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广播理论与实务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0 00:27
标题: 广播理论与实务案例集锦
【案例】
芦径:回覆
@宋晓阳:共识!播新闻的岗位没那么多,有那么几位能轻轻松松地干好,就行啦。其他人就别苦哈哈地练了——不如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 //
@宋晓阳:播得顺需要练,播得有思考没法练。播得能唬人需要练,播得有情商没法练。播得不出错需要练,播得有内涵没法练。——拙见
10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 | 收藏 |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2 22:32
【案例】广播宣传战
美女阿静 于 2011-7-11 21:48:5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最近,韩国在军事分界线非军事区内正在架设高音喇叭,重新开始对朝宣传战。朝鲜抗议这是明显挑衅行为,要求韩方立即停止在军事分界线沿线实施宣传战,否则朝方将摧毁相关设施。
而韩方则称,如果朝鲜敢向喇叭开火,韩国会将金正日的照片贴到喇叭上,然后将击碎的照片用传单空投到朝鲜。
朝鲜为什么如此害怕韩国的高音喇叭?因为这些高音喇叭会将朝鲜整日里欺骗人民的谎言戳穿,让真相首先从38线这里让朝鲜人民知道!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2 22:36
不过,目前韩国架设的48个高音喇叭组成的阵列已经开播了一段时间,音量之大,在夜深人静时可以传送24公里,喇叭播出的内容包括韩国与朝鲜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对比,还播放新闻和音乐,但到目前朝鲜还没有把这些大喇叭击毁!
针对韩国的宣传战,朝鲜进行积极反制。朝鲜劳动党加大了对金正日“主体思想”的宣传力度,称“主体思想”是指引朝鲜人民前进的唯一正确思想。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7607890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3 11:05
【案例】
中国广播现状与前瞻:频率有限 未形成全国市场
2011年07月12日14:41 《传媒》杂志
《传媒》杂志封面:中国广播现状与前瞻
中国广播:现状与前瞻
文/周小普 吴盼盼
近年来,广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同时由于全国性交易市场的不完善、体制遗留问题等因素,使得广播的发展也呈现出各种问题。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以及传媒格局的改变,中国广播应该积极进取,增加供应数量、丰富节目内容、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克服各种缺陷,完善广播的经营方式,做强、做大。
广播发展的现状
作为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广播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低谷期,但近来依托经济发展及其对新媒体的借势等,日渐呈现出强势发展势头,取得了喜人成绩。
1.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制作与播出时长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统计信息,2009年,全国广播电台播出节目时长达1227万小时,比2008年增加64万小时,同比增长5.5%;同时,2009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672万小时,比2008年增加23万小时,同比增长3.5%。
2.广告收入逐年增加,连年盈利增幅稳步上升
同时,全国广播广告收入额也处于稳步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50.58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81.46亿元,增幅为37.9%。这一成绩是令人惊喜的。2009年的全国广播广告收入较2008年增加了9.23亿元,同比增长了12.78%,增长速度高于2007和2008两年。2010年全国广播广告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34%(如图1)。
3.接收工具日渐丰富,移动终端发展势头强劲
广播与互联网及电信网的结合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不少电台开始将网络用户和移动用户作为新的听众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竞争。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搜索引擎(81.9%),网络音乐(79.2%),网络新闻(77.2%)。广播媒体的音频内容在新闻尤其是在音乐领域先天就具有优势地位。据福瑞斯特研究中心(Forrester Research)报告,2009年我国数字网络广播数量达1300万个。“网络化广播”日益引起商家、传统媒体和网民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各广播电台紧贴网民需求,2011年5月又借助新浪微博这一火爆平台开设微电台,现已有中国国际台2个频道,以及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0个频道上线。这些频道在与互联网相连的电脑、iPod、智能手机等终端上均可收听。
同时,有研究表明:使用智能手机3G、2G(GPRS)可在全国收听到578套世界各地的实时广播节目,且音质优美、音量平稳、播放流畅,完全不受地域限制。截至2010年9月15日,扣除国外和境外广播节目,我国内地的四级广播机构现在共有404套广播节目在手机网上实时播出。其中,中央台12套,直辖市47套,省、自治区345套。
中国目前有手机用户8.89亿,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伴随性媒体。目前,美国青少年媒介消费行为中的20%(127分钟)是通过移动设备完成的。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智能手机在近几年内的普及,手机广播的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大大拓展。
广播发展的问题
广播发展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其中的问题也极为突出。要针对问题症结进行深入思考,寻求新的发展策略。
1.频率数量有限,尚未形成全国收听大市场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信息,截至2010年7月,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34个。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天共有13938个广播电台播出节目,其中4779个中波电台、9159个调频电台(含6279个商业台,2880个教育台);泰国目前有超过2000家广播电台。我们的电台总数只有泰国的约十分之一,美国的约五十分之一,但是我国的人口却是泰国的200多倍,美国的4倍多,频率数量之匮乏可见一斑。
同时,我国的广播媒体还都为区域传播,尚未形成全国大市场。2009年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1%,中央广播节目覆盖率94.42%,无线广播综合覆盖率92.99%。从中央台节目覆盖率这一现实覆盖和无线覆盖率的两数之差中可知,只有少量的非无线(地面)覆盖。由于广播的无线发射覆盖范围较小,一般半径仅100多公里,这也就是说,中国广播是真正的区域媒体,除去官方要求的各地无线转播的中央台之外,别的电台都没有外地落地方式。进一步可知,每家每户实际可以接收的广播电台频率看,只有少数几个全国的和十几个地方频率,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地区,频率数量就更少了。
另外,从全国收听份额来看,连续两年地方台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2010年广播市场为中央电台、省级电台和市县级电台所瓜分,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0.2%、33.3%、56.5%。市县级电台占全国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为54.9%,2010年比2009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而中央台与省级电台的市场份额则略有下跌。具体如温州地区,其本地电台的市场份额达81.8%,浙江台占9.4%,中央台6.9%,其他电台1.9%,可见当地台的影响力。但这也从更深层次反映出我国广播市场的条块化分隔状况,地方台只能局限于当地,满足于省、地、县域化生存,不可能做大、做强,从而缺乏全国性、多样化的品牌电台及节目。
2.广告收入总量小,经营模式单一化
诚然,在全国媒体市场总收入构成中,广播媒体的市场盈利总量在增加,但是市场份额却在各媒体中排最后,且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全国媒体产业市场总量为2665亿元,其中电视的市场份额为32.36%,报纸25.96%,广告公司23.64%,期刊8.92%,互联网6.40%,而广播只有2.72%;2009年全国媒体产业市场总量约为5000亿,其中广播仅占总量的1.5%。而在美国,广播广告一直都占媒体市场总收入的10%至12%的份额,相当可观。
同时,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信息来看,我国广播电视的收入中以广告为主(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广告收入一直是在小幅下降,而其他收入在增加。绝大多数电台缺乏多样的经济支撑点,除了广告收入和财政拨款之外,没有其他收入。其实,广播节目自身本应该成为广播收入的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全国市场尚未形成,各台之间的节目售卖不成气候。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横向经营活动又由于体制的束缚而搞不活。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无疑会加大广播经营的风险。
3.广播媒体的接触率低,收听时间呈下降趋势
近30年来,广播的受众接触率呈持续下滑的态势。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组织的国内首次受众调查显示(样本为北京地区的受众),广播听众在人群中的比例最高,达到96.9%,高于报纸(92.3%)、电视(81.1%);其中,35%的人主要通过听广播获得新闻。199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全国性受众调查显示,在媒体接触率上电视为98.6%、广播75.9%、报纸71.9%、杂志62.9%。新世纪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广播媒体的接触率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诸多媒体中位于最后,仅有34.18%,相较1982年广播接触率下降了64.7%,比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要低很多。而在美国12岁以上的人中,有95%以上的人每天都会收听广播,平均每人收听广播在120分钟以上。
广播除了接触率低于其他媒体之外,公信力评价也偏低。在2009年举行的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到“如果同一条新闻在不同媒介上的说法不一时,您最相信哪种媒介”,回答相信电视的受众人数最多,占了近七成;而相信广播的只有1.4%,甚至远远低于网络(见图2)。公信力与受众的媒体选择一般情况下是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会影响其媒体接触的选择。
而同样令人揪心的是,现今我国广播听众人均日收听时长仅为美国的约1/10。有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广播听众日均收听时长为10.4分钟,2009年为10.6分钟,同比下降5.36%和1.89%。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人均收听广播节目的时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见图3),相较于2005年,2010年我国广播人均日收听时长下降了78.8%。这着实是一个值得广播人反思的状况。
如何从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中吸引受众,是摆在每一位广播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4.广播节目投入少,节目交易不畅
一些电台的某些节目常常呈现出“口水+麦克风”的粗放型模式。主持人对着麦克风说上几十分钟、个把小时,一档节目就完成了,缺乏认真的策划、调研、组织。这样虽能填补播出时间、且降低了节目成本,但投入不足、粗制滥造却使广播节目缺乏能量、活力,状况堪忧,那些本应火在广播的读报、谈话、健康节目却在广播里难觅“身影”。
有数据调查显示:广播节目的自制量是电视的3倍还多,交换、购买比例却不及电视的1/3。
自制量大,一方面说明了广播人的辛劳及生产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影射了大量低成本运作存在,使得广播节目难出精品,最终实际上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当前,我国广播节目交易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既没有多样化的交易平台,又缺少内容丰富、优质的交易节目,价格体制也不健全,更重要的是市场化观念还不强。
广播发展的前瞻思考
1.突破旧思维,实现体制创新是广播发展的前提
当前,我国的广播是与行政层级同构的建台格局,电台都是一级一台,只能增设该台的频率,而不能在同一层级增加台数,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广播台的总数,使得同一层级市场无竞争可言,一些电台坐吃体制内优势,固步自封、缺乏活力与动力。这种层级分开、条块分割的格局也严重阻碍了广播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繁荣的全国大市场;另一方面利益主体过多,也会加剧层级和地区之间的矛盾。
此外,各层、各地台基本是依一个套路设置频率,都设有如新闻台、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音乐台等,虽名为专业台,其实都是相关的综合台,功能简单重复,很少个性区隔。所以同处一个大区的台,只有少数具备了差异化运营的意识,大多则很难在功能上产生差异互补。以武汉地区为例,现有中央、省、市级广播频率17套,其中称“交通广播”的有3家,称“新闻广播”的有3家,称“音乐广播”的有3家。专业电台功能设置的同质化也使得电台频率效用大大缩水。然而,在美国,面对其3亿多人口的是近14000个各类电台,广播节目的专业细分可以用“锁定”二字来针对听众群。例如在音乐台的基础上细分为摇滚乐台,在摇滚台的基础上再细分为披头士音乐台等。
因此,要改变广播面貌、开创发展新格局,就要突破旧的思维,实现体制创新。不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频率数量有限的困扰。
2.完善市场机制是广播发展突围的关键
广播的市场化至今依旧处于迟滞状态,尽管从最初的制播分离,到后来的产业化战略已经议论多年。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发展力。广播媒体应该早日立足市场、整合资源,纵横双向开拓盈利渠道。只有完善市场机制,才能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促进广播产业经营新格局的到来。
从横向来看,音像出版、演艺业等都是广播实现多种经营的可能选择。2010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小喇叭”动画形象全球大征集,还陆续推出动画作品,正式进军动漫产业,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对于广播而言,无论是节目制作市场、播出市场还是交易市场,只有将市场做大,才可能分得更大的“蛋糕”,而其基础则有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有改变的决心、魄力和能力,不变是没有前途的。
3.加大投入,提升节目质量是广播发展的法宝
如何提升广告收入与市场份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好内容。广播遵循的也是“二次售卖”的经济原理,而广播节目的售卖则处于这一售卖流程的第一环,也是最核心的一环。只有节目内容好了,广告才好卖,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的一些媒介往往本末倒置,认为提升广告收入就是要多拉客户、多请赞助。其实不然,节目不好,受众不多,广告主怎能投放广告?
做好节目就要舍得投入,增强节目的质量意识,杜绝粗制滥造。加大投入可以直接用于节目策划、制作,也可以用以购买优质的国内外节目。在这个技术易得的时代,好的内容才是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4.依靠科技走融合之路是广播发展的重点
当前,广播与网络、手机媒体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开拓新的声音传播领域成为新的发展机遇。要知道广播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集成媒体——即用一个终端可以同时接驳多个信息源,电视是第二个,网络目前的集成度最高,获胜的可能也最大。所以在新技术背景下走出新路的不二法门就是进一步提高媒体的集成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加功能,提高选择性。如可以随时播放、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以此来增加受众的接触机会,同时拓展自己的发展路径。
需要注意的是,“集成”、“融合”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而是媒介功能更高层次的“分化”。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吸引受众注意的基本前提是个性化的需求得以满足。不可能有一种集成多种媒体的“万能产品”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而,“集成”、“融合”应以受众需求为导向。
5.提升公信力是广播发展的生命
广播媒体的接触率、公信力持续下降,理当成为其高度关注的着眼点。西方媒介一直把公信力视为媒介发展的生命。对广播发展来说,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是非常短视的行为,重塑广播的公信力,才能稳固其发展的根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轨,媒体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习惯上的主流媒体正经历重新洗牌,地位随着市场的演变而不断变化。今后,谁是主流媒体,完全取决于市场。这个市场固然与媒体的传播手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媒体在社会和民众中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周小普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盼盼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2010年中国广播市场回顾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趋势
中国交通广播台20年: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
“珠江模式”: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北京交通广播的品牌发展之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3 11:06
http://news.sina.com.cn/m/2011-07-12/144122800319.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29 22:45
【案例】原汁原味的新闻短命
8分钟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
转发 | 收藏 |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6 10:21
【案例】
国际广播台成立了包括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新闻网站等在内的CIBN,启动全面转型。CIBN不是一个新媒体部门,未来五年将依托其传播语种、人才和媒体资源,建设成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传媒,CRI国际广播将被装进CIBN,将以互联网电视为突破口全面向新媒体转型。
8月31日 23:14 来自新浪微博|举报
转发(156) | 收藏 | 评论(37)
评论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发评论
全部 | 我关注的人 | 陌生人
共37条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9 18:49
【案例】
@广播[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广播之于受众机会仅一分钟——在任意点位上切进的一分钟。表现形式单一的线性媒体,广播留住听众的第一要素并不是内容,而是声音和情绪。@中国之声 的成功与其轮盘式播出形式不无关系:一个高标准基础上实现统一的声音、统一的情绪、统一的内容……这像肯德基,未必最适口,但是最放心。然后,就火了。 转发(8)|评论(4)10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9 11:45
【案例】
中国之声今日改版 打造中国第一新闻广播
2011年10月08日11:27 新浪传媒
以责任,赢信任
中国之声(微博)再度改版,高举“责任至上”旗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博)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于今天起推出新版节目,倾力打造“勇于担当责任的中国第一新闻广播”,助力推升中央媒体及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公信力。
中国之声上一轮改革始于2008年,通过为新闻加速,突出强调“快”这一广播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冰雪灾害,中国之声是风雪中群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首选媒体,是有关部委发布信息的首选平台;汶川大地震,中国之声第一时间从震中发出报道,是沟通震区内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回归新闻本位、坚持新闻立台,使中央电台和中国广播重回影响力时代,改变了全国媒体的竞争格局。
针对中国转型期信息鱼目混杂、思潮泥沙俱下的现状,本次启动的新一轮改革,中国之声将着力塑造“以责任,赢信任。中国之声,责任之上”的媒体形象,提出国家电台首席频率应担负的六大责任:以专一做新闻、专业做新闻为己任;以促政通谋人和,搭建党和政府同人民大众桥梁为己任;以追寻事实,推动国家、社会、公民进步为己任;以追求真理,构建主流价值观为己任;以服务大众,坚持人性、人本、人文为己任;以声音记录中国,建设国家级声音档案为己任。
在本轮改革中,中国之声继续在新闻报道“快字当头”的同时,将着力实现报道的有序分层:通过加强各新闻工种的密切配合,实现能协同的快;通过加强各新闻元素的搭配呼应,实现有层次的快;通过加强各节目定位的相互补充,实现显差异的快。尤其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形成组合式快速反应、集团式密切跟踪、持续性有力出击。
中国之声白天六个半小时播出的《央广新闻》,以半小时为单元,与事件发生发展同步进行报道,并重点强调回归新闻本原,从5个W的新闻原素出发,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人物、第一真相/背景、第一评论/解读五个子栏目来分类新闻内容,用新闻的5W来组合重点关注角度,让新闻协同作战。
改版后的中国之声,全天新设44档《此时此刻》,以“第三播报”的形式,以“说新闻”的方式,由专职“此刻主播”为听众集纳最新消息、媒体和网络热点热议、生活服务提示等三大类即时内容。
中国之声还改革了传统的报时方法,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独创公益报时新形式,使中国之声整半点报时成为宣传公益事业的固定窗口,营造健康向上的公益环境,传递关爱互助的公益理念。
过去的历史不能遗忘,今天的每个人都在创造明天的历史。中国之声设置全天23档的常态节目《难忘中国之声》,集合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珍贵音响,以及反映当今普通中国人乐观向上的生活自述,把中国之声建成24小时流动的国家级声音档案馆,为中国留存一部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传记。
在当今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国之声将以科学理性、严肃求真的态度,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开设常态栏目《央广求证》,为公众解疑释惑、去伪存真;
坚守舆论监督阵地,关注社会热点,理顺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中国之声将继续做好《央广新闻热线(微博)》栏目,回应公众关切问题,解决公众实际困难,履行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减压器”和“稳压阀”的作用。
作为中国广播第一经典品牌,中国之声每天6:30播出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固定安排4至5分钟“早听媒体”专栏,由各大报刊主编介绍当日各家特色内容,利用全国转播的优势,团结中央级媒体,打造媒体介绍有声版这一广播独有的品牌。
改版后早七点到九点的《新闻纵横》,以早晨8点为时间界限,前一小时用独特视角回溯昨天重要事件;后一小时放眼今天及未来,预告即将发生的事件,预测其成因、走向及影响,以在早晨提前引领媒体及受众的关注点,引导当天舆论走向,指导当天受众行动,从而真正实现《新闻纵横》这一全国广播名专栏,成为“过去时的值夜者、现在时的直播者、未来时的瞭望者”。
改版后12点播出的《全球华语广播网》,设立了“今日聚焦”、“海外镜鉴”、“环球记者播报”、“直通全球”、“主编读报”、“时尚趣闻”等子栏目,为听众提供“观天下,看中国”的华人视角、世界眼光。
16:30到20:00的《央广新闻晚高峰》,每天推出“新闻调查”,寻找一个当天最重大主题,以20秒片花形式向听众征集意见,三小时全程滚动关注,每时段中主持人伺机与听众互动,在节目结尾公布当天听众调查结果。
重新定位的《央广夜新闻》,打出“同步你来说”的口号,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每期同步跟踪正在进行的事件和网络正在热议的话题,同步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线索提供及核实报道,打造中国之声类似微博的崭新节目样态——“微广播”。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08/112723268160.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9 12:30
【案例】
◆@赛立信黄学平[url=http://weibo.com/verify][/url]:据赛立信调查,2010年中国人均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为1.25小时,而同期美国人均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是2.57小时,英国为3.17小时。
转发(7)|评论(3)今天 09:45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13 22:22
【案例】
宋晓阳:国家大台的根基是接地气,接民生、传民意,享快乐!
◆@彭玉冰[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刚才听了一会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 真不敢相信真的是中国之声。反复拿起收音机,起码查看了不下三遍,确信指针放在FM106.1上,听声音,可不是我熟悉的同事江珊和姚轶滨嘛。两人谈笑风声,好不轻松。原来,中国之声播音风格,也可以变得这么活跃好听 转发(20)|评论(17)今天 17:05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0-15 20:02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1-10-15 20:04 编辑
【案例】
频道也有品牌个性 广播广告争的不仅仅是频率 |
|
2003年08月19日 11:12 中国经营报 |
|
本报记者吴晓燕北京报道
继去年12月在北京开播“音乐之声”(FM90.0)之后,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二个调频频率“都市之声”(FM101.8)落地北京,而此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门对北京播出的音乐频率hitFM(FM88.7)也已于今年4月16日开始试播。
据记者了解,在国家级电台多数处于亏损状态的前提下,这些台相继开播的背后实际上是不同背景的广告代理商的推动。比如中央台音乐之声的广告代理是台资背景的七福广告公司;都市之声的背后是近年来国内广告业的新锐神兵天将娱乐传媒有限公司;而hitFM则是与纯外资背景的维珍亚洲电台合作开播,此外台湾远传公司去年12月3日与国内10家地方电台签约,正式代理这些电台来自三资企业的广告业务,据说,每一次有电台出卖广告权都有很多公司争着买单。那么这些专业传播代理公司看中的广播媒体究竟有多大的增长潜力?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北京为第一落脚点的原因何在?
