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客天下
口述者:Jimmy Maymann (赫芬顿邮报CEO)
2015年,赫芬顿邮报最大的目标就是年底前能在中国上线中文版网站。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手续繁复众多。我们已经在积极地与中方合作者、授权部门对谈,希望寻找一个无论是对赫芬顿邮报、对中国网民还是对中国政府都合适的路径来实现这次合作。
去年我久违地去了一次中国。四五年不见,中国在科技上的发展令人吃惊。过去,我们看中国,觉得他们在做的很多事都是在单纯地复制西方世界,但现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正在中国悄然兴起。
这坚定了我带领赫芬顿邮报进入中国的决心。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我们拥有一亿用户和世界最大的英语新闻网站,在海外14个国家建立了分部,而打开中国市场无疑将帮助赫芬顿邮报走向更加国际化的平台。
目前,赫芬顿邮报每天发布1500条新闻,主编亚丽安娜·赫芬顿掌管网站新闻层面的内容。每天,新闻编辑室的记者、编辑依赖搜索技术“地毯式搜寻”互联网上的新闻信息,掌握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大小事情,通过整合网络数据保证自己时刻处于信息前线。这是我们总能在突发情况下快速反应的原因之一。
赫芬顿邮报在全球有超过1000名员工,其中70%左右是编辑和记者。作为一名记者,在赫芬顿邮报工作与在传统媒体工作的感觉大不相同。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为纽约时报工作,那么你的职责就是写好一篇报道。在点击“发送”键,把文章发给主编的那一刻,你的工作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只需要等待第二天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然而在赫芬顿邮报,当我们的记者写完报道、点击“发送”时,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一篇文章上线后,我们要对其进行无数测试,比如反复修改、更换不同的标题,确保人们能从标题联想到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点击阅读。有时,读者对报道有很多评论,可能是记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没有想到的,看到这些评论后,记者会添加、修改甚至重写整篇报道。这是一种我认为更“有机”的新闻报道方式。在整个过程中,记者都是跟着稿件成长的,需要一直关注它在网络传播中的趋势、走向。
赫芬顿邮报主编亚丽安娜·赫芬顿。
赫芬顿邮报上开设了8万多个独立博客专栏。这些博客专栏作家对我们而言并不是特约撰稿人,只是独立个体。因为作为撰稿人,如果你为一家传统媒体撰稿,那么写什么话题,写多少字,通常都是由媒体提出的,你需要不时与编辑沟通,但如果你想在赫芬顿邮报开设博客专栏,只需要提交申请,证明自己的作品不会过于偏激、适合在我们的网站上发表就可以了,我们并不限制任何人的博客专栏内容。
因此只要你有好点子、新颖的看法,或者想和大家分享有趣的故事,尽管自由地发声。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交易,我们提供拥有一亿名读者的平台,你生产优秀的内容。同时,赫芬顿邮报上发表的博客专栏内容都归作者自己所有,你也可以将自己的文章转载或卖给其他网站。
事实上,很多博客文章并不及我们的原创文章有吸引力。赫芬顿邮报的三大信息来源分别是记者自采并写作的原创内容、博客专栏内容、从互联网各处聚合来的内容。三者中,仅40%的内容是由我们的记者生产的,这40%的内容却吸引了读者86%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平等地吸引读者关注,但我们仍把这些内容一股脑儿放在网上,给博客专栏作家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与机会。
我们始终尽力寻找并生产读者想阅读、分享的内容。在赫芬顿邮报,轻松娱乐新闻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为它们在社交媒体上更易传播。当然,如果想成为一个在人们心目中可靠的新闻消息来源,你需要找到一个严肃新闻与娱乐新闻的平衡点。人们往往被社交网站上分享的轻快的内容吸引进来,而真正抓住这批读者,让他们留下来继续浏览网站的却是我们做的深度报道。
