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08级新闻评论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4 23:10
标题:
2008级新闻评论案例集锦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12 23:55 编辑
刘洪波:稳定已是“政府消费品”
广东兴宁市大坪镇一些无“水库移民”资格的村民,上访要求水库移民待遇。
这不是无理取闹,而是要求公平。因为情况相同的邻村获得了移民待遇,他们提出一视同仁。政府不承认他们的移民身份,也不承认有“不一视同仁的做法”,于是“花钱买稳定”的游戏出场。
在北京,4名村民在火车站被镇长带领的12名工作人员拦住,谈判给予困难补助和承诺“回去后解决”后乘飞机返回。回去后自然是没有解决,于是村民要再次赴京,在兴宁火车站又被拦截、谈判,政府同意村民到广州上访,并由政府人员陪同。3名村民和15人“陪访团”来到广州,吃饭、游玩几天后回村。
客观地说,比起我们知道的一些上访遭遇,这个上访事件别有谐趣。没有威胁,没有关押,没有殴打,没有精神病治疗,有的却是好吃好喝,全程陪同,不上访的人可不会被如此热情款待。
我无意倡议大家都去效仿,以便获得政府的好待遇。这样的好待遇,并不牢靠。它只是手段,而手段可硬可软。谁会真的怕几个草民,正如获得了好待遇的上访村民所说,“他们不是怕我,是怕被上头批”。硬手段,软手段,只要上头不看到访民就好。
访民不能让上头看到,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上头本身就不想看到访民,只想看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访民就不爽;另一种是下头要主动隔断民情,不想上头看到真实情况。当然,也不排除上下同心,共造太平景象的情况。说到这些可能性,是希望人们能够客观分析,情况可能不只是当地政府要压制访民那么简单。
无论如何,“花钱买稳定”下出现了各种博弈。稳定成了一种“政府消费品”,需要就要花钱。谁上访,请谁吃饭游玩,或者解决一下问题,这是“花钱买稳定”;成立专班,严防死守,拦截抓捕,升级装备,昼夜戒备,关押看守,这也“花钱买稳定”。只是,软手段的购买,“稳定供货商”是上访者或者涉嫌不稳定的人,硬手段的购买,“稳定供货商”是限制上访或涉嫌不稳定者的那些人。
手段之软硬,也就是说向谁来购买“稳定”这种货物,本质上讲是可以便宜行事的。现在,事情多讲和谐,“人民内部矛盾”要妥善处理,涉嫌不稳定者可能有好招待。不过,何谓“内部矛盾”,何谓“敌我矛盾”,怎样算升级了,怎样算转化了,定义还在于一句话、一个情绪、一种习惯思路或者一瞬间的脾气,所以稳定这种货物是向涉嫌不稳定的人买,还是由“坚强柱石”供应,实在是难以预知。
地方官员说,“人民内部的问题用人民币解决”。这指的是向涉嫌不稳定的人买稳定,显示了“钱能解决问题”的一种信念。内部问题给涉嫌不稳定的人钱,非内部问题加大对“坚强柱石”的投入,也就是给惩罚机器钱,只是对谁花钱而已,问题总归不是问题。这是一种很乐观的想法,“稳定哲学”中的金钱万能论。
“人民内部问题人民币解决”,说法倒一下,就是能够用人民币解决的算人民内部问题,不能用人民币解决的不是人民内部问题。这可能使愿意用钱解决问题的人获得实际利益,但谁要是坚持自己的事情“不是钱的问题”,游戏科目就会从“花钱买稳定”转为“鸡蛋碰石头”,由“坚强柱石”来供应稳定货品。
稳定不再被视为社会内在的自然秩序,而是一种可以随时购买的物品,那么它也就成为一种完全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东西。只要政府不差钱,不愁社会不稳定,——这大概就是GDP越多底气越足的原因。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4 23:23
“人民内部问题人民币解决”,说法倒一下,就是能够用人民币解决的算人民内部问题,不能用人民币解决的不是人民内部问题。这可能使愿意用钱解决问题的人获得实际利益,但谁要是坚持自己的事情“不是钱的问题”,游戏科目就会从“花钱买稳定”转为“鸡蛋碰石头”,由“坚强柱石”来供应稳定货品。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404490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5-20 19:40
【案例】75
五岳散人:下跪的进化,悲剧的升级
2010-5-19 来源:东方早报
在政府门口跪下这种事,看来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继4月13日辽宁庄河市海洋村村民在庄河市政府门口集体下跪之后,据《南方农村报》5月18日头版报道,4月22日,广东化州新安镇大坡村梅子坑村小组的村民在化州市政府之前再次跪下,请求政府保证他们动迁之后的口粮田不被邻村侵占,以及请求放归因为田地纠纷冲突被拘留的6名村民。
从新闻图片看出,虽然这次没有那次前人下跪的人多,但时间与准备还是充足的,各种材料与临时制作的“冤”字麻衣齐全。而在这下跪的一个多小时之内,当地政府的准备也是充足的,不但没有领导人出来接见,还准备了摄像器材全程拍摄——这可不算是合影留念的一种,而怕是将来要是追究责任的话,可以作为扰乱国家机关罪的呈堂证供使用。
庄河千人下跪事件发生后,我曾经写评论说,“跪着是见不到市长的”。这话说得有点早,但实际上跪着的人也确实并没见到市长,该市长“被辞职”了。海洋村村民下跪诉求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了?反正现在没有后续报道,我们还不知道。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维权方式,所以最近这种事似乎是颇有几桩的。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这种类似于当年有皇帝的时候击鼓鸣冤兼滚钉板的手艺,最终会让其中包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削弱。您想啊,要是天天政府门口都跪着一堆人,大概就跟站着一样让人熟视无睹了,而且大家都会在这条下跪的路上进化着、狂奔着。
在这次下跪事件当中,下跪的一方进化到了充分的组织性与纪律性,让出车道等地而跪在道路两旁,有人负责身披麻衣而哭、有人负责递送材料,充分显示了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下跪活动。而当地政府则历经风雨、不动如山,不但可以就这么让自己治下的人民跪在门口长达一个小时,还能及时想起拿出摄像机记录这个时刻——不知这是为了年底的总结会预备材料,还是为将来秋后算账做做功课?两边都把这个活动上升到了一种相互都有应对的程度,并实现了协同进化。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协同进化的事情在不断发生着,基本都在这种领域当中。比如说自焚这件事,刚出来的时候无论是舆论还是当地政府都是当做很严重的事情来办。可自焚到了后来已经成了一种寻常事,各地也都应付有方,拆迁都带着灭火器了。
这种协同进化算不算悲剧的一种?应该说,在现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多少悲剧要想刺激民众与政府日渐麻木的关注力,必须要让自己更加凄惨才行。之所以我们现在还对很多悲剧抱有起码的关注,主要不是因为我们不够麻木,而是因为神奇的事情往往是越出越奇罢了。而像这种下跪的戏码,已经很难动人心魄、达到原本希望达到的目的了。
我这么说并非是不同情这些村民,而是说,在这样的协同进化之下,用这样的方式主张权利,恐怕成本会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并且这等于是助长了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以此提高的执政能力对于下跪,后果如何那也不用说了。
-----------
十年砍柴:下跪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399223
谢盛友:下跪,真的很美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372378