广告主为什么不投广播广告
广播媒体曾经有很多的优势,比如传播速度最快,普及率最高,辐射范围最广,价格最为便宜,收听最为方便等等,但是,电视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收音机闲置起来,投放在广播电台广告额的绝对值也少得可怜,从2001年的统计数据看来,广播的广告收入仅为电视的10%和报纸的11%。
实力传播全国性平面及电台购买副经理杨奇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在于电台内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速度缓慢,有些仍旧靠政府拨款而不求发展,有些广告管理制度不完善,广告经营人员、节目制作人员都在拉广告,造成节目质量下降,听众流失;而在电台外部,由于广播产业的价格非常低廉,利润较低,致使缺乏第三方愿意为广播做检测与分析工作,而电台听众一向以老年人或学生这些购买力不高的人群为主的现象也使它失宠于广告客户,更没有广告创意人员愿意花精力去制作高品质的电台广告,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解开这个环的惟一办法就是有人愿意投入资金去做。
近年来城市汽车保有量的飞增,使可以解放眼球、便于移 动收听的广播媒体重新进入时尚人群的主流生活,收听率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而调频立体声的出现也使中、短波收听效果差的弊端得到了改善,事实证明,这些年来广播业所有营业量与利润的增长都发生于FM频率中。
在这样的时机下,国家广电总局将2003年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中国广播业的复兴之计还在酝酿之中,但政策的导向已经很明显,所以各电台也纷纷开始在节目设计、运作方式上进行改革。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年开始进行了频率专业化改革,将原来的四套节目改为“音乐之声”、“华夏之声”、“经济之声”和“都市之声”,做到了节目的专业化,听众的细分化,从原来覆盖所有人的媒体变为几个针对不同特定人群的专业频率,同时更在管理体制上走向了企业化经营模式,用招标的方式由广告公司买断广告代理权。
同时,拥有资金实力的广告公司的介入也将权威调研机构的目光吸引到广播业上来,央视市场研究2002年开通了覆盖53个城市,88个频率的电台监听服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大城市为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听,可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投放质量、竞争品牌的广告投放状况等分析报告,成为中国第一家权威的电台监测与分析机构。
神兵天将总裁傅敏告诉记者,他们在投标之前花了很多财力对全国的广播媒体竞争情况作了调研,特别是北京,从而得出软性新闻和实用资讯是北京现有电台的弱项,而都市之声最终定位于“传播实用信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尚动感资讯台”,取名Metro-radio,甚至主持人的选择都是他们和台里共同进行的。
北京听众的忠实度最高
数字显示,广播媒体2002年广告额的增幅超过了20%,其中尤以北京最为突出,已超过40%。而北京交通台去年独领风骚的1.2亿元广告收入更令人眼热心跳,于是早已暗地里厉兵秣马,备足粮饷的各路诸侯纷纷与国家级电台合作,先入北京,再谋全国。
与电视媒体央视独大的状况相反,广播电台的优势资源是地方台。近一两年来之所以广播媒体再次引起广告界和投资界的关注,正是因为与电视和报纸相比,广播电台经过细分,可以更多地满足收听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沟通互动体验,而接近性往往是他们沟通和需求的前提。
另外,从各地的电台之间的竞争情况看,南方电台的改革较北京更早更深入,资源已经经过整合,竞争也相对激烈一些,去年上海文广集团收编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东方广播电台,这种合并的结果是给后落地的电台增加了壁垒。而北京七台的运作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即使是比较成功的细分型频率,产品也往往是简单的内容供应,在设计制作质量上还留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频道也有品牌个性
北京交通台和上海交通台的成功经验虽然令人垂涎,但一个城市有一个这样的频率就足够了,缺乏可进入性。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广播业整体近年在国内发展迟缓,但音乐广播却呈现一枝独秀的姿态。
从目前北京市场上的状况来看,北京音乐台和中央台的“音乐之声”已经对受众进行了细分,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针对不同受众的音乐,但在音乐上,仍是兼收并蓄。维珍与国际台合作推出的hitFM频率则更加专业化,维珍亚洲电台首席营运及财务总监马菲斯(MarkFisher)称,此前,他们做了6个月的市场调查,发现国内青年对摇滚乐甚为着迷,渴望收听外国音乐,该台助理刘青云告诉记者,他们会突出国际台的定位,以多种语言的流行音乐为主打。
音乐台如此,而其他频率的战火也从音乐开始点燃。后来者“都市之声”何以在城市资讯上挑战北京交通台?
傅敏认为他们的杀手锏是强大的音乐制作力量。“以国外广播媒体复兴的经验来看,在内容之上还要加以专业的音乐包装才能让人们爱上它,而不只是需要时才听它。”神兵天将为此成立了一个音频中心。这个音频中心里有来自广告界、影视界和音乐界的一批优秀人才,光作曲家就有9个。通过这项竞争力,都市之声形成了与其他各台在收听效果上大相径庭的在音乐中播报的独特风格。他们用Metro-radio的特有七首原创频道形象歌曲和180段原创背景音乐串联在节目间歇之中,冲击听众的耳膜,力求形成独特的品牌记忆。
争的不仅仅是频率
虽然各电台都在加紧对频率进行增开或改进,但目前看来,竞争仍然没有到达白热化的程度,各方也都在小心地避开与对手的正面交锋。现在大家共同的一个目标是将广播媒体复兴这个势造起来,吸引更多广告客户的目光。为此,每个电台都在努力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在于节目的设置、制作,也包括播音和广告风格。比如EasyFM虽然广告额无法与交通台等相比,但它的广告非常有选择性,只有适合国际台英语听众层面的广告才能登堂入室。而北京交通台的广告则更多平民化的京味情调,令人听起来亲切自然。即便是用强迫记忆的广告形式制作了脑白金品牌的神兵天将也在“都市之声品牌管理条例”中写明“以声效为主要辅助手段来配合幽默、戏剧之表现手法,尽量减少叫卖式广告。”
除广告之外,电台的经营收入还包括活动收入和热线、短信收入。北京交通台台长王秋表示,新加入者虽然可以用低价在广告市场上搅局,但总体来说负面效果不会太明显,虽然这些国家级的电台可以携更强大的优势落地北京,但在与北京的各地方政府部门合作搞活动方面,北京的几个电台仍然有同宗之亲而近水楼台占尽先机。竞争也促进了发展,王秋说他们下半年会做更多精彩活动来拉拢人心。
在短信收入的分成上,据记者了解,电台与短信公司的比例一般是八二或七三。因此短信不仅仅是满足听众消费需求,在时尚一族中抓住忠实听众的极好手段,也是电台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电台都为此费尽了心机,无论在FM的哪个频率上,你隔不了几分钟就会听到播报听众短信。都市之声为此专门开辟了具有对抗性的“姆指英雄”等栏目;而王秋透露北京交通台则会在路况短信中增加更有趣味的内容,使制作效果更好玩实用,让别人分不走自己的羹。
|
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08-19/1112222740.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28 21:54
【案例】
麻宁1985:本台原创!太喜感了!我也要演一个! //
@李_瑜:这就是所谓的:普通采访记者--文艺采访记者--2B采访记者(真不忍心说出最后一个
)?
◆@1039杨帆:感谢摄影师@曾小记 的精心拍摄,感谢道具师@若木V 的勇于献身。
转发(7)|评论(3)31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31 23:46
【案例】
◆@广播报:我正在聆听西安交通旅游广播,两位男主播说的新闻很刺激啊。比围脖上的内容还深入啊。 转发(10)|评论(1)今天 19:28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8 10:52
【案例】
北京电台招募民间才艺高手参演广播过大年节目
2011年11月15日11:55 新浪传媒
2012北京电台春节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寻找才艺王 广播过大年
2012北京电台春节系列活动日前正式启动,2012年1月21日下午13:00—18:00,北京电台将推出一台具有鲜明“文娱+民生”特色的电台春节大联欢。届时,北京电台九个专业广播、北京广播网将进行持续五小时音视频直播。即日起,北京电台开始面向北京地区招募民间才艺高手参演“和美北京人 广播过大年”春节大联欢。
本次春节大联欢,北京电台将主题设定为“和美北京人 广播过大年”。取“和美”,寓意和谐美满;而“北京人”则是一个群像概念,代表了生活在北京的各类人群和家庭。“和美北京人 广播过大年”就是要在2012年龙年新春,奏响“和谐北京”“和美家庭”的最强音,以热情饱满的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2012北京电台春节大联欢文艺节目将继续秉承去年“广播达人”的“百姓春晚”路线,号召广大市民、听众、网友广泛参与,发掘蕴藏在民间的才艺高手、草根明星等,让他们加入到大联欢中来;同时,春节大联欢当天还将邀请平日里听众喜爱的北京电台DJ走到台前,表演自己另一面的“拿手绝活”,并与现场百姓、听众亲密互动。即日起至12月15日,各界人士均可通过网络、电话、微博进行报名;全市各大企事业机关、工会、院校、各区县社区文化机构、群众文化机构、民间文艺团体也可与北京电台联系推荐节目。才艺作品形式以歌舞、戏曲、语言小品、特技绝活类型为主,侧重呈现声音魅力。活动报名方式如下:
1.电话报名:85013001
2.网络报名:登录北京广播网、新浪微博搜索“和美北京人 广播过大年”,下载报名报后发送至邮箱:hemeibeijingren@126.com
2012北京电台春节系列活动包括迎新春 走基层北京电台春节大型新闻行动、春节大联欢、春节节目展播、春节系列活动收官颁奖礼等四项内容。其中,迎新春 走基层“和美北京人 广播过大年”北京电台春节大型新闻行动由九台一网十个媒体平台组成独立报道团队,以“寻找和美北京人”为任务要领,结合各自定位及领域资源,采取征集、走访、探寻等多种方式深入百姓中间,挖掘出体现“北京精神”、代表首都形象的“和美家庭”。12月20日—12月30日,九台一网将在各自的平台上安排播出“和美北京人广播过大年”北京电台春节大型新闻行动挂牌专题,部分家庭还将参加“和美北京人 广播过大年”春节大联欢直播活动,与电台主持人、听众一起过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11-15/115523469233.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0 11:54
【案例】
BBC阿拉伯语频道听众数量创历史新高
2011年12月09日18:32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12月5日报道,在阿拉伯起义爆发期间,越来越多的中东人开始成为英国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BBC)的忠实听众,听众数量的增长创下历史新高。
文章称,今天发布的独家调查报告显示,BBC阿拉伯语频道的听众总人数增长率超过了50%,创下历史新高。观众人数由“阿拉伯之春”之前的每周2160万人,增长到目前的每周3340万人。
BBC阿拉伯语频道的观众由1350万人增长到2440万人,增长率在80%以上。BBC阿拉伯语频道在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约旦、黎巴嫩及摩洛哥等国家的周收视率几乎翻了一番,由之前的9.8%上升到目前的18.4%。
据悉,每周观众数量的估算是以BBC董事会国际观众研究项目组所进行的研究为基础的。
在埃及,BBC阿拉伯语频道的观众数量增长幅度最大,每周观众人数已达930万,比之前翻了两番。
BBC全球新闻主持人Liliane Landor表示,“在动乱时期,给观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是BBC的目标所在。而且,当报道关于中东和非洲北部的新闻时,现在我们比以往更关注信息的公正性。”
他还指出,“这些数据上的惊人变化表明,越来越多国际观众正在成为BBC的忠实观众;因为我们提供的不带任何偏颇的新闻,是值得他们信任的。这也表明,在如今竞争日益加剧的电视市场,坚持报道独立性、力求给观众提供最新信息的高质量新闻传媒总会有其立足之地。”
BBC阿拉伯语频道专门为阿拉伯国家的人们提供综合新闻,以及信息服务。它以广播形式传递新闻,坚持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放;它是BBC规模最大的、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非英语语言类服务。
(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09/183223607034.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30 00:21
【案例】
广播:
//@广播报:信息广播和省经济广播改版应该是四平八稳的,明年最大的亮点是省新闻广播如何变化。市新闻广播最好的结果就是更上一层楼了,最争议的改版是郑州经济广播,全新改版为碎片了,民生音乐广播放的都是华语歌曲,好歹也放些欧美音乐啊,精英不是这样听音乐的。 ◆◆@广播迷涛涛不绝:信息广播要改、省经济广播要改,市新闻广播要改,经济广播要改民生音乐?这个世界充满变化-----可惜《蓝色月光》我是听不成直播,《今夜情归航》我要今夜梦归航 转发(6)|评论(8)12月28日 11:32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3 12:44
【案例】文艺节目
主持人杨锐:
回复 @蘭亭老生:寂寞的大师是真正的高手,他们对掌声没有饥饿感,只愿意倾其所有地品位和实践,日臻佳境。寂寞是俗人的垃圾,是平庸者的手纸,却是大师们打坐的青灯古佛@徐小平@赵普@王文感悟@司马南 //@蘭亭老生:哦,是Dallas.我还以为是家附近的Dulles airport. 不知道杨老师有没有听过朱晓玫弹巴赫 ◆◆@主持人杨锐[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寻找知音:正在收听达勒斯调频台的优秀古典曲目,捷克著名爱国作曲家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又名"我的祖国",描募流经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那条大河的沉静壮丽,1994年秋我为了这首曲子专门乘飞机从伦敦去捷克,目睹了这条秋雨中静静的河流,从查理大桥上默默地散步浏览凭吊曲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 转发(27)|评论(27)今天 11:00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4 22:33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1-4 22:47 编辑
【案例】
广播:
广播新节目的研发,一定要解决“必听性”问题,而不是“可听性”问题。再充分利用自己传输特长和成本可控的优势,实现影响力的扩张。首先考虑什么是听众一定要听的?然后才是满足喜欢听的。在迎合需求中引导,在引导方向时迎合。 ◆◆
评论加强隐私设置选项啦。保护隐私防骚扰,更加hold住。立即查看»
广播:人家为什么不强调? //@王恒千顷波: 总有专家不停的造概念,可听、必听,估计还会有上听、死听。有什么意义呢?强调伴随性,其实网络、电视都有强烈伴随性,只是人家不强调,为什么不强调?因为它们有更多的优势。长期坐办公室的人,离开那300个收听率样本吧,看看更多的广播终端在哪儿,在作什么用。
广播:回复@央广郭亮: 你办,我加盟。 (10秒前) 张伟旭:认同//@老茧1967: 没有什么必听性的广播!广播本身是种分众的媒体,20岁跟50岁人群喜欢的广播内容必然不同,再来广播是种伴随性媒体,听广播都是伴随着做其他事,要人专注听广播不现实,从必听性的要求去办广播本身就是耍流氓! (3分钟前) DJ赵伟:转发此微博:变“要什么给什么”的被动模式为“给什么要什么”的引导模式。 (6分钟前) 老茧1967:没有什么必听性的广播!广播本身是种分众的媒体,20岁跟50岁人群喜欢的广播内容必然不同,再来广播是种伴随性媒体,听广播都是伴随着做其他事,要人专注听广播不现实,从必听性的要求去办广播本身就是耍流氓! (7分钟前) 传媒社会学徐文胜:转发此微博:转发微博。 (12分钟前) 央广郭亮:你快自己办个台吧!我报名,做首个员工。 (16分钟前) 交通1003娟儿:有时说着容易做着难啊! (18分钟前) 云且留住V:没错,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纠结在可听性,翻来覆去不得要领。自我陶醉觉得好听得不得了,别人味同嚼蜡。 (21分钟前) 无锡弦外有音:转发此微博:谈可听性已经片面了,必听性才是王道? (21分钟前) DJ胡凡:那什么是必听的呢……这些我真的好懵懂……求指导 (22分钟前)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9 00:14
【案例】
青春小末女:
喜欢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去KTV唱歌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一下,完全投入其中的感觉--去体会歌词,体会旋律中所透露情感,以及你曾遇到的,符合歌曲中所描述的情景,那时,你的歌声最美。 ◆◆@中国之声[url=http://weibo.com/verify][/url]:欢迎继续收听中国之声稍后零点,2012年01月09日0点—2点《千里共良宵》主题《千里妙音场:难忘港台金曲女声版》——从徐小凤、包娜娜,到林忆莲、陈淑桦;从齐豫、蔡琴,再到叶倩文、张艾嘉……这些难忘的港台女歌手的名字和她们带来的那些经典歌声,历经岁月,穿越时空,在听者心底永驻芳华…… 转发(38)|评论(99)16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0 16:55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2-4 00:25 编辑
【案例】
耳根的清静
2012-01-20 01:29:36|
这个崇尚肉体的时代,竟从未想过要为耳朵做点什么。所有感官中,它被侮辱与损害的程度最深。 ——题记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
古人真有耳福啊。
耳朵就像个旅馆,熙熙攘攘,谁都可以来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种。
其实,它最想念的房客有两位:一是寂静,一是音乐。
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小窗幽记》)
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
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耳朵是有福的。
多年后,读“湖上笠翁”李渔的《闲情偶寄》,谈到睡,他说:“睡必先择地,地之善者有二:曰静,曰凉。不静之地,只睡目不睡耳,耳目两岐,岂安身之善策乎?”
古人以睡养生,睡之有三:睡目、睡耳、睡心。睡之第一要素,静也。
为求静中之颐,那些神仙级的古人还有游觅“安榻”的风尚,即四处借地儿睡,比如深林泉畔、石竹幽窗……总之,在“静”上添更多的附加值。以古天地之清宁,还朝三暮四、环肥燕瘦,真奢糜啊。试看当下星级酒店,哪个在“静”上达标?
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贴。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一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量,他并不关注谁在唱,按其说法,这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治暴。
我们拿什么抵御嘈声的进攻呢?
耳塞?地下室?使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其实,耳朵也是一副心灵器官。人之烦躁和焦虑,多与耳朵有关,故有种医术,叫音乐疗法。
但,耳朵总要反抗点什么。它的反抗即生病:失眠、憔悴、抑郁……科学家做一研究:观察马路两岸的树,噪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彩,枝头耷拉,叶子萎靡,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和人一样,树是有情绪的,是长耳朵的。
为抚慰可怜的耳朵,我淘过一张CD,叫“阿尔卑斯山林”,采的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晨曲、溪流、雀啾、疾风、松涛……买回家的那个下午,我急急关好门窗,打开音响,一个人浸泡到傍晚。
那个下午,耳朵在逃窜,我携它一起私奔,向着遥远的阿尔卑斯。
弥漫山林的,无论什么动静,都是“静”。久违的静,亘古的静,伟大的静。我给耳朵美滋滋过了个节,像杨白劳给喜儿买了尺红头绳。
此后,我多了个习惯,每逢机会,便录下大自然的天籁:秋草虫鸣、夏夜蛙唱、南归雁声、雨骤雨歇、曙光里的雀欢、树叶行走的沙沙……我在储粮,以备饥荒。城里的耳朵,多数时候是饿的。
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不是么?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
无一座城市致力于“音容”,无一处居所以“寂静”命名。
我们几乎满足了肉体所有部位,惟独冷遇了耳朵。
甚至连冷遇都不算,是折磨,是羞辱。
做一只现代耳朵真的太不幸了,古人枉造了“悦耳”一词,实在对不住,我们更多的是“虐耳”。
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一直,我当作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到遇一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啪啪响……
“苕树梅”,我家旁的园子里就有,红、粉、白,水汪汪、亮盈盈,一盏盏,像玻璃纸剪出的小太阳。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骄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耳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幅画,叫《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境界……我深信,一个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开的就多。
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日久,被磨出了茧子。
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
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我听不见花开的声音。
我只听见耳朵的惨叫。
(《古典之殇》,王开岭著,书海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王开岭推荐阅读:
http://wangkailingcctv.blog.163.com/blog/static/182811243201202012613353/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0 22:04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2-4 00:28 编辑
【案例】
上航班机除夕夜试水沪语广播
[作者]毛懿
http://news.online.sh.cn 2012-01-19 07:41 [来源]:新闻晨报
从除夕夜开始,上航将在北京、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台湾6个返沪航班的广播中试行推出有着浓郁上海韵味的沪语广播。上航推出“沪语广播进客舱”服务项目,为让乘坐上航的旅客都能够在航班上感受浓浓的上海味,让上海籍旅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负责人表示,如效果良好,将在上航所有的返沪航班上推出沪语广播。
会说上海话,不一定沪语广播说得好。昨天下午,上航第一批上海籍广播员进行了沪语广播培训考核,毕业的沪语广播员共有80名。从考试情况看,要让上海籍空中乘务员说标准沪语并非易事。这批广播员虽然经过沪语广播词的听学,但想让上海旅客听出有浓浓亲切感的乡音,还有差距。好在考试现场请来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沪语播音员指导,已在读音和吐字上有了长进,下一步争取在声情并茂上加以努力。
从记者来到的沪语广播词来看,不仅推介了淮海路、南京路,”想买啥就有啥”,而且还有外滩、城隍庙,“侬一定要去哦”。名品小吃也没落下:“交关好吃的么子:小笼馒头、红烧肉、大闸蟹,味道老灵额!”沪语味道十足。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60299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6 10:09
【案例】
美国发现19世纪德国首相俾斯麦声音片段
2012-02-06 00:17:06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有0人参与
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宣布,发现19世纪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一些录音片段。
美联社5日报道,国家公园管理处在归档一些旧式蜡筒留声机时发现一些语音片段,经识别为俾斯麦声音。这些片段中,俾斯麦朗诵诗歌,教育孩子饮食适量、要有道德。
俾斯麦是19世纪德国政治家,经一系列战争统一德国,有“铁血宰相”之称。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者帕特里克·费斯特介绍,这些声音由特奥·旺格曼在1889和1890年录制。1889年巴黎世博会时,旺格曼受留声机发明者托马斯·爱迪生委托,“照看”留声机。
费斯特说,旺格曼在送展旅途中记录一些声音片段,包括管弦音乐会、钢琴曲、喜剧等。世博会结束后,旺格曼携留声机回到家乡德国。
德国研究员斯特凡·皮耶在一封邮件中写道:“俾斯麦不再无声,我认为他的声音是了解他的新方式。”
皮耶写道:“声音是三维的,在此之前我们通过照片和画作来认识他,现在我们可以对他多一点了解。”
http://news.163.com/12/0206/00/7PHP89MK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7 11:07
【案例】
广播:
有领导意图么?还是我视力出现问题,为什么只看到一个logo? ◆◆@我爱听广播:近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委托扬特品牌同盟北京为其全新多媒体平台──天地视频网站(T&D,Television and Digital)设计了全新的标识。 为了配合新品牌的成功推广,此标识还将应用在数字电视,手机应用程序及移动终端等诸多新媒体平台上。创新不仅体现在新媒体平台的创建,同样要体现在品牌形象的树立上。
转发(3)
|
评论(3)2月6日15:51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
收藏|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7 18:52
【案例】
听众信箱:美国公共广播是国家台吗?记者: 王南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王南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总部大楼
共和党主控的国会众议院通过议案,切断联邦政府对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资助。有网友问:美国公共广播是国家媒体或中央台吗?这和美国之音有关系吗?
