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致敬|记者的称呼与记者的素质(2)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11-7 20:13
标题: 致敬|记者的称呼与记者的素质(2)
记者自成为一种社会职业以来,就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就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在我国,党和人民对记者和记者工作更为尊重。自1905年《申报》给了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一个统一的称谓——“记者”以来,时代和人民又赋予记者很多美好的称呼,这些称呼是对记者的盛赞,但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从事新闻工作的素质要求,也说明社会对记者工作的认识和期望,同时也昭示着成为一名好记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作者:惠东坡
“新闻记者”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会用不同的称呼来表达他们对记者及其工作的认识。1905年以前,记者多被称为“友人”、“访事”、“访员”等。以统一的“记者”代替其他称呼,是报刊大改革的结果。1905年《申报》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向国外报纸学习,把日本报纸上习用的“记者”、“新闻记者”的汉字语汇移植到中国来,从此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一个统一的专称。后来,时代和人民又赋予记者很多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从事新闻工作的素质要求,也说明社会对记者工作的认识和期望,同时也昭示着成为一名好记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17、杂家、专家
记者是杂家,是指记者除了新闻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包括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乃至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新闻报道是以社会各个领域作为报道的对象,记者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时,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作出有思想、有深度、有见地的深层剖析,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斯诺正是因为有了多学科的知识贮备,他的报道才不流于表面,不就事论事,而是较多地从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全方位透视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内涵,先于历史的发展而对未来作出预见。从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杂家是“小而全”,是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下小生产的分工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当今的中国社会水平了,它必然要被日趋细密的专业化分工模式所替代。因而,记者“专家化”也就应运而生。就受众而言,在信息爆炸时代,广大受众的口味起了极大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知识层次的提高、兴趣爱好的广泛,使他们在获得更多信息量的同时,更需要在某一方面有专家来指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1995年,《纽约时报》的一位管理者对前往参观的中国同行说:“《纽约时报》公司的力量所在,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员,而在于每一个报道员都是他所从事的报道专项的专家。”《纽约时报》作为美国的第一大报纸,有编辑、记者1100多人,分工很细,有的专门报道交通,有的专门报道环境,有的专门报道股票,有的专门报道音乐,该报跑“政府条线”的报道员人数多达40名,每个报道员负责报道政府的某一项职能。虽然他们的报道领域不广,但在他们从事的专门报道领域中,却都是业务精通的专家。该报的编辑、记者,都是调研性的采编人员,因为太专门化了,每天约有60%的人没有东西好写,没东西写就去搞调查研究。
18、“一笔两家”
多年来,人们常常把记者称呼为“笔杆子”,优秀的记者是“大笔杆子”。 1986年艾丰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作品集《思考的笔》,在序言中他说,如果硬说记者是笔杆子,那么也是有生命的笔,有头脑的笔,是一枝“思考的笔”。出色的记者应该是“一笔两家”:“笔杆子”+“社会话动家”+“思想家”。这不是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扩张,乃是做好现代传媒工作之必然要求。
艾丰认为,现代传媒在当今社会,实际上处于大型“立交桥”的地位。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外交、军事等等都要通过其运行。因此,新闻传媒就具有明显的双重品格和地位,一方而,它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立范畴的业务活动,一方而,它又是几乎可以说囊括全社会的综合活动。所以,新闻既是一种专业,又是一种社会文化。一个记者,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这样认识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在业务上成为出色的“笔杆子”,在参与社会活动上成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19、“时代最可爱的人”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局部的战争与冲突依然频仍,意想不到的各种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凶杀腐败乃至黑恶势力总在窥视与侵害着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的记者也知道生命的可贵,但是,他们更知道责任和使命的沉重。