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每周好稿 | 冬天来了,好报道可以温暖人心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5 天前
标题: 每周好稿 | 冬天来了,好报道可以温暖人心
“磨稿子”今天推荐的三篇报道,都有点冷。一个是处在“暗网”世界的开盒少年们,一个是被冷冻的尸体,另一个则在探讨冬天是不是提前来临。
但再怎么冷,我们也需要继续坚持下去,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做什么?去做那个“为众人抱薪”的人。并坚信,身边的人不会让抱薪者冻毙。

丨标题:爱,死亡,和中国首例冷冻人

作者:郑丹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5-11-06

一个残酷的故事,可以看到伦理结构和日常生活的逻辑如何在技术冲击下脱落,而驱动这种技术的动力又是来自人性深处:渴望超越死亡、进步主义(相信未来)、唯物论(相信肉体存在胜于相信灵魂不灭)、技术决定论,等等。某种程度上,作者呈现了故事的反转,人性中平庸一面、实际需要和不可知论悄无声息地取得优势,今天以其琐碎甚至小小的不堪,正在与明天和昨天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些是本文可取之处。
Bug也许只有一个,来自于冷冻机构受访者的化名。在这个关于人性与技术不可测性的报道中,这个化名代表一种无聊但确凿的现实,它削弱了这个故事的新闻性,伤害了全文的说服力。
从编辑角度看,发展一条全球人体冷冻技术历史和伦理争议的叙事线,与这个中国故事形成交叉叙事,应该可以挽救这个bug。(资深媒体人、作家夏佑至)

丨标题:冬天提前了吗?
作者:郭玉洁 李强 黄永潘(实习生)
来源:冰点周刊
时间:2025-10-30

科普报道如何兼顾可读性与知识性,始终是新闻实践的难题。
《冬天提前了吗?》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它没有沿用传统科普报道集中于专业知识转译或单一事件解析(如麻雀的异常死亡)这一框架,而是采用“长镜头”式的扫描视角,将气候变化这一抽象议题置于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具象图景中。
报道从动植物的异常变化到普通人的生活应对,选取了一系列具象表征,如刺猬筑窝失败、树木异常落叶、海棠反季开花,以及电动自行车“挡风被”热销、壁挂炉订单提前、蔬菜价格波动等。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气候变化的现实印证,使抽象的科学议题转化为可被直接感知的生活经验。此种叙事策略不仅降低了理解门槛,更切实回应了“气候变化与我何干”这一新闻的公共性问题。
优秀的科普报道,往往始于对日常现象的敏锐捕捉,而成于科学事实与人文视角的有机融合。本篇报道在结尾处将视线转向提前到来的寒冬中仍在户外作业的人群,这一处理使得气候议题不再悬浮于宏观数据或抽象概念,而是落到了具体个体的现实境遇中。这种尝试,为科普报道如何建立更具温度的公众连接提供了思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东晓)

丨标题:开盒少年养成记
作者:red
来源:正面连接
时间:2025-11-03

阅读这篇报道,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他们的皇帝和统治规则,有他们的生态圈子。这些开盒少年在这个世界里,享受着那种敌对带来的肾上腺素产生的情绪。这些少年构筑了一个类似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面的江湖世界,这里面有篡班夺权的东方不败,有被囚禁的前任教主任我行,有野心家左冷禅,也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岳不群。他们会用“葵花宝典”或“辟邪剑谱”征服别人,然后也会被这门武功反噬。
报道的文本不是很细腻,但讲述的很清晰。在网络暴力的核心圈层之外,既是个别警察违法出售公民信息的行为,也是整个司法体系对未成年人网络暴力的无奈,还是这些农村少年的家长们的无奈。
中国当代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温饱、教育,而是来自网络对他们的快速侵蚀。我们会发现,整篇报道背后的问题,其实仍然是中国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教育差距所造成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状态跟20年前不同罢了。(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

来源:磨稿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6dvpq5DtB1OX43ZgF5ejg
编辑:何璇祺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