*公共台有别商业台*
在美国,“公共广播”(public broadcasting)是指民间非营利的文化教育性质的广播,包括通过电台、电视台和其它电子媒体播放的节目,这些媒体从公众得到一些资助,包括民众捐款和政府拨款。这些非商业性质的媒体虽然可能从政府拿钱,但并不受政府控制,更不是官方媒体或政府喉舌。
商业台以收听收视率至上,但公共台不以赚钱为目的,节目内容注重严肃新闻和深入报导以及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有人形容很多公共广播节目是“阳春白雪”,不过在一些人口稀少的乡间地区,商业电台因为收听率不够不愿踏足,当地“下里巴人”在家中和汽车里能唯一能听到的可能就是公共广播节目。
商业台大量插播广告,而公共广播不放广告。不过,公共媒体也从公司拉赞助,并且会在节目中宣布赞助商,这和广告类似,但内容要比商业广告少得多。
*CPB、PBS 与 NPR*
美国公共广播历史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电台以后就有公共广播了。最早的非商业广播是一些大学开办的教育电台。而目前美国人一提到“公共广播”,就会想到PBS和NPR,这和1967年通过的一项法案有关。
196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共广播法》(Public Broadcasting Act),成立“公共广播公司”(CPB,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 ,宗旨是为所有美国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和文化类的节目。CPB并不制作节目,而是把联邦政府拨款分发给民间的公共媒体。
这部法案催生了两大民间非营利公共广播网络:“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和“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PBS是电视网络,总部在首都华盛顿城外的阿灵顿镇,在全美各地有近360家成员台。NPR是电台网络,总部在首都市内,各地有近800家成员台。
美国还有其它一些公共电视台和电台不在这两家网络之内。地方公共电视台和电台做为一个整体触及98%的美国人口,为大众提供免费节目和服务。
*联邦拨款只占小部分*
CPB直接向PBS、NPR提供一些联邦拨款,但更多款项拨给两家公司分布在各地的成员台。不在两大系统之内的公共媒体也得到联邦资助。
联邦拨款只占PBS和NPR总部收入的一小部分。以如今备受争议的NPR为例,在2010财年,NPR总预算收入为1亿4千550万美元,其中联邦拨款近5百万美元,只占总数的大约3%。成员台上缴的会费占总收入的1.9%。NPR的收入最大头是成员台缴纳的节目费,占43%,其次是公司赞助费,将近总数的四分之一。
*保守派要断公共媒体皇粮*
无论是PBS还是NPR都有独立的编辑政策并坚持客观报导和全面反映美国多元文化。然而众口难调,公共广播并不是在政治真空下运作。很多保守派人士批评NPR等公共媒体走文化精英路线,严重偏向自由派。假如是商业台,这是新闻自由问题,可公共台毕竟拿了纳税人的钱,如果某些纳税人觉得拿自己税钱办的媒体天天发表刺耳言论,自然会有脾气。切断公共媒体“皇粮”的呼声就在这种背景下发出的。
2011年2月,共和党主控的国会众议院通过的预算案要求本财年不再向公共广播公司拨款。3月间,伪装成穆斯林组织代表的保守派活动人士和NPR负责筹款的高级副总裁共进午餐,席间这位NPR高管痛骂保守派。这段谈话被秘密录像并公布到网上。原本就局势不妙的NPR更加被动。NPR总裁和那位高级副总裁立即辞职。
这起事件后,国会众议院很快通过议案,切断对NPR的联邦拨款,并禁止地方台使用联邦经费向NPR支付会费和节目费。不过,在参议院占多数的民主党人预计会力挺公共广播,奥巴马总统也反对停止资助公共广播。有关争议还将继续下去。
*美国人收听美国之音是非法?*
多数美国人提到“公共广播”话题时,和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等纳税人资助的国际广播无关。所有政府出资的非军事国际广播机构由“广播理事会”(BBG,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领导,按照《史密斯-蒙特法》(Smith-Mundt Act),这些对外广播机构不能对美国国内广播。多数美国民众并不熟悉美国之音等对外广播。
这里顺便纠正一下网上常见的误传---“美国人收听美国之音是非法的”。按照法律,美国之音的节目面向国际受众,但这绝不等于禁止美国国内民众收听收看美国之音节目或者登陆美国之音网站。更多详情请参阅美国之音在以前的报导。
*听众信箱 欢迎交流*
美国之音听众信箱欢迎听众来信。来信请寄到:北京邮政信箱9171号,邮政编码100600。您也可以给美国之音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请发至:Chinese@VOAnews.com。我们可能会选播您的评论或回答您的问题。您也可以在本文下面留言。
相关文章- “美国人听VOA违法”之说是误传 所谓“美国人收听美国之音是非法的”之说,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年,这里有误解误传,可能也有曲解和误导。从听众来信上看,最近有人在中国媒体上对这种不实之词添油加醋,引起受众惊诧。4月2日,我们收到一封电邮,作者姓张,他写道:“数天前,北京新闻广播晚8点《新闻面对面》节目中...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10331-mailbox-119007599.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8 22:22
【案例】
◆◆@广播[url=http://weibo.com/verify][/url]:【谁能帮助广播?】我要知道谁在听广播谁不在听?我要知道我的听众到底是多少?我要知道我的听众在哪里?我要知道他们收听的时长以及如何转场?我要知道广告播出的实际效果如何?我要知道广播终端到底有多少?我要知道受众内容怎样及时融入节目?我不要所谓抽样调查。如果你知道答案,请告诉我,谢谢! 转发(78) | 评论(78) 今天16:11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3 21:33
【案例】
今天迎来第一个世界广播日
2012年02月13日10:45 中广网
今迎来第一个世界广播日 电波跨越时空影响世界
中广网北京2月13日消息(记者张加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宣布,决定将每年的2月13号定为世界广播日,来彰显广播在促进教育,以及在自然灾害中传播重大讯息等方面所具有的载体功能。今天(2月13日)是第一个世界广播日,是广播的节日,也是广播人的节日。
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人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内容是两段笑话、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100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终于想起来为似乎司空见惯的广播设立一个特别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新闻官罗兰科介绍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
罗兰科:去年最初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之一西班牙的广播学院提出这个想法,而后根据规定去年在UNESCO大会上进行自由辩论。辩论一般有正反方,有趣的是在设立世界广播日这个问题上所有成员出奇的一致,大家的发言都是广播多么重要,没有一个人反对,人们还说为什么这么重要日子现在才设立。
那么为什么选在今天?罗兰科说,当初对于日期的提议可谓五花八门:
罗兰科:可以说这是个折中的办法。一开始,有很多不同的提议,比如发现了无线电波存在的德国科学家赫兹、第一次发射无线电波的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的俄罗斯物理学家波帕夫等人的生日,每个国家可能都想找一个和自己相关的人,最后我们选择了1946年联合国电台成立的日子——2月1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地为此次活动创建了一个网站,内容包括多种语言的讲话录音、社区广播手册等,而罗兰科也收到了世界各地庆祝这个属于广播的日子的信息。
罗兰科:的确,我们收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活动,比如在哥伦比亚、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美国、墨西哥、印度等等,而且这些活动都是自发的,我们可能会在网站上登出一张世界地图标出所有庆祝世界广播日的地方。
曾担任里根总统撰稿人的《华尔街日报》著名专栏作家佩吉努曼说过电视给每个人一个影像,但是广播给成千上万人的大脑中呈现了成千上万种不同影像。而对罗兰科这样的职业女性来说,广播给予的是时间。
罗兰科:对我来说,和很多职业女性一样,我最缺少的就是时间。而且我有一对双胞胎,你可以想象我是没有时间看电视和报纸的,所以我尤其喜欢在早上上班的路上听新闻、科技、文化方面的节目。当然不止女人,在我生活的地方,比如巴黎,男人大多数是听收音机闹钟起床的,而且我发现,有的男人在足球场看比赛时,还抱着个收音机听,他们要一边看现场,一边听广播里的解说才过瘾。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信息传播处项目官安卓看来,广播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尤其重要。
安卓:有数据显示在非洲80%的家庭有收音机,一个小型广播电台只需要3000美元就能建立。来中国之前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部门工作,我在那里看到了广播电台的蓬勃发展,比如在刚果就有150家社区电台。不巧的是我的普通话还没有好到能听中国的广播,不过我爱听广播的习惯没变,幸好有网络,我可以在网上下载广播,在上班的地铁上听,大都市的地铁都很拥挤所以没法看书,所以在MP3或者手机上听节目是个不错的选择。
世界上现在超过75%的家庭拥有收音机,全球95%的人口都可以接收到广播信号。就像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为庆祝世界广播日录制的致辞中表示的,世界在变,而广播还像老朋友一样一直陪着我们:
博科娃:世界在发生着巨变,但是广播的神奇作用还是一如既往的重要。广播是受众最为广泛的大众媒体,特别是我们社会中最边缘的群体也可以收听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13/104523924734.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3 21:42
【案例】
江苏首家老年广播开播
2012年02月07日16:21 常州日报
2月6日下午,在常州市文化宫黄金海岸,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同时,江苏省首家为老广播“ 846俏夕阳”正式开播,“12349”为老服务热线也开通了。据悉,老年广播节目内容以生活资讯、健康养生和文艺展 示为主。活动现场,常州市长姚晓东等领导向辖市区的空巢老人代表赠送收音机。
当天正式开播的“846俏夕阳广播”是江苏省首家专业老年广播,也是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家专业广播,由常州市民 政局、常州市老龄办和常州广播电视台主办,每天从5点到22点直播17个小时。而同时开通的 “12349”为老服务 热线,专为社会公众提供民政业务资讯以及包括虚拟养老、便民服务等内容在内的社区服务。
据介绍,今年在老年人精神关爱方面,常州将建10个老年精神关爱点,150个老年精神关爱咨询室。(杨铁李梦 雅)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07/162123895485.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5 20:05
【案例】
F.C.C. Bars the Use of Airwaves for a Broadband PlanBy
EDWARD WYATT
Published: February 14, 2012- [url=][size=1em]RECOMMEND[/url]
- [url=][size=1em]TWITTER[/url]
- [url=]LINKEDIN[/url]
- E-MAIL
- PRINT
- REPRINTS
- SHARE
WASHINGTON — A proposed wireless broadband network that would provide voice and Internet service using airwaves once reserved for satellite-telephone transmissions should be shelved because it interferes with GPS technology,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said Tuesday.
Enlarge This Image
Kevin Wolf/Associated Press
Philip Falcone, a prominent New York hedge fund manager, is the majority owner of LightSquared.
Related
Enlarge This Image
Andrew Harrer/Bloomberg News
Philip Falcone is majority owner in LightSquared.
The news appears to squash the near-term hopes for the network pushed by LightSquared, a Virginia company that is majority-owned by Philip Falcone, a New York hedge fund manager.
The company said it “profoundly disagree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testing, which was done by a national engineering group, and the telecommunication agency’s opinions, “which disregard more than a decade of regulatory orders, and in doing so, jeopardize private enterprise, jobs and investment in America’s future.”
The F.C.C., which had granted a conditional approval to LightSquared to go ahead with its network pending the results of more testing, will now propose barring near-term deployment of the LightSquared system, the F.C.C. said. The commission will issue a request for public comment on the proposed action on Wednesday.
LightSquared has argued that its network would have relieved a potential “spectrum crunch” and created billions of dollars of investment and thousands of jobs in support of President Obama’s push to expand wireless Internet access around the country.
The network has been opposed by organizations and industries that make heavy use of GPS systems, including the military, aviation,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e.
After earlier negative test results, LightSquared had proposed using only land-based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rather than satellites, to transmit broadband signals over a narrow slice of the satellite airwaves. The company intended to build a wholesale network, selling access to other companies that provide broadband service directly to consumers.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gency said tests showed that even a scaled-back version of the company’s wireless network would interfere with GPS signals and systems.
Interference of LightSquared’s signals with GPS systems is a tricky issue for the F.C.C., telecommunications experts say, because the interference appears not to be the fault of LightSquare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GPS receivers tend to pick up signals from outside of the segment of spectrum designated for GPS.
Because the satellite-telephone segment of airwaves, used by LightSquared, is next to the GPS band on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GPS devices will frequently hear those extraneous transmissions.
The F.C.C. could have told GPS users and systems manufacturers that they were at fault for letting their devices stray into nearby airwaves, but that would mean overhauling an industry now in widespread use.
Jeff Carlisle, LightSquared’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or regulatory affairs and public policy, wrote on the company’s blog this week that the GPS industry had apparently become “too big to fail,” seeking protection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for its own mistakes.
“GPS manufacturers have been selling devices that listen into frequencies outside of their assigned spectrum band — namely into LightSquared’s licensed band,” Mr. Carlisle wrote. “The GPS industry has leveraged years of insider relationships and massive lobbying dollars to make sure that they don’t have to fix the problem they created.”
Opposition to LightSquared’s network has come from the Pentagon and military industries, as well as from commercial companies like John Deere, whose advanced farm equipment uses GPS systems.
Last July, th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issued a report saying that it would take 10 years for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to design, develop, certify and install modified GPS equipment in the nation’s fleet of commercial and private jets.
But in January, after initial results of the latest round of testing began to appear in the media, LightSquared conducted a conference call with reporters in which the company’s executives said the testing requirements were aimed at producing a failing result and that members of the advisory board overseeing the testing “have deep ties with the same GPS manufacturers who have sold poorly designed equipment to America’s farmers, public safety officials, military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Mr. Falcone’s hedge fund,
Harbinger Capital Partners, lost more than 46 percent of its value last year because of declines in the value of LightSquared, a private company whose shares do not actively trade.
Harbinger marked down the value of its LightSquared investment by 50 percent in December, a move that came after a 9 percent markdown earlier in the year. 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ed earlier this month
that LightSquared accounted for an estimated 60 percent of Mr. Falcone’s fund.
Late last year, Mr. Falcone received a Wells Notice from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n action the agency typically takes when it is planning enforcement proceedings against a firm or individual. The Times reported in December that the
S.E.C was investigatingwhether Harbinger agreed in 2009 to allow Goldman Sachs to withdraw up to $50 million from the firm’s hedge funds, while not striking similar deals with other clients.
In a federal filing disclosing the issue, Harbinger said that it was “disappointed” about the notices, and that it would “vigorously defend against” any formal charges.
Mr. Falcone was part of an investment group that bought 19 percent of the common stock of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and in 2008 reached a deal to award the group two new seats on the company’s board. The group urged the company to begin selling assets to help increase the stock price. One of the two directors has since left the board.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6 11:06
【案例】
◆◆@相声演员康松广[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建议北京广播电视的主持人,在话筒前最好说普通话。刻意地摹仿北京话,有时显得不伦不类。像“今儿、明儿、后儿”等,好多北京人现在也不带儿音了。像“北京人儿、五花八门儿”等听着就更不舒服了。前两年北京春晚有个小品,一位笑星扮演北京老大爷“爷们儿!老哥我呀……”连辈份都乱了。 转发(18) | 评论(8) 58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3-14 20:00
【案例】
@太原交通台车友俱乐部:昨晚开车时收听89.3,播放某位明星为某乳品饮料做的形象广告,该明星在舞台上光鲜亮丽,在收音机中的声音却无精打采,让人没有一点点购买的欲望。该广告的失败再次证明,广播广告绝不是简单的把电视配音拿来就可以胜任的。 轉發(1) | 評論 26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31 19:37
【案例】
广播:
信息分析师 //@蓝色三千里:广播分析师,不妨打造一个新的行当? //@赛立信黄学平:目前电台大多都没有专人负责数据分析,更不要说专业数据分析了,结果是有了数据无法更好地应用,或只能看调查公司提供的最表层数据。 ◆◆@广播:接下来的广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基于时代发展研判,请不要忽略数据分析人员,他们应该是那种对数据有直觉反应,有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人员,这种技巧将有助于媒体对事件发展有预期反应,对事件报道更加精准。当然,这就需要企业同时注意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对大数据的获取要付出代价。轉發(16)
|
評論今天08:36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 20:13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4-2 20:28 编辑
【案例】
广播:
要有敬畏听众,敬畏话筒的心态。//@CarsonZhang: 善于聆听、认真聆听带来良好的沟通氛围和效果尤其在热线节目中更加突出。那么没有开通热线的节目其实也应是如此,要去揣摩你认定的听众乐不乐意接受你这样的说法。虽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偏向性,但效果绝对明显的。鹤鸣山客朱煦:
主持=张罗=住持//@中国之声白宇: 主持人,不是为说话而生的。 ◆◆@广播[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很多人在讨论主持人的说话技巧,其实,说话技巧的核心是聆听。聆听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说话目的为的是沟通,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够体会出对方真正的用意,构成沟通的基础。至于引导,或者什么建议性的、善意性的表达,都需要聆听为前提。善于倾听的主持人无疑是能够得到一个互动的良性的沟通成果。 轉發(47) | 評論 52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 20:56
【案例】
中国广播市场营收100亿。
◆◆@广播 : 美国广播营收在2011年获得增长,但增幅不及上年跌幅,达到174亿美元。绝大多数的营收均来自于传统广播,预计该产业未来几年的增幅将极为有限。广播产业的真正增长来自于数字平台,网络和移动营收增长了15%。但仅占到广播整体营收的很小一部分份额,预计在2014年之前仍将不敌传统广播业务营收。——皮尤 轉發(15) | 評論 今天11:22 來自iPhone客户端 標籤: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4 01:18
【案例】
天府早报:
英国电台曾开了一个出色的玩笑。一名记者报道说,由于奇异的地质现象,在英国某些地方地球引力减弱了。所以他请收听广播的听众们上下跳一跳,若是比往常跳得高,就打电话告诉英国广播公司。结果广播公司接到了好几百个电话。有一个人竟然说他变轻了,轻得能在天花板那么高处飘来荡去。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4-7 18:25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2-4 16:48 编辑
【案例】
British Broadcaster With Murdoch Link Admits to Hacking
The entrance of one of the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Group headquarter buildings in London.
By
SARAH LYALL
and RAVI SOMAIYAPublished: April 5, 2012
LONDON — Sky News, a British satellite news broadcaster whose parent company is part-owned by
Rupert Murdoch’s News Corporation, admitted Thursday that one of its reporters had hacked into e-mails on two occasions while pursuing news stories, the first time that
Britain’s hacking scandal has spilled into television news.
The acknowledgment came just two days after Mr. Murdoch’s son
Jamesresigned as chairman of Sky’s parent company,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or BSkyB. Company officials said there was no link between the resignation and the hacking revelations, which were made public only as a result of a recent inquiry by the newspaper The Guardian.
Sky said the hacking, while illegal, had been authorized by its executives for journalistic reasons — in pursuit of a story that benefited the public interest — and in one instance had helped a police investigation. And the company said that a continuing review of its e-mail records and accounts had so far turned up no evidence of impropriety in Sky’s reporting practices.
“We stand by these actions as editorially justified an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head of Sky News, John Ryley, said in a statement. “We do not take such decisions lightly or frequently.”
The admission came after months of overlapping police, parliamentary and judicial inquiries into phone hacking, e-mail hacking and paying bribes to public officials at two Murdoch-owned tabloids, The Sun and the now-defunct News of the World. In general, broadcasters abide by higher standards of news gathering in Britain than newspapers do. Sky News operates separately from the Murdochs’ newspaper business and has asserted its independence by aggressively reporting on News Corporation’s troubles.
Still, the disclosures of e-mail hacking come at an awkward time for BSkyB, which is 39.1 percent owned by News Corporation and which has suffered from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Murdochs as the hacking scandal has unfolded.
“This is nothing like the hacking at The News of the World,” said Roy Greenslade, a journalism professor at City University London. “But there’s an embarrassment in that it’s another News Corporation business, so people will be saying, ‘That’s just typical of Murdoch.’ ”
Last summer, stung by sustained criticism in Parliament and across Britain, News Corporation withdrew one of Mr. Murdoch’s cherished goals: its $12 billion bid to take over the portion of BSkyB that he did not own already. On Tuesday, in announcing James Murdoch’s resignation from BSkyB, the company said the continuing phone hacking investigation was making him a lightning rod for dissatisfaction and proving distracting to the company.
A report from a House of Commons select committee investigating phone hacking is scheduled to be released within the next few weeks, and is expected to criticize the younger Mr. Murdoch for what some members believe was incomplete and misleading testimony during hearings last summer.
“I believe that my resignation will help to ensure that there is no false conflation with events at a separate organization,” Mr. Murdoch, 39, wrote in a letter to the BSkyB board, referring to News International, the British newspaper arm of his father’s media empire. He resigned as chief executive of News International five weeks ago.
Mr. Ryley of Sky said Thursday that one of the e-mail hacking cases occurred in 2008 and concerned John Darwin, a Briton who staged his death in a fake canoeing accident in 2002 but actually moved to Panama and, in collusion with his wife, collected 500,000 in life insurance.
The next year, a Sky News reporter pursuing the story sought permission to hack into e-mails he suspected had been used by the Darwins to communicate after Mr. Darwin’s fake death, Mr. Ryley said in
an online posting.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Sky News granted permission because we believed the story was justifie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Mr. Ryley said. “None of the material obtained was broadcast prior to the conviction and our coverage made clear that we had discovered and supplied e-mails to the police. There has been no attempt by Sky News to conceal these facts, which have been available on our Web site ever since.”
