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徐林生:不做愤怒的围观者,争当理性的共建者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4 天前
标题: 徐林生:不做愤怒的围观者,争当理性的共建者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以圈外人身份、从旁观者视角、凭在场者热情,写建设性评论,为中国舆论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的创作理念。
我始终认为,有价值的观点是社会“刚需”,永远不会过时。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时评发挥着舆论导向的“矫正器”、透视热点的“显微镜”、推进舆情正向发展的“助推剂”、解决问题的新“处方”等多重功能。
在创作中,我注重“言人所未言,言人所未敢言”。凭借国企管理者的身份优势,能够以更超脱的立场观察社会现象,直面他人回避的议题。我努力“不做愤怒的围观者,争当理性的共建者”,不仅追问“是什么”,更要深究“为什么”和“怎么办”。
多元的知识结构为我的评论写作提供了广阔视野。我先后修读过法学、经济管理、公共关系学等专业,这些跨学科背景让我能够从多维度审视问题,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判断。
回顾创作历程,我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变——从追求发表到志在表达,从批评为主到重在建设,从不吐不快到责任感使然。这种转变让我更加注重评论的社会价值,致力于以理性之光驱散偏见的阴霾。
在我的时评作品中,有多篇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被最高人民法院转载,厘清了舆论监督与审判的界限;《贪官死囚为何都“享受”注射死刑》促使媒体报道改变用语惯例;《干部任前公示不宜假期进行》推动了公示制度的完善;《明码标价不是“明码宰客”的挡箭牌》首创的“明码宰客”一词被媒体广泛使用。
近年来,我也创作了多篇爆款评论。《〈罗刹海市〉不应成为网暴“护身符”》24小时阅读量5817万,《韦东奕的社交账号是一块“试金石”》24小时阅读量3468万,这些作品印证了有价值的内容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
时评创作的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持建设性态度,以独立观察和理性思考,为中国舆论场贡献更多有价值的声音。


新闻报道:徐林生时评作品研讨会在惠州举办
11月23日上午,毕业于惠州学院的知名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徐林生的时评作品研讨会,在母校旧址、广东惠州丰湖书院举办。
此次研讨会是惠州学院建校79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惠州学院科技部部长刘国聪致欢迎辞,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陈梦出席,研讨会由副院长李耿晖主持。肖余恨、殷俊、王石川、顾建明、苏蕾、王小杨、李海华、王兢等学界及业界专家,潘海涛、樊昌志等惠州学院校友及学生代表50多人,围绕徐林生时评作品特色等问题先后发言。
2002年以来,徐林生在《南方都市报》、红网等媒体发表了千余篇时评。其中在红网红辣椒评论发表七百余篇,《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罗刹海市〉不应成为“网暴护身符”》《韦东奕的社交账号是一块“试金石”》《让“最快女护士”跑下去最符合公众期待》等时评登上热搜榜,单篇作品单一平台24小时最高阅读量达六千万,被专家称为现象级评论。
在研讨会上,徐林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回顾了自己的时评写作历程,并分享评论写作心得。从追求发表,到志在表达;从批评为主,到重在建设;从不吐不快,到责任感使然,二十余年的时评写作,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成熟的写作风格。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原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_NQhjX_06A2RfnT7VKnDQ

编辑:张家乐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