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影视概论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7 11:00
标题: 影视概论案例集锦
【案例】
湖南卫视:明年不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
2011-09-17 03:39:35 来源: 网易娱乐 有23625人参与

16日晚,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主任向媒体证实,湖南卫视明年将不再举办选秀,这也就意味着新科冠军段林希有可能是湖南卫视选秀史上最后一个冠军。

网易娱乐9月17日报道 (文/小易)此前有消息称,由于《快乐女声》严重超时,湖南卫视台长欧阳常林被总局叫去“喝茶”,并牵连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两档节目。16日,有网友发布了“广电总局关于‘2011年快乐中国快乐女声’严重超时等违规问题的通报”的截图。16日晚,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主任向媒体证实,湖南卫视明年将不再举办选秀,这也就意味着新科冠军段林希有可能是湖南卫视选秀史上最后一个冠军。
在《快乐女声》上星播出后的第三周,有消息称,由于《快乐女声》超时严重、湖南卫视台长欧阳常林被总局叫去“喝茶”,并牵连到随后播出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两档节目。
自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引爆选秀节目后,广电总局对选秀类节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节目内容、选手品行、演唱歌曲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并明确规定,选秀类节目不能在晚间7:30至10:30分的黄金时间档播出,总时长不能超过90分钟;不允许设置短信投票获取奖品等。
2011《快乐女声》7月15日首次上星,超时90分钟,随后遭遇总局口头警告;第二期节目保证在时间限制之内播出,但精彩程度大打折扣;之后湖南卫视冒险节目再次超时,以至于负责人欧阳常林前往北京请罪,并牵连到两档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
16日晚的快女总决赛结束后,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向媒体证实,因为今年快女节目超时等原因,国家广电总局日前已经通报,停止湖南卫视2012年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明年不管是“快女”还是“快男”,明年都不会再有。李浩表示在接到国家广电总局的文件后,湖南卫视认真吸取教训,全力整改,并通过精简赛制、精练内容、控制时长,在多期节目中植入了慈善、环保、感恩、成长的积极主题,“快女”终于如期完成。
李浩还介绍,湖南卫视近期内将推出一系列创新节目,涵盖家政服务、伦理道德、公共安全等内容。

http://ent.163.com/11/0917/03/7E4GD0R700034LF3.html

这则新闻不许跟帖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7 11:02
【案例】
抗战剧有多少真实性可言?   

2011-09-15 19:45:59|  
 

 

王锦思

 

九一八来了。不久前,人民日报媒体痛批抗战剧戏说史实:警惕娱乐埋葬了历史。笔者王锦思也深深认识到,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比,国人常常这样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军事不行看经济,经济不行看体育,体育不行看文艺。即使上述领域自认为都行, 也要让文艺成为最后一道虚设的心理防线。

抗战影视无疑兼具武打片和枪战片的双重功效,直白简单地使观众得到了娱乐和教育作用,粗浅掌握了有关抗战的启蒙知识。但是这些文艺作品虚构情节, 夸大胜利事实, 掩饰失败落后, 满足超英赶美、打败日本的急功近利心态,以此扭转历史的遗憾。但是往往曲解悲剧,以戏说历史的喜剧色彩取悦受众,讲究善有善报,功德圆满,清一色是人民战胜敌人,正义战胜邪恶,以大团圆落幕,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悲悯情怀和哲学深度,跳不出臼套。虽摸不着,不能真看见,但却投资少,见效快。中国人外形与白人相差大,酷似日本人,于是日本人就一再成为抗战文艺的玩偶和丑化的对象,并勾画了许多智勇双全,堪比孙悟空的抗日英雄,甚至可以达到百战百胜的境地。

中国人心中的鬼子形象是拿着三八枪、戴着布条军帽、哈着腰偷偷摸摸,最后撒腿就跑或跪地求饶。应该说是历史书和电影、小人书给人们这样的认识。近些年来,抗战文艺作品高潮迭起,红色经典电视剧荧屏热播。从《烈火金刚》到《小兵张嘎》,从《吕梁英雄传》到《铁道游击队》,都新瓶装旧酒,乔装打扮老剧重拍,引领人们进入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接受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最近又有《亮剑》《番号》等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热播。清一色的胜利轻而易举,让人们觉得八路军武工队神通广大。

我们的确需要胜利,拒绝失败,以免伤心窝火。但喜欢胜利并不一定能够永远胜利,回避失败并不一定不会失败。固然小说可以虚构,艺术应该加工。但是把战争当成游戏场和人间乐园, 这种浅薄的喜剧方式,导致被涂指抹粉的英雄丧失了有血有肉的真实,忽视了流血牺牲,戏说了血腥苦难。与其说愚弄了敌人,不如说自欺欺人。只能长自己的虚气,灭不掉敌人的威风。打败了我们刻画的那种敌人,这并不是历史,抗战无疑也会贬值。其实作品中我军在日军猛攻下损失惨重,真实再现让观众思考也许效果更好,这才是还原历史。抗战不是演习,不是小说,不是阅兵式,可以从容地戴着白手套,迈着正步,意淫敌人。抗战历史是科学,不全是胜利,不能讲策略和戏说,只能讲真理。

1938年,昆仑关战役,国民党军队取得战胜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的大捷。20世纪80年代,我国花3000万元拍摄电影《铁血昆仑关》,应该有助于了解国民党将士的丰功伟绩。但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志认为,国民党主攻部队10万人攻击日军一个大队800人扼守的昆仑关,47天没有攻下来。他进而讥讽:“连蒋介石都感到羞耻的一仗,我们却竭力鼓吹,反衬出唱赞歌者是多么地不知羞耻!”于是他极力呼吁禁止放映《铁血昆仑关》,“决策人应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不可为了某种需要而亵渎历史!”《铁血昆仑关》因此深陷禁宫,无缘与广大观众见面。按照张宏志的想法,只有胜利才能拍电影宣传,那么反映中共领导的战斗的电影本身就一定胜利了吗? 

当年游击战让日军吃了大亏,地雷战的故事也家喻户晓。电影《地雷战》主题歌唱到:“小河边,大路旁,用地雷筑起万里屏障;山沟里,山顶上,用地雷筑起铁壁铜墙”,让日本侵略军体验到“寸步难行、无法躲藏”的原因。可是许多亲眼亲身领略过的老百姓并不喜欢。因为生产生活都要走路,踩上地雷就会造成死伤。鬼子不来,还要把地雷起出,然后情况紧急时再下,翻来覆去,十分危险,有的地方老百姓死伤远远多于鬼子。杨成武将军回忆地雷战时曾说“效果小,不及时,甚至炸到老百姓和自己人。就是打垮了敌人,我们自己不敢硬扑穷追,怕炸伤自己。”

《铁道游击队》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鲁南地区工人、农民在津浦铁路线和微山湖上,扒火车,搞机枪,端炮楼,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生动刻画了刘洪、鲁汉、芳林嫂等英雄形象。作者知侠曾与队员们生活战斗,画作者丁斌曾、韩和平到枣庄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达1年之久。

从《铁道游击队》中,笔者王锦思得到最初的抗战知识启蒙,从小就渴望同老洪他们过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过一把英雄瘾。我仿佛看见那20响德国驳壳枪、日本歪把子机枪,烤蓝熠熠生辉,机件、枪拴发出清脆的响声。应该说《铁道游击队》吸引人的是战斗方式和战无不胜。作品提到我方伤亡不到10人,而歼敌估计至少2000人。当许多人审视铁道游击队原型时,不禁惊呆了!人们心中的英雄群体牺牲150多人,其中有1个大队长、3个政委,伤130多人,死伤占全员大半。1943 年, 微山湖一战, 在三路敌军围攻下, 刘洪最主要的原型大队长洪振海和六七十名战士牺牲, 几乎全军覆没。作品中此段情节加工成政委李正赶来, 阻止了刘洪的蛮干, 队伍方才脱险。因此,当抗战胜利时,队员们并没有兴高采烈,而是都想起倒下的战友,放声大哭。

铁道游击队血洗洋行,杀死几个退伍下海经商的日本中年鬼子。但是一个名叫杨玉芳的老八路对笔者王锦思讲述,八路军某排宿营某个山西小村,深夜熟睡之机被日军包围。本田小队长一人手持战刀,杀死了10多个八路军战士。

这血写的历史,因为死去的不是百姓,我们就没有当作屠杀而大肆宣扬;因为死去的不是鬼子,我们就不能当作杀敌业绩而欢欣;因为他们是没有抵抗或无法抵抗的八路军,因此他们的死去就不能载入历史,只能流传于当事者的口头传播。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这是历史难以成为历史的历史。我不止一次领悟到这种历史的沉重和压抑。  

这些年来,抗战电视剧《亮剑》豁然出鞘,掀起万道霞光。《亮剑》再现了日军的狡猾野蛮和高超的军事素养。但是必须看到,硬伤仍然十分突出。比如,日文对白发音不准确,用词不到位;几十人试图营造出成百上千人惊天动地的血战,散兵线不拉开就一窝蜂地往前挤;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手榴弹满天飞,却很少有冒烟爆炸的,和铁疙瘩无疑;日军特种部队的美制M3A1盖德冲锋枪二战后期才开始装备部队,不知1940年前后的日军如何得到;八路军一串串的长点射也似乎和弹药紧缺状况不符。许多该完美却没有完美的地方和刻意表现的有棱有角的李云龙性格结合起来,明显过于滑稽和做作,好莱坞《兄弟连》才逼真得战栗。

《亮剑》许多战斗以正史为原型,在表现我军死伤上有较大突破,但是仍然过于失实。

日军山崎大队被包围在李家坡高地。李云龙的独立团作为预备队,担任主攻,两分钟之内,全团3600颗手榴弹一起飞出,全歼山崎大队,显得煞是干脆淋漓,荡气回肠。

这一战役原型为1940年关家垴之战。1 2 9 师久攻日军岗崎大队600人固守的关家垴不下,彭德怀亲自指挥,不惜动用陈赓、彭明治两个主力旅,共七个团。但10次冲锋10次被打退,经过三天激战,残余日军冲出包围,八路军损失2000多人。而电视中的李云龙显然比彭德怀、刘伯承还要高超,未免有过分拔高之嫌。  

明知敌强战必致死的所谓“亮剑”精神,是种热兵器时代的冷兵器剑客式思维,违背历史事实,也不符合正常的战斗逻辑。

“《亮剑》是男人拍给男人看的电视剧”,“《亮剑》吸引男人,感动女人”。赞扬声远播神州大地。但是艺术来源于真实。一个人犯几十个错误,在革命队伍中没有生存环境,战死是最好的归宿。因此对于李云龙而言,只能出现在《亮剑》电视剧之中,而不是真正的战场。

而王宝强、张国强“强强联手”出演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 “穿帮”令人捧腹。比如爱国战士“顺溜”把日军尊称为“皇军”。战斗场面成了面对面的步枪射击,手握机枪没有弹匣却还疯狂射击。“顺溜”击毙上百个鬼子和日军华东总司令,也是采用牺牲姐姐清白的这种老套的手法。 

陈毅元帅说:“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呀!”“ 我就不赞成把革命写成轻而易举。革命不是端起碗来吃醪糟,不是荷包里面摸糖果。”王震将军【《恶魔导演的战争》,序说:“我们的敌人并不愚蠢,甚至很聪明。任何仅仅把敌人看成是愚蠢的人,才是愚蠢的。”

    不错,艺术需要加工,但是加工也别太过分啊。在忙碌浮躁的时代,我宁愿看小时候钟情的《铁道游击队》,也不愿意在当前虚幻胜利的抗战剧面前耽误时间。

 


 

本文选自王锦思新作《发现抗战》

 

     王 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北京大学媒介方向研究生学历,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合作筹建北京万国博物馆,收藏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史料实物,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http://www.wwgc.cc/qm.htm、世界和平签名http://www.wwgc.cc/peace/。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中日港三地出版《中国反日活动家的证言》。jinsiwang@126.com

http://blog.163.com/jinsiwang@12 ... 210112011815745591/

中地油
国军才是主力部队,打跑鬼子不是张嘎!
回复

09-16 10:19
敬塘蒋贱屎 回复 中地油
张嘎是个虚化人物,是老百姓抗日的写照!不过小鬼子被谁打跑的,我想不是......
回复

09-16 13:19
中地油 回复 敬塘蒋贱屎
那就是游击队打跑的
回复

09-16 13:24
敬塘蒋贱屎 回复 中地油
你智商低还是素质低?我看两样都低
回复

09-16 13:26
56411265jl 回复 敬塘蒋贱屎
说你自己吧,白痴,一点分辨力都没的,真想看看你父母是什么样的,养出这么个东西
回复

09-16 13:27
敬塘蒋贱屎 回复 56411265jl
你来分辨撒 !你个近亲产物 没文化装B!
回复

09-16 13:38
ggpl871 回复 中地油
看来我也要学一下国民党史了!
回复

09-16 13:40
ggpl871 回复 敬塘蒋贱屎
就一小孩子,枪一响都怕!还打跑了呢?不是最近还有个小小飞虎队吗?天啊,看了就想吐```
回复

09-16 13:58
lanshanhezhiyong 回复 中地油
你错了,是老美苏联打跑的!
回复

09-16 14:04
ymyao328 回复 lanshanhezhiyong
看看《喋血孤城》《东风雨》,前是反映常德保卫战的,后是写军统上海情报战的,历史会慢慢还原真相的。
回复

09-16 14:08
卜天涯 回复 中地油
演嘎子的那个人现在在干什么
回复

09-16 14:11
xiong_0571 回复 ggpl871
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行的,因为当时蒋政权真的很腐败
回复

09-16 14:14
丐世英雄 回复 lanshanhezhiyong
他是装糊涂,日本战败和苏联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主要是美国太平洋的反攻和最后的两颗原子弹,打的日本崩溃了;但是苏联在二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德作战功不可没,斯大林确实是有两把刷子,但是对中国来说就是个祸害,这家伙一开始虚与委蛇的要帮助中国消灭关东军,以蒙古独立为条件和中国讨价还价,后来老美两颗原子弹一催定音,这家伙看日本大势已去不宜搁置,才速度将关东军灭了,显示一下打过风范,我呸。。。
回复

09-16 14:18
gw1356818 回复 中地油
当然,投敌一样也是主力,打跑日本鬼子的的确不是张嘎,是沦陷区的所有老百姓,当然包括老百姓支持的部队,就是不是国军。
回复

09-16 14:25
moscow 回复 ggpl871
《抗日奇侠》。。。。飞天遁地的神仙也来杀鬼子了
回复

09-16 14:56
56411265jl 回复 敬塘蒋贱屎
你全家死光
回复

09-16 15:10
56411265jl 回复 gw1356818
去你麻痹的,实在看不惯你们这些垃圾了,国军不抗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 远征军都是你家人去的?做人不要学畜生行么?垃圾!
回复

09-16 15:37
lanshanhezhiyong 回复 丐世英雄
美苏参战就决定了日本完蛋了,德国投降后,美国和苏联对日宣战其实是他们出于各自全球战略的部署,都是想在东亚扩大自己的影响,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回复

09-16 15:58
丐世英雄 回复 lanshanhezhiyong
老美扔了原子弹,日本战败已成定局,苏联才出兵灭的关东军,是日本自己一开始打错了算盘,他以为炸了珍珠港,控制了中途岛,老美不会参战,依然会坐山观虎斗;结果老美出兵后日本就节节败退;如果说没有美国参战,抗日战争不可能是8年,但是没有苏联进军中国东北,日本投降顶多加2年;
回复

09-16 16:22
叫我哥 回复 卜天涯
在唱红歌呢
回复

09-16 16:22
sun1996wang 回复 中地油
国军把南京都丢啦,还谈什么国军呀!
回复

09-16 16:24
sun1996wang 回复 xiong_0571
把国军交给老毛,早就打到东京啦!
回复

09-16 16:49
敬塘蒋贱屎 回复 ggpl871
张嘎是假的,原来老百姓没抗日
回复

09-16 17:47
卜天涯 回复 叫我哥
欢迎参观我的博客,专业性健康博客!
回复

09-16 18:47
gw1356818 回复 56411265jl
你的确是垃圾,哪句话说国军没有抗战,看来你做人也做不来,做畜生看来侮辱了畜生,粪便的确适合你。
回复

09-16 19:46
7391672ab 回复 gw1356818
对,打败希特勒也不是美军苏军英军,是苏联沦陷区以及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没有他们发动的游击战,希特勒怎么可能会失败?
回复

8小时前
wwyyiping 回复 xiong_0571
洗脑洗的过度了.垃圾电视看多了。SB一个.
回复

1分钟前
56411265jl 回复 gw1356818
你TM说大部分是垃圾,这话不是你这畜生说的?真想看看你父母什么德性 生出你个混账王八蛋!
回复

一刻钟前
whyudk
博主只是说抗日题材的片子虚假,难道三年内战的片子就真实了吗?除了清朝以前的历史题材的片子,你能找到真实的吗?连天气预报都不能真实还有什么能真实呢?是搞影视创作的人不知道真实历史吗?还是搞天气预报的人不知道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显然不是。那么明知是鹿硬说是马原因何在?这是党的需要。我们的党需要歌颂才伟大,需要美化才光荣,需要愚民才英明,需要掩盖才正确。想通过影视作品反映历史真相的大有人在,可也只能是痴心妄想,也就写个剧本自己看吧,否则那些手持屠刀的审查者们不把你剁成肉酱才怪。我们党为什么如此看重影视?因为我们党就是靠欺骗性的宣传教育起家的。从当年的土地革命到人民公社的土地剥夺,成功的欺骗了亿万农民,让农民充当了夺取政权的炮灰,宣传的作用之大实非枪炮可比啊。这可以说是党的传家法宝。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媒体,包括影视、新闻、报纸、杂志、电视,甚至是墙头标语,我们党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一切都要符合英明、光荣、伟大、正确的原则,否则立刻毁灭。
回复

5分钟前
whyudk 回复 whyudk
但是历史总会有还原本来面貌的那一天!
回复

1分钟前
whyudk 回复 whyudk
在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里,不知道有多少是抗日战争牺牲的?
回复

09-16 16:22
冰雪公主 
如果没有张学良这个败类,东三省就不会那么快沦陷,没有东三省的沦陷,张学良就不会发动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国共和作,没有国共和作,就没有陕北的南泥湾。蒋介石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日本人不过是藓疥,GCD才是心腹之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蒋的高明之处,GCD只不过是乘人之危罢了,如果没有老将那几年拖住日本人(虽然老将没有几次胜利),就没有GCD在陕北的几年安稳日子,正是这几年,GCD才恢复了元气,才有了今天的伟大的天朝。
回复

09-16 16:26
木子礼 回复 冰雪公主 
基本上正确
回复

09-16 16:38
waltonshia 回复 冰雪公主 
完全赞同!!张学良是民族败类。。。这也是张学良后来看到解放后大陆的悲惨情况后,一直在痛定思痛忏悔,,这也是他到临死都不愿意回国,宁愿死在美国。。
回复

09-16 16:39
pgr2 回复 冰雪公主 
你这属于不懂历史胡说八道!如果当年国民党自己内部不腐败,作为泥脚子出身装备很差的共产党能把它打败?国民党也有很多能人,但却回天无力,堡垒最容易就是从内部攻破,其实现在GCD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它当时是得民心的
回复

09-16 16:39
pgr2 回复 冰雪公主 
你这属于不懂历史胡说八道!如果当年国民党自己内部不腐败,作为泥脚子出身装备很差的GCD能把它打败?国民党也有很多能人,但却回天无力,堡垒最容易就是从内部攻破,其实现在GCD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它当时是得民心的
回复

09-16 16:51
冰雪公主  回复 pgr2
我先问你几个问题:回答上来,算我没说,向您认错。
1.抗战时,老百姓为什么拥护GCD?2.解放后,GCD是如何兑现的承诺?3.现在的GCD不腐败吗?4.GCD难道不会走国民党的路吗?5.你承不承认自已是无产阶级?6.你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吗?7.GCD是如何为你,一个普通大众服务的?
回复

09-16 17:18
siyu2008811 回复 waltonshia
张学良无脸孔回国,他在反思当初的西安事变后果。这里热情邀请张回国,因为借此可以大作宣传。但张还是有自知之明,终于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块土地。
回复

09-16 17:27
1751828605 回复 冰雪公主 
的确...够客观的
回复

09-16 17:31
1751828605 回复 1751828605
老邓的意愿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可是富起来的这一部分都做了什么?开豪车,造就富2代,玩弄法律,欺压P民!压榨农民工!
回复

09-16 19:48
金福 回复 冰雪公主 
哈哈,看来公主说的有道理啊,都是有了张学良败类,发展到了当今社会上那么多贪官,老百姓买房还没有产权,所以老百姓受骗还不知道,
回复

09-16 20:54
tangzhidao 回复 冰雪公主 
太对了!
回复

12小时前
yangh8231 回复 冰雪公主 
對,你明白人一個,但是怎麼辦呢,上邊發動宣傳機器一起造假,還把一個人寫成一個神了,噁不噁心。
回复

11小时前
pjjpyn2005 回复 1751828605
老邓早已归天,难不成还要让他为那些为富不仁的人认错吗?至少你也有先富起来的机会。有人先富起来总比10多亿人一起穷好。坐在牢里的是穷人多,还是富人多?先不要喷我,说实话我也是穷人。心态好一点,现在比起老毛时代总要好多了。
回复

11小时前
gfgogfgo 回复 pjjpyn2005
我也不仇富 关键是这个社会缺乏公平
回复

11小时前
兰迅 回复 冰雪公主 
如果都象你说的那样,历史就简单明了了,可惜只是假设而已。
回复

11小时前
枯心老人 回复 冰雪公主 
常忆西安事,犹恨张学良。
回复

11小时前
grmgd 回复 冰雪公主 
 哟,还有提问的,那俺倒正好闲着,就来回答一下丫丫吧,不过在回答丫丫的问题前俺也需提几个问题来问一下丫丫,一,丫丫或丫丫那一族被GCD政策过吗,二,丫丫对GCD由内心而不满吗,三,丫丫对丫丫少时的被教育有过怨恨吗,四,丫丫爱这个国家吗,五,丫丫认为丫丫待着的地方必须通过如西方的模式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吗,六,丫丫有对一个国家的秩序维持需要符合其民族文化的传承相联系而有过更广泛和深入的考量吗?先就这些吧,如果丫丫回答了这些问题,那丫丫就不会以如此逻辑来提出以上的那些问题了。
回复

11小时前
grmgd 回复 grmgd
不过丫丫的那些问题虽偏颇且还以为是,但其中倒也具含了丫丫的些许思索,只是丫丫确实是要告诉人们这个政体已经确实被弄的无可救药了吗?不过,从丫丫那第3至最后的问号圈圈摸样看,丫丫也还只是处于怨其不公、怒其不正的层面嘛,还好,还未离经叛道的远。不过,丫丫也是不屑经道的主,否则岂能抛出那些问题不是,只是丫丫如只在一隅之中只窥些乌黑之霾而勿视整片霞光的话,那也是在任何环境中都无法拨云见日的。
回复

10小时前
wwyyiping 回复 pgr2
你谈啥历史啊,都胡说八道!  你学了几册小学课本那种改得乱七八糟的历史书,就叫懂历史了.抗战开始之前,GCD被国民党打得可以说是万里大逃亡,最后还得被迫长征.    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国民党跟日本正面对抗,动则百万大军,搜索下松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从国内战场一直打到国外战场,八年总共歼灭百多万日军,自己损失3,4百万人. GCD在干什么(别说啥后期唯一的一次百团大战,算不了啥,人家打的是百师大战)GCD搞敌后根据地,搞民族统一战线,搞土改,分地主的家产钱财给老百姓收买人心.蓄积力量.    给老百姓画了天大的饼 ,决定了民心背向.            别傻呵呵的成天说GCD小米加步枪,老蒋的部队除了几个王牌师外,也他娘的小米加步枪. 别说老蒋背后有美国,GCD背后有苏联.你当真以为就靠小米加步枪朝鲜战场能干过美国鬼子,搜下那些解密的资料.看看苏联援助了多少先进武器装备,差不多可以说全清一色武装从头到脚了.还有空军.             抗战结束,老蒋精英损失惨重,虽然还是号称还有几百万军队.但是很多以前收编的地方军阀根本跟老蒋不是一条心. 可以说已经指挥不动了. 加上民心被GCD的一个共产主义给拉过去了,当时军人大多贫苦农民出生,那种拥有自己土地的承诺是多大的诱惑,军心还能稳? 而且八年抗战中蓄积的百万家底. 老蒋败走台湾已经成定局.            不过回到现实,当初许诺的饼画不圆. 自诩的人民的公仆成了吸血的魔鬼.共产主义没实现,却当初的满怀希望的炮灰享受了世界数一数二的赋税. 世界倒数第一第二的社会保障. 旧的三座大山还没推倒新的几座大山又压上来了: 住房---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环境污染
回复

10小时前
mayong1972 回复 pgr2
你说的很对  国民党更是可怕  内部山头林立  部队也分派别互不买账  委员长帝王之心不死最后还传位于小蒋  利用抗日剿共消灭异己  控制舆论暗控金融    
回复

10小时前
丐世英雄 回复 wwyyiping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同时假设当年如果没有GCD,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就可以走上和平发展轨道,没有几年的内战;同时还会跟一个正确的大哥,日本当时是战败国,而且和美国刚打完,美国肯定不会扶持他,肯定会扶持中国对抗他的大敌苏联,中国就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很可能是第二个加拿大,可惜站错了队,跟了苏联,现在看看当年跟着苏大哥的难兄难弟们,哎。。。惨不忍睹。。
回复

10小时前
绿茶 回复 冰雪公主 
拟同意,并赞一个…
来自网易手机博客回复

10小时前
wy21th 回复 siyu2008811
他要回国了,能不能熬过文革都难啊
回复

10小时前
wang7412cheng 回复 wwyyiping
说得好。。。赶紧跑。。。
回复

10小时前
探索者 回复 冰雪公主 
说得很好。恨哪,恨当初,更恨眼下。
回复

10小时前
负手观云 回复 pjjpyn2005
你忽略了一点,谁有先富起来的机会?先富起来的都是什么人?牢房里当然是穷人多,因为中国本来就是穷人多,还因为穷人没权没势没根基,他们不坐牢才是怪事!河南发生了精神病人坐牢,你能想象其中有什么秘密?阁下也是一个穷人,那就想想是你的无能还是你爸爸无能?
回复

9小时前
净土更夫 回复 冰雪公主 
丫头,学点真正的历史吧!!!1945年联合国就成立了,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全方位到位的聚会,是2008年在中国召开的奥运会实现的!!!那是几代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国民党是战胜国的,应该分享一战的胜利的,结果呢?青岛给瓜分了。。。别长个屄,就把“傻逼”当光环!!!
回复

9小时前
净土更夫 回复 冰雪公主 
丫头,学点真正的历史吧!!!1945年联合国就成立了,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全方位到位的聚会,是2008年在中国召开的奥运会实现的!!!那是几代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国民党是战胜国的,应该分享一战的胜利的,结果呢?青岛给瓜分了。。。别长个屄,就把“傻逼”当光环!!!
回复

9小时前
净土更夫 回复 冰雪公主 
丫头,学点真正的历史吧!!!1945年联合国就成立了,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全方位到位的聚会,是2008年在中国召开的奥运会实现的!!!那是几代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国民党是战胜国,应该分享“一战”的胜利吧,结果呢?青岛给瓜分了。。。别长个逼,就把“傻逼”当光环!!!
回复

9小时前
净土更夫 回复 冰雪公主 
丫头,学点真正的历史吧!!!1945年联合国就成立了,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全方位到位的聚会,是2008年在中国召开的奥运会实现的!!!那是几代gcd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国民党是战胜国,应该分享“一战”的胜利吧,结果呢?青岛给瓜分了。。。别长个逼,就把“傻逼”当光环!!!
回复

9小时前
可可 回复 木子礼

回复

9小时前
愤怒的中国人 回复 冰雪公主 
千古罪人张学良,自己在视频都认了,呵呵~
回复

9小时前
岭南财子 回复 冰雪公主 
如果没有张学良他爹,就不会有张学良,如果没有他爹的他爹,就不会有他爹,如此反复,如果的如果
回复

9小时前
wwyyiping 回复 grmgd
你这个人很神经,问些很愚蠢的问题! 可以说没脑子,或者脑袋被洗坏了.    一. 你那一族没被GCD政策过? 难道你没生活在这个神奇的土地上? 或者没享受过地沟油?瘦肉精?没享过染色食品? 没享受过无数的添加剂? 转基因食品?没享受过天价过路费?如果你回答没有,那你脑袋他娘的确实坏了.   二.   如果你发自内心的感恩,那你这样忠心的狗, 有谁不想多养几只.   三.   看来你非常喜欢那种从小学开始的一直背语文,背歪历史,背歪政治的教育.喜欢那种天天为了考高分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教育. 学他娘20年,金钱花费无数,没几样能派上用场的教育.   四.     即使你是近视眼也没关系啊,国家和统治者没任何联系,谁说爱过就要爱统治者了。或者说爱统治者就会爱国了.利益集团很爱他们的组织,他们对国家来说他们是蛀虫,蛀虫会爱国?       五.     别自恋! TG自成一个模式了?  20年前主流媒体还经常大谈特谈社会注意,共产主义.现在谁还谈吗?官方自己都不爱说了。连金正日前不久都将共产主义从宪法里边删除了. 华沙条约组织还有几个红的?当初两个幻想家虚拟了个美好的模式,被人利用,忽悠了一场世界性的革命,结果绕了几十年都垮台了. TG自己都不搞了.美其名曰黑猫白猫!    五, 专制能维持秩序吗? 不能,专制没有自我"进化,清洁"的能力,专制缺乏平衡它的力量,只会权利不受约束加剧矛盾, 最终矛盾爆发导致大灾难.  J几十个红色专制国家还有几个?  知道卡扎非嘛. 别拿什么民族文化说事情,搞得好象只有TG好象成了另类.  只有TG才有传统,才有文化, 别人都是野蛮人. 
回复

1小时前
princekevin 回复 净土更夫
你才该看看历史 无知的NC..一战结束是北洋政府掌权?听过北洋这个词没???大傻
回复

1小时前
wulishui1234 回复 冰雪公主 
你们不要在争了,说的都有道理。张只不过是战争的棋子。任何一个政权(皇帝)都为自己。建议看《资质通鉴.
回复

1小时前
17999hjs 回复 冰雪公主 

回复

1小时前
reachos@126 回复 净土更夫
你还是去学一下历史吧,一战那时还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确实坏,像左冷禅,仍不失恶人的本色。GCD确实坏,但像岳不群!!!坦白讲,你是不是5毛党,有种就承认!!!
回复

半小时前
17999hjs 回复 wwyyiping
好好好好好好。。。。。。。。。。。。。。
回复

半小时前
yakaihong 回复 冰雪公主 
历史能够假如么? 你再往前推两百年,没有清朝入关,就不会有后来的败落;没有败落就不会有军阀混战,就不会产生军阀世袭;一个公子哥,你想他能有多大的血性? 如果你这么读历史,你丫的只能去玩穿越
回复

半小时前
丐世英雄 回复 reachos@126
比喻的很恰当,两个都不是好鸟,有人说老蒋玩世袭把位子传给了儿子,殊不知如果小毛不死在朝半岛,还不是会像金家王朝一样么,天朝现在最年轻的肥少将就是例子
回复

一刻钟前
费劲 回复 冰雪公主 
你说的太到位了。
回复

一刻钟前
wangxianfeng1119 回复 冰雪公主 
恢复元气?部队要扩编,关键得有武器装备,只招到人没用的。正是苏联在东北,把大批的日本武器给了人民军队,才使得党的军队迅速膨胀的。党还有一招就是土地政策,把土地给穷人,他们能不支持党吗?
回复

一刻钟前
lance328 回复 gfgogfgo
经济时代合法制富是人家的本事,贫困人大多数不仇富,但是因为富了而频频做恶,那就不是仇富的问题了。
回复

10分钟前
yhw7781292 回复 wwyyiping
共产主义是理想化的,想象中的,有点虚幻的,被认为描绘的..但是它的基本精神的对的----公平,.公正.共产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相继消失,不是共产主义的消失,是搞专政的国家在消失,想想看,这么多人的事情都由你一个人或者一个利益集体说了算.那你还不成了"皇天霸了"(虽然专政期间时刻吹嘘自己是观世音).我敢断言:搞专政的国家最终只有两个结局:一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推翻,二被外敌颠覆,中国从黄帝到现在,一直搞专政,专政,被推翻,换新朝,继续专政,再被推翻.....周而复始,老喜欢赞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我看是重复的历史还更恰当些!导演这些低级重复的不是人民,是当政者!
回复

5分钟前
hkidolmike1983 回复 pgr2
GCD沒有搶東搶西那來機會反攻國民黨不要忘記GCD只是一個前蘇聯的分支部隊,沒有外來勢力對付國軍GCD今天更不會存在,是誰在抗日大家心中有數!
回复

5分钟前
wu_di68 回复 丐世英雄
韩战是个关键转折点,小日本华丽转身:从美国的敌人变成盟友,而我们呢,唉。。。。。。。。。。。。
回复

2小时前
gmc320
关于过去看看人民英雄纪念牌去,就行了。
回复

1小时前
飞扬 回复 gmc320
《铁血昆仑关》,远征军这样的题材可以让人们知道,但不要公开宣传,最好禁止,因为这是在糟蹋中国军人,中国人的耻辱。应该倡导的是抗美援朝这样的英勇事迹。
回复

1小时前
飞扬 回复 飞扬
抗战应该宣传平型关大捷,地道战,和台儿庄战役这样的。
回复

1小时前
飞扬 回复 飞扬
《抗美援朝》花了数亿资金,几年前就已经拍好,现在还没公开放映,主要是他们那些美狗日杂汉奸太多。
回复

1小时前
一蓑烟雨 回复 飞扬
耻辱?抗战8年最终却是借他人之手获得胜利是不是耻辱?英勇事迹?那么阵亡在朝鲜的几十万志愿军的英魂却为什么不见多少人提起?别让那被粉饰过的历史迷花了眼睛,还是给历史正一下名吧,也好让后人们知道胜利是何等来之不易!
回复

半小时前
飞扬 回复 一蓑烟雨
中国军人被美国强制命令去缅甸,到缅甸被英军耍弄,为西方国家打理在中国的地盘,这难道不是耻辱?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统一抗战阵线,你以为美军是活雷锋帮中国抗日??他们是为了中国的地盘,是因为中国人的牺牲,否则,不战而逃的军队谁愿帮你??抗美援朝,是主动出击保家卫国,因为朝鲜对中国而言有战略安全上的考虑。你为啥喜欢为别人挡子弹不愿意为自已保自已的国家????为别人死你就要正名,为自已国家死,你就要污蔑,你是什么货色???是非早就清楚,为什么你脑残有种。
回复

半小时前
飞扬 回复 一蓑烟雨
中国军人被美国强制命令去缅甸,到缅甸被英军耍弄,为西方国家打理在中国的地盘,这难道不是耻辱?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统一抗战阵线,你以为美军是活雷锋帮中国抗日??他们是为了中国的地盘,是因为中国人民老百姓的牺牲,否则,不战而逃的军队谁愿帮你??抗美援朝,是主动出击保家卫国,因为朝鲜对中国而言有战略安全上的考虑。你为啥喜欢为别人挡子弹不愿意为自已保自已的国家????为别人死你就要正名,为自已国家死,你就要污蔑,你是什么货色???是非早就清楚,为什么你脑残有种。
回复

半小时前
xigenxi99@yeah 回复 飞扬
抗美援朝是一场sb们打的sb战争
回复

10分钟前
130712860 回复 飞扬
   去缅甸不仅是为了美英,更是为自己。当时所有的援助物资都从缅甸运往中国。仅靠中国自己生产无疑是杯水车薪。还有,驼峰航线上上千美国飞行员的伤亡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帮助即使是为了美国自己也是应该感谢的,“美国是为了中国的地盘”老美有占过我们一分地吗?    “朝鲜对中国而言有战略安全上的考虑”是个笑话,以美的实力,中国那里不能上。所谓的“保家卫国”更是个忽悠,朝战是谁发动?中国在里边扮演什么角色?大把资料可查。
回复

10分钟前
bjinner
最关键的是小日本不是中国打赢的,是美国打赢的。
回复

10分钟前
hkidolmike1983
我只知道姓毛的非常感謝日本打中國。。。。
回复

10分钟前
hzt61
“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女孩子”,这话是谁说的?胡适?从“老大哥”的一部《联共(布)党史》到今天某某某领导的讲话,不知道有几句是真的,能把聪明人都搞糊涂,不过,也许糊涂了才是真聪明。
回复

一刻钟前
老彭

回复

一刻钟前
shiwang99
老蒋也没办法,天亡我中华呀。 好不容易复国,奶奶的被黄鹅给坐上金銮殿了。
回复

一刻钟前
ZAILAIYIHUI
当代人的逐利和浮躁令人扼腕!
回复

一刻钟前
梦里的梁兄
要什么历史啊,党性最重要,永远跟党走,没有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回复

一刻钟前
melion869
亮剑,我觉得有些虚,多少有些做作的感觉。
回复

一刻钟前
smedric
正视历史的人
回复

半小时前
猎豹一二
1、中国的文化,一直就有欺上瞒下,自欺欺人的传统。 2、日本的强大与发达,国人还原正视,更不愿学习; 3、但为什么日本人二战后能不断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中国人意识、骨子里的保守、自大,还将制约我们的发展。
回复

一刻钟前
tiegang2058 回复 猎豹一二
问题就出在子秦始皇该死的开始,就控制文化,使中国一直不能发展进步,多少朝代以来一直沿用至今,那些该死的定都北京的都用这个政策统治
回复

一刻钟前
网络侠客
小说而已,博主何必较真。想了解历史还是去看历史文献吧。电影只是商业运作的产物,是受到经济利益驱动的,如果拍出来一部片子无人观赏,投资人为何要投入巨资去拍摄?除非是历史纪录片,否则这样的文学作品很难有市场,美国大片不也是一样,总是有救世主的诞生。这就是文学作品,博主不必较真。战场上的情况和拍片子是不一样的,在真实的战场上,进攻冲锋是不可能一窝蜂的往前冲的,那样一颗手雷下来将死一片人,在真实战场上,每个人之间的间距都是非常大的,博主,你想想这样的真实环境,你的镜头中近景就1个人,远景的话,人物很小稀稀拉拉的。你觉得这样的片子如何拍出效果?观众如何买账?美国大片为了最求震撼效果,也不得去做一些修改。博主不必较真,因为这都是商业电影,不是纪录片。
回复

半小时前
天夏
太好了!我一口气读完了你的文章。我们看过《日本海大海战》等日本反思二战的片子,他们也有艺术构思,但是没有离开基本的史实,其结论是:“与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打仗是愚蠢的”,国家的战争决策大错特错了。他们是在总结经验教训。他们所谓的英雄人物也是在这种悲剧的大氛围下入场和离场的。我们的片子除了不顾事实的塑造一号(或者群体)英雄人物外,就是一味地娱乐,使观众满足在自我膨胀的“阿Q”胜利法的虚幻精神世界里。我看过英达和潘长江(其中一个演员)他们几个搞笑的抗战喜剧片,那更是荒唐的一看就知道是胡闹的。可是这种胡闹会麻醉我们的正常的神经,使我们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是非真假,其宣传效果很值得深思。
回复

半小时前
wangxianfeng1119
还是应该把历史真像原封不动的告诉国人,叫中国人自己思考。日本人胜利主要靠的是武器装备的先进,他们有飞机、坦克、大炮,中国军队没有飞机和坦克,大炮也很少。日本人在中国打仗,也是靠优势兵力的,经常是杀鸡用牛刀以必保胜利的,这不足为奇。
回复

半小时前
li13989578973
一篇文章能扯这么远还真能看出国人的素质。毛泽东的地位如何看看国外的历史教材就可以了。抗日战争无论如何总比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强多了。至少日军也有几十万。至于国共两党谁打得好我提个看法:都是在蒋的统一指挥下的。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应该查查历史资料。至于一些胡搅蛮缠的话也没什么意思。比如说台湾新总统上台就把旧总统抓起来审判这就是好的制度。那我说大陆能把在任的国家主席批斗致死是不是更好的制度呢?有人说某人当政时人口少了几千万,那我说某人当政时人口增加好几亿是不是就是好事呢?
回复

半小时前
春风
都是文字狱,不能发表跟帖。
回复

半小时前
bhybhybhy1
中国历史就是假历史
回复

半小时前
xiashyyx
看看我们以前的宣传和教育,有哪些是真实的东西?在历史、国际、政治等等问题上,百分之九十是谎言和愚昧百姓的!
回复

半小时前
新稀
顶一个,说得好
回复

半小时前
香岛岛主
中国站起来不是北京天安门,是朝鲜的板门店!
回复

半小时前
ksukwong
看昨天,知今天。同样的,看今天,也知昨天。看看今天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就知道昨天日军在中国。白痴不是你的错,还出来显摆就是你的不对了。
回复

半小时前
小手乱摸

回复

半小时前
民工009
没有日本鬼子,某档早它娘的被消灭了。让这个强奸民意的政裆灵道中国,就它吗的是最大的错误,是中华民族的杯具。
回复

2小时前
又快又好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你喜欢吗?
回复

1小时前
tshlncn 回复 又快又好
SB才喜欢!
回复

半小时前
又快又好 回复 tshlncn

回复

半小时前
gaosj
假的东西只能当娱乐,只是这种娱乐与人无益,与已有害。当这种YY被当局搞成主旋律来宣传时,这个民族就被毒害不浅了。
回复

半小时前
寒 炻  
看了电影《举起手来》以后,我那小外甥怯怯地对我说:“姥爷,鬼子那么窝囊,为什么还会杀了我们那么多的人?”这个问题真让我这姥爷无言以对。只好说:“去、小屁孩提什么大问题。等你以后长大了就知道了。”
回复

半小时前
我真他妈无所谓
傻冒,剧是编出来的,为啥要真实呢?这叫“军国主义教育”,只要你相信是真的就行了。
回复

半小时前
renmuhui
抗战片本来就是拿来意淫的而已!
回复

半小时前
坎坎

回复

5小时前
时 光 乀乚
电视剧说的是这种精神,你说其他的电视没有问题,本人是《亮剑》迷,中国革命来之不易,谁都知道,如果你非要根据历史来说的话,那你为什么不去看历史剧?跑来看电视剧?什么叫电视剧?
回复

3小时前
Max 回复 时 光 乀乚
多看看韩剧吧,哈哈
回复

2小时前
时 光 乀乚 回复 Max
傻逼才看韩剧
回复

2小时前
Max 回复 时 光 乀乚
同理,傻逼才相信大陆的电视剧中呈现的“历史”。
回复

1小时前
时 光 乀乚 回复 Max
没人说相信,都说了,看的是一种精神,美国科幻大片你看了?然后你就相信了?让后你就说他们说的不根据实际来?你真的是猪头
回复

半小时前
Max 回复 时 光 乀乚
自慰也是一种精神?呵呵,猪头。

回复

09-16 15:32
山水
千古英雄毛泽东,万民歌唱东方红。橘子洲头问苍天,谁主沉浮恰后生。秦皇汉武烟云过,唐宗宋祖值称颂。仰天长啸气盖世,激扬文字沁园春。定邦雄略无人比,运筹帷幄决雌雄。小米步枪推大山,泥腿坐堂审豪绅。枪杆子里出政权,睿智犀利定高论。国共合作驱日寇,打过长江民翻身。十月一号开国日,世界震惊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举世无双毛泽东!
回复

09-16 15:46
能知源 回复 山水
大粪才这样想
回复

09-16 15:57
山水 回复 能知源
千古英雄毛泽东,万民歌唱东方红。
橘子洲头问苍天,谁主沉浮恰后生。
秦皇汉武烟云过,唐宗宋祖值称颂。
仰天长啸气盖世,激扬文字沁园春。
定邦雄略无人比,运筹帷幄决雌雄。
小米步枪推大山,泥腿坐堂审豪绅。
枪杆子里出政权,睿智犀利定高论。
国共合作驱日寇,打过长江民翻身。
十月一号开国日,世界震惊国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举世无双毛泽东!
回复

09-16 16:04
文翰翩翩 回复 山水
腰里别着个死耗子,冒充什么打猎的?再唱,你也不是李双江。
回复

09-16 16:25
山水 回复 文翰翩翩
千古英雄毛泽东,万民歌唱东方红。
橘子洲头问苍天,谁主沉浮恰后生。
秦皇汉武烟云过,唐宗宋祖值称颂。
仰天长啸气盖世,激扬文字沁园春。
定邦雄略无人比,运筹帷幄决雌雄。
小米步枪推大山,泥腿坐堂审豪绅。
枪杆子里出政权,睿智犀利定高论。
国共合作驱日寇,打过长江民翻身。
十月一号开国日,世界震惊国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举世无双毛泽东!
回复

09-16 16:33
梦菊 回复 山水
强力支持!!!
回复

09-16 16:44
waltonshia 回复 山水
那你和毛一起下地狱吧。。你这种货色,文革时候怎么没把你关牛棚,当众批斗,让你老婆揭发你,你全家老小上阵抽你,然后把你当反革命枪毙呢。。这可是毛当政时候对付中国老百姓你跟最拿手的一套
回复

09-16 16:55
文翰翩翩 回复 waltonshia
安康医院出来的,这病根就是打那会落下的。
回复

09-16 17:42
其命维新 回复 山水
毛是宇宙第一人呀!毛是宇宙之主,众神之王!是毛创造的宇宙,圣经的《创世纪》都要改写,耶路撒冷的哭墙有毛的身影,麦加的圣地有毛的光辉,因为他是众神之主,上帝和真主都是毛谦卑的奴仆。啊!我快要吐了。。。
回复

09-16 17:49
hglooo 回复 山水
这条狗哥先订了
回复

09-16 17:50
hglooo 回复 山水
你这条狗哥先订了
回复

09-16 17:57
hglooo 回复 山水
大粪才这样想
回复

09-16 17:58
dinoyx 回复 山水
中国人造谣诋毁毛泽东是“自毁民族”,是肢解中国的需要。
回复

09-16 18:35
dinoyx 回复 dinoyx
三孙子啊,别冒充你爷爷到处丢人啦
回复

6小时前
山水 回复 hglooo
千古英雄毛泽东,万民歌唱东方红。
橘子洲头问苍天,谁主沉浮恰后生。
秦皇汉武烟云过,唐宗宋祖值称颂。
仰天长啸气盖世,激扬文字沁园春。
定邦雄略无人比,运筹帷幄决雌雄。
小米步枪推大山,泥腿坐堂审豪绅。
枪杆子里出政权,睿智犀利定高论。
国共合作驱日寇,打过长江民翻身。
十月一号开国日,世界震惊国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举世无双毛泽东!
回复

6小时前
山水 回复 梦菊

回复

5小时前
放之 回复 dinoyx
说得好!
回复

5小时前
放之 回复 山水
好诗!
回复

5小时前
张虹涛 回复 山水
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时候救世主,全靠我们为自己。
回复

2小时前
Max 回复 dinoyx
你如果想把毛爷爷当你的偶像那是你自己的事,请不要动辄扯上中华民族。至少台湾的中国人不这么看。
回复

2小时前
onlypigy 回复 文翰翩翩
是啊, 不是一般精神病能说出来的 等我杀人后, 一定吟唱这首诗
回复

1小时前
楼兰问情 回复 山水
马屁味太浓了
回复

1小时前
zhoufeifei1006 回复 山水
山水家属,这家伙完了。快送疯人院吧,不然把你们家灭门了都不知到哪哭去。
回复

1小时前
楼兰问情 回复 onlypigy

回复

1小时前
tshlncn 回复 山水
哪出来的,发霉了都,对中国人民来说,他就是一个恶魔!
回复

半小时前
whyudk 回复 tshlncn
说得好啊
回复

半小时前
zhoukeming209
除了自然科学,我从来不看国家允许国人出版的历史记实!
回复

半小时前
cmsvly
你就装吧,看电视的有几个不知道,就你能耐 别那么夸张,少夸张点你看啊?少夸张点能看吗?
回复

半小时前
masl200
不能埋没历史,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历史
回复

半小时前
jfo2000
又不是纪录片 这本来就是娱乐片 而且这种娱乐片让儿童长大以后都成为 疯狂的好战者
回复

半小时前
yakaihong
N年不看电视剧了;电视剧远没有现实来的精彩;稍微有些思想的编剧都被扼杀了;看毛 啊
回复|举报

半小时前
杨峰
艺术本身就是艺术,观众看的只是娱乐性的作品,不必多虑,再说,国人也需要一种信仰。
回复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8 11:31
【案例】
湖南卫视证实明年不办选秀 将推非娱乐创新节目

 2011年09月18日03:36  红网 微博

  红网9月17日讯(记者 朱青)比起以往的风风火火,“2011快女”多少有些黯然神伤,而总决赛VCR中数度感谢与总结也似乎暗示着全部终结。9月16日晚,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在答谢会后接受红网娱乐采访时证实,明年湖南卫视将不再举行选秀活动。

  湖南卫视因今年“快女”直播超时等事宜频传遭国家广电总局的批评,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在“快女”答谢会现场对媒体证实,因为超时等原因,国家广电总局日前已经通报,停止湖南卫视2012年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他表示,在接到国家广电总局的文件后,湖南卫视认真吸取教训,全力整改,并通过精简赛制、精练内容、控制时长。

  李浩表示,湖南卫视坚决服从国家广电总局的决定和管理,明年将不会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他介绍,湖南卫视近期内将推出一系列创新节目,涵盖家政服务、伦理道德、公共安全等内容。

  对于“快女”的操作难度,赛事总导演马昊在答谢会上也直言,今年比赛操作比起往年更为艰辛,因为节目时长,所有工作人员无一不是用尽全力。而主持人汪涵与何炅亦不无调侃地表示,比起往年比赛收视率多次摘得全国收视第一的好成绩将获得奖金,“今年因为超时可能要罚款,可能做完了节目,我们还要亏本。”

http://news.sina.com.cn/s/2011-09-18/033623173197.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5 20:04
【案例】名字的祸端
白胖黑莓球:嘿!真行!!//@编剧赵秀才: 肿菊——//@查文白: 别低估肿菊。//@袁宁的围脖:就是专业啊!
@圆小圆--原媛:同事的朋友拿电影剧本去总局审核,名字叫《0.08毫米的爱情》。审核没通过,名字需要换掉。我问同事名字有什么问题,他答,0.08毫米是避孕套的标准厚度。奶奶的,总局真有知识丰富的高人啊 转发(167)|评论(30)11月4日 19:56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1) 13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2 12:50
【案例】
电影 国家形象的营销

文章提交者:等风的旗 加帖在 影视评论


  如果对比一下中美近年的大片,我只能说中国的电视电影界缺乏内容的灵魂和境界的高度。

  昨晚又看了一遍2012,美国人会在影片中给你描述出一种人类美好的信仰,一种人人平等自由的美国派印象的刻画(虽然在美国现实也不是这样),而且他们描绘的这种信仰不是局限于国内,而是一种世界角度。他会树立英雄与反派,但他们有时宁愿把两者形象都印成本国角色。但观众看到结局后想到的都是美国的美好。

  这是什么?这是电影界对国家形象的市场营销!