In a statement, the police department in Cleveland, which handled the Darwin case, said that it had “conducted an initial review into these matters and can confirm that inquiries are ongoing into how these e-mails were obtained.”
A second case involved e-mails relating to a suspected pedophile, a spokeswoman for Sky News said. On both occasions, she said, the managing editor of Sky News, Simon Cole, authorized the hacking.
The company likened the e-mail hacking to other instances in which journalists broke the law for the sake of journalism. In 2004, Sky News journalists bought an Uzi machine gun to highlight how easy it was to buy illegal weapons in Britain. The year before, a reporter penetrated
airport security
to show how porous it was.
BSkyB has suffered various upheavals in the last year. As a result of the allegations surrounding the Murdochs’ newspaper business in Britain, the broadcaster is being investigated by Ofcom, the British broadcast regulator, over whether it is “fit and proper” to hold a television license.
Critics seized on Sky’s disclosures as evidence of impropriety at the company.
“The chair of BSkyB has to say something on this and reassure viewers that this has not been going on more widely,” Tom Watson, a Labour Party member of Parliament and a persistent Murdoch critic, told the BBC. “There are cases where the public is best served with journalists breaking the law, but it has to be done in extremis, and I am not sure whether it was in these two cases.”
But Clare Enders, the head of Enders Analysis, a media research firm in London, said she thought that the biggest potential obstacle to BSkyB’s retaining its broadcast license had been James Murdoch, and that his resignation had removed much of the problem.
“We all spend our days shell-shocked because it’s been one thing after another,” Ms. Enders said in an interview, referring to the seemingly endless stream of disclosures about wrongdoing at News International. Still, compared with past revelations by other British media outlets, she said she did not consider Sky’s practices “that big a deal.”
Rupert Murdoch, who is 81, has complained on Twitter recently that critics have been unfairly targeting News Corporation with false allegations.
He was particularly incensed, it seems, by reports in the BBC, PBS and 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charging that a section of his television operation hacked the encryption codes of its pay-television rivals in Britain and Australia, encouraging piracy to undermine their businesses in the late 1990s.
“Seems every competitor and enemy piling on with lies and libels,” he wrote on Twitter last week. “So bad, easy to hit back hard, which preparing.”
Alan Cowell contributed reporting.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4 Andrea HopePort Orchard, WA
FLAG
@John Schaffer, Houston : I'm offended by Yahoo and Google, et al, scanning and data mining every email messag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ir servers. I'm offended by media and marketing companies tak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reselling it without permission. I'm offended by the gross attack on privacy in our society. Just because I am offended doesn't mean it isn't so.
April 6, 2012 at 4:57 a.m.RECOMMENDED9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Alan GregoryWilliston VT
So Sky News is not covering the "news," it is the "news." Hah, hah.
April 6, 2012 at 4:57 a.m.RECOMMENDED8
BarryPalm Coast, FL
Ya just can't beat "friendly" competition at the expense of personal freedoms, can you?
April 6, 2012 at 4:57 a.m.RECOMMENDED14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4 nuevoretroCalifornia
US Justice Dept. needs to act on foreign criminals statute. Murdoch deserves to lose Fox,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the NY Post. Get on it FBI.
April 6, 2012 at 4:59 a.m.RECOMMENDED55
GarthMpls
When is this moving to Fox News? Isn't there enough foul play to assume it crossed the pond?
April 6, 2012 at 4:59 a.m.RECOMMENDED42
S. O'NeillMontreal, Qc
It crossed the pond long ago. Ask Governor Christie
April 6, 2012 at 10:47 p.m.
JimWhiting NJ
It is too easy to hack a telephone. When you buy a phone there is a code number that you can listen to your voice mail messages if out of the house. You just call the your phone number and when the voice mail picks up,put in your code and then listen to your voicemail. The companies that manufacter the phones use the same code for all their phone products. Read your phone instruction book on how to chage your code. It would be easy to access a phone by making a list of all the phone manufacturers codes, and call a persons number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3 JulieCa.
So they make the laws and then enforce them?
April 6, 2012 at 8:13 a.m.RECOMMENDED2
PatrickLong Island NY
The emails were encrypted. That makes it doubly a crime.
April 6, 2012 at 8:13 a.m.RECOMMENDED4
PatrickLong Island NY
One case involved a man named Darwin who was accused of "Deception"
Imagine that! What's in a name!
April 6, 2012 at 8:13 a.m.
M. FoutchVancouver, WA
Golly gee! Somehow I thought hacking into someone's mail, postal or email or telephonic, was illegal unless a judge granted a subpoena or am I wrong?
Whats the story with these low lifers at News Corp BSB? I suggest the US Govt cancel Rupert's little franchise after charging him and sonnyboy with criminal cartel activity.
April 6, 2012 at 8:13 a.m.RECOMMENDED13
KuperbergSwarthmore, PA
With respect to Mr. Ryley comment “We stand by these actions as editorially justified an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you need to realize that when a former News Corp reporter was asked during testimony to define "the public i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3 faceless criticNJ
Just as Linda Tripp taped Monica Lewinsky and brought a sitting U.S. President to impeachment. And THAT was both illegal, and entrapment.
And the Republicans led by New Gingrich pounced.
Yes. Let's be a little less strident here.
April 6, 2012 at 8:38 p.m.RECOMMENDED1
CBJCascades, Oregon
FLAG
Complex for you , but maybe not as you have no problem presenting something that would only be called false equivalency in an attempt to soften the blow to your post. Or are you suggesting that we consider the article as an abstract event with no connection to the incontestable character of Murdoch behavior around the globe.
Strident trident, have you no familiarity with the garbage quality of Murdoch's so called journalistic endeavors?
That Fox was not laughed off the air long ago is a concern for all Americans who valu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utright deliberate misrepresentation and fact driven information.
How many shades of grey are you willing to permit an ongoing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2 James PorterCharleston SC
Maybe they can hack the email of an AMerican Hating company in Charleston SC called The Beach Co. These guys hate US Flags, Vets, our Country and the men and women who fight for our freedoms. Check out this story about their disrespect to our troops and our flag.
http://www.postandcourier.com/article/20120405/PC16/120409560/1165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1
AlexIN
FLAG
I think we need to be a little less strident here.
In a well known and often discussed case about 15 years ago, a Florida couple, the Martins, themselves Democratic activists, illegally taped a cell phone conversation (this was the days of analog cell phones) involving several members of the Republican leadership, including Newt Gingrich and John Boehner. The couple provided a copy of the tape to a Democratic congressman, and the tape found its way to the New York Times, which promptly published a story based on it.
Now, the Times did nothing illegal. Though the Times surely knew t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1 CBJCascades, Oregon
Sounds exactly right to me.
April 6, 2012 at 10:47 p.m.
PatrickLong Island NY
For the Public Good???
Look what Murdoch did to America. It seems everyone is ready to fight each other after being incited by the right wing gun toting holier than thou crowd pumped up by his media empire.
This stoiry just doesn't shock me. The bigger story is his political manipulations.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20
MaggieLos Gatos
Murdoch being arrested and thrown in jail would be in the public's interest.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34
Charles BrobstBinghamton, NY
Murdoch must have thought he was in America when he approved this crime. Shut them down.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13
OzzinnyDarien, NY
jr - suggest you contact Nick Davies at the Guardian or the journalists reporting on this imbroglio at the New York Times.
Sunshine is the best disinfectant.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4
jrnyc, ny
FLAG
Got to Nick Davies, said it would be a dis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1 RMN.Y.
FLAG
James Murdoch and his father clearly have no shame. Not only are these people shameless but they're so completely deluded that they actually think they can turn this around to their benefit. "We stand by these actions as editorially justified an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John Ryley, head of Sky News said. “We do not take such decisions lightly or frequently.”
Please. The Murdoch's and their organization have absolutely ZERO CREDIBILITY!
..and everyone knows it.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25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Sally DeCapiteCleveland, oh.
Every time I read about Murdock, his clan and his entities (like Fox Cable News), I want to take a bath! I thought it was wrong to let him in the US but don't know what country would find him acceptable. What a legacy he will have. His grandchildren will probably want to change their name.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GreatWAPerth, Western Australia
The UK no longer want Rupert and fami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1 RLCChicopee MANYT Pick
FLAG
Man o' man! - sorry to say it, but a lot of folks here are just not getting it. The "doing i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remark, with subtext "even if it be illegal" is not a defense, it is a shot across the decks to GOVERNMENTS (plural).
Murdoch (and we are ONLY talking Rupert here) plays a bigger (higher level) game than most of us are capable of thinking, he thinks Governments where we think companies, he thinks presidents where we think bookkeepers etc.
His son falling on the sword, first at NI, now at Sky can simply be likened to Saturn devouring his own son. ALL that matters to Murdoch, is Murdoch and his own sense of value, he sees only what he wishes to see in the mirror.
The time is coming when US interests are going to be OPENLY under investigation, he knows what will turn up, more of the same...
The "doing something in the public interest" defense is no such thing, it is simply the Murdoch way of saying... "Look Mr Pres., Congress et al, if you w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0 RandallEast Texas
FLAG
I wouldn't give a plugged nickel for anything Murdoch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I subscribe to the WSJ and it just cut out with no explanation and no notice, about 2/3 of the people that post there.
Exactly like when they fired "The Judge" from his program. He was there one day and the show was ended the next day; no explanation or one word was said about why his show was shut down!
I have never seen a company act like that.
The Fox News TV news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ir content and believe it or not is more liberal now. Again not one word was said about any change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0 John TownsendMexico
FLAG
When one company amasses too much control over a nation's public discourse, democracy suffers and corruption spreads. It's clear that Murdoch and his News Corp. colleagues believed that their tremendous media power placed them above the law.
The journalistic quality of the WSJ has declined precipitously since the sale to Murdoch, as articles got shorter, more simple-minded, and tainted. The wall between news and editorial cracked, then broke.
FOX News, with its editorial banner masquerading as news, and its outright and deliberate misinformation, has proved deeply detrimental to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It may prove to be ultimately destructive. We can derive differing opinions, but everything gets corrupted when we can't operate from the same knowledge base. These ethical lapses (phone tapping, bribery) are part of that same pattern.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5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jmNE Florida
“We stand by these act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0 lecoor0Toronto ON
FLAG
This declaration is truly hypocritical, as the accused has decided that their actions were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as their defense.
Wouldn't it be proper for the public to decide what is in their best interests rather that the defendant in an increasingly clear presentation of appalling journalism and jingoism which is under a legal microscope in several countries today.
Murdoch's son's departure also seems to remarkably coincidental with the heat being turned up in the UK and elsewhere. Is this fortuitous or an attempted escape from the investigation underway?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perhap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3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flyfysherWestminster, CO
We live in a time where the ends justifies the means and the law has become irrelevant.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TbirdKS
The human race will best be served when Murdoch and Ailes shake their earthly coil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9 midnight12amrego park, n.y.
can anybody in my government explain to me the justification of allowimg this crew to purchase the ''wall st. journal'"?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6
John TownsendMexico
And even now surely people at the FCC should be concerned when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Murdoch has issued explicit directives to his WSJ executives to "destroy" the NYT. The journalistic quality of the WSJ has declined precipitously since the sale to Murdoch, as articles got shorter, more simple-minded, and tainted. The wall between news and editorial cracked, then broke.
And it猀 clear that the Murdoch owned "fair and balanced" FOX news hasn琀 been a stellar reponsible custodian of a TV news service in the publics interest either, with its editorial banner masquerading as news, and its outright and deliberate misinformation. It猀 unrelenting extremely biased assault on the Obama presidency is proving deeply detrimental to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It may prove to be ulti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9 Jack ChicagoChicago
We hacked, we hacked, but only to protect you. It doesn't survive any test of credibility and merely confesses to immoral and perhaps illegal activity. Time we turned our attention to the Murdoch empires' activities in the US. The leopard will not have changed its spots merely by crossing the Atlantic.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6
Jeff DrakeNeenah, WI
FLAG
Has Murdoch's unethical leadership impacted the WSJ and Fox News? Do these Murdoch outlets cover his scandals? What do their readers/viewers think about the scandal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5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jmtaCt
Poor Mr Murdoch... "Seems very competitor and enemy piling on with lies and libel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midnight12amrego park, n.y.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9 Leslie de QuillacqParis
We're getting all these stories about the nefarious goings on of the Mudoch group abroad. Surely they're up to the same things in the US. What about a story in the NYT talking about how much of the US media Murdoch controls seen in the light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UK. After all the group is just a vast propaganda machine in the US. Is everyone afraid to write about them in the U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0
John TownsendMexico
FLAG
The best thing that coud happen to Murdoch is a Romney presidency, and by november it could happen none to soon.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Mark CarverSt. Louis, MO
So media companies can commit illegal acts in the name of what they declare to be the public interest?
How arrogant! The US and the UK have laws against vigilantism. We have the police to contact for a reason.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77ads77Dana Point
Why have they not charged N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8 Joseph HubenUpstate New York
FLAG
This will be a test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Justice Department and Eric Holder. While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financial meltdown were rescued and and now use taxpayer dollars to lobby Congress to eliminate regulation does not bode well for integrity. No it will be hard to prosecute the arm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he voice of the "tea party" the ministry of propaganda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We will be treated to the most vicious vitriol if Holder prosecutes Murdoch and News Corp. How ca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stand up to this powerhouse of media manipulation?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3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R.Upstate
It would be better for the British public to operate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urdoch influence in communication is pure evil. That is the standard.
Exceptions? Yes, but not many.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1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8 Roy PizzarelloNew York City
FLAG
In the old days, before we could excuse anything, this would be crime. If the TV station thought they had a piece of evidence in about a criminal act they should have contacted the police to pursue this.
Unfortunately, the only contact between the News Corp and the police is a cozy financial relationship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bribe. The question now is squarekly before us here in the USA. Does Fox News also do this? I hope someone is trying to find this out.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3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SusanNew York, NY
I cannot believe the arrogance of John Ryley....where does he get off deciding what "i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I hope I Iive to see the day the entire Murdoch empire crashes and burns.....especially the Faux News Channel. What then will the zombies on the right do?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5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8 A GrunNorway
FLAG
Whit all the corruption coursed by Murdoch’s British news media, how is it possible that the same Murdoch’s operations in the US are not investigated? Fox News has long been known to be pure propaganda and misinformation, and there is not even a mention of government investigating, what surely must be mass corruptions. Could it be that Murdoch is paying off the justice department, just like Bush paid off the Supreme Court, to be selected President?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4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James HadleyOrleans, MA
I'm for tar and feathers, something good and old-fashioned. Nothing like TRADITIONAL VALUES.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3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7 John TownsendMexico
FLAG
It was quite revealing how Murdoch猀 own "fair and balance" FOX news is quite unrevealing about the so-called Murdoch scandal. Mealymouthed O刀攀椀氀氀礀 (The No Spin Zone) poo-poohed the Murdoch matter in Britain dismissing it a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a "press battle" not affecting "average folk". He completely ignored the corruption and wide-spread hacking allegations involved. Even the comments of a guest News Corp reporter citing the fact that murder and terroist victims had been hacked, and that police and high govt officials were implicated as complicitous were countered by a lame "it猀 no big deal" rebuttal.
Indeed, rather than delving into substance, O刀攀椀氀氀礀 launched into a ranting diatribe against NYT猀 "vicious vicious" reporting on the issue, how it was all tainted by "liberal ideology". He called it dismissively a "witch hunt", and claimed none of these things affected Murdoch operations in america. Not even the fact that the newly appointed p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7 RBWest Palm Beach, FLNYT Pick
FLAG
Ethical Journalism is rapidly disappearing. Sensationalism and the public appetite for junk creates a feeding frenzy. There are some news agencies that will dig deep into the muck to satisfy their hungry audiences. How low can they stoop? Neil Postman’s book,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written over 25 years ago, deeply resonates. Good public discourse is on the decline. What is most disturbing are the misinformation and lies that are being spoon fed to those who follow blindly like sheep's.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3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PaulMiami
Rupert Murdoch's motivation isn't for the public good as he suggests, it's to put the few coins his rags cost into his pocket from yours.
Simply not buying anything he sells will devastate his worldwide empire in short measure, and the sooner the better.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4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8 01:37
【案例】
中国之声杨昶:头几期定调的一定要精做。可以效法锵锵台湾行的做法,带个采访机,请若干上海各界牛人领着走街串巷寻幽访圣,找寻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声音,极力还原之。缝纫机的踏板,上海牌手表的滴答,陈歌辛黎锦光的歌,丁建华乔榛的配音……这玩意儿做精致了发行都不是问题。@郭静CNR@广播
◆◆@lady蔣術:"城市声音"的策划会,我们要做一个城市声音的文化节目,我做上海声音,童鞋们有建议吗?要洋气点儿的。
轉發(49) | 評論(46)4月5日10:43 來自iPad客户端轉發| 收藏| 評論1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2 00:08
【案例】
广播:
她们是怎样的声音啊? ◆◆@刘大牛的白日梦:72年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前身)的女主播。@广播
@我爱听广播
轉發(1)
|
評論(1)4月21日22:42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3 09:05
【案例】
江苏东台用高音喇叭昼夜广播“逼迁”
2012-04-23 00:55:59 来源: 央视 有12618人参与
核心提示:最近半个月,江苏东台金北村的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原因是村内有两个高音喇叭,昼夜没完没了的广播,播放的既不是音乐、也不是新闻,而是拆迁政策宣讲。如此高音广播,让居民们吃不香、睡不着不堪其扰。
《焦点访谈》2012年4月22日完成台本
——“高音”下的拆迁
主持人 张羽:
最近半个月江苏盐城东台市金北村的居民有点烦,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原因就是现在我们在画面上看到的大喇叭。有两个这样的高音喇叭,天天没完没了的广播,播放的既不是音乐、也不是新闻或是什么通知,而是政策宣讲。每天6、7个小时的高音广播,让居民们吃不香、睡不着不堪其扰。那么是谁架设的高音喇叭,又是为了什么呢?
(喇叭播放的声音)
小高层、高层安置房,跃层价格集体土地为每平方米950元,国有土地为安置基准价的50%。符合实际、互相配合,为尽快完成此次拆迁补偿安置工作,而共同努力。
解说:
这是晚上11点钟,本该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但是在江苏盐城东台市金北村却是热闹非凡,大喇叭里播放的这些字正腔圆的声音,分别来自一东一西两个高音喇叭。两个喇叭播放的内容虽然完全相同,但却并不同步,在这安静的夜晚这种互相交错、此起彼伏的混合音显得格外刺耳。
(喇叭播放的声音)
拆迁当事人,有义务向估价机构,如实提供拆迁估价。
解说:
晚上如此热闹,白天也是不闲着。记者在第二天中午又来到这里,同样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记者:
那你们晚上睡觉怎么办?
江苏省东台市金北村村民:
不睡觉,睡不着啊。
记者:
天天不睡觉也受不了啊。
村民:
那没有办法,它一直没有关,以后我们睡到现在,睡半个小时左右就醒。
村民1:
都听见了,到天亮的时候都睡不着觉,我80多岁了都睡不着。
村民2:
晚上一般都是,如果没事清的话,是7点多种睡。
记者:
现在几点钟才能睡着?
村民2:
在12点钟之前都睡不着。
解说:
记者在实地看到两个高音喇叭一个挂在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中部的教学楼上,一个挂在东廷北路(音)的路灯杆上,这两个喇叭之间对准的就是金北村,村子的每间房屋上都写满了拆字,在金北村的正东是实验中学的高中部,因为距离学校很近,许多马上要高考的学生,都选择在这一片租房居住,这些天持续不断的高音喇叭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干扰。
记者:
高中部那边能听见吗?
高三学生:
能啊,特别是第四节课的时候,喇叭就开始响,还有连休息的时间,还有中午的休息的时间,它都会响。
记者:
一晚上能睡几个小时?
高三学生:
像我们马上也要高考了嘛,一晚上,本来的话休息时间就少,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本来12点就能睡觉,像它这样的话,我们基本上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吧。
解说:
据当地居民反映,大约从半个月前开始,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2点,晚上8点到12点,这两个喇叭都会准时响起。有几天甚至广播到了清晨5、6点钟,礼拜六、礼拜天则是全天24小时广播。这种轮番的高音轰炸,让他们苦不堪言。
记者:
我们发现呢,在我右手边的这个喇叭的下面,有一个面包车,而这个喇叭的声音呢,正正是从这个面包车里的装置发出来的。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啊?问一下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拆迁工作人员:
我们是拆迁公司的。
记者:
拆迁公司的。
拆迁工作人员:
嗯。
记者:
是谁让你们在这儿安喇叭的呢?
拆迁工作人员:
我们反正是接到上面的,拆迁指挥部的指示。
记者:
这喇叭是我们学校安的吗?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张凤:
不是,是他们拆迁指挥部安的,那就是没有地方挂,就挂在我们这个地方。
http://news.163.com/12/0423/00/7VO42RRH0001124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3 19:59
【案例】
@郭凯敏1207[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王菲cnr @中国之声子文 @龙喵886 我中奖了!
