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记者身份间谍职业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6-30 10:29
标题: 记者身份间谍职业案例集锦
【案例】

美国FBI捣毁俄罗斯11人间谍团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04:34  扬子晚报

被捕的28岁女间谍安娜·查普曼。

被捕嫌疑人在法庭受审的速写。

  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28日声明,联邦调查局逮捕10名在美国为俄罗斯搜集情报的秘密特工,另有1人在逃。相关法院文件同日公布,显示这些“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秘密特工”在美国多年“深度潜伏”,借助高技术暗中联络,采取多种手段向美国政府决策层渗透,搜集核武器、美国对俄政策等情报。媒体称这是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破获的最大一起间谍案。
视频:美国逮捕10名俄罗斯间谍嫌疑人 来源:东方卫视《东方新闻》 俄罗斯外交部当天回应道,美方提供的信息“互相矛盾”。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说,这件事发生的时机“微妙”,期待美方作出解释。

  俄“间谍团伙”被捣毁

  美国司法部在28日发表的声明中指出,被逮捕的10人均在没有向有关部门汇报的情况下试图为外国政府充当特工,他们将面临最高5年的监禁处罚,其中还有9人涉嫌从事洗钱活动,对于这一罪名的最严厉处罚为20年监禁。声明还说,目前在逃的第11名被告涉嫌向其他被告提供金钱转移服务。

  美国司法部说,历经联邦调查局等多个部门十余年暗中调查,美方认定这些被告是俄方间谍。调查人员在这些人住处秘密安置监视设备,监控、记录他们的电话和邮件,获得他们从事非法活动的证据。

  法院文件披露联邦调查局所获与这些间谍相关的信息,其中一则来自俄罗斯对外情报局莫斯科总部的信息说:“你们要去美国长期工作。你们的教育背景、银行账户、轿车、住宅……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完成你们的主要任务,即探求发展与美国决策层的关系。”

  本届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尤其与俄罗斯相关政策动向属于被告重点获取的情报。被告的任务还包括获得核武器、美国军备控制动向、伊朗、白宫传言、美国中央情报局领导层更迭、最近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美国国会和政党等多领域情报。

  一名FBI官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我印象中,我们还从来没有一次性抓捕10名外国情报人员,他们在美国境内的这一间谍网络已经被完全捣毁。”

  嫌犯受“莫斯科中心”指挥

  文件强调他们在美国活动多年,其中一些人属于“深度潜伏”。美联社评论,深度潜伏的间谍以正常工作为掩护,与外国政府似乎没有关联,成为联邦调查局最难抓的间谍。所以,破获这些人员的重要性堪比逮捕鲁道夫·阿贝尔。

  化名鲁道夫·阿贝尔的苏联特工1957年在纽约被捕。他多年深度潜伏,获称“当代王牌间谍”。不过由于深度潜伏的间谍不具备外交豁免权,也非常危险,一旦被捕,可能会受到刑事处罚,甚至是死刑。

  美国司法部声明称,被逮捕的10人中有4对夫妻,他们分别生活在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的郊区。由于他们平时并不在俄罗斯使馆或军事部门工作,因此他们的真实身份很难被外人识破。例如,其中一名被告的公开身份是纽约一份著名西班牙语报纸的记者兼编辑,但他在2000年被发现曾与俄罗斯官员进行过秘密接触。有两名扮作夫妻的被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美国执行任务。

  美削减核武底线或遭窃

  美国司法部还在声明中指出,2009年夏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准备出访俄罗斯,就在当年春季,其中两名被告接到了“莫斯科中心”的指令,要求他们设法弄清楚美国政府在削减战略武器谈判、伊朗核项目、阿富汗战争等问题上的真实立场,以及为了与俄罗斯政府达成有关共识美国方面愿意做出的让步有哪些。此外,两人还被要求将奥巴马随行人员以及参与制定美国外交政策官员的背景资料传递至莫斯科。

  FBI监控到的信息显示,其中一位女被告在回复莫斯科的命令时表示,她在工作过程中曾与纽约政治圈内一名资深金融活动家有过几次接触。对此,“莫斯科中心”立即回信指示说,可以把那名金融活动家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与他“慢慢建立起私人关系,或许他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美国外交政策的信息,哪怕是从白宫内部食堂里传出的谣言也可以……总之,要认真对待那名金融家可能提供的一切信息”。

  FBI“钓鱼执法”

  在经过了数年的暗中监视并掌握了确凿证据以后,FBI联合美国多个执法部门于本月26日展开了“钓鱼式”抓捕。

  两名伪装成俄秘密特工的FBI工作人员分别于纽约和华盛顿约28岁的女被告安娜·查普曼和另一人,并指示他们执行一次与间谍行动相关的“投送任务”。当其中一人按照计划将5000美元悄悄装进早已放置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一个公园内的信封里时,埋伏在附近的FBI特工立即将其抓获。随后,美国执法人员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抓捕行动,除一人逃脱外其他9人全部落网。

  尽管目前尚不清楚此次美国抓捕“俄罗斯间谍”的行动究竟能否以及如何影响美俄关系,但部分西方媒体已经开始将这一事件与曾经轰动一时的美俄“间谍风波”相提并论。2001年2月,FBI资深特工罗伯特·汉森因涉嫌为苏联和俄罗斯从事间谍工作长达15年之久而被捕,3月22日,美国政府又宣布驱逐50名俄外交官,23日,俄罗斯宣布已通知4名美国外交官“立即”离开俄罗斯,并表示将“按等比例原则”,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中国日报 新华社 中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6-30 10:29
http://news.sina.com.cn/w/2010-06-30/043420576011.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6-30 10:30
2010-06-30 10:12:08  新浪海南海口网友abcd

按照美国的相关指控,美国的驻外记者都可以称为间谍。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6-30 10:30
2010-06-30 10:04:42  新浪北京网友湍翼

FBI的反恐无能, 转移公众视线地炒作而已, 从报道上看, 没有任何这些人拥有美国保密资料的事实, 起诉间谍"非法洗钱"是很可笑的事, 对于反间谍机构来说其实很丢人, 说明没有抓到间谍的实质罪证. .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1 10:24
美国公布11名俄间谍身份 一人曾在中国长期居住
2010-07-01 06:25:00 来源: 都市快报(杭州) 跟贴 27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近日,美国公布了11个被指控为俄罗斯间谍的嫌疑人身份。他们不少拥有高学历且外形出众。其中一人是曼哈顿的社交明星,一人曾在哈工大留学并在中国居住多年。6月29日,美俄双方均表示,间谍事件不会影响美俄关系。

杭州网7月1日报道   美国联邦司法部门6月28日指控了11个在美国从事情报工作的俄罗斯间谍,一时间在美、俄两国闹得沸沸扬扬,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这11个嫌疑人的身份随之被公开,不少拥有高学历、高智商且外形出众。

6月29日,美、俄双方均表示,逮捕俄罗斯间谍一事,不会影响近来得以改善的两国关系。

美女间谍是曼哈顿社交女王

在11个嫌疑人中,年轻貌美、身材惹火的安娜·查普曼成了西方媒体追逐的焦点,报纸、网站6月30日纷纷转载她的多幅靓照。

美国《纽约邮报》说,这个有着“内衣女模般身材”的女人,能力很强。现年28岁的查普曼是俄罗斯人,拥有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能说俄语、英语、法语和德语四种语言,在纽约经营着一家成功的国际房产代理网站,住的是纽约曼哈顿商业区的豪宅。她是曼哈顿名流社交圈的红人,还经常出没一些秘密会议。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说,如果不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抓捕曝光,那些曼哈顿名流估计还在和这个潜伏的女间谍分享各种八卦。

上周,一个FBI调查员假扮成“俄罗斯官员”,约查普曼在纽约一家餐厅见面,要她把一本假护照交给另一个女间谍。核对暗号无误后,查普曼当场接受了任务,但FBI调查员之后跟踪发现,她起了疑心。她用假名字和假地址迅速买了手机,打了几个电话。FBI说,他们监听到电话那头指挥她“不要执行此任务,把假护照交到警察局”。

查普曼随后的确去了警察局,在那里被经调查掌握了充足证据的FBI逮捕。

6月28日在美联邦法庭上,检察官指出,查普曼“曾接受过严格的特工训练”,是个“经验老到的欺诈者”。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从今年1月起,每周三与俄罗斯官员接头,秘密传递美国机密情报。

查普曼远在俄罗斯的母亲得知后,怎么也无法相信,哭喊着:“我的女儿怎么可能是间谍,太让我们全家震惊了!”

英国《卫报》披露,查普曼今年初离婚,2月才移居美国。2003年她嫁给一个英国人,随后在英国生活了5年。她自曝2004和2005年在伦敦一家巴克莱银行工作,“那工作简直如同奴隶般”。那家巴克莱银行直喊冤,说“没有查到任何查普曼的工作记录”。

“型男”曾居中国出没哈工大?

《卫报》6月30日报道说,上周FBI设的圈套未能套住狡猾的查普曼,但她的同伙谢缅科却“单纯得多”,按照指令前去执行了任务。

FBI扮成的“俄罗斯官员”问他:“如果事情败露会怎样?”

“将装设通讯器材的硬盘销毁。”谢缅科回答,“另外,只有一个地方可逃,就是纽约的俄罗斯领事馆。”谢缅科随后在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被捕。

27岁的谢缅科外形帅气,平时经常开着房车,与金发女友外出。他会说俄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在阿灵顿一家旅行社工作,负责帮华人和西班牙裔人制订旅游行程,以及向美国人推广俄罗斯旅游,办公地点与美国征兵中心同处一座大厦内。

听说他被捕的消息后,谢缅科的老板非常惊讶:“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做这样的事,简直像电影一样不可思议。不过,仔细想一想,他近几周工作的确有些心不在焉。”

《每日邮报》援引FBI话报道,谢缅科经常使用的接头暗号是“对不起,我们在加利福尼亚遇到过吗?”或者是“我们是不是2004年在北京遇到过?”等。

谢缅科非常喜欢各种社交网站。他在美国著名的LinkedIn网站上有详细的“自我介绍”,也上传过照片。他的经历显示,“2003-2004年他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在中国居住过多年”。

俄间谍嫌犯被融入美国社会


俄罗斯6月29日承认,有部分被美国指控的“间谍”系俄罗斯公民。

FBI说,他们认为大部分被起诉的间谍都出生在俄罗斯,移居美国前曾接受过严格培训,进入美国后为了掩饰身份,努力学习“美式生活”,不少人已“被融入”美国社会。

不过,他们接到指示不得在政府部门工作,因为莫科斯情报总部担心他们的掩护身份会在严格背景调查下被识破。他们奉命向莫斯科提交有关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官员、政治家以及军务的简报。

《每日邮报》说,一个名叫“辛西娅·墨菲”的间谍曾与驻纽约的联系人联系,并向她的老板提交了一份有关“全球黄金市场前景”的报告。她的老板回复说,这份报告“非常有用”,还要上交俄罗斯财政部。

情报没啥分量 还有间谍是自费的

据FBI说,这些俄罗斯间谍收集到的情报,主要是美国的政治八卦和政策对话,“其实上上网都能得到的”。

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活动负责人、前驻莫斯科情报站站长斯托尔茨说:“我真不知道,在这个年代,他们这么干究竟想得到些什么?这种行动根本就是得不偿失。”

美法庭6月28日在对这11个嫌疑人的指控中提到,“个别人是自费的”。

曾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工作30年的比尔登说,俄政府支持非法间谍行动的费用相对较低,这些间谍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在舒适的美国生活中对莫斯科保持忠诚”。

比尔登说,苏联解体后,几个藏身美国的捷克间谍就拒绝回国,认为自己已是美国人。

奥巴马早就知道“间谍”这回事

美国总统奥巴马6月29日晚没有对“俄罗斯间谍”一事发表任何评论。

此前,《纽约时报》曾报道,奥巴马对FBI选择此时采取行动略感不快。因为他刚刚高调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双边关系已经成功“重启”。白宫发言人吉布斯回应说,奥巴马对于抓捕俄罗斯间谍的事件并没有“个人反应”。

而《每日邮报》6月30日报道,美国白宫披露,其实早在两国总统上周吃汉堡、分享一包薯条的时候,奥巴马就已经知道有“俄罗斯间谍”这回事,FBI也已开始暗中调查,但奥巴马守着这个秘密没说。

6月29日,俄罗斯总理普京会见到访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说:“你来莫斯科非常是时候,你们的警察太能干了,把人都抓监狱去了。”克林顿当时哈哈大笑,但听到最后表情严肃并点头同意。

不过普京随即淡化了这一事件:“我真心希望,最近政府间关系的积极成就不会因这一事件受损。”

吉布斯当天声明,逮捕间谍一事“很重要”,但这是个司法问题,“不会影响美俄两国关系的重启。

资料:11名间谍身份(据潇湘晨报报道)