张鸣:下跪,关乎观念也关乎利益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066390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5-20 19:40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101972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5-20 19:41
官员们都进学习班专门学习过如何应付群体事件,当时教材里没有群体下跪这个案例,所以庄河市长就不知所措了,仕途凶险呀。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5-20 19:42
在混水里摸石头,终于摸回到封建社会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1 20:14
【案例】76
许知远:中国教育的溃败
——精神与价值贫困的年代
2010-05-20
第三排的短发女生说:「我二十一岁,为什么活得却像是四十一岁?每天都被很多压力裹着,论文、GRE、考研、找工作......」因为情绪激动,她的语速急促,像是迫不及待要把胸中的积郁释放出来,她的单薄身躯承受不住了。
这是北京大学的一堂讲座课,我是这堂课的讲演者,台下是新闻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多出生在一九八七年前后,在九十年代后期度过青春期。这二十年经济扩张、物质丰裕、资讯发达、中国日渐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死亡的二十年。
我们曾本能的相信,这种环境将孕育出更独立、更自由、对世界了解更宽阔的一代人,而他们将把中国社会带入一个新阶段。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这堂课程像是这一代人困境的某种缩影。在讲课环节时,我发现他们对世界所知甚少,十五年前我读书时被认定为必须知道的人类历史和重要人物,他们几乎都很陌生。
而在交流环节时,他们都抑制不住的表达自己的受挫感,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巨大压力,不相信个人的意志与力量,感到自己一直在遵循别人的要求而生活。诗歌、爱情、理想主义,这些青春必要的元素,在他们的生活普遍性的缺席。
接触的时间短暂,或许我的观察不可避免的带有偏见。两天后,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关于义乌工商学院的「超级毕业生」的报道。这所学校的副院长是个狂热学生创业支持者,学生最普遍的创业方式是在淘宝网上开办自己的小店,他们中最成功的一位叫杨甫刚,他二十四岁,刚毕业不久,却已月收入四万元,还雇用六位员工,其中一位还来自名校武汉大学。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此刻,他是这所默默无闻的学院的奇迹和希望。如今,这所学院正变成一所淘宝创业家的乐园,宿舍里堆满了纸盒子、接不完的电话,年轻人大部分时光都消耗在网上----他们是一群网路世界的小商小贩。副院长贾少华则对记者说:「延续培养精英的老思想,那是误人子弟。」
北京大学和义乌工商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个极端,却陷入同样的困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彻底缺失了。大学失去了独立性,不仅屈服与政治压力,也臣服在社会压力之下。而年轻人,这些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未来的新血液,一方面缺乏灵魂上与知识上的引导者,缺乏保护和鼓励,另一方面被提前推入赤裸裸的达尔文主义式的竞争中,被挤压和驯服,用自己的青春热情和创造力来交换生存哲学。他们没有被当作一个个人来看待,而只是巨大的经济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我理解那个北大女生的感慨。即使在中国最知名的学府,教育理念也很少被提及。这所大学担负着盛名,却早已交出了原则和信念。行政化与商业化,这两个趋势正扼杀掉它的生命力。它本应是中国最精英大学,为这个国家提供最杰出的头脑、最富批评性的观念、最具理想主义的青年。但它对于这一使命,视而不见。那些费尽心机考入这所大学的青年,在短暂的虚荣心被满足之后,发现了无穷的失落。
他们渴望在这里被启发,被引导,被激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东西,并寻找到自己最想走的道路。当这一切都没有时,他就只能成为流行观念的俘虏。他要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他要和很多同龄人在同样的社会标准进行同样的竞争,于是竞争就变得残酷无比,他越发迷失了自己。
我也理解贾少华的感慨和杨甫刚的选择。是啊,这样一所学院,既没有传统也没有现实的师资和学生的竞争力,它唯一的优势在于它背靠这个出名的义乌——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与其让学生在校园里无所事事的四年、或者学习那样僵死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及早进入社会。但很显然,贾少华误解了「精英教育」。中国大学从未给学生提供过「精英教育」,僵化、刻板、陈旧,不是精英教育。而他提供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再刻板、陈旧,却只是一种带有新的毒性的解药。
他使教育彻底庸俗化,事实上,他的方法没给学生带来任何新的价值,学生们只是提前变成了小商贩。他们的成功也是如此脆弱,就像《南方周末》的记者潘晓凌总结的:「最低的运营成本、最充裕的时间,再加上青春无敌的精力,这些全天粘在电脑前的超级学生们拥有难以复制的竞争力。」但是,义乌已有太多这样的勤奋小商人,或许他们的很多父母都是如此,那揦这所学院的存在还有何价值,另一座有个学院名字的批发市场吗?
在某种意义上,二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物质、资讯过分丰沛、精神与价值却如此匮乏的年代,也是一个技术手段不断增悤的年代,目的和意义却消失了的年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1 20:14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10202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1 20:16
鸟为食亡,将来的中国绝大部分是鸟人。
渗透的不仅是教育,也是这个扭曲的社会和跨掉的一代
别说在 高等学府就是在政府机关也都是利益之上,哪里还有理想及能和灵魂相关 的东西!现在只有靠良知去引导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1 20:41
思悠悠,恨悠悠,误国教育何时休?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5-30 19:18
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77
大人物打招呼,小人物打记者
又有记者被打了。昨天,广州多家媒体报道了《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7名记者采访广州市白云区一起沼气中毒事件被打的消息,那张记者脸上带着鲜红血迹的照片让人心痛,而打人者挥舞拳头打向记者的照片,则让人愤怒。
记者采访受阻扰不算什么新鲜事,阻扰者轻则抢录音笔、砸相机,或者将记者拎起来拖将出去,重则动手打人。但是,近期此类事件在广州却似乎有密集爆发之势,就在这次打人事件发生的前一天,《南方都市报》才就“两周发生3起打记者事件”进行报道,结果第四起跟着就来了,而且这一次受害者涉及3家报社的7名记者。
虽然我们都希望类似事情不要再发生,但它一定会继续发生,或早或迟,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打记者风险很小,成本很低。记者们多是文弱书生,有的还扛着机器,行动不便,而且他们志在采访,并不想打架,所以现场吃亏的总是他们。而从此前的个案来看,打人者(尤其是指使打人者)大多不会受到什么惩罚,顶多也就是干这脏活的保安被所在企业辞退。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打呢?