轉發(2) | 評論(4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6 23:33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6 23:35 编辑
【案例】
关于广播最新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2012-05-04 08:51:20)转载▼
关于广播最新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文/陈永东
最近看到一份也许是有史以来关于广播媒体的最大的调查,调查涉及170个电台、12种广播格式及57358位调查者,其中揭示出许多最新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调查由Jacobs Media组织进行,其中涉及的170个电台跨越了美国与加拿大,调查时间是2012年1月31日-2012年2月15日,所有响应都通过在线收集,使用电子邮件及社会化媒体渠道回收。
由于调查结果是英文的,现进行翻译并解释:
一、2012媒体使用金字塔
2012年各类媒体(或装置)使用中,按使用比例,图中从下往上依次为:手机(96%),互联网(93%),AM/FM收音机(92%),电视(92%),社交网络(85%),Facebook(79%),短信(76%),MP3播放器(60%),流媒体视频(58%),智能手机(52%),GroupOn订户(48%),互联网电台(38%),公共电台(30%),平板电脑(24%),Twitter(22%),Pandora(知名网络电台,18%),卫星广播(15%),车内娱乐系统(9%),高清收音机(6%)。
二、除了音乐及个性外为什么要收听AM/FM广播?
人们听广播,除了音乐及个性之外,主要是因为感情驱动,其中主要有四种原因:第一,在工作时让收音机开着;第二,帮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情绪;第三,提供一种陪伴的感觉;第四,提供一个逃离每日生活压力的机会。
三、每天的第一个媒体行为是什么?
57%的主要广播人群说他们每天的生活是从另一种媒体或装置开始的。这些媒体或装置依次为:电视、车内广播、查看电子邮件、Facebook、短信、报纸(印刷或在线的)、网站、卫星广播、Twitter及Pandora。
四、汽车中如何听广播?
53%的人说他们大多数的广播收听是在车内,48%的人说他们会在车内连接智能手机或MP4播放器,9%的人说他们的车内有娱乐系统。
五、互联网电台排行榜
互联网电台排名:Pandora(45%) ,iHeartRadio (19%), Spotify (7%), TuneIn Radio (7%), Slacker Radio (5%)。其中,Pandora的听众中有28%的人会至少每周听一次。
六、最流行的社交网站
最流行的社交网站依次分别是:Facebook, Linkedin, Twitter, Google+, classmates.com, MySpace, Pinterest, Foursquare, Tumblr。其中,Facebook用户中有三分之二会每天至少访问一次。
七、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拥有情况
52%的人拥有智能手机,其中93%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下载App;24%的人拥有平板电脑,其中iPad拥有比例大幅领先。
八、从哪里获得新音乐或艺术家信息?
调查表明,获得新音乐或艺术家信息的途径依次为:FM广播(52.8%),朋友或他人(9.8%),小孩(4.8%),Facebook(4.8%),iTunes(3.5%),SiriusXM(2.9%),Pandora(2.8%),YouTube(2.2%)。这表明,推广新歌或新歌手主要渠道还是FM广播。
总之,历史悠久的广播在发展,传统的AM/FM广播仍然有很多的听众,但网络电台已经茁壮成长,且随着社交网络、移动终端及车载娱乐设备的使用比例提高,人们收听广播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作者:陈永东,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bdbb80102dy1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7 21:35
【案例】
CBN牛智敬:
十年前的明天,天津电台滨海广播正式开播。那是天津唯一的新闻资讯滚动播出电台,颇得小清新喜欢。我在那里度过了充实的三年,以记者身份跑遍了天津各个角落。今天我对@DJ隋怡
说,滨海广播是唯一能够代表天津精神的广播频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11 12:07
【案例】
麦卡PULP:
最近连听几期环球资讯广播“资讯非常道”,两个主持人的口齿反应、知识积累和逻辑都非常赞。刚才上网一搜,发现女主持居然是以前中国国广的体育记者彭延媛,历届大赛没少编过她的稿……光看稿倒并不觉得有何特别之处,这转岗是转对了。男主播的名字在官网没查到,应该有个辰字。有人知道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17 01:16
【案例】
@主播吴侃: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全时新闻广播 FM884 AM873 NEWS RADIO,晚上九点播出《道听途说》,主播吴侃为您说笑话,侃新闻,互动方式:@主播吴侃,@全时884,QQ群号:10846355,节目早知道:开封新修城墙开裂破损 相关单位种植爬山虎遮丑、男子套牌车前后牌照不一致 停交警门前被抓。@884微路况
轉發(2) | 評論2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26 10:43
【案例】
May 25, 2012, 4:51 pm
Audio: Veteran Times-Picayune Reporter on How Staff Heard the NewsBy DAVID CARRBruce Nolan covers religion for The Times-Picayune, the New Orleans newspaper where he has spent most of his career. He has served as a reporter, a suburban bureau chief and assistant city editor. In that time, he has worked on hundreds of stories, including many about Hurricane Katrina and the Gulf oil spill.
When the news broke that The Times-Picayune would start to publish three days a week instead of daily, and that there would be cuts and reassignments, he spoke up at meeting led by Jim Amoss, the editor of the newspaper. Even when the news is bad, he said, there is a right way and wrong way to go about letting employees know where they stand.
(Note: audio quality, at times, is less than perfect.)
http://mediadecoder.blogs.nytimes.com/2012/05/25/audio-veteran-times-picayune-reporter-on-how-staff-heard-the-news/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29 00:17
【案例】
广播:
两岔了//@平凡广播人: 传统媒体唯一以即时互动为特征的广播,是与微博整合最有机的。平面与电视利用微博弥补自身单向、非同步的弱点,广播与微博却是相互叠加效应,微电台改变了原有的传输范围,但广播自己还没弄明白为何又如何巩固覆盖的扩大,诉求不明,是这样理解吗? ◆◆@吴林非:对@广播
说:微博是个好平台。微电台确实很不错,可以清晰地听到那么多节目,微博和微电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确实很不错,与电台之间的距离很近.思索广播如何把粉丝、听众变成用户?距离需要真诚沟通.电台节目才可以 更好轉發(6)
|
評論(1)5月28日23:16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5 21:54
【案例】
凤凰网COO李亚:传统媒体有危机 广播是亮点
6/5/2012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6月1日下午消息,2012百度联盟峰会今日正式召开,凤凰网COO李亚在出席峰会并发表演讲时表示,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给媒体带来运营压力,在过去的几年中纸媒受到的挑战最为明显,而媒体也正在寻找新的突破点。
以下是李亚演讲的文字实录:
电视文化的出现,让我们忘记生活的本身,每天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把自己所有的时间消耗在包装的情感秀或者职场秀,或者生活伦理、各种争斗。在网络上更是这样,特别是在座的各位,可能都会这样,睡觉起来闭眼之前,首先看的东西都是网络上的东西。电子邮件我是非常焦虑的,我每天电子邮件好几百封,不看完心里难受。短信也好、微博也好,微信也好,这些东西还是其次的。总之我们每天被信息淹没,处理这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让我们真的觉得快死了。
过去几年中,唱片业和报纸业的衰退,互联网行业搜索的崛起,最成功的就是谷歌(微博)和百度。当然现在电视媒体,还有杂志、网络,他们肯定不甘心这样,他们在寻找突围。
纸媒,很明显日报是受到挑战最大的,因为第一现场的能力或者是媒体表现的能力都不如网络电视。由于人们的生活形态变化,网络这种称之为伴随性的媒体消费,实际上很适合很多场景。我去年11月在美国参加了CBSi的电视、互联网以及电信投资行业的峰会,CBSI的CEO讲,我们有很好的收入模式,当然也在于他的内容和品质,美国的电视剧、新闻等节目质量,通过广告或者是收费,本身是非常好的现金流,他没有感觉到危机,没有感受到要强烈的加入网络大军的压力。
我们知道今年宏观经济压力很大,传统媒体面临挑战,VC的资金对互联网媒体的投资不像去年那么热了。昌荣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广告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是下降3.7%,这还是挺恐怖的。目前的下降趋势与09年金融危机类似,这种时候对于纸媒和中小电视媒体,都存在很大的挑战。
从数据来看,五大媒体,总的绝对值,电视媒体依然是最高的,但只增长1%,报纸是萎缩了,下降6.1%,互联网的增长是明显的减慢。以视频广告为例,在优酷可以看到是十分明显的,除了优酷以外其他公司看不到高增长的趋势,广播是一个新的增长亮点。
我觉得是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时代对于媒体带来了运营压力。不同的媒体形态他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生死存亡的时候是充满挑战和机会。我们知道其他的门户已经把战略重点转向海量快速的信息平台、门户之外的一种形式,新浪做微博,腾讯是非常综合、整合的战略,可能这个战略甚至对运营商,对微博,对游戏都有非常大的挑战,可能也是我们在座很多的同行所非常担心的事情,我们非常担心腾讯在这个领域会以什么样的策略进入,虽然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对于百度,更多的是充满期待,特别是百度联盟在无线互联网的流量有效变现方面,我们希望百度能够延续它在PC端搜索的地位和能力,给我们在移动互联网端更好地流量变现。
我讲到其他门户都转型了,凤凰网也在思考自己核心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在媒体被人快餐化、碎片化的时代,凤凰将扮演一个智慧与思想供应商的角色。我们过去几年,细分化受众,媒体化定位,差异化竞争,跨平台合作,这是我们战略运营的几个小节,我们有选择性的以主流网民为自己的目标用户,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作为高品质内容提供商,我们在视频领域也选择了可持续的差异化竞争,就是做新闻视频,新闻视频内容成本和带宽成本要求都不一样,电视新闻节目的广告价值非常大,以央视的招标为例,85%都进入了新闻类型,这也是跟影视剧节目不适合年度招标有关。在无线领域,把人才优势发挥出来,一起往前冲。对内再做一些跨平台的尝试,和凤凰卫视(微博)集团内部的传媒整合,对外的渠道包括在座很多的合作方,跟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合作,这也是百度联盟这么几年来带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们自己的营销转变给大家汇报一下。凤凰网的用户不是那么喜欢点击注册,但有很强的购买力或者企业决策力,所以我们很多营销的理念是跟内容品质出发,希望通过价值驱动、人文情感、情感共鸣来驱动。怎么通过新媒体营销,给合作伙伴带来市场投放的提升。我们认为数字营销的核心是精准营销与互动营销,而受众精准基础上的情感共鸣是传播与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与受众最深度的互动。所以说,凤凰网的营销理念就是价值驱动、人文精神、情感共鸣,与我们的理念结合。我们要拥抱并拓展,无线互联网是我们的重要策略,凤凰电台是新产品,不是需要重投入的,是一个拓展,基于优质内容和卓越品牌的拓展。通过移动的客户,可以方便收听到凤凰网、凤凰卫视以及凤凰Radio等以非音乐内容为主的综合音频内容。可以在WIFI、3G环境下支持音频节目收听。
最后汇报一下我们的无线互联业务,无线互联网业务可以说是拥抱的现状,我们过去经历了从早期的CSM,到手机报,到数字阅读,到移动的APP,到现在的3GIPHONE.COM,APP总体的下载量过了1400万,将这些流量有效的变现,我们期待明年百度联盟能够给无线互联网领域的流量带来一些可能变现的模型。我们强调的还是品质权威稀缺的内容,并且符合移动终端的随时随地随身的特性提供给消费者。最后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非常感谢百度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开放社会的催化剂、公民社会的推动力,我们期待与百度联盟一道继续将网络所带来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革进行到底,谢谢。
http://panmedia.net/pmi-watch/1395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15 20:48
【案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16 00:54
【案例】
@张根清:@广播
类媒体在新时期的发展,应以节目为核心,靠新闻节目争夺话语权,靠娱乐节目吸引受众,靠观点、速度、互动赢天下。节目之外,酒香还怕巷子深,要靠活动立台,以活动推广节目、主持人,维系老听众,吸引新听众,扩大知名度。全媒体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增强影响力。总之,节目、活动、跨界赢天下。轉發(2)
|
評論(8)6月15日23:51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25 17:07
【案例】广播谈话节目的诺言
◆◆@交通频道小海:11年前,有个小朋友读初一,给小海姐姐写信说,你可不可以做我女朋友。当时觉得他可爱,就说,好,但要等你将来清华或北大毕业了,挣到第一个100万了再来找我。。那时想,怎么可能做到?没想到,一早接到这个小孩儿电话,小海姐姐,我做到了。。现在在北京。。。瞬间觉得时空交错。。怎么可能??!! 轉發(3804) | 評論(1491) 6月24日12:50 來自iPhone客户端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27 15:17
【案例】
范桶:
Discover了,又是No1! ◆◆@方家评说:“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开播,填补了全国性交通广播的空白。”——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说 轉發(21) | 評論(3) 3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5 12:17
【案例】
魏大卫:
与节目定位吻合,且个性鲜明、观点犀利的主持人是节目差异化的重要体现。个性化主持人,千唤万唤难出来啊! ◆◆@媒介360:【媒介360洞察:2012广播7大趋势】1.一季度广播广告领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2.受众收听方式以车载、家居及移动终端为主;3.内容为王,要接地气,兼顾专业价值及趣味;4.DJ是节目差异化重要体现;5.广播广告整合是必须;6.电台网络化是大势所趋;7.与新媒体联动,优势互补。详见http://t.cn/zWzY1OR
轉發(58) | 評論(7) 6月26日10:57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10 09:11
【案例】
魏大卫:
一个痴情于广播的小女子,把对广播的感情写得很轻快也很深沉。 ◆◆@王菲cnr:广播无限大 我想听到一个不一样的你: 2010年新年团拜会,部门排演小品,领导问我能不能演一位夜间情感节目主持人,我欣然答应。之后才知道那是条贼船,我的角色其实是个山寨版的夜间主持人,不... http://t.cn/zWVhkDT (使用新浪长微博工具发布 http://t.cn/zOXAaic)
广播无限大 我想听到一个不一样的你(2012-07-09 23:02:12) 转载▼
2010年新年团拜会,部门排演小品,领导问我能不能演一位夜间情感节目主持人,我欣然答应。之后才知道那是条贼船,我的角色其实是个山寨版的夜间主持人,不仅没文化,而且疑似精神病,还痴情地向台长暗送秋波(那之后每次见台长,我都希望立刻隐身)。后来想想,hold住姐的表演风格应该是模仿了我才对。
那个无比奔放的角色,应该不是我。但那个和夜间节目有关的故事,和我有关。
青黄不接的二八年华,也就是接近成年的岁数,用白天听英语磁带的walkman来收听晚上的广播节目,是好多80后孩子们都干过的事。我也是其中之一。那时不仅自己听,还会和好友约好一起听,第二天还会就昨晚的主题进行二轮讨论(如果那会儿有微博,我想我一定非常积极互动的那一个吧)。
如此看来,今天一旦一个主持人上了晚间节目,微博粉丝跟着噌噌地长,大概也是一样的原因。
前段时间回家,在自己房间里收拾书,突然翻到了一个小册子,里面用特别工整的字体零散地写着一条又一条的“小短诗”。仔细回忆了一下,那些都是当年听各档节目的“片花”(还有人叫它jingle,当然前段认识了一友人非管它叫广告)。我瞬间惊讶于我的执著。
说实话,尽管我是一个“电台人”,但还是会偶尔惊叹现在的忠实听众们为什么会在电视网络书籍等那么多选择的情况下,把耳朵交待给了广播。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我好像找到了一些答案。
我们总是希望把听者的样子想象和描画出来。说实话,我觉得在公共广播(而非付费模式的窄众化频道)中,寻找出TA的样子,很难。但是,对于TA为什么要听广播,为什么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扭开收音机,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一些——
小一是个30岁的女白领,未婚,没有男朋友,工作总是让她忙不迭,生活又总让她等待。此刻,她刚刚完成白天没有做完的报表,关上了在她眼前闪动了一天的电脑屏幕,打开了广播,听到了你;
二二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普通家庭出身,也许目前还没有工作,也不再上学。大家都说他很二,整天无所事事,父母差不多要放弃对他的希望。白天,他和一群朋友嬉笑打闹,玩到没有力气。此刻,他把歪歪扭扭写在纸上的烦躁和纠结,扔到了垃圾桶,然后,打开了广播,听到了你;
小三儿就是个“小三儿”,对,也就是传说中的“二奶”。她本来也不想这么被人称呼。好好的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小心爱错了人,走错了路,住在情夫给租好的房子里,算是衣食无忧,此刻,正室夫人招呼男人回家送温暖,于是,此刻,小三儿落寞地举起一杯酒,打开了带着重低音炮的音箱,搜索调频,听到了你;
四爷岁数也没那么大,但是总和周围邻居摆谱,说自己祖宗在前朝皇帝那儿当差(这事儿真挺邪行的)。四爷原先在工厂,干了几十年,老觉得没当厂长亏了他的大才华,于是提前内退了。此刻,他正摇着蒲扇,坐在胡同口,手里拿着砖头大的收音机,一边和旁人免费吹着牛,一边听到了你;
五阿姨和五叔叔离婚了,原因是已经进入更年期的她,和性欲不减当年的五叔叔夫妻生活不和谐。五叔叔刚办完离婚手续,就和他家保姆去领结婚证了。五阿姨觉得生活对她太不公正,为什么当初会爱上这样一个负心汉。此刻,她干完了所有的家务,心里空得要命,五阿姨眼睛有点花,晚上灯光昏黄读不了报,于是,她打开了还是当年结婚时娘家陪嫁的那个比她的婚姻还结实的话匣子,听到了你;
六奶奶家住北京东郊,中年丧夫,孩子们长大之后都远走高飞,没一个在自己身边的,六奶奶打年轻时就喜欢听相声、评书什么的,而且嘴皮子挺遛儿,擅长模仿,人送外号“北京通州版刘兰芳”。现在电台只要组织活动,六奶奶都风雨无阻地参加。见到台里年轻的主持人喜欢地不得了,见谁都想亲谁抱谁,男主播们甚至觉得奶奶是资深花痴。此刻,刘奶奶正躺在床上,像抱着自己的知心爱人一样抱着收音机,打开广播,听到了你;
七哥今年37岁,事业处于上升期,感情还属空白期。大龄男光混一枚。不算钻石王老五,也算玛瑙李老七。无数左邻右里外加上下级纷纷给他送女友,大把的姑娘排着队等着和他相亲,那促销势头,就像要买一送一。哥们儿说,全城的姑娘您就随便挑个呗,媳妇儿不过就是媳妇儿,何必较真儿。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此刻,他在这月华如水的夜色里,独自开着他那辆宝马,面色凝重,不知前方在哪。七哥突然不想再听不知道哪个姑娘塞他车里的那张甜腻的CD,他打开了广播,听到了你;
大八不开大巴,但却是个出租车司机。现在开现代,早年开面的。大八很辛苦,每天从早拉到晚,刨去份子钱,再刨去给孩子的学费,再刨去给老娘的医药费,再刨去给老婆的……嗯,其实刨到老婆那儿也没剩啥了。总之,就是当代的一骆驼祥子!不过,大八很乐观,天生代表着爱国奉献厚德创新的北京精神。对国内外大事小情,他都门儿清!你知道他那宽广的知识面儿,是怎么获得的吗?嘘,听,此刻,他打开了车里的收音机,听到了你;
小九是谁?我呗。“你好吗?我的朋友。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1053健康之家》节目,我是小九,今天做客节目的医学专家来自……”一年多以前,因为竞标了这档节目,我从一个长期做嘉宾主持的小编辑变身成了专门服务中老年朋友的小主持。有位70岁的听众说,我像他孙女。我很开心。你们一定不知道,虽然我是菜鸟小主持,但我可是资深老听众。此刻,我也打开了广播,听到了你!
……
这就是广播的神奇世界,一个声音的魔法盒子。
或许,这些都不是我的想象,而是真实的世界。
每个人都带着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心情,真的存在着,欢喜着,悲伤着,纠结着,等待着,期待着和你相伴,若有似无地、声声不息地一路相伴。
这段时间参加了夜间节目的讨论小组,和同事们探讨时,有共鸣,更有冲突。但那些难以调合的分歧,恰恰说明了广播之于每个人的不同感受。
每一个白昼和黑夜的接连转换都是相当静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承载着每个人从奔忙、亢奋、焦躁到渐渐感知到疲劳、脆软和柔软的渐变。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冗余的时代,每个声音和喜欢他的耳朵相遇的概率,其实真的是令人失望的渺茫,那过程不亚于上亿的精子一路分奔就抢得一颗卵子的独爱。虽不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得之生宝宝,失之死翘翘,但形势依然很严峻。那些长期困扰我们工作生活如梦魇一般的收听率和市场份额,让我们不得不告诉自己,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想想,不是耸人听闻,的确如此。
到这一行还强撑着看文字的亲们,我想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不是一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论文,也不是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的广播小说,这是此刻,我想和你分享的一段心情。很久没有如此感性表达了,希望你会懂我在编造诸多故事之后的那份思考。或者说,其实我没想明白,但希望你会有所发现。至少,在每天带上耳机,打开话筒的那一刻,能够想到小一、二二、小三儿、四爷、五阿姨、六奶奶、七哥、大八和小九,我们有多爱你的声音、你的情感、你的思想,和你的你!并且,排在最后一个的小九,从小喜欢你的我,要代表很多很多朋友,感谢你。
最后的最后,我希望你想象着在我讲完了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之后,有一段并不舒缓,而是相当轻快的音乐响起,来自阿雅的《世界无限大》。学习一下和我同天不同年出生的夜色DJ @小马DJ 常用的那句话来结束这篇微博:晚安北京,晚安,所有未眠的人们。
“每次我坐在这里想到收音机旁边
总是觉得很好奇
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
是和朋友快乐的聊天还是偷偷伤心
不过能在这无限大的世界
透过小小录音间
和你相遇对我来说却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有时候聊聊你不太感兴趣的话题
有时候收到来信却没有时间处理
相信一定有些什么让你感受深刻
而我却从来没想过
就像你现在听到的这首歌
它叫做世界无限大
你愿意跟我说说你的世界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吗
其实人是很有趣的
当你长大的时候好象世界也跟着变大了
今天你以为天大的事明天想想也许真的真的没什么
在口语单元里面我轻松聊聊天
还热烈讨论各式各样不同的事件
关于爱请家庭工作或课业
互相紧急交朋友千万小心一点,恩
其实不同的人常常有同样的苦恼
因为不管今天明天每天每天都有人
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我的生活很忙很忙要做节目要做唱片还要上无数的通告
但我也和大家一样在忙里偷闲找个朋友分享快乐或失望
虽然你现在看不到我厌倦的表情
但我真的真的要说世界这么大希望你和我一样每天发现自己越多的一点点
如果你想找人分享记得要写信给我
你还喜欢dj阿雅今天的节目吗
明天我们空中再见了
拜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17 23:13
【案例】
RBC传艺:
回家听了一路90.5的节目,说的是故宫文物在二战期间死里逃生。也许是音乐配的古典大气,也许是男播磁性感人,舍不得下车啊,跟听纪录片一样,特别好。重要的是,节目尾声说资料来自≪文史参考≫,作者李想。@赵唐薇 师姐真让我惊叹!@北大新传徐泓 俺们也得加油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18 21:09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音乐人杨海潮 : 在央级媒体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真是个异类,敢说、真说、不胡说。每天堵车的时候必听中国之声,真的很好,主持人也很有想法,不是简单的传声筒。我觉得中国之声是可以听的互联网,真正站在民众一方的好广播 轉發(17) | 評論(5) 今天18:05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19 12:54
【案例】
广播:
微博绑架不了广播,但是它能让粉丝绑架主持人,进而影响广播。 ◆◆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閱!
