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新媒体时代,还要不要区分“的、地、得”用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9-13 22:45
标题: 新媒体时代,还要不要区分“的、地、得”用法?
很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估计都有一个同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编校质量堪忧。那些广泛传播的重大错误就不说了,仅“的、地、得”三个常见字的乱用,就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各种新媒体、自媒体,不注意区分这三个字用法的现象都很突出。但是,不注意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分不清“的、地、得”,丢了大奖

关于是否取消“的、地、得”用法的区别,网上早已有热烈探讨。著名知识社区知乎上,“现在还区分「的」「地」「得」的用法吗?”这个问题,有144人回答,且不乏专业、深度的分析论述。其中,东东枪、吴钩等网络知名人士都参与了回答,东东枪的回答更是获得1521人点赞。即使在知乎上,这个点赞量也不算少。

另个一知名网站果壳网上,“谣言粉碎机”小组也有一个“‘的地得’是否可以取消?”的问题,目前共有273条评论。

从网上回答、评论看,理性者总体倾向于仍然要严格区分“的、地、得”的用法,因为这正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魅力所在,不应图省事,轻言放弃。赞同“的、地、得”三个字统一用法,尤其是“的”和“地”不再区分的,仍然是少数,其中又以表示分不清这三个字的网友为主。

不过,从官方机构的态度看,目前仍然是要求严格区分“的、地、得”用法的。比如,2015年12月,中国记协曾公布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差错100例》,指出“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中,审核委员会共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各种差错……最终决定撤销168件作品的参评资格。”在中国记协列举的100例差错中,有3例是“的、地、得”的误用。摘列如下:

【原文摘录1】如油路连不上、刹车踩的费劲、行车电脑系统混乱等。
【审核意见】错别字。“的”应为“得”。

【原文摘录2】这次难得的机会让雷万贵欣喜若狂,工程师安装时,他认真地在旁边看,一有不懂得地方,他马上就问。
【审核意见】错别字。“得” 应为“的”。

【原文摘录3】夫妻俩结婚后关系和睦,一直勤勤恳恳的劳作。
【审核意见】错别字。“的”应为“地”。

无论是编辑记者分不清也好,还是粗心也罢,总之因为这三个字的误用,导致被取消参评中国新闻奖的资格,十分可惜。毕竟,这项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对很多媒体人而言,一辈子也未必有机会获得。

有人估计要说,“的、地、得”这样的字,一般仅在句子里起连接作用,有没有必要搞这么严格?个人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就像网友东东枪在知乎上回答时举例:a."路边站着两个男孩,她经过时,有一个帅帅地笑了一下。"(某一个男孩“帅帅地”笑了,是笑得帅。)b. "路边站着两个男孩,她经过时,有一个帅帅的笑了一下。" (是那个“帅帅的”男孩笑了,是长得帅。)两句话,仅一字之别,意思差距是不是很大?

何况,无论是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读者、用户里都会有很多学生,是不是有责任传递正确的文字用法呢?“的、地、得”虽普通,但作为文字工作者、信息传播者,理应尽可能避免误用,以免以讹传讹。




轻松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那么,“的、地、得”的用法如何区分呢?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过,很多人未必能说清楚,尤其是不能让不明白的人轻松掌握。

比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审核委员会主任唐绪军,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差错案例》一文中,也专门谈到了“的、地、得”的误用这一问题。他写道:“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状语用“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上初中时就解决了的。但是,在申报作品中这三个字的误用却大量存在。”

对于懂的人,这话说得明白,但是对于不懂的人,看了仍然不知道如何把“的、地、得”放到正确的位置。因为,定语、状语、补状语的区分,虽然在初中时应该都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应该都分不清楚。老实说,我自己也分不清楚,虽然一向对语文学习、考试比较有信心。

不过,分不清定语、状语、补状语,不代表就不会用“的、地、得”。这个问题,有更通俗易懂的方法能够讲清楚,而不必拘泥于从定语、状语、补状语这一死板、难懂的方法切入。

高中时,为了应对考试,我曾专门研究过“的、地、得”的区分,后来发现在实际运用中归纳总结用法,比区分定语、状语、补状语好使。这方法不是我原创,大概是听老师介绍,加看课外辅导资料知道的。现在,在网上搜也能搜到,不少人也推荐用这种方法。

简单说就是:

1.“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即以名词为主),如:美丽的姑娘、帅气的男孩、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2.“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即以动词为主),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3.“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即以动词为主),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个人认为,判断是否用“得”,首先看其前面是否是动词,多数常用语都能明确该用“得”,如果拿不准,也可以再结合其后面的词是否形容事物的状态来判定。

这种根据前后词属性来区分“的、地、得”的方法,在过去20来年的学习、考试、工作中,个人感觉基本能满足需要。当然,少数特别的“的、地、得”用法,需要平时生活、阅读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

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而不是“地”。对一些人而言,要弄明白这里为什么该用“得”有一定难度,其实适当用硬记的方法,然后其他同类语句参照使用,就能解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xRqNdwGKeETlUa_I1fdhA

图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
作者 | 梁再思
编辑 | 刘娟 宋婧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