比起其他做深度报道的传统媒体,赫芬顿邮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我们是一家电子出版与传媒公司,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发行纸质版的报纸,也不需要专门为纸质报纸培养记者。每位在赫芬顿邮报工作的人都要思考两个问题:受众如何通过数字媒体来消费新闻,我们又如何依赖数字科技生产信息。这种思考与不断尝试创新使我们进步飞速。
仔细想的话,市面上的媒体品牌很多,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传统媒体,但正因为对这些堪称经典的媒体而言,延续多年的纸质版报纸是无法轻易舍弃的,所以他们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发展就相对缓慢。然而问题是,或许今天老一代人还在阅读纸媒,可是新一代年轻人是不会再消费纸质产品的,他们从小培养的是电子阅读习惯,在手机、iPad、电脑上看新闻。他们甚至不满足于阅读本身,他们想看图片、视频……比老一代人提出了更多要求。
这并不代表传统媒体没有未来:他们不会死的,只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固然,大浪淘沙中,我想的确有一些媒体无法支撑下去,但我相信大部分传统媒体依然可以在转型后重回市场。这将是一个漫长又令人期待的过程。
如果你倒回去看,过去十几年来美国的媒体环境不尽如人意,也一直有裁员的情况出现,但我认为如果社会媒体转型一步步向前推进,境遇会有所改善。
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大部分读者只上网浏览新闻,却不愿为这种网络阅读买单。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至今仍未找到一个好的数字化新闻盈利模式。这有点像 iTunes 出现前的音乐市场。在开发 iTunes 之前,互联网上90%的音乐是被免费下载的,很多人说,音乐产业要死掉了。很快iTunes横空出世,其他购买在线单曲或专辑的渠道也随之完善,随着这样新的盈利模式的出现,音乐产业开始复苏。
传统媒体也是如此,等找到新的在线新闻付费订阅模式,纸媒大量裁员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善,因为传媒产业届时将需要大量生产在线新闻内容的记者。人们会逐渐开始明白,我们仍需要专业的记者来生产真正好的内容,否则只能每天窝在电脑前看小猫小狗的搞笑视频。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最大的困境在于他们是否有能力从纸媒思维走出来,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字化媒体,然后彻底改变自身结构。因为大多数人其实都是保守的,他们并不愿轻易改变做事方式。
中国有些所谓的媒体转型,只是单纯把发表在纸质报刊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上,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做法。事实上西方世界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赫芬顿邮报最初上线时,很多人嘲笑我们,说没人会想在网上看新闻,过了几年,他们发现大家是愿意在网上看新闻的,于是他们就把报纸的内容原封不动搬到了网上。但你需要明白的是,电脑、手机的阅读体验和纸质报刊截然不同,许多内容在电子屏幕上需要采取新的呈现方式,单纯把纸上的内容搬运到网上是个很大的错误。如果一家媒体拥有自己的在线平台,他们应该为这个在线平台专门生产内容,使其更适合网络阅读与传播。
我们并不把传统媒体看做竞争对手,或者说,我们并不太考虑谁是竞争对手的问题。我们唯一思考的是如何保持创新。2005年创立初始,赫芬顿邮报更像一个博客,浏览网站的人不多,大家在上面仅仅讨论一些热门话题。过去10年里,我们成功转型成为了一家国际化传媒公司。我们明白,未来十年里,赫芬顿邮报需要一直往前走,一直保持创新。
一个创新的例子是前两年上线的“赫芬顿在线( HuffPost Live )”,这是一个视频平台,每天8小时滚动直播新闻。包括摄像师、编辑、主持人在内,这个在线视频团队有85名成员。2015年我们想扩大阵容,加播周末特别节目,并在网站加入更多原创视频。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做点与众不同的事。很多人看着赫芬顿邮报,说,“你们就是个新闻网站”,他们错了,我们其实是在建立一个社区,在这里有记者,有博客专栏作家,也有受众。当然,一开始我们也没思考太多,只想着“要比一个新闻网站做的多一点点”——如果只是建一个新闻网站,我们也许无法走到今天这一步。
来源:博客天下
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17264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