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做Vlog新闻,从初尝甜头到持续出彩的路有多远?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10-9 20:01
标题: 做Vlog新闻,从初尝甜头到持续出彩的路有多远?

今年初,一些新闻记者主动使用Vlog形式进行新闻报道,Vlog新闻逐渐“爆火”。从“试水”到应用于日常新闻生产,Vlog新闻被称为新闻报道的“进化”。
Vlog形式做新闻报道的魅力何在?前景如何?暂时存在哪些水土不服的现象?
近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视频策划总监薛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新媒体研究领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永东。
Vlog新闻,魅力无穷
Vlog新闻,火了。
Vlog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也称视频日志。Vlog的本质属性是一种视频形式,具有“自我展现”和“人机互动”的特征。通过个性化记录的方式,Vlog新闻将受众代入新闻现场。不少观众在留言区表示:主流媒体越来越年轻化,活力化。
报道期间,公众对Vlog涉足新闻报道领域感到新奇。如今,公众逐渐习惯通过Vlog新闻获取新闻背后的信息。
人民视频策划总监薛颂告诉《传媒茶话会》:“与其说Vlog是短视频的一种形式,我宁愿把它称作‘记录个人生活’的一种形式。”
Vlog形式应用在新闻报道中,“尝试”这一词的出现频率颇高。
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期间,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以记者上会体验、“探营”代表委员驻地等内容,切换视角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比如,中国日报推出的《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人民网策划推出《两会夜归人》、央视网推出《我的上会Vlog》。这些Vlog新闻作品都受到了用户的追捧。
薛颂表示:“Vlog不仅记录了记者特殊时刻的生活,还对‘两会’新闻报道进行了拓展。个人表达与公众话题并行,通过提供记录者的私人生活与感悟,让观者产生近距离的参与感,引起关注并更容易让严肃话题触达普通受众。”
数字是直观的: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多家主流媒体均采用了Vlog这种新闻报道方式。仅#两会VLOG#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就高达1.5亿,Vlog视频数量多达550条。
视角不妨再看得宽广一点,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201879日至2018715Vlog的搜索指数仅为2228。而201948日至2019414Vlog的搜索指数竞达到了17479
我们有理由相信,Vlog新闻时髦起来并非偶然。
Vlog新闻,“进化”中前进
825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布的Vlog《总书记参与劳动的八步沙林场是啥样?》将个性化记录的主角交给了六位治沙人。
看得到台前,更看得到幕后。Vlogger面对镜头娓娓道来,营造出“面对面”交谈的氛围。这让观众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中国日报新媒体推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短片——《新青年 新力量》。记者彭译萱(左一)带领观众了解90后投资人余晚晚(右一)的故事。
▲人民视频《#两会VLOG#丨揭秘两会“钢铁女侠”的一天》长城新媒体记者耿耿“全副武装”报道两会,科技感十足。
从“做着试试看”,到逐渐应用到日常新闻生产,各家媒体的举动都说明了一件事——尝到了“甜头”。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时,人民网、新华网、大河报等媒体推出了系列Vlog产品,如《人民网记者带你看博鳌Vlog》《思客在博鳌》《博鳌Vlog》等;红网在“再走长征路”主题报道也推出了系列Vlog视频……
有媒体人表示,Vlog很好看,效果也很好。记者经常要走基层,如果用Vlog形式呈现,那和常规报道真的完全不一样。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新媒体研究领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永东表示:“Vlog进入新闻报道领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新闻报道的工具或渠道一直是处于进化中。”
“新闻报道的形式需要与时俱进。从新兴媒介的形式中汲取营养,是改进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对于新兴的媒介形式和媒介产品,Vlog涉足新闻报道领域,不必拒绝,应该鼓励尝试。”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这样对《传媒茶话会》说。
Vlog新闻,“私人化”
用心,未必会吸引受众,但不用心,肯定不吸引人。从逻辑上讲就是“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
2012年,Youtube上出现了第一条VlogVlog作为西方的舶来品,Vlog新闻如何本土化呈现是摆在新闻从业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诸多Vlog新闻作品中,不难发现一些所谓的Vlog新闻存在“记流水账”、刻板模仿等现象。甚至将普通的宣传片贴上Vlog的标签蹭热度。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内容形式,Vlogger的个人魅力是让用户来看Vlog的主要助推力,走下荧幕的主持人成为Vlogger却依然“端着架子”,这样如何能贴近观众呢?
