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24级硕士李佳学术日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3 11:01
标题: 2024级硕士李佳学术日志
日志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9 22:33
10.23 周一
读《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一、二章
收获: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驱动型课程,学习评论写作应关注时事,注重积累素材,同时也应积极投身于实践,多看多写。教材主要从新闻评论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来分析新闻评论的功能,这种观点的维度主要是从主体来看的。新闻评论的作用还可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正如白岩松所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10.24 周二
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课程PPT,旁听组会
收获:在《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的读书汇报中了解到了“社会建构”这一视角。社会建构是一种理解角度,可以用交叉研究的视角来观察传媒现象,但一定要记得不能脱离传媒。理论研究可以扩散思维,但最终还是得回归到传媒。不管读什么书,学什么理论都要注意时时刻刻把传媒放心中,提醒自己理论要联系实践,不能空想、盲学。

10.25 周三
读《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三、四、五章
收获:第三章讲新闻评论的选题,第四章讲新闻由头的写作,第五章讲新闻评论的立论。
这三章都是讲新闻评论如何下笔,解决的是“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问题。
在新闻评论的选题环节,首先考验个人的专业素养,有无对新闻线索的敏锐度。这敏锐度需要靠广泛的阅读与实践、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来培养。同时也需要明确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
新闻由头的写作尽可能体现新闻价值,需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新闻由头选择的五个基本要素为真实、典型、新鲜、具体、贴近,与新闻价值挂钩。
新闻评论的立论要注重角度的选择,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角度的选择影响了这篇评论的走向。教材中介绍了在选角度的方法和原则,大多都是从传者角度出发的。我个人认为在当今社会,新闻传播从业者更需要从受众的角度来思考,不仅要“说得好”,还要受众“愿意听”,好的评论应该对受众产生正面的引导。

10.26 周四
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课程PPT

10.27 周五
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课程PPT,读《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六章
这一章主要讲新闻评论的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需要讲逻辑,也需要可信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递进法、分析法、引申法、归谬法等,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讲道理、讲逻辑。而讲道理、讲逻辑或许也可以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结合思考,比如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10.28 周六
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课程PPT,读《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七章
这一章主要讲评论的语言表达,表达具有技巧,一方面需要学习基础的语法知识、文化常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留意传媒现状,紧跟时代潮流。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传播者能够准确、得体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需要让受众能够理解、喜爱你的表达,考虑传受双方的互动,,发挥传者的主观能动性,减少传播过程中的噪音。

10.29 周天
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课程PPT,参加学生代表大会。
思考:今天参与了本科学校学生代表大会,会议流程很正规,具有强烈的政治风格。
从前对于政治生活的了解,我主要通过观看全国两会等会议的相关报道来学习,主要关注报道方“如何报道”“为什么要这样报道”“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而今天是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政治生活。以前在报道上我看到代表们身穿统一正装时,只会想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而今天我自己也身穿正装参会时,能想到自身以及与我一同参会的同学对此次会议的重视。以前,我研究过两会报道的传播效果,当时我还不太能理解,全国两会作为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会议,为什么还会有群众对此发表负面评价。当时的我主要把这个原因归结在受众个人身上,现在看来,传者也有很大的问题,或许是传者在议程设置的时候有些把握不当,没有选好、选全报道的角度,或许他们还未能深入群众,不太了解群众真正的所想所感。所以说,优秀的记者、优秀的传媒人一定是需要深入实践的,很多事情只有你去感受了,才能知道该怎么写。
今天我喜爱的《老友记》演员Matthew Perry去世了,微信朋友圈刷到许多朋友感人真挚的悼念,我也见识到五花八门的悼念词。中文表达去世有逝世、辞世、离世,不同人还有不一样的说辞,比如老人去世就有仙逝、谢世、归西等等。而外文的报道就是died/dead,比如针对这一件事,Bay News的标题“Matthew Perry,’Friends’ star, has died at 54’”, China Daily的标题“'Friends' star Matthew Perry dies of possible drowning at 54”,CNN的标题“Matthew Perry, ‘Friends’ star, dead at 54”,里面的关键词是die,这个动词,非常简洁,而且也很直接。相比之下,中文表达则能实现简洁而又生动,这是中文的优势,也是我们文字工作者需要努力掌握的重点。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6 18:11
10.30 周一
读《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八、九章,做PPT
这两章主要讲杂文和社论写作,之前在上新闻评论的时候,主要学习的是电视评论,对于文字类的评论接触和尝试也比较少,像杂文这种更少了。我个人挺喜欢鲁迅先生的文风,在大学之前,特别崇拜鲁迅先生直面现实、敢说真话的勇气,而且这话说的也通俗易懂、幽默,可以说直击心灵了。杂文感觉跟散文很像,不管多杂,主题都是集中的。反思我自己,其实我个人在表达的时候也容易跳来跳去,没有一个集中的点,可能还是因为在说之前没有想清楚吧,这个习惯一定一定要改。社论应该是新闻评论中难度最高的,不仅篇幅长,而且要求及其严格,正如书中所说“博览群书、掌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了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改进问题的策略,这是社论写作的前提。”社论写作还是需要多积累,多学学经典的社论文章。

10.31 周二
《数据可视化》期末汇报,做PPT
大四的课终于结束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1.01 周三
读《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十、十一章,做PPT
第十章讲广播评论,第十一章讲电视评论。
广播、电视本质上都是一种媒介形式,是由最初的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广播、电视以及今天的互联网。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发展都会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不管是广播评论还是电视评论,本质上都是为了传播观点,传播信息。所以,应然上是内容排首位,形式排次位。而实然,评论的形式直接构筑了一道墙。不识字的人看不懂报纸,没有电视机的人看不了《新闻联播》,没有人会知道抖音上被划走的视频讲了什么。应然上我们讨论的是传播效果的问题,实然上我们首先要解决传播过程的问题。

11.02 周四
读《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十二、十三章,
第十二章讲跟帖评论,第十三章讲诗画体评论
本科阶段在学新闻评论课程的时候,老师没有讲过这两类评论,我自己本身当时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系统地接触新闻评论,这次有机会再次学习一下,收获颇多。老实说之前确实没认真了解过网易跟帖(尽管自己是互联网原居民),不过这种跟帖评论现在在各类社交媒体也很常见。之前我做过一个课程作业,爬取的就是新浪微博关于两会报道以及相关的评论。这种评论虽然不像网易跟帖这样能形成“壮观的盖楼”,但是也是一种民意的声音。跟帖评论与网民素质直接挂钩,之前在爬取微博数据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不堪入目的评论,他们的评论几乎没有什么观点的输出,就是情绪的宣泄,但是情绪何尝又不是民意呢?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喜好偏向,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并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周围人感知到,比如婴儿的哭泣。如果跟帖的作者是以理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应该是有利于思想碰撞、观点交流的。但是如果跟帖的作者以一种不理性的态度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当对方拒绝沟通的时候,我们怎么传播观点呢?

11.03 周五
读《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十四章,做PPT
今天开了党员转正大会,我又填写了很多材料,熬夜冲刺赶PPT。
最后一章讲了新闻伦理问题,伦理学的本质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说白了就是讲一个人在新闻写作中如何衡量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说到关系其实可复杂了,首先得捋清关系,这个写作关系到什么人?我这样写会影响什么人?想到这个我就头大。捋清之后就要权衡,这样写对我有什么影响?对ta有什么影响?这两步足以逼死一个纠结患者。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纠结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心志不定的时候。如果我是一个始终把人民立场放在心上的作者,不管我写什么,我都是坚定的、一气呵成的。说到底,如果纠结的话,可能是因为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吧。

11.04 周六
校对课程PPT
下午抽了三个小时校对了课程PPT,然后其他时间就在放空自己,补觉。
这段时间我主要工作有:做PPT、实习、班上的杂事(关于我当班长的那些鸡毛蒜皮事)
实习朝九晚六,工作内容是课程顾问,很遗憾我好像找不到机会进入报社实习,所以就想着那就深入社会多多了解一下。

