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刘九如:为出版带来互联网基因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译允    时间: 2016-1-9 14:43
标题: 刘九如:为出版带来互联网基因
主导中国第一大IT媒体20年,见证了中国信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刘九如,于2013年重回出版业,目前他主持电子工业出版社(简称“电子社”)全面工作,着力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出版业,并用图书记录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们对刘九如的采访,在电子社新开的“悦读吧”咖啡馆进行。刘九如介绍,“悦读吧”由原来的社史馆改成,员工们在此交流读书体会,编辑们与作者或读者见面。这边组织选题策划讨论,那边进行新书发布,咖啡飘香,气氛温馨,充满互联网空间“头脑风暴”的浓厚氛围。刘九如回归出版业,为出版界带来了浓重的互联网基因。刘九如1963年出生于湖南,1988年进入《计算机世界》报社工作,从记者到编辑,从总编到社长,一直做到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总裁,期间荣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并被中国互联网协会推选为“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100人”之一;2008年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做了5年的电子信息产业情报及政策研究,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他调任电子社副社长兼总编辑,2015年4月开始主持出版社全面工作。
经历IT业辉煌时代回忆过往,刘九如笑谈:“我赶上了中国IT业与互联网发展的辉煌时代。”他曾经以记者的身份,与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多次对话交流,并多次独立采访过IBM董事长郭仕纳、英特尔董事长安迪·葛鲁夫、思科董事长钱伯斯、Google总裁埃里克·施密特、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Yahoo总裁杨致远等。与柳传志、杨元庆、孙丕恕、马化腾、雷军、王文京、刘积仁、李彦宏、张朝阳、陈天桥、李国庆等200多位IT与互联网企业的掌门人保持着朋友式的见面交流。
刘九如的职业生涯与IT产业的发展恰好同步,他见证了互联网大佬们的崛起。马化腾在深圳创业,还在做寻呼业务时,刘九如曾邀请他做《计算机世界》的兼职记者;马云做“中国黄页”时,曾与《计算机世界》结缘;刘强东创办的“京东多媒体”艰难行进时,刘九如曾劝“小熊在线”的朋友去收购刘强东的公司,估价1000多万元,但是刘强东没卖,他当时考虑卖了还得做一家同样的公司,“幸亏没有卖,否则就没有现在的京东了”。正因为经历了IT与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刘九如形成了广泛的人脉资源。进入电子社后,刘九如分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图书出版也将面临调整转型,这些资源将发挥重要作用。刘九如认为,中国IT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时期,电子社的图书出版也抓住了几次重要机遇。1980-1990年是技术时代:熟悉IT基础应用技术的人,就是当时的牛人,他们大多成为中国第一代IT创业者;那时信息缺乏,技术资料性的图书很受欢迎,电子社出版的《新概念电脑》销售数百万册,引进版技术图书销售达数十万册并不稀奇。1990-2000年是产品时代:从懂技术到自己做产品,国产PC、服务器、软件等蜂拥而起,联想、浪潮、华为、用友等脱颖而出;这个时候的图书主要是介绍软硬件产品的结构和应用,电子社出版了众多IBM、微软等企业的产品说明及应用方面的图书,在IT科技图书市场建立起广泛影响力。2000年之后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兴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如何适应互联网生存空间。这时候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和学习上网的图书便大行其道,电子社出版的众多类似Office应用的系列图书,销量都在10万册以上。当前是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发更广泛的产业变革与社会变革。国务院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各行各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形成新的创新潮流,“互联网+”也成为当前出版业的热点。“电子社的起家业务是电子信息、计算机、互联网等专业图书出版,看家本领必须守住。我对这些行业比较熟,看着企业成长,曾经帮助他们鼓与呼;我又做过几年情报研究和政策研究,对热点问题比较敏感。互联网+时代,要将IT、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出版物在这方面切入,就能赢得成功。其中需要联络起业界专家和企业家,深入研究挖掘他们的思想,我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刘九如的主导下,电子社近几年强化选题策划,把准行业热点,从电子商务到互联网+,从工业4.0到智能制造,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社会与互联网文化研究,几大新的出版领域异常醒目地崛起。