米哈伊尔·谢苗科

年龄:接近30岁

居住地:阿灵顿

伪装身份:小型旅游公司的职员,主营业务是向美国人推荐去俄罗斯旅游

伪装国籍:自称是美国人

特长:会流利地讲5国语言,包括汉语、俄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等

其他:大学主修中国研究专业而且毕业后还在中国居住了很多年。2008年又在美国西顿霍尔大学获得了双硕士学位,分别是外交与国际关系以及亚洲研究。

克里斯托弗·梅措斯

年龄:54到55岁

伪装国籍:自称加拿大公民

其他:FBI在监控中发现,梅措斯曾经利用一个与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团成员擦肩而过的机会,暗中接手了那名俄罗斯官员提供的一个装有大笔资金的箱子。他还在一处公园藏钱5000美金,两年后被米尔斯和佐提里挖走。

特蕾西·安·弗里

与其他间谍关系:唐纳德·希斯菲尔德的“女友”,有两个十多岁的儿子

年龄:40多岁

居住地:马瑟诸塞州

伪装身份:房产、旅行中介

伪装国籍:自称来自加拿大

唐纳德·希斯菲尔德

与其他间谍关系:特蕾西·安·弗里的“男友”

年龄:40多岁

居住地:波士顿

伪装身份:开办一家“未来蓝图战略咨询服务公司”

伪装国籍:自称加拿大人

胡安·拉萨罗

与其他间谍关系:薇姬·佩莱斯的“丈夫”

居住地:纽约

伪装国籍:巴拉圭出生,却自称秘鲁公民

帕特里夏·米尔斯

与其他间谍关系:迈克尔·佐提里的“女友”

伪装国籍:自称是加拿大公民

辛西娅·墨菲

与其他间谍关系:理查德·墨菲的“妻子”,有两个女儿

年龄:约40岁上下

居住地:从新泽西州搬到蒙特克莱尔

其他:有报道说她接受任务与纽约的基金筹款人发展关系,曾被FBI监听到在家中抱怨自己搜集情报还需练习。曾在2009年春季汇报奥巴马即将访俄的消息,并被要求发送奥巴马随行官员的身份及背景。

邻居的反应:“他们不可能是间谍,瞧瞧她种的绣球花多漂亮。”

薇姬·佩莱斯

与其他间谍关系:胡安·拉萨罗的“妻子”,有两个儿子

年龄:55岁,已在纽约工作20年

伪装身份:美西班牙语《新闻报》的专栏作家,常批评美国政府

伪装国籍:秘鲁

其他:27日夜FBI大约30人搜查他们的住宅,并将参加聚会回来的他们分开带走

理查德·墨菲

与其他间谍关系:辛西娅·墨菲的“丈夫”

年龄:39岁

居住地:从新泽西州搬到蒙特克莱尔

伪装身份:居家男人,照顾孩子

伪装国籍:自称是美国公民,但也使用爱尔兰假护照

迈克尔· 佐提里

与其他间谍关系:帕特里夏·米尔斯的“男友”

居住地:去年十月从西雅图搬到阿灵顿



(本文来源:杭州网-都市快报 )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1 10:24
http://news.163.com/10/0701/07/6AG5S4A3000146BD.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10 23:07
伊朗裔美国女记者罗克萨娜·萨贝里。



2009年4月,伊朗开庭审理涉嫌间谍罪的伊朗裔美国女记者罗克萨娜·萨贝里。按伊朗刑法法典,间谍罪可处死刑。 萨贝里持有美国和伊朗双重国籍,先后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等新闻机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迄今在伊朗有6年生活经历。 一些伊朗官员说,萨贝里的媒体证件过期后仍在伊朗从事采访活动,因此被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7-10 23:09
两名美国女记者以间谍罪被朝鲜拘押。2009年6月,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可能最早于本周末以民间身份访问朝鲜,以争取两名因涉嫌非法入境而遭朝方拘押的美国女记者获释。据朝鲜媒体报道,朝鲜最高审判机关中央裁判根据已经起诉的罪行开庭审理李丽娜和凌志美一案。但报道没有提及起诉罪名。朝方先前指控这两名美国女记者涉嫌非法入境并从事“敌对活动”。依据朝鲜法律,从事“敌对活动”或间谍活动可获刑5年至10年。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3412247-1-1.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1 10:46
【案例】
6名伊朗摄像师涉嫌“抹黑”伊朗被捕

2011-09-21 01:33:25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有276人参与

核心提示:伊朗媒体19日报道,5名男子和1名女子涉嫌为英国广播公司收集“抹黑伊朗和伊朗人的信息、影像资料和秘密报告”被捕。英国广播公司当天表示,6人并非其旗下雇员,而是独立纪录片拍摄人员。

据新华社电 伊朗媒体19日报道,5名男子和1名女子涉嫌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收集“抹黑”伊朗的信息,遭到逮捕。


法新社以一家伊朗电视台网站为消息源报道,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消息人士告诉这家网站,这6人为英国广播公司波斯语电视频道工作,涉嫌为其提供“抹黑伊朗和伊朗人的信息、影像资料和秘密报告”,17日晚被逮捕。

按德新社的说法,6人中5人为伊朗人。他们被捕时正在拍摄纪录片,拍摄工作没有获得伊朗文化部外国媒体处许可。

伊朗文化部长穆罕默德·侯赛尼19日证实数人被伊朗情报和安全机构羁押。

英国广播公司当天发布声明,撇清与这6人的关系。声明说,他们并非旗下波斯语电视频道雇员,而是独立纪录片拍摄人员,波斯语电视频道只是借助购买版权方式与他们合作。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http://news.163.com/11/0921/01/7EEIOVJ6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1 10:48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老搞 [网易亚太地区网友]: 2011-09-21 08:39:30 发表 谁叫你们不拍喜庆场面?顶[6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kisely [网易北京市丰台区网友]: 2011-09-21 08:06:20 发表 从这里看到了伊朗的前景并不妙!中国还是小心为上.顶[44]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这个国很妖异 [网易北京市网友]: 2011-09-21 08:58:32 发表 这也是一个鸡巴把持的国家顶[37]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出水莲0 [网易四川省攀枝花市网友]: 2011-09-21 07:48:35 发表 似曾相识顶[33]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江苏省苏州市网友 ip:58.210.*.* 2011-09-21 08:31:47 发表 这样的国家有:超纤,一郎,股吧和以前的种国顶[27]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FREEUSA [网易美国网友]: 2011-09-21 09:52:15 发表 还是天朝好,天朝的记者抹黑天朝不会被跨省。顶[2]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guodibear [网易广东省广州市网友]: 2011-09-21 09:51:30 发表 王国时期伊朗的政治犯3000人,伊斯兰革命后政治犯超过30万并每年增长……顶[1]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5 10:28
【案例】
美媒称数名韩国记者在中朝边境军事管制区被扣

  2011年09月24日09:23  环球时报

  环球网记者李亮报道,据外媒报道,9月20日,包括记者在内的5名韩国国民在中国与朝鲜边境地带采访时,被中国当局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为由扣留,目前正在旅馆接受盘问。

  美联社9月23日报道称,韩联社23日最先报道出这一则消息,称韩国《中央日报》(JoongAng Ilbo)派出的4名记者加一位研究人员和一名向导20日在中国东北图们江(Tumen River)附近的一个军事管制区里被拘留。三位韩国外交部官员确认了这一消息。他们说,这些记者于18日进入中国,20日为中国当局所扣,目前在饭店中接受调查。不过,这三位匿名外交官与韩联社在人数上的说法有出入,认为是五个人而非六个人被留,而且也不确定他们是否在受管制的军事区被抓。

  报道称,韩国一名官员透露,这些记者持的是旅游护照。中国要求在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办理记者护照。如果没有所需文件或证明,中国会驱逐或扣留这些记者。而据《中央日报》一位负责人称,这5人团队并未被正式拘禁。中国当局命令他们待在下榻的饭店里,他们还是能自由跟首尔的报社联络。

  这名报社负责人还说说:“这件案子并不严重,他们只是因为持观光护照而非记者护照采访,而且我国外交部已经在交涉。”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24/092323210380.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5 10:35
2011-09-24 11:49:08  新浪网友甲乙丙丁  
不持记者护照,却用观光护照,带一个研究员,还在军事管制区?!是记者吗?双重身份?!研究什么的?
回复反对(0)支持(0)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4 11:22
【案例】
伊朗逮捕一名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男子

2011-11-14 05:25:41 来源: 新华网 有1人参与

新华网德黑兰11月13日电 据伊朗媒体13日报道,伊朗情报部门逮捕了一名秘密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波斯语台工作的男子,但未提及逮捕这名男子的具体时间。


报道说,被逮捕的男子名叫哈桑·法特希,以记者身份与BBC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伊朗当局逮捕他的罪名是散播有关伊朗的谎言并试图操纵伊朗公众舆论。

报道说,数天前,法特希与BBC取得联系,向后者表达一些观点,肯定以色列针对伊朗的一些反复指控。

伊朗司法部门9月曾宣布,伊朗逮捕了6名为BBC波斯语台工作的伊朗籍雇员,包括一名女性,他们涉嫌传播有关伊朗负面形象的视频和照片。BBC随后否认这6人是其雇员,称他们是自由媒体人。

在2009年6月伊朗总统选举引发骚乱后,伊朗指责BBC的新闻报道试图在伊朗引起动荡,因此禁止BBC在伊朗设立记者站,也禁止伊朗人为BBC工作。

http://news.163.com/11/1114/05/7IQ1GV7B0001121M.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7 11:28
【案例】
伊朗逮捕多名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者
2012年02月07日04:56  新华网

  新华网德黑兰2月6日电(记者何光海 杜源江)据伊朗迈赫尔通讯社6日报道,伊朗安全部门最近逮捕了数名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波斯语台工作的伊朗人,但报道未提及被捕者的姓名和具体人数。

  迈赫尔通讯社当天援引一名知情者的话说,多名“受骗”伊朗人因涉嫌在伊朗境内为英国广播公司收集新闻和信息而遭到安全部门逮捕。报道称,这些人从英国广播公司收取了数目可观的酬金。

  伊朗情报部门曾警告当地人不要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并提醒当地人小心掉入英国广播公司设下的陷阱。

  去年9月,伊朗司法部门曾逮捕6名为英国广播公司波斯语台工作的伊朗籍雇员,并指控他们涉嫌传播有关伊朗负面形象的视频和照片。去年11月,伊朗情报部门逮捕了秘密为英国广播公司波斯语台工作的当地男子哈桑·法特希,罪名是该男子以记者身份与英国广播公司长期保持合作关系,散播有关伊朗的谎言,并试图操纵伊朗公众舆论。

  在2009年6月伊朗总统选举引发骚乱后,伊朗指责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报道试图在伊朗引起动荡,因此禁止英国广播公司在伊朗设立记者站,也禁止伊朗人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


http://news.sina.com.cn/w/2012-02-07/045623891688.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9:28
【案例】

利比亚民兵组织释放两名英国记者


更新时间 2012年3月19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2:48

Facebook
Twitter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两名承认非法进入利比亚的英国记者被释放。

英国外交部证实,利比亚民兵组织已经释放两名承认非法进入利比亚而被扣押的英国记者。

这两名在上月被扣押的英国记者分别是尼古拉斯·戴维斯-琼斯和盖瑞斯·蒙哥马利-约翰逊,他们都受雇于伊朗英语新闻电视台。

利比亚内政部此前表示,这两名记者已经被释放,并会在周一被驱逐出境。

二名英国记者上星期在一段视频中为其没有经过利比亚官方允许而进入该国道歉,并称被扣押期间待遇良好。

间谍活动

一名英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已经为这两名英国记者提供领事援助。

二名英国记者上月在的黎波里被利比亚民兵拘押,称二人非法进入利比亚并涉嫌从事间谍活动。

本周早些时候,这两名英国记者被转交利比亚政府。

利比亚内政部表示,经调查未发现两名记者从事非法活动,因而决定释放。

据BBC在的黎波里的记者说,尽管两名英国记者承认入境采访证件没有办齐,但他们怀疑自己被扣主要因为受雇于伊朗英语新闻电视台。

由德黑兰政府出资的伊朗英语新闻电视台被利比亚民间视为支持前卡扎菲政权的外来敌对电视台。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 ... k_journalists.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 09:26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4-1 09:31 编辑

【案例】
U.S. Envoy to Russia Accuses TV Station of Spying on Him
By ELLEN BARRYPublished: March 30, 2012
MOSCOW — The State Department on Friday formally expressed concern to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bout the security of its ambassador to Moscow, Michael A. McFaul, who has complained that crews from state-controlled television have gained access to his schedule by hacking his e-mail or his phones.
Enlarge This Image

Sergei Chirikov/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Ambassador Michael A. McFaul

Related

Connect With Us on Twitter
Follow @nytimesworld for international breaking news and headlines.
Twitter List: Reporters and Editors