记者本来是去采访新闻事件的,结果因为被打,自己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角,真正的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报道却受到影响,以至于不能以最佳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很无奈。我们想了解这个社会,我们想看记者写的事实,而不是记者自己。但现在我们真正想了解的事实越来越难以在媒体上见到———例如举国关注的山西王家岭矿难死者名单,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知道,倒是隔三差五地见到记者昂着滴血的头登上报纸封面,这让人厌倦,也让人苦恼。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好的事,不希望让太多人知道,这就是那些人阻扰记者采访的原因。在实践中,要阻止媒体报道一件事,有几个途径。一是通过有关部门给媒体打招呼,这个要有一定的权力背景才能做到 ;二是花钱对媒体进行公关———也算是打个招呼,这个需要相当数量的钱,而且并不保证绝对有效果,因为虽然有媒体会因为顾及经济利益而放弃报道,但也有媒体选择坚持专业操守。至于对采访环节进行阻扰,乃至动手打记者,那都是既没有权力背景,也没有很多钱去公关的人才干的。和前两者相比,他们其实也是弱势群体。看看近期几起打记者事件的主体就知道,要么是保安,要么是小老板,没什么大人物———记者很少有机会直接招惹上大人物。即便惹上了,大人物也不需要动手打人,而只是打个电话。
诗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是现在,因为国家形势太好了,记者们在很多领域已经写不出什么好报道了,即便写出来,大多也刊发不了———因为被打招呼了。原本广阔的天地,只剩下点火灾、车祸、沼气中毒这些事情可以做做文章,却还要被阻扰乃至被打,报纸到底还要不要办呢?
http://zjc.zjol.com.cn/05zjc/system/2010/05/30/01664882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5 07:42
【案例】78
刘洪波:王家岭的献礼叙事
3.28山西王家岭特大矿难,将成为一个国庆献礼的重点主题。
这样说,肯定是有问题的。矿难是死人的事情,死人不可以献礼。
这一点,当然是共识。王家岭特大矿难之所以能够献礼,不在于矿难,而在于救援。这是一个产生了救援奇迹的矿难,153人被困,115人获救,死亡38人。
死亡38人,仍然是巨大的不幸,按照矿难的等级标准,仍然是特大事故,然而毕竟这里有奇迹。所以,献礼不仅可能,简直就变得必要了。
《山西晚报》的报道说,以王家岭为特大矿难为题材,暂定名《八天八夜》的影片正在研讨剧本,山西电影制片厂预计投资千万制作。
暂定的片名已经很明显,影片的主题将是“奇迹的诞生”,这符合献礼的意旨。然而,无论如何,矿难是首要的,救援只是其次的;大部分人被救出是成功的,38人死亡却仍然是巨大的悲剧。
作为献礼影片的《八天八夜》将要怎么拍呢?它将是撷取特大矿难中的一段华彩段落,它将不涉及矿难何以产生,也不涉及救援的全部过程,矿难频繁发生后面的巨大时代背景将被忽略,死亡的矿工将被忽略,八天八夜之前与八天八夜之后,甚至八天八夜之后仍在继续的救援都将不复存在,这样,一部献礼片就得以产生。
正如115名工人获救后舆论指出的,救援过程中的这次成功很辉煌,但不足以成为“坏事变好事”的转折点。如果说,这是人们基于社会经验而预为警戒,现在可以说,“坏事变好事”模式不仅继续,而且已经走到了无须顾及最终结果的程度,悲剧性的结局,38个矿工的死难,以及更多矿难中绝大多数受困者的死伤,都被一场救援中的喜悦片断取代了。
王家岭,这三个字首先是一个矿难的地点,然后才是救援奇迹的舞台,归根结底仍然代表着劳动的危险、企业组织的混乱、血煤开采……然而,现在由于救援中的一个成功片断,王家岭将要变成一个单纯的地名,乃至一个梦幻剧场,人们将从这三个字得到欢乐,生华美感,唱响激动的赞歌。
这是通过叙事策略而实现的,或者说是某种叙事策略希望实现的。通过删除和简化,然后是通过话语的覆盖和遗忘,王家岭这三个字的意味将发生置换,使你想到这个地名时,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不再是悲苦的命运,肮脏的血煤,而是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矿难因此成为光明涅槃的仪式,最终是一片澄澈的蓝天和由衷的感戴。
这里,可以“叙事权”希望怎样生成某种意义,决定人们的大脑,左右人们的情感,通过策略方式而完成对思维的洗涤、占领、攻掠、覆盖和替换。
我知道,在王家岭救援成功后,人们一直希望公布获救者名单,以便查核,这没有得到回应。我也知道,在王家岭救援中,矿工家属都有专门的工作小组一一劝慰,直到将家属劝返为止,153名矿工的家属,有153个工作小组,仅此投入就达到2000人左右,在劝慰过程中,即使获救矿工,都未能与家属联系。
我知道,王家岭矿难是一起责任事故,由违反安全规定的管理行为引起。这种管理后面,则是不在意矿工生命而在乎煤矿开采进度的发展逻辑。
得救者确实获得了良好的医治以及各种良好的对待,但这些待遇是因为矿工的生还,还是因为他们的生还具有献礼的意义呢?矿工获得良好待遇是因为“人本身”,还是因为他们具有证明救援成功和制度以人为本的使用价值?
