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争做李微敖 第五届“记者的家”新闻奖揭晓了,李微敖获得了“杰出媒体人奖”。 对他来说,如今的这个奖实至名归。 2015年冬,我曾写下以下文字:当下的媒体环境,已经不值得拿出来说三道四了。忍受不了的,离开,这是自由。但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不能因为环境的窘迫就都离开吧,总会有人留下,留下的人在这么窘迫的环境里怎么存在下去?自然,每个留下的媒体人有自己应对的方式,每个具体的媒体有其具体的生存策略。外界认可和不认可,这些人、这些媒体都会继续存在下去。 除了功成身退和溃败,如果这个行业还有留守者能三五成群组织在一起偶尔打一场哪怕小小的阻击,也该被鼓励。 李微敖如今做的事情,就是时不时奋力打一场不大不小的阻击。有些读者可能还不清楚,前不久震惊全国的河北迁西马树山举报县委书记被抓捕一案,也是李微敖和他所在的媒体率先报道的。在当下,实属难得。 获奖后,李微敖写下了《新闻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在文章里说:这些年,并非矫情地说,我越来越认识到,新闻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即使是文字稿件,即使记者可以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工作,但优秀的编辑,有抱负、有担当的媒体机构领导者,更加重要。 李微敖的这席话,在当下的语境里特别容易让人共鸣,尤其是当“不做异地监督”成了某些平台的公开炫耀点时。(不过,对我这样的前媒体人来说,单打独斗已是常态。2021年,我获得第三届“记者的家”新闻奖靠的就是典型的单打独斗。) 还在机构媒体坚守的记者如今殊为难得,还在支持记者偶尔做一点舆论监督的机构媒体也很难得,尽力坚持且有所作为的的李微敖和他所在的媒体理应得到更多的荣誉。 这样还在平台坚守的记者,真的不多了。 2018年,有调查说中国的调查记者有175人,我对此表示怀疑。当时曾公开作文表达过自己的疑虑:若真还有175个调查记者,每个人一个月发一条稿子,那震惊全国的新闻稿一个月就会有175条,少数人可能操作新闻的周期长一点,那一个月100条震惊全国的稿子应该也会有。可是,现状是一年震惊全国的新闻稿都未必有10条。因此我认为,当时统计的所谓有175个调查记者中若有5个真正的调查记者就不错了。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事实证明,调查记者真的没有那么多了。 其实,是不是调查记者如今已经不重要了,如今能偶尔发布一两条监督失范公权力和不良资本的消息就算得上是个好记者了。 不过,大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下是一个遍地是新闻的年代,被写出来的却屈指可数,我们对机构媒体的期待不必因某几个偶然被刊发出来的新闻报道而过高。期望值越低,越容易被突然出现的偶发因素所激励。 我们也不能给李微敖过多的压力,要爱护他,不能让他孤身一个人往前冲。还在机构媒体工作的记者们,与其人人歌颂李微敖,不如人人争做李微敖,莫让李微敖一个人承担太多他不该承受也承受不了的社会责任。 对官场,我们若总是期待出现清官,那多半是因为官场浑浊不堪而监督尚不能成为有效的制度。对社会,我们若总是希望个别人的单兵突进,那多半是我们多数人忘记了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肩上有责任的一份子。 任何个人都承担不了大时代众人所有的期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 2024年1月29日 来源:衣者褚(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