  如果营销的效果一定要用钱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个营销值多少钱?我不知道,但中国办奥运会玩命砸钱宣传中国形象大家都懂的。国家形象这个确实有必要砸钱,但要砸到点子上的。有的营销策划是不用花钱就有轰动效果的,就像苹果的乔布斯。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一款苹果产品的推出自然而然的必然导致了他的风靡。有的营销是砸很多钱也出不来效果的,也许北京奥运会的效果偏向后者一点吧——不能说没有把中国展示给世界,但是,中国目前为止,的确得不到世界的认同感。

  电视电影的国际化就是中国国家形象营销的一个最精准的卖点。如果中国电影打造出美国电影现在的国际市场地位,我想比再办十次奥运会的效果会更好。

  我要是有钱,肯定不炒房,多孙子啊,至人民温饱于水深火热。一定不炒金,存一点还可以,美元的衰退是必然嘛。更定不炒大蒜,多没品啊,要炒就炒中国电影和。不过当然不是炒作,是投资,如果把中国电影在档次上提到一个高度。当世界28亿影迷都关注中国电影时,通过中国电影完成国家形象的营销。我想这贡献比完成中国男足世界杯夺冠的意义不小吧!而且,这个,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而且,国家现在对电影功能的定位有偏差。

  现在看中国电影电视,外国人上屏幕最多的是日本,反派中除了日本还是日本。我不反对爱国主义历史的教育宣传,因为我的老太爷险些丧命于鬼子的刺刀之下,这是真的。我的老家村西头就曾经是一个“万人坑”(万人坑不是都一定埋几万人),我想东北,华北,华东平原的80,90后绝对不会忘记7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

  扯远了,回来。请影视界,不要把自己的功能局限于爱国主义宣传。而且这种宣传在《小兵张嘎》这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片子,层出不穷后,国人的爱国情怀厌倦的不能再厌倦了。因为我们看过之后突然发现这类导演,客观的把他的观众群体的受众划分为5岁以下的儿童以及智障一类的群体。是他们在挑战我们的智商吗?还是在愚化我们的情商?我现在都在怀疑,在播出影片时,徐耿导演是不是一边喝茶水一边和别人调侃:“我这么不着调的片子,央视还连连脸播,不知道这次播出智障观众有多少,呵呵”。我如果是广电总局局长,这类导演都他妈的永久封杀!难道留着你们去教育我们未来的孩子,去无畏的无知与疯狂吗?封杀你们都是轻的,我要是法院院长,一定每个人枪毙你们两个小时,不要骂我,这也够仁慈的了,本想枪毙你们整个电视剧的片长。

  如果说中国影视,我认为郭宝昌导演是相当有高度的,《大宅门》的教育意义,尤其是教育效果我认为没有那部片子能比上。我想十年之内也不会有片子会超越。《亮剑》和《雪豹》一类的夸张,拍出来必然会热映,这是“聪明”导演在卖收视率。观众一定会买,而且我相信不久还会翻拍类似。这样的片子虚构的情节一定程度上会无形助长我们的内心不该有的膨胀。

  郭导我非常敬重,但郭导确实老了,他支持的张艺谋导演过很出色的片子。但张导的影片商业化后我冒昧的说失去了灵魂。冯小刚导演一路也是值得我们品味的,思想与灵魂上没有高度那么就走另一条路。每一部片子播出后都会在生活中出现风靡社会的一段段,一句句葛优式的幽默台词。这可以归为商业化一类吧

  我对商业化电影没有贬斥之意,而且认为这是正途。但关键——一部商业电影要有他内在的灵魂,整个影片的最大的看点不该是特技与场面的渲染,特技与渲染应该服务影片的灵魂——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取向的刻画。

  《让子弹飞》是一部好片子,姜文同志因为葛优与冯小刚两位的加入不得不说融入了“冯式”风格,但太多的融入稍有对影片的主旨刻画有喧宾夺主之嫌。姜文先生也有点跟着他上道,冯导是个好导演,但不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姜文同志,你是可以的!其他的导演,知道的不多,说多了也不好,就不说了吧。

  我只是个影迷,妄自说了一些狂妄无知的话,不过希望中国电影越走越好。

  各位,我们拭目以待!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6&id=7908185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9 11:48
【案例】
扬子晚报:大家知道NG是什么单词的简称吗?现在要开始揭秘咯!NG就是no good,是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笑场或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镜头,现在有些电视剧也用它来做为片尾来吸引观众,使大家了解拍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即花絮)。

转发(22)| 收藏| 评论(4) 7分钟前 来自皮皮时光机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1-24 22:57
【案例】
庄雅婷:哈哈哈//@布被秋宵-白: I have a dream //@我们爱讲冷笑话:12星座之项羽临终遗言,全亮了!亮了!
◆◆@鸿门囧宴:项羽遗言之12星座版,全亮了!现在看来虞姬走他前面是明智之举。。。。
今天 15:18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22)| 收藏| 评论(20) 26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27 00:50
【案例】
简光洲小时候放电影的师傅是最受人尊敬的。每次看到大人们挑电影回来时,我们都兴奋得不得了。@电影人程青松: 1986—1995年,我在电影院放映胶片电影九年,记得曾经到长边去接拷贝,然后挑回电影院,那一路往上的长梯子,大气不喘就 挑回电影院。
@张元导演[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好莱坞将向胶片电影说再见了,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胶片电影在电影诞生的120年时间里一直是全世界各地电影的主流。但从明年1月份起,数字放映将成为好莱坞新片放映的最常见方式。美国主流院线将在2013年年底停止放映胶片电影,这一调整在西欧将于2014年年底完成,胶片电影将成为艺术剧院的珍藏。 转发(210)|评论(38)12月26日 15:23 来自2012版iPhone客户端
转发| 收藏| 评论 3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27 23:34
【案例】

彭立-成都//@徐钢: 《金陵十三钗》1月20号13个城市30个影院的开幕首映更惨,六亿预算的巨制,好莱坞一线影星,居然总票房为48558美元!http://t.cn/z0smL6g

@徐钢《金陵十三钗》不仅在国际奖项上颗粒无收,国际票房也惨败。12月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试映一周,票房为九万美元!这等于零。没有大片商愿意接手,最后是一个小片商Wrekin Hill 发行,1月20号起悄悄在13个城市有限上映。这跟上月信心满满的牛皮是多大的反差!拿中国的民族灾难讨好洋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转发(78) | 评论(16)32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 收藏| 评论13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3 11:59
【案例】
电视剧步入啃老时代 专家呼吁少翻拍多原创

  2012年02月02日18:12  长沙晚报

  “如今真是‘剧二代’的时代,《还珠格格》是新的,《西游记》是新的,《亮剑》也是新的……能不能来点真正新鲜的玩意?”

  “饭后打开电视机,看到了一个猴头(的镜头)!再看看清楚,居然是新版的《西游记》!张纪中大叔,为啥把大师兄整成这德行了啊,怎么看都是个妖怪……”

  随着综艺节目竞争的白热化以及“限娱令”的实施,各大电视台纷纷调整战略部署,转战“电视剧争夺战”。于是,不少观众发现,从去年开始,电视荧屏俨然已经成为了翻拍剧的天下:《新红楼梦》、《新水浒传》、《新还珠格格》、《新亮剑》、《新永不瞑目》、《新玉观音》、《新乌龙山剿匪记》……很多经典电视剧纷纷“被啃老”,翻拍作品虽然层出不穷,但其质量却广遭观众诟病,在扔出“板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和专家呼吁,影视剧创作者们尊重原著、回归原创、期待精品。

  翻拍剧之四大名著 不断被翻拍,从未被超越

  ★代表作——《西游记》

  1986年六小龄童版《西游记》,一直都被奉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2010年,浙版《西游记》翻拍经典, 虽然力图关注人物情感,演员阵容主打帅气师徒、美女妖怪,但也出现了剧情荒诞、过多感情戏、台词怪异雷人等粗糙之处为观众诟病。

  2012年1月30日,号称历时五年,耗资一个多亿,张纪中版新《西游记》上星播出。

  点评:面对张纪中版的《西游记》,恐怕没有人能继续“淡定”。早前,翻拍期间,张纪中就不断放言将会在特效和想象力上比前作有突飞猛进,特技效果“要向《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看齐”,人物形象上“要让孙悟空比蜘蛛侠还厉害,猪八戒要比金刚还讨女孩子喜欢”。不过,该电视剧播出才3天,就被网友批为猪不像猪、猴不像猴、妖怪不怪,而对于该片最引以为豪的特技,观众也不买账,“孙悟空飞的特技确实比86版好,但这不是翻的筋斗,还真不如86版有点穿帮看见蹦床的筋斗云那样振奋;特效太多,感觉大多数地方都是假的,只有人是真的,人物和背景特别不合……”

  ★代表作——《红楼梦》

  1987年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主演的央视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2010年,李少红导演,一大批青年演员重新演绎的《新红楼梦》投资过亿元,历时两年。

  点评:《新红楼梦》无论是从前期的“红楼梦中人”选角,还是播出后“贴片子”的发型设计都引起广泛热议。除了外伤,这部电视还存在一个最大的内伤:它不再讲述一个大家族的兴盛衰落,只演绎了一群痴男怨女的情感纠葛。主创人员是否记得《红楼梦》的魅力,远不只在于宝黛的爱情。

  翻拍剧之热戏重现 不比经典,比雷人

  ★代表作——《还珠格格》

  1998年,如果只能挑出一部电视剧,那非《还珠格格》莫属。《还珠格格》当年“高烧不退”还有一个最好的例证:第一部1998年在北京播出时的收视率是44%,令很多业内人士瞠目结舌;到了第二年,《还珠格格2》登陆北京时再创新高,收视率达48%,而在上海和湖南播出时收视率竟然达到55%和50%。

  2011年,新人版《新还珠格格》系列面世。

  点评:如果统计中国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无疑榜上有名。于是,继《又见一帘幽梦》之后,琼瑶决定推出《新还珠格格》。然而,《新还珠》自从宣布拍摄起到最后98集的冗长剧集问世就一直在遭遇外界的口诛笔伐。到底是再造经典,还是狗尾续貂?就连老版《还珠》的主创也表示,《还珠格格》承载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为何要把这美好回忆颠覆了呢?老版的美好感觉还在,翻拍无疑是资源浪费。

  ★代表作——《乌龙山剿匪记》

  1986年,《乌龙山剿匪记》在国内热映,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成为了几代人脑海中的经典之剧。

  2012年,《新乌龙山剿匪记》1月19日播出,但是该剧播出仅两集就遭到撤档。

  点评:“现在的重拍经典剧,挑战的不是观众的怀旧情绪,简直就是在挑战我们的智商!”《新乌龙山剿匪记》春节期间亮相,一露面就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因收视率低迷而遭电视台中途撤播。不少网友直言该剧简直就是在“坑爹”。

  翻拍剧之新年趋势 啃老仍是主流

  继张纪中版新《西游记》、《新乌龙山剿匪记》在元月打头炮之后,接下来,正在翻拍和等着翻拍的剧类还特别多,总的来说:旧片翻拍、续集再拍仍然是2012年的荧屏主流趋势。

  据悉,仅华谊兄弟就将推出3部由电影变身电视剧的重头剧《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和《花木兰》;同时《追捕2》、《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新篇《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也将开拍。

  其中,《非诚勿扰》计划于2012年2月开机,该剧不会延续影片的喜剧路线,全剧将对婚恋进行深层次探讨。而《唐山大地震》计划于2012年8月底开机。

  电视剧为何爱“啃老”? 原因:好剧荒、急功近利

  翻拍剧为何如此受电视制作方和各大电视台的青睐?

  业内人士透露,如此密集地翻拍经典电视剧,归根到底还是中国影视产业的好剧本荒,购剧价格的直线攀升以及投资者、影视创作人急功近利造成的。

  有学者做过一项统计,中国每年生产上万集的电视剧,美国才3000多集。然而,国内影视剧质量却屡受诟病,最大原因是缺乏原创的好故事。

  “尽管眼下编剧的地位和收入有了很大改善,但编剧真正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一部影视剧的投资60%给了演员,编剧所得还不如一个三流演员。在剧组,编剧甚至还不如一个主演有话语权。同时,市场的急功近利也加剧着编剧生态的失衡,一方面投资者等着剧本拍戏,另一方面对新人作品、新题材投资者又望而却步,害怕市场不接受、投资血本无归,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翻拍经典老剧省时又省力,哪怕拍出来之后‘挨板砖’,至少因为经典老剧经过多年口碑沉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收视率有保证。这种事半功倍的事情对于电视剧制片方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这种循环的‘怪圈’中,便催生了影视圈集体‘啃老’现象的产生。”业内人士分析说。

  《中国新闻周刊》在微博中称:“《新三国》、《新还珠格格》、《新永不瞑目》……电视剧创作集体加入‘啃老族’行列。翻拍十年前的倒罢了,几年前的也搞翻拍,难道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者真的江郎才尽,只能‘大树之下好乘凉’?”

  网友“五哥”评价:“翻拍究竟是致敬还是模仿?是继承还是颠覆?不管怎样,编剧行业应该鼓励更多样的、更新鲜的、更年轻的写手加入进来。否则,我们永远都想不出属于自己的哈利波特和魔戒。 ”

  著名演员六小龄童曾表示:“我不反对翻拍,问题是怎么拍。我这一版孙悟空在网上的支持率是98.8%,这说明无论时代怎么变,老百姓很清楚他们心目中的美猴王是什么样子的。中华民族世界级的名著不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西游记》的精髓告诉下一代。”

  而更多的专家则开始呼吁放下翻拍,回归原创。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评论家仲呈祥建议,编剧应当多从生活这一创作的唯一源泉入手,积累生活素材和感情,以增强原创力。(记者 桑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02/181223873058.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7 11:57
【案例】
电视剧步入啃老时代 专家呼吁少翻拍多原创

  2012年02月02日18:12  长沙晚报

  “如今真是‘剧二代’的时代,《还珠格格》是新的,《西游记》是新的,《亮剑》也是新的……能不能来点真正新鲜的玩意?”

  “饭后打开电视机,看到了一个猴头(的镜头)!再看看清楚,居然是新版的《西游记》!张纪中大叔,为啥把大师兄整成这德行了啊,怎么看都是个妖怪……”

  随着综艺节目竞争的白热化以及“限娱令”的实施,各大电视台纷纷调整战略部署,转战“电视剧争夺战”。于是,不少观众发现,从去年开始,电视荧屏俨然已经成为了翻拍剧的天下:《新红楼梦》、《新水浒传》、《新还珠格格》、《新亮剑》、《新永不瞑目》、《新玉观音》、《新乌龙山剿匪记》……很多经典电视剧纷纷“被啃老”,翻拍作品虽然层出不穷,但其质量却广遭观众诟病,在扔出“板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和专家呼吁,影视剧创作者们尊重原著、回归原创、期待精品。

  翻拍剧之四大名著 不断被翻拍,从未被超越

  ★代表作——《西游记》

  1986年六小龄童版《西游记》,一直都被奉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2010年,浙版《西游记》翻拍经典, 虽然力图关注人物情感,演员阵容主打帅气师徒、美女妖怪,但也出现了剧情荒诞、过多感情戏、台词怪异雷人等粗糙之处为观众诟病。

  2012年1月30日,号称历时五年,耗资一个多亿,张纪中版新《西游记》上星播出。

  点评:面对张纪中版的《西游记》,恐怕没有人能继续“淡定”。早前,翻拍期间,张纪中就不断放言将会在特效和想象力上比前作有突飞猛进,特技效果“要向《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看齐”,人物形象上“要让孙悟空比蜘蛛侠还厉害,猪八戒要比金刚还讨女孩子喜欢”。不过,该电视剧播出才3天,就被网友批为猪不像猪、猴不像猴、妖怪不怪,而对于该片最引以为豪的特技,观众也不买账,“孙悟空飞的特技确实比86版好,但这不是翻的筋斗,还真不如86版有点穿帮看见蹦床的筋斗云那样振奋;特效太多,感觉大多数地方都是假的,只有人是真的,人物和背景特别不合……”

  ★代表作——《红楼梦》

  1987年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主演的央视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2010年,李少红导演,一大批青年演员重新演绎的《新红楼梦》投资过亿元,历时两年。

  点评:《新红楼梦》无论是从前期的“红楼梦中人”选角,还是播出后“贴片子”的发型设计都引起广泛热议。除了外伤,这部电视还存在一个最大的内伤:它不再讲述一个大家族的兴盛衰落,只演绎了一群痴男怨女的情感纠葛。主创人员是否记得《红楼梦》的魅力,远不只在于宝黛的爱情。

  翻拍剧之热戏重现 不比经典,比雷人

  ★代表作——《还珠格格》

  1998年,如果只能挑出一部电视剧,那非《还珠格格》莫属。《还珠格格》当年“高烧不退”还有一个最好的例证:第一部1998年在北京播出时的收视率是44%,令很多业内人士瞠目结舌;到了第二年,《还珠格格2》登陆北京时再创新高,收视率达48%,而在上海和湖南播出时收视率竟然达到55%和50%。

  2011年,新人版《新还珠格格》系列面世。

  点评:如果统计中国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无疑榜上有名。于是,继《又见一帘幽梦》之后,琼瑶决定推出《新还珠格格》。然而,《新还珠》自从宣布拍摄起到最后98集的冗长剧集问世就一直在遭遇外界的口诛笔伐。到底是再造经典,还是狗尾续貂?就连老版《还珠》的主创也表示,《还珠格格》承载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为何要把这美好回忆颠覆了呢?老版的美好感觉还在,翻拍无疑是资源浪费。

  ★代表作——《乌龙山剿匪记》

  1986年,《乌龙山剿匪记》在国内热映,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成为了几代人脑海中的经典之剧。

  2012年,《新乌龙山剿匪记》1月19日播出,但是该剧播出仅两集就遭到撤档。

  点评:“现在的重拍经典剧,挑战的不是观众的怀旧情绪,简直就是在挑战我们的智商!”《新乌龙山剿匪记》春节期间亮相,一露面就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因收视率低迷而遭电视台中途撤播。不少网友直言该剧简直就是在“坑爹”。

  翻拍剧之新年趋势 啃老仍是主流

  继张纪中版新《西游记》、《新乌龙山剿匪记》在元月打头炮之后,接下来,正在翻拍和等着翻拍的剧类还特别多,总的来说:旧片翻拍、续集再拍仍然是2012年的荧屏主流趋势。

  据悉,仅华谊兄弟就将推出3部由电影变身电视剧的重头剧《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和《花木兰》;同时《追捕2》、《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新篇《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也将开拍。

  其中,《非诚勿扰》计划于2012年2月开机,该剧不会延续影片的喜剧路线,全剧将对婚恋进行深层次探讨。而《唐山大地震》计划于2012年8月底开机。

  电视剧为何爱“啃老”? 原因:好剧荒、急功近利

  翻拍剧为何如此受电视制作方和各大电视台的青睐?

  业内人士透露,如此密集地翻拍经典电视剧,归根到底还是中国影视产业的好剧本荒,购剧价格的直线攀升以及投资者、影视创作人急功近利造成的。

  有学者做过一项统计,中国每年生产上万集的电视剧,美国才3000多集。然而,国内影视剧质量却屡受诟病,最大原因是缺乏原创的好故事。

  “尽管眼下编剧的地位和收入有了很大改善,但编剧真正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一部影视剧的投资60%给了演员,编剧所得还不如一个三流演员。在剧组,编剧甚至还不如一个主演有话语权。同时,市场的急功近利也加剧着编剧生态的失衡,一方面投资者等着剧本拍戏,另一方面对新人作品、新题材投资者又望而却步,害怕市场不接受、投资血本无归,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翻拍经典老剧省时又省力,哪怕拍出来之后‘挨板砖’,至少因为经典老剧经过多年口碑沉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收视率有保证。这种事半功倍的事情对于电视剧制片方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这种循环的‘怪圈’中,便催生了影视圈集体‘啃老’现象的产生。”业内人士分析说。

  《中国新闻周刊》在微博中称:“《新三国》、《新还珠格格》、《新永不瞑目》……电视剧创作集体加入‘啃老族’行列。翻拍十年前的倒罢了,几年前的也搞翻拍,难道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者真的江郎才尽,只能‘大树之下好乘凉’?”

  网友“五哥”评价:“翻拍究竟是致敬还是模仿?是继承还是颠覆?不管怎样,编剧行业应该鼓励更多样的、更新鲜的、更年轻的写手加入进来。否则,我们永远都想不出属于自己的哈利波特和魔戒。 ”

  著名演员六小龄童曾表示:“我不反对翻拍,问题是怎么拍。我这一版孙悟空在网上的支持率是98.8%,这说明无论时代怎么变,老百姓很清楚他们心目中的美猴王是什么样子的。中华民族世界级的名著不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西游记》的精髓告诉下一代。”

  而更多的专家则开始呼吁放下翻拍,回归原创。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评论家仲呈祥建议,编剧应当多从生活这一创作的唯一源泉入手,积累生活素材和感情,以增强原创力。(记者 桑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02/181223873058.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3-16 11:43
【案例】
业内默认中国电影海报制作抄袭现象

2012年03月15日15:50  法制晚报


“山寨”海报,省钱省事没风险


  中国电影市场上,偷、漏、瞒报票房的情况屡见不鲜。实际上,不少影片在进入影院之前就已经开始造假,海报制作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环节。    本报记者通过长时间的搜集资料和调查采访发现,中国电影海报的造假主要集中在抄袭海外片方面,比如《大胃王》与《老爸夏令营》、《将爱》与《返老还童》,海报上的创意元素除了主演和字体不一样,其他基本一模一样。

  据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的情况,中国电影海报制作之所以抄袭成风,主要是因为不少影片营销费用不足,导致海报行业利润较低、海报制作队伍良莠不齐,而且法律方面又有空子可钻——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法院受理海报侵权的案例,直接导致电影海报明目张胆造假。

  现象扫描

  抄袭海外海报成风  知名影片难脱干系

  海报通常被视作一部电影的名片和脸面,但细心的观众经常会发现,不少国产片的海报似曾相识,尤其是与某些好莱坞影片看起来特别像。

  国产片《大胃王》海报的主体部分是潘长江趴在地上,与好莱坞影片《老爸夏令营》如出一辙,连面部的表情都很雷同;黄磊在《老男人历险记》的海报上的模样与《总统杀局》中的乔治·克鲁尼惊人相似;《异度公寓》的几张海报也分别与美版《见鬼》和韩国片《蔷花,红莲》十分雷同……

  不仅上述中小投资国产片的海报涉嫌抄袭,就连《最爱》、《将爱》这些由明星大腕主演的票房巨制,也难脱掉干系。

  由顾长卫执导,郭富城和章子怡主演的《最爱》,其中的一款海报是男女主角的脸颊相互贴在一起,与当年奥斯卡热门影片《生死朗读》(曾在内地上映)的一款海报很相似。  

  而票房超过两亿的《将爱》,其某款主海报与另一部奥斯卡热门影片《返老还童》的一款海报也很相似,只不过把《返老还童》男女主角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换成了李亚鹏和徐静蕾。

  《让子弹飞》、《非诚勿扰》、《亲密敌人》、《武林外传》、《全城热恋》等知名国产片也有抄袭或模仿海外片海报的嫌疑。

  不仅如此,有些国产片的海报之间也很雷同。《云水谣》和《赤壁》的海报除了人物头像和字体不同之外,底板色调、布局排列都很相似。

  记者追访

  电影主创不愿多说  业内默认存在抄袭

  也许有观众会问,两部电影海报相似,为什么就一定是我们抄袭好莱坞,而不是好莱坞抄袭我们?答案很简单,因为好莱坞的片子比我们先出来,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

  对于上述影片海报涉嫌抄袭一事,其相关负责人均不愿多说。关于《最爱》某款海报雷同于《生死朗读》的问题,记者联系到当时负责《最爱》海报设计的新艺联公司总经理王宁,他也承认存在雷同之处,不过他表示:“具体过程我不清楚,因为中间换过公司,你说的那款海报不是我们做的。”

  而《将爱》的发行和宣传负责人表示,海报是由导演张一白找香港团队做的,“具体我们也不清楚”。随后记者短信联系了张一白,听说是要谈《将爱》的海报,他回复:“都什么时候的事儿了,有甚可谈?”便不再回复记者。

  尽管相关负责人不愿多说,不过中国电影海报的抄袭现象已被业内默认。

  同道影人传媒广告公司负责人张筱鹏坦承,这个行业确实存在抄袭的现象,因为版式就那几种,“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反对抄,关键是看抄得好不好。”

  他告诉记者,从专业的角度讲,电影海报主要是由点、线、面三种元素构成,“点就是文字,文字多一些就会形成一条线,文字再多几行,一行一行的就会形成一个面,关键看你怎么组合起来,怎么表达你的创意,这才是最关键的。”

  另有多位设计公司负责人都表示“现在看有些海报设计确实是同质化现象很严重”。异开视觉艺术设计公司负责人马超认为,有些海报就采用了典型的大片式设计,即上面几个大人头根据主次排列在一起,下面是电影中的宏大场景,背景辅以云、烟等效果,颜色多为深红、深蓝、深褐,“这样的海报你一看就会觉得面熟,你一定会觉得千篇一律和缺乏创意。”

  原因探秘

  海报设计利润较低  制作队伍良莠不齐

  之所以缺乏原创、抄袭成风,是因为给中国电影做海报的利润较低,制作队伍良莠不齐。

  新艺联总经理王宁告诉记者,他的公司成立5年来制作过《龙门飞甲》、《大魔术师》等大片的海报,在这个行业已经算相当资深了,同等规模的公司在业内也就两三家。

  “现在国内纯粹靠制作电影海报生存的公司较少,因为没什么利润,你辛辛苦苦好几个月,还不如人家做一个房地产广告策划赚的钱多,人力和精力却照样要投入进去。”王宁说。

  王宁表示,利润低是因为不少影片的宣传营销费用本身就低,“很多影片的拍摄费用都紧张,更甭说把钱花在海报上了。”一般情况下,商业片可能愿意花二三十万在海报上,但一个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公司,要集体付出一个月或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劳动,这点报酬绝对不高。何况文艺片或者一些公益性的影片都不会花这么多。

  异开视觉艺术设计公司负责人马超认为,这不仅是中国电影海报的问题,而且是中国知识产权、创意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设计师本身缺乏原创性,不懂得模仿和借鉴的区别,从而以抄袭代替借鉴;二是中国客户付的设计费太低廉,不允许所有的设计师和设计项目完全原创,“如果每个创意都要绞尽脑汁,却只拿到这么一点设计费,还要考虑因为客户单方面的原因毙掉的方案,那设计师都要饿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海报制作队伍就良莠不齐了,“有刚入门的,有对这个行业不太熟的,有的导演还会自己设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表示。

  有法律空子可钻  更加肆无忌惮

  海报抄袭严重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法律空子可钻。本报特约律师郑欣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说,一般情况下,影片投资方不可能为了某款海报申请一个著作权,没有申请著作权,抄袭的一方就不用负什么法律责任,“至多说是不正当竞争”。

  另一方面,抄袭、模仿和借鉴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一部电影的海报与另一部很像,你可以说它是抄袭,也可以说是模仿或借鉴。

  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出现过任何一起电影海报被模仿的一方起诉模仿者的案例,这就让相关造假者更加肆无忌惮。

  新艺联公司总经理王宁也表示,一个电影的海报设计出来,如果被人抄袭,这应该是涉及到侵权的,“但可能国内大家不是很重视这块,在港台地区和海外,如果你的海报与别人的重合度太高,人家是可以告你的,但是在国内,基本只能靠自律。我们的设计团队在做海报的时候,从创意开始有意地保持原创,避免雷同。”

  链接

  电影海报设计流程

  据北京异开视觉艺术设计公司负责人马超介绍,正规公司的流程一般是:选择创意团队、报价、确认报价、签约、付预付款、设计、完稿、付尾款。

  具体到每个项目,有的是很简单的浅层次合作,给剧照、提要求、作设计方案、选择、完稿、结束。有的则是深层次的合作,从电影开拍就开始合作,从最初的概念海报、中期海报、院线海报、人物海报、病毒营销海报、阵地宣传、线下物料、官网都需介入,这就需要设计团队从阅读剧本开始掌握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图片素材,要想做出更好的理解和创意,不仅要和宣传负责人沟通,还要找机会与导演沟通。

  充分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是设计好海报的前提条件。同道影人传媒广告公司负责人张筱鹏告诉记者,他们一般是在导演之后第二个看到成片的人。以前一般是根据剧照来设计,近几年开始从电影前期就介入,“剧本、主演确定后,拍摄定妆照的时候我们就会进组,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为海报或画册需要的素材进行拍摄,这样做出来的成品效果会比较好。”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15/155024120820.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22 14:37
[案例]
新中国首部禁片《武训传》修复出版
2012-03-22 11:28:18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8837人参与

核心提示:近日,被称为“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后,开始发行正版DVD。该片于1951年公映,后遭到批判而被禁。鉴于《武训传》复杂的历史遭遇,DVD的“卖相”仍然有些遮遮掩掩,例如盒套封面左上角特意标明一行字:“供研究所用”。


剧照

DVD封面
3月15日,一条消息出现在微博、豆瓣网上——由孙瑜执导、赵丹主演,号称“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曾于1951年公映)后,开始发行正版DVD,亚马逊中国、淘宝商城及西单北京图书大厦等地均有销售。
这条消息被众多影迷迅速传开,网友在微博上感叹:“还有什么壁垒能抵挡万能的中国碟商,抵挡住人民群众对未知的渴望呢?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重见天日!”就在当天,《武训传》的网络下载也随之出现,画质还算清晰的完整版(长达197分钟)更让不少影迷喜出望外。几天下来,《武训传》在豆瓣的短评从三四条增加到五十多条,而《武训传》DVD的来源、现存拷贝的状况、这部电影所牵涉的复杂背景、历史遭遇,以及中国国产老电影的保存、修复、流通,都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版权溯源
保护期过后的“公版”
1951年上映的《武训传》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知名私营电影企业“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出品。1953年,昆仑影业与文华、国泰等8家私营企业共同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而《武训传》在经历其后的一系列批判、动荡之后,当年的拷贝去向和版权归属也变为模糊地带。
主持人崔永元告诉记者,当年的老电影通常只发行三到五个拷贝,“多的也至多十来个,当时全中国没那么多电影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小城之春》也总共只有四个拷贝”。
据记者了解,号称“亚洲最大电影资料馆”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目前仍保存着《武训传》的拷贝,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沙先生向记者确认了这一点,但他表示中国电影只有50年版权保护期限,完成近62年(1950年9月摄制完成)的《武训传》如今已是公版,版权没人管。而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则表示:“不清楚最近发行的《武训传》DVD从哪里弄来的内容源,总之肯定不是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放出去的拷贝”。
DVD出版
民间影迷提供原始拷贝
《武训传》DVD发行方为广东大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知名民营传媒企业“俏佳人传媒”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关注华语老电影的影迷对“俏佳人”都不陌生,近年来市面上销售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早春二月》等一批国产老电影的DVD大多由这家公司发行。
据大圣文化节目与版权相关负责人戴女士表示,近年来“俏佳人”的经营策略有所变化,老电影的发行业务主要交由大圣文化承担。记者也发现,在淘宝商城的“俏佳人专营店”上有“大圣红色院线专区”,刚上市的《武训传》与《雷锋》《闪闪的红星》等DVD摆在一起销售。
“《武训传》已是公版电影,只要找到节目源,拿到正规出版社去完成相关手续,就可以出版”,戴女士告诉记者。问及《武训传》拷贝的来源,戴女士透露曾向崔永元的电影博物馆借,但接触过对方工作人员后被婉拒。直到最近,一位老影迷向大圣文化提供了拷贝,“当时也是专车押送来的,具体情况人家也不愿多说”,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始拷贝,大圣文化才在近日发行了《武训传》的DVD。
一碟难求
售价虽贵仍能卖断货
对于《武训传》“重见天日”?戴女士表示“全是因为影迷”。她透露,常有50岁以上的老影迷打电话建议多出些老电影,便于观看收藏,“2005年上海放《武训传》,有个七十多岁的大连影迷特意坐飞机到上海看,我们也很理解,到了这个年龄再不看也许就看不到了”。据她介绍,《武训传》原本没字幕,而片中赵丹说的大多是山东方言,不少人可能听不懂,为此有老影迷自发向他们提供《武训传》的台本(台词脚本),便于后期添加字幕,“居然能找到了‘文革’时的台本,确实不容易”。
《武训传》DVD分为上下双碟,在亚马逊中国上标明原价99元,折后价64元,淘宝商城则售价58元。一般而言,国产老电影DVD在网络商城的售价通常只在12元至15元,《武训传》有些偏贵,但影迷却仍然买账。有网友在博客上表示自己花85元在西单北京图书大厦购买了《武训传》DVD并称“再贵也情愿买回去研究”。
截至3月19日亚马逊中国上的《武训传》DVD已断货。戴女士之前和记者聊过,这次因为权当满足影迷,所以只发行了几百套碟片。
■ 发现
“供研究使用”
不过,鉴于《武训传》复杂的历史遭遇,DVD的“卖相”仍然有些遮遮掩掩,例如盒套封面左上角特意标明一行字:“供研究所用”,似乎在名义上尽可能规避风险。记者问及大圣文化是否担心发行《武训传》过于 敏感,戴女士坦言公司员工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老电影的历史和政治问题也不太懂,“老影迷都认为没问题。我看过《武训传》,个人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敏感之处。”

记者走访了崔永元、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员沙先生、电影文化工作者妖灵妖等业内人士均表示,许多学者、作家都发表过《武训传》的相关论文和著述,该片也曾在少数场合公开放映过,至少现在谈及《武训传》、发行DVD,都不存在太大问题。
第2页:由一场批判改写的历史
第3页:银幕上的《武训传》(组图)
第4页:银幕外的《武训传》
第5页:《武训传》主角演员赵丹:伤痕永久地镌刻在心上
第6页: 《武训传》导演之子孙栋光:该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第7页:崔永元:《武训传》我看了十几遍

http://news.163.com/12/0322/11/7T6RHL2P00011229.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5 12:07
【案例】

渝北华华//@简直:“没想到中国男人这样少经人事……”哈哈//@嘉州莫大先生: //@GG有话说: 文化部,没文化,乱甩剪,成笑话,猪公仆,不读书,无作为,管鸡巴。

@小乔别闹让你不让看波,这回丢人了吧: http://t.cn/zOpiZgA
收起|泰坦尼克号3D被剪,卡梅...|彈出



轉發(114) | 評論(20)今天10:32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25分鐘前 來自微博桌面

http://www.tudou.com/v/B37hPfIRKgY/&resourceId=35281301_04_02_99&autoPlay=true/v.swf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30 09:57
【案例】
税管员称央视剧《税案风云》盗用其剧本
2012-04-30 00:38:00 来源: 金陵晚报(南京) 有466人参与

核心提示:税管员谭育红指称央视《税案风云》剧组涉嫌盗用由她创作完成的《稽查局的故事》剧本,事件又有新进展,《税案风云》编剧云波称《税案风云》全是原创,根本不存在抄袭。并表示剧组开了30多次会,都有会议记录和录音,“我们不怕告。”

日前,金陵晚报报道了关于湖南省湘乡市地税局一名最基层的税管员谭育红指称在央视播放的电视剧《税案风云》剧组涉嫌盗用由她创作完成的《稽查局的故事》剧本一事。记者当时采访了当事人谭育红,被告知,目前已经委托律师在收集相关侵权证据。但是,此事的另一当事人电视剧《税案风云》剧组方面,却拒绝回应此事,他们的态度是:“清者自清,我们问心无愧。”
昨日,记者获知,此事又有新进展。中国会计视野网(上海会计学院主办,财政部发函批准)在其官网发布题为“《税案风云》涉嫌侵权视野网友版权”的声明,称网站支持原作者谭育红的版权诉求,并保留网站自身的相关追诉权。
记者再次连线《税案风云》剧组。这一次他们终于做出了回应。《税案风云》编剧云波对记者说:“我从没看过《稽查局的故事》这个本子,《税案风云》中的所有故事都是由我及另外4名编剧原创的,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底,4个月里,剧组及来自全国90多名一线稽查人员反复开了30多次会,讨论和修改剧本,这一切都有会议记录和录音。我们不怕告。”
而另一位参与剧本编审的税务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林小姐也表示,她将《稽查局的故事》与《《税案风云》一一比对后,“从故事内容到人物情节,都没有找到抄袭的痕迹。”
编剧:
我们的故事完全是原创
编剧云波告诉记者,当初是国家税务总局有意想拍一部反映税务工作及税务工作者生活的电视剧,于是找到了他们。“税务总局有个稽查科,这个部门既有能保证电视收视的素材,即案例故事,又能表现税务人员的工作及生活,所以,我们就决定以稽查科为背景进行创作。
在此之前,电视剧《重案六组》就是借鉴了美剧的形式,一集讲述一个案例,并在其中展现办案人员的生活,稽查科跟重案组有一点相同,就是都有案例,所以我们也选择了以一集一个案例的方式来表现。”云波说。
不过,税务题材毕竟涉及很多专业领域的问题,剧组团队在专业性上有欠缺。所以,国税总局特别从全国调集90多名稽查一线人员、优秀税务工作者,与剧组座谈,向剧组提供素材。云波说:“举个例子,比如税法中有一个关于残疾人的福利政策,电视剧需要围绕这个政策来讲一个故事,于是我们编剧就进行创作,将政策运用到故事中,然后拿给税务人员看,整个故事编排得是否符合税务稽查的办案查案过程,这个故事本身是否确实存在,我们再依据税务人员的意见进行修改。这就是我们的创作过程。所以说,整个《税案风云》16集8个故事,都是这么诞生的,全是原创,根本不存在抄袭。”
云波说,他本人也曾遭遇过他人剽窃自己的作品,所以也十分能理解和体谅创作者的心情和辛苦,也因此,他本人是绝不会盗用他人作品的,但“我们也需要有良知的编剧体谅我们,为了这个剧我们每天只睡2小时,日夜不停创作,所以没有证据就不要给我们泼脏水。想想我们的辛苦工作遭人否定,真悲剧啊。”
税务人员:
每集都做翻天覆地的修改
参与了整个创作及修改过程的税务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林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在得知涉嫌抄袭事件后,特意用了一晚上时间将《稽查局的故事》仔细看了一遍,林小姐说:“《稽查局的故事》与《税案风云》的最初稿,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一方面,我们在之后的编审过程中,对初稿做了大量修改,可谓是十几易其稿,每一集都是翻天覆地的修改,初稿已是面目全非。另一方面,稽查的案例及办案手段、过程,其实都是一样的,是有共通点的,放在任何地方任何案件上都可以,仅从这点上说,不能说是抄袭。”
林小姐告诉记者,他们90多名税务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后,几乎是没有休息时间地从早到晚配合剧组进行剧本修改创作,“每天晚上大家各自看剧本,然后第二天开会提出意见,接着各小组分头修改,现场编剧本,这样周而复始,那几个月,每天大家都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所以,参与这一次创作,真切体会到编剧很不容易。”
林小姐说,他们的任务是为《税案风云》剧本从业务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政策和政治把关。“我很敬佩《稽查局的故事》的作者,她也是一名普通的基层税务工作者,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真的不容易,但是我确实在比对了两部作品后,没有找到相似的地方,没有找到涉嫌抄袭的证据。我相信,观众在看完整部电视剧后,也会自己做出一个公正的判断。”
谭育红:
《税案风云》制片人混绕视听
昨日,谭育红方面也向记者传来他们的声明和质疑,希望能得到《税案风云》剧组的回答。回应如下:第一,目前一切争议都说的是涉嫌侵权阶段,第二,谭育红的20集剧本为什么跑到了不认识也没发过邮件的第三方制片人手上?恳请正面回答;第三,作者谭育红20多年的一线税务工作经验,以前干的就是税务检查,也就是现在的税务稽查,制片人质疑谭育红的身份,是在混绕视听;第四,人物和剧情及创意和框架设置及选材都高度“重合”,加上试播的4集就有“巧合内容”,作者及版权方等后面12集播出后再全面回应,如果制片人愿意,可以将后面12集的拍摄剧本公布或提供给第三方,与《稽查局的故事》20集剧本及由此改编的《稽查档案:不为人知的税案秘密》图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进行比对;第五,目前已经有知名律师网友愿意给予法律援助,一切等收集完全部证据后,交由律师处理,由法院来裁决。
金陵晚报将继续关注此事进展。

http://news.163.com/12/0430/00/80A3RUBJ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18 13:17
【案例】
美剧出现小布什断头场景 电视台致歉(图)

2012年06月15日10:56 环球时报



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画面


在该剧中一个砍下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的画面中,其中一个“断头”男竟然与前总统小布什极为相似


该剧中一个砍下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的画面中,其中一个“断头”男竟然与前总统小布什极为相似

  【环球网报道记者李娜】 美国HBO电视台推出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开播后广受追捧,而据法新社6月14日报道,细心的影迷发现,在该剧中一个砍下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的画面中,其中一个“断头”男竟然与前总统小布什极为相似,HBO电视台14日致歉,称该情况主要是执行制作人疏忽所致。
  报道称,这一场景在画面中出现了大约1秒。HBO电视台称,对此事表示抱歉,批评这一行为“不可接受、不尊重人且品位恶劣”,并表示这是制作人无心之举。制作人本尼奥夫与韦斯表示,这不是刻意的选择,也不是政治上的声明,并没有对小布什的不尊重。
  他们还称,由于剧中需要大量仿真人体部件,所以他们一次性租借了很多模具,只是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并未仔细辨别。拍摄过程中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头长得像小布什,直至全部场面拍摄完毕才发现。HBO电视台称,这一画面将从DVD中移除。

http://news.sina.com.cn/m/p/2012-06-15/105624597440.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21 12:02
【案例】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回归黄金档播出

  2012年06月20日10:09  新京报

  近日,湖南卫视(微博)公布了7月创新改版编排表。王牌栏目《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微博)》从原来的晚8点恢复到周五、周六晚7:30播出。

  据记者了解,从7月1日起,将有五档新节目在晚间10点档陆续与观众见面。最先亮相的是周日晚播出的“90后中国少年成长秀”《向上吧,少年》,周一播出职场减压类节目《完美释放》,周二、周三是升级版的《我们约会吧》,周四播出洪涛团队打造的《绝对大牌》。此外,湖南卫视相关负责人也透露,7月份,卫视还计划推出一档草根运动挑战类节目,类似于之前的《快乐向前冲》,但播出档期目前还未最终确定。

  金鹰独播剧场移师晚7:30档期的同时,湖南卫视全新打造的“第一周播剧场”也将在周五、周六进驻到晚9:30时段。据悉,“第一周播剧场”将主打符合湖南卫视的“年轻快乐新锐”气质,和主打“青春偶像励志剧”的金鹰独播剧场呼应。勾伊娜
http://news.sina.com.cn/m/2012-06-20/100924626053.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8 10:05
【案例】
《画皮2》周迅唱错诗经引热议(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8日05:07  华商网-华商报微博

《画皮2》剧照

《画皮2》中小唯唱错《诗经》引热议

  票房正奔5亿的《画皮2》,7月6日仍以2500万票房,力压新上映的《搜索》、《大武当》等片。关注度依然最高的该片,却被网友翻出一大“纰漏”,该片引用了《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一章其中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过在电影中,周迅扮演的“小唯”唱成了“雨雪靡靡”。记者昨日多方采访,导演乌尔善回应称是故意为之。但古诗词该不该改,也引起业内反思,有老师直指负面影响——误导下一代。

  “霏”变成“靡”《画皮2》唱错词?

  《画皮2》中小唯唱得婉转动听,令网友纷纷在网络求音乐链接。不过一对照出处,却有网友忍不住吐槽。网友“假装不爱国”昨日在微博里说:“电影《画皮2》,之所以能记住,在于周迅从头唱到尾的‘今我来思,雨雪靡靡’。莫非导演乌尔善、编剧及演员都不知道‘雨雪靡靡’应该是‘雨雪霏霏’?”而他的这个吐槽,也被不少影迷听出来了,这几句在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都以弹唱或者咏唱的形式出现的。有网友说:“出现了‘雨雪靡靡’后,一直在回思原句,以至于对电影失去了好感。”但也有网友说:“有瑕疵不代表全部都是不行的,事实上,《画皮2》对于‘皮相’和‘心相’的探讨,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把“雨雪霏霏”唱成“雨雪靡靡”,网友白毫分析说,“霏与靡虽仅一字之差,但两者的读音和意义,都是完全不同的。‘雨雪霏霏’是雪花漫天飞舞的气象,相当宏大而诗意的场景;‘雨雪靡靡’则变成了残雪飘零,即将归于消散的破落残败之景,这与《采薇》全诗浪漫宏大的思忆格调,是相去甚远的!”

  导演有说法“靡”符合小唯心情

  对于把“霏”变成“靡”,这个被影迷当成硬伤的地方,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昨日首先致电《画皮2》片方,一位工作人员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作者的心意,笔误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因为电影出来有很多人把关,字幕有很多人检查的。可能是故意创作。 在电影公映之前,内部放映,也被问到过这个事情,导演有自己的解释。”

  随后记者致电导演乌尔善,他说:“我们只是改编自《诗经》,也只是借用了几句。原来的‘霏霏’不押韵,也不符合小唯的心情。于是我们的编剧特意改成了‘靡靡’。‘霏霏’的确是雨雪的意思,但‘靡靡’就变成绵延不绝的意思,是符合女主人公的心情的。”

  改经典会误导观众吗?

  现在的古装片,都爱唱古诗词曲,冯小刚(微博)的《夜宴》中,周迅一曲《越人歌》令听者陶醉,冯小刚说,“这两句唱出了人与人之间最深的寂寞。一个人如果懂了这首歌,这个人就不会寂寞。”虽然导演乌尔善称《画皮2》中故意改词是为更符合女主角心境,但这也引起史学界的担忧。年初,就有一位历史学家发文说:“假如你想气死一个历史学家或者一个历史爱好者,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请他去看一场电影《鸿门宴》。”原因是该片中有乐器上的“穿帮”,白毫说:“《画皮2》的故事背景,似乎是汉代时期,小唯弹唱的乐器是琵琶。而电影《鸿门宴》中美女刘亦菲也大弹琵琶,就真是太有点乱弹琴了,那个年代中国根本还没有琵琶。最令人惊讶的,是刘亦菲所弹的琵琶,比周迅的还要精致还要现代!”

  西安青年编剧梁晓龙说:“《画皮2》本身背景就是神鬼、魔幻,不用太追究历史性。但对于引用诗词,我选择尊重原诗词,随意改编很可能导致下一代的误解,传承的东西要原汁原味的好。如果你有三分之二都是原装,只改动三分之一,那还不如重新创作一个,重新写词。电影是载体,一定要尊重原本的东西,有些东西可以改,有些不能改。改动不严谨,将来就更没办法保存、延续和传承。”

  西安一中学老师沈开双表示自己也曾在一堂课上讨论过类似问题,的确容易造成误导。建议导演们不妨花上一点钱,请个历史专业的老师或者学者,为道具、台词、服装把关。这也是对下一代负责。

  本报记者唐爱明


http://ent.sina.com.cn/m/c/2012-07-08/05073679234.s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8-14 17:27
【案例】
美剧《新闻编辑室》浪漫化 美国记者称不真实

凌晨3点,李晓亮还没有睡觉,从堆满旧报纸的书桌上扒拉出一盒方便面熟练地泡上。因为长期不开伙,连出租屋里的老鼠都已经举家移民到隔壁。然后,他打开电脑,习惯性地翻出一部电视剧作为夜宵佐餐。作为在“报纸—网站—电视—报纸”都干了个遍的新闻从业者,李晓亮说:“看到《新闻编辑室》第一集时,这一针鸡血,使我彻夜难眠。”
  《新闻编辑室》,这是一部在豆瓣网上评价高达9.2分的美剧,这个评分略低于《肖申克的救赎》,但已经超过了《泰坦尼克号》。该片讲述了一个虚构电视台“亚特兰大有线新闻台”,在主播威尔的带领下,冲破各种阻力、报道新闻真相的故事。

  剧中对新闻理想主义的浪漫渲染,使新闻人这一镁光灯下的职业更加受关注。不同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比如,“从来没有一部片子可以励志到让我泣不成声,理想主义万岁!”;又如,“千万不要把新闻媒体想象得太神圣,社会变革绝对不是主要靠电视演播室里的这帮人。”

  《新闻编辑室》的编剧艾伦·索金,借此剧向理想中的新闻行业致敬,剧中的故事和理念有着超脱现实的完美。当中国的同行看完此剧,再念及自身,似乎感慨更多。

  “传媒人士必看”?