献礼只需要矿难之后的八天八夜。这是一个矿难频繁发生的时期,艺术以及叙事的目光对此并无兴趣,无论是思考还是再现的兴趣都没有,却选中了一个救援片断,虽然成功是一种奇迹,但奇迹更意味着它是一棵独苗,但这棵独苗就承担了在记忆中置换矿难的重任。
悲剧变成喜乐,这是艺术的献礼,更是献礼的艺术。一个闪光点代替无数悲苦的连续剧,这是一以当百的献礼技法,更是一以贯之的献礼风格。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5 07:43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102834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6-8 18:35
【案例】79
这个“东东”不寻常
乔志峰
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炮轰记者无文化,但又对着台下人民日报社的记者说“记者是没文化,当然,人民日报的除外”。孙东东随之又抛出了医院“死人正常论”:“躺着进,竖着出,这不是正常的”,而“竖着进,躺着出,才正常”。他还表示,之前的那句口号“救死扶伤、施行革命人道主义”是不对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宣传,导致医患纠纷越来越多。(6月6日《南方都市报》)
“记者没文化,人民日报的除外”;医院“竖着进,躺着出,才正常”……继“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的惊世高论之后,孙东东教授再放厥词。这样的奇谈怪论虽称不上有多么的骇人听闻,但估计没几个精神正常者能够说得出口。也难怪有网友要将孙东东教授尊为当今B大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来进行膜拜了。
我曾经狭隘地认为,一个人能够以“东东”为名招摇过市,是很需要一些勇气和魄力的;而眼前这个“东东”不仅很坦然,甚而还要屡屡口出厥词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了,又怎能不让我佩服到呕出胆汁!然而,当我终于从一而再、再而三的“孙氏理论”所带来的震撼中醒过神来,我却有了更让我吃惊的发现——也许,这一切从头至尾不过是一个精心的“策划”?!
孙东东教授放出的这些个厥词,大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站在强者的立场上污蔑弱者。上访的“制造者”是强者,上访者是弱者,所以要说上访者“精神有问题”;人民日报的记者是所有记者中的强势者,所以要将他们从“没文化的记者”中刨除开来;医院是强者、患者是弱者,因此患者即使死了也是“正常”的……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当然是激起“弱势的大多数”的极度愤慨;而这个所谓的“极度愤慨”,让当事者在收获无数板砖和谩骂的同时,其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也得到了几何级数的提升!
莫非,孙东东教授之所以频频冒天下之大不韪拿弱者开涮,其目的恰如某些演艺明星那样,故意在制造话题爆炒自己?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东东’之腹”了;然而,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那些话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孙东东“社会名流”的基础。试想,在抛出“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的名言之前,社会上有几个人听说过孙东东呢?而现如今,这个“东东”是那么的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此次的“记者没文化论”和“死人正常论”又再次占领了“舆论高地”,效果依然相当的好。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孙东东教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会随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当很多人在为一位名校教授的厥词气愤不已的时候,可曾想到自己可能已经成了别人出名的垫脚石?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想要出人头地是越来越难了——不仅需要像凤姐那样无与伦比的勇气,也需要像某些顶级演员那样具有不断制造骇人话题的心计。而孙东东教授在我看来似乎两者兼具:他的睿智和谋略,简直不输于大军事家“孙子”;他的大智大勇,更是无愧于“东东”的嘉名。“孙子”+“东东”,这个“东东”不寻常,想不流芳百世都难哪!
可是,热闹都是别人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当我们遭遇“孙子”这“东东”,我们又何必跟着瞎掺和呢?我们愤怒了、怒吼了,不仅没人当回事,老谋深算的“孙子”们还很可能躲在暗处偷着乐呢。忍一时风平浪静,在特定的时代我们不妨多多发扬阿Q精神——不就是“竖着进,躺着出”嘛,人终究是要死的,谁都有“躺着出”的那一天,再聪明的“孙子”也难逃自然规律。这样一想气就顺了。任“孙子”们折腾去吧,我们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6-8 18:35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102990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0-6-8 18:35
这个评论标题做得真好,我自愧不如。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2 23:50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12 23:53 编辑
坎坷啊!《蜗居》的可怕在于真实
一个青春和城市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的故事,一部反映当今大陆社会都市沉沦的实录,很少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像《蜗居》这样引发了如许多的唏嘘、感慨和无奈,一直触动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却在经历了删节、禁播等一系列风波之后,又被中国广电总局官员李京盛在公开场合痛批低俗、负面,“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这位官员的这番表态,引发了他始料未及的强烈反弹。有评论质问这位官员,眼里除了性,还有什么?还有人指斥广电局官员批《蜗居》靠官场炒作,本身就是一种官场陋习。网友批评更是风起云涌,一波波的网友发起人肉搜索,要“人肉”一下这位官员“蜗居”了吗,住了多大的房子?
应该说,《蜗居》故事情节大体上是客观的,该剧以“买房”为切入点,直面大陆社会三大热点问题:房奴、第三者和反腐败,整个剧作,道尽了生活的百般滋味,遍显了生存的百样人生。剧中的涉性情节也远比大陆的诸多卖座电影电视剧含蓄。但是,这样一部贴近生活真实、故事生动曲折、台词犀利有力的大众娱乐产品竟然命途多舛,还被横加指责,大肆挞伐,也难怪公众腹诽。
对这样一部现实感极强的作品,官员的轻率批驳,难逃公众的一系列质问:
《蜗居》是歪曲了大陆的社会现实,还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当下的光怪陆离?《蜗居》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场腐败、权色交易现象“负面社会影响”大,还是《蜗居》所反映的官场腐败和权色交易“负面社会影响”大?《蜗居》反映的几代人的住房问题困境,难道不是与腐败并存的社会问题?