︱刘九如代表电子社给贫困大学生赠送笔记本电脑
把握出版规律 “三招”见效“图书出版有其自身规律,与报刊出版有所不同。报刊是明确内容定位和栏目后,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变;而图书出版,每本书都是一个产品,策划出版一本书相当于一个项目投资。”做过情报研究的刘九如,曾与众多投资机构交流,总结出了互联网项目投资的三要素:一是要看项目的市场前景,所投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二是要看项目的产品情况,所投资的项目产品能否做到数一数二;三是要看项目团队,只有团队优秀,并具备领军人物,项目投资才能真正成功。刘九如认为,编辑策划选题,必要认真做市场调查,充分了解选题的社会价值和读者需求。然后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做成一本好书,联络到哪位专家作者才能撰写出好的书稿,找哪位责任编辑来精编细作。最终,谁又能帮助做好营销宣传和渠道联络,真正把书卖出去。这个过程就是投资论证和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在刘九如的主导下,电子社2015年的业绩实现新的跨越。发货码洋在2014年首次突破10亿元的基础上,持续攀升,2015年预计将突破12亿元,净发货码洋将接近10亿元,回款码洋也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退货率明显下降。“这样的业绩,全社干部员工都感到非常欣慰,总结成功做法,我想可能是三招有效。”刘九如介绍,2013年刚进入电子社的时候,他作为总编辑,配合社长抓选题,当时电子社年出版新书将近3500种,品种较多,分散精力,不利于精编细作,不可能把每本书都做好;他便与社长商量,应加强选题论证,强化每一本书的成效,适度减少新书品种,社长充分认同。他明确提出要强化单品种效益,组建面向全社的选题论证委员会,每月举行2-3次选题论证会,所有策划编辑一个一个报告选题策划过程和选题出版意义,由总编、副总编、营销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选题论证委员会,对每个选题的政治导向、市场需求、读者对象、作者联络、成本测算等进行评判,最终确定是否出版,每次论证会都要砍掉不少选题,也帮助策划编辑完善选题。加强选题论证后,图书品种得到明显优化,从2013年的3500种新书,逐步减少到了2015年的2800种左右;而重印书则明显增加,从2014年的2700种增加到了2015年的3500种。在战略上优化选题,强化单品种效益,这一招产生了效果。
︱刘九如在2015BIBF电子社展览站第二招是强化编辑培训,大力倡导“一本书主义”。刘九如借用他的湖南老乡——著名作家丁玲的观点,坦诚地与全社图书编辑交流:每位编辑每年要做几十本书,希望至少有一本是付出心血认真打磨的书,这本书你愿意亲自送给领导和朋友看;三年中至少要做出一本自己愿意珍藏、能流传下去的书;在电子社工作5年或10年,能够有几本不断重印、不断修订出版、不断流传下去的书。这样,作为一名编辑,才不会蹉跎了岁月,才会充满成就感。这样的坦诚交流和培训,效果非常明显。2015年是电子社获奖书丰收之年,《贝聿铭全集》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万万没想到:用理科思维看世界》获得年度“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10种获奖图书中,电子社凭借《万物运转的秘密》和《万万没想到:用理科思维看世界》占有2席;最近电子社出版的《工业4.0大革命》一书,被中宣部、中组部推荐列入全国领导干部阅读书目。第三招是敏锐捕捉市场热点,挖掘新科技新成果。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刘九如时常参与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等机构的课题论证,他敏锐地感觉到,国家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将出台一系列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新兴科技领域值得出版业积极开拓。从2014年底开始,刘九如就组织培训,逐一与相关分社及出版事业部交流,并亲自与编辑们确定选题方向,促使电子社较早地切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等新兴科技领域的选题策划;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电子社便迅速推出《智能制造战略研究》丛书、《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系列丛书、《大数据》系列、《互联网+》系列、《信息安全》系列等,在市场产生强烈反响。其中《智能制造战略研究》丛书由中国工程院和工信部100多位专家参与撰写,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20多位院士牵头审稿,被认为是最近10年来最全面、最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产业的经典书籍;《互联网+》系列丛书中有多本销售都在3万册以上。刘九如还利用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的熟络,带领编辑团队,开发电商系列图书,挖掘出版《中国淘宝村》《京东技术平台》《腾讯微信营销》等书,市场效果显著。从技术应用图书开发,延伸到科技人文管理,并前瞻研究互联网文化和信息经济的未来影响,为电子社专业图书出版创建了新的发展空间。