11.05 周天
校对课程PPT,准备毕业论文
暑假的时候想了一个选题,就是青少年抑郁症的自我表现和互动(大概是这个方向),这个选题我个人很感兴趣,也觉得比较价值,主要从抑郁患者以及他们和他们的亲属好友的互动,来观察抑郁患者的行为规律,并提出措施。整个思路还是传播学的框架,方法上会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想是这么想,但是过去这么久了,我还没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陌生人我尝试接触,但是被拒绝了,朋友倒是有,但是我又不敢跟他们聊太多,非常苦恼。准备考虑换一个选题了,准备看国际传播方向,还是去看文字报道吧,至少我能接触到研究对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13 21:02
11.06 周一
蒙象飞.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以建构主义为主要逻辑(大概了解建构主义,但是了解地不系统,码一下),主要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讲国家形象的建构——“国家形象是国家间基于社会互动而建构的一种相互身份认同关系”,同时以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为落脚点,用符号学的理论来加以分析,还举了中国黑白艺术的实际例子。文章结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的部分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没有数据的支持很难有说服力,或许也只是我个人的刻板印象)。在分析部分,先用一章分析了理论,即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范式(建构主义),符号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因素,进而接下来分析了对外传播的符号,然后分析了现有策略和建议,最后落脚选了一个实例(须有代表性)。
11.07周二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研究》
这篇文章还是用的传播“5W”模式作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很经典,但是用全不容易。
文章里面,传播主体分为海外中医药传播机构、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医药国际贸易服务机构
、个人,我不知道他是以什么样的逻辑来划分的。受众根据与中医药文化接触程度又划分高级、中级、初级三等,这个接触程度感觉写的很模糊,就是想当然的认为“高级受众指中医药资深爱好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民众、政府官员和知名学者等”,这个描述就像是暗示精英阶层才对中医药文化接触多,没有科学的分类依据,有刻板印象之嫌。如果要分受众的话,应该要有科学的方法来描绘出受众画像才对啊。“中医药文化初级受众指未接触或对中医药略有耳闻的普通民众,这类群众是中医药文化受众的底层力量,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应努力拓展和争取的主要人群”这群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呢?他们的媒介习惯是如何呢?如果不了解这群人我们怎么争取呢?不要一提到措施就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怎么怎么样吧?
谁还不知道要创新……到底是该如何创新呢?
我现在读的很恼火,因为我觉得这篇核心好水,传播好水,但是我一时半会又不知道,如果我想选一个受众的角度来切入,我通过什么方式来确定我的研究对象,使它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我又以什么方法来开展?这个可能需要一些头脑风暴,但是我又以什么方法来检验我提出的理论假设?现在脑子里想法全是,如果我的研究对没有经过实践验证(至少得起一点作用吧),那么论文就没有意义。啊啊啊啊还是再看几篇吧。
11.08周三
期刊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徐明华
系统讲解了写作方法,分别从阅读与整理、写作法、投稿建议展开,
阅读与整理之中,提到晦涩难懂的文献可以不读,我个人感觉这种文献还是要读一下的,不一定要求自己立刻读懂,但是至少要用于尝试。在有用的期刊筛选中,绝对高引被置为第一档保留文献,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这种文献是最有说服力的,但是如果写其他论文的话就未必了。文献笔记需要写要点(问题、方法),结构(思维图)、有用的信息、延伸阅读的方向和自己的整体评价。
整体脉络清晰了。但是感觉整理的方法有点麻烦,我个人还是习惯用endnote
11.09周四
《新闻理论视野中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问题体系”》杨保军
文中立足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提出我们要学会把新闻活动的客观问题特别是当今新闻活动领域整体性的客观变化转化为真实的、高质量的“学术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学术问题”,即我们的问题思维是建立在学术之上,思维要求更加抽象。作者从新闻理论视野出发,从宏观层面上对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问题体系”构成做出了系统化的描述。在这个论述基础上,作者分门别类提了很多待研究的问题,其中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业”(中国新闻)自身发展问题比较感兴趣,先码一下(1)以“党媒”体系为主体的新闻业问题。(2)职业新闻与非职业新闻的关系问题。(3)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问题
整个读来,这个体系的搭建主要是靠逻辑、哲学,以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开展的。
11.10周五
郜书锴. 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D].浙江大学,2010.
论文首先对全媒体这一关键概念进行解读,提出报业结构转型的基本模型和进化优势。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报业转型的原因、阶段和内容作全面分析并从报业新闻生产和报道的特征出发讨论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悖论和不同面向。其次,论文从宏观分析转向微观讨论重点探讨视频新闻生产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创新路径‚提出我国报业视频传播平台建设的初步构想还提出了报业视频国际话语权的媒介策略。最后,论文回到宏观分析视角提出报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判断,重点探讨报纸消亡的原因和进程以及各种数字新媒体在新的报业结构中的角色功能。
主要用的是扎根理论,主要落脚点是视频新闻。文章结构是先论文献综述,然后根据概念、旧转新、新特征来介绍的。
文献综述都是从好早的文献开挖,我怎么去挖啊啊啊啊。
致谢里:好人一生平安!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时候变味的

11.11周六
张江彩.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13.
通过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主要渠道、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权力因素的考量和受众接受的个案分析,揭示问题:中国电影要取得市场上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资金、技术、甚至不是人才,而必须在内容上取胜,而内容的表达最终还是依靠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诉求的实现。
文章定量与定性结合,实际上讲的是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第一章绪论讲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最好问题要典要新。第二章讲好莱坞电影在国内的传播现状,从历史脉络梳理了一遍,文化方面和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了一遍。第三、四章讲它构成的意义(意识形态),形成了什么样的文化,形成的文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五、六章讲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的碰撞,中美合作,中国对外传播。以好莱坞电影为逻辑主线,我觉得带入了“好莱坞电影是中国电影学习标杆”的刻板印象。
媒介批判理论倒是用的很丰富。虽然我不知道用这么多理论好不好,理论与实际结合还是挺难的。


11.12周天
先总结一下,目前的毕业论文进度,研究方向是国际传播,因为本科指导老师倾力推荐(方便指导),然后研究方法定下来是内容分析法(导说本科生比较好操作),现在要确定的是研究对象和理论。研究对象要找能够收集得到的,如报纸文本、电影、视频,要考虑翻墙的问题。然后研究理论,跨文化传播用的比较多的就是符号学的理论,但是具体怎么展开还是要再想想,我没想好具体的研究问题该如何表述。不能是我认为有什么什么问题,而是得找证据,证明确实有什么什么问题,找问题的话要么文献(容易过时),要么问卷(跨文化好像不太好搞),要么大数据(挖评论?词频分析?),目前已知方法,还得继续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20 21:10
2023年11月13日星期一
[1]胡旋宇.新媒体时代的体育短视频营销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从新媒体时代的崭新传播环境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分析体育短视频的营销特性,并按照“4P理论”梳理分析了品牌主公司利用体育短视频进行营销的过程。
4P营销理论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包含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四种元素组合,企业在采取营销时,会根据这些要素进行自由组合,选择最优的营销策略,以此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最大利润。
文章里面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要用4P,这个理论来研究短视频营销是否合适呢?感觉理论有点老,但是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比较好。

2023年11月14日星期二
[1]肖荣春,邓芝祺,陈孝琳.助农短视频的信息认同、影响力差异及传播策略——基于抖音“新农人计划”的考察[J].电视研究,2021(09):90-92.
研究对象应该写这么清晰!
“本文基于抖音平台推出的“新农人计划”,在活动时间内(2020年8月3日~8月30日)的“乡村新景象”“乡村新手艺”“乡村新美食”“乡村新科技”“乡村新果实”等5类榜单下,分别选取点赞量排名前100位的短视频为样本。去除重复数据后,获得166个账号发布的490条短视频,并统计相关视频截至2021年2月的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据此剖析当前助农短视频存在的问题,从助农短视频的信息认同、影响力差异及传播策略等3个维度探索短视频扶贫助农的路径。”
研究指标的划分按逻辑划分的,也比较清晰,但是不知道有没有说服力(找一些有信度的划分标准应该更好)
“(1)内容分类指标。为研究不同类型短视频的影响力特征,本研究以“新农人计划”官方设置的5类创作风格为参考,将490则短视频划分为乡村景象、乡村手艺、乡村美食、农业科技、丰收果实等5类。(2)形式分类指标。按照短视频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将视频分为“纯视频”“视频+字幕”“视频+背景音乐”“视频+背景音乐+字幕”“视频+背景音乐+字幕+后期特效”共5种类型。”
2023年11月15日星期三
[1]袁宇阳.短视频平台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电子政务,2023(10):71-83.DOI:10.16582/j.cnki.dzzw.2023.10.006.
文章的创新点:以人为本的视角
但是实际上最终还是没有脱离媒介啊,感觉只是换个了说法,就像是换了个分类方式来总结同样的一堆结论。
农业农村部在2022年11月下发《2022—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青年主播”培育工作方案》,将培育互联网新农人和农村青年主播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短视频平台新农人将会日益发展壮大。
本文认为,短视频平台新农人主要指的是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应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数字设备与技术,以乡村社会为实践场域,围绕“三农”主题进行内容生产,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当主播、组建团队等实践方式,在网络平台展现与传播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群体。

