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一个体制内创业者的2018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12-31 19:34
标题: 一个体制内创业者的2018

原创: CU  CU检说法  2018-12-31
1.
一年前的今天,当我准备和2017年说再见的时候,我刚刚调到南京,在省院新闻办等待着领导分配工作任务。
负责省院官微的小编对我的到来表示了最热忱得欢迎,她不止一次在新闻办的部门会议上表达了由我来接手新媒体的愿望。
在她看来,我的到来意味着她的解放,作为杂志社编辑的她,渴望着能回到杂志社采编部做一名记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和新媒体打交道。
其实不止是她,就连我自己都觉得未来的工作任务是去运营省院的新媒体。
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她并没有得到解放以及和新媒体说再见,相反却和新媒体越绑越紧,几乎彻底告别了记者的身份。
而我,也没有如她所愿,接手她的工作去运营新媒体。恰恰相反,我离开了新闻办,去了杂志社,成为了一名执行副总编。
2.
去杂志社上任之前,在省院的党组会议室里,省院检察长和政治部主任召集了杂志社的全体成员,宣布了聘任我为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的决定。
那天,是我第一次和杂志社的全体成员见面。我想他们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怀疑:
一个从来没有干过杂志的人能做好这个执行副总编?
虽然之前领导找我谈话,问我敢不敢接下这样的担子时,我曾毫不犹豫地说:“没啥不敢的。”
但在那天下午,当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我身上的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别人说的那种肩头沉甸甸的压力。
这项聘任的试用期是一年,也就是说我有2018年一整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
成功了,证明省院党组没有看错人;失败了,我想我可能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在省院抬起头了。
2018111日起,我在体制内的创业故事开始了。
3.
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杂志如何改版?
清风苑是一本有着十几年历史的杂志,它有可以面向全国发行的刊号、有广告经营权、拿过很多有份量的奖项,2018年的订阅量仍高达8万份以上。
但不容否认的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传统纸媒面临着新媒体最有力的冲击。
很多基层院的同志,包括我自己,已经很多年不再会习惯性地翻看《清风苑》杂志了,它像是江苏检察新闻联播的纸质版,陷入了一个“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怪圈。
那段时间,我每天从阅览室里带回去十几本杂志:《三联生活周刊》、《VISTA看天下》、《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民主与法制》、《上海检察风云》……
对于这些借来的杂志,从封面设计到版面规划、从组织架构到人员配备、从字体大小到图片配色,包括他们的新媒体账号,都一一学习、分析、把不同杂志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比较。
光看杂志,显然是不够的。比它更重要的,是向别人学习、向前辈学习。
从原《方圆》杂志社创办人赵志刚那里,我请教了如何安排好时间、版面、如何去做好运营。
从庭前独角兽的PLUS演说会那里,我看到了法检年轻人对于展示自己才华的渴望。
我看了优酷上乔布斯所有的演讲、罗永浩所有的发布会、以及罗振宇历年来《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当然,还从当当上买了很多关于互联网企业的书。
在和无讼、麦读、智合等一众法律互联网的先行者的交流中,我想到了要把杂志变成互联网的连接器、过滤器。
通过这种短期内大量信息的灌入和碰撞,我渐渐想明白了我要做一本什么样的杂志。
我提出的第一个slogan是:清风苑,不止是一本好看的政法杂志。
但很快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说它不只是一本好看的政法杂志,那它是什么呢?
失眠了好几几宿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清风苑,中国法律人的成长平台。
4.
“清风苑将是展示各地政法机关先进经验做法的杂志”
“清风苑将会给法检的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清风苑上所有的文章都将可以分享到互联网,我们是互联网的连接器。”
“清风苑将会成为一个优质内容、产品的平台,与其他互联网机构紧密合作。”
那段时间,我像一个疯狂的推销者一样,满世界地去和别人交流,抓住我遇到地每一个人去介绍我的理念,然后再去倾听他们给我的反馈,不管得到的反馈是好的、坏的、支持的、批评的。
我跟智合的CEO洪祖运说:“关于清风苑要做中国法律人的成长平台的故事,我跟人讲过不下300遍。当然,每一遍也许都不一样,这个故事在不断地被完善、不断地进化。”
但在所有的沟通、交流中,最困难的是说服自己的同事,说服这个已经按照固有的模式工作了很多年的采编队伍。
“如果我们不报道江苏各地检察机关的新闻,他们以后为什么还要订阅我们的杂志?”
“为什么作为一本江苏检察的杂志,我们要去报道其他省份的新闻,为什么要刊登法官的文章?”
“为什么政法杂志上要放别人家书店的链接?”
