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性的确有,而且很严重,虽然无关意识形态
现代新闻存在一系列倾向性,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倾向性,它分为四个方面。
简单说就是,媒体往往比较热衷于新闻中的戏剧化和个人化的故事,而非新闻事件所映射的复杂政治现实。由于对新闻人物个人以及戏剧化情节的过分关注,媒体对政治事件的报道显得零碎和混乱。观众经常被吊足了胃口,就像等肥皂剧那样等着每天的新闻故事更新。结果是,等到了一堆鸡零狗碎:这儿动乱啦、那儿出了异常、局面被控制了、谁又说了什么,等等,而不是认真地解读新闻背后的政治意义。
上述提到的布什的“壮志凌云”版的“使命达成”特写,就是典型案例。连续几个星期,电视新闻不断播放这个画面,总统的人气一下子达到了最高点。而这种表述的问题就在于,那个时候伊拉克战争正在逐步升级,而“使命”远远没有达成。
人们应该想想看,这个特写镜头还有没有其他报道的方式?
新闻框架理论(framing)指的是新闻报道选择某一个或某些个主题加以强调,把它们与故事的其他要素联系起来。新闻框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就像相框能把人的目光集中在框架内的画面上那样。新闻框架就是将场景、人物、行动以及相关的证据支持等内容放置在主题之下,并赋予这些内容以深意。
事实上有很多不同的新闻框架可供媒体选择。比如布什的军队背景复杂、疑点很多,而他却摆出一副“壮志凌云”的样子,这是不是很维和呢?这一瞬间的特写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时真的给人一种误导,似乎战争结束了,胜利了,事实上完全没有。以这种框架进行报道,事实就被新闻排除在外了。“战争仍在继续”,连布什自己都这么说。
这种简单化的框架并不关注复杂的事实,它关注的是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个人化的情节、以及夸张的情感诉求。新闻完全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这种好莱坞特写的背后,揭露政府是如何雇佣电视导演和公关专家来影响公众看法的,即 我们常说的宣传。
但是,主流媒体完全无视新闻舞台背后的故事,只突出白宫精心设计的新闻舞台 — — 是舞台,就像特朗普对Twitter的利用那样 — — 总统扮演明星,这就是《景观政治》的传统阶段。
当时的确有一些记者从白宫主导的新闻框架中跳了出来,给观众展现了更多更现实的画面,然而他们却被指责为自由主义倾向和“不爱国”。结果是,ABC、NBC、CBS 所发表的 414 篇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深度报道中,有380篇完全是白宫的指示和框架(Brent Cunningha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4; Jul/Aug 2003)
公众会怎么想?民调显示,在伊拉克战争恶化后的好几个月里,大部分公众依旧相信从电视新闻上看到的那些内容,支持政府设置的新闻框架。后来局面越来越乱,政府内部的反对声音才浮出水面,媒体这才打开了新闻的门。但是,新闻框架的突变存在一种风险,会让公众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而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这就是为什么公众越来越愤世嫉俗,对媒体和政治越来越失望。(Spiral of Cynicism: The Press and the Public Good)
传播学学者 Shanto Iyengar 在总结新闻框架的倾向性时表示,新闻大多是“情节式新闻”,而不是“主题式新闻”。“情节式新闻”把记者和公众空投到一个已然的情景当中,关注的是矛盾冲突中的人。也就是说,这样的新闻是个人化的、戏剧化的、支离破碎的。
与此相反,“主题式新闻”则突破眼前的戏剧场景,挖掘新闻事件的根源,剖析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而 “情节式新闻”的泛滥让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变得肤浅。
新闻是造成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变得肤浅的原因之一。如果人们将一个国家的贫穷、犯罪、到世界人口爆炸和战争全部归咎于“个人”,那么政治人物和选民就不可能通过公共传播过程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个人化、戏剧化元素的运用使报道脱离了大的社会、历史或政治背景,新闻就无法为受众了解事件真相并进行思考提供基础。
为什么如今鼓励政治参与的新闻内容如此之少?正是信息的各种倾向性的一叶障目,使人们看不清事件背后的大背景。相比下新闻意识形态倾向性的后果是非常小的,四种最重要的现代新闻倾向性才是民主的主要威胁。
我们已经兴奋地看到中国社会兴起了“非虚拟写作”,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人开始模仿美国媒体的“写法和拍摄方法”,但是,如果您模仿的是主流媒体,其结果只能是,您根本学不到新闻,也无法令您的作品对社会和政治起到促进的作用。
编辑:何林
https://iyouport.weebly.com/iyp_blog/-1?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