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4日,北京日报播发通讯《岗位作奉献 真情为他人——记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29年过去了,重读这篇通讯,依然会被李素丽“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的誓言深深打动。文章不仅记录下一位售票员的职业坚守,更折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价值追求。
本栏目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历史上的名篇|岗位作奉献 真情为他人——记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永远属于我的乘客,属于我的岗位。”这句话,来自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也是1996年10月4日北京日报通讯《岗位作奉献 真情为他人》的灵魂所在。这篇作品荣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29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重读这篇通讯,依然会被深深打动?因为它记录的,不仅是一位售票员的职业坚守,更折射出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价值追求。
整篇通讯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全部直接选用李素丽的原话。每一部分的结尾,又巧妙呼应主题,逐步推进:从她对岗位的初步认知,到真情服务的具体实践,再到与乘客之间的温暖互动,最后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
最打动人的是第四部分。盲人乘客送来胖大海,老大妈送来窝窝头——这是温暖的双向奔赴。更可贵的是,李素丽的善意形成了温暖的循环:像医生杨秀敏、小学生王朔这样受过她帮助的人,也主动把这份真情传递给了更多人。至此,“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的主题,实现了最有力的升华。
通讯的语言朴实自然:“各位乘客,您好!欢迎乘坐我们21路1333号车。您可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我将用北京人热情、好客的传统,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大妈您不用忙,等车到站我扶您下车。”这些语言,未经雕琢,就像邻里闲谈,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而真正让李素丽形象跃然纸上的,是那些生动传神的细节。疏导乘客时,她不说生硬的“挤一挤”,而是诚恳地请各位再往前走半步;提醒骑车人避让,不用命令的“靠边”,而是温柔的“请往外侧骑”;外地乘客问路,她不说抽象的“东南西北”,而是用具体的“前后左右”来指导;下雨天,车窗里会伸出她撑开的雨伞;车上的“意见簿”,一天下来都能留下十几条表扬……这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一个真实、可感、可敬的李素丽,让通讯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
如今,公交车已更新为新能源,售票员的身影也被刷卡机替代。但当我们再次打开这篇通讯,李素丽所代表的那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以心换心的精神,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愈发珍贵。
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岗位作奉献 真情为他人——记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