“如果在杂志社推荐好物,别人会不会以为我们在做广告?”
这样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抛出来。对于一家杂志社来说,对于采编部里一半以上是聘用制身份的采编记者来说,改版是关乎自己饭碗,是关乎自己前途命运的大事。
这也是113日那天,我第一次到杂志社上班,第一次参加全社工作会议,从9点一直讲到12点半的原因。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了,我们必须要变革。改版,先从工作方式开始改。今天,你们坐着听,我站着讲,我把我改版的想法说给你们听。”
“请大家相信我,给我一年的时间,我们来改改看。改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是我一个人的责任,与大家无关,我滚回新闻办做我的科员。”
看着一屋子的同事,这是我结束会议前说的最后一段话。
谢天谢地,最后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知道他们最终选择了相信我。
5.
世界上永远不缺少好点子,但缺少把好点子变成产品的人。——得到某一期的音频节目。
理念有了,方向有了,剩下的就是去做成它。
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开始踏上征程,奔向全国。
我厚着脸皮带着采编部的同事分批拜访了无讼的编辑部、去了华宇元典、方圆杂志、正义网,让在机关单位里待久了的年轻人看看外面互联网公司的样子。
我带着记者去找麦读谈合作,让他们为我们每个月提供一个书单。那是我第一次跟麦读的CEO曾健——这位曾经体制内的警察见面,谈成合作之后,他请我吃饭,俩老爷们喝到几乎要哭,搂着后背唱着歌从饭店里走出来。
我和编辑部主任去上海高院找庭前独角兽的主编——西装三件套男神李则立谈法官实务文章的稿源问题。中午12点到上海虹桥、2点抵达上海高院、谈成之后5点返回南京。
我们的午饭是虹桥地铁站便利店里的一块三明治。我和编辑部主任开玩笑说:”我们找到了创业公司的感觉。“
[attach]15465[/attach]
6.
就在我们在全国奔跑,为改版后第一期的杂志组稿的时候,我们还有另外一件事在紧张的筹备中。
我们准备干一票大的,开一场新品发布会。
体制内,从来没有人开过发布会。体制内的杂志社更是如此。
但当我拿出举办发布会的方案时,省院领导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们让我放手去做、大胆尝试。
在公布要举办发布会的消息后,我发了条票圈:
[attach]15466[/attach]
事情只有去做的时候,才知道有多难。
定下来要开发布会,已经是1月中旬。发布会的时间定在2018225日,春节放假后上班的第一天。
从造预算、联系酒店,到邀请嘉宾、联系进行网络直播的合作伙伴,再到准备演讲词、制作PPT、预定车票、机票、制定接待方案……
虽然上述的工作只有短短的一两行,对于全体人员加起来只有二十几个人、完全没有举办互联网直播发布会经验的杂志社来说,就像是在准备一场小型的战争,每一个人都身兼数职、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
[attach]15467[/attach]
2018年的大年三十的晚上,我是在电脑前撰写演讲词度过的。
224日晚上,安顿好所有从外地赶来的嘉宾之后,我一个人偷偷地跑到会场的讲台上又背了两遍演讲词。
发布会那天,当我对着大屏幕的照片一个一个念出杂志社所有成员的名字,感谢他们过去打下的基础和做出的贡献时,也忍不住一时哽咽,眼泛泪花。
虽然准备的过程中状况百出,但幸运的是,我们做到了,而且做成了。
在发布会上,我们推出了2018年的第二期杂志,也是改版后的第一期杂志。
这一期杂志的封面故事是:体制内的创业者。
7.
如果仅仅做一本好看的杂志,我想我们会轻松很多。
但互联网时代,不断地迭代更新才是一个品牌不断成长、发展的保证。
是的,我们不仅想做一本好看的杂志,而是想把“清风苑”做成一个品牌。
我们的美术总监@梅旸是全国版画的金奖,作图技术一流,擅长中国风;
[attach]15468[/attach]
我们美编@吴玲玲的排版美观大气,作图也是一把好手,做出来的图是满满地可爱和小清新。
[attach]15469[/attach]
于是,我们从推出节日海报入手,我们不放二维码,就连“清风苑”三个字都是小小的,我们只想要制作出“美”、传递出“幸福”。
一年过去了,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海报已经成了不少朋友的一种期待。
除了海报,我们推出了清风苑Live,一个以打通法学院到司法一线最后一公里为己任,专注于司法实务经验的交流和传承的平台。
[attach]15470[/attach]
65日推出第一讲,截至201812月底,我们已建立清风苑司法实务交流群37个,汇聚了18068名法律人,构建起一个突破了部门和地域壁垒的、学习和交流司法实务经验的共同体。
在这个平台上,前来授课的检察官、法官除了收获了一大堆粉丝,还有和出版社签订出书合同的、被各地的学院邀请前往授课的,他们迈出了成名成家的第一步。
在这个平台上,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到了别的地区、别的部门办理一些案件的实务经验。有的律所是整个所的律师集体加入。
新疆、西藏则是整个院的人加入。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们探索出一条援疆援藏的新路子。
当然,我们还做了一套检察文化宣传品——清风苑检察官联萌。这是中国第一套完整介绍检察院相关职能的检察官Q版形象,一经推出,好评如潮。
[attach]15471[/attach]
以上,还不是我们2018年的全部,我们的app已经制作完成,即将发布。
我们的音频产品也已经制作完成,即将发布。
我们的视频产品,也在进一步的筹备中。
8.