佛法悟边:都是@广播 惹的祸! (10秒前) 舉報| 回覆
主持人吕光:作用是相互的 (40秒前) 舉報| 回覆
DJ林天:在微博没有出现时~被绑架的状态大都存在~被谁?~都懂得 (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美丽心情bt: (14分鐘前) 舉報| 回覆
908戴红莲:同意。 (16分鐘前) 舉報| 回覆
人民大会糖糖长:也是很好的合作平台 (1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努力奋斗的阿童:是的 (1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大河传播杨涛:顶。 (18分鐘前) 舉報| 回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0 10:27
【案例】
魏大卫:
尤其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广播要全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赛立信媒介研究:#广播传播#【新时期构建广播媒体品牌宣传效力的若干策略】 在选择树立自己传播品牌的过程中,除了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品牌传播效力的构建之外,还应该利用非常规的手段,诸如积极的利用公益活动宣传的机会树立起自己的宣传品牌,这也是一种构建宣传效力的有效策略 轉發(7) | 評論(1) 7月19日14:35 來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轉發(1)|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0 10:28
【案例】
湖北空域遭无线电干扰 一日致十余趟航班晚点
2012-07-20 03:45:01 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 有3003人参与
核心提示:消息指今年1至6月,在湖北空域,接到受到无线电干扰航班的报告197次。湖北空管分局负责人说,湖北空域已成为中南地区受干扰最严重的地区。5月23日,因湖北空域无线电干扰严重,民航局广州区管中心不得不控制航班流量,广州机场十余趟航班晚点。
7月12日晚8点10分,宜昌上空。成都飞武汉的航班上,机长与天河机场地面空管的对话频道中,突然插入一首《最炫民族风》。
幸运的是,不一会歌声消失了,没有影响航班安全飞行。而这样的插播并不是第一次。
今年1至6月,在湖北空域,接到受到无线电干扰航班的报告197次,平均每天有一架航班听到“意外之音”。别小看这些干扰,轻者导致机组发生差错,重者甚至导致空难。
昨天,湖北空管分局负责人说,湖北空域已成为中南地区受干扰最严重的地区。
降落时听到歌声直冒冷汗
“在高空听到歌曲还能对付,在飞机临近降落时,即便听到我最喜欢的歌,真让我直冒冷汗!”一名驾龄七年的副机长昨天回忆,在今年春天的一次飞行中,他驾驶广州——武汉航班,在步入下降通道后,频繁地通过无线电与机场塔台联系,以免偏离航道。当航班离地面3500米左右,仅差两分钟就要落地,听筒里突然听到一家电台的音乐。当时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立即启用备用频道,才确保航班安全降落。
湖北空管分局介绍,在高空飞行中,航班机组与地面联系就是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有自己固定的频率和辐射范围,与社会广播电台等无线电频率是错开的,大家各行其道。“这是一条事关空中安全的生命频道”。
但一些单位擅自加大频率,“串入”民航专用频率,干扰管制员和机组间的沟通。
今年5月23日,因湖北空域无线电干扰严重,民航局广州区管中心不得不控制航班流量,广州机场十余趟航班晚点。
干扰以广播电台居首
综合近年案例,湖北空管分局的结论是,干扰从重到轻依次是广播电台、有限电视、无线电对讲机、学校教学、私人电台。
例如,一家县级广播电台的无线电发射器规定功率为5瓦,可覆盖全县,但该电台擅自将功率调至50瓦,覆盖周边各县。
也有因设备老化或故障引起的无线电干扰。今年5月,武汉往返北京等北线航班在途径湖北、河南交界区域时,时常听到广播电台声音。经查,是河南新县有线电视台、正阳县广播电台,因设备故障等原因,对民航无线电专用频道形成干扰。
湖北空管分局负责人说,目前干扰民航无线电者多为正规单位,多是不知情,没有意识到加大频率会影响民航安全。
上天“捉”一次要花12万
2009年至今,民航湖北空域受无线电干扰次数越来越严重,今年3月份,受干扰61次,创史上新高。
湖北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负责人说,查找无线电干扰非常棘手:一方面,无线电干扰无规律,有时某频率在某时间段干扰严重,可忽然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另一方面,侦查多为地面无线电监测车辆,而很多干扰是空中机组听得到,地面监测不到。
今年5月25日,中南空管局派出一架装有空中无线电监测设备的校验飞机,在7800米高空开展监测,三个小时“捉”了4个干扰民航频率的调频广播电台。
这次监测不过3小时,花了12万元。
查出来了,处罚也难
现在,用频单位众多,涉及广播电视、电信、航海等多行业、领域,管理起来很难。
从近几年的湖北空域监测实际看,从收到信息到有所反映需一定时间,查处慢半拍,无法捉到违规者。
即使查出来了,处罚也难。实际上,对于正规单位违规加大频率,我国《民航法》、无线电管理条例,对民航专用频率保护虽有规定,但处罚规定大都模糊,且一般系原则性规定,执行很难。
(本文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左洋 刘葆华 陈楠 朱新)
http://news.163.com/12/0720/03/86R0NK4R0001124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1 21:55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7-21 22:11 编辑
【案例】
@微电台:#微电台帮你回家#正在被困在车里的你焦虑吗?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是打开收音机也好,是点开微电台也好,请发送你所在的位置+当前的路况,@ 微电台 并@ 你正在收听的广播,让大家帮助大家。有我陪着你,你还怕什么!@北京交通广播 点击收听微电台:http://t.cn/hgn0iJ
轉發(144) | 評論(34) 35分鐘前 來自微电台-北京交通...
唐润华:
这个时候,政府部门至少应该通过公共广播系统(有线和无线)及时向公众播报灾情及救灾信息。 ◆◆@侯小强:北京特大暴雨,市政府应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1,通过移动系统告知市民尽量不要外出。2,通报各路段拥堵和同行状态。3,告知市民一般性的减灾常识。如防止下水道井盖被冲走,如驾车市民防备手册。4,地铁等系统延迟关闭。5,动员一般性商厦延迟关闭时间,让市民躲避。 轉發(290) | 評論(91) 12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1 22:28
【案例】
主持人王丽红:
在这里,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公司的网页,如果想了解更多(丽红传媒)的咨询,请去 Lihong Media.com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5 17:54
【案例】
洛阳新闻广播:
26日早8:30至9:00,新闻广播FM88.1敬请收听。 ◆◆@洛阳新闻广播881张健:“嚷斤(纠缠)”、“不捉(不知道)”、“喵(没有)”,看到这些地道的洛阳方言,您觉得熟悉吗?为继承发扬洛阳方言,有人专门搜集整理了咱洛阳土话,并把它们做到扑克牌、钥匙扣上。明天早上8点30分,洛阳方言扑克的制作者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教研室讲师郭栋做客洛阳新闻广播 轉發(2) | 評論(1) 4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6 11:48
【案例】
周董:
//@刘新征: 莫名戳中笑点。。。 //@天津同城会:天津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武长顺刚刚在天津交通广播中表示,今天水中误车一律不按违章处理。——大家注意安全,该弃车就弃车!不用担心贴条。!!!!!!!发话了!!!人命重要啊!!! ◆◆@今晚报:#天津及时路况# 天津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武长顺刚刚在天津交通广播中表示,今天水中误车一律不按违章处理。——大家注意安全,该弃车就弃车!不用担心贴条。
轉發(1424) | 評論(216) 今天10:30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9 10:54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7-29 10:55 编辑
【案例】
[NHK][纪录片]“嗨 裘德”和自由的故事.x264
http://www.tudou.com/v/q7eO976kNYY/&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黄一钢:
对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深刻解读!从这个炎热的夏天开始,那首披头士经典歌曲《嘿,裘德!》的歌声,将从英伦传遍世界,鼓舞为摆脱奴役争取自由的人们!请看NHK纪录片《“嘿,裘德”和自由的故事》http://t.cn/bscz4 (纪录片最后便是《嘿,裘德!》的原唱) ◆◆@赵孝萱:英国资深评论Mark Easton"定义英国"的文章写得深刻,@尹晓葳中文也翻得好:我们喜欢井然有序的仪式和宏大场面,但我们讨厌任何权势把我们驱赶成队列。这场演出需要特立独行,因为这正是这个国家的性格特徵。我们就是要欢庆个性张扬与不拘一格,因为这才是支撑起这个国家宽容与公平竞争的重要品质。
轉發(9) | 評論(1) 今天08:15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30 22:53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广播:在微博上努力谈广播,确实是想唤起人们对广播更多的关注,虽然,关注的另一面往往是说明事物本身已经出现了大问题。还好问题是整个行业的,报纸已开始谈论消亡的地步了,电视观众大量流失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年,因为谈及广播,受益最多的其实是自己:观点的提炼、修订、矫偏、完善,受益匪浅 ◆◆
刘海明8888:本人准备写《中国广播理论与批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10秒前) 刪除| 回覆
VJ晓鹏:这是一种力量! (2分鐘前) 舉報| 回覆
Eileen_ASC:其实我觉得广播面临的冲击相对小些啊~也最喜欢广播了! (9分鐘前) 舉報| 回覆
杨镇:建议了解一下中传胡正荣教授的全媒体发展观点 (12分鐘前) 舉報| 回覆
心情小美:谢谢您,真的写的很用心,写出了我们的心声和梦想,写出了10多年前,入行时我们的梦想 (14分鐘前) 舉報| 回覆
广播电台治愈系:致谢@广播 老师 带给我们启发 (14分鐘前)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31 21:28
【案例】
闾丘露薇:
关注BBC,重点在于,作为一个政府花钱养的媒体,是如何做到编辑独立的。政府花钱养的媒体的优势在于,没有赢利的压力,当然有预算的限制,可以提供高质量,符合公众利益的节目。目前有两个模式,一个是充当喉舌,一个是编辑独立。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理由,所以在香港,会有对于香港电台定位的讨论。 ◆◆
共69條 全部 | 認證用戶 | 關注的人
Better_man_1892:媒体原本,该代表谁的利益? (10秒前) 舉報| 回覆
阳光的Gracegrace:转发微博。 (50秒前) 舉報| 回覆
守望稻田的麥子:额//@独木岭:BBC不是英国政府养的。BBC是英国老百姓的钱直接养的,不经过内阁/财政部。这是保证BBC独立和公正的基础。英国政府恰恰非常想打压BBC,一方面文化大臣Jeremy Hunt支持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垄断收购BSKYB, 另一方面压迫BBC冻结经费6年(从2011),并每年吸收30亿(人民币)额外开支 (2分鐘前) 舉報| 回覆
Jenny和大熊的家:回复@无声之胜有声:CNN政府资助?唉。。。 (2分鐘前)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可爱爱情杀手:BBC并不完全公正 (2分鐘前) 舉報| 回覆
公民徐凡:很想看到讨论的纪要。 (2分鐘前) 舉報| 回覆
major果果:当然目前先是充当喉舌的前提下在考虑适当的编辑独立,所谓独立也是在无所谓痛痒的小百姓的娱乐上的编辑独立。 (3分鐘前) 舉報| 回覆
名字都被他们抢了:是表示凤凰是政府出钱的吧! (3分鐘前) 舉報| 回覆
红文kris:转走,赞 (3分鐘前) 舉報| 回覆
湖边:轉發微博 (3分鐘前) 舉報| 回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31 21:56
【案例】
BBC:我们最大的价值是为世界提供光亮,而不是热量
2012年07月31日 00:10:05分类:未分类
明天中午的专题是黛安娜王妃,央视一套12:33播出。
今天专访BBC总裁节目今天中午(英音中字版)视频还未出,同事每日加班赶两个版本,极辛苦,稍后再贴。大家也可以加“CCTV看见”新浪微博,那里更新最快。
马克·汤普森在BBC从实习生做起,又担任过主要调查性报道《全景》节目的负责人,在历任总裁中任职时间最长,也适逢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最重要的时期,奥运之后将卸任。对他的一个小时的采访不长,其中经验,我与同事们却多次重温。今天择要摘取,与场记中一些访谈内容一并贴出,算是分享BBC金句吧。有的背景我稍加解释,不清楚处,请回头看视频的解说就是。
1 “为世界提供光亮,而不是热量”
记者:伦敦地铁爆炸案时, 你曾经告诉员工要小心使用"恐怖分子"这个词,为什么?
M:BBC报道过北爱尔兰持续多年的冲突。正是那次意外冲突,让我们努力去思考如何去运用语言。不使用“恐怖分子”这个词这并不是我们对恐怖主义的示弱。我们当然会谴责恐怖袭击,因为他们希望在恐怖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但当我们谈到处于冲突中的人时,我们尽可能地保持中立态度。世界上的许多冲突都会被讨论哪一方是正确的,哪一方是恐怖主义。我们应该谴责的是那些扔炸弹的和持枪的人,那些需要为袭击负责的人,而不是一味地给他们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
记者:你认为使用这些词区别是什么?
M:在事故中首先要做到准确描述。那些携带自杀式炸弹的袭击者引燃了炸弹,这就是事实。很多人会从这种描述中获得更多信息。当你把他们描述成恐怖分子的时候,你已经脱离了事实并且用一种带着偏见的方式在陈述事实。你应该尽可能的把你看到的事实和现象呈献给观众,对新闻的判断应该留给公众,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新闻人做出论断。
记者:对于英国公众来说,他们看到平民被袭击,多人死亡的新闻,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愤怒,他们想要反击,不是吗?
M:当然,公众确实觉得愤怒并且想反击。但即使我们能感觉到,我仍然坚持认为BBC报道的任务不是激化公众的愤怒,而是诚实准确地告诉他们发生的事实。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对新闻的敏感并且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引导他们去采取什么行动。
记者:但是你知道有些媒体表现得很情绪化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它
M:没错。他们想通过这种情绪化来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我们认为BBC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世界提供光亮而不是提供热量。换句话说,我们尽可能地去告诉公众发生了怎样的事实,而不是把我们的情感植入到观众那里。我们要让公众自己决定他们对事实抱有怎样的态度。
2 “准确比速度更重要”
记者:在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许多媒体已经体前报道大选结果,为什么BBC一直等到最后?
M:我们想等到结果真正公布之后再进行报道。我们要做到最准确而不是最快速。如果在“准确”和“速度”之间选择的话,我认为我们先要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做到最快的报道。在2000年,恰恰就是投票结束几天后,结果才揭晓。然而最后甚至是由最高法院来裁定谁最终获胜。
记者:你说正确是最重要的。但新闻机构通常都需要追求速度,不是吗?
M:是的。但换句话说,我们只报道我们认为是切实可信的新闻。这意味着你不会因为自己报道了谣言而感到愧疚。未经确认的新闻都是谣言。那些想从网上获得谣言的人是不会来BBC的主页的。如果他们想获得这些东西,应该去其他地方。那些来BBC网站的人知道,如果我们说什么发生了,就一定发生了什么。
记者:但是在那次选举当中,六个小时当中,你看到新闻已经不断出线在别的新闻头条当中了,你会不会感到焦虑呢?
M:当然,当你看到其他新闻报道说什么事情发生了,但你没有报道,你需要问问自己,他们知道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我记得在80年代末发生过一次恐怖事件。一架飞机在苏格拉坠落,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新闻。我在当时是BBC一个主要新闻节目的编辑。我知道许多其他媒体纷纷前往现场报道说飞机失事了,但我并不确定具体是哪条航线,细节到底怎样。我决定再等半小时,直到我们获得更多信息。我觉得在不清楚具体是哪条航线发生了事故前,就凭空报道飞机失事是不对的。因为这可能会让任何一个有家人在任何航线,任何地点乘飞机的人感到恐慌。成为这场悲剧中的一部分。我们再等了几分钟,以确定到底是哪条航线出了事故。
3“你为了脱颖而出,可以强势,前卫,愤世嫉俗,或幽默,这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还是有一条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下的东西,是BBC不能广播出来的。
记者:“萨克斯门(BBC主持人在脱口秀直播节目中,打电话给一个七十多岁的男性,对其孙女在言辞间涉及严重冒犯语言),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当时在意大利度假,反应是什么?
M:当我听到这件事时,我觉得我们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是一个在电视转播中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当我后来再去听节目的时候,我很确定我们犯了大错。我们应该及时做出补救,并且确保这件事情不会再次发生。这里是有一条底线的是不可逾越的。
记者:那条底线是什么?
M:不能侵入,侵犯他人的隐私,越过大众的底线。你为了脱颖而出,可以强势,前卫,愤世嫉俗,或幽默,这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还是有一条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下的东西,是BBC不能广播出来的。
记者:如果这只是一个个人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一个机构的负责人要出面处理呢?
M:在一个严重的事件当中,例如RussalBand这个事件,是我们整个机构需要去承担责任,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机构,这一次BBC让整个公众都失望了,而我作为BBC的总裁,支付了视听费用的公众希望听到我出来道歉,我需要向他们保证,这个事情不会再次发生。所以这不仅是整个机构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运作这个机构的人所要承担的责任。
记者:你这么做会尴尬吗?
M:我在道歉时说了,我很后悔让这件事情发生。但你必须认错.我们每月都有公众满意度调查,在BBC认错之后,对比之前的数据,公众的满意度上升了,公众会理解我们的一个原因是,在我们犯了错以后,我们是一个知错就改,会道歉和解释的机构。
4“领导者需要意识到,如果不改变,情况只会更糟,不会更好。”
M:BBC一成立就是垄断的广播公司,唯一的广播公司。这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正因为如此,它拥有100%的听众。但现在,大众有广泛的选择。拿电视来说,观众有上百种选择。如果你不去努力赢得你的观众,那你慢慢就会成为一个不相干的机构。最终你将不复存在。你会退出这个行业。所以更新你的设备,并且思索,在这个新世界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能更好得传达给观众。如果你直面挑战,并且找到自己的路,将来你和观众的关系会如同过去一样坚实。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配继续存在。
记者:但我也看到因为变革你承受争议,比如裁员的问题,你是否会觉得沉重?
M:我认为对于所有在媒体行业工作的人,无论是在BBC还是CCTV,无论使报纸还是电视,最大的挑战就是,这个行业在不断变化。你看这座大楼就是为数字化媒体所设计的。在我的一些同事看来,这种改变是不受欢迎的。但着并不代表这种变化充满不确定性。我认为改变,以一种公平的人性化的方式改变,是领导者的责任和工作。不仅BBC如此,全世界的媒体亦是如此。领导者们需要意识到,如果不改变,情况只会更糟,不会更好。
记者: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以前BBC是传统的权威电视传媒,如果改变,你会不会将失去以前的优势?
M:没有。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大众不想让你改变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我们通过更多渠道来倾听观众的声音,比如通过广播,微博等等,让观众参与到讨论中来。但我认为大众想从BBC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我们能提供的来自全国的最可信的新闻,纪录片,历史节目,教育节目,以及原创戏剧,喜剧片还有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节目。
记者:BBC又要做传统媒体,又要做新媒体,想起一句话,想做两把椅子,但有没可能从中间掉下去?
M:不,我不担心,虽然你要极为小心,避免因为在新媒体方面投资过猛,减少了传统媒体服务的空间而让它衰落。但我认为,真理是,你必须重视内容。当BBC从1924传输公共广播数据,1936开始播放电视信号,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广播公司,当时很多BBC的工作人员,甚至包括总负责人,都不想做电视,都认为BBC该是个广播公司而不该做电视,但最终如果你想做新闻,问题就不在于是否选择做或不做媒体整合,而是应该如何去做,如何专注于此。BBC一直在思考的,是我们的网站代表了什么,我们应该在互联网上侧重什么,有420个高水平的网站(420high level dominname),例如BBC的新闻网站,天气网站等,做10大方面的产品,新闻是一个,体育是一个,iPlayer也是很吸引人的。十件已经非常多了,就能成为更有竞争力的网络内容供应商,而不仅仅是一个更大但没有那么多新闻产品的网站。
5 “做电视要有野心”
记者:看了你们的冰冻星球,行星地球,电视是一个快餐文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去做?
