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09级庄滨滨专区 [打印本页]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庄滨滨    时间: 2010-7-4 11: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9-23 23:32
                                                    辞职所为,很有必要


    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4日向韩国总统李明博提出辞呈,表示将为他女儿被韩国外交通商部以特聘形式录取一事所引发的社会争论负全责。——据《国际在线》


    堂堂一国外长就这样远离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官位,而且还是因为“特招”这一官场陋习,落得这般田地可以说是晚节不保,有些人会禁不住扪心他问:“有这个必要吗?”,以笔者眼光来看,很有必要!


    这不仅是个人行为中的改邪归正,谢罪国民,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官场生态。韩国的民主制源于西方,正是在这一优良制度的保障下韩国经济实现了卓越的腾飞,至今为世人所称道。应该说国民在这样的体制下拥有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和对于政府的监督权,正是依赖于此,权利的才得到了保障。再说人人生而平等,同样的条件下人民是绝对不会容许有特权的存在,何况搞特权的还是自己国家的外长,这可是一个代表自己国家对外形象的吉祥物,所以更加容不得世俗上的卑劣行为沾染。特权现象的产物往往是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的催化剂,人民议论纷份就情有可原,外长辞职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这样的情况竟然是被媒体披露出来的,不要说大惊小怪。这在中国的体制下是难以想象的,除非一份媒体想玉石俱焚,否则纵有万千典范,也不敢触动顶层其一。何况在当今中国,这样的例子又岂是一言以尽之,人人心知肚明,却又欲言又止,宁可叹息沉默,也很少有人出来振臂高呼。网络媒体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我们的网络不幸的成为了一个玩物,当一个个网民对于社会“特权”现象的经典总结语变成禁用词的时候,只能用拼音来表达的时候,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卫政者”在笑的声音背后有没有一丝羞愧,有没有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平添些许担忧。当外媒一次次的在各种报道中抢占先机,垂范世人的时候,我们的媒体一遍遍的唱着审美疲劳的赞歌,这不得不说又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奇迹”。今天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舆论监督光靠温总理支持还不够》,一语中的,群众的作用在哪里?我们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条条段段这时候为什么不能在实践中运用,曾经我们怀疑英雄,现在我们还在靠塑造英雄来推动体制的发展,这是进步还是退后?


    溯其本,我们的官僚们在看到这一新闻的时候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天下乌鸦一般黑,中国乌鸦一流黑,不敢说的过于绝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当整个体制都在“特权”的包围侵蚀的时候,仅有的少部分清官良员的坚守不知道会是多么的艰辛,欲哭无泪,欲言又止,曾经看过一篇腾讯日志说中国到现在只有三个人在讲真话,当然有失偏颇,但是整个社会氛围的黑暗可见一斑。当官员们一次次运用特权谋取私利的时候,也是一个国家的堤坝松动的时候。其实群众都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的,可是当我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机会被人掠夺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总是说中国人素质低,可是中国官员的整体素质更低,上不行效下何以遵。前一阵的移民潮曾经让人痛心,大批财富与人才的流失的背后是群众对于一个国家的失望,还好我们国家还可以依赖广泛的农民群众,试想等到闭塞的农村也向执政者要发展的机会时,那些在特权中沉睡的官员甲乙丙丁……能不能反省,恐怕为时已晚。

   
当然,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特权”,这是与社会关系相伴生的一种现象,只是监督方式存在差异,我们国家的政策上也是屡屡出台,只是在贯彻上滞后,弊端丛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仿佛患了小儿麻痹症,手脚无力,导致的不仅是整个现象的扩大化,而且很多官员迫于无奈,最终“被特权”。其实我们需要的不单单是舆论监督渠道的畅通,更需要的是在立法上的严于律己,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稍稍缓解一下人万马齐喑的局面。


    那些依旧搞特权的官员,不希望你们像韩国外长一样引咎辞职,你们也没有那样的气魄,只是希望你们收敛一点,给这个社会对一点正义、良知的阳光。大家相安无事还好,若直接利益相关,没准就是鱼死网破……


    辞职可能被耻笑,但是邓小平爷爷在评价文革的时候说那可以当做一本反面教材,所以你的辞职仍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事件人们也会理解,恰如你的所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9-23 23:33
                                                  人生若只如初见  