2023年11月16日星期四
[1]赵润清.主流媒体公益直播带货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23.
用的案例分析法和参与式观察法——选直播间&进直播间
这个方向感觉确实新,但是不知道它用啥理论。
在形式上分成了主流媒体+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公益直播带货,
不过是笔者自己归纳出来的,应该是扎根法吧
本文着眼于主流媒体,分析当前主流媒体的公益直播带货实践,探讨“主流媒体+公益事业+直播带货”的发展模式,对主流媒体公益直播带货的现状、特点、发展背景及表现形式进行探讨,深入研究主流媒体公益直播带货的实践经验,寻找主流媒体公益直播带货的存在问题,得出优化法案,提出发展建议。
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
[1]张静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3.(专硕)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
通过在“蜀中桃子姐”账号视频的评论区(主要通过抖音、微博、B站平台)选取评论者,征求对方的同意后,由受访者自行选择通过微信、微博私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做好访谈要点的记录。对粉丝群体访谈的作用在于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受众对“蜀中桃子姐”视频内容的观看感受、了解到的人文风俗等,从受众角度辅助本文的内容生产研究。
框架理论:一是从新闻生产角度研究新闻框架如何被建构起来。二是从内容研究角度分析媒介框架具体是什么。三是从效果研究角度分析受众如何接收与处理媒介信息。
就是说事物都有运行的规则的感觉??不过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流程可参考。
2023年11月18日星期六
[1]杨艳宁.媒介场景理论视域下“三农”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23.(传播学)
方法:参与式观察、案例分析。
理论:场域理论。:“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
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这种竞争和策略的目的是生产有价值的符号商品,而符号商品的价值依赖于有关的消费者社会对它的归类,符号竞争的胜利意味着一种符号商品被判定为比其竞争对象拥有更多的价值,并可将之强加于社会,布迪厄称之为“符号暴力”。
媒介作为“三农”短视频的关键性场域,技术、资本、人等各方力量共同汇聚,媒介技术的革新将现实的乡村场景以技术加工的方式成为了影像文本中虚拟的“乡村想象”,平台、资本的集聚盘活了更多的创作资源,吸引青年农民入局“三农”短视频,社交媒体的传播带来群体情感的认同与扩散,圈层群体不断扩大化。
就是说,乡村图景由“被叙事”到如今青年群体的主动叙事,以媒介/主体/传播内容三者的交互为主要内容,来探索规律。
2023年11月19日星期天
[1]王武林,王雅梦.健康科普类短视频传播机制研究[J].未来传播,2023,30(05):79-89.
自己编码belike:
逐一观看和标注3163条健康科普类短视频之后,发现短视频的标题、内容主题、叙述模式、制作方式存在共性规律,将其归纳总结成编码类目(见表2),经信效度检验,sig=0<0.05,Kappa系数=0.812>0.8,说明编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样本选取belike:
本文聚焦抖音平台上的健康科普类短视频,借助短视频数据服务平台“蝉妈妈”对抖音平台上的健康科普类的达人账号进行搜集和整理,其中内容搜索的关键词为“医生”,达人信息选择“黄v”,其他选择“隐藏新闻号”,数据选取范围为2022年9月1日至11月30日。对搜索结果的粉丝数量进行降序排列后,初步得到115个健康科普类短视频的账号,再逐一对研究周期内未发布短视频和暂无公布数据的账号进行人工筛查,得到50个健康科普类短视频账号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以其发布的3163条有效短视频为研究样本。
定性比较分析:将案例看作条件的组态,在确定所要解释的特定结果和条件/变量的基础上,分析条件/条件组合是得到预期结果的“必要”或“充分”条件。(有点迷糊啊啊啊)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27 15:02
2023年11月20日星期一
        习惯性(容易忘)周一交学术日志,然后发现我好像总是最后一个交的,非常羞愧,耽误了收日志的程同学,好好好之后一定养成不卡DDL的坏习惯!
        这周天就必须把毕业论文敲定了,目前想的毕业论文还没定型,又有一种DDL卡脖子的紧迫感,作为一个老卡DDL的惯犯,我深知这样的习惯不好,但是我又很喜欢这种紧迫感带来的刺激感?细数一下,自己卡DDL还真不是因为拖延,首先是喜欢同一时间段拦活,所以很多时候真的是做不完,,其次是自己有点挑细节,(虽然好像也没有太细),不过现在还是觉得行动力是第一位。
        今天回顾&梳理了一下前段时间看的文献,整理了一下思绪,先理选题,后天去找导师商量一下。
        主要也是今天被领导留下来加班了,回家后我的小猫也老是打扰我打字…不过我的精神状态总是能被小猫治愈,好神奇啊!
とにかく,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ね~猫さん
2023年11月21日星期二
        想了一下以后学术日志还是得换个更清晰的方式,不能又当书单备注又当感想录的,虽然又觉得这样的每一天放在互联网上存档还是挺有意思的。
        以后就只记当天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想法。
        詹姆斯•凯瑞将传播行为视作一类共享活动,使之维系和建构一个文化世界。凯瑞认为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的传递,二是将传播活动当成仪式。在传播仪式观看来,传播活动与通常进行的仪式活动相类似,将社会地位或身份相同的人召集在一起参加这场仪式。而在这场仪式化传播中,信息的获取已不再是主要目的,更多的是通过这场仪式来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身份。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话题的平等交流和意见的共享行为获得与他人的联系,获得了自身社会功能的觉醒,从而在意义的交流和共享中取得对世界的共识,进而再通过相关的符号进行描述和建构的过程。
        传播仪式观下的直播,直播间里信息的获取确实不再是主要目的,在直播市场饱和的当下,大部分人们进入直播间都不只是出于想要了解商品信息的目的,与直播间是否吸引人、是否有趣有很大的联系。不过当然像商业直播的意义或价值比较少,传播仪式观更适合用在公益性质的直播上,因为有价值、有意义、有共识。

2023年11月22日星期三
今天去找导师谈了选题,想做的关于邮政集团助农直播的研究被毙掉了,我本来想的是用传播仪式观去研究邮政的助农直播。邮政集团2020年尝试直播带货,2022年正式开始直播,到现在邮政在抖音上的带货情况虽然谈不上头部,但是却也掀起了热浪。
选邮政的助农直播主要是考虑到这个现象还比较新,邮政作为“国民快递”开始跨界直播,本身就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直播电商虽然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在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地区还没有做的很好。但是邮政本身具有的“村村通”物流优势,或许能打通直播电商的“最后一公里”。
导师说这个选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说只浮在面上,而且宽泛。他说如果要研究,要切入小点,有意义的小点。他举例跟我说,邮政直播这个事情最有价值的点就是邮政直播后怎么影响了偏远地区的人,怎么实现了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应该做受众研究。但是如果从受众这边切入,我如何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
当时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是现在我突然想起,邮政的助农直播,面向的受众不是偏远地区的人,反而是城市中或者乡镇中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它的“村村通”的优势应该是在于它能够把偏远地区的东西带出去,开通助农直播后方便的是把村里的东西介绍出去。不过它的意义的实现还是得看怎么帮村里的农产品实现价值,还是得看农户和邮政的合作,还是有点不好找研究对象。
2023年11月23日星期四
今天的选题又回到了抑郁症群体,之前想的通过和抑郁症群体的访谈(参与式观察)来研究他们的互动行为,结果发现抑郁症群体沟通起来难度太大,怕后期完不成,所以打算换。虽然这个选题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后来换的选题都不太好,和导沟通的时候突然想到我可以通过和抑郁症打过交道的人来进行我的研究,这样还避免了我自己的主观性影响,而且访谈对象也更好接近。所以按着这个思路改了一下论文框架。
2023年11月24日星期五
Nurturing Communication by Health Professionals Toward Patients: A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Approach,Bernadette Watson,Cynthia Gallois(1998)
导让我看几篇英文文献来研究传播适应理论的框架,但是老实说感觉自己现在把外文文献译成中文还有点困难。
“satisfying conversations were rated as containing accommodative use of discourse management,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interpersonal control strategies. Unsatisfying conversations were rated as more over accommodative or counter accommodative on these strategies“
在语言方面的策略,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了语言管理、情绪表达、人际管控。这里的语言管理包括了交谈时的语气、节奏,不知道用语言管理合适还是话语管理合适。