The move came after Mr. McFaul engaged in a five-minute debate with a reporter from NTV — a station that has produced reports critica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months — after she approached him with a cameraman on the sidewalk on his way to an appointment. Increasingly irritated, he said they were behaving “as if this is a wild country.”
He complained that camera crews have ambushed him repeatedly, and he asked how they had learned about his meeting that day, which was not a matter of public record.
“This is against the Geneva Convention, if you are going to receive my information from my telephone or from my BlackBerry,” Mr. McFaul said, as Lev A. Ponomaryov, an opposition leader he was meeting, tried to pull him inside. A few hours later, via Twitter, he commented, “I respect press right to go anywhere & ask any question. But do they have a right to read my e-mail and listen to my phone?”
Mr. McFaul, who arrived in January, received harsh treatment from Russian television starting on his second day of work, when a prime-time commentator announced that he had been sent to foment revolution. NTV, which is owned by the state-controlled energy giant Gazprom, has broadcast a series of films asserting that Washington orchestrated antigovernment demonstrations; the last report prompted calls to boycott the station.
Opposition figures cheered Mr. McFaul’s defiant reaction on Friday, with the prominent blogger Aleksei Navalny remarking: “Go Mike! One for all!” But Pavel Gusev, the head of a media commission at the Public Chamber, a Kremlin-sponsored civil society umbrella group, said the camera crew had not broken any law.
“It would have been different if attempts had been made to look into his private life or tap his conversations, which is illegal,” Mr. Gusev said to the Interfax news service. “As to journalists’ wish to learn more about a public figure — an ambassador, a patriarch or a politician — it is their lawful right.”
NTV is known for exposés of the Kremlin’s enemies that its general director has acknowledged often feature surveillance video acquired from law enforcement. But a spokeswoman for the company said on Friday that “NTV’s employees obviously do not hack into anyone’s phones or read e-mails.”
“The ubiquity of NTV can be explained by its broad network of informants, which is well known to every public figure in this country,” said the spokeswoman, Maria Bezborodova. The station released a statement saying it has been shooting video of Mr. McFaul for its archives “without any particular goal.”
A State Department spokesman had played down Mr. McFaul’s comments about surveillance when asked about them on Thursday.
“I believe he was simply asking a rhetorical question commenting on the fact that wherever he goes in Moscow, he’s finding a presence of — large media presence, some of it hostile, and he’s wondering how they’re getting word about his schedule,” said the spokesman, Mark Toner. “I don’t think he’s directing it at the journalists or at the media itself.”
Mr. McFaul also tried to soften his televised remarks, writing on Twitter that “I misspoke in bad Russian. Did not mean to say ‘wild country.’ Meant to say NTV’s actions ‘wild.’ I greatly respect Russia.”






http://www.nytimes.com/2012/03/31/world/europe/russia-ambassador-michael-mcfaul-ntv-hacking.html?ref=media&gwh=D84A9D22F9CFF4A1F317531E1B0E85FB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4-7 17:50
【案例】
中情局前官员被控向记者泄漏政府机密

2012-04-07 08:56:35 来源: 新华网 有0人参与

美国司法部5日指控中央情报局前官员约翰·基里亚柯,认为他向媒体记者泄漏政府机密构成泄密罪。


基里亚柯是最先捅出中情局调查人员对阿富汗战争俘虏使用“水刑”等极端问讯方式的美国官员。消息曝光后,反响巨大,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地举行示威,使乔治·W·布什政府陷入被动,贝拉克·奥巴马上台后禁止极端问讯方式。

起诉书对被告提起多项指控。起诉书说,基里亚柯向《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泄漏机密信息,包括“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一名特工如何参与行动抓捕“基地”资助者阿布·祖贝达的细节。这名特工的行动细节属机密内容。

另外,基里亚柯涉嫌把一名暗中行动官员的姓名披露给媒体记者。

基里亚柯今年1月被捕,随后保释,定于4月13日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一家联邦地区法庭出庭。

基里亚柯本人先前在接受联邦调查局问话时全盘否认所涉泄密指控。

http://news.163.com/12/0407/08/7UFP83FR00014JB5.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10 20:08
【案例】

美国十大间谍技术:隐形监控的机器鲶鱼

楼主
发表于:2012年05月10日 14:14顶(0)
回复

:樰棃妹

等级:

关注

发送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情报界,“间谍情报技术”特指情报机构的高级间谍策略,其中包括:熟练的伪装术、传导性监控、获取秘密信息,以及与其他特工交换已掌握情报。
  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主管彼得-厄内斯特说:“间谍在通讯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谍报人员采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间谍策略和技术。”
  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办公室前任主管罗伯特-华莱士称,从古代至20世纪,间谍活动几乎都是私下进行的。他和历史学家基思-麦尔登在撰写的《间谍行业》和《中央情报局官方技术手册》中详细列举了一些间谍技巧和方法,以下是机密级资料中的十大间谍策略:
  秘密监控装置可从事隐蔽侦察任务,华莱士和厄内斯特指出,相机可以隐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点,音频装置可以穿过墙壁窃听对话,甚至带有接收器的管道可探测到对方无线电信号。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使用一个外形像蜻蜓的无人空中装置(Insectothopter.)进行情报侦察。200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科学技术部庆祝成立40周年之际,披露了一种外形像鲶鱼一样的机器鱼的真实作用,之前科学家们仅认为这种机器鱼仅是用于测试核设施周边水质环境,而事实上它的真实目的是窃取相关的情报信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间谍活动分子将机密信息记录在一个特殊的焦酚薄膜可燃性笔记本中,当使用一种特殊铅笔划笔记本时,可导致笔记本燃烧,其工作方式与手榴弹相近,在数秒内笔记本上记录的所有资料信息都消失。
  
  间谍必须行踪神出鬼没,而不是恶作剧者,为了避免被探测到,他们会使用打印在丝绸上的地图,而不致于沙沙作响。英国军事情报局MI9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中期曾使用包含微型指南针的钮扣。
  
    在上个世纪50年代,间谍在对方饮料中放药是惯用伎俩,《中央情报局官方技术手册》一书中列举了几种情报侦察手段,例如:在液体饮料中放调剂好的药末。
  戴着手套的女性间谍在当时特别占优势,她们擅长使用自己的手帕,可以在手帕中缝装小型窃听装置,有时当她们给对方点香烟时,纸板火柴点燃火苗的瞬间用掠过对方的杯子,纸板火柴会抖落一些药末物质进入杯中。最终会使对方出现幻觉。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是一项重大科学突破,在此之前,信号传送器不太可靠,且需要较大的电池。华莱士说:“集成电路可以减少能量消耗,安全可靠性达到100%,同时减少了体积,而它仅是之前电话信号传送器体积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在任何想要放置的电话里都可以放窃听器。”
  
  这通常出现在电影中,被称为“擦肩传递情报”,情报人员之间仅身体接触之际就将情报载体送至对方,这种谍报手段从冷战时期就已出现。
  
  一种著名的间谍技术叫做“情报秘密传递点”,是将情报信息放入一个装置中。之后间谍组织将这些情报载体送到目的地,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主管彼得-厄内斯特称,在过去间谍人员会标识一些简单的路标或者在建筑体拐角用粉笔标注。
  中空硬币也可以携带情报信息,虽然中空硬币里的空间非常狭小,但间谍人员可以放置一个缩小版影印文件,这种微型影印文件系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于上世纪60-70年代研制的,需要一种高性能放大镜才可以阅读隐藏的信息。
  最著名的一次中空硬币间谍活动发生于1953年,当时一个间谍组织不小心将一枚中空硬币给了报童,当报童将硬币摔到地上时,放置其中的缩影照片露了出来。美国联邦调查局用了4年时间解密这个缩影照片中的指令信息。
  
  在手机出现之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办公室研制出一种短程通讯系统(SRAC),两位情报人员可以在短距离之间进行秘密传递情报,这种SRAC装置类似一个计算机,带有一个触针键盘。
  
  现今为了窃取文档内容,只需用扫描器便能完成,但是几十年如何窃取密封文档中的内容则是一个非常难的技术。美国中央情报局博物馆目前呈现一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的信件开启器,沿着信件的空隙,开启器可以完好无损地打开信件,窃取完内容信息之后再密封起来。
  
  信息隐藏侦察术可以在户外留下隐蔽信号,华莱士称其描述为具有魔术师般的情报传递方式,通过出现在显而易见的地方放置一些情报装置,很容易让人们疏忽其存在,从而达到情报安全性。

http://forum.inewsweek.cn/topics.php?tid=262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17 18:32
【案例】
沈彬的电线杆子你让杨利伟和台湾女记者谈个恋爱,试试,看看是什么后果 //@杨锦麟:其荒谬,犹如台湾当局在处理林毅夫返乡问题上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国民党以及马英九政府背负的历史政治包袱更加沉重,反共基本教义派和台独原教旨主义态度和立场是一致的。
@毕竟无法追究政治,只好嫁祸爱情!据台媒报道:台军幻象战机飞官萧丰吉少校,热恋大陆中央广播电台驻台女记者李谦,两人交往数月但萧少校没向上峰报备,近获军纪处分,并取消驾驶战机资格,而李谦也被大陆方面处分,今后不得再赴台采访。这事值得两岸媒体关注,都什么时代啦,两岸男女还爱得这么憋屈?!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233)
|
評論(74)
今天16:12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7 11:08
【案例】
谭中军【中国记者闯伦敦防空导弹禁区,被捕】这位中国记者携带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先后3次试图闯入英国政府部署在弗雷德-维格塔的防空导弹禁区,最终被英国警方逮捕。(好强大的中国媒体从业者)


轉發(2)| 收藏| 評論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2 16:35
【案例】宁国强
萨苏?//@酒徒仓氏:不管情报真假,反正不能让倭奴安身,倭奴越乱,我们才有机会报仇 //@金陵上空的鹰:回复@朱世巍:人家本来就不是搜集情报的 //@朱世巍:要是信任萨x那些扯淡情报,那我们还真要亡国了 //@金陵上空的鹰:老家河北 //@酒徒仓氏:回复@金陵上空的鹰:萨苏是燕赵出身。。。。。 //@金陵上

@朱世巍
刚看到消息有点突然。表述颇多不准确之处。调整如下:日本兵库县警察外事科以骗取失业保险的罪名,对“中国国籍薩蘇元記者”书类送检。此前5月份,日方搜查过他家,发现了300多张自卫队战舰照片等。这种照片本身并无很大价值。此人已于7月借口身体不好回国。

(1)| 轉發(66) | 評論(39)
今天12:5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9 10:58
【案例】
伊朗当局逮捕十余名记者 称其与境外机构有关联

2013-01-29 08:56: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1人参与

中新网1月29日电 据外媒报道,伊朗当局27日和28日逮捕了该国媒体的十几名名记者,称这些媒体工作者与境外“反革命”的波斯语媒体机构合作。

据悉,27日,共有11名记者遭逮捕,此前一周,伊朗一位检察官曾经表示:“我们知道,有些当地记者与外国机构有关联。如果这些记者因此被逮捕,他们不应该抱怨”。

据报道,伊朗近年来多次谴责美国之声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波斯语新闻部,称其为美英情报机构的分支,并多次警告与这些机构有联系的记者将遭到严厉对待。

http://news.163.com/13/0129/09/8MCHU7KK00014JB6.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1 19:18
【案例】
明金维
FBIS,美国中央情报局海外情报档案,负责监听、截获和翻译中国等亚太地区的情报,详尽到罗嗦,权威到令人发指。这个太牛了!//@林小春000:一

@刘洪的围脖
读《邓小平时代》,其中有一条引语,竟然是《新华社内参》,后面标注是(1989年12月26日,见FBIS, January 3, 1990, pp. 12–18。)傅高义是外国人,竟可看到这个?

| 轉發(3) | 評論(1)
今天18:02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9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SIII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1 21:50
【案例】
美记者欲偷拍“解放军黑客总部”被截停2013年02月21日16:54  环球时报 我有话说(5809人参与)


美CNN记者偷拍军事设施被解放军士兵追赶
                                                               





1/17 本月19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驱车偷拍位于上海浦东的“解放军黑客总部”大楼,被周围值勤的解放军士兵发现并追赶。车内记者试图逃跑未果,最终仍被我军士兵截停。
分享|评论(5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play
视频:美媒偷拍上海军事设施被解放军发现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2月19日,美国记者驱车偷拍位于上海浦东的“解放军黑客总部”大楼,被周围值勤的解放军士兵发现并追赶。车内记者试图逃跑未果,最终仍被我军士兵截停。
  《纽约时报》曾于19日援引美国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报告摘要称,该公司历时6年追踪141家遭受攻击企业的数字线索,证实实施攻击的黑客组织隶属于“总部设于上海浦东一栋12层建筑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1398部队”。报告说,61398部队的驻地在上海浦东新区,那里是中国的金融和银行业中心,该部队可能有数千名精通英语、电脑编程以及网络操作的人员。