M:BBC很擅长做英国人所说的,用“慢烹调”做出来的食物,这种食物所耗的时间非常长,但同时它十分美味,你为它耗费了很多精力。BBC观众所期望的是BBC做出耗时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做出来的节目
记者:但是你每天24小时都要播出电视节目
M:你不能让每个节目,都做得像“冰冻星球”一样.但有一点很重要,做电视应该要有野心,你应该让你的纪录片和戏剧是具有持久性的,要好得像一本书,一幅画一样,例如自然界历史,我们今天拍摄动物行为,景物,物种,都是要做别人没有拍摄过的,我们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新的拍摄技巧来做出更多样化的东西。
记者:但是创造这一切都是需要钱的,而你是对钱负责的人,你到哪里去找它们。
M:
用英镑来说,我给你一个粗略的数据,冰冻星球我们投资了1600万英镑,四分之一来自BBC自己的财政支出,其他来自全世界的联合制片人,我们再把这个节目卖给全世界,冰冻星球的的收益是长期的,我们出售DVD,蓝光碟,提供iTunes上的下载,我们做自然历史是独此一家的,而BBC独特的是,我们做出了最获利,同时也是质量最高的节目,这证明叫好的东西同时也能叫座。
6 “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最好”
记者:你的薪水比英国首相高很多,这对个人是一件好事,但会给你带来很大(舆论)负担吗?
M:我想说,BBC是一个公共电视台,它是为公共服务的,而那么它内部的事物是和管理员的薪金是需要通过公众讨论并质疑的,我们必须做的,是努力做到最好,但这是一个很精细的活,正像那个在布里斯托尔的冰冻鉴于制片人一样,我们渴慕最好的人才,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既能招揽人才,又能让公众所接受的薪金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工作有难度
记者:也许大家会说你为什么要裁员呢?你可以把自己的薪水降低一点。(我看到了他们办公室里显眼位置贴着BBC工会的告示,号召员工为自己的薪水维权,题目叫“你的钱被偷了!”)
M:当然,在BBC我们有一个词来形容总裁,就是后座驾驶(back seatdriving),其他在这个公共汽车上的人,会告诉司机该怎么做,你开车,坐在后座的人会喊你要开左边还是开右边,你开得太快还是太慢,这个机构的特点是,在这个机构里的人,都有自己的意见,而这是件好事。
记者:那这个司机会有点烦吧?
M:尽力吧,作为一个司机要耐心去倾听别人的意见,要学会分辨意见,有些意见你应当采纳,而有的意见就该抛弃。
记者:离开的时候,你最希望留下的独特东西是什么?
M:我希望我离开的时候,BBC还是像我所希望的那样,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最好。(stay trueto what bbc is goodfor),保有它本身的价值,完成在新闻,纪录片,教育,以及娱乐事业方面的使命,通过成为一个更如鱼得水的电视广播公司和数字媒体,来重新定义BBC在这些领域的优势。
7“在BBC最受尊重的不是老板,是有好点子的人”。
访问之外,现场我们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想让他带我们去办公室看看,他停在了集中办公区的一张办公桌前,我有点意外,他没有一个单独的隔间,甚至连隔板都没有,说为了方便每个同事随时来找他谈话。整层只有一个玻璃的封闭会议室,贴着的大头像不是总裁们,是历任为BBC做出贡献的主持人,制作者,技术发明者……这代表他们的历史传统。他说“在BBC最受尊重的不是老板,是有好点子的人”。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598-39145.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1 12:53
【案例】
何镇飚:
虽然是情趣相投的朋友,但这种情况我一直是批评的,抱歉。除非员工数量控制在二十个以内,我鼓励电台节约成本。但主观上建议努力,打破常规。即使只有音乐节目,没有主持,也可有直播优势。譬如雨天晴天不同音乐。DJ或制作人可以在家完成,电台只需技术人员值班。总之,媒体业需要牺牲,但请劳逸结合。 ◆◆@古典的河流:统一回复我台双休和假期全录播做法:由于音乐台没有路况,所以不需要直播;把整半点2分钟新闻停掉,双休听电台本身就是放松,节目设置上体现懒床特征和栏目性化;年休假如果是早晚高峰时段就代班,非黄金时段就派人打碟;春节中秋端午国庆五一等全录播,只要求节目精做有节日气氛。我们一直这样。 轉發(8) | 評論(9) 2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 16:40
【案例】
广播:
//@赛立信媒介研究: @赛立信黄学平 @广播 @中国之声 //@幸福桑妮: 广播媒体其实有其无以替代的天然优势,看看香港广播媒体深得民心就知道,进入汽车时代其通过大气电波即时传送资讯的功能更易得受众支持,目前我们的广播最要改进的是內容,要把听众拢回来,别老是反复播放令人生厌的小医疗广告了。 ◆◆@赛立信媒介研究:#广播到达率显现中国广播巨大的市场空间#调查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中国广播媒体到达率持续增长,2011年中国广播到达率达59.8%,较2000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猛烈冲击的背景下,有着辉煌历史但一度被边缘化沦为“弱势媒体”的广播逆市上扬,正在走向复兴之路
轉發(12) | 評論(3) 今天14:15 來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 17:06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能否考虑一下主持人的自尊心和感受呢,选择任何一个行业,在糊口之余我想都还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希望获得职业带来的荣誉感。所以,我们既然是主持人,那就应该做好主持人这份职业,并从中赢得尊重。既然叫主持人,那就不是广告业务员,这两个称呼不能是通用的~~~ @于泳933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 17:57
【案例】
香港在線 加關注
主頁 留言板 地图 视频
公告欄
香港旅遊業議會會員,國際華商旅遊協會會員,知名誠信企業,代理全球機票酒店,旅遊包團,租車等。獨家不加收任何手續費,出售中國內陸特價機票的旅行社。來香港旅遊的朋友一定要找我們訂酒店哦,謝謝。
友情鏈接
媒体一定要中立,不可以有政治背景,这是媒体的基本原则。香港做得比较好,香港电台是政府出资,但是电台编辑自主,港府不得干预,所以经常出现港台和政府打对台情况。如果媒体属于某个政治组织,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屁股指挥脑袋,这样的媒体不可能公平公正,也就无从监督政府。
標籤:
轉發(852)| 收藏| 評論(300) 今天 13:01 來自
新浪微博企业版 |舉報
評論(300)|轉發(852)
轉發到微博|轉發到私信
評論加強隱私設置選項啦。保護隱私防騷擾,更加hold住。 立即查看»
評論
全部|認證用戶|關注的人|陌生人
雨僮:媒体是党的喉舌,就跟军队不能国家化一样,不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如何体现?//@杨锦麟: 不久前访过NHK,对编辑自主性也印象相当强烈! //@李文的围脖: 只见一个个长的一样的屁股,没见脑袋。 (10秒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香港在線:回复@肥羊高翔:但愿 (2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山海夫导演:还是经常想起老兄你端着茶杯读报时的挥洒自如,很客观也很人性化。//@杨锦麟: 不久前访过NHK,对编辑自主性也印象相当强烈! //@李文的围脖: 只见一个个长的一样的屁股,没见脑袋。 (3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非水星人:问题不在于是否属于,而是全部属于,更厉害的是,公开说自己是谁的喉舌……只能说历史上最最牛B啦 (3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史小东:你凤凰网其实也很保守了,有些话题也不让评论//@杨锦麟: 不久前访过NHK,对编辑自主性也印象相当强烈! //@李文的围脖: 只见一个个长的一样的屁股,没见脑袋。 (3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婷婷eating:哦~我们学到的是“媒体是政府的喉舌”,so~~~//@杨锦麟: 不久前访过NHK,对编辑自主性也印象相当强烈! //@李文的围脖: 只见一个个长的一样的屁股,没见脑袋。 (4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华南一盏灯:根本不存在没有政治背景的媒体,香港这些媒体始终还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的,为他们的政治说话,无产阶级想通过这些媒体有所作为,有所诉求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在看待国际问题上搞超阶级标准,得不出一些有积极作用的舆论导向内容,搞是是而非,模棱两可。 (4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没话说说不清:这是一个国家最起码有的民主和公正 (4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香港在線:回复@孙大午: (4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FZ无为:每次灾难和群体性事件都是通稿,这就是当下的国内媒体! (4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唐传典加油:赞 (4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二代症久富田:一切为政治服务,这是共产党的基本原则。 (5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孙大午:老外不懂,媒体就是宣传,宣传就是政治,政治就是为政党服务的啊!//@杜导斌89: 新华社通稿制造的。//@贺延光: //@李方平律师: //@李文的围脖: 只见一个个长的一样的屁股,没见脑袋。 (5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四会冲击波:大陆之怪,无处不在。。。。//@李文的围脖: 只见一个个长的一样的屁股,没见脑袋。 (6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狗狗维呢:香港?呵呵不就是狗皮膏药八卦报纸么。。。 (6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东北蚂蚁:表得瑟,35年后再敢说算侬牛掰 (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香港在線:回复@谢剑喂:也是一个选择。 (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俏皮吖吖的围脖://@李文的围脖: 只见一个个长的一样的屁股,没见脑袋。 (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霍倾城://@李文的围脖: 只见一个个长的一样的屁股,没见脑袋。 (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香港在線:回复@斤斤计较的鸟儿: (7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1 2 3 4 5 6 ... 15 下一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4 16:30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8-4 18:51 编辑
【案例】
广播 已關注|取消
广播不一定要电视化,但是可以带视频的广播是一个方向。
標籤:
轉發(50)| 收藏| 評論(17) 今天 15:55 來自
iPad客户端 |舉報
評論(17)| 轉發(50)
轉發到微博|轉發到私信|轉發到微群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閱!
評論
全部 | 認證用戶 | 關注的人 | 陌生人
吴梁庄:传统的广播日渐没落,尤其是使用短波,这是大势所趋。 (11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秦少油:哈哈哈,,这条围脖是我见过最逗的!//@樂点KTV: 拜托,先把电视机的画面去掉吧! (36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樂点KTV:拜托,先把电视机的画面去掉吧! (39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广播:回复@DJ芙苓:恩,类似系统还有…… (今天 17:47)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
評論
DJ芙苓:昨天在北京看到一套全民报料新闻系统,很震撼!未来自己办个移动视频新闻节目太方便了。广播视频化就在不远处。 (今天 17:06) 舉報| 回覆
◆◆
評論
郭得好:馊主意。带视频干嘛?让人看到主持人在直播室抠鼻屎吗?视频不仅对广播的吸引力鲜有助益,而且:一、和收听广播的方便性相悖。二、破坏听众的想象空间。三、使主持人拘谨,从而影响他们的状态。 (今天 17:00) 舉報| 回覆
◆◆
評論
龚超-华中科技大学:饶了广播,让眼睛歇歇,让心灵动起来…… //@郭庆光_天声人语: 支持这个想法,实现困难不大,关键在于决策//@广播: //@张耿: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的交互,目前已经实现的是音乐节目的同步信息 (今天 16:34) 舉報| 回覆
◆◆
評論
李炫炀-侠圣1988:现在的广播太过单一,不但没有创新,连广播本身的优势也在渐渐流失。出现这种情况,与其说是电视的强势,不如说是广播的停止不前、自暴自弃。广播已经陷入了迷茫、走进了误区。需要彻底整改,推陈出新,打个翻身仗。广播和电视本是一家,两者各有先天优势。建议两者互帮互补,共同前进。 (今天 16:14) 舉報| 回覆
◆◆
評論
张耿:回复@广播: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的交互,目前已经实现的是音乐节目的同步信息,往前推一点可引入社区和在线销售。再多样化一些可整合交通信息,以地图和导航信息流呈现。再宽广一点可引入新闻资讯背景,将不适宜口头播出的文字和视频推送至受众。当然,整体框架的构建很困难,带宽限制也是现实。 (今天 16:10)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
評論
一凡-_-:广播时将播出内容画面化? (今天 16:08) 舉報| 回覆
◆◆
評論
唯学期刊--悠悠e游:对了,忘了告诉你我是个广播迷,迷到什么程度呢,老是对我老婆说“没有老婆我睡得着,没有广播我睡不着”。 (今天 16:08) 舉報| 回覆
◆◆
評論
唯学期刊--悠悠e游:期待! (今天 16:03) 舉報| 回覆
◆◆
評論
广播:回复@张耿:正解。那就是电视化了。 (今天 16:02)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
評論
张耿:广播的视觉化不一定是视频,而是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的交互。简单呈现直播室进程或者高成本复杂制作都不是方向。 (今天 16:00) 舉報| 回覆
◆◆
評論
主持人吕光:声音可以轻装上阵,何必增加视频。 (今天 15:58) 舉報| 回覆
◆◆
評論
陈成--寰视文化:这是与新媒体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今天 15:58) 舉報| 回覆
◆◆
評論
DJ向远:视频直播? (今天 15:57)
陈智鹏:就不能不洗脸了! //@广播: //@郭得好:馊主意。带视频干嘛?让人看到主持人在直播室抠鼻屎吗?视频不仅对广播的吸引力鲜有助益,而且:一、和收听广播的方便性相悖。二、破坏听众的想象空间。三、使主持人拘谨,从而影响他们的状态。 (23分鐘前) 舉報| 回覆
La蔚蓝:以前楚天台搞过,午间新闻晚间新闻都在网上音画直播,播音室里主持人样子都看得到,新闻男的播完就出门了,女的接着播;有时播录音报道,两主持关麦聊天.......... (今天 17:42) 舉報| 回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7 11:45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马世芳是台湾著名的电台主持人,他的成功和母亲的教育不无关系。母亲陶晓清曾对他说:“你面前这支麦克风是公器。你永远不知道是哪些人在听你说话、你的话又会带给他们什么影响,所以,绝对不可以在广播里宣泄未经处理的负面情绪。”@954童姥 @马世芳 標籤:
收藏:8月6日11:43
保存取消
广播 +加標籤
◆◆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閱!
雅也宁馨:记住了。 (8月6日 11:32) 舉報| 回覆
宅男王天:很多人把话筒当私器了,也包括我! (8月6日 11:19) 舉報| 回覆
飞奔的过街蚂蚁:说得好!电台是严肃的!@电台老毕 (8月6日 11:17) 舉報| 回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9 20:05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我是个广播新人,很喜欢欧美流行音乐。每期节目都控制在2-3首最热门的播放。后来有老主持说听众欣赏水平没有那么高。少放英文歌曲。直到有很多听众都来问歌曲的名字,我知道成功了,其实我觉得不是没有人喜欢,只是看不到。主持人的思想定位,决定了你的收听人群 @Music-朱帅 轉發(1)|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11 10:37
【案例】
◆◆@人民日报:【新闻史上的今天】1953年8月1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气象台订立《关于危险天气广播办法》,规定关于危险天气的情报,中央台应在各次新闻节目里随时播出,特别紧急的气象情报,临时在其他节目里广播。(中国新闻史学会供稿,图片来自网络)@北大程曼丽
轉發(108) | 評論(59) 今天 06:59 來自媒体版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11 16:43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广播,带来听觉得享受,又不仅仅是听觉,还有视觉,触觉,嗅觉,种种感觉,无限的想象,带来这一切的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而非仅仅是播音员。@幸运玎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11 16:56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八十多年前的一些发明,挺可爱的。人的需求从来都没有变过,只是实现的手段因时而变。这是便携式收音机。@曾海若
1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15 20:40
【案例】
高永亮博士:
//@广播:继续细分?那就是现代电台和通用电台?或者红烧肉电台或者排骨汤电台? //@赛立信媒介研究:目前市场细分还不够充分,还是继续细分下去//@叶柳V: 我们自称:窄播频率。//@广播: 专业化广播频率的提法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赛立信媒介研究:【专业化广播有效提升广播广告的目标传播】频率专业化、类型化之后在广播市场中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专业化频率锁定不同特征的听众群体和市场,定位清晰,有效的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加上各类专业广播频率的听众群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可以令广告客户投放广告的精准度大大提高,广告效果也更为显著
轉發(22) | 評論(4) 今天14:03 來自企业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0 11:48
【案例】
人民日报 加關注
【新闻史上的今天】1920年8月20日,世界上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WWJ开始播音。它也是第一个进行常规新闻报道和体育现场直播的电台。如今该台隶属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进行24小时的全新闻广播,又称“新闻广播950”,另有同名电视台运作。(中国新闻史学会供稿,图片来自网络)@北大程曼丽
◆◆
標籤:
轉發(737)| 收藏| 評論(36) 今天 07:04 來自
新浪微博 |舉報
評論(36)| 轉發(737)
轉發到微博|轉發到私信|轉發到微群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閱!
評論
全部 | 認證用戶 | 關注的人 | 陌生人
山东交通广播武红:我很丢人,这个真的不知道呀@-小白骨精- @鬼才晓晓 @雨薇悠然 @美丽胡小明 @快乐的雪天 @城市之音summer (6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如今且说--:转发微博 (8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梅津理恵:历史上的今天! //@常山陈云河: (49分鐘前) 舉報| 回覆
◆◆
評論
古无敌爱TEDA:快一百年了阿//@赤心木mass:学新闻的果断转@由于圈儿 @Im薛小晶 @丽果夏洛 @古无敌爱TEDA @小娇丫00 (今天 09:55) 舉報| 回覆
◆◆
評論
记录与思考:请认真再核实一遍!一般公认的世界第一家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美国KDKA广播电台,怎么这家还早于这个时间呢?新闻史上从未有这一条啊?! (今天 09:24) 舉報| 回覆
◆◆
評論
彼岸的曼珠沙华:#新闻史上的今天# (今天 08:55) 舉報| 回覆
◆◆
評論
杨光滨:你们可以推出人民日报历史的今天,说说你们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每天的头版头条是什么。 (今天 08:36) 舉報| 回覆
◆◆
評論
王香锋:转发微博 (今天 08:20) 舉報| 回覆
◆◆
評論
方祉祎:转发微博 (今天 08:19) 舉報| 回覆
◆◆
評論
万州新闻广播:转发微博。 (今天 08:11) 舉報| 回覆
◆◆
評論
魏四级而奋斗:转发微博 (今天 08:09) 舉報| 回覆
◆◆
評論
做菜加点儿醋:转发微博 (今天 08:06) 舉報| 回覆
◆◆
評論
杨家小邪:久违的新闻史~ (今天 07:59) 舉報| 回覆
◆◆
評論
音阶的88种情绪:隶属CBS,应该是美国的,返回美国新闻史找不到,大家都说KDKA是第一家,的确是第一拿到营业执照的,难道是马可尼在英国创办的?那不是合到BBC了吗?那是1919威斯康星大学的?求全称… (今天 07:56) 舉報| 回覆
◆◆
評論
营养科普赵之德:【毛遂自荐一下】科学减肥,请来我微博看【我的减肥经】系列 (今天 07:52) 舉報| 回覆
◆◆
評論
张荣贵电视导演:回复@敞开内衣任风吹:里这个段几油意西。 (今天 07:49)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
評論
Queen裕岚:现在招收网络兼职工资支付宝日结。多劳多得,熟悉以后一天150元没问题,简单电脑淘宝购物操作,玩YY语聊结交新朋友,轻松赚钱兼职的好选择加QQ:404494905 骗子勿扰绝对信誉(手机党不要哦) (今天 07:48) 舉報| 回覆
◆◆
評論
敞开内衣任风吹:儿时谜语:1毛对毛,肉对肉,一宿不挨就难受。答:眼睛。2一物七寸长,小姐带它上绣房;半夜里来流出水,只见短来不见长。答:蜡烛。3两人对着站,脱了衣服干,为了一条缝,累出一身汗。答:锯木头[做鬼脸]更多内涵搞笑、潮品段子,欢迎关注@敞开内衣任风吹 职场减压必备!期待与您一起分享快乐~ (今天 07:41) 舉報| 回覆
◆◆
評論
京城雨然:@中国之声 @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广播人沈雷 @志在必赢y @中国之声侯东合 @中国之声-短棹轻舟 @中国之声雨亭 (今天 07:41) 舉報| 回覆
◆◆
評論
王渡生:转发微博 (今天 07:36) http://weibo.com/2803301701/yxZ3ZqaqR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5 16:16
【案例】
◆◆@haitaode: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此时居然重播4月6日的新闻节目。邪门。还在说赖昌星。。。整个新闻栏目内容全部重播。 轉發(319) | 評論(77) 8月24日23:09 來自Weico.iPhone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7 22:47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广播的收听率就是个P,被调查的人每人发一张卡片,随便钩钩画画统计出来就成了所谓的“收听率”。索福瑞,赛立信,尼尔森,没一家出来的数据时一致的,信谁的?哪个台靠前,哪个台就信哪个公司的吧。反正也是糊弄自己的,别骗听众就成,听众的耳朵是雪亮的。@芒果电台 轉發(26) | 評論(14) 今天15:00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9 23:10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我们是心怀好奇的孩子,而广播是世界的一个“拐角”,我们总想知道路的那一边,会是什么样的人生活着?会有什么样的风景或是什么特别的小吃?这样的夜里,如果你还记得N年前的情绪,那情绪已经凝结成一种情结,如同当年柴静说过的,我们是有广播情节的孩子,这辈子都无法忘却。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31 13:24
【案例】
刘鹤佳:
敬业的蒋丰老师!您带来的点心超级好吃! ◆◆@蒋丰: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中国之声"节目!
轉發(3) | 評論(11) 今天10:22 來自iPhone客户端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5 10:04
【案例】
周晓鹏: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 ◆◆@新浪传媒:【传媒史上的今天】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前身),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主要任务是向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和国民党政府军官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1947年3月20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同年12月5日,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轉發(13) | 評論(1) 3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21:08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DJ鹤云 地震的一瞬间,他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把嘉宾送出去之后,自己依然守候在话筒前; 彝良地震的时候,在直播间里做节目的@975DJ鹤灵,没有走出来。直到地震结束她才开始后怕!这就是广播从业者,在其位谋其事。加油....
