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陈力丹教授,
从网上得知您向我索取能够证明刘菊花硕士学位论文抄袭的证据。在众多网友的帮助下,经过将近一周的努力,我终于可以向您提交这份证据了。附件有三,第一个是我对您《希望亦明先生拿出具体证据说明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一文的答复;第二是您要求的“一一对照”材料;第三是我根据这些材料中的一个例子写的一篇短文。
您如果对我的答复还有问题,可以直接来信,也可以在您的博客上发表文章,公开质疑。我将在三天后公布上述三个附件。
谢谢。
亦明(实名:葛莘)
郭国松 ![]() :4月18日,人大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发表博客文章,首度就网友举报 @方舟子 的妻子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的问题正式表态。今天他又说:“根据看到的对照材料,虽然刘在不少地方注明了出处,但颇为含糊,而且就现在的重复率看,估计超限了,得算抄袭。”陈已经将举报材料转给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 今天 18:43 来自新浪微博 |
寻正:咱对方家人与方家狗的污粪招数一点都不意外,咱就喜欢欺付方舟子老婆,怎么着?难道一个泼皮上街把世人都得罪遍,他的老婆就得到免罪金牌?不管做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都不可以管?谁管就是欺付妇人?本人在打假,不明白么?你们这些缺德弱智。 //@王智桦:![]() @寻正:[url=http://t.cn/hd8nbz]http://t.cn/hd8nbz[/url] 方舟子妻刘菊花硕士论文全靠剽窃成文,经网友努力,全文鉴定完毕,材料已送交其答辩委员会主席陈力丹教授。陈力丹教授已将材料转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主任,完成了正式举报刘菊花硕士论文剽窃程序。社科院如何处理如此恶劣剽窃事件,大家拟目以待。 |
方舟子 可爱的两个轮子“金丽”与“直言了”与白字、柯华等都是很有才华的人,可惜啊,我估摸很可能都站错队了,呵呵呵
20:媒介工业建构了一个二元的产品市场(dualproductmarket),即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并且这两个市场会彼此影响。其第一市场是媒介产品市场;第二市场是广告市场。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二元市场几乎是媒介经济独一无二的特征(抄12)。32广播电视为例,广播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是,受众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交换广播电视节目,媒介则把受众的时间卖给广告客户;而时间支出是一项稀少的资源,媒介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满足从受众到广告客户乃至于全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便成为其最大限度赢利的市场起点和动力(抄13)。
20:国际传媒巨头之成为巨头,正在于他们把传媒视为由利润驱动的企业。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数量和种类的媒体正在合并到越来越少的几个大企业手中(抄14)。“公司文化已经与新闻文化真正交锋。”33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主流电视台在这十几年间被卖来卖去的历史。198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6.28亿美元购买了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母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下属新闻部自然也被囊括其中。而通用公司是一个以巨大开支制造军火,却非经营新闻而出名的巨大的公司实体。1994年,美国广播公司(ABC)被大都会通讯公司(CCC)合并。大都会通讯公司倒是一直从事传播业,传播是它们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产品,然而一年后,迪斯尼公司(Disney)以19亿美元吞并了大都会通讯公司,ABC新闻部又易了主人。1995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被西屋电气公司以5.4亿美元处理价收购,CBS随之更名为鹏尼传播公司(J.C.Penny)。如此,昔日两大核巨头———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公司,控制着美国当今主流传播业的半壁江山。它们以前靠军火牟利,现在又靠新闻赚钱。做军火与做新闻虽有天壤之别,但从追逐利润的目标来看,不仅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抄15)。
20:过去人们都把新闻部看成一个不赚钱然而却有名望的部门,报纸以及一些广播电视公司过去常常以让广告和新闻径渭分明而骄傲,而现在传媒巨头已经不再容忍这一情况,企业的董事会也许仅把新闻当作另一个“营利中心”,应该对公司的赢利“底线,以及股票价格有所贡献(抄16),”成堆的新闻大多根据商业新闻“烹饪手册”制作而成,目的就是使消费者踊跃购买。“34当然非营利性和宣传性组织在美国媒体中会有重要的声音,但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如城区大报、新闻性周刊以及广播和有线电视网———大都是为营利而经营的(抄17)。传媒巨头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因特网向公众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抄18)。
20—P21:在商业化操作模式下,大众传播的主要目标常常是把信息作为借口,把文化、信仰或价值观的某种表达作为装饰,其目的缩减为紧紧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受众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而对受众的影响力指数又可以成为与广告客户讨价还价的筹码。关注的事实往往比关注的质量更要紧,为人所知这一事实,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内容更重要,它是驰名的唯一必要条件。大众传播媒介在生产中的大量努力都意在通过引人注目、唤起情感、激起兴趣来赢得和保持注意力的方法上。信息的实质常常服从于展示方法,服从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增值。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逻辑(抄19)。
21:既然最终决定传媒巨头赢利的是受众的眼球,那么媚俗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媒体的主流。还是以国际传媒巨头云集的美国为例,对受众眼球的曲意逢迎使面向收视率、广告收入和销售指标并追求大众效应的低水准的伪文化、伪新闻、伪信息泛滥成灾。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经成为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人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售,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不相同,最大共通点在哪里呢?传媒巨头的选择是:娱乐。
21—P22: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十多年来,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受收视率的驱动,追求感官刺激的图片新闻和煽情题材取代了政治、国际事件,判断新闻重要性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关于华府、议会、听政会的报道有很多,可现在几乎听不到任何关于华盛顿特区的新闻。新闻顾问们认为政治乏味,不会带来较高收视率。因此对政治和选举的报道就如同赛马之类的体育赛事一样潦草简单。国内政治如此,国际事件也一样得不到电视的青睐,原因同上———枯燥乏味。安迪娄尼(AndyRooney)曾在《60分钟》节目中批评新闻现在不务正业,对国际事务的忽略,确实正中要害。“(引用)35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这股潮流不仅在通俗性报刊和广电节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渐扩大、蔓延至往日以权威、严肃著称的主流媒体之势(抄21)。
22:我们看到新闻图片在晚间新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编辑们对图片的偏爱使得他们的决定具有倾向性,即使一篇纯新闻报道比一篇图片新闻更重要,编辑们仍然采用图片新闻。有时,即使无实质性内容,精彩图片也会制造出新闻故事。电视不会重视那些视觉上不甚刺激的内容,如果报道中无图片,那么它肯定不会出现在晚间新闻的显著位置上,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新闻不喜欢报道经济之类题材的原因(抄22)。取悦观众被放在首位,利润重于社会责任感。新闻不再是新闻,而成为市场取向、无思想深度的炒作(抄23)。
22:娱乐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界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24)这种趋势使新闻读起来更具有戏剧性,从而要求记者在新闻的陈述上与写作上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仅仅是个报道员(抄25)。新闻从业者不再是冷静的观察者,而是成了“新闻商品”的制造者和策划者(抄26)。(整段文字没有标注,其中,“抄26”原文照抄《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第一节第三段)|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