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24级硕士李梦瑶学术日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3 11:20
标题: 2024级硕士李梦瑶学术日志
日志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9 19:10
10.23
《“遗忘”、情态与伦理——从ChatGPT的“人化”到人的“机器化”》
内容概述:不同于人的缓慢无规律的遗忘,数字生命的遗忘是突然的、掉落的、删除的。在文中,研究者认为数字生命因为智能与情感的双重丰富,将可能获得比人更加细腻的道德直觉,在实践理性方面,它们将可能会比人表现得更加合乎道德。在机器拟人化的过程中,人也在“机器化”,研究者认为应当检验自身与遗忘的距离、通过思考ChatGPT的情态与认知反应关系,检验人类主体当下的情绪运行模式,并且认为当情感和认知变得绝对僵硬之时,人就退化为了机器。
思考与启发:在沉迷于机器的发展的同时,研究者深刻地提出了人也正在“机器化”的观点,旨在提醒人类思考人类在经历漫长数字化之后带给自身的威胁,一个遗忘的记忆者以及一个情绪的溢出者,才可能是未来真正意义的道德主体。正如研究者所说机器正越来越拟人化,但机器需要拟人化么?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怪熟”现象,机器的“拟人化”是给人感觉更亲密还是更陌生了呢?我们又如何对待机器才符合伦理道德呢?作为人的工具的机器拟人化是否会使人模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进而将对机器的压迫和伤害投射到真实的人身上呢?

10.24
《现代社会道德建构的视角转换》
内容概述:道德应在行为主体间进行,主要不是针对如何对待自己的,而是针对如何对待他人的。文中提出合作使自利和道德结合在一起,道德奠基于利益,奠基于一种经济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对利益的期待,个体恰恰是出于对利益的维护而乐于遵守道德规范。
思考与启示:现代社会道德建构从单一主体的视角转向多重主体视角的关系,当探讨事件的道德伦理问题时,应基于行为主体自身的道德素质、道德情感、道德智慧,精准把握对方、他方的立场和态度,探究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灵活动态地对其中的伦理道德作出谨慎的思考和判断。

10.25
《老年““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伦理考量》
内容概述: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线上公共服务逐渐兴起,线下公共服务空间被挤占,数字技术在给年轻人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为老年人构造了一堵高高的墙,老年人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的空间被挤占。研究者认为应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和权利、促使老年人在生活中保持自我独立和自由、遵循代际公平的原则,促进资源、机会和利益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公平分配。
思考与启示:从伦理问题考量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体现了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在老龄化的今天,老年群体逐渐被流量化和边缘化,或将老年群体作为被剥削的消费者,缺乏伦理考量,难以真正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真正为老年人服务。

10.26
《UGC未竟,AIGC已来:“内容”的重溯、重思与重构》
内容概述:随着ChatGPT的引爆式流行,内容重新被推到前台。文章回溯了“内容”概念发展的全过程,认为用户注意力紧缺导致内容供给过剩,AIGC提高了内容的产出效率但目前容易存在“幻觉”输出结果偏离其训练数据、文本间性迷失“无来源、无参考”的表现方式、内容虚拟化进程加剧等问题。研究者认为,在AICG浪潮中剥夺了人类更深层次的编码能力和思维链能力,应思考人类面对语言机器的不可替代性。
思考及启发:如何保证AICG内容的真实性是技术平台应该考虑的问题,当询问Chat-gpt某个人物信息时,胡编乱造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污名化现象,是否对被搜索人造成了侵权?在此情境中意味着明知责任主题是谁却无法追究。除此之外,程序员、算法设计师等隐匿于AICG背后的操纵者是否应对其内容负责,或者说幕后人员出于利己主义的动机做出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如何被追究,又如何自证清白?或许我们应该警醒,在未来的某一天AIGC有可能创造出无数欺骗性内容,充斥我们所接触的信息空间,而我们将陷入“盗梦空间”式的迷茫和无助。

10.27
《Platformization of the Unlikely Creative Class: Kuaishou and Chinese Digital Cultural Production》
内容概述:这篇文章着眼于快手平台的创造内容同质化,分析背后算法和数字治理。研究者通过对快手平台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快手平台的文化生产如何受到国家政策和商业利益的影响以及算法的逻辑如何塑造了内容的选择和生产,研究者讨论了快手平台的商业模式包括广告和虚拟礼物经济。通过这些研究,研究者企图揭示快手平台文化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并对中国当代的文化和数字化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思考及启发:快手短视频越来越没有创意,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及其容易察觉的细节,研究者充满洞察地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平台制度性和政治性、平台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基层工作者的参与和抵抗。从对日常生活问题的好奇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并深入思考,我想这是一位研究者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10.28
《“马云爸爸”: 数字时代的英雄崇拜与粉丝加冕 ———一种传播社会学分析》
内容概述:从“马云爸爸”这一网络称谓说起,小切口大主题,深刻指明了其背后产生的原因——英雄崇拜及“父权崇拜”,同时认为这离不开马云对自己道德形象的展示和维护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德服人”仍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之一。
思考与启发:由“马云爸爸”很容易想到“快递小哥”,与父权崇拜不同的是“小哥”一词,似乎多出现于密集型以身体作为“物质”的行业,如“外卖小哥”,与“爸爸”这一“亲属称谓”不同的是,“小哥”并非亲属而是蕴含着亲属幻想的“工具人”且是时代“巨婴心理”的外显。

10.29
再读《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李普曼的《舆论》中“大多数时候,我们能看到什么,是“什么出现在我们眼前”以及“我们期待看到什么。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公众的心理在未经思考之前早已肯定“叫魂”的真实性,妖术是一种幻觉又是对于每个人的一种权力补偿,人们愿意相信这种“上天”赋予的简单的权利,但是当人们拥有这种权利之后却是充满了冤冤相报的敌意,这是否意味着当平等的权力赋予到群众身上得到的或许不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反而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6 18:10
10.30
《应用伦理为社会治理提供实践智慧》 孙春晨
思考与启发:社会治理的最终伦理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善治”,研究者认为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引入新技术,关注的是技术嵌入社会治理后能否达到或实现原先制定的计划和目标,考核的成效也是以效率和效果为尺度。在社会诸领域不断出现新型伦理问题的背景下,应该发挥应用伦理在社会治理中的专业功能。

10.31
《卢梭论自尊与自由》 王幸华
内容概述:
卢梭认为随着人们进入社会,独立于他人的自爱必然转变为与他人有关的自尊。这种自尊驱使人们追逐名誉、财富和权势,继而导致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压迫和奴役、支配和控制。在卢梭的观点里,自爱一旦涉及他人将会转变为自尊,而自尊是用他人的眼光奴役自己的过程,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爱弥儿的道德教育体现了其对自尊和自爱的看法。自尊的出现导致了支配、奴役、统治和服从,也使人们丧失自由。
思考和启示:
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将自由理解为权利,“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受他人干涉,但同时,作为权利的自由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判定自由是否危害了他人?等问题难以回答和解释。柏林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是不要什么的自由,后者则是肯定的要什么的自由,就两者来说往往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很容易地就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比如伴侣、再比如生活方式。

11.1
《论身份伦理》 向玉乔,卢明涛
摘抄:
1.安乐哲认为儒家伦理中的美德“总是最实在地指向独特、具体的关系。(安乐哲 .儒家角色伦理学[M].孟巍隆,译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2.身份是一种“强大的道德观念”,查尔斯·泰勒认为透过“身份”所提供的背景或框架,“我可以尝试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什么是好的、有价值的、应该做什么,或者我支持或反对什么”。(TAYLOR C. 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当多种价值准则同时介入和影响这一行为时,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同一道德体系内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应用伦理学辞典[M].朱贻庭,主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思考与启示:
研究者认为伦理困境往往是人在生活情境中遭遇不同身份所提的相互冲突的道德要求而造成的个人选择的两难处境,如忠孝两难全,身份常常以美的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的争议,对于人类的定义自古就是模糊不清的、不确定的,或者说人类本身就与吃鱼的猫、吃竹子的熊猫不同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正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不确定性让人类不断地反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赋予人类无限可能。

11.2
《儒教与道教》马克思·韦伯   (译者序 P1-P33)
马克思·韦伯从宗教社会学的视野出发,从中国的儒教和道教入手,谈论儒教如何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译者认为韦伯和马克思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他所创立的关于“理解”和“理想型”的方法论上,对比两人在存在与意识等观念上的不同,指出韦伯在研究宗教社会学的思路和方法,真实本着物质与精神相互影响的思想来研究中国宗教的。韦伯认为占统治地位的儒教固守传统,适应社会而并不是改造社会,崇尚“无为”与巫术的道教,无力扭转儒教的传统主义。

11.3
《论传统儒家欲望观》 沈顺福
摘抄:
1.“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王充曰:“人之释沟渠也,知者必溺身,不塞沟渠而缮船楫者,知水之性不可阏,其势必溺人也。臣子之性,欲奸君父,犹水之性溺人也……水之性胜火,如裹之以釜,水煎而不得胜,必矣。(王充 .论衡校注[M].张宗祥,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思考与启发:
欲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或者说是必然活动,孟子在性善论的框架下认可了欲的正当性,在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胡宏等人看来欲生于性。而理学家们基于荀子的心本说,认为心是人类行为的起点和主宰。

11.4
《生成式 AI 浪潮下版权生态的态与势——试论“微版权”范式的转型迭代》 喻国明 李 钒
摘抄:
ELIZA效应:在计算机科学中,ELIZA效应是一种无意识地认为计算机行为类似于人类行为的倾向,也就是拟人化。在其具体形式上,ELIZA效应仅指人们容易从计算机串起的符号特别是单词中读出远远超过必要的理解。(百度搜索)
思考与启发:AIGC对内容主体的扩容迫使“微版权”范式进一步升级,在此背景下“微版权”范式更聚焦社会功能,将版权整体视作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强调诸多生态单元的协同发展和生态位的扩充。目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的信息检测和查重功能仍停留在形式层,在查准率、查全率、推理能力方面尚有不足。通过结构化检验技术、图谱式追踪技术构建以知识元为核心的版权图谱,通过价值回报构建生态回环。

11.5
《信息自治、意义编纂、公共准则:新型传播体系建设的基础、路径和目标》陈接峰 李子璇
摘抄:
.目前,传播实践已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受众的沟通需求取代了信息需求,媒体首要的任务不是提供信息服务而是提供连接服务;二是媒体的连接能力取代了信息供给能力,媒体的竞争力并不取决于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内容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有没有独到的逻辑和能不能提供精准的算法,为内容找到最需要的用户;三是传播活动的目的由掌控话语权和为社会设置议程转变为构建公共广场和促进公共交流。
思考与启发:
研究者认为当前传统媒体的衰落并非失去了速度优势,而是供需结构失衡,作为“受者”的用户由“想知道”变成“想发声”,故媒体的功能随之转变为提供平台。结合自身的实习经历,传统媒体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内容为王,关注“应该让受众了解什么”而不是“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导致传统媒体渠道失灵、传播失效,走向了要依赖新媒体公司为其出谋划策的道路。研究者在文章中提出了通过“人人发声”的机制实现信息自治的构想,但发声是否符合伦理规范?义务和权利的界限在哪里?算法如何保证把关过程的合理性?个人认为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考量。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13 14:48
11.6
《观念政治下的网络战: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战的观念更迭与范式转换》 赵永华 窦书棋 赵家琦
摘抄:
1.当今文化使“信息”具有某种重要的拜物教意义①,可以
说,这是一个“谁拥有信息,谁就能拥有世界”②的时代。(①[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9-10页。② Nikonov, S. B. (2013). Noopolitical aspect of internationaljournalism. Middle-East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17(1), pp.21-25.)
2.当前的信息战对权力的争夺已经超越了冷战时 期,俨然成为一种“新型热战”。
思考与启发:文章指出技术赋能下权力对信息的控制前所未有,观念政治语境下,信息站不再作为军事战场的辅助手段和附属品,而成为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力量。信息战最早出现在1970年,并在社交媒体时代经历了观念更迭和范式转换。文章强调了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战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国际冲突中,在其中进行了思想、价值观和规范等要素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外交和信息战略工具的探讨。

11.7
《论互裂网——兼论传统媒体以高质量发展取代数字化生存》 张立伟
摘抄:
1.Web2.0阶段,互联网演变成互裂网——宏观建起一座座“带围墙的花园”,微观凭直觉互动无法传通。
2.互联网走过两个阶段:Web1.0,核心是互联 ;Web2.0,核心是互动。
3.社交媒体平台早期产生的信号很可能代表着整个公众舆论”,却没注意有些人是“愤怒、极端和精神失常的”。
思考与启发:文章认为以苹果和脸书为代表打造专有平台,扼杀了创新使网络分裂。直觉无法传统是导致分裂的直接原因,直觉只在熟悉语境或相似领悟中才能传通,否则难通。算法技术驱动了人的极化,在相互作用中互相塑造。互裂网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谋求高质量发展,满足用户的现实和潜在需求。

11.8
《社交媒体使用对线上公共协商程度的差异化效果研究——基于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吴 飞 孙梦如 杨龙梦珏 汪明磊 张 婵
摘抄:
1.社交动机、表达动机和信息动机主要在社交媒体使用与公共协商程度的关系之间起到正向中介作用,而娱乐消遣动机则起到负向中介作用。
2.公共协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公共讨论的参与者用合理的有效性声明来支持他们的陈述、参与者与持不同意见的其他参与者互动、参与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尊重和礼貌地互动。
3.随着数字化的深入,人们对数字化的美好愿景并没有实现,有学者指出早期的新闻学研究笼罩在超文本、多媒体和互动性等技术乐观主义的概念之下。

11.9
《四级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议程的设置机制与互设格局——基于“白裤瑶”报道的分析》徐 健 欧 翔
思考与启示:文章认为四级主流媒体以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五个维度为叙事框架,融合国家远景和乡土民情编织了议程网络,从乡村振兴五个侧面汇聚认同,其中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乡村振兴议程全维度设置特征更为明显。在乡村振兴议程的传递中,市级媒体充当枢纽串联四级主流媒体,形成了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互设方式的四级融合乡村振兴议程互设格局。

11.10
《图像话语与在场想象:家庭群中表情包的可见性管理研究》 张厚远
摘抄:
1.米德曾将人类文化的传承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类型①,当文化传承类型从前喻文化转向后喻文化,代际关系随之改变并呈现复杂化、精细
化的特征。(①[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一 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可见性的赋权能力”指谁可以决定什么变得可见,什么可以或必须保持不可见。(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4期。)
思考与启示:文章将家庭群作为考量数字化情境下待机关系的田野,各主体通过不同风格的表情包基于看与被看帮助远距离陪伴或进行形象展演。在传统社会,长者居于主导地位,在家庭群中,当数字原住民的子代居于优势地位时加速了代际传播的平等化。可见与遮蔽是一体两面,文章认为赋权表情包的可见性为双方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但表情包又使代际交流走向了表意模式化与情感偏移化,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代际交往的悖论。应当使我们注意到的是表情包在促进平等化的同时也在代际之间形成了一堵文化之墙,如“微笑”表情包基于不同年龄段群体的解读。

11.11
《再论新闻述真变异的重构——基于“文本引导解释”与“收受真实”视角》 蒋晓丽 钟棣冰
摘抄:
1.当受众接收到新闻报道时便会产生体裁期待:即以事实性文本而不是虚构性文本进行解读。这里的“真实”不一定是客体事实,而是新闻接收者感到新闻文本
发送者具有诚信意图,并且文本携带可信性,让接收者认为发送者“据实而言”
2.索绪尔最早提出双轴观念,认为任何符号表意活 动必然存在双轴操作,即符号文本在组合轴与聚合轴 两个关系向度上展开。
3.符号真实、中介真实等特征决定了对于新闻收受主体来说,新闻真实不是直接的事实真实,而是间接真实。即一个社会文化中,大部分成员抱持合理的真实期待 和真知观,他们扮演着新闻文本的“解释社群”,通过诉 诸社群成员的正常“信任”读法(少数个体的不理解、不 信任读法依然可能存在),最终实现收受真实。
思考与启发:文章认为解释环节作为符号表意活动的最后一环是新闻真实的最终归宿,构建 信任机制的关键在于收受主体持有合理的“真知观”和 “真实期待”,这启示新闻工作者或内容生产者在生产新闻时应诉诸大部分社会成员对新闻文本的正常信任读法,才能够实现收受真实。

11.12
《以“理性的道德”取代“直观的道德”》朱海就
摘抄:
1.社会转型的前提是道德观的转型,然后才是制度的转型。
2.直观的道德:建立在“理解”至上,是基于历史方法的道德观。如斯密对“道德情操”的理解,康德对“心中的道德律”的理解,孔子对“良知和礼”的理解。道德律建立在某些人的理解之上,普通人只能接受它。
3.理性的道德:建立在功利主义思想之上的道德观,根据是否有助于增进个体的幸福为衡量的准据的,而不是因为它是来自某个“权威”的直观理解。“理性的道德”是建立在正确的认知之上的。他知道他不能盲目地遵循既有的道德,而是要把既有的道德放到是否有助于自己的长远利益(即自发秩序的促进)下来审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20 15:47
11.13
《器官投射与技术想象:作为生成媒介的眼镜与助听器》章戈浩
思考与启发:眼镜与助听器作为体外“感官”,如果说佩戴眼镜/助听器才能作为正常(看得见听得清)而存在,是否对于佩戴者来说早已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又如现在的手机,未携带手机出门就如同丢失了某个器官,原有的正常生活被打乱如扫码购物、导航等。

11.14
《预测与解释:走向因果表征的传播学》李雪莲 刘德寰
内容概述:研究者认为解释和预测的明确区分及有效整合将帮助传播学实现更好地因果识别和科学预测,在研究时间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方法体系的缺乏限制了传播学的发展。文章提出了四层次作为传播学研究中因果表征体系的基础,首先基于第一层次的基础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编码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认知;第二层创建实验干预识别因果效应;第三层次借助实质理论阐明规律和联系,建立因果解释模型;第四层次构建反事实因果推理进行验证和有效的社会预测,通过四个步骤循环往复的研究积累和整合从而构建传播学研究中的因果表征体系。

11.15
《政务社交媒体拟人化互动中的感知人格类型效果研究———基于政务微博实验数据的调节与中介效应检验》张放 甘浩辰       
摘抄:
1.不少证据表明,人类早期在自然崇拜、神明祭祀等活动中就有将非人类体在认知过程中进
行类人化加工的行为,心理学上将之称为拟人化并界定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外界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类特质、特征的思维倾向。
研究结论:研究发现,感知人格类型对交流内容拟人化的信息认同效果不存在调节效应;而交流内容拟人化、交流内容务实型人格感知(交互调节项)这两个变量对信息认同度的影响呈现部分经由信息认知的中介效应,即其中一部分是通过对信息认知效果的提升来实现的,且交互调节项交流内容务实型人格感知的影响相对较弱。

11.16
听讲座 应用伦理学追问

11.17
《电竞馆作为空间的媒介性:联结、会遇和交往——基于一个西北县城的田野考察》雷蔚真杨家明
摘抄:
1.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我们关于世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而每一种经验都由空间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组成: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空间正是通过感知、构想和生活实践被生产出来。
思考与启示:文章认为电竞馆作为“空间”的“媒介性”作为游戏竞技与文化进入社会生活的物质界面和空间接口,电竞馆作为空间媒介展现出的强大的会集性和联结性,使中介实践支持的相遇、会面、对抗或同行也可以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勾连和共振,生产和创造出独特的时间、空间与景观,并为游戏者检视自我与他者、自我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条
件。在此,中介实践正是传播之弧——一种传播的动态关系,它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在主体之间引起共鸣。第一次去电竞馆还是推免填报系统时,在我接触和理解的电竞馆中更具有“仪式性”,如同游戏空间一样,进入此空间内自带有记忆和仪式的属性,如西餐厅自带氛围感,而这种由音响、灯光带来的氛围感也使得个体脱离了个体身份沉浸在另一个天地中。

11.18
《解析生成式 AI 下的“涌现”现象——“新常人”传播格局下的知识生产逻辑》喻国明 苏芳 蒋宇楼
1.科林格里奇困境:是英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在《技术的社会控制》(1980)中指出,一项技术如果因为担心不良后果而过早实施控制,那么技术很可能就难以爆发。反之,如果控制过晚,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就可能走向失控,再来解决不良问题就会变得昂贵、困难和耗时间,甚至难以或不能改变。这种技术控制的两难困境。
2.所谓“新常人”实际上呼应了海德格尔提出的常人的存在方式,他认为人或者此在的存在方式有两种,一是与物共在,二是与他人共在。
思考与启示:文章认为群体智能演变规律在于将人与智能机器看成互为参照的统一整体,“新常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依照从“暗知识”到“显知识”的逻辑,要经历从微观的知识建构,到中观的知识提取,再到宏观的知识落地,依次完成知识涌现的操作化层次界定,通过提示工程实现认知增强,最后迈入认知智能的下半场。

11.19
《杂合性视域下传统媒体的TikTok化:现状与趋势》史安斌 梁蕊洁
思考与启发:随着Z世代青年成为互联网主力军,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传统媒体也在进行着视频号的探索,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传统媒体会借鉴新媒体中较为正能量且粉丝量较多的博主的内容生产方式结合传统媒体的生产逻辑,形成新的媒介生态。同为传播行动者的竞争博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但同时受到所属机构的制约,自媒体具有相对自由但也存在专业能力欠缺的困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27 15:03
11.20
《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 董晨宇 叶蓁
一、研究问题
网络秀场主播如何理解平台与公会的职业引导?网络秀场主播会采取哪些行动策略,实践自己与观众在直播间内/外形成的经济关系与亲密关系?
二、研究方法
数码民主志、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
三、研究结论
文章认为主播获取经济收益的途径并不仅仅靠表演自己的感受,更是在直播间内外维护与观众的关系,“关系劳动”这一概念更适合用来描述和分析秀场主播的工作实践。文章梳理出了主播的三种行动策略,即标价、区分和界限,“标价”更多体现了平台与公会出于经济利益对于商品化亲密关系的规训;“区分”更多体现了秀场主播对这种异化关系所带来的倦怠感与不道德感所进行的有限抵抗,“界限”则更多体现了主播在关系劳动中试图取得的一种不稳定平衡。
四、局限性分析
未能对性别秩序视角和男性观众的观看的打赏行为还有待考察。
五、思考与启示
研究者直接进入到抖音直播平台,对秀场主播这一职业进行民族志意义的观察,如研究者在在摘要中提到“既往的研究往往借用情感劳动这一概念,聚焦于直播平台与公会如何异化和剥削从业者。然而这一取向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主播作为劳动者的主观体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体验也没有发言权,对于此项研究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者能够设身处地“成为主播”弥补了主播作为劳动者的研究空白。

11.21
《Friendship and commercial societies》Neera K. Badhwar
一、研究问题
分析和评价“在商业社会中,市场的心理、道德和自由权利渗透了太多的关系,侵蚀个人和公民友谊的纽带”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二、研究结论
市场关系主要是工具性的,但非完全是工具性的,由于市场活动作为一种生产或创造活动在有意义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市场活动基本上是由道德规范构成的。作为自愿互惠关系,市场关系和友谊具有重要的道德和心理特性,并非天敌,且往往市场活动非但不会妨碍友谊且常常会产生友谊。

11.22
《从“剥削”中突围:数字劳工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再陌生化》 丁依然
一、研究问题
数字劳工研究的现状、问题,数字劳工的复杂剥削机制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三、研究结论
数字劳工是一个牵涉广泛、 相当复杂的问题包裹,但当前许多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落脚点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剥削机制”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工作”和 “劳动”这两个重要概念被杂糅,导致“剥削”分析的泛化和随意化, 并遮蔽了一些可能更为根本、重要的研究议题。当下人们已经无比真实地走在数字劳工世界的路上,研究者仍需要系统地关注社会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劳动条件、劳动关系和劳动市场的变化。对剥削机制的批判性分析 虽然重要,但却不能成为唯一的问题和答案。
四、思考与启示
马里索尔·桑多瓦尔将数字劳工定义为:将信息与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作为生产资料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包括生产者和使用者。现今研究和个人的刻板印象,总是以一种被剥削的视角先入为主看待数字劳工群体,笔者通过溯源数字劳工的研究以及对其“再陌生化”,较为客观地看待,认为数字劳工问题本身以复杂问题包裹的形式呈现,并非简单的“剥削”,启示在之后的研究中避免陷入为主,在思考之后深入研究是不是仅仅如此。

11.23
《Emotion work: considering gender in digital labo》 Jacquelyn Arcy
一、研究问题
性别化的劳动女性在情绪管理方面的特定维度以及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观念如何被强化
二、研究结论
非物质劳动的理论忽视了“女性工作”的价值,这种疏忽反映了对家庭劳动作为生产性工作的贬低和错误认知。人们一直认为女性天生擅长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数字领域为这种看法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在数字平台上,女性讲自己的情感能量投入其中,与之互动并生成内容,为平台增加价值。
三、思考与启示
文章中提到“喜欢”“点赞”在Facebook和Twitter中被解读为交换情感和物质利益的礼物,与抽象的符号化的赞、小红心类似,在直播平台上虚拟式礼物例如玫瑰花、跑车等则以更加直观的符号化手段调动着主播和观看用户的情绪。

11.24
《“熟悉的陌生人”:网络直播中刷礼物与私密关系研究》孙信茹 甘庆超
一、研究问题
主播与粉丝在礼物的赠送与回馈过程中渴望得到怎么样的回报?如何理解网络直播中“礼物”的独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网络化的生存和交往中,人们要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和连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置身其中的参与者意味着什么?
二、研究方法
访谈法
三、研究结论
文章将刷礼物的行为理解为一种互动性回赠,主播通过对私密话题和身体表演的内容呈现,将个人体验与直播间的集体感知结合,采取特定的方式与粉丝建立关系。从媒介人类学的意义看,这种互动性回赠是在网络情境下基于新技术平台展开的虚拟互动,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在现实社会中私密关系的不足,成为重构现代社会中陌生人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刷礼物的行为也凸显出视觉时代人们沉溺网络与欲望释放的现实,需研究者加以重视。
四、思考与启示
与具有道德强制性的传统礼物交换不同,直播间刷礼物行为则是完全自愿的,主播无需进行回赠,秩序与其开展不同程度的互动,互动性回赠呈现出即时性、共同性、专享性、身体化四个特征


11.25
《吃瓜“罢免奥特曼”事件,更应警惕ChatGPT带来的“无用之人”恐慌》邱泽奇
文章认为ChatGPT不是替代人类的职业,而是提高人类职业效率,特别是提高人类职业质量,为人类有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一项工作提供了契机。人类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否则就会面临被另一部分适应新变化的人类淘汰的格局。驾驭情绪、坚持学习和实践,是人类适应职业变化的唯一途径。

11.26
《网络主播与情感劳动: 一项探索性研究》
一、研究问题
展示规则与浅层表演和深层表演是否相关?加入公会会影响网络主播的表演策略吗?互动频次与浅层表演和深层表演是否相关?互动的持久度与深层表演存在正相关,而与浅层表演存在负相关吗?互动的程式化程度与浅层表演存在正相关,而与深层表演显著负相关吗?不同工作年限的网络主播在表演策略上存在差异吗?不同性别的网络主播在表演策略上存在差异吗?
二、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问卷在线调查数据收集(将响应时间低于4分钟的问卷剔除)之后利用 SPSS 21.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论
第一,网络主播与观众互动的频次积极而显著影响其表演策略,而互动的程式化只对浅层表演产生显著影响;第二,表演策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更可能采取深层表演策略,而男性更可能采取浅层表演策略; 第三,网络主播加入公会对个体表演策略并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主播的个人成就感; 第四,从事主播职业的时间长短对其互动方式、表演策略和情感耗竭与去个性化并无显著影响; 第五,情感劳动的策略与后果之间呈现显著而差异的关系。浅层表演积极且显著影响情绪耗竭与去个性化,但深层表演对二者并不产生显著影响。深层表演极大地影响个人成就感,但浅层表演也对其产生了细微的影响。
四、局限性分析
小样本的非随机抽查限制了结论的代表性和推广性,缺乏对网络主播情感劳动前因后果的影响机制未做深入探讨。
五、思考与启示
作为网络主播的劳动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整个研究论文以不断发问以及问题的解决形式展开,行文结构清晰,在研究方法层面,通过量化的研究方法针以问答时间为尺度作了筛选和剔除工作,可在以后的研究中作参考。
(收到网络问卷之后,我们根据问卷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对其进行严格的筛查。首先,我们将响应时间低于 4 分钟问卷予以剔除。这是因为,恰当的问卷填答时间是问卷填答质量的基本保障。如果一份问卷的填答时间极短,表明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省略了对于题干和选项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反馈过程。③ 其次,我们根据问卷自身的逻辑与结构对量表答案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参与者在相互对立的问题上答案性质相同,或者高度相关的问题上答案性质相反,便认定该问卷数据质量比较差,也将其剔除。在排除 46 份无效问卷和低质量问卷之后,我们最终收集到有效问卷 248 份)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4 15:11
11.27
读《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细化深度访谈研究方法内容

11.28
《当机器人产生幻觉,它告诉我们关于人类思维的什么?》 胡泳
一、研究问题
聊天机器人做出不符合训练数据的自信反应的原因、后果以及应对措施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三、研究结论
当ChatGPT虚构时,它其实是在寻找其数据存在的信息或分析,并用听起来合理的词来填补空白,试图利用可支配的数据来生成字符串的最高概率的延续。伊莱扎效应可能导致过渡信任,有传播虚假信息的风险,还可以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说服手段。大型的人工智能公司的路线是功利主义的计算,即使程序可能有危险,而发现和改进它们的唯一方法就是发布它们,让公众去冒这个风险。
四、思考与启示
幻觉:人工智能作出不符合训练数据的自信反应。文章聚焦大型语言模型聊天机器人出现不符合训练数据的回答这一反常现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伊莱扎效应”,将人类水平的智力和理解力归于人工智能系统。

11.29
《个性时钟:复媒体环境中青年群体的平台摇摆与时间感知的关系研究》胡 泳 王昱昊
一、研究问题
复媒体环境中青年群体的平台摇摆与时间感知的关系,原因及影响
二、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采取目的性抽样,访谈遵循信息饱和原则,受访者在第 20 名时出现信息饱和,难以再获取新的信息材料,访谈资料的收集工作基本完成。 为确保访谈样本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基于访谈数量的有限性,本研究在采取目的性抽样的同时结合异质性抽样,确保最大限度地反映访谈对象间的差异。
三、研究结论
青年群体在面对差异化的媒体平台时会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时段进行主动划分,对于媒体所发布的新闻或某一热点事件,信息的获取节奏和密度是高个性化的。个人的平台摇摆也会导致成为惯习、分散个人注意力
四、摘抄
①爬梳人类社会发展史, 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循环时间与工业社会中的线性钟表时间在媒介技术的变革下被切割成“点”状的时间分子云,大众媒介支离破碎的内容安排带来了以 “瞬间化、 零散化与无序性”为特征的“媒介时间”时代,瓦解了以往由钟表时间所掌控的时间感知体系。(卞冬磊,张稀颖.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②海量的平台选择与“此刻”满足的渴求使得用户根据个人意志对媒介使用的时间主动进行自由编排、拼贴与混搭,犹如操纵着属于自己的“时间游戏”。(戴宇辰.媒介化研究: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47-156.)
③麦克卢汉曾言:“我们盯着后视镜看现在, 倒退着走向未来。 ”(]Mcluhan M.Understanding Media[M].Cambridge and London:The MIT press,1964:19.)
五、局限与不足
①群体限于青年群体,所得结论不适用于其他群体。②研究遵循“最大差异信息饱和”这一原则展开之花抽样,但样本相对较小。
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将不同特征的群体在平台摇摆过程中的时间感知特征进行串联、对比和分析。
六、思考与启示
以往关于社交媒体选择的研究多集中于摇摆需求动机分析,研究者另辟蹊径,关注平台摇摆过程中的时间感知情况,当面对某一研究热点时,并非话说尽、研究尽,可换个思路和角度则豁然开朗。


11.30
《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卞冬磊
一、研究问题
媒介时间的演变、形成与特征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三、研究结论
传播媒介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时间的建构,转移了人们的时间参考标准,并且通过技术、内容对时间进行雕琢,塑造了以瞬间性、零散化与无序性为特征的“媒介时间”,并且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摘抄
1.约翰厄里以不太确信的口吻提出 即时性时间 据称钟点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正被所谓即时性时间所取代。(约翰厄里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 》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2003年版,522页。)
2.齐格丽特·饱满提出了“软件时间”:“一旦人们能够以电子信号的速度跨越空间距离,时间再也不是‘获得某种东西的迂回曲折’,‘软件时间’的‘接近瞬时’预兆着‘空间的贬值’”(齐格丽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185页。)
3.休闲学家托马斯·古德尔则提到“计算机时间”:“计算机不只是一种工具,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间定向,计算机的速度时十亿每秒,远远超出人的感知极限,在此之前,速度从未超出人的意识范围。”(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成素梅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148页。)
五、思考与启示
文章中提到电视节目编排表对日常生活时间的建构,是长期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兴起与电视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媒体与人们建构的媒介时间是否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性值得进一步思考。

12.1
《观看之道:独立纪录片的伦理考量——兼对影像“泛道德主义”批评的反思》罗锋
一、研究问题
反思独立纪录片中的底层苦难叙事以及泛道德主义批评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三、研究结论
纪录片在为我们提供真实世界某部分表象时,也进行自我表达、提出观点或系统性地实施劝导性战略,正因为“表达”缘故,创作主体往往调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拍摄手段来达成这一愿望,纪录片的伦理问题就此凸显。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创作主体和被拍摄对象间的身份落差,无可避免地带有儒家伦理中“等差之爱”的性质
四、摘抄
1.有三种不同的看与电影有关:摄影机在记录具有电影性的事件时的看,观众在观看最后的产品时的看,以及人物在荧幕幻觉内相互之间的看。——劳拉·穆尔维
2.桑塔格在谈论摄影时曾指出,“拍照本身就是一个事件,一个有着越来越多独断权力的事
件——要影响、介入或漠视眼前发生的任何事情。”([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22)
五、思考与启示
纪录片的真实问题一直备受争议,真实的边界在哪里?拍摄者应该以何种身份进入拍摄对象,在多大的程度上进行记录才算得上是真实且不陷入伦理的批判中,纪录片的真实的边界问题、纪录片的伦理争议以及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依然具有研究价值。

12.2
《数字游牧民 :复媒体环境中的社交媒体平台摇摆研究》李嫒嫒
一、研究问题
青年社交媒体平台摇摆行为包括哪些?动机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目的性抽样和异质性抽样相结合)、网络民族志、参与式观察
助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辅助分析
三、研究结论
社交媒体用户不仅在多个平台摇摆,而且在同一平台用不同账号进行摇摆,青年人进行平台摇摆的行为动机包括用户需要利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独特“利基”服务、打造人设、链接不同平台上差异化的社交关系、谋生等。以平台摇摆和受众区隔的方式进行形象建构与关系管理,体现了青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台摇摆实践滋生的一些困扰,诸如社交倦怠、时间消耗、信息冗余和虚假信息等,也成为复媒体时代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摘抄
1.自我展演是指提供关于自身的信息以塑造一个理想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带有主动性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表演。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展演动力,来自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间无处不在的凝视。(邓秀军,刘梦琪 . 凝视感知情境下“AI 换脸”用户的自我展演行为研究 [J]. 现代传播,2020(8):16-21.)
五、思考与反思
文章中提到微信上大多是和学习、实习相关的内容,积极乐观,符合主流价值观,微博随心所欲,QQ动态很常发但微信朋友圈基本不发,这种基于不同社交平台的分类投放是个人主观的分类还是平台本身的性质使然?

