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写报道的记者转型写智库报告!能行吗?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7-18 10:53
标题: 写报道的记者转型写智库报告!能行吗?
媒体智库成为媒体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很多报社都在尝试,试图承接原有的报道资源,将智库成为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报业转型的重要抓手。但在实际运作中,媒体的报道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应用于智库建设,媒体智库建设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数据库建设、专家库建设、研究的专业性与客观性等方面都有不足。
在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首届南方传媒智库高端论坛”上,多位专家对此发表了看法,值得深思。本文受权转载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于6月29日宣布推出南方传媒智库矩阵,这一消息让业界感到吃惊。在智库建设道路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直以来堪称领风气之先的试水者。
而在南方报业推出智库矩阵之前,不少中央级媒体也在媒体智库建设上先行先试,在研究成果、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数据库建设、专家库建设、研究的专业性与客观性等方面都有不足。因此,从业者建议应更多给予关注和思考。
01
数据库建设是基础工程
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要“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型管理机制。因此,对于传统媒体智库建设,拥有庞大、真实、专业、垂直的数据库系统是其基础工程。
在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首届南方传媒智库高端论坛”上,人民论坛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智库负责人贾立政直言,媒体智库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数据。“如果没有自己的数据库、没有构建起核心的指标体系,那么,在这个领域就没有任何发言权。”
“媒体要建设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形成数据资产的累积机制。”瞭望智库董事长兼总裁、新华社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亮建议,每家媒体的形态和资源不同,数据库的建设也不尽相同,但较为普遍的规律是结合移动采编技术平台,建设有自身特点的权威专家库、文献资料数据库、稿件数据库等,并且可以实现与专家、读者在移动场景下的交互。2015年,瞭望智库在深入研究国外智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在线智库”概念,在新华社大力支持下形成了“新华社大数据新型智库云”项目规划,打造数据底座,推动智库研究工具箱“上云端”。
具体到地方传媒机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方舆情数据事业部总经理戴学东则表示,作为新闻媒体单位,积累了大量新闻报道数据、调查采访数据、舆情数据以及读者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以非数值、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储,调用和分析都较为困难,而建设传媒数据库,就是要尽可能地将非数值数据转化为数值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激活沉睡的数据。同时,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数据的采集、生成、存储等环节,要有“中央厨房”的思维,统一数据接口和数据出口,让内容生产和数据生产标准化。
02
智库人员须有研究能力
在新型媒体智库建设中,研究团队、经营团队、专家团队等人才库的建设是值得深思的。有人提出,将传统媒体退休的“老人”放在智库中,因为他们够“资深”;也有人鼓励资深的记者、编辑撰写智库的研究报告。但是,这两类人均被业内从业者所否定。
“智库就是思想库,思想库中的思想从哪儿来?关键是需要有思想的人来提供智慧。”经济日报社内参部主任、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孙世芳提到了媒体智库建设中大家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媒体智库人才的问题。
据孙世芳多年的观察,他认为,记者转到智库研究有着相当的难度,因为真正有过研究经历、研究背景的记者是不多的。“研究的经历和背景需要一定的历练,之后才能建立起研究的框架,建立起对一些问题分析的模式,形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在孙世芳看来,媒体智库的研究成果体现着前沿的学术价值。媒体智库需要专业的、有深度的、客观的、具有前沿价值的智库报告。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专业的、庞大的研究员队伍,想把媒体智库办好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贾立政也非常坚定地认为,智库研究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才团队。
《传媒》杂志社总编辑杨驰原提出,智库建设中,“智”的水平是个关键。智库的专家队伍由哪些专家组成,有怎样的研究能力,这是智库建设的核心,也属于智库建设的基础建设。
03
加大激励力度已成必然
吴亮曾经在《瞭望智库的秘密》一文中,写出了瞭望智库的诞生背景、探索与实践。同时,对传统媒体建设智库激励机制给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吴亮在文中说:“在没有股权激励的背景下,团队曾经尝试设计‘准合伙人制’,即管理层可以按不同层级按点分红,但没有推进实施。后来管理层加大项目执行的考核与激励力度,才避免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但项目激励的方式长时间存在争议。”
而在南方传媒智库高端论坛上,吴亮则鲜明地亮出了留住优秀高端人才的底牌——年薪60万元。这个标准,是源于一次人员离职事件。国内某互联网公司从瞭望智库“挖人”,给出的条件就是60万年薪。于是,为了能够稳定优秀高端研究员人才队伍,瞭望智库就将“60万年薪”定为标杆。围绕这个标杆,瞭望智库设计相应的薪酬制度、标准化流程、服务体系及产品定制等。
而对于经营团队,瞭望智库也有摸索。吴亮说:“传统的广告销售人员从接近20人到目前只剩下3个人,以研究产品销售、论坛产品规划与执行等为拉力,智库型运营团队逐步又回升至接近20人,这个过程用了将近3年时间,从优秀的内容人员中培养运营骨干,是其转型成功的关键。”
同时,为解决高端智库“公益研究”与“服务市场”的关系问题,吴亮介绍,按照采编与经营分开的总体原则,公益性课题研究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接;横向课题、服务市场的产品线则由瞭望智库承接。这一设计对位于采编经营分开,较好对应了上级部门要求。
04
研究深度和精度待提升
“专家的优势是有专业知识,能够提供智慧。媒体则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记者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存在的问题。因此,把专家和媒体结合起来,把专家的智慧和媒体的影响力结合起来,就可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特殊功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勇对未来媒体智库建设的发展信心十足。
于2016年成立的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其主要工作是中国经济趋势研究和经济预测分析,将传统数据直采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打造多元化指数产品。利用经济日报社媒体平台和渠道的优势,整合资源为地方政府行业组织领军企业以及社会团体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孙世芳结合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的实践认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政府智库和高校智库,媒体智库最大的优势是了解基层,贴近实践,自备强力传播平台,具有丰富传播经验,可以通过有效传播提升智库产品知名度,扩大智库成果的影响力。媒体还具有强大的资源连接和整合能力,可以迅速有效地凝聚起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投入到智库产品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南方日报社社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红兵认为,建设媒体智库是主流媒体发挥自身优势的战略抉择。
不过,刘红兵也坦言,传媒智库的最大短板就是专业性不足。因此,未来南方传媒智库矩阵将在理念创新、团队建设和技术赋能三个方面发力,不断提升智库建设的专业性和智库研究的深度、精度,努力破除以传统思维运作传媒智库的路径依赖。而刘红兵的想法,在地方传统媒体建设智库型媒体的探索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编辑:何林
-
微信图片_20180718105111.jpg
(32.51 KB, 下载次数: 34)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