在战争、冲突以及各类暴力案件面前,他们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但他们去了,去的是那样勇敢那样从容;在各种灾害来临的时候,他们没有救人与自救的专业训练,但他们勇敢地站在了现场;面对官员腐败商场黑幕的丑恶伎俩,他们不是监察员也不是侦察兵,但是他们勇敢地撕开了丑陋者的面纱;在伊拉克战争的硝烟之下,我们看到闾丘露薇、水均益、阿内特因地等冒死采访,有的不幸牺牲;在非典型肺炎的阻击战中,我们看到王志、贺延光、柴静踏过死亡之门把感动传递给世界……当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为国的时候,我们称呼他们是“时代最可爱的人”;当非典肆虐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光荣的称呼献给了白衣天使,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在和平年代最勇敢、最响亮的名字献给我们的记者。
20、双枪手、特种兵
这是对既能端相机、又能耍笔杆子的记者的赞誉。过去,文字记者拍照片只是极个别的事。可近年来,一手拿笔、一手拿相机的两栖记者骤然增多。据悉,全国许多有条件的报社也相继为文字记者配备了照相机,使许多文字记者如虎添翼,在新闻现场采访出抢眼的图文报道,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对于专职摄影记者来说,也感觉到了文字记者的挑战。尽管这些靠图片“吃饭”的记者能拍出许多别人拍不到、拍不出的精彩照片,这是文字记者难及的优势,但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文字方面的不足,不断地暗暗使劲,加强学习,争取机会磨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实践逐渐成长为文字、图片的“多面手”。像唐师曾、贺延光、于文国等这些成功的两栖记者,原来都是靠“端相机”吃饭的,但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他们在拍照片的同时,不懈地锤炼自己的文字,提高审美趣味和对世界的洞察力,使摄影技能和文字表达功夫都得到极大提高,成为驰骋于新闻战场,熟练驾驭新闻报道的“双枪手”。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一手握笔一手拿相机的两栖记者越来越抢风头,成为一家报社派往新闻一线的“特种兵”。一篇篇出色的报道占领着报纸的抢眼版位,记者收获了职业荣誉的同时,也为其所在媒体赢得了读者的赞誉和信任,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
21、“思想的引领者”
所谓思想性,是指新闻报道的政治倾向,也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思想性通常也称作指导性,即指政党的新闻事业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力求在新闻报道中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国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报刊、广播、电视的性质、任务所在。新闻报道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回答实际工作和生活提出的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记者以传播新闻、引导舆论为己任,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应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努力产生出优良的精神作品,正确有力而有效地引导舆论,为经济发展,民富国强,社会文明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当前面向新世纪是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摇旗呐喊,在伟大的时代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记者不但能够对客观现实及其发展规律、必然趋势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能将其通俗易懂地传达给群众,也就是说,要努力成为社会的“思想引领者”。
22、全世界人民的眼睛
这是对摄影记者工作的肯定。摄影记者要通过眼睛,用最基木的手法去捕捉一件事,一种感情。要想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眼睛,记者就应该具有全球视角、关注全球问题。历史上曾有许多摄影名家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创刊于1916年11月的《生活画报》,集合了一战前后英、美、法、德、匈等国一大批摄影名家,深入到世界各个地方,拍摄了《共和国战士之死》(罗伯特·卡帕摄)、《日本水俣事件》、《西班牙村庄》(尤金·史密斯摄)等摄影史上的杰作。美国的《生活画报》用纯照片为其赢得了全球性声誊,一跃成为全球性画报,发行量最大时达到860万份。成立于1947年的“马格南图片社”由来自6个不同国家的摄影记者在巴黎创建。他们注意以系列的报道方式,反映世界各地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与命运。拍摄了世界各个角落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圣雄甘地之死、中国旧政权的末日、新中国的诞生、印度大饥荒、十月革命的苏联、中国的大跃进、战后的日本等。马格南图片社从成立至今一直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事业最繁荣的摄影团体。这一报一社正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从世界读者的角度去观察社会,审视世界,寻找带有世界性的新闻,并且始终以目击者的角色出现在新闻现场,为全世界新闻摄影史树立了一块丰碑,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今天的中国摄影记者,如果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缺乏全球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将是没有希望的。只有立足本国、本民族,放眼世界,才能赢得更多受众,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大战中赢得一席之地。