  报道援引网络安全公司CrowdStrike的首席技术长Dmitri Alperovitch的话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涉及多个方面的安全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解放军帮助中国从事经济方面的网络间谍活动也是合乎情理的。
  国防部新闻事务局20日举行媒体吹风会,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表示,中国法律禁止黑客攻击等任何破坏互联网安全的行为,中国政府始终坚决打击相关犯罪活动,中国军队从未支持过任何黑客行为。
  关于中国军方“组织黑客大量盗窃美国政府数据和企业秘密”的荒谬指责正在发酵。美联社20日的消息称,奥巴马政府正在考虑采取罚款和其他贸易行动进行回应。美国这一次把戏演得很精致,中国人很难理解华盛顿究竟想干什么。
  全球互联网的根服务器绝大部分都设在美国,从一定意义上说,互联网处于美国的“管理”和“监督”中。此外全世界的顶级黑客美国最多,他们中尖子的尖子恰恰云集在五角大楼。美国互联网忽然变得不安全了,而且到了它对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没办法”的程度,这是要骗小孩子吗?
(原标题:美媒记者偷拍上海军事设施被解放军士兵追赶)
http://news.sina.com.cn/c/2013-02-21/165426321732.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6 22:34
【案例】
詹晟
//@上亞厘畢道:港媒驻内地记者是被害妄想症集中爆发地区//@沪港小生:話說那個「動物台」去年開了一個新的香港台,圈內一直傳說這個新的香港台的資金大部分都是中聯辦給的 然後去內地採訪,總是一副「我們代表香港傳媒」的架勢…… #記者那點事# //@林建楊: 真假难辨,雌雄难分啊。

@williamontheway
一群前線記者,不定期以「歐陽鋒」為筆名透露行業內幕。推薦一篇《記者的江湖飯局》,講述香港記者在內地與同行「交流」,【讓我們最驚訝的是,極少數個別記者本身就是維穩體系的一份子,他們不是國安,也堪稱國保,分別?只是多了張記者證而已。】 香港和內地的同行都要警惕!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209) | 評論(39)
4月29日 20:3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0-31 22:54
【案例】

@东方历史评论
【媒体何以成为战争协力者?】战地记者和“笔部队”的作家们脱下西装,换上军服,像军官一样武装到牙齿;报社的社用机、飞行员被海军征用,作为回报,用海军提供的汽油,在前线与日本内地间空运写真菲林。很少有人想到,他们是在一条被称为“通往奴役的道路”上的被绑架者。文/@北京刘柠
#夜读#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8)
|
評論

54分鐘前來自皮皮时光机


|
轉發|
收藏|
評論

4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2-29 15:47
【案例】
2013-12-29 14:48:41
据香港《文汇报》29日报道,协助美国中情局前职员斯诺登揭密的前《卫报》记者格林沃尔德日前出席德国汉堡一个计算机交流年会时称,他认为英美传媒已经沦为政府情报机关的仆人,无法履行监督政府的最重要责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5-13 17:10
【案例】
铁扇子宋清手札
恩,我的字库没有。//@网中微言: 完了,有错别字就算造谣。//@私家野史: 应该是陈彬龢,如同翁同龢,不能简而化之。

@铁扇子宋清手札
#陈彬和#他是史量才的《申报》总编辑,激烈的抗日分子。时蒋不容《申报》抗日言论导致中日紧张,威胁史解聘之。陈旋到香港任《港报》总编,租界被日本占领后,出任伪《申报》总编。他是变节了?非也。他是共产国际和日军双料间谍。苏联希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故陈鼓吹抗日。而《港报》属日本海军部。

[url=](1)[/url]| 轉發(6) | 評論(3)
7分鐘前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2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檢舉[/url]



还有1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私家野史
应该是陈彬龢,如同翁同龢,不能简而化之。

@铁扇子宋清手札 #陈彬和#他是史量才的《申报》总编辑,激烈的抗日分子。时蒋不容《申报》抗日言论导致中日紧张,威胁史解聘之。陈旋到香港任《港报》总编,租界被日本占领后,出任伪《申报》总编。他是变节了?非也。他是共产国际和日军双料间谍。苏联希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故陈鼓吹抗日。而《港报》属日本海军部。


| [url=]轉發(3)[/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1)[/url]
5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檢舉[/url]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4-6-4 10:15
【案例】土总理批CNN煽动骚乱 利用记者采访从事间谍活动

    原标题:土总理批CNN:煽动骚乱 利用记者采访从事间谍活动  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3日批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利用记者采访从事间谍活动,为此土警方将CNN记者抓捕。
  法新社引述埃尔多安的话称,在土耳其骚乱发生一周年之际,CNN通过现场新闻报道的方式试图搅乱当地局势。
  埃尔多安表示,这些国际媒体来到土耳其就是在鼓动当地的反政府气氛,而且报道有夸大成分,“CNN并不关心自由、公正和独立的新闻报道,工作起来更像是一群间谍”。对于示威者,埃尔多安称他们是“一群极端主义者,只是想搞垮土耳其的经济,让政府陷入瘫痪”。德新社称,埃尔多安打算8月份竞选土耳其总统,但针对他的抗议声浪一直不断。

http://media.sohu.com/20140604/n400401963.shtml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4-7-3 11:28
【案例】卢甘斯克民兵释放两名乌记者 称其从事间谍活动

中新网7月3日电 据俄媒报道,“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民间武装于当地时间2日释放了乌克兰女记者阿纳斯塔西娅·斯坦科和摄像师伊利亚·别斯廓洛外诺沃。
此前,“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瓦列里•博洛托夫曾于当地时间1日下达指示释放这两名记者。据博洛托夫称,这两人除自身记者公务外,还从事了对有关卢甘斯克武装部队调动,以及哨卡部署等情报的搜集。


博洛托夫同时指出:“我们有确凿的证据证实,这两名拥有记者身份的人,从事了间谍活动。”他还表示,在被卢甘斯克民间武装扣押期间,这两名记者没有受到侵犯其人格的待遇,也没有受到人身及精神上的虐待。
当地时间1日,总部设在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CPJ)呼吁卢甘斯克民间武装释放阿纳斯塔西娅•斯坦科和伊利亚•别斯廓洛外诺沃。
保护记者委员会方面指出,自乌克兰冲突发生至今,至少已有6名记者死亡。上个月29日,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记者阿纳托利•柯里昂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采访时中弹身亡。
(原标题:卢甘斯克民兵释放两名乌记者 称其从事间谍活动)

http://news.163.com/14/0703/10/A07JPGT400014JB6.html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4-7-9 22:40
【案例】禁止新闻从业者 非法记录传递国家机密

据新华社电 6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办法》要求,新闻单位应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规范管理。

  《办法》明确,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新闻采编人员及提供技术支持等辅助活动的其他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采访、参加会议、听取传达、阅读文件等职务活动中,获取的各类信息、素材以及所采制的新闻作品,其中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未公开披露信息等,都属于职务行为信息,应加强管理。各新闻单位应依法与所属的新闻从业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办法》规定,新闻单位应健全保密制度,对新闻从业人员在职务行为中接触的国家秘密信息,应明确知悉范围和保密期限,健全国家秘密载体的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制度,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禁止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传递国家秘密,禁止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办法》还规定,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向其他境内外媒体、网站提供职务行为信息;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个人账号等任何渠道,以及论坛、讲座等任何场所,透露、发布职务行为信息;不得利用职务行为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






原标题:禁止新闻从业者 非法记录传递国家机密
http://media.sohu.com/20140709/n401981962.shtml?qq-pf-to=pcqq.c2c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7-16 00:41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12-3 09:52 编辑

【案例】@孙大泡A
【间谍】据悉,芮成钢先生除经济问题外,还涉及为外国情报机构提供情报,也就是俗称间谍。而且,这个外国竟然,是,美国!特么左派反美分子里到底有多少美国间谍?!这太特么狗血了吧!

[url=]
(16)[/url]
| 轉發(445) | 評論(118)

7月15日23 : 45來自微博手机版


朴槿惠一眼看穿芮成钢,赠签名照“警告语”曝光2014-12-02
新朋友点蓝字訂閱
往事钩沉话历史
朴槿惠给芮成钢签名

央视主播芮成钢20136月采访韩国总统朴槿惠,当时请求朴槿惠签名的留言照片被曝光。1128日,有网友在论坛图文并茂讲述了当年芮成钢向朴槿惠强求签字的过程。

文章称,当朴槿惠见到CCTV芮成钢时,只略一交谈,就已明白芮成钢是个傲慢、粗俗、自私、无礼、无知,缺乏最基本的教养的人。

当芮成钢向她刚一问好,朴槿惠就毫不留情地告诫他:你很聪明,但要记住——别把国家一词当成个人欲望的道具!

然而,芮成钢对此充耳不闻,竟然还赖着叫朴大姐为他题词留念。

文章质疑说,芮成钢作为央视记者,张口爱国,闭口反美,拿反美当饭吃,爱国与反美有逻辑关系吗?

文章认为,作为反美人士的芮成钢,同样喜欢哗众取宠,有个外国总统给自己的题词很荣幸。

文章介绍,面对芮成钢热情不知高低的题词要求,正直,朴实又高雅的朴大姐很无奈,只得用汉字写下了:芮成钢,人生在世,只求心安理得就好了。
朴槿惠给芮成钢签名内容

作者感慨,这样的善意警示,这个题词傻子也能看出是对芮成钢劝善,而非赞扬;朴的题字中直接点了芮成钢的大名,可见,这个题字就是明确无误题给芮成钢的,要他好好做人。

芮成钢的品行

20114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煤老板自述三十年》,对中国大陆官场、商场、社会生态的观察细致入微,与芮成钢有关的段落令人捧腹。

文中说,中石油的一个副总请客,央视二台一个知名男主持也来了。饭局上聊起中东局势,这名男主持如此说道: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柯林顿说的……”

听得在场的人胃都酸了。

干掉两瓶红酒后,男主持不那么端着劲了,嚷嚷着要和中石油的副总对赌,如果自己能再喝掉一瓶红酒,副总必须要给自己一张加油卡。

作者评论,这兄弟开着三百万的车,竟然为了一张两千块的加油卡,这么给力。

今年711号,芮成钢被检察院直接从央视带走,当局并没有透露带走他的原因。但据内部人士透露,是涉嫌央视腐败案。大陆微博也有爆料称,芮成钢除了经济问题以外,还涉及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情报,是美国间谍,可能面临死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AzMDQ3Mw==&mid=202078647&idx=1&sn=e27a1206f5b53a9ea59849423d2ffc2b&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key=4ce41ef5dd1e5268e6b3ba792fa6edd98be17e87f25bac59f63d5d7b24fc585c57a7030ae3b3cfdb2c61d30950cda1ee&ascene=2&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android-15&version=26000036&pass_ticket=qSTvSwRe2fXO5x2kL8TWxlVAFl5Q%2BcmFThznp3TmRXgjBO6xn69OT19ecaWbiKhH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12 18:24

【案例】
央视主播芮成钢疑涉间谍案 恐判死刑
2014年09月12日
|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着名主持人芮成钢,疑似因利益输送遭调查,然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国乡”在实名微博称:“可能面临死刑的芮代表,你搞那么多钱,还当特务,脑子坏掉了吧”,消息一出引发网友黑幕重重的议论。

微博实名认证为社科院副研究员,中东、军事、反恐问题专家的“王国乡”在日前微博中写道:“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身陷囹圄的人作何感想?可能面临死刑的芮代表,你搞那么多钱,还当特务,脑子坏掉了吧。”

王国乡还写道:“这个世界很公平,付出总有回报,无论如何位高权重,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老百姓养育的,你的一切都是这片土地给你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啊!”而此微博讯息迄今已获数千条转发,也未被删帖。

面对网友质疑真实性,王国乡回应说,自己“每半个月放些猛料以飨博友,信誉良好,从没有假货”;他还强调,芮成钢事件不是一般的严重,是超乎想像的严重,但恐“因为怕丢人最后又以反腐为名了结间谍案”。

王国乡并未指明“芮代表”是芮成钢,然因芮曾自称“代表亚洲”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问,中国网友认为就是指芮成钢;至于芮的间谍罪内容为何,王国乡并未提及,仅回应说:“如果不死刑,那只怕以后人人都去当叛徒”。

香港时政杂志“博讯”于八月底曾透露,芮成钢被带走调查除涉及央视内部贪腐外,更重要原因是私通外媒,向西方媒体曝光习近平、温家宝等中共高层的家族财富内幕,造成中共高层换届困扰。

博讯称,中共统战部长令计划为达个人目的,利用妻子谷丽萍与芮成钢的私交关系、向芮放消息,并指使芮借与西方记者关系密切之便,对外媒透露高层贪腐内幕;现当局在调查芮是被唆使泄密,抑或卖机密换金钱。

http://www.zaobao.com/wencui/soc ... 0&ADPUBNO=2638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1-8 11:51
【案例】
宪阁微观
【日】山中恒:《报纸去美化战争吧!——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小学馆,2001年版http://t.cn/R7nD8vQ
10分鐘前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