12.3
《凝视感知情境下“AI 换脸”用户的自我展演行为研究》邓秀军 刘梦琪
一、研究问题
AI换脸的用户行为动因、权力关系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观察法
三、研究结论
说美图软件着眼于以他人凝视的视角构建拟像、满足自我期待的话,“AI 换脸”应用则更加强调自我展演主体自身的欲望投射。“AI 换脸”中的自我展演行为不仅是群体互动中的社交需求,也是展演主体在自我认知建构中的观照需求。除此之外,“AI 换脸”中的观看与被看中蕴藏着权力关系的相互转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中的自我展演行为,容易造成展演主体自主性的迷失和自我认知的异化。
四、摘抄
1.萨特强调说,“凝视不是指别人的目光,不是指看见别人的目光在盯着我,而是说我觉得有某个他人在凝视我,就是说,这个他人的凝视不一定是一种实际的观看,而是存在于主体的想象中的”。(吴琼: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文艺研究》,2010 年第 4 期,第 35 页。)
2.在《规训与惩罚》里,他进一步提出了“监视”的概念,他以边沁的“圆形监狱”为灵感,提出“全景敞视主义”,认为监狱瞭望塔上的人可以通过凝视来监视四周的犯人,被凝视的犯人无法看到瞭望塔上的人,在压力之下,被监视者自身渐渐产生了一种自我监视,这之中的凝视过程实质上隐含着一种权力机制。凝视关系中,观者占据着主体的位置,被赋予了“看”的特权,也通过“看”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法]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年版,第 3、224 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11 20:06
12.4
读《东方之旅》
思考与启示:书中提到战争使民众陷入了“震惊,困顿和饥饿引起的绝望,牺牲所有生命与财产却看似毫无用处而引起深深的失望”,很多市侩借机推销各种精神产品,在这其中出现了灵异事件,欧洲流行着东方的神秘宗教和祭奠仪式。这使我想到了孔飞力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提到的乾隆盛世民间流行的剪辫恐慌,“叫魂”虽发生于盛世,但《东方之旅》和《叫魂》中的宗教和灵异事件盛行原因相似,两者的背景都是在危机四伏、社会矛盾激化,民众无处可求只得找一份精神寄托。

12.5
读《游叙弗伦》
思考与启示:作为城邦内通晓神圣事务的游叙弗伦与苏格拉底对“虔诚”问题展开了讨论,游叙弗伦先说控父是虔敬、后说神喜爱的是虔敬,均收到了苏格拉底的反驳,但两人最终也没有给虔诚下明确的定义。有学者从反讽的角度认为苏格拉底是在“装样子”,是借此机会以“求师”的名义教导游叙弗伦。作为占卜师的游叙弗伦应是得到百姓极大的信任和仰慕的人,代表着神律的一方,如果他都不能说清楚还为什么怪苏格拉底不虔敬呢?同时,容易忽略的一点是虔敬是否能被定义呢?苏格拉底在问游叙弗伦时明显有虔敬能被定义的预设观点。

12.6
读《漂泊的灵魂》
“每个人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灵魂。那是不能同别的灵魂交杂混合的。两个人可以一起行动,互相交谈,处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灵魂却像花朵一般植根在不同的地方。任何灵魂都不能到别的灵魂那里去。要去的话就得离开自己的根,但那是不可能的。花朵为了能互相在一起而送出自己的香气和种子,然而花朵却不能让种子到该去的地方去,那是风的工作。风爱吹到这里就吹到这里,爱吹到那里就吹到那里。”克努尔普说道。

12.7
读《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思考与启示:“人通过对事物的想象、命名和概念化而令事物存在,同时也加速了它们的消亡,在不知不觉中令它们脱离原初的真实状态”。以图像为例,鲍德里亚认为图像不可避免地在从模拟转向数字的过程中逐渐消失。AI生成图像发展迅猛,根据关键词描述生成图像、自动弥补图像未呈现出的背景等,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这是对于图像的终极暴力,图像自身的想象力及基本“幻象”不复存在,消失了真实世界作为参照系的虚拟真实只是代码和程序的产品而非“艺术品”,正如数字人永远不能称得上是“鲜活”,或者人之为人的最大魅力是可以消失即死亡。

12.8
《作为实践观念的当代中国新闻“时间观”》杨保军 叶倩茹
一、研究问题
以居于我国新闻业核心地位的“党媒”体系为对象,从新闻规律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探讨了“党媒”指导自身新闻生产传播的新闻时间观念,并深入剖析数字环境下三者在应然与实然层面的发展导向及其相互关系。
二、研究结论
“党媒”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实际坚持的时间观念是:尊重新闻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全时”观念;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追求优良传播效果的“时效”观念;适应新兴数
字新闻环境的“多维统一”时间观念。
三、思考与启示
文章以党媒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实践观念的当代中国新闻“时间观”,同时提出了时效观念面临的困境,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在第一现场报道新闻以随手拍的形式呈现的新闻使得传统媒体的价值和影响力削弱。个人认为自媒体散落的“新闻人”由于新闻发布流程简单及自身的自由性,在时效性上更占优势,但对于时效性面临挑战的传统媒体来说在报道和评论深度上下功夫才是应对之策,在角度的新颖性、观点的深刻性、选题的社会性上持续发力才能保持传统媒体的价值和影响力。

12.9
《人脸识别中的“媒介化身份”——基于信息主体对技术使用与风险感知的角度》宋素红、陈艳明
一、研究问题
分析使用者在微观经验层面的特点,并借助媒介化理论提炼使用经验所体现的媒介化痕迹;微观的使用经验如何与宏观的媒介化进程发生关系?该关系为从伦理和法律层面解决技术的社会隐忧有何启发?
二、研究方法
半结构式深度访谈
三、研究结论
人脸识别的伴随性、隐形流畅性让使用者产生无感的使用体验,基于此该技术被形象地概括为“沉默的科技”。技术在场景层面的无感性,使信息主体的信息自决和支配权难以得到保障;身体的媒介化使信息主体产生难以避免的焦虑,精神损害客观存在;环境的媒介化导致人脸信息泄露的概率大幅增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产生预防性费用的可能。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模式应适应日常化、系统化的媒介化身份,结果端的法律责任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应取向综合性规制,同时对技术开发和推广者施加道德标准与社会责任,以促进更广泛深远的公共利益。
四、思考与启示
文章中指出了技术的排他垄断性的问题,即更方便的技术出现之后,传统的方式疏于维护而渐渐退出,“当一种特定的工具出现并被用以成功完成某些特定工作,必然会导致人们对这一工具的运用更加深入,之后这一工具会被改良,并被运用到其他工作中,但在此过程中使用者的主观意志被排除在外,很好地例子是当智能机兴起后,围绕着智能机开发的相关服务以迅猛速度发展,人脸识别、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社交软件,在此过程中用户不得不紧跟时代的变化,适应技术的发展,腿脚灵便的年轻人跑的越来越快而技术的发展却给老年人砌了一座高高的墙。

12.10
发烧,中午去医院挂号、抽血、拿报告单,休息一天。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18 10:26
12.11
《社会人文纪录片创作再思考:观念与伦理》夏丽丽
一、研究问题
社会人文纪录片的观念和伦理再思考
二、研究结论
媒体和话语权紧密关联,掌握摄影机等同拥有了一种优势地位,在纪录片创作中平视的视角成为普遍共识之后,不仅要尊重、理解你的拍摄对象,作为掌握话语权的人,如何保护你的拍摄对象,如何思考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观念问题成为纪录片人应该思索、面对的新问题。
三、摘录
1.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人的生存与机遇、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外界的联系,人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索,是纪录片涉及的基本命题。
2.在题材选择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在被称为“新纪录运动”为标志的创作转向中,国内的纪录片逐渐脱离形象化政论的样板,在人文关怀的旗帜下,重拾对普通人的关注,然而在经过一段繁荣之后,纪录片创作却面临选材僵化的问题,在“疏离了宏大叙事的同时,也逐渐在个人化、底层化、诗意化过程中, 掉进了琐碎、边缘、犬孺化的裂隙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颖州的孩子>看中国社会行动纪录片的勃兴》,韩鸿,)
3.从身份到契约,从话语权力的一端独大到媒介两边的平等交流,也将是所有中国人──包括被摄影机分割在两端的人们必将经历的成长历程。”(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朱靖江,梅冰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第8页。)
四、思考与启示
研究者以社会人文类纪录片的观念和伦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观念转变与现状、创作伦理的思考两大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较于国外订立合同来说,国内的纪录片缺少法律规范。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研究者就社会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观念和伦理问题进行思考,结合具体纪录片和创作者的观点进行论述,但对于如何完成保护拍摄对象与呈现具体真实的平衡,如何才能保障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平视问题含糊不清。
人文类纪录片由于面对的对象是鲜活的人,故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问题更加突出,拍摄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与被拍摄者进行交流?如何才能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12.12
《影像正义: 论纪录片生产与传播中的伦理规制》顾亚奇
一、研究问题
在生产传播主体多元、传播渠道网络化社交化、内容监管复杂化的情况下,纪录片的“影像正义问题的嬗变
二、研究结论
影像即权力,“公众视野”的环境限制、获得对象授权是对记录者权力与被拍摄者权利之间的平衡。生产即表达,无论是组织拍摄、隐藏拍摄、交友拍摄还是后期剪辑,纪实影像在创作实践中均应当遵循自主和尊重、被摄者利益优先以及公共利益原则。在生产传播的每个环节坚守理性和秩序,纪录影像才能在合法、合规、合理的轨道上到达实质性正义。
三、摘录
1.“影像正义”是以真实为属性的节目中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也可以称为影像伦理,其核心在于关注纪录片在实现“真实”纪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采用正当、恰当、无伤害的文本创作与传播方式。
2.影像本质上是一种话语,而话语是一种权力,拍摄者也是权力使用者。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马克斯·韦伯( MaxWeber) 认为,“权力”是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个有着一定社会关系的行动者将处在不顾和忽视其可能性所赖以建立的基础而执行他自己的意志的地位上”。([德]迪尔克·克斯勒: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郭锋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4 页。)
3.,摄像机的介入如同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纪录片就是记录那一圈一圈的涟漪。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即使纪实性最强的纪录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客观事件的干预。
4.法国导演布列松曾说: “照相机( 摄像机) 就是一支枪,就是要拍下人在受攻击的那一瞬间的反应。”瑏瑣 被摄者知晓摄影机存在时,摄影机就具有了类似枪的攻击性,那么,当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导演走到暗处时,摄影机是否会成为一支冷箭,射向毫不知情的被摄者? 获得拍摄准许的伦理界限又在何方?
5.法益权衡理论能帮助人们对影像拍摄的价值进行比较权衡,“当只有通过毁掉或损害两种法益中的一种才能达到均衡时,也就是低价值的利益要服从高价值的利益时,对低价值的利益的侵犯就不是违法的”。(孙旭培: 《新闻传播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41 页。)
6.。进一步来说,如果将影像拍摄视作一个群体仪式,则无法摒除感情参与和关系的涉入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悲剧发生时。
7.纪录电影评论家卡尔文·普莱拉克认为,拍摄行为只有在下列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不存在任何强制和欺骗、拍摄对象对程序和可能的后果有充分的了解、拍摄对象有能力同意。基于影像正义的观点,既要建立拍摄者与被摄者相对对等的关系,也要尽可能实现双方实际价值和情感方面的互利互惠,二者各取所需的同时各尽其能,注重影像生产的过程反思,建立“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拍摄关系。
四、思考与启示
相较于以往的以纪录片中拍摄者与被摄者权力关系为切入点,本文章提及在时代发展下人人都可进行影像记录的权力问题。研究者认为拥有制作纪录片的能力是某种特权,这种特权并不亚于直观的金钱、财富及势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有形物质的力量。研究者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知情权的范围,还应当包括传播范围及影响的知情,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何客观描述影片可能的传播范围及其影响,有失偏颇的描述被拍摄者反而约束自身的行为,聚光灯效应使个人违反常态反而会不会不利于完整地呈现自己真实的一面?

12.13
《超越“类型”: 交互纪录片的范式、表意与价值*》王 薇
一、研究问题
传统纪录片的矛盾与反思,交互性纪录片意义建构与审美经验反思
二、研究结论
交互式纪录片以一种“身体的直接现实”,借助想象界与象征界的重组,使实在界更加接近现实景观的核心视角,不再无限“放逐。交互纪录片不仅是技术与影像的结合实践,更是对人如何安放自身主体性的追问。
三、摘录
1.纪录片定义发展历程:纪录片至今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从早期罗伯特·弗拉哈迪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对事件现场的“搬演”与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影像实践;到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再到罗伯特·德鲁的“直接电影”理念,以及后来比尔·尼科尔斯的修正式解读:“纪录片所讲述的是与真实人物(社会演员)相关的情境或事件,(他们)在一个‘阐释框架’中呈现自己。
2.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言: “‘流动的’现代性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状况。”([英]齐格蒙特·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3 页。)
3.本体论层面的“不确定性”主要指事物发展的客观属性是变动不居的状态; 认识论层面的“不确定性”则是基于人们主观意义世界的理解和建构,具有价值判断属性; 而方法论层面则是强调了立场与对象的双重不确定性,主张“动中取动”,即在不确定性中认识和把握不确定性。(文军、刘雨航: 《不确定性: 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兼及构建“不确定性社会学”的初步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21 年第 6 期,第82 页。)
4.交互技术赋予了“观众”新身份,“观众”既是纪录片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作者”被悬置。
5.交互模式的多元化也让“他者凝视”与“主位视点”双向渗透。交互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与意义解读同步,其价值还在于消融了艺术与技术的边界,对技术影像的“祛魅”。
四、思考与讨论
文章提出了交互纪录片的概念,认为交互纪录片利用技术可使观者变换不同身份,传统纪录片是创作者与素材二者持续对话的过程,实际是创作主导视角下的真实,交互纪录片中交互模式的多元化也让“他者凝视”与“主位视点”双向渗透。交互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与意义解读同步,其价值还在于消融了艺术与技术的边界,对技术影像的祛魅。但在此过程中,创作者的创作空间被压缩,交互性纪录片还能否称之为艺术作品?

12.14
考试,复习视觉文化传播课程,发现课程中认为现在处于读图时代,读相关论文发现陆涛学者的最新文章中提到了从“读图时代”到“知觉自动化时代”的转向,明天详细阅读。

12.15
《从“可读”到“可见”: 后人类时代的身体图像》陆涛
一、研究问题
从“读图时代”到“知觉自动化时代”后人类时代的身体图像从“可读”到“可见”的转向
二、研究结论
如果说“可读”是一次知识性的图像批判与变革,“可见”则是一次技术式的科技跃迁与生产。从身体在信息层面的离身性,到空间在物质层面的反身性; 从投射视线的主体,到沦为“观看对象”的客体。当技术的主体性开始凸显,身体的主体性却开始消亡。这是一个图像当道的时代,自上而下的电子之眼审视着人类,人类又借助电子之眼审判着自身。对自我的注视本是身体哲学的重要一环,却在媒介的推波助澜下陷入了焦虑与不安。
三、摘录
1.在维利里奥看来,视觉化只不过是指对现实的译读变为自动化的这样一种科学。这样,图像传播中的身体从“可读”再一次回到了“可见”,这就是身体哲学的第二次转向。
2.“现在第一个国际语言正在世界所有银幕上形成,这就是表情和手势的语言。
3.巴拉兹认为,人体成为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他首次阐明了身体在视觉文化中占据的主要位置。在巴拉兹看来,身体从抽象的语言符号中出走,作为可见的人体第一次被看到。而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出现,以罗兰·巴特、福柯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关注身体图像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可见”的人体成为“可读”的景观。
4.“在注视行为当中,始终都有解释活动的主观性在起作用”。这正是身体作为图像在“读图时代”的主要特质。然而,随着控制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读图”中所包含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注视已经不再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动作,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取代了这种注视,在当下,图像传播已经从“读图时代”转向了“知觉自动化时代”。
5.保罗·维利里奥在《视觉机器》( 1988 年出版) 中首次完整使用了“知觉自动化”( automated perception) 这个词汇,指一切的“不用目光就能获得一种视觉的可能”
6.达·芬奇曾说,“我们的身体仿佛一台机器”。([法]大卫·勒布雷东: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56 页。)
四、思考与启示
文章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被颠倒,以“缸中之脑”、“柏拉图洞穴隐喻”“楚门的世界”论证了在虚拟世界的图像传播中惊人的离身性,文章中还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人类抛下现实的身体,真的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主体性么?”,在观点大量输出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将他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忽略了可以思考的头脑和可以感受的心而全然不觉。

12.16
《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邓树明  第一章
“传播研究如果脱离了人文关怀,则失去了最重要的灵魂”。在整本书的第一章,作者从什么是学术论文这一问题出发提出学术论文和一般知识性文章的区别即“学术论文写作需要像蜜蜂那样,既要采集,也要消化整理,才能获得脱离了‘原貌’的理性知识”,学术论文需包括运用概念和体系来分析问题和运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这两个必要条件,还需要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即“在提出了新问题、采用了新方法、获得了新材料、得出了新结论等方面有一个或多个贡献的文章”。本书的第一章以师长和期刊总编辑者的身份言传身教、娓娓道来,既有温度也有深度,读来津津有味。

12.17
《形象的焦虑:数字美颜、自我物化与后人类剧目》刘丹凌
一、研究问题
从保罗·维利里奥的图像逻辑演进史出发,剖析作为“自我图像术”的数字美颜如何彰显反常逻辑时代的图像特征和形象焦虑,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发挥重塑主体和主体性的作用,进而分析这种形象生产如何透射了主体 “自我物化”的倾向,并成为“后人类”转向的典型指征。
二、研究结论
作为反常逻辑时代的自我图像术,数字美颜打开了一扇重返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窗:这里上演的不止是身体 (形象)被技术逻辑重新刻写的游戏,不止是 “像与不像”“在与不在”“是与不是”的自我图像悖论,不止是机器视觉所引发的形象客体化及主体 “自我物化”趋向;当身体成为被数据重构的 “躯体”,以一种反传统的、虚拟的具身与嵌入方式游荡于互联网空间,在不断的流动与交互中繁殖、变形、生成、毁灭、重生,并以“自我”之名诉说主体的情欲与焦虑,祛除自然与人造的界限,拉平前台与后台的距离,信息模式主导下的后人类剧目就已经隆重启幕:主体义无反顾地迈出了自由人文主义的大门,逐渐褪去理性、稳定、统一的外观,以分散、聚合、生成的逻辑得以重生,彻底消解了自足、自主、有机的主体想象。
三、摘录
1.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说:“你的身体不是它自己。而且,我的也不是。它正处在医药、运动、营养、减脂、卡路里计算这些后现代控制论力量的围攻之下。([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身体图景:艺术、现代 性与理想形体 [M].萧易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2.“你的形象不是它自己。而且,我的也不是。它正处在智能识别、像素计算、数字修辞、电子场景再造等新媒体技术控制力量的围攻之下。”
3.当身体被抽取为像素流所组构的“零件”,甚或说是“道具”,可任意进行增删、置换、移植和拼贴之时,身体的有机属性和自然属性也就被彻底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技术理性所铭刻的社会身体、人造身体,丧失了真实的外在指示物。
4.数字美颜形象并非树立了一种 “至尚”的美学标准,也绝非主体对自我的真实表达、自然愿景,相 反,它指向的是一种自我疏离、自我放逐、自我阉割,即主体对所谓社会标准、普遍趣味的屈从,主体对机器逻辑和商业判断的献媚。
其结果是一种感知的混乱、一种刻意盲目的视看,于是, “我们使自己陷入了不稳定的、不能使人满意的唯我主义。([新西兰]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 [M].赵文书, 王玉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数字美颜的重点所在不是身体/形象被重新发现、重新安排、重新赋意,而是这种身体/形象实践所展演的主体构建/观念转型:从“天生的自我”到 “控制论的后人类”,“我”变成了植入数字无意识的“我们”,人——机协作成为形成自 我的重要(自动)机制。([美]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M].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数字美颜标志着一种 人-机视觉的诞生,既内涵着社会文化(市场)的选择,也内涵着机器程序的判断,这种视觉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的、超个体心智的独占,并通过促动身体和机器的相互依存造就一种新的社会化过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25 20:44
12.18
《批判性思维与新冠疫情报道的伦理问题》陈昌凤 林嘉琳
一、研究问题
判性思维的缺失对疫情期间新闻报道有何影响?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新闻传播专业性、建立人们对虚假有害信息“群体免疫”?
二、研究结论
新冠疫情中虚假新闻与疾病暴发的相关关系: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诺里奇医学院的新冠肺炎专家保罗·亨特教授和朱莉·布雷纳德博士在英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院的资助下完成了两项研究,测试了疾病暴发期间转发分享危险的错误信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虚假新闻会令疾病的暴发更加迅猛,人们倾向于分享虚假新闻、错误建议而不是相反,错误信息意味着错误的建议会很快传播出去并可能改变人们的行为,让人们冒更大的风险,阻止人们转发分享疫情假新闻、错误信息和有害建议,有益于挽救生命。
批判性思维与新闻报道的伦理选择:新闻专业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方式是不谋而合的。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形成的判断的思考方式,一般包括理性的、保持怀疑的、无偏见的分析,或者是对于事实证据的评估,是在反复思考和推敲中实现对真实性和公正性的追求的。真实、客观、公正也正是新闻专业性的要求。
新冠疫情期间的新闻传播乱象警示我们在新闻中要重视批判性思维。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诸多国内外理论探讨,以及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公民批判性思维现状的研究都表明,培养媒体和公民的批判性思维任重而道远。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体系化、制度性行为,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也需要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氛围和环境相配合。
三、摘录
1.网络时代的媒介伦理存在多个层面,其中包括:事实与求真、客观与公正、数据与隐私、责任与边界(彭增军.传统与挑战:网络时代的媒介伦理[J].新闻记者,2017(03):31-34)
2.新闻的“善”,是新闻道德、价值观层面的一个概念。新闻的“善”,包含着人性中的积极面,是同情心、同理心,是对人类的爱、关怀和悲悯。
四、思考与反思
文章以两项研究为基础论证批判性思维在传播中的重要性,进而分析批判性思维的中国化,再系统分析了疫情期间由于批判性思维缺失而产生的乱象,在抗疫期间新闻传播实践问题进行了反思,最后,对传播中批判性思维缺失的原因进行溯源并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行建议,文章的系统安排值得借鉴。

12.19
《解析媒体欲望结构:从技术主导回归内容根系》 曹 林 汪惠怡
一、摘录
1.而如今欲望结构中那个“凝视的他者”已经被替换 为“点赞打赏的他者”,退化为对数字的迷恋。
2.再就是“影响已经被影响的人”,这是一种“茧房”“过滤泡”“回音壁”中的影响力观,已经被影响的人,实际上不需要影响,他们需要的是不同声音。
3.舆论曾热议过“文字讨好症”现象,其实人们也有一种“新概念新技术讨好症”倾向,这种对新技术的讨好、迎合与顺从在新闻业表现得尤其明显。
二、思考与启示
文章认为媒体转型必须回到内容的根系,流量至上仍是内容为王,技术千变万化,内容仍是媒介转型中处于不变之地的根本。

12.20
《“AI 向善”何以达成:深度学习与轻型应用——AI 应用趋势下的新闻传播学思考》张姣  曹轲
一、研究问题
随着 ChatGPT 等技术应用程度加深,新闻领域内部及所处的社会生态有何变化?
二、研究结论
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若没有建立完善的核查机制将直接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何以遗忘 :私域流量与数据捆绑加剧被遗忘难题。 ChatGPT 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后,被遗忘困难在新闻领域的表征,将是所有不便于公开详尽信息的报道,所有基于隐私保护被屏蔽的信息,都将在事件主体之外的用户与ChatGPT 互动中得到补充,并再次显现出来,事件主体想要遗忘的内容将不断受到他者的提醒。
如何治理?新闻领域需要发挥协调作用,多角度呈现社会问题,展示各方意见,尽可能为标准知识提供多种可能的社会语境和应用场景,尽可能缩小认知偏差。
新闻领域作为社会的前哨,需要尽可能发挥瞭望功能,在慎用人工智能的前提下,善用人工智能助力其社会责任的担当,一旦出现技术凌驾于人,甚至出现技术架空人之灵性的可能时,应及时发挥预警功能,甚至要协助政府机关和开发者按下停止键。
三、思考与启示
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不仅是生产力的测量器,而且是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文章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由于更加迎合人的情绪使得每个人都更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社会属性被消磨,社会治理将更加困难。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受到训练语料的限制,难以表达字里行间的表情和姿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高语境国家,在以符号交换为核心的人机交流中,理解与被理解尚存在困难。ChatGPT承担着人与人之间“媒介”的角色,传统的“人—人”模式逐渐转变为“人—机—人”模式,作为ChatGPT背后的开发人员的价值观直接通过ChatGPT呈现,利益至上的企业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仁”的思想相悖,着眼于当下,人工智能带来的意识形态危机和思维固化问题更值得关注和深思。

12.21
阅读《在轮下》

12.22
阅读《在轮下》
读完黑塞的早期小说《在轮下》,主人公汉斯的强大的自我意志和理性力量之间的规训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具象为汉斯的“头痛”症状。在这过程中汉斯企图通过友情、爱情、工作等方式走出(或逃避)个人困境,但自我意识和反抗意志并不强烈的汉斯最终以失败告终。福柯认为:“人们开始把单纯是别人对自己监视或注视转变为自己看待自己行为的一种方式,也即由注视或关注别人转变为注视或关注自己,而社会一旦普遍地使得人们自己成为自己注视或审视的对象,也就必然出现‘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杀活动’,也即普遍存在的自我规训和自我惩罚行为。”文中不止一次抨击德国威廉帝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外界的规训和凝视使汉斯被“驯化”,最后充满浪漫性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12.23
《示能、转译与黑箱:智能机器如何颠覆与再建内容生产网络》张 微 彭 兰
一、研究问题
智能机器如何进入内容生产领域,成为与人类内容生产者对称的角色,并逐渐成为有影响力的行动者?
二、摘录
1.根据拉图尔的描述,传统的社会网络是铅笔绘制出的那张网,是一种静态的对象,而行动者网络是那支铅笔,是行动者表达自己的方式,那只铅笔的运动就是转译。
2.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下,科学事实的建构是集体行动的结果。当人们逐渐对智能机器生产内容习以为常,当智能机器生产内容成为社会的常规知识和媒体行业的日常业务和规范时,机器生产内容就会成为技术黑箱,人们不再思考其中的技术逻辑和科学思想,而是直接使用它。
3.更为重要的是,不只是把智能机器看作是物质性人造物,或解读成为符号性文化,而要从智能机器的行动者网络实践的过程性来看待智能机器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12.24
《智能传播伦理的技术人性与向善逻辑》焦 宝 苏 超
思考与反思:文章结尾处套用了这样一句话“你怎么样,技术便怎么样,你有光明,技术便不再黑暗”,诚然,人工智能消融了传统传媒业的固有边界的同时重塑了传媒业的生态,使得传媒从业者更加注重自身专业性的培养和传媒从业者的不可替代性。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技术的伦理性问题,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文字生产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成见堆积以及对技术的依赖问题也值得所有人反思。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 20:07
12.25
阅读韩炳哲《在群中》第一章 毫无敬意
摘录
1.【距离】“轰动事件(Spektakel)”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动词spectare,意指一种窥淫癖式的窥探,这与有距离的顾忌即尊重相悖。距离将尊重(respactare)从窥看(spectare)中区分出来。(P3)
2.【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体现了政治交流中权力的经济学转移。网络暴力言论在权力和权威式微的空间里膨胀。也就是说,恰恰在等级差异小的领域里,人们会诉诸网络暴力。(P7)
3.【网络暴力】声音,或者说噪音是权力开始瓦解的一个声学信号。网络暴力言论也就是一种交流的噪音。(P7)
思考与启示:
作者在本章中论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尊重、距离、公众性的关系。距离将尊重从窥看中区分出来,如今新媒体的便捷性使公众的东西和私人的东西混为一谈,公众毫无私密和隐私可言,进而导致作为尊重基石的公众性的坍塌,最终导致尊重的消退。尊重被削弱的地方正是喧嚣的网络暴力产生的地方,作者认为普遍的价值沦丧让尊重的文化土崩瓦解,如今的榜样已经没有了内在价值,他们最重要的特征是外在品相。
回望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持人网红化现象,播新闻的专业主持人成为了搞笑网红主播,在播新闻时是否会影响公众对其所播新闻的信任度?距离产生美,合适的距离才是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12.26
阅读韩炳哲《在群中》第三章 在群中
摘录
1.【数字群概念】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的始作俑者似乎是另一次变革,即数字革命。群体的结构再一次取代了现有的权力关系和统治关系。这个群体就叫作“数字群”。(P16)
2.【数字群特点】数字的个体偶尔会汇集在一起,组成例如“快闪”一类的群体行动。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模式却与动物群相类似,极其仓促和不稳定。反复无常是它的特性。此外它还显得如狂欢节一样,轻率而不负责任。(P19)
3.【帝国】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认为,全球化会带来两种相对的力量。一方面它催生了一种非集中的、非领土性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即“帝国”。另一方面随之产生影响的是所谓的“多众”,即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他们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共同行动。(P20)
思考与启示: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出了数字群的概念,与传统群体不同,数字群极不稳定,它的流动性使他无法发展出政治力量。全球化背景下使帝国产生,依靠群众的生命力维生。同时,作者还提出“在现今的社会中,共有的和协作的内容正在普遍沦陷。团结正在消失。私有化正进一步深入人们的骨髓。”

12.27
阅读韩炳哲《在群中》第四章 去媒体化
摘录
1.【运行模式】数字媒体的运行模式恰恰就是加法。这样的一种透明化的要求远远超出了信息参与和信息自由的范畴。它在宣告着一种范式的转换。它是规范性的,因为它对是什么和必须是什么提出了要求,它定义了新的存在。(P31)
2.【交流方式】新的交流方式令人赞叹,但他们同时也制造了巨大的噪音。精神的媒介是寂静。虽然数字交流打破了这种寂静。生产交际噪音的加法不是精神的运作模式。(P32)
思考与启示:在现在进行事态的数字媒体中,不满足作为被动接受者的个人通过发布信息的方式成为了主动的发送者和生产者,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互联网信息不断增加,浩如烟海。与此同时,也产生许多伦理问题,利用他人窥探欲而侵犯他人隐私权行为屡见不鲜,无意间拍摄到的视频发布时是否应该征得视频中所有人的同意?缺乏数字素养的个人在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时应该相信谁?当在缺乏中介把关的数字媒体发布信息时匿名性是否会导致用户的将道德视若罔闻?多领域的大众化是否会导致文化的浅薄和粗俗?

12.28
阅读韩炳哲《在群中》第五章 聪明的汉斯
摘录:
1.【镜像阶段】智能手机是一面电子镜子,展现了镜像阶段的后婴儿时期的新版本。它打开了一个自恋空间,一个想象的领域,我把自己包裹在其中。通过智能手机讲话的不是他者。(P35)
2.【数字交流】数字交流是目光缺失的交流。(P37)
3.【他者缺席的数字交流】造成“不得不彼此目光相错”的原因不仅仅是摄像头的光学因素,更多地在于目光的普遍缺失,以及他者的缺席。数字媒体让我们越来越远离他者。(P37)
4.【数字交流】数字交流变得越来越多地脱离肉体、脱离面容。(P34)
思考与启示:文章提到数字交流的便利性让真实的对方消失于无形,诚然,有研究认为手机等电子产品使我们的视觉越来越灵敏,而听觉、触觉以外的其他感知却逐渐钝化,有趣的是,机器人越来越接近人类,而人类却越来越向机器方向发展。当我们失去了对于周围一切的鲜活的感知和自身的思想,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是人类?

12.29
阅读韩炳哲《在群中》第六章 循入图片
摘录
1.数字媒体成全了一种符号的逆转,它让图像看起来比差强人意的现实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漂亮、更加美好:“看看咖啡店里的顾客,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看看这些人,死气沉沉的;在当下这个时代,照片比人更生动’。”(P41)
2.图像已经超越了对现实的单纯反映。通过可消费化处理,图像被驯化。图像的驯化让图像的疯狂消失不见。他们因此而失去了它们的真实性。(P42)
3.美图技术取代了宗教,成了我们赖以面对身体、时间、死亡这些真实生活元素的工具。所以说,数字媒体具有去真实性。(P45)
思考与启示:数字媒体用一道屏幕遮蔽了真实世界,1839年照相机发明使记录现实成为可能,如今的照相技术、修图软件不断发展,我们生活在滤镜化的世界中。旅游打卡的景点用滤镜来吸引游客,当游客真正前往必将带来更深的失望;做公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宣传照片,夜深人静时是否会遭受良知的谴责。在滤镜化的世界,真实和真诚弥足珍贵。

12.30
阅读韩炳哲《在群中》第七章 从经手到动指
摘录
1.维兰·傅拉瑟预测说:使用数字设备的人们在当下过着未来的“非物质生活”。这种新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手的萎缩”。数字设备让人们的双手弯曲变形,但同时这又意味着摆脱物的重负。(P49)
2.新的人类将动指而不是动手。他只想游戏和享受。他们生命的特点将不再是劳动是闲适。非物质未来的人们不是劳动人而是游戏人。(P49)
3.现在,虽然我们摆脱了工业时代奴役我们、剥削我们的机器,但是数码设备带来了一种新的强制,一种新的奴隶制。(P51)
思考与启示:文章认为数码世界将数字与数数绝对化,诚然,我们都被围困在数字的囚笼里,用点赞数判定好感量,用好友数评判魅力值,正如文章所说“好友是数出来的,友谊却是一种叙事”,深陷于数字媒体中的我们缺少了对于生活本身的体验和感悟。

12.31
阅读韩炳哲《在群中》第八章从农夫到猎人 第九章 从主体到项目
摘录
1.海德格尔认为,手是“存在”的媒介,而存在是意义和真实的源泉。手写的手会与“存在”交流。而只用到指尖的打字机则会使我们远离存在:“打字机掩盖了书写和文字的实质,它让人们放弃了手的核心区域,但人们对这层关系却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即他们忽视了存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P56)
2.如今,主体解放了自我之后转变而成的项目被证明是一个强制性的形象。它将强制展开呈现,使其表现为业绩、自我优化和自我剥削。(P70)
思考与启示:文章提到海德格尔认为手是“存在”的媒介,细究传统书写方式与键盘打字的不同,当握笔在纸上书写的时候,随着手的运动带动笔的划动直接在纸上留下文字,文字成为自己的直接创造物,人与纸笔、文字之间零距离地亲密接触。键盘打字有转换字符的环节,再隔着屏幕呈现出来,很难有一种亲近感。手写总是与人的个性相关,人物性格和当下的感受都将浇灌在手写字体中,而键盘打字却将一切归为统一,是公共性和权威性的象征,故而,当权威公共的事物生命更应当使用印刷字体,而带有个人性的明信片、个人日记、信件手写则更有温度。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8 22:17
2024年1月1日
读韩炳哲《在群中》 《数字幽灵》章节
摘录
1.卡夫卡看来,书信是与幽灵的交流。写在纸上的亲吻不会到达它的目的地,它会在半路上被幽灵捕获,被他们攫取。
2.数字交流的方式不仅如幽灵般鬼祟,也如病毒般扩散。因为它直接在情感或者情绪层面上进行,因此是具有传染性的。
3透明社会有其背面和反面。从某种角度上讲,透明社会就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或者下面就是没有任何透明性的幽暗空间。
思考与启示
作为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的Z世代青年,数字化从一出生开始就如微风细雨一般侵袭着我们的生活,日益成为常态。如同眼镜一样,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器官式的存在。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开始尝试新闻领域,从传播信息到新闻评论,不乏有独特见解者,但更多的是“迷人眼”如幽灵般存在的野花,在迷人的花香之下更应提高数字素养警惕其内容背后的意图。

2024年1月2日
读韩炳哲《在群中》 《信息倦怠》章节
摘录
1.高免疫波动则会放缓信息的交流。促进交流的不是免疫学意义上的抵抗力,而是点赞。(P85)
2.释放出的信息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杂乱、越鬼祟。从某个临界点开始,信息不再能给我们带来咨询,而只会让事物变畸形,交流不再带来沟通,而只是单纯的叠加。(P87)
思考与启示
越来越多的信息,信息的删除要比信息发布难得多。信息倦怠值得注意,信息倦怠引发的在线社交倦怠也值得关注。过载的信息、过度的分享、过众的好友使一部分人群开始厌倦社交网络,并希望从社交媒体退出,即彭兰学者提到的“被遗忘权”。

2024年1月3日
读韩炳哲《在群中》 《代理危机》章节
摘录
1.团体分解为孤立的数码宅人,他们不能构成公众社会,也不会参与任何公众话语。与自我指向的体系相对的是不参与政治的与世隔绝的个人。有真正的行动能力的政治意义上的我们已经分崩离析。(P92)
思考与启示:
作者以照相机的能指与所指问题暗示在数字时代真实的所指被其代理形式所取代的趋势。文章认为,数字时代的透明化使得中介和代理消失,政治团体不再代表群体的利益,开始呈现事物而非代理事物。

2024年1月4日
读韩炳哲《在群中》 《生活全纪录》章节
摘录
1.数字网络在极大的程度上简化了信息的获取过程,这也就导致了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变得越来越不重要。(P101)
2.信任让位于监控。因此,透明社会从其结构上来说接近于监控社会。
3.数字全景监狱里的居民不是被抓捕的罪犯。他们生活在自由的假想中。他们自愿地自我展示和自我曝光,并且用以此产生的信息来供养着数字的全景监狱。(P103)
4.每个人都是“老大哥”,每个人同时又是囚犯。这就是数字所成就的边沁全景监狱的完美结局。(P106)
思考与启示
边沁提出的全景监狱使得犯人面对独立个人空间,在无法彼此窥视的孤单中改过自新。韩炳哲提出的数字全景监狱则是通过联网和超交流的形式使人们形成一种自由的假想,通过居住者本身对交流的自我需要以此来控制居住者。诚然,数字屏幕遮蔽了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充当了监狱中“墙”的角色,在作者提出的数字全景监狱中似乎类似于精神的交流,所塑造的理想自我与理想他者之间的交流,居住者深陷于假想之中迷失于幻虚之境。