2023年11月25日星期六
这周内上班和定选题熬了太多了,休息。
2023年11月26日星期日
今天导师叫我再斟酌一下毕业论文的题目,之前的题目是“与抑郁症群体的人际互动研究——基于传播适应理论“,这个题目容易造成歧义,即我的研究对象是抑郁症群体还是与抑郁症群体交际的人。在研究对象上,导师建议我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抑郁症的同伴,即同龄人或者同辈人,不包含研究抑郁症患者的父母。第一次自选命题还是觉得有难度哈,表达又要恰当又要简洁。不过在导师的帮助下最终还是敲定了一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4 15:09
11月27日
今天早上开始发烧,39度
11月28日
早上起来烧退了,学院让我交表格,表格上面我的职务明明写的“班长”,结果学院说下面“班长签字”不能写我自己的名字,不理解。出门一趟后又烧起来了,难受的想死。
11月29日
学院叫我去装交党员材料,出门又折腾,持续吹风持续发烧。行政其实叫“不行 政”吧。
11月30日
今天终于在家静养,高烧退了,还是有点低烧。本来说去校医院打个点滴,结果发烧的人太多了,但是医生只有一个,而且也没啥药,学校是一点应急措施也没有哈。
12月1日
今天体温终于正常了,不过还是有头晕、乏力的症状,咳嗽也比较厉害。不过一想这次生病,除了退烧药和连花清瘟颗粒也没怎么吃其他的药,自己身体挺过来的,还比较厉害。主要是大医院发热门诊人太多了,在外面奔波还不如自己在家静养吧,赌一波自己没得流感。
12月2日
今天身体状态差不多好了,就是咳嗽还有刀片嗓,但是我不想用脑子。
12月3日
今天也想休息,其实觉得想休息才是正常的。
但是又意识到不能放任自己有意识的摆烂,所以还是要看一看的。
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曹锦清
一切学术研究都始自问题,所有的理论创新皆源于发问本身。
所谓问题就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引起的心理困惑。据此可将问题分为三类: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政策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在同类事物比较中的差异。
导说,要找有“鸿沟”的现象,挖本质的问题。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11 20:11
2023年12月4日星期一
《学位论文写作指导》戎华刚 张英丽
虽然作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牛,但是好在这本书能看懂,思维导图很清晰,也能帮助到我。
开题报告这个写的好清晰。记一下
开题报告内容:
1.问题提出【】
2.研究意义【理论和实践】
3.文献评述【现在的情况和不足之处/      内容: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了什么方法、提出了哪些观点、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注意:类型全、质量高、关系近、日期新(60%近五年的)、数量足(至少50篇)】
)、
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重难点与创新、研究框架、研究计划、参考文献
2023年12月5日星期二
组会:学习研究方法
标题:最好不用副标题/避免标题重复/问题要突出/一定要准确,不能出错
至少有三章主干内容/硕士论文5、6万(一般写道9万)/概括一个具体的问题
1 绪论
1.1研究缘起
1.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4研究问题(核心)
1.5研究思路与框架
1.6研究创新
2023年12月6日星期三
事实证明学术还是要看大牛,导师给我指导了开题报告,才发现好多写的都是套话,看来学位论文指导根本就是没有用的,开始改开题报告。
2023年12月7日星期四
刘导今天说,希望2024级的同学勤奋好学,谨记。
邓树明:《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对180篇文章的观察》第一章
学术论文的导入,讲了好多常识性问题,这些东西明明都看过但是还是给了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2023年12月8日星期五
好巧不巧周二老师说要注意研究方法的学习,周五学院竟然就有讲座,见到了邓树明老师本人,老师主要强调论文写作要有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对现实关照可以略微忽视。但是我个人是会觉得对现实关照才是更有价值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价值观,做学术研究的话有学术价值就行了。老师在讲研究方法的设计原则的时候提到了“从属性”“系统性”“客观性”“主动性”四点,还提了研究方法可以不必拘束,甚至可以自己创新,只要过程严谨就可。我比较认同,但是也觉得现阶段我们如果进行方法上的创新的话,是否会被认为是年轻人瞎搞研究?不靠谱?哎,不过我自己的自我认知就是学术小白,有的时候自己说的话都觉得没有那么有说服力,有点畏畏缩缩的,不太好。
2023年12月9日星期六
改开题报告
2023年12月10日星期天
改开题报告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18 20:46
2023年12月11日星期一
改开题报告
2023年12月12日星期二
第一版开题报告终于搞完了。
今天做答辩ppt,三分钟的答辩稿真是改了又改。
三分钟能讲个啥啊,不过也是一个挑战把,怎么避免说废话。
最后我搞了个研究思路的思维导图。
2023年12月13日星期三
邓树明:《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对180篇文章的观察》第四章
对研究方法这块我感觉还是不是很了解,刚好也恶补一下。
主要看了解释主义范式(思辨定性)
不过为什么我准备用的深度访谈法没有案例说明呢,,看上去很难的样子。
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
开题答辩,中午12点就去布置会场,无语啦学院根本没安排,我一个班长布置一个专业的会场,答辩秘书也是啥也不知道的学弟学妹,心累。
评委给我指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论文标题表达不行(虽然是导师给我拟的)
第二是提纲看起来太泛太多,不够聚焦,第三是研究方法不够详细具体。
好好好,改。
2023年12月15日星期五
改开题报告,虽然评委没提文献综述的问题,但是我还是优化一下吧。
不过今天只改了其他部分,标题真难取。
2023年12月16日星期六
改开题报告,今天改文献综述,不过传播适应理论的国内文献太少了,
尝试啃国外的,但是显然看的有点打瞌睡
2023年12月17日星期天
今天把开题报告跟导师交流了一下,他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让我把修改意见写的更详细一些。继续改。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25 20:46
12月18日周一
根据上周的答辩结果,二次改开题报告,把选题细化后所有的都要改一遍,
今天改了大纲。
12月19日周二
我开始整理和归纳我阅读的抑郁症相关文献。我创建了一个文献综述的大纲,将每篇文献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类。这个过程有助于我更好地理清思路,并为我后续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我还补充了一些缺失的文献,并对其中的引用进行了详细注释。
12月20日周三
今天改了剩下的部分,交稿,希望顺利吧。
12月21日周四
今天学弟来找我指导拍摄,好久没有用相机了,拍了一天人像,光影看麻了。
12月22日周五
今天,我继续阅读关于抑郁症的文献。我找到一些关于抑郁症在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和反应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抑郁症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媒体报道对公众认知的影响等方面。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观点。我对抑郁症的媒体传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希望能在毕业论文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12月23日周六
今天是他们考研第一天,帮学院跑腿干活
12月24日周天
今天平安夜,太冷了,休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8 22:16
12月25日星期一
《异化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批判》罗 譞
异化理论两种路径:本质主义(宏观)和现象学(微观)
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这一概念本质上涉及的“两个以 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2],这句 话直接点出了交往的三大要素:交往主体、交往工具(语 言)和交往行为。
现象学路径异化体验:文化层面的无意义感、经济层面的被剥削感和社会层面的被捆绑感。
范·迪克指出,互联网已构筑了一个“连接社会” (Connected Society),将全人类裹挟其中。
12月26日星期二
《消失的附近:当代青年社交障碍的类型学分析》林媛媚
“消失的附近”,即青年对附近呈现出漠然的心态。
涂尔干认 为,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将从机械团结 向有机团结转变,即从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 结合转化为异质性的、以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交往联结 纽带,这将带来更加紧密的社会交往。
鲜活的个体话语往往被淹没在 总体的宏大叙事中,难以凸显青年的主体性。
青年成长于一个“大脱嵌”的转型化时代,自我脱嵌于旧有的迷魅的社会与宇宙,他们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存在链的一个环节, 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是价值和意义的来源。
怎么感觉里面的案例访谈像是编的。。
以共同感对抗孤独是阿伦特对虚无主义进行 反思的结果,她认为个体的存在永远是在特定的时空 中的存在,只有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中才能获得共 同感,在此世界是一个共在之世界
12月27日星期三
《我虚拟,故我在(1):生存间性》杜骏飞
“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来临,正在重置传播网络中的个体、结构与系统属性”
所谓“我思故我在”,其启发在于:自我的核心是自我意识,意识比身体更能标志人。
新的交往意识擦去了实在与虚拟的分界线。考虑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虚实混同也意味着新人自己擦去了人的原生的主体性。
提了一些哲学意义上的新存在
12月28日星期四
《数字时代的社会交往模式:线上与线下的对比研究》郭小弦 周润琪
主要用量化讨论不同群体的人运用什么交往模式
人际交往的文献综述可参考(线上线下)
12月29日星期五
《数字鸿沟与青年心理健康 ———基于 CFPS 数据的实证分析》贾玮,刘磊
数字鸿沟影响青年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可参考
12月30日星期六
《符号“膨胀”:社交媒体时代 青年群体的缺场交往与情感联结》董丽雪
网络虚拟空间的活跃分子青年群体,为了弥补身体不在场所带来的情感缺失,将符号体系不断丰富和升级迭代来营造在场氛围,虚拟空间之中身体隐退、符号“膨胀”的趋势日渐加深。
符号市为了营造在场感吗?为什么我个人感觉符号只是觉得好玩,或者说是一种大家都在用的社交仪式感?
可能最开始的小黄脸表情是为了让表达更立体吧,但是现在的表情包越来越抽象了啊。
通过在微信、QQ 等社交媒体平 台上的参与式观察可以发现,在青年的缺场交流情境中, 以文字、表情为代表的符号“膨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表述参考一下)
“符号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具 体表现在人们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一种对其发出者和接收者具有共同意义的信息。”
情感联结:寻求精神上的乌托邦(这个标题虽然看起来抽象,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人们在利用符号时会尽量丰富表达,以“恩恩好哒”来取代“嗯”,尽量让抽象、可读性强的符号变得具体,不让人误会,而这个被作者理解为“情感联结”)
青年交往中符号的意义作用影响。
12月31日星期天
今天和朋友们出去跨年,去春熙路溜了一圈。第一次完整的体验了密室逃脱,
密室逃脱、剧本杀感觉是现在年轻人为数不多的线下社交活动了吧?
不过很好奇,i人怎么在密室拼车中自洽,不过很可惜我们拼到的是社会人士,应该快三十了他们。
有个NPC很好玩,很热心,爱互动,不过他一直强调自己是农村、打工人的身份。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8 22:16
1月1日星期一
2024元旦快乐~
今天捋了一下自己的相册,安排了一下今年的规划。
有个目标访谈对象主动联系我了,不过是让我帮她点拼多多,
拼多多真像传销…“再转一次”“恭喜你”“好运”这类非常夸张的词真的很容易迷人心智。
这样欺诈消费者的活动竟然还没有被取消!
而且它还挺会用社交网络,总是想让我邀请和我互动多的朋友。
1月2日星期二
今天旁听读书会
《第三次浪潮》和黑格尔哲学
感叹一下未来学家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媒介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发展。
不过我很好奇,预测未来好像要考虑很多很多问题,现在的人工智能能否做到?
1月3日星期三
《当代青年亲缘关系现状及趋势》风笑天
社会结构因素推动着青年的亲缘关系不断发生变迁,原来的亲缘互动方式逐渐被冲击、被淡化、被消解, 而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将会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
文章主要从人的生命历程和社会结构来分析,主要分析的是一些客观上的“断亲”,其实我个人感觉对于年轻人来说,主观上的“断亲”才更明显且有研究价值。
很大部分人走亲戚的开销都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所谓的面子或者亲缘去浪费很多钱也不值得。
1月4日星期四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一二章
社交媒体之所以欲罢不能:人的社会性/信息交流的需求/书写的出现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范围(媒介)
介绍了一些基础的逻辑还有物质条件(大脑)
1月5日星期五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三四章
宗教改革/印刷机
路德通过媒介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传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意见领袖啊
1月6日星期六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五章
“给我自由,让我之情,让我发言,让我按良知自由自在地争论”
越来越多人知道“语言”的魅力了,也开始利用语言刻意引导了
1月7日星期天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六章
咖啡馆,社交场域出现。
咖啡馆就好比当下的论坛,或者豆瓣小组,是某个群体的社交平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8 22:16
0101-0107学术日志
0101 周一
读《从“替代性满足”看个体对大众传媒的精神性依赖》
美国学者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在社会生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依赖”理论,他们把现代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结构,媒介系统被设想为这个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它社会系统具有一种双向的相互依赖关系。媒介系统在这种依赖关系中之所以能发挥重要的效力,“在于它控制着个人、群体、组织、社会系统和整个社会为达到其目标所依靠的珍贵信息资源”。现代商业社会里的大众传媒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大众需要,尤其是精神性需要,这种满足是低条件甚至无条件的。这就使得个体与媒介的“需求-供给”关系转变成了“需要即满足”的依赖关系。