“二战”时期日本政治传播网络的构建
时间:2014-11-04 16:22:00  作者:孙继强  来源:青年记者
  战时日本政治传播体系的构建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上层建筑的高度组织性;二是基层媒体的广泛参与性。两者互相配合、互相交叉,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传播网络。

  日本政治传播网络的组织建设

  上层建筑对传播网络的逐步强化与完善,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的高压态势和经济要素的遏制政策: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通过完善统制机构和统制法令实施一元化的统制;在经济制约上,则是牢牢控制了印刷纸张的配额,致使报界丧失了自主自立,成为“总力战体制”的重要一环。

  1.强化言论统制法规建设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本政府强化了对已有言论统制法规的扩充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言论统制实行了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全面的改造。1933年3月,众议院通过了“关于思想对策的决议”,并于同年4月设立直属内阁的思想对策协议会,相继制定了“关于教育宗教的具体方策案”、“思想善导方策具体案”、“思想取缔方策具体案”等法令。这些法令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第一,对现有的个别法令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加以系统化的改造;第二,改变事后取缔的做法,强调建立事前预防性的对策。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政府强化、扩充了现有的统制立法,大力镇压与侵略战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唱反调的思想、言论,试图将其连根拔除。日本政府依然不满于此,认为从道义、法律、行政等方面对报纸进行控制的做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报纸的本质是以销售为第一要义的商品”,因此“报纸对策的根本在于压制报纸的营业”。①其具体方法有二:一为控制印刷纸张的供给,设置“新闻用纸管理委员会”,对各报社的印刷纸张消费量进行限制;二为对作为报社主要经济来源的广告进行干预,以实现对报纸的有效控制。至此,政府或以赤裸裸的行政命令,或利用其经济资源“确保了政府拥有对中央有实力的报社的经营及编辑两方面的发言权”,给言论自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其主要做法来看,政治强压、经济遏制的双重手段在这段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视为战前传统言论统制方法的继续和延伸。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政府的言论统制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消极的“言论统制”变为积极的“言论诱导”。1941年12月8日,内阁制定了“对日英美战争的情报宣传方策大纲”,要求各报“同军人作战遥相呼应,对内外局势进行指导”,从而将报界等舆论工具视为完成战争不可或缺的战斗工具。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本国内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在此背景下,情报局前后三次发布“现阶段舆论指导方针”,宣称对那些“动摇国体信仰、阻碍战争发展的恶性言论进行严厉取缔”。1945年1月,又通过了“大东亚战争现阶段的舆论指导方针”,要求舆论对内要“阐明战争目的,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并号召国民克服空袭下的生活困难,积极协助政府的战时政策;对外则要对被占领区人民开展宣抚工作,协助政府推行皇民化政策。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制定的舆论政策把鼓舞士气作为重点,并极力为侵略战争寻找“正义”的借口,宣称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大东亚人民,从而迷惑国民,驱使他们为侵略战争服务。

  2.完善言论统制机构

  为更好地加强对全国报刊的统制和利用,日本政府不断完善言论统制机构,扩大其规模。战时言论统制机构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的情报局以及以军部为主导的大本营报道部。

  以政府为主导的情报部门——情报局是由情报委员会演变而来的。1932年9月,政府在外务省设置了以外务省情报部长为干事长的非正式组织——情报委员会,主要负责宣传舆论的监管和调控。1936年7月,内阁会议决定充实情报组织,成立了直属内阁总理的内阁情报委员会。它不仅是情报统制的政策立案机构,也是情报统制政策的实施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联络调整与各厅情报相关的重要事务”。②1937年9月,内阁情报委员会升格为内阁情报部,从联络调整的媒介一跃升格为具有独自管理权限的国家情报机构,对报纸及杂志进行积极的“内部指导”。根据战局的发展,内阁情报部于1940年12月又升格为内阁情报局,其职权范围得以强化,它将原属递信省、外务省情报部、内务省警保局以及陆海军情报部的职责集于一身,实现了一元化的集权统治,成为战时国策宣传和对外思想战的最高统治机构。它凌驾于各有关宣传部门之上,使政府的言论统制更加体系化、细致化和有组织化。

  大本营陆海军报道部是战时日本军事统帅机构——大本营设立的舆论统制部门,主要通过定期召集报纸杂志的负责人召开“恳谈会”的方式左右舆论方向,此外还同陆军省报道部、海军省军务局、内阁情报部以及外务省情报部等部门进行协调,制定并实施对内对外宣传报道计划,发布战况以及日本军部的声明,即所谓的“大本营发表”。据统计,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到日本战败的45个月内,大本营共计发表通稿846次,再加上陆海军发布的“基地特电”,大本营平均每天发布消息达2次。③

  应该指出的是,大本营陆海军报道部同上述的陆军省报道部、海军省军务局以及外务省等情报部门均独立于内阁情报局体制之外,独立行使其对报纸等大众媒体的统制。在如此众多的言论统治机构的重重控制和管理之下,当时的言论自由很难保证,事实上大多数报纸在如此缜密的控制下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越轨行为。

  日本政治传播网络的基层媒体参与

  战时日本政治传播网络的广泛参与性主要表现在报界战时体制的确立。报界战时体制的确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调整报道机制

  为适应战时体制,避免出现与军部论调不一致的“误报”,各报社纷纷进行机构调整,设置了由主笔、总编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编辑会议,负责制定报社的编辑方针,以保证能够按照政府的言论政策进行报道。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政府以“收集正确情报,粉碎谣言宣传”④为由,派特高人员进驻各报社,各报社相时而动,对内部机构进行了相应改革。《东京日日新闻》在开战当日召开会议,对编辑部进行了调整,新设审查部,负责在稿件提交各有关部门进行审查之前进行自我审查,以防出现与军部大本营报道不符的内容。而《朝日新闻》则强化了报道阵容,以加强对战况的报道力度。同时在东京总社设立编辑总局,实现了东京、大阪、西部三社编辑的一体化。在重重审查之下,各报社与政府的论调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2.自我规制追随军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报界开始对军部的言论发表支持论调,并鼓吹所谓的“爱国精神”,走上了自我规制的道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首相近卫文麿向日本国内媒体寻求舆论支持,同盟社长岩永裕吉当即表示舆论界将“举国一致支持政府的方针”,此后报界便掀起了“膺惩暴戾支那”的高潮。1942年日本新闻会成立后,为完成“报纸作为国家国民公器”的历史使命,各报社根据新闻会制定的报社统制政策,或同其他报社进行合并,如《读卖新闻》与《报知新闻》合并为《读卖报知》等;或对各分支机构进行合并,如《朝日新闻》将位于名古屋的中部本社的报纸印刷发行业务全部合并到大阪本社中,造成了报纸数量的剧减,也方便了政府对报纸的控制和利用。

  3.为思想战摇旗呐喊

  全面战争爆发后,报界开始配合政府开展宣传,对形成举国一致的国民舆论起了重要作用。《报知新闻》提出“将人、物和精神全部动员起来”的主张,要求日本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不能丧失根本的传统精神,即‘日本立足于正义人道,目标是实现东洋的和平,将皇道散布于世界’”。⑤大阪朝日新闻社业务局长刀祢馆正雄发文呼吁国民“一亿一心”,称报纸必须“真正支持国策、指明国民前进方向”。⑥每日新闻社顾问上田正二郎则鼓吹“油墨是汽油,笔是枪剑,新闻人的战争是版面。一定要把整个报纸的版面化作战场,争取胜利,不能失败”。⑦

  太平洋战争时期,各报还对报界进行了重新定位。《朝日新闻社报》认为报纸在战时体制下的最大使命是“激发国民士气,掀起国民对英美的敌忾心理”。⑧与之相对应,报社记者也被赋予了“报道战士”的身份,成为战争宣传的载体。《读卖新闻》也对战时体制下日本舆论的作用作了分析。该报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一亿国民的团结”,而“达成国内一致的有力武器则是决战下言论报道的指导”。对于言论报道的具体方针,该报认为原则上要做到“上情下达”,“彻底让国民周知政府意图”,同时要“通过旺盛润达的言论报道昂扬国论,振作国民士气,对大东亚共荣圈、中立国以及敌国人民进行彻底宣传”。⑨

  战时日本政府话语权的构建是政治网络的构建和政治传播的结果,而政治网络的构建和政治传播的实施又进一步强化了日本政府话语权的构建。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和作为基层组织的媒体又是缺一不可的,二者构成的传播网络不但保障了政治传播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政治传播的原则、性质和效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研究”(项目编号:11FSS009)】

  注释:

  ①【日】本三夫:《侵略战争与报纸》[M],新日本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页

  ②【日】内川芳美:《现代史史料·40·大众传媒统制(一)》[M],美铃书房,1991年版,第642页

  ③【日】富永谦吾:《大本营发表的真相史》[M],自由国民社,1971年版,第12页

  ④【日】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报界》[M],讲谈社,2007年版,第386页

  ⑤《报知新闻》[N],1937年9月2日

  ⑥【日】山中恒:《报纸去美化战争吧!——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小学馆,2001年版,第15~16页

  ⑦【日】上田正二郎:《今后的报纸——战时报纸与读者的心理准备》[M],综文社,1943年版,第3~4页

  ⑧《朝日新闻社报》[N],1943年1月10日

  ⑨《读卖新闻》[N],1943年2月17日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

  来源:青年记者2014年10月中
http://www.qnjz.com/chuanmeishihua/201411/t20141104_11305671.htm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2-3 19:11
【案例】
《大公报》助理总编遭台间谍策反 抛妻弃子赴台
新华网
2014-12-03 15:00





  王善勇
  台湾《旺报》2日转引《博讯》杂志的报道称,香港《大公报》助理总编辑王善勇对台湾收集情报,却被台湾女间谍策反。现年50出头的王善勇,1982年从位于福建泉州的华侨大学毕业后即到香港,曾先后在香港多家平面媒体工作。
  由于王善勇是家中唯一经济支柱,突然出走,令妻小生活顿时没着落。有消息人士指出,在王妻的要求下,香港入境处从出境纪录查获,王善勇疑似登上前往台湾的飞机。但台湾移民署1日表示,此新闻报导真实性有待验证,真实性为何不得而知,“移民署”不能依据此报导就违反个资法进行旅客资讯查询。
  大陆国安掌握正拟收网
  王善勇叛逃台湾的过程极具戏剧性,根据《博讯》杂志的报导称,王善勇本身有大陆情报背景,1980年代中开始在港以媒体人身分从事情报工作,回归后转向对台湾情报收集,经常以采访名义到台湾工作,不料反被台湾情报机关策反。
  报导指出,策反王善勇的人,为70年代末从广州偷渡到港、后奔台湾加入谍报组织的台女谍林中坚。此波两岸谍战,大陆国安部门也有所掌握,就在计划收网之时,王善勇察觉风声不对,遂抛家弃子、逃奔台湾。
  而王善勇的叛逃似乎是有所准备。根据报导,今年10月下旬王善勇的妻子向香港警方报案,声称丈夫失踪。更离奇的是,王妻对朋友证实,王善勇在出事前,说服家人将自住的房子卖出,改成租屋,而王善勇失踪后,卖屋所得的钱有一半被转走,这显示王善勇是有备而来。
  以媒体人身分搞情报
  现年50出头的王善勇,1982年从位于福建泉州的华侨大学毕业后即到香港,曾先后在香港多家平面媒体工作,包括在《文汇报》任记者、编辑、港闻采访主任;《大公报》采访主任、助理总编辑等;专注港闻、两岸新闻、时事评论等的前线采访、编辑、撰述、策画和主管工作;同时在《凤凰卫视》、《亚洲电视》等任时事评论员;《镜报月刊》顾问;兼左派背景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总干事等。

http://news.qq.com/a/20141203/052738.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作者: 殷玉鑫    时间: 2015-5-13 07:32
【案例】原央视主持人方静复出 实况转播红场大阅兵


图为方静主持照。


图为方静主持照。


图为方静主持照。

5月12日凌晨,知名博主“长春国贸”发布了一组原央视主持人方静复出照。据博主透露,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日大阅兵,久未露面的方静应邀请担任了实况转播的主持人,再次回到人们视野。许多网友看后留言称,方静虽然好久不见,有少许发福,但是气质犹在。(图片来自方静微博)

据悉,方静是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曾担任过《中国新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国际观察》等名牌栏目的主持人。之后她转行当制片人,并逐渐淡出了荧屏。

据重庆晨报,2009年6月,主持人阿忆突然爆料,称当时央视《世界周刊》的主持人方静是间谍,已被相关部门抓捕。一时闹得沸沸扬扬,被称为“间谍门”。但事件的真相以及方静到底有没有被抓等疑点,相关当事人始终没有出来正面澄清。近日,一直待岗的方静突然以嘉宾身份现身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现场。紧接着阿忆又迅速在博客上做出反应,于3日写博称:“忍无可忍,要披露‘间谍门’真相。”两人是否联手炒作?记者昨天连线方静,这位刚刚以写歌来排解心中郁闷的主持人表示:“赶紧披露吧!越快越好,我想这对我、对大众,甚至对央视都是负责任的事。”

痛苦不知为何被中伤

对于外界传言“间谍门”是她和阿忆联手炒作的猜测,方静很平静地否认:“没有见过他,也没有接触,我也没对他采取任何行动。中国有句老话,叫‘得饶人处且饶人’。”她希望阿忆尽快披露真相,“我也想听听整个事情真实的过程是什么,因为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真实的过程到底是什么!”