全面引入互联网思维刘九如在2007年便被中国互联网协会等机构推选为“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100人”之一,他与钱天白、吴建平、钱华林、胡启恒、刘韵洁等人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的“启蒙者”。当时的评语是:“他们是中国互联网的率先推动者和摇旗呐喊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发起和推动,才使得中国互联网的初始发展形成迸发的激情和快速蔓延的原动力。”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纪念大会”上,刘九如还与吴基传、胡启恒等人按下金手印,进入中国互联网“名人堂”。刘九如拥有强烈的互联网情结,回归出版业,自然将全面引入互联网思维。除了积极策划出版《互联网+》系列丛书,电子社的各项业务也处处呈现出互联网思维。
刘九如介绍,电子社在业界率先推出《互联网+》图书,采取的就是互联网“众筹模式”,学术出版分社的策划编辑联合相关专家,讨论提出该书的大纲之后,将出版大纲放到网上和微信上“众筹”作者,经联络筛选,最终确定几位作者参与撰写,由一位专家统筹,促使该书较快出版。电子社已经有10多本书“触电”网络众筹,由读者先付款订购,订购达3000册以上,便可组织出版;2014年《新经济新规则》一书的新书发布,也采取众筹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在电子社的很多图书选题都是策划编辑先将想法放到互联网上,广泛交流才最终形成选题。从选题开始,便融入了浓厚的互联网思维。图书营销积极与互联网对接,更是电子社的特色。刘九如介绍,电子社不仅与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建立朋友式的紧密合作,而且率先与亚马逊、当当、京东开展合作;由于敏锐观察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迅捷,在众多出版社还处于犹豫观望的时候,电子社率先与三大网店签订图书销售协议,在三大网店的销售增长连续3年都在50%以上,成为三大网店排名靠前的合作伙伴之一。电子社还积极支持传统书店构建线上营销,2015年牵头组织了实体书店对接线上平台的交流培训,帮助实体书店实现线上线下(O2O)有效结合。目前电子社也是文轩网、博库网等线上营销平台的重要合作伙伴。2015年10月,电子社与美国硅谷思想家凯文·凯利(KK)合作,将其预测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新作《必然》率先用中文出版(先于英文)。该书出版后,刘九如大胆推动营销创新,让营销部门尝试与罗辑思维平台合作,大获成功,不到两个月时间,罗辑思维平台“粉丝”订购图书超过15万册,创下科技专业图书的营销奇迹。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言几又书店的一次发布会上,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登台讲话,“我做了一次成功的图书销售,也见识了最苛刻的一位社长”;他指的是刘九如的销售折扣并不低。年底,凯文·凯利专程来到北京,宣布将他的5本书的版权都授予电子社,其中包括畅销多年的《技术元素》《失控》等。︱ 刘九如(右二)与硅谷思想家 KK(右三)交流在新媒体营销方面,电子社率先与“影响力俱乐部”“大V店”“罗辑思维”“凯叔讲故事”“辣妈帮”“教子有方”“飞芒翻书”等专业自媒体合作,营销成绩显著。2015年7月至今,电子社大众分社与“大V店”合作不到半年,共有17个品种上架,累计发货码洋达300万元。电子社数字出版业务起步较早,影响广泛,在业内率先开发互联网出版应用示范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和动态出版系统等,并成功研发电子书的加工出版平台,构建起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的知识库,从而赢得“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和“首批版权资产管理与运营试点单位”称号。刘九如强调,社内正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数字出版的业务目标,是基于互联网思维,打造知识服务产品,建立良好的赢利模式,推动电子社数字出版业务实现新的突破。不仅是出版业务,电子社内部信息交流和管理方面也充满互联网思维。刘九如介绍,电子社目前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三大块: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期刊与研究咨询。