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调查记者李微敖:解剖新闻行业的真实面貌|新闻守艺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3 天前
标题: 调查记者李微敖:解剖新闻行业的真实面貌|新闻守艺人
在充斥着碎片新闻的今天,你有多久没有看到过长篇的内容翔实的新闻报道了?电影《好东西》的上映,让“调查记者”这一职业重新引发人们的讨论。
11月26日下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举办了“新闻守艺人”深度报道系列讲座第二讲,特邀《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李微敖,分享其丰富的职业经历,探讨当记者的好处与坏处。讲座结束后,《新新报》的记者们还与李微敖展开了一场属于两代新闻人之间的“追问”。
文字|叶涵慧 章佳宁摄影|夏依琳新媒体编辑 | 谭淑妍 刘子凡指导老师|张田田 陈显玲
“新闻发生了,记者在现场”
李微敖用这样的一句话,开启了这场座无虚席的讲座。从在成都日报的初出茅庐,到在香港城市大学、《财经》杂志、南方周末、腾讯等单位的学习与历练,再到成为自由记者后的种种挑战,最后到加入经济观察报,回归传统媒体的选择,李微敖的职业生涯仿佛充满了传奇色彩。
李微敖老师讲座现场
在《成都商报》工作时,他曾遇上重庆化工厂爆炸事件。午夜十二点多,他来到郊区的殡仪馆,“我问带路的司机爆炸炸死的人在哪里,司机说那么吓人我才不知道。我心里想,‘那我就自己慢慢找’”。他假借找失踪哥哥的理由骗过守门的老太太,一层一层地数体表烧黑的遗体。
“可能也是这种事情经历多了,08年汶川地震时才能相对更坦然地面对死亡”,他这么回忆道。
李微敖老师分享自己的采访经历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准备去《财经》杂志面试。还没到就接到了领导的电话:“李微敖你不用来北京了,就地干活。”
他还记得那一年看到一整个操场都是用白布盖起的尸体,被救后发现家人都不幸离去转身跳桥自杀的老人,闻到北川中学废墟的空气中弥漫着尸臭和福尔马林的气味。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和同事们聚焦调查在地震中倒塌的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背后原因,对遇难人数、捐款资金使用情况和灾后重建不断地展开追问与监督。
他们不放过每一次公开与私下提问的机会,甚至不惜被警察带走调查。有官员曾评价他当年“没有写过四川一句好话”,他听了却特别开心,感觉是对自己的无限褒奖。
他认为,在新闻行业日益变革的今天,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只有简单的通告,而缺乏深入现场的采访和调查,这正是新闻行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公共性是新闻的灵魂
在访谈中,李微敖并不热衷于给自己贴上“调查记者”这样的标签,而是更愿意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的记者,一个追求真相、关注公共利益的新闻工作者。
他认为,调查记者并非就高高在上,记者都需要脚踏实地,深入实际,多做批评性、监督性的报道,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李微敖老师生活照 图源受访者
他总是能够深入到事件的核心,用事实说话,为公众揭开迷雾。从揭露安邦保险路线的黑幕,到追踪新城控股王振华性侵幼女的丑闻,再到关注佛山民营企业家杨刚的冤案......
李微敖以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又感慨良多的新闻现场,也坦诚地谈到了记者生涯中的许多艰辛和不易。
他身上有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南方情结,他的新闻观也具有那个黄金时代的烙印,他不缺新闻线索,但在他的报道中总是旗帜鲜明地表明,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件才是“新闻”。
平日里,他经常活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进行公共表达,对公共事件进行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看法,是记者的职业需求之一。”
谈及这样做的初衷,他表示,在写作发表受到限制越来越多的境地下,社交媒体的表达是一个很重要且有意义的一个补充。社交媒体上的朋友们也一直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和帮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渠道。
正如他给自己的公众号取的名字“十驾”——“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今的李微敖,仍然在朝着为公共利益发声、挖掘事件真相而持续努力着。
记者仍有无限可能性
这些年里,由于对公共事件高度关注,李微敖总无意被卷入很多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网络围攻。他坦言,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心态当然会受到影响,也时常感到意外与苦恼。
但与此同时,他也在各种报道的推进中得到好奇心的满足,感受到进行新闻报道的意义,越来越觉得这个工作有趣且好玩。
至于在个案上,记者和新闻报道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批评有没有用?
他认为是偶尔有用,并非必然会有用。他觉得人们一定得认识到这个事实。他经常讲,“如果一个人跟那些当事人吹嘘,我一篇报道能够做什么,能够达到什么效果?那这个人一定是个骗子。新闻报道对于社会现实生活、工作,或者说“时务”,能否起作用,是不必然的。”
他清楚地认识到遗憾才是生活的必然,是工作的必然,“认识到这些,人的心态会好很多。”
李微敖老师讲座现场
虽说当前新闻记者固然面临如上所说诸多现实困境,但“当记者没什么不好,甚至是很好的工作”,这个时代的记者仍大有可为,中国当代社会的故事精彩程度是世界级的,要看到记者有自由、尊严、意义和有趣的好处。
尽管新媒体兴起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但优秀作品依然会说话,自媒体的加入可以看作很好的补充。做记者“仍然有可能带来个体的、个案上的进步,乃至小范围局部的进步”。
“不为良相,便为良记”
就个人的职业经历来说,李微敖一直在坚持几点行事准则:一不能明知是假去写假;二不能造谣污蔑;三不能搞人身攻击;四不能做有偿报道,收所谓的“黑钱”“封口费”。
他认为记者可能因为自己的技术实力上的不足或懒惰会写错一些稿件,这是很正常的。只要不停止写作,你就可能会犯错误,“犯错误才是人生的常态。”这是生活的必然,工作的必然,但如果违背这几点,那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谦虚且勤奋——李微敖非常欣赏具备这一特质的记者。“你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不是很认真用心地对待采访,是不是很努力踏实地完成报道?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
近年来他接触了很多大学生访谈,也看过很多他们的作品,深感他们的才华和潜力。这些年轻人不仅具备扎实的采访和写作技巧,更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他认为他们是中国新闻行业的未来和希望所在,是他对中国新闻业有信心的原因之一。
他特别提到了新闻专业的学生群体,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犯低级错误,不要害怕去提幼稚问题,只要把错误放在正式提交稿件之前,这就不是错误,这是你的成长,是你难得的进步。”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价值目标设定,同时学校内部也有许多可以写作且方便进行深入调查的题材,这也正是学生真正有优势的地方。李微敖表示,新入行的记者或新闻专业学生“可以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不用过于焦虑”。
现场听讲的观众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李微敖则给出了“记者”版本的答案:“记者这个行业也是一样的,你认识到它的不足与遗憾,仍然选择坚持这份事业,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热爱。”
李微敖说自己也可能是当了记者十来年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喜欢这个职业,也真的适合并且能做得很好。“我甚至觉得我自己还是幸福的、幸运的,花了十来年的时间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到一辈子都想不明白。”
讲座接近尾声,李微敖还与同学们互动交流了对新闻行业的看法和展望。
他认为,新闻行业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但依然是揭露真相、监督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样也在进步和发展。
人们总是习惯于美化过去,即使现在很多题材的报道可能做不了,但并不代表新闻业本身已经放弃了,还有很多人,不少媒体都在坚持,而他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可能带来的社会进步并不比以前少。
现场同学向李微敖老师提问
“不为良相,便为良记”,李微敖鼓励现场的同学们能够敢于去追寻真相,同时也能遵从内心,真正过好喜欢的人生。
来源:新新NewTimes(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