23、铁肩辣手
报纸是真理的传声筒,革命的放大器。凡是要推翻一个阶级,必先要造成舆论。传大的革命导师和革命领袖,都做过记者、编辑。马克思、恩格斯办《新莱茵报》,列宁办《火星报》,毛泽东办《湘江评论》,陈独秀办《新青年》,他们用报纸传播真理,唤醒民众;他们用如刀的笔,刺向反动的制度,劈开历史的航程,孕育了改变世界历史的革命,催生了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共产党。
不论是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新闻记者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闻记者中有许多革命斗士,抗敌先锋。邵飘萍提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在自己的报社大书“铁肩辣手”四字作为办报的座右铭,因为鼓吹革命,而被北洋军阀杀害。爱国报人史量才、邹韬奋等,因为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妥协投降,受到国民党的迫害。上海解放日报第一任社长范长江在1937年11月8日发起创办“上海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动记者以笔为枪,奔赴前线,参加抗战,他们钻枪林、冒弹雨、蹲战壕,写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地通讯,同时也造就了范长江、孟秋江等著名战地记者。
在革命斗争中,中国记者的笔,是刺向敌人的投枪;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记者的文章,是历史的画卷。他们真实纪录了新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为我们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雷锋、王杰、王铁人、焦裕禄、孔繁森……这些英雄人物通过他们的笔谱写成英雄史诗,传到千家万户,又在千家万户中造就了千千万万个先进模范人物;他们走南极、奔北极、攀珠峰、穿戈壁,与社会主义建设大军同甘苦,共奉献。
24、时代潮头的瞭望者
美国报人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 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有人认为,记者时刻被谎言和假象包围着,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因此,记者必须到实践中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向,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记者要树立未来意识,使报道富有远见,高屋建瓴,给受众展示一个未来世界。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已经不满足于做了什么,更着眼于未来,将要做些什么。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所说:“我们必须向现在学习如何预测未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了解趋势并非命中注定的;我们能够向未来学习,就如同我们从前向过去学习一样。”正是基于“人们的时间倾向性是将来”,前瞻性的报道才有了生存的土壤,瞭望者才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敬重。在社会这艘大航船上,真正的记者应该是桅杆上的瞭望者。
25、宣传家
新闻媒介既传播新闻,也从事宣传,中外皆然,只不过深浅重轻不同而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因为宣传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新闻媒体是强有力的宣传工具。学习新闻学,要落实在宣传上,记者要懂得利用新闻报道进行宣传的基本要求,要研究宣传对象,研究宣传效果,研究宣传策略,研究宣传规律。毛泽东同志称新闻记者为宣传家,指出了新闻记者是专门从事宣传工作的人。记者要想做出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家,不做蹩脚的宣传家,就要懂宣传学。
26 、外勤
“外勤”是与“内勤”相对而言的。解放前,在报馆做事,提到“跑外勤”,就知道是做记者工作的。提到“干内勤”,就知道是做编辑工作的。有的报馆还设有“外勤课”,就是编辑部管记者的部门,相当于今天的记者部。邵飘萍引进日本的叫法,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称记者为“外交记者”,所谓“外交记者”,是泛指“外勤记者”,并非专指跑外交部的记者。从这一称呼可以看出,新闻记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采写报道,正所谓你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和新闻在路上。
27、“专业的调查研究员”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记者的采访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首先,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记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天天都要运转,播出新闻。作为这些新闻媒体的记者,自然天天要采访,天天要作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记者日常工作又是记者的毕生事业。刘少奇同志说,记者和编辑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者,这揭示了记者、编辑这种职业的本质特征。
28、心理控制专家