这一年的时间里,采编部里的每一个人都在成长。
我们的编辑部主任@易炜翰,这个和我一样当年连四级都没过的大叔,在年近40的年纪里被美国缅因州州立大学录取,即将赴美开始攻读法律硕士学位。
我们编辑部的副主任@田野,一个人顶几个人用,既有自己负责的整个版面,也要外出采访,自己写稿,几乎承担了我们今年所有封面故事的导语。
我们的主笔@邓凌原,这位曾经在人民日报旗下杂志社工作为了爱情回到南京的金牌记者,前几天还挺着大肚子去外地采访,我说你以后少出门,她总是跟我说:没事的,二胎了,咱有经验。
我们的主笔@卢颖,一个学法律的新闻记者,经受住了我一整年的精神摧残,把自己的写稿水平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
我们的美术总监@梅旸和美编@吴玲玲,被逼成了摄影、制图、排版、海报的集合型人才,经常有人前来打探能否让她们帮忙制图,但均被我残忍拒绝。
那个曾经盼望着我能把她从新媒体中解放出来的编辑@梁爽成为了杂志社网络事业组的负责人,几乎以一己之力支撑起包括但不限于清风苑Liveapp产品的所有网络业务。
还有我们采编部的其他年轻人,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钱雪、仍在不断努力的@徐理想和@朱海。
看到这些团队成员的成长,是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9.
即将过去的2018年,对我自己来说,同样是改变巨大的一年。
这种改变,不仅是体重和身形上的,我把自己170斤的体重降到了140斤。
更多的改变则是精神层面的。看了很多书,见了很多人,说了很多话。
这一年,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推销员:每到一处采访、讲课,一定会留下半个小时的时间推介清风苑。
在去西藏林芝培训时,我扛着一百本的杂志去分发;我的票圈几乎就是清风苑的广告位。
这一年,我把自己变成了鸡汤大师:每次开会不是情怀就是愿景就是互联网思维,连我老师都说我是检察事业耽误的传销大师。
这一年,骄傲过、自卑过、感动过、焦虑过……真真地是像自己曾经写过地一篇文章标题一样:“长期坚强、偶然沮丧”。
虽然今年地沮丧比往年多了一些,但也都扛过去了。
在这2018年的最后半天里,我能想起来的,却只有那些美好的事情、那些令人感动的经历,只有感受到的、自己的成长。
每个人的编年史都由自己写就,由自己的所作所为写就。
这一年我自己的编年史,我写地很努力。
10.
讲真,开始我也没想到会写这么多。
但既然都写到9了,怎么着也得写到10,图个十全十美吧。
最后一部分,感谢那些2018年里给我帮助、给我关心、给我鼓励的人。
为了防止出现遗漏,所以干脆不一一点名了,都在心里。
但是,作为体制内的创业者,还是发自肺腑的感谢一下自己的领导和搭档。
感谢我们检察长刘华和院党组,是你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那些想法,是你们的包容和鼓励,给了我和小伙伴变革的勇气和信心。
感谢杂志社主持工作的副社长@张燕华,这位在多岗位锻炼过、有着丰富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好领导,将杂志社的各项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让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做内容、去尝试创新。
感谢杂志社的另一位副总编@华东,这位在杂志社工作了十几年、为清风苑贡献了自己青春的好搭档,以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弥补了我对于杂志出版知识地不足,给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这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群体制内创业者2018年的故事。
在昨天,我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了,从那个穿着披风的检察官超人换成了在西藏林芝巴松措湖边的一张照片。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换头像?
我说:甩掉披风、换掉制服、脚踏实地,但目光所向,仍是诗和远方。
最后一句:
2018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2019年就要来了,我祝所有人的新年快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5HhQE7XBCN1-vtKdlLe4w
编辑:陈心茹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