2024年1月5日
读韩炳哲《在群中》 《精神政治》章节
摘录
1.福柯认为,自17世纪以来权力不再表现为统治者的死亡权力,而是表现为生物权力。统治者的权利即是刀剑的权力,它以死亡相威胁。但是生物权力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着力于“促发、强化、监视、控制、积累和组织受压迫的力量”。它的目的在于“生产、培养和规训力量,而不是阻碍、打压和消灭力量”。(P107)
2.生物权力可以进入到生物过程和生物法则之中,居民正是受着这些过程和法则的左右和操控。(P108)
3.如今,另一种范式转换正在形成,即数字的全景监狱不是生态政治意义上的纪律社会,而是精神政治意义上的透明社会。而取代生物权力的就是精神权利。精神政治可以借助数字监视读懂并且控制人们的思想。数字监视取代了老大哥不可靠的、无效率的、隔岸观火的目光。数字监视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它是非远景的。生态政治不能细腻地审阅人们的精神,但是精神权力却可以干涉人们的精神动态。(P108)
4.精神权力要比生态权力更加有效率,因为前者从内心出发对人们施加监视、控制和影响。通过侵入大众的潜意识思维逻辑,数字的精神政治强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数字的监视社会拥有进入集体潜意识的通道,以此干涉大众未来的社会行为,并且由此发展为极权主义特征。(P111)
思考与启示
孙亮学者认为“精神政治学使人们进入集体的精神意识管控的管道上,积极地肯定大众行为,激励大众鞭策自身、朝向自我、逼迫自我,由此而设计和控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效率。”韩炳哲在本章末尾提到“它(数字的监视)将我们引渡给精神政治的设计和控制。生态政治的时代随之终结。我们如今正迈向数字精神政治的新时代”。数字全景监狱以联网和超交流的形式打破了距离感,精神政治借助数字监视控制人们的思想,使个体的他者消失在无意识的自我披露中,导致了自我异化、自我剥削。作者审视了在数字技术下统治者与人们的关系,为数字媒体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哲学关照。

2024年1月6日
《“上帝之眼”的技术哲学:航拍的崇高叙事与虚拟具身》王真 张海超
一、摘录
1.仅就画面呈现而言,航拍的光学原理、成像机制与其他拍摄技术无异,但是其对画面的呈现较其他拍摄技术而言,的确带有更加强烈的技术主义色彩。
2.埃德蒙·伯克在《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中指出,“崇高”不仅带有快感,还带有一种威胁到自我安全的恐惧,这种恐惧源自痛苦与危险。
3.伊曼努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前者指数量、体积上的巨大,后者指引起恐惧但并不会对人产生真正威胁的自然力量。
二、思考与反思
航拍的技术属性,使观看角度超越一般范畴走向崇高,在从上到下俯瞰拍摄过程中类似上帝之眼,人类的恐高特性带来的叙述痛感与独特视角翱翔天空至上的快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大多数的电子信息媒介是使人以虚拟在场的形式参与到具体传播的实践中,航拍则不然,它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中介帮助人进入到肉身无法抵达的空间或环境,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完成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完成的认知。