阿忆在博客中描述说,自己当时“于内部挽回了这个女子的尴尬,在外部承受着不明真相者的严重曲解和厉声谩骂,”言语中似乎有自己为此事承担了很多委屈之意,对此,方静笑道:“那我还应该感谢他,对吗?我当时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这件事对于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个痛苦不是因为被人中伤,而是因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被人中伤。”

待岗仍拿央视工资

这几个月来,方静在干什么?大家都很关心。对此,方静坦然地说,主要就是等待,然后就是筹备自己的歌曲,和曲作者、摄影师一起商量编曲、音符、服装等等诸多事情。她透露,这段时间她仍然拿着央视的工资,“每周还要去台里开一次例会”,并非像外界猜测那样,已经被相关部门“调查”,或是被央视开除。她表示,不久她将以新面貌面对大家。

5月9日,方静在微博上感慨复出首秀,并写道:“十年未直播,五年未谈军事。今天的直播真是熟悉又陌生,感谢支持我的朋友们。”


来源:中国网

http://news.163.com/15/0512/13/APDTFJDU0001124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5-22 08:28
【案例】

江苏90后被境外间谍策反 报送中国涉军照片93张

2015-05-21 18:28: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中新网南京5月21日电 21日下午,江苏省国家安全厅通报了近期破获的三起通过网络勾联策反间谍案例的相关情况。其中涉及机密级文件六件,多起案件涉及军事设施和政府内部期刊、文件。

三起案件中,判处刑期最高的是1985年出生的吴某涉密案。他在苏州打工期间,曾在国内各大兼职、招聘网站上发布求职简历,2013年7月被境外人员勾联策反,开始对我军用机场、部队驻地和训练场等军事目标开展预警观测情报的搜集,先后将120多张图片及相关描述文字材料经过压缩加密后报送给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并获取间谍活动经费3800元。经鉴定,其报送的情资中有机密级文件5份,秘密级文件6份,对我军事安全造成严重危害。2014年6月,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1962年出生的赵某,是连云港某县文广局聘用人员,曾担任县文广局记者记通讯员近30年。2013年10月,被境外人员网上勾联策反。赵某通过向我党政机关内部关系人索要以及在当地县委文件分发室窃取等方式,半年内搜集并报送了我大量涉密内部期刊、文件资料。同时,赵某积极向我军事院校渗透,搜集报送多份军事报刊及军事报告,先后获取间谍活动经费74500元。经鉴定,其报送的情资中有秘密级文件11份。


1991年出生的顾某,也是在某招聘网站求职过程中,被境外间谍嫌疑人勾联策反的。经查,从2013年10月至案发前,先后29次前往驻苏某部队军事目标区进行情况搜集,并用手机拍摄了大量动态性涉及军事领域的照片。顾某还购置了行车记录仪,多次赴军事目标区附近尾随跟拍军车,标注军车训练线路图。顾某共向境外报送我涉军照片93张,标注地图33张、卫星地图25张,走访报告29份,先后获取间谍活动经费34460元。经鉴定,其报送的情资中有机密级文件1份,秘密级文件3份。2015年2月,顾某被苏州市国家安全局依法执行逮捕。(完)

(原标题:江苏破获三起通过网络勾联策反间谍案)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田雯
http://news.163.com/15/0521/18/AQ5KOTLF00014JB6.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7-15 08:13
【案例】

四川国安近十年首次公开披露破获多起间谍案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15-07-15 07:25

通过手机网络找兼职,受到每月几千元的外快诱惑,对外偷卖所在国防军工单位的涉密信息,原以为“打打擦边球”就可以掩人耳目,没想到很快就被国家安全机关抓获。

7月1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获悉,近期,针对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围绕我国防军工领域实施情报窃密活动,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开展了代号“扫雷”的专项行动,一举抓获4名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员,这4人均从业于同一家国防军工单位,互不认识,却分别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发展利用。据悉,这是我省国家安全机关近十年首次公开披露破获的间谍案。

1

“境外记者”求购内部资料

职员多次泄露军品信息,赚每月3200元“外快”

2014年10月的一天,某国防军工单位热表车间的90后青年文某像往常一样玩起了手机QQ,“附近的人”一栏中弹出一网名为“H”的网友,资料显示“附近厂职工需要兼职的联系我”。

在文某表明了自己该国防军工单位职员的身份后,“H”喜出望外,自称是境外某报社记者,希望文某提供工作中接触的内部资料,并承诺支付每个月3200元的报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某先后多次向“H”提供了所在单位生产军品的型号、每月量产情况、使用的特殊材料等涉密信息。

2

“网络兼职”

高薪诱惑

频频偷卖军品信息,他原以为是“打擦边球”

90后的王某在该国防单位技术部任职员,父母均是国家公职人员的他,因对现实工资待遇不满,在网上寻找兼职时“偶遇”了“H”,“招厂内的同志,兼职赚外快,待遇优,非直销,诚信至上”的QQ签名引起了王某的兴趣。

此时的王某已经被兼职每月三四千的收入冲昏了头脑,认为提供的单位动态性情况,只要不属于涉密信息,就可以“打打擦边球”。在利益诱惑下,王某频频为对方提供军品设计定型情况、样品编号、试验时间节点、出现故障情况等信息,案发被抓后,王某悔恨交加。

3

“猎头公司顾问”

百万年薪诱惑

摇摆不定的他,成为境外间谍发展目标

2014年,参加工作近10年的吴某有了离职的想法,他在某招聘网站上投放简历,并留下了联系电话。工作履历一栏中,与一般求职者不一样的是,“有某国防军工单位的工作经历”。

不久,吴某便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某“猎头公司顾问”要求吴某提供工作证明,以便求职。吴某按要求将自己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及印有自己照片、所在部门、姓名的工作证件,扫描后发送至对方邮箱。

很快,对方通知吴某被聘用,工作内容就是提供该国防军工单位尚未公开的内部信息,年薪高达50至120万元!面对如此丰厚的报酬,吴某虽然心动了,但犹豫着,结合曾在单位接受的保密教育及自身认识,意识到对方可能系境外间谍人员。吴某摇摆不定的态度,使其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发展的重点目标。

4

“境外朋友”寻找策反目标

为境外朋友推荐同学,结果同学被策反

2013年初,在该国防军工单位技术部门供职的李某接到大哥电话,称一境外朋友(网名“S”)想了解一些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有着保密意识的李某婉言拒绝了,但在大哥多次劝说下,李某与“S”建立了联系。

“S”以公司做市场调查准备进军航空航天领域为由,要求李某利用工作之便搜集关于航空航天方面的期刊、杂志、论文等资料,还劝导李某努力工作,争当领导,以便日后可以帮大忙。

由于单位内部资料管理较严,李某多次借阅资料未果,未能如期完成“S”交待的任务。为顾及情面,李某向“S”推荐了在某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的同学程某,导致程某被策反,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帮凶。

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提醒:

利用工作便利提供情报信息危害国防军事工业

记者从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了解到,以上犯罪嫌疑人均涉嫌利用工作便利,窃取、刺探、非法向境外提供所在国防军工单位高新武器研发、测试、生产、列装部队等涉密情报信息,并通过自身人脉关系,为境外间谍人员物色、推荐国防军工领域易被引诱利用的科研人员。

这些行为严重危害了我国国防军事工业,对国家利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此次“扫雷”行动及时清除了境外谍报机关策反安插在国防军工领域的多名“钉子”,消除了重大危害。

不难看出,别有用心的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瞄准的,不仅仅是国防军工单位的核心技术人员,任何外围人员乃至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利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防军工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部分高新武器的曝光,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针对我高新武器研制、生产的国防军工单位开展间谍和破坏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境外间谍人员对我国公民的渗透策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

国家安全机关提醒广大民众: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增强法治意识,切莫一步走错,悔恨终身。特别是涉密人员网上求职要当心,切莫泄露曾经工作单位相关信息,以免引火烧身;天上不会掉馅饼,切莫为了网络中陌生人给予的蝇头小利犯下大罪;对于亲戚朋友提出的帮忙请求,切莫麻痹大意,成为“叛国”的帮凶。

新闻链接/

“反间谍行为”

有法可依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反间谍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示、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法》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等维护国际安全的义务。”本组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天宇

http://cd.qq.com/a/20150715/007559.htm

作者: 殷玉鑫    时间: 2015-8-12 22:56
【案例】
美国国防部将记者当间谍 媒体呼吁白宫介入

时间:2015年8月12日  版面:A12国际版
  新华社电美国五角大楼近期公布一份涉及战地记者的“新战事法则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部分内容将记者视作潜在“间谍”,引发争议。美国《纽约时报》10日播发社论,强烈抨击美国国防部这份文件严重损害新闻自由,“应该立即废除”。

  与“基地”成员同等“待遇”?

  指南今年6月12日由国防部官方网站公开,是该部门“第一份”全面指导性文件。因篇幅长达1176页,这份文件最初没有受到关注,但有关细节在一段时间后被媒体挖出。

  指南写道,一般情况下,记者属平民范畴。不过,记者也可能是“武装部队成员、获准随同武装部队的人员或不享受特权的参战人员”。而在2012年的一份文件中,五角大楼着重说明记者在“没有从事与平民身份不符活动”的情况下应该受到保护。

  依据解释,“不享受特权的参战人员”与“非法作战人员”一样,参与向敌方提供谍报等破坏行为,可被列为军方“目标”。

  指南说,报道军事行动可能与收集情报,甚至是从事间谍活动,“极其相似”。

  《纽约时报》认定,这一定性使部分记者与“基地”组织成员无异,将让战地新闻报道“更危险、棘手并受到新闻审查”。

  惹怒媒体 呼吁白宫介入

  “为避免误被认作间谍,记者应该在征得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公开行事,”指南说,“国家可能需要审查记者的作品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以防记者向敌方泄露敏感信息。

  《纽约时报》社论认为,把记者的部分职业报道行为视作参与敌对行动“滑稽可笑”。军方可能会滥用指南“措辞含糊的标准”对记者加以审查,甚至把他们列为“目标”。

  该报还认为,指南列出的部分规定“似乎与美国宪法和判例法相悖”,呼吁白宫介入,促使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修改“这一违反美国法律”的指南。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乔·索尔斯随后辩解,指南“没有允许任何人对记者或他人采取任何特定行动”。他说,国防部将会考虑外界反应,对指南加以“评估、改进和澄清”。

  总部设在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上月曾批评这一指南,称眼下越来越多战地记者遭扣押或遇难,在这一背景下推出指南将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拒绝说明白宫官员是否与指南相关联。


来源:广州日报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8/12/content_2987454.htm

作者: 殷玉鑫    时间: 2015-10-1 21:36
【案例】

越南记者被控中国间谍 被判6年


被控为中国间谍的越南记者何辉煌


越南VNExpress新闻网报道,该国一名记者被控为中国间谍,此人曾为越南外交部旗下报纸《世界与越南》担任记者。昨天他在河内被判处6年徒刑。他被控于2009年向中国官方媒体的新闻记者提供了“令人担忧的情报”,并收受了这名中国记者提供的礼物。这是今年1月越南警方闹出“中国间谍鸽”乌龙事件后又一次越南涉及中国的“间谍”案,当时越南警方声称一些飞到越南的中国赛鸽可能担负了刺探越南机密的任务。

据报道,这名被控为间谍的记者名叫何辉煌(Ha Huy Hoang),现年55岁,曾在外交部旗下的《世界与越南》报纸担任记者。昨天,河内人民法院判处他有期徒刑6年,称他非法与中国“情报机关”人员接触,并提供越南国家机密。

据越南媒体的报道,2009年,洪辉煌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某官方杂志记者乐春(音译)。此后他向后者提供了一些越南”令人担忧的情报”,此外还有一些人事信息。据英国BBC报道,越南法院方面表示,这些情报包括“越南国家政策、越南国家领导人背景资料,以及越南政府如何处理反华示威。”此后他6次前往中国,并收受了这名中国记者提供的礼物。

而辩护律师则称被告确实接触了那名中国记者并提供了一些消息,但他不知道这名中国记者与“情报机关”有关。

来源:观察者网
http://www.mediaob.com/overseas/2015/1001/3224.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10-6 23:48
【案例】
尹鸿伟记者
记者等同于间谍?越南记者被控向中国记者提供情报,河内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6年。曾在越南外交部旗下的《世界与越南》报纸担任记者的何辉煌(Ha Huy Hoang),2009年认识了中国某官方杂志记者乐春(音译),向后者提供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报”,并6次前往中国收受中国记者的礼物,事发后被捕。






34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6-3-27 11:55
【案例】

去V的刘建锋
15分钟前 来自 OPPO R7 Plus
利用记者身份作特工的,比比皆是,就好比国内记者里的五毛,他们新闻做的不专业,但总能作为新闻各个专业领域的代表人物,出现在各个场合,并出版各种专述,恍若新闻界的大师。//@喷嚏网铂程:转发微博
@法兰西微语
原来记者是恐怖分子:布鲁塞尔机场恐袭的第3人被抓捕,他叫Fayçal Cheffou,是一个记者,以前经常为非法移民中的穆斯林进行辩护,现在查出,他其实是 IS 在欧洲的 "人力资源经理",利用出人难民营的机会,为 IS 招聘人肉炸弹。#战争难民与恐袭# - 很多文化人貌似极左、圣母,其实自己就是 IS,可怕 !