很巧的是,就在房奴电视剧《蜗居》热播和争议一再升温时,大陆官方11日发布消息称,11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创年内最高纪录。另据报道,北京二手房价进百万时代,市民感叹两辈子挣不出房钱。可以想象,在高企的房价背后,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商以及官员和风情女子间的现实勾结以及交易程度,定然远远超过电视剧所描述的轻描淡写。
《蜗居》的毛病恰恰在于太真实。由于人物太过典型,故事太过真实,有网友甚至直接发帖将剧中主角与现实一一对号入座,如房地产商陈寺福应是周正毅,甚至连剧中市长秘书宋思明的车牌号“江A00029”,也和上海前第一秘书秦裕的沪A00029一样。而海藻的原型则是东方卫视的一位知名女主持陈某。
《蜗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向公众展示了一个荒诞的现代城市生存逻辑: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的重压面前,出身贫寒的人仅靠坚强生活、自强不息,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荒诞的逻辑下,心比天高的海萍,渴望在城市拥有自己房子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逐渐丧失理性的过程;与世无争的苏淳为了房子不得不借高利贷、泄露公司商业机密,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了让海藻变作“二奶”的推手。而更可怕的是,这种荒诞的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偏偏有太多真实的注脚。
这部电视剧几乎是把真实社会刺啦啦直接裁剪了一块挂在那里播放了起来。
这样一台人间生存、生活与欲望纠葛的大戏,犹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让芸芸众生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俯瞰自己的生活,有机会从麻木的生活状态中苏醒。也让那些沉醉于“GDP”高速增长,沉醉于“盛世景象”的官员刺痛,让他们有机会面对普罗百姓的真实生态。正因如此,一些官员的疑虑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们担心的不是怕老百姓受了误导,怕的是因监管不严让电视剧引发了民众的怨气而丢了自己的乌纱。
但是,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这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陋时,需要做的不是打破镜子,让电视剧和电影回避现实粉饰太平。需要做的,应该是直面社会背后的本来面目,是消灭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社会的荒谬,让民众通过努力能够看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和安居乐业的希望。
http://club2.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159751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09-12-19 13:06:08 编辑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点评精到,支持!
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的重压面前,工人、农民、农民工、公司的小职员等社会底层的人们都在为生存挣扎,《蜗居》像一把利刃剥去了盛世大国与和谐社会的皮!仅仅展示了一点点真实的社会现实。
其实现实中的大陆官员大都不像宋思明那样对待女人,他们和刘备一样,瞧不起女人,信奉女人是衣服,穿烦了就换下一件。他们大都视女人是玩物和工具,所以有交换情人、共享情人的习惯。
另外,大陆的情妇们也没有海藻的素质,他们甚至也把自己当作玩物和工具。
说《蜗居》真实,真是的太高看了大陆电视剧的整体水平。
某些官员的好恶与老百姓刚好相反,他们总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考虑问题,如果老百姓手中有选票,他早就应该滚蛋!
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的重压面前,出身贫寒的人仅靠坚强生活、自强不息,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部《蜗居》,浓缩了多少城市家庭的生活现状。这是一部近年来极少见的非常优秀的反应现实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该剧肯定会被评为明年的最佳影视作品。
20年内除了台湾的连续剧 流星花园 让我值得一看外,就是这部好片子了。强烈支持!!!
如果要说不真实,那就是对于贪官残存人性的幻想。事实上,宋思明这样勾结奸商,抱养2奶的贪官俯拾皆是,而像他那样有情有义的却几乎没有,一旦出现危机,最可能的做法是山东段书记那样:杀人灭口,保全自己,然后向领导“深刻检讨”。
我们需要现实主义。蜗居受欢迎与“被批”,恰恰因为是现实主义。
多来点现实主义的作品吧!
由于众所周知的国情,这部片子在反应现实的方面还有所保留,更谈不上升华了,现实远比片子所反应的残酷,但即便如此,依然令官人们如临大敌,这盛世之象还真是纸糊的,嘿嘿。
如今很多电视剧,主人公都出入豪宅,生活阔绰,这才是当今的真实写照!“蜗居“丑化现实,该批!!!!
如果我们像阿Q,自己癞头,忌讳别人说光、亮,那么这个人已经病态了。我不知道司长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单位,如果代表单位,那就已经是阿Q了,我们整个国家、国民都是阿Q了。
虚伪、丑恶、腐败、专制的清廷统治阶层,肯定最嫉恨真实有如利刃剥画皮般的《官场现行记》。
佛语云:心里有花看什么都是花,心里有鬼看什么都是鬼!
2009-12-19 13:04:21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2
每个贪官都是“杂文家”
乔志峰
重庆一官员受贿266万被捕,常写反腐倡廉杂文。重庆渝中区某局建房办主任徐鸣,利用负责本单位建设项目的机会,15次收受承包商或供货商“好处费”,总计受贿266万元。徐鸣在上世纪90年代喜欢写杂文,都是以反腐倡廉为题材,文笔犀利,针砭时弊,很有个性。(12月16日《重庆晚报》)
一位文笔犀利的“杂文家”,最终却沦为了可耻的贪官。意外吗?一点也不。世上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多了,更何况人还是会“变”的。惟一令人好奇的是:徐鸣当年写下那些针砭时弊、文笔犀利的文字的时候,是否料到自己将来也会重蹈贪官前辈的覆辙?当他终于开始大肆受贿的时候,又是否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激扬文字”?!
贪官和“杂文家”,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身份,在贪官徐鸣的身上得到了奇妙的统一。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甚至,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官场就会发现,其实每个贪官都是“杂文家”。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杂文——而这些,正是贪官们最擅长的!
贪官们在大会小会上的讲话是好“杂文”。他们的每一次讲话,都是那么的义正词严,都是那么的掷地有声。尤其是讲到廉政的时候,他们更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如果将其讲话整理出来,虽不至于字字玑珠,却也导向正确、说理透彻。例如胡建学曾这样解释“钱”字:“钱”是什么?“钱”就是两个持“戈”的士兵守着金库,伸手就要被捉。说得多深刻啊,说得多精辟啊,谁能说这不是一篇绝妙的微型杂文呢?
贪官们在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是好“杂文”。只要有一官半职,每年总要有几篇文章面世——有的是自己写的,有的是秘书捉刀。这些署名文章跟会议讲话相比,更是高屋建瓴、立意高远,要多正确有多正确,要多豪迈有多豪迈。或探讨如何“执政为民”,或分析怎样“廉洁奉公”,写到动人之处,更是有催人泪下的功效,简直令大多数真正的杂文家都自愧弗如!