  6月底首播的美剧《新闻编辑室》第一季已经更新到了第8集,剧中涉及的所有新闻都是2010年后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如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等等。

  好莱坞金牌编剧索金,延续了其喜用大段对白描绘社会精英的一贯风格,第一集一开场,主人公威尔就在一群大学生面前滔滔不绝地演讲:“我们过去的确辉煌过,我们会为正义而拼、为道德而战。因合乎道德而立良法,因违背道德而废恶法……可现在的美国再也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了。”

  因为对白和故事背景复杂而被称为“高智商神剧”,而且闪耀着新闻理想的光环,该剧一传入中国,就被贴上了“传媒人士必看”的标签,再加上诸多名人推荐,《新闻编辑室》迅速走红。

  从业四年的报社编辑张小飞,每看一集都会写下一则短评:“第一集:它更多的是传达一种对新闻的疯狂、一种将理想主义带入工作的追求……第三集:新闻采访中的问答就该和法庭辩护那样,紧张、刺激、机智、针锋相对、咄咄逼人、不依不饶……”

  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四学生罗涛在微博上写道:“《新闻编辑室》是我最近看到的最让人泪流满面的美剧,这是美国电视业内的映射。传媒集团的老板和政治团体有生意来往,压制着主持人的新闻自由,但是主播威尔却不畏强权,只报道事实,这是我看得最激动人心的一段。在中国,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电视?”

  和在中国受到的热捧相比,美国本土对该剧反响平平,甚至颇有微词。《华盛顿邮报》评论:“它充满了不断的叽叽喳喳和高谈阔论。”《纽约时报》说:“如果主角少点说教、回到新闻报道本身,会好看很多。”在美国影评网站Metacritic上,这部剧集仅得到了57分(满分100分)。而随着诟病其过于理想主义、对白冗长、背景艰涩等批评的出现,豆瓣网上的评价也从最初的9.4分回落到9.2分。

  “它一集的信息量相当大,如果不是对美国的政党、政治、社会、媒体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看起来基本是云里雾里。即使有字幕组贴心的注解,一般观众还是很难入戏,外行看的就是热闹。”李晓亮说,“我作为‘新闻民工’,对比下现实,也只是看着解气而已。”

  中美新闻人的集体幻想?

  正如索金在《白宫风云》中将美国总统这个职位理想化了一样,从未在新闻行业工作过的他,在《新闻编辑室》中也极大地浪漫化了新闻业。索金笔下的人物“没一个缺钱的,也没一个是为了钱而奋斗的”。

  有美国记者指责剧中的新闻产业并不真实,索金回应道:“我喜欢书写那些不披斗篷、不上伪装的英雄们。《新闻演播室》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新闻产业状态。它注定是一个美妙的幻想,与现实中各种真实而严重的事件相对立。”

  中国普通观众对于此剧的追捧,多少有些对国内媒体“怒其不争”的意思。微博上的激烈言论不断,诸如“每当刷微博刷出‘新闻已死’的绝望,我就看一集《新闻编辑室》提神。”“做新闻的人,希望多看看《新闻编辑室》,播的是良心是事实,还是收视率、炒作?”

  而业内人士在最初的兴奋之后,也开始思考这部披着“新闻理想”美丽外衣的美剧是否真的如此美好。

  “我相信这不是美国的事实。”张小飞说,“这也是美国同行的理想,西方媒体的自由也有束缚。比如在第三集中,威尔的评论触及了电视台高层的利益,他们决定解雇他。其实国外的舆论环境并不比我们好多少,他们在报选题的时候,也会说‘苹果公司新一代手机发布,众人熬夜排队购买’。威尔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新闻理想,”

  “看了之后,我觉得自己就是威尔鄙视的那种人,只给大众呈现‘粉饰太平’的内容,不会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就像北京暴雨,我们的媒体都在说‘最可爱的排水工’、‘互帮互助的市民和私家车司机’,这没有错,但是问责相对来说还是太少了。”张小飞说。

  李晓亮认为,《新闻编辑室》的火爆是一个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关注的人都是媒体界、文化界的,他们一般都有一定的话语平台,经过微博一扩散,就有了那种虚假繁荣。看第一集时我激动了一下,但别真把它当成为新闻业树碑立传,它跟真的新闻圈没啥关系,与两国的现实也都是有距离的。”

  这则微博多少反映了中国新闻人追捧此剧的心理:“我们完全可以拍一部姊妹剧,就叫《新闻审查室》,绝对是惊心动魄的美剧范儿: 新闻红灯突然闪起,有关部门临危不乱,各大网站火速删帖,通稿走起,审查室深夜亮灯,IT精英攻克异见人士信箱,五毛紧急动员……”

  医生才能宣布他死亡,新闻不能

  《中国之声》主持人郭静,不久前针对北京“7.21”暴雨发表了一则微博:“有人呼吁记者调查并公布北京暴雨死亡人数,急切心情可以理解,记者应该有作为,但是确认死亡需确凿的证据,这也是对每个生命的尊重!还记得《新闻编辑室》4吗?‘确认死亡的只能是医生,新闻不能!’北京是否可定时公布最新统计的真实准确的遇难者人数及名单,别让坊间传闻道听途说再对人们造成伤害。”

  一场暴雨检验了北京的下水道,也检验了报道灾难的新闻从业者。但如“这是个人。医生才能宣布他死亡,新闻不能”这句台词所说,媒体并不能凌驾一切。

  同样以新闻媒体为主角,近期上映的国内电影《搜索》讲述了一个并不理想浪漫,反而有些残酷的故事。电影中的女主角叶蓝秋,因为在公交车上没有让座而遭遇媒体“人肉搜索”,成为全城议论的对象,同时又被查出癌症;心力交瘁的她最后放弃治疗,绝望自杀。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叶蓝秋已经为此事道歉,媒体也录了下来,但为了造成更大的轰动效果,最终没有播放。这为叶蓝秋的死加上了一个砝码。

  媒体的力量在这部电影中出现偏差,原本的监督功能被扩张成为网络暴力。“为了收视为了效果,你拿老百姓开刀。如果中国的媒体真如《搜索》这部电影一样,那中国的媒体就该倒闭了。”罗涛说得有些激动。

  一则影评勾勒出了当下网络暴力的血腥狂欢:“一个人开车撞了人,被媒体一报,网友一挖,第二天那人就成了官二代冷血杀人魔头。舆论立刻一边倒,绝没有当事人自己的声音发出来。再爆出他抛弃过那么几个女朋友,上学时候打过小抄儿做过弊,和人干过架,开车违过章,能引起全民大讨伐就再好不过了……”

  张小飞说:“网络媒体让很多人以为是梦想照进现实。结果,不断的谣言其实是走进了更可怕的一个现实。威尔和他的新闻团队干得如火如荼,但事实上收视率是降了的。这说明,仅仅一个这样的节目,改变不了整个大环境。”

  张小飞认为,新闻的监督功能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媒体能代替其他所有的社会职能部门,这一点上,《新闻编辑室》的表达有时也过于偏激。“按照剧里威尔的态度,我们之前追捧的《舌尖上的中国》这样轻松闲适的媒体作品就是垃圾。但实际上,新闻有软有硬,有娱乐休闲也有批评揭露。我们缺失的东西在电视剧里得到表现,这值得欣慰,但是,如果认为只有那样才算是新闻,就大错特错。”蒋肖斌

http://news.sina.com.cn/m/2012-08-14/09332496459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15 11:58
【案例】
传媒第三只眼#2012暑期档省级卫视新三宝体1#:湖南卫视有三宝:还珠,何炅谢娜,综艺搞;浙江卫视有三宝:导师,娱乐声音,做营销;江苏卫视有三宝:摔倒,非诚勿扰,济癫闹;四川卫视有三宝:港剧,打造藏歌,射神雕;江西卫视有三宝:红歌,情感平台,独播好;安徽卫视有三宝:冲关,泰剧韩剧,掀高潮。待续....


轉發(13)| 收藏| 評論(10) 1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閱!



評論

芒果台的护卫舰:转发微博 (2分鐘前)
舉報| 回覆
海豚湾芒果:安徽卫视《2012亚洲偶像盛典》之《七夕晚会》,8月23日(周四)晚19:30播出,张杰、林志颖、周笔畅、赵雅芝、汪峰、林心如、黄渤、朱丹、曾志伟、马里奥、佟大为、李静等百位大腕齐聚安徽卫视七夕舞台,给您非同一般的情人节大礼。(插段广告) (6分鐘前)
舉報| 回覆
海豚湾芒果:太片面了!某台济公又不是播不完!海豚港剧也播的比其他台多多 (6分鐘前)
舉報| 回覆
深圳卫视_直播港澳台:深圳卫视有三宝~决胜、军情、直播好@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 @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 @美丽小曦 @Faye雅菲 @王浏芳 @深圳赵昊 @韩淞Hans (12分鐘前)
舉報| 回覆
传媒第三只眼:回复@-A咖-:相对于加多宝,我更佩服卖广告,提价如此之多,还满了。 (13分鐘前)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A咖-:2台明明是K歌,华少,加多宝 (15分鐘前)
舉報| 回覆
繁啦:回复@传媒第三只眼:哈哈,不够精炼~! (15分鐘前)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杨某童不怕所有痛-:额。这个很经典。 (15分鐘前)
舉報| 回覆
传媒第三只眼:回复@繁啦:主要针对暑期档的。 (16分鐘前)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繁啦:升级版不如原来的,哈哈! (1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8-22 17:28
【案例】
金鹰奖部分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1921》最佳


中国视协秘书长王锋


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


中国视协副秘书长张彦民


     
中国文联评奖处处长罗江华

  新浪娱乐讯 2012年8月21日,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向在场媒体通报了本届金鹰奖评选情况,并公布了除最佳电视剧男女演员、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外的其他奖项评选结果。其中,《中国1921》夺得了最佳电视剧桂冠。

  据张显介绍,本届金鹰奖评选共收到全国各类参评电视作品806部,是参评作品最多的一届。其中,电视剧168部、文艺节目232部、电视纪录片203部、动画片41部、电视形象宣传片(含公益广告87部)、电视节目主持人参评75人。

  从电视剧评选结果中可以看到,本届金鹰奖似乎更青睐于年代剧。对此,张显解释道,这是观众、中国视协会员、评委会评委三方评选的结果。组委会方面也发现在评选结果中年代剧偏多,现代生活剧少了,但这也恰恰说明这个投票结果是真实的,更尊重观众的选择。  

  此外,张显表示,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委会方面会在金鹰节之后公布一个投票排名,让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评委会评委、中国视协会员、观众给每部作品都是怎么投票的,让评选更透明。

  据悉,9月7日至9日,第九届金鹰电视艺术节将在长沙举行。届时,最佳电视剧男、女演员奖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奖也将揭晓。

  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部分获奖名单

  一、电视剧奖

  最佳电视剧(1部)

  《中国1921》

  优秀电视剧(20部)

  《厂花》

  《中国地(微博)

  《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

  《风华正茂》

  《东方》

  《北方汉子》

  《古村女人》

  《永不磨灭的番号》

  《江姐》

  《我叫王土地》

  《辛亥革命》

  《远去的飞鹰》

  《抬头见喜》

  《奢香夫人》

  《悬崖》

  《断刺》

  《雪豹》

  《甄嬛传》

  《誓言今生》

  《黎明之前》

  二、电视剧创作单项奖

  最佳编剧奖:《辛亥革命》编剧王朝柱

  最佳导演奖:《中国地》导演阎建钢(微博)

  最佳摄影奖:《辛亥革命》摄像孙冶平

  《中国地》摄像钱韬

  最佳美术奖:《奢香夫人》美术杨朝晖

  最佳录音奖:《断刺》录音李昂

  最佳照明奖:《中国1921》照明曹文

  三、电视文艺节目奖

  最佳电视文艺节目(1部)

  《2012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

  优秀电视文艺节目(10部)

  《“民歌韵红歌情——我唱山歌给党听”——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音乐活动》贵州广播电视台

  《“声动清明”大型朗诵会》河北电视台

  《2011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北京电视台

  《在灿烂的阳光下——2011年“六一”晚会》中央电视台

  《阳光路上情满怀——2012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

  《明星童乐会》河北电视台

  《非诚勿扰——美国专场》 江苏省广播电视台

  《非常完美》贵州广播电视台

  《第八届金鹰艺术节闭幕式暨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湖南电视台

  《激情唱响——才艺秀第一期》辽宁广播电视台

  四、电视文艺创作单项奖

  最佳文艺节目导演奖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仪式暨文艺演出》导演滕俊杰

  最佳文艺节目摄像奖

  《第八届金鹰艺术节闭幕式暨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摄像龙建平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仪式暨文艺演出》摄像陈晓林

  最佳文艺节目美术奖

  《2012春节联欢晚会》美术陈岩

  五、电视纪录片奖

  最佳电视纪录片(1部)

  《旗帜》

  优秀电视纪录片(10部)

  《人民大会堂》

  《中国有个署立里》

  《那山那老人》

  《走向海洋》

  《辛亥》

  《哈军工》

  《故宫100——第一辑》

  《春晚》

  《深呼吸》

  《璀璨时空——石家庄历史文化影像志》

  六、电视纪录片创作单项奖

  最佳电视纪录片编导奖

  《春晚》编导刘文

  最佳电视纪录片摄像奖

  《故宫100——第一辑》摄像刘畅(微博)

  七、动画片奖

  最佳动画片

  空缺

  优秀动画片(5部)

  《水漫金山》

  《成语国探秘》

  《呆家家》

  《家有浆糊》

  《秦皇岛传奇》

  八、            

  电视形象宣传片(含公益广告)奖

  最佳电视形象宣传片(1部)

  《CCTV-3“生活就是舞台”》

  优秀电视形象片(4部)

  《地球很美也很脆弱》

  《这里是北京》

  《爱的表达式》

  《新潍坊》

  嘉阳/文

  夏祺/图片

http://ent.sina.com.cn/v/m/2012-08-21/16093717760.s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8-29 12:48
【案例】
电视剧打包参与团购卖出白菜价引热议


《男人的战争》
  以《台商》为例,这部由翁家明、温兆伦(微博)、陈德容(微博)主演的25集电视剧即将在央视八套(微博)播出。网站销售的是省地面频道播映权,原价125万元,打了4折后成了50万元,等于每集2万元。最低团购数量要求10家参与,至今只有4人购买。

  邓建国(微博)投拍的《公主出山》打4.44折,于和伟(微博)、应采儿(微博)主演的《男人的战争》打3.3折,换算下来每集2万元。

  团油、团米、团车、团房……

  当团购已经成为抢便宜货的代名词,想不到的是,电视剧的版权也开创了团购模式。

  近日在国际电视电影节目交易中心网站上,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包括《台商》、《男人的战争》、《公主出山》等电视剧版权费全部明码标价,2万一集,包含一年的版权使用,这与之前一部剧动辄上千万的天价比起来,的确是“白菜价”。一边是产量严重过剩的电视剧市场,另外一边则是制片方通过各种渠道卖剧,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该网站CEO龙童表示,团购电视剧版权必定是趋势。不过对于这种说法,许多圈内人却持观望态度:“噱头大于实际意义。”

  怎么“团”?

  10家起团,2万元一集

  近两年电视剧市场热得一塌糊涂,演员片酬涨、制作预算涨、版权费更是屡创天价。但在该团购页面上,记者发现,制作得与普通的团购网非常相似。该网站推出了《台商》、《男人的战争》、《公主出山》等电视剧,价格都是2万一集,版权使用时间为一年,要求必须十家起团。以前段时间热播的《公主出山》为例,一年的版权费仅为72万,对于电视台来说,这绝对是白菜价。

  不过与眼下的大剧相比,这些剧“卖相”却不太好,既不是名导演的作品,而且也几乎没有当红演员,甚至许多剧连片名都从未听说过。对于自己的剧被拿到团购网站上,《公主出山》的出品人邓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种新的模式,我觉得完全可以尝试,多了一种销售渠道,而且也是开放平台。”龙童说自己与邓建国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之后还会有邓建国其他的剧会参与到团购当中。

  为何“团”?

  版权方有参与,电视台有需求

  谈起当初创立团购电视剧版权的模式,龙童称完全是应电视台的要求:“初衷是电视台的需求,在同时想购买同一部剧的时候,价格又想便宜一点,所以我们首轮推出省地面的版权团购。我们在线有一个500人资源的采购团,包括采购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的。电视台分工很细,我们会根据需求不断地添加参团节目。”

  在采访中,龙童也解密了团购的过程。首先版权方会参团进来,网站再在内部的电视台群里发布消息,如有一家或两家电视台有意向购买,就会开放团购。龙童说:“8月13日推出首批之后,从现在的洽谈量,第二批节目量会更丰富。我们对外有八个群,每班有200人,群里有电视台、出品人、制片人、导演、演员等人。部分都是长期合作的朋友们。”

  谁来“团”?

  很多电视台持币观望

  记者也提到外界对团购剧没有“卖相”的质疑。对此龙童解释:“这个说法我不赞同。如《男人的战争》、《公主出山》已有多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都很高,有据可查。”尽管写明十家起团,不过目前销售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对此龙童回应:“电视台购买一部剧需要的流程,不像我们团购一件商品,安装网银直接购买即可。团购系统现为在线预订系统。原来电视台采购一部剧慢则一年,快则半年,从现在的交易看,速度很不错了。”

  电视剧开创团购模式,尽管龙童宣称自己有500人的购买群,不过记者不管是从卫视还是地面台了解到的情况,大家都持观望态度。

  对于团购剧的模式,某卫视购片主任表示,暂不会参与:“卫视都有自己沿用的一套购片模式,针对收视群不同,各个卫视播的剧种类也不同。我们要选择的是面向全国的电视剧制作机构,而不是从网站上面提供的剧集去选择。”四川一家地面台的电视剧宣传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还是持观望态度,在我看来,它的实施比较困难,因为购买的模式不清楚。”

  >>>冷观察

  天价版权费已崩盘?

  从去年电视剧网络版权开出6000万的天价,再到今年价格崩盘,视频网站不接招;如今又出现电视剧版权团购,价格接近白菜价,电视剧市场竞争的惨烈可见一斑。昨天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腾讯视频版权采购总监熊小姐说,电视剧市场需要回归理性:“不管是去年几千万买剧,还是今年价格一降再降,实际上网站都是在烧钱,没有盈利。但是电视剧市场需要回归理性,谁也不可能一直用钱去赔。”

  对于出现团购电视剧的模式,熊小姐称自己也有注意到,但是目前绝对不会参与团购,因为如果连电视台都没播出过的剧,视频网站也不会接受:“虽然视频网站是一个大的平台,没有数量限制,但是同样对于剧集有品质要求,如果一部剧连电视台都没有播出过,放到视频网站也不会有太多效果。所以我们同样是观望,不会去购买。”

  华西都市报记者任翔

http://ent.sina.com.cn/v/m/2012-08-29/05433724759.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12 20:05
【案例】
李海鹏
实话实说的回答是,我们的问题不是追谁,而是追得上谁。《人物》进入市场仅半年,价值观、审美和技术方面的想法还受制于资源。幸好这半年已拓展出可观的空间,读者可以期待明年一月的《人物》全方位地焕然一新。 //@张玉洪:人物杂志不追新闻人物,但追名流。Why? //@李海鹏: 这是简版。

@人物杂志
18P的封面人物报道,迄今为止对王中军、王中磊最详细的解读。如同扑克世界的权力关系,公司员工将他们简称为“大小王”。大王负责战略,小王负责执行。大王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小王步步为营攻城略地。 @王中磊 说:“短期内我就是要把华谊做成一个庸俗的商业电影公司。我要生存,必须先把市场占住。”

| 轉發(353) | 評論(39)
今天15:2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舉報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24 10:03
【案例】
美国一电影将“中国入侵者”改为朝鲜人引发争议

2012-11-24 08:09:0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有168人参与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向全世界传播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好莱坞在向中国“投降”吗?21日,新版《赤色黎明》的上映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引发了这一争论。


《赤色黎明》是1984年美国上演的一部影片,讲述的是“苏联人和古巴人入侵美国”的故事。2008年米高梅公司宣布重拍这部影片,片中入侵美国的主角换成了中国人。引发争议的是制片方修改了已经拍完的电影:将片中的“坏蛋”换成了朝鲜人。美国媒体对制片方口诛笔伐,质疑一个“导弹发射经常空中解体”的国家如何能入侵美国?一些人不满对中国的屈服。《纽约时报》称,这是好莱坞对中国的“政治归化”。而美国《洛杉矶时报》称,新版《赤色黎明》的修改表明中国政府对全球娱乐业影响之大,即便没有正式发布一言一语的抗议。

“《赤色黎明》引发的争议只是冰山一角,它暴露出了西方现在面临的一个时代性问题:怎么看中国,怎么跟中国打交道?”德国国际媒体研究所学者夫罗里扬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用朝鲜取代中国,作为“坏人”和“危险”,表明对利润的渴求在迫使好莱坞不得不破除“心魔”。

英国《停火周刊》评论说,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的依赖与亚洲和世界对中国的依赖一样多。中国与美国直接关联,没兴趣直接对抗美国。如果所谓的“中国威胁”在决策层、媒体以及知识界被过多强调,很可能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http://news.163.com/12/1124/08/8H2GHBOC00014JB6.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5 00:44
【案例】
@好火药
《关于影视,一直想说的》很懒的我认真写的,请耐心看完。

(4)| 轉發(147) | 評論(66)
12月4日22:48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8 11:18
【案例】
唐建光
有回信么 //@余燕:当年播到第17集时突然停播,无比怅然,几年后仍念念不忘,于是联合另一个加迷同学,写了一封申诉信强烈要求复播,寄给了央视。//@唐建光:那年还是中学生,似乎每个男生都在书包里摧着一把飞刀。

@鳳凰網歷史
【专家: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导致1983年严打】http://t.cn/zjxO5ss
专家称:《加里森敢死队》让当时思想苦闷的中国待业青年,找到一些街头救世的要素。有少年模仿练飞刀,有盗贼模仿连环盗窃,有学生模仿吸烟、喝酒。当时治安问题的渊源都与这部电视剧有关,直接导致了1983年严打运动的开始。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78)
|
評論(36)

12月7日11:55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17 18:26
【案例】
邝海炎不骂人
//@梁惠王: 右下角那个很小的绿框框没看懂。//@米家那个山:#知识贴#
【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

@米家那个山
#知识贴#
【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78)
|
評論(13)

12月16日16:59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
轉發(2)|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22 17:10
【案例】
林辉Ethan
真的不能小看党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在关乎其身家性命的领域。如果没有彻底了解共产极权的本质,我们还将在不知不觉中慢性服毒。从这方面讲,1942无疑很成功。谢谢慧心老师推荐。//@慧心J:吴国光有篇访谈和文章谈到其宣传一直以来的精致化问题,各位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林辉Ethan
论国产电视剧洗脑技术的“与时俱进”。目前已经解决了“好看”问题,在意识形态和大立场严管的情况下,引入市场化好莱坞手法,淡化以意识形态,进行人物个性化塑造。完成了从“一看就像宣传,就是假的”到“看起来还像真的”转变。@段宇宏
@漩涡星系2@历史之碎
@历史政治fu
@黄章晋ster
(聊天整理)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24)
|
評論(10)

今天15:5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1)

10分鐘前
來自华为Ascend P1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12-24 21:40
【案例】
2012电视年终盘点:整体疲软面临洗牌


 新浪娱乐讯 2012年,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在经历了2011年的剧烈阵痛和重组后并没有雄起之势,整体表现仍然疲软,内地剧陷入了只有产量没有质量的怪圈中“行走”乏力。对资本的穷追不舍和对题材的过度开发让电视剧观众的期待值降低。总局在2011年的禁令频频在2012年的成果则是现代题材剧整体质量的大幅度下滑,一整年剧集难有让观众印象深刻并多次复播的戏剧,只有《甄嬛传》等少数作品扛起了2012年的大旗让这一年不至于颗粒无收。洗牌,改变这些2011年就一直沿袭的词汇在2012年仍然要被内地电视剧制作者牢记。
  题材:过度开发后遗症 现代题材原创性匮乏
  1、呼唤美好,对婆媳斗法说不
  在2011年总局的禁令下,2012年全年广电总局立项公示的名录中现代题材超过50%,谍战难以创新,抗日难得佳作,现代题材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在2012年占据了荧屏的大半壁江山。从2012年三月份起,一种被观众戏称为“婆妈戏”的类型火速占领荧屏,婆媳斗法,小姑难缠,前妻捣乱成为这类题材的三大法宝。扭曲的剧情,夸张的演绎,相似的情节成为这类戏的硬伤。初步估算,仅三月到六月三月间,这类题材已经不下10几部,同质化的情节让观众大呼受不了的同时也给业内敲响了警钟——电视剧的正能量在哪里?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对轻松美好的追寻到如今戏剧题材不夸张不疯癫不成剧的制作要求,荧屏前的观众跟着找不着北的制作者坐了一回过山车,一年看下来除了头疼症状加剧实在很想摆摆手说——主人公们,能正常生活吗?别吵了行吗?
  2、网络小说改编仍是主流 原创性缺失
  从2011年的《步步惊心》、《倾世皇妃》、《裸婚时代》到2012年的《甄嬛传》大热,网络小说改编权继续高歌猛奏。2011年盛大文学从1月到6月间已经有50余部作品卖出影视改编权,而据内地知名女性读物出版机构“悦读纪”总经理侯开对新浪娱乐介绍,截止到2012年12月初,悦读纪全年已经完成售卖的网络小说改编权有近50部,其中,现代题材占到4成,古装题材占到6成,现代题材集中在都市青春和家庭伦理方面,而校园题材也在今年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古装题材方面,由于总局对穿越题材的限制,宫斗题材最受欢迎,占到六成比例中的绝大多数。《隐婚》《纸婚》等和“婚”字沾边的电视剧在今年都已经陆续完成拍摄,多数制作人均将现代戏的制作重点瞄准80后,关注他们的婚恋,家庭成了这部分戏的主流。2012年下半年,生育题材也成为了一个市场热点,同类型剧集有大概十余部先后过审,杨阳[微博]导演根据盛大文学出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今夜天使降临》也火热拍摄中。可以说,对苦于题材创新又占据雄厚资本的制作者,小说改编是最快产生效益的捷径,如编剧娟子创作的轻喜剧题材《金太郎的幸福生活》这样轻松幽默的原创性作品在2012年并不多。希望在各级机关政府对原创剧本的重奖之下,2013年现代题材在同质化的基础上,能真正出现几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创作品。
  3、多种播出形式出台 三集播出形式成为主流
  2011年起,关于周播剧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各卫视在成立专门项目组讨论的同时,都对这种形式保持相对的冷静和警惕。某卫视曾邀请众多知名公司老总和编剧汇聚一堂商讨定制周播剧的合作模式,但对于播出款项、题材、合作模式等各种环节的顾虑让这种形式不被业内看好。湖南卫视[微博]在短暂的失败后重新尝试该模式,选择《轩辕剑》这种粉丝基础绝佳,题材新颖的片子在周播市场取得佳绩。然而,对于观众积极性的调动成为周播剧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宣传话题的跟进也成为该剧是否能有续航力的关键。2012年,各卫视更看重能提升电视台品质和影响力的独播剧,除了像《楚汉风云》这样的大戏能够安排四大卫视播出,一线卫视已经都有了独立购买独播剧的实力和野心,央八的五集连播让电视剧进入了播出快车道。有业内人士断言,经过了2012年的过渡到了2013年,三集连播的播出模式将成为电视剧播出的主流。
  重组:三大行业组织日趋完善 五大龙头公司领跑
  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电视剧编剧委员会,演员委员会,内地的电视组织在2012年日趋完善和发展,这些组织承担联合发出倡议,为会员维权等事宜,从最早成立的导演委员会看,每年几次的导演委员会内部会议已经为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换资源的绝佳平台。委员会名誉会长闫建刚在上海新浪电视剧论坛面对众多记者对于黑名单的追问坦言委员会只有“建议”的权利并没有“杀生大权”,但一个几百人的团队对业内的影响力绝不容小视。对于弱势群的维权是电视剧编剧委员会2012年屡次被提及的一项事宜,但必须有一部作品上星播出的入会条件也把一些资历稍低的编剧排斥在了大门之外。
  如果2011年随着众多风投进入电视剧行业搅动一众电视剧从业者的心,到了2012年,众多从业人员对于热钱投资市场已经愈发的理性。未来,内地的电视剧正朝资源的集中化和成熟化迈进。目前,业内如完美世界这样的后起之秀已经成功吸纳了赵宝刚[微博]、刘江[微博]、郭靖宇[微博]等影视圈知名导演,他们并非以工作室名义加入而是独立的公司运作模式给了导演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文章这样的演员也选择加入完美影视让该公司业内前景颇佳。新丽传媒在2011年,2012年电视剧产量和质量方面的优越表现也成功吸纳到了多名编剧加盟成立工作室,再加上拥有雄厚资本的国龙联盟和老牌的电视剧公司华谊影视,华路百纳,未来抱团发展已经为了电视剧业内发展的主流。这势必也会让众多小公司生存状况越来越难,洗牌之势已经在电视业界越来越明朗。
  亚洲市场:韩国求新突破 日本固步自封
  在如今网络高速化的影响下,亚洲市场越来越细分化,韩国电视剧以情动人,日本电视剧以量取胜,港台电视剧拥有良好的粉丝基础,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簇拥者。纵观2012年的亚洲市场,港台电视剧呈现原地踏步趋势,日本电视剧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优势已经越来越微弱,编剧水准的下降和知名编剧屡次缺席大戏制作让2012年的日本电视剧乏善可陈,最擅长的职业剧,校园剧甚至是情感题材都难觅佳作。反而是韩国市场,今年的电视剧亮点颇多,以编剧为主的创作模式下,今年的韩剧编剧集体发力摆脱了以往韩剧留给人的狗血、孱弱印象,交出了几部硬货,从年初的《屋塔房世子》《拥抱太阳的月亮》到年中的《绅士的品格》《幽灵》,顺延到年尾的《想你》《电视剧帝王》,韩剧的类型化越来越丰富和具有探索性实在值得内地制作者好好借鉴。刘杨/文
  相关盘点:
  2012年度电视剧盘点:佳作寥寥话题不断
  2012年度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热潮
  2012电视综艺盘点:一枝独秀四面突围
  2012综艺节目三宗“最”:探究个中秘笈
  2012年电视行业:危机凸显 风光不再
  海外剧盘点
  2012香港剧年终盘点:平稳前行突破难觅
  2012台湾剧盘点 内地剧入侵台剧精品欠缺
  2012日剧盘点:大物们的末日之喧
  2012韩娱年终盘点:全年热剧不断穿越盛行
  2012年美剧盘点:有线台惊喜不断

http://ent.sina.com.cn/v/m/2012-12-23/16453818466.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26 09:33
【案例】中国控烟规划:影视剧拟禁现违规吸烟镜头
2012-12-26 02:16:33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2915人参与
7(7)

核心提示:日前,工信部、质检总局发布《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规划》称烟草危害大,要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但同时坦言烟草行业税收高、涉及面广、转产任务艰巨。《规划》还提出,影视剧中不得出现烟草的品牌标识和相关内容,不得出现违规吸烟镜头。

工信部、质检总局日前在官网发布《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规划称烟草危害大,要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但同时坦言烟草行业税收高、涉及面广、转产任务艰巨。《规划》中,着墨最多的,是目前已在官方和民间普遍达成共识的“公共场所禁烟”。
吸烟率降低目标:3%以上
《规划》提出,今后三年,我国将研究制定全国性公共场所禁烟法规,推动地方加快公共场所禁烟立法进程,制定出台公共场所禁烟法规。
执法难,一直是困扰多地公共场所禁烟的现实问题。《规划》称,要按照“主体明确、权责清晰、监督有力、运行高效”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共场所禁烟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探索执法模式,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鼓励民间组织、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实行违规投诉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公共场所禁烟监督检查力度。
《规划》还确定了今后三年,我国吸烟率降低的目标:3%以上。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止青少年吸烟,促使吸烟者戒烟,力争青少年吸烟率从2010年的11.5%逐步降到8.5%以下,成年人吸烟率由2010年的28.1%降到25%以下。
卫生部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吸烟人数超过3亿,男性吸烟率达52.9%,居于世界前列。青少年吸烟状况不容乐观,现有13-18岁青少年吸烟者约1500万,尝试吸烟者超过4000万,青少年吸烟率达11.5%。
“烟草希望学校”将被禁止
从2007年《新上海滩》因吸烟镜头过多遭控烟人士抗议开始,我国多部热播影视剧被控烟界授予“烟灰缸奖”,国家广电总局也多次回应,称将严审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但控烟界人士指出,影视剧中吸烟镜头仍“泛滥”。
昨日,《规划》提出,要广泛禁止烟草企业以支持慈善、公益、环保事业的名义,或者以“品牌延伸”、“品牌共享”等其他方式进行烟草促销。电影和电视剧中不得出现烟草的品牌标识和相关内容,不得出现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吸烟镜头。
《规划》还提出,禁止任何形式的烟草企业冠名赞助活动。
这意味着,烟草企业今后不能再以慈善资助名义,冠名“希望小学”。今年,民间控烟机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举报四川两所“烟草希望学校”标识涉嫌违法,其性质属于变相烟草广告;当地工商部门也责令学校整改。但就在昨天,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吴仪群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以烟草或烟草品牌冠名的“希望小学”或“希望学校”不下百余所,还有许多以烟草品牌命名的如“芙蓉学子”一类称号。
在我国已生效6年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缔约方“广泛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背景
烟草行业涉及面广转产难度大
虽然着力控烟,但《规划》坦言:烟草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重。2010年,烟草行业缴纳各项税费498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约为6%。
同时,全国现有130多万种烟农户、500多万卷烟零售户和50多万烟草工商企业从业人员,与烟草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劳动人口超过2000万,烟草行业在保障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尤其是目前我国80%以上的烟叶生产和50%以上的卷烟生产均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烟草行业依赖度高,实现烟草转产和发展烟草替代种植需要较长过渡阶段。
警示图形仍未上烟包
控烟界称控烟三年规划是部妥协的规划

昨日,民间控烟机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1日在工信部网站上发布的“控烟三年规划”,仍未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没有要求烟草危害警示图形印上烟包,很难实质推动中国控烟进程;质疑其是一部妥协的控烟规划。
记者查阅发现,这部控烟规划在提到卷烟包装标识管理时,只提到要扩大健康警语的面积,增加警语内容,逐步在烟包上印制戒烟热线等,确实未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在烟包上印制吸烟导致严重危害的警示图形。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仪群介绍,2012年,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受访者,包括75%以上的受访吸烟者都表示,支持烟草图形上烟包。但中国烟草业却一直强调,引诱黑肺、溃烂肢体的烟草危害警示图形,与中国“文化不同”、“公众不能接受”。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魏铭言)
http://news.163.com/12/1226/02/8JK8RMER00014AED.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1 11:18
【案例】【案例】朱学东
牟兄新年快乐!改天一起喝酒啊哈! //@牟春光:学东兄新年快乐!//@朱学东: "在美国,新闻媒体负责报道事实和因果;好莱坞负责精神救赎。是的,与报刊杂志电视台一样,好莱坞是媒体,特殊的媒体。"

@牟春光
媒体塑造的叙事可能:http://t.cn/zjQXjfF

| 轉發(10) | 評論(1)
36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4)
16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看!





評論

陈国福:朱总新年快乐! (12分鐘前)檢舉| 回覆
媒体人潘晓:我负责了解真相和被救赎//@朱学东:牟兄新年快乐!改天一起喝酒啊哈! //@牟春光:学东兄新年快乐!//@朱学东: "在美国,新闻媒体负责报道事实和因果;好莱坞负责精神救赎。是的,与报刊杂志电视台一样,好莱坞是媒体,特殊的媒体。" (12分鐘前)檢舉| 回覆
詹培阳:"在美国,新闻媒体负责报道事实和因果;好莱坞负责精神救赎。是的,与报刊杂志电视台一样,好莱坞是媒体,特殊的媒体。" (14分鐘前)檢舉| 回覆
牟春光 (14分鐘前)檢舉|

媒体塑造的叙事可能Tag:


1月中,要去杭州富阳,参加高士明组织的中国媒体城市沙龙第二次论坛,“推动当代艺术、媒体文化、城市研究以及社会科学之间的跨领域互动,在‘当代艺术-媒体文化-社会思想’三位一体的学术框架中思考中国城乡综合发展之路。”
参加过第一次论坛,要去参加第二次。漫长、艰难、伟大的城市化进程,长江三角洲又走在前边。
前天晚上游泳时,脑子里瞬间清晰论坛上要讲什么,题目为:“城市化进程:媒体塑造的叙事可能,以家庭情节剧为例。”
在美国,新闻媒体负责报道事实和因果;好莱坞负责精神救赎。是的,与报刊杂志电视台一样,好莱坞是媒体,特殊的媒体。
俺将谈到这四部影片:道格拉斯·瑟克《深锁春光一院愁》和《春风秋雨》、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和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


引用地址:
mousen @10:31:00 | 编辑 | 分享 0
http://mousen.blogbus.com/logs/226611263.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1 12:55
【案例】何镇飚
特别是感恩节暂停、圣诞季停两周,考验耐性和忠诚度。

@芮成钢
美国人的耐心是美剧虐出来的,看完一集只能老老实实等七天才有下一集,一季结束得等大半年,再急也没用。中国人急性子是电视剧惯的,连着播两集四集六集,想看多少都给。追美剧的人不是在看戏,而是在修炼,追一季两季修身养性,三季四季意志坚定,五季六季情比金坚,七季以上化身传奇……(改编转发)

(67)| 轉發(1379) | 評論(405)
28分鐘前來自HTC One X


| 轉發|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5 22:46
【案例】
陈晓卿
我小学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数了六遍,都只有15部。。。

@于困困
《纽约时报》A·O·SCOTT列出年度25部电影。听说去年美国电影业比中国还焦虑,因为电影受到电视和网络的冲击,但是如下电影使我们对电影保持信心,这个榜单不是永久性的镌刻到石头上的历史评价,却饱含几十个小时的狂喜。(有一部分可以买碟了,但是小心不负责任字幕版,比如《爱》)

(3)| 轉發(794) | 評論(59)
今天12:1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4)| 收藏| 評論(2)
6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19 12:55
【案例】叶匡政
//@吴卫东的有声有色:电视台收片标准不变,抵制明星在未来五年都不可能实现!电视台要高收视,主要还是要大腕明星撑场。明星不是唯一,但没有明星万万不行!有高收视大明星,钱不是问题,因为有广告跟进。有几个导演敢说谁谁我不用?导演抵制明星的结果,就是自己被换,催生很多新导演上位。

@叶匡政
上午,在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年会上,陈家林会长剑指明星高片酬:很多明星每集片酬达60到70万元,一个明星一部戏的片酬就高达1500-2000万元,制作费大半给了明星,严重影响电视剧制作质量。。。既然有导演委员会,为何不联手抵制明星的高片酬呢?电视台的选片标准不变,导演不看明星脸色也难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499) | 評論(114)
今天10:55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19 19:58
【案例】@夏骏
【电视剧编剧高满堂:创新在哪里?】什么是中国电视剧的现状? 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创新在哪里呀,创新在哪里 ?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2)| 轉發(2810) | 評論(389)
今天11:01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0 15:52
【案例】哈文:语言类节目增至两小时 央视拆门办春晚
综艺新闻
羊城晚报[微博]2013-01-20 00:04

[url=]我要分享[/url]
2925




哈文(微博)(资料图)




与总导演哈文不合? 赵本山两度退出春晚!

时长:5'24''

来源:SMG







羊城晚报1月19日报道 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前日接受了媒体采访,她透露春晚刚刚进入合练,“春晚就是陪伴大家过大年而已,不要将太多的元素强加在它的身上,更不要给观众出什么思考题。在我看来,做到简单、快乐、纯粹就行了。”

哈文介绍,今年的节目风格会有所变化:“现在新闻界改文风,我们的晚会也肯定会转风格。同时,我们的主持人一定说人话。”对于网民之前热议郭德纲于谦将在本届春晚合说相声等话题,哈文认为这正代表了观众对春晚的普遍期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笑声。但哈文也透露,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观众关心的喜剧明星们都能上。对陈佩斯,哈文似乎情有独钟,“我们去年就请过陈佩斯,今年还在邀请,但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一样,他可能更专注于话剧。”

哈文还强调:“春晚,轻松、快乐是第一位的。所以,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比重比去年多,将达到二分之一的比重,将近两小时。去年是90分钟。”

此外,对于张学友退出本次春晚,哈文表示很遗憾:“张学友从未参加过央视春晚演出,很有参加的意愿,并留出了时间和档期。他希望能在晚会上有完美呈现,能留下好作品,不想演绎过去的歌曲。但这样的作品一直没有出来,这是他退出春晚的原因。”她还透露,S.H.E林宥嘉(微博)等港台演员确定登台,而通过“直通春晚”选拔加入本次春晚的3位新人,也值得观众期待,“央视这次不只是开门办春晚,可以说是拆门办春晚了”。

(廖翊)


http://ent.qq.com/a/20130120/000056.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1 17:11
【案例】
【《给初拍短片的同学一点意见》】彭浩翔早前应某大学的邀请,为其电影系同学的短片计划作一个客席讲师,给他们的短片剧本提一下意见,可是看过同学剧本,总觉得很难给予意见……

      早前应某大学的邀请,为其电影系同学的短片计划作一个客席讲师,给他们的短片剧本提一下意见,可是看过同学剧本,总觉得很难给予意见。
  
  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发展其个人风格,要是就剧情和一些艺术性的事情去讨论的话,那就有点尴尬。因为我只能代表自己个人的创作风格,很难一概而论。因此,我比较倾向说一些初拍短片者容易犯的共同错误,这些错误我自己也曾经犯过,这是我从错误中的来的一点经验之谈,就像释囚谈及过往混帮会时所犯的错误,确是比较会有深刻的见解,因此匆忙写下一点意见——
  
  1.必须理清自己手头上实际得到多少资源,以及你短片故事内最重要的部分。避免投放在一些你手中资源根本没法支撑拍摄的事,或错误地分配资源,尽量把钱投进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要是钱不够的话,其余的地方可以稍稍轻轻带过。
  
  2.无论你的意念有多好,其实重心还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故事清晰,意念才能够表达出来,不能够说故事说不好,但内里的中心思想怎样怎样,这样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故事主题,应该是观众在看电影后的自我感受,而不是向在场的人派发一张导演的话去阐述。
  
  3.一个影片的80%,都是靠演员去完成,因此在注意对白和画面镜头之余,初拍短片或更需注意演员的演出,应该多尝试调较和改善他们的演出,给予正确一点的指示,如“早点抬起手”、“说话可慢一点”等,避免用一些虚无缥缈的指示。
  
  4.善用自己已有的资源。拿一张纸出来,试列出自己、家人、亲友、邻居、同学、朋友之朋友、剧组人员、情人与旧情人、欠你人情的人、对你仰慕的人,及你能骗到的人所拥有的一切资产和资源。然后尽量把它们放进影片里,让你的短片看来大一点。记着,剧本永远能够改动,成本决定风格。
  
  5.除非你家中经营后期制作公司,或你想泡做配音的女声,否则尽可能避免在短片中使用旁白。旁白于短片制作人来说,就像大麻,得注意份量别太多,也不要抽得太密。
  
  6.永远紧记在写对白时,要写“现实生活中的对白”,不是“由电视剧衍生出来的对白”。紧记说话的信息透露量,超过了现实生活的数量,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对白不生活;二就是认为受众可能是一个低能儿。另外,别用对白或旁白来讲述一些观众已经知道的事,短片并非只给盲人看的,要是闭上眼都能看得明白,那故事不如拿去做广播剧。
  
  7.除非你有无比的信心,否则尽量避免在初次拍摄短片时,拍摄演员们有互动性质的肢体动作场面,例如跳舞、打架、做爱等。除非你在现实生活里,已经多次跟演员们真实做过以上的事,肯定他们的表现够流畅。但也要冒一个险,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里做得好,在镜头前未必能够呈现出来。
  
  8.强迫自己对事物要重复思考,作任何一个决定,不要用在头30分钟想到的那种处理方法,尝试多给自己每件事有五种以上的选择。
  
  9.永远要有Plan B,把所有可能会遇上的问题都列出来,然后准备一个应变的方法,因为任何再不可思议的问题,都会在拍摄时发生。
  
  10.把所有的电影理论,都留在酒吧泡女生或在课堂时讨论。因为一旦到了拍摄现场,就是彻底地街头智慧,这个世界上没有“本来意念很好的,可是那天碰上……”这样的解释,影片只有拍得好和拍得不好,其余所有理由和解释,观众根本毋须知道。因此到了现场,就要想尽办法把它拍摄出来。
  
  11.在拍摄短片之前,尝试报名参加瑜伽或控制EQ的课程,尽量令自己心平气和。记着在拍摄短片时,大部分时候你也没有付全资薪金给来帮忙的人,因此你可以主观,但不应该独裁;同时也要明白,包括你自己在内,来拍短片的人,大部分都不是专业的,因此别人令你生气的同时,其实你也令不少人生气。尽量避免在完成一个影片时,得罪在场超过20%的员工。
  
  12.主创人在选演员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选一个带有自我投射的英俊版或漂亮版,也不应要求演员在衣着和打扮方面模仿自己,要是认为自己的形象合适,外型也够讨好的话,不如自己尝试去演。
  
  13.在首次拍摄电影时,首要切记戒除的是,别拍一个比影片内容还要长的片头工作人员名单。要是导演兼任许多岗位的话,请把所有的岗位列在同一位置上,一次展示出来。连续多次出自己的名字,是一件品位不太好的事。
  
  14.要你将来打算拿这短片到电影公司或广告公司应征的话,请尽量拍摄不超过十分钟长度的片。因为没有一个部门主管,会愿意给你超过十分钟的耐性,要是长过十分钟的话,到头来人家都是Fast Forward的。
  
  本来还有一点想说的,那就是:“导演在未完成拍摄之前,不应该去追求女演员,除非你肯定能把她追到手,也确信泡了她后,够令她的演出更加专心和提升其演技,更要肯定你不会在拍摄完成之前跟他分手,或给她发现原来你已经有个同居三年的女朋友”。
  
  但后来和朋友讨论过后,又觉得这点很难一概而论,说不定这也是帮助拍摄顺利的方法,因此最后还是决定把这点删除了。

http://www.vjianke.com/ZD1ZW.clip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3-1-24 12:42
【案例】
007电影在华上映被删改40分钟 审查制度引议论


《大破天幕杀机》剧照:邦德在澳门赌场。
【环球时报】  “夜深人静,詹姆斯-邦德追踪一名刺客进入一座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遇见一个迷人的、有着神秘过去的赌场女招待。这种情节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大城市,但电影制作人把它安排在了中国的上海和澳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月23日报道称,在最新一部007系列电影《大破天幕杀机》中,出现了大量中国背景、主题和元素,反映了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但制片商讨好中国观众的路途充满困难,影片遭中国审查部门大幅删减,包括一个重要场景和字幕改动”。
据《好莱坞报道》称,周一晚在中国上映的《大破天幕杀机》约有30分钟至40分钟被删改。其中,邦德追捕的法国刺客在上海一座摩天大楼的大堂枪杀了一名中国保安的情节被删掉。在澳门的一所赌场,邦德询问神秘女子“是不是十二三岁就出来接客”,但中文字幕被改成“是不是十二三岁就加入黑帮”,此外被删减的还有裸露、政治等情节。CNN称,位于上海的电影和影院咨询公司“艺术之门”创始人兰斯-泼说:“对好莱坞电影的这种审查在中国并不奇怪,《黑衣人3》和《加勒比海盗》都遭遇了类似的删减。同期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云图》也被删减约40分钟。这样做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仍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因此决定适合所有公众欣赏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审查上。”报道还引述中国本土电影人的话称,“讨好审查者在中国是种常识,也是做电影的一部分”。
法新社22日报道说,如果一部外国电影没有展现中国人正面形象的镜头,就很难毛发无伤地躲过审查。CNN称,大量好莱坞电影中出现雷同的中国元素,甚至让中国观众感到乏味。中国本土电影人则认为,外国电影在使用中国元素时“应当小心”,如果一部电影中的中国角色不是被杀就是妓女这样的负面形象,也就可以理解为何被中国审查者删减了。

CNN称,去年,中国放松了美国电影的进口配额,但也仅仅是从先前的每年20部提高到34部。为了绕过这一配额,许多美国制片厂便与中国同行合拍影片,以便优先进入中国市场,但这些合拍影片的命运并不相同。法新社认为,好莱坞电影讨好世界第二大市场中国的努力还存在其他挑战,包括疯狂的盗版和中国当局保护国产影片的努力。有分析认为,《大破天幕杀机》和《霍比特人》都应当在去年年底上映,但传统上12月份只有中国电影上映,以扶持本土电影。不过,兰斯-泼认为,尽管中国观众可以通过盗版市场轻易获得没有删节的《大破天幕杀机》,但这不一定会损害它的票房收入。“当人们都在谈论某一部电影遭删节时,可能既会让非法下载的数量提高,也会推高它的票房成绩,形成盗版与正版螺旋上升的局面。”

http://news.163.com/13/0124/03/8LV3NSD700014JB6.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3-1-26 23:23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1-26 23:24 编辑

【案例】
李星文
数据不撒谎,基本上
◆◆
@Vlinkage
【Vlink榜单】1月25日当日电视剧排行榜(网络播放量):1.#隋唐英雄#日播放 2,524 万,总播放 14.9 亿 2.#终极一班2# 3.#隋唐演义# 4.#梦回唐朝# 5.#法网狙击# 6.#天真遇到现实# 7.#利箭行动# 8.#漂亮主妇# 9.#楚汉传奇# 10.#唐朝浪漫英雄# [欢迎关注@vlinkage ]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url=]
[/url]

(1)| 轉發(49) | 評論(9)
今天10:12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 20:25
【案例】

沐童
//@尹鸿: 可在一二十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它们又成了禁片。

@阎连科
新华每日电讯今天报道,30年代共产党组织拍摄的数十部进步电影在送审国民党电检会都获通过,无一成为禁片。其中如<渔光曲><大路><十字街头>和<风云女儿>都是通过正常审查的经典,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巅峰之作,审查受阻,也才给审查者送了一个花篮几块金表就又通过了。

(1)| 轉發(147) | 評論(49)
今天19:14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2)| 收藏| 評論(1)
41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3 10:07
【案例】戴锦华、王炎: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访谈)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3/03/03       
阅读:
168
来源:文景杂志2013年1、2期合刊;plx
摘要:我曾相当挫败地感到自己经历着思想上的"鬼打墙",但在豁然开朗之后,我庆幸自己的回归。我发现自己拥有了面对影片的事实与电影的事实的不同视点与思考层面,发现平行于我的第三世界研究,电影仍充满魅力和召唤。二十年过去,我再次返归电影场域。
关键词: 戴锦华 王炎



王炎

您是1982年开始在电影学院任教的吧?