0102 周二
旁听组会。
学姐分享了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人类社会中,经过两次浪潮农业文明、工业社会,迎来了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作者预想了技术变化如绿色能源、物联网、“市场”的消失、创客文化和非群体化传媒。社会结构方面,家庭结构、企业结构扁平化、民族国家结构会发生变化。思想文化方面,心理环境、人格、社会规范、政治和民主等方面改变。学长分享了黑尔的元伦理学。元伦理学包括语义学、道德认知、道德本质。之前在看书的时候接触过元伦理学的概念,今天对黑尔的理论又有了新的认识。

0103 周三
老师突然通知明天进行开题答辩。和老师对选题再次进行探讨、修改,撰写开题报告。

0104 周四
上午完善开题报告,下午进行开题答辩。听到了很多其他同学的有意思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0105 周五
根据昨天在开题答辩上老师们提出的意见进行论文研究思路与开题报告的修改,读《界限消弭下的参与体验:网络微短剧的审美趋向》
跨媒介叙事和竖屏形式合力加剧了艺术接受与日常生活边界的淡化。而网络微短剧在不同层面与网络文学、网络红人和现实本身构成互文,汇聚成指向多元维度的情绪感染力。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观感从不同侧面赋予网络微短剧以冷媒介或热媒介的属性,从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体验。整体来看,跨媒介、互动感和沉浸体验可能是今后网络微短剧强化自身特质、吸引更多观众的方向。但当下网络微短剧对“爽点”的一味追求和创作中的人物标签化、场面情绪化、作品流量化倾向,也成为值得警惕的现象。

0106 周六
读《伦理学关键词》的应用伦理学部分。
应用伦理学目标在于处理特殊的道德难题,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也关注技术发展引起的伦理问题。
在关于动物是否有道德主体地位方面,从前的大多数伦理学家都将动物排除在道德视野之外,而边沁的功利主义持非人类中心立场,道德考虑遍及一切有感受力的动物,且持有利益平等的原则。彼得辛格发展了给予人类福利和动物福利同等关切的伦理理论。汤姆里根支持动物权利运动,宣称动物有道德权利。
学期结束,放假回家。

0107 周日
读《伦理学关键词》的环境及自然一节。环境伦理学旨在研究环境和自然保护。黑尔认为只有那些有道德上相关利益的事物,我们才对其有道德义务。动植物、自然等没有欲望与感受力,因此没有道德上的相关利益。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倾向有三种: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与混合倾向。非人类中心论的第一个观点反对人类排他性的优先性;生态中心论提倡一元论与整体论,认为人类应该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范围,让其覆盖土壤、水和动植物。不断扩大自我,让人类认识到世界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混合观点认为人类应将关切的范围扩展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但人类的重要性优先于其他生物的价值,同时并非所有的人类权利都是优先的。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8 22:16
1.1
今天开始学习“框架理论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对于框架分析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针对特定的内容文本,通过编码方式来分析新闻报道突出了什么,如何突出以及为什么突出的研究方法。框架理论的运用范围颇为广泛,涉及传媒研究的三个领域:传媒的生产框架、内容框架、受众框架。
框架理论分析法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一般采用引言-文献梳理-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结论与讨论5个部分。框架理论分析法的设计也是颇有特色的,需要编码的过程,需要在介绍分析方法的同时介绍研究数据的搜集方式和处理方法,这些都与扎根理论分析法类似;但是框架分析法不需要三次编码过程,而只需一次。

1.2
    研究对象的获取也需要分类看待,当研究媒体的生产框架时,即研究媒体的报道框架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的时候,一般以人作为抽样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等方法;当研究媒体的内容框架时,即研究报道内容的特征是什么的时候,一般对媒体的报道文本进行抽样;当研究媒体受众的框架时,也一般以人作为抽样对象,可以采用调查法等方法收集资料,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
在研究数据的获取方面,由于框架理论分析法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文本,因此在对文本抽样后,研究数据要通过编码获得。框架理论分析法数据分析方案涉及两个环节,首先是具体的框架理论,我国研究者比较常用的是台湾学长臧国仁提出的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指的是事件的抽象意义,或是住址,通常难以辨识。中层次则由主要事件、历史、先前事件、结果、归因以及评估等几个环节组成。低层次指的是框架的表现形式,包括字、词、句以及由这些基础语言所形成的修辞或比喻。其次是根据具体的框架理论进行编码,称之为“类目登记”,即按照框架概念体系对每一内容单元进行分析,判断其归属于新闻框架中的哪一个概念,然后将其登录到该概念目下。
在理论阐释方面,框架分析既可以做量化研究,也可以做质性研究。若进行量化研究,则一般对框架概念的统计结果进行横向比较,也就是对不同框架概念的出现频数进行对比。若做质性研究,则一般进行纵向分析,即通过对各个框架概念本身的解读来揭示理论意义。

1.3
  今天主要学习了“民族志研究法”。民族志不仅是一种资料搜集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一种对研究对象文化的细节性描述方式,即“深描”。当然,民族志的目的并非完成文学作品,而是为了阐述理论,但冷静的叙事、深度的细节描写等对与提高学术表达的可读性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海默思是将民族志方法应入传播学的最早者,他认为民族志传播学由两个特征:一是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自然情境中·去考察传播实践,二是必须把社区作为语境,把传播习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观察交谈的有效途径是语境化,那么民族志显然就合法的进入了传播研究中。但是区别在于,传播民族志的文化研究是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即交流符号在具体情境下的文化意义,而民族志文化研究的理论是文化学的,主要是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关注的是社会文化与权力操纵之间的关系。

1.4
  关于民族志研究法的设计,首先是研究对象的获取,也要通过抽样实现,第一个层次是选择研究的社区,第二个层次是选择社区中的人或事件;其次是研究数据的获取,也就是具体的田野过程或田野调查阶段,是民族志最核心的阶段,一是研究者在进入田野之前要学会如何沟通等,二是要求较长时间生活在研究对象的社区中(6个月-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三是用来搜集资料的手段是多元的,包括参与式观察、访谈、调查等。然后是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第一种方法是三角测量法,关键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去核实和验证每一个观点(角度1),在验证的过程中原来的解释可能会被推翻或修正(角度2),同时会浮现出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角度3),第二种方法是理论饱和度检验,即当新的观点尚在不断出现时,田野工作应该继续,直到很少出现新观点时,才可以结束。最后是民族志的书写,一是民族志描述,是对民族志田野中发现的进行细描和深描,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民族志的分析和讨论,是以田野描述为基础进行的理论分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1.5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深度访谈法”,作为一种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对象少,但强度要大很多,需要较长时间地、从多角度进行交谈。深度访谈的问题是半结构化的,既要有一定的明确问题,同时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开放式的,访谈对象可以自由的回答与讨论。对于信效度的检验可以借鉴民族志中的三角测量法。我在本科期间的“新安江生态流域补偿机制调研”中就广泛运用了深度访谈这一研究方法,在撰写调研报告时也较多地运用了访谈对象地话语,一方面使文章具有更强地可读性,另一方面为理论概念增加了细节性的支持。