实际上,贪官们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篇好“杂文”呢?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今天一套、明天又一套……此种两面三刀宛如精神分裂的举止和表演,无不透着股子幽默和讽刺的意味,分明是对杂文特色的最生动诠释——说贪官们是“活的杂文”,恐怕也不为过吧!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93918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杂交品种而已
是的,是杂家,大杂家,且杂的不行了,非“杂种”一词能涵盖其优秀特质。
最新版省部级腐败官员一览表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28901.html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3
杨连宁:房价只是病相,权力资本化才是病灶
有房的盼房价只涨不跌,没房的盼房价只跌不涨。仅一个失灵的房价,就令中国人五迷三道,引发了普遍的焦虑与费解: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房子会弄出天价也弄出民怨,令世人大跌眼镜?或者说,房地产大病缠身,其病灶何在?我一直认为,房地产不过是中国整体经济的一个浮标,表面是价格异常,实质标示出中国经济机体是个举世独一无二的独特异体。就像能弄出天价也弄出民怨的绝不止房价,中国的粮油菜肉、水电油气、车价路费、电信网络、医疗教育等等基础消费价格,与收入相比,也都是举世最高、最损民生的。所以,要想解释怪诞的房地产,必须解释异相丛生的中国经济。房地产仅是中国经济的病相,病因在整个机体。换言之,房地产之所以能成为怪胎毒瘤,病灶病理在经济机制的不合理。
莫之许归结了中国房价飙涨的三个成因:1,政府垄断土地;2,财富偏向少数;3,消费品变成投资品。他又归结了中国整体经济的瓶颈问题为“三国”:1,国有垄断企业比重过大,占用资源过多,靠垄断价格获益过多;2,国有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改革不够,导致价格与要素配置失灵,持续转移国民财富;3,国有行政、事业体系缺乏法治约束,效率低下,浪费财政资源,加剧贫富分化。莫之许认为,这“三国”仅是病相,病因则是不受市场约束的政治权力。对于一个权力搅市场的半吊子市场来说,房价创出怪诞与大多数民生消费品涨成天价、涨出民怨一样,都源于经济机制是国家垄断资本。平心而论,任何经济体都是利弊同根,损益共生的;一向倍受瞩目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目前倍受诟病的价格失灵,利益失衡一样,都源于顽固的官僚资本主义机制在中国的复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近代以来,官商一体的权力资本在中国既引领变革,也阻碍变革。法国学者白吉尔揭示中国近代史说:“每当执政者有能力主导经济现代化朝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时,官僚资本主义模式就会再现。”为什么会顽固再现?因为中国始终是“被现代化”的,被动变革决定了中体西用式的简单结合——“中体”即本土的官僚体制,“西用”即接纳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因而,再现复活为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先易后难式渐进变革的自然结果。除非学日本明治维新主动变革,先难后易。先更新观念变革政体,再学习资本主义——日本的“和魂洋才”终于成了“洋魂和才”。
中国以少数文官治理文盲大众的官僚体制举世无双,遗传的是精英权力自我合法化、自我合理化的官僚专政。当然,前现代国家,也都是信仰权威与服从管束的机制,直至近代西方创造出可选择、可问责、可弹劾、可监督的法制国家,权力的自我合法化、自我合理化才被打破,国家变为官民契约与纳税购买服务的机制。而中国呢,还停留在信仰权威与服从管束的状态,权力合法与否、合理与否不由授权人界定,而由掌权人自我界定。什么叫权力的自我合法化、自我合理化?就是政府自我授权,自诩高明,自封正确地行使公共权力,也就导致权力缺乏民意约束,天然地偏向于自身利益。这里所谓自身利益,主要不是指官员中饱私囊,而是布坎南所指的政治人跟经济人一样,天然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当房价等基础消费品价格一路飙涨,涨到比价失调、民怨沸腾时,经济病相看似成因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只是大家讳莫如深,不愿点破。点破了就是:价格失灵是因为市场失灵,权力显灵。本应退出市场竞争,只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平裁判的政府,不守本分,不务正业,反倒理直气壮地全面扎根市场,旗帜鲜明地要“主导产权、控制命脉、垄断资源、占领上游、支配关键、掌握要素”——这些文件语言翻译过来,就是要强化垄断权力搅市场,紧握权力资本与民争利。为什么?因为缺乏民意约束的政府必然会“主导经济朝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国经济的病灶病理要说简单,也就这么简单,简单在官僚资本主义机制的复活与再现。
上述经济机体的病灶,用数字表述,可能你更好领会:中国经济多年平均增长9%,而政府税收却连续多年平均增长20%以上,这是不是超额征缴?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万亿,2007年即翻番5倍到超5万亿。这短短7年间,大众收入翻番5倍的有几人?世界各国行政成本占GDP的平均比例约5%,国际义务最多的美国也不过9%。而中国的行政成本,2005年已高企至世界之最的25%。在国家至上、国家神圣的国家主义宣传掩护下,真实的市场利益分化,已由一贯的官贵民贱、官纳民奉传统,复活为官富民穷、官肥民瘦了没有?这些病理,不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复活是什么?
病灶找到,病理也就一目了然了。包括房价在内的基本民生消费品的怪诞飙涨,不过是权力资本在变本加厉地抽取民脂民膏罢了,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93918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用数字表述,可能你更好领会:中国经济多年平均增长9%,而政府税收却连续多年平均增长20%以上,这是不是超额征缴?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万亿,2007年即翻番5倍到超5万亿。这短短7年间,大众收入翻番5倍的有几人?世界各国行政成本占GDP的平均比例约5%,国际义务最多的美国也不过9%。而中国的行政成本,2005年已高企至世界之最的25%。在国家至上、国家神圣的国家主义宣传掩护下,真实的市场利益分化,已由一贯的官贵民贱、官纳民奉传统,复活为官富民穷、官肥民瘦了没有?这些病理,不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复活是什么?
哈哈哈哈!高!实在是高!
见血一针!!
——好文章!!观点犀利深刻,一针见血;文采也好,行文流利,文意贯通,有阅读快感。佩服!
真是好文章!
我拜读并且收藏!
好文章!且短而深刻!一针见血!不像有些文章洋洋洒洒说了半天不知所云.
