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复旦翁之颢:AI冲击评论课堂,教师需要做些什么?| 时评研究室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前天 13:45
标题: 复旦翁之颢:AI冲击评论课堂,教师需要做些什么?| 时评研究室
今年是生成式AI爆发性增长的一年,尤其是DeepSeek横空出世,改变了很多行业的基本运作逻辑和生态。从新闻业务教学实践看,生成式AI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离不开的、课堂之外的“老师”,在报道、评论等课程作业里,“AI味”也越来越重,这让很多任课老师头疼不已。
客观上看,生成式AI并不是有些老师口中的“像猛兽一样”,在很多方面优势明显。如果能合理应用,生成式AI确实能给评论写作带来不小的帮助,尤其是提升写作效率。在业务课堂上严格禁止使用生成式AI既不符合人才发展和培养的规律——有些同学用得很好、很巧,也很难实现——教师要去查每一篇评论作业哪里是AI写的,财力精力跟不上不说,更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
复旦新闻学院很快要迎来百年华诞,评论教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多年的深耕和沉淀形成了如今相对成熟的、一代代传承的评论教学范式。但也正因为传统深厚,在当前生成式AI的猛烈冲击下,教学改革创新会面临更多阻力。我们评论教学团队在春季学期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想集中分享两点。
第一个问题:生成式AI对评论课堂冲击在哪?
一是暴露了当前评论教学普遍的理念滞后问题。很多评论课还在沿用传统媒体“黄金时代”的思路和框架,忽视今天全媒体生产的语境,忽视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学生写出来的评论作品找不到目标受众。一些老师看不到学生的AI素养,更不了解生成式AI今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就业替代”问题,不愿在课堂上介入与AI相关的话题,更何谈和学生一起探讨、找答案。
二是放大了很多院校评论课任课教师的能力危机。当前新闻实务师资力量整体弱势,评论教师的能力短板尤为突出。很多任课老师属于“临危受命”,没有评论实战经验,只能琢磨既有教材,这样的能力结构很容易被擅长搜索和归纳的生成式AI替代。另外,目前也存在师生之间AI能力倒挂,很多老师不用AI,不能全面、公允地评判AI,和学生的对话空间也会越来越狭窄。
三是评论教学存在明显的实践缺位。实践机会少,实践方式单一,实践作品反馈不及时……纸上谈兵为多,学生“内卷”且“内虚”。因为实践不足,一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新闻评论就该像生成式AI写出来的那样,更谈不上比较人的思想智慧成果对生成式AI“评论作品”的优势。
四是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发表平台有限。很多评论课不去积极拓展平台资源,就像宅在大学门墙里“过家家”。在生成式AI普及的时代,学生的作品触角还应该延伸到媒体之外的、更广阔的平台上,经受读者检阅。
第二个问题:怎么应对生成式AI对评论教学的冲击?
一是给生成式AI定规矩,告诉学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以及做出这种规定的原因。我们允许学生借助AI梳理新闻事实与观点、检索资料、对论据进行求证溯源,但绝不允许AI直接生成观点、替代写作。规矩还需要推进的合力,一方面鼓励经常使用生成式AI的学生辨析优劣势、辩证看待AI,另一方面建议学校层面加强AIGC的识别检测,给老师们提供易用的工具。
二是引导学生思考评论员在生成式AI时代的不可替代性。在我们看来,AI能够“仿真”但“真实”缺位,在教学中会致力提高学生使用准确事实论据的能力;AI缺乏共情力和分寸感,要鼓励学生写有人文关怀的评论文章;AI致力于提供更高的平均值,那作为评论员,文字就要有独创性、有批判性。
三是强化批判性思维驱动观点写作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比AI想得慢一点、深一点、全一点。比如,AI作品都在批评容貌焦虑时,有学生写作《他们要与素颜和解,我却偏要“结梁子”》,“与素颜和解与否既不妨碍我们活得漂亮,也不妨碍我们可以变得漂亮”,这样的观点就让人眼前一亮。
四是强化人本和人文主义的教学环节。我对学生说过,不少评论佳作,都是围绕“人”来展开,在文字中确认人的存在、肯定人的价值、发现人的困境、寻找人的出路。因此要格外关注弱势群体和底线正义,且有价值排序意识,这是生成式AI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的。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Q_d_thD4Zp3WU_B1I0YQ
编辑:杨泓艳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