早就想看一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只是一直无缘遇见这本书,没想到最近还是和路遥先生打了一个照面,拜读了他的前期作品《人生》。简单的文字,哲理性的情节,80年代的男女爱情故事也可以如此鲜活,小人物的曲折命运也可以那般无奈,最后想起了纳兰氏的一句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也许从主人公高加林的名字上我们就可看出来这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可是命运偏偏捉弄人,一座小县城就是他20多年青春的整个世界。纵使他也在当地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也摆脱不了世俗上的拜金逐利的牵绊,倒不是他个人的愚昧,反倒自己成了受害者,在私欲面前,一切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面貌都会狰狞可憎,尤其是这时候的弱者更容易成为牺牲品,加林就是不幸的人儿。

  然而这个悲剧并没有就此终结,冤冤相报的互相搏杀被人情世故所掩盖,但是一切不公平都会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否极泰来的情节也注定一次次上演。

  如果当初加林一直没被高明楼下了教师,那么也许他的人生将会在自己默许的轨迹下行走,即使飞黄腾达,想必也不会很出格。但是一个人的不遵守规则导致的是群体的不满与效仿,就像鲶鱼效应。纯朴的山民本来对一切都是嫉恶如仇,但是看得多了,也就渐渐的麻木了,或者说是同样的无奈,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有那一片贫瘠但干净黄土地才是他们可以放心栖息的地方,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家园的涵养下,产生的包容才会在加林最后困顿潦倒收留这个曾经的负心汉。一切行将结束的时候,加林只有24岁,人生是漫长的,以后的日子里,加林的人生可能会离不开土地,他的身份也可能被定格为农民,但是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良心不会出现起伏性的偏差。下一次一个像巧珍的女子出现时,他不会再次错过这样金子般亮晶晶的女子。

  应该说巧珍的人物塑造十分纯粹,姣好的容颜,却因深受封建旧观念的毒害而大字不识,这样的错位偏差,也难怪会对加林这样的文化人痴心一片。年轻人难免会对爱情充满了完美的期待,从而不顾一切去付出,不计较结局如何,重要的是过程,是彼此在一起的美好。

  人的骨子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追求上进的元素,不管是哪个方面,因人而异。加林的野心勃勃注定不会因为巧珍的温柔而丧失,当熟悉的冲动再一次萌发时,尤其是外部条件渐趋完备,也难怪他的看似丧失理智与良心的举动。可是苦了我们的巧珍,这个只会满嘴农家事的女子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智商的欠缺不代表情商的低级,泪水不知流了多少,但为了心爱的人过得好,牺牲的也心甘情愿,这样的女子如果接受正统的教育,我想绝对不会次于黄亚萍,两个人不代表我们,那些曾经的海誓山盟都被生活冲散,梦想与现实的交织,一切的一切都朝着不可知的未来挺进。

  一开始没有想明白分手后的巧珍为什么要那么急着嫁人,难道她就没有一点自私,如果她肯再等加林一程,也许结局会是中性的,起码大家不会这样唏嘘。但是爱情的道路上没有所谓的谁对谁错,巧珍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子也不会想到加林会栽到假证明上,遑论加林是被动的,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的选择百千种,难免会有失算的时候,但起码的良心是我们永远不应该沦丧的。要想做一个真正清且高的人,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当做一种工具去使用,委曲求全,否则只会过早的报废,最终的结果是树倒猕猴散,落得孤家寡人一个,生命同样是由不得这般挥霍的。不要想着趁年轻,多干点与众不同的事情,至少这个错综复杂的环境不会允许你这样。

  黄亚萍的出现本来就是这个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缩影,权力的威慑总会让一些苟且之人趋之若鹜的聚集,并为权力去卖命。这是一个江南的女子,然而性格却和水乡风情相悖,尽管自己在这一隅僻壤才情甚高,还是摆脱不了人性的罪恶。她就像一个搅局者,给一些人带来了希望,同时也让另一部分人失去希望;让一些人快乐,同时也让人痛苦。总是任着自己的性子,而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表面上追求真正的爱情,但是当爱情遇到考验时,又无法坚定自己的立场,最终的结局也不是遂了己愿的,只是仗着自己的家庭势力算是保全了自己,如果她没有出现,如果她早已经离开了这个地方……