权力资本才是病灶 ====那权力资本的病灶是什么?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4
刘洪波:我们的监控器识大体
12月12日,昆明通报了一起嫌犯在派出所自缢身亡的事件。事件发生在当日凌晨,晚上已由警方通报“初步勘验”结果,可称及时,这是值得肯定的。
通报的情况是,盗窃嫌犯刑鲲12月11日在销赃时被扭送到公安机关,当日中午五华公安分局小南派出所对其留置盘问,刑对盗窃犯罪事实供认不讳。12日凌晨4时许,被投入候问室,7时许被发现自缢身亡。
拘押场所发生自杀身亡的事情,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闻了,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拘押场所是一个自杀高发地带。这种奇怪的状况,当然是令人难以理解,然而,理解还是不理解,大概也只是习惯的问题。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说的,很哲学,很思想。但这也可以是写实,不只生路是如此,“死路”也是这样。俗话讲“死路一条”,但其实成功的死路是多种多样的。拘押场所本来没有死路,但现在,走的人多了,也成了死路中的一条。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是描述刑讯的痛苦的。昆明这个派出所自缢事件,通报说警方并未对其刑讯逼供,这就是说没有“求生不得”的问题。但“求死不能”,实在是拘押场所的基本要求,昆明警方没有做到。我不能说这是派出所为嫌犯有意留下了一个“能死”的后门,只是客观上确实就是这样的效果。
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拘押场所的死亡,以至于“没有刑讯逼供”,死在拘押场所就基本上没有愤怒可言了。这就可见,我们是多么易于满足,或者说多么能够容忍,又或者说,人命多么卑微。
在警方的通报中,我们看到了沉痛或者检讨的表示么?没有的,我们看到的只是领导在批示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警方甚至赞许自己“历来对执法规范化和内部办案安全是高度重视的,态度是坚决的,措施是有力的,要求是明确的”。这好像进一步证实了拘押场所可以算一个死所,所以只要“没有刑讯逼供”,位置就很“主动”。
但警方没有办法提供嫌犯自缢身亡的监控录像,解释是“候问室内的摄像头安放在房顶,位置较高,导致候问室内留有视线死角”。这当然也是不新鲜的,我们已多次见到监控录像的巧合性无法提供,要么是有死角,要么是设备坏掉,所以再出现一次也无妨。为什么关键时刻监控设备总是要坏掉,关键位置监控设备总要有死角呢?不妨作为一个待解之谜吧,但我们对监控设备的“及时智能化”或者识大体顾大局,实在是心领神会了。
这次死掉的嫌犯刑鲲,可以说是累犯,四次因盗窃被判刑,坐牢时间分别1996年7月至1998年1月,1998年3月至2000年1月,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5年刑期,不知为何加长了,因为狱中加刑?),2005年8月至2008年9月。从这个履历,可以说这是一个出狱即作案的人,然后又总能被高效率地侦破、起诉、审判。这一回,9月释放,10月7日作案,12月11日才被捉住,已经算隔得很长了。但捉得慢一点,死得却很快,而且他总是应验“伸手必被捉”,偏偏这一回死在看守所,却既没有被捉,甚至还恰好寻到了监控设备的死角。在外作案屡屡不能逍遥,拘所自缢却能一次成功,这运气真是令人感慨。
当然,“没有刑讯逼供,嫌犯在监控器死角自缢身亡”还只是“初步勘验”,也就是说,还不算最终结论。警方与检察部门正在进一步勘验及尸检、对相关民警进行调查询问和善后。想必,如果没有太多的疑问,“初步勘验”的结果就会成为定论了。
这个老在监狱来来回回的嫌犯,自杀的动机是什么?是怕坐牢呢,还是对自己突然对自己老是盗窃被捉感到羞愧?自缢的方法是什么?候问室是否有人值班?想必,答案也总是会有一个的。
令人不能不感慨的是,拘押场所的自杀是如此完美成功,而监控设备又总能“无法提供录像”。莫名的死亡、轻巧的解释、识大体的监控设备,实乃天作之合!这样,拘押场所不因为走的人多也便成为一条死路,简直都说不过去呢。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93918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标题可否改为:特殊场所监控器 关键时刻识大体?
监控器难道归刘兄们所有?
这种现象在中国见多了,不足为奇!
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确实成绩斐然,最让老百姓放心的就是胶水更粘了,鞋带更牢了,坚挺的人民币更加万能了!
=======================
千年一遇的盛世,有xx的坚强领导,那奇迹不是普同人可以想像的。
监视器可以有死角,
可以死机,
所以,就会死人。
刑鲲太牛逼了,纸币开锁。
监控器不只是识大体顾大局,而且绝对讲政治通党性。
谁说我们没有创新能力?我觉得应该拿个什么发明奖。
1。纸币开了锁了——至少比pb里的强太多了,t-bag的手被砍得太冤。
2。鞋带能吊死人——见过美国黑人的大脚,很想问问他们的鞋带有多长?
3。眼神犯了罪——估计全世界的男人都要被抓,眼睛老是盯着女人的胸脯,腰,屁股看,绝对会被判眼神强奸。
令人不能不感慨的是,拘押场所的自杀是如此完美成功,而监控设备又总能“无法提供录像”。莫名的死亡、轻巧的解释、识大体的监控设备,实乃天作之合!这样,拘押场所不因为走的人多也便成为一条死路,简直都说不过去呢。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5
反思《三枪》:是我们播下了跳蚤
刘松萝
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张艺谋启用小沈阳的时候,大家本以为他是想拍一部有些品味的通俗片。不想张艺谋竟然用小沈阳所短,毫无顾忌地走上了恶俗之路。
评论家们的抨击很有道理,不过说的太晚了。现在的问题在于,是什么原因让张艺谋从优秀走向平庸,又从平庸走向恶俗?
有人说,是因为创作不自由。不错,女作家六六写的电视剧《蜗居》就被禁了。但在此之前,她的《双面胶》还是能够播出的。自由是需要争取的,但在自由欠缺的时候作家和艺术家的追求与责任感也是不可少的。事实是,并没有人用枪逼着张艺谋去拍无聊的影片,张艺谋也远没到不这么做就吃不上饭的地步。
除了自由的缺失之外,劣作的出现还有更多的原因。
首先,整个社会误解了市场经济的精神。即使按照经济人假设,经营者有权在法律的范围内争取利益的最大化,社会仍然可以对经营者的行为作出评论。令人不解的是,在评论一部影片时,最重要的部分竟然是投入了多少资金,回收了多少票房。作为对比,我们有时虽然谈到汽车巨头、家电巨头和计算机巨头,那也只是强调她们的实力雄厚而已,并不关心她们赚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巨头生产的产品,我们是可以评头品足的,而对于获得巨额票房收入的影片,反倒无法批评了。把电影制作变成纯粹的金钱投入和产出,多少有些厚颜无耻。
其次,中国一直缺乏正常的文艺批评。改革以前是批判毒草,赞扬样板戏。改革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是一团和气与互相吹捧。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电影评论变成了营销的手段之一,其品格还不如广告。只要是大财团、名导演的制作,就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要是获得高票房的影片,就可以一白遮千丑。出于对大师的渴望,我们把一些有点奇才和怪才的人奉为大师,无原则地加以吹捧。我们在奉行很糟糕的双重标准:有时把大师当做艺术的践行者,而在出现破绽的时候又说大师在娱乐,在赚钱,无可厚非。
再其次,对文艺作品的包装被滥用了。即使在纯粹的工商业领域,过度包装也要是受批评的。在电影界,却可以通过广告和媒体的疲劳轰炸,把资质平平的演员包装成明星。可以说,这个过程与洗脑并没有什么不同。媒体的报道常说,某一部电影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加入了什么样的元素,取得了观众的好评。这本来只是策划的文案,媒体却把制作者的意图说成是效果,强加到公众头上。
张艺谋走过的历程,就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张艺谋曾经对电影的色彩和画面有着独到的感悟,他的作品中有些瞬间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同时,他的影片不但形式大于内容,而且过于功利,很多画面直白地显露出创作的意图。在一个正常的创作环境里,张艺谋是可以提高的,甚至是有可能成为大师的。由于媒体的过度爱护,张艺谋的开端就成为他的最高峰。按照商业用语,就是高开低走。一些国际和国内优秀导演在看似不经意中所显示的细腻的表现力,以及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是张艺谋从来也没有达到的。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的社会良知不见了;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始,他的艺术功力和鉴赏力衰退了;到了《三枪拍案惊奇》,他作为艺术家的荣誉感即使不是荡然无存,也所剩无几了。
对于劣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当然要负主要的责任。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要反省的是,作为评论者或者影片的最终消费者,我们过去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我们一面在欺负各路商业巨头,对汽车、电视和计算机的质量提出苛刻的要求,一面又对电影的制片人和导演卑躬屈膝。我们动不动就说,导演不容易了,演员不容易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糊弄我们太容易了。我们看完了伪劣之作以后,还要为制片方的巨额收入喝彩。我要问的是,这算不算被人骗了,还要替别人数钱啊?