戴锦华

是,今年刚好三十年。


王炎

您刚开始去电影学院是在文学系,当时的电影学院是个什么状况?


戴锦华

我去电影学院任教完全是历史的偶然。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选择去大学任教,这在当时是个很不主流的选择。当时的流行说法是"百废待兴",我的同学们充满了强烈的实践热情;所以,出版社、报社、编辑部类工作是首选。大学教职是个"五等"工作。于是,我这个选择似乎较容易达成。


王炎

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大学教职?是成熟的考虑吗?


戴锦华

还的确是。但其动机,今天看来自恋而矫情。确定高考志愿的时候,这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选择:新闻系还是中文系?矫情的是,在我心里表述为,秋瑾还是居里夫人(笑) ?选择中文系意味着学术之路,意味着"不介入"(现实),做"纯"学者。在北大读书时,有时会在昏黄的未名湖边看到儒雅的老夫妻携手散步,暗中希望自己也能这样终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教职,还在于对学术自由和自由生活的想象;最后一个理由是,七八十年代之交,我们最恐惧的是精神的衰老,落伍,变得保守。我想象始终和年轻人一起,与青春共处,也许可以避免、至少延缓心的老化。--这最后一点,我的确至今获益。


王炎

但为什么选择电影学院?


戴锦华

这完全不是选的,所谓偶然就在于此。事实上成了我生命中的最大幸运之一。我们这一代人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裹挟在历史和大事件之中,社会变迁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毕业之际,不幸地遇到了国家机构(包括大学)人事调整,依稀记得又是"精兵简政",于是,许多专业对口的部门都停止"进人"。

如果有选择,我一定选综合大学中文系;如果可能,一定选现当代文学。因为,大学期间的关注、学位论文都在这个方向上。但是,当时完全没得选,仅有的两个大学教职一个是清华大学的文学共同课,另一个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那时,第五代尚未问世(当然,第五代在圈内的称呼是"78班"--电影学院78级,和我同届,我们正同时"走上社会"),北京电影学院在社会上还籍籍无名,我几乎无从获得任何关于电影学院的信息。结果在两个选项中犹豫良久:都与专业无关。最后认定看似电影学院优于当时纯粹的理工科大学清华,于是做出了选择。离开北大前往报到时,内心颇感荒凉(笑),因为要多次换乘,而后坐一个多小时的郊区公车(还记得是375路)才能到接近昌平县城的朱辛庄--中国农大的校舍。电影学院是最后一个仍滞留在江青在"文革"期间主持成立的中央五七艺术学校里的艺术院校。其他院校都已复校。前往农村办学的农大也已搬回,院墙外室大片的稻田,校内杂草丛生,后面是农大的实验农场。电影学院就在两座红砖楼里。和我想象的大学或艺术院校落差极大。有点"沦落"的感觉(笑)。

我去报到的时候,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文学系尚未正式成立,门上写着"文学系筹备组"。未来文学系的教员主体和教学任务仍是全校共同课,所谓的"马文体外"(政治、文学、体育、外语)是"二等公民",多少有些受歧视。当时的失落来自于发现这份工作和清华的没有太大区别。我要担任的主课是《艺术概论》,是全校共同课:每个专业、每个级次必修;同时作为十年断代之后极为"稀有"的青年教员,我负责承担几乎所有的文学课:从现当代文学选读到中国古代诗歌欣赏,包打天下(笑)。后来粗略统计过,在电影学院任教的十一年间,前后开过三十多门不同的课程,最早是文学课的"万金油"(笑)。其他系也有78班的留校生。事实上,我七月前往报到时,78班正办理离校手续。和后来第五代的"大腕"们就这样交臂而过。和所有初出校园的年轻人一样,最初的两三年有种种的不满、失落,也不断计划考研回北大。但另一个因素最终令我留在了电影学院。

作为刚刚到任的青年教员,我报到后接受的第一次指派是给暑期的大学电影培训班做服务。具体工作是给学院的主讲老师们送资料馆的观摩电影票,挨家挨户去送,因此结识了各系的主力教员。但最重要的是,和这批培训班的学员、教师一起获得了一叠厚厚的观摩票,可以在电影资料馆里根据电影史的线索观片。那次和最初任教的一年中,连续看了近两百部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从默片时代的诸如《诗人之血》《一条安达鲁狗》开始,一路看到法国电影新浪潮、欧洲作者电影。对于我,对于那个时代,这是一场奢华到令人心醉神迷的盛宴,有震撼,有狂喜;有时几乎是欲哭无泪的"重创"。那是我生命最强烈的一次"坠入情网",真正爱上了电影。当时我的结论是,我从没有"看"过"电影"。记得整个成长年代,都是彻头彻尾的"文青"(不过是"红色"的),不仅酷爱文学,而且热爱所有类型的艺术。似乎颇投入了一些时间学习美术史、音乐史、建筑史,在"文革"后期的北京读书圈里如醉如痴地听巴赫到西贝柳斯的密纹唱片,得到一部名画家的画册(当然是西方油画,还记得有达·芬奇、伦勃朗......)的日子是一个节日。唯独,和多数自命的"精英"一样,无视电影。电影当然是爱看的,但那是饭后茶余,视作消遣。相反,大学时代,记得我还认同了一个叫"北京大学生抵制国片运动",抵制的是《花枝俏》《铁甲007》《幽谷恋歌》或者所谓的"红黄蓝白黑"一类的准商业、准主旋律烂片。而后,我的同学纷纷钟情后来所称的第四代电影。《小花》 《小街》......我也是爱的,但终归不曾触动内心深处。此时,令我体验着坠入情网之感,固然是"圈"外无缘得见的世界电影,但最直接、最强烈的冲击来自法国电影新浪潮和作者电影。铭心刻骨的,是《筋疲力尽》《奇遇》《野草莓》和《八又二分之一》。今天还可以回忆起初次观影后走出影院时那种带着一份尖锐痛感的心醉神迷。有冲动对所有人大喊:"找到了'我的'电影!"尤其是前两部,感觉如此准确、酣畅地表达了我彼时的心境、社会体验、绝望和彷徨。以后相当不容易地查找到有关资料,在另一种震惊和失落中发现这些电影几乎和我同龄。

这段经历,我自己曾多次反思。间隔了时间和历史的距离,我自己也是极为惊讶地发现,七八十年代之交,那个在历史的书写和记述中狂飙突进的年代,事实上是某种点染着浓重的忧郁感、甚至忧郁症的年代,因为--我自己最喜欢的修辞--"未死方生",也许因为是象征性的"弑父行为"之后?还清晰地记得1976年的狂喜/所谓"金秋十月"之后,曾感到巨大的茫然和迷惘。一份极为真切地感知:一段历史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开启,大幕尚未拉起,但你已经可以听到乐池里的噪音。记得我不无矫情--应该说颇为矫情(笑)地写过:悲悼逝去的时代。尽管狰狞灼热,却是我曾归属的一切。新时代或许无限新奇,但如此陌生而遥远。好像一代人被延宕了青春期突然替代了1976年的广场悲情陡然显影。也还记得那时会长时间地沉迷在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的旋律里,尽管当时我对德沃夏克及他这部《e小调第九》的知识和背景几乎为零,"自新大陆"也不曾和北美新大陆联系起来,只是在那种旋律所勾勒的辽阔的原野,似乎可以感到的、掠过的狂风,其中勃勃生机和未知威胁,于我,一厢情愿地负载着我对未来时代的想象、忧伤和无端的乡愁。--别笑,我知道这里有许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或许,时间/历史的空间化错置,本身也是一种症候吧。我也追问过现代主义、尤其是战后的电影新浪潮运动为什么会如此无间地接合了50到70年代、尤其是"文革"后期的"19世纪(欧美文学)"的底色,奠定了一份不无怪诞的文化精英主义想象与自我想象;对我,更为具体和形而下地,是为我的电影趣味定调。是这些新浪潮电影与作者电影,自那个时刻开始内在于我情感/感知结构之中。当然,我很清楚,当我狂喜地发现了"我的"电影、却即刻获知这些电影事实上与我同龄时,我便内在了一份"中国滞后于世界"的描述与判断。要很久之后,我才能真正意识到这一个人经验中的历史内涵:中国(与中国电影)的滞后感,与其说来自现实,不如说来自于一个转折的时刻:尽管赶超逻辑始终是当代中国的内在逻辑,但这一次,却是一个开启国门,尝试再度加入欧美主导的全球体系之中的时刻,因此那是显现为一份极为具体的议程所携带的滞后感。

但彼时彼地,这份狂喜令我名副其实地与电影"共坠爱河"。它不仅让我留在了电影学院(因为直到极晚近的D版DVD及网络下载、观影之前,观看各国电影、先锋、艺术电影始终是电影人、电影圈的特权),而且让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学电影和研究电影。


王炎

那时文学系应该是比较边缘的位置,在电影学院这个技术与实践为主导的学术氛围中,您如何进入研究呢?


戴锦华

你说得没错。文学系边缘,马、文、体、外更边缘啊。初到电影学院的那一年是备课,主要准备的课程是《艺术概论》(艺术院校的统编教材--"紫皮书"),基本是以群、蔡仪版的《文学概论》的艺术院校版。洪子诚老师考察过,那基本上是以50年代初两个苏联的讲师来华讲座的讲义为蓝本形成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参考书目是更为著名的"文艺理论八大家"--马、恩、斯、毛、普列汉诺夫、鲁迅、高尔基。我当时所能做的修正,除了"贩运"一些"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之外,便是试着塞入一些甚不搭调的"新批评"和现代主义艺术(主要是美术)理论。再后来,我将教材规定内容压缩为十分钟课堂讲授,其他时间用来讲20世纪的文学、文化理论。

同时,我开始学电影。 我最熟悉和最间接是路径,当然是读书了。但已经有前辈的学者告知:你若有心,只怕不到半年就无书可读了。的确,当时能在书店、图书馆找到的电影书籍不过一二十本,似乎是两三个月后,我已经"穷尽"了相关电影阅读。况且此时国人撰写、翻译的电影理论著作,大都是欧美老一代学者的著作,"电影--综合艺术论"与"文学本体论"是其基点,令当时的我感到非常陈旧和失望。再有,这不仅滞后于当时我所认知的文学理论,也滞后于当时已经开始活跃的文学批评。在北大的时段中,除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的社会性流行,新批评的再发现之外,最后那段时间,会在诸如乐黛云老师访学归来的讲座中听到对"结构主义"的介绍。还记得我是在在水泄不通的办公楼礼堂里、坐在窗台上听乐老师讲座。听过之后到处查找结构主义的资料,收获甚微;那本小书《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在80年代初几乎有圣经的味道。

另外两份幸运或偶然,铺陈了我电影理论研究的底色。一个不能说是十足的偶然:因为我毕业"分配"去了电影学院,当时最要好的朋友(现在叫闺蜜)买了新华书店能找到的最新的电影书送我,是克拉考尔名著《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那是我读到的第一本电影理论专著,如饥似渴也极为亲和:关于电影与照相的亲缘性,"风吹树叶,自成波浪"的电影美学,关于影像的速度与对比......那成了我电影本体论的底色。(人们经常谈到巴赞、纪实美学对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理论与旗帜意义,但在我看来,那近乎一份讹传:因为巴赞的《电影是什么》很晚才由崔君衍翻译出版;此时的确只是道听途说、断篇残简:几篇巴赞影评的翻译,或误传为"长镜头"理论--甚至不曾区分长镜头与景深镜头,或不曾认识到长镜头与场面调度之间的依存关系。而这时的"电影纪实"说,更多得自克拉考尔而非巴赞)。无书可读之后,我去北图检索中文电影书籍毫无收获,只有一本英文电影专著的标题吸引了我,Film Language(《电影语言》)。这个标题立刻击中了我。这似乎是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的又一个症候: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及巨大的社会文化圈充满了强烈的语言自觉和语言的饥渴。对新语言的渴望、乃至焦灼,既是一份社会抗议和政治反叛的转喻形态,也是一种真实的文化突围的路径。此前,我已经反复细读了贝拉·巴拉兹的《可见的人类》、马塞尔·马尔丹的《电影语言》,但其中简单、而且技术化的"语言"无法满足我的渴望。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借出了这本《电影语言》。今天,我还会深深感到这份偶然之中的幸运:当时我对此书的所有参数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这就是现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人克里斯蒂安·麦茨的名著《电影表意散论》的英译本,是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的开山之作;更不知道语言学转型的背景和意义,当然,也不知道麦茨之为罗兰·巴特的入室弟子,其电影符号学是对索绪尔构想的普通语言学/符号学的实践。其时别无选择的"选择"在无知中将我带入了语言学转型和现代电影理论,也成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入口。今天想来,有几分荒唐,我拿到这本英文专著后,如饥似渴,但真的读成了"字字珠玑"(笑),因为当时我基本上是个英文的文盲:中学时学的是俄语,遇到因政治原因自大学贬入中学的良师,曾经达到可以朗读普希金的"高度",所以高考时外语成绩取得出众的高分,却因此极为荒诞地分入了英语快班(当然,当时仅两年的公共英语课还是我们抗争得来的--中文系的传统是中文研究无需外语教育)。一贯优等生的脆弱"自我"让我无法面对自己的绝对劣势,因此以近乎玩世的态度,混过了这极为有限的大学英语教育。但此时,凭着年轻的无知之勇,我竟如此抱着字典开始研读这部事实上艰深晦涩的英文译著。说是读了、其实是硬译了此书,一字一字地查字典(买了不止一种字典,最后才意识到语言学的英汉字典最贴切,但也完全不够用),一句句地试图理解,于是只好全部写在本子上。记得当时不断向继续在北大读硕士的孟悦求助,她的英语程度比我好太多;她也以类似的方式寻找文学理论中的"新语言"。今天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基本读物,那时她都是一个个硬皮本地自己硬译。硬啃、硬译,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获取了能指/所指、内涵/外延、聚合/组合、共时/历时,以及大组合段理论。其时,中国人文学界处于突出位置的,是新启蒙热情幻化出的、建筑在科学崇拜、科学哲学基础上的新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之文学理论版。偶然遭遇麦茨,将我带往了结构、后结构和批判理论。

就像你说的,在事实上由第四代导演所凸显的技术中心的倾向的影响下,大约在1984年前后,我开始大量旁听电影学院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的专业课程。修课量之大、之认真,应该可以拿几个学位了(笑)。导演系的课程也听过一些,但自觉没有另外三个系的专业收获大。也许是受了特吕弗说法的影响,这个影评人出身的导演认为:三天学成电影导演。或费里尼的调侃:当你在现场手执导演话筒骂人之时,你就成了导演(笑)。--当然,优秀导演所依凭的,不是某些导演技巧,而是人文、艺术修养和对电影视听语言的整体把握。但仍感到不满足的是,即使各系专业课的老师,也无法回答我关于名片中的场景、调度、影调、光效如何构成的"十万个为什么"。于是,我自己的良师之一,是学院图书馆订阅的英文期刊《美国电影摄影师》,尤其是其中知名国际摄影师的创作笔记。还记得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自嘲的趣闻:在每个城市,他最热衷的商店是女性内衣店,以致被各种鄙夷的目光视为变态色情狂;而他在不同的影片中正是以不同材质、密度的丝袜做遮光片和滤色镜,因而取得了特殊的光效和影调。也记得,他记述与弗兰西斯科·科波拉合作《现代启示录》,获得了极大的创作空间,成为影片真正的场面调度者;而于贝尔托鲁奇合作《末代皇帝》时,却被制约为掌机人。也记得纳斯托·阿尔芒多(Néstor Almendros)有几分苦涩的表述:电影摄影师何为?坐在高脚椅上无所事事,最后在字幕上署名;或做看似导演该做的一切,而后在字幕上仍署摄影师。他会在创作笔记或访谈中揭示影片中光的秘密:多种灯的组合与效果,隐秘的光源、不同调性的散射光的获取......。记得当时的心得:电影摄影师如果还不能说是真正在用光写作的人,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写作的执笔者。当然了,我最喜欢的表述仍是:在每一个电影摄制组的每次拍摄中,导演与其他主创,首先是摄影和演员间,是才能、意志与文化教养的较量,胜者为"王"。

我学电影的最后一个路径,无疑是最重要的路径,便是大量、反复地观影。我今天仍坚持:学电影的最佳途径是看电影。除了(电影)资料馆常规观摩活动,最幸福的就是80年代可说是频繁的各国"电影回顾展"。今天想来,几乎是冷战近四十年的西方电影暴雨般地倾倒在我们头上。每逢回顾展,我会一举买下三套票(按照我当时的收入,可谓"壮举"),这样我就可以在不同时间三度观看经典名片。大约在晚上十一点左右赶末班车回家时,眼睛几乎要胀痛出眼眶,但欣欣然,心里有饱满的幸福痛感(笑)。前VCD、DVD时代,录像带也凤毛麟角,所以在影院观影的唯一路径中,我学会在黑暗中记笔记(后来开始了国际交流,海外同行来访时,最受欢迎的礼物是一支带有微光灯的笔),回到家里无论多晚都整理笔记--不然黑暗中写下的"鬼画符",不久自己也不认识了(笑)。在电影资料馆,我开始熟悉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法斯宾德......电影学院教学的中后期,我最基本的、也是颇受欢迎的课程是《电影大师研究》和《影片精读》。也是那时开始熟悉特吕弗的"电影作者论",进而是彼得·沃伦的"结构作者论",这调动了我的文学累积和批评准备;它也是将我在结构主义电影理论中形成的文本中心讨论延伸到"作者"/导演研究的路径上来。

你看到了,这便是我个人电影趣味的由来:欧洲艺术电影、作者电影,而非好莱坞或任何意义上的商业电影。事实上,趣味或许是比任何其他因素更为内在而深切的构成。有偶然,但时代的必然是情感结构上的认同和亲和。当然联系着冷战,我在冷战年代度过生命中最初的三十年。尽管在整个80年代,我毫无置疑地拥抱着古典自由主义的信念,但同时,电影/欧洲艺术电影、电影理论带给我某种尚处于无明中的犹疑,尽管当时我并不清楚,作为红色的60年代之"遗腹子"(我自己的措辞)的电影学与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欧洲新左派之间的精神渊源。这是我当时并不自知的幸运之一。

大致就是这样吧。


王炎

当时第五代导演已经开始创作了。整个80年代的中国电影,新的电影语言、前卫的影像风格刚浮出水面。您的教学如何联系着电影制作呢?在当时,学院研究与电影生产类似直接的关系吗?


戴锦华

由今天的状态回望,应该说当时思想界状态、理论研讨与创作间的联系是空前的而且是异常紧密的。但从另一边看,我从克里斯蒂安·麦茨那里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立场表达:电影理论与研究自身是一种表意实践。自此,始终坚持理论与理论书写自身的社会实践特质及原创表达的意义。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和表述,一边是因为倦于彼时的官方说法里的理论/实践二分,及实践的优先级特权地位;另一边则是个人的选择:我爱上了电影,却几乎从未受到真正介入创作的诱惑。好像你也问起过,而且每个访谈者都一定会问到这个问题:电影学院十一年,我是否介入过创作?是否写过剧本?是否想成为导演?的确没有。奥逊·威尔斯说,电影是发明给成年人的最好的玩具;我可以说始终保持某种游戏心态,有时自以为是玩家,但从未起意介入电影制作。回想起来,一则因为导演的创作方式:大型的或小型的摄制组。不管有无在其中命名"作者"的必要性,其运作都必然包含了权力关系。彼时电影圈内流行的一个笑话是:一个电影摄制组是一个微型黑社会。一个导演就是一个黑帮大把头。当然,彼时,这无关利益,只是单纯的权力自身。我这个人一生被目为"不成熟"(笑)原因之一,是拒绝接受权力关系的现实必要性。我拒绝支配,也拒绝被支配。也为此付出惨痛代价(笑)。如果生在DV时代,我或许会一试影像书写,尽管也不甚热衷。二则,也许是自知或自恋吧,我知道我不会成为一个一流的艺术家,无论使用哪种媒介;但我可以是一个胜任的思想者。因此,在一个参照西方的逆顺序中,我、我们先是倡导理论与创作分离,继而,在法国《电影手册》的传统中倡导批评与创作的分离。所以,尽管整个80年代的创作、理论、社会新思潮与电影新浪潮处于水乳交融的蜜月期,我始终保持了行注目礼的距离(笑)。就理论、创作的状态而言,80年代也的确是某种"最好的年代"--因为不可重现。记得当时每一部影片筹拍的过程已是不同层次的热烈的讨论、交流的过程,的确集思广益,所有参与者都把讨论中的剧本当做自己的片子,极端投入。当然,影片也不时成了种种"创新"、理念或理论的演练场。而每一部完成片送审之际,会在影协和电影学院"首映"--尤其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导演都是电影学院毕业生,所以,有所"追求"或略有想法的作品--通常只是工作双片都会拿到学院来放映。学院放映厅"观摩"国片时通常伴随着哄笑、嘲弄的鼓噪、拍打座椅的声音,对不时紧张、焦虑地站在门外的导演,的确很残酷;偶有一部影片在几乎静默中放完,那简直是导演极大的荣耀。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也包含悲情,却时有狂欢节色彩的电影年代。

至今还很清楚地记得,1983年,当时的摄影师张艺谋自己带着《一个和八个》工作双片来学院放映,刚开始放映就看见他极度焦虑地冲去放映间,放映中断了一会儿后重新开始。后来得知,因为是工作双片,声轨没挂准,他自己上去动手调。因为电影的第一场,长镜头中的摄影机运动准确地对位着声轨上的无词吟唱的《在太行山上》的旋律、节拍--不是后期配音,而是拍摄时的设计。还记得,《一个和八个》在学院放映罕见的静默中放完全片,当银幕完全黑下来的时候,现场仍是鸦雀无声,不知道过了多久,感觉是很久很久,突然掌声雷动。当时我的观影经验可以说是五内俱焚、欲哭无泪,奇怪地确信:这是一个历史时刻,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了!

的确,这是后来著名的"第五代"真正的登台时刻。但继而,引发出的是80年代初特有的激情风暴,充满了怪诞但极为明确的政治内涵。表面看来,《一个和八个》引发的论争,是由于其情节支脉触及一个不成条文却不可僭越的规定:"自己人"不能杀"自己人":剧情中当小卫生员落入日本兵之手,眼看遭到轮奸或更可怕的遭遇,瘦烟鬼对她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但更深刻而真实的,是影片带来的陌生感、其对电影形式、叙事、历史的挑战。尽管第五代发轫期的作品,事实上并不具有任何政治异议性,但其饱满而极度陌生的形式自身携带了无名的威胁与异己表述的可能。如果说,1960年,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奇遇》的第一批观众,有机会目击绵延了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情节律在他们面前坍塌下来;那么,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很幸运地目击了这个电影的这一时刻,《一个和八个》的这一枪在这个电影的银幕上洞穿了一个猩红的洞孔。我还记得当时在各种电影场合--官方的、准官方的、甚至私人聚会上,《一个和八个》是最热门的、必谈的话题,攻击的、辩护的,会争到面红耳赤,乃至声泪俱下。那时我还没有任何资格"触电",但一样激情洋溢,逮谁跟谁练(笑),不容忍任何对影片的质疑。

然后,《黄土地》来了。在同样的场合观影,第一次观看的感觉有几分失望--因为我期待着《一个和八个》的饱满和力度,相形之下,《黄土地》要淡得多。直到第二次看的时候,才意识到其中导演的角色,隐藏的故事:翠巧的、翠巧/顾青的,翠巧/翠巧爹的......这是一部极为耐看的电影,每次都可以读出新的体认。事实上,自《一个和八个》始,是中国电影新电影的发生,一个真正的节日:新作频至,新人辈出。《猎场扎撒》《绝响》《黑炮事件》《女儿楼》......那时节,理论、批评与创作之间的关联的确空前密切,导演们,年轻的第五代导演、尤其是在第五代冲击下彷徨的第四代导演对各种批评、建言真正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笑)。而且市场的角色尽管在渐次清晰地显露出"狰狞",但此时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于是,评论一度拥有怪诞的特权。但即使在当时,深受理论或评论暗示而制作的电影,也通常与评论者们形成令人啼笑皆非的错位;而的确按照理论亦步亦趋制作的电影几乎都是苍白之作。那是,我与不少导演颇有私交,也偶尔介入前期剧本讨论,更多的是评论,但的确自觉保持了距离和区隔。


王炎

具体地说,你的电影研究是如何开始的呢?


戴锦华

比起同代人来,因为"误入"电影圈,所以我的研究起步晚了不少。应该说是两个契机吧。其一是我心中的"恩师"之一:电影学院的前院长沈嵩生教授。我前往报到时,他是文学系筹备组的副组长,建系后是我的系主任,一年后出任了院长。曾经在追思的随笔中写道过,他是此生最敬重的人/前辈之一:如此的正直,睿智与包容。在阴晴不定的80年代,为我提供了如此多的庇护与引导。但不是任何意义的利益交换和结盟,而是颇为理想的50至70年代式的"上下级"关系:没大没小、无君无父,但遇到"正事"--教学、管理则令出必行,遇到名利待遇,亲近者必先退避。记得到学院四年之后,闯院长室"喊冤":都说我不懂电影就不能搞电影,但我不搞电影怎么能懂电影?!--不知是谁在玩"第22条军规"(笑)。沈院长立刻笑着表示歉意,将我纳入了"夏衍电影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名单。于是,我写出第一篇正式的电影论文《读夏公〈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今天看来实在青涩而简单。但论文颇受与会的老一代学者青睐,记忆中颇为深刻而自得的是柯灵的盛赞。而另一个开端则得自法斯宾德--德国新电影的那位大导演,而不是最近大热的英国演员"法鲨"(笑)。这位德国电影的"神童"、"奇才"1982年骤然辞世,年仅37岁,却留下了41部作品。极为传奇的一生,据称他惯于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当人们发现他猝死于工作室之时,他唇间的雪茄尚未熄灭,身旁是跌碎的酒杯。1985年,学院学报筹备一个纪念专号,我便兴高采烈地到资料馆看片。他的名片,诸如《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爱比死更冷酷》等等都曾在电影回顾展上反复看过,于是初生牛犊地报选了《水手奎莱尔》(《雾港水手》):法斯宾德的遗作,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同性恋主题、高度舞台化的风格,深滤色镜形成的怪异影调。还记得那篇论文写到吐血,完全是一次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的操练,生吞活剥、不自量力地尝试用上所有刚刚习得的理论范式(因此为"悔少作",从未试图将其选入自己任何一本文集)。完成后忐忑不安地呈交给一位知名电影学者审阅,再次遭到"死刑判决":不懂电影啊。同一出处的判决已葬埋了我数篇论文习作。这一次,兜头冷水几乎令我崩溃,我撕毁了手稿......


王炎

还是手稿时代啊......


戴锦华

(笑)对啊,还痛哭了一场。但被告知学报留版,必须限时交稿。只好粘贴、誊抄了原稿,带着极大的耻感(因为对判决深信不疑)交付印刷。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应该老实说,是喜出望外地获得了满堂喝彩。人们对新人、新作、新方法的极度饥渴成就了我。这篇文章成了一个真正的开端:在80年代特有的热络之中,稿约、会约不断,我的电影研究和写作就这样开启了。


王炎

我发现您在八九十年代写的论文,有些发表在《电影学院学报》上,还有些发在已消失了的奇奇怪怪的杂志上,大多以电影文本分析为主,后来有些文章收到《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之中。在当时写作的过程中,您是不是开始意识到,电影写作与电影制作渐渐分离了,将慢慢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许您也感觉到电影制作与理论研究分属不同性质的工作,应该彼此独立。


戴锦华

这的确是自觉的。开始时为了对抗官方教条:理论/实践二分,且实践先于、高于理论,后来则是对抗实用主义逻辑(--"又有什么用呢?"),再后来就是对抗资本逻辑了。当时只是确信麦茨的表述:理论作为表意实践;后来才意识到,它不仅是实践,而且是二战后最有力的社会文化的实践路径之一。但始终要面对,如果不是回应,类似的陈词滥调或曰挑战,以前是"影评人,请你们去拍一次电影",如今是"打通理论和创作的任督二脉"(笑)。


王炎

可当时的学术氛围似乎没有这样的空间啊,您是如何建立起电影写作的实践空间呢?


戴锦华

这里固然有个人的自觉、选择和努力,但是,不能脱离历史语境,不然就是十足的自卖自夸(笑)。这种写作的确立联系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小事件":由影协主办、美国加州大学各分校的电影系的教授们主讲的 "暑期电影讲习班",延续了三年以上。已有一些文章和回忆提到了这一事实,但似乎并不充分。你当然知道,美国大学电影系建立于六七十年代之交。如果说,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是红色的60年代的遗腹子("如果我们不能颠覆社会秩序,就让我们颠覆语言秩序吧"。"文本是胆大妄为的歹徒,它把屁股曝露给政府"),那么,美国大学电影系则是60年代反(越)战、民权、妇女解放运动的遗产学科。80年代,北美大学电影系的知名教授,也是电影学科的奠基人,几乎都是学院左派,电影学点染着鲜明的批判理论的色彩,电影研究成了左翼批判、后结构主义理论的试验田和跑马场;因此也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沿。这些前来北京的美国电影学教授满怀着欧美左派特有的、对中国的热爱和好奇(60年代的另一份遗产)。我推想,他们应该是自己志愿来举行系列讲座的。讲座涉及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电影符号学、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广义的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对于当时的中国说来,这是极为陌生的、全新的理论视野。于是,那些年的夏天,中国三代电影学者集聚在香山卧佛寺,讲习班充满了兴奋、紧张、热烈的气氛。

我想,我出席的是第二期讲习班(第一期还不具备资格)。主讲人的薇薇安·索布切克和比尔·尼克尔森教授。讲习班上当然有政治立场的碰撞;你可以想见讲者鲜明的新左派立场和80年代中国强大的向右转及(古典)自由主义共识之间的落差。有人挑衅尼克尔森:"你是左派?"今天想来,这基本是空炮--因为只有在80年代全球后冷战环境中率先开启后冷战情势的中国,"左派"才是个贬义词,甚至是个"脏字"。因为翻译使用了"left Wing"(左翼)时,尼克尔森便狡黠地回答:"我没长翅膀。"类似冲突并未真的浮出水面,原因是整个讲习班,首先是对巨大的语言障碍的冲击和克服。面对我们的美国讲者,学员们对其接受的内容大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原因不是英语--当然彼时台下的学员几乎都没有英语的听说能力,最多能凭借字典做些案头阅读;但真正的障碍是尽管有现场翻译,但包括请来的专业翻译也对其理论部分云里雾里。因为此时的中文里,完全没有与索绪尔语言学及其语言学转型之后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对应词汇。记得讲习班上最有趣的一景,是讲者和翻译坐在前面,英语稍好的学员全坐第一排,每人手里一本各类英文字典,一个理论的关健词出现后,翻译解释大意,下面的人埋头翻字典,低声讨论,攒词儿--造新词。这些新词很快出现在人们的语言和文章中,尽管也许极不贴切,但作者/读者凭着一份默契与会心,倒也不成障碍。造词、硬译,几乎是80年代电影理论引入的基本方式和路径。这在我早期的文章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结集出版时统一了译法,也抹去了这段历史的痕迹:诸如我们最早将text译为"本文",以区别于既有的文本概念,将Context(语境)译为"泛本文"(崔君衍先生的创造),因为只有语言学词典上有这个词,中译是"上下文"或"关联域"。似乎很久以后才统一为"语境"。此后,事实上是暑期班的延伸,1986年电影学院邀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系的尼克·布朗教授前来,做了近一个学期的系列讲座,介绍电影理论史。但此时,我们对这些理论已略知二三,颇有心得了(笑)。电影理论自身在欧美的形成过程与结构性位置,令我们相对于当时中国的人文环境与社会知识谱系得以"捷足先登"。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的翻译介绍(周传基)事实上成了欧洲女性主义理论(不只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新时期"中国最早的原作译介;而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篇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最重要的论文(李迅译),最早发表在《当代电影》杂志上。还记得,1986年,新时期十年回顾,文坛上热议"文学主体论",我们便以傲慢轻狂回应以"臣服"--这组英文游戏:subject/to subject,曾给我们一份浅薄的"超前"优越感。这是一次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后结构式接受与舶来的过程。几乎所有同代人(包括我)都在做翻译,全然不管自己的英语水平是何其低劣,水准稍高的便志愿校对。但多数情况下,对结构主义时代的欧洲理论,真的是只言片语,断篇残简般地获得,充满想象与误读地体认、接受。今天想来,这种80年代的学术引入,充满了双刃性:一边,战后西方理论译介的断篇残简性,其运用充满了各式各色、基于中国现实体认的误读,可能是,也事实上充满了创造性与想象性。而另一边,同样的原因却必然割裂了这些欧美理论、尤其是战后批判理论自身的历史与现实语境、脉络及谱系;这份割裂便可能、是事实上成为将特定的西方理论表述绝对化、神圣化的肇因。

也就是在1985-1986之间,我参与筹建电影理论研究室(后来的电影学系),同时以初生牛犊的"胆略"(应该说"无知者无畏")向沈院长提出建立本科电影史论专业。当时,我已经有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青年同事--我的同届,在获取了硕士学位之后来到学院。曾经,钟大丰、李奕明和我被人们戏称为电影学院理论教学的"三驾马车",我们共同承担了这个新专业的筹建--真的一切从零开始:四年本科课程的整体设想、课程设置、教材编纂。以当时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所处的前互联网时代,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我、我们的理论与学术基准,这的的确确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我们却以年轻的自信和张狂办到了。先是教材:中文资源极为有限,英文资料没有任何集成的来源;几乎搜遍了所有期刊杂志,甚至边角;外国文艺动态、理论动态。对所有涉及电影理论的只言片语,一律如饥似渴。同时一旦获得英文资料,立刻自己动手翻译。还记得我从尼克·布朗教授那里复印了整本的《电影与方法》。这在当时,相对于我的不到一百元的工资,可是一笔大钱。然后一篇篇尝试着译。进而是招生的每一个步骤。我自己跟着学院招生组到各地招收第一个电影理论专业的学生:每一个精挑细选、极为严苛,绝不苟且,决不妥协(笑)。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中号称建立"国中之国",妄想改变电影学院的游戏规则--一度也做到了啊。当其他专业的学生穿着拖鞋、在上课铃响五到十五分钟后踱进教室时,我们的学生则是踩着铃声、慌不择路地冲进来(笑)。这中间的插曲,是招生完成后,我"锒铛入院",身体全面崩溃:名副其实地确诊为"三期肺痨",已发展到多脏器衰竭,一次真正的濒死体验。于是在结核病院度过了八个月。最后已超过入院标准的身体状况"自动出院"。其实在招生过程中已病入膏肓:经常在意识极为清醒的状态下,眼前一片黑暗、金星四溅。我还自嘲地模仿唐老鸭大叫"星星!"会突然双腿支撑不住身体,自己解释说:的确是太累了。因此,我错过了这个我视若生命的理论87班的第一年教学。一年后,当我回到这个班的教学中的时候,我一个人担任了主任教员、主讲教员和班主任(在电影学院的体制中,这原本是三个人的角色)。可以说是从招生到每个学生的学位论文、毕业的各种鉴定、评语、毕业分配,我包办到底,包打天下(笑)。也许由于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于一个水土甚不相宜的年份--1990年,也许这只是电影行业内部电影理论研究的宿命:这个我呕心沥血的班次的学员,似乎100%地转行电影剧作或文化管理;似乎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与我当年的梦想无关。必须说,这次电影理论本科教学的失败尝试,成就了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我开始形成了我自己的电影理论系统,对于电影研究、批评形成了我的表达方式。当然,当时电影学院、影协、资料馆的一批同代人也频频聚会,号称"电影符号学小组",当然是七八十年代风格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了;也屡屡要成立机构、发宣言,但在80 年代那个阴晴不定的政治气候中,一次次流产。当时发表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上的几个专题便产生于这个群体。真正成立了机构时,已是1989年。大冲击过后是大分流,昔日的志向基础随风而去,主要成员也就风流云散了。这大概就是我的理论生涯的前史吧。


王炎

我发现《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这本书,形式上基本属于电影课教材。书上列有大量技术术语,如什么是"场面调度"、什么"机位",或"蒙太奇"等,像一部电影技术字典再加文本分析。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基础的教学理论书?出书时,您已经调到北大比较文学所了,是1993年从兼职转为正式教职的吧?


戴锦华

这本书应该是1991年交付出版的。


王炎

我查过,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书上作者介绍是:电影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职副教授。


戴锦华

(笑)这本书是我的职称书。而且你被误导了,不是任何意义上教材,只是我的论文集,收录了80年代后期写作的长文。


王炎

看起来非常系统,而且一步一步结构严谨连贯。


戴锦华

完全不是啊。相比同代人,我的学术道路本身并不顺畅。到我开始发表电影论文的时候,我的朋友、同学们都已是知名的青年文学评论家了。在当时的文化格局中,我选择电影学院便丧失了我在大三时已经获取的文学批评"资格",或者说我接触了结构主义之后,对当时 "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主导的文学批评也不复热情。但在这边,我很久未能获得电影研究的"资格认证",所以遭遇延宕。对于那个人们一夜成名的年代说来,我"出道"很晚了。"出道"后,尽管浪得虚名,但我的研究思路、尤其是文字风格,事实上并未获得主流出版机构的接受,所以经历过各式各样的书稿的出版社"奥德赛"漫游。《手册》的出版,是由于电影学院的一位老师组织带有商业行为的培训班,需要建材,我便把自己"流浪的"论文集塞进去了。倒是《镜与世俗神话》是自觉、系统写作的一部教材。


王炎

看起来正好相反,因为《镜与世俗神话》中每一部电影作品自成一个单元。


戴锦华

的确,一部电影作品作为一个单元,同时作为一种理论方法的演练。这是87班的教学的收获。但不光是87班,也包括全校《影片精读》课程,在各种电影培训班上反反复复的讲授。那本书的写作是一个绝对不可能重复的经验,其中每部电影的观看次数超过二十次,有的多达六七十次。一边是因为我当时的确是自觉地反复观片、做看片笔记,另一边是电影学院教学的收获:堂上放映,所以每次讲授首先是随堂重看。对那些影片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在剪辑台上"拉片"。


王炎

恰恰是开始系统出版有影响专著的时侯,您从电影学院调到北大比较文学所,从电影重镇再次转入文学领域。自觉实践电影批评与制作分离的过程中,却离开了电影学院。您如何在一块文学园地之中重建电影的阵地?应该很困难吧?


戴锦华

重建了吗(笑)?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必须说,不困难啊。因为有一个极为特殊的空间:当年的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有另一颗大树--乐黛云教授的荫庇。不用我细数乐黛云老师在八九十年代中国、乃至学术界的"江湖"地位。她不仅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创立者,而且整个80年代,人文,乃至社会学的新学科、新领域的开拓,一半以上"寄居"在这个比较文学学会之下。80年代后期,我们这群"无知无畏"的年轻电影学者便得到了乐老师的关注和鼓励,1989年,我应邀成为比较所的兼职教授。也是那时,乐老师第一次提议我转回到比较所任教。1990年第一次在北大课堂上开设了西方电影理论的大课。第一次在北大授课时,站上讲台,看到乐老师笑容满面地坐在第一排--以她那样的国际国内的知名学者、精神领袖的身份,竟亲自到场、全程力挺一个外请的年轻教员,这在今天已无可想象。我自己也从未做到。这是乐老师那一代人的襟怀,是80年代开放奋进、兼容并包的主调,但更重要的是,是乐老师独有的个人风格和气度。老实说,这是我的梦想之一--也许每个北大的毕业生都会渴望有一天、有一次能站上母校的讲台。所以,十分快乐而欣慰地,乐老师圆了我的梦。当时已心满意足。完全没考虑转回北大任教。重要的原因,不光是我对电影学院的爱,我为其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岁月;更是由于,在前VCD、DVD时代,大量观片是电影圈、电影人才能享有的特权;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电影人自成一"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趣味与傲慢,取得其"身份认证"相当不易。我当然舍不得放弃。而且,对北大,我有情结。

但最终选择接受乐老师的盛意,离开电影学院,成了又一个例子:在我的时代,小人物的命运如何紧密地连接着大时代。90年代的开端,我/我们是在某种期待的心境中度过的:等待着某种巨变,等待新的开始--和70年代中期相像而不同。我最终放弃了与许多同伴一起负笈北美,或者叫亡命天涯的选择,放弃了北美名校两个fellowship的offers,决定留下来目击、见证中国的历史时刻。1993年,这个巨变到来了(当然,1992年变化已然发生,我们却毫无察觉),却完全不是我们预期和盼望的形态。商业化的大潮突然涌来,在我的感知中是一夜之间冲毁、改变了一切:80年代的新理想主义共识瞬间沉沦,电影理论的青年群体即刻溃散。曾经是我生活主部的一切:生活方式、工作内容,充满亲情的社会关系网络,顷刻在这海啸式的冲击面前崩解。还记得1988年,我曾与钟大丰、李奕明一起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名为《雅努斯时代》的"三人谈",作为对1987年所谓"商业化大潮"的回应;用罗马的两面神"雅努斯"(/坚纽斯)来描述我们身处的时代:两张脸--一张朝向历史,一张朝向未来;认为从《黄土地》到流行歌坛"西北风",坚实的文化(精神家园?笑)正在大潮中变为一方"浮土"。颇为矫情而悲壮地申明对理想的坚持、守望,最后有些调侃、实则张狂地表示:要堂·吉诃德般地骑瘦马、执长枪、继续"风车之战"。还记得前辈学者王得厚先生读后赋诗:"有骑也瘦雅努斯,无书不哭伶仃洋"(笑)。但到了1993年反观,那场"大潮"实在是"小浪",我们的悲情执着,尽管有点前瞻性,但实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南方讲话"后巨变之中,热络非凡的文化舞台突然空荡,感觉中电影学院也空空落落:身处电影圈,机会太多,诱惑太多--参与电影、电视剧制作,投身新生的广告业,制作MTV,最差也可以去编篡卡拉OK的视频带。当然更"勇敢的",便下海经商。思想、学术不仅一夜贬值,而且几乎芳踪难觅。这几段亲历的故事我讲过几次了:会在家里接到电话,是亲近的学界朋友打来的,开口就是:"有没有办法弄到XX吨(钢)板材?";甚至,"能不能弄到批件,把苏联的军舰倒到非洲?"千真万确--荒诞喜剧、黑色幽默或卡夫卡。其集体疯狂的程度不下于主流叙述中的"文革"。90年代初年的超级通胀,也的确冲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从昔日的收入、消费"中间层"--衣食无忧、囊中羞涩;变成了每天的菜篮子需要踌躇细数。一次,出租车司机问起大学教员的收入(一百来块),轻蔑地回应:"还不如北京捡破烂的!"辛酸,但还不足以受伤。真正伤痛的,是朋友们的变化和溃散:不仅下海的、承包的,此时已驾起了私家车,开始讨论郊外"别墅"和俱乐部夜生活和消费;而重要的是他们对"昨天"共同持有的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轻蔑,乃至敌意。关于教学:"你还在毁人不倦?"关于学术:"本雅明说了:文人走上市场,看似观望,实则寻找买主......"我还记得自己的初衷,尽管寒酸、困窘,但我不想改变。文化的沙漠化,对我不是一个修辞,而是一份真切的感觉。每天,躺在床上,似乎听到窗外的流沙声;感觉自己就要被淹没,感觉窒息。对我,那是危机时刻,近乎崩溃--半夜会突然坐起,失声痛哭。也是那段时间,我造访在北大任教的朋友。也许是错觉吧,感知中,北大校园一切依然,平静家居,研究继续推进,"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十分痛苦地决定转往北大。乐老师选择我,是为了我的电影研究,所以,在学术上,我无需做出任何改变。但造成我离开学院的改变,同样改变了我的思想和学术方向。

在完成了《镜与世俗神话》的写作之后。我一度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在我此时已经展开的"业余爱好"--女性文学研究上。事实上,我自己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物是与孟悦合写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此书1989年完稿,1990年出版。而且由于孟悦去国时带去了美国,迅速产生了某种国际影响,被目为国内第一本女性主义、女性文学的研究专著;国内的反应倒成了回声。1989年,在那种极为特殊的氛围中,我撰写了一篇细读余华小说的长文,在《北京文学》的评论专号上发表,似乎也颇得好评。在女性文学的脉络上,我开始撰写了新时期的女作家作品论--事实上是我毕业论文的延续,这些研究后来结集为《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书写与女性文化》,此书到1994年时已经完成了80%,在各种文学期刊上发表。那时候,我间或在国际会议上被介绍为:中国唯一一个"亮出牌号"的女性主义者。1995年世妇会在北京召开,造成了女性主义的中国传播,其前后,女性学、性别研究、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高速推进。我生性不喜欢凑热闹,倒因为女性主义、女性文学研究的热络而失去了内在动力。女性主义于我,更多是对生命内在经验(基本是伤痛经验,笑)的解惑和力量,而不只是理论或学术。在余华研究的脉络上,后来写了崔子恩和王小波。但文学研究始终是业余爱好。


王炎

这个很有趣,您视电影为生命。但生活方式却是大量阅读小说。


戴锦华

对呀,不可一日无书,不可一日无小说。电影则不然。有人约我周末看电影,我会回答:"周末不工作。"


王炎

我可是不可一日无电影。


戴锦华

(笑)我好像一直在试图分割开自己生命的不同部分:生活/工作,公领域/私生活,学术实践/社会参与。如此努力地区隔,大概正因为总是夹缠不清吧。因此我最爱的小说之一是《金色笔记》 (笑)。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1993至1995年,返回北大,真正构成了我学术转型的,不是这期间的文学研究,而是另一个面向:文化研究转型。令我离开电影学院的社会激变,同时让我认识到,此时、也是此后的电影研究,已无法在电影内部、依据影片的逻辑或电影的审美研究便可以自足。面对如此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不是知识分子或曰文化人的坚持(堂·吉诃德战风车或固守"精神家园"或坚持"人文精神")便可以回应的。《犹在镜中》里的一些访谈,1993年代前后,和张颐武、陈晓明在《钟山》上的一组"三人谈",大约是徘徊期的纪录。那时经历着一份思想上、学术上的混沌。渐次清晰的,是尝试将电影放入更大的场域,在其他大众文化的社会语境和互文关系中来讨论。作为初试,也是在《钟山》上发表了《救赎与消费》,以后是《想象的怀旧》。但当时我丝毫没有自觉意识,自己在学科意义上的越界有什么特定的意义。这的确只不过是个人思想的"镜城突围"。

我自己经常谈到文化研究对我的反身命名的故事。1993年到北大,开始带硕士研究生。1994年收到了康奈尔大学东亚系耿德华(Edward Gunn)教授的邀请。1994年下半年成行。由康奈尔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再转去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几乎是一年时间,其间访问了美国十多所大学,演讲或出席学术会议,外在的收获之一,是当时杜克大学亚非系的教授王谨开始组织我的论文的英文翻译,这就是此后的英文论文集Cinema & Desire。这一年的经验对我极为重要。不仅是第一次较长时间地海外生活,而且是"实地考察"了北美社会与学术界的状况。这不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1990年前往印度,出席了"亚洲先锋电影与实验电影国际研讨会",同年,在日本出席了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电影论坛。这是我的两位前辈导师的给予,也是两次截然不同的经验。前一次,是作为电影学院沈院长的"代表"(他把当时所谓的"出国机会"让给了我),后一次,是国际比协副会长乐老师组团,"捎上"了我们这些年轻的电影学者。最早的两次"国际"经历,让自己以身体体认了自己"身后的中国"。无论对中国的爱还是恨,无论是敬慕还是轻蔑,在海外,在彼时,你都必然以你的肉身来分享或承受。在印度,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我受到与会学者的呵护和宠爱,也感受到亚洲其他国家学者的中国情结;在日本则是直接面对了日本学者对后89中国(女)学者的敌意和粗暴。懂了闻一多的诗意:我多么痛苦地忆起我是中国人;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美国经验则不甚相同。当然,在美国,也经常想到张爱玲的修辞:"中国的岁月",但更多地是作为学人和个人的体认和收获。可能最大的收获便是清晰感受到了所谓西方理论的"地域性"。所有那些思想的、理论的、哲学的命题源自他们的日常生活,源自他们自己所面对的具体的历史与现实情境。而其学术命题,则生发于他们自身的理论脉络--第一次感性地理解了"谱系"的意味。

而另一个不期然的收获,就是文化研究的"反身命名"了。在美国各大学演讲或访问时,不时被介绍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研究学者"。我对他们所谓的cultural studies完全不知所云。如果被定义为电影研究或女性主义学者,我可以理解(尽管我不喜欢被标签),但是"文化研究学者"?我是下了很大决心才克服了耻感去询问:What is cultural studies?被问到朋友也很惊讶:你做的就是啊。我恍然大悟到,为了面对和回应中国90年代社会、文化剧变的尝试:诸如《救赎与消费》《想象的怀旧》等等,原来名叫文化研究!(笑)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一命名也同样适用于我的电影研究。这时,美国文化研究正值鼎盛时期。就像80年代的电影学,此时重要的人文学者都会集中在文化研究的学术会议上。说来可笑,我这个"重要的文化研究学者"此时开始购买各种文化研究的入门书,开始学习和了解文化研究这一新的学术、思想领域。偶然的契机,使我开始参与了文化研究这一非学科、反学科的领域在中国的学科化过程。


王炎

是不是还有这样一个变化?您在电影学院时期出版了《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和《镜与世俗神话》,基本上研究外国电影,如《法国中尉的女人》《小鞋子》《蓝》《白》等,强调文本细读、分析电影语言。后来调入北大,就像您刚才提到过的,似乎纯粹审美已经不够了,需要进入一个更大的社会文化领域。之后的作品,如《雾中风景》,对象文本便是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和中国电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您从纯审美、纯文本细读的思路,转向社会与文化批评?或者说是从外国电影转向中国电影了呢?