轉發(76) | 評論(36) 今天18:41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7 23:04
【案例】
@輔仁媒體[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WUD54GOG/transparent[1].gif[/img]:【香港反國民教育】(轉自網絡)今天,香港電台教育電視部員工!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GL0XA3SH/a09ec475gw1dwo2u2o2pwj[1].jpg[/img]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9 23:14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DJ米兰:广播节目主持人,是要对自己的情绪管理最强的,因为听众只能通过你的声音去感受,脸上的笑容可以伪装,但声音却远比表情难伪装,但是你要知道,你没有权利低潮沮丧或把你的情绪带入到节目里,听众没有义务被你的坏情绪波及,所以不管开心还是难过,节目里的你,始终快乐如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12 22:18
【案例】
广播:
算法播放。请各位记住这个词。 //@蜻蜓FM: 怎样留住听众,说直白了,就是在对的时间让听众听到对的声音,现在是听众在广播中寻找想听的声音,将来是否可能做到根据听众的各种状态推送合适的声音(节目)给听众呢?蜻蜓相信,在互联网个人定制服务以及算法播放日渐成熟的今天,这不是妄想。 ◆◆@广播:【留住听众的关键要素】听众选择电台时,所谓情绪是影响的第一要素,是说节目瞬间能带给听众的情绪,听众因为需要的情绪而停留;其次是声音,好声音所产生的粘性不言而喻;然后是内容,这涉及到表现设计:环节、关联、呼应、衔接;然后是接收效果,确实可以助推收听率。至于广告什么的,都排在后面了。 轉發(54) | 評論(10) 今天19:59 來自iPad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12 23:32
【案例】
@苗炜:1958年的博朗收音机,和IPOD像吗?
轉發(114) | 評論(26) 今天19:06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15 09:56
【案例】
中国之声刘钦:嗯,抱歉,代表热线向您说声对不起,这些接热线的小姑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培训,每天面对上千个电话,可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候,请您多体谅。我们也会多跟她们沟通。有问题也欢迎您直接私信@央广新闻热线
◆
◆
@猫粮的动画馆: 刚刚电话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热线 反应联通计费混乱,结果有趣的是接线员小姐极其不耐烦地说,你这跟运营商去反应,我们这是新闻热线。于是我问她,你门新闻热线的标准是什么,答曰... ——看到猫粮的博文《投诉中国联通》有感而发的评论。http://t.cn/zW1BMyZ
轉發(24) | 評論(11) 今天17:35 來自新浪博客
轉發| 收藏| 評論 今天22:22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9-26 10:00
【案例】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喜获全国广播媒体10强
在2012全国广播电视民生影响力调查中,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荣获全国广播媒体民生影响力10强称号,都市广播《金色方向盘》节目荣获最具民生影响力广播栏目10强称号。
金色方向盘全国广播栏目民生影响力10强
http://www.zzradio.cn/index/2012-09/25/cms88238article.shtml?bsh_bid=13826920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7 23:12
【案例】DJ阿彦:全球第一套由广播节目主持人独立制作完成的“可视广播”节目将在近日亮相,该节目第一部分的视频高清版已在我节目视频库中上传成功,请查阅http://t.cn/zl45uoh
,明后天上传第二和第三部分,敬请留意!
轉發| 收藏| 評論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U1MjM0MzA0/v.swf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8 12:27
【案例】范桶:主持如演戏,戏多戏少,角色分大小,话多话少当然也主次之分。 //@宁国强:伊一确实口误了
◆◆@广播电台治愈系:@散财童子:FM 96.50 苏州生活广播,俩主持人刚吵起来了。。。据说男主持要讲个笑话,女主持不让,男主持坚持讲完,女主持说这个笑话低俗、无聊是废话。。。男主持说按照你的主持方法这个节目撑不足三个小时。。。网友评论:两人想借此搏出位?亦有人传两人私底下是情侣,正在恋爱中,昨晚吵架了。轉發(182) | 評論(74)10月7日21:02 來自新浪微博轉發(1)| 收藏| 評論(1)13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8 21:06
【案例】广播电台治愈系:锦上添花//@西湖之声李萌: 用个性,思想,创意吸引听众,声音好就更棒了!
◆◆@广播电台治愈系:广播需要“声优”的同时更需要“思优”,而“思优”胜过“声优”,任你声音如何甜美动听,听一段时间久腻了,吸引听众的是你的思想和态度,是你的情感和憎恶。频率最值得珍藏的财富正在于此,那些主持人是依靠思想征服了听众。而一个不良趋势是,广播的去思想化正大行其道,沦为喇叭式的叫嚣。轉發(35) | 評論(22)4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轉發| 收藏| 評論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10 22:49
【案例】
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的形态之变——兼论广播新闻研究的现状(2012-10-09 16:41:01)转载▼标签: 终端广播变革杂谈 分类: 广播电视
谭天 陈菲
摘要:21世纪开始的十年,是新媒体发展蓬勃的十年。传统广播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创新,在竞争中谋求新的生态形式和平台。广播新闻秉承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历经语态、传播方式的革命后,微电台的加入迎来第三次革命。本文重点论述广播新闻终端制胜的第三次革命,将促使广播新闻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进一步提出广播新闻研究需与时俱进。
关键词:广播新闻 形态 终端 微电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新闻的改革创新是伴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崛起而发展的,从广播新闻三十多年的发展来看,它先后经历三次革命:播报语态、传播方式和广播终端的三次重大变革。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加强研究,以理论创新来迎接广播新闻的新一轮革命。
一、变革:从播报语态到传播方式
1986年12月15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珠江经济台。珠江经济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珠江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地方陆续开办了经济广播,主持人、大板块、直播、热线电话、听众参与等节目形式被广泛采用。在“珠江模式”的推动下,受到电视冲击的我国广播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播报语态的改变可以说是中国广播新闻的第一次革命,它由“播新闻”到“说新闻”,在说的过程中突出亲和力和贴近性。这一“革命”甚至影响到电视新闻和电视媒体。1998年4月1日,一档名为《凤凰早班车》的电视新闻节目在香港凤凰卫视首播。主持人陈鲁豫开创了一个“说新闻”的时代。新闻节目第一次赋予了播音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概念。用听众的话说,“他们是在‘告诉’我们而不是‘通知’我们。”播报语态的改变,“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让广播电视新闻回归新闻本体、媒体本位。
如果说第一次革命还是限于声音传播、节目风格的制作方面,那么第二次革命就涉及到整个广播媒体,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方式再到媒体运作,表现为媒体运营层面的变革。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全新登场。它以全天31次整点新闻、半点快报为发展主线,早中晚三大新闻密集区为重点支撑,清晨、午前、午后、夜间、午夜五大板块为延伸,30档背景式新闻专题和谈话节目为两翼,上下贯通、前后呼应,共同构成立体推进的动态新闻模式,充分彰显“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的传播特点。
改版后的中国之声新闻性、贴近性、权威性、可听性等核心指标取得长足进步,品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中国广播新闻的第一品牌。2008年,中国之声影响空前,南方遭遇冰雪灾害,中国之声是风雪中群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首选媒体,是有关部委发布信息的首选平台;汶川大地震,中国之声第一时间从震中发出报道,是沟通震区内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全国百余家电台联手、百余日现场直播奥运火炬传递,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史无前例;奥运会持权转播,上百家电台加盟,全方位直播北京奥运盛会,再创广播辉煌;海陆并进,立体报道“神七”飞天盛事。继2009年、2010年的全新改版,中国之声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播新闻频率。
传播方式的创新是让广播新闻遵循传播规律的生存之道。新世纪以来,广播新闻节目创新主要集中在连线报道、行进式报道、直播、谈话节目等几种形式。谈话节目是把人际传播植入大众传播,是最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的一种节目形态。连线报道拓展了广播新闻的报道空间,直播则加强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2008年汶川地震、冰雪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通常由于电视、电讯、电力等设施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广播就成为灾区军民了解外界情况的唯一途径。在重大灾难面前,广播组织多种方式传播,在发布灾情、协调救灾力量、传播救灾知识、鼓舞士气、抚慰民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学者指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广播是信息的“传达者”,救灾行动的“参与者”、鼓舞人心的“动员者”,广播在新媒体冲击的今天,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继续独领风骚。①特殊时期,广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于是,有人提出广播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媒体”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对于突出广播的独特作用没错,但千万不可将其过分强调并把它视为一般属性,因为,一种以特殊方式存在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广播不是。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终端革命
广播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是基于接收终端的改变。这是一次超越了广播媒体本身的革命,它已涉及到媒介融合的全媒体范畴。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使得广播的接收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并已经对传统广播新闻的生产和播出提出了巨大挑战,移动终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广播生态。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开始寻求与互联网结合,出现了网络广播。网络广播有两种形态:一是广播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二是专门的网络电台。目前,全国各大电台几乎都建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不少电台利用台网一体化,实现了台网间直播报道的融合互动。如,2011年,西安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同推出了“魅力西安,缤纷世园——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五种语言的大型直播,并借助国际电台的国际在线等网络媒体实现多平台、跨区域和多媒体的直播,直播实现了频率在北美、澳洲六大城市落地;西安电台五套广播节目同步直播,直播节目通过国际电台平台同时覆盖了南美、南亚等地区。②广播借助网络,发挥了伴随性强、以声动人的特点,也弥补了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劣势,实现了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已经对广播新闻的传统生产和播出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新媒体不仅在同广播新闻抢夺“快”,抢夺“随时刷新”,还用链接的方式, 把新闻历史、背景和海量的关联信息全部同时呈现给受众, 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 新媒体还用极容易参与的方式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的转变。新媒体不仅在争夺信息发布时间上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培养出了主流人群全新的信息接受方式,广播新闻要应对主流人群接受方式的变化,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流程,建立起全新的播出平台。
广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和听众的互动,因此,广播新闻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深圳新闻频率“先锋898”的新闻节目《读家新闻》,开通了微博、QQ群等实现选题征集,促进了听众对选题及节目的跟踪与参与,并及时提供反馈,有效增强了节目对于听众和网民的黏性。③在微博、博客、论坛大规模充斥网络的时代,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化的互动评论也在广播谈话节目中有所体现。如中国之声的《央广夜新闻》打出了“同步你来说”的口号,在节目中,要求评论员就热点话题与微博网友进行讨论。实现了主持人、评论员和听众的实时互动。④
2009年以来,微博作为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分享、获取的平台,与广播的直播优势相融合,成为广播新闻改革的又一新突破。微博作为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的天然产品,是与广播融合的最佳伴侣。微博打破了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的界限,用户通过Web 、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发布微博信息。从文字、音频、视频的多样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广播靠声音传播的缺点,使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多样,丰富和深化了广播新闻的内容,实现了信息的多平台和多样式传播。而微博相对于传统的热线电话和短信互动,显得更加方便快捷,费用低廉。
如广东佛山电台就成功利用微博实现广播新闻的互动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12年4月4日,市民莫先生9岁的儿子失踪20多小时。13点20分,他通过热线电话向佛山电台924频率求助。该台从下午1点半开始,每隔半个小时播发一次寻人启事,主持人阿KEN除了在自己的微博上发消息,还通过电台官方微博发出寻人启事,一个小时内被转发超过360次。不到两小时,市民莫先生在微博网友的报料协助下找到儿子。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该台的广播新闻实行了滚动式的报道,随时播报事件的进展。通过广播与微博的互动,大众传播结合人际传播达到了几何级数的扩散效果。
同时,一个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在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中产生。新浪微博在2011年5月推出了可在微博上收听广播的新应用——微电台。12月7日,微电台改版升级,实现了PC、MAC、iPad、iPhone,Android全平台流畅播放。听众在收听微电台的同时,可以在微电台的页面上参与节目互动、浏览其他网页,广播的伴随性特征有了很好的体现。听众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以及其他网络终端在同一个界面上选择上百个电台的节目,打破了广播频率的覆盖限制。而广播电台既宣传了自己,扩大了收听范围,也给听众提供了最及时的信息来源。
微电台将传统广播的内容特点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完美嫁接,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优势明显。以去年“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为例,2011年7月23日晚,事故发生后,微电台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请各位网友注意:@浙江交通之声将会带来最前方的报道,请各位网友关注。如果有前方最新消息,请@微电台,我们将第一时间将您的消息转发出来,FM93交通之声记者蒋捷将会在前方给出第一时间的详尽报道。”随后,浙江电台交通之声进行特别直播,并不断在微博上发布最新消息,众多网友第一时间通过微电台收听,获得最新资讯。⑤微电台官方微博在此次特大事故中,转发或发布多方电台最新消息,呼吁网友收听。微电台使网友迅速了解事故抢救情况,突破了地域的界限,通过微博文字、图片,让受众更直接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还能通过转发微博,传递信息、表达心情,打破了传统广播只通过声音传播的弱势,这种与传统广播不同的播出方式和使用体验,让广播新闻有了新的内涵。
三、广播新闻研究需与时俱进
广播新闻的三次革命由表及里,由里到外,从微观操作到宏观战略几乎涉及广播发展的所有领域,这都需要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持。“新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广播研究得以繁荣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整体学术研究走向成熟以及广播行业的复苏繁荣的良好势头,中国广播研究较前一时期变得更为成熟,研究的热度也有所提高。这一时期不但涌现出了大量颇有创建的学术论文,研究专著还出现了猛增的发展态势,将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建设向前更加推进了一步。”⑥笔者对申启武教授这一基本判断还是有些存疑。诚然,从历时性维度来看,这十年的广播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共时性维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广播研究与电视研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更何况电视的研究水平也不高。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选取2001年~2011年为时限,以“广播新闻”为关键词检索到1275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65篇;以“电视新闻”为关键词检索到9581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08篇,广播新闻论文分别为电视新闻的13.3%和8.2%,说明广播新闻研究约为电视新闻研究的十分之一,不仅研究数量少而且研究层次也较低。即使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广播新闻论文大多数也是经验性描述的业务讨论,学理性较强的论文很少,相比广播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显得较弱。广播新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广播研究的文章来看,广播研究人员多以业界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主,学界对于广播新闻研究的热情不高;二是,广播“研究方法单一化与研究层次浅近化。”⑦广播新闻研究通常是在广播新闻实践发展之后才对某一问题进行描述、归纳,提出意见、建议,很少有研究是对实践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的。
不过,这一时期的中国广播新闻研究除了延续以前的广播新闻采写、广播新闻形式等研究,也依据新的技术引进以及媒体竞争格局而产生广播新闻的发展与变化展开新的研究,在广播新闻基础理论研究上增加了广播新闻频率专业化、广播新闻形式创新、广播新闻的人文性和服务性以及特定广播新闻节目的研究。随着大众传媒的受众意识增强,结合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对广播新闻进行分析的理论研究颇多,特别是针对其人文性和服务性的研究。广播新闻节目既是面向听众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又是决定广播新闻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广播新闻节目研究主要聚焦于某类收听率高、影响力大的节目研究上。但针对地方台广播新闻如何在贴近性上做好文章的研究还比较弱。
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的出现,让广播新闻生产与播出实现流程再造。但这种基于网络的移动广播也面临了一些困惑:“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以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出现的网络广播,模糊了传统广播的媒介特征,很大程度丧失了广播的媒介优势,加上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大部分是对传统广播节目的机械复制外加文字、图片等形式,内容聚合力不够、影响力不强,网络广播受众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受众力量相当弱化。”⑧因此,除非把受众行为研究透了,否则广播新闻不可能找到更有效的传播渠道,广播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无法增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社会生产和消费需求,乃至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也使分众化的趋势加剧;一个自主性、分群化的社会已现雏形,信息传播也进入了“非群体化传播时代”。在非群体化传播时代,多元化、开放性的信息传播使得受众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公众依据个人的需求和喜好,在选择媒体方面有了更多的空间。在这一大环境下,广播新闻的受众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在是谁在听广播?无论是广播从业者还是学者都在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业界人士认为,细分听众市场要做到:一是弄清楚谁在听广播;二是,必须研究不同时段的收听需求;三是,必须弄清楚不同人群的收听需求。⑨目前,广播的受众人群出现了新变化,“一是选择性收听。这类听众人群的忠诚度不高,其获取信息和消费的主要途径也非广播一种,还有其他渠道,只是因为对某个电台、某个节目或者某个主持人的节目感兴趣而收听。二是伴随式收听。这类听众把广播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但从广播获取信息,还从广播得到娱乐和享受。三是移动收听。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给广播带来的新的增长点。”⑩还有学者指出广播新闻在重视听众细分后,更要重视“用户体验”。数字新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权利的分散化。广播媒体在这方面应该大有文章可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开发播客式的受众互动传播平台。⑾当今,广播新闻节目一方面朝着“全球性、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符号的运用由口播语言向现场音响、音乐方向转化。申启武教授把广播新闻节目形态发展的特点总结为“三化”:碎片化、互动化、多元化。“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是一个从单一走向多样、从板滞走向灵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在适应广播媒介特性和传播规律以及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着。”⑿
三十多年来,我国广播新闻从节目创新、机制创新转向终端制胜,不仅需要挑战体制束缚的勇气,更需要科学的决策、改革的智慧。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诚然,媒介融合给广播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媒介融合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变革,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广播新理论、新模式、新产品以及全新的营销策略。终端制胜,新媒体时代,广播只有谋求融合化生存,改变落后的生产和商业模式,广播新闻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注释:
① 张连成 《广播在重大事件中的独特作用》,载《中国广播影视》,2010年第19期。
②李旦 《台网融合:深层推进全媒体化》,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期。
③李静 《全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发展之道》,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期。
④申启武吕芳敏 《广播新闻:多元化革新与全方位突破》,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期。
⑤赵敏杜淑霞 《微电台: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创新传播》,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3期。
⑥⑦申启武 《中国广播研究90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185、215页。
⑧申启武 褚俊杰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载《传媒》,2011年第6期。
⑨潘永汉 赵晖 《谁在听听什么听下去——新媒介环境中对广播“三要素”的再认识》,载《中国广播》,2010年第1期。
⑩刘宜民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期。
⑾秦永志 《多媒体时代的广播受众特点研究》,载《新闻传播》,2010年第5期。
⑿ 申启武 《改革开放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中国广播》201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3487701016tu2.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17 00:19
【案例】◆◆@广播电台治愈系:今晚听到的节目,这位DJ说他以前是播新闻的,刚调到夜间做节目不久,对于情感类节目如何拿捏存在困惑甚至想放弃。其实,热爱广播的人,耳机、话筒、调音台,就是他们生命的兴奋剂,只要具备了这些,他们就会无比认真起来,不管周围有多么烦躁不堪,至少那一刻,他是享受的,幸福的。http://t.cn/zlH3hWG
轉發(29) | 評論(11) 10月16日23:41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20 21:39
【案例】广播电台治愈系
//@DJ王十一: 汤师爷:这鸡叫能当电台使,我看行
◆◆
@广播电台治愈系
都来说说,在古代,更接近电台主持人的行当是什么?这个行当里你中意谁?
| 轉發(6) | 評論(8)
11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24 00:53
【案例】蘆徑
你不听广播有人听,你光上网有人不上。别说中国,就说欧美不以网络为主要阅读渠道的也很多。一会说载体,一会说形式,一会说受众。这点字数,根本周延不了一个说法。我洗洗睡了。//@深圳陈荻:变不意味着消亡,但是形式会变。比如报纸由纸到电子版。广播其实也在变,听众的主要构成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
@深大青年
【微博】资深网友@和菜头 前日宣布暂停使用新浪微博,随后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碎片化生存》的博文。其关于微博与现代人的阅读、思考方式的见解很值得一读。抄送给各位。
(58)| 轉發(15245) | 評論(1850)
10月19日21:2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1)
5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0-26 15:50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中山高校广播联盟: 共同珍惜美好的播音时光//@伟嘉gaara616: @中山学院广播台 @中山高校广播联盟 各位同学,珍惜你们的播音时光,又或者,努力让这份兴趣成为日后职业。
◆◆
@广播电台治愈系
和各专业电台不同,高校广播台是“铁打硬盘流水兵”,再受欢迎的高校电台主持人也终有一天要离开自己的岗位,这使得我们高校广播人更加珍惜每次上节目的机会,用心计时,用爱数秒,把最真挚的感情全部融入到声音和节目之中。还记得大学广播站的时光吗?via@辽宁师范大学广播台 http://t.cn/zl3XHyb
| 轉發(46) | 評論(20)
今天14:3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30 13:06
【案例】广播电台治愈系
回复@李小智sky: //@李小智sky:谢谢,哈哈哈,有时候主持人又要编辑,又要主持,于是就开始复制粘贴了,以后会注意,有思路,有观点
◆◆
@广播电台治愈系
终究有一天,各位大主持的注意力会从主持回归到编辑的环节,再好的采访,再好的主持人,没有一个合理的编辑,也会让这个节目逊色十分,而目前众多的Ctrl C+Ctrl V的工作根本就不叫编辑,重点并不是稿件多,而是思路清晰,拥有自己的观点态度,这个工作做好了,你的节目一定会事半功倍。via@951洪涛
| 轉發(96) | 評論(29)
今天11:2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0-30 23:17
【案例】广播电台治愈系
博士,你还记得那主持人咋说的么?//@亨利博士: 你们也够狗血,把我去年的微博翻出来//@心情小美: 主持人不好当~~//@广播电台治愈系: //@五月渔郎冯震翔: 1、拉下推子。。2、果断三下延时器。。。
◆◆
@广播电台治愈系
@亨利博士:在听一个很狗血的英文网络电台广播,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名听众打热线进来,和主持人聊起同性恋问题,说是美国一个女性变性成男性,但是还保留了女性器官,和他上床的应该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呢?把主持人给难住了。
| 轉發(12) | 評論(8)
3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