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干货 | 防堵报纸差错的10个有效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译允
时间:
2016-1-24 11:52
标题:
干货 | 防堵报纸差错的10个有效方法
编者按:报纸一旦出错,轻则影响报纸的公信力,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甚至危及报纸的存亡。因此,有效防堵报纸差错是办报人员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解放军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殷飞结合工作实际,为同行们传授防堵事实性、知识性差错的10个有效办法。
办法一,从文内表述前后相互矛盾中来发现和消除差错。主要包括对人物姓名、职务、年龄、性别和单位名称、时间表述等新闻要素进行前后对照,从中发现矛盾之处,从而发现和纠正错误。
办法二,通过查工具书来发现和消除差错。《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是知识资料的汇编,是办报人员解惑释疑、发现差错、消除差错的良师益友。特别是遇到把握不准的朝代、年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国名、地名、动植物名等,应该查一查工具书。
办法三,通过查出处、查根据来发现和消除差错。稿件中凡引用领袖人物、著名人物的话,应认真核对原著,核对出处。有篇稿件引用了“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句话,它是引自鲁迅散文《故乡》,原文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位作者的引文少了“其实”“也”“便”4 个字,多了“来”“就”2 个字,少了一个逗号。
办法四,通过复核数据来发现毛病。对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或乘、或除、或加、或减,最好笔笔都加以复核。比如前面我们讲的一个例子,“3 年做了读书笔记 300 多万字,发表理论文章 300 多篇”,只要大家通过除法算算每天要做多少字的笔记,多长时间发表一篇理论文章,就知道这种可能性不大。
办法五,对照包括条令条例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发现和消除差错。有篇稿子中写道:“某团收回一位标兵连长到第四个后进连任职的命令。 ”按《现役军官法》的规定,副营职以下军官职务,由师(旅)或其他有任免权的师(旅)级单位的正职首长任免,团级单位没有连职干部的任免权。
办法六,运用辩证法来发现和消除差错。这主要是指防止稿件的片面性问题。有的稿件,缺乏辩证思维,讲好就好得没有任何问题,讲不好就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的宣传现任党委或领导成绩时,不仅无限拔高,同时还全盘否认前任领导。这些做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就是我们常讲的片面性。
办法七,遇有疑问和把握不准的问题,要向有关人员咨询。比如在法制宣传稿件中,容易出现与法理或法律规定不符的差错,如讲检察院作出判决、某师制定法规制度等,对于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可以请相关专业人员把把关。
办法八,从语法结构中来发现语病,减少和消除差错。我们在处理稿件中,那种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宾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等语病,时有所见。
办法九,对某些前卫、新奇、特殊的文字,应谨慎使用,以免使用不当,出现差错。如“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但个别稿件用“GDP”来说明官兵的人均素质,明显不妥。
办法十,每年第一季度,特别是新年开头几天,在检查写好的稿样时要增加一个检查年份的项目:是今年,还是去年?
更多阅读
事实性差错
一般来说,稿件中涉及的事实有三种,即:现实,涉及新闻主体人和事的事实;历史事实,涉及新闻背景材料的事实;科学事实,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事实。
不真实。这主要指稿件内容不符合或部分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常常表现为虚构事实、添加事实情节、夸大事实、导演事实等等。虚构事实,就是无中生有,就是常说的假新闻。
不准确。指构成事实的某个成分,如人物、时间、地点或者引语等有误。较为常见的有人物姓名或单位名称有误,如将“李保成”写成了“李宝成”,将“某导弹旅”写成了“某防空旅”等。
不统一。指稿件关于事实的表述不统一。如译名、计量单位、数字等出现前后不一致或与国家规定的通用标准不符。
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是指因知识缺陷而产生的差错,它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常识性错误。如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写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将“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写成“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
逻辑错误。如有个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女儿快要出生,她打电话催丈夫回来。”孩子还未出生,怎会知道是女儿。还有一篇稿子这样写道:“评估系统显示,抢修时间提高了 3 倍。”这与原意正好相反。
用词不当和错别字。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如“会场上出现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是无形的,不可能“出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0&ADPUBNO=26509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