戴锦华

(笑)你这完全是逻辑化的结果。对我,这都是同时发生的。在电影学院期间,坦率地讲,形成我的艺术滋养、审美趣味、对电影艺术的基本认识的,主要是外国电影,而且主要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的欧洲艺术电影。但是,另一方面--我的研究刚才说到的两个起步点之一,是中国电影研究。这部分的写作,少数收入了《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里,但多数没有结集。这部分当时称为"第三代导演研究",也叫"十七年"或者"50到70年代电影研究"。结集时没有收入这部分文章有两个原因:一时这部分的论文基本上是会议论文,而那些会议是我生命中一段非常重要和温暖的体验:类似的研讨会大都是文化部艺术局或后来的广电部电影局组织的,属于共和国艺术研究一类。开会时第三代的大师们、也是研讨的主角:水华、陈怀恺......会在场,以他们那代人特有的专注、谦逊倾听,埋头笔记。我依然记得在那些会议上收到的、来自当时老一代电影大师们的厚爱。他们会如此真诚拥抱我们这些少不经事的晚辈,如此深情地告知:"感谢你们理解我们,感谢你们尝试理解我们"。倒是另有一些彼时的中年批评家们对我们深不以为然。于是,他们的说法,便是"汹涌着一股暗流/黑水","对共和国艺术明褒暗贬"。这种特定的结构情境规定,但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能获得一种有效的语言与路径去处理50至70年代中国的电影生产与文本,所以这部分研究便始终搁置在那里,没有展开或深入。你知道,我老是将"后见之明"挂在嘴上。你也知道,我所谓的后见之明,首先是蔑视、也拒绝加盟审判"失败者",同时也拒绝简单地充当辩护者。我所谓的后见之明,是借助时间/后来的优势,获得历史中难于获得的洞察,清理并启动历史遗留的债务与遗产。


王炎

但对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您真正找到了自己表述的方式。


戴锦华

可以这样说吧。当时,我有大量的新片评论,几乎每片必评。岔开一句,在1987年我的肺结核濒死体验(笑)之前,我是一个野心勃勃、自视甚高--也就是不自量力的年轻学者。当然以为自己可以"包打天下"。所谓包打天下的意愿之一,是成为"著名影评人"。倒是没想引导创作,尽管当时和同代的许多影人颇有私交;写影评是希望引导观众。1988年,我接受了三个报刊专栏的写作(这倒是很久没提起了),想要实现这一梦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短命的专栏开张不久都被关闭了。事实上,那时,我的全部发表空间都原地蒸发了(笑)。从那以后,我没有再起意直接面对文化消费者发言。那时在影院里看到的都是国片,只有国片,所以影评写作当然是国片研究。所以这里没有什么特殊的选择和转换。


王炎

当写作外国电影评论时,我觉得您更接近电影理论,或说学院内部的影视研究。但您讨论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分析中国电影文本时,则文化、政治和历史感扑面而来,有生机勃勃的大气象,一下冲出了学院的围墙。阅读您的中、外电影批评时,是感受非常不一样的经验。


戴锦华

谢谢夸奖哦(笑)。这事实上也是我后来较少涉及外国电影的原因。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外国电影的困难,一是资料匮乏,那是前互联网时代,没有谷歌、imdb或豆瓣、时光网的助力,也缺乏海外经验和国际视野。分析外国电影时并非刻意"将现实放入括号",而是无法把握和触摸到他们的现实。唯一的依凭是电影文本。多数时候尚可基本把握"影片的事实",但对语境的无知仍可能造成误读。算是历史的限定吧。记得最初访美的时候,被港台学者诟病:说我不做港台电影研究,有大中国主义之嫌。我感觉很冤(笑),不做,不是轻视或无视,刚好是慎重,不了解其历史脉络。

现在的文化生态已经完全不同了,自己的底气也充足了很多,所以世纪之初再次开始处理外国电影。我想,现在方法论上没有什么不同了。


王炎

接下来说一下您美国之行对文化研究的影响吧。1999年您出版《隐形书写》。这一时期您开始从电影内部研究,转向对社会文化的关注。《隐形书写》是文化写作的代表作。


戴锦华

是的。1995年,我又一次鲁莽行事,在乐老师的支持下成立了北大文化研究工作室。也是那一年开始开设了《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大课,建立了文化研究工作坊,带领学生读书、讨论文化现象,从那个时候持续到今天。其实,应该说,从1995年到21世纪大概有五到七年的时间之内,我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文化研究而不是电影研究上,最多是用文化研究去覆盖电影研究。

当然,电影研究不仅是我的基础,或者叫家底,也始终是我的最爱(笑)。


王炎

但您从来都不是哪种中规中矩的文化、电影学者。您写作的基调似乎一直是要突破电影研究的学科规约。


戴锦华

这也是追认啊。起步的时候,我内心渴望成为一个专业的电影学者,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好(笑)。但当时中国的电影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范式,也没有范文。所以我自诩在做专业研究,结果看来没做成(笑)。这也许就是被命名为文化研究学者的原因吧。但私下里仍认为自己的文化研究是站立在专业性电影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王炎

1999年您出版了《犹在镜中》,一个访谈的集子。从这本书中能感觉到中国学术界正发生一个转变。那是北大哲学系和中文系的研究生还有外国博士生对您的采访,能看到当时他们对西方当代理论、或后现代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很想了解,充满激情。似乎希望从您这里印证一些想法,或更新后现代知识。

贯穿始终的很多问题都是围绕后现代的概念或流派、思潮等。但有意思的是您的自序,它与后边的访谈内容并不一致。序言从电影《第八个铜像》说起,谈到您的"文革"记忆,说养病期间曾与一些小几岁的年轻人谈"文革",自然而然想起前辈对您谈革命,正是这时候您发现与下一代人之间的代沟。"文革"一方面是创伤性的记忆,但您心中也有阳光灿烂的"文革"版本。当时的背景恰是左右之争箭在弦上,您似乎对"文革"和革命史也开始了重新认识。同时,《序言》里还有一种怀旧的情绪。我想知道您当时有怎样一个心境?


戴锦华

你的观察是准确的。对于我来,那本书,刚好成了一个句号。转变及其结果,就是在《隐形书写》中实践并完成的尝试。美国之行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最重要的原因。记得一个后来成为文化名人的昔日学生曾感慨:戴老师本来是一个坚定的叛逆和评判者,但被美国学院带坏了,居然向左转(笑)。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初次访美,到了许多所大学,见了很多美国学者,从理论大师到东亚研究的前辈、同行。简单地说,当时美国的学院,尤其是人文学科,仍然带有左翼壁垒的性质;我第一次明确:我曾如饥似渴地汲取的西方理论,事实上是冷战格局中的左翼批判理论;或者说,20世纪文化理论有着从粉红色到正红色的底色;而建立在六七十年代之交的电影学,更是"红色的60年代"的文化遗腹子。换句话说,对我说来,这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自觉。当然,另一个形而下的因素,你一定比我更有体会,在当时,美国除了中国学,会对中国和中国学者感兴趣几乎只有左翼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关注,几乎完全出自对红色中国的爱。这是当时很多中国人海外经验中一个几乎可以称为"痛苦"的发现。现在的情形当然不大一样了。

对这次转变来说,更重要而真切的,并非美国之行。真切的是,1994至1995年,近一年的美国之行归来,国内的剧变给我的震惊体验。前面说到了1993年中国社会的变化,造成了我转到北大的选择。选择北大,不仅是坚持和固守,而且曾以为是选择了一个恰当的、观察者的位置。80年代,在知识界古典自由主义共识之下,我曾认定自己的社会立场便是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9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发生之时,我为这一自我定位补充了"作壁上观"--当然是相对于商业大潮与"失语"(可做不可说)的新主流而言。这也就是《犹在镜中》中大部分访谈的基调。仅仅一年,事实上不足一年间,国营大中型企业转轨,失业冲击波--"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当然,也是参照美国社会那种高度成熟、稳定,甚至可以说超稳定的结构和体验,中国社会的剧变对我几乎是新一轮的重创。1993年,充满了中国社会的是欲望和躁动;总是会借用罗布-格里耶的片名来形容:欲念浮动。但1995年归国后的观察,是这个社会涌动着焦虑、妒恨,乃至完全无名、无语的仇恨;这也是无助、绝望引发的社会暴力行为激增的时期。似乎已不再是欲望的喜剧,而成为剥夺的悲剧。我无法继续那份尝试在表达建立起来的旁观、纪录的心境,而且关于中国、关于当下、关于社会的性质与问题的基点和参数似乎都已改变。这份震惊与冲击,是一次全新的思想、立场转变的开端和动力。较之社会的、社会言说的忠诚度,我首先必须忠实于自己,我必须首先回应自己所感受到的冲击和挑战。其结果,是《隐形书写》一文及此后自觉文化研究论文的书写。

这也就是那次人们所说的"向左转"。我不否认,是因为在那个阶段的思考中,"阶级"之为议题和参数再度凸现出来。在我的自我感知中,我别无选择地体认、或者叫想象性的认同了被剥夺的、被放逐的社会群体--形成中的新底层。《隐形书写》的写作包含了极大的情感热度,也因此被美国学院中人诟病,认为"道德义愤超过了学理的思辨"。也许的确如此吧。

这大概是我自己学术转型、路径选择的特征吧:始终是现实体认先于、大于学院或理论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其说是我个人的一次学术与思想的转变,不如说,是中国社会重要转折的一次个人的与学术的回应。


王炎

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学界的一个转折点,被命名的"新左派"正是那几年才逐渐形成的。


戴锦华

是的,所谓"中国知识界分化"、"思想论争浮出水面"便是在1995-1997年之间。你当然知道,"左派"在中国是个恶名,甚至是脏字。有趣的是,我被骂为新左派,却早于我自己思想、学术、立场的转折;仅仅由于1993年一场或许重要的文化事件与社会论争:好莱坞的重入。我或许可以理解中国社会整体上对这一事件的正面反应,准确地说是欢欣鼓舞;但我实在无法理解电影业界的无保留欢迎。于是,我在报上写了一篇短文《狼来了》--因为此时凡属对好莱坞再度进入中国持有任何保留态度的都可能被斥为"义和团情结";而只要谈及好莱坞的强势倾销,或论及文化侵略,便一律是"狼来了"--重述官方谎言。所以我的确是刻意以此为题,反用这则寓言:大意是说,一旦狼真的来了,绝不会以惩戒撒谎的孩子为目的和终点;是狼,终究要吃人。如果说昔日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是官方套话,那么今天,它正在成为现实。写这篇文章,一则出自对中国文化中的美国固恋的疑惧;一则也的确是为当时已是风雨飘摇的中国电影工业担心--一旦工业基础崩溃,那么中国电影便再无从谈起(但是无从认识到的是,当时的中国电影工业,事实上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部分,其命运已在资本化及其重组的大趋势中注定);其下,更为深刻、也是个人化的因素,则是我的审美趣味、艺术价值。我以为,批判、拒绝、蔑视好莱坞,是知识分子的本份(笑)。没想到,便因此成了"左派"(大笑)。


王炎

很快在2000年,您出版了最重要的作品《雾中风景》。它影响如此之大,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界的真正经典之作。它似乎要给出一种学术范式:什么是电影研究。与给电影资本帮忙或帮闲的影评不同,这是一种独立的学术工作,产生新思想、批判现实。这部作品还给同行以示范:如何勾连电影研究与文化研究,学院知识生产如何关联社会与政治。所以,我觉得它影响非常大。虽然收录了很多过去写的论文,但我仍觉得您的写作风格、甚至口语风格,都在这部作品中发挥得最充分。无论语言表述还是学术的视角,《雾中风景》都给出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呈现。您自己也这么看吗?


戴锦华

你这是在骂我吗?


王炎

为什么这么说?


戴锦华

我自己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我最重要的作品。其出版是又一个偶然。如果真的把这本书纳入我自己的学术脉络,出版时该叫《朝花夕拾》。书中收录的基本上是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的电影写作,而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真的起意出版。1997年在台湾讲学,台湾的朋友热情地提议将课上我提供的阅读参考文章出版,我又一向喜爱台湾远流的《电影馆》系列,于是忝列其间,真叫我喜出望外。最初就定名为《雾中风景》,但被告知台湾已有用安哲这部影片译名命名的书籍,所以更名为《斜塔瞭望》--因为80年代中期,我开始写作谈第四代的论文时,一篇欧洲学者的文章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文中,作者以"在倾斜的塔上瞭望"描述欧洲知识分子的社会姿态。这一描述与我对第四代电影的体认相似,于是那篇文章便以《斜塔》为名。

繁体字版的问世(尤其是在《电影馆》系列当中),真的让我大喜过望。于是得陇望蜀,产生了出简体字版的愿望。--但辗转了诸多出版社,都遭拒:人们不愿出版一本"青年学者"的论文集,而我拒绝将其"改装"为专著的形式。你知道,和人们一般的推论不同:一是我的自我估价一向不高,学术之路的展开也颇为曲折。最后,是在北大出版社音像部工作的小编辑贺雷帮我出版了简体字版。已是1999年了。对于我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已的的确确是"昨日之岛"。


王炎

特别是文化研究为主的工作?


戴锦华

对。


王炎

也许您把论文辑录在一起时,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如果说巴赞要回答"什么是电影"的问题,这本书则一以贯之地要回答"什么是电影研究"的问题。"电影研究是什么"在西方也许不再有太多的悬念,但在我们这里到今天也未必真正解决。我们有多少人真清醒地知道,电影研究与电影工业之间的关系?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一直是问题,也是困境。我觉得《雾中风景》试图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断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戴锦华

这是你的阅读的经验啊,或者说是一个我自己不自觉的结果。当时,对我来说,这个问题确实是很真切的,照你的提示,这也的确是写作《雾中风景》时一个真实的面向。每一篇论文的写作当中,我的确想对自己回答,什么是电影研究?我可以通过电影研究做些什么?

但更为真切的状况是,迄今为止,我首要关注的,不是单纯的学术生产式的写作,或者说是一个命题作文、课题性的研究。我曾经极为焦虑的,首先不是回答何谓电影研究,而是如何描述、勾勒我面对的激变中的社会,这激变中自己的生命经验。诸如如何书写特定的社会体验,使之进入经验/文化视野;诸如如何把握、呈现并批判我们自己的、也是时代的情感结构/感知结构。我的写作冲动,几乎始终得自现实关注或近乎迷恋的生命体验,较少出自"纯正"的学术意图。


王炎

我阅读《雾中风景》的感受,像"什么是电影研究"这样的问题,你无法简单地定义,如"电影研究"等于"某某"这一一对应的公式去回答。也不能用某个流派的理论去解释。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通过具体的电影写作实践,将问题置于背景之中,通过文本阐释与文化分析,让问题从背景中渐渐显现,并在前景中一步步澄清,呈现给读者。我觉得这是《雾中风景》最独到之处。


戴锦华

你觉得在《隐形书写》当中这个特质就消失了吗?


王炎

从电影研究的角度来说,《隐形书写》不太一样,那是一本大众文化研究的专著,集中在90年代的中国文化,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电视、媒体问题的研究。


戴锦华

我称《雾中风景》为朝花夕拾、昨日之岛,是因为其中的大部分完成与八九十年代之交。这中间是《镜与世俗神话》,一边是因为那些年我遭到全面封杀,真的很"赋闲",一边也是想总结自己十年来电影学院的教学。平行的脉络是我的"业余爱好"--当代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研究。《镜与世俗神话》相当集中地写作并完成。此后是断断续续的写出了《雾中风景》的后面几篇。中间偶然地接受了几次博士研究生们的访谈。自己也很意外谈得挺深。于是,一篇篇地从头写过,结集成《犹在镜中》。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自己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段,也是自己思想的一个时段。最初接受访谈时,很笃定,有确认。但到了所谓"世纪之交"时,我在一次发现自己到了一种思想的临界状态。你的观察非常准确,写作序言的时候,问题和心境已颇为不同。

你用了"怀旧",也许如此吧。但对我说来却并非怀旧。比那要强烈得多。几乎是又一次的震撼或震惊。1999年,自己的一批书出来的时候(这时,我自己的出版已不再是问题),我并未明确自己正面临新的挑战或危机。当时全球最热络的话题是新世纪或跨世纪。而除了电脑"千年虫"的威胁,我对有关新世纪的期盼和诸种言说表示不屑。那时我经常开的一个玩笑是,对于新世纪,人们将如同加菲猫的新年感言一样,发现新世纪的空气仍然冰冷。新世纪将如任何一个黎明一样到来。

但于我,一个真实而强烈的变化确乎到来了,这是一次比怀旧强烈的多的震撼、乃至崩溃-重建的过程。当时,我所面临的真切问题是,自以为开始形成自己"做"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渐次娴熟,如何整合相关现象、如何形成并传达自己的问题意识,如何展开批判与分析。于是,对我,文化研究又一次成了"熟练工种",在思想上、写作上本身很容易成为自我重复,对自己思路的复制再生产。当然,我也清晰意识到新的挑战:首先是犹如当年我意识到我们已无法在电影研究的学科限定内完成对中国电影的有效阐释、批判与分析;此时我意识到中国文化研究已不仅仅能在中国论域内部获得全面、深入的呈现。曾经,我强调中国文化研究必须自觉、清楚地区隔于欧美文化研究,因为中国文化工业的勃兴极具"中国特色"。但此时,伴随着中国介入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情况变得更为繁复而纠缠。其次,是当时韩少功先生对中国文化研究有一句极为中肯且正中要害的批评:中国文化研究"缺少政治经济学的临门一脚"。我自以为我还是重视文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向度的,但要踢出这"临门一脚"、射出个"好球",恐怕要求全面的、跨学科的知识准备。但令这一思想与学术演变迸发的,却是一次或许偶然的文化事件:黄纪苏的小剧场戏剧《切·格瓦拉》的上演。观剧的过程和结果,对我构成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冲击--你可能用怀旧来描述,但那近乎于内心的一次爆破。我在七岁到十七岁度过了"文革"岁月,在50至70年代完成了我生命中最初的十七年。十九岁进入北大清醒(其实不无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累积、内心世界,自己的阅读、乃至情感结构经历着一次反转,深藏的内里浮现为表层;或者说,是一次反转:上下、内外倒置。无需赘言,我出生、成长于一个"火红的年代"(或者说灼热、炙热的年代),曾经,我童年时代最大的愿望,是"在火红的年代做一个火红的人"(笑)。我也曾是体制性的中学红卫兵领袖或"四五运动"中的中学生领袖(尽管后者已然是反体制的、而且确乎直面着坐牢的危险,但我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的汉白玉围栏上领着人们高唱的是《国际歌》)。简单地说,在我成长的年代,在我整个成长年代,我自以为、自我期许的是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但与此同时,从童年时代开始到整个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开端,我大量阅读的是文艺复兴到19世纪欧美哲学和文学,自我摸索着西方艺术史:美术、音乐、建筑的教育,这无疑是我的知识与情感的底色之一。曾经,这一切巨大而深刻的存在,隐秘地、且携带着种种不和谐地潜藏在我的生命与思考之中,几乎不为外人知。

而1978年,经重新恢复的高考制度进入大学之后,我很快经历了知识、自我认知与情感的反转,潜藏的浮出水面,曾构成我公众生活、主体想象与方式的一切被抛弃、掩埋。我想,这绝非我个人的一己或独特经验,而应该是一代人的共同的生命经验--除了先知先觉者哦(笑)。现在想来很媚俗:当时我自认为自己经历的是人性复苏,我的真实的生命构成和经验的自由表露。当然,于我,这的确并非是新时期莅临、进入大学才发生的心理过程。1976年参与"四五运动",经历广场镇压的最后时刻而侥幸逃脱,一起的参与者被逮捕,被判刑。那以后我独自印刷、散发过传单,焚毁了全部笔记、日记和诗作,经历过等待被逮捕的漫长煎熬。而后是十月剧变,1977年一月,我再上广场,再次有人被逮捕。是那以后,我深深地陷溺于政治幻灭,完全认同了大革命之后,法国作家、思想家的低迷表述。也是那时,缪塞取代了雨果。当时最爱的是缪塞的名言:"政治是一间肮脏的厨房,你如果对生活有所爱恋千万别伸手进入",甚至是普希金的:"谁深深的思考过,谁就不能不深深地轻蔑人"。以这样的基调,我步入了"新时期"。前面说过了,后人以"昂扬"、"奋进"来描述新时期,基本上指的是1985年之后的社会情绪基调。在那之前,至少对我说来,1976到1982年,我处在一种近乎忧郁症的状态之中,说过了,或许那便是象征性的"弑父行为"之后的代价吧。在忧郁、犬儒的基调中,那一内外反转、或曰自我非政治化,对非暴力、不合作、拒绝介入的选择,是我个人的经验,也许是一代人的经验。

不论是在2000年,还是此后,不断有朋友笑我高估了小剧场剧《切·格瓦拉》的价值和意义。不错,相对于为孟京辉高度精致化了的小剧场,这部剧更近似于广场剧或活报剧,简单、粗糙、直接,间或粗暴,携带着极强的愤怒和情感。但正因此而具有了80年代以来社会批判性的文学、艺术文本所无法具有的单纯和力度。经由剧场,也许是再次经由切·格瓦拉的形象中介,这种力度到达了我,直接冲击了我的身体,而不仅仅是思想。稍稍滞后的引爆,第一次轰毁了我步入大学时、关于自己的社会立场和社会态度的选择:不介入、不合作(甚至89年那持续的激荡、悲情,也没能令我改变这一"初衷")。更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这一震动牵出了我早已埋葬、甚或遗忘了的少年时代的情感结构:那些关于革命者的自我想象与自我期许,那份理想主义的激情,社会责任感......所有那些来自俄苏文学和电影的、来自50至70年代工农兵文艺的情感基调与文化累积,突然如此真切、鲜明地涌现。我甚至不知道这一切还在,仍占据着我的心灵内存。仿佛反转再一次发生。我知道,这已经不是新老主流会大声嗤笑的"幼稚"了(类似的嗤笑:幼稚、或温和些:不成熟伴随了我一生);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十足的病态。我本人十分熟悉这类逻辑:十七八岁要改造世界,二十七八与世界推移,三十七八驯顺而抱怨,四十七八拖住历史车轮不让其前进--这才是"常情"。在主流看来,理想主义、对世界不公的愤怒,对更好的世界的向往,只应是青春期的热病,一经发过,终身免疫。但我竟四十大惑。也可以说,这是1995年之后,面对这个社会变化,我自己思想与立场转变累积的结果,小剧场剧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我,那段时间极为沉重而痛苦,似乎再一次到了生命的十字路口。一度进入了"To be or not to be"(笑),当然不是活还是不活/生存还是毁灭,而是介入还是不介入?


王炎

关于介入社会或不介入的问题,我有这样的观察。在90年代,无论您平时的言谈话语,还是在《隐性书写》和《犹在镜中》里,"五月风暴"都是一个关健词,也是您的口头禅。但进入新世纪之后,"五月风暴"渐渐退去,无论您的写作还是言语中,它的出现率不那么频繁了。您越来越关注中国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妇女问题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同时,您更关注第三世界和拉美贫困、生态问题,参与不少国际组织的考察活动,多次去拉美国家,还主编了《蒙面骑士》一书。

21世纪中国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您的国际学术活动也大大增加,到全世界各地参加会议、国外讲学、国际学术交流等非常频繁。您如何评价自己在新世纪这十二年的工作?如果给您的学术生涯分期的话,《雾中风景》在2000年出版,是否可以说您有"前雾中风景"时代和"后雾中风景"时代?


戴锦华

对我,这十二年是一个再次起步、再次寻找并定位的过程。在这场"危机"之中,我的确处于崩溃状态。对自己此前的工作意义充满怀疑,对全面介入社会变革选项充满焦虑。这种焦灼状态强烈,但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一则是我仍记得我少年时代终结时幻灭的内涵,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国和世界情势仍保持着冷静的思考和判断。讨论今日全球化世界的一个主要和基本的参数,是后冷战。从全球左翼的角度描述,后冷战的莅临,是一次全面的大失败。你知道,我最憎恶的品格,是"审判失败者"--因为,于我,那是一份廉价、一份媚俗。而且,如果需要,如果我认定,我也不忌惮加盟失败者,或被人指认为失败者。因为即使你欣喜于这场大失败,你仍无法否认: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以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迸发的结果;于今,这场运动"崩盘"了,但资本主义自身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存在。区别在于,面对近乎同样的问题,后冷战的今天,我们失去了去实践、甚或去想象别样的世界与可能性的空间。我并不惮于对抗世界的不公与不义,但我障碍来自于我不会、也不能尝试简单重复压迫、反抗的逻辑。反抗的意义在于为反叛者赢得公正,而社会的公正有赖于社会的全面变革。如何变革?谁来变革?我尝试做出的,是对未来正义的承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首先背负起历史的死者,而不是再次做出冷战意识形态式的选择。如果我仍坚信必须终结资本主义,那么我必须回答的是,以什么替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且不论这是否是我一己之力所能够完成。

毕竟,百无一用是书生(笑),现实选择的延宕与替代,仍然是读书。首先是全球前沿的理论与现代史论著,是对20世纪的反思与回顾。第二部分的阅读,与你刚才的问题有关。你表达的很准确,但却不尽然。的确,我多少离开了对"五月风暴"--以欧美为主舞台的"60年代"的关注,但60年代、也是"五月风暴"中的全球的英雄与偶像切·格瓦拉将我带往了对更广阔的60年代的关注之中。这便是广义与狭义的第三世界。事实上,按照詹明信的定义,"漫长的60年代",开始于1959年元旦--古巴革命成功的日子,终了于1973年"9·11"--CIA支持的皮诺切克军事政变推翻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智利民主政府的日子。换言之,我开始清晰意识到,作为我今日思想与理论资源起点的欧美60年代,是以第三世界的崛起为背景和主要外部动力而发生的。其中,中国革命与中国想象的意义举足轻重。

这期间,我大量的阅读了全球60年代的史料,读了很多很多的60年代的参与者的回忆录,因此熟悉了几乎所有的英文的旧书网站。当然,极为深入而彻底地做了切·格瓦拉研究。我唯一毫不迟疑自认的"专家"身份,是中国的切·格瓦拉专家(笑)。这段时间阅读量之大是我一生中所未经的,如此集中的阅读非小说类著作。即使我初到电影学院狂热学理论的时候,密度也没有到这个程度,如饥如渴、狼吞虎咽。这一密集阅读的结果,既绝望又欣慰。其缘由是,全球无论是思想者还是实践者,和我一样阻塞在一种现实的瓶颈状态之中。我们尚未完成对20世纪债务与遗产的清理、偿还与继承,尚未打开一个有效的未来想象空间。而对我说来,作为一个行动者,意味着明确并笃定于自己现实诉求与终极纲领;而我并未能确认并笃定。我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但我无权在自己尚未确认之时,影响并改变他人的生命。我并未投身社会行动,但却没有放弃介入。相反,我放弃了自己形成于七八十年代的个人基调,放弃了旧式知识分子的自恋和傲慢,选择以一个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我所认同的社会行动。我为自己设定了几个前提:

其一,我要求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我固然可以做行动中的人们要求或希望我做的一切,我擅长的一切;但我也乐于做任何类型的工作:劳动、打扫、煮菜烧饭......我的原则是,对我认同的事情,我能帮忙则帮忙,不得则帮闲,底线是绝不添乱。我不是领导者,不是启蒙者。我拒绝悲情,拒绝成为米兰·昆德拉意义上的舞者,拒绝舞台追光。其二,我给自己一个限定是,内在地连接起我的社会介入和学术思考,但外在清晰区隔这两部分:我拒绝借社会介入获取或增值自己的学院象征资本。我拒绝借社会行动获取道德正义的高度或悲情自恋的资本。事实上,我从行动中的人们那里获得的是活力、创造和快乐。其三,我再度上路,行万里路,看世界。于我,这是又一次的走异乡、行异路、"寻找别样的人们"。这一次,我选择不再是欧美,而是第三世界、亚非拉。十余年间,我造访了数十个亚非拉国家,每次都会深入其内地和乡村,我的生命和视野因之而彻底改变。

这一过程的一个副产品,是我在不期然间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转型--不是变身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学者,是具有了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视点。

我曾相当挫败地感到自己经历着思想上的"鬼打墙",但在豁然开朗之后,我庆幸自己的回归。我发现自己拥有了面对影片的事实与电影的事实的不同视点与思考层面,发现平行于我的第三世界研究,电影仍充满魅力和召唤。二十年过去,我再次返归电影场域。


王炎

太好了,欢迎回来。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8 11:25
【案例】抗日剧生产链曝光:“手撕鬼子”一集卖200万电视新闻
南方周末[微博]2013-03-08 02:29





群众演员张文锋在同一剧组的一天里,上午穿着游击队衣服,下午穿着日本军服。

南方周末3月8日报道,2011年,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批评个别抗战剧的娱乐化倾向。在成为“抗日根据地”之前,横店转战涉案、古装、谍战多个战场。而政策安全最终成了资本追逐抗战剧的首要因素。“可以强调日军的残酷凶狠,不能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他们就是黑色的符号,没必要让这个颜色有偏差”。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却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第二轮播出一集200万,利润翻倍;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普遍达到200%;《向着炮火前进》播出后,吴奇隆(微博)的身价涨到50万一集。《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和尚连》的编剧海飞自己甚至不愿看完这部剧。他把追求都诉诸自己的一部小说,写日本逃兵想回家,“很符合逻辑和人性”。时隔8年,《亮剑》制片人万荣又获殊荣。2013年3月,他借女性抗战剧《杀狼花》拿下江苏卫视年度收视冠军等4项大奖,同时这个抗战剧还是多地的收视冠军。这不是万荣第一次在抗日生意中获利,作为《亮剑》的制片,万荣称得上是掀起抗日剧热潮的第一批人。“其实这并不是我最想做的。”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这不妨碍他深谙这门生意的“窍门”——2011年,在宣传“新亮剑”时,万荣就在电视剧宣传册中印上了大大的一行字:“勿忘国耻!爱我中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同样,更多的抗日剧正被他摆上日程,伺机推出。抗日剧正“统治”着中国观众的荧屏。在2012年全国200多部上星频道黄金档电视剧中,抗战剧及谍战剧就超过70部。2012年中国共审批近代题材电视剧303部,近代革命题材就过半,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抗日剧。像《抗日奇侠》和《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后起之秀,均获得200%—300%的收益。这些五花八门的抗战剧相当部分诞生于“中国好莱坞”——浙江横店。2012年一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而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每天,他们在横店13个拍摄基地里接踵摩肩,为中国的百姓荧屏提供着题材单一但又让其乐此不疲的产品。这个热闹的中国抗日剧“代工厂”的背后,是一条成熟而有效的营销生产线和一个正义凛然的爱国生意场。它是文化导向和资本追逐共同的产物,同时借力于民间特殊的审美志趣和历史观——这远不是一场单纯的娱乐围观。“抗日”最安全“整个行业创作者把握不住风向的脉,现在只能往抗战剧里躲。”范景涛做武行10年了,如今真切地体会到这份工作是“刀口上舔血”。如今他在横店的工资每天200元,一天平均却要死20次:包括被弓箭射中原地转圈死;被手枪射中摔出2米死;被狙击枪射中或大炮炸飞死……为了死得更惨烈一些,最多时他身上有二十多个炸点。血袋是避孕套做的,血浆溅满全身的同时,他的脸上嘴里都是避孕套的碎片。最危险的一次,剧组甚至让他直接站在炸点上。由于男演员奇缺,范景涛每天都要频繁地串角,通过剪辑,他常常看见穿着八路军服的范景涛,炸死对面阵地里穿着日本军服的范景涛。横店本是浙江金华一个交通闭塞的小镇,1996年因拍摄了《鸦片战争》而闻名。随后17年间,随着一大批拍摄基地的兴建,这里一跃成为号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城。横店曾经是古装剧的“梦工厂”,全国三分之一的古装剧都诞生于此。但随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亮剑》等抗日剧的成功,投资抗战剧成了一盘稳妥而赚钱的生意。横店抓住机遇实现了转型,随着广州街、香港街等一批民国场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资方和剧组青睐于此。这里提供了重构“历史”的一切可能:洋行、酒馆、钱庄、客栈、村子、军营。无论飞檐走壁、街头巷战还是三光扫荡,都有施展之地。事实上,横店不仅提供充足的道具和逼真的场景,还紧紧抓住了这一浪潮。2008年,横店集团成立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并接连投资拍摄了《窑火》、《箭在弦上》、《狼烟遍地》等抗日剧。在横店成为“抗日根据地”之前,中国电视剧题材曾“转战”过多个战场。在2002年到2003年间,引领收视奇迹的是《黑洞》、《大雪无痕》,到2004年《重案六组》暴红,涉案剧成为最当红的类型片。影视制作单位那时纷纷瞄准这个投资靶心。但转折点恰在高峰到来,2004年《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下发,同年涉案剧不再允许在黄金时段播出。当下的案子不好破了,“帝王将相”借尸还魂。从2005年开始,古装剧火爆荧屏。在《大宋提刑官》里,演员何冰换上青衣小帽,扮演了一个来自一千年前的“世界法医学之父”,干的还是破案的事儿。古人破案的速度在狂飙一年后终于慢了下来。2006年,古装剧被限制播出,按照规定,在每年播出总量中,古装戏只能占10%,各地方卫视每晚黄金档只能播出两集古装戏。当年内地古装戏开拍量应声降到9部。那一年,全国电视观众开始跟着一个叫“安在天”的我党情报人员破译敌特的密码。《暗算》在古装剧之后引领了谍战剧风潮。“保密防谍”的高潮随着孙红雷姚晨在2008年年末联袂打入“军统”而到来。谍战剧、反特剧纷纷上马,黄金时段打开电视机,几乎每个地方卫视都有情报人员在斗智斗勇。2009年,谍战剧、反特剧及情感剧被批评“格调不高”、“价值混乱”,终于由高调转入“潜伏”。眼见着几年下来整个行业转战各条战线,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江回忆,自此每投拍一部剧,他都会找相关行业部门的领导仔细咨询政策。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抗日剧最安全。编剧和导演们想到了四年前《亮剑》的火爆,于是重回抗日前线。《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在2009年应运而生。投资者们也认准了这个战场,2007年之后,随着房地产不景气、股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大量资本进入电视剧制作行业,但圈外老板不了解这个行业,谍战火就拍谍战,抗战火就上前线,每部戏再砸上一两个明星,百万抗日大军就这样拉出来了。以“弓箭对抗鬼子机枪”为卖点的《箭在弦上》,其编剧、制片九年原先只写《宝莲灯》、《魔幻手机》等魔幻剧;在《向着炮火前进》中顶着满头发胶耍帅的吴奇隆是拍偶像剧成名的,导演林建中则是来自台湾、以拍武侠剧起家。“整个行业创作者把握不住风向的脉,现在只能往抗战剧里躲。”编剧九年解释。黑色的符号“那我何苦还吃力不讨好?就把日本人弄得白痴化、简单化好了。”剧组如潮水般涌来,横店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更有利的背景是:国家影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鼓励。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一批表现抗战的影视作品被组织拍摄。统计数字表明,从1949年到2004年,我国拍摄的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为150多部,平均每年3部左右,而2005年完成并播出的就有20多部,2012更有70多部。这股热潮首先催生了最底层的群众演员群体。现在,“横漂”演员的数量较往年增加了数万之多,在演“炮灰”和“死尸”之余,他们终日泡在一个演员公会的官方论坛上,等待任何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通告。这里龙蛇混杂,以至于2011年,横店还揪出了8名逃犯,甚至有人混成了小明星。为了让演员更容易入戏,横店影视城每年还会召集一部分男演员,进行为期一周到半个月的军训,学习队列、持枪等技能。但刘志江并不认为横店是“抗日根据地”,在他看来,“横店仅是抗日剧的‘代工厂’而已,真正的设计与策划者,是我们的整个文化生产机制”。让抗日剧生产者们头疼的远不是演员的数量和素质,还有繁复的修改意见,尽管这个剧种目前来说是最安全的。2009年,导演徐纪周曾在自己的第一部抗日剧《杀虎口》中,尝试还原更真实的历史,比如适当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以及当时中国国民性的懦弱。结果徐纪周接到整整两页纸、长达八十余条的修改意见:其中,一个关于日军乔装成八路,深入山西五台山腹地寻找八路军指挥部的情节被删除了,理由是:“可以强调日军的残酷凶狠,不能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那我何苦还吃力不讨好?”徐纪周哭笑不得,“就把日本人弄得白痴化、简单化好了。”2010年,徐纪周创作第二部抗日剧《永不磨灭的番号》时,懒得再费心刻画反派人物,剧中反面一号日军军官山下奉武从冷静逐渐陷入癫狂。徐纪周说,他参考了日本漫画《浪客剑心》的角色斋藤一,依样画葫芦就编出来了。导演颢然记得,在拍摄《枪神》时,也曾想在结尾加入一个带有反战色彩的细节:主人公的妻子想要用弹片,为孩子做一把枪,主人公回答:“还是用弹片做把长命锁吧。”这个方案最终被否决掉了,理由是:“与主题不符”。让徐纪周最为痛苦的,则是修改标准的不确定,“有时候一句格调灰暗,就把整部戏毙掉了”。几番挣扎后,他摸清了一些大致的禁忌:中国的国民性、日军的人性、具体的战斗情况……编剧余飞也最终确定了悬在头顶的那根红线:“我不会把日本人写得多好,他们只是一个符号性的人物,他们是黑色的符号,没必要让这个颜色有偏差。”影视剧的生产者如履薄冰。今年,刘志江要求公司员工都要学习相关政策,并组织考试,不合格者辞退。2011年,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批评个别抗战剧的娱乐化倾向。刘志江立即对公司投拍的《遍地狼烟》下了命令:国军与日军分别被打死的概率要达到1:1,“不能让鬼子死得太夸张”。“血”钱手撕鬼子的《抗日奇侠》二期已经卖出,达到了一集200万高价,利润翻倍,随后还要推出海外版和数字电影版。最近3年,每年都有约50部抗日剧在横店诞生。这里因而变得空前繁华。这里有昂贵而环境一般的酒店,廉价的出租房,夜市和大排档,出租车和摩托呼啸着竞逐,争抢着下一个赶往片场的临时演员。每天清晨6点,一辆辆大巴车就会准时出现在宾馆门前,满载着群众演员与军服,开往某个阵地、山头、村落或牢房。而到了夜晚,导演和演员又让横店度假村和星级宾馆的入住率常年维持在九成。在最高楼东磁大厦里的98酒吧,最易脱销的是650元一瓶的蓝方威士忌。灯红酒绿之下,数千名横漂则攥着可怜的工钱,回到位于灯笼街、万盛街的廉价出租屋里,也有一些坚守着拍夜戏,挣每小时10元的加班费。每天,这里都有建起又被炸毁的“建筑”,洗衣房日夜轰鸣,冲洗着小山般军服上的血浆和泥巴,数以千计的道具手榴弹和越发逼真的枪支被造出,它们共同组成了当下中国影视工业最完善和专业的配套产业。生活在这里的人虽然各怀际遇,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抗日剧给所有人都带来了财富和希望。首先,投资方直接从播出平台上获益。贵州卫视负责电视剧购买的张女士表示,由于收视率有保证,抗日剧每年都是其购买的首选。而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2012年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就有9部。有“手撕鬼子”情节的《抗日奇侠》走红后,在山西、江苏、广东、北京都成为收视冠军。《抗日奇侠》二期已经卖出,达到了一集200万的高价,利润翻倍,随后还要推出海外版和数字电影版。“一般的电视剧能够达到40%-50%的利润率都非常不错了。”制片人说。抗日剧的热播,也催生出了一批身价暴涨的“抗战明星”。导演徐纪周介绍,演完《永不磨灭的番号》后,主演黄海波(微博)身价高升,单集片酬已超10万元;《向着炮火前进》播出后,吴奇隆的身价也涨到50万一集,由于长期驻扎横店拍戏,他甚至把经纪公司开到了横店。而由于《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连续两部剧飘红的王宝强(微博),在2009年一集电视剧的叫价已达15万元,直逼陈宝国(微博)、陈建斌(微博)等老牌演员。抗日剧的红火,横店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仅2012年上半年,横店入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97亿元,同比猛增了1.4倍。2011年,横店旅游人数达到1080万。横店影视城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区。10平方公里的横店镇,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基地宾馆,游乐园、夜总会、桑拿中心、演艺中心、健身中心、保龄球馆等设施配套齐全。2005年,横店投资亿元,修建了横店红色系列景区。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战争戏需要,横店影视城打算再增建一批民国场景。在这个占地面积1万余亩的红色旅游区里,游客可在白洋淀景点的芦苇荡,模拟雁翎队在船上“射杀日本法西斯”;也能在红军长征博览城观赏体验式情景剧《地道战》。2012年,仅红军长征博览城一地就迎来近8万名游客。情景剧演出时,导演洪文婷常会邀请一些游客,扮演八路军、民兵、伪军以及“花姑娘”。
http://ent.qq.com/a/20130308/000100.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5 21:14
【案例】
大尸凶的漫画
//@刘小皮他爸爸: 哈哈 //@刘平: 画的挺好玩

@网易新闻客户端
#新闻漫画#鬼子的自白。(与@大尸凶的漫画 特约稿件)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5)| 轉發(380) | 評論(86)
58分鐘前來自WeicoPro


(1)| 轉發(5)| 收藏| 評論(1)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28 18:07
【案例】
中青报周凯
//@萧山君子: 同意的请转!!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中-国-梦之一,就是能够看这31-部著名被-禁电影!!@李开复@薛蛮子@徐昕@徐小平@何兵@苏渝@袁腾飞@袁裕来律师@纪许光

@萧山君子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中-国-梦之一,就是能够看这31-部著名被-禁电影!!@高会民:揭-秘新中国历史上31-部著名被-禁电-影。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200) | 評論(53)
今天17:04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2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9 17:24
【案例】

余少镭
高级黑哪!这是标志镜头,明摆着告诉观众:他们的“抗日”,其实是意淫。//@兰州板砖二世: 啥意思?给八路过眼瘾?//@作家-天佑: 接下来会拍啥? //@刘耿耿:右边这八路的肚子 去查查脂肪肝吧

@老巢
抗日剧越拍越离谱:从手撕鬼子,到被奸女兵起身杀敌数人,再到美女自动脱光给八路过眼瘾并与战士相互敬礼,接来还会出现怎样的"壮举"?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3)|
轉發(3097)
|
評論(835)

今天10:26來自iPhone客户端


(1)|
轉發(14)|
收藏|
評論(5)

4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反钓鱼防欺诈#是时候和虚假中奖说再见了。查看详情!






評論

崔纳:这情节是移植天朝对越南战争的故事吧 (7分鐘前)

回覆

Timewizardplus:神劇呀,是哪一套?女豬腳是蒼老師嗎?
(7分鐘前)

回覆

龐貝NEO:从抗日到come日。 (36分鐘前)

回覆

Stella-Shum:八路也需要慰安婦//@余少镭:高级黑哪!这是标志镜头,明摆着告诉观众:他们的“抗日”,其实是意淫。//@兰州板砖二世: 啥意思?给八路过眼瘾?//@作家-天佑: 接下来会拍啥? //@刘耿耿:右边这八路的肚子 去查查脂肪肝吧 (38分鐘前)

回覆

按衰分配:那个名字很长的部门干嘛去了?//@余少镭:高级黑哪!这是标志镜头,明摆着告诉观众:他们的“抗日”,其实是意淫。//@兰州板砖二世: 啥意思?给八路过眼瘾?//@作家-天佑: 接下来会拍啥? //@刘耿耿:右边这八路的肚子 去查查脂肪肝吧 (40分鐘前)

回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14 10:05
【案例】

彭立-成都
#电影电视# 为啥爱看“灾难电影”——它阴暗而娱乐,缓解了个人对于人类死亡的恐惧,因为这不会同时发生,我们不会同时死去,它直接满足了这一幻想。它表现了一种复杂世界被简单化的未来,世界末日的启示总是留给“其他人”的,可以让观众逃离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寻常责任都不再重要的世界中。(文摘)
| 轉發| 收藏| 評論
2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25 11:06
【案例】

传媒第三只眼
新编辑部故事首播两集北京卫视高开,没想停播一天收视下挫近50%,1.0跌至0.5,该剧明显在南方水土不服,同期开播东方卫视和深圳卫视均表现收视疲软,该剧受众多媒体记者推崇,但收视表现不佳。另贵州卫视最近在某些地区收视异动已悉得到其他卫视同行的关注;另安徽卫视的剧平台算是彻底的被毁了么?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7-20 18:51
【案例】
@萌娘百科的更新姬
这新闻地图炮开的真作死




(121)| 轉發(1893) | 評論(239)
今天 12:33來自微博桌面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8-21 10:57
【案例】

@世界500强商务英语
【电影专业术语】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多了解一些是应该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1-26 09:56
【案例】
盛大林
真搞!

@大河网金融频道
【电视节目上的书法漏洞百出】韩剧《渊盖苏文》,隋炀帝身后屏风背景上的内容,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神探狄仁杰3》中,生活在公元7世纪末武周时期的狄仁杰,居然看到公元15世纪印刷术出现之后,欧洲传来的外文书?制作一个毛笔书写的札本不过举手之劳。--->http://t.cn/8k2eulQ
@盛大林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1)
|
評論

今天 07:5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18 13:05
【案例】
黄小邪在芝大
1928年“柏林人民电影协会”宣言:我们知道电影院是人们放松和娱乐之处,但我们认为,娱乐并非意味着“垃圾”,放松也不等于“智识贫乏”。我们的斗争针对艺术垃圾和智识贫乏。我们想使电影成为传播知识、启蒙、教育、思想的方式,成为人们理解与和解的方式——日常和精神及艺术生活中充满活力的因素。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21 11:32
【案例】
@班主任的课
杨恒均 :日本侵略中国8年,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用抗日剧羞辱了中国人几十年!那些抗日电视剧说是在鞭挞日本侵略者,可看看情节、场景和不靠谱的台词,哪个不是在侮辱中国人?借用日本人奸污中国女人可能会激化今天的仇日情绪,可日本人并不看,中国人一遍遍看自己的女人被奸污,很享受吗?@作家崔成浩

(17)| 轉發(68) | 評論(24)
2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1)| 轉發(22)| 收藏| 評論(16)
1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看!