?1068
?141
77
今天 07:05 来自 微博 weibo.com
http://weibo.com/2335625480/Do8LwAMgN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4
【案例】德国调查了在北约基地周围窥探的中国记者



编辑:吴悠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4
【案例】

NSO间谍软件瞄准硅谷巨头云服务


以色列间谍软件公司NSO的新技术据称能从苹果、谷歌、Facebook等公司的云服务器上窃取个人数据。目前这些科技公司正展开调查。


更新于2019719 17:40 英国《金融时报》梅于尔•斯里瓦斯塔瓦特拉维夫 蒂姆•布拉德肖 伦敦报道
据多位了解以色列公司NSO Group销售宣传的人士透露,该公司告诉买家,其技术可以从苹果(Apple)、谷歌(Google)Facebook、亚马逊(Amazon)和微软(Microsoft)的服务器上暗中窃取个人的所有数据。NSO的间谍软件曾入侵WhatsApp
NSO的旗舰智能手机恶意软件的绰号为Pegasus。多年来,间谍机构和多个国家的政府一直使用这款软件,从目标对象的智能手机中收集数据。

原文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3686?exclusive


编辑:陈茗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5
【案例】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对付国豪“有无记者证”一事公开说明

编辑:高杰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5
【案例】




编辑:董莉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6
【案例】

“休想让我闭嘴!”沙特记者卡舒吉被肢解前十分钟最后录音曝光……



“我有哮喘。不要这样做,你会让我窒息的。”这是卡舒吉最后的遗言。

2018102日,沙特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遇害并被肢解。




99日,土耳其媒体公布据称是沙特记者卡舒吉生前最后10分钟录音文本,疑为他与沙特暗杀小组成员对话,还原了他生命最后时刻的痛苦遭遇。

对于卡舒吉的遇害,几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到底犯了多大的错竟然用到了及其残忍的肢解手段?而此次曝光的录音刚好解开了这些谜团。


1

在卡舒吉被下药并失去意识之前他说:“不要捂住我的嘴”。

“我有哮喘。不要这样做,你会让我窒息的。”这是卡舒吉最后的遗言。




卡舒吉生命最后10分钟对话内容如下:

穆特雷卜(以下简称穆):给你儿子发条短信。

卡舒吉(以下简称卡):我该跟儿子说什么?

穆:你写条短信,我们先排练一下,给我们看一下。

卡:我该说什么,“回头见”吗?

暗杀小组身分不详成员:长话短说。

穆:比方说,你写“我在伊斯坦布尔,联络不上我的话,别担心”之类的。

卡:我不该提到绑架。

暗杀小组身分不详成员:把夹克脱掉。

卡:领事馆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什么也不会写。

暗杀小组身分不详成员:长话短说。

卡:我什么也不会写。

穆:写吧,贾迈勒(卡舒吉的名字),快点。你帮我们,我们就帮你,因为我们终究会把你带回沙特阿拉伯,如果你不帮我们忙,你也知道最后会怎样。

卡:这里有条毛巾,你们要让我服麻醉药吗?

穆:我们会让你睡一觉。

凶手用塑料袋套住他的头,导致他窒息,最终气绝。

接下来的录音内容以扭打和挣扎为主,间或夹杂着“他睡着了吗”、“他头抬起来了”、“继续推”、“好好地推”等内容 。

扭打和压制的声音持续了一下子,然后卡舒吉断气。

暗杀小组接下来开始肢解遗体,可以听到解剖锯的声音,过程持续半个小时。


2

Daliy Sabah报道,原始音频文件来自于土耳其国家情报部门。

贾迈勒·卡舒吉是沙特阿拉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时政评论员,2016年被沙特政府禁止从事新闻行业,获得美国杰出人才签证逃往美国后,成为《华盛顿邮报》专栏记者。

其后多次发表文章批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批评沙特领导的也门干预行动。

2018102日伊斯坦布尔当地时间下午一点左右,卡舒吉前往沙特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办理离婚证明,以便与土耳其女子哈蒂杰·坚吉兹办理结婚手续,随后卡舒吉便被来自利雅得的由14个人组成的暗杀小组杀害并肢解,至今遗体下落不明。


卡舒吉和未婚妻哈蒂斯


录音记录显示去年102日当地时间下午1点,卡舒吉进入领事馆后跟熟人打招呼,并被迎接进门。他被告知,总领事奥泰比就在大楼里。

在走向二楼的总领事办公室时,卡舒吉开始有所怀疑,但为时已晚。

双手被反锁后,卡舒吉大喊说:“放开我,你以为你在做什么?”随后卡舒吉被带入一个房间内。

刺杀小组二把手穆特雷布(Maher Abdulaziz Mutreb)说:“请坐。我们必须把你带回(利雅得)。国际刑警组织有命令。我们是来带你的。”

卡舒吉回应道:“没有针对我的诉讼,我的未婚妻在外面等我。”


3

2019619日,在经历了6个月的调查后,联合国法外处决问题特别报告员卡拉马德公布了一份长达99页的对沙特记者卡舒吉遇害案的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基于土耳其调查人员的录音、法医工作者的记录及沙特方面对嫌犯审判时的信息作出,得出的结论认为,卡舒吉谋杀案是蓄意和有预谋的,称沙特应对此负责。

报告进而建议公正的国际机构对沙特王储及其他高级官员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已达到刑事责任的程度”。

该报告进一步建议,沙特应停止对涉嫌参与谋杀卡舒吉的11名“未具名个人”的审判,因为审判不符合国际和程序标准。

据悉,就在刺杀小组二把手穆特雷布和喜欢听音乐肢解尸体的塔比吉两人进入领事馆完成任务之前,穆特雷布还问塔比吉是否“可以将尸体放在一个袋子里”。

塔比吉说:“不行,太重了,也很高。实际上,我一直在处理尸体,很清楚怎么切。虽然我从来没有切过热乎的,不过应该很容易。”

他还说:“在切尸体时我通常要戴上耳机听音乐,还会喝点咖啡,抽根烟。在我肢解后,你可以把尸体装在塑料袋放在手提箱里,然后把它们(带出大楼)。”冷血的塔比吉如今面临死刑。

讽刺的是,对于兔死狗烹的结局,塔比吉仿佛早就有预感。在走进领事馆前他说:“我在安全部的上司不知道我干的事情。没有人保护我。”这可能是他唯一一次显露自己的恐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Yv_YawMo-sYwUvu9_Mr8w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6
【案例】

俄拘留并遣返一名试图获取情报的日本记者

中新社莫斯科127日电 俄外交部27日对媒体透露,俄安全人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拘留并遣返了一名试图获取俄罗斯军事情报的日本记者。
据俄新社消息,这一事件发生于20191225日。当天一名持有新闻记者签证的日本公民在获取有关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军事情报时被执法人员当场逮捕。此后俄方要求该名日本公民在3天内离开俄罗斯。
消息称,目前该名日本记者已离俄。俄外交部已就此事向日本驻俄使馆提交了照会并要求日方就此事做出解释。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消息人士话称,该名日本记者持有的是日本共同社颁发的记者证。
这不是俄日两国间首次出现的间谍活动。今年1月,日本警方逮捕了一名曾在日本知名企业软银公司工作的日本公民。他被指向俄罗斯驻日本贸易代表处的一名员工提供了许多机密数据。对此,俄驻日使馆表示了遗憾并称日方此举破坏了双方建立起的积极合作氛围。

原文链接:https://news.sina.com.cn/o/2020-01-28/doc-iihnzahk6661009.shtml


编辑:陈茗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7
【案例】

客死台湾的央视女主播方静真的是间谍吗?


  古话说,
  三人成虎。
  当谣言被说的人多了之后,它就变成真的了。
  但是却被一个北大的教授给诬陷了,导致了她事业尽毁。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01
  说起这个方静,她是一位非常励志的人物。
  方静1971年出生于北京,小时候对音乐有几分兴趣,且有跟歌唱家郭兰英学习唱歌,是著名的民歌歌唱家郭兰英的关门弟子。所以小时候的她,唱歌还算动听,但她并没有一直走音乐的道路,据传闻是母亲更希望她能够接受传统的教育。
  但是她却有着自己的抱负,一心想要当一个广播员。
  在读书的时候,她一直都是学霸级的人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的意见她听到心里,在学校里她格外勤奋,对于学习,别人付出三分的努力,她就会付出六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她收获得比同学要多,直接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保送,这样的硕果砸在她头上,也不知她背后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经历了多大的痛苦。
  但是她放弃了保送的资格,打算凭自己的实力考上播音学校。
  毫无悬念的,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她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系。
  在方静自己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因为喜欢播音这个行业,所以她力求做到最好。
  在大家的意识里,高中是用来拼搏的,而大学是学习的终点,但对于方静来说这是学习的始点,为此她在大学里一如既往争分夺秒学习,学习让她越发优秀,身上的光芒越发刺眼,从而毕业的她成为了央视的主持人,且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国新闻》的主持人开始了6年主持《中国新闻》栏目的经历。
  后来她主持节目逐渐开始游刃有余,熟能生巧的时候,领导给予她更多的主持机会,例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国际观察》她都有主持,而这些节目基本上是央视的金牌节目,得到这样机会,在央视十有八九是佼佼者。
  凭借着优秀的主持能力,她还获得过主持界的很多奖项。
  然而就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她却陷入到了“间谍门”的风波中。
  02
  2009年的某一天,网上突然传出了一个“方静是间谍”的消息。
  北大教授阿忆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中造谣说:
  “方静在留学期间,认识了一位台湾男子,而这名台湾男子是间谍,这名男子以分手威胁方静被迫方静做间谍,而且还接受了全套训练。”
  “端庄大气的方静妹妹,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终于5月12日夜晚被捕。”
  一时之间,舆论四起。
  间谍是罪不可赦的,况且方静还是央视的主持人,为此此新闻掀起轩然大波。
  方静面对采访,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是间谍,造谣的人要负责法律责任,而观众则是保持着,做小偷的人不会称自己为小偷的思想对待此事,所以她的澄清几乎不起作用。
  方静不得不出来回应道:
  “纯属子虚乌有,本人将用法律手段维护我的合法权利”。
  好在爆料者阿忆,在这个时候出来澄清:这只是一场误会,并诚恳地向她道歉。
  方静的清白虽然已经被证明,但无济于事,因为爆料对她的事业已经发生影响,而且即使没有这样事情,她也回不到曾经了,因为她病了。
  直到2015年5月份,在俄罗斯举行胜利日大阅兵的时候,她再一次出现在了荧幕上。
  为了热爱,她拼命与病魔做斗争,可惜病魔无情且强大,她虚弱的身躯抵抗不起。
  2015年她的癌症恶化,最终在台湾离去,而这一年也就44岁,精彩舒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03
  就在观众以为她要回归的时候,她却被传出了客死异乡的消息。
  2015年11月18日,方静去世的消息在方静亲属治丧小组的讣告中被证实。
  据悉,她是因为患上了癌症晚期。
  最后因为抢救无效在台湾去世了,享年44岁。
  敬一丹、康辉、董浩等主持人都发文悼念。
  每个人都想在年少时努力一点,让人生下半场能够舒适一点,
  方静在年少时牟足了劲的努力,从而她的目标一个接着一个实现,结果命运多舛,祸事接踵而来,让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被病魔活生生取走生命,前半生的努力付之东流,令人唏嘘。
  不过人生路上遭遇的事情,本来就是未知的,不能因为猜测未来可能遭遇不幸,而停止自己努力的脚步,所以还是要做好当前的事情。

  来源:倒霉人物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2l5JwTtvpivY_RoJ_Z6-A

