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我参加过的几次奇葩面试 [打印本页]

作者: 郭荞璐    时间: 2016-5-28 21:29
标题: 我参加过的几次奇葩面试
原创 2016-05-27 梁千里 记者梁千里
点击上方“记者梁千里”可以订阅哦
昨天我去参加了一个面试,对方之前打电话请我过去,结果到了之后一小时都在等,于是在60分钟的时候我准时离开,后边有人追出来,但是我没有回头。
别人说这是个性太强,我倒觉得一个面试居然要拖一小时,中间没有任何说明,我没有那个闲工夫陪着而已。
突然想这些年也经历过一些有点意思的面试,写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掀桌子的那次面试

大概在十三年前,北京有一家报纸要成立,当时我所在的报纸正好遇到改制问题,于是也投了简历。
大概一周时间,接到通知让我过去谈谈。
接待我的是一位女士,好像是姓王,当时这家报纸还处于筹备期,位于7层的办公室里乱七八糟的,我们找了桌子对面坐下,对方开始问我。
具体问答无非是你干了多久、熟悉哪个领域、有什么业缘关系。
答道后来,王女士突然问我:“你是哪人?”
我回答:“就算北京人吧。”
这里说明一下,我是北京知青子女,生在陕西,11岁随父母回京,所以我当时并不是很经常跟人聊起自己是哪里人。
王女士又问:“你知道为什么干记者的北京人少外地人多么?”
我说:“因为北京人只有一千三百万,而外地人有十几亿。”
王女士:“不对,因为北京人都懒。”
当时我脑海中蹿出仨字:你大爷!
如果说她不知道我是北京人也就算了,结果她先问我是哪里人,然后跟说着这种话,你就直说觉得我懒算了,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么?
我是不知道她被北京人怎么伤害过,但是说“XX人都XX”这种话也是够了,北京一千万人你都认识?
当时我不到25岁,人不算聪明,但是说起勤快尽职还是蛮自信的,加上对方这种地域歧视的屁话,直接把桌子一掀就走人了。
我记得当时一口气跑下七楼,之后我在法制晚报工作了11年,从记者干到主编,中间也没少跟这个报纸的人打交道,说实在的真没觉得这家报纸招聘的那些外地记者就比我勤快到哪去,倒是被我辟谣了那么几回,素不相能罢了。而这张报纸到现在也在本地新闻方面让我感觉相对羸弱。

诡异的国字号招聘

这个招聘具体时间我忘了,但是是一家开头“中国”的媒体,而且是正规的媒体。
对方是在招聘网站上看到我的简历通知我过去的,结果到了之后先要考试,试题内容是其标题、改通讯、写稿子。
半个小时后对方一个女领导来见我,说对我的答卷很满意,也希望我能加盟。
但是对方话锋一转:“不过你面试的那个岗位,我们不打算招聘,因为这是高级岗位,我们一般是不外聘的。”
我当时有点蒙圈:“那你们叫我过来干什么?”
对方:“有一个记者岗位其实可以试试,这个岗位特别有前途,五年之内就能升任高级记者……”
我说:“我在法制晚报已经是主编了。”
对方:“是,但是你不知道,我们这个工作特别有前途,是跟各个部委合作的,可以接近部委领导,获取资源。你不会干一辈子记者吧?将来你转行这些资源都是特别宝贵的。”
我记得她说“特别宝贵”四个字非常用力。
当时我脑海里照例三个字:胡扯淡!
我其实已经不想跟她说什么了。但是她还继续说着:“这个岗位的薪酬是XXXX,不过我们可以为你再加XXX,年底我们搞论坛,你请一个处级以上干部有300元奖励。”
“啊?”我当时实在忍不了了:“一个处级领导才300,处级领导真不值钱啊……”
对方有些无语,顿了一下说:“是300……”
然后我就走了。