  没有所谓的如果,就像这捉摸不定的生活,没准下一秒什么会改变的彻头彻尾,只是可以控制的改变是我们自己。

  就像小说中的加林,我也是出自农家,巧的是以后自己的职业也可能是记者,只是我的情感经历没有这么纠结,应该也不会这样的曲折哀婉。再说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环境起码在进步中,尽管会有不公,但是起码的正义和良知仍然足够,也不谈什么鸿业大志,只是要有良心,珍惜拥有的,其他就顺其自然吧,何况我们的老祖宗庄子已经给我们定了淡然的基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走下去,别无所求。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美好的爱情可能没有远大志向和物质基础,但这也是最纯真的浪漫了。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们不大肆宣扬普世价值,只是在生与死之间有一段美妙的征程,叫做生活。这是一段神奇的旅途,是一条单车道,我们没有理由不微笑,不快乐,纵使心的延伸再长,也要给自己一个诗意的栖居,不希求完美的爱情,无尽的名利,量力而行,我们同样可以活的简简单单,很快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9-23 23:35
                                                         错位的审批

记者就金浩茶油被传致癌物质“苯并芘”超标6倍一事前往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采访时,被要求填写《新闻媒体采访申请表》,等待相关处室负责人、分管局领导等各级层层审批。—据《法制日报》

    中国的新闻自由制度向来饱受诟病,无非是“行政审批”的缘故,不过出于国家和公众利益的举措还是得到了部分人的理解。但是湖南质监局的在这种变相的“媒体审批制度”不仅无法可依,只是依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漠视公众的知情权,更是进一步的渎职。

    金浩茶油事件在一开始就被湖南省质监局了解,但是他们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事件,而是与相关经营方一起将事件隐瞒了下来。本来这其中的机缘就“玄妙”,但是依然被贴上“维稳”的金粉瞒天过海。结果事态不仅没有完全平息,而且至今仍有一些问题产品在市面上流行,贻害无穷。幸而有像《南方周末》这样的良知媒体披露,我们才逐渐知晓了事件背后的故事。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食品事件一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敏感事件,背后触动的不仅是我国的相关法律,更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奶粉“性早熟”事件刚刚让我们的神经紧张过后,新一波的食品安全危机又开始袭来……

    作为监管部门的湖南质监局对于失职之后的举措令人失望,也难怪众人对于权钱勾结、黑幕的揣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今的民意汹汹不是仅仅依靠堵塞就可以解决的,更有力的则在于疏导。首先政府要审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履行自己的宗旨和义务,而不是将有限的子弹放空枪。不仅没有到位的监管力度,反而错位自己的权力,貌似冠冕堂皇的手段背后难掩兼管缺失后疲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从业者良莠不齐的整体现状,导致的后果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失望,而且往往被“伪当权者”利用,一次次记者被打事件,一次次采访被拒事件都是明证。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们的舆论监督使命正在逐渐沦丧,这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公开是极不同步的,反击别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反思自身,我们的职业素养与报道手段是否依然停步不前,我们应该在哪里做出改进……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去改变在公众严重的形象,发现真相并且去做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成为事件恶化的替罪羊,姑息纵容的后果不仅会葬送社会的信任,同时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将走向未知。

    错位的审批在当今中国早已经司空见惯,我们的社会以前一次次的选择了集体失声。但是最近的事件中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人抗议的声音,我们不再沉默,但愿良苦用心他们能懂,而且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9-23 23:35
                                             “斜视”农村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自知能力有限无法驾驭农村这个宏观概念,遂打消了俯视的念头;农村的一草一木却又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仰视终究显得有点矫情;本来平视是最好的视角,但内心的排斥性,却找不到交汇的十字路口,终究作罢。

    选择斜视也许不是最好的逻辑,但至少对于自己来说更加真实一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经历了原始部落的嬗变,浸淫了封建小农经济的曲折,走过了近代政治风云考验的臧否之路,现如今的农村正行驶在社会主义的快车道上,美其名曰: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今年的农村经济论坛上,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表示:中国有8亿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城乡二元对立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抵牾,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更是造成农村问题的相继凸现。早在造城运动之初,农村就勇敢的挑起了城市崛起的支架,一切为了工业化。现今的政策是:城市反哺农村,这在无形中契合了共同富裕的共鸣曲。然而农村的升值并不代表其细胞—农民的成熟,相反农民正在经历着自古以来严峻的挑战之一。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然而就是如此醇醪仍然难逃地方政府充实政绩的邪念,18亿亩土地红线正在阳奉阴违的走向未知,遑论农民生产资料的富足。孟子曰: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治君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市场经济的大潮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会,物质生活在一些发达地区渐趋小康之余,也在悄悄的改变着农村的整体面貌。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夜晚,万籁俱寂,月朗星辉,一群农家人坐于树下,纵谈古今,神游八荒,极目苍穹,争执着太初混沌。也许已经罕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电器的风行以及娱乐场所对我们曾经淳朴敦厚的乡土的冲击,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毋庸置疑地被提到了堪比泰山之重的位置。许多人都在指责中国人信仰缺失的现状,然而我们的灵魂却在经历涅槃。尤其是在我们的农村,农民大多位于教育文化的底层,被视为社会的基层,然而就是如此浩大的基层却蕴含着中国道德的最精华部分——私德。尊老爱幼、互助邻里、舍生取义等等不应该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专属。我们不应该被阴霾遮住飘忽的双眼,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可能会经历曲折,但未来光明是必然。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各种矛盾频繁爆发,社会稳定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维稳的热度丝毫未减,但是依据几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只要农村浩气犹存,那任由风云变幻,长治久安未必是奢求。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农村需要的恰恰是正名,是持续的关注。

