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人工智能产业寻找商业化“落地”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5-22 22:37
标题: 人工智能产业寻找商业化“落地”之路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技术生态如何转化出更多的商业场景和应用,并被市场验证,形成可持续的发展与生存链条?行业中人仍在求解答案。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 关于这一问题的追问正变得日渐迫切。
在不久前于伦敦闭幕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博览会”(AI & Big Data Expo) 上,“场景”、“应用”之类的词语,取代了诸多理想主义式的叙事,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历经两年的蓬勃兴起,这个产业已经在热钱和数据的哺育下,发展成一副布局蔚为壮观的图景。然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方生方死”几乎是每个行业的命运主题,如今的人工智能产业,也正在面对类似的拷问。
其中那个最核心的问题,答案仍不清晰:一个由超强算力、海量数据和精英从业者构成的技术生态,能否从产业的基底层向垂直领域延伸,转化出更多的商业场景和爆款应用,并进而被市场验证,形成可持续的发展与生存链条?求解这个疑问,既意味着抱负,也意味着生死。
交流之中不难发现,从大型银行到初创企业,行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预期,正趋于理性和具象。他们的观察和思考,也更加聚焦于对技术边界的界定、和对基本商业逻辑的回归。
靠金矿赚钱?还是靠淘金者赚钱?
“企业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想通过金矿赚钱,还是想通过淘金者赚钱?”
世界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服务商SAP的全球副总裁Marc Teerlink,将今天AI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比作1848年开始的美国加州淘金热。他强调,在那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淘金浪潮中,只有少数人真正靠挖掘黄金而致富。最终产生经济效益的,反而来自于那些向淘金者们提供餐饮食宿、贩卖镐头铁锨,甚至研发牛仔裤的生意。
这对今天有什么启示?Marc Teerlink认为,在眼下这场以“智能”之名发起的数据淘金热潮中,多数企业并不需要从零做起研发AI技术的底层模型和算法,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利用AI技术。
“数据是一种资产,AI是开发资产的引擎。但(今天)只有5%的企业承认他们在数据化转型中取得了成功”,在接受FT中文网的采访时,Marc Teerlink表示,“直到今天,很多AI领域的企业还在研发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流程。但是随着AI淘金者越来越多,人们更应该注重增强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而不是埋头于底层基础架构。”
这同时也意味着,认为人工智能必然颠覆传统产业的观念,同样需要得到反思。在Marc Teerlink看来,AI技术更为实际的角色,是成为传统产业优化资源配置、重构产业链条和数字化升级的助力性工具。其中蕴含的商机包括诸如数据训练、软件工具、咨询和整合服务等业务。
“AI并不是全新的事物,人们想做的仍然是他们业已熟悉和了解的事情,只是希望能做的更快、成本更低、并且通过更数据化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即便是对那些以数据为核心的企业而言,最好的商业化之路,还是去寻求能够运用好数据的技术和模式”,Marc Teerlink说。
关键要素是数据
即使是在AI时代,传统企业在各自的细分产业、细分区域市场仍将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这一观点正在被更多人所认同。但这并不代表,初创型的AI企业没有做大做强的机会。
“今天AI创业的最大机会在垂直应用领域”,来自中国AI创业公司乂学教育的崔炜对FT中文网表示。
崔炜是乂学教育旗下产品“松鼠AI”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看来,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中,AI技术的商业版图已经十分明晰:为整个产业提供算力的“基础层”,与提供通用技术能力的“技术层”,均已被巨头公司或者技术成熟的企业牢牢占据。而崔炜和他的团队之所以押注垂直应用,理由是“巨头企业无法触及到这么细分的领域中来”。
据崔炜介绍,“松鼠AI”是一款针对K12教育领域的在线平台,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为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年龄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系统性的学习内容和服务。按崔炜话讲,产品的定位就是做教育领域的“今日头条”。
“在教育和医疗这样的传统领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业模式,不是随便一个科学技术就能改变的。否则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领域的变革就已经发生了”。
然而在AI时代,这正好成了创业者的机会。在崔炜看来,在技术的商业化过程中,AI的四大要素:算法、算力、数据、场景,缺一不可。这其中最难获得的就是数据:“差异化的数据是需要一个产品来解决、梳理的。而且做成什么样的产品,就要采集什么数据”。
数据的转化,是商业化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崔炜介绍:“AI实质上是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模拟人的行为。其中需要科学家构建算法和模型;同时还要有了解行业的专家,负责把行业的经验解释给科学家,帮助后者思考模型需要模拟什么;接下来就是产品化的开发;积累的用户数据又能反过来不断强化、训练模型,让产品更完善。”
崔炜表示,对垂直应用领域的AI创业公司来说,建立壁垒的方式就是更精细的用户建模和更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在教育行业,就是“如何对用户进行画像,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海量学习资源中匹配学习内容和模型。”
商业化落地的挑战在哪里?
致力于将AI学术成果向商业转化的英国公司Faculty的首席商务官Richard Sargeant认为,在垂直应用场景中实现商业化落地,是小型AI初创企业的优势所在。
他对FT中文网表示:“在实际的垂直市场应用层面,大型科技企业实际上很难提供精准的客户服务。他们更擅长研发通用算法和技术,让尽可能多的用户都能够适用。但是现实的经济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世界,需求是非常不同的,这反而是小企业的优势。”
那么深入垂直领域的挑战在哪里?
“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临的难点是要做市场普及”,专注AI教育技术的崔炜表示:“就像第一代苹果手机已经带来了颠覆,但直到第四代iPhone,产品才能成为市场主流。对教育行业而言,大部分家长还是更信赖老师,因为老师有个人信誉在那里。而一个机器,它的教育水平还没有形成口碑。”
然而与智能手机等硬件产品不同,AI技术所提供的是更为抽象的服务和体验,这似乎也意味着消费者教育的周期与方式,存在更多不确定性。
对此崔炜表示,这是人工智能产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手机产品能开一个发布会,但是一个教育产品的体验,需要更长的周期。教育只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口碑。而(在中国)好的教育口碑的形成,最直接的还是中考和高考成绩。”
对于如何迈出AI商业化的第一步,传统企业也同样谨慎。英国Lloyd 银行集团商业整合与应用科学主管Abhijit Akerkar表示,AI技术在企业层面的应用,需要考虑如下因素:回报有多大?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数据?能否被监管机构批准?应用模式是否已有先例验证?以及,人们的预期有多大?应用落地后会不会在短期显现影响?
Abhijit Akerkar说:“这些因素的可以帮助确定行动的优先级,企业对AI的心态更像是一个风险投资人。可以先采用小规模尝试,如果结果是积极的,那么加倍投入”。
编辑:吴悠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