1.6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焦点小组访谈法”。该方法使传播研究学者首创并运用的,但在国内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很少,和深度访谈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深度的交流来获得研究数据,一般都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来分析数据,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深度访谈主要是将研究者与访谈对象之间的交流作为研究数据,而焦点小组访谈法主要是将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作为研究数据。
在焦点小组访谈法的设计上,主要步骤如下:(1)定义问题/对研究问题做简洁陈述;(2)确定样本结构;(3)确定协调者,制定并预先检验访谈指南;(4)征集参与者;(5)仅小组讨论(6)分析并解释数据。

1.7
    在访谈对象的获取方面,一般选择那些具有较强讨论能力、较为熟悉讨论问题、社会身份类似的人士作为参与者,异质性太强可能使参与者相互之间产生戒备心理。在访谈数据的获取方面,每个小组的人数在6-12人之间为宜,小组数量最好是根据理论饱和度来判断。主持人的作用也需要凸显出来:促进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负责提出讨论的问题、推动氛围的形成,鼓励自由和积极的讨论,尽可能多和深地挖掘出参与者对问题的看法。在访谈记录时,还需要关注参与者的语气、神态、动作等。在焦点小组访谈法的书写方面,要求对访谈对象进行编码,也就是分类分析,并不是为了计算频率而采用量化模型来研究,而是为了帮助在质性分析时建立一种逻辑体系。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3-11 15:41
0304周一
跟着西方哲学史大致脉络了解了一些代表流派和人物,
看了一遍还是记不住,真不知道是哲学太迷惑还是西方人名太难记了
或者是我不够熟悉
0305周二
牛玉文.应用深度访谈法探析PCI术后伴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情志特点[D].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
学习了一下深度访谈法在论文里面的表述,以及框架。
0306周三
[1]吕陈.深度报道《走出抑郁症》[D].云南大学,2017.
深度了解抑郁症心理,不过不知道这个作者是不是编的。
0307周四
万思蔚.抑郁症群体在虚拟社区中的互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
对虚拟社区的抑郁症群体也有一段时间的观察,参考一下别人的量表和访谈提纲
0308周五
妇女节休息
逛了很久朋友圈微博
年轻女子大胆承认自己是妇女,
反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在过“女神节”
0309周六
边诗朦.社交媒体中健康传播主体间互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1.
直系学姐的硕士毕业论文,学习参考一下自己学校独特的论文要求
03010周日
访谈对象回访,她又吃药了。
终于又联系了一个访谈对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3-18 19:49
0311周一
上午:继续和抑郁症对象访谈
虽然有访谈提纲,但是我不好意思机械一样按着提纲发问,我更希望是和他们对话、沟通,我希望他们能够信任我,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是这种沟通真的蛮耗时间和精力的,我自己都摆脱不了对他们的“滤镜”,每一次发问内心都很忐忑。
下午:码论文
在B站看《西方哲学史》两个小时的入门视频
讲了何为哲学,为何学哲学: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
这周轮到我更新网站啦
0312周二
上午:处理杂事
人怎么能有这么多杂事,这个社会怎么能有这么多形式主义
开会一定要线下开吗?开会的宗旨不是为了传达信息吗?明明互联网也可以传达信息啊。
下午:码论文+更网站
目前还不太适应独居生活,一想每天只是要做饭做家务而已,但是为什么经常会让我觉得崩溃。又想起妈妈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是妈妈了,果然还是我太菜了。最近经常跟抑郁症患者聊天,不知道是我不够专业还是其他原因,每次聊完我也会觉得我的能量被吸走了。最近我自己的抑郁情绪也开始多了起来,还是需要多看点书,让自己成为一个能量强大的人。
0313周三
找素材
“我们就在这里抱团取暖”:...社区中的交往实践与支持研究_陈祺
目前看到深度访谈写的最可信的一个。论文引用也很详细
0314周四
上午看了一些文献,更新了网站
下午线上开组会,继续更网站
老师说论证非常重要,我现在写论文也总是有找不到论据的感觉。
还不会建立、管理自己的素材库。
补充修改了“抑郁”部分的文献综述
0315周五
今天竟然发现传播适应理论创始者的梳理: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Past accomplishments,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虽然去年7月份就上线了,为什么我今年三月份才搜到。
精读ing,不过英文文献好难读
“I think I know what you think I think you are thinking”
这句话纠结了半天,因为机翻是“我想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读英文就不是这个感觉呢,最后才想到,这个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就是传播适应理论中一个阶段。互动中的一方可能因为知道,对方在想他在想什么,从而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抑郁症患者本人的身上,因为同伴往往是揣测的人。
0316周六
继续消化原作的文献梳理。又多了一个“适应能量”的概念,第一个理解就是 人的社交精力是有限的,长时间适应别人会消耗社交精力,即 这个人不可能一直连续适应很多人。第二个理解就是 当和前一个人聊天,因为适应的需要表现十分热情,被后面的人观察到后,和后面的人聊天也需要更高的社交热情不然就会被认为冷漠。
码字
0317周天
更网站,整理素材,继续码字。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3-28 10:54
0318
写论文
0319
写论文
发现了厦大的学术裁缝,跟朋友分享,大家都说很正常。
0320
上午大扫除
下午挣扎码字
为什么本科毕业论文要写三万字啊
0321
昨天晚上做了太多梦了
今天一整天昏昏沉沉的
无效率码字,硬熬
0322
陪父母去医院种牙
0323
今天当了一天的父母,掌管家里大勺,各种家务太耗时间了
晚上重温了《始于极限》的读书笔记,不喜欢父权社会
0324
码字,有一些痛苦的感觉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3-31 18:02
0325周一
平淡无奇的坐在电脑前一天。
今天看到程同学更完日志才想起自己上周的没发给他
然后自己看了一下又觉得自己的日志像“流水账”
那么“学术日志”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应该是记录我的“学术思想”,我的“学术经历”,或者是我的“学术生活”?百度“日志”,发现它竟然还是一个计算机学科的术语。
我这段想法应该是站在一个“结果导向”的立场,来对我的“学术日志”进行评价。但是“学术”这个事情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结果导向吧?会有人立一个“我今天一定要在xx方面有学术突破”的flag吗?突然想起当时夏令营群面的时候,李泽源就是这么说的。
思绪飘了,下个结论,学术日志还是记录我的“流水账”吧,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0326周二
今天运动了,因为写论文带来的压力?这个月开始去健身房锻炼。
暂停一下,其实说到压力这个事情,我也很疑惑。我其实本身不觉得,写论文有什么压力。码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反而对我来说是一件比较放松的事情,我喜欢跟人沟通。但是实际上,经常是会觉得写论文有压力。在我还没有开始写,就产生了压力。情绪好奇怪。
0327周三
在参与者与期待语境的交互影响下会话交际存在认知期待偏误;交际期待形成的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路径和功能有助于会话语用身份的期待取效。换言之,会话交际的期待形成阐释有助于语用身份的心理期待共同体,构拟会话预设生成范式,以促会话传递的完成度和效度。
0328周四
疯狂星期四的营销做的真不错,11点半就卖空了。
Responses-to-CAT-at-50--Reflections-on-accommodation-
CAT本体论是涉及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的交流。
Niedzielski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它毫无疑问地表明,语言研究不能假设社区中的实验者或说话者产生的东西会被实验者或说话者以同样的方式统一地感知。听众对所听内容的预期很容易被操纵,一旦被操纵,就会改变他们所报告的感知。说话者报告听到同一个说话者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元音,这取决于他们认为说话者来自哪里。
在我看来,CAT研究人员似乎更密切地关注记录和理解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状态变化如何影响人际交往、生活机会和偏见。
在这种程度上,理解哪些特定的语言战术和策略有助于国家的系统性变化是有趣的,但很少需要用严格的语言细节来描述。
CAT的优势之一是,它为从业者提供了关注群体间和人际动机和结果的空间,或者关注适应背后的机制,以及适应的结果如何影响对话者。
0329周五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identity accommodation, and attitudes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isability salience andintergroup anxiety
残疾歧视可能会通过制定不适当的沟通便利(例如,居高临下的沟通)、沟通回避或负面刻板印象等方式影响互动性沟通。
0330周六
终于把初稿写完了,近3W字,服了,本科论文也要卷。
0331周天
整理论文格式,也是一件耗时间的事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15 21:23
0401周一
中期答辩通知下来,很幸运地被抽检了。
又要检查我的论文。自己又改了一下。
0402周二
给导师看了初稿,得到很多反馈,继续改
0403周三
写中期检查报告
0404-0406
清明节,回老家,祭祖
0407
再次改了准备材料,发了n个通知,返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15 21:26
0408周一
与老师讨论了初稿之后的修改方向,就是说全部都要改。
但是毕业论文先放一放,今天开始搞形式与政策的结课论文,论文主题是新质生产力。
今天先了解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以及新闻传媒中对其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0409周二
收中期报告材料,填毕业登记表,班长跑腿的一天
0410周三
拟提纲了,论机遇和挑战吧。论点虽然都有道理,但是感觉内容没有创新,还是那几个人才、政策、机制,感觉写过的东西都是现在有的。
改天抽时间去看一下未来学的东西。
图书馆码字的一天。
0411周四
开组会,开党会,开读书分享会。
组会分享的《景观社会》和读书分享会的《倦怠社会》