编辑:邱亚婷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7
【案例】


独家:澳情报人员悍然突击搜查我驻澳记者住所 还强令不得报道

澳情报人员突击搜查中国驻澳记者住所,要求不得对外报道
视频来源:https://www.sohu.com/a/417140705_162522?spm=smpc.news-home.top-news4.3.1599635231962HLMxoLc&_f=index_chan08news_12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 李司坤】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近日,澳大利亚情报部门人员悍然突击搜查中国驻澳媒体记者住所,长时间盘问记者,强行扣押记者电脑、手机等,并要求记者不得对外报道搜查情况。有专家就此事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澳方以可能违反澳反干预法等“莫须有”的名义悍然侵犯中国在澳媒体记者和机构正当合法权益,严重干扰中澳正常交往和人文交流,毒化了两国关系,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

事实上,根据《环球时报》记者的梳理,澳大利亚在“新闻自由”上一直奉行双重标准,甚至将黑手伸向本国媒体。2019年10月21日,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出现罕见大团结,头版齐齐“开天窗”。澳主要报纸纷纷涂黑头版文字,抗议政府的新闻限制措施。2019年6月5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悉尼总部和《每日电讯报》一名女记者住所遭警方“突袭”检查。澳广播公司此前报道澳军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杀害平民涉战争罪。《每日电讯报》记者报道了澳政府试图大规模监听本国公民。外界普遍认为他们成为警方“突袭”目标是“因言获罪”。事件引发澳新闻工作者集体抗议。

此外,在过去约20年中,澳大利亚通过了60多个法条限制“新闻自由”。抗议者认为这威胁到调查新闻的开展,损害公众知情权。

“澳大利亚一向标榜其所谓‘新闻自由’,本应尊重记者、保护他们的采访报道权,现实却大相径庭。澳大利亚已急不可耐,亲手撕下了自身所谓‘新闻自由’的虚伪面纱,真面目暴露无遗。”该专家表示。

来源:环球网
链接:
https://www.sohu.com/a/417140705_162522?spm=smpc.news-home.top-news4.3.1599635231962HLMxoLc&_f=index_chan08news_12

编辑:贾梦琪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8
【案例】


编辑:宋婷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8
案例

屡发表反政府文章 越南维权女记者被捕

在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开完会不久,越南政府逮捕国内知名民主派部落客范端庄,她遭到越南政府以谋反等多项罪名起诉,人权组织「NGO人权观察」与国际特赦组织都发出声明,呼吁越南政府立刻放人。越南境内人权团体担心,随著越南共产党明年将召开党代表大会,将有更多异议分子被捕入狱。
越南公安部周三(7日)在官方网站公布,已以宣传反对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由,拘捕自由新闻工作者范端庄(Pham Doan Trang)。一旦罪成,范端庄最高可被判入狱20年。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报导,范端庄是越南境内知名的部落客、民主人士,多次公开批评执政党越南共产党一党专政,不过她于7日在越南大城胡志明市遭到越南政府以「进行反国家活动」为由逮捕,她最高恐将面对20年以上的牢狱之灾,也让人权观察组织与国际特赦组织都呼吁越南政府释放范端庄。
《曼谷邮报》报导,越南近日与国际人权理事会开完会后,就马上逮捕范端庄,而且这件事并没有在越南当地进行报导,虽然当地人权分子受访时坦言,以范端庄近年来包括美国前总统欧巴马访问越南时想要跟欧巴马见面,以及她在网路上发表的文章,被抓是迟早的事。
「不过她心裡已经做好会遭遇牢狱之灾的准备了。」与范端庄亲近的战友Pham Thanh Nghien受访时说,随著越南共产党明年将召开第13次党代表大会,这样逮捕异议分子的行为只会变本加厉。随著科技的进步,网路社群逐渐开始变成越南民众在政府严密控制媒体下,发表异议的平台。
范端庄的脸书帐号目前已经由她朋友进行经营,且将密码等个资都进行修改,避免政府掌握帐号,她的友人也会定期更新她的状况。
来源:微信公众号 越南之声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3009437&ver=2651&signature=swZ*l2qWVgsBMrhDyTeyJuoS7TEmBhZbwhQ*Y2k8juIpfByh9r4oRvxZXjnOn27l8b6ZdP1F7Qn*Ea6oAceBGpgfTp2BOjbGh*xc*hK2WoZPwQuyQ3Jh0ta7nrI0aKyK&new=1

编辑:贾梦琪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9
案例

彭博社一名中国籍雇员被拘留中方回应:涉嫌危害国家安全

驻欧盟使团发言人就欧方涉有关媒体中国籍雇员被拘留事声明答记者问。
问:12月12日,欧盟对外行动署发言人发表声明,就彭博新闻社驻京分社一名中国籍雇员被中国国家安全部门拘留事表示关切。中方能否介绍有关情况?
答:据了解,中国公民范某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近期被北京市国家安全局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目前此案正在依法侦办过程中,范某的各项权益均得到充分保障。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有关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都无权干预。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www.sohu.com/a/438023508_260616?spm=smpc.news-home.top-news3.1.1607905269007pPwszYY&_f=index_chan08news_5

编辑:马皖雪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9
【案例】
英军情五处曝曾驱逐3中国伪装记者间谍

英国通讯管理局撤销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的播放牌照之际,英媒周四(4日)披露去年有3名中国间谍伪装成记者被英国军情五处(MI5)发现,遭驱逐出境。报道称英国官员认为相关中国传媒串谋协助涉事间谍隐瞒身份,是阴谋的一部分。
据东网今天报道称,英国3华间谍伪装记者遭MI5拆穿驱逐出境。
该报道说,英国通讯管理局撤销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的播放牌照之际,英媒周四(4日)披露去年有3名中国间谍伪装成记者被英国军情五处(MI5)发现,遭驱逐出境。据《每日电讯报》引述官员消息指,涉事者是中国国家安全部的情报人员,他们分别讹称自己是3间中国传媒机构的员工,在过去12个月内以传媒签证入境英国。MI5其后发现涉事者真正身份后驱逐他们出境,官员认为相关中国传媒串谋协助涉事间谍隐瞒身份,是阴谋的一部分。
英媒报道没有提及涉事传媒的资讯。
据东网说,英国政府有意在5月开始的新国会会期动议立法强化现行的间谍法及《官方保密法案》,正研究的方案包括倣效美国《外国代理人登记法案》,要求代表外国政府的说客向华府登记,目的是消除外国政府的恶意影响。


原文来源:RFI
原文链接: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10205-%E8%8B%B1%E5%86%9B%E6%83%85%E4%BA%94%E5%A4%84%E6%9B%9D%E6%9B%BE%E9%A9%B1%E9%80%903%E4%B8%AD%E5%9B%BD%E4%BC%AA%E8%A3%85%E8%AE%B0%E8%80%85%E9%97%B4%E8%B0%8D
编辑:刘佳莹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39
案例
外交部:澳籍记者成蕾涉嫌为境外提供国家秘密 被依法逮捕





观看完整视频点此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Mf-tqprojaNxrSn1uCB4A
2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有关CGTN澳籍记者成蕾在华被捕情况。汪文斌表示,经了解,中国司法机关经依法审查,认为澳大利亚籍人士成蕾涉嫌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月5日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成蕾。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我们希望澳大利亚方面切实尊重中国的司法主权,停止以任何方式干预中方依法办案。


来源:海外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Mf-tqprojaNxrSn1uCB4A
编辑:马皖雪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40
【案例】



编辑:马皖雪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40
【案例】
                              

编辑:邓秋雨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41
【案例】
《光明日报》编辑董郁玉被拘一年后面临间谍罪指控

《光明日报》评论员和评论部副主任,著名媒体人董郁玉因涉嫌犯有间谍罪将接受审判。此条消息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到震惊。“间谍”、“特工”这类角色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只存在于影视剧里,我国的反间谍形势能有多严峻呢?当前境外反华势力针对我国的各类间谍情报活动更加活跃、复杂。渗透的领域更加广泛、目标更加多元、手法更加隐蔽。国内的极少数人由于受西方“自由化”思想的腐蚀和金钱的引诱走上犯罪道路为境外势力服务充当间谍,目前我们国家的反间谍斗争形势“极为严峻”。

来源:财经头条
链接: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3991770291/meded94b3033011qq2

编辑:吴漫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41
【案例】
美国记者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在俄罗斯被捕,俄当局延长对华尔街日报记者的羁押

本周,莫斯科法庭宣布延长对华尔街日报记者埃文·格什科维奇的审前羁押。11月28日,俄罗斯媒体在微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并称埃文·格什科维奇被还押候审,直到2024年1月30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埃文·格什科维奇第三次被延长拘留,面对间谍罪指控,他本人、华尔街日报以及美国政府都表示强烈否认。而他也是自冷战以来第一位因涉嫌间谍罪在俄罗斯被拘留的美国记者。

俄媒分享的一段视频显示,埃文·格什科维奇本周在一个白色的法庭笼子里听取了法官的聆讯,他身着牛子裤和格子衬衫,神情淡定。
俄媒还称,埃文·格什科维奇于今年3月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被捕,他当时正在收集一家俄罗斯国防工业公司的国家机密信息。但对此,但华尔街日报则认为,俄罗斯调查人员至今还没有公开提出证据来支持他们对埃文·格什科维奇的间谍指控,“对他的指控绝对是错误的,他的继续监禁是对自由媒体的无耻和无耻的攻击,这对自由社会至关重要。”



据华尔街日报介绍,埃文·格什科维奇在2022年1月加入华尔街日报之前,他是法新社和《莫斯科时报》的记者,同时还曾担任《纽约时报》的新闻助理。

为了表达对被羁押记者的关切和支持,华尔街日报纽约总部办公室内升起了埃文·格什科维奇巨幅照片,上面写着"I stand with Evan(埃文)."




来源:蓝海财经
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IKNMSV880519QQUP.html
编辑:秦克峰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0:42
【案例】



编辑:程正元
迁移: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12 16:44
【案例】

默罕默德·威沙早上是一名“记者”,下午是哈马斯指挥官


以色列军队发现了属于半岛电视台记者穆罕默德·威沙的一台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的照片显示,他早上是一名“记者”,下午则是哈马斯反坦克部队的杰出指挥官。他在与以色列军队作战中被打死。哈马斯宣布以色列又残杀一位国际媒体的记者。






来源:虚轴之庭(新浪微博)

链接:https://m.weibo.cn/status/500049 ... p;jumpfrom=weibocom

编辑:徐思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9 11:18
【案例】
瑞典以国家安全为由驱逐一名中国记者
据瑞典广播公司 SVT 与《哥德堡邮报》合作进行的 Uppdrag 文件审查报道显示,瑞典政府或已决定将一名中国女记者驱逐出境,并终身禁止她回到瑞典。据消息称,该记者十多年来一直在瑞典从事威胁该国安全的活动。
针对瑞典政府驱逐决定,该中国女记者的律师称:她驳斥了所有针对她的指控
报道称,这名未透露姓名的 57 岁女性记者自去年10月被瑞典安全警察拘留以来一直被拘留,她大约20年前来到瑞典,然后嫁给了一名瑞典男子,并在瑞典有家人。
直到去年109日,她每天都在自己的新闻页面上发表文章。
10月,根据瑞典《特定外国人特别控制法》,她被安全警察拘留并带到胡丁厄拘留中心。
Säpo 向移民法院表示,当局掌握的信息非常可靠。上诉人对王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去年1116日,瑞典移民局做出决定,将该中国记者驱逐出瑞典,并终身禁止回国。此后该问题被上诉至移民上诉法院,该法院在2月底的一份意见中表示,认为政府应确认移民局的决定。
上周四,瑞典政府决定驳回该中国女记者的上诉。该决定由司法部长 Gunnar Strömmer签署。
多年来,该记者与中国驻瑞典使馆及与中国政权有关的人士保持密切接触。
去年,瑞典外交政策研究所国家中国知识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特别点名了她。关于华文侨民媒体及其与共产党宣传工作的联系受到关注。
该中国女记者的法律代表律师 Leutrim Kadriu 谴责瑞典移民局和 Säpo 对他的辩护人客户的描述极其严重,但却基于不正确的信息。
报道称,这位中国记者于2005年首次获得瑞典签证,并于2008年获得永久居留许可。
除了担任记者外,她还带领多个中国政府和企业代表团访问瑞典,她还试图安排对瑞典各个部委的访问。
通过她活跃的协会,她还安排了一系列支持中国政权的活动,例如几个关于新疆的图片展。
该消息没有透露该名中国女记者的名字以及提及其他的受指控细节。
(本文综合 SVT、美联社、法广网等消息)


来源:纬度新闻
链接:https://www.weidunews.com/article/2024-04-08/3846.html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3 22:44
【案例】中国非洲认知战

【金山文档】 认知战
https://www.kdocs.cn/l/cgBvMOfOt2sI

来源:rfi链接:https://www.rfi.fr/cn/%E4%B8%93% ... %E6%88%98-%E4%B8%80
编辑:程正元


认知战.docx

300.68 KB, 下载次数: 1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