Vlog不是简单的短视频,它有着独特的内容特性,即‘私人化’,这和我们熟悉的新闻报道讲究‘社区化’是不同的。”薛颂说。
而如何定义“社区化”呢?薛颂解释道:“以前可能将新闻按照地域划分,分为全国的、省级的、市级的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地域差异被不断拉平,在网络中生长起来的这一辈人通过自己的兴趣来划分‘社区’。‘社区’的概念被不断精细化。人们开始不满足于新闻仅仅是一个扁平的信息,他们需要更多外延,而Vlog恰恰延展了新闻的边界。”
“社区”概念外延至“私人”,更接地气、更具个人魅力的Vlog新闻,不失为一种尝试方向。
Vlog新闻,仍存质疑
但不论报道形式如何变化,新闻始终离不开传递信息第一要务。
如何通过Vlog这种形式高效地传递新闻信息,这是优秀的传播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针对一些Vlog新闻制作水平不高,内容空洞的现象,陈永东表示:“Vlog的场景更生动,表现更直观,出彩与否受内容特色、策划水平、内容风格,以及播主自身品牌影响力和表现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然也许背后的原因是相关人才队伍不足、水平不高。”
刘海明认为:“至少我个人觉得,Vlog是一种时髦的新兴媒介产品,它的个人参与度过高,主观性过强,未必适合制度化的机构媒体长期运用。当今,我们的论证存在一种误区,论证就必须成功,而畏惧或者排斥‘不可行性’论证。
Vlog属于个体的娱乐性媒介工具,但不是机构性的媒介产品。即便有,也只能偶尔尝试,无法制度化。所以,刻意的‘改善’这种情况于事无补,不如让其自生自灭更为理性。”
Vlog新闻,实操有干货
第一次尝试成功能成爆款,第二次、第三次呢?
Vlog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机构化的媒体需要摸索出一套富有经验的做法。Vlog新闻如何持续出彩?薛颂给出了人民视频做vlog新闻的三点实用建议。
1.真实
Vlog的特性是私人表达,这也是观看者对这种形式抱有的期待。我们在做私人表达时最重要的就是真实,不矫饰。
在两会报道中,人民网实习生做的Vlog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一个带着牙套的稚嫩小编始终在镜头里奔忙,为前来接受采访的代表领路,为忙碌工作的同事订盒饭。你在镜头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初入职场就碰到大型活动的窘迫。而当夜幕降临,她特别高兴地跟镜头说“我忙完了”的那一刻,每个职场人都能产生共情。
Vlog进入新闻领域,是要赋予新闻温度的,所以保持真实、保持真诚肯定是第一位的。
2.样板间效应
电影行业里有一个说法,称做电影的人是“造梦者”。做新闻强调真实,不敢“造梦”。我们通过Vlog来创造高度凝练的、可以让人有情感投射,愿意模仿的“样板间”。
在指导一些政务媒体合作方做Vlog之前,我们将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普通观众陌生、好奇的细节提炼出来。
同时,Vlog要凝练事件中的核心精神,围绕精神主题搭建叙事框架,让观众从中获得共鸣。
3.技术
很多人说,现在设备先进了、软件发达了,拍摄技术和剪辑思维不那么重要了。恰恰相反,观众对于视频的要求也提高了。Vlog视频形式的出现让大家眼前一亮,究其原因之一,Vlog前期拍摄素材以Vlogger为画面主体,后期剪辑时易于匹配。
相同的主体、连续的动作、行为、色彩等等,会使观众眼睛一直落在色彩与动作的连续性上,使得剪辑点似乎不存在。剪辑大神们更会用视频混合模式和动画遮罩来做镜头转换以达到无缝剪辑的效果。这种剪辑方式会压缩时间感与空间感,这是典型的蒙太奇手法,提升了Vlog观看效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yAaU4eSjKSGqet_Ea8Cg
编辑:陈茗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