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朱婷怒斥挑拨离间,记者的低级提问把自己送上热门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昨天 14:36
标题: 朱婷怒斥挑拨离间,记者的低级提问把自己送上热门
近日,在女排世俱杯决赛意大利科内利亚诺队战胜天津渤海银行队的赛后采访环节,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的事件。
朱婷,中国女排界当之无愧的明星球员,在面对浙江一家媒体记者的提问时情绪激动,直言记者在“挑拨离间”。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也让新闻报道的职业精神与道德边界,再次成为大众审视的焦点。
著名新闻学大师沃尔特・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为公众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在体育新闻领域,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塑造运动员的形象,影响公众对他们的认知。
在此次事件中,当事记者的提问,“您先和姚迪打了招呼相互致意,但是好像没有和李盈莹打招呼,是不是跟她不熟啊”,便是在试图挖掘运动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所谓“故事”或“矛盾”,以满足部分受众对于体育明星赛场外“八卦”的好奇心,从而构建起一种带有争议性的“拟态环境”。
朱婷:“我觉得你这是在挑拨离间。我是在和姚迪拥抱完之后,和李盈莹在等候区也拥抱了,也聊天了,我们在颁奖时一直在聊天,你没有看到吗?你为什么要说我和她不熟呢,你想表达什么?”
然而,这种构建却忽视了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基本事实与道德底线。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公众获取与讨论新闻的重要场所,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可能在瞬间引发海量的关注与评论。
朱婷怒怼记者的视频一经传出,便在微博、抖音等各大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众多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对记者提问动机的质疑之声。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不再仅仅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开始对新闻报道的质量与公正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朱婷与李盈莹同为中国女排的重要成员,无论是在国家队还是在俱乐部赛事中,都有着长期的合作经历与深厚的团队情谊。记者的提问无疑是对这种人际关系的无端猜疑与恶意揣测,这不仅伤害了运动员之间的感情,也误导了公众对于体育团队内部关系的理解。
正如互联网传播中强调的“信息真实性”原则,记者在报道任何一类新闻时,有责任确保所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或制造不必要的争议。
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媒体更应审慎对待每一个报道细节,因为任何一个不当的提问或不实的报道都可能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下引发严重的后果,尤其是这种后果在今年已经多次烧到了记者的身上。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多名记者面对全红婵、潘展乐等运动员进行的一系列低质量采访,早已让围观群众大跌眼镜。
“不跳水像白痴”、“英语我教你啊”、“泳队谁最帅”、“想去谁的演唱会”等发言暴露了一部分记者缺乏采访功底和信息储备,不能引导受访者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专业素质相当堪忧。
没曾想半年后,又发生了“朱婷事件”,显然这证明一些记者还没有吸取教训。目前看来,该当事记者在事后的道歉中,仍觉得自己是无心之举引起了误会。
希望这种情况只是单纯源于部分记者本身的职业水平不够,而不是为了追求新闻热点与关注度,主动或被动地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把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当作了最大追求。
朱婷怒怼记者事件反映了当前新闻报道所面临的不专业情况并非孤例。媒体从业者应以此为契机,反思自身的报道行为,坚守新闻报道的边界与底线,不要让流量思维成为指引工作的首要原则,搞不了专业就玩一些尬的上热门,只会徒增笑柄。
来源:传媒圈(公众号)
原作者:李彬
编辑:徐思凡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