就会觉得脸上无光。但几年收效不大。
来源:《中国记者》2014年12期《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专访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梁益畅  张垒)

一是增设审核委员会,在定评工作前按《评选办法》规定对参评作品和参评人选的资质再进行一次审核。二是进一步扩大自荐、他荐渠道,探索完善受理自荐、他荐参评作品和参评人选的办法。三是进一步强调“三级”评委会履行职责,明确了“两奖”推荐单位和报送单位两级评委会的责任追溯机制。四是进一步明确了获奖作品和获奖者的退出机制。

新增11家新闻教研机构为试点单位,探索优秀新闻作品参评的“他荐”办法。

从2014年起评奖办公室将在定评会前,再从新闻教研机构、新闻媒体和外宣部门选聘一些合适的专家组成审核委员会。
来源:丽水记协网2014年2月7日转载中国记协网《中国记协评奖就2014年“两奖”评选工作答记者问》

【评议】2014年,是中国新闻奖改革动作最多的一年,回应学界诉求,创造更加公正、公平的评选环境。



2014年
公开透露有“捞人”保作品现象

田聪明:大约是2011年有一件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可公示中有人举报“弄虚作假”,经查确有其事。因为这件作品涉及中央领导,所以评委会主任会议讨论时不少人作了难。我就说:“规定很明确,事实很清楚,我无权不执行。”于是大家不说话了,就执行规定,拿下了。说实话,包括我在内,预感到获奖单位很可能“告状”,有的领导很可能会“干预”。但我认为这是评委会的最后一道程序,上报中宣部批准“揭晓”,只能这样。不出所料,上报后有一位领导给中宣部打电话,要求不动。记协同志急匆匆打电话给我,我就一句话:“中宣部怎么定就怎么执行。”因为报中宣部审批是“评奖办法”中的规定,有这个权,也负这个责。作品得奖了,但我始终讲那是件违规作品,并责成记协书记处书记约谈该新闻单位有关负责人,给予严厉批评。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来源:《中国记者》2014年12期《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专访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梁益畅  张垒)

【评议】有事实证明造假,坚持要拿下作品。结果,还是被要求“干预”。在党的十八以后,随着正风肃纪的深入,田聪明通过媒体向外界公开了评选过程中,个别参评媒体“动作”之大。由此可知,要拿下一件造假作品,中国记协“压力”不小,也不会太容易。

2015年
“公正司法”治理违规参评行为

2015年年初会发布报送通知,就是要强调规范报送,特别强调要尽可能把好作品报上来。因为现在发现:有一些推荐、报送单位,评奖办法虽然有要求,但没有严格执行。比如有一条,推荐作品、推荐人选必须经由全体编辑记者民主推荐,实际上不少推荐单位都没有真正执行。

第三,公正司法:有举报都要核实,确有违背一定拿下。拿下一个震动很大,不能公正司法,不敢执行,是不行的。
来源:《中国记者》2014年12期《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专访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梁益畅  张垒)

【评议】“拿下”问题作品,是他一直想做的,再强调纪律性、程序性的问题。2015年在部分作品初评期间,公众看到中国记协开办“中国新闻奖评选面对面”专栏,评选动态信息被滚动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当然,这也容易引来“说客”,增加评奖办的沟通成本。



2016年
公开批评“不择手段”参评行为

田聪明:他们不是先想到自己内部的缺陷,而是针对审核出问题、被取消获一等奖的资格而四处活动,有的为获奖而“不择手段”。包括给审核委员会委员打电话,进行辩解、进行“疏通”,施加压力,让他们撤回原来的审核意见。
来源:《新闻战线》2016年第9期《继续尊重支持审核委员会的工作》(田聪明)(此文根据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今年7月13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审核工作会上的讲话摘编)

【评议】从2014年引入审核机制以来,不少作品因一个标点符号等瑕疵,被撤销参评资格或被限制获奖等级。这引起新闻界部分媒体“反感”,田聪明不断在有关场合“力挺”审核工作,难免会被个别从业者认为听不进意见的表现。



2016年
一届取消29件造假的获奖作品

2016年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共收到社会评议举报意见97条,经核查,共撤销34件作品的获奖资格。在被撤销作品中,广电作品为29件,占比85.3%,这些作品被撤销的主要原因是,参评作品为重播作品不在评选范围内,申报材料与刊播时不一致,申报作品涉嫌重新制作编辑等。

来源:中国记协网2017年02月24日《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就2017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答记者问》

【评议】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揭晓,出现了大量空缺。这个现象,震动了当时的业界、学界。有自媒体公号分析认为有多种原因。直到2017年发布的这个记者问,才知道真正原因:造假。

田聪明曾在国家广电系统工作约8年时间,了解广电媒体运作情况。从2014年至2016年间,他对广电系统造假作品的惩处可谓是“不留情面”。



田聪明说过的“狠话”

再梳理一下田聪明为促进中国新闻奖评选规范性、合法性,不断地推动评选办法修改,积极维护审核工作,对事实清楚的造假作品保持坚持“拿下”的态度。

在《中国记者》2014年12期《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专访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梁益畅  张垒)文章里,田聪明透露了较多评选问题。

评选前先定好规则

2007年,田聪明开始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工作是从2008年开始。

田聪明:评奖会开始前,大家都说没有问题。结果到了真正评奖时,各种问题还是源源不断冒出来。有评委建议照老规矩,只以票数定输赢。但规则都没有明确,怎么投票呢?怎么保证投票的公正性啊?最后,只能是采取一些权宜之计。比如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我把评委委员会副主任和有关人员集中在一个会议室,对各小组推荐候选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拿到这个会上研究解决。然后是公示,公示后发现并经核实有问题的,不论作品还是人,都坚决拿下来。就这样,好歹把这一年的评奖工作完成了。

