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评论“头发拉锯战”,这篇文章有杂文的味道 | 时评研究室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昨天 21:30
标题: 评论“头发拉锯战”,这篇文章有杂文的味道 | 时评研究室
【案例】
评论“头发拉锯战”,这篇文章有杂文的味道 | 时评研究室
原创时评研究室[url=]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url]
2025年09月12日
原作
“头发拉锯战”逢开学就上演
该给孩子建立怎样的规则意识?
【作者:胡一刀 南方都市报 2025年9月12日】
点评:
何妨多尝试一下杂文的路子?
(点评人:杨哲宇 财新传媒副主编兼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总编辑)
9月12日,《南方都市报》评论版的“街谈”栏目发表署名“胡一刀”的文章《“头发拉锯战”逢开学就上演,该给孩子建立怎样的规则意识?》,一看到题目,我便想到鲁迅的小说名篇《头发的故事》。读完更觉得,这分明就是一篇鲁迅风的杂文,或说小品文,非常符合“街谈”栏目的定位。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有段名言,“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新闻评论,也不妨尝试一下这条路子:既有态度,又有温度;既有品位,又有趣味。要把作者自己摆进去,读来如对面闲谈,而非正襟危坐,拒人门外。这样的评论,语言尤其要亲切有味。
《头发拉锯战”逢开学就上演,该给孩子建立怎样的规则意识?》的开头便娓娓道来,开学不到一周,李女士就为儿子的头发折腾了好几回。这是个案,继而,笔锋一荡,推到面上:媒体走访发现,开学后的“头发拉锯战”年复一年上演。
接着,作者写道,“说起来,前后‘不到一周,两次剪头发’的事,我也经历过一次。”忆及军训往事。这样把作者自己的经历放进文中,是教科书般的新闻评论相当少见的,却是杂文常用的手法,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杂文有杂文特有的调式,可以是大调,但更常见的是小调。作者反驳了剪短发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规则意识的说法。即便是反驳,作者也没有横眉立目、声嘶力竭,而是一路从容平和地道来,甚至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建议:让不认可短发要求的学生,与校方签订一个成绩不下滑的对赌协议。读来令人开怀。
作者说,“要建立真正的规则意识,首先规则得站得住脚,合法合理、程序正当。”读来掷地有声。这个道理自然不限于学生的头发之事。不过,作者的文思还以延长一点,谈一谈这种含混的规则对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的不良影响,因为含混的规则其实是权力的恣肆与傲慢。孩子们从头发上学到的规矩是一种前现代社会的规矩。此外,作者也可以补一两笔有些学校胡来的体制原因。不必展开,点到即可,但不点却是一个缺陷。
迅翁在《头发的故事》中借人物之品慨叹:“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说起来,我也经历过一回,那是1983年,虽自己未被强制剪发,但目睹一些同学被剪。好在只是一阵风。
“胡一刀”这一刀砍得好,南都的“街谈”为杂文式或小品文式的新闻评论保留了种子。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编辑:梅镕缨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