采访对象因年龄、性别、民族、籍贯、文化、职业、经历以及性格、气质等等的不同,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采取不同的对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然访问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人,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新闻工作者为了胜利完成采访任务,能否采取一些方法,对访问对象的心理状态主动进行控制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依据社会学理论,提出了诱导控制他人行动的四种方式,对新闻采访有一定的借鉴的意义。这四种方式是:示范、强化、说服和情绪激励。示范是一方将对于对方的态度、行为的要求,用自身的态度、行为表现出来,以影响对方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在采访过程中,就能创造一种友好信任的气氛,就有利于解除对方的疑惧和顾虑,作对等的坦诚的自我表现。强化是指记者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传达社会和个人对采访对象所谈事物的赞同或者反对的信息,增强、抑制或消除采访对象的某种行为倾向。说服是用建议、劝告等形式,以语言文字改变他人的态度,从而改变他人的行为。一般来说,如果想改变对方的某种具体行为,诉诸情感有较大的作用。而如果想改变对方的信仰、观念等,则必须更多地诉诸理智。情绪激励就是通过对对方情绪的刺激,使之达到某种心境,从而比较容易地诱发某种行为。法拉奇就是一个长于运用情绪激励手段的高手。或美言悦人,或冷语相机,或鼓励激情,或令他自怜,或突入质问,或引而不发,都是基于对情绪激励技巧的娴熟掌握。总之,既然采访过程是一个人际交流的过程,这就免不了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上的交流,而恰当运用心理控制的方法和技巧,是出色完成采写任务的保证。
29、把关人
新闻传播不仅是一个传播客观世界变动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客观世界变动信息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包含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写作、编辑的每一个传播环节之中。包括记者在内的传播者也因此被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称为“把关人”。这完全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的实际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我们记者的采写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两个方面,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媒体才能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针。
30、“资料的富翁”
一般采访从哪里开始?从准备开始;准备一般是从收集有关资料开始。贯穿采访全过程的是什么工作?是资料工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研究资料、保存资料,就是这样贯穿下来的。如果把采访比做登山的话,那么资料是他永不离手的得力拐棍儿。资料可以帮助记者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发现新闻;资料能增加新闻的厚度,增加新闻的可读性。资料还可以成为突出新闻主题的画龙点睛之笔。
采访的准备工作,有许多要平日的知识积累。不少外国通讯社也非常重视资料,有的对记者提出“一名好记者也是一名称职的资料员”。在日本,新闻记者常常要当一两年资料员,在较多熟悉情况、丰富知识以后,再去作采访工作。美国写内幕新闻的名记者约翰·根宝一生积累了大量资料,号称拥有六万张卡片资料的富翁。离开报纸以后,他写了《亚洲内幕》、《非洲内幕》等七本书。如果说每次采访对记者来说都是上一次课,采访对象是记者的老师的话,那么资料就是记者自编自学的教科书。不占有大量的资料,不会有记者的独立见解;没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独立见解,自然谈不上出色的记者工作。
31、材料供应者
在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是互为依靠、最为重要的两大业务工种。如果把媒介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负责采集新闻的记者就是建设这座大厦的材料和部件的提供者,而编辑或后期制作人员则是设计师和建筑师。原材料的质量,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优劣和档次高低,而设计水平和建筑工艺,又对原材料功用的发挥程度和建筑物的总体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认识记者的新闻信息采集工作要从媒介产品生产系统的整体着眼,从编与采的关系中把握其特点。编与采共处于一个系统,具有共同的宗旨和目标,那就是以优质的媒介产品为受众服务。它们在实际运作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又相互矛盾不断碰撞,因此,记者作为“材料供应者”应该明确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当我们为拥有这么多美好称呼而感到自豪时,请别忘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真实地记录历史,维护真理,匡扶正义;当我们接受这些盛赞时,请别忘记这些称呼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么记者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呢?只有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复合型人才,在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养,才能无愧于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m63P_kSqWURreAmk2Pbww
注释:
① 原《经济日报》总编辑张飚的打油诗。转引自《李新彦:图一个天地无垢心无垢》,《新闻战线》,1997年第8期。
②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新闻年鉴》(1995年卷),第1页。
③《论纯洁俄罗斯语言》,《列宁全集》第30 卷,266页。
④《记者节谈记者风格》,《新华日报》1943年9月1日社论。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