最新的进展是,《三枪拍案惊奇》的票房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面对如潮的恶评,制片人张伟平昨日接受采访时说:“所谓披着专家的外衣在那儿胡说八道的人,他们根本就不懂电影,他们道貌岸然地在那儿胡说八道,根本就不用听。”并且表示,电影圈的很多人对他和张艺谋就是5个字:羡慕嫉妒恨。
对此,我们应该有所觉悟了。
过去,并没有很高哲学和文学素养的人们,喜欢重复德国诗人海涅的话:“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我曾经反问过:假如我们直接播下跳蚤,结果又会如何呢?看来,今天中国电影业的现状,就是我们播种跳蚤后的收获。
其实,也用不着引用西洋的格言。成书于明代中叶的《增广贤文》就告诉我们:种麻得麻,种豆得豆。这句话后来演化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的不是麻,不是瓜,也不是豆。我们种的,是狗尾巴花。
最后,鉴于以前不断地指出演艺界的问题,我可以卸下“我们”这个包袱,转过身来说:是你们播下了跳蚤……
2009.12.16.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93918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支持本篇的立论,虽然我对张艺谋上面所列的电影一出都不看。
(看过他的《红高粱》《大红灯笼......》《菊豆》《千里走单骑》《秦俑》)
玩恶俗票房拿了一个亿,到哪讲理去?
一堕落就来钱。
玩恶俗票房拿了一个亿,说明恶俗有深厚的基础!脑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扎堆了
想想吴宇森的赤壁, 不觉得也很恶俗吗? 票房呢? 好莱坞的片子恶俗的也不在少数。 习惯了就好。
现在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是离真实越远越安全!
假如我们直接播下跳蚤,结果又会如何呢?看来,今天中国电影业的现状,就是我们播种跳蚤后的收获。
《三枪》就是一部恶俗之极的**片!**导演用**演员所演的**电影!
票房过亿不等于影片高质量,三级片假如能公映的话票房收入比《三枪》要高得多!
我们种的,是狗尾巴花。
++++++
我想,狗尾巴花至少还质朴。我看种下的是跳蚤,收获的是散发着恶臭的腐尸。
《三枪》看得俺挺开心的,这就行了。难道看一场电影要等同于上一堂哲学课才行吗?电影最本质的功用是娱乐。老谋子深谙其理。所以各类片子拍的得心应手。反观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业内人士,你们能有什么拿的出手的的作品。可不要又说鸡蛋与母鸡的理论,业内人士这样讲是让人不齿的。
引郭德纲的相声“观众笑不笑跟我没什么关系,我的相声起到教育意义就行”(大意,原文记不起来了),难道那些批张德业内人士要“观众娱不娱乐跟我没什么关系,反正我的电影深刻了、艺术了”吗?对这样的电影我的一个字,“呸”,两个字“呸呸”,三个字“啊呀呸”!
我们的大导演正在在远离现实、远离社会,没有了社会责任感,没有了人性。拍出如此低俗的片子。美国大片还要表达人世间的真善美,还要展现人性光辉的一面,而我们的国际级的大导演却堕落到如此地步,让人汗颜。
《三枪拍案惊奇》的票房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
=======================================
“此地人傻钱多”的最好写照!
从《英雄》、《无极》.......骗了一次又一次,骂完了照样上当不误,对这样的种族,我觉得没有必要再鄙视他们了!对着一头猪骂“猪”有意义吗?
楼主还是不要用"艺术家"三个字为好.
很多美好的称谓都因被滥用而臭大街了.不用它来称呼那些名不副实的人,算是对这个称谓最大的尊重了.
老师 教授 专家 学者 小姐 领导 作家 艺术家..........还有几个没被糟蹋?
这部片不可能过亿。一是民生银行的送票,二是上级有命令每间影院都要给他60%的影厅,三是虚报票房。
张艺谋,我真为你脸红。
小沈阳的“长”恰恰是张艺谋所需要的“短”嘛!
缺乏独立思想的人。但是在这片土地上独立思想的代价却是致命的。
在《成都商报》上看见一篇评价《三枪》的文章,总而言之,就是“恶俗”,该文章引用洪晃的话说:三枪谁看谁傻比,并赞扬洪晃“一针见血”。
我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牧人使他们走差路,又毁坏了他们前进的道路!
如果艺术的成败是以收入来衡量.那么钢管舞,脱衣舞是艺术的顶峰了.
我以为张艺谋还是有点才气的.竟然拍如此低俗的东西.真是脑子有问题了.
有人说,是因为创作不自由。
+++++++++++++++++++++
是不自由还是没有创造力,你拍个比《2012》还好的电影,会被禁?
你拍个《泰坦尼克号》那样得片子,不是都在中国上映了吗?
没有能力,就说承认。
张艺谋的片子那个好看呀?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