2024年1月7日
重新进行毕业论文大纲撰写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5 11:16
202418
《新闻透明性:技术变革下的媒体伦理新准则》 牛静
一、研究问题
新闻透明性作为一种伦理准则和实践操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与困境是什么?
二、研究结论
作为新闻伦理准则的透明性可以带来更好的媒体信息传播效果,也可以通过新闻生产的开放性而培育出公众智力独立,透明性策略作为一种实践能够增强公众知识和参与、揭开新闻实践的神秘面纱、澄清新闻价值。践行透明性可以增强公众对新闻的信任、维护新闻职业的管辖权和合法性,但同时,透明性理念和透明性措施之间的巨大鸿沟使透明性只停留在“仪式”层面。解决透明性理念和实践的巨大鸿沟重点需要改变机构个别成员开展日常工作的方式。
三、摘录
1. 【新闻业透明性概念】新闻业的透明度是指“生产新闻故事的决定、方法和来源等都向公众公开,将新闻生产制作过程开放给新闻机构以外的公众。”(Koliska, M.&Chadha,K.(2015).Digitally Outsourced: The Limitations of Computer- Mediated Transparency.Journal of Media Ethics,31(1):51-62.
2. 【透明性意义】透明性可以带来更好的媒体信息传播效果,也可以通过新闻生产的开放性而培育出更重要的一种独立性——公众的智力独立,因为在透明性原则指导下,报道者的主观性认知应当在报道中得以直接呈现,而不是将报道者的偏见暗含于中立的报道中,这样可以让公众独立判断。Rosenstiel,T.(Sep.16,2013).Whybe transparenthas replaced act independentlyas a guiding journalism principle. Retrieved Feb.26,2019,from Poynter,https://www.poynter.org/reportin ... nt-is-now-a-better- ethical- principle- than- act- independently/.
3. 温伯格(Weinberger2009)写道:过去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相信记者是客观的,今天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可以看透使记者处于某种立场的来源和价值。Weinberger, D. (Jul.19,2009).Transparency is the new objectivity. Re-trieved Feb.26,2019,from Joho the Blog,http://www.hyperor g.com/blogger/2009/07/19/transparency-is-the-new-objectivity.
4. 【更正】如不再将更正看作是媒体的耻辱,而应当看作是透明性准则下的道德要求,更正不是破坏信任,而是强化从业者履行负责和透明职业义务的一种方法。
四、思考与启示
公众对新闻信任度持续下降出现“信任危机”,研究者系统梳理了透明性的困境和价值并对如何实施透明性给出建议即关键在改变机构个别成员开展日常工作的方式,而不是依赖对透明性准则的技术修正。公众对新闻信任度为何持续下降的原因值得一探究竟。
202419
《自媒体的传播伦理风险与原则建构——以“拉面哥被过度消费”事件为分析对象》 牛静 刘丹
一、研究问题
短视频创作者在拍摄普通人或非自愿型公众人物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二、研究结论
短视频创作者的手机镜头意味着凝视的权力,会使他人感到不适,过度的围观可能会给他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短视频创作者应自觉树立适度和尊重的意识,以知情同意原则、不侵犯隐私原则和避免上海原则作为最低伦理准绳,在正确行使权利同时减少传播行为对他人带来的伤害。
三、摘录
1. 【绝对律令】康德的绝对律令有如下表述 :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都必须服从这样的法则,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他们自身就是目的。( 龚群,陈真 . 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53.
2.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与不及均败坏德性(唐凯麟 . 西方伦理学经典命题 [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0.
3. 【道德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在于保护人免受侵害。(甘绍平 . 人权伦理学 [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129-130.
四、思考与启示
文章基于义务论、绝对律令和中庸之道以“拉面哥被过度消费”事件为分析对象,提出了自媒体在拍摄普通人或者非自愿型公众人物时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无独有偶,前断时间走红的“鹅腿阿姨”也在采访中表示“后悔那天去清华,只想本本分分过日子”,当本本分分“鹅腿阿姨”、“二舅”、“拉面哥”被流量“凝视”被强行拉入数字世界成为新闻人物,拍摄者不应当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应也将他人的权力和意志纳入思考范围内。
2024110
《现实图景与理论探寻:多重观念下构建全球新闻伦理的困境与展望》牛 毕璐健
一、研究问题
“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等环境下谈论全球新闻伦理是否还有意义,将要面临的问题及其可能构建路径
二、研究结论
构建全球新闻伦理在当今时代仍有其价值。通过对全球新闻伦理的反思与探索可以发现:尊重人性中的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全球新闻伦理并不是一味要求“世界大同”,而是需要具有普遍性与包容性,既需要合理的普遍性原则指导全球新闻业的实践,同时也需要承认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之间的差异,给予不同文化解释这些基本原则的弹性空间。
三、摘录
1. 【媒体义务】在一个聚集了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价值观的世界中,媒体是公众了解世界的窗口。
2. 【新技术带来的新闻职业伦理变化】新技术赋予新闻机构从世界各地收集信息的能力,促使新闻实践活动全球化,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普通公众都能够向世界各地播报新闻,新闻伦理不再局限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伦理而是逐渐转向于去中心化的大众伦理,正如斯蒂芬·沃德所言,新闻伦理成为了“每个人”的伦理。(单波:《全球媒介伦理的多重对话与多重实现——斯蒂芬·沃德(Stephen J.A.Ward)访谈录》,《跨文化传播研究》,2021年第1期,第17-28页。)
3. 【全球新闻伦理的普世价值】全球新闻伦理的普世价值是什么?克里斯琴斯和卡尔·诺登斯特兰认为人类生命的神圣性及其所蕴含的伦理原则可以作为支撑所有文化的普世价值,并将“真实、人类尊严和非暴力”作为全球新闻伦理的核心概念。克里斯琴斯主张从人的存在本身出发去思考普遍性道德原则,这种以对生命的崇敬作为伦理决策依据的存在伦理学,为摆脱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一种路径。Christians, C., & Nordenstreng, K. (2004). Social responsibility worldwide.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19(1), 3-28.)
4. 【根植于普通人性的伦理学】全球新闻伦理应当从对个人自主性和对“职业”道德主体独立性的强调,转向一种根植于普遍人性的伦理学,他们提出的原准则“真实、人类尊严和非暴力”与具体的职业道德相比更适合作为全球标准对不同地区的新闻伦理现象进行评判。Wasserman, H. (2017). 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The need for 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4), 312-316)
5. 【全球伦理困境】没有一种哲学方法能够在局部和全球、特殊和普遍之间建立平衡,现有的伦理标准隐含或明确地植根于西方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抽象伦理标准与日常伦理困境之间的联系。
6. 【世界主义伦理】斯蒂芬·沃德主张将世界主义伦理作为全球新闻伦理的哲学基础。世界主义强调伦理行为应该建立在人人平等的价值基础上,新闻业的世界主义意味着记者们不会把自己视为当地公众的代理人,而是将自己视为全球公共领域的代理人。
7. 【关怀伦理】卡罗尔·吉利根和内尔·诺丁斯等人发现了被主流伦理学忽视的关怀价值,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怀关系是道德的源泉,相较于主流道德理论,尤其是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关怀伦理拒斥形而上的理论基础以及对道德法则的普遍说明,主张用“关系”视角代替“行动者”视角,关怀伦理更加注重现实的关怀关系而不是判断行为的是非对错,更加关注关系中的道德责任而不是道德义务,更加重视内在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外在的理性法则的证明。(赵宁:《关系本体论:儒家“仁”与西方关怀伦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4 期,第133-142页。)
四、思考与启示
社交媒体兴起,新闻生产的门槛被打破,新闻伦理需要从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伦理调整为能够约束普通公众新闻生产行为的大众伦理。记者在报道文化、政治和宗教领域内的敏感性问题时,经常要面对的道德困境是如何平衡民族主义和新闻公正性的关系,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面对践行爱国主义新闻伦理和全面、公正客观报道新闻的困境时,研究者认为将全球新闻伦理作为底线原则,保障全球新闻伦理的道德有限性,能够兼容世界注意理念和民族主义诉求。文章还指出,对于所在社会的普遍关心能够引导记者更多地关注社会中的民众,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2024111
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The Need for a Global Perspective
一、研究问题
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与伦理道德相关的新闻业务,而不陷入“任何事情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
二、研究结论
鉴于传统新闻范式的广泛破坏,职业化与新闻伦理的脱钩已经变得必要。公民创造和参与媒体生产的可能性增加,以及传统新闻平台影响力的减弱,都表明必须将媒体伦理与专业主义分开重新思考。媒体伦理不能再局限于媒体机构,而必须包括参与媒体内容的生产、流通和改编的每一个人。媒体格局的这种转变使得人们必须将新闻伦理视为“开放的”(即参与性的、流动的、不完整的),而不是“封闭的”(局限于记者的专业阶层、固定的、精英主义的).
三、摘录
1.【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伦理之间的联系】斯蒂芬妮・克拉夫特(Stephanie Craft)的专著围绕一个特定的焦点展开了这些问题,即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伦理之间的联系。虽然职业化和道德在历史上一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但正如克拉夫特所展示的那样,由于媒休格局的变化,这种联系变得不那么明显了。数字媒休改变记者脚下土地的方式,是导致记者职业地位瓦解的主要原因。
2.【记者的定位】关于不平等:当记者将自己定义为一个专业阶层时,他们可能会增加自己与他们声称为之工作的公众之间的距离。
四、思考与启示
随着媒体全球化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新闻伦理需要重新定位,“什么是新闻”“为谁做新闻”,要面向更广泛的社会和更多样化的全球背景。由于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很难在全球基础伦理和新闻专业化维持平衡,有必要根植于全球媒体伦理的同时认真对待本地经验,同时要避免陷入道德绝对主义的陷阱。
2024年1月12日
《消遣型新闻的新闻价值与底层逻辑》窦锋昌
一、研究问题
分析消遣型新闻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兴起的原因和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举措
二、摘录
1. 【消遣性新闻定义】“消遣型新闻”一般缺乏完整的“5W+1H”新闻要素,采用片段化、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的形式来吸引流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新闻价值通常较低,缺乏重要性等新闻元素,主要依靠趣味性吸引观众。
2. 【消遣性新闻特征】消遣型媒体能够赢取用户的关注,追求的更多是曝光量、点击量、讨论量、浏览量,本质是趣味的、娱乐的、煽情的等可量化的要素,并且这种成功经验被大量的“自媒体”效仿,甚至引出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3. 【消遣性新闻运行机制】如果用户的浏览行为偏向于消遣型新闻,算法推荐系统也会更多地向用户推荐,观看此类型新闻的受众越多,同类型新闻的扩散范围越广。
4. 【新黄色新闻】长期追求流量的“新黄色新闻”不仅不符合新闻的本质,反而对新闻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消解和破坏,导致媒体行业形成了“追着事件跑”的不良生态格局。
5. 【消遣性新闻的消极影响】这样做就会导致新闻的目标由为公司服务转向俘获更多的消费者,新闻的公共性将遭到破坏。当新闻以娱乐形式呈现时,其蒙蔽作用难以避免
三、思考与启示
每个消遣性新闻背后都是拥有着七情六欲的创作者,通过趣味、娱乐、煽情的内容吸引流量,往往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媒介素养忽略了被强行拉入数字世界(“被报道”)的普通人。公众的媒介素养不应仅仅停留在如何获取、如何辨别信息的层面,在创作信息方面也需要遵循基本伦理规范。
2024年1月13日
《隐私的伦理辩护:西方的视角与中国伦理学可能的选择》吕耀怀
思考与启示:文章认为,市场经济对独立个人主体的要求,以及民主法制要求自由的个人参与,西方价值观对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重视,促成了中国当代社会公民思想意识对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和个人自主性和主体性的重视。中国人的隐私意识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个体在伸张隐私方面的权利的自觉、不再干涉他人隐私、隐私范围有所扩展。文章认为如果仅仅从社会利益出发为隐私保护提供伦理辩护,当面对不涉及任何社会利益的隐私问题时,很难给出这样的隐私也值得保护的充分的伦理依据。
2024年1月14日
在图书馆一天,乱读各种杂志和书。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3-10 21:54
202434
开题、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马克思·韦伯透彻地阐明了现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理性化”,理性化的现代世界将会瓦解传统社会的原则与规范,这对个体的人生信仰以及公共的社会政治秩序都形成了严峻挑战。
思想和现实并非相反物,最简单的经济学解释也无法脱离思想观念。
经济理性人模型:它假定作为消费者的经济主体具有两个特点:人是自利的,首要关切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理性的,会理性计算成本与收益。这两个假设合起来,就是人会通过理性的计算,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达到利益最大化。
现代是一种时间意识,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过程。
人会生病是自然的,开刀做手术是不自然的,这种不自然能够救命,对我们大有好处。
【中世纪法国的爱情法庭】
中世纪的法国有种爱情法庭,专门给贵族裁决恋爱纠纷。据说有过这么一条判决:一位贵族女性和爱人结婚以后,就可以开始找新的恋人了。因为婚姻中不存在爱情,结婚就意味着这两个人的恋爱关系结束了,可以开始新的恋爱了。当时的观点是,婚姻的精神是责任,结婚是为了保护财产和家族延续,和爱情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有人说,爱情会败坏这种严肃的责任。
【亚里士多德】
他相信存在一套自然秩序,在这套秩序中,万物都有自己的目的。笛子作为乐器存在的目的,就是奏出优美的音乐,所以谁能更好地实现笛子的目的,谁就应当成为笛子的主人。这就是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
把人类与自然分离开来,人类从整体的宇宙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与自然世界相对的人类主体,这在思想史上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
古代人,胎儿的视角,在子宫内部看世界。
现代人,分娩之后的婴儿,长大成人的孩子站在母亲对面来看世界。
【个人主义转向】
古代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是群体优先,也就是群体性的。
现代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是把个人和群体分离开来,个人从传统的、非常牢固的社群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个体。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群体。
第一章 现代思想的成年
【马克思·韦伯——现代思想走向成年的里程碑】
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涂尔干
涉猎广泛,《儒教与道教》,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
墓志铭:来自《浮士德》的一句话:“我们将再也见不到他的同类,尘世的一切莫不如此。”
标志成年的境界:明白自己,对自己的过往有真正的理解。反思自己,能看透自己存在的问题。
一、世界的祛魅
二、诸神之争
三、工具理性的主张
四、现代的铁笼
韦伯认为解决现代性的关键:理性化。
1917117日,韦伯在慕尼黑的一间艺术大厅里进行“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
韦伯用数百万字的著作,向我们展示出了,科学和理性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形成了怎样的运行方案。同时他又向我们指明:这些方案和方案背后的理性主义,不仅很难带我们走向真理和意义,还可能会让我们离意义越来越遥远,甚至还会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麻烦。
【祛魅】
神灵意味着人和世界之间是可以建立起某种联系的,甚至是可以沟通和互动的。漫天神灵,就意味着到处是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冥冥之中难以言说的神秘事物,组成了古代精神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让人类与整个宇宙紧密相连为一个整体,构成宇宙秩序。
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
祛魅的“梦醒时分”在精神上格外荒凉会让人茫然若失。
韦伯告诉我们:随着现代的来临,一场精神的巨变发生了。古代世界那种迷雾一般的魅惑,在现代的“清晨”被理性化的光芒驱散了。世界被充分理性化,也就被人看透而不再神秘了。现代人在回望古代世界的时候,会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这就是所谓“世界的祛魅”。
202435
【梦醒了 然后呢?】
韦伯在指出祛魅的事实之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梦醒了,然后呢——科学能让人从古代的魅惑中清醒,但是清醒之后的现代人怎么重建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呢?祛魅的世界怎么才能不成为冰冷荒凉的世界呢?这回,科学和理性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应然与实然】
事实判断:一个事物实际上是什么
价值判断:应当怎么样
现代社会的主导思想是科学,科学属于“实然”领域,旨在发现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只能做出相应的事实判断。科学理性在事实领域给我们提供了把握确定性的强大武器。但支撑人类生活意义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包括宗教信仰、人生理想、道德规范以及审美趣味等等,都属于“应然”领域的价值判断,而科学无法解决价值判断问题,它给不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建立在我喜欢上的选择】
建立在我喜欢上的选择是脆弱的,个人意愿是一件善变的事。其实,选项不一定就糟糕;糟糕的是,我选了,但永远也不知道选得对不对。这种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感,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病症
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人总要寻求意义。韦伯有一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价值真空的状态】
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因为生命意义是一个价值问题。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
【金钱】
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齐美尔还有一句话: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值不值得的问题,考虑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我需要决定要不要去做这件事。
【工具理性塑造社会制度】
工具理性的高度重视理性计算、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导致了一个显著的后果,社会制度的官僚化。官僚制的基本特征是“非个人化”对事不对人,人被简化成一些指标,和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则忽略不计。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此一来,无法被计算的复杂个人,就变成了可以计算的数据。
【工具理性导致片面的理性化】
工具理性发展太过强大,压倒、淹没了价值理性(手段压倒目的)。社会的理性化发展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扩张。
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这种倾向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韦伯形象地把这个特征概括为铁笼
【现代的铁笼的弊端】
一方面,工具理性在几乎所有的问题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子:假冒伪劣罚款),用功利得失解决道德问题治标不治本。
另一方面,造就了片面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的“供求关系”。
(比如说“人力资源”这个词。这个词已经成了日常用语,但你有没有想过,“人”怎么会是一种“资源”?我们现在常说要“自我发展”,但是我们是为了什么要追求“自我发展”呢?有人会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句话听上去很平常,说得没错。但你有没有发现,其中潜藏着这样一层意思:人变成了某种商品,在“买家”面前互相竞争。“自我发展”被替换成了“提升自己作为商品的价值”,所以才会有“人才市场”这种说法。
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强调自由,看上去有各种各样的选项供我们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提高真正的自主性,去发展自由而丰富的精神和人格,因为我们有一个摆在眼前的迫切任务:满足社会机器对一个零件的要求。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合格、优质的零件,这就是铁笼的比喻中蕴含的深意。
【现实的铁笼的保护作用】
铁笼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破除悲观,获得清明,达到从容一这才是韦伯思想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202436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现代性的困境体现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个体的心灵生活和公共的社会政治事务
【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来生活】
【在现代社会确立信仰为什么要比在传统社会更加困难】
采说: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对他精神强度的考验。
【尼采——“头号危险人物”】
尼采有不少邪恶粉丝,希特勒对尼采近乎崇拜。
尼采:叛逆、反基督教、从小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是女性,后来表现出非常敌视女性的态度。“你要到女人哪里去吗?别忘了带上鞭子”文章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一种“虚假的信念”。
是我们杀死了上帝:耶稣不是要直接“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生活”。耶稣的门徒却把经念歪了,不仅没有好好实践“怎样生活”,还搞出一套复杂高深的教义理论。这根本不是耶稣的原意,而是一套虚假的思想。人们用这种方式信奉上帝,就变成了自欺欺人的虚假信仰。所以我认为,尼采的意思其实是,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虚假的形而上学】
尼采概括说,形而上学有三大信念:第一,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第二,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第三,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我们编造这些形而上东西的原因是人们的心灵很脆弱,在纷乱虚假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安慰。
尼采其实是说,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人陷入了虚无主义。尼采说是我们杀了上帝,实际上是在批判西方的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一些虚假的思想,是人编造出来安慰自己的。因为虚假,所以根本上是虚无的。人们总说虚无主义来源于现代思想。但在尼采看来,古老而典雅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真正的根源。
【超人】
尼采的超人学硕: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激发积极的创造力量。
尼采的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
人生虚无,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所有意义都是人为制造或者赋予的。
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阿波罗代表一种理性的精神,而酒神狄奥尼索斯注重生命本能的创造力,带有否定理性的反叛精神。
【积极的虚无主义】
人唯一具有的是人的生命力,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
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
加缪写道: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
尼采说,人类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不需要别人同意,他懂得自己给事物以荣耀。
奴隶道德,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
主人道德,就是放弃一切幻觉,直面虚无和荒谬,像西西弗斯那样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你们说相信扎拉图斯特拉,但扎拉图斯特拉算什么?你们说是我的信徒,但所有的信徒又算得了什么?你们没有探索自己,却发现了我……现在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己,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果你相信尼采,那就不该盲从尼采,因为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他的思想,就不应该相信任何人包括尼采本人写下的教条,而是去探索自己的生命。
【视角主义】
视角主义:视角决定事实
尼采的视角主义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模式(存在客观真实的对象,努力理解真相并把他表达出来),视角主义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相。人们不是“看到”了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尼采在《道德的谱系》这本书中写道:
我们越是运用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同一个东西,我们对这个东西的概念就越完整。我们也能越客观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造反、反叛西方主流理性主义传统,弗洛伊德颠覆了对人的理解,颠覆的关键点是“人的理性”
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心理结构中存在的黑暗地带,叫做无意识。
【本能欲望的重要性】
柏拉图就曾经把人的灵魂结构分成理性、激情和欲望。再往后有休谟,他曾说过理性不过是激情的奴隶;还有叔本华,他把人的意志看作是一种难以察觉的盲目的驱动力;当然还有尼采,他提出的权力意志就是在宣言生命冲动的力量。
【萨特】
·保罗·萨特,萨特不仅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且有着非常精彩的人生,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对于人生,萨特会说人就是自由本身,人必须做出选择,去行动,并且绝对地承担行动的后果。
【传奇般的终身伴侣】
萨特的伴侣是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她是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者,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第二性》就是她的作品。萨特和波伏娃在上大学时相识,彼此志趣相投,很快就陷入了恋情。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不必受到习俗制度的约束,于是签订了一个奇特的爱情契约,作为彼此的伴侣,但永不结婚。他们的爱情是开放的,不排除与其他人发生亲密关系;但彼此坦诚,不会隐瞒。而且这个契约的有效期只有两年,每过两年双方就要确认一次是否还继续这段伴侣关系。
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西西弗斯神话》的作者加缪,曾经就和萨特是好友,但后来两人决裂了。萨特说,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因素很多,让我们分开的因素很少,但是那样的很少也已经是太多了
【存在就是虚无】
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个命题。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他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作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作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
【徒劳的激情】
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自由是独自承担的重负】
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有一句名言: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一切都被允许了。萨特说,这句话就是存在主义的起点。
存在就是虚无,萨特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而从绝对的自由,萨特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这是一份非常沉重的负担。
【他人就是地狱】
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哲学上把这叫作人的主体性。我是主体,就意味着我有主导权。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萨特解释道,别人注视你时,他下意识地就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在这个注视中,他是主导者,你只是被他观看的物品。他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代价就是把你的主体性给否定掉,把你物化。所以,你会下意识地回避对方的注视。但你也可以反抗,他看你一眼,你就回看他一眼,用你的注视把他变成客体,从而获得了你的主体性。
【绝望与希望】
萨特说自己的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但萨特又说,存在主义也是希望的哲学。希望在何处?就在我们的自由之中,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不必服从任何注定的命运。
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它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202437
第三章 20世纪的教训
【为什么人类需要政治权威来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
政治学的两个假设:“资源匮乏”假设和“人性自利”假设
第一个是资源匮乏假设,认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匮乏的。如果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个人基本上都可以心想事成,那么就不会出现因为争夺资源而发生的各种冲突,秩序很容易形成,也就不需要政治权威保障公共秩序。第二个假设是人性自利假设。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过,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马克思·韦伯对于政府和国家特征的定义:在特定的领土之内对暴力的合法垄断。这就是说政府的强制力是唯一合法的暴力。在这个意义上,警察实施的强制才有可能是合法的,个人才有服从的义务,而国家以外的暴力就是不合法的私刑。
20世纪灾难深重: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13世纪蒙古帝国的扩张,导致上亿人的死亡;17世纪的宗教战争,让欧洲损失了1/3人口
【鲍曼】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屠杀是现代性本身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它只有在现代文明中才可能实现。
大屠杀的解释:“变态论”(意外事故,德国出现丧心病狂的变态疯子)和“仇恨论”(德国人和犹太人之间有一种特殊而深重的仇恨)
【现代性与大屠杀】
鲍曼与官僚制:鲍曼发现,官僚制不仅会损害个人自由,还会导致道德冷漠、逃避责任。现代官僚体系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人都只是一个零件,在作为零件高效率运转的过程中,却丧失了对总体目标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大屠杀与官僚制之间的联系:于是,没有谁觉得自己要为全局负责。每个参与者面前只是一个待完成的流程,可能是一份排期表,可能是十趟运送任务,送完一趟打一个钩。大屠杀就这样被拆分成了流水线操作和例行公事。在这种流程中,人很容易丧失面对鲜活生命时的同情心和道德感。结果就是,每一个步骤组合起来共同造成了屠杀,而其中的操作者感受到的可能只是“我今天填了十张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在私人生活中正常甚至善良的人,也可能成为屠杀的实施者。
思考与启示:在人工智能的生产流程中充斥着这样的流水线作业,每个个体只是中的一环,同时也产生了难以进行责任归因的问题,面对人工智能出现的伦理危机该如何追责?同样的,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环,共同造成了伦理危机
202438
【阿伦特】
【平庸之恶理论】
许多人把平庸之恶理解成一种螺丝钉理论,就是说普通人只不过是某个官僚系统中的一个螺丝钉或齿轮,只是服从程序、执行命令,所以冷漠地成为杀人机器的一部分。可是阿伦特自己明确表示不赞同螺丝钉理论
还有的人把平庸之恶理解成大众导致的恶,经常说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阿伦特也不会赞同这种理解。因为如果你把责任推给所有人,泛泛地加以指责,那么就无法再追究任何特定个人的责任。阿伦特反对所谓集体罪责的观点,她主张应当追究个人的责任。
【极端之恶和平庸之恶】
极端:阿伦特所说的极端,不是程度上,而是性质上的。因为纳粹大屠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前所未有的特征,那就是它“完全不可理解”。
纳粹杀害犹太人的动机:纳粹的动机不是出自人性的自私、贪婪、恐惧、复仇欲望或者施虐欲望,纯粹就是把犹太人看作是多余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否定了人的尊严,而是连他们可利用的工具性的价值都否定了。阿伦特认为,纳粹彻底否定了人类当中一部分人的生存价值,他们断定只有某些人才是人,否定了人类存在的多样性。而这在阿伦特看来,等于是要“根除人这个概念本身”。
【怎么才能不变成坏人】
阿伦特主张,传统的道德法则和教化已经不能促成真正的道德思考。道德的真正含义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对错的判断。
【苏格拉底 道德正直】
苏格拉底说过宁可自己遭受冤屈,也不愿行不义,这样他至少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要求有多么高深的知识,多么聪明的头脑,只是要求你始终过一种自我反思的生活,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就是所谓道德正直,英文就是“moral integrity”“integrity”这个词最初的含义就是完整一致,后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因为这样的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不用规矩和套话来自我欺骗,保全了自己人格的完整。
【波普尔】
【波普尔 证伪注意理论】
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一个理论算不算科学的理论,首先不是看它的对错,而要看它是否额能够接受事实的检测,是否可能被证伪。
【批判理性主义:理性及其可错性,强调理性的作用和理性的自我批判】
在波普尔看来,我们人类是一种问题求解的动物,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活动,都是这个模式: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找到方案获得进展。但我们无法找到一劳永逸的完美解决,因为解决方案本身总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个问题求解之旅就永远没有终点,是一种无尽的探索(举个例子,为了解决堵车问题,我们修了更多的公路,但是路多了,买车的人就会更多,结果路上反而变得更堵了。我有一个北京朋友跟我说,高速公路就是让我能迅速赶到下一个堵车点。在人类历史中,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乌托邦社会工程与历史决定论】
乌托邦社会工程: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波普尔认为,将这种社会工程的理念付诸实践,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波普尔批判的乌托邦社会工程具有整体化的特点,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全方位规划。波普尔认为这种整体主义的规划工程低估了可错性,环环相扣、万无一失的规划行不通。
“缔造人间天堂的企图,结果总是造就了人间地狱”
【乌托邦社会工程背后的观念——历史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是被一套规律所决定,向某个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会实现这个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历史发展是被一套铁的规律所决定的。
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首先,波普尔认为,我们并不能发现那个历史发展的铁律,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对真理。你想,如果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都无法找到永恒的真理,那么对于更为复杂、变量更多更不可控的人类社会,就更不可能找到所谓绝对正确的法则了。
其次,人类社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也就无法用科学方法来预测。
倡导“零星社会工程”(渐进社会工程)
对传统做出渐进、温和的改良,防止激进的革命,通过不断尝试和纠错机制来实现社会发展。
【哈耶克】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概念】
自发秩序更为优越
①乡间小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②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语言规则。
③法律,在法律能够被成文表达出来之前,社会中已经积累了很多不成文的规范,比如“欠债要还钱”“伤害要赔偿”等。而立法者的工作首先就是把已经自发形成的规则表达为规范而明确的法律文本。
哈耶克和波普尔都继承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用审慎和批判的态度去质疑主流的启蒙理性主义,特别是要批判那种认为理性能够认识一切、规划一切的独断论。
【哈耶克的理性的自负】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和苏联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模式:哈耶克认为纳粹的非理性的经济模式和苏联超理性的经济模式病根是同源的,都来自于理性的自负(在经济领域中推行计划经济,在社会规划中依赖高度理性化的系统设计。)
“通向地域之路,是用善良的愿望铺成的”
【人类的必然无知】
哈耶克看来理性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追求知识、理性无法穷尽知识。第二个作用是认识到理性知识本身的局限性,对此保持审慎和怀疑。
计划经济与市场价格
康德曾经说,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敢公开大胆地运用理性。哈耶克则进一步揭示出,如果妄想用理性彻底征服无知,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这是人类的另一种不成熟。事实上,人类真正的成熟,是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
202439
【赛亚·伯林】
狐狸和刺猬的比喻:林做过一个有名的比喻。他借用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的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说思想家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人兴趣广泛、研究很多问题,属于狐狸型;还有人专注研究一个大问题,提出一个思想体系,就是刺猬型。
伯林的三种身份:俄国人、犹太人、英国人
【一元价值论与多元价值】
伯林认为,一元价值只是一种幻觉。他说,多元价值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能消除的。如果执着于价值一元论,就很容易会去压制其它的价值和理想,干涉甚至毁灭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结果往往在实践中造成巨大的灾难我们追求的许多价值之间是不可通约、不能换算的
【伯林对“自由”一词含义的澄清】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英文是“free from”。而积极自由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英文是“free to”。换句话说,一个是摆脱障碍的自由,一个是实现目标的自由。
当自由必须被牺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说这是牺牲了自由换来了安全、秩序或者别的什么。而不应当玩弄概念魔术,把牺牲改头换面变成更高的自由
【马尔库塞】
20世纪60年代的席卷全球的抗议风潮,主体是青年学生,带有明显的左翼政治倾向,批判和反抗资本主义。西方青年崇尚三位精神导师,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
【舒适的不自由】
马尔库塞说,资本主义生产出五光十色的产品和服务,它们不只是功能产品,而且还自带了一套规定好的态度、习惯、思想和情感。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些习惯和思想,愉快地把自己和生产者、进而和整个社会系统绑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总体性的消费社会。
【普遍的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在消费交易中,我们作为“人”的身份接受了这桩交易,我们被“物化”,几乎沦为了动物,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马克思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罗尔斯 怎么才能实现社会正义】
1971年《正义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无知之幕
站到无知之幕的后面,就看不见自己了,只是忘记了“自己是谁”。不仅看不见,而且遮蔽了你的一切个人特征,不管是种族、性别、身体素质,还是年龄、智力、家庭背景,或者职业、财产、宗教信仰,这些特征你全都忘记了。
【正义二原则】
平等的自由、默认的选项是应当完全平等分配,我们能够接受某些不平等的分配,但必须满足两项限制性的条件,即相关的职位和工作必须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第二个限制性的条件是差异原则
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推理论证了一个正义的社会契约中最关键的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要保障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二条原则是,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分配,必须满足两个限定条件,一个是公平的机会平等,一个是要满足差异原则。
【诺齐克】
“too handsome to be a philosopher
诺齐克认为罗尔斯没有完全充分尊重个体权利,理论不够自洽,只能算“半个自由主义者”。
罗尔斯说,一个人天生的优势完全是偶然的运气,不应该由此获得分配的优势,除非这种优势能让处境最差的人获得改善。诺齐克说,这岂不是把个人天赋当成了公共资源来分配吗?这样就侵犯了个人自由权,完全不可接受。
2024310
【诺齐克自由至上论】
诺齐克论证的两个关键点:个体权利绝对优先;主张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全方位坚持自由原则,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问题,对一种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做了道德辩护。
诺齐克的正义非“分配”而是“持有,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分配而是我们持有的东西。
最初正当拥有是我们自己即“自我所有权”
诺齐克的三项正义原则:一、获取正义,所持有的财产在起点上最初必须是正当的。二、转让正义,财产转移是通过自由自愿或者馈赠。只有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环节自愿,那么获得的一切才是正当的,有资格持有这一切。三、矫正正义,对于那些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得来财产持有,都必须予以矫正。
【最小国家理论】
不幸不等于不正义,穷人只能依靠慈善救助,因为慈善完全出于自愿,满足转让正义的原则,你获得的捐助无论多少都是正当的持有。但你不能要求国家提供福利救济,因为国家本身不拥有财富,国家如果要提供福利,大多通过征税来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但征税是强制的而不是自愿的,因此二次分配的转移支付无法满足转让正义原则。
诺齐克心中理想的国家形态,是一种“最小国家”,只要保障个体公民的基本自由和安全,以及确保合法契约的执行,就不应当再有其它功能。诺齐克认为,这样的最小国家,把个体自由置于绝对优先地位,会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或者说是一个乌托邦的框架,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小乌托邦群体。
【诺尔斯和诺齐克的两种正义理论】
诺齐克:关注财产的获得和专业,是一种历史正义,关注过程和来路。
罗尔斯:是一种“模式正义”理论,社会经济的分配必须满足某种结构模式。诺齐克反对模式正义,认为其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这样做就是把一部分人当作了其他人福祉的工具,违背了康德“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道德理想。
【德沃金】
著名法学家、政治哲学家,与罗尔斯、诺齐克是好朋友。曾在牛津大学担任“法理学首席教授”
【平等的难题】
德沃金提出了两个原则: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关怀。
平等的尊重: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德沃金说,我们要平等地尊重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目标和方式。
平等的关怀:平等尊重有更积极的方式,为实现人们实现这些生活理想提供平等的资源。
【敏于志向,钝于禀赋】
需识别,对于自己不能选择的处境造成的困难,应当弥补处境造成的差别。
对于因自己个人自愿选择的偏好造成的困难,应当接受选择造成的差异。
在德沃金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实现了平等的尊重与关怀,那么社会对个人的奖赏或惩罚,就应该是针对个人的选择,或者说个人的志向,而不是针对那些个人无法选择的天赋因素。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敏感地回应个人的志向,也应当尽可能排除天赋因素,也就是迟钝地对待个人禀赋造成。这个观点有一个很典雅的中文翻译,叫作敏于志向,钝于禀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3-18 10:25
2024年3月11日星期一
读刘擎《西方现代思想史讲义》
【沃尔泽】
【个人主义是否虚构】
个人主义假设先有单独个体、个体组成社会、社会造就国家。
但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从来就不存在单独生活的个体,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邻里社区以及更大的共同体中。群体在个体之前已经存在,个人总是在社会关系中成长。
【社群注意对自由主义的两种批评】
一个针对理论,自由主义的理论根本歪曲了现实世界中的个人,把人当作脱离了所有社会义务的存在,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唯一的创造者,没有任何尺度与共同标准来指导这种创造活动。但这是对人的虚构,不存在这种“无所牵绊的个体”。
二是针对实践的批判,第一,自由主义的理论是虚假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无所牵绊的原子化个人;第二,自由主义的实践是有害的,造成了自我中心,相互分裂的冷漠社会。
【沃尔泽·现代社会高度的流动性】
1.地理上的流动,迁徙、移居,在全球化的时代,迁徙流动的范围甚至突破了国家、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这种地理上的广泛流动必然使人们对居住地的感觉大为削弱”,对单一的故土与故乡的忠诚被淡化,代之以对“外面的世界”的新探索。社群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社群的归属感也未必凝固在一个特定的地域。但是“当它们永久地固定在一个地方时,它们往往更为成功”。因此,地理上的流动使得“社群感的重要性似乎下降了”。
2.社会身份的流动,人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收入、教育和社会等级)越来越有可能与他们的父辈相左。过往“子承父业”的传统越来越难以维系。现代社会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过着与父辈相当不同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对社群的信仰与习俗的传承不再是确定的。
3.婚姻关系的流动,现代社会的分居、离异和再婚比例比传统社会要高得多,现代社会的分居、离异和再婚比例要比传统社会高得多,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变得更加不稳定。
【脆弱的自愿联合】
在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中,社群区别于传统社群类型,沃尔泽把他们叫做“自愿型社群”。它和传统社群的最大差别在于它是一种“自愿的联合”,你可以把“自愿”理解为可以决裂或退出的权利。就像一桩婚姻,如果说它是自愿的,就意味着选择离婚总是可能的。
【泰勒 成为你自己】
唯我论,对于认识自我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认为只有自己才独具慧眼,看得比别人更清楚
【现代性的两难困境】
许多人都相信个人自主性就是“别管我,我的地盘我做主”,自主性意味着我能够自由地选择和决定我自己的生活。
有人欢呼,自由主义的自主性理想是有害的,现代社会已经沦为一个放任的社会,人们毫无顾忌标榜自我中心的理想。
个人自由带来的病症是真实的,但威权式的精英主义的解药可能是毒药。这让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现代人不能放弃自由,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自由带来的问题。
【本真性的理想】
泰勒不完全认可保守主义的立场,认为必须坚持个人主义自主性,也相信柏林主张的消极自由不可忽视。除此之外,泰勒还要去探索除了坚持消极自由、主张“我的地盘我做主”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去应对自由产生的问题,更好地实现自主性的理想。
西方哲学本真性的含义:人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不仅是我们应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道德理想。
道德不只是迫于外界压力去做正确的事情,而是要和自己内心的良知相契合。比如,奥古斯丁就说过,“通向上帝的道路经由我们的内心”。卢梭把这种与自己内心的接触感,表达为我们的“存在之感受”。再到后来,本真性成为伦理世界的重心,是我们作为真正的、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的要素。
【哈贝马斯】
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理论难懂
2024年3月12日星期二
读刘擎《西方现代思想史讲义》
【韦伯难题】
韦伯对于现代性的诊断:世界祛魅了,现代社会越来越理性化,理性本身分裂,分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韦伯难题为什么困难?
公共生活的规范性原则失去了共同依据:你不再可能诉诸高于人类的神秘存在,因为世界已经祛魅;你也无法依靠人本身,因为每个人各有主观的判断标准。
哈贝马斯说,这个希望不在天,也不在人,而是“在人间”!
哈贝马斯发现,人不只是一个主体,我们生活在人间,通过和他人交往,继而展开社会生活。
主体与主体、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主体间性
【交往理性】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和别人达成共识,并不是某个人的“道理”振振有词,说得我们都哑口无言,而是因为在好好说话的氛围下,出于彼此的信任和平等尊重,大家一起把道理讲通了。
交往理性的运用条件,言谈的有效性:可理解、真实、正当、真诚
理想言谈场景,总的来说是保证所有参与者平等、自由地展开理性的讨论。
【路标】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教授在“戴安娜王妃之死”事件是全球化的缩影
英国的王妃,带着埃及的男友,在一个法国的隧道里撞车,开的是一辆德国车,安装着荷兰的发动机。司机是一个比利时人,喝多了苏格兰的威士忌。追赶他们的是意大利的狗仔队,骑着日本的摩托车。为她治疗的是一位美国医生,用的是巴西的药品。这个消息是一个加拿大人传出的,使用的是比尔•盖茨的技术。而你可能是从一台电脑上读到了这个消息,电脑用的是中国台湾制造的芯片,韩国生产的显示器,在新加坡组装,运到硅谷,最后由一个墨西哥非法移民送货给你……我的朋友,这就是全球化。
“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世界上有七种主要的文明类型,西方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亨廷顿认为,在意识形态的冲突结束之后,“文明之间的冲突”会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形态。“文明冲突论”最早发表在1993年,2001年的“9·11”事件发生后,它也被看作对历史发展的准确预言。
【制度与文化之争】
福山与亨廷顿的争论是制度和文化之争:制度多大程度上依赖文化?究竟是文化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文化?
【福山】
【历史终结论】
马克思的普遍历史观:历史有一个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解释所有的历史事件。历史有自己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会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最终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福山的大写的历史:自由民主制是历史的最终目标,福山认为历史的动力是“为承认而斗争”,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福山认为“饱暖思承认”,人们有获得承认的需求,希望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得到认可。
【亨廷顿】
认为,要重建世界秩序,最好的办法是让每个文明圈内部的核心国家来主导“圈内秩序”。然后在文明圈之间,展开平等对话协商、彼此妥协让步,以此控制冲突,防止冲突激化走向战争。也就是说,冲突不可避免,但不能让势态升级。
早在1964年,加拿大传媒理论家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地球村”(global village),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但我觉得这个比喻只说对了一半。全球化造就的不是地球村,而更像是一个“地球城”(global city)。汇聚到这个“城”里的人们来自不同的“村庄”,带着千差万别的方言、习俗与信仰。差异让城市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差异中也埋伏着冲突的隐患。
人类的历史恰恰是一部“因为冲突而汇聚到一起”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经过冲突、达到共通、最终汇聚到一起。
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那种“理想主义澎湃的深夜”,然后是第二天的“现实主义觉醒的清晨”。
萨特对自由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你不必非如此不可”。在这个意义上,人被判定为自由。
但阿伦特区别了这两条道路。在《责任与判断》一书中,阿伦特做出词源学的考证。无论是道德“morality”(源自拉丁文mores)还是伦理“ethics”(源自希腊词ethos),原初的含义都是指“习俗”(customs)。而“良知”(conscience)则不同,它在词源学上与“意识”相同,而意识(consciousness)的字面含义是“和自己一起知道”。此时,我就会意识到自己,“我必然二合一”(two-in-one)。
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
读汤天甜、温曼露《传播伦理风险:意向性技术与数字人转向》
内容概括:"反脆弱"的视角考察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
摘录:
1、【从道德伦理考察新风险】
安东尼·吉登斯曾断言,关于新的风险,旧的补 救措施已不再适用。在风险频发的当下出现了权力与 制度的真空状态,而社会学家们往往倾向于从暴力的 权力关系出发,对后现代风险予以关照,却忽视了人 本维度,即道德伦理。
2、【技术本身的感知能力】
论人的延伸”都强调技术对人类感知的补充与延展,他们把人体视作感知原点,将技术作为人的附庸工具,却忽视了技术本身所独立拥有的感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自动驾驶技术、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听觉声源 定位与语音识别等信息技术模糊了人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完成了对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再现
3、【技艺灵巧】技术还可能衍生出新的“技术知觉”,开发出为人类所忽视的、无法触及的信息领域,进而不受限制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更深层次的,“灵巧”(craftiness) 与“技艺”(techne)曾被视作人类智慧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技艺’也用于表示各种情景下以智取胜 的能力,”[2] 是人类意向性的重要表现。技术借助新 型智能系统,通过迁移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与 升级进化等功能回溯人类大脑,使得“人类的中枢神 经系统又得以延伸”,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主观意向性 模仿。”(凯文·凯利 . 技术元素 [M]. 张行舟,等,译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3.)
4、代位置
信息传播技术还介入、影响着人的身份界定,曼海姆(Karl Mannheim)曾提出“代 位置”,以区分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的身份定位。
5、【延异】
贝尔纳·斯蒂格勒将“延异”引入技术哲学领域,进 一步提出技术与人之间的“映射关系”:一方面,技 术的发明与人的进化存在时间间隔,意味着人与技术 开启了延迟与推进的双向运动;另一方面,人与技术 的自在形态呈现出交融的趋势。“延异在人和技术之 外,既不是人,也不是技术。”[3] 而是人类将自身寓 于技术之上,延伸出人的异化形态,这造就了“生物 与机器耦合的电子人”[4]——赛博格
[4]Haraway Donna J.A Cyborg Manifesto[M].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6:6.)
6、信息技术的意向化与人体的数字化转向,颠覆了人们对传播的 一般性认知,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技术正通过欲望合理化的方式,将技术逻辑放置于更加广泛的社会语境之中,开发、扩大人类的需求与想象,解构社会秩 序与社会交往,为人的社会化生存赋予数字化色彩,尝试突破时空的无限性与人类的代具性,在交织数字 资产、阶层、关系、身份的过程中,汇聚出一幅人机交互、叠加的认知图景。
2024年3月14日星期四
读《玩游戏,如何改变世界?》
摘录
1、我们有必要考察眩晕类游戏及其带给游戏者的感官刺激。游戏者在决定参与这种注定会导致眩晕的游戏时,就已经放弃了本人自由意志的决断权,转而接受一种不容申辩的判决。从惊慌中获得快乐,心甘情愿地陷入困局以便尝试对抗,明知失败或受损不可避免,唯一退路是摆出无所谓的姿态—这正如柏拉图所言,是一场值得经历的华丽冒险。
2、罗耀拉7主张:行动时完全依靠自己,仿若上帝不存在;但心中时刻谨记,一切取决于上帝。游戏是一所磨炼人的学校,它告诫游戏者,想要获胜,就不可掉以轻心;又要与胜利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过于心切。赢来的可能会失去,甚至注定要失去。制胜之道比胜利本身更重要,至少不是些许赌金所能比拟的。将失败视为一时之势,坦然接受;成功时不盲目自大,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这种超脱的姿态和最大限度的审慎,就是游戏的准绳;把现实视为游戏,以从容姿态摒弃狭隘、贪婪与仇恨,这就是文明的作用。
3、若在游戏中过度讲究规则、体面、细枝末节与等级流程,游戏将在牺牲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出对形式的迷信甚至是狂热。最后,尽管游戏设有考验,但这些考验只在游戏背景下存在,不具备现实性。无论这些考验通过与否,其唯一结果无非是引起游戏者精神层面的满足或失落。如果人们习惯了这样的宽容,就难免会忽视现实考验的残酷性,仅习惯于考虑那些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明晰因素,做出必然抽象的选择。简言之,游戏或许建立在赢得挑战的快乐之上,但这种挑战只是人为设置的,近乎虚拟,以适合游戏者并被其接受为前提。而现实生活远没有这般宽容体贴。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oDq-Jhgbqrcqy8r-Ft9gQ
【不同哲学家对于“游戏”的观点】
1、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曾说过说:“游戏无从定义,游戏之间没有共同的线索。”
2、伯纳德·舒兹却认为:“所有被称作游戏的事物是不是有其共通之处,与所有确实是游戏的事物是不是有其共通之处,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问题”。
3、在《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中,舒兹为游戏提出了一个精准而大胆的定义:“玩游戏,就是自愿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碍。”他借书中主角大蚱蜢之口把游戏定义为四个要素:
4、玩一场游戏,是指企图去达成一个特定的事态(前游戏目标),过程中只用规则所允许的方法(游戏方法),这些规则禁止玩家使用高效率的方法而鼓励低效率的方法(建构规则),而规则会被接受只是因为规则让这项活动得以进行(游戏态度)。
5、《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最后一章,大蚱蜢描绘出了乌托邦的景象:
人类排除了一切工具性活动的需求,无需为生存困扰。在任何时候,如果乌托邦的每个人都一定能够找得到想要从事的某个工作,而如果没有人想要工作,这个社会也不会就此瓦解。乌托邦中不存在必须做之事,而只存在想要做之事,此时玩游戏成了乌托邦的本质与基础。因为人们会刻意设置非必要的障碍,阻挡那些原本唾手可得的事物,只为享受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
6、大蚱蜢说:“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其实都在玩着精细复杂的游戏,但却同时深信他们自己正在处理日常事务。每个活着的人都是无意识的游戏玩家……每一个活着的生命都是大蚱蜢。”
【思考与启示】
游戏中是否延续真实世界中的道德文明,比如在王者荣耀游戏中的相互鼓励、团队力量,但同时注意到游戏中的阶层问题设备金钱的投入换取高配置的装备等,青铜、铂金、王者的排名这是否映射了游戏中的阶层关系,左上角的地图上帝视角。服装、人物等选取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游戏中的人物是否代有玩家的真实投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物?王者荣耀的系统提示语言为什么用英语而非汉语?
2024年3月15日星期五
读韩炳哲关于“非物”的论述
他认为,自恋在社交媒体上泛滥,这种对自己的痴迷使他人消失了,世界成为我们作为个体的纯粹倒影。
韩炳哲:毫无疑问,物体存在着过度通货膨胀,这意味着它们无处不在。然而,这些都是一次性物体,我们无法真正与之结合。今天,我们迷恋的不是物,而是信息和数据,也就是说,“非物”(non-things)。今天我们都是信息狂人。我们甚至有“数据性恋者”(datasexual)(痴迷于收集和分享个人生活信息的人)的概念。
智能手机与数字忏悔室
韩炳哲:如今的智能手机要么是数字工作场所,要么是数字忏悔室。每一个设备和每一种统治技术都会产生被用于征服的图腾。这就是加强统治的方法。智能手机是数码统治的崇拜对象。作为一个征服装置,它的作用就像一串念珠和它的珠子;这就是我们如何让智能手机一直在手边。“点赞”就是一个数字“阿门”。我们坚持不懈地忏悔。我们自愿暴露。但我们不会请求宽恕:相反,我们会呼吁关注。
韩炳哲:大数据只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知识形式,即相关性:如果A发生,那么B就发生。没有任何理解。人工智能不会思考。人工智能不会起鸡皮疙瘩。
韩炳哲:我们需要让信息保持沉默。否则,我们的大脑会爆炸。今天,我们通过信息来感知世界。这就是我们失去当下体验的原因。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脱节。我们正在失去这个世界。世界不仅仅是信息,而屏幕是世界的糟糕表现形式。我们绕着自己旋转。智能手机对这种对世界的不良认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抑郁症的一个基本症状就是“世界的缺失”(the absence of the world)。
思考与启示】
项飙提出了“附近的消失”的概念,通过屏幕感知世界仿佛与世界隔了一层薄膜,媒介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是否对人的道德文明产生印象,比如韩炳哲学者提出的绕着自己旋转,自私、沉默。
2024年3月16日星期六
杜骏飞数字交往论(2):元宇宙,分身与认识论
1、“数字媒介的这种处在社会交往压力下的学习,即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 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其中的意愿、能力与制约力也主要来自 数字社会中的人;可以想见,在以弱人工智能为主流的可见的未来,这种经由人 的意志而调谐的媒介社会化,将尽皆如此” (杜骏飞, 2022, p. 64)
2、【数字生存的有限性】1) 存 在着体验无限与自我有限的生命冲突;(2) 存在着 数字生活自我吞噬的伦理风险;(3) 存在着人类现 实叙事失去生长性的哲学危” (杜骏飞, 2022, p. 67)
3、“按照这一逻辑,在虚拟空间里,一个从形貌到灵魂俱已上线的主体,恐怕已不再是一个身份而已;进一步地说,一个意识与实践俱全的数字人身,虽然不够称得上“真身”(生物 学意义上的身体),但却已很接近行动功能意义上的“具身”了。” (杜骏飞, 2022, p. 68) 具身性 虚拟主播与真是主播的身份混合危机
4、【交往人的具身】“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能只聚焦技术具身,而要关心完整的“交往人的具身”。虚拟情境中的交往人,无论是在感知、身份、行动还是交往律 的意义上,都具有具身的多重性,也以此获得多重自我。” (杜骏飞, 2022, p. 69)
5、【真身与具身】真身”是作为肉身的交往人。“真身”虽 然不能在线上被实体化输送,但却可以被所想象、 所呈现,更重要的是,在虚拟现实、物联网和人 工智能条件下,真身完全可以被其他交往端的实 践所触及; ——“ 具 身 ” 是 被 现 实 情 感 、 思 想 、 社 会 关 系、规范附着的交往人。“现实具身”虽然未必 能直接对应于虚拟情境中的“虚拟具身”,却往往与后者相关:要么,现实具身被虚拟具身的人格 设定所依凭, 要么,现实具身被虚拟具身有意背 离。其分合关系,纯由交往人的人身特征和交往 情境来定义。 ——那 种 具 有 虚 拟 具 身 的 身 份 , 在 本 质 上 , 是人深度沉浸于虚拟世界、并被交往端所联结的 “化身”。化身是虚拟化身体的远程在场——黄鸣 奋很早即已指出,在赛博空间里,身体并不缺席, 真身通过技术“扩展”在场,以化身感知在场。[23] 我要补充的是:化身也要执行虚拟世界里的情感、” (杜骏飞, 2022, p. 69) 虚拟主播对于真实主播来说是具身还是真身呢?
2024年3月17日星期日
休息、做毕业论文深度访谈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3-25 09:29
2024年3月18日星期一
读《AI虚拟主播与主持人具身传播》
摘录
1不同传播时代身体在场的变迁在口语传播时代交流必须有赖于身体 此时”“此地共在,进入文字传播时代则已 实现了信息传播中身体的离场,而电视、电影媒介 则使信息传播中的身体异化成了展示景观, 数字化传播中的身体则成了游弋于网络空间的01组成 的数字符码。
2、【表现的身体与再现的身体恰如凯瑟琳·海勒(Katherine Hayles) 所言: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 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和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 中产生。””
3、【传统身体与虚拟身体】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一种大数据、算法与 机器学习共同推动下出现的虚拟和仿真身体,似乎预示 着传播技术即将完成与传统身体的彻底断裂脱 离” (邵鹏 和 杨禹, 2020, p. 71)
4、【一个没有灵魂的幽灵世界】作为传播主体的人,无论是碳基 (carbon-based)还是硅基(silicon-based),这种基于技术的替代、互嵌和交互已经开始形成巨大的张力,并 让人们担忧一个没有肉体的幽灵世界应运而生
5、【身体的消解困境】从具身传播的视角看,传统的文字记者和编辑早 在印刷时代就已经完成了离身的存在,而主持人则 在人工智能与虚拟技术出现之后才面临身体被消解的困境。这种身体的离场,一方面是技术发展的大 势所趋,另一方面则是镜头下身体逐渐成为物理的复制 和展示,以及传播主体对于身体作为传播中介功能的摒 弃。
6、【主持人的身体叙事】镜头前主持人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更是 一种身体的叙事,是借用身体语言或者态势语言进行交 流。
7、【图像与背景 AI主播无法实现处】则是交流中更大的非注目处Areas of inattention),即背景。图像与背景构成了主持人身体叙事的基础,这是AI虚拟主播所无法描摹的。” (邵鹏 和 杨禹, 2020, p. 72)
8、【肉身的新在场】事实上,作为传播主体的主持人肉身在场,意味着作为个性、教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同时亮相,这恰是一种身体的多维存在。它不是AI虚拟主播所能替代的,即便新技术导致身体与在场分离的状 态下,我们不能以形而上学最古老的在场与缺席定义,来解释新媒体传播造就的新型在场缺席的状 态”l” (邵鹏 和 杨禹, 2020, p. 73)
9、【从存在到展示】影像技术使得节目主持人身体离场,同时也使 身体的意义经历了从存在展示的滑落。”“这也就是为什么AI虚拟主播可以替代 镜头前的新闻主播,却很难替代那些将身体展示投入到 真实交流当中去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综艺节目主持人、 外景活动主持人。
10、【笛卡尔关于身体的论述】正如勒 内·笛卡儿所言:我不仅仅住在我的身体里,就像舵手在船上一样,而是与身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与身体密切混合在一起,以致我似乎与它构成了一个整体。
2024年3月19日星期
做访谈
2024年3月20日星期
读《AI虚拟主播的具象化情感表达设计研究》
摘录
Mehrabia沟通模型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Mehrabian)曾经提出著名 的“7%-38%-55%定律,即“Mehrabia沟通模型。他 认为人们对表达内容的有效理解包含三个要素:肢体语言 55%,声调38%和说话内容7%。而肢体语言中包括:仪 态、姿势、表情。其中表情是最直观被感知的,尤其是面 部表情,这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常识。中国 自古就有察言观色”“喜怒形于色”“手舞足蹈等成 语,表情及形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之于交流的重要性由此 可见一斑。
2024年3月21日星期
读《智能时代身体主体性的颠覆与重构——兼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主体间性》
摘录
1、【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笛卡尔将人的主体性归结为意识并沿袭着身心二分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才消解了这种传统。梅洛-庞蒂主张身心统一,使得肉体和心理统一于身体中,从而超越了意识主体的超然性,并将身体提升到世界本体的地位
2、【笛卡尔我思故我在】颠覆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成为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即意识是以承载意识的身体之存 为前提的,意识是知觉意识 和行为主体的统一,且只有借助身体的存在才能感知到世界的存在。
3、【虚拟世界的时空主体性变迁】主体不再受到现实中物理定律和三维时空条件的制约,可以获得极大的自由,同时互联网技术的离身性使主体分离为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时间方面,虚拟世界中的人类不受时间线性运动规 律的限制,人类不仅可以实现数字永生,还能够在已知甚至未知的时间流中任意地跳跃、穿 越。空间方面,主体可以摆脱物质身体的束缚,以去物质化的数字化虚拟身体在虚拟实在世界中畅 游无阻,极大地扩展了人的生存空间。当类社会物质或信息传输速度接近于瞬时,将极大地缩小人类社会物质或信息传输所需跨越的空间,地球村不是空间演进的终点,空间的遍在性将是后人类生活空间的形态,即人类将以瞬时传输的速度到达世界上任何一处地点。
4、【数字二重性(真我和网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奇点来临以及数字永生技术的成熟,每个人将拥有数字二重性,通过复制或克隆个体的思维以存活于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有学者将其称为真我网 我 ,这两种存在方式恰如人的一体两面,集中于同一主体。虽然从现实性主体到虚拟性主体的转变看似是一 种离身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作为技术的中介 对存在于现实空间的人的延伸。
5、【身体图式】身体本身就是一个空间结构,意识能够感知到肢体和感官的位置并发出实践行动,即梅洛·庞蒂所说的身体图式。内空间即身体内部的空间,外空间是身体之外的空间,也就是容纳身体存在的世界或环境。身体是内空间和外空间的中介,身体通过与世界建立联系而感知到主体的在世存在,从而凸显人的主体性。作为中介的技术则不仅搭建了物质实在世界与虚拟实在世界的桥梁,同时还打通了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界限,使技术不仅拓展了人的主体性,还与人的身体相结合以构建新的主体。” (韩敏 和 赵海明, 2020, p. 3)
6、【马克思 人与技术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技术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将劳动者在机器大生产的奴役中异化,将社会关系异化为商品拜物教式的物质崇拜。同 时,机器在生产关系中表现出主人的特点和职能。
人工智能在行动中虽然受到人类的支配,但 在 完 成任务的过程中确证了独立性的地位,这 使 得 人 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意 识。” (韩敏 和 赵海明, 2020, p. 5)
7、【语言建构主体性】人类的主体性之一就在于人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赵汀阳认为,超人工智能或超图灵机具有自主意识的首要体现就是语言的创造力,他称之为仓颉机。[18]强人工智能能够创造语言,意味着它也有能力和可能 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或系统,也将是不受人类控制的智能主体
8、【人与机器的关系 人不是万物的尺度】新的物种将产生和兴起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机器人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这打破了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断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不能以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判断人工智能。人类社会与人工智能文明共存的情境,正 如 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两个文明的相遇,使美 洲印第安原住民的文明被定义为落后野蛮文明, 而开启了一场殖民与屠杀。
9、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人工智能具有所谓自主意识,且当其智慧高于人类,摆脱人类控制 时,人类便从主体地位转化为客体或他者的身份 看待人工智能意识或文明
10、人工智能的欲望与价值观当人工智能产生欲望,就会相应地具有价值观,例如道德是非观,以及对于统治权力的渴望。
11超级人工智能可被视为存在物人类与超级人工智能都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能够在生产实践和改造对世界中确证自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分别是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主体,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就是作为对象的客体
12、【胡塞尔先验自我】在胡塞尔看来,先验自我是构造世界万物的本源,它物他人都是由先验的自我意识所构造出来的,当人们看到物体的一面时能够联想物体的全貌,同样主体可以通过感知他人的躯体意识到他人的肉体与灵魂相 统一的身体。胡塞尔用共现一词来说明自我意识的构造过程,作为先验的认识能力,主体能够通 过感知事物的局部而获得事物的全貌。
13、【将他人视作手段而非目的】正如胡塞尔所言: “我所获得的并不单纯是在身体上与我对峙的、通过联想的结对而又回溯到我心理物理的此在的他人”“性是绝对主体地位的消解,即当人类与人工智能都基于平等尊重和相互承认的前提下,不再为坚持各自族类所独有的主体地位而排除异己,不再将对方视为手段而是视之为目的时
14、【人工智能和人类的主体性】当人工智能与人类一样具有自主意识后,双方主体就是各自的自在此在和彼此的共同存在,两个 主体之间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在物质与精神的交 往实践中表现为主客体的二重性,并 且 与 客 观 世 界并列存在。这或许是主体间性所要抵达的最终归宿。
2024年3月22日星期
读《身体、遮蔽与新中区:对AI合成主播技术具身的反思》
摘录
1在物质身体和文化身体的交织中,AI 合成主播前台与后台的界限不断模糊,由此产生的技术身体成为了场景融合和增殖的新中区,它不但能适应融合与裂变的新场景,还能调整其社会角色进行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元输出,广泛相关,多重服务,并通过对跨场景数据的分析整合,进行 传播场景的融合与重构。
2、【离身理论】离身理论作为第一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与身体是分离的,心智可以独立于身体而存在。具身理论则认为心智是基于身体而存在的,在任何时候,它都占有一个特殊的空间,且面临一个具体的方向。
3、【对技术身体的反思】而对技术身体的反思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理解你自已 。 从费希特到谢林再到 黑格尔,无论是自我,还是绝对精神,都让自我与现实的差别相对越来越远,现象和本质的二元对立越来越突出。
4、【唐纳德三个身体的概念】““身体 1”即物质层面的身体; “身体 2”即社会与文化层面的身体; 而在身体 1”身体 2”的相互交织与展现中,技术层面的身 体即身体 3”便随即产生了。
5、【新中区】““新中区AI合成主播通过技术具身适应AI技术发展 过程中前台与后台边界的模糊,通过跨平台数 据的挖掘、分析,进行传播场景的融合与重构、技术的去蔽与遮蔽,以模块化的方式形成更有 价值的传播场景,以适应新的场景,迎合受众不同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可能,成为新的社会角色,同时还产生了肉身器官的异化和延展,让单一器官能够变通服务于多器官场景,单一身体 能够服务于多身体场景,为人工智能媒体具身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参考。
6、【无机物有机化】从这点看来,世界不过是一 个大的身体,而身体就是一处微观的世界,也即 黑格尔提出的无机物的有机化。
7、【媒介进化的三个层次】各种媒介组 合而成的系统在世界中像一个虚拟的人体,在 互相影响中、在人的需要中进化。其可分为三 个由小到大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媒介系统自 身的进化; 第二个层次是媒介在世界中起到类似人体的神经系统的信息沟通作用。媒介的进化包含于身体的进化之中,就像细胞与器官一样相互联系、自我生长;第三个层次是现在的所有媒介革命,AI 合成技术、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不过是在一定层面上强化这种类人体间的联 结。技术就像是我们的假体,其使得我们能够在今天的信息世界中遨游。”
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读《身体、遮蔽与新中区:对AI合成主播技术具身的反思》
摘录
1、【作为第六媒介的只能机器人】综上所述,从 媒介四元律分析智能机器人,其不仅具备放大人体感官及内化为人类自身社会属性的作用,同时还拥有驱逐既有媒介的劣势——— “劳动奴役。人类的主体意识在人机交往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当智能技术发展 到人类认知的极限,智能机器人将逆转为与人类平行的 他者,最终在 加速回报定律中脱离人类的认知。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兴媒介,日益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其作为第六媒介的合理性与独特性也将在媒介技术 进化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 (林升梁 和 叶立, 2019, p. 2)
2人机·交往·重塑: 作为 第六媒介的智能机器人 合集......我还可以说,现象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驾驭、控制、束缚、应用、采用或 开发的。”①因此,媒介技术的进化沿着 技术需求现象的逻辑线条循环发展,而实现技术合法性、机构合法性、受众基数合法性的媒介将成为大众传播媒介。
3、【技术与身体关系的回归智能机器人重塑人机关系的起点在于重申了身体在传播中的重要性。梅洛——庞蒂的哲学通常被认为是含混的哲学,这种含混性源自身体性身体性颠覆了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认为身体与灵魂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二者无法摆脱彼此独立存在,即如果人是事物,或者纯粹意识,那么他不再是在世的。对身体作用的强调也为机器心智提供了新的认知模型———具身认知。
4、【身体运动与信息交流】身体运动与信息交流在经历了文字印刷时代的脱节之后,于电子媒介时代中重新找到了平衡,人类的感官作用在媒介的演变中出现分裂与合并、发散与回归的趋势。智能技术本身带有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智能系统到智能机器人,从数据采集到实体互动,智能技术越发向人类身体特征靠拢、越来越以人为本,人类也在智能技术” (林升梁 和 叶立, 2019, p. 4)
5、【人媒交往】“2017 年,女性机器人索菲亚在 沙特获得公民身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智能机器人。披上 人皮的 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向人类靠拢,成为人机交往的最终替代品。只要再赋予其人类的理性化与感性化的表达便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对人机交往的判断。智能机器人通过肢体接触与声音传递实现了原始人际传播的回归。因而,智能机器人时代的人媒交往不仅实现对身体在场的强化与回归,也推动着人媒信任关系的原则性转变
6、【身份特征——智能机器人拟人化的趋势】在具备人类外貌特征与肢体特征之后,身份特征成为智能机器人拟人化的又一重要趋势,与外形特征包含的生物属性不同,身份特征具有社会属性,是智能机器人进一步社会化的集中体现。身份特征主要体现在性别和种族两种特质上。作为人类历史上纷争最为激烈的两个问题,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是社会角色分工失衡和政 治权力争斗的产物,是人类不断磨合的国际性问题” (林升梁 和 叶立, 2019, p. 9)
7、【主客我基础上的认知主体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建立在主客 我基础上的认知主体性哲学强调征服和改造,容易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它回归到人的活动中去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海德格尔、哈贝 马斯、胡塞尔等人为代表,研究主体间的交互和共在关系,完成了从主体认识论到 生命本体论的转变。它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马克思认为, 人是对象性实践活动的产物,缺乏实践,人就丧失了主体能动性,而实践就是不断 创造属人关系的价值活动。在实践主体观基础上,马克思提出著名论断 人的本质 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 社 会性代替单个 认知主体的内在性。人机交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而社会关系 理应也包括智能机器人时代缔造的人机关系。
8、【恐怖谷理论】“1970 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 ( Masahiro Mori) 发表 恐怖谷理论” ( The Uncanny Valley) ,他认为,随着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机器人的 态度会经历 兴奋———抗拒———接受的浮动过程,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度达到 临界点时 ( 一般认为是 95% ) ,人类将对机器人产生不适。从目前看,人类对智能 机器人的态度正处于兴奋期。随着高仿真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人类对智能机器人将 心存芥蒂,态度急转直下。为了避免恐怖谷效应,一种办法是风格化,避免达到恐 怖谷,另一种是超仿真,即超越恐怖谷。因此,完成人类从抗拒到接受智能机器人 的态度转变需要智能机器人摆脱 形似而神不似的简单人形模仿,诉诸智能机器 人以 灵性,使其成为超仿真智能机器人。
2024年3月24日星期
写毕业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1 15:12
2024年3月25日星期一
张祥龙:现象学的特点与胡塞尔的魅力
现象学关注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境遇之中显示个别和普遍怎么贯通起来,显示出无法替代的、活在现象里的东西。
【孔德三阶段论】
人类知识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神学阶段,第二个是形而上学阶段,第三个即成熟期,是实证科学阶段。
【宗教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
宗教的逻辑是通过改变人的心来达到善的行为
市场的逻辑不想改变人的心,而是想规范人的行(行为),即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
【黑格尔艺术发展观】
正如黑格尔艺术发展观所认为的那样,艺术从实体(建筑等)到三维(雕塑等)、二维(绘画等)、一维(音乐等)再到无维(文学等),维度越低离物质越远,越抽象、越精神化,越高级。人工智能使传播艺术出现了某种反向运动:重新从无维(文字等)返身新的二维(影视图片)、新的三维(3D电影游戏)、新的数字实体(虚拟主持人及虚拟现实),进一步完成了身体和知觉的剥离,或将成为未来虚拟主持人最为重要的应用场景。
2024年3月26日星期二
读《我们该如何理解“数字共通”:基于媒介哲学的批判》
【主体间性】“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主体间性。对于主体间性这个概念,主体的交往建构了世界,“交往行为固有的主体间性打破了现代主义主体概念的孤立状态,这意味着主体不再宣称独享进入自身主体性的路径......自我建构和世界建构的所有方面都是以主体间的理解和交往作为中介的,这里不存在单独享有特权的观点””
【人的主体性受到技术的限定】“人作为万物的灵 长,其实是人类最盲目自大的幻想。当人通过技术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人的主体性便已然受到技术的限定。因为,没有技术,人根本无法通达技术所建构的那个世界。只是在技术发展不完善的人类发展早期,技术激发了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渴 求,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表面的彰显; 而在技术日渐机械化和体系化的现代社会中,技能被全面地打压,因而主体性似乎受到更多限制而已。如果说早期技术彰显主体性的能力可以被称为解蔽的话,那么当代技术对于主体性的打压就可以被称为技术的促逼。事实上,人使用技术也可以被理解为技术在使用人。再顽固的人都可以看出,今天使用语言大模型的个体,都是语言大模型丰富自身数据库所招募的打工者,而且使用能力越强,打工效率越高。”
【人通过记号和图像将世界客体化】“数字的观念来源于记号和图像,而记号和图像则来源于人对世界的客体化。当人们用记号来表征世界时,他们把世界还原为可表征的客体。而这种可表征性既可以是艺术性的,也可以是数字性的。一切均可被还原为数字,三个苹果可以被看作数字“3”,而三天也可以被看作数字“3”,于是一切都可以被换算,换算的结果是数字成为一种可以解域的力量,而经它解域的一切事物将失去其特征。就像三个苹果和三天一样,明明是完全不同的范畴,但在数字面前,它们的差异会被完全抹平。”
【符号在平台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世界的交流和沟通,已经不是哈贝马斯意义上的交流行为,而只是符号在数字世界中的有序或无序的运动。在数字世界里的交往,顶多只是在局部能够形成所谓的秩序(而且通常是在资本或权力运作与数字技术的交合点上,在不同解域力量交汇形成的短暂界域中才会形成)从长时段来看,平台世界中的一切符号、一切用户面对的场景都只不过类似于分子的无序运动。
【交流的数字化】“不但机器制造人交流的假象,而且人也像机器一样交流。一切的交流都可以被还原为0和1的排列组合,就像一种无法摆脱的魔咒。或者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新的无主体性的交往形式,跟哈贝马斯所说的高度主体性交往行动,根本不是一回事。”
【由不得自己的数字自我】“根本由不得自己把控。这是因为出现了数字自我,在数字平台上,数字自我比自我本身还要真实。数字自我同样由数字主我和数字客我构成,如果说前者还能勉强由自己控制的话,那么后者根本就是自我在数字世界中的无意识轨迹,无从管控。所以,不要说像主体一样交流,即使是自我管控,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说以前镜像杀死自我只是一个隐喻,那么现在数字平台杀死自我就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毁于数字客我失控的个体已经成了今天互联网文化的重要景观。”
【交流的无奈】“这些年,我 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微信群里只能发通知,只能发红 包,只能互相吹捧,只能问候一二,却不能协商,不能深入对话,不能讨论任何具有冲突性的话题,否则后 果通常非常尴尬。”
2024年3月27日星期三
读《共生、转译与交互:探索媒介物的中介化》
“打字机”与虚拟主播】
“在人使用书写媒介的具身化实践中,中介化意图就内化于不同的书写媒介,它们在接受人的意图的同时,也纷纷向人授权。具体而言,一支笔会产生与打字机、文字处理器完全不同的书写方式、范式与文本,笔还有难以复制的私密的意图,人们用笔倾向于书写情书与家书,并产生更具个性化和精心雕琢的风格;打字机则具有公开和反复敲击的意图,产生更大众的写作风格和文本;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书写通过键盘、鼠标、屏幕图形界面、文字处理器等中介物完成,它们具有数字化、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意图,并形成易于复制与粘贴、删减与添加的编辑方式、简约风格与文本外观,使得书写更像是身体与媒介物“在一个系统中的行动”,文本内容更易传播。因而,人的书写实践并非完全出于人的意图,中介化的媒介物作为积极的“转译者”,不仅决定了人在不同的时刻与环境使用不同的书写媒介,还塑造出不同的使用经验、文本内容和交往方式。”就此而言,人类真人主播类似于书写的方式带有情感性,而虚拟主播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于打字机
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
读徐苗苗、李晓敏《哈贝马斯语言哲学对“交往异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哈贝马斯主体间性与主体性】“商谈本身作为一种言语事件必须让会话参与者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目的。据此而言,哈贝马斯所追求的是话语沟通过程中的“主体间性”,而不是单纯的主体性。”
【主题间性的日常生活会话】“从日常生活会话的层面来看,“主体间性”主要表现为言语行为主体之间的角色互动。例如,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社会角色特征为慈爱、亲切、抚育、责任感等,这样的角色特质在会话之中则表现为鼓励、赞赏、规劝、引导等,如果父母能够在会话中通过恰当的语词、修辞、话轮交替形成上述叙事风格,那么子女则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来自父母的慰藉、规劝和引导,这种接受和认同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言语行为主体来说是日常交往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此外,既然“主体间性”表现为社会角色的互动,那么子女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具体来说包括尊重、爱护、赡养,等等,与这些角色特征相对应,子女在 会话中主要表现为接纳、建议、商量,等等,这样的 叙事风格当然也会体现在语词的选择、修辞的运 用和话轮的合理安排上。有鉴于此,哈贝马斯的 商谈伦理主张通过日常生活会话中合理的角色互 动来构建主体间性,以此来解决交往异化的问题”AI虚拟主播的语态,能否恰当把握不同情境应当采用何种语态
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读黄汉平《拉康的主体理论与欲望学说》
【语言创造了人的主体】“语言产生了“我”,语言创造了人的主体。进入象征秩序的同时,主体自身也被语言异化了。语言导致了三种异化结果:(1)个体自己的符号化;(2)作为说话主体的“我”和句子中作为主语的“我”的分裂 ;(3)无意识经验秩序的产生。语言既是我们表述生活经验和进行思考的工具,也使我们不断“压抑”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使思维与我们的生活经验分歧越来越大。”
2024年3月30日星期六
读张洪根《论技术主义时代的道德恐慌策略及其悖论》
【关于秩序的论述】“秩序是强者对弱者‚富者对穷者施以暴力和强制的结果”
【技术的道德恐慌】“‚技术主义时代的道德恐慌策略已经演变为围绕技术权力而形成的警告系统,就技术本身而言‚由于技术理性及其方法论的巨大成功而表现出难以匹敌的力量‚技术变成现代社会的重要的稀缺资源成为竞相追逐的对象”
“那些痛苦失望的表达之所以使我们深感不安是因为它们指出了:我们没有共同的生活‚把我们捆缚在一起的乃是冷漠的、不具人情味的设计。”
【人学空场】“这种认知和改造世界的现代性方案反映了以物为中心注重资源配置实效的一种的理念,与其说是看不到人的现实存在‚不如说是从根本上排除了人的存在‚制造出诸多的人学空场”
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
继续写毕业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15 11:15
2024年4月8日星期一
蔡立东:为什么“数字人权”是第四代人权
(一)摘抄
1. 【数字人权的提出】张文显教授于2019年5月在“知识产权与相关权利的法理”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数字人权”
2. 【人权需要代际更新的原因】“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人存在自我意识,依凭自我意识并发挥了人之主体性去行为、创造。而人创造出来的对象却成了“异己的存在物”,表现为一种支配人、统治人的权力。正是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权力及其对人之主体性的威胁甚至是削弱,才呼唤人权的代际更新,对抗不同形态权力的需要构成人权代际更新的实质逻辑。
3. 【人权的历史沿革】第一代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二代权利19世纪“财富权力”‘第三代权利:20世纪“霸凌权力”。
4. 【已然形成的数字权力】人的尊严难以维系。无处不在的监控之下,社会成员的身份信息及日常的运动状态和轨迹处于透明的“裸奔”状态,人被贬损为产出数据的客体而不再是有尊严、有隐私的主体。
(研究者认为“数字权力”已然形成的四个论证包括:第一,数字应用程序引导人们进入数字陷阱,算法黑箱、信息茧房;第二,人在数据面前被客体化而不是作为主体存在;第三、接入、技能、内容、兴趣四个方面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数字差距)
(二)内容概括
本文探讨了“数字人权”是否属于第四代人权的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立场,其中张文显教授认为“数字人权”属于第四代人权,因为它是新时代人权体系中最重要的新兴权利之一。马长山教授则从人权形态的数字化变革出发,论证“数字人权”是第四代人权。然而,刘志强教授持不同观点,认为“数字人权”不应被视为第四代人权,因为它可以被前三代人权所容纳。研究者认为“数字人权”应当属于第四代人权,并且将“数字权力”侵犯人的主体性和平等价值作为“数字人权”应当出现的首要原因,最后立足中国国情说明了“数字人权”应当在中国建立的意义。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O2G226ZB8I-2v2ZZbXVoA
2024年4月9日星期二
读文章《拟人伦理:我们应该杀死自己的虚拟化身吗?》
(一)摘抄
1.【拟人的创世是否具有价值?】
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的心灵哲学及虚拟现实伦理学专家迈克尔·玛达利(Michael Madary)认为,这一疑虑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人类的生命具有一种神秘元素,它指引我们提出了许多经典哲学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东西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生命有意义吗?我们有义务过道德的生活吗?”他说,“模拟心智或许也会问这些,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问题是虚伪的。”——因为这些心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我们选择了去创造他们。
2.【迈克尔·玛达利 复制的低劣性(replication inferiority)】
观点:当我们创造出大量相同的存在时,这些存在可能会变得缺乏独特性和内在价值
3.当“生命”以电子的新形式呈现时,我们的经验或许不再是可靠的道德向导。
4.【复制导致的身份边界的含混不清】
自我复制在这一情境中是可行的,只要心智被转换成数据、储存到电脑里,复制多份就很简单了。汉森说,但这会造成身份边界含混不清的问题:复制品在一开始是“同一个人”,但随着他们分道扬镳展开生活,个人身份就逐渐产生差异了——就像同卵双胞胎一样。
5. 【可能出现问题的未来技术是否应该禁止】
某种辅助生殖手段有造成婴儿轻微出生缺陷(很明显的胎记之类)的中等风险,该怎么办?你也很难说借助该手段降生、身上有胎记的人最好一开始就没被这一技术所孕育。可是,那条分界线应该划在哪儿呢?先天性缺陷要严重到什么程度,才比从未降生更糟糕呢?
(二)思考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可以轻松制造一千个自己的电子复制品,你应该这样做吗?如果以后你想把这些复制品消灭掉,又会怎样?在对虚拟化身进行伦理审视的过程中是否有将人类视角强加于虚拟化身的风险,虚拟化身是否应该有另一套的道德逻辑与评价标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F3jPl73qRYRxRb-z9zy7g
2024年4月10日星期三
嫱《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智媒时代的数字伦理问题》
(一)摘抄
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主体性首先要求人具有现实性,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其次要求人具有自觉自为意识,其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目的性,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和创造;还要求包括自然、政治、社会和精神在内的人之属性得到全面发展。主体性包含意识和地位两方面:既要求人凭借主体意识自觉、自主地参与实践,又要求人在实践中保持主体地位。人作为主体,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实体性的人,而在于他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处于一种能动性的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动性地位和对世界积极主动的改造,人尽管还是人,但不会是主体。由此可见,主体并非一个实体的范畴,而是价值关系的范畴。
2.【虚拟世界的体验造成的与真实世界的混淆】
美国著名脑神经科专家彭菲尔德对《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缸中之脑”的假想进行了医学实验。实验表明,人们在被各种设备刺激大脑,如体验虚拟现实的逼真场景之后,会认为自己所经历的场景是真实的,导致与现实生活的混淆。
3.【数字媒体出现造成感知世界方式的改变】
数字媒介诞生之前,人类依靠阅读和理解来感知世界,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读”和“写”;数字媒介诞生之后,人类依靠感官和体验来感知世界,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则转变为“看”和“听”。此前的印刷媒介允许读者调节自己的阅读速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强调的是认知性、象征性的内容和抽象的思维方式,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理解和情感的净化。而数字媒介却将自己的速度强加给观众,不等观众思考便一闪而过,强调的是形象内容和情感震惊,导致观众反应的情绪化和戏剧化。
(二)知识拓展
【鲍德里亚关于“拟像”的观点】
鲍德里亚认为“拟像”存在仿造、生产、仿真三种秩序。
1.拟像的第一秩序——仿造:这一阶段来自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主要表现为仿造。任何被复制的客体都被看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原件的仿造品。在这个阶段,真实和虚拟之间仍存在可察觉的差异,即真实和虚拟尚可辨别。
2.拟像的第二秩序——生产:生产是工业时期的主导模式。产品不再被视为原件的复制品,而被当做由两个或更多相同客体构成的系列中的等同成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原件同仿造品的关系,而是等同物的关系。
3.拟像的第三秩序——仿真:在被符号主宰的阶段中,拟像遵循“结构价值规律”,仿真成为文化价值的主导形式。这一阶段创造了“超真实”,传统的表现反映真实的规律被打破,模型构造了真实。在仿真阶段,现实被定义成了“可能产生一种同等复制品的事物”,随着复制过程被推向极限,现实就消失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osiE40wfd_OKAtCMS2roA
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
甘绍平: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形态
(一)摘抄
1.【应用伦理学与“实践的实践哲学”的区别】
实践哲学对社会问题的观照是间接的,其反应也是抽象的,而“实践的实践哲学”则具有对社会问题观照的直接性及其反应在法规上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应用伦理学并不主要关注“技术社会中人的死亡问题”,而是探讨“对临终患者终止治疗的合法性”;并不主要关注“女性与男性关系的本质”等泛泛问题,而是确定“公共部门岗位女性比例的合宜性”。
2.【融贯主义的方法论】
“应用伦理学本质上所应对的是冲突。”(Knoepffler, S.13)在遇到道德冲突、伦理悖论之后如何进行价值排序,如何依据具体的境况予以审慎的评估,追求各种价值目标的协调平衡,达成契合各方利益诉求的道德共识,这些属于应用伦理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
开会,得知需在读书节进行书籍分享,重新看书一天
2024年4月13日星期六
修改毕业论文初稿格式,终于写完
2024年4月14日星期日
读《AI for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of AI A survey》》
内容概括:大型语言模型可以融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充当辅助工具、灵感来源、标注工具、内容分析工具等,从而提高效率。虽然大型语言模型作为工具具有速度、成本效益、伦理上无风险的实验和较低的进入门槛等优势,但其生成文本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待验证。需要对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第三个交叉点- -人机交互中人工智能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22 13:02
2024年4月15日星期一
读胡翼青《我们该如何理解“数字共通”:基于媒介哲学的批判》
(一)摘抄
【主体间性】“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主体间性。对于主体间性这个概念,主体的交往建构了世界,“交往行为固有的主体间性打破了现代主义主体概念的孤立状态,这意味着主体不再宣称独享进入自身主体性的路径......自我建构和 世界建构的所有方面都是以主体间的理解和交往作 为中介的,这里不存在单独享有特权的观点””
【海德格尔和雅思贝尔斯技术观的碰撞和争论】“海德格尔认为雅斯贝尔斯的技术观完美地符合常识,但却是一句废话。“这个命题并不是错误的,因为它确认了某种大实话。它是正确的,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就是说,它还没有击中技术本真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雅斯贝尔斯的话语表达了他的两个潜台词:技术是人实现目的的手段;技术是人的行动。技术确实一直被理解为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目标的手段,但人们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技术构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现代技术不是目的的单纯手段,而是本身参与自然、现实和世界的构造......凡是使用一种新技术的地方,总是也构造出人和世界的新关系。”所以,认为人既是行动的起点又是行动的目标,而技术只是人行动的工具这样的观点,注定理解不了人被技术置于一种什么样不由自主的境况之中。”
【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限定】“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其实是人类最盲目自大的幻想。当人通过技术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人的主体性便已然受到技术的限定。因为,没有技术,人根本无法通达技术所建构的那个世界。只是在技术发展不完善的人类发展早 期,技术激发了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表面的彰显;而在技术日渐机械化和体系化的现代社会中,技能被全面地打压,因而主体性似乎受到更多限制而已。如果说早期技术彰显主体性的能力可以被称为解蔽的话,那么当代技术对于主体性的打压就可以被称为技术的促逼。事实上,人使用技术也可以被理解为技术在使用人。再顽固的人都可以看出,今天使用语言大模型的个体, 都是语言大模型丰富自身数据库所招募的打工者,而且使用能力越强,打工效率越高。”
【记号和图像来源于人对世界的客体化】“数字的观念来源于记号和图像,而记号和图像则来源于人对世界的客体化。当人们用记号来表征世 界时,他们把世界还原为可表征的客体。而这种可表征性既可以是艺术性的,也可以是数字性的。”
【技术对人的规训】“看,从长时段来看,平台世界中的一切符号、一切用 户面对的场景都只不过类似于分子的无序运动。 无视数字技术对人类关系的重构、对人主体性的再 造,来谈所谓的数字交往,就有点像早期互联网时代学界热烈地讨论“技术赋权”或“互联网公共领域”,多少有点技术乐观主义。所谓的交往主体都是“话在说人”,何谈“共享、共鸣与共通””“不但机器制造人交流 的假象,而且人也【数字自我管控的困难性】“根本由不得自己把控。这是因为出现了数字自我,在数字平台上,数字自我比自我本身还要真实。数字自我同样由数字主我和数字客我构成,如果说前者还能勉强由自己控制的话,那么后者根本就是自我在数字世界中的无意识轨迹,无从管控。所以,不要说像主体一样交流,即使是自我管控,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说以前镜像杀死自我只是一个隐喻,那么现在数字平台杀死自我就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毁于数字客我失控的个体已经成了今天互 联网文化的重要景观。”
【深入对话的消失】“这些年,我 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微信群里只能发通知,只能发红 包,只能互相吹捧,只能问候一二,却不能协商,不能 深入对话,不能讨论任何具有冲突性的话题,否则后 果通常非常尴尬。”
(二)思考和感悟
第一次接触到胡翼青老师是大学生慕课中的传播学前沿课程,后来被胡老师的思想深度和哲理性前沿思考吸引,大一时只是觉得有趣但其实无法理解,现在能看懂一些了。在这篇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胡老师对于技术对人主体性限制的思考,人在制造和使用技术同时也被技术规训着,包括语言和表达方式。
2024年4月16日星期二
因写读书节稿件,读了一天的《想念地坛》
早上听播客听到了钱永祥学者对于动物伦理的表述,钱永祥先生提到当我们在面对动物的时候通常将其当做客体来对待,不惜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失动物的权益,比如为了肉质的口感而严格控制食量。这一点颇具人本主义立场,将人看做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存在,当人类在面对其他物种或物体时也趋向于所有事物为自己服务,而动物区别于机器人是拥有生命的实在物质,但如果脱离了人本主义立场改如何面对动物呢?就像一直想不通如果脱离了人本主义的立场该如何对待数字人、虚拟人一样。私以为,动物伦理能提示和警醒人类时刻保持谦卑和对大自然的尊重。
2024年4月17日星期三
读陈昌凤、刘霞《3D+AI主播:伦理演进与价值引领》
(一)摘抄
技术不可能独立于伦理的态势获得发展,伦理是前沿科技 发展的框架与底线,伦理的反思和引导需要一直贯穿技术发展的始终。”算法绝对不是完美的,它的漏洞与算法工程师的价值观、算法偏见紧密相关。对于算法偏见 也可理解为“技术偏见”,除了算法工程师本身的技术水 平包括从中提取数据库的技术限制、存储与处理能力、 代码错误影响外,“技术偏见”主要来源于“个人”或“组织机构”对算法系统设计的前期设想与规划。实际上,“算 法偏见”在算法编写时就已植入算法程序,在差序格局作用下,算法设计者自身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算法程序的设定规则,算法操作中“算法黑箱”漏洞的产生、 “算法偏见”与价值观引入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思考与感悟
技术风险和算法偏见是AI主播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技术的风险归根结底是人的风险、技术的偏见归根结底是人的偏见,私认为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将技术主体的偏见放大化,因为大量的数据会形成偏见化的趋势。从这一点来说,技术要发展应该首要规定技术伦理问题,而技术伦理应该通过规范人来进行约束和支配。从另一层面来说,这种技术偏见也提示和警醒着人类反省自身。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忙读书节相关事宜,做ppt,去图书馆借了《道德形而上学》,准备下周开始读,纠结读英文还是中英文对照,索性两本都借来了。
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听播客,杨照《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被抛弃在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当中,“内卷”导致的结果是没有空白,没有自由去探测真实的自我,而常常觉得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在标准化的服务之下,在标准作业流程之下,人们成为了“抽象的顾客”,无法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只能卷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现代社会越来越标准,包括教育,失去了差别的世界也将造就失去了差别的人类,而到那时作为人类的个性特征又在哪里?“制造和使用工具”恐怕不能够再作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定义。
2024年4月20日星期六
在科技馆做志愿服务发现学生对讲解注意力不集中而对于体验性的项目兴奋痴迷,或许沉浸元宇宙能够在早期学生科学思想启蒙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2024年4月21日星期日
修改读书节稿件,开始阅读《道德形而上学》。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28 17:56
2024年4月22日星期一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前言
P1 全部理性知识,或者是质料与某一对象有关;或者是形式的,它自身仅涉及知性的形式,涉及理性自身(逻辑学),一般地涉及思维的普遍规律,而不涉及对象的差别。
康德对于“质料”的理解