刷到《倦怠社会》是一种网红哲学的观点,个人感觉不能说网红,但是网感很重。
《景观社会》是社会生活的另一种比喻,人们总是喜欢通过比喻来认识事物。
0412周五
继续写论文
0413周六
今天收尾了,看《第一哲学沉思集》,先了解了笛卡尔的生平经历。
有点看不懂。
0414周天
上午继续看毕设论文,“非主动性适应”虽然是偶然的结果,但是也有价值,即什么条件创造出来的。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6 15:34
0415-0418 为同学服务 跑腿 0419-0421 去云南大学参观学习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6 15:37
0422-0424
在版纳
以游客的身份体验了当地的民风民情
高兴的实现了在傣族园吹葫芦丝的愿望
遗憾的是在版纳当地公园遇到了素质低的当地人
0425-0428
帮助学院整理学士服
发放学士服
参与毕业合照的安排事宜
以及跟导师沟通论文的修改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6 15:42
0429
拍毕业照啦
0501-0505
五一假期
改论文ing
回了一趟老家过生日
吃了好多席
人情or人情债?
好多十多年前的陋习依然保留着。
零散地读了一些书,等看完了再记录吧
最近生活很丰富。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22 16:19
0506-0512
根据导师的建议大改毕业论文中
每天都过的有点痛苦
经常对自己写的东西表示怀疑
但是有时候又会觉得心情舒畅
最近杂乱地看了很多文献
快速地吸收了一些观点
但是感觉没有意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22 16:20
0513
今天再次跟老师讨论论文
他给我纠了很多句子的表达
说我“网感太重了”
表达不到位、不专业
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脑子已经有点受不住了
报复性休息
0514
放空
0515-0519
每一天的时间只够改论文
因为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改
以及改了又改
有一点学习倦怠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27 14:49
0520-0522 改论文遇到了瓶颈,突然就不知道该怎么改了 逐字学习刘导发的程博学长的文章 虽然能看懂 但是还是想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改 又看了答辩评委老师的C刊 老师们格式表述都很专业,但是那个访谈材料也是一看就是编的呀 不过也存在着看不懂的情况 本科生的学习还是偏传播偏社会多一些 0523 学院博士面试,去当助理,错过组会,还好有梦瑶帮我记录组会内容,真是小天使 0524 再改摘要和论文,导师说我老是跳逻辑,语句不通顺,暑假得好好恶补。 0525-0526 再改一遍文献综述,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了,立志研究生论文绝对不要卡DDL 但是又觉得论文总是改不完的。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2 12:57
0527-0530
改论文格式
补相关的材料
毕业答辩
评委老师又提了一些问题
0531
科室团建
0601-0602
最后再改一次毕业论文
要定稿存档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11 15:43
2024年9月9日星期一
研一开学第一天,上了外语课,收获:对英语祛魅,够用就行
英文论文发刊TIPS:新事物/综述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新闻。
论文学习:
学习《消融的边界: 新闻实践的泛化表征与主流再塑》刘海明/马源
论文结构:提出问题(泛化现象及表征)-分析问题(实质:平台逻辑vs专业逻辑)-解决问题(主流媒体:内容建设、标准重构及价值回归)
收获:在“解决问题”板块,作者在论述观点的时候增加了事实论据(部分媒体的良好表现),避免了假大空的说辞。
困惑:“内容建设、标准重构及价值回归”是遵循的什么逻辑?
内容建设-媒体以用户思维为主导,在更贴近群众的平台发布更有价值的信息
标准重构-在算法的冲击下,主流媒体如何站稳脚跟并引领算法
价值回归-升华,回归人本主义和专业主义
2024年9月10日星期二
中国新闻史:研究别人没研究过的/要有史料/写作逻辑要严谨,论证有力
2024年9月11日星期三
科学技术哲学?
上公共课,说要闭卷考
Week1 世界上的中国
2024年9月12日星期四
组会:找老师要选题/注意期刊的时间差/专注读一个哲学家/问题意识最为重要/如何让看的书有用-联想业界
程:
一、       AIGC语言生成逻辑
1、         自然语言处理
2、         机器学习
3、         语言模型
4、         变换器模型
5、         生成对抗网络:生成器生产文本,判别器评估文本的真实性,两者相互竞争以提高生产文本的质量
涉及到真VS假的矛盾
①   谁掌握技术?(使用者的立场决定了“真假”的判断标准)
②   技术本身的特点(新闻真实:生成文本是否包含虚假信息,判别器的判断是否真的真实;媒介伦理前沿技术
③   技术如何应用?(信息的推送/表见代理:AI的回答是否能代表某方的观点或者立场,涉及语言伦理及责任归属的问题)
二、       语言哲学和话语理论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论媒介》
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读本》
索绪尔《语言学》
福柯 话语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布尔迪厄 场域理论 文化资本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哲学的核心是自由
人工智能不讲政治,如何让其在政治新闻上发挥作用?
不讲政治的后果:社交机器人的问题(小天才电话手表事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11 16:09
11.04
上课:
选题学习——研究问题是否明晰,概念界定是否清晰。数据选取是否有说服力,数据分析是否对应研究问题。
选题灵感:AI使用涉及到个人隐私,研究AI劝服使用的话语策略
听讲座:
王天根教授讲新闻史研究。偏思潮研究,言之有理但感觉是升华价值似的有一些空。
更网站
11.05
上了一上午新闻史,被鸟屎攻击,被月经桎梏,躺了一下午
晚上更新传媒教育网,看《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构》
11.06
看《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构》,了解意识形态,但是还是感觉政治和意识形态好复杂,如果再考虑伦理考虑人性的话感觉就没办法理清。
11.07
开组会
听秦克峰学长的选题,“身份钥匙”都被大家认可,
联想到新传论文像极了行业黑话的组合,越黑越牛。(没有抬杠的意思)
听诗扬汇报幽灵劳动、数据标注员,感觉她很擅长REVIEW
老师再强调了论文最好要立足于新闻传媒行业
提出了思考:自己的作品要与自己未来规划相关
11.08
回顾消化质化研究文献,试图理解学术之辨,总是差点意思。
找英语的选题文献,按道理应该我目前想到的东西都有参考文献,但是没找到合适的。本来想研究日本报纸,找同学了解一下他们版权做的很好,收集不到语料库,放弃。
11.09
看英语文献,和Fairclough的CDA贴合的研究,主要学习Methodology和framework部分。
感觉有点抵抗意识形态研究,想不明白,但是又没有其他合适可以方便我操作的理论。
11.10
去A区拍羽毛球比赛,第一次尝试运动摄影,修图,整理传媒教育网素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17 17:49
11.11-11.17
● 11.11 周一
今日学习
回顾今日的学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进行简单的总结
英语:Writing Martixs,如何围绕研究问题展开研究
● 媒介文化批评:媒介即文化,女性主义历史溯源;理解西方文明需要掌握古希腊文明和宗教文化
今日阅读:
列举今日完成的学习或任务
● 《弱者的力量:生命历程视域下留守妇女的社交媒体赋权》
● 概述:留守妇女不同身份的动态切换,社交媒体在这些身份中起何作用
● 摘录
● 媒介话语分配失衡
赋权不仅是赋予弱者权力,更是挖掘和激发个体的潜能。                                                                                                                                                   
● 当研究者只关注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而不结合社会背景与具体的人生轨迹时,就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找到第一批符合条件的研究样本后,后期以滚雪球的方式扩大问卷覆盖范围。
“底层”数字化生存的可能及其意义——基于“60后”下岗工人个体生命历程的考察》
● 概述:理论+个体案例,行文很流畅
● 摘录
数字化的生存路径首先打破了现实关系资本何传统生存场域的桎梏,因为“连接”则意味着关系资本的生发何拓展、生存空间和规则的再造。
● 代际文化反哺和代内文化反授是反向社会化的两种重要模式
● 个体的苦难看似是卑微的、主观的,但却往往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
● 11.12 周二
今日学习
回顾今日的学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进行简单的总结
新闻史结课:注意灵活地引用史料,表达流畅;可以借用AI帮忙阐述
今日阅读:
列举今日完成的学习或任务
《底层群体为何拒用智能手机?——基于重庆棒棒的扎根研究》
概述:核心范畴:消费保守主义 、熟人社会、“弱者”身份建构;在研究方法部分介绍比较具体
● 摘录
● 技术影响哪些人以及哪些为人所关注的日常事务
● 数字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不仅是旧资本在网络上的简单复制,更是对新资源空间的抢占和相对增值。
● 11.13 周三
今日完成:
列举今日完成的学习或任务
学术讲座表整理:
● 英文文献阅读:找了很多文献,还在广泛阅读中,确定研究对象
今日阅读
● 《基于费尔克拉夫三维框架的美国人工智能决策联盟涉华话语分析》
● 概述:研究方法和框架都比较适宜
● 摘录
● 社会结构不仅决定话语,也是话语的产物。
《网络化城市中视障者的“不/可见性政治”——从残障视角反思媒介技术界面》
● 感觉写的非常具体详实
● “技术的应许(promise)”便是依赖它解决所有的问题
明日计划:
想起老师分享的一万小时定律,如果24小时不睡觉看文献的话也要用417天,虽然感觉有点遥远且夸张,但是还是打算开始用Forest记录一下。
● 上午:收集英文报纸材料,准备文本分析软件
下午:英文提纲/文献阅读
● 11.14 周四
今日学习
回顾今日的学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进行简单的总结
● 收集材料:
出现了问题,lexis找不到,也不好爬取。花了很长时间来试错,原来是必须要用校园网才行。
● 质化研究:
今日阅读:
列举今日完成的学习或任务
“随浪逐流”:残障人的媒介生活与数字化生计》
● 概述:质化研究,案例和论述结合的很好
● 摘录
● 数字劳工通过对未来不确定的高回报期望与信念来合理化当下时间、资本和劳动的高投入以及面对的高职业风险。
● 回溯性叙事
● ‘What they’re not telling you about ChatGPT’:exploring the discourse of AI in UK news media headlines
● 概述:
在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归纳主题分析法对671篇新闻标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初步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技术进步是如何向公众传播的。
