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周榜追访 | 14年诉讼无果,一篇报道解决 兰大硕士生郑子涵:我可真棒!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9-26 17:21
标题: 周榜追访 | 14年诉讼无果,一篇报道解决 兰大硕士生郑子涵:我可真棒!
人生有多少个14年?对于唐山市玉田县村民杨树立是个无解的答案,从42岁到56岁,杨树立为自己的家讨个说法,竟然没有寻求到答案。杨树立的个案放在广袤的土地上,并非孤例,甚至可以说是颇为眼熟的套路:村民的宅基地被土地财政看重,有资本介入却手续不全,在行政权力的引导下,个人的宅基地变成了国有土地被堂而皇之征收,但村民一无所得,与土地征收相关的《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在外溢的权力面前,成了一纸空文。
多少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法院能够坚持依法治国的法律底线,在14年曾9次判决玉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违法,但这种欣慰在权力面前又显得格外稀薄:玉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反复使用,哪怕是已经被法院作为批评意见写进判决书也巍然不动。
社会的进步有赖于遵守法律底线,回到杨树立的个案上,媒体与法院对底线的坚守,再次凸显了地方行政权力的肆意。
一个人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苦苦坚持14年?
河北唐山玉田县的杨树立,从2011年至今,一直为他被征收的宅基地和房屋补偿问题奔波。
2013年4月,杨树立首次起诉玉田县政府、自规局,要求撤销当地国土局作出的注销土地证决定。随后,案件历经法院一审驳回、中院发回重审、再次上诉,直到2015年10月,唐山中院作出了关键判决:涉案土地虽被征收为国有,但自规局未能证明已完成补偿安置,注销土地证的条件不具备,判决撤销该行政行为。
本以为胜诉是终局,没想到,这只是马拉松式诉讼的起点。
截至2025年8月,自规局因该案9次被两级法院判决行政违法,其中,8次是补偿相关行为被撤销。但是,即便如此,自规局仍始终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答复与补偿。
2025年9月11日,澎湃新闻刊发报道《唐山一农民申请补偿安置陷14年诉讼“马拉松”:自规局九次被判违法仍在“挤牙膏”》。报道发出后不久,这场马拉松式诉讼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作为参与采写的实习生,报道期间做了哪些工作?得知采访对象的问题得以解决时是什么心情?以下是“磨稿子”和澎湃新闻实习生、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郑子涵的对话内容。
问
这篇报道的线索来自哪里?
郑子涵:当事人找到王选辉老师,选辉老师转发给了我。我负责采访、组稿。
问
类似这种判决后拖延执行的案件很多,你觉得这个案件的独特性是什么?
郑子涵:其实,之前也跟着选辉老师做过类似的报道。客观来说,我在跟进这个案件时觉得它的难度其实相对更大一些,因为涉及的法律文件很多,并且中间跨了14年,信息量很大,需要细化了解的内容也比较多。
对我来说,这个案件的独特性可能在于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尤其在采访时,听到当事人的哽咽,听他说自己一家因为这件事都被关过看守所,孩子也没法上更好的学校。我能切身地感受到当事人的痛苦和无助。
问
这篇报道涉及大量的判决书、申诉材料及有关部门的批复等文件,对于这些文件素材,你是如何处理的?
郑子涵:因为已经跟着老师实习了一年多,老师做的比较多的就是法治新闻,所以也学习了解到一些法律知识。另外,之前操作其他报道时,也阅读过一些法治相关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最初就提醒了我应该阅读哪些关键内容。此外,我还求助了法学专业的同学和朋友,很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问
我们都知道记者不应该过分陷入到当事人的情绪中,在采写过程中,你是如何从这种情感共鸣中跳出来,从而客观公正的用职业态度来操作报道的?
郑子涵:我非常理解记者需要保持客观公正,不应过分陷入当事人的情绪中。但情感上的共鸣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份共情,才促使我们去关注和深入挖掘。
不过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职责不是去宣泄情感,而是要将事实清晰、准确、全面地呈现出来。老师也告诉我:“新闻就是把事情讲清楚,没有情绪,靠着平实的记录本身就有足够的力量。”
具体来说,首先我会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对信息的核实上,查阅大量官方资料、法律文件,采访多方当事人,力求还原事件的全貌。我会用逻辑和证据来构建报道的骨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或个人情绪上。
其次老师也一直在言传身教中提醒我,我们的目标是促成问题的解决,而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最冷静、最严谨的报道,我也能从老师丰富的经验中获得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
对我而言,跳出情感共鸣,并不是要变得冷漠无情,而是要将这份共情升华为一种职业的自觉和力量,因为最终,是事实的力量,而不是情绪的渲染,才能真正触动人心,引发社会的回响,并最终带来实际的解决。
问
这篇报道最后部分采访了自规局,这段采访历程如何?有什么突破的难点吗?
郑子涵:这段采访不容易。我最初询问的是办公室工作人员,但对方说不清楚这件事情。辗转多轮后,虽然找到了一些相关负责人,但他们要么表示时隔已久、自己刚上任并不清楚情况,要么就是说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
其实,在采访中,我们并没有得到什么准确切实的答复,报道中也如实呈现了。
问
这篇报道采写过程中,记者和实习生是如何分工的?
郑子涵:老师负责帮助我确定采访角度、寻找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指导我采访和修改稿件。
我负责联系、采访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阅读、核对法律文书材料,最后是组稿。
问
报道发出后的效果如何?
郑子涵:报道发出后受到了很多关注,不仅是舆论关注,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关注到了这篇报道。
问
报道发出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当时是什么心情?
郑子涵:当然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报道发出当天晚上,玉田县自规局的负责人就来到了当事人家中沟通解决方案,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第二天,当事人与律师便联系我们表达感谢,甚至提出要送锦旗。那一刻,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动,甚至激动地给妈妈发消息说“我可真棒”。
事后,老师也对我说:“这就是新闻人的成就感,新闻就是把事情讲清楚,没有情绪,靠着平实的记录本身就有足够的力量。要把发生了多年的复杂案件,用不长的篇幅讲清楚,这个也是有专业门槛的。这篇稿子做到了,让很多人在较短时间就了解清楚这件事,引发共鸣,才能引发相关部门的迅速反应,最后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这份成就感和感动,离不开之前一年多跟随选辉老师实习的宝贵经历,以及澎湃新闻的影响力。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有社会责任感的资深记者,也一直非常照顾我们实习生,我在他的指导下,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有深度报道价值的案件。
虽然我目前还在读研究生,尚未完全步入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时也会不自觉地淡忘最初学新闻的初心,但是,亲眼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一个被噩梦困扰了14年的当事人,我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新闻人的使命所在。
我非常喜欢钱刚老师的一句话:“新闻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 我站在此处,也正是希望未来有机会,成为这样一位新闻人。因为在我看来,新闻正是通过收集人间琐碎的烟火,浸润社会洞察的理性,从而连接每一个社会个体,记录每一次相遇与碰撞,倾听每一个生命和故事,最终成为社会的呼吸、时代的低语、无声的吶喊。如果是这样,我还想继续这样奔走下去。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