逻辑学——研究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
理解:全部的理性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官接受的纯粹经验材料或经过整理的经验质料,另一种是思维的普遍规律,是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
【康德关于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的论述】
The laws of the former are those according to which everything does happen, while the laws of the latter are those according to which everything ought to happen, althoug h these moral laws also consider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what ought to happen frequently does not.
自然法则是万事万物都照着做的法则,道德法则是万事万物都应该照着做的法则,但却不能排除那些往往使它不能产生的条件。
思考:这种不能够产生的条件或许是没有遵循道德法则的原因,比如情境使然。

P36 人们可以把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哲学称为经验哲学,而把完全从先天原则来制订自己学说的哲学称为纯粹哲学。单纯是形式的纯粹哲学,称为逻辑学,当它限制在知性的一定对象上的时候,就称为形而上学。
思考:纯粹哲学是非经验的、不受感觉经验影响的理性,逻辑学作为纯粹哲学的分支,是单纯的形式哲学,即形式结构及其规律。从后半句来看,形而上学是局限于特定认识对象的完全从先天原则来制定自己的学说。而道德形而上学是在先验条件下,透过理性的逻辑推理推演道德(伦理学的理性部分)这一问题,并且答案需保证不能与经验证据相矛盾。

这种形而上学必须谨傧地清除一切经验的东西,以便知道在两种情况下纯粹理性能做多少事情它自己从什么地方先天地吸取这种学说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判断善的标准】
要使一件事情成为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作出的;若不然,那种相合就很偶然并且是靠不住的。因为,有时候并非出于道德的理由,也可以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而在更多情况下却是和道德相违反。
例子:
①善良意志与自私行为: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唯一的“无条件善”。然而,有时人们可能出于自私的动机而采取道德行为,例如在女朋友面前给乞丐施舍。
【道德形而上学和普遍实践哲学的区别】
前者所阐明的是一般思想的活动和规则,后者阐明的则是纯粹思想的特殊活动和规则,也就是其对象完全先天地被认识的思想的活动和规则。所以,道德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
思考:康德指出普遍实践哲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区别同普通逻辑和先验哲学的区别一样,普遍逻辑关注纯粹的思维形式,先验哲学考虑知识的形式和内容,涉及到知识的来源和有效性。后来,康德又解释道,普遍实践哲学是一般思想活动和规则,而道德形而上学是完全先天不带有任何经验被认识的思想的活动和规则。
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什么?
道德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不是人的一般意愿的行为和条件,这些东西大都来自心理学。


2024年4月24日星期三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善良意志——无条件善的东西P42
思考:善良意志又可称为“普遍化原则”。康德说“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这是一个清除了经验成分的纯粹的道德哲学原则,所谓“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理性的真正目的就是产生善良意志,这个善良意志是最高的善,它虽然不是唯一的,却是其他的善、其他幸福的条件。这个绝对的善存在于理性中,所以是普遍的行为法则。若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有一言能终生行之”,这就是普遍的法则,你可以行之,别人亦可以行之,每个人都按这一法则行事而终生不悔,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德法则就是善良意志。
如若表征上的善没有善良意志去正确引导,使行动原则和普遍目的相符合,也将成为极大的恶。P42 例:沉着、深思熟虑本是人们内在价值的一部分,但一个恶棍的沉着会使他更加危险。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P43 如果他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当然不是个单纯的愿望,而是用尽了一切力所能及的办法),它仍然如一颗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者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P43
(在康德的观念中只要从善良意志出发,就是善的,哪怕竭尽全力一无所得,但仍然有价值。实用性作为通往结果的阶梯,而不是目的。)
“理性“作为我们意志的主宰,是一种误解。如若理性功能在活动中就是去获得幸福,由本能来规定能比理性能更好地达到目的(一种自然目的论),理性的真正使命不是去产生一种仅善于作幸福工具的意志,而是“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理性的功能有二:一是获得自己的个人幸福,这是一种有条件的善;二是显示一种自在善良的意志,这是无条件的善)。
【善良意志的体现——责任】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最困难的事情是分辨那些合乎责任,而人们又有直接爱好去实行的行为。例:商人对待顾客同样地价钱是出于责任还是单纯自私的意图
(也就是当爱好和责任驱使可以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分不清是责任驱使还是爱好使然)
保存生命合乎责任,但他们这样做并不出于责任。P47 不是出于爱好和恐惧,而是出于责任
(当生命完全失去乐趣,而人们不失去信心或屈服,虽然不热爱生命但是保持着生命,这样的情况已经排除了爱好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具有道德内容出于责任而保存生命)
保证个人自己的幸福是责任,至少是间接责任,因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生活上的忧患和困苦,往往导致不负责任。P48
【圣经中爱邻人、爱敌人的诫条】P49
<圣经>上不但爱邻人,甚至爱敌人的诫条,无疑应这样理解。因为爱作为爱好是不能告诫的,然而出于责任自身的爱,尽管不是爱好的对象,甚至自然地,不可抑制地被嫌弃,却是实践的而不是情感上的爱,这种爱坐落在意志之中,不依感受为转移,坐落在行为的基本原则中,不受不断变化者的同情影响,只有这种爱是可以被告诫的。
(《圣经中关于爱邻人也爱敌人的表述
①马太福音 5:43-45
“你们听过这吩咐:‘要爱你的邻人[a],恨你的敌人。’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敌人[c],[d]为那些[e]逼迫你们的人祷告,好让你们成为你们天父的儿女。因为他使太阳升起,对着恶人,也对着好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链接:https://www.biblegateway.com/passage/?search=%E9%A9%AC%E5%A4%AA%E7%A6%8F%E9%9F%B3%205:43-45&version=CSBS
②耶稣在《路加福音》10:29-37中讲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即“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一个被抢劫的人被遗弃在路边,被一个撒玛利亚人发现。尽管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之间存在敌意,但他还是动了慈心,用油和酒治疗伤口,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照应他。这个比喻强调了爱邻舍的广泛性,甚至包括我们的敌人
道德的三个命题P49
道德的第一个命题是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从而,它不依赖于行为对象的实现,而依赖于行为所遵循的意愿原则,与任何欲望对象无关。P49第三个命题,作为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我将这样表述、责任就是由于尊重(Achtung)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P50


2024年4月25日星期四
组会,听了两位学姐的读书分享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学习两位学姐的逻辑表达方式和从新传角度去思考问题,但这两本书籍均没有完全读过,第一本读过难以理解便放弃。被学姐点到分享心得一脸懵,作为小白路途遥远、道阻且长,沉下来看书、理解。通过看《道德形而上学》发现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中英文对照阅读,中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从英文中找答案,英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从中文中再理解,两者辅助加上谷歌助力,理解难度减弱。
学姐提到的随机鹦鹉,去查了资料,查到了类似的两个例子“会说话的狗”和“会数学的马”,大语言模型脱离不了“刺激-反应模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数据的基础上,赌命中的概率。但同样地,像观众一样人们也许也会根据某些表征而误以为人工智能模型拥有了某种能力。这一项观点可以作为案例应用到毕业论文中。根据人类的“移情”和“拟人”的去向,当看到人工智能模型有类人化的表达时,很难不对人工智能产生人格化的感觉与想象。
【随机鹦鹉】尽管大语言模型可以通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技术生成人类语言,但它们实际上并不“理解”语言或世界。它们只是利用大量文本数据找到相关词汇和短语的联结模式,并根据输入随机组合输出。
“现在的研究者担心的,已经不是大众对AI是否产生“拟人”与“移情”,而是愚夫愚妇们很快把通过手机、智能音箱、车载系统、个人电脑等渠道可以触达的AI,视作无处不在、全知全能的“神”。”


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听播客《刘擎:漫长的出走塑造今天的现代思想》,开党员大会,蹭课。
在刘擎学者的观点中,出走是从一种自然给定的熟悉状态离开,走向人为制造的、非自然的、陌生的、不确定的状况。在传统社会中,人类嵌入到大自然给定的环境中,是嵌入的,由于与周围的人是一种熟悉状态,人在与乡亲、邻居、亲戚的熟人社会中塑造了自己,所以个人意识不突出。科学革命使人依偎自然到观察、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变成了人类的客体。当自然不再神秘,带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人类从大自然的怀抱中脱离,成为了主体。流动性使人们出走更方便,当人们发现自己可以离开任何一个给定的共同点,个体的重要性就变得突出了。巨大的流动性带来了个体主义的变化,促进了个人本位的自我理解。我们大约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始终在澄清自己是谁,但是没有确切的把握我们将向何处去,这是现代精神演变至此的方式。


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读《苏菲的世界》,大部分网站推荐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读到50页,前面的内容有一些拖沓,书中的主人公苏菲突然收到一封神秘信件,信中问了一个问题:“你是谁?”随着故事的展开,苏菲逐渐了解到自己的存在和哲学的奥秘。“成为一个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在理所当然的成人世界中好奇心竟然会变成稀缺品,希望永远不陷入理所当然,真诚、感知力、好奇心永不熄灭!


2024年4月28日星期日
读《苏菲的世界》和《道德形而上学》第一章剩余部分
(一)来自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1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利斯。他来自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米雷特斯,曾游历过埃及等许多国家。据说他在埃及时曾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另外据说他还在公元前五八五年时准确预测过日食的时间。水是万物之源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
2.第二个哲学家是安纳克西曼德,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3.第三位来自米雷特斯的哲学家是安那西梅尼斯,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二)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1.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赫拉克里特斯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这个希腊字来替代“神”一词。他相信,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2.恩培窦可里斯相信,整体来说,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土、气、火与水。
3.安纳萨哥拉斯主张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
(三)原子理论
1.德谟克里特斯同意前面几位哲学家的看法,认为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因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变”。他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德谟克里特斯把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5 20:56
2024年4月29日星期一
看《汉娜·阿伦特》传记电影
勇敢的阿伦特,让人钦佩的是阿伦特作为一个学者摒弃情感控制,理性不带个人情感地思考阿道夫·艾希曼的争议《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不惜受争议、不惜违背族群,伟大、勇敢的阿伦特!
生平简介: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是政治哲学家、作家和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她的贡献影响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政治理论研究者。
她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但最出名的是那些处理权力和邪恶的本质,以及政治、直接民主、权威和极权主义的作品。在大众心目中,她因围绕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争议,还有她试图解释普通人如何成为极权主义体系中的演员,而被某些人认为是一种道歉,以及“平庸之恶”(英语:"Banality of evil")等,而最为人铭记。
她提倡政治空间中的“多元性”概念。因此,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存在着潜在的自由和平等。重要的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愿意和合适的人应该尽可能在最具体的层面上参与政治协议、政治合同和宪法。由于这种观点,她批评纯粹的代议制民主。
平庸之恶的含义:平庸之恶(英语:Banality of evil)是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纳粹大屠杀期间一些官员和执行者的行为。这个概念强调了那些执行恶行的人并不一定是邪恶的怪物,而是普通人,他们在执行命令时缺乏独立思考,只是机械地遵循规定。阿伦特在她对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观察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艾希曼是一位纳粹官员,负责协调犹太人的流放和屠杀。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而是一个职业官僚,只是按照指令执行任务。阿伦特注意到,他在审判中表现出的平庸、机械和无情的特点,让人们开始思考:那些执行恶行的人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是否有责任拒绝执行邪恶的命令?
思考与启示:作为学者,理性分析。作为普通人,警惕不反抗仅顺从的“老实人”也可能在特定环境下成为执行者,警惕!
2024年4月30日星期二
看传记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波伏娃和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别于传统契约婚姻方式其爱情的存有形式也充满着自由和存在主义的意味,相比于形式这种形式背后所带来的自由与责任平衡的问题更值得关注和思考。
波伏娃“女人不是生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重新想起了萨特在1946年的哲学论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论文中萨特强调了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特性。而人道主义是将个体的自由理解为对生存困境的不断抗争、对现状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自我,以人为中心。
2024年5月1日星期三
去临沂录节目,高速很堵,去程6个半小时
2024年5月2日星期四
临沂录节目,返程3个半小时
2024年5月3日星期五
看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哲学课程 02 边沁功利主义的价值衡量之辩别
边沁的主要观点:道德的最高准则是最大公共福祉,快乐是至高无上的的主人,将快乐视为善,痛苦视为恶(苦乐原理);将快乐看成累计的“量”,整个社会的“最大幸福和快乐”本质上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唯效果论”边沁强调“结果”,结果是否带来了快乐。
第一,桑德尔教授用捷克政府关于吸烟的研究、福特平托汽车、罗马角斗场将狮虎放于其中争斗以满足部分人的趣味三个案例讨论“个体生命是否可以被量化”。第二,边沁理论的第二个争议是“是否所有价值都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是否应该区分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对边沁来说,最重要的时快乐或痛苦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穆勒对于边沁功利主义的回应:①快乐与痛苦:功利主义并不仅仅是追求快乐,而是关注幸福和痛苦的平衡。它包括美感和高级的快乐,而不仅仅指短暂的一时之乐。“当痛苦的人胜过当快乐的猪”。②.心灵快乐优于肉体快乐:穆勒认为心灵快乐的质量高于肉体快乐,因为它更持久、更有保障,并且成本更低。人类的官能高于动物,所以我们的快乐也不同于禽兽。高级的快乐展现的不是欲望,而是人所独有的更高级的才能。③全体人员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不是追求行为者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人员的最大幸福。这就是所谓的“最大幸福原理”。
2024年5月4日星期六
阅读文章《在“服美役”中感到快乐,有错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HMCXyGYoO4QwBfd5jOuCw
摘抄
1、古希腊语中的“欲望”一词暗含着欲望对象是缺失的、得不到的,也就是说,“欲望”就是一种永恒的匮乏。而我们的资本主义世界对此充分洞悉,唤起欲望的营销手段,正是通过唤起这种匮乏感、缺失感、不完整感。
2、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曾提出“大拒绝”概念,是指对这个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一种全面拒绝,只有这样,人们才可能反抗和超越那些限制人类自由和发展的社会结构,从而实现个人的解放、多维度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变革。(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依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论)的很大影响。)
3、如毛拉·甘奇塔诺所写:“夺回对‘美’的解释权,重新赋予它意义非常重要。美的神话掠夺了一种理想,使其为市场法则服务。我们应该夺回那个理想,恢复它那种崇高的、无法解释的感觉,重构历史上被人类称为‘美’的那个谜。”
思考与感悟
古希腊语中的欲望是一种匮乏而康德并不将欲望视为消极的,康德认为理性的欲求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而那些梦、幻觉、欲望实际上是我们天赋里的有利倾向。人即欲望,拉康将这种欲望的本质解释为他者的欲望之欲望,欲望的存在依赖于另一个欲望的承认或认可。在女性的服美役行为中,将他者的欲望凌驾于自身的欲望之上,规训身体达到谋求他人欲望的满足和自我情感的最终满足和实现。
2024年5月5日星期日
处理剩余工作,休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20 08:38
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
阅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章 P57-P66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如何确定人们的行为是出于责任还是利己之心?】
我们总是喜欢用一种虚构的高尚动机来欺哄自己,事实上,即使通过最严格的省察,永远也不会完全弄清那隐藏着的动机。
【兴趣爱好和理性的混杂】
与此相反,一种混杂的道德学说,一种把出于情感和爱好的动机与理性概念拼凑在一起的学说,则一定使心意摇摆在两种全无原则可言的动因之间,止于善是偶然的,趋于恶却是经常的。
【道德观念源于理性】P66
由此可见,第一,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坐蒋在理性之中,并且导源于理性,不但在高度的思辨是这样,最普通的理性也是这样。第二,它们决不是经验的,决不是从偶然的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第三,它们作为我们的最高实践原则,于是,在来源上具有了纯粹性,并且贏得尊严。第四,若是有人往这里搀杂经验,那么,行为就在同等程度上失去其真纯的作用和不受限制的价值。第五,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的表述,以至规定整个实践的、或者纯粹理性知识的范围,也就是规定整个纯粹实践理性能力的范围,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样做的时候,不能使这些原则从属于人类理性的某种特殊本性,虽然思辨哲学允许这样,有时甚至必须这样,而是一般地从有理性东西的普遍概念中导引出道德规律来,因为道德规律一般地适用于每个有理性的东西。从而,在应用于人的时候,道德虽然需要人学,然而作为纯粹哲学,作为形而上学首先要离开人学来充分说明(在这样完全不相同的知识部门里区别对待并不困难)。
【规律及规律的观念】
在自然界中每一物件都是按照规律起作用。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



2024年5月14日星期二
阅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章 P67-P70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P69
一切命令式,或者是假育的(hypothetisch),或者是定言的(kategorisch)。假言命令把一个可能行为的实践必然性,看做是达到人之所愿望的,至少是可能愿望的另一目的的手段。定言命令,绝对命令则把行为本身看:做是自为地客观必然的,和另外目的无关。
思考与启示:假言可以看做是一种条件式的描述,即有某种条件而产生了某种行为,比如“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就带伞”,其中下雨带伞是一个实践的必然性,而不被淋则是人的愿望。定言值得是一种绝对性的陈述,不需要任何的条件,它所反映的则是一种普遍的真理或者规则。比如“人类需要氧气”。两者的区别可以看成,假言命令指行为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定言所指向的是某种必然。

【幸福的定义来源于经验】P70
思考与启示:作者认为幸福的定义来源于经验,并非理性的而是想象的产物。



2024年5月15日星期三
阅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章 P71-P77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有一些命令看起来是定言的命令式而骨子里却是假言的】P74
思考与启示:“你不应该言而无信”,言而有信本应该是应该必然遵循的法则,言而无信本身就应该看做是坏事,而这其中也可能不仅受到规律和法则的影响也夹杂着其他的动机,比如如果言而无信则会使人认为自己是不受信用的荣誉动机,而且这种原因将不可被证明,谁能证明你没有这样的一种荣誉动机呢?