问题:ChatGPT和AI如何在英国新闻媒体头条上被话语性地呈现
● 摘录:
英国首相Rishi Sunak呼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设置“护栏”(Mason, 2023)
在分析我们的结果时,我们借鉴了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的相关性。这是基于McCombs和Shaw(1972)工作的前提,该工作指出,在议程设置方面,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和广播人员在社会和政治现实的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媒体问题报道与公众舆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选择归纳主题分析是因为它已被证明是一种灵活的方法(Braun和Clarke, 2006),并且在用于检查各媒体的头条新闻时是有效的(Yoon和Hernández, 2021)。此外,在调查新闻框架效应时经常使用归纳分析(Lecheler和de Vreese, 2018)。
今日思考
我读研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提升我的学历or素养,主要是为了gap一下,好在家“反哺”我的父母[旺柴],比如提醒他们吃饭的时候不要玩手机(告诉我妈不要喝太多饮料了),双十一的时候不要冲动消费,不要沉迷于短视频短剧.....仔细一想,好像从小到大我就是如此成长起来的,有时候可能只是想坐在书桌前装装样子,但是我的爸妈会经常性在我旁边3D环绕一些“校花的贴身高手”“修仙少年”“嫡女重生”之类的小说或者短剧(我恨短剧),然后我就会觉得被打扰,“教育”他们不要老是在我学习的时候干扰我,然后他们会配合关掉声音,这个时候我如果真的不学也有点学不过去了[捂脸]。我不是在父母的规训中成长起来的,而是在“规训”父母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 11.15 周五  把自己当作预言家来培养
今日学习
回顾今日的学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进行简单的总结
● The news framing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critical exploration of how media discourses make sense of automation
● 概述:本研究解决了有关公众对当前技术趋势理解的重要实证问题:新闻媒体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它来自哪里,它在哪里产生影响,与之相关的好处是什么,以及哪些风险被认为是最紧迫的。
● 摘录
新闻框架被定义为“强调故事中某些元素高于其他元素的突出性”。就人工智能而言,媒体话语中围绕不同的应用领域(例如,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和商业)、评估、未来情景/预测、收益和风险,流传着不同的叙述。经验部分基于相关语言指标对新闻文章进行聚类,每个聚类中最流行的单词允许对框架进行归纳检测(Burscher et al . 2016)。
新闻媒体不是中立的观察者,而是表达观点并影响对思想、问题和人物的看法。他们通过议程设置和新闻框架塑造对技术的感知、理解和态度(Groves et al . 2015)。
● 关于可接受的和不受欢迎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技术使用形式的主流文化规范决定了新闻媒体话语的动态以及跨社会的框架。
● 新闻媒体通过将问题纳入公共议程来表明问题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相关性,这一点仍然至关重要。
● 人工智能的进步取决于两个更广泛的内在联系的因素。第一是否有足够的数据,第二是算法处理数据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新闻媒体在社会层面上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意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是与该技术相关的感知利益和风险的话语建构中的积极力量(Lupton 2013)。
● 人工智能通常被认为比人类更高效、更准确。虽然确实有人工智能提高人类表现并优化容易出现人为错误的任务的例子,但暗示人工智能优势的框架实践是有问题的。首先,这可能会将人工智能提升到人类之上,这违背了人工智能是人造的这一事实,反映了它们的创造者的偏见。其次,将人工智能拟人化为转移技术背后创造者对责任和责任的质疑开辟了道路(黑箱)。
● While the exploration of A.I. futures can have a quasiphilosophical notion, (semi-)autonomous technologies already have tangible and diverse impacts on the present.
数据素养不仅限于数字专业知识和统计知识,还包括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社会政治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技能,特别是在公平、包容、可及性和责任方面(Gray et al . 2018)。
● 它涉及关于权力结构如何受到数据驱动技术影响的概念性知识,以及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个人和集体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福祉的影响。
● 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新闻报道与关键的数据素养直接相关。
● 人工智能的覆盖范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多样化。这反映了技术在不同领域引发变革的速度,这反过来也提出了治理和监管的问题。通常,关于政府干预的争论是对使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感知风险的反应
今日完成:
列举今日完成的学习或任务
上午:完成数据收集part  
● 下午:论文框架搭建
明日计划:
● 上午:看费的原文,进行分析
● 下午:三点听刘海龙老师的讲座
晚上:健身+游泳
● 11.16 周六  海德格尔:人的思维的特征是现身情态
今日学习
回顾今日的学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进行简单的总结
● Review:Language and Discourse: The Embrace of Uncertainty
概述: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与社会变革》;帕姆·吉尔伯特的《写作、学校教育与解构:从课堂上的声音到文本》;理查德·哈维·布朗的《制造社会文本:社会科学话语中的诗学与政治》
● 摘录
与任何其他文本一样,政策文件、政府声明、新闻报道等都可以进行“细读”,以揭示用于声称权威和公正性的手段;使读者/听者接受作者/说话者的观点,并谴责反对者;通过边缘化、压制或消除矛盾来巩固知识主张。
● Review: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by Norman Fairclough
● 费尔克劳认为,语言分析需要社会分析(而不仅仅是社会联系),反之亦然。将其中一种简化为另一种可能会造成混淆,因为语言既能反映社会关系,也能构建社会关系。
● "a social theory of discourse"他将话语视为三个分析领域的一个涵盖术语:文本(语言对象)、话语实践(知识的生产、消费和分配)和社会实践(霸权和意识形态、权力和权力关系体系)。每个领域相互决定其他领域;因此,说文本反映了权力关系下的生产要素,或者说权力和支配通过生产和消费在文本中固有,这是有误导性的。这些事情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它们当然不能被当作分析的公理。文本可以决定霸权关系,而霸权关系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消费行为。(这就是我们看待当前文学世界的方式,在这里,文本与权力直接相关,从而告诉我们我们想要什么;参见弗劳利(1987)。更大的方法论教训是,意识形态并不完全决定文本;一个真正批判的社会语言学必须反思自己的普遍主义和社会还原主义倾向。
● text (the linguistic object), discursive practice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and social practice (hegemony and ideology, power and  systems of power relations
4章“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集中于文本与其他文本的联系方式。作者论证了福柯的话语在权力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下围绕并注入其他话语的路线。他将这种互文联系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并给出了几个简单的分析,说明新闻和广告的文本如何再现了当前公共和私人社会世界之间界限的消失。本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互文关系的语言信号,以及这些信号影响和反映社会实践的方式。
费尔克劳对词义的分析似乎打破了外延和含意之间的标准区别,因此遗漏了许多微妙之处。社会将排序意义的语用意义转移到单个词汇项下(如对“企业”的分析,1990 - 1991)和完全改变外延(如在关于“堕胎”是指“谋杀”还是“私人选择”的辩论中)是有区别的。总的来说,如果语义分析对语义理论的细节更敏感,那么这种分析就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更有用的服务。
● “当代社会的话语和社会变革”的目标是展示话语如何参与英国进步中的三个社会变革:日益增加的民主化、商品化和技术化。例如,作者指出,民主化与减少不对称权力关系的标志(如形式)密切相关。费尔克劳的公正和正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既不是乌托邦主义者,也不是虚无主义者(因此仍然忠于他最初对非同质化话语分析的信念)。民主化、商品化和技术化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而不是某种目的论的进化。
今日完成:
列举今日完成的学习或任务
● 听刘海龙老师的讲座
antcode 做数据分析。
● 11.17 周天  允许不完美
今日学习
回顾今日的学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进行简单的总结
● 今天遇到很崩溃的事情,电脑坏了,开不起机,折腾了很久,然后花了两三个小时选新电脑,好不容易选好了,银行卡又限额了,买不了。
● 一下子就觉得很绝望,感觉无端浪费了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一去不复回
心情平静了,正如泰戈尔的诗“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26 18:54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6 17:59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12 23:17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前天 11:43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前天 11:53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