評論

共16條 全部| 热门| 認證用戶| 關注的人
猫言絮语@刘小刘liuhx (3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超级倔强牛-石油田:于是大家看完都去看日本AV了。在意淫中报复 (4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风中满发:“不是中国男人无能,是鬼子太坏” (5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拟萨:这是神马枪……………… (6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北极灰熊老师:不这样拍片子,怎么让人相信 (8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石头老张jscz:无底线! //@大尸凶的漫画:转发微博 (8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凡人笙鸣:说的太有道理了,这些卖国贼的导演和编剧制片人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大尸凶的漫画: 转发微博 (11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笔叔:那不是子弹,那是巡航导弹! (13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bag-zoro:看后面群演那鄙夷的眼神 (14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手工业者12:这地图配的喜庆 (14分鐘前) 檢舉| | 回覆
後面還有6條評論,點選查看>>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4-2-23 16:58
【案例】全球电视剧“割据”版图:普京会看剧看到哭(全文)

全球电视剧“割据”版图
奥巴马
卡梅伦
随着网络和电视制造业的发展,全球电视剧市场已经进入了“大航海时代”,随意按动鼠标就能看到世界另一端同样在看的剧集。而作为一个制造话题的娱乐项目,主观地去评价一部电视剧或者一个国家所产电视剧是好是坏是火或不火,似乎总是众口难调,看美剧脑子不够用了?看英剧思考累了?看韩剧哭累了?那就看看电视剧后的客观事实与真相,让脑子冷静一下吧。

【美剧“势力范围”】
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总出口额是143亿美元(2011年),畅销100多个国家
地球人都看美剧
美剧在全球电视剧市场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特别是在欧洲市场。
2012年在法国播出美剧多达数十部, 其中30多部单集观众超过百万,《超感神探》》还一举成为当年的电视剧收视冠军。在德国,美剧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占据约90% 以上的播出份额。意大利对美剧的引进量比重也逐年提升。
引进剧目数量较少的俄罗斯市场,美剧也成为其海外引进剧目的首选。
韩国2011年也从美国引进了122部电视剧。
古巴人民看什么剧?
2013年初,以爱情为主线的韩国连续剧开始在古巴各大电视台播出。韩剧《拜托小姐》、《贤内助女王》、《星梦高飞》及《秘密花园》等韩剧一播出就迅速赢得古巴观众的喜爱。古巴民众同时也通过互联网下载收看韩剧。这更让巴西电视剧失去一直领先的地位。
此外,美剧也是古巴人喜欢看的剧集,2008年古巴开始播放美国热门剧集,古巴国营电视台播出《黑道家族》和《实习医生格蕾》。此前《老友记》《犯罪现场调查》的影碟也很受欢迎。
英剧“势力范围”
英国电视节目全球出口额达到约20.35亿美元(2012年);英剧市场主要在美国、澳洲、北欧
英剧卖给美国多
英剧的最大市场是美国,7.89亿美元。其次是澳洲、新西兰及附近南太平洋诸岛;再次是北欧的挪威、瑞典、丹麦。
法剧占据法语区
西非、北非和加拿大魁北克等法语区,2012年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出口额2000万欧元。德剧2012年播出了298部,主要销往奥地利和瑞士。
【拉美剧“势力范围”】
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是拉美剧生产大国,拉美剧主要出口到美国和西班牙语国家。全球有20多个国家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拉美版《丑女贝蒂》才是原创
代表作:哥伦比亚现代都市喜剧《丑女贝蒂》自1999年首播以来,曾在哥伦比亚、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阿根廷和巴西等35个美洲国家热播。后被改编成多国版本。
【俄罗斯剧“势力范围”】
俄罗斯电视剧,大量出口至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
大制作古装爱情俄剧
代表作:其中曾在中国央视播出的以19世纪俄国为背景的大制作古装爱情电视剧《情迷彼得堡》在以色列、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希腊、保加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播出。

普京

朴槿惠

约旦国王
【中东剧“势力范围”
中东地区,埃及和土耳其是电视剧生产输出的大国
埃及剧和土耳其剧占领中东
2012年,埃及剧产量达到70多部,遍布所有阿拉伯国家,并进一步向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输出。近几年土耳其向阿拉伯地区出口了约50部电视剧,平均每部120集,在临近市场的影响也日渐加深。
【印度剧“势力范围”
主要出口到南亚、阿富汗和东南亚国家,其次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在2010年代末,由于对日韩等剧的审美疲劳,泰剧和印度剧渐渐有了市场。)
朝鲜人民看什么剧?
反映国共斗争的电视剧《潜伏》和另一部中国谍战片《国家机密》近期在朝鲜热播,孙红雷扮演的余则成在朝鲜成为众人追捧的大明星。朝鲜万寿电视台每周末都会播放中国的影视剧,多数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汉语对白,并配有朝鲜语字幕。
【韩剧“势力范围”
韩剧市场以亚洲为核心,覆盖亚洲、美洲、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
韩流早已登陆中东
2001年韩剧出口额仅为800万美元,2011年则达到了1.58亿美元。
2005年,韩流借《冬季恋歌》在中东地区“登陆”,当年韩政府还购买《情定大饭店》等韩剧版权,免费向数十家阿拉伯电视台提供播放。韩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广播组,收到来自埃及、阿尔及利亚、也门、叙利亚、摩洛哥、伊朗、土耳其等国家观众的电子邮件数量剧增,希望得到韩剧明星的电话和电子邮箱。2007年《大长今》在伊朗收视率高达86%。
此外在法国的“哈韩族”多达14万人。
【泰剧“势力范围”
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泰国电视剧于2004年进入中国
日剧“势力范围”
2011年日本输出的电视内容总额为63.6亿日元(约6200万美元),据日本总务省,2013年日本文化内容输出总量曾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但从如今的数据来看已逐渐被韩国和欧洲赶超
数据资料整理自中国统计局、英国贸易和投资署、日本总务省以及央视、《国际先驱导报》、《青年参考》等公开报道
万万没想到他们也追剧
曾有一名韩国大学教授发表新研究结论称:高学历高收入者看美剧,低收入低学历者看韩剧,虽然奥巴马看美剧,不过朴槿惠也看韩剧,是不是让这一结论不攻自破呢?领导人爱看剧已经不是什么新闻,那就看看你是不是和这些国家首脑们兴趣相投,对号入座吧。
奥巴马追剧挺“重口”
类型:悬疑/犯罪/生活
从政治惊悚剧《纸牌屋》到历史奇幻剧《权力的游戏》,奥巴马追的剧不乏一些“重口味”剧集:《真探》(悬疑);《绝命毒师》(犯罪);《国土安全》(剧情);《摩登家庭》(生活)。此外,奥巴马夫妇不仅爱看剧,而且两人都在美剧中客串出演。
同爱看《权力的游戏》的还有: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
同爱看《绝命毒师》的还有:股神巴菲特是该剧超级粉丝,认为从一名普通化学教师成为大毒枭的主角怀特老师是一名“伟大的商人”。
卡梅伦追《绝望的主妇》
类型:家庭/伦理/喜剧
根据2011年卡梅伦首次公布的家庭生活照片显示,书架上摆放着的美剧《丑女贝蒂》DVD。据《每日邮报》报道,卡梅伦的iPad还装载美剧《绝望的主妇》和丹麦犯罪剧《谋杀》的网络链接。访华期间接受网友提问时被问道《唐顿庄园》;卡梅伦还向网友承诺将帮催英剧《神探夏洛克》。
同爱看《唐顿庄园》的还有:美第一夫人米歇尔,威廉王子夫妇。
普京看剧看到哭?
类型:历史/战争/冒险
俄总统普京曾承认,他当年之所以投身克格勃是受俄罗斯谍战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影响。主演吉洪诺夫有“俄版007”之称,他去世时,普京表示他的去世对俄电影文化是无可估量的损失。据称,普京是个看剧时会哭的人,他曾表示被一部讲述车臣男孩的电影感动得流泪。
同爱看该剧的还有:?
朴槿惠与法国韩粉一起看剧
类型:剧情/爱情/古装
去年朴槿惠出访法国时参加一个由当地韩流粉丝俱乐部举办的韩剧派对。大家一起观看了《原来是美男啊》、《拥抱太阳的月亮》、《新娘面具》等3部韩剧,还和6名粉丝促膝交谈。
韩国其实不乏“政治”题材的电视剧,如2010年的《大物》成功预言了首位女总统,还有今年播出的《总理和我》,但是此类影片最终都成为打着政治“幌子”的爱情剧。


同爱看韩剧的还有: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夫人鸠山幸;安倍晋三夫人安倍昭惠。
约旦国王客串《星际迷航》
类型:冒险/悬疑/科幻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星际迷航粉丝,甚至还曾在剧中客串。1996年,当时还是约旦王子的他就在该剧中客串一位科学官员。他近年还同意在约旦建设耗资10亿美元的《星际迷航》主题公园。《星际迷航》是在美国久负盛名的科幻影视系列。该系列的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于1966年。
同爱看《星际迷航》的还有:理论物理学家霍金。
(原标题:全球电视剧“割据”版图)

http://news.163.com/14/0223/02/9LO21KN600014AEE_all.html#p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27 22:43
【案例】
刘刘杰
已笑死 //@王左中右://@刘春: 还有:我爷爷8岁就惨死在日本鬼子的枪下//@马伯庸:说句公道话,未满一岁的阿斗,确实扶不起来啊!//@一蚊丁: 还有《见龙卸甲》里阿斗未满一岁,洪金宝对赵子龙说“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晓玲-有话说
我看过最傻逼的台词是,一个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抗战初期兴奋的对同伴说:“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

(3165)|
轉發(13038)
|
評論(2245)

今天 15:0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9-7 09:09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9-7 09:10 编辑

【案例】
战神剧再刷下限:日军开捷达端M16(图)
2014-09-06 13:17:13 来源: 中国日报网(北京) 有46035人参与









1/12

日前有网友公开了一组在某影视城目睹的抗日情景剧表演,并对其情节简陋和道具山寨表示极为不满。这次日军丢掉了国产车,开上德国援助的捷达,还用上M16作为制式武器;抗日的也不甘落后,博莱塔92、突击作战背心纷纷上阵。图为开着二代捷达上阵的日军。













  • |
  • |





日前有网友曝光了一组据称在北方某影视城拍到的抗战神剧制作现场。这次鬼子丢掉了国产车,开上德国援助的捷达,还用上M16作为制式武器;抗日的也不甘落后,博莱塔92、突击作战背心纷纷上阵。道具情节的山寨水平再次刷新网友们的认知。

http://news.163.com/14/0906/13/A5FAMGLD0001124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2-6 16:51
【案例】

黄小邪在芝大
人类学系朋友G去看IMAX版此片,回来跟我抱怨太煽情直逼他从前最厌恶的日本片《情书》(我年轻时还被此片煽到过),音乐造作“直逼春晚”。他三小时忍无可忍,看表多次…原来比我对此片评价还低。我只能说,诺兰是位不懂人类情感的导演,或说即使懂,不会表达。此片对电影技术的贡献,逊于《地心引力》

@黄小邪在芝大
昨去看IMAX版诺兰新片“Interstellar”(星际穿越)。敬佩诺兰认真执着精神,但此片情感苍白夸张(无论父女情还是男女情),物理科幻浅显无甚新意(黑洞、多维空间,读过一点《时间简史》的人都知),当然有些壮观场景。这样科普类科幻电影有个“高明于标准好莱坞”幻象仅因比其他好莱坞电影略复杂了点


11月29日15 : 54 來自微博 weibo.com



19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作者: 殷玉鑫    时间: 2015-2-1 17:51
【案例】韩剧《匹诺曹》告诉你:记者为什么不应该被误解?

来源:仟言万语

姚贝娜的死讯在朋友圈刷起了三波刷屏浪潮。第一波,凌晨时死讯确认,满屏幕的证实消息和R.I.P;第二波,这个是惯例了,一群人照例出来谴责记者无良冷血云云,就跟他们前几年凡事谴责当局一模一样;这里面的典型文章就是“掀起你的头盖骨”所做的那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

第三波,这篇拙劣的鸡汤体文章引起了记者们的集体吐槽,从我上午九点半声讨该新闻系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始,一整天各路记者编辑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普及着新闻行业伦理和灾难采访守则。

也难怪大家愤怒。在上周刚刚完结的韩剧《匹诺曹》里,对于这次争论涉及的新闻伦理问题其实已经有了很完满的解答。有些网友后来发现,“掀起你的头盖骨”是东北某高校的新闻专业研究生;一个研究生在自己的领域内的认知深度,还不如一部流行韩剧,怎么着也说不过去吧。

所以虽然我朋友圈里平时左中右各派打得很热闹,但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立场都很一致:某些研究生,还不如韩剧。

客观地说,此前一些媒体不够专业、客观的报道,也的确加深了人们对这个职业的歧见。但是同样地,有一些对媒体的批评与攻击,纯粹是出于批评者的媒介素养不足,不了解媒体获取信息的过程、原理乃至伦理,更不了解信息获取在基本人权方面的意义。

作为一部大受欢迎的韩剧,《匹诺曹》能够在男女主角颜值靓丽、情节曲折抓人之外,高度准确地回答了一系列媒体操作、职业伦理方面的问题,的确非常难得。所以我在追看完了之后,还希望有更多媒体从业者,以及对媒体怀有好奇或者偏见的人,能好好来看看部寓教于乐的韩剧。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看,国内对媒体常见的误解以及真实状况是什么。

误解一:媒体面对灾难非常冷血

匹诺曹》中有一个很典型的情节。女主角崔仁荷(美!)在某电视台实习,首尔大雪,电视台派实习生守在敏感路段,拍摄行人滑倒的镜头。崔仁荷患有匹诺曹综合症,碰到自己不认可的事情、话语会打嗝(萌!),所以她天生不能说谎。

在路段现场,崔仁荷不忍旁观行人滑倒,又打嗝了,然后就抛下拍摄的事,把几个高危路段的冰面都用煤面覆盖起来,化解了行人跌倒的危机。

崔仁荷的行为非常符合国内某些媒体黑的审美。可是她在台里遭受了领导的痛斥:“我们的责任是拍下画面,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下雪天的危险,让他们能敦促市政部门做出改进!全首尔XXX个路口,你能全部撒上煤面吗!你知不知道因为你的行为,耽误了今天新闻的播出,导致首尔XXXX万人还要在这样危险的状况下生活一天”。

训完收工。小小道德控崔仁荷立刻嗝也不打了情绪也没了,赶着去围观加拍摄事故了。

汶川地震时一位同行去前线,在邮件组里给我们写日记,说痛心,说无力,说现在真想扔下电脑加入到抗震救灾的火热队伍中去。我回帖:你是记者,是去用笔让后方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干好你的本职。就这么简单。

误解二:记者期待灾难的发生

很多人把记者形容为秃鹫。其实这既冤枉了秃鹫也误解了记者。秃鹫是食腐动物,通常只吃死去的哺乳动物,所以它不是引发死亡的原因,而是死亡的结果。同样地,记者并不会引发灾难,他们只是在灾难后最快地出现在现场。文学比喻有时候真的能害死人。

而在《匹诺曹》中,一位电视台的老摄像记者同样就这个问题给新人上了一课。还是在雪地现场,崔仁荷问他每次都等待在这里等待人摔倒,心理上会不会有压力。他回答,一开始自然也有,但这种场面经历得多了,对于一些“明知注定要发生”的事,自然会期待赶快发生算了,好拍了回家。

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注定会发生,比如路口行人会摔倒、井盖会被偷走等等事情,而姚贝娜是否死亡、某些自然灾害是否发生,记者在现场守候的是“结果”而不是“灾难”,后方也同样会准备两个版本的新闻。

当年乔布斯刚发布iPhone 4之后不久我就建议所在媒体准备他的讣闻专题,因为他因为身体原因隐退了好几次了。结果大半年后这个专题就用上了,但谁要敢骂我冷血我跟你急。

至于那个流传已久的拍摄秃鹫记者自责自杀的说法,实际上没有任何靠得住的资料能证实这一点。那个记者拍摄了秃鹫与小孩的照片后赶走了秃鹫,那个小孩又活了几年,记者自杀是因为抑郁症,这个病这几年了解的人比较多了,不是短期内就能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的。

误解三:记者具有扭转社会舆论的力量

《匹诺曹》中,男主角一家的悲剧几乎全部来自于媒体的误导性报道。所以不光男主恨媒体(“每当来到电视台这个地方我就想吐”),观众也异常恨。

以媒体审判施加于无辜家庭,他后来的岳母大人的确心狠手辣。而且这位宋记者剪裁报道、隐匿当事人表述,也的确让人体会到媒体黑起来能黑成什么样。

但是要注意,这只是为了引起剧情的常见冲突制造方法。在现实世界中,只要有新闻自由,很难出现这种一家媒体大规模扭曲社会舆论的现象。

《匹诺曹》这部剧自己也在后面澄清了这一点:当一位肥胖女士因过度健身身亡后,男主角所在的电视台做的报道是她因为前夫另娶美女而过度健身,女主角所在的竞争电视台却深挖一步,从死者女儿处得知死者是为了给她移植肝脏而加紧锻炼减肥。在竞争之下,一出争风吃醋的都市闹剧,被还原为母女情深的大爱剧。

媒体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热点跟进,这也是获得注意力的捷径。每一家在跟进热点时,都要去发掘与既有报道不同的事实和角度。在整个行业的努力下,逐渐呈现出最全面的信息给受众。

我在新京报的老领导戴自更社长有一年的新年致辞说得特别好,“我从来不敢说我们提供真相。我们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逼近真相。”宋记者犯的错误,是以为她能够以自己的判断作为真相“提供”给广大受众;而媒体行业的现实,是一场逼近真相的接力赛——当然,还要强调,是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否则一切免谈。

所以作为身处媒体行业的一员,在看完《匹诺曹》之后感觉很复杂。以前知道韩剧好看,但以为不过是因为俊男美女、曲折感情;自本剧之后,韩剧在各个触及现实的层面也有了深刻的发掘,而且还依然保留着颜值爆表的优势。

当年日剧《白色巨塔》在国内上映后,几乎是逆转了整个精英阶层对医生的看法(当然,它一部剧也没法完全做到这一点,此后大量文艺作品的涌现和医生阶层的发声也很重要);《匹诺曹》这部剧的上映,但愿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媒体行业,了解这个行业实际上出于自身,映照自身。

要知道,引起女主角打嗝的是她不认可的事,而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碰到假话就打嗝”,所以她做不了人肉测谎仪,因为很多事她自己也判别不了真假;她所能做的只能是依据已有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面对媒体的大众何尝不是这样。只是他们不打嗝。

编辑:蒙忠现


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16489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5-2 20:59
【案例】
深夜一只猫
为什么是正能量呢?只要你的电视正确安装了避雷针,你就能源源不断地用剧情发电了//@马志海: 这种问题请不要再问了!文艺座谈会早就开过了,该禁止的题材都禁止了,不该看的乳沟也填上了,垃圾美剧也被赶出中国了,抗日题材有创意,有梦想,正能量,是当今当之无愧的文化主粮!不要吵!

@小龙游游
南方卫视TVS4为什么不改名为抗日卫视?@马志海 每天晚上,它年复一年地播抗日神剧。真的无语了。

49分鐘前 來自我的 TCL么么哒 3N



14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5-20 18:08
【案例】

@尹鸿
裤裆里藏手榴弹的确荒唐。抗日雷剧屡批不止的原因众多。但因为献礼、纪念而硬推出一大批题材雷同的作品,导致同质竞争下的低俗现象,至少是病因之一。一窝蜂既不符合传播规律,也影响传播效果。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引导模式在信息竞争激烈,渠道多样的的新背景下,效果和意义都需要重新认识。

今天 14:48 來自iPhone 6 Plus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7-4 08:46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7-4 08:47 编辑

【案例】
国产动画电影《汽车人总动员》被指抄袭

2015-07-03 19:22:08 来源: 观察者网(上海)


9957


听说萌萌哒“闪电”麦昆又回来了,这不,《汽车人总动员》要上映了。不过等一下,汽车人?麦昆不是《汽车总动员》里的人物吗?原来,《汽车人总动员》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即将全国公映,导演为卓建荣。一部是国产,一部是迪斯尼出品,两部动画电影连片名都那么像,难道是“山寨”?

               

海报风格都是一样一样的,更别说那辆红车的外形了。片名中的人还被轮胎挡住了……

观察者网小编搜索了一下《汽车人总动员》的相关新闻,发现日本一家早间新闻栏目“sukkiri”曾报道了中国动画电影《汽车人总动员》即将上映的新闻。在栏目里,主持人质疑《汽车人总动员》有山寨皮克斯动画《汽车总动员》的嫌疑,理由是《汽车人总动员》中的三辆车外形,酷似《赛车总动员》的闪电麦昆、士官长和法兰斯高。

随后,《汽车人总动员》的出品方回应了“山寨”质疑,称其只是学习了迪士尼的作品,但和《赛车总动员》是完全不同的。在《汽车人总动员》里有人类出现,所以这并不是山寨而是原创。

                     
                       
                       

日本新闻节目曾报道《汽车人总动员》即将上映的新闻,质疑其抄袭。

然而,还是有网友表示不相信出品方“原创”的说法。对此,上月9日,该片导演卓建荣又在微博上开骂,痛批日媒为“新时代的汉奸”,称“我接受日本电视台王姓女子和TBS电视台采访,我再三强调沒有抄袭,对方也说内容不一样,怎么报导出来又说我抄袭?別人怎么说那是他们的自由,反正我做好我自己就行”。

                       

导演卓建荣微博截图

另外,小编还注意到,脾气不小的卓建荣还曾在微博上与网络动画《十万个冷笑话》的导演卢恒宇公开掐架,原因是卢恒宇在微博上批《汽车人总动员》为“国产动画第一心机婊”。卓建荣当即在微博上做出回应,怒骂其不要脸,“好像你也很不要脸啦?纯粹为了迎合某部分人的好奇?你的鬼作品到底在说什么?

                           

6月3日,卓建荣还放话,“家里无小孩子的别去看,不是做给你们看的。”更称“家里无小孩子”的网友是“年轻的屌丝”。

                           

据悉,《汽车人总动员》讲述一个天才少年卡卡通过他成功设计出了一套最顶尖的汽车智能控制系统而实现了人车对话的传奇的故事。

所以到底是不是山寨,你们觉得呢?

       http://news.163.com/15/0703/19/ATKEQBD600011229.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8-4 12:30
【案例】

日本电视剧突破战争剧局限性 罕见反省侵华战争

2015年08月04日07:1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黄文炜】日本TBS电视台于1日和2日播出特别企划电视剧《红十字~女人的入伍令》。该剧讲述了一名日本护士帮助中国军队救死扶伤的故事,从侧面描写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与一般只强调日本是“战争受害者”或极力渲染战争中的亲情、爱情的日本战争题材影视剧不同,该片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日本此类影视作品的局限性。

  《红十字~女人的入伍令》以二战为背景,女主角天野希代立志成为一名从军护士,为了国家到日本战地医院工作。与丈夫和孩子经历了生离死别后,女主人公所在的医院于战争末期被编入中国军队,她最后跟随中国军队救死扶伤。在剧中,女主人公有“中国人的生命和日本人一样尊贵”“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人,面对生命,不能有差别”这样富有正义感的台词。剧情还包括中国人救日本小孩、日本孩子在中国被日本人拐卖等内容。《环球时报》记者在社交网站上采访了数名日本朋友,他们认为,在安倍政权极力推进新安保法案之际,出现这样一部在一定程度上反省战争、表现中日两国百姓之间真情的电视剧,具有现实意义。不过也有人表示,这部电视剧没有明确反省战争的内容。毫不意外,日本右翼对该电视剧的评价又是“贬低日本人,美化中国人”。《红十字~女人的入伍令》由日本女星松岛菜菜子主演,该剧许多外景取自中国。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本电视台8月预定播出的战后纪念节目比往年多。NHK电视台从2日到16日推出战争纪念系列专题节目,主要内容是有关日本兵俘虏、广岛长崎核爆炸等。日本电视台计划在4日推出战后70周年纪念专题节目,包含采访原敢死队员的内容。朝日电视台一部名为《和妻子一起飞的敢死队员》的电视剧比较受关注,由人气演员堀北真希主演,将在8月中旬播出,剧情着重描写战争中敢死队员的爱情。整体来看,日本电视台8月有关战争的电视节目还是以表现日本的“牺牲”和战争中的亲情、爱情为主,像《红十字~女人的入伍令》这样涉及侵华战争的很少,更别说从正面反省侵略的电视节目了。


http://news.sina.com.cn/w/2015-08-04/07153217185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8-18 09:10
【案例】

多家卫视抗战剧中途撤档 疑因总局严控管理雷剧
2015-08-18 08:03:47 来源: 中国青年网(北京)

此前葛天主演的《来势凶猛》因“裤裆藏雷”遭总局严厉处罚。


在山东卫视开播了三四天的《绝地刀锋》突然停播,改播《红高粱》。

网易娱乐8月18日报道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8月起电视荧屏将进入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题播出月的集中展映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部以上的抗战剧将播出。据细心的业内人士发现,多部抗战剧中途撤档,包括在山东卫视开播了三四天的《绝地刀锋》突然停播,改播《红高粱》;东方卫视的《来势凶猛》、天津卫视的《枪侠》、山东卫视《狐影》、贵州与河南播出的《野山鹰》,已有多部抗战剧中途下档。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前在地面频道播出的《来势凶猛》因“裤裆藏雷”的段落,引发总局严厉处罚。并因恶劣的社会影响,总局对“抗战剧”的审查相比以往相对趋严。排雷,扫雷成为了这期间的重点。有业内人士透露,总局已经把2010年的剧都拿出来重新审核,避免再次疏忽引发“雷点被引爆”;专家学者们也一致炮轰抗战雷剧,要求严把播出关。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分析,卫视中途换剧,与总局近期越来越严的把控雷剧播出有关。

相关新闻:港媒:葛天与裤裆藏雷抗日剧男星假戏真做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梅子笑
http://news.163.com/15/0818/08/B19M99OO0001124J.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5-11-17 21:37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5-11-17 21:39 编辑

【案例】
复旦大学冯玮  
冯玮 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庆应大学客座教授





问:哪位朋友能看出这张抗战剧剧照的明显错误?ps:这种明显与史实不符的错误在中国抗战剧中比比皆是。




今天 12:14 来自 iPhone 6


http://weibo.com/1892793683/D4fO19CKx?type=comment#_rnd1447767492990




踩着单车别大车:二战日本陆军没女军官,左胸资历章,肋差

今天 12:38




朴宝儿Zz:电视剧能和现实一模一样那还叫电视吗

今天 16:27




不问收获之微博:侵华日军没有女兵和女军官。

今天 13:09




CML选择性障碍:这种不是用来切腹的?

今天 14:12




渔翁一寒江独钓:有一出戏的台词?教授回答

今天 15:00




迷雾重重xz:武士刀,女的能配?

今天 12:20




现货白银TD原油策略研究员:对于这种剧,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看

今天 17:07




范昕冶就是果冶:短刀是结果自己的,肩章乱了。

今天 12:19




股市的魅力:女特高课不存在

今天 12:25




军情刘子军:“导演,干爹说了我们几个都要出镜,你看着办……”

18分钟前



以上为热门评论,查看更多»

啡色大白鲨:这一段影视历程,估计是可以写进历史的——一个民族的集体荒唐史

50秒前




云中客A:再,全是男装。

10分钟前




话痨轩:没女兵,更不可能有女军官,刀是介错用的

13分钟前




夜之沉风2世:1.侵华日军无女军官;2.图片里的刀是切腹自尽用的;

14分钟前




军情刘子军:“导演,干爹说了我们几个都要出镜,你看着办……”

18分钟前




关系_模型:为啥要拿个剖腹的刀子摆pose呢...

31分钟前




环球精品殿:就是为了多安几个女群演,你们懂得

34分钟前




阿哲S007:女太君有什么需求吗

36分钟前




北京自由单车:回复@齊奧塞斯庫不交權就交命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39分钟前




劉佳雷AL:中间的拿的是肋差,剖腹用的

41分钟前




Cowboy911:令人作呕...

41分钟前




深海孤寂的老妖:算了 我们来玩找哪里正确的游戏

42分钟前




贫僧许身佛门:电视电影的作用就是娱乐消遣,什么都要真实吗?西游记更不真实。

44分钟前




复旦大学冯玮:一张剧照就暴露出抗日剧诸多“硬伤”,问:批别人“歪曲历史”者,从哪里了解历史的真相?除了“抗日神剧”和教科书,你有看过真正的史书?遑论档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6-3-5 09:51
【案例】

政协委员谈网剧审查:把握好尺度 不要限制想象力
2016-03-05 08:43:13 来源: 大众网(济南)


(原标题:委员力挺网络剧审查 有的网剧让人“受不了”)


委员力挺网络剧审查 有的剧让人“受不了”(来源:网易网友)

全国政协委员赵宝刚


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


大众网北京3月4日讯 不少网络剧在2015年火了一把,但部分网络剧存在的质量不过关、格调不高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多名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网络剧的审查问题。他们认为,对网络剧的审查要依法、前置,但要把握好尺度,不要限制网络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今年2月底,在2015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网络剧审查开始,线上线下统一标准;将实行24小时不间断地监看模式;对网络剧制作机构也有进一步的管理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赵宝刚近几年执导的青春题材电视剧很受欢迎。他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网络剧大火给传统剧集的制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启发,他呼吁导演要紧跟时代发展,转变观念。对于网络剧审查,他建议把握好尺度,“网络视频平台已经开放,观众已经在上面获得了(看剧体验),一紧了大家可能不接受”。采访中,赵宝刚不忘打趣他的徒弟侣皓吉吉:“看过一些网络剧,有的还行,有的受不了。我徒弟拍的《太子妃》我就受不了。”


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是著名编剧。他认为,网络剧的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特别是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应把网络剧和电影、电视剧同等对待。他建议,对网络剧审查可以用“谁办网谁负责”的方式,要把网络剧审查前置,不要等影响力大了再进行处理。

“现在强调事后审查,同时也应该重视事前的引导,重大项目应该提前介入,要注意保护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许钦松说,网络剧是新兴的文艺品种,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题材内容多元化,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在这个层面上,他认为,网络剧在管理上要做好全流程管理,并和传统电视剧有所区分。视频审查员的水平很重要,应该加强对审查员的培训,提高审看人员的水平,同时也要了解网络剧的实际发展情况。

http://news.163.com/16/0305/08/BHCO18H50001124J.html
作者: 郭荞璐    时间: 2016-4-17 15:52
【案例】

观影|从《聚焦》到《真相》:我们谈谈美国的媒体

原创 2016-04-17 但看无妨 凯迪网络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不出意料地给予了《聚焦》。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重现了《波士顿环球报》对神父性侵儿童事件的采访过程。

影片中的记者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对这起危害公众利益的事件穷追不舍,最后终于大获全胜,让被教会竭力掩盖的丑闻得以曝光。影片拍得很有张力,两个多小时一点不觉沉闷,反而有一种紧张与步步惊心的感觉。

其实,这一年的电影中,还有一部也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名叫《真相》。影片所描述的是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六十分钟》节目,其主持人是大名鼎鼎的丹·拉瑟。

在影片中,他及其同事在报道小布什丑闻中败走麦城的事。影片无论从立意到可观赏度,比起《聚焦》要差一个档次。但其所揭示的问题,却仍然值得讨论。


左为《聚焦》电影海报,右为《真相》电影海报

两部关于媒体的影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媒体的作用。前者告诉观众,如果没有媒体的聚焦,没有媒体的坚守与追问,社会中其他的权力可能会极其强大,而很多真相就会消失于茫茫人海之中;而后者则透露,媒体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职业操守本身也会犯错,但媒体却能依靠自律及其他媒体的监督,从而改正错误。

前者注重的是新闻的前端,即新闻人如何冲突重重的阻挠,拨开层层的迷雾,去“聚焦”危害公众的社会阴暗面,去发现真相并将其曝光。

后者则关注的是新闻的后端,即当新闻报道出来之后如何面对质疑,并且如何根据事实来纠正所报道的新闻,让真正的“真相”凸现出来。

对于媒体来说,两者同样的重要。

波士顿是一个天主教占主导的城市,天主教会在城市中有着很大的势力。即使是《波士顿环球报》本身,也有53%的读者是天主教徒。

而教会神父性侵儿童事件,在全世界的各个教区,不时有这样的新闻冒出来,历来就是个敏感的话题。作为教会,当然不想让如此丑闻出去伤害教会:作为信徒,他们无法相信其所信赖的神父,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对于受害者及家人,往往也是不想将事情闹大,只能吃哑巴亏。

电影中四人聚焦小组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他们报道缘起于吉欧根神父,这位神父三十年来在六个不同的教区,都猥亵过儿童,其受害者达八十名。尽管有一系列针对他的诉讼案,官司却很难打下去。因为诉讼时效的问题,以及证据的问题。因为受害者都是儿童,且出生于家教严格的家庭,而诉讼时效只有三年。

等到他们成年之后想寻求法律帮助时,法律已经无法追究神父的责任,因此吉欧根神父继续逍遥法外。


电影《聚焦》剧照

聚焦小组如果光追踪如吉欧根神父这样的个案,是无法得到更好结果的。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是否在波士顿还有着大量这样的现象?红衣主教是否对此知情?而教会是否涉嫌包庇这些神父?

记者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查,并查阅大量档案,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阻挠,一个一个地查明涉案的近九十名神父,最后总算是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自然,连续几天大规模的报道,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

显然,对于解决这样的事件,法律机构已非最佳的选择。只有作为公众看门狗的《环球报》这样的媒体,才可以凭借着其对读者的忠诚,凭着自己上百年累积的公信力,凭着对于这一事件的穷追不舍,凭着其出色专业而且有勇气的记者,才能将整个的黑幕揭开,才能将沉睡于档案之中的罪恶曝光在阳光之下。

一个社会对于媒体的需求程度,与这个社会的善恶状况密切相关。一个觉得新闻没有用的社会一定是出了问题,或者新闻本身已经成为罪恶的同谋者。在波士顿那样的社会中,大家对媒体已经形成了共识,媒体不仅是公众的看门狗,而且代表着公众成为权力制衡的一极。

从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公众的信任,没有整个社会的共识,没有与司法系统的良性互动,《环球报》是无法完成这一切的。媒体的看门狗责任,还得靠社会各部门特别是权力部门来保障。在电影中,我们就看到了法院对于媒体权利的捍卫。

1

西方媒体经常会以“看门狗”来形容自己,喻指媒体的功能如同凶狠而尽责的看门狗,在采访公共事务时,密切关注公众人物的言行,掌握社会机构的运作,随时揭发任何可能的舞弊、贪污、掩盖的行为,以维护大众的知情权。

作为公众看门狗的最佳经典案例,就是《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中的表现,它展现了媒体作为公众权力的力量。电影中,《波士顿环球报》在神父猥亵儿童这一报道中,也是做到了这一点。

公众看门狗的角色,也要求着媒体对于自身职责的恪守。作为看门狗,要求其准确报道事实真相,其角色必须中立,报道时不应有任何政治立场及倾向,要坚守其职业操守。《真相》则讲述了媒体在追寻真相中的失败。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著名的新闻人失去了中立,将政治立场过多地带入报道之中。

丹·拉瑟的大名在美国新闻界可说是光彩耀人,从第一个报道肯尼迪遇刺,到报道越战、阿富汗战争、伊朗美国人质等事件,其名声亦是一步一步地打出来的。他所主持的CBS新闻节目,是有史以来收视人数最多的。

电影中女主角也即节目制作人玛丽·迈普斯,其声威也是了得,远非泛泛之辈,她是两获普利策奖的人。照理说,像这样的节目组,像这样的老新闻人,不应该马失前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丹·拉瑟只能辞职了事,而女主角玛丽·迈普斯被赶出这个行当。

他们所犯的错误在于立场不中立,证据涉嫌造假。他们关于总统小布什进入国民警卫队享有特殊待遇的报道,虽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却经不起其他媒体质疑,最后被发现主要证据涉嫌伪造。

2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六十分钟》节目并非故意造假,而在于其采访过程中一系列瑕疵造成。首先是制作人过于急功近利,一心想搞个大新闻,很容易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违反新闻采访中最基本原则,在事实的核实方面未尽到起码责任,仅仅凭一个电话就确认主要证据。同时丹·拉瑟太信任制作人,对于节目组所提供的材料,未有任何的质疑,失去了一个老新闻人最敏感的警觉,因此败走麦城也就在所难免了。

更重要的是,制作人玛丽·迈普斯个人的政治信仰,深深地影响着她对新闻的判断。就像在接受调查时,一位调查者询问她:“你不认为这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那些年轻的优秀的、被你称作享有特权的人,是凭他们自己的价值进入国民警卫队的吗?”她摒弃了一切的可能,而按照自己最初的设想去寻找证据,这恰恰犯了新闻的大忌。


电影《真相》剧照

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玛丽·迈普斯是有着强烈的政治立场的。时值美国大选,她强烈地支持民主党,对于当时的总统小布什甚至充满着蔑视与仇恨。

她将所掌握的资料,提供给了小布什竞争对手克里的竞选班底;她所采纳的证据,也是来自仇视小布什的人,且有经常造假的名声;虽然CBS内部检验证据时,四名分析师中两名都认为证据有问题,却一意孤行地坚持要在《新闻六十分钟》节目中播出。

她毁在了自己强烈的党派偏见之上,而失去了媒体人中立公正的立场,并放弃了自己鉴别证据寻找真相的媒体责任。她本人被禁入新闻界也属应当,只是顺手也将丹·拉瑟的一世英名拉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了。媒体及媒体人并非不可参与党派政治,不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而是不要让其政治信仰影响到自己公正的立场。

3

各媒体尽管有着各色党派色彩,也有资本的涉入,但其立场则虽中立,且要听命于自己所服务的广大读者。读者以其阅读表达出对媒体的信任,媒体本身亦靠着中立公正的报道,来赢得媒体的公信力。

玛丽·迈普斯为其党派立场,让CBS这个老牌媒体、《新闻六十分钟》这个王牌节目公信力受损,甚至让其所尊敬的老拉瑟颜面无存。但她仍未汲取教训,反而将此视为政治阴谋,还写书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此影片即是根据她所写之书改编。

新闻媒体都会犯错,影片中关于对于错误新闻纠错的过程却让人印象深刻。在此种纠错的过程中,首先是由媒体内部自己发现并且纠正的,这里所说的媒体内部包括其他媒体的质疑、媒体道德自律委员会的审查,以及CBS内部的自纠。

《新闻六十分钟》新闻播出后,其他媒体紧急跟进。但在他们采访中,却对CBS所播新闻有了质疑。随后追踪证据的来源,并且对证据进行重新的核实。CBS内部也进行了严格的核查,对每个环节进行仔细追究。而相关的新闻职业道德委员会亦是穷追不舍,一个个问题异常的尖锐而又让被质疑者无法回避……

有时人们总是担心新闻造假与新闻失实,认为如果放任媒体,这些假新闻失实新闻就会搅乱人心,会给社会造成混乱。这些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从《聚焦》与《真相》两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自身对于客观公正的恪守是相当严格的,对于失实新闻的纠偏,也异常的严厉。

4

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多数媒体的公信力都是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艰苦努力,才打造出来的。因此所有媒体都将其公信力置于一切之上。他们的报道选题都经过严格的甄选,每一个事实都反复核实。一篇深度报道,往往要经过数月甚至几年的努力。《聚焦》就是一个典范。

当然,媒体必然也会出错。一是由于新闻本身就是在不断发生着的,二是新闻实际就是对前一新闻的否定及发展。媒体不停地报道本身,其实就是在对新闻事实不断地进行纠正。同时,也会出现如《真相》中那样的情况,个体的媒体人由于其见识与操守原因,亦会弄出假新闻,但媒体内部会有纠偏机制,各个不同媒体不同角度的报道,也会让事实更加全面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如果因此因噎废食地限制媒体,其实也就是放弃了公众的知情权。而这种媒体的权利,是公众手中所能够对抗其他强权少有的利器之一。

一条汪汪直叫的看门狗,尽管有时很烦人,但会让公众安心不少。

作者: 郭荞璐    时间: 2016-4-18 23:53
【案例】

BBC推全球首部360全景节目:带观众1秒穿越山川河海! | 独家编译
原创 2016-04-18 腾讯传媒 全媒派


VR(虚拟现实)与电视节目的联姻一直是各界期待的一大看点,这一次,老牌媒体BBC带给大家惊喜!今年3月,BBC推出世界首部全程使用360度全景拍摄的科技节目《Click》,开启了全视角、无幕后、一次成型的全新拍摄模式。然而,“视差”等尚未攻克的技术难题和全新的空间叙事方式,也将给节目制作带来不小挑战。



2011年,BBC的热门儿童节目《Blue Peter》就曾开创360度演播室节目的历史,这次BBC 推出的科技节目《Click》全程使用360度全景VR相机拍摄,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成为节目的一部分。

在节目中,《Click》会向观众介绍一些有趣的新科技。例如,节目组会去到遥远的瑞士冰川,探索埋藏在厚厚冰雪层之下的研究技术,甚至还会有一场奇特的直升机之旅。观看视频时,观众还可以选择切换互动版,通过VR头盔和其他观众互动交流。

#视频:BBC360度全景节目《Click》,时长23分27秒


究竟这个全球首部360度全景视频节目有哪些高能的玩法呢?我们一起来看!


走进BBC幕后:全景节目有多难拍

从此“幕后”要消失

《Click》的制作人员指出,360度全景视频意味着观众可以身处视频环境之中,从多角度观看视频。如果他们想在电脑上观看,将鼠标上下或横向移动,就能切换视角;亦或者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观看,那么观众就可以举起、转动设备,尽情体验喜欢的角度和姿势。

全景体验的同时,节目制作也迎来史无前例的挑战:这个空间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无法隐藏或遮掩,那么就为拍摄环境和节目设计带来巨大考验。

换句话说,和普通电视节目不同,360度全景拍摄是没有“幕后”概念的,现场的每个人都将全程处于镜头之下。这意味着在按下“记录”键之后,摄像师自己也要成为出镜的一员。



开场留白为观众留下定位时间

《Click》节目主持人Spencer Kelly,也讲述了自己在拍摄全景节目时的“不适应”:“当导演喊‘action’的时候,我站在那儿,尴尬地看着摄像机,除了在脑中倒数10个数外,什么也做不了。”



在以往的节目中,这段尴尬的沉默本是属于主持人的开场白时间,但在360度全景拍摄中,需要给观众们留点儿“落地”时间,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方位,并转身四处看看。

采用长镜头完整拍摄

在2D版《Click》中,每隔几秒种镜头就会切换一次,尤其是画外音中强调的特写镜头。但是,在360全景视频中,不停切换镜头会让画面看起来很不和谐。因此,为了让节目看起来更有现场感,《Click 》每2-5分钟的镜头都是一次性拍摄完成的。

从嘉宾的视角看来,这可能让人有点儿无语。在《Click 》的一次拍摄中,为了不让镜头中断,直到水池里的水溢出并浸透大家的鞋子,都没人喊cut。

然而,作为主持人,Spencer Kelly认为这样会让节目更有现场感。同时,观众的热情也会格外高涨,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节目嘉宾深处何处,在做什么。比起人为后期味儿浓重的特写镜头,这样的拍摄方式显然能让观众收获更多的乐趣和自由。



“当你想介绍什么的时候,只需指向那里,让观众看过去。这样的方式更加轻松随意,与其说是节目拍摄,倒像是日常的交流。”Spencer Kelly说。

然而,这种拍摄方式也给节目组带来不小压力,要想真的一次性完成,前期的反复排练是免不了的。

《Click》播出后,迎来好评如潮。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看科技的节目体验太好了,趣味爆棚。但是,节目制作方也坦诚,目前全景视频节目还有很多bug亟待解决。


全景视频节目待击破的bug

令人忧愁的“视觉差”

几乎所有的360度全景视频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视觉差。如果你仔细观看视频,可能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画面,比如当有人绕过摄像机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会被分成两截,或者变成诡异的“千手观音”。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现场的每个摄像机都存在一定的细微差异。在视频素材的后期拼接中,这个问题会更加明显——在画面交叠处,不同设备拍摄的画面可能没法完美拼接。

其实,这个原理我们也可以自行体会一下:你可以试着在鼻子正前方举起一根手指,然后交替闭上左右眼,你会发现,手指会跳到不同的位置。而当你睁开双眼盯着手指时,好像还是有点儿怪怪的。



通过软件修复360度全景视频的“视觉差”问题,会耗费后期团队大量时间。而有时,这些问题甚至是无法修复的。

“我们和其他360度全景视频团队在做的事情,其难度不亚于一个世纪前,人们为消除电影画面颗粒感所进行的探索。当然,相信这些问题都将被新一代设备和软件解决。没准哪天,我会考虑做《Click 720》!”制片人Stephen Beckett说。

尚难驾驭的空间叙事

多年来,观众早已习惯了通过长方形的屏幕观看影片,至于叙事焦点、情节推进,这显然是制作团队的事儿。然而,当这些刻意的剪辑设计被省略,置身现场的观众能够很好地独自探索吗?脱离了传统2D影片的剪辑方式,360度全景视频又该如何开展空间叙事?这些都是留给《Click》和其他全景节目制作方去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对VR视频的探索上,BBC并不会因为这些困难而退缩。3月初,为纪念爱尔兰复活节起义100周,BBC还宣布推出第一部实验性的VR纪录片《复活节起义:倾听反叛者的声音》。这部纪录片由BBC与伦敦制作公司Crossover Labs、VR设计艺术家Oscar Raby合作制作。



除了逼真的视觉场景,这部VR纪录片还将结合当年起义的亲历者William McNieve的口述音频。观众将有机会回到1916年的都柏林街头,跟随19岁少年William McNieve的脚步,亲眼见证那场热血的反叛。

正如《Click》制片人Stephen Beckett所说,越多的人尝试360度全景视频,越能推动行业的进步。虽然360度全景视频开辟了全新的视听叙事手法,但这还只是VR+视频的初级阶段。如何将VR技术与优质的图像内容深度融合,还需要日后更多媒体军团的加入与探索。

参考文章: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5752662
http://www.bbc.co.uk/mediacentre ... -360-in-world-first
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 ... the-bbc/s2/a616447/
作者: 万家凝    时间: 2016-6-30 01:30
【案例】
媒体竞逐视频时代红利,你看好视频新闻么?
2016-06-29 17:53:37 来源: 网易新闻学院

0分享到: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从短视频到直播,不仅是网红在追逐,媒体也在试图抓住视频时代的红利。然而人们喜欢看网络视频,并不一定代表他们会喜欢硬新闻视频。

人们对视频新闻的兴趣有多大?
(2016数字新闻报告)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2016数字新闻报告》显示,“当有重大突发事件时,视频新闻的兴趣度会有显著提升”。以去年11月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BBC网站当天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高的访问量,而其中19%的访问者会观看有关视频,这比通常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


(26个国家每周的新闻消费量)
但是其余时间里呢?视频新闻的能量可能并不如媒体们所期望的那样强大。在这份报告的调查对象中,26个国家的5万名受访者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一周内观看过视频新闻。调查发现,网民对含有视频的网页的访问时间大约只占2.5%,而在图文页面的访问时间占比97.5%。

(10国在新闻网站看视频和社交网站看视频的人数比例比较)
这和我们常常听到的视频大热的状况似乎不太相符?因为这里实际上区分了“主流媒体的视频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软新闻及生活方式有关内容”,而报告中明确区分两者,是为了提醒人们正视视频新闻的现状——不能将硬新闻视频和快速增长的网络视频混为一谈。
硬新闻视频的挑战:娱乐化和变现难


(调查中硬新闻包括:国际新闻、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健康与教育新闻;软新闻包括:娱乐新闻、生活方式新闻、艺术文化新闻、体育新闻)
报告分析了来自Facebook平台上的30个账号所发布的视频内容,在最受欢迎的视频中,几乎40%都是“关于生活方式和娱乐的内容而不是科学、时事、政经等严肃新闻”。

(6国中更喜欢软新闻的人数在各年龄段中的比例)
即使是“以硬新闻为主打的《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等,其在Facebook平台上点击量排名前几的也都是有关萌宠、美食等内容的软新闻 ”。
此外,视频新闻的变现问题也是一个挑战。媒体目前的主要方式是在自己的网站上为视频新闻播放前加上广告,而问题在于本来用户就对硬新闻视频的需求就不多,几十秒的广告则更有可能降低用户兴趣。调查中那些没有看新闻视频的人有35%表示正式广告让他们扫兴。
“视频在将来的新闻领域显然会占据很大市场,但是取代文字是不可能的”,报告的作者最后总结到,“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任何一种新媒介形式能迅速改变新闻业面临的根本问题”。
-----------------------------------

编译| 王茸
http://news.163.com/college/16/0629/17/BQODKESC00015AE3.html

JhXB-fxtfrrn0867245.png (49.01 KB, 下载次数: 64)

JhXB-fxtfrrn0867245.png

作者: 乔笛宇    时间: 2017-1-22 23:00
【案例】喻国明:电视业真正的好日子没几天了,不要以为还有时间空间去扑腾
受访人|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文|“广电独家”记者 林 沛

编按:每到岁末年初,《中国广播影视》(“广电独家”)都要采访业内专家,就未来一年的行业趋势进行预判。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是我们的老朋友,他对事的判断从来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此次采访中,喻教授多次对电视行业发出警示,数次提到“要有倒计时的紧迫感”。下面便是他对2017年电视及视频业发展的预判。



不要被收视数据迷惑

CSM经常用一些数字来说明电视仍然是非常牛的,收视率非常高。数据本身我不怀疑,我怀疑的是结论!电视人如果还在沾沾自喜于过去,报业的昨天就是电视业的今天!今天的报业不但早就不是主流媒体,而且是回天乏力。按照经验看,报业今年发生的问题,在未来4~5年间就会映射到电视业。

对于报业,20%的市场占有率是它成为非主流媒介的临界点,之后就会断崖式下跌。但相比电视,报业是一种轻质媒介,在下滑过程中可以很灵活地控制成本。电视却不一样,这是个重装备、高投入、高人员密集型的行业,一旦上星、落地,就要做好巨额投入成本的准备,成本基点很高,作为主流媒体的市场占有率的临界点也就相应地在30%~35%。

因此,不要看目前电视收视率还很高,一旦到达临界点,哪怕有再多的人力物力,也不足以维系正常的生产,直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对与电视业来说,如何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维持住临界点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其能否履行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不要被所谓的收视份额假象所迷惑,要有倒计时的紧迫感意识。

当电视在某一领域、某一品类当中获得优势的时候,可能暂时形成壁垒,无论是技术壁垒、标准壁垒还是市场壁垒也好。但这是短视的做法,无论在时间还是程度上,壁垒都不会持久。

目前电视仍然拥有视频网站不具备的东西,比如社会地位授予功能就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介的强项。如此,就会在跟视频网站的结合中形成更加良性的分工结构,这种新构造是双赢的。

但如果视频网站通过吸引人才、提升制作力量做出品牌影响力时,这个改革和转型的窗口期就会关闭。报业已经错过了,只能等待死亡。

电视业真正的好日子没几天了,要有倒计时的紧迫感,不要被数据的表象所麻痹,以为自己还有时间空间去扑腾。

传统电视当然有它的价值,但会纳入到视频的整体发展中,越来越成为视频建构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者不是完全的割裂对立状态,电视会融入到视频所开辟和构建的新的系统性构架中,某种程度上会成为视频中比较精英的分支。

谁也无法阻挡“趋势”

互联网时代,任何阻碍开放、阻碍连接的做法都是短视。

互联网靠连接一切改变世界,在这个游戏规则中,谁能够更多地开放、更多地连接、更多地共享,并基于共享实现更多的发展,谁就是互联网英雄、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这是大趋势。

我从来不用“融合”这个概念,谁融合谁?融合是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如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介早就解决了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却仍是一个没有完成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

真正的融入是整体运作模式的变革,从内容生产、包装加工到服务逻辑都要经历全面深刻的模式重组。

2016年,短视频和直播的流量增长几乎是过去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成为社交媒体中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视频无论在社会冲击力、易接受性还是社会融入度和渗透度等指标方面都明显高于文字、音频等媒介。

换句话说,视频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类表达方式,但过去严格掌握在行政或商业力量手中,精英阶层“代替”社会进行视频表达,这是传统社会的特点。

由于技术进步,视频这种最具社会冲击力和影响力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一次为草根掌握,这就形成了新的社会对话形式。精英和草根之间形成了一种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会冲。

信息流动性有巨大提升,这对社会来说总体是一件好事。虽然有时冲击传统秩序的乱象会有所增加,但如果缺少信息流动,就会造成社会结构的板结化,进而引发社会冲突加剧等问题。

未来,视频场景会汇聚更多媒体部门,将更多人联结在一起,通过场景进行关系的重新构造、重新嵌入——传统电视很难做到,这是视频巨大的未来价值。

短视频和直播成为现象级,这股资本的热潮2017年会转移到两点:一是平台竞争,二是支持手段的强化。

相对来说,视频平台在过去不是竞争的重镇,但网络视频一旦成为现象级的强势内容,就一定会促成“传播新格局”的产生,平台竞争会成为2017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的竞争重点,会形成少数有实力的巨头。

专业化的支持手段也会有明显增长,如类似papi酱等网红如何包装、如何提升、如何在智力或技术支持方面开发新形态,打造具有市场洞察力的节目形态等——越来越多商业元素的导入,运营走向商业化、群组化,幕后整合力量的聚集会是2017年的现象级。

传统电视人要打破心智枷锁

台网联动还在破冰阶段,彼此之间还有很多共识没达成,行为方式还有很多差异,误解也很深,如很多电视人就觉得未来视频网站也做不了什么。

其实传统电视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外在标准定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而是内在的心智枷锁的问题:你自己在市场面前蹲不下来,你的视角、姿态和模式做不出视频网站的样子。电视在表达丰富社会生活时为什么非要齐唱而不能合唱呢?

