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把自己作为对象:直视痛苦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10 10:08
标题: 把自己作为对象:直视痛苦的人

前南方周末记者”“外卖员”“985哲学硕士陈涛,最近成功再就业,据说要到一所高校,教新闻传播或者新媒体去了。
为这个聘请他的学校点赞。以我了解,陈涛尽管是读哲学出身,对传播的理解要好于很多所谓传播学博士。他在南方周末做过记者,干过公关(据说这个工作没有送外卖开心),送过外卖;自己做短视频,让自己成为网红——他了解传播的方方面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发展出一种特别的方法:把自我投入到火炉中,去观察、记录、反省,并且试着往里面添加一把火。可以说,他是在把自己作为对象(不想使用向飙那句把自己作为方法),进行审视,从自己身上透视出这个时代。
这既是哲学这个专业给他的帮助,也和他的性情有关。
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实践会导致自我的崩溃。这需要一点残酷(对自己),一点宽容和和自嘲,在最深处,这需要真正的勇敢。
这并不是说他是有意为之,演一场戏,或者为自己将来的写作准备素材。那些挣扎本身就是真实的,就是他的生活,但是幸运的是,他拥有一些办法或者素质,可以把自我从某种处境中摆脱出来。
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个人才遇到的问题。在每个人一部智能手机、都可以使用媒体平台的时代,如何看待自我是一个真正的时代课题。
每个人都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发布者,这让传统的媒体概念在根本上变得可疑。在美国,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杰出媒体,也都进行大裁员。
哥大新闻系下面的咖啡馆,墙上有两块屏幕,一块滚动播放CNN,一块展示的是纽约时报的版面。它们很神圣,但是有时候感觉像两个花圈:咖啡馆里,没有人看它们,所有人都在看自己的屏幕,不管是笔记本电脑还是手机。
我想告诉他们,这是悲哀的画面:新闻系的同学们,很多人还想着去CNNNYT工作,但是,你们自己都不怎么看了。在自己的屏幕里,看到的永远是自我,不管是直播、滤镜、美颜,还是像我一样,只是打开一个文档写作。
如果我掌握决定人类命运的按钮,我想倒回去,开一下倒车,大家只是看书写字就行了。很可惜,没人有这个按钮,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不知道开往哪里。
作为一个隐喻,前南方周末记者是一个很好的词组。据说南方周末有人非常高傲,说陈师傅当初根本不是什么资深记者,没能在南方周末立足;实际上,真相可能是,和很多大媒体一样,南方周末自己也越来越难立足了。
中国的媒体人有时候怪罪体制,这有一点道理,但是如果不是体制的保护,它们也许会消散得更快。在朋友圈看到照片,濮阳电视台的人拉横幅讨薪,祈求财政供养,在这样的时刻,那些人实际上交出了全部的自我,变得一钱不值。
这并不是说自媒体就高明,就代表方向,而是想指出,每个自我都会面临这种痛苦,干媒体工作的可能体会更明显,而陈师傅,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敏感,又是率先感受、表达出这种痛苦的人,这需要一种坚韧。
有点像昨天看日全食。面对巨变,想直视的人会灼伤眼睛,你只能用一个特制的保护滤镜,假装自己瞎了,才能好好观测。和陈师傅一样,我大概也是被灼伤的人。

来源:3丰的世界(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7_QteDcApA1YYVapxH9tA
编辑:王晨雅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