   作为我国官僚体系末端的村干部是基层民主制度的代言人。但是这个曾经赢得无数赞誉的制度现如今却陷入了困境,有人指责基层改革在浪费了大量资源并使某些人获得了政治收益外,广大民众并未在改革中真正受益。的确,在整个国家体制局限下,农村的改革空间受政绩、私欲倾轧渐显局促,许多地方的农民仍然对于民主陌然。“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也许偏颇,但是以民本为荣的我们却在民主的大旗下掣肘,这也许应该引起长久的反思。为今之计,不外乎给予基层改革更大的制度性空间,同时中央政策倾斜也是举足轻重的。如此操行,农村才会更加省然,莫衷一是的建议忝列其间,兴许上演一幕归去来兮的烁世大戏。

  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珠玉自古是祥物,农村向来是俗地,然斜视农村,竟有丝丝缕缕珠玉之光灼目,云蒸霞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9-23 23:37
                                               廉政专柜——至少他们在行动

公职人员在接受购物卡(券)后,可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到廉政专柜上交,也可交至所在单位纪检部门,由纪检部门上交廉政专柜。公职人员因各种原因未能拒收但主动上交购物卡(券)到廉政专柜的,不是违纪。近日,徐州设购物卡廉政专柜引热议。——据《北京晚报》




时值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随着购物热潮暗度陈仓的则是一张张购物卡。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购物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购物卡开始成为送礼的主角,的确小小一张卡片代表的不仅是情谊,还有可能有更多的“意味”。这就不得不提浊流黑水的腐蚀了,平时总会看到一些人在超市拿着面额超大的购物卡挥金如土,当然有靠自己辛苦钱所得的,但是更多充斥其中的则是人情所得,也就是贪污腐败,这也可以说成是灰色收入。




前两天人民网开通国家领导人网上留言板,结果很多网友反映我们国家的腐败问题。不仅群众人心惶惶,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专家、高官、学者纷纷支招,但是总是收效甚微。前一阵的财产申报制度,诞生初期我们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但是时光荏苒,只有几个地方的吃螃蟹行为让我们稍稍欣慰了一下。只是这种作秀的反贪却没有经历住历史的考验,接连偃旗息鼓。好像现在好长时间没有人提到这个曾经光环叠生的制度了,不是淡忘,只是有一点绝望。



腐败在整个世界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愈发呈现蔓延之势,我想这离不开一个官场生态的原罪问题。人性的自私加上权力的消长同化了本来的官员矛盾,大家都是屁股上有屎的官,也就见怪不怪了。明朝朱元璋曾经重刑治理腐败问题但是仍然没有遏制这股不正之风,延续至今,更是积弊重重。可能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我们的腐败问题也不可能解决……



徐州顺势推出的腐败专柜做法,看似名正言顺,试图靠官员自身的道德来约束贪腐行为。但是在制度措施都不给力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场貌似“秀”的举措就像挽住颓势,实在是痴人说梦。



话说回来,是不是我们的话有点绝对?我们总是否定那些努力中人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却没有任何有实质性的举措去针对这个问题,这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社会上的一种民生常态。至少他们在行动,尽管有炒作之虞,但是我想没有人会拿一个国家的丑闻去矫揉造作。我们宁可相信这是一场创新性的反腐新举措,也不想去盲目的定义为“反贪秀”。



那些依然拿着“购物卡”挥霍的人以及到处送卡的人会不会有所触动?这一举措的结局会如何?我们暂且拭目以待。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