【意志无条件的诫律】P75
当前有一点要记清,那就是只有定言命令才能算做实践规律,其余的,认真地说,只能称为意志原则,而不能叫做规律。因为,那种仅对达到某种预定的意图是必然的东西,其自身则被看做是偶然的,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放弃这意图,这样的规范对我们就无效了。意志无条件的诫律则完全相反,它是没有任意选择的自由的,它自身就具备我们要求于规律的那种必然性。
思考与启示:如果一个规则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存在,而不具备普遍必然性,那么它只是一种“意志原则”。这样的规则在放弃意图时就失效了,“意志无条件的诫律”。这种规则不受个人意愿的影响,它具备普遍必然性,无论个人是否选择遵守,都会生效。

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P77
由于规定后果的规律普遍性,在最普遍意义下,就形式而言,构成了称之为自然的东西,也就是事物的定在,而这定在又为普遍规律所规定。所以,责任的普遍命令;也可以说成这样: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



2024年5月16日星期四
阅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章 P78-P85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质料P83
实践原则,在它完全不受主观目的影响时是形式的;当它以主观目的,从而以某种冲动为根据时,就是质料的。那些被一个有理性东西随意选为行动结果的目的、质料目的,都是相对的。因为只有和主体的某一特殊欲求相联系,它们才获得价值,所以这种机制不能对一切有理性的东西,也不能向每一意志提供普遍的、必然的原则,不能提供实践规律。这些相对目的仅仅是假言命令的根据。



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
看桑德尔教授课程 03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辩:富人征税和穷人社保的问题



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
看桑德尔教授课程 04 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力之辩:税法的多数人通过和施行

思考与启示:约翰·洛克认为财产权是先于政治自然权利,依附个体而存在,制定法律定义之前就已经存在。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没有等级制度,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和放纵有本质的区别,即使在自然状态下仍然受某种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人为制定的法律限制而遵循的是自然法,制约着我们的行为,自然法唯一制约的事我们拥有的这些自然权利不能放弃也不能剥夺他人。



2024年5月19日星期日
再次修改毕业论文,系统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任务书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27 17:14
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
读《苏菲的世界》亚里士多德部分 P99-120
【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eg:鸡的例子,鸡的形式是振翅、会咕咕叫、会下蛋,当这只鸡死亡时候,它的”形式“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是鸡的物质,也就是鸡的质料,但这时它已经不再是鸡了。
【潜能即极限】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自然弯曲各有其目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目的,天会下雨的三种原因:质料因: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是水的形式就是会降落地面。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亚里士多德试图将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分门别类。
【快乐的三种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又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
【亚里士多德对女性的看法】P111
对于两性的错误见解: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在生育方面,女性是被动的只能接受,而男性则是主动且多产的。男性是播种者而女性则是土壤,男人提供“形式”,而女人则贡献“质料”。
P120 就像某些人看起来似乎没有大脑的样子,但着只是因为他们不用脑筋罢了。尝试和良心不像肌肉一样。你不去用它,他就会越来越萎缩。
拓展:【寡头政治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有效地掌握在部分的特权阶级手上(无论是财富、家族、军事力量、残暴或政治)。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读《道德形而上学》P85-93
【目的王国】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由普遍客观规律约束起来的有理性东西的体系,产生了一个王国。无疑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的目的王国,因为这些规律同样着眼于这些东西相互之间的目的和工具的关系。
思考与启示:康德对于人类工具和目的的论述与萨特有相似之处,康德和萨特都关注了人类的理性和自由,他们都认为人类不应仅仅被视为工具,而应该被看做目的本身。康德强调人类如何通过理性来理解世界和行动,萨特则强调人类自由的绝对性,强调个体责任和选择的重要性。
【责任只能以有理性的东西的相互关系为基础】P91
依从这项原则而行动的实践必然性,责任决不能以情感、冲动和爱好为基础,而只能以有理性的东西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个有理性的东西的意志,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被看做是立法的意志,因为若不然它就不是自在目的了。
思考与启示:强调理性、普遍性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责任依托于理性而非个人的情感和偏好。
2024年5月23日星期三
改毕业论文
2024年5月23日星期四
参与组会会议,收获颇丰。阅读塔尔德《模仿律》
【海德格尔本真状态】
1.“非本真状态”指丧失自身走向“众人”
“非本真状态”,就是“此在”丧失了自己的状态,丧失了成为自身的各种可能性。
人的行动和选择都受到“众人”影响,丧失掉自己的个性,趋向用“所有人都接受”的方式去生存,之后变得人云亦云。
这里的“众人”就是指大家,公众和集体;总是按照集体标准要求自己,总是不自觉地走向集体,向集体看齐。别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么享乐。别人对书籍怎样评价,我们就怎样评价。别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2.“沉沦之境”的诱惑
当你不知所措,不想承担责任,不想背负风险的时候;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投向“众人”;别人怎么选择,自己就怎么选择;这样就感到了一种莫名的轻松和自在。久而久之,就被“众人”所影响,成为“众人”中的一员;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按照“众人”所规定的秩序规则生存。于是,越来越远离自己,越来越远离那个“自我筹划”冲动之下的“本真状态”。就逐渐丧失了改变的勇气,逐渐沉浸在“众人”的无形统治之中。
3.“本真状态”是筹划自身面向未来
“本真状态”就是此在本来的“去存在”状态;面向未来时,能够不断筹划自身,最终超越自我。人的行动应该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人的选择也应该是出于自己的想法,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4.“存在”被遗忘
“此在”的本真特性是“去存在”,就是去成为自己;“此在”本来就是一个筹划自身,谋划未来的“在者”。我“存在”着,不应该被遗忘,迷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要敢于找到那个最为真实的自我。
5.“去存在”意味着人的担当
把人生交给自己掌控时,意味着要承担自己所作所为的一切后果。“去存在”就是要敢于活出自我,在是是非非面前,能够勇于做出正确的选择,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护所爱的人,说出正义的话,而不是冷漠的成为众人中的一员,袖手旁观。当人从“去存在”的角度看待自己,定位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现成“存在物”时,人就处在“本真状态”,就能够“活出自己”。
2024年5月24日星期五
改毕业论文
2024年5月25日星期六——2024年5月26日星期日
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3 17:49
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定言命令可以作这样表述;你行动所依从的推则,要能同时使其自身成为象自然普遍规律那样的对象,因此,这也就是彻底善良意志的公式。
思考与启示:定言命令也称普遍性法则,我们的行动应该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应该出于纯粹的善良意愿,而不是出于自私或其他杂乱的动机。
【判定道德价值的条件】
既不是恐惧,也不是爱好,完全是对规律的尊重,才是动机给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只有在其准则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条件下才行动的意志,才是人们可能得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对象。
2024年5月28日星期二
毕业论文顺利结辩,冲优成功。答辩老师提了很多问题,作为本科生论文下得功夫不小但是很多东西并没有吃透,适合把每一章单独列出再做具体分析,但这样得趋近于研究生论文的要求,在字数和质量要求更高,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无法短时间内实现大改。在写作过程中也写着写着感觉越来越不对劲儿,看来还是需要注重自己的感觉和感受,不对劲儿一定事出有因,庆幸的是我的感觉与答辩老师的建议刚好相符,挺无奈的,得沉下心来读原著、学习课程,不然写论文时寸步难行。毕业论文偏向于跨学科,很感谢这次毕业论文写作也让我以学习的心态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很多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的时间需要补大短板了。
2024年5月29日星期三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自由】自由尽管不是得之于自然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质,但并不是无规律的,而是一种具有不变规律的因果性。它不过是另一种不同的规律罢了;如若不然,自由意志就变成荒唐(Unding)了。P105
思考与启示:因果性和自由的关系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属于理性世界的自由和属于感官世界的自然因果性如何实现相容?自然因果性是“事出有因,有因必有果”,自由因果性则分为独立于感官世界中自然原因的消极自由和能够主动选择行动的积极自由。从先验观念论来说,自由属于自身领域的范畴是不可知的,独立于属于现象领域的自然因果性;从力学特征来说,因果关系是力学性的,自然结果可能出于有条件者或无条件者,故自然结果既被决定也有一定自由。
2024年5月30日星期四
宋健奖学金现场展示,四年大学生活有始有终。
2024年5月31日星期五
读《苏菲的世界》闪族文化、以色列
闪族文化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太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
西方三大宗教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对他们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脱离轮回,而在于从罪恶和谴责中得救。
【爱邻如己】耶稣说,“天国”就是爱你的邻居、同情病弱穷困者,并宽恕犯错之人。于是,“天国”这样一个原本具有战争意味的古老字眼,到了耶稣ロ中便在意义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人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位很快能够建立“天国”的军事领袖,但他们看到的却是穿着短袍、凉鞋,告诉他们“天国”一或“新约”一一就是要“爱邻如已”的耶稣。除此之外,耶稣还说我们必须爱我们的敌人,当他们打我们时,我们不得报复,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他们打,同时我们必须宽怒,不只宽恕七次,更要宽恕七十个七次。(同样的,在耶稣的身上,我们也发现要求人们无条件地爱别人、无条件地宽恕别人,也可能对于某些人造成极大的威胁。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人民开始要求和平与爱、要求让穷人免于饥饿、要求当权者赦免政敌时,强权也可能因此在一夕之间倾覆。)
2024年6月1日星期六
6点出发去烟台长岛,参与大学生旅游推介官活动,去程8个小时。
2024年6月2日星期日
14:00出发返程,返程8小时,看完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充满荒诞意味,众生寻找“说得着”的人,有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在里面。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10 15:11
2024年6月3日星期一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作为道德最高准则的意志自律性
【意志自由】在普通理性看来,意志自由就是必须承认和意识到,意志是不为主观原因所决定的、是不为感觉所决定的,总而言之它是独立于感性的。以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看做是理智的人,当他想到自己作为理智而具有意志,从而具有因果性的时候,把自己置于另一种事物的序列之中,完全置身于和另一种决定根据的关系之中;不过在他感知到自己是感觉世界的一个现象,实际也确是一个现象的时候,他就使自己的因果性,按照外在的规定,服从于自然规律。
思考与启示: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康德区分了现象界(我们感知的物理世界)和本体界(理性和道德法则的领域),在本体界中人是自由的,在现象界则收到种种因果律的约束,但仍能在道德选择上遵循道德律行动,行驶自由意志。并且,康德认为意志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无自由道德责任将无从谈起。
2024年6月4日星期二
读《模仿律》塔尔德 序言部分
一、塔尔德对文化扩散说和独立发明说的启发?
塔尔德可以给人类学界的论战双方提供灵感,既激励文化扩散说的干将,又激励独立发明说的学者,因为他给两种文化现象都提出了基本的原理。
[思考与启示]:塔尔德的模仿理论认为,社会变化和文化传播的核心机制是模仿,而新的发明则是模仿过程中的偶然产物。
文化扩散说方面:新发明越是类似于社会中已被模仿和制度化的旧发明,就越有可能被社会接受和模仿。(文化元素的传播往往依赖于与已经存在的文化的相似性)
独立发明说方面:越是满足文化里主导性重点的发明,越是可能被该文化模仿。(即使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不同社会也可能独立发展出类似的文化现象,因为它们都在模仿满足相似文化需求的基本原则。)
从这两点来说,塔尔德的理论既能够帮助文化扩散学者解释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和地理界限之间的传播又能够证明文化的独立发明性。
二、塔尔德为什么收到遮蔽?
1.法国社会学的三大先驱:孔德、迪尔凯姆、塔尔德,自法国社会学的老祖宗孔德死后,两大主帅势不两立,在一段时间里迪尔凯姆占据上风。就两者的学术思想来看,孔德偏重实证主义,迪尔凯姆继承并将实证主义推向极端,而塔尔德偏向抽象的哲学思辨。
2.在法国两股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中,塔尔德代表的是弱势的一方。
学术体制,塔尔德弱势。迪尔凯姆的立场是教会、政府、军队和国立大学的立场;塔尔德抱定反资产阶级、反体制的姿态。塔尔德是自发性思潮的代表,反映破落贵族、乡村农夫、都市无产者的立场,从唯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向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发起攻击。
三、模仿即是传播?
思考与启示:在塔尔德看来,当一个行为或想法被模仿时,它就被传播开来,进而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如抖音热门舞蹈动作,如果被大众模仿就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再比如,广告塑造了一种向往的生活方式,当消费者使用产品时也是对该产品的一种传播,同时传播的是该产品的信息、文化和价值观。
2024年6月5日星期三
阅读《模仿律》第一章普遍的重复性
【发明和发现】P41
[首创性产生新的欲念,同时又产生新的满足;通过自发而无意识的模仿,或者通过人为而有意识的模仿,新的欲念和新的满足就得到或快或慢的传播;其传播方式有规律,就像光波一样辐射,像白蚁的家族一样繁衍。P41
【康德思想中关于发明与发现的论述】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人类如何用理性来认识世界,包括对自然科学的发现以及数学和形而上学的发明。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发明与形而上学和数学有关,而发现则与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有关。
2024年6月6日星期四
开组会
2024年6月7日星期五
王楷《君子上达:儒家人格伦理学的理论自觉——以陈来先生《儒学美德论》为中心》
【公德与私德之辩】
亚里士多德自觉区分公民的品德与善人的品德,公民指特定社会的成员资格,是具体的,善人则纯就高尚的道德人格而言,是普遍的。作为政治共同体,城邦不应亦不必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具有“善人的品德”,但一个理想的城邦会寻求公民在品德上的改进,不如此则不足为理想的城邦。
其在儒家,“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礼记·表记》),行动者怎样对待他人(公德)与其自身成为什么样的人(私德)实为一体之内外,而非断为两橛。真正的仁者行仁而安仁,中心而发,不能自已。若出于自我道德生命之外的考量而不得不然,则难免勉强和造作,甚至只是在应付一个令人不快的负担而已。
【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人格】儒家意义的道德人格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品质(做人)与行为(行事)互为表里,借用孟子的讲法,称之“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可也。
儒家不止在横向上重视非道德意义的文化教养,更在纵向上追求超道德的精神境界,“其生活不是以‘正当’‘正确’为焦点,而是以‘高尚’‘君子’人格为整体的伦理学形态”。
2024年6月8日星期六
整理毕业论文纸质版文件
2024年6月9日星期日
休息一天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24 17:03
2024年6月17日星期一
看王德峰老师《闲暇与文明创造》视频
【《资本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资本论》第三卷,第48章。必然王国代表了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与自然界进行的斗争。在这个王国中,劳动是由外在的必要性和目的所驱动的。马克思指出,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个必然性的王国会扩大,因为需求会扩大,但满足这些需求的生产力也会相应增长。在这个领域内的自由,是指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能够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将其置于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
在必然王国的彼岸,即在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开始了真正的自由王国。这是一个以人类能力的发挥为目的本身的领域,是人类自由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实现的领域。马克思强调,只有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自由王国才能繁荣起来,而工作日的缩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条件。
思考与启示:人工智能只能够根据question输出answer(答案),而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即solve problem。当代年轻人的自我感觉是每一个当下都在筹划着未来,以筹划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直接从自然界摄取能量,而人类以大量劳动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古希腊如果没有奴隶制就不会产生文明,一部分人创造出剩余价值使另一部分人不必劳动而有时间仰望星空,闲暇时间使创造力涌现,产生了各种先进的观点、艺术。剩余劳动被生产组织所拥有,卖不成叫剩余劳动,在市场中竞争,卖成了成为剩余价值。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自然界限,24小时,相对延长剩余劳动实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方法是提高熟练程度/把劳动技术应用到劳动生产里面,熟练程度的提高是有界限的,技术与资本是一对孪生兄弟。
2024年6月17日-6月23日
本周较忙,多数时间在学院帮助处理学院事务,参加毕业典礼等,24日整理班级档案,25日回家,开始恢复阅读。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9-17 15:10
2024年9月9日星期一
邓晓芒:今天很多儒家学者所做的恰恰相反,他们的研究中充满着寻章摘句和繁琐考证,这些考证「超不出前人两千多年所积淀的学术遗产,却又平添了现代学者由于幼学功底无法与前人相比而生出的无数错谬和纰漏」,但他们仅凭这种热心于读经解经的态度就为自己赢得了学问“扎实”、路子“纯正”的美名。
【百家争鸣】邓老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非学术的争夺,而是为了夸大影响力,向君王邀宠,为自己谋取权力和利益。
大家似乎都觉得,只要把我们传统中的“好东西”挖掘出来,用现代衣装“创造性”地乔装打扮一番,就连改革开放都用不着了,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法治国家了。
这种玩弄文字游戏以自娱自乐的做法极大地败坏了思想界的风气,只不过是「以情绪化的意淫来代替严肃的学术研究,掩饰和缓解自己的自卑情结,注定是立不住脚的」
思:人文社科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极强的主观性如何能保证因认知局限而出现的错谬和纰漏?从批判中找,从反对意见中找,多元视角。邓老的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诚然,中国人的追求同质单一,聊天话题甚至也很单一,追求世俗成功者占大多数。
2024年9月10日星期
《数字永生:一种交往论的观点》李丹 杜俊飞
AGI永生的本质:以交往性的生命法则,替代主体性的生命法则。
(网络上的交往比主体更重要?)
【强永生、弱永生和人工永生】
Patrick M. Rael将技术性永生划分为强永生(strong immortality)、弱永生(weak immortality)和人工永生(artifcial immortality)三类。强永生是指保留了生物原生体系结构的无限的生命延伸,也就是我们所言的生物性永生;弱永生是指依靠关节置换、细胞修复以及再生等人工手段实现的无限的生命延伸,保留了生物体的部分原生体系结构;人工永生是指在机器人(Robo Sapiens)身体中植入人的思想,使之模拟生物原生体系结构的生命延伸形式。(前两者没有脱离肉身而存在,而第三者则否,第二者属于控制论上的永生)
思:数字永生的核心效用在于象征性不朽,通过延续交往的方式来实现个体永生。在数字永生的过程中,交往性的生命法则取代了传统主体性的生命法则。即通过数字技术,人类不再依赖于生物主体的存续,而是通过信息、数据以及社会连接实现生命的延续。
自由自由不在于选择,因为我们如果我们只能在非此即彼或者非常有限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那么这种自由其实是一种不自由。
2024年9月11日星期
更新传媒教育网,上课8:30-21:35
2024年9月12日星期——2024年9月15日星期
董晨宇《拆论文:从精读中领悟学术写作》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9-22 10:24
2024年9月16日——2024年9月22日
读韩炳哲《透明社会》
目录
《透明社会》韩炳哲
第二章 展示社会
【相片的时间】巴特认为日期是照片的组成部分,“因为日期会使人抬起头来思索,会让人去推算照片上人的生与死,一代一代人不可避免地死亡”。(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
【展示社会】在展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都是自己的广告对象。一切都是以它的展示价值来衡量的。展示社会是一个色情社会。所有的东西都被向外翻开、被揭去遮蔽、被夺走掩护、被剥掉衣服、被曝光。P20 过度地展示将一切变成商品,“没有丝毫秘密,转瞬即被吞噬”的商品。
它们不是消失于黑暗,而是消失于过度照明。P20
第三章 证据社会
【康德:想象力的基础是游戏。】
康德的“游戏”并不是指单纯的娱乐,而是一种自由、不受拘束的心灵活动,这种活动不局限于严格的逻辑和理性的框架之内。在感性与知性之间,想象力通过自由联想、组合感知材料,形成统一的认知图景。这种过程类似“游戏”,因为它带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不是单一固定的机械操作,而是动态的、富有弹性地将感知经验与理性概念结合起来。
【透明是一种对称的状态】透明社会力求消除一切不对称关系。P30
【权力】当被问及“人类为何喜欢行使权力”时,福轲的回答指向了“性”趣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自由,决定他人行为的兴趣就越大。游戏越开放,操纵他人行为的花样越多,乐趣就越大。
【“暴力比诡计更接近真理”】“暴力比诡计更接近真理”这个观点反映了一种对权力、控制和直接行动的理解。这里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命题的含义:
1. 暴力的直接性:暴力是一种直接的行动,它通过力量来实现目标,不依赖隐藏的意图或复杂的策略。暴力体现了行动者真实的意图和力量对比。相对来说,诡计则是一种隐秘的、间接的行为,往往依赖欺骗、掩饰或复杂的计划,可能掩盖了某些动机或力量。
2. 透明性与清晰性:暴力在其使用时,双方的立场和力量关系会更加明确,力量的较量和结果是公开的,因而更接近事实或真相。而诡计则是通过隐藏和伪装来实现目的,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和真相可能被掩盖。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暴力比诡计更直截了当,也可能被认为更“接近”真理。
3. 道德与伦理层面:有些哲学家认为,虽然暴力是破坏性的,但它是一种真实的表达,相比之下,诡计涉及虚伪和欺骗。因此,在探讨权力、正义或真理的过程中,暴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更真实的手段,尽管道德上可能更难以接受。
第五章 加速社会
【场景】社会变得淫秽,“当场景不复存在,当一切成为无情的透明”。P53
【意义与阻碍】意义唯有通过门槛和渡桥,也就是阻碍才能产生。
(在许多哲学流派中,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中,个体通过面对困难、挑战或不确定性来找到生活的意义。倘若生活一帆风顺、毫无阻碍,人们可能不会深刻地反思自己或外界的存在。而只有当我们面对并克服各种困境时,意义才会在这种努力和克服的过程中生成。)
【叙事性与肯定性】(叙事的而非肯定的)
“当今社会肯定性泛滥,表明它已经丧失了叙事性。”P54
(思:肯定性指的是充满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和表态,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鼓励与支持。人们倾向于过分强调表面的成功、幸福、正能量,而忽视了复杂性、冲突或反思。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一种“过度的肯定文化”。 叙事性指的是一种深度的故事结构,它包含复杂的情节、发展、冲突与转折。一个有叙事性的社会或文化,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肯定,还会反映出人们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发展、挣扎并从中寻找意义。叙事性往往涉及矛盾、冲突与解决的过程,呈现多面性和人类经验的深度。
媒介思考: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普及加剧了这一趋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简单的符号(如点赞)来表达态度,而非通过深入的叙事、反思或批判性思考来理解和表达复杂的经验。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短暂的满足感和即时的正面反馈,而不愿深入探讨那些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理解的、具有冲突性和挑战性的故事。)
【时间】我们的时代危机并非[url=]加速[/url][梦李1] ,而是[url=]时间性的散射和分解[/url][梦李2] 。[url=]时间上的不同步[/url][梦李3] 使时间毫无方向地[url=]盲目飞行[/url][梦李4] ,嗡嗡作响,并分裂成一系列[url=]点状的、原子般的当下[/url][梦李5] 。P55
第六章 亲密社会
【仪式感和符号化】人们通过仪式化的形式符号进行交流,此举减轻了精神的负担。P57
仪式化的形式:婚礼等通过规范性,给予了人们安全感和稳定感,人们通过遵循既定的形式,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思考该如何行动或应对复杂的情境,从而减轻了心理压力。在面对重大人生事件或转折点时,仪式化的形式往往会简化复杂的情感和决策过程。比如在葬礼中,人们不必自己决定如何表达哀悼或应对悲伤,因为仪式本身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和途径。这种形式化的过程让情感得以自然地表达,缓解了人们在面对情感时的心理负担。
符号的象征意义:符号通过本身的象征意义将复杂的情感外显,比如玫瑰花,通过具体的象征物来表达内在情感的途径。在婚礼中,交换戒指这一符号行为代表了承诺与爱,但简化了人们在表达这一情感时可能面临的语言或情感压力。符号因在某一场景的共同使用具有凝聚群体的作用,心理上的安慰和稳定感,从而减轻孤独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精神负担。
仪式的心理学功能:转化和释放压力)
【戏剧距离和亲密关系】P57
(戏剧距离指的是一种第三者的旁观视角,使观众能够客观地欣赏戏剧的艺术性。如今短视频的呈现,“电子父母”等的出现,使观众与表演者的距离消失,剧中的人和剧外的观众共同成为了局限在市场中被消费的对象。
今日之世界不再是表演和解读行为及情感的剧场,而是一个展示、出售和消费亲密关系的市场。剧场是表演之所,而市场则是展示之地。如今,戏剧表演让位于色情展示。p58
{传统上,社会被比作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中,个体通过行动、语言、情感表达与他人互动,彼此之间通过观察和解读行为来理解对方。这种互动过程类似于戏剧表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不仅有“角色”和“台词”,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意图的解读。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更关注真实的情感互动、个人行为的背后意义,以及彼此理解的过程。现代社会被描述为从“剧场”转变为一个“市场”,意味着人际关系从原本的复杂、深刻的表演和解读,逐渐变成了一种商品化的展示与消费行为。在这个“市场”中,亲密关系和情感不再是内在、私人和深度交流的结果,而是被展示出来、被商品化,供人们消费。这可以体现在社交媒体、现实秀节目、甚至是各种以展示个人生活和情感为目的的媒介中,人们不再仅仅是表现自己和与他人互动,而是有意识地展示和“出售”自己的亲密生活。“色情展示”并不仅仅指狭义上的情色内容,而是指一种过度曝光和消费情感、身体和亲密关系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具有私密性和情感深度的关系被简化为外在的、直接可见的内容,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色情展示强调的是视觉、即时满足和感官刺激,忽略了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复杂性与深度。表面、快速、即使的展示使情感浅薄化。}
第七章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语言】透明社会是信息社会。当信息缺乏否定性,那么它就是一种透明的现象。它是一种被肯定化、可操作化了的语言。海德格尔会称其为一种“集-置”的语言:“说话受到促逼,去响应任何一个方面的存在者的可订置性。如此这般被摆置的说话便成了信息。” 信息“摆置”人类的语言。海德格尔是从“掌控”角度来构想“集-置”这个词的。相应地,“摆置”的方式,譬如“订造”、“伪造”、“表象”或者“制造”也是权力与统治的方式。“订造”将存在者摆置“持存物”。“介绍”将其摆置为“对象”。然而,海德格尔的“集-置”恰恰未考虑到那些对当今社会来说极具代表性的“摆置”形式。“展示”或者“展览”的首要目的并非获得权力,而是关注。
语言的“集-置”:信息社会的语言也受到了这种“集-置”的影响。信息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一种可操作、可订置的对象。信息不再是通过对话生成意义,而是成为了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操作的“工具”。语言被迫回应存在者的可订置性,换句话说,语言被控制和支配,成为了工具性的信息,而不是人类自发的表达方式。所谓“肯定化”是指,信息不再具备复杂的反思和否定性,它变成了单一、可操控、直接用于特定目的的东西它不是通过对话或辩论生成意义,而是被直接呈现和使用。因此,信息变得“透明”,因为它失去了对意义和真理的深层探讨,成为了一种表面上清晰、直接、可操作的现象。)
第九章 监控社会
【全景结构式监狱】
为透明提供保障的不是孤单和独立而是超交际,数字化全景监狱的特殊性在于,居民们通过自我展示和自己揭露,参与到它的建造和运营之中。P79
【透明与信任】
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透明”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
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其意义。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P82
透明的用户是数字化全景监狱里的新型囚犯,是“神圣之人”
(数字囚犯不断产生数据,甚至为平台提供免费的内容和劳动力,同时也被迫遵守平台和社会的规范。在这种自我规训中,透明性成为一种束缚,用户无法逃避对其个人信息的披露和使用。
  阿甘本的“神圣之人”:阿甘本在《至高权力》中讨论了“神圣之人”(Homo Sacer)的概念,这是一种处于法律之外的存在,可以被无条件地杀死而不承担法律后果。神圣之人是权力可以随意操控的对象,代表了极端的生命形式:既处在社会秩序中,又处于其边缘。在数字社会,透明的用户也可以被视为“神圣之人”。他们的隐私和数据随时可能被侵害和利用,但却没有真正的保护和权利。用户的生活和信息在数字空间中被任意展示、利用或操控,但他们无法完全掌控这些信息的流动。正如阿甘本所说的“神圣之人”处于法外之地,现代的数字用户在大数据和算法的运作下,也失去了对自身信息和隐私的掌控权,成为了随时可被剥夺隐私和权利的存在。)
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第一章  伦理学中人的镜像
file:///C:/Users/zgsd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png
(一)  主要观点
第一章中提到的主要观点涉及到不同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尼采认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没有固定的本能或行为模式,因此是“未确定的”生物。动物的行为受本能驱动,而人类则拥有自由和创造力,可以通过意志力和理性塑造自我和环境。这种“未确定性”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因为它赋予了人类不断自我超越、创造新价值的潜力,但也意味着人类必须面对存在的虚无,并在其中寻找意义。伦理学中的关键讨论是自由选择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只有当个体在拥有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时,其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人类的本能驱动其追求欲望与快乐,但理性要求他们根据道德律行事,克制欲望或冲动。这种冲突体现在道德选择上:生物性和理性之间的张力使得人类在选择道德行为时具有复杂性。
第一章 综述
【不同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说人也是政治动物。康德承袭了理性动物说,在此基础上又称自我意识、自主性和道德性构成了人的本质特征。赫尔德、洪堡、伽达默尔强调人的语言能力。迪尔泰重视人的文化性。胡塞尔把着眼点放在意识上。盖伦凸显的是人的行为能力。马克思注重人的社会性与劳动。萨特推崇人的自由。布伯和列维纳斯关注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卡西尔则指出使用符号的能力才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P19
【人的道德行为与基因配置之间的关系】某基因型的一个简单变异,就会影响一个人是否做出亲社会的举动,而拥有另一种变异的人,其助人为乐的可能性也就更高。P20
【人和动物的显著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情感、理性、语言、道德等方面有着非常的深度与复杂性。而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特有的高度的抽象能力。这一能力之所以形成,取决于人能够使用语言,并且进而将语言凝结为文字,通过文字这一表意符号,人们就可以把握到那种与我们直截当下的感知体验保持距离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既包括对过去与未来这种无法预见的事物的认知,也涵盖对完全无法直观言说的抽象内容的掌控与理解。P21
【人的精神性的体现】作为自由选择的主体、能够道德行为的主体。
第一节  自由:人的精神性的第一种体现
【尼采:“人是未确定的动物”】尼采认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没有固定的本能或行为模式,因此是“未确定的”生物。相比于动物依赖本能驱动其行为,人类拥有白由和创造力,能够通过意志力和理性塑造自我和环境。尼采认为,人类的这种“未确定性”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它赋予了人类不断自我超越、创造新价值的潜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没有预定的目的或本质,人类必须面对存在的虚无,并在这种虚无中寻找意义。
【人类跃进文明状态:拥有理性的能力】动植物的成长取决于自然界因果链条的约束,而人类之所以能够摆脱自然状态跃进到文明状态,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其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运用理性的能力。
【自由选择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个体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作出决定时,其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
【康德认定人是动物,亦是理性的存在。】
①  人是动物:人类有身体的需求、本能的冲动以及欲望冲动。
②  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人类能够超越其生物性本能,做出自主的、理性的选择。
③  这种冲突体现在人类的道德选择上:人类的生物性驱使他们去追求欲望和快乐,而理性则要求他们根据道德律行事,可能袞绕辜冼菉鹇熊戳噩龊本能冲动。
第二节   道德:人的精神性的第二种体现
【儒家仁爱的血亲道德】对于宗族群体而言,个人永远是第二位的。在宗法血亲原则成为最高的道德裁判标准的前提下,中国人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叛逆家庭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社会关系的网络,个体的独立性永远不如关系的和谐更为重要。
这种普遍适用的道德的载体是个体之人。近代文明强调个体价值,不是说个体离开了家庭、社群和共同体原则上也可以生存,而是说人之存在首先是个体性的存在,只有个人的生命与寿命,没有所谓集体的生命与寿命。只有个体才可能作为一位自由自主的行为主体,他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基于自身的利益、目标和信念来决断与行事,并为此而承担责任。人只能做自己的梦感受自己的兴奋或头痛。“我们的行为越来越少地打下像性别、地域出身和社会阶层的印记,越来越强地取决于个体能力和偏好的作用。这种文化,是与决断和责任从社会向个人层面的转移相关联的。”

[梦李1]生活节奏变快,给人的无法跟上的紧迫感。


[梦李2]不再有明确的方向感和连续性,时间变得间断和不连贯。


[梦李3]多任务系统,时间被分裂成多个片段。


[梦李4]对时间的掌控感降低,无法明确地前进或后退,而是被推着进入一个个无意义的、短暂的当下。


[梦李5]即人们更多关注眼前的片段,而缺乏对整体时间的掌控。生活似乎变成了由一个个离散的时刻组成的“点”,这些时刻相互独立,无法连成一条连续的线。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0-14 21:26
2024年10月7日 读完韩炳哲《非物》,准备新闻与传播理论课程汇报。