(记者:不过目前看来网生内容总体处于“游戏”阶段,远没有跨到文化审美层次。人才与资本的流动,好像并没有带来网生内容对电视的快速超越。)

这就如同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当资源、市场空间都比较有限时,必须要先满足吃饱穿暖的基础性功能。目前网生内容还处于竞争的初级阶段,所以目前付出精力最多的是共性市场的诉求。但当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竞品之间的竞争就一定不是共性产品,而是非共性的个性化产品。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些差异化产品会带来结构性的价值扩张。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一个资源有限、财务约束的新市场上,大家只能解决生存问题,什么最能带来规模效益、带来产出就做什么。但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相对成熟的视频企业出现,就会做结构性扩张。

从长远来看,这种品牌形象的打造会使交易成本下降。国际商业界曾统计过,慈善做得多的企业利润率反而是高的,为什么?慈善并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却改善了品牌形象,增进了社会信任,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二者的对比要从发展阶段上理解,而不能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数额做简单对比。电视是成熟产业,网络视频是新生产业,用一个上升期的产业与成熟产业对比,不具备对位性。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个产业是在上升还是下行。
来源:广电独家(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7U2Z6HfAMR9pcbfIZOlw
作者: 高慧萍    时间: 2017-2-1 13:32
【案例】多亏导演不怕死,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如何集体造假
原创 2016-12-04 毒Sir 毒舌电影
明天周一,需要鸡血。

所以,Sir今晚跟你们聊一部不要命的片子。

通常我们说,一部电影拍起来不要命,是演员在完成某些高难度动作时,奋不顾身的敬业精神。

但这部完全没一幕血脉贲张的大场面,拍摄过程,却九死一生。

嗯,它的不要命之处在于,它用一种前所未见的手法,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国度——朝鲜。

说来也奇怪,如今韩流文化大行其道,“欧巴”“老公”多得换不过来。

可我们对三八线的另一边,同处一个阵营里的朝鲜,却所知甚少。

大部分人对它的了解,停留在鬼畜阅兵视频、美女如云的牡丹峰艺术团,以及拽拽的……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里,朝鲜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何呢?

让它为你揭晓——

太阳之下
Under the Sun



电影开头,就让Sir吃了一惊。

以往看到朝鲜纪录片,通常是秘密拍摄获得的影像素材,画面抖动、昏暗。

《太阳之下》意外的画质感人。

阳光明媚,窗户前摆着一盆大红花,小女孩微笑着对镜头说:“朝鲜是东半球最美丽的国家,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



这个小女孩叫辛美,电影将从她的视角展现一个朝鲜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早上一到学校,在糖果色的课室里,和同桌边哼着爱国歌曲,边做卫生。



课堂上,穿着朝鲜族传统服装的老师给他们上历史课——

伟大领袖金日成果断地,拿起一块大石头砸向他们(日本鬼子和地主)。




每个同学都听得好认真,老师一提问,大家不是低头沉思,就是举手抢答。



回到了家,辛美和爸爸妈妈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

只有三个人的餐桌上,摆满了鱼、肉、蛋、蔬、汤多种菜品,仔细看,萝卜还雕成花状,糕点也分两种。



这就是辛美生活在太阳之下,平凡却又无比幸福的一天。

等等——

有。情。况。



就在他们在用餐到一半,突然有黑衣人闯入了镜头。

辛美的一家,并不感到意外,只是面无表情地发呆,刚才还兴高采烈的气氛一扫而光。



怎么回事?

直到听见这个戴鸭舌帽的大叔指导辛美的话——

不要觉得是在演电影,就像你平常在家一样,很自然的表现。



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辛美吃饭的这个场景,并不是她真实的生活日常。

之前的一切,也是这样在“导演”的指导下,表演出来的。

就连纪录片的导演维塔利·曼斯基(Vitali Mansky)在来朝鲜之前,也没有料到是这样的情况。



曼斯基出生在1962年的前苏联。

经历过苏联解体、意识形态破裂的他,不仅仅是想了解朝鲜人民的生活现状。

同时也想借朝鲜这块“活化石”,去研究前苏联那个“古生物”,对那段历史进行更多的反思。

在经过与朝鲜政府长达两年的邮件沟通后,曼斯基最终获得拍片许可。

然而进入了朝鲜,他才发现,拍什么、怎么拍,自己全不能决定。

剧本、演员、拍摄场地,朝鲜方面一手包办。

辛美父母的职业都是经过重新设定的:爸爸从记者变成纺织厂的模范工程师;妈妈从食堂阿姨变成豆奶厂的模范工人。

也就是说,曼斯基的摄像机记录下的,只是朝鲜方面精心设计的摆拍。



不仅如此,他每天拍完的素材还要交给官方工作人员审查,“不合适”的内容都删干净后,才把记忆卡还给他。

拍摄空档时,曼斯基甚至都不能和拍摄对象说上一句话。

他的整个拍摄活动,全都被笼罩在“太阳之下”,无法越雷池一步。

好不容易才得到拍摄机会,难道要乖乖地当个粉饰太平的宣传工具吗?

曼斯基不甘心。

他决定搞点小动作。

这些小动作包括但不限于——拍摄时,提早开机,拍摄空档也不关机,通过这种隐秘的录制,记录下种种不被设计的花絮,再偷偷拷贝出来,交另一份给官方工作人员审查。

可是,朝鲜方面对于他这个外国导演,除了洗澡睡觉,其他时间派出专人360度全方位盯防,曼斯基是怎么瞒天过海的呢?

这还得拜朝鲜严格的管制所赐。

由于长期信息封锁,盯梢的人对数码技术并不了解,分不清摄像机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关闭。

但这也不是闹着玩的,毕竟外国人在朝鲜“不守规矩”,被强制劳改的案例不在少数。

今年3月就有个美国大学生,只因为他试图带走旅馆墙上粘贴的一张政治宣传海报,被判劳改15年。



曼斯基晚上睡觉就都要用沙发顶门,怕朝鲜人半夜闯进来抓他。

一旦暴露,按他自己的说法,“大概会被判好几个无期徒刑吧”。

嗯,看完片后,Sir完全明白导演的忧虑。

不但“偷拍”,他后期还用不老实的剪辑手法,把看似无害的素材玩成了“高级黑”。

例如,辛美一家的吃饭戏,他先给你看色调明亮的正片画面。

紧接着放排练片段,画面马上暗了个八度(明显没有经过后期调色)。



通常拍电影,一个镜头会拍很多条,然后选最满意一条。

曼斯基反其道而行之,把拍废的镜头也一起用上。

重复的台词,更凸显了不真实感。

辛美,泡菜是我们的传统食品



期间还穿插着朝鲜工作人员的各种“强势”指导:

从对辛美的坐姿要求。



到对辛美老爸更高的演技要求。

当一个小孩说出这样的话,你的脸就像喝醉了一样变红了



再有对台词的斟酌。

“它能延长老化时间”(这句话)太长了,我把它改成“它能预防老化”



曼斯基把这些正片之外的边角料、太阳之下的阴影全部记录下来,让一场精心策划的摆拍欲盖弥彰。

表演一旦被看穿,剩下的,就只有大写的尴尬。

纺织厂工程师爸爸同女工人开会讨论生产质量。

女工人:可以看出常用设备故障的问题造成瑕疵品
我们真该对这种质量感到惭愧不是吗?



工程师爸爸马上说他会把改良的装置安装在机器上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生产质量。

也不清楚具体是什么装置,反正听他们开会的意思,这个东西将会对生产有巨大贡献——

我们可以经由这种生产水平,取得领先地位。
太棒了!
让我们通力合作!



总的来说,我们完成了一个突破。



这时候,朝方指导员又出手了,因为演员台词不够振奋——应该说是“巨大的突破”。



像这样的指导、排练画面,在接下来的片子当中,处处都是。

从辛美父母的工作场所,到辛美在学校听二战老兵演讲,连辛美的同学受伤进医院(这个情节也是剧本设计的),老师同学们去看病的场景,都经过排练。

不用再排练了,对吧?我们就这样开始



当中的好多排练场景,其实我们中国人也熟悉。

毕竟从小时候的幼儿园表演、中小学公开课,升学毕业典礼,再到参加工作后的领导参观视察都是这么过来的。

动图

对,《太阳之下》就是一部关于“如何制作伪纪录片”的纪录片。

曼斯基本想记录朝鲜平民的生活,官方却贴心准备了一整套剧本,让人们一次一次排练他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的讽刺,不言自明。

剧本虽然是假的,但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表演,却是他们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个大型真人秀,让Sir想起了《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中,小镇的人假装出幸福的生活,让楚门永远活在幻觉。

《太阳之下》中,百姓们假装自己无比幸福,同样是为了让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活得满意。

但这世界真的存在密不通风的谎言么?

你看《太阳之下》,即使经过了精心的彩排,导演还是抓住了那么几个不够“伟光正”的小时刻。

例如,光荣退伍老兵老生常谈讲起了“那些年老子打过的仗”。



有个小学生表示撑不下去了,好想眯一下。

动图

辛美参加“亲爱领袖金正恩礼物颁赐典礼”,戴着崭新的红领巾,听着领导啰嗦个不停的演讲,也没忍住,玩起了红领巾。

动图

辛美看到战士疯狂追随金正恩的画面,一下子进入不了状态,脸上还带着不解的表情。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彩排中的小走神、开小差,只有在童心未泯的孩子身上才能捕捉到。

而经过千锤百炼的大人们,早已进入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忘我”境界。

老兵熟练地讲着故事,显然已经重复了很多遍。

胸前密密麻麻的勋章,像铠甲一样把他包裹起来。



大家整齐划一地喊口号、挥手。



在巨型伟人塑像的脚下,众人齐刷刷地低下头,显得更加卑微和渺小。



你会发现,这些大人之间难以找到差别,出奇的相似和一致。

像孩子那样的个性、好奇心、想象力,被打磨殆尽。

“我”丢失在了一次次的表演中,最后只剩下面目模糊、难分彼此的“我们”。



在拍摄中,曼斯基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突破了朝方人员的防线,借翻译之口,问了辛美一个超纲的问题:“加入少年团后,你对生活有什么期待?”

显然,对于这个问题,辛美的剧本不太够用,她只勉强地说了几句。

加入少年团代表我们长大了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还会想到能为敬爱的领袖……





然后,不知道该说什么,眼里泛起了泪花。

动图

导演安慰辛美想想开心的事,她眨了眨眼,回答:

想不出来



这是全片最让人心酸的时刻了,我们看着她哭,都知道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

父母、老师、电视都告诉她,她的生活是最幸福的,可她自己却不知道幸福具体是什么。

那些盛大、喜庆的表演,从来不属于她自己。

导演说,朗诵一首诗歌吧,辛美这才背起了金正恩的赞美诗,流利得不需要经过思考。



原本只想寻找苏联过去影子的曼斯基,发现了一个更残酷的事实。

在苏联人们当然没有自由,但至少有私人生活;在北朝鲜,人生这种东西,并不属于人自己。

《太阳之下》的上映,向世人展示了一场既滑稽又辛酸的真人秀,只是表演者自己无法看到。

因为他们仍然生活在其中。

今年5月韩国媒体报道,“女主角”辛美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作为花童,给金正恩献花。



电影已经拍完,但她的戏还没演完。

在那个消息不灵通的地方,她的消息下次被我们听到,会是什么时候?

她还是那个爱哭爱笑、能歌善舞的小辛美?

我们还能在人群中认出她吗?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uCnwdhLUQEF_tNewLQghcA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 22:35
【案例】《电影产业促进法》今日实施
2017-03-01 00:40 中国新闻网 16  收藏
  原标题:《电影产业促进法》1日实施 要求明星德艺双馨


资料图:影院内部
  中新网北京3月1日电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规,不仅明确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罚款上限高达50万,同时也首次把德艺双馨写入法律,要求从业人员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放映过程不得插播广告

  《电影促进法》提到,电影院在向观众明示的电影开始放映时间之后至电影放映结束前,不得放映广告,如果违反,由县级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另外,法规指出,国家鼓励电影院在向观众明示的电影开始放映时间之前放映公益广告。

  打击票房造假

  针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现状,《电影促进法》提到,电影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计算机售票系统。

  同时,《电影促进法》也明确了处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要求明星德艺双馨

  早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发文“封杀”劣迹艺人。此次《电影促进法》也专门提出,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应当坚持德艺双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防止盗版、鼓励国产电影

  在电影播放方面,针对影厅里偷拍的行为,《电影促进法》指出,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法规还提到,电影院应该合理安排国产片的放映场次和时段,放映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三分之二。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17-03-01/doc-ifyavrsx5478120.shtml
作者: 乔笛宇    时间: 2017-3-4 23:03
【案例】抗日神剧惊现"包子雷":咬一口,扔一个,炸一个

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什么的弱爆了,里程碑式的抗日神剧来了!


这是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敌后便衣队传奇》,只看第一集,观众就能体会到他们有多“传奇”。

[size=0.3]

第一集,红军准备成立淮北军区淮北便衣大队,于是办“比武大会”选拔队员。

然后,我们的马洛上线了。

他自称“爆破王”,一上场就狂怼其他人,拽得二五八万。

[size=0.3]

“爆破王”掏出了随身带的包子,给首长们每人送了一个;

[size=0.3]


首长一吃,嘿,味道还不错~

不过我们这儿比武呢,你小子干嘛呢?

[size=0.3]

马洛表示,这可不是专门吃的,是用来孝敬小鬼子的。

[size=0.3]

只见他拿起包子,咬了一口,随手一丢,竟然炸了!

[size=0.3]

正在吃包子的我忽然很紧张……

[size=0.3]

首长惊呆了,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包子。

马洛:首长,你吃啊!俺的包子能吃也能炸!

[size=0.3]

然后他左右开弓,咬一口包子,扔一个,炸一个;

笑嘻嘻地再扔一个,再炸一个……

[size=0.3]

[size=0.3]


马洛骄傲地向首长介绍:这是俺发明的“包子雷”,可以藏在各种食物里面,专门迷惑小鬼子。

[size=0.3]

为了调节小鬼子的胃口,俺还准备了很多。

[size=0.3]

听说他还还有新玩意儿,首长开心地随手把吃了一半的包子扔。。。掉。。了。。

[size=0.3]

小编心里一惊!天了噜,以包子雷的威力,这是要团灭啊!

[size=0.3]

然而……并没有爆……

这是敌我自动识别机制???

[size=0.3]

[size=0.3]

[size=0.3]

[size=0.3]


咳咳,马洛不是给小鬼子准备了很多调节胃口的新玩意儿吗?

他献宝似的搬出了一个箱子,从里面依次拿出了西红柿,黄瓜,胡萝卜,辣椒……

[size=0.3]

调节小鬼子的胃口?难道不该给太君们切个刺身或者寿司雷吗!

[size=0.3]

然后,他把西红柿丢出去,boom!

[size=0.3]

把黄瓜和胡萝卜掰两半,吃一口,扔出去,boom!

[size=0.3]

这嚼起来嘎嘣脆的胡萝卜竟然能爆……

[size=0.3]

嗯,这是他研究的“蔬菜雷”。

[size=0.3]

这位群众演员,请敬业一点,控制一下寄己的表情!

[size=0.3]


接着,他又从箱子里掏出了一个夜壶……

[size=0.3]

这是他研究的“尿液触发雷”,只要往里尿尿,十秒钟就能炸飞。

[size=0.3]

他往夜壶里到了点水,不久,壶口开始冒烟;

[size=0.3]

然后,boom!

[size=0.3]

战士们被“爆破王”折服了:真厉害!

[size=0.3]

“爆破王”还没秀完,他的箱子简直是哆啦A梦的口袋:俺还有好多种雷呢,天蝎雷,闪电雷……

[size=0.3]

得了得了,同志我觉得所有的这些雷都比不上你雷。

感觉全世界都欠你一个诺贝尔奖……

[size=0.3]


其实,历史上还真的有食物炸弹。

1942年,美国战略情报局(OSS)为活跃于缅甸的克钦族抗日游击队开发出C型粉状炸药,它是将面粉和TNT炸药混合制成的特种炸药,表面看与普通面粉没什么两样。

这是为了避免在运送过程中被日本哨兵拦住,如果对方起疑,可以当场吃下去。OSS的使用说明显示,C型粉状炸药无毒,可像普通面粉一样制成面包、饼干等形状,不得已时可以食用。

[size=0.3]

OSS用美国最畅销的面粉品牌——“杰迈玛阿姨”为其命名。使用方法是,先把它们烙成大饼,然后插入雷管,在此过程中,无论你怎样蒸烤,它都不会炸。不过,把这样一篮子“大饼”放到某个目标附近,定上时间,它一定能爆。

据统计,总共有15吨“杰迈玛阿姨”炸药被运到缅甸战场并得到使用,其间日军没有任何察觉。

[size=0.3]

不过,“杰迈玛阿姨”必须要插上雷管才能引爆,而且吃下去肚子会非常难受。

还是我们“爆破王”厉害啊,做出来的包子味道好,随手一扔就能爆,而且黄瓜西红柿胡萝卜也是美味又易爆……

[size=0.3]

[size=0.3]

[size=0.3]


网友们感觉智商受到了暴击:先辈的浴血奋战,被演成了这样的喜剧,不仅侮辱了历史,更侮辱了我们的智商。

[size=0.3]

[size=0.3]

作者:高雪滢

(原标题:抗日神剧惊现包子雷 裤裆藏雷顿时弱爆了!)
来源:网易新闻频道
http://3g.163.com/touch/article.html?docid=CEMPBO6I0001875P&qd=pc_adaptation&refer=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3-12 10:05
【案例】电影局局长回应电影审查标准
2017-03-11 20:27 央视 9  收藏
  原标题:[行走长安街]探访电影局 对话局长张宏森


行走长安街:探访电影局 对话局长张宏森
  央视网消息:今年3月1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保障电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今天我们《共同关注》的两会特别节目《行走长安街》,带您探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话电影局局长张宏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专访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张宏森

  央视记者古兵: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今年3月1日,我们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这部法律将会对我们中国的电影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张宏森
  古兵:您好,宏森局长。

  张宏森:欢迎。

  古兵:平时你们工作的场景是什么样的,都是在什么样的地方审片子。

  张宏森:这个大院是电影局的,总局的办公机关,电影局在这个楼工作,这就是我们日常的审片室。

  古兵:这是审片室,我们能进去看一眼吗?

  张宏森:欢迎欢迎。

  古兵:因为一部电影从拍摄、制作,到最后和观众见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在你们这要最后一个把关吗?

  张宏森:这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和外国进口的电影走向市场,走向观众的最后一道门。



  古兵:这个并不是很大的一个厅。

  张宏森:这是我们的主体放映室,这个放映室可以审查各种技术规格、各种技术版本的电影作品,平时我们的审委会主要就在这里工作。

  张宏森:我们现在强调电影的审委会的委员构成审查一部片子,一般不低于10人。

  古兵:10个人,但是意见发生争执怎么办?

  张宏森:以三分之二的票数,作为一个基本参照的这么一个标准。那么如果发生严重争执,审委会要展开讨论,要展开二次审查,最后取得一个共识。

  张宏森:我们还是强调每一个审查委员会的委员,不以个人的审美爱好为标准,不以个人的这样的一个审美的好恶作为评判一部作品的尺度,那么大家要依法、依规来进行审查。

  古兵:但你们这个标准怎么样具像来理解呢,您刚才谈的依法依规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张宏森:对,今年3月1日,我们实行了电影产业促进法,第15条到第19条,全是涉及关于电影审查内容的一些相关的标准、程序、行政许可的期限等等,应该说规定的非常详细。

  张宏森:比如说明确了电影审委会不能少于5人,少于5人的审查是无效审查。明确了我们行政许可的时限是30天,30天之内必须要做出审查通过与否的决定。

  张宏森:我们取消了三个证,第一是电影摄制的长期许可证。第二个是电影摄制的单片许可证。我们还取消了一个内部的审查证件,叫电影技术审查的合格证,等于三证全部取消了。那么我们统一地用电影工业许可证来作为唯一的许可凭证,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简政放权。

  古兵:其实这些年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电影在整个审查制度上,就是很多可能我们过去觉得在审查上不可能通过的电影,现在可能在电影屏幕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审查标准在不断地放宽?

  张宏森: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我们有一种说法,导向问题金不换,原则问题不让步。而事实上在我们审查的大量的影片当中,原则说的问题和导向性的问题并不是突出的问题,我们遇到的更重要的一些问题就是在艺术表达上和艺术展现过程中的一些非专业,或者说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一些低俗化倾向,乃至于是一些细节上,或者说是一些镜头上和个别段落上的一些瑕疵,电影审查不是仅仅的是一个拦截和阻挡,也不仅仅是一个控制和管理。

  古兵:那应该是什么?

  张宏森:电影审查同时是一个和艺术家共同探讨艺术进步的一个巨大空间,是一个提升艺术质量和艺术水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

  古兵:我们能到您整个办公层参观一下?

  张宏森:欢迎欢迎,我们的办公条件可能相对简陋一点。



  张宏森:这是我的办公室,欢迎进来看一下。

  古兵:可以吗?

  张宏森:我们这些椅子上留下了很多可以说海内外艺术家的身影,留下了他们的一些非常难忘的谈话和记忆。跟艺术家接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可以获得他们,我可以感受到他们那种蓬勃的热情。

  古兵:但是也是有一个问题,裁判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会有这种感觉吗?

  张宏森:这种感觉总书记用两个字就概括,第一要做到亲,就是我们要团结,凝聚、争取。第二要做到清,我们要坦荡、清白、真诚,我们不要在里边有个人的私利,没有什么。


  张宏森:你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一个接待室,这个接待室迎来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

  古兵:都在这进行沟通交流是吗?

  张宏森:我可以在这数出很多人来,比如说在这个屋的,我们接待过美国六大公司所有的高管,我们接待过像迈克尔·贝,像阿方索这样的一些很多很多著名的导演,米哈尔科夫等等。中国老中青的导演,可能好多好多都在这里面度过了很多的时光,我们有过很多的交谈。

  张宏森:这是我们的一个制片处,你看看,这里是。

  古兵:要领片头。

  张宏森:申请。

  古兵:终审。

  张宏森:我们这个处室就是电影局的制片处,没有电影工业许可证是严禁上映的,包括参赛、参展等等,所以说电影工业许可证是我们电影合法性的唯一凭证。

  古兵:这已经纳入到法律的保障体系。

  张宏森:对的。

  张宏森:他们这个处的任务非常重,重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去年梳理了5000多部故事影片的备案,他们在工作最繁忙的时候,电话每一分钟响一次。

  古兵:好,谢谢你们,你们继续工作,辛苦。

  古兵:如果说今天有时间,我想特别和您去一个普通的影院,我想听听他们对产业法的一些,促进法的一些感觉和一些交流的状况。

  张宏森:非常难得,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我也去听一下。



  古兵:平时你到电影院,最关注的是什么?

  张宏森:我首先关注整个的排场。我看国产电影和进口影片的排场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我最关注的一点,就是要到放映厅去看放映质量,它的亮度是否合适,它的给观众影响的声音是否按照我们的标准来进行,这一点对于一个购票的观众来说非常重要。他花了钱买了票的,一定要感受到符合标准的视听享受。

  古兵:你看现在的话,像这样的一个电影,就会有这样的关联,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这是3月1日以后,法律必须要加的一个提示吗?

  张宏森:这句话是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对于一些影片当中有不适合人们身体和心理适应的这样一些观影的元素,我们应该加以提示。它意味着就是我们保护未成年人观影的一个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古兵:但是很多媒体在解读的时候会有其他的一个概念进入,您知道吗?

  张宏森:他们,我看媒体上用了一些自创的词汇,什么手动分级,委婉分级等等,这是不准确的,这是对《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一种误读。

  古兵:不是这个概念吗?

  张宏森:不是这个概念。我们就是指面向观众的电影当中的部分情节和部分镜头,不适合未成年人,会造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或者身体承受能力的过度反应,因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观影的指导提示,这仅仅是一个观影的指导提示,不存在其他的歧异,也没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媒体可能。

  古兵:过度解读了。

  张宏森:有点过度解读。

热门评论
2174035815 40分钟前
难怪中国的电影发展不起来!!!
2035894384 1小时前
请问那些抗日神剧是什么通过审查的?
2592818631 1小时前
审查片前应该先审查广电总局吧。
全部评论
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17-03-11/doc-ifychavf2434885.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7-31 21:44
【案例】
抗日神剧惊现"包子雷":咬一口,扔一个,炸一个
http://news.163.com/17/0304/15/CEMPBO6I0001875P.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8-17 11:34
【案例】



编辑:付莎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9-21 13:28
【案例】
起底影视剧水军:豆瓣评论35元一条,微博、抖音“白菜价”
随着毕志飞告豆瓣网恶意“锁分”案的开庭,已经淡出大众视野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以下简称《逐梦演艺圈》)与豆瓣网的评分争端再次被提起。

尽管毕志飞一再强调“并非因为电影被恶意打低分要起诉,要起诉的是电影去年公映首日遭遇豆瓣平台异常评分,显示16个多小时所能打出的最低分2.0(等于0分)的问题”,但网友并不买账,对他的解释仍报以戏谑和讽刺,认为他还在为影片炒作。

作为国内影视剧口碑风向标的豆瓣,在这一役中,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但近些年随着“水军”的崛起,曾经被称为铜墙铁壁一样“刷不动分”的豆瓣,也在面临着公信力的考验。更甚者,是整个行业的影视剧评价体系在迎接着考验。

在笔者的调查中,当下市场上可以被用来衡量口碑、热度的平台——豆瓣、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平台、百度指数等等,水军公司都有报价:豆瓣高质量短评35元一条,14000包微博话题榜前十,300元左右就可以搞定抖音2000个赞+4万播放量+1300分享+400个评论……

资本主导的影视圈,口碑并不能当饭吃,数据好看最重要。这其中有无奈,也有甘愿堕落:“就跟买收视率一样,别人都做,我们不做就被沉下去了”,“豆瓣只有5、6分的剧,依旧有高点击率高收视高收益”,“只要有预算的剧,基本上都会‘维护数据’”,“到头来,就只能看谁的预算高,可以刷到最后”。

豆瓣也沦陷?高质量短评35元一条

在毕志飞起诉豆瓣网的案件中,两者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逐梦演艺圈》上映期间,豆瓣网是否有“锁分”行为。毕志飞通过两个现象断定豆瓣存在“锁分”行为:

其一,电影再烂,也不可能在上映后的16个小时内是“全一星”的评价,况且,肉眼可见,当时评论中也是有二星以上的评价,但网站却显示100%的一星;

其二,在怀疑豆瓣系统出现故障,紧急联系了豆瓣网客服的情况下,网站评分很快变成2.7分,十几分钟后,又显示暂无评分。在近期的案件庭审中,豆瓣网对此答辩:豆瓣网从未锁定涉案影片的评分,电影评分是动态变化的,也不存在锁定机制。

《逐梦演艺圈》豆瓣评分仅2.1,一星比率高达97.4%

案件并未当庭宣判,输赢却早已分明。众多网友把毕志飞的这次“维权”行为称之为“碰瓷”,因为在他们看来,片子质量确实不行,同期也没有其他竞争电影,豆瓣没理由黑《逐梦演艺圈》。也有网友认为:“电影的确很烂,但豆瓣评分系统也确实存在问题。

毕志飞起诉豆瓣恶意打低分

这种质疑在“水军”崛起的当下,并非孤例。一位资深影视剧宣传就透露,如今“水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平台,豆瓣亦未能幸免,它已经很难做到自我标榜的那么公正,所谓的“刷不动分”,可能只是钱不到位。

据了解,豆瓣高质量短评的价格是35元一条,但是短评的内容需要宣传公司提供,原因在于,做豆瓣口碑维护的客户,项目体量都比较大,需要好几千条内容,水军公司不了解剧不会写,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写水了容易影响账号质量。

基于这种有难度的数据,一般宣传公司都不会主动推荐客户去做,但如果同类型题材剧,同档期在不同的平台独播,且两部剧的品质、演员咖位都没有特别悬殊的差距,一方做了豆瓣口碑维护的话,基本上另一方也会做。

上述影视剧宣传爆料:“我之前做过一个老牌导演的剧,他更在乎评论质量,比如一旦有差评在首页上,他会要求让正面评论顶上去,把负面评论沉下来。”

对于业内“数据维护”的现象,该影视剧宣传无奈的表示:“就跟买收视率一样,别人都做,我们不做就被沉下去了,到头来就只能看谁的预算高,可以刷到最后。”

微信大号抖音“白菜价”,30元可刷1000个阅读量

相比豆瓣一条35元的价格,当下时兴、被影视剧宣传公司光顾最多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转发评论的价格可以称得上是“白菜价”了。

据了解,在“某宝”上花10元左右就可得到多种服务,如增100个粉、得10条留言评论,或买到100个赞,而30元就可以刷1000个阅读量。这个价格在微信公众号刚兴起,监管还不是那么严格时,更便宜,最低时14元就可买到1000个流量。相比廉价的成本,微信公众号的利润则非常可观。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般稍有名气的公众号头条都得上万元起,阅读量几千或几万不等,“我曾在一个阅读量仅几千的行业公众号上投放影视剧软文,头条价格4万。”

不同于单打独斗的公众号运营者,很多水军公司手握几十甚至上百个公众号,他们系统化运营,核心是走量而非走“质”,所以提供给客户的报价更便宜,也更“数据化”,如明码标价:公众号订阅量20万+以上,单条平均阅读量5万+,头条价格1.5万,以此类推,还有一些“投一增二”这样的“限时优惠”,如买大号广告位,送小号广告位等。但“便宜”的代价是,很多水军公司的公众号都是靠转载文章、刷量存活,真正的广告投放效果堪忧。

水军公司的操作已形成一套体系

跟微信公众号一样,微博也是影视剧宣传的重要阵地。同样的,作为大众媒介,微博水军价格也非常的“接地气”:高质量转发70元/千,还送60%的评论,平均下来一个转发才0.07元。

不过,想要造势,还得大号带节奏,所以水军公司都会配套推出各类套餐给客户,如5000元打包价就可以搞定60个娱乐大V或30个影视娱乐类蓝V,备注是“实时老号,微博搜索排名靠前、都可以上广场。”

对于吃瓜群众最关注的“微博实时热搜榜”“话题榜”,水军公司给出了:“微博实时热搜榜排名前三8万/小时,前五6万/小时”;“包上话题榜前十,早上6:30需6800元/小时,任意时段14000元/小时”的价格。此外,水军业务员还给出客户们“贴心提示”:做热搜之前建议打包娱乐大v套餐和蓝v套餐,提升上榜概率和排名,铺热度和填充内容 。可以说,服务很到位了。

微博曾处罚过一批热搜榜热门话题榜刷榜行为

怕笔者不信他的业务能力,水军公司的业务员还透露说:“目前长期合作的艺人有擅长唱古风类歌曲的某歌手、被称为“优质偶像”的某流行歌手、韩国归来的某流量小花、以及凭借耽美网剧火起来的某男演员……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也有很多,如有需要都可提供案例。”随后,前段时间热播的两个影视剧剧名,赫然出现在他“分享”的案例中。

除了豆瓣、微信公众号、微博这些主流媒介,一些近年新兴的泛娱乐媒介也没逃脱水军的魔爪。如当下最红的抖音,价格便宜的让人不敢相信,260元就可以得到2000点赞+4万播放量+1300分享+400评论,至于刷粉丝、刷赞、刷播放量、刷评论分享等,更是不在话下。

而它的商业价值利润空间也非常大,三百万粉丝量的大号,单条原创视频价格在10万元左右;最少十万粉丝量的账号,单条原创视频价格也要5000元左右。不同的是,其他媒介平台业务一般都被水军公司承包,而抖音短视频运营幕后成员大多是网红公司。

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平台上也存在大量水军

在抖音刚火起来的时候,电影在抖音上投广告的情况比较多,如今很多电视剧项目也开始试水,比如前段时间某流量小花主演的玄幻剧,就在抖音上做了大量的广告,内容包括主演配合做的宣传、艺人朋友帮忙做的口播广告,影视剧中的经典片段等。

抖音之外,像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号、网易新闻、新浪看点、大鱼号这样的新兴的泛娱乐平台“数据维护”也在水军公司的业务范围内。

据悉,他们同样是用“廉价的数据维护费”撬动“巨大的商业价值”,某业内人士透露,一般这些平台都是十几二十元就可刷到1万的流量,有些公司更便宜。而他们的商业价值,最高的单条发布费需6000元,最低也有1000元!

据悉,一些视频网站的数据也都是可“维护”的,如可以让一些影视剧片花、正片播放量“好看”一些。

豆瓣最难“啃”!数据维护价格跟平台管控力度挂钩

笔者在了解水军行情的同时,也发现存在于这个行业中的一些现象,其一:几乎所有平台“维护”数据的成本都是跟该平台的管控力度挂钩,管控严格了,刷数据就贵,反之则便宜。

如豆瓣,在笔者了解的几家水军公司中,他们一致表示:在所有可维护的平台中,豆瓣大概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豆瓣的“反刷分”机制十分厉害

其难度体现在:有效账号门槛高,比如,微博转发是什么账号都可以,都会算一次转发,但要影响豆瓣评分,需要是有效账号的评分。而有效账号的评判标准之一是——账号是活跃的,且不是新注册账号。

此外,据水军介绍,豆瓣评分每个月会再有一次评分审核,剔除一些水号的评分;评论内容需要尽量真实,不能让网友发觉评论太水;一旦有人恶意黑打一星的话,整体分数比较难往上拉,一个一星和一个五星,综合下来就是三星,而且由于豆瓣的审核机制,不能在短时间内全部评论五星,所以豆瓣涨分是比较难的事情。

所以它的造假成本就比较贵,单条高质量短评就得35元。当然,难归难,也不是没有刷分的可能,上述资深影视剧宣传员就戏谑的说:“主要看刷分的策略和预算。”

相比豆瓣的“难啃”,其他平台数据维护起来还算是容易,但有时候也会有波折,“去年有一阵新浪微博对话题榜管控比较严格,水军这边刷榜难度大了,价格会较之前贵。”

以“热搜”为关键字,可搜出近百个做热搜生意的QQ群

其二:平台受众不同,给影视剧宣传带来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在什么时候该维护什么平台的数据,在成熟的宣传员眼里,也是有分别和细致的工作安排的。“拍摄期会要求做好微博话题阅读量、讨论量、官微粉丝量、百度指数等数据的维护,个别客户会要求预告片在各视频平台的点击量好看。播出期就是豆瓣,及上述全部渠道的内容铺陈。”

其三:水军行业水分也不少,比如,一水军业务员一开始微博话题榜前十给的报价是48000元/小时,最后告诉实价14000元/小时,问及原因,对方透露:“第一种价格是给客户看的。”中间三万多的差价,令人震惊!

唯一令人欣慰的大概是,在“唯流量时代”,数据可以轻易造假,但知识仍然是昂贵和稀缺的。在笔者了解的几家水军公司中,他们大多都没有提供原创文章、高质量评论的能力,很多都需要投放广告的客户自己提供。在他们提供的报价单中,有些头条的发布费才1000元,单独撰稿就需要2000元。

数据造势资本获利,“唯流量时代”何时终结?

全方位的假数据,给影视行业带来火热的虚假繁荣,有一个问题却亟待解答:都在花钱刷数据,最终谁受益了?

对此问题,一位业内人士给出自己的看法:“个人感觉就是资本迅速进入影视行业,本就没有形成良性运作机制的国内影视市场,一下子就膨胀了。”而且在她看来,“对于资本来说,影视剧质量没有那么重要,他们在意的是造势,各种数据好看,从而影响他们的股价,他们不是靠卖剧挣钱。”

此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据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国内几大影视公司背后的投资入股方,大多都不是做影视行业的,而是做地产、游戏、旅游。吊诡的是,此前由吴镇宇、张孝全等主演的《东方华尔街》,其实对“投资人如何在影视行业空手套白狼”这一现象有非常写实的展现。

众所周知,假数据、假收视率、假流量无疑是行业毒瘤,但从项目立项到结束,全方位的数据“维护”形成了一个闭环,个别人很难将这个闭环打破,大多数人只能在“别人都刷,我不刷就会被沉下去”的恐慌中,也“被迫”同流合污。

爱奇艺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

好在,今年的行业改变不是一点两点。诸多如编剧汪海林、余飞这样的业内人都对近期的“通知”“自律”,以及爱奇艺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的“声明”表达了赞许之情。

他们表示,尽管爱奇艺或许不应该直接取消点击量的统计,而应该在有点击量这个指标的同时,还拿出其他更有导向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的评价指标,共同来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毕竟,点击量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如果它是真的,也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评价体系的污染饱受诟病的今天,能在这方面做出改变仍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事情,也让业内人足以有信心认为:离“唯流量时代”的终结,不远了。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ABgEwwHGdPEtqyt8pxkbsQ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11-7 17:13
【案例】




编辑:冉玲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11-18 11:41
【案例】

百年电影美学巅峰:10部影史上最美的电影
作者:淘梦摘编



电影诞生发展已经逾越一百多年,在此期间,新题材与创新的拍摄手法层出不穷,诞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经典。
但是对电影美学的探究可谓永无止境!下面这个短片评选出了电影史上最美的十部电影,并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电影在美学意义上的独到之处。
TOP 10
俄罗斯方舟 Russian Ark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2002年)
这部90分钟的影片,
只有一个镜头贯穿到底。
影片展现了冬宫的场景,
看似一个噱头但影片本身也很有说服力。
整部影片影调柔和,摄影讲究,
服装道具和人物都非常出色。
TOP 9
曼哈顿 Manhattan
导演/伍迪·艾伦
(1979年)
说到摈弃鲜丽的色彩,返璞归真,
相信没有哪一部电影能比
《曼哈顿》诠释的更为恰当了。
这是伍迪·艾伦献给纽约的一封情书,
宽荧幕加上黑白的强烈对比,
这就是他印象中的纽约,
画面精良堪称经典。
但伍迪·艾伦曾请求不要公映这部影片,
很显然,这应该是他最不喜欢的一部电影,
但对我们来说却是永恒经典。
TOP 8
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导演/奥逊·威尔斯
(1941年)
这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
对于任何电影都有启发意义,
深焦距的摄影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它的诞生颇具戏剧色彩,
导演奥逊·威尔斯自己也不知道在做什么,
他从观看经典影片学习了电影拍摄,
从看过的电影里综合了一切技巧
拍成了《公民凯恩》。
TOP 7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1968年)
接下来我们把视角转向太空!
这部影片中有着催眠迷幻效果的霓虹镜头,
其中每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2001太空漫游》呈现了巅峰的视觉效果,
片中画面构图保持着高度的对称,
让人眼前一亮。
TOP 6
同流者 Il Conformista
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
(1970年)
这部影片强烈谴责了法西斯主义,
用奇异的光影效果给角色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电影画面经过精心设计,
展现了一种残酷美学。
TOP 5
坠入 The Fall
导演/塔西姆·辛
(2006年)
这部奇幻电影的拍摄历时4年多,
在28个国家取景。
片中有些镜头就是为了炫耀,
有些黑白的慢动作真的很美,
随随便便半秒的镜头就美得无法形容。
TOP 4
英雄 Hero
导演/张艺谋
《英雄》呈现的视觉奇观,简单又笃诚。
它用三个视角讲述了一个故事,
每个视角的颜色都有所不同,
红—白蓝相间—沙漠色,
最后闪回阶段,只剩绿色,
可以说在追求极致视觉效果上的巅峰。
TOP 3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导演/大卫·里恩
(1962年)
这部影片使用70mm胶片,
场景显得宽阔无比。
(投黑马www.touheima.com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
壮阔的荒漠影像,
传达出一种灼热感。
TOP 2
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2011年)
这部电影充满了诗一样的景象,
生命是一种有序的混乱。
影片只采用自然光,
中间穿插着数字特效片段。
影片更多的是在表达心情而非叙事,
用了稀奇古怪的手法,
创造出一种超现实氛围。
TOP 1
轮回 Samsara
导演/罗恩·弗里克
(2012年)
《轮回》是实实在在的视觉奇观,
影片超过100个拍摄地,
5年辗转了25个国家。
巴洛克等不同的建筑风格,
纯视觉享受,
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愉悦。
影片引发人无数的联想,
堪称一个视觉启示录。

网址链接:http://www.sohu.com/a/208010327_100008823

编辑:臧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1-22 19:56
【案例】
依法依规规范税收秩序 促进影视行业健康发展
新华社北京122日电日前,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了解到,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有关通知要求,自201810月开展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工作以来,影视行业纳税人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截至2018年底,自查申报税款117.47亿元,已入库115.53亿元。目前自查自纠阶段已经结束,规范工作转入督促纠正阶段。
据了解,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严格依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确定自查自纠适用的具体政策,对明星工作室等混淆企业和个人应税收入的,由影视从业人员个人据实区分和调整,充分体现了纳税人自查自纠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同时,为使影视行业纳税人全面了解政策,相关部门在采取上门、电话或信函方式逐一告知的基础上,对重点影视企业和从业人员,采取点对点、面对面方式,贴近需求辅导税收政策;以便利纳税为目标,设置纳税服务专席接受咨询,开辟绿色通道热情服务;根据纳税人的意愿确定申报地点,便于纳税人办理自查缴税等事项,维护影视企业及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在广大影视行业纳税人的积极配合下,规范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部分影视行业纳税人表示,通过这次自查自纠,既体会到了严格执法的力度,又感受到了优化服务的温度,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法治教育,增强了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意识。他们表示,影视行业受关注度高,作为从业人员,今后在履行公民义务、维护社会公德方面理应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中国法学会财税法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表示,依法依规开展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工作,充分体现了纳税人的主体责任,对于解决行业突出问题,完善税收监管体系,促进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闫少非表示,规范税收秩序工作的开展,有效针对影视行业的突出问题,补齐了发展短板,化解了行业风险,教育了从业人员,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自查自纠结束后,根据纳税人的反映,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纳税人的自查自纠结果进行了反馈,让大多数影视工作者安心从业。在转入督促纠正阶段后,将有针对性地督促提醒自查自纠落实不到位并且税收风险较高的小部分纳税人。对经税务机关提醒后自我纠正的,可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工作,税收管理基础和秩序得到有效改善。希望广大影视从业人员自觉追求德艺双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依法纳税,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影视工作者。(完)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22news_9213773523519626208%22%7D
编辑:何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4-1 15:41
【案例】电视剧"春交会"显示创作风向 现实主义作品唱主角

      文章链接: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401/c40606-31005372.html
        
       3月26日至28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怀柔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年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简称“春交会”)在京举行。一直以来,“春交会”聚焦电视行业热点问题,集合电视行业顶级资源,被称为“电视剧市场的风向标、晴雨表”。据悉,此次大会共推介电视剧项目701部、网络剧83部,包括战争、谍战、古装、青春、情感、科幻等多种题材,这些作品为影视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贴近普通人的表达越来越丰富

  走进“春交会”现场,主会场正门对面广告位上的两张海报十分抢眼,分别是红白色调的《觉醒年代》和黄黑色调的《新世界》,这两部作品都属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在本届“春交会”上推介的重点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光辉历程。《新世界》以小人物为着眼点,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城的人们渴望建立“新秩序”并为之努力的故事。导演徐兵表示:“小人物感受大时代是该剧最大的亮点,小人物可能没有力量改变历史,但他们能够感受到历史改变时的力量。”

  “春交会”现场还开辟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展区,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营造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浓厚氛围,集中发布了34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精品推荐的主旋律剧目,多角度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风雨征程和沧桑巨变。

  相比较过去提笔不离重大事件、伟人事迹的“献礼”程式,今年的推荐剧目都不约而同地把力气花在写新意、寻传统之中。以小人物的故事切口,来映射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了推荐作品在故事创作上的“标配”。在山东师范大学讲师卞云璐看来:“要打破假大空的悬浮现状,最佳手段就是回归真实。”

  在推介剧目里,展现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影响下普通人家奋斗历程的《新一年又一年》,讲述90年代初北漂青年生活历程的《我爱北京天安门》,聚焦军人家庭的《我在天堂等你》,侧面描绘70年代到90年代家庭关系特点的《有你才有家》等作品皆是以普通人的视点来见证几十年间的城市变迁、社会发展。

  在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特聘研究员陈仕国看来:“电视剧创作既要书写时代壮丽风云,又要讲好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故事,要以小切口映射大时代、用小人物展现大情怀,通过关注个人成长或家庭变迁,用最朴素的情感折射时代洪流与社会百态。”

  现实题材作品数量仍在稳步上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春交会”上发布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9》中显示,2018年生产的国产剧类型中,现实题材占比最大,占全年产量的63.16%,而2018年在央视卫视播出的剧集中,都市情感、家庭伦理、生活职场等现实题材占比最重。尹鸿表示:“近三年来,现实题材稳步上升,随着重大历史节点的靠近,新的题材、新的方向倡导、政策等都要求电视剧创作者必须进行适应和调整,播放渠道和平台的变化同样也带来了电视剧题材上的调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现实主义作品的数量仍旧在稳步上升。”

  回顾2018年,电视剧产业进入发展关键期,讲述当下社会故事、贴近生活原貌的现实题材剧集成为创作主流。2019年,现实主义依然唱主角,大部分作品贴近现实生活、讲述身边故事,触摸真实情感,极具现实温度。其中包括《青春斗》《面朝大海》《最美的乡村》《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平凡的荣耀》《警务站故事》等。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就像是透视时代的一面镜子,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够海纳百川地描写生活、反映现实。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汉文分析:“现实生活是电视剧创作的源头活水,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中国电视剧的光荣传统。从推荐的作品上看,创作者都在自觉地继承这些传统,追寻时代精神,从火热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提炼主题,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

  积极向上的价值表达最受欢迎

  中国故事是由一个个中国人的故事汇聚而成的,只有更多选取有温情、有人情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受跨代际观众喜爱的《最美的青春》,就是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塞罕坝人”所传递出的“塞罕坝精神”,延续着历史的回响,创造着当下的启示。“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积极向上的价值表达最受欢迎。”尹鸿分析。

北京广电局局长杨烁在“春交会”开幕式上表示:“电视剧工作者应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总之,电视剧的创作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美好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从而展现出中国人民真实的精神风貌和向上的价值观,展现大时代下平凡人物的小美好。同时,电视剧工作者也应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勇于担当职责使命,用高境界、高气节奠定作品的高品格,用高情怀、高风尚提升作品的高品位,用高素养、高学识确保作品的高品质,铸牢守正之基,找准创新之源,开创时代之先,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侯凯峰)


编辑:吴悠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4-29 19:11
【案例】
公安部:侵犯春节档电影著作权系列案成功侦破
来源:央视网 2019年04月29日 17:11
原文链接:http://news.cctv.com/2019/04/29/ARTIMtxPYuuLo3YLWGzMIOfu190429.shtml
       央视网消息:公安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公安机关已经成功侦破春节档电影侵权盗版系列案件,查明并打掉8部春节档高清盗版影片的线下制作源头、线上传播网络、境内外勾连团伙,打掉“麻花影视”APP等一批侵权问题突出、权利人反映强烈的盗版网站和APP。影视导演、演员吴京、黄渤、沈腾和作家韩寒等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今年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上映后,出现了大规模盗版,不仅严重侵害了影视作品制作方、出品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行业提质升级发展。公安部组织部署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春节档盗版电影侵权盗版“2·15”系列专案侦办工作,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共侦破影视侵权盗版案件2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51人,打掉盗版影视网站361个、涉案APP 57个,查缴用于制作高清盗版影片的放映服务器7台、设备1.4万件,涉案金额2.3亿元。
  当天,公安部还公布了侵犯春节档电影著作权十大典型案件。他们分别是江苏扬州马某予等人侵犯著作权案、浙江“2·15”侵犯著作权案、河南方城“2·15”王某军侵犯著作权案、河南内乡“2·15”李某绪等人侵犯著作权案、北京“2·15”侵犯著作权案、上海“2·15”侵犯影视作品著作权案、江苏南京严某敏等人侵犯著作权案、湖北黄石“聚看影视大全”侵犯著作权案、广东中山“2·15”侵犯著作权案、江苏盐城“影视联盟”APP侵犯著作权案。
  公安部表示,下一步公安机关将会同版权、电影等行政监管部门健全行业监管,会同工信、网信等部门强化网络监管整治,共同加强综合治理,推进长效机制建设,遏制侵权盗版问题的滋生。 (央视记者 石云松 武兵)