管我要钱的招聘

这回应聘的就是2014年的事情,是一个新媒体,招聘采编负责人。
说实话,我是纯粹那天没事干才去看看的,就当积累应聘经历了,顺路跟朋友聚个餐。
于是在海淀区的一个商场背后,进入了一个简易房式的办公楼,这楼我印象里一共两层,找我过来的是楼下一层的,面谈在一个大厅里进行。
对方是一个看上去有点没睡醒的女同志,总是皱着眉头,先让我自我介绍。
之后这位女同志揉了揉眼睛说:“其实我们这个岗位是为了找合伙人,就是需要一定资金需求的。”
我说:“资金?您需要多少资金?”
对方:“XXX万吧,你能提供么?”
我说:“不能。”
对方:“那看来您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我说:“我看也是。”
对方:“没关系,您看您有没有什么朋友、同事愿意做我们的合伙人的,可以给我们介绍。”
我说:“我想没有。”
对方:“不一定,你帮我们问问吧,我们现在挺着急的。”
我说:“呵呵,好吧,我有空问问吧。”
当时我脑海里是两个字的北京脏话。

瞧不起我也被我瞧不起的招聘

这个应聘就在最近了。
是一个上海的偏财经类新媒体,在北京的分部招聘,我觉得看上去还行,就投了简历。
半个月之后给我发邮件让我过去了,说实话还是挺有效率的公司,接待、填表、安排面试都很顺畅。
然而面试的是一个上海大姐,头发散散地,拎着一台Macbook。
她先看看我的简历,然后说:“你是法制晚报的?”
我说:“您往后看,我2014年离职了。”
对方:“哦,对,那你现在是在和讯网?”
我说:“对。”
对方:“和讯网现在怎么样?”
我说:“就还行吧。”
对方:“嗯……和讯现在流量有多少?访问量怎么样?广告情况好不好?”
我说:“这个我不方便说吧,比如您这里有人离职,跟下一家说您的情况,恐怕不太好吧。”
对方:“嗯……其实我们是要做深度的阅读,你明白吧,我们原来在上海……(此处省略500字),其实你们和讯那些都,呵呵,说实话都不太看的上。”
如果是十年前,说不定我又该掀桌子了,但是现在我已经很淡定了,就静静看她说。
然后她问我:“你有什么问题么?”
我说:“我想问问您这边的新闻价值观是怎么样的,比如现在的新闻写作文学化的问题,我比较瞧不起这样的不严肃报道。”
对方:“嗯……,这个新闻写作,我们之前在上海……(此处省略500字),所以你看我们这个新闻还是挺好的。不对,你不能说这是写作文学化,你这样说就不对了,这不是写作文学化,文学化嘛,我们这里还是比较注意不去做那些文学题材的。
我说:“我没说你们做文学题材,我是说你们对新闻专业的问题是怎么看,比如’单方信源’这个问题,我注意到你们很多文章都有这个问题。”
对方:“哦,这个啊,我们的稿子现在不能像在上海那样,在上海我们都是要改半个月的,现在的稿子要很快发出去。这个’单方信源’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们的稿子没有这种情况啊?”
可能是看我态度比较肯定,对方想了想说:“反正我是没看见!”
说完她看了看我,似乎有点尴尬,这就基本上没什么可谈的了。

最后还有个小插曲,这位女士最后跟我说:“那今天先这样吧,我还要见下一个。”
然后我们出来走到前台,女士问前台:“下一个是谁?”
前台回:“现在没有人。”
女士:“哦……。”
然后头也不回就走回自己办公室去了。

PS:其实我这些年去过大概几十个面试,真正比较奇葩的也就这么四个了,倒不是对这几家媒体没有什么更多的怨念,不过我觉得现在很多媒体在所谓的招聘过程中都有一些不专业的地方,以至于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实在是应该稍微改进一下,至于打着招聘旗号拉投资就更加败人品了。
当然了,或许是我的问题,或许我天生长了一副讨人嫌的面孔,以至于他们要靠如此表现来拒绝我,谁知道呢?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