其中传统出版又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电子信息、计算机、互联网、工业技术构成的专业图书板块,基础、中职、高职、大学全系列教材板块,以数码摄影、工业设计、科普、健康、互联网文化等构成的社科人文、大众少儿板块;这三大板块的经营规模各占1/3的比例。电子社下设有四个出版中心、10多个分社,30多个事业部,下属还有合资合作公司,员工700余人,年出版新书2800种左右,在销品种将近20000种,如此庞大而繁杂的信息管理,必须依靠信息系统来支撑。从2014年底开始,刘九如积极推动社里信息系统改造,重新构建电子社的BPM信息系统,所有图书出版流程舍弃了纸质文件,各种审批都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刘九如掏出手机,当着记者的面,简单浏览和点击,便签批了等待他审定的书稿。“无论是出差还是开会,随时随地都可以审批和了解社里图书的出版信息,管理效率大大提升。”此外,电子社正在大力推动教育社区和专业图书社区建设,打造网上信息交流平台。电子社自身已在天猫开店,社里的微信公众号探索微信图书营销;社里员工自发设立的“悦读”微信群成为策划编辑们讨论选题、沟通出版信息的良好平台;就连“悦读吧”咖啡室,方便连接的Wifi和热烈讨论的互联网话题,也充满互联网气氛。
未来:打造知识服务提供商刘九如认为,出版业发展到今天,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研究,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破解。在刘九如主导下,电子社2014年组建华信研究院,明确定位于推动出版产业向信息服务转型,一方面作为工信部直属支撑研究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行业提供软课题研究和产业政策支撑研究;另一方面关注新媒体研究,跟踪国内外新兴出版的发展态势,针对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开展研究咨询。
研究院的运营模式以《产业经济评论》和《中国信息化》杂志等刊物为平台,形成多位一体的知识内容服务。研究院下设产业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刘九如自己担任研究院院长,搭班子、建队伍、定战略,在支撑工信部政策研究方面已建立起影响力。两年来,先后承担了工信部、国家互联网办公室的相关行业规划和软课题研究,并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专项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调研、论证、管理办法的起草制定和实施;赢得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支持,为电子社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研究院正负责起草编制电子社“十三五”规划,研究国内外图书出版及新兴出版的发展态势。谈到电子社的未来发展规划,刘九如介绍,电子社的总体目标是要以新兴出版为牵引,做大做强传统出版,着力打造面向广大读者的知识服务提供商。他坚定地说,做好传统出版,不断推出科技经典,依然是电子社“十三五”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拓展数字出版的决心不会动摇。他认为,未来5年,数字出版进一步促使传统出版调整转型,必将摸索出良好的赢利模式,这方面电子社不能落后于别的出版社。目前电子社是集科技专业出版、教育出版、社科人文、大众少儿等多领域多品种出版于一身的综合出版大社。近期该社将梳理业务架构,明确各业务板块的定位,加强业务子品牌培育。如目前电子社的计算机出版分社,已形成业界广泛认同的“博文视点”品牌;“世纪波”则是电子社旗下有关经管图书的出版品牌,以科普为主导的大众少儿图书更需要培育相应子品牌。刘九如还介绍,为推动电子社形成更好的创业创新氛围,社里正在研究设立创业创新基金,倡导和支持干部员工创新创业,将设立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创新项目或创业设想,社里通过专项资金给予鼓励。谈到自己,刘九如说,他当过报刊集团总裁,创造过出版辉煌(他主导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时,年销售收入曾达到5亿-6亿元,年利润将近2亿元,成为业界的旗帜),现在又是出版社的主管,管理的也是一家企业。企业重在经营,他坦言今年的工作就从侧重看书稿,逐步转到看报表;从侧重选题,逐步转到重视营销;作为企业主管,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在守住舆论导向和把好政治关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促使企业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更多地给国家贡献利税,更好地给员工回报。“我还是喜欢做企业,尤其是文化企业,认真读书审书,仔细推敲文字,吸取科技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同时,想方设法把出版社推出的得意之作,推荐给社会各界读者,赢得价值回报,这是非常惬意的事情;幸运的是我又赶上了出版业调整转型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对出版事业充满热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