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融课堂|人民日报社社长谈“任仲平”文章的写作 [打印本页]

作者: 杨静芝    时间: 2015-10-21 08:31
标题: 融课堂|人民日报社社长谈“任仲平”文章的写作
2015-10-19 杨振武 6536号档案



谈任仲平文章《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的写作编者按: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任仲平”为名在一版刊发了评论文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从此,这个偶然的创意让“任仲平”开始了一段特殊之旅。二十余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而深刻的评论文章。9月2日的头版文章《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是“任仲平”近期一篇重要的精心力作,经发表和各类新媒体平台转载后,受到了网民们的热议和称赞。那么,这篇“任仲平”重要文章是如何写作出来的呢?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对此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下面是社长谈任仲平文章《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写作的全文:
隆重的纪念、盛大的阅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使中国再次为世界所关注。有大事,必有任仲平。9月2日,作为献给胜利纪念日的一份厚礼,任仲平文章《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本报头版头条见报。一经刊发,就引来广泛反响。
截至9月5日,共有402家媒体转载,其中有13家省级党报全文转载,100多个客户端等新媒体转发,仅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上的转发就达4000多次。网友留言说,“文章慷慨激昂,传承红色基因、牢记抗战精神,是为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家点评说,“这是抗战胜利日阅兵前最值得一读的评论,能够在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凝聚共识,能够在党内外、国内外、海峡两岸寻找历史的公约数”。任仲平文章的再次发声,准确把握和阐释中央精神,为胜利日纪念活动奠定了舆论基调。


篇任仲平文章写作的一个难点是,如何“突破自己”。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去年9月3日和今年5月8日的两篇任仲平文章,对于历史、和平、发展等主题,已经有了详尽而精彩的论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要以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去进行再梳理、再发掘、再升华。这样的“递进一层”,是对写作者思想深度、创新能力的考验。
今年6月,在新宁同志带领下,评论部杨健、张铁、范正伟、曹鹏程、白龙、李拯、李斌等组成了项目组,进行了详尽的资料搜集、专家访谈等工作。在准备过程中,宝善同志对文章的主题和构思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认为要重点论述“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两个问题。
经过多次讨论,写作小组决定从“历史观”的角度入手,来构架任仲平文章。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决定着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些什么,这就是历史观的问题。作为近代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奠定了世界格局、改变了历史走向、筑牢了和平理念、弘扬了民族精神。从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民族复兴的大势去审示这段历史,才能从更深层次诠释好抗战的内涵,寻找到“递进一层”的突破口。



30日,我聆听了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的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个讲话为我们撰写这篇任仲平,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根本遵循。按照总书记此次讲话的精神,写作小组迅速对已经成型的任仲平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经过分成两稿再合为一稿的过程,形成了任仲平的最终稿,全面回答了理解抗战需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问题。
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抗战,这篇文章主要是把握了两点:一是抗战作为精神成长史,一是抗战作为关键转折点。如果不能理解抗战中民族精神的觉醒与生长,就理解不了这段历史作为精神史、心灵史的意味,也就无法汲取前行的力量;如果不能读懂抗战中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就读不懂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就无法奠定复兴的基石。荡气回肠为历史,感人至深是精神。任仲平最“抓人”的华彩乐章,就出在这一个主题的描述。
从人类文明、世界和平的角度理解抗战,任仲平也把握了两点:一是中国抗战的“东方主战场”地位,一是历史不容遗忘与歪曲。有了这样的“全球抗战史观”,才能理解中国作为世界和平主要力量的存在;牢记抗战的历史,也才能维护二战之后来之不易的国际秩序,守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在这个主题之下,任仲平挖掘了大量“陌生化”的新材料,如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遭到日本右翼反对、中国军民帮助迫降的美军飞行员,等等,非常有说服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之下,任仲平文章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充分传播,业已成为常态。9月2日凌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人民日报评论”“学习大国”等微信公共号,就进行了第一时间推送。当天上午,报社“镜鉴”“一撇一捺”等微信公共号,一些兄弟媒体、省级党报的新媒体也进行了推送,在舆论场中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任仲平热潮”。好文章还要传播好。像任仲平这样的重磅文章,是人民日报的“拳头产品”、优质资源,需要我们在传播推送方面加大力度,这同样是“递进一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I5NzU3Mg==&mid=400144780&idx=1&sn=3547cc4ac86f8863d2b955bc23603f1c&scene=5&srcid=1019oetTe4RBYjJALEIrLLRP#rd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