编辑:董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5-22 14:01
【案例】贸易战波及演艺界 中国电视剧因“亲美”遭撤档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狮说新语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rZyysQJxTc1b1UUtlvPtA


(北京综合讯)中美贸易战蔓延至演艺界,因内容涉及美国生活,在美国取景,中国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开播前突被撤档。

综合湖南卫视旗下的芒果娱乐网、《星岛日报》等媒体报道,该电视剧由知名中国演员孙红雷主演,原本计划在周日(19日)于东方卫视、浙江卫视、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五大平台联合播放,但上周五(17日)却突然宣布撤档,由原定于6月播出《我的真朋友》顶上。

对于撤档原因,制片方与平台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理由,也没有说明何时复播。

根据网上公开的剧情,《带》剧情讲述由孙红雷饰演的父亲带着儿子去洛杉矶留学、生活的故事,绝大多数场景都在洛杉矶取景,因此被认定为有“亲美”倾向,并且“不合时宜”。

原计划播出该剧的东方卫视,今日和昨日午间也连续两天播放CCTV6刚播过的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和《奇袭》。
此外,另一部中国电视剧《我在北京等你》也疑似因为在纽约取景,而在中美贸易战火下蒙受附带损害,被迫进行大幅后期修改,延期播映。

根据公开资料,由中国当红男星李易峰主演的《我在北京等你》原名《在纽约》或《当我们爱在纽约》。有媒体指该剧早前因名字不过审,而被迫修改,终于获批可以安排上线时又遭遇贸易战重燃,现在被迫再度延期。

编辑:吴悠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6-9 18:42
【案例】




编辑:陈茗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6-16 20:24
【案例】
中国电影票房9年来首现负增长 人次同期减少约1亿

(原标题:中国电影票房9年来首现负增长,观影人次同期减少约1亿)


新京报讯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9年1月—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和观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为负,出现2011年来首次下降。2019年1-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累计249.41亿元,同比下降6.35%。

在观影人次方面, 2019年1月—5月观影人数仅为6.89亿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减少了约1亿人次。

在2019年1月—5月上映的影片中,除了《流浪地球》《复仇者联盟4》等热门电影拿到不错的票房外,其他电影表现均低于预期。票房达10亿以上的电影只有6部:《流浪地球》(46.5亿)、《复仇者联盟4》(42.2亿)《疯狂的外星人》(22亿)、《飞驰人生》(17.2亿)、《大黄蜂》(11.5亿)、《惊奇队长》(10.3亿)。

与此同时,国外票房也不景气。根据Box Office Mojo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美国票房同比下降12.6%,连续两年下滑,中美票房差距正在缩小。据普华永道预测显示,中国将在明年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电影票房收入将达到122.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19.3亿美元。

原文链接:https://news.163.com/19/0616/07/EHPB83GH0001899N.html


编辑:董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6-17 13:33
【案例】

翻拍剧审查要求

编辑:王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8-7 17:44
【案例

国家电影局: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台北金马影展

国家电影局消息,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年第56届台北金马影展。

来源:中国电影报
链接:https://news.163.com/19/0807/08/ELVBPA0U0001899O.html

编辑:晓晴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9-7 22:46
【案例】
广电总局拟出新规:影视剧不许“注水” 最多40集

原标题:广电总局拟出新规:影视剧不许“注水” 最多40集
去年12月,《长安十二时辰》因从60集大幅削减为26集,一度惊呆许多网友。当时导演曹盾向媒体表示,并非大幅度删减,而是分成了两次报审,第一次报审了26集,后面的内容仍然在后期制作中,言下之意《长安十二时辰》将会分季播出。
今年6月,该剧正式上线,共25集。但一个正常的排播,让网友反应这么大,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年大家已被“注水剧”弄得有些敏感。
昨日(9月6日)午间,一则#总局拟规定剧集不能超过40集#的话题瞬间引爆互联网。有消息称,针对目前国产剧“注水”严重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在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并向行业征求意见。广电总局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做出规定,上限为40集。这一规定目前仍在征求意见中。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随后从相关人士处,确认了这则消息的真实性。
“好剧40集不够,烂剧4集嫌多”、“真好,省的注水,配角加戏”、“支持,讨厌注水剧”……不少网友纷纷点赞支持。
不过你可能还想知道,饱受质疑的“注水剧”到底有多长?剧集越拍越长的变化从究竟何时开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限制电视剧集数,可能“挤干”谁的钱包?
国产剧自2015年进入“40集时代”
古装剧动辄七八十集,四五十集则是现代剧的“固定”集数。关于电视剧注水的吐槽更是由来已久。这些剧集,往往前期的剧情紧锣密鼓充满矛盾冲突,但进入中后期,无关紧要的内容频出。比较典型的,如此前《香蜜沉沉烬如霜》饱受争议的剧本注水事件,生生将47集的内容扩充到63集。
那么,剧集越拍越长的变化从究竟何时开始?由于电视剧开拍前需进行备案,因此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的定期公示中,便可管中窥豹。
以最新的《广电总局关于2019年7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为例,通知指出,2019年7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74部、3030集。由此计算可得,7月备案公示的剧目平均集数为40.95集,超过了未来可能设置的40集“上限”。
比如下面这部打算在明年10月拍摄完成的当代都市剧,集数就达到了50集。
图片来源:截自广电总局官网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进一步统计了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的公示数据后发现,国产剧普遍超过40集,主要集中于2015年后。
按照广电总局公布的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情况来看,2012年之前,筹拍的电视剧大多只有30集上下;2012年后,平均集数逐渐增加,直到2015年12月首次超过40集(为40.95集);2016年-2018年,平均集数超过40集的情况频繁发生,但从去年10月开始情况有所好转。
数据来源:广电总局官网
以上是拍摄制作期的集数情况,而如果按照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平均集数来看,2010年至2014年获批的剧目平均集数都未超过38集;2015年后获批剧目平均集数都超过40集,2018年获准发行的剧集平均集数达到42.5集,较2011年增长10.64集。
数据来源:广电总局官网
另一方面,广电总局每月还会公布一批电视剧集数的变更通知,有的变长有的变短,看似无序的变化背后,其实也能印证一些趋势。对影视剧而言,集数的增减可能会改变整个剧的叙述方式。
根据变更通报,2019年7月总共有26部电视剧集数进行了调整。少的只调整一两集,多的甚至从35集调整至48集。去年12月,《八月未央》甚至从80集调整至60集,经历了几十集的削减。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的26部中有15部都对集数进行了一定缩减。
图片来源:截自广电总局官网
面对电视剧、网络剧存在有“高原”缺“高峰”、原创能力不足,故事情节“注水”的问题,相关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本次通知要求剧集“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
制片方:市场早已做出反应
为什么剧要越拍越长?这都是钱“惹的祸”吗?
“我觉得电视剧越来越长,(除了钱)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现在很多剧是根据网文改编的IP剧,而网文的体量很大,不像传统的影视改编,自然会出现集数变长。”一位电视剧行业的资深人士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直言,对于长篇小说,30万字就算体量大了,但现在的网文动则几百万字,更新时间也会长达数年之久。此外,周播剧场也是促使电视剧越拍越长的一个原因,“随着周播剧时间的拉长,会对电视剧引发的话题进行发酵,集数过短是不利于周播的,所以拉长集数能更好地适应周播的需求。”
此次总局征求意见限制集数,还意味着对产业链上游的制作公司提出更高要求:之前依靠超长集数“薄利多销”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必须做出精品,才能在集数变少的时候保证总价不受影响。不过,这似乎并未让影视制作公司慌了阵脚。
“从限制集数本身来讲,市场早就在政策之前已经做出了反应,各家影视公司并不会有什么意外。”多位业内人士均向记者表示,限制集数早就是市场行为了。“去年底,平台对剧集的要求就是40集了。”因此,相应的剧集价格、广告等,不少公司早就根据剧集集数的变化进行了调配。
减少集数,不仅对电视剧未造成太大影响,亦不会波及到网络剧。“对我们来说没影响,因为网络定制剧一般在24集~30集之间,更短的则为12集。”一位网剧制作公司的负责人笑道。
业内人士:以后剧集立项前,
必须提供全剧剧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限制剧集集数外,相关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其认为“征求意见”中最有价值的亮点是,为了避免电视剧、网络剧仓促开机,杜绝利用题材跑马占地,要求“制作机构需向有关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承诺已完成剧本创作,才能申报拍摄制作备案公示。”
“就是说,在剧集项目拿到立项许可证、获得批准前,必须提供全剧的剧本。”上述人士进一步向记者解释道,重大题材必须提供,一般题材要做承诺,必须有全剧的剧本。
通过多番了解,记者获悉,现在有不少电视剧只有3~5集剧本就开拍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甚至有的剧只有一个大纲就开始拍摄了。”一位电视剧行业的从业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不少中小型剧集制作公司,其实创作力量较为薄弱,靠着七拼八凑,或是运气好,比如手上握着好IP,用IP来忽悠人。如果此次征求意见真的出台了,那么这对于整顿剧集质量大有帮助。能够让‘编剧为王’,回归到以内容为核心的创作中,而不是简单的被资本挟持、一切为了资本服务。”
因此,“提供全剧剧本”将让全体影视公司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这将更好地净化市场、回归理性。同时,还能真正的让头部内容公司更上一层楼。”一位电视剧行业龙头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头部内容公司有实力让剧集在前期筹备时,就把剧本打磨好。“这不仅是对创作的保护,还能提高编剧地位,提升他们的话语权,避免演员在拍戏过程中,随意改剧本。进而也让制作公司有更多的话语权。”
不过在这过程中,编剧费用将会大幅增加。“现在头部编剧,一般稿酬在40万~50万元一集,一部40集的剧本,稿酬将达到1600万~2000万元。”上述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这对很多中小公司而言,将形成巨大压力,可能支付不起前期剧本研发的费用。“所以,制作公司将面临大浪淘沙、去粗取精,同时也会对公司的运营形成一定压力。”
原文链接:http://www.sohu.com/a/339354616_ ... =index_chan08news_6


编辑:董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0-7-7 10:49
【案例】





编辑:邱亚婷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0-11-15 21:03
【案例】


点此链接观看视频:
https://m.youku.com/video/id_XNDk0MDE2NDM4OA==.html?callapp=1&ctid=16be3949de72c4ed&refer=pgy_operation.wulin.tl_00003189_1000_mymaia_19060400
编辑:马皖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0-11-17 12:49
【案例】

《雷霆战将》发长文回应

在得到网友“一致差评”,以及《人民日报》的点名批评之后,湖南卫视第一时间作出调整,将备受争议的热播剧集《雷霆战将》下架,并官宣定档另一部新剧《最好的时代》。

16日下午,《雷霆战将》官方微博发布图文,对网上热议的一些情况,如关于剧中在抗战初期出现国民政府战地救护队女队员的裙装问题、年轻演员不适合出演八路军将领、剧中国军爱国师长郭勋魁在战场抽雪茄、喝咖啡的形象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来源: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链接:https://www.sohu.com/a/432305140_260616?spm=smpc.news-home.top-news5.1.1605571830031TQI1p0G&_f=index_chan08news_15

编辑:李佳怿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1-14 20:56
【案例】
孩子坠楼《熊出没》得负责?这判决把我看傻了
朋友们
比比昨天看个新闻
8岁的小杜和6岁的小小丁
玩耍时,小杜不小心坠楼身亡
8岁正是小朋友活泼可爱的时候
结果却发生了这样的不幸......
在比比为小杜感到惋惜时
却看到新闻的这部分
再一看评论区直接炸了
比比立马翻出了法院的判决书
一探究竟
素材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原来小杜之所以会往窗外爬
是在模仿《熊出没》的情节
最后导致意外的发生
因此小杜的家长把小小丁的父母
以及《熊出没》的制作公司
一齐告上了法庭
法院审理后觉得,这场意外
《熊出没》得负责任啊!
翻译一下就是
因为《熊出没》有攀岩的情节
所以小朋友模仿之后出事了
动画公司就有责任
比比看完,直接吓死了
要知道我文章里那么多表情包
一个看着比一个危险啊!
请小朋友们看到这里高抬贵手
别模仿这个表情包用头去打洞
除了牵强的因果关系
下面这个说动画公司负责的理由
也让比比惊了
啊我懂了!
小朋友看的东西得有警示语
那《熊出没》的警示语
是不是
跟“图片仅供参考”一样小?
《熊出没》的观众虽说是儿童
但认个字,是起码的吧?
难道小孩都不认字?那咋办啊
《熊出没》下次搞个大喇叭
逐个小学喊话
敲锣打挨家挨户上门宣传
朋友们~熊出没是动画片
大家可千万别当真别模仿啊
这警示作用不知道够不够?
哦等等,万一还有听不懂话的...
其实,有一个更好的办法
或许,要不,有没有可能
家长们自己也上点心呢???
提醒一下自己家小朋友
别TM动画片里播啥都当真!!
这么一来省时又省力,夺好啊
对啊,这么说,小杜的家长
当时咋没提醒他们呢?
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但这位母亲,精神残疾带俩娃
这我感觉干啥都不安全啊?
别说看《熊出没》了
厨房煤气灶菜刀,厕所抽水马桶
头顶电风扇,脚下插线板
哪个不是夺命的大杀器啊?
那为啥就告《熊出没》呢?
奥,是因为小朋友自己说
是模仿《熊出没》的
所以就让熊大熊二出来赔偿了
Em...也不能小朋友说啥就是啥吧
那小朋友要说看的是《今日说法》
然后把家里的煤气罐点了
是不是还得让张绍刚和撒贝宁
出来接受一下法律的制裁?
再说了,好多家长也长点心吧
把孩子往手机电视前面一扔
自己就都不管了
最后孩子学坏了、受伤了
全推到人家做动画片的人身上
你爹妈长手长脚是干啥的呢?
这样的判决,是不是
变相鼓励爸妈推卸责任呢?
大家还真别觉得这是个案
前几年有小朋友模仿
《喜羊羊》中烤羊肉串的剧情
把小伙伴们给点火烤了
结果俩孩子被严重烧伤
最后《喜羊羊》的制作公司
也被法院判责了
这判决,比比越想越可怕
如果以后全按这个标准划分责任
那国产动画,起码倒退一个世纪
首先《黑猫警长》就不敢乱放了
警长竟然对着一只
手无缚鸡之力的小老鼠采用开枪
并且还打掉了人家的耳朵!
残忍至极!
如此血腥暴力,不人道!
《黑猫警长》就应该
被钉在动画史的耻辱柱上
发烂!发臭!
整顿国内动画的同时
咱也不能忘了肃清外国糟粕
像《猫和老鼠》里面
不仅有纵火的场面
还有虐待动物的画面
甚至还有用大胯锯腿的情节!!
这小朋友看了,可不会变成
纵火犯、虐待狂、阿鲁巴狂魔?
这起码是个十八禁的水平
还有比比前两天写过的《奥特曼》
每集都要用暴力解决问题
什么狗屁相信光的力量!
这就是在教小朋友强词夺理!
以后打架找事,借口张口就来
奥特曼简直恶贯满盈!
应该全宇宙通报批评!
当然了,比比也不是一个
没有感情的喷射机
比比提出了问题
自然也想了点小办法
帮这些动画改邪归正
首先,
咱可以借鉴幼稚优质的动画
都是咋让一些家长喜闻乐见的嘛
就像《熊出没》
不要动不动攀岩爬窗、踩树皮当滑板
你学学人家《小猪佩奇》啊
每天踩踩水坑、滚滚泥地
不也乐呵乐呵?
熊大熊二转型成阿巴阿巴小熊
每天吃饭睡觉踩水坑说阿巴
小朋友也模仿小熊们
按时吃饭睡觉,这还有教育意义!
但是借鉴吧得把握尺度
毕竟弄成抄袭就得在微博道歉了!
为了避嫌,比比还有第二招——
改编
不是说《黑猫警长》里面
警匪交战,场面血腥么
那咱们换个平和点的方式
我看这个太极打的就挺好嘛
黑猫警长和一只耳互打太极
修身养性不说
就算打着人了,也不会受伤
小朋友们模仿了还能舒筋活骨
从祖国的小树苗
一举成长为祖国的参天大树
不过吧,这改编也有丶小问题
有些动画的经典情节
比如哪吒挥剑自刎,这要怎么改编?
总不能改成哪吒对着陈塘关百姓
大声朗读手写道歉信吧
所以针对以上改编bug
比比还有个终极大杀器——
打码
比比之前对打码艺术可没少研究
这次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比如说这个哪吒自刎的情节
又是挥剑又是流血太哈宁了
比比这就给轻轻码上!
是不是顿感压抑一扫而光!
只有心灵肮脏的人才会杠这是剑
比比就觉得这是把小提琴
中西方文化友好交融怎么了?
你有意见?
有的时候码打的艺术
还能开发小朋友的想象力
这么一来一往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不得起飞
长大后人均艺术带师
有了借鉴、改编、打码这三板斧
就可以针对每部动画的特点
对着砍就好了
肃清98%的国产动画不是梦!
可就在比比沾沾自喜
终于成功的
让中国动画产业倒退100年时
比比又发现了新的风暴——
竞技体育!
咱可不敢给小朋友们看跳水比赛啊
动不动就来个十米跳台
万一真有小朋友模仿
从十米高的楼,头朝下跳
下面也不是泳池
而是硬邦邦的水泥地
这后果比比想都不敢想
还有比赛中
有的撞击姚明都顶不住
小朋友要是学大姚打篮球被撞了
不小心折了胳膊断了腿
这谁负责?告姚明去么?
综合以上考量,比比觉得
除了国产动漫不能看之外
小朋友还得跟体育频道说掰掰了
没了体育,咱还能看综艺选秀啊
唱歌、跳舞也挺快乐
但比比寻思着
万一小朋友跳舞崴了脚咋办?
不行不行,那看看小品段子呢?
我看赵本山也得担责任
万一小朋友被忽悠瘸了可咋整?
看来电视节目快被污染殆尽了
要不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可是读书好像也不行
《西游记》有妖魔鬼怪、魑魅魍魉
《水浒传》《三国演义》
动不动打打杀杀
曹贼还动不动看上人家老婆
《红楼梦》里更别说啦
那些羞羞的情节,啊呀~
要不
拿个铁皮桶把小朋友装起来吧
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小朋友
一定是最纯洁,最健全的
祖国未来的栋梁鸭!


作者:梓泉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BAsH15ErvUdwNRMA9gHWA
编辑:邱亚婷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1-19 19:23
【案例】


编辑:贾梦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5-14 13:23
【案例】
浙江广电局:浙产电视剧播出前核查演员片酬
  国家广电总局官网3月13日消息,浙江广电局多举措推动电视剧片酬管理,其中提到,要加强日常监管,建立“一剧一承诺”制度,对已备案公示剧目,组织制作方主要负责人学习规定并作出书面承诺。此外,浙产电视剧在播出前,均提醒播出机构对演员片酬作进一步核查,确保片酬合法合规。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 https://www.sohu.com/a/466284593 ... =index_chan08news_3
编辑:何晓琴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5-27 16:34
【案例】

冯小刚已向华谊兄弟支付1.68亿元现金补偿

  5月25日消息,华谊兄弟昨日发布关于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度业绩承诺补偿完成的公告。公告称,根据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及老股东冯小刚和陆国强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若老股东在业绩承诺期内未能完成某个年度的“业绩目标”,则老股东同意于该年度的审计报告出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现金的方式(或目标公司认可的其他方式)补足目标公司未完成的该年度业绩目标之差额部分。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约定,2020年度承诺的业绩目标为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17,490.06万元。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的项目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延迟,未能完成业绩目标,按照业绩目标与实现的业绩差额,应补偿金额为16,804.29万元。截至本公告日,老股东已根据协议约定,以现金的方式按期支付完成业绩补偿。


来源:腾讯网
链接:冯小刚已向华谊兄弟支付1.68亿元现金补偿_腾讯新闻 (qq.com)

编辑:古凤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6-21 22:23
【案例】
编辑:李佳怿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7-10 21:41
【案例】

国家广电总局:坚决支持依法查处"阴阳合同、天价片酬" 等问题

新京报快讯 据国家广电总局官网消息,国家广电总局今天表示,已责成北京市广电局对电视剧《倩女幽魂》制作机构涉嫌违反制作成本配置比例有关规定启动调查,同时要求北京市广电局、上海市广电局等配合税务部门对有关公司和郑爽签订阴阳合同、拆分收入获取天价片酬、偷逃税等涉嫌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如有违法违规情况将严肃处理。
国家广电总局表示,将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电视剧行业管理。

来源:新京报
链接:https://www.sohu.com/a/463806941_114988?spm=smpc.news-home.top-news2.1.16197425119296euJGnS&_f=index_chan08news_0


编辑:王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9-29 19:40
【案例】

再见啦,奥特曼

前不久才在讨论游戏《巫师之昆特牌》“特供”图画的事件中,讨论过文艺作用对于人的影响,作品监管的问题,没想不到一个月,我们就要再次谈论这个话题,因为家长对孩子们殷切的关怀和期待,《奥特曼》等许多动画片被全网下架,这本身的对错完全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如同那篇文章所探讨一样,我们都知道这种“精神以形补形”的方式是荒唐的,因而这种直接的“封禁”完全无法取得效果,只会徒增别的伤害。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这个如此明了的对错,总是对我们如此明了吗?想想你也许支持过的“直接禁止”,其关于民族大义,关于环境动物保护,关于性别、种族、平权,也关于社会公正。

“直接禁止”是互联网言论的一种巨大诱惑,面对所有关心的话题,都有这样的“直接禁止”的提议,似乎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关心的困境。

当面对动画片被封禁的荒唐,我们今天不再专注于“文化审查”问题,而是来看看“禁止”这个问题,因为跳出动画片,我们还有对诸多人事物的“封禁”需要。或者说,一种“恶”是不是可以禁止的,让我们来对“恶”做一种发生学的探索。

01.恶的发生

下架动画片的逻辑中,一种最简单直观的原因,就是这些动画片中有太多的“暴力”,而小孩看太多“暴力”就会模仿“暴力”。在这样的视野中,“暴力”好像是一种兴趣,拥有对“暴力”兴趣的人就会作出出暴力的举动。

这种反思实在是太简单太初级了,仿佛人就长着一个“暴力器官”,而观看暴力,就是对这个暴力器官的刺激和增长。按照这种逻辑,除此之外,我们还长着个“阴暗器官”,长着个“抑郁器官”?

看看历史吧,最可怖的暴力是如何发生的?是因为对“暴力”的兴趣吗?还是因为对“荣誉”的兴趣?对“权力”的兴趣?对“崇高”的兴趣?对“纯粹”的兴趣?对“认同”的兴趣?

暴力在社会中,显然不是一个“兴趣”,而仅仅作为一种“工具”。
人们总为了崇高而杀戮和施行暴力,而非为了追求“邪恶”。这是一个重要的视角,让我们可以跳出简单的“恶生恶”,“善生善”的初级反思,认为对恶的理解和遏制,就是控制和剪除“恶动机”与“恶倾向”。我们将恶行理解为来自“恶人”的“蓄意恶念”,这实在是缘木求鱼。

人是如何变得阴暗而无望的呢?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无望”的思想吗?还是如尼采所说,是“多变而夺目的光辉”照瞎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进入一种“壮年的自我主义”之中,从而变得犬儒,在犬儒中无望呢?
这几乎接近一种基础的“心理学陈词滥调”,就是并非是境况本身让人失望,而是过高的期望让人失望。

我们在这里已经接触到两种发生的机制,也让我们看到真正恶行产生的背景,在第一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暴力的趣味”从来不会是一种最显著的趣味,不管是动画片中的简单暴力,还是被电影工业所包装的暴力美学,对于培养出在实际生活中对实际暴力的“兴趣”,其实都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真正令人迷醉的是“正确”,即在某种理论和视野下,可以取得一个绝对“正确”的位置,因而对应地产生一种绝对的“恶”,面对这种绝对“恶”,一切手段都是必要而合理的,这时“暴力”作为一种工具才浮现出来。
这种“真理性”的位置才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真正诱惑,而从这个位置所产生的暴力,是所谓描绘暴力趣味的作品所远远不及的。

在第二个情况下,我们会发现“阴暗”并非来自想象中的“深渊”,而是过于强烈光芒投下的阴影。
是对于成功、人生意义、社会贡献、集体价值等概念的单向度的阐释和构造,而将整体社会塑造为不可能成功,不可能获得人生意义,不可能积极实现社会贡献,难以维持自我的情况,才让人真正的绝望。与之相比,阴暗的文艺题材本身,或是一两句话语,实在无法真正让人阴暗。

这便是我们在之前多篇文章中都提到的视角转换,即世界上当然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是真正的“恶人”,而诸多恶行都是在“光辉”的背景下产生;而阴暗与抑郁也并非人追求阴暗抑郁,或产生对阴暗抑郁的偏执,相反是对于光辉生活的单向度构想中,生活的可能性才在其中快速坍塌。
此前我们讨论说,今天的人感觉“虚无”、感觉“人间不值”,恐怕和太宰治没什么关系,这是一种现代生活形式内含的价值缺失。

原因我们今天将进一步讨论,现在并非存在一种弥散性而无处不在的“虚无”,在朋友圈、微博,甚至在更主要的叙事中,我们有的是山呼海啸的“宏大价值”,有的是层出不穷的“榜样人物”,有的是黑白分明的善恶审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还会“虚无”,还会“人间不值”呢?我们便能知道,出问题的不是对阴暗和暴力的描述本身。

02.知白守黑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中文环境对这句话的理解偏向为人要韬光养晦,但我认为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这句话有着更好的认识。

他在《论真理的本质》初稿中写过:

“自由是(出自存在者本身的)去蔽着的让存在;它将自身揭示为真理的本质。现在它将自身显示为:此作为真理本质的自由在其本身中就是向神秘(Geheimnis)的补充性的开启。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老子)(Derseine Helle kennt, sich in sein Dunkel hüllt――Lao-tse)”。

这话当然晦涩,简单说说我的理解。这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理论的巨大转向,可以关联陈嘉映老师的文集《走出唯一真理观》给予理解,即自由就在于对于显然“真理”的怀疑,这种怀疑当然不是“逻辑的”,或者所谓“证伪性”的,因为真理既然作为真理,就是其本身看上去“无懈可击”。

凡我们自己依据身份出发,或依据我们既有的偏见,所愿意相信的那些水晶般清澈的世界观和理解,我们自己都陷于一种真理的诱惑中,在这个位置上,我们既没有动机,也没有任何资源去怀疑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

这就是真正“暴力”的来源处,连我们自己都会忍不住希望通过“直接禁止”或“严厉处罚”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视域中的恶,并对其恶的位置不由分说,这是一种真正恐怖的来源。
在这里,“另外的可能”只能是神秘的,是信念的,即除了我们自己的理解外,是否还存在一种别的理解,让“我”发现自己是错误的,而“我”所憎恨的人,或“我”认为绝对荒唐错误的人才是正确的呢?这个时候不得而知,因而将处于一种“神秘(Geheimnis)”的“补充性开启”。


这并不要求你立即放弃自己现有的判断,但需一直尽力维持着别的可能的存在和探索。

这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不管看上去多么伟大而辉煌的东西,多么紧要而迫切的东西,多么绝对真理性的存在,这是我们已知的,在这里被称为“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或存在一种其他的正确,虽然看上去与现有的截然相反,但依然是正确或合理的,这就是其“黑”的部分。

守住这个“黑”,对于什么可以封禁,我们将有完全不同的标准和看法。

03.听到“保护”,先理解“伤害”

当我们存在一种价值导向,不管是一种平权,一种生活风尚,还是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多种方式实现。其一当然是将我们认为“恶”的东西予以封禁或惩罚,这自然不必说。

其二是不就“恶”进行探讨,而专注于“善”,之前我们探讨过一种“善上智慧,恶上天真”的观念,今天我们也不想单纯说任何“封禁”有多么坏,多么愚蠢下流,而是专注于不封禁后还能如何的探讨。

可以简单理解为,存在一种价值导向,既可以专注于建立规则,形成奖惩,也可以专注于建立伦理,专注于教化。

当然还存在着一种方式,就是专注于环境的改变,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本身也不是什么难理解的道理。请记住这三个手段,封禁、教化、改变环境,它们当然并不互斥,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当然可以三管齐下,不过我们要理解它们的区别。

首先就是“封禁”的问题,所有“封禁”都大多行“保护”之名,如动画片的封禁就是本着对儿童的保护。但封禁本身的代价呢?世界上有免费的封禁吗?或许没有,拿动画片封禁举例,网络平台流量的损失,版权持有方利益的损失,观众观看的乐趣和收益,在“封禁”之下都是直接的代价。

天下没有免费的“封禁”,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观念。

在这个基础上,当然不会主张一切封禁都不合理。对于整个社会,当然存在实际的,显性的伤害,如用工的显性性别歧视,如劳动制度对于劳动者合同权益或合理权利的显性侵害。

甚至小到你在街头看到一个人正在殴打另一个人,从理论的合理性上,这种殴打可能合理吗?当然可能,也许被殴打者犯下天大的过错。但即便如此,你上去拉开劝架,事后都不会有人认为你犯下了某种过错,虽然你可能阻止了一个人非常合理的复仇。

面对这种直接的伤害,诉求对具体加害者(而非进一步推知的抽象群体)行为可能的“封禁”,当然是合理的。

然后我们就遇到动画片封禁的逻辑,在这里,动画片观看与“暴力”、“阴暗”的关系,则不是一种实际的显性伤害,而是某种“推断”,某种理论的可能,甚至是家长“揣测”的简单集合。这与互联网上许许多多被主张封禁的东西一样,都仅仅存在一种“推断”的伤害——“也许会有伤害吧”,“应该会导致不良影响吧”。

通过理论作为中介,通过证据链条作为中介,通过猜忌作为中介,被发明的“伤害”。在这里,封禁就成为一种不可接受的方式,而应该采取“教化”。原因简单到,“封禁”不可以选择,而“教化”可以选择不听。因而封禁是高代价而伤害自由的,而教化是低代价而不危及自由的。

在之前的文章我们就多次提到,形如“言论自由”这样的自由权,甚至在讨论即使言论发生“显性伤害”的时候,是否依然拥有自由(例如辱骂)。就更遑论现在仅仅在“推断可能伤害”的情况下,是否应该侵犯这种自由了。

当然,对于接受“唯一真理观”的人,“推断的伤害”当然完全等价于“必将发生的伤害”,因为在他们脑海中仅有这一种可能,因此“显性伤害”与“推断伤害”的分野,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么清晰。
其三,也是在封禁动画片中产生的一个理由,即孩童会模仿动画片中的内容,如小孩间的暴力,或动画片中人物在冰面玩耍,也会导致孩童去冰面玩耍。不知道是不是在没有动画片之前,孩子就相敬如宾,对父母的限制言听计从、从来不会做危险行为。

还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年岁的缘故,孩童总是对“风险”缺乏谨慎,因而需要抚养者更多照看?


仅用冰面玩耍这一件简单的小事举例,如某市有一片河面,冰层并不牢靠,为了没有孩童在冰面玩耍罹难。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封禁带有冰面玩耍情节的动画片,还是在这个地方对河面进行更好的进入管理呢?

这就是我们说的“改变环境”,很多事情的发生压根就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个管理和环境的问题。

虽然我们都恨“一刀切”,但仅仅在我们不那么关心的事情上。实际在我们真正在意的事情上,我们总是呼唤“一刀切”。当我们真诚面对自己,意识到对“一刀切”的渴望,存在于我们广泛的情感和真理认识中。
而这对其他人是巨大伤害。今天,我们探讨三种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仅仅在面对显性伤害的时候,“封禁”才是一种可能的策略。而在其他地方“封禁”本身带来的伤害,总是被忽视,我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保护”,什么别的也容不下。

尾声.
最终还是要回到“诱惑”上来,崇高的诱惑,荣誉的诱惑,伟大的诱惑,悲剧的诱惑,魅力的诱惑。就是这些诱惑让我们的眼睛直勾勾的,什么别的都容不下。

在这种诱惑的视野下,暴力变得平常,残酷变得必要,封禁变得合理而迫切。

所以我想改“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为“取法乎上,求乎其中”,这里也暗合着“知白守黑”的道理。抵制诱惑,就是抵制对任何事情可以彻头彻尾地达成终极目标的奢望。
所谓求乎其中,就是知道任何处境改善,最后都必将走向一个妥协和中道的位置,这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而是这个“中”才是最好的位置。

只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才可以抵御魅力,抵御听到自己“顺耳之言”时候的飘飘然,甚至言听计从;抵御宏大叙事,抵御单一符号和理论带来的世界清晰性。我们不需要纯白的理解,也从不追求纯白世界的降临,不仅如此,还需要警惕,它可能带来比“黑”还更严重的危险。

小到几部动画片的封禁,大到更加巨大的雄伟叙事,以至历史的线索和理解,都建立对“纯白世界”的渴求上,在理论中完全消灭一切晦暗,“直求其上”的努力,而这样的努力在历史中一次次被证明适得其反。我们从动画片的封禁上看到了荒唐,就更要看到在我们自己身上这种类似的荒唐。

我们要明白真正广泛的恶行,从来不来自于我们想象中的“黑暗”,反而都是纯白世界巨大辉煌投下的暗影,这些暗影顶着光亮前行,恶才如光芒一样四射蔓延。这是我们要一起克服的诱惑。

最后,我们文章绝对不是说“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的”。世界是“知白守黑”的,是对于“白”的认识,与“黑”的补充性的结合,它们最后并不会融合为灰色。

一个谨慎的人,一个克服了“纯白诱惑”的人,不是一个相对主义的人,更不是一个唯唯诺诺、踟蹰不前者,他只是找到了更坚实的方向。

来源:看理想(作者:李厚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qzaL0iRB-ej3Un0R5vFMg

编辑:蒋可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10-5 00:03
案例
国庆葛优躺不知道看啥?25部关于新闻业的电影,随你挑
到今天,已经有不少新闻业相关的电影。有的影片与那些真实记者日常并不确切对应,而许多影片完美地捕捉到身为媒体人的共通体验。
本文选出25部关于新闻的优秀电影,这其中有奥斯卡爆款,也有被暂时忽略的冷门佳作,一起来看看!
简介:名为William Miller的少年骗得滚石杂志的信任,使其相信他是一位资深摇滚作家。在传奇音乐作家Lester Bangs给他建议之后,他跟着一支名为Stillwater的乐队和名为Penny的同伴上路了——他的职业生涯也由此诞生。这部影片基本上根据导演兼剧作Cameron Crowe的经历改编。
2.《视差》 The Parallax View (1974

简介:执导《总统班底》两年后,艾伦·J·帕库拉制作了这部有关一位记者的悬疑片,由沃伦·比蒂主演,他所饰演的人物在影片中调查一个专门进行政治刺杀案件的秘密组织。不知何故,这部电影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流行。
3.《对话尼克松》 Frost/Nixon (2008)

《对话尼克松》剧照,图中人物为饰演记者David Frost MichaelSheen
简介:这部电影回顾了水门事件后,英国记者大卫·弗罗斯特对当时已声名狼藉的前总统尼克松的采访。电影中,弗罗斯特和尼克松的最后一次访谈可以说是新闻采访的大师课。
4.《杀死信使》Kill the Messenger (2014)

《杀死信使》海报
简介: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新闻记者盖瑞·韦布揭露中情局参与可卡因贩运。当谈到新闻业相关的伟大电影时,这一部常常被忽略。
电影中,记者韦布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所认定的职业,是将真相公之于众,揭露事实,无论事实美丽与否;就让这些事实的公布引起人们视角的改变——如何看待他们自身和自身的立场。说起来有些可耻,但这确实是我唯一想做的事”。
5.《十二宫》Zodiac (2007)

《十二宫》电影剧照
简介:没人能比记者Robert Graysmith更了解旧金山“十二宫”连环杀手案件。在这部大卫·芬奇指导的电影中,RobertGraysmith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Robert曾是一位漫画家,也是一位花了13年写了两本书的真正的犯罪小说作家(这13年里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6.《战火下》Under Fire (1983)

《战火下》电影海报
简介:影片背景为20世纪70年代晚期尼加拉瓜革命的最后几天,是由1979ABC记者Bill Stewart和他的翻译的谋杀案改编而来。电影堪称全明星阵容,尼克·诺特、艾德·哈里斯和吉恩·哈克曼参演。
7.《萨尔瓦多》Salvador (1986)


《萨尔瓦多》电影海报
简介:这部电影中的主演詹姆斯·伍兹、詹姆斯·贝鲁什和导演奥利弗·斯通在当时都十分流行。他们聚集在这一部比想象中还要好看的电影里,共同创作了一个酗酒吸毒的摄影记者的故事。詹姆斯·伍兹在片中饰演这位记者,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
8.《女友礼拜五》His Girl Friday (1940)



9《逃离巴格达》电影剧照
简介:这部为HBO制作的电影,呈现了CNN历史上的关键时刻:1991CNN对于海湾战争的报道,展示了24小时新闻网的力量。主演迈克尔·基顿(顺便一提,他在本清单的3部电影都有出演)在片中饰演CNN新闻制片人Robert Wiener时的表现非常出色。
10. 《国家要案》State of Play (2009)


《国家要案》电影剧照
简介:罗素·克劳在片中饰演一位调查议员情人离奇死亡案件的记者,上图即为克劳饰演的调查记者和他的同事德拉(瑞秋·麦克亚当斯出演)。本片卡司非常豪华:罗素·克劳、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海伦·米伦、罗宾·怀特。
11.《烽火赤焰万里情》Reds (1981)

图中为主演杰克·尼科尔森、黛安·基顿与沃伦·比蒂
简介:这部堪称20世纪80年代最好的电影之一,是关于美国记者John Reed和他对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一手观察,及由此而来的作品《震动世界的十天》。电影由沃伦·比蒂执导、编剧和主演,同时由黛安·基顿出演,她凭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12.《华盛顿邮报》The Post (2017)


《华盛顿邮报》剧照,图为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
简介:虽然这部电影在“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同类题材中只表现出了略微优于平均的水准,但其中的一些场景还是十分动人:比如最高法院宣判时的片段。
13.《危险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1982)

《危险年代》剧照
简介:这其实是一部爱情片,但是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Sukarno)被推翻期间,且主演梅尔·吉布森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名记者,他与西格妮·韦弗饰演的角色邂逅并相爱。电影中真正亮眼的是琳达·亨特,她在片中饰演一位男性记者,并凭此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14.《晚安,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2005)

《晚安,好运》剧照,图为大卫·斯特雷泽恩和雷·怀斯
简介:这部由乔治·克鲁尼导演并担任编剧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爱德华·默罗如何把参议员麦卡锡扳倒的故事。在记者仍和采取欺凌和欺骗行为、以及推动分裂国家的议程的政客展开斗争的当今,这部电影依然能引起共鸣。
15.《惊曝内幕》The Insider (1999)

《惊曝内幕》剧照
简介:这是一部关于烟草行业举报人Jeffery Wigand的“60分钟”节目的虚构影片,卡司同样豪华:阿尔·帕西诺、罗素·克劳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16.《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


《公民凯恩》剧照
简介:如果从电影制作角度来说,这部《公民凯恩》是这一清单中最伟大的电影,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电影据说是基于传媒巨头赫斯特的生平改编,在此清单仅排名第10是因为电影中与新闻业直接相关的元素不算太多。
17.《杀戮战场》Killing Fields (1984)

《杀戮战场》剧照
简介:电影背景中的红色高棉大屠杀使得这部电影观感上不会太顺畅,但其中《纽约时报》记者Sydney Schanberg和当地人Dith Pran的深厚友谊又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不得不看的佳作。
18.《中国综合症》The China Syndrome (1979)

多少有些吊诡的是,在这部有关核电站事故的电影上映后12天,宾夕法尼亚州中部即发生了一起核事故。依然要说电影卡司堪称现象级:简·方达、杰克·莱蒙、迈克尔·道格拉斯和威尔福德·布里姆雷出演了这部电影。
19.《媒体先锋》The Paper (1994)

图为主演迈克尔·基顿和林恩·瑟格本
简介:这可能是清单中最被低估的一部电影。当它上映时,出于刻板印象,大多数记者对这部片子嗤之以鼻。但随后你意识到,陈词滥调之所以能够成为陈词滥调,是因为它们是真实的。记者对这部片子的观感可能是又恨又爱,而现在,在媒体人中这应该是最受欢迎的电影了。
20.《欲盖弥彰》Shattered Glass (2003)

《欲盖弥彰》主演海登·克里斯滕森
简介:主演海登·克里斯滕森和彼得·萨斯加德在这部堪称完美的电影中的表现也十分完美。这部电影讲述了杂志《新共和》的Stephen Glass如何通过编造自己的大部分作品,来成为新闻界流行的年轻作家之一。
21.《并无恶意》Absence of Malice (1981)
《并无恶意》主演保罗·纽曼
简介:这部电影有着最具新闻色彩的片名——来自对诽谤诉讼辩护的法律定义(“实质恶意”原则)。其中主演表现可圈可点,保罗·纽曼状态奇佳,威尔福德·布利姆雷也主导了高潮场景之一,莎莉·菲尔德饰演热切的年轻记者十分出彩,以及梅林达·狄龙在附近的草坪上捡起报纸,不让别人发现关于自己流产的报道的那一幕太让人心碎了。
22. 《电视台风云》Network (1976)



《电视台风云》中饰演主播霍华德的彼得·芬奇
简介:这部电视新闻相关的黑色幽默电影已经上映40多年,在当今仍有着可供解读的丰富的文本意涵。认真讲,影片中主播霍华德的《我如地狱疯狂(Im as mad as hell)》的演讲依然适用于当今的电视节目——其中的愤怒与极化盖过了新闻报道内容。
23.《聚焦》Spotlight (2015)

《聚焦》影片主演
简介:影片剧情所基于的《波士顿环球报》对天主教会性侵案的调查,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总统班底》”。影片展示了新闻人在兢兢业业进行着客观且枯燥的传统调查性报道产出的日常。像《总统班底》一样,这部电影对年轻记者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性的象征。
24.《收播新闻》Broadcast News (1987)
简介:这部荒诞的讽刺电影可能比你意识到的更接近真实的电视网。霍利·亨特扮演的角色,Jane,原型基本上就是CBS新闻新任总裁Susan Zirinsky——迄今荧幕上最富有的角色之一。同时,威廉·赫特饰演的有颜无脑的主播和艾伯特·布鲁克斯饰演的聪明但木讷的记者也非常出彩。
25.《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

《总统班底》剧照,图为主演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德福
简介:清单排名第一的《总统班底》,是至今拍摄的新闻业相关的最好的电影,由《华盛顿邮报》记者、水门事件揭发人Carl BernsteinBob Woodward的自传改编而来。影片中的调查过程极为扣人心弦(即使你早就知道了结局),这部影片也成为了很多新闻人入行的触发点。
这些影片中,有对于新闻理想荣光的不懈追逐,也有用讽喻手法呈现的行业当中的荒诞,不妨从中选择几部,在电影中了解新闻业,找到作为从业者的共鸣。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r0LL9ET8jIeb1aickKZjQ
编辑:马皖雪

电影24.jpg (53.61 KB, 下载次数: 43)

电影24.jpg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11-17 09:35
【案例】

我平时也少看电视,都是娃儿妈在看。今天晃了一下,娃儿妈正在看重庆卫视的电视剧"三叉戟"。总觉得这个戟字有问题,他写成了左車右戈。我又查字典,查不到这个字。居然是电视剧的题名,应该是错的,左边应是上十下早,他都写成了車。
你认为昵,酌断一下。



来源:网友
编辑:马皖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12-6 00:52
【案例】

《小兵张嘎》主演竟然是个恶魔!

图片这位老人,估计没几人认得出来,他就是著名的红色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饰演者安吉斯。

安吉斯,内蒙人,他的父母都是从延安出来的老革命。1962年,崔嵬筹拍《小兵张嘎》时,于蓝(《烈火中永生》中江姐饰演者)向崔嵬推荐了安吉斯,从此诞生了一部影响几代人的经典影片《小兵张嘎》。

但安吉斯只拍了这么一部电影,就没在影圈接着发展,原因是他进入中学后,正赶上文革,在父母的支持下,安吉斯成了学校红卫兵头头,砸毁了教室,打残了老师,亲率内蒙一批红卫兵北上首都闹革命。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内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在安吉斯的指挥下,当年参加《小兵张嘎》的演职人员全部被揪斗,演支队长的于绍康被打掉满口门牙,演罗金宝的张莹被打的吐血昏迷,演卫生员的袁其励被拨光了头发,导演也是他的恩师崔嵬被安吉斯扒光衣服,用皮带狠抽,昔日的嘎子变成一个十足的恶魔。

据罗金宝扮演者张莹的爱人李慧颖介绍,"文革"爆发后,张莹受到很大的冲击,不仅被批斗,还被关进了北影厂的牛棚,在牛棚里不许吃好的,只许吃窝头咸菜。当时扮演嘎子的安吉斯有十三、四岁了,他从内蒙串联到北影,对崔嵬、张莹这些《小兵张嘎》中的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还动了手……1969年6月,受到迫害的张莹因病去世。

文革结束后,安吉斯分别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但劣迹使两所学院都将他拒之门外。安吉斯驻足北京,实在没脸面再去求当年《小兵张嘎》剧组活着的那些老师,灰溜溜的返回内蒙贻老终生。

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李慧颖说,嘎子的确是批斗过张莹,但其实我不太愿意提他名字的,因为他各方面都不错,我以及剧组中其他人这么多年都没说过这件事,就是不希望对他有什么影响。张莹当年确实非常伤心,因为他对嘎子非常好,嘎子的游泳还是张莹教会的呢。不过那个年代,大人都有很多疯狂的行为,何况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呀?我理解他,没有任何责怪他的意思,也希望大家理解他,都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当时有名的演员,哪有没挨过批斗的呀,越有名的演员被斗得越狠,各地的红小兵都来斗,后来北影也害怕了,怕出人命。其实当年许多斗人的和挨斗的,后来有机会把当年的那段过结说开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谈谈。我想这件事对他而言,也是不愿意回首的一段过往,我也希望他能放下这个包袱,找时间跟大家聚聚。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晚年的安告斯拒绝任何电影界活动邀请和记者采访,内心的忏悔和自责使他觉得无颜再出现在观众面前,故从此消失无踪…

据在电影《小兵张嘎》中扮演的嘎子奶奶的李健回忆:"拍摄《小兵张嘎》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我是到了剧组才见到嘎子的,他确实很嘎,因为在内蒙生活,性格很直,骑马打枪什么都会。导演非常照顾他,他住在剧组所在的学校,我们都住在老乡家。因为我演他奶奶,不拍戏的时候,有时候他也跟我一起玩。拍完戏,嘎子就回内蒙了。1964年,《小兵张嘎》在北京首映,嘎子来到北京,带着他爸爸的相机,那在当时可是贵重的东西,我见到他,还是像剧中的奶奶一样批评他说:赶紧把相机送回家,丢了多可惜。听说后来他把相机挂在墙上,真的被人拿走了。从那次后,我们基本没见过面。他其实原本也想过做演员,听说他后来也去过几个剧组试过镜,但都没演上角色。"



来源:南风茶馆
链接:《小兵张嘎》主演竟然是个恶魔! (qq.com)

编辑:古凤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12-9 15:21

【案例】


广电总局谈历史题材:不能用个人臆想取代历史定论


11月3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举办“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对历史剧创作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提出三点意见:一、要牢牢树立大历史观,把握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大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领正确的创作方向;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历史语境中观照现实,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三、要在创作理念上因时而变、勇于创新,在拍摄制作上精益求精、匠心独具,争取打造出一批扛鼎之作。

朱咏雷表示,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现象纷繁复杂,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信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作出选择,做到“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对历史资料进行选择、组合和再现,正确地表现历史,艺术地再现历史。要从整体上、从联系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引导观众认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关于民族、文化、国家统一等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问题,不能用个人的猜测臆想和尚无定论的学术解读,取代历史定论、社会公论。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上,要牢牢把握历史大趋势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总体进程,避免只对历史钩沉进行个人化、猎奇化、边缘化的发掘,或是仅仅出于地方、部门的立场,拔高美化或贬损某人、某事,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创作方向。”

历史剧创作不能只将目光锁定在帝王将相,始终围绕着皇权这一轴心闪转腾挪,将历史剧的空间越做越小,甚至陷入到死胡同之中。历史剧创作要努力发掘更加丰富的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和生活视角,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新颖的艺术手法体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实践推动作用。“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要有旧时王谢堂前的风云际会,更要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烟火”。

朱咏雷指出,历史剧的创新是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绝不意味着抛弃本来、随波逐流。现在确实有个别创作者缺乏对唯物史观、大历史观的准确认知和正确把握,一些作品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虚构失度,创作理念依旧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和后宫生活,忽视对人民群众形象的塑造、对历史主流趋势的把握,还有少数作品将历史空间作为缺乏艺术水准和艺术逻辑的万能借口和遮羞布,甚至是滋生糟粕的温床,存在庸俗化、媚俗化、架空悬浮的倾向,这些都是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摒弃的。

他强调,推动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健康发展和创作繁荣,是广电总局当前和“十四五”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对于重点历史剧目,广电总局将全过程服务指导,全流程质量管理,全行业配置资源,集结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进行创作拍摄。


来源:环球网

链接:https://www.sohu.com/a/505792900 ... =index_chan08news_3



编辑:王奕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