【算法】在被算法控制的世界中,人日益失去了他的行动力、他的自主性。他看到一个与自己相对立的、脱离了他的理解的世界。他遵从算法的决定但是他无法理解这些决定。算法变成了黑箱。世界迷失在神经网络的深层层面中,而人无法进入这些层面。单单只有信息,还没有让世界变得明亮。甚至信息还会让世界变得昏暗。从某一个特定的节点开始,信息不再提供信息(informativ),而是扭曲信息(deformativ)。人们早已逾越了这个关键的节点。快速增长的信息熵,即信息的混沌,让我们陷入后真相的(postfaktisch)社会。真与假的区别被消除了。从此,信息在一种超现实的空间中循环着,无需任何真实关联。假新闻也是信息,这些信息的影响可能要胜过事实。短期效应才是重要之事。效应取代了真相。P12
【工具】因为缺乏自我行动,工具是惰性的物,用工具来劳动的人让自己成为一种物,因为他的手获得了老茧。P14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通过把世界生产为图像,确立了世界,这就是说,它获得了世界。因此,摄像头与屏幕发展成了智能手机的核心要素,因为它们强力促进了世界的图像生成。数字化图像将世界变成了可以获取的信息。智能手机是一种海德格尔意义上的“集置”;作为技术的本质,这种集置在自身中汇集了那种让人们可以获取事物的“确立”活动的全部形式,比如订购、设想和生产。未来文明的步伐将会超越世界的图像生成。这一未来的步伐在于从图像中生产出世界,即生产出一种超实在的现实性。
作为客体的物构成了世界。“客体”这个词源于拉丁文动词,它的含义是迎面对立放置、迎面对立投放或者反对。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对立的否定性。在词源上,客体是某种与我相对峙的、和我迎面对立放置并且反对着我的东西。数字化客体没有拉丁语动词的否定性。我所经验到的数字化客体不是对立的东西。智能手机之所以是智能的,原因在于它取消了现实的对立特征。它的平滑表面就已经传达出了一种没有对立阻碍的感觉。在其平滑的触摸屏上,一切都显得那么顺手和讨喜。可以通过点击或者手指触发来达到和获得一切。借助它光滑的表面,智能手机具有了光滑润手的数字化按摩石功效,这种数字化的按摩石为我们永久解锁出了“点赞”。数字化媒介虽然有效地克服了时空中的对立,但是对立的否定性却是经验的关键。数字化的无对立特性、智能的周遭环境导致了世界和经验的匮乏。P37
【思维】思维最初的形象比喻就是起鸡皮疙瘩。人工智能不能进行思维,这是因为它不会起鸡皮疙瘩。它缺少激发和模拟的维度,缺少感动,数据和信息无法提供感动。P65
【精神】精神的原初的含义是“在自身之外的存在”,或者是感动。人工智能或许可以进行快速的计算,但是它缺少精神。对计算来说,感动似乎只是一种干扰。P67
【智能】智能的含义是在某些东西中做出选择。它只涉及一种在预先给定的选项之间所作的选择,归根结底是在1和0之间作选择。它的运转不超出预先给定的东西,不进入不可通行之地。P74
【智能手机的仆人特性】智能手机不仅具有给人带来解放的面向。“一直能够被人找到”的特性与仆人的特性没有根本上的差别。智能手机表明自己是一座移动的强制劳动场所,而我们自愿被关在里面。此外,智能手机是色情影像式的电话(Pornophone),我们自愿让自己裸露。它的功能就像是一张可以移动的审讯坦白座椅。它用另一种形式来延续“坦白座椅的神圣统治”。
每一种统治都会有它自己的虔信者。神学家恩斯特·特洛尔其(ErnstTroeltsch)就提到过“大众对给人带来镣铐的虔信对象的想象”39。这些虔信的对象通过将自身变成习俗并且在身体中扎根,它们稳定了统治。“虔诚”意味着服从。智能手机将自己定位为新自由主义体制的虔信对象。作为一种让人服从的设备,它就像十字架念珠一样;十字架念珠和数字化穿戴设备相似,同样都是移动的且触手可及的东西。“点赞”是数字化的“阿们”。我们点击“点赞”按钮,也就是让自己臣服于统治的整体。P41
【数字化与手指】海德格尔的手坚定地捍卫大地的秩序,反对数字化秩序。数字化源于digitus,其意思为手指。我们用手指来计数和计算。这些手指是数目性的,即数字化的。海德格尔明确地区分了手和手指。只有手指指尖参与活动的打字机“让人失去了手的本质领域。这种打字机把“词语”降格为“交流的手段”,明降格为“信息”,它由此破坏了“词语”。打出的字“不再经由书写的——真正在行动的——手来实现。只有“手写文字”才接近词语的本质领域。如海德格尔所说,打字机是一片“没有符号的云朵”,即一片数目式的云朵,一种掩藏了词语本质的“云端”(Cloud)。手展现“对思维所言说的东西”,仅就此而言,手是一种“符号”。只有手接收到了思想的馈赠。对海德格尔来说,打字机是计算机的先行阶段。它从“词语”中制造出“信息”。它接近于数字化设备。通过“让语言越来越多地变成单纯的信息工具之进程,人们才有可能去制造计算机。P113
( M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Gesamtausgabe, Bd. 54, Frankfurt/M. 1982, S. 126.
一112.)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0-20 20:41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现代人所追求的“本真”,不仅荒谬可笑,而且毫无意义
https://mp.weixin.qq.com/s/3neGvYjKlHA55dLAnlwHtA
l  我们之所以成瘾性地寻找本真就是因为我们怀疑我们自己的体验不很真实,实际上是虚假的。在其极端的形式中,这种怀疑导致我们痴迷于假新闻和阴谋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相信自己生活在某种模拟状态,任何东西都不真实。悖论在于一个强制性寻找本真的社会恰恰是疏远现实的社会。
l  韩炳哲论证说新自由主义经济迫使我们居住在以表演为基础的文化中。正如阿多诺预测的那样,这促成了自恋,最终导致倦怠疲惫。
l  萨特的著名论证“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我们的生活是未完成的工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行为来塑造它。但是,现代人的本真自我的追求似乎已经变成了一辈子的企业工程,需要不断上传到领英(LinkedIn)上。
https://mp.weixin.qq.com/s/9_1sGPditN-Kl_lhadS30Q
人在现代被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似乎是高高地扬起来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却被严重地贬低了、边缘化了,人和自然一起丧失了自主性和尊严。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看《海德格尔哲学(五)(六)》、看“都市报与报业创新”相关内容、上《新闻传播史》课程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上课从上午8:30-21:35
新媒体研究笔记心得:研究论文首先需要①定性,确立一个范围(即论文的大致方向),其次需要下一个②工作定义,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再次③综述需要紧扣研究主题、研究内容。④文献检索方面,不应只是使用关键词检索,关键词应该上升到关键词组(例:农村妇女的小红书社会支持,可以上升到弱势群体、社交媒体)。
注:如果涉及到调查需要脱离作者身份去看,并且要注意实验的伦理问题。
抖音使用对农村妇女的社会支持研究,抖音是社交媒体、农村妇女是弱势群体,则研究主题变为媒介对特定群体社会支持的研究。切忌“切香肠”式的综述(将关键词分别综述),应该围绕研究主题来展开。
自然辩证法:最难是找选题(读书读出来,专业方向最核心的权威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板块明晰、读两三年,读研究趋势、研究前沿,审稿人的用稿习惯,参考文献水平,一半以上是英文。文献综述,读出了哪些东西。阅读的习惯(强迫自己阅读)。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看海德格尔哲学(七)(八)
海德格尔哲学(七)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听董晨宇讲座
一、为什么是美颜滤镜
a .技术赋权的呼吁增加“社会资本”,提升使用者的自信
美颜降低了直播的准入门槛,美颜滤镜关掉之后难以接受后再去整容(有了美颜
滤镜再去整容),男性要求干干净净。大致在心理学层面进行讨论。
b. 技术压力的话语:新自由主义的自我凝视、女性在性别秩序中的弱势地位
c. 从“赋权—压迫”的二分理解到情景化的理解(自内而外的深锚“
理论作品不是理论性不强而是描述性不强
1.2 我们该如何“情境”
多边市场:平台劳动设计多元性都过着的多重人物关系的并置、交互和冲突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的意义是本质性的
为什么摘美颜对于主播来说是一种惩罚?
1.3 我们如何体现平台化的“情境”
a.平台化中的多边市场(multi-sided markets):平台劳动涉及多元行动者的多重人
物关系的并置、交互和冲突(Schubleretal.,2021)
b.更具体的说:一方面,数字技术作为劳动工具介入劳动秩序和用工模式,塑造
了不平等且不稳定的劳动形态(Rosenblat&Stark,2016);另一方面,劳动者对于
各种技术工具的挪用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和身份认知(丁未,2021)。值得指出的
是,技术对劳动的影响并非颠覆性的(Joyceeta1.,2023),而是需要被放置于具
体的经济社会情境和多层次的技术社会关系中考察。
二、如何理解直播行业的美颜滤镜?
主播—平台:规模化的“微名人生产
扁平化,规模经济,个性化无法做成规模经济。
直播行业的矛盾性困境:普通人的微名人梦想与她们外形条件的普通之间如何进
行调节,以完成美丽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换?
化妆和美颜:镁光灯长时间照射需要补妆,经济困难。整容,美颜滤镜:暂时性
的,对于主播的工作而言是一种持续性。
脸不能出境,美颜滤镜不能线下跟很多人见面。
颜值作为非优势性生产。
主播-公会:屈从于消费的资本美学
如何设定美颜
对于每一个平台有具体的设置清单,白幼瘦刺激消费美需要屈从于消费的内
在性。直播平台:同一种生活,屈从于消费的同质化生产。
主播-观众:关系劳动中的距离调控
女主播于男性相遇的技术界面:游客等级与美颜带来的等级感
隐藏自己 美颜是一种自我保护 直播同城:用来约的? 幻想作弊器,修改自己的
ip
技术-产业-情感复合环境的审美意义流动。
美颜的意义是流动的,是需要深描的,而不是简单的压迫或赋权,或研究者自己意
识形态的佐证。
三、为什么是平台时间
a. 既有研究专注于解构而非建构:while previous studies haveanswered thequestion
of what platform time“isn’t,” most failed to go further in analyzing what it is.(平
台是一个争议和冲突的动态场所,因此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多面的关系性结构。)
研究者如何理解外卖员的“弹性工作”
a.算法控制话语:实时控制、收入不稳定性(DeStefano,
2016b;0ppegaard,2021:Rosenblat and Stark,2016;Wood et al.,2019)
b.骑手抵抗的话语:日常机会主义实践(ChenandSun,2020),因此骑手与平
(Chen,台的权力关系“far from being one way and from the topdown”2018)
外卖员没穿马甲是众包,穿了是专送。众包签约是第三方,是非常松散的控制。
弹性时间是虚伪的? 在不同主体中理解时间意味着什么,
1 第三方外包商建构的日常时间
片区 打卡 配送计划
例外的常规化(与雨伞、挂单)
外卖站点的自我约束;骑手投诉 主导的日常时间无法用来完全剥削骑手,
以实然来理解这个世界并不难,难得是理解为何如此 ,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四、如何理解外卖平台的时间政治
美团平台建构的事件时间
超时罚款,新手骑手被卡单,
加速:限速器和超标电池(电动车限速线剪断,超标电池)
时间区间替代固定配送时间:缓解事件时间焦虑(从时间点到时间段)
骑手建构的盗猎时间
外挂抢单:为什么外挂会一直存在?
关闭定位:提前点送达中国骑手与用户的“默契” (提前点一下送达,关闭网络
开飞行模式)
在平台和外卖员之间的相互协调
拒绝对一个概念进行确定性的回答而是将这个观念放到
明星不可触摸性,网红是可触摸的。idols that you can reach,网红直播是
家人还需要卖东西,捧起来踩,本真性是什么?
平台而言 本真意味着什么,原来火的是,现在是平凡人年中国的不平凡的本真,
2018之前 崇拜从这里开始,2018年之后:记录美好生活。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而不
是奇观,基础设施化,无所不在又习以为常,不能没有他。社交媒体中是微信。离
不开它、记不起他、不能没有他。小红书是百度,抖音越来愈像美团。
郭有才为什么火?诺言  一线三四线城市中年人,切中了网络忽略的一个群体,经
济震荡的近几年压力大,郭有才有一个无论富贵和贫穷的一直支持他的老婆。
董宇辉对象是丈母娘  作为老师(资源),作为女婿(、作为打工人(当老板)的
董宇辉。
本真性、原生广告,
为什么关联性分析是重要的
恰逢此时 当我们想哟去了解每一个关键词的时候,词的使用者是谁,生成性,把关
键词放置在异质化心动者组成的多元关系中进行具体考察
对算法的知识当作一种宣称。黑箱/工具箱
2024年10月19日
去雾都宾馆听讲座,醍醐灌顶
2024年10月20日 听张志安老师讲座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0-28 09:01
整理讲座内容,看课程海德格尔(十一)(十二)
海德格尔哲学(十一)
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这个场所和
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之中。这种黑暗或许在任
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人无法摆脱掉它。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
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缺失。此黑暗确是光
明的隐藏之处,它保存住了这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因此,这种黑暗有它本身
的纯洁和清澈。
《老子》(28章,斯特劳斯译)讲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知其白,
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
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海德格尔】知其白:通过知其白的方式去接近和保存黑暗。通过知其白的方式去
守其黑。
一个人是否能站到另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叔本华受佛教的思想。
西方哲学强调逻各斯,现实化之后才是真理,潜在的东西最后成为现实,现实的东
西才能称之为真理,强调逻辑。绝对精神要通过人类精神体现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原来的东西不能现代化,人工雕琢之后的结果是生命死了。
“世界”和“大地” 隐秘的事情是拒绝显现的,大地的隐秘和开显之间形成了张力,在
显与隐之间艺术作品得以形成。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者的家,语言不是人们因为相互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
语言是存在给人的馈赠。人是有逻各斯的动物,海德格尔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给
万物命名,把万物带入显现状态,语言是揭示同时也是隐藏。
海德格尔哲学(十二)
存在亲自遍测自己的畿域。它现身在言词中,于是这畿域得以划分成畿域,语言是
存在的畿域即,存在的家。……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我们能够随时随刻从这
家宅穿来穿去,以这种方式达乎存在者我们走向井台,我们穿过树林,我们也就穿
过了'井这个词,'树林,这个词,哪怕我们没有说出这些词哪怕我们想也没有去想
语言这样的东西。-《诗人何为》
天籁通过人来发声,给万物命名,“语词破碎处,无物存在”“语词崩解处,一个
存在出现”没有揭示、没有显现、没有命名。需要有语言但是也要打破语言的枷
锁,让语言脱颖而出。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海德格尔
柏拉图 洞穴隐喻 由现象转向本质的世界,从黑暗转向光明
海德格尔通过知其白的方式去守其黑,西方技术异化比一千个太阳还亮,不能一
味地去追求光明,要去守护自己的家园。庄子说知和不知也是一种知。庄子强调
原始世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
相濡以沫:苟延残喘,庄子: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切都运转起来了,这恰恰是令人不得安宁的事,运转起来并且这个运转起来总是
进一步推动一个进一步的运转起来,而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
拔起。我不知道您是不是惊惶失措了,总之,当我而今看过从月球向地球的照片之
后,我是惊惶失措了。我们根本不需要原子弹现在人已经被连根拔起。我们现在只
还有纯粹的技术关系这已经不再是人今天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了。(现代化成为了目
的而不是手段),老庄思想反现代化。
4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
海德格尔 座驾,群山聚集在一起成为座驾,技术的本性是座驾,遮蔽其他一切可能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17 17:50
20241111-20241117
本周在看史料写论文,已经完成了论文的1/3,下周要记得写学术日志,可以督促自己,“留痕”好让每一天不白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1 22:04
11月24日——12月1日学术日志

11月25日 星期一
完成论文全部内容

11月26日 星期二
将整合完成的论文全部内容发送给导师,导数反馈了很多参考意见,特别是格式问题,惭愧! 甚至如语病、标点符号这样的不该出现的问题!!!
下午上了《中外新闻史》,提到论文需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

11月27日 星期三
起了个大早一杯茶提神,7:30到达教室开始根据导师修改的意见进行修改。晚上进行了新媒体课程的pre,张老师提出了例如题目方向过于分散等问题,下一步将根据建议修改综合研究方向,继续对实况使用者进行访谈。

11月28日 星期四
休息一上午,下午参加党员学习会议。晚上继续修改论文

11月29日 星期五
看史料、修改论文。

11月30日 星期六
看史料,修改论文,15:00出发飞往上海。

11月30日 星期日
在上海,看淮海中路(大美晚报·记者座谈原址)


2025114日星期二
【人机传播与人机关系】
l 真实的情感?无利益、无责任、无条件的正向情感反馈能够缓解和弥合人们在虚实空间的自我人同危机与差异
l 对抗人际社交倦怠、重新确认自我归属感(逃避的空间,逃避现实的空间)
l 人际情感的理想化投射和替代、虚幻性、欺骗性与脆弱性
l “众我”的凝视
l 刻板印象和偏见
l 削弱人的自主判断与行动力
l 功能导向和娱乐导向(仅供娱乐还是工具化)
【算法研究】:新媒体不是大众媒介,算法生成由多元决定(责任归属),“产品经理驱动“逻辑而非“工程师驱动”逻辑,商业媒体的人工调控更多是迎合流量至上对内容"合规性"的一种审查,大众媒体常将热搜描绘为民意的代名词,成为算法合法性建构的主体算法所扮演的角色是在它所嵌入的“认知装配“中形成的,【热搜】→民意,每个人都在建构算法。
【用户的算法想象】
l 通过捕捉操纵”“掌握"“隐藏监视。感知算法权力的线索短视频生产者感知到算法控制强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利用式模仿创新,而非探索式灵韵创新算法对农村中老年女性的影响
【算法权力与用户参与】
l 归纳算法确定劳动规范,通过审计对算法发出质疑与反思。[算法补足网络
【算法抵抗】
l 采取加密、挪用、接力、拼装等战术对算法权力进行盗猎和抵抗,从而获得一种“游牧式”的抵抗。
【平台劳动与数字游牧】
过渡劳动:时空,网约车司机形成的以空间表达效率的时空秩序,短视频平台建构的“希望劳动”,创作者努力成为“自己人”,瓜分工人干预的流量(平台权力)。
(网约车司机按照自己的路走还是相信平台,平台逻辑凌驾于人的逻辑之上,)
“技术升级”下的“劳动降级”】
人成为了系统的布丁,数据发给平台,人成为了平台的中端。“人类工蜂”与“机器工蜂”。数据标记员的偏见成为人工智能的偏见。
【乡村的平台劳动者】
推动乡村精英与普通村民在既定结构与位置中发展出行动策略并进行身份转化。
【平台劳动的新性别气质】
平台为弱势群体创造了很多可能性,性别关系,社区团购,改变原有的角色结构。强化关系或改变原有角色关系。
【数字交往】
媒介与文本(微信,共享文档、表情符号、聊天截图、互文性的群聚空间,哀悼文本)
【情绪与身份】
“感受共同体”,愤怒学习与“情绪共同体”,情绪效价对网络议程的影响。
【媒介记忆与数字怀旧】
记忆的链接转向,新的情感结构,对过去的想象和对当下的对比,与当下和解的情感慰藉。
【回忆的时空结构】
互联网的怀旧记忆的地方脉络(西祠胡同)代际,特定的数字时代与数字媒介相联系
连接线记忆与诸众记忆(QQ空间)
胶片相机,
【数字时代的乡村治理】
进入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的只能摄像头将治理平台化逻辑带入乡村与家庭
媒介技术对乡村社会的拓展嵌于社会情境与文化结构
媒介技术的“在场”并不必然意味着原初交流方式的缺席
媒介技术发展虽下沉了传播权,但受制于乡村社会稳固的传统观念,赋权论调恐难直接移植至此
【养育实践和老龄化】
感官代偿,以声音为主的新媒体技术能够为视障玩家实现视觉补偿并建构出独特的游戏时空
【媒介物质性:本体论与本土化】
物质性的角度,屏幕的影响,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界面的变化,人类的身体作为界面,悠久的历史。
姿态与生活方式(付航的passion、郑州的夜骑)
2025115日星期三
202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
十个话题:
file:///C:/Users/zgsd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368/wps1.jpg
01.新闻创新(结构制约、多元行动者与技术悖论):面对新闻业冲击的主动的反应,社会结构与主观意志之间的关系。
探索式创新、事实核查(试图凭借垂类专业生产优势重塑新闻业话语生态寻求认知特权)、Chat-gpt的技术悖论。
新闻采编权,
02.新闻从业者研究(技术共生时代的观念和行动)
人工智能弥漫进行业的共生者或背景性的存在:好新闻与自动化(人工智能导致“好新闻”的评价标准模糊、行业规范失效)、流量数据迷思(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分析技术)、重建主观评价标准(在数据好稿之外另设质量好稿,从独家性、影响力、传播力和及时性等方面),
【流量锦标赛】
新闻职业观念的稳定性(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什么样的事实可以被描述,建立在职业上的认识论没有改变(作家转为非虚构,对公共意义的追求、新闻鼻、敏感))
社交开源情报(社交媒体的公开信息改写了“记者在现场”的生产传统,媒体与从业者不得不建立新的常规来确认这些遥远来源的真实可靠,新闻权威的构建)
03.新闻业务与叙事(历时考察、创新实践与反思)
党报对表的媒介仪式、典型报道案例的反腐调用、开源编辑工具(澎湃美数课编辑部分享稿件制作流程、编辑自制的可视化工具)、AI时评的技术判断(套路化、缺乏逻辑衔接、观点中庸和独断)、新闻图像叙事的价值倾向、游戏化新闻叙事(交互式)
身体作为沉浸新闻的信息源(可穿戴设备,通过设备与VR技术沉浸入新闻的场景中)
04.新闻用户(多维参与者)
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参与新闻生态文化中的自由行动者和参与协作者;直接与新闻的本体概念发生互动甚至和新闻媒体带来负面冲击的用户群体
作为接受者的受众 ②作为自主选择的用户
用户的新闻消费是否被娱乐化
作为“愤青”的新闻用户:数字媒介批评
05.新闻与社会性别
围绕女性社会性别的反思与重建,女性记者
06.媒体融合(十年发展经验与本土化理论探索)
中国式媒体融合(新闻生产、政策规制、技术革新之间的关系)2014年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弥合分歧、构建共识
加速时间制度(永不停息的交稿需求)
对时间加速的抗争(主动放弃以流量数据作为考核标准)
超越阐释社群、即时通讯组、人机协作整合
暗知识正在挑战新闻呢作为知识文化的权威
09.新闻理论研究
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新闻关系论
2025117日星期五
file:///C:/Users/zgsd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368/wps2.jpg
主体性的两个襄都
外向度: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人
外向度:将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反身建构自己的主体意识
【生成性社会】
互联网基础设施将数字化、通信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生态,
凭借二进制计算和各种软硬基础设施,互联网基础设施成为最强大的解域力量。它带来了几乎一切社会元素的运动、重组、耦合和破界,社会因而始终处于不确定性的生成状态。互联网基础设施让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清醒地意识到:媒介是人存在的前提生成性社会就在这样强大的媒介平台上形成了这导致速度、权力、关系、价值观等建立在时间、空间和秩序之上的人类重要的存在维度和认识维度发生剧变。
胡翼青.互联网基础设施与生成性社会的来临青年记者,2024,(03)
03 人机关系的深化和再思考
社交机器人的性别偏见
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不仅映射了社会对新闻从业者在职业、年龄、性别上的刻板印象,同时展现了新闻的专业性
“机器镜子”对个体的误导
“他者”在既往研究中的三重属性
差异性 建构性  从属性
【人机对齐中的逆转】
人机耦合与人机共同体——认知装配
04 人机跨界交往与新情感实践
当下的人机交往是一种由AI支持并与AI共同演化的社会交往方式,其中,人工生命石行为主体而不是心灵主体,AI主体交往中的主体普遍具有“跨主体性”,AI时代的数字交往则是一种跨生命交往
杜俊飞 AI交往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多项式生命理论:
其一,在非人类一端,那种具有智能、生长性、能动性的人工生命,与自然生命一样值得尊重;其二,在人类一端,数字基因综合了“模因”“技因”“思维因子”,参与复制、繁衍和演化“新人”;其三,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多项式生命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生命集,亦即人与拟人、人与非人、现实与虚拟、生与死相互交织的生命;其四,对于人类群体而言,多项式生命观的意义是“见众生”一尊重任何形态的生命,并崇尚生命间的互利共生;其五,多项式生命观是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生命纲领,它致力于扩展人,也致力于团结生命。
杜骏飞.多项式生命:一个交往哲学命题
重新理解“人是目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康德的人是目的是什么意思?人性不等于人
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核心:通过地理位置自由来实现地理套利,流动性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1-26 21:34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专访许纪霖:90后和00后,已经完全不相信宏大叙事了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OVDb8LXDPqpbP7F9p89jw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6tOXkHsX0TCj9ZZPkhI2g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葛兰西:我讨厌新年》(〔意〕葛兰西,1916年1月1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tan3gLUiO_uNEkFDNpt7Q

【案例】 《一万条骂机票的留言,试图打败大数据》https://mp.weixin.qq.com/s/4L_Kb_JiHidwrrv0iTHltw
【解构主义】德里达
现代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世界是优胜劣汰的——战争手段夺取民族霸权——原子弹对人类文明的威胁——后现代认为只有小叙事才具有意义摆脱了宏大叙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1-27 22:57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读《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第七章 对80篇文章的观察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主标题以20字左右为宜,防止概念不清、误用概念、生造概念、逻辑失当
二、摘要
三、引言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注:引言虽然引出了问题,但是问题本身的质量不高,没有学术价值。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常见的写作习惯,即喜欢从一些宏大但表面的事实开始研究,与研究的问题距离过于遥远,思维方式比较套路化。完全可以运用更加直接和有针对性的背景来引出问题,研究者却停留在浅表思维层面而没有努力去思考和寻找。
【包含内容芜杂】文献梳理、研究方法、预研究当以单列一部分为宜,不宜放置在引言部分
【没有引出问题】要引出实质探讨的根本问题,不能够半路折返。
四、文献梳理
文献梳理部分的作用
文献梳理部分的常见问题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提出问题不佳的三种情形
【文献范围泛化】文献从范畴而言上溯地太远了
【没有提出问题】在引言引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动态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并阐明其价值。
《职业伦理、社会伦理、全球伦理与技术伦理——百年新闻伦理研究的不同视域及其超越》
链接:http://47.106.15.148/portal.php?mod=view&aid=18296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1-30 13:09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五、理论工具理论工具的提出既可以在引言中,也可以在文献梳理部分,而在以引言部分提出来较好,因为他是统摄全文的。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结论与讨论)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2-16 10:01
2025年2月15日 周六
读评论 曹林 《"AI"播报0失误很好,下次就别播了》
链接&#128279;:https://mp.weixin.qq.com/s/A-AuBYkNPCY0oDWKx065gg
谁在意“播报是否有失误”呢?这不是用户视角,而可能是一种上位凝视视角,一种自我把玩、自娱自乐的审美视角,一种“形式压倒内容”的低阶专业视角。这种技术审美倾向,隐藏着电视新闻传播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美学,上视凝视的形式美学,而不是用户凝视的内容美学。
0失误很好,但真正的媒体用户并不关心这个,他们关心的是播报了什么新闻,是不是贴近民生,突发事件中记者是否在现场,热点上有没有提供独家。
一看到“AI播报0失误”就吓得更换考研方向,好像这个专业所有的核心素养、培养技能、职业追求就是围绕“0失误”,这是对一个专业的矮化认知。
当下人工智能在新闻融合的上应用,多集中在用户无感的花哨形式层面,而在新闻生产的核心功能上,突发事件中的突破,灾难现场的突进,新闻调查中的深度挖掘,毫无助益。我们的媒介融合,不要在工具化、技术化、机械化的低端层面炫技了。
这种“人的痕迹”也让人感受到了播报新闻的是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一样,有压力,说话太快可能会秃噜,这个播报新闻的人带着与新闻匹配的情感、情性与情怀。

2025年2月16日 周日彭兰  《智能传播技术驱动的“认知连接”》 2025年1月
【推荐算法造成的人与人的链接】社会化媒体,推荐算法  带来的人与人的连接,可能会超越人们自己感知到  的社交网络,连接链条也可能更长,作用也更持久。算法带来的关系连接,不仅影响着人们的,  也影响着人 们 的 信 息 获 取、环 境 认 知 乃 至 观 点、态  度,它也是一种认知连接。(也就是说算法通过内容推送影响人们获取信息,对于事情的观点和态度,使这部分人思想上越来越相同?)
流量普惠:在视频  平台,流量普惠性算法使得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等地  区的人群被更多人看见,而被看见的,不只是他们的  面孔及其生活环境,还有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结论:算法带来的人与人的连接,虽然不一定直接改 变每一个体的社会网络,但会影响人们获取内容的 偏向,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算法 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兴趣与算法推荐之间 的简单循环,而是会经过各种社会关系与环境因素  的作用环节。以尊重人的个性为出发点的算法,实  际上并非想象的那么个性化,反而可能是群体或社  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人们获得的看上去个  性化的内容,实质上可能是群体性的选择,是去个性  的。而人们的取向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内容的生产,  如此循环往复。算法在加强连接的同时,也有可能加深不同人  群之间的区隔,人们可能难以感知异质人群的存在,  也更难感受异质人群的观点与立场。当然,如果调  整算法的思路,也可以利用算法来连接异质人群,减少群体间的割裂。
算法造成的群体割裂(男权、女权,年龄代沟,推送的是不一样的内容,信息茧房)
【算法的文本间性】算法形成的文本间性,是在文本传播过程中产  生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主要取决于算法模型及  计算结果。阿妮姬娜(A.Anikina)认为,今天 Tiktok正让我们经历着算法]蒙太奇形式,使电影影像之间呈现  一种诗意的链接方式。视频之间的算法关联被完美地  排列起来;每一个连续的标签都是一种诗意的组织形  式。它们展开为一个新的故事,形成一种只存在于此时此刻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标签中,都可以找到并激  活一个新的标签。
(也就是说算法的议程设置也通过相互关联的文本融合产生的新的理解和内容体现)
算法通过文本的组合,将文本生产者的认知进 行连接,这往往是生产者自身难以预料的连接,有些  连接会对内容产生增强效应,有些则会出现相互削  弱、消解、冲突、对抗等效果。
相关新闻链接&#128279;:
驱动这一庞大应用的引擎是 TikTok 的推荐算法,该算法可以找出用户喜欢的内容,并填充定制的令人上瘾的视频推送。它被称为 For You Page 或 FYP。它不像 Facebook、Instagram 和 Snapchat 那样,是为了将人们与朋友联系起来而创建的。它是为了娱乐而创建的。
【当短视频成为日常新闻来源】
相关论文:《Algorithmic Displacement of Social Trust》  Emilie Flamme
链接:https://knightcolumbia.org/conte ... ent-of-social-trust
【算法放大】??
算法放大涵盖有害、恶毒和卑鄙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导致偏执、激进、仇恨、性别歧视和观点、意见的两极分化。
内容审核和删除就像街机游戏“打地鼠”,是西西弗斯式的:公司雇佣大批员工来检测、识别和清除有问题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很快就会再次出现。为什么?我们认为,答案在于底层算法过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确保了这些内容的死灰复燃。我们所知道的或声称知道的几乎所有东西都不是来自直接经验,而是来自他人的证词,包括我们从家庭、社区、学校、书籍、报纸、电视等地方学到的东西。被算法上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和信任、算法上呼唤我们的承诺、行动和参与的信息淹没,我们常常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相信谁,以及为什么。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2-23 21:49
2025年2月17日 周一 文章&#128214;:《海德格尔曾经对世界的警告,今天都变成了现实!》
链接&#128279;:https://mp.weixin.qq.com/s/yq2o9_AS0x9c3G37q7408g

2025年2月23日 【自省】《礼记·中庸》中,就有记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羞耻感】羞耻感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察觉到自己的裸露或无能时所引发的情感。
(媒体名称公开发表是一种告知大众的他律和自我鞭策的自律,如果背离媒体名称,则会产生羞耻感。)p17
【羞愧,愧疚】
羞愧,羞愧之心,愧疚,愧疚之心。如“恥,惭也。”(《广韵·止韵》)“其心愧恥,若挞于市。”(《尚书·说命下》“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论语·公冶长》)“人不可以无恥。”(《孟子·尽心上》)“臣闻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变,痛之何益?”(《吕氏春秋·贵直论》)“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恥之。”(《韩非子·八经》)“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恥之,三日不朝。”(《韩非子·难二》)王维《老将行》作:“愿得燕弓射大将,恥令越甲鸣吾君。”
汉语中,“羞”常与“愧”连用。一般来说,“羞愧”“愧疚”指的是同一种情感,两者都属“愧”,因而都有“惭愧”之义,在关乎道德问题时,都具有引导个体想要采取措施以弥补自身的不当行为给他人所造成的负面性后果的功能。p31
【羞愧的情感是善的】
羞耻正如怜悯一样,虽不是一种德性,但就其表示一个人因具有羞耻之情,而会产生过高尚生活的愿望而言,亦可说是善的……因此,一个人对于他感到的羞耻,虽在他是一种痛苦,但比起那些毫无过高尚生活的愿望的无耻之人,终究是圆满多了。p31


“羞愧”与“愧疚”的情感并不一定与伦理道德有关。还有一种可能是与当事者的行为不当或过失有关,且一半涉及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与行为后果。特别是当主体能力与行为后果与他人期望反差太大时的情感体验。
【荣】
“荣”又有了“飞檐,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的解释,由此便有引申之意:扬起者,也就是高于他者为荣。当“荣”用作指称一个人在道德修养或才能等方面取得高于周围人的成就后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即“荣誉感”时,“荣”才真正具有了道德意蕴。p37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3-2 22:52
2025年2月24日【知荣明耻与群的关系】知荣明耻作为社会价值观的意义。伦理关系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个体与所处的那个整体之间的关系。对于耻感而言,知耻的现实依据在于个体及其行为是否与所处的社会整体的本质性和要求相统一。可以说,知耻、羞耻感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以社会整体价值为评级啊标准的,个体的行为合乎社会伦理要求,就是一种道德行为,就是荣。个体及其行为与其所处的整体的普遍伦理价值观相悖时,便会产生耻感。
[backcolor=rgba(205,178,250,0.7)](网络媒体名称应成为其道德荣誉的象征。通过传播正能量、履行社会责任,媒体可以赢得公众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实现“荣”的道德目标。)
【道德荣誉的追求】
p34 在耻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古代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君子人格与道德追求。
p40【羞耻感有外人在场】
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在场。([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 154 页。)
【罪感】
罪感来自啊道德主体意识到自己对“绝对的道德标准”的违背。无论这种违背是否被他人发现,道德主体均会有负罪感。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p40 东方是耻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耻感文化产生于儒学盛行的古代东方,罪感文化产生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儒学是现世的,在意为人处事的中道,在意他人评价、讲面子、重人情;基督教文化是来世的,是彼岸世界的,是信奉者心中的终极道德戒律。
耻感和罪感,前者是他律,后者是自律。
p42 耻感文化的形成是因为身处东方的民族千百年来收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不仅从外在看喜好面子,注重颜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自省”形成的中国独具特色的自省慎独精神。
(媒介的自省)
p54 舍勒认为,人类的耻感源自应然状态与现实存在的落差、理想目的与现实生活的矛盾、道德完满与世俗世界的冲突,由于这种种不和谐为个体主管机关意识所感知,羞耻油然而生。(「21」)
p55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拥有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的资格,舅自然被赋予各种特定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任何个体所无法逃避与改变的。
社会角色所赋予个体必须履行的职责和规定就是义务,他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个体对义务的履行成为荣耻的判断依据,完成履行义务称为荣,义务的未完成称为耻。


第二章 耻的相关概念之辨
读文章《“新闻传播学领域有很多人喜欢关注突发和热点,但最缺乏的是于庸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选题首先要好,应该是真问题
提出好问题,对问题敏感的方法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2025年2月25日【义务的履行-美德伦理】荣耻评价更多是涉及美德伦理的义务,义务履行得当即为善为荣,反之则为恶为耻。
【良心】
p60 对义务的自觉履行和内化成就了良心

(新闻媒体的道德底线,专业底线即为良心,这是内化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内心的道德法则,网络媒体的名称是一种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良心的作用过程】p62 一般认为良心通常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人的道德生活实践: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理智的。良心的直觉作用是指良心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甚至是下意识的本能,或是瞬间的顿悟,或是朦胧的幻觉,或是模糊的感知,使个体的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尽管这种体验是突入其来的,但它与个体过去在道德环境中受到周围舆论的影响和自身所形成的道德信念、习惯等密切相关,因为长期的道德实践、道德经验的积累,在其内心形成了一种稳固的知识经验和直觉走势。在良心的直觉作用下,主体的情感体验起到了主导作用。良心的理智作用是经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作出深思熟虑的合乎理性的选择,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是个体在道德选择时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性和主体性的音乐声音。
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西塞罗
【荣与耻】与内化的道德准则相符时,产生欣慰、自豪、平静、自恰等肯定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即荣;与内化的道德准则相悖时,感到不安、愧疚、鄙夷轻蔑、耻辱等否定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即耻。
2025年2月27日 周四《耻的道德意蕴》第三章 作为德目的耻及其心理机制
p77 有知耻之心、有耻辱之感表明对善的肯定、认同和追求。
p87 任何人都十分鼠疫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他只须推测别人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13)
p88 对于中国人而言,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的法则,以至在别人看来处于不利的地位。个人的价值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是内在于每个人的灵魂的,而是外塑的,从外部获得的。(费正清)
p90 本尼迪克特等学者认为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东亚文化是耻感文化,其道德机制建立在外在他律制约的基础上。且不论东亚其他国家文化特点,将中国文化简单归纳为耻感文化的观点失之偏颇。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并非仅靠外界规约作用,而特别强调自我修养,是一种典型的自律文化。
p92 内省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是“求诸己”、反躬自问、自责。其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善意的行为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首先应该自我反省,从自身方面去找原因。
p93 内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慎独就是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依然小心谨慎,自觉遵守道德,不为非、不越轨,做到表里如一。
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
p121 人的可贵之处,即人的价值体现,在于有义,在于人有伦理道德。

