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周榜追访 | 红星新闻王震华:回答心中的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昨天 18:40
标题: 周榜追访 | 红星新闻王震华:回答心中的疑问
标题:“和尚爸爸”道禄的慈善和生意
作者:王震华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5-07-09

“和尚爸爸”道禄的慈善和生意

在网络热点事件此起彼伏的今天,不少舆情会因为官方的一条通报而降温、消散。但是,读者对真相的渴求,并非止于一纸通报,而是需要更多细节。于是,媒体的深入调查和全面呈现,为读者补充了相关信息,让事件真相愈加清晰。红星新闻的《“和尚爸爸”道禄的慈善和生意》报道,显然起到了这种作用。
通读报道,感觉像看了一部纪录片,读者跟随红星新闻的镜头,回到了道禄的“慈善”现场,见到了孕妇和孩子,听到了各种议论,了解了相关隐情……或许是主要涉案人员已被警方控制的原因,这篇报道没有多少核心人员的采访情况,导致读者看完报道对道禄等人的具体犯罪细节仍缺乏直观印象,让人略感遗憾。正如红星新闻“在场”栏目的宣传语“新闻世界没有标准答案”,也许遗憾也是答案的一部分吧。
读完报道,个人感觉道禄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虽然他染指孕妇、挪用善款,但官方也称他 “不存在虐待孩子的情况,也不存在买卖孩子的情况”,报道中更多呈现的是他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尽管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并不理想,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为此,我必须追问一句,如果没有道禄,这些孩子怎么办?换句话说,道禄的存在,填补了谁的空缺,暴露了谁的失职?(资深媒体人金明大)

曾被媒体报道救助了500多名孕妇、600多名儿童的“和尚爸爸”道禄在6月底“塌房”了。
案件通报显示,今年5月以来,警方接到大量群众报警,内容是道禄骗取钱财。警方于5月21日立案侦查,目前已经查明,道禄(原名吴某,男,48岁)自2018年以来,先后伙同历某依(女,35岁)、姜某琪(女,24岁)、吴某雯(女,24岁)等人辗转于江浙多地,以“资助孕妇、助养儿童”为名大量接受社会捐赠,善款大多用于个人高消费,涉嫌诈骗犯罪。警方依法对上述4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查封、扣押、冻结相关涉案财物。同时查明,道禄还涉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通报内容公开后,道䘵开设的“护生小居”的现状,以及其刑拘之前被救助的儿童的现状,通过多家媒体报道让更多读者得以知晓。
2025年7月9日,“红星新闻”发布报道——《“和尚爸爸”道禄的慈善和生意》,与此前发布的公开报道不同的是,这篇报道将视角落在了涉事机构的内部运作上。
记者王震华为什么选此角度作为第二落点,采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难忘的人和事?以下是“磨稿子”和记者的对话内容。

作者简介
王震华,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记者,一个还在假装年轻的,不合时宜的媒体老人。

Q:“和尚爸爸”是一个公共新闻事件,此前也有其他媒体做过深度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如何选择切入角度的?
王震华:关于“和尚爸爸”的媒体报道,我在采写之前也看到了。新近的报道中,媒体更多是关注他为何被处罚,他的身份真假,以及如何被身边的女人举报。更早前的报道,包括一些深度报道,基本是“好人好事”报道,属于道禄一人的“独角戏”。
道禄被抓后,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他的救助孕妇的机构“护生小居”内部是怎么运作的,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2012年到现在,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发现存在问题?道禄学历并不高,也不是做公益出身,他如何管理这个机构?和尚身份、寺庙对他意味着什么?

Q:去当地采访之前,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王震华:先是在网上搜集之前关于“和尚爸爸”的报道。这个很容易。再就是尽可能地去搜索他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种种蛛丝马迹。因为他的暴露是被前妻和女友“撕逼”扯出来的。当事人的说法,围观者的发言等都需要过一遍。从中“确定”他们的身份,找到可能的身边人,知情人。“碰运气”地去私信留言。
遗憾的是,因为平时很少看短视频,道禄之前的账号又被封了,很难找到他此前的直播内容,缺少对这个人的直观印象。
在有人回复我的留言,我确定了对方的身份后,出发去现场的时机就到了。
在去往当地的路上,通过一个串一个,我联系到三个关键人物。
一个是“和尚爸爸”道禄的身边人,跟他在一起10多年,就是他所谓的“徒弟”之一。道禄让他参与了内部的很多事情,包括他一些私事。这个徒弟最后在网上对道禄来了个“反戈一击”。
第二个是捐助者,也是最初的质疑者,前后沟通了大约4个小时,建立信任后,她把掌握的素材都给了我。包括她和道禄及其女友的通话录音,有四五个小时。这个捐助者“很厉害”,道禄是为了避免继续被追着不放,回答了她的很多质疑,算是道禄的正面回应。
最后是和一名女性“义工”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当面采访。
后期,我主要是探访道禄此前待过的地方,交叉印证上面那些信源的说法,同时去尽可能寻找到新的信源,更核心的信源,包括最重要的宝妈——道禄救助过的那些孕妇。

Q:在交叉印证信源的时候,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方法和标准,对你来说,一条信息被印证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被认为是可信的,能在稿件中呈现出来?
王震华:比如说,有信源说道禄在这个机构里是一个“皇帝”式的人物,任何事情都是他说了算。就这一点上,我需要有一些细节来呈现。我就去翻他们内部的群聊,上万条信息一条一条的看,包括里面的语音也一条一条听,确定有这样的细节才可以佐证。
再比如说,道禄的直播营收我拿不到,但微信小店有一些记录可以看到,那些记录每天都有几百条,包括每天销售的货品,价格等等。我就把每一条都统计下来,再用计算器把每一条都加起来,统计了三天的营收,再取一个中间值。尽可能地去接近事实。
还有上面提到的我最初最重要的信源,道禄的徒弟。关于他的说法和他与道禄的关系,随着信源的增加,调查的深入,你会发现相互矛盾的地方,这就需要你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他作为信源的可靠性。如果没有确定的“物证”,就只能舍弃。
因为道禄本人被抓了,只能通过他以前留下的痕迹去印证其他采访对象的说法。包括之前媒体报道中提到的他待过的每一个寺庙,每一个孩子们的居住点,我都去了,就是为了亲眼看到,反复去核实信源。

Q:在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中,你有遗憾吗?
王震华: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没有看到他的抖音直播,这里面可能会有大量的直观信息。我以前挺排斥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的,觉得这些短视频有价值的内容太少,所以也不怎么看。
另外,“和尚爸爸”这个稿子如果篇幅能够再长一点,我可以把里面的问题梳理的更清楚。我希望能够把事情说透彻,而不是只停留在记录这件事情上。

Q:“和尚爸爸”这篇报道,从选题到成文你用了多长时间?
王震华:整个采访过程可以说是“马不停蹄”,所有能接触的地方我都接触到了,道禄走过的地方都去到了,重点是南通和上虞这两个地方,实地探访有三天时间,中间穿插着对一些信息的核实,还有和知情人的不断沟通。总的来说,大约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其实,我觉得这个时间有点久了,但是信息量太庞杂,你得像拼图一样去梳理。写稿过程中,总想尽可能的把更多细节呈现出来,这样就影响了成稿速度。

Q:你认为这篇报道的价值是什么?
王震华:我觉得这个报道谈不上多高价值,就是作为媒体有责任把事情真实的一面尽可能还原出来,尽可能地去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当然,也是我的疑问。


来源:磨稿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M1n_N2-HkGDXyRz1q6fA
编辑:杨泓艳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