另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曾先后以广东省记协主席及暨大教授名义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与田聪明有过多次接触。范以锦向南都记者表示,田聪明当记协主席之后,进一步完善评奖制度:“坚决按制度办,谁说情都不行,包括他工作过的单位。他说,即便制度设计有疏漏、有不合理方面,可以修改,但未修改前按制度执行。不然,就会乱套。”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7年12月28日《执掌新华社“只唯实”常挂嘴边》(刘苗)

【评议】田聪明原则性很强,一直强调,评选前先定好规则,评选过程出现什么问题,以规则为标准。这样做可以把“刚性”问题,不摆上桌去合议,避免“捞”作品之嫌。

各记协无人手审核

田聪明:我当时发现了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中国记协国内部只有3名工作人员抓两奖评选。而报上来的长江韬奋奖参评人选50多个、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五六百件,根本看不过来。而地方记协的人员大多是临时借来的,这就使审核工作“成了那么回事”。

【评议】这就是为何,各地记协、各初评委员会,有时会将“乌龙”作品报送到定评环节。因此,在听取唐绪军等学界专家意见后,从2014年起引入选前审核机制,借助外力,对作品文本等进行审查。

推进公开评选遇阻力

田聪明:定这个评奖办法的时候,一些人员说这也行不通,那也行不通。我就反复询问怎么行不通?一条一条和他们讨论,直至说不上来了,我就说什么时候发现行不通了可随时找我。为了增强评奖办法的权威,我们还报中宣部批准。

【评议】一条条地讨论,对于一名岁数不小的部长级干部来到说,较真的样子,逐步将中国新闻奖评选送上规范化的道路。

不断有人给造假作品“帮腔”

田聪明:可一旦有人举报所附不是原样品时就说找不到了,开始时不少人沉默,还有人帮腔。我就说找不到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找不着了那就别推荐了。

【评议】一件造假作品被评议、举报后,惊动多少人来求情。可见,业界部分媒体和从业者还没端正荣誉感。

问题作品可全部空缺

执行如此严格的标准,“如果中国新闻奖某一个大项全部空缺,怎么办?”记者问田聪明。

“那就空缺!”田聪明毫不犹豫地说,“就是要让新闻界引起震动。我们不能降格以求,宁可置之死地而后生。”
来源:新华网2014年07月28日《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有重大改革:增设审核环节》

【评议】说到做到。2016年,30多件拟获奖作品,在揭晓榜单全都显示“空缺”。

改变陋习并不容易

田聪明说:“要短时间改变积时已久的陋习并不容易,我们要一年接一年,把严格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落实下去,使新闻界浮躁的风气有较大改变,使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重返新闻界。”
来源: 新华网2015年8月2日《为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把好关——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会侧记》

【评议】在他看来,改变业界陋习,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各界持久发力。


田聪明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上致辞。来源中国记协网

【平生】“只唯实”的新闻人

田聪明2017年12月26日晚因病在北京逝世后,不少人撰文缅怀。

《南方都市报》2017年12月28日刊发《执掌新华社“只唯实”常挂嘴边》(刘苗)的文章介绍,他曾是“走西口”的放羊娃,凭借寒窗苦读改变了命运。他强调真实是新闻信息的生命,“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有接触过他的院校学者回忆田聪明完善评奖制度“坚决按制度办,谁说情都不行,包括他工作过的单位”。

新华社大连支社原社长傅兴宇在《新闻战线》(2018.02上)《他有一颗记者心——田聪明二三事》提到自己和许多同事永远不会忘记田聪明社长说的那句话:“记者对事实负责,我对记者负责。”

田聪明在苦涩的童年,得到母亲伟大的爱。他为此著有感恩之作《妈妈的心》。在文章里,他回忆:

我任副省部级干部时间比较长了,不免会有人说些“应找找人,活动活动”的话。有时我在场有时我不在场,而妈妈却总是说:官不在大小在做事,在做“扬名留后世的事”。我们陕北农村流传很多民间谚语和故事,妈妈常讲给我们听。这些故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鞭挞那些欺上瞒下,一心为自己捞好处的昏吏贪官,颂扬那些敢为民做主、能为百姓做好事的清官。

所以,在妈妈看来,不管职务高低,能为民做主、为民办好事才是好官,老想着当“大官”就很难能把心思全用在为民做事上。这些话从我当小“官”开始妈妈就说过。对这些观点我都很赞成,也从未有过“找人”、“活动”的事,但同事们却觉得很不理解,只有我的老领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周惠同志十分赞同。

【评议】从这里或许可以理解,田聪明为何批评“不择手段”获奖的行为。




业界再无“牧马人”?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最近被网友重温的电影《牧马人》,秀芝教育儿子清清的那一段剧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清清听爸爸说,爷爷有好多钱,吵着要买小汽车。秀芝教育儿子说:

不是我们自己的钱,一个也不要,这叫志气。

志气!
不是我们的东西不能要,
这叫志气!

在内蒙古工作过的田聪明也如一名“牧马人”,从未有过“找人”、“活动”的事,憎恨那些因造假而说情、帮腔的行为。

但是,如今的新闻奖评选,参评造假不通报了,标准没定下来就评选了,违规作品不“拿下”了。

业界有志气的“牧马人”真的难觅吗?

作者:老总签发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ssoISfunZlRfiluoh1Tcg
编辑:张凉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