2025年2月28日 周五《媒体道德原理》
【媒体伦理的名称】:纳尔逊· 安特宁· 克劳福特(Nelson Antrim Crawford) 给出了媒体伦理的第一个名字: 《新闻伦理学》 ; 紧接着,利昂· 纳尔逊· 弗林特(Leon Nelson Flint) 给媒体伦理另一个名字: 《报纸的良知》 。
[美]卡尔· 豪斯曼: 《良心危机: 新闻伦理学的多元观点》 , 胡幼伟 译,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5年版, 《译者序》 , 第 iv 页。
https://mp.weixin.qq.com/s/nmPBz1rYkk3tLeCN6dasuw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3-9 17:19
20250303p6 媒体实践的“道德风水说” 不是靠媒体创办时自我标榜的道德追求, 而是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 通过媒体机构业者的共同努力, 在媒体(业者) 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道德信任关系, 即媒体相信自己的叙事包含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公众也愿意将媒体作为“社会的良心” 和道德机构, 这样的道德互惠, 将媒体实践和良好社会建设联系在一起, 使整个社会从媒体实践中受益, 实现客观事物和道德风尚的互构, 这是媒体实践的最高境界。(媒体名称是媒体自身的自我标榜,更多的会是自律的需求么?类似于座右铭或者网名??)
p7【模仿律】当媒体机构的道德实践为其带来更高的公信力时, 同样会有媒体机构尝试以道德的方式进行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当个体的媒体道德意识变成普遍性的道德共识, 便为媒体职业道德规约的问世奠定了认识基础和舆论基础。(遵循模模仿律,那么,名称的第一个产生转换的网络媒体究竟是哪个媒体呢?是否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去探讨。可以看一下模仿律的相关文章,应该会用到)
p13 【道德作为意向】, 促使人们通过主动追求一种道德目标而获得最高的价值。“道德意向是与直接通过法则对意志进行规定的意识必然地结合在一起的。 ”([德]康德: 《康德著作全集(第 5 卷) · 实践理性批判》 , 张荣、 李秋零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124 页。)
p37 媒体业者为什么要有职业道德?——业者为什么愿意接受媒体道德规范,
2025年3月4日【道德崩溃】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溃败”说,易中天教授的“道德沙尘暴”说,郑永年教授的“道德解体”说,以及凤凰卫视举办的关于“道德崩溃”的讨论访谈节目
毛泽东《伦理学原理》德国
2025年3月5日p39 本性中的善恶概念涉及欲求或厌恶能力的必然对象,在媒体实践中,这个必然的对象的内容与业者感官的满意与否相关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3-30 20:18
20250324
读《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迈克尔·海姆
存在论转移却是一种发生在我们脚下世界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知识和感觉所植根的整个背景的变化。甚至在我们尚未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之前,各种事物就已经改变了。例如,我们可以将汽车看作是一种有限的工具,人类的一种交通装置。然而,事实却是当我们引入了汽车之后,世界本身就变了。汽车的广泛使用把我们引向了不同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以一种新的方式与老的地方相连,但在种类和质量上却是有区别的,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在慢慢地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可避免的。p24
(思考: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伴随性的、连续性的变化,人工智能一种新技术的引入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隐秘的,比如认知方式、感知真实的方式)
20250325读《自我完善也是一种自由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7qf3n1oG-yC-kL8HgwWeg自我完善的自由:理解和明白行动的正确理由,并按照正确理由来引导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读《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迈克尔·海姆
“语言技术比任何其他工具都更加基本。当一种技术触到我们的语言,他便触到了我们的居所。”p7
营销一种商品?思维方式的革命?
“在60年代,当恩格尔巴特在智能扩充研究中心将第一台文本处理的软硬件拼凑在一起的时候,他写了“通过机器扩充人的智力”一文。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同计算机合作来操纵符号的话,我们就能帮助增强思想的过程,至少能像手写物帮助增强尚无文字的古人的力量那样。”p7
【信息与知识】“信息是知识的单元,而知识本身仅有少许的意义。信息预先假定一种有意义的境域,但却不传达或保证一种境域。由于境域与信息是层皮的关系,所以信息才可以被人们按计算机的速度进行处理和操纵,存储和传送。但我们还是人,对于我们来说,有意义的语言总是依赖于我们自己那有限经验所营造的可以感觉到的境域。”p8注:
第二章 逻辑与直觉第三章 超文本的天堂“超文本这个术语,指的是有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或附加的维度。在棋类游戏和数学物理学中,超指“另一个维度”。p28
“超文本帮助我们在信息的激流中航行。在超文本的跳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的加速”p39

第五章 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作为伙伴的计算机“我们并非要与一个潜在对手竞争,而是发现我们正在化入计算机的界面之中。计算机已被织入日常生活这块布料,而且已经成为西方文明这块织物中的重要丝线。p61
我们不应把计算机当成竞争对手,相反我们应和计算机进行合作才是。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海德格尔称之为‘技术的本质’的东西,要比人所能创造的任何东西都更为亲密地渗透到人的实存。技术的危险在于它能改变人类,它能使人类行为和希望彻底扭曲。不是机器能发狂,而是我们错误地与机器进行比较之后吧我们给自己给误解了。技术则相反,它进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改变着我们的知、思、欲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人类实存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计算机成为一大文化现象之前,我们是不可能察觉到它的精神渗透作用的。”p62
“今天,手写的信函使快速阅读减慢,因此被认为是老派的和不合时宜的。机械式写作在书面文字的领域剥夺了手的尊严,将文字的价值贬低为不过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已。”p64
“计算机技术不仅灵活,而且容易适应我们的思想过程,所以我们很快就不再把它当成一种外部工具,而是更倾向于把它视为第二皮肤或精神假体”p65
第六章 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不管是好是歹,现在我们和机器成婚了。婚后的头一阶段是器物阶段。不论是在厨房还是在高速公路,我们许多时间都花在了指导、伺候、等待机器上了。我们与这些装置离得如此之近,以至于我们很少理会它们--直到有天它们垮了机器再也不仅仅是机器了,而是成了机电器具了。应用技术充斥着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日常事物则根据支配我们生活节奏和协调我们去处的钟表来完成。我们总是被提醒,我们住在一个社会时空的格栅之中。计时器束缚了我们的手腕子,就像信鸽腿上的标志环。”p74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界面是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交汇之处”p78[backcolor=rgba(255,246,122,0.8)]“界面所带来的最大危险,在于我们有可能与内心世界失去联系。”p82
“我们把脸贴到近前,但界面却难以见到。由于信息技术适合我们的心灵,所以是最不可思议的。没有什么能更贴近我们了。我们会因没有它而感到不自在,就像我们鼻梁上的眼镜或角膜上的隐形眼镜。”p80-81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如果只是由于污损的感官材料把我们对自己的习惯判断扭曲了,那么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越复杂,结局应当越是灾难性的。外部工具的复杂性每增加一度,似乎就离毁灭近了一步。“——杜威3
第七章 网络空间的情欲存在论网络空间是一种检验我们实在之真正意义的工具
“计算机对于我们,是情欲多于感官的,精神多于功利的。”p87
“计算机的引诱,比起美学和功利的引诱可要大得多;它是情欲的。与浅尝辄止不同,像玩玩具或娱乐活动,我们与信息机器的恋情昭示着一种共生关系,而最终是我们与技术的精神联姻。网络空间的气氛携带着一股曾环绕着智慧的清香,这一点倒没有搞错。将世界扮成纯信息的,不仅迷住了我们的双眼和头脑,也俘获了我们的心。我们觉得强大了而且有力量了。我们的心在机器里跳动。这便是厄洛斯。”p87
第八章 虚拟实在的本质“机器人式出场或在场,为虚拟实在增加了另外一个方面。以远程方式于某处出场,谓之虚拟出场。”p117
20250326《自我与自由意志的顽固幻觉》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m6lMVKyW51zbnNPhS6huQ
大脑的每个半球都能独立处理信息,每个半球都能做出决定,并控制自身的行v
“心灵”和“自我”在物理上并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不存在,它们是大脑构建出的虚拟概念,类似于“爱”“正义”或“自由”这些概念。
【讲座】
香港浸会大学——钟布
algorithm——中老年人相信虚假信息,重新的认知建构,赛博空间,影响信息术语及决策。
In-group identification
ai被一部分科技公司掌握(意见领袖左右),ai成为一个新的空间。
20250327做ppt
《思考死亡是一种强大的工具》
https://mp.weixin.qq.com/s/8gcqqDH_SLHnwPbJmbTR6Q
memento mori(拉丁语,意为“记住你终将死去”)
在墨西哥的“亡灵节”(Día de Muertos, 亡者之日),人们认为逝去亲人的灵魂会在这一天回到人间。因此,家人会相聚在墓地,清扫并装饰祖先的墓地。在家中,许多家庭还会搭建祭坛(ofrendas),摆放已故亲人的照片、蜡烛、檀香、万寿菊、糖骷髅,以及逝者生前最喜爱的食物、饮品和其他喜好之物。
这种对逝者的纪念活动并非墨西哥独有。在日本,お盆(Obon,盂兰盆节)是迎接逝去亲人灵魂归来的节日。人们会清理家族墓地,并点亮灯笼,为祖先的灵魂指引回家的道路。
看《模仿律》[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20250328修改ppt,整理素材。去电影院看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
这一次我擦掉口红,
是要告诉你我的勇敢、
我的不服从”
"
我教女儿做贤妻良母时,
突然发现我在教她成为第二个我"


20250329兼职、完善部分讲稿
20250330上午搜索了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新闻奖相关资料,重新学习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3-31 20:24
20250331新闻评论作业是做电视节目和版面,一期理论评论10min,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评论需要至少三个小标题,一、(一)123
第一章 《伦理学中人的镜像》【伦理和道德】
道德:“道德就是人际相处的行为规范,换言之,所谓道德关涉到人们应当如何行动”p2
伦理学:由于伦理学所探究的是人际间的道德规范,或者说伦理学所探究的是以人为载体的道德规范,因而从根本上讲伦理学是研究和探索人的,是以人为考察和把握的对象的“
【康德哲学思想】
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
【各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P2-3
【人的意向性】
“而人的意向性、自由自主的选择,则是其大脑的生物活动所无法解释的,这就如同你看一幅画,是感悟其寓意,而非是解构其颜料中的盐、硫化物和脂类化合物;你听一支曲,是体验其美妙,而非测量其和弦的频率与波长。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作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的自由选择是某种超验的东西,它是直接的经验过程与现象所无法解释的,而超验性的事物的形成,取决于人类所特有的强大的抽象能力”p3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情感、理性、语言、道德等方面有着非常的深度与复杂性。而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特有的高度的抽象能力。这一能力之所以形成,取决于人能够使用语言,并且进而将语言凝结为文字,通过文字这一表意符号,人们就可以把握到那种与我们直截当下的感知体验保持距离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既包括对过去与未来这种无法预见的事物的认知,业涵盖对完全无法直观言说的抽象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总之,正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使用,人类才形成了一种与感性世界拉开距离的强大的抽象能力,并以这样的态势来观察自己与外部环境,超越感知的直接性,伸达至超验性的想象空间,从而能够相互交流思想,创造文化、发明技术、建构科学,形成自由自主的行为选择”p4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使用语言和文字,而形成一种与感性世界拉开距离的强大的抽象能力。因而人是一种自然生物与文化精神的二元存在。”p18
【自由:人的精神性的第一种体现】
“人因自由之能力而享有独特的尊严”p5
“康德在历史上以非同寻常的坚定性与明晰性之处了人的本质规定性就在于其自我决定的能力”p8
【道德:人的精神性的第二种体现】

【契约主义‘】
“霍布斯致力于通过国家性权力的垄断而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该权利垄断的基础是人们的契约,该社会秩序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平以及作为自由之基础的人的生命。“p9
“卢梭有关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己的生存”p18
第二章 何为伦理学“道德不论是作为调节群体行为的外在习俗,还是作为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在品格,均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p23
“所谓道德,是指某一族群或文化共同体自然生成的、通过传统流传下来的行为规范系统,其合法性与约束力来自于人们的相互认可,其作用在于规范和调节族群或文化共同体内部的行为模式与利益需求。”p31
【元伦理学】基于语言分析对道德词汇和道德陈述的意义作出解释,从而探究道德的可知性、真值性。p45
【应用伦理学】为相关方面的立法和法律修订提供理据。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4-6 14:53
20250331第一章 《伦理学中人的镜像》【伦理和道德】
道德:“道德就是人际相处的行为规范,换言之,所谓道德关涉到人们应当如何行动”p2
伦理学:由于伦理学所探究的是人际间的道德规范,或者说伦理学所探究的是以人为载体的道德规范,因而从根本上讲伦理学是研究和探索人的,是以人为考察和把握的对象的“
【康德哲学思想】
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
【各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P2-3
【人的意向性】
“而人的意向性、自由自主的选择,则是其大脑的生物活动所无法解释的,这就如同你看一幅画,是感悟其寓意,而非是解构其颜料中的盐、硫化物和脂类化合物;你听一支曲,是体验其美妙,而非测量其和弦的频率与波长。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作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的自由选择是某种超验的东西,它是直接的经验过程与现象所无法解释的,而超验性的事物的形成,取决于人类所特有的强大的抽象能力”p3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情感、理性、语言、道德等方面有着非常的深度与复杂性。而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特有的高度的抽象能力。这一能力之所以形成,取决于人能够使用语言,并且进而将语言凝结为文字,通过文字这一表意符号,人们就可以把握到那种与我们直截当下的感知体验保持距离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既包括对过去与未来这种无法预见的事物的认知,也涵盖对完全无法直观言说的抽象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总之,正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使用,人类才形成了一种与感性世界拉开距离的强大的抽象能力,并以这样的态势来观察自己与外部环境,超越感知的直接性,伸达至超验性的想象空间,从而能够相互交流思想,创造文化、发明技术、建构科学,形成自由自主的行为选择”p4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使用语言和文字,而形成一种与感性世界拉开距离的强大的抽象能力。因而人是一种自然生物与文化精神的二元存在。”p18
【自由:人的精神性的第一种体现】
“人因自由之能力而享有独特的尊严”p5
“康德在历史上以非同寻常的坚定性与明晰性之处了人的本质规定性就在于其自我决定的能力”p8
【道德:人的精神性的第二种体现】

【契约主义‘】
“霍布斯致力于通过国家性权力的垄断而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该权利垄断的基础是人们的契约,该社会秩序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平以及作为自由之基础的人的生命。“p9
“卢梭有关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己的生存”p18
第二章 何为伦理学“道德不论是作为调节群体行为的外在习俗,还是作为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在品格,均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p23
“所谓道德,是指某一族群或文化共同体自然生成的、通过传统流传下来的行为规范系统,其合法性与约束力来自于人们的相互认可,其作用在于规范和调节族群或文化共同体内部的行为模式与利益需求。”p31
【元伦理学】基于语言分析对道德词汇和道德陈述的意义作出解释,从而探究道德的可知性、真值性。p45
【应用伦理学】为相关方面的立法和法律修订提供理据。

20250401集中处理了《媒体道德原理》的课堂讨论和课后习题板块,继续看《伦理学的当代建构》,看推文《换上意义焦虑症,不是我们的错》
【为什么需要道德】
“道德规范就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存的基本的、最低限度的行为准则,它们的存在赋予了人们的行为以确定性和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与整合,因此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维持与运作,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有益处的。”p52
【道德与契约】
“尽管将道德视为人们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愿设定的契约的观点产生于近代,但大部分近代伦理学仍不可能也不愿意摆脱古典伦理学的立场。连一些契约论者本身都不例外。这就造成了在他们身上出现的一种矛盾状态:“即便是霍布斯阐发了认定正义的原则是我们自己建构的'法律与契约’的契约论,……但同时他也坚守自然权利的观点”p57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在人为何要道德这一问题上,现代伦理学家的回答清晰而又果断:因为这是所有的人的利益的需要。这一回答体现了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故契约主义伦理学使现代伦理学指标性的学派。”p59
“一定情况下只要大家旁观,罪恶就能得逞”
《患上意义焦虑症,不是我们的错》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wtKk54v9Rns4MIpCLhHYg哲学一以贯之的命题:德尔斐神庙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从犬儒主义到狗智主义》

20250404【契约主义伦理学中的道德】
契约主义伦理学将道德理解为人类为了利益的保障和需求的满足所做出的一种理性的设计或明智的契约,这种契约体现了对行为主体平等地位的顾及和对其自主意志的尊重这样的道德意蕴。[《伦理学的当代建构》p178]
契约主义将道德视为行为主体之间为了利益的相互保障而做出的合作行为,它使社会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正。
【契约主义的诘难】
1、【契约主义伦理学所理解的道德只是利己的道德,无法对利他主义做出有效论证】
抨击来源:十八世纪,英国神学家、哲学家巴特勒和休谟揭示了契约主义伦理学这一弱点,明确指出他人的痛苦与需求也是激发人类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因。
20240405看《伦理学的当代建构》,整理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发展部分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发展

一、基本思路阐述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困惑与诘难,进而梳理休谟、哥梯尔在改进契约主义上的积极作为,在此基础上描绘了由罗尔斯和斯坎伦发动的从理性一个体主义的契约论到普遍主义的契约论的历史嬗变,从而回顾契约主义伦理学从初始状态达致成熟完备的历史进程。
二、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困惑三、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批判四、休谟、罗尔斯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充实五、从理性个体主义到普遍主义六、补充:功利主义与普遍主义契约论功利主义的着眼点是多数人的幸福,而为多数人福祉不得不做出牺牲的少数人却无法认同这样的原则。即便是一些人愿意承受这种牺牲并且认同功利主义,也并不意味着功利主义作为一项原则可以顺利通过“理性的拒斥”的关卡。同时,作为一项标准的“理性的拒斥”,也使得普遍主义的契约论可以敞开怀抱接纳在理性一个体主义的契约论那里遇到麻烦的道德要素,如利他主义、道德公理与道德直觉。尽管这些道德要素有可能与利己的需求无涉,但因“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所以在普遍主义契约论的体系中仍然能够得到有力的辩护。这样反过来,又使普遍主义的契约论有可能克服传统理性一个体主义契约论排斥“利他主义”的缺陷,成为一种相对完备的道德理论。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4-13 20:16
4月7日——4月13日改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4-27 19:08
2025年4月21日 周一 Alexander Goldenweiser,.history, psychology, and culture.the baker & taylor co.,1968
在文化中,无论何时何地,新酒都被倒入旧瓶中,新瓶被提供给旧酒。【p.18】【文化形式的新颖与内容的传统】
2025年4月24日 周四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一个假设,即“我们正成为一个没人能理解的巨大数据处理系统中的微小芯片”
【场景地域】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这本书的核心是“场景论”,亦即“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他。他认为,电子媒介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场景的传统关系。场景通常是以“谁在哪儿” 定 义 ,它 隐 含 的 现 实 问 题是,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下 ,其 行 为 类 型 是 不 同 的 。然而电子媒介的发展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使得人类的交往行为具有了新的中介,人们能够在不改变所处“地方”的情况下进行多种社会交往行为, 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 梅罗维茨提出,电子媒介“使得曾经各不相同的社会场景相互交叉”。 以前我们会有阶级、权力、等级等的划分,是因为不同群体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现在,“场景 相 互 交 叉 ”了 ,这势必引起社会舞台与社会行为的重组,产生三大社会现象,即“儿童与成人概念的模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融合,政治英雄与普通市民的等同”。(《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985年])
(虚拟主播是什么的交叉?虚拟与现实场景的交叉,势必会引起原有认知真实的重组。)

2025年4月25日 周五《自动化到来后,新闻人的价值何在?》[[1]胡泳.自动化到来后,新闻人的价值何在?[J].新闻记者,2018,(10):43-46.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8.10.009.]
真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生成的决定因素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人是决定新闻真假的主体。
思考新闻评论:人工智能对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意味着什么?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化人们对新闻真实的感知能力
先知、随知、深知一直是新闻人追求新闻至真的梦想。人工智能比人工更先知、随知、深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起始点是数据集,庞大的数据呈现出客观世界的原貌、全貌,亦即符合论所假设的原子。2021年4月27日,新华网“蓝星球”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开展遥感信息采集与侦测,开始对指定区域的异动进行识别,辅助突发事件或特定环境的多角度报道和溯源分析、真相挖掘。新闻工作者可以从网络抓取、情绪、卫星及多传感器数据等这个多源异构数据体系的源数据中估计和判断,以增加数据的可信度,提高可靠性,降低不确定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程深化新闻真实


干扰新闻真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新闻生产者主观意愿追求新闻真实,要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那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真实新闻产品;新闻生产者主观意愿追求不可告人的私利,而非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成为制造逼真度非常高的虚假新闻的工具。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5-19 08:30
最近在考虑论文,暂不放入学术日志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5-26 20:35
今天主要完成了媒介经营与管理文献综述的撰写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6-9 07:57
20250603 读《邓晓芒:西方文化的深层次秘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p6w-WXueckPDbJLwgVRQ
“哲学”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在古希腊,它意味着“爱智慧”(Philosophy),也就是对智慧本身的追求和热爱,将智慧本身视为高于一切其他目的的神圣目的。
惊异是一种超功利的兴趣,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它所激发的是一种纯粹的“爱”的追求。什么是“爱”?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冲动,是生命对精神生活的一种向上的追求。就此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爱”,缺乏对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只关心肉体(或与肉体不分的精神),而不关心纯粹精神。所以鲁迅曾把中国社会形容为一个“无爱的人间”。
人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人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从未有过的“奇迹”,人就是一个“小神”。所以人是不能当成工具来使用的,否则就成为了“非人”。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有某种一以贯之的要素,这就是“逻各斯”(Logos 万物的法则、规律,普遍的规范性、清晰的可表达性、可言说性)和“努斯”(Nous,灵魂,特指超越性的理性灵魂)的辩证结构。
中国历来都推崇“气”的哲学。气的哲学与火的哲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方面,其一,气没有自己的形状,你把它装在什么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其二,气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主动性,虽然它无孔不入,但那也不是它要入的。
《为什么古人不喜欢创新?盲目追求求新求变是好事吗?》
      “媒介化生存,正在成为人类的整体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  状态”(孙玮,2020a)
【我发故我在】美国作家Peggy Orenstein在《我发推,故而我存在》中的困惑表达,“到底是  我在塑造我的推特信息流,还是我的推特信息流决定了我是谁?”(Orenstein,  2010)。
当现实似乎只有被媒介化之后才能获得“存在  感”和“现实性”时,或者说当存在成为实体和虚拟世界的双重存在时(孙玮,  2020b)
【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任何涉及强烈正向或负向情感的知觉都会成为感官关注的中心,而情感意义较弱或中立的事物则会像白噪音一样停留在感官的边  缘”(Reckwitz,2017:120)。
【互联网情感倾向】互联网并没有成为能够通过理性的公  共商议而达至共识的公共领域,展现出无偏倚的判断。与此相反,互联网空间反而  越来越多地上演政治极化、舆论极化、情感极化等极化剧目(潘霁,刘晖,2014;  汤景泰,徐铭亮,星辰,2023;杨洸,邹艳雪,2023)。
【社交媒体】克里斯·贝尔  (Chris Bail)认为,这与人类“天生就会做的一些事情”有关,而社交媒体的可供  性恰恰能够帮助人类做到:展演自我,监测回应,修正自我,从而获得一种“妄想  的自我价值感”(贝尔,2021/2024:13-14,88-89)。
【感受性】“在当代  社会中,比起对价值的狭义理性估量,起先决作用的应该是感受性的、情感上的那  些因素”(马费索利,王赟,2024;马费索利,1988/2022:16)。
组会模式允许创新的有限可能性
《论作为伦理责任主体的团体》 甘绍平
2025年6月6日【论文】媒体中的拟人化
第七章 义务论及其遗产
【康德伦理学】康德的伦理思想以“道德的普世性”、“人是目的”和“自由原则”为核心
【义务论】人若出自义务行动,其行为准则便拥有一种道德价值。的这种行为法则是由作为行动主体的他自己自我设定的,并非取决于外在的规定。P142
【人自身构成目的】既然人自身构成了目的,就说明人拥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或绝对的价值。康德称这种内在价值为“尊严”,而把人作为人来尊重的理念就是从这里推导出来的。p145
【康德的伦理学任务】康德伦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证明有一种绝对的、无需任何动机而独立地下命令的实践法则,以及服从这个法则就是义务。”
2025年6月7日康德:自由、上帝和灵魂不死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6-9 07:57
20250603 读《邓晓芒:西方文化的深层次秘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p6w-WXueckPDbJLwgVRQ
“哲学”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在古希腊,它意味着“爱智慧”(Philosophy),也就是对智慧本身的追求和热爱,将智慧本身视为高于一切其他目的的神圣目的。
惊异是一种超功利的兴趣,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它所激发的是一种纯粹的“爱”的追求。什么是“爱”?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冲动,是生命对精神生活的一种向上的追求。就此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爱”,缺乏对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只关心肉体(或与肉体不分的精神),而不关心纯粹精神。所以鲁迅曾把中国社会形容为一个“无爱的人间”。
人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人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从未有过的“奇迹”,人就是一个“小神”。所以人是不能当成工具来使用的,否则就成为了“非人”。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有某种一以贯之的要素,这就是“逻各斯”(Logos 万物的法则、规律,普遍的规范性、清晰的可表达性、可言说性)和“努斯”(Nous,灵魂,特指超越性的理性灵魂)的辩证结构。
中国历来都推崇“气”的哲学。气的哲学与火的哲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方面,其一,气没有自己的形状,你把它装在什么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其二,气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主动性,虽然它无孔不入,但那也不是它要入的。
《为什么古人不喜欢创新?盲目追求求新求变是好事吗?》
      “媒介化生存,正在成为人类的整体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  状态”(孙玮,2020a)
【我发故我在】美国作家Peggy Orenstein在《我发推,故而我存在》中的困惑表达,“到底是  我在塑造我的推特信息流,还是我的推特信息流决定了我是谁?”(Orenstein,  2010)。
当现实似乎只有被媒介化之后才能获得“存在  感”和“现实性”时,或者说当存在成为实体和虚拟世界的双重存在时(孙玮,  2020b)
【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任何涉及强烈正向或负向情感的知觉都会成为感官关注的中心,而情感意义较弱或中立的事物则会像白噪音一样停留在感官的边  缘”(Reckwitz,2017:120)。
【互联网情感倾向】互联网并没有成为能够通过理性的公  共商议而达至共识的公共领域,展现出无偏倚的判断。与此相反,互联网空间反而  越来越多地上演政治极化、舆论极化、情感极化等极化剧目(潘霁,刘晖,2014;  汤景泰,徐铭亮,星辰,2023;杨洸,邹艳雪,2023)。
【社交媒体】克里斯·贝尔  (Chris Bail)认为,这与人类“天生就会做的一些事情”有关,而社交媒体的可供  性恰恰能够帮助人类做到:展演自我,监测回应,修正自我,从而获得一种“妄想  的自我价值感”(贝尔,2021/2024:13-14,88-89)。
【感受性】“在当代  社会中,比起对价值的狭义理性估量,起先决作用的应该是感受性的、情感上的那  些因素”(马费索利,王赟,2024;马费索利,1988/2022:16)。
组会模式允许创新的有限可能性
《论作为伦理责任主体的团体》 甘绍平
2025年6月6日【论文】媒体中的拟人化
第七章 义务论及其遗产
【康德伦理学】康德的伦理思想以“道德的普世性”、“人是目的”和“自由原则”为核心
【义务论】人若出自义务行动,其行为准则便拥有一种道德价值。的这种行为法则是由作为行动主体的他自己自我设定的,并非取决于外在的规定。P142
【人自身构成目的】既然人自身构成了目的,就说明人拥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或绝对的价值。康德称这种内在价值为“尊严”,而把人作为人来尊重的理念就是从这里推导出来的。p145
【康德的伦理学任务】康德伦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证明有一种绝对的、无需任何动机而独立地下命令的实践法则,以及服从这个法则就是义务。”
2025年6月7日康德:自由、上帝和灵魂不死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7-7 15:29
本周阅读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7-21 08:48
摘录来自
技术与文明_【美】刘易斯·芒福德
摘录来自
技术与文明_【美】刘易斯·芒福德
【技术 tech-nics】
【心灵决定技术】
【最初靠事件记录时间】
“人作为生物,对机械时间更是陌生。人固然有自己的生命规律,如脉搏的跳动和肺部的呼吸,但这些都随着情绪和活动而时刻发生变化。在涵盖多日的较长时间内,对时间的计量不是靠日历,而是靠事件。牧羊人会从母羊产仔开始计算时间。农民说到时间会追溯到播种时或前瞻到收获时。如果成长自有其时长和规律,那么推动成长的并非简单的物质和运动,而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事实,简而言之,就是历史。机械时间由一系列单独计算的时刻组成。有机时间,也就是柏格森所谓的绵延的效果却是积累性的。机械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加速或倒退,如时钟的指针或电影镜头,但有机时间只有一个方向,是出生、成长、发展、衰败和死亡的循环。已经死亡的过去依然存在于尚未诞生的未来之中。是柏格森所谓的绵延的效果却是积累性的。机械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加速或倒退,如时钟的指针或电影镜头,丹但有机时间只有一个方向,是出生、成长、发展、衰败和死亡的循环“【时间意识】
“抽象的时间成为生活的新媒介。有机功能靠它管理:人不是饿了就吃饭,而是等时钟显示到了吃饭的时间才吃;人不是累了就睡觉,而是等时钟显示该睡觉了才睡。时钟普及了,时间意识也随之普及。”
【机器和人的关系】
“普罗克汝斯忒斯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古典时代的人对损毁身体的恐惧和愤恨。床应该适应人,不能把人的腿或头砍掉来适应床。”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5 天前
2025年8月25日
    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一 书中结合社会学理 论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渊源、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及其应用。他强调社会学应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一切社会现 象,但微观现象是基础,宏观过程是由微观过程构成的;而微观过程中的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点,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这一互动链在时间上经由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的不断接触而延伸,从而形成了互动的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际遇过程,并使这些际遇发生的自然空间扩展之后,社会结构就变得更为宏观了。([美]兰德尔·柯林 斯著,林聚任、王鹏、宋丽君  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79页。)
      “但戈夫曼一直强调的是微观层次的直接互动;而且所确认的和使自己的需要能被感知到的“社会”,不是某种神秘的遥不可及的实体,而是体现在此时此地社会的需求中。”8
    “最显著的是,每一个体的自我都是在情境中被树立起来或被建构的;而且,这是在社会制约之下的自我的建构。这种制约是最容易察觉到的,因为它表现在一个人关于其他人的姿态上;一旦行动者接受了关于什么是某人的自我(和情境是什么)的界限标准,他或她就在此制约下去维护其标准的一致性。”
互动仪式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兰德尔•柯林斯 p83【可用于虚拟主播对真人主播的反作用】

“人群中发出的欢呼声,参加即将到来的庆祝活动的心情,都会把漫不经心的人重新吸引到屏幕前。比较一下只看图像不听声音的情形:如果活动正持续升温——正在进行的比赛、计时钟即将走完、棒球队员正在垒上——这些无法抗拒的诱惑会促使你把声音打开。所缺失的主要不是对所发生事件意义的文字说明,而是播音员的声音,因为观看字幕不能代替声音;一个人首先是要寻找人群中的声音,然后充分地分享激动的感觉。这就是竞赛场面最根本的诱惑所在:自己的情绪被喧闹的人群所点燃而达到瞬间的愉悦感。”——摘录来自《互动仪式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兰德尔•柯林斯 p154【可以用于虚拟主播声音、现场感的缺失,不可替代性】
     “IR理论提供了可证明的细节:当人们以激动的语气向为此同样激动的人诉说时,IR达到最高潮;反之,如果试图交流的对象缺乏热情、消极被动或保持冷漠,观众对所观看戏剧的热情就会随之衰减。”(摘录来自互动仪式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兰德尔•柯林斯 p156 )【为什么看电视而不是看文字,更多的视听刺激,更沉浸,现场感,而这种现场感是基于以往的现实经验的唤起,即“共情”,有温度的人身、有温度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声音刺激】
    “音乐会为聚精会神的观众提供的是大众娱乐群体的诱惑力;如果演艺人员已经被视作神圣的对象,更是如此,接近他们——即使在大的演奏厅中距离他们仍有数百英尺——能让狂热者更加兴奋不已。”摘录来自 互动仪式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兰德尔•柯林斯 p162【或者我们应该考虑的是音乐会不同于唱片的不同,电视相较于短视频的不同,共同的空间里鲜活的个人,看着别人的故事或者远方的故事,那么需要探究儿童看电视看的是什么?成人看电视看的是什么?但是最重要的是,研究的是新闻节目,我们看新闻看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需要清晰的报道么?还是需要一个人去讲故事?这部分该怎么论证?成人看电视看的是情感共鸣和社会链接,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解释者“,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这种共时性的体验让个体感觉参与到更大的社会叙述中,生命的在场感。如果新闻播报是一个仪式,主播也是仪式的因素之一,虚假的而非真实的,是否会降低这种意识的“神圣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4 天前
【辅助播报】
以“新小浩”的一次试播事故为例,当其播报一则关 于中美贸易谈判破裂的新闻时,对“双方会谈陷入僵局, 贸易摩擦加剧”这样的严肃内容,却以轻快上扬的语调 播报,甚至在提到“谈判破裂”时语气依然显得很欢快, 与新闻内容的严肃性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观众强烈不适。此外,虚拟主播的嗓音参数调节,如音量、音高等,目 前主要依赖于工程师的经验设置,缺乏理论指导,难以 实现对新闻情感基调的实时跟随。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4 天前
《新闻学中的人工智能伦理学(研究):研究与实践之间不断发展的领域》
1️⃣2023年3月,新闻编辑室人工智能(AI)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之一Francesco Marconi在接受路透社新闻研究所采访时宣称,“新闻行业必须积极参与AI革命。
In March 2023, Francesco Marconi, one of the world leading figur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 newsrooms, declared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that “the news industry must b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AI revolution.

2️⃣This dependency may affect the autonomy of news organizations, potentially creating “lock-in” effects where they become tied to the tools and services of these tech companies.
这种依赖可能会影响新闻机构的自主权,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使它们与这些科技公司的工具和服务联系在一起。

3️⃣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as well as bias and diversity are often mentioned ethical challenges
in the context ofAI journalism (Porlezza & Amigo, forthcoming). Transparency involves disclosing how algorithms operate, the sources of data, the criteria used for information gathering, news cur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and labeling AI-generated content. As AI increasingly influences the entire news cycle, there are growing demands for greater transparency to ensure accountability, reduce bias, and avoid the formation of thematic silos resulting from AI-driven content personalization. Transparency is frequently advocated not only as a core principle of journalism but as a crucial safeguard for addressing the ethical and societal challenges posed by AI’s role in shaping news media. As a consequence, institutions currently involved in regulating AI within media and journalism (e.g., the Council of Europe) emphasize the need for transparency (Porlezza, 2023) as an essential value to ensure the responsible application of AI in journalism.透明度,问责制以及偏见和多样性经常在AI新闻的背景下被提及道德挑战(Porlezza & Amigo,即将出版)。透明度涉及披露算法的运作方式、数据来源、用于信息收集、新闻策划和个性化的标准,以及标记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影响整个新闻周期,人们越来越需要提高透明度,以确保问责制,减少偏见,并避免因人工智能驱动的内容个性化而形成主题孤岛。透明度经常被提倡,不仅是新闻业的核心原则,也是应对人工智能在塑造新闻媒体中的作用所带来的道德和社会挑战的关键保障。因此,目前参与监管媒体和新闻业人工智能的机构(例如,欧洲理事会)强调透明度的必要性(Porlezza,2023),这是确保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负责任应用的基本价值。

4️⃣此外,内容策划和新闻发布越来越依赖AI,这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编辑监督,导致对新闻业的信任进一步侵蚀,这也是因为AI系统往往像“黑匣子”一样运作,难以理解其决策过程。此外,最近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受众并不特别欣赏在新闻制作中使用人工智能,这对他们为新闻付费的意愿产生了影响。因此,人工智能伦理学具有双重意义:它既针对消费者信任和企业声誉,又将减轻人工智能相关风险或任何环境问题的要求降至最低(Schultz等人,2024年)的报告。总的来说,正如最近的学术出版物所证实的那样,道德问题已经成为新闻业更为紧迫的问题。


5️⃣那么,新闻媒体该怎么办呢?更全面的治理方法应该包括建立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例如道德委员会或监管机构,以帮助确保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机制应该包括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定期审计,并强制遵守道德标准。它还包括超越如何构建算法的思考的元素:媒体组织还应该投资于其团队的多样性,并与不同的社区合作,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潜在偏见,并确保不发生歧视。沿着这条路线,新闻机构还应促进与大学或非政府组织等不同机构的合作,分享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最佳实践。全行业的标准和指导方针-例如由媒体自律机构(如新闻委员会)推动的标准和指导方针,可以帮助建立新闻业道德人工智能使用的共同基线。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提高数字和人工智能素养,以及公众对人工智能及其在新闻业和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以促进信任,并使受众能够批判性地评估他们收到的信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4 天前
《Ethics and journalistic challenge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lking with professionals and experts》
理解AI是另一个被提到的问题,虽然“人工智能”这个词目前在社会上已经广为人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理解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是如何工作的,实际上做了什么,局限性是什么、危险是什么,在更高的层面上它是什么。
人们不理解AI是软件,而不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一个人,一个有自己的意志、有决策能力、有智能的东西
AI正在影响着新闻业和媒体,在这个信任度低、新闻会比增加、新闻兴趣下降的关键时刻。脱离新闻业本质上是人类领域的概念威威胁着新闻业的未来,并唤醒了对数字新闻的怀疑气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前天 08:44
《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反思》卢卫红,杨新福玛格丽特· 博登将 AI 定义为“ 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 (玛格丽特· 博登.AI: 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 M].
孙诗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前天 20:18
《文生视频之后:  身体理论视角下通用人工智能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走向》喻国明 谢玮祎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前天 20:42
《从“实域”到“虚境”: 数字化生存中个体生命的自我重构》《新媒体研究》陈琦、陈家栋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