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陈伯达人民日报“夺权”工作组的构成——进入大劫难的人民日报(1)
1966年5月30日晚上人民日报编委一致通过向中央的报告,请求派人来接替吴冷西主持工作的时候,解放军报正师级记者处处长朱悦鹏,在这天上午就知道自己的新使命了。
1.唐平铸、刘志坚先后交代任务
这天上午,解放军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唐平铸将朱悦鹏和军报通联处处长李久胜叫到办公室,宣布说,给你们一个重要任务,今天下午3点你们到总政刘志坚副主任家里去,由刘副主任当面交代。
唐平铸把话说到这里停住了,不告诉是什么任务?
朱悦鹏、李久胜很奇怪,既然是重要任务,时间又那么紧,又要由总政刘志坚副主任当面交代,猜不透这是什么样的任务?以致朱悦鹏那天的午饭没有吃好,更睡不着午觉。
下午 3 时,两人准时到达北京东四一条巷子里的四合院——刘志坚家中。刘志坚副主任分管军报,对军报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比较熟悉。他要两位坐下来,等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钱抵千来了再谈。
过了一会儿,钱抵千到了。刘志坚立即正式宣布任务:中央决定组织一个工作组去人民日报,由陈伯达任组长,军队派 3 人参加,地方也派 3 人参加。你们 3 人就是军队派去的,要坚决服从陈伯达的领导。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抓宣传、抓版面。明天上午10时,你们去钓鱼台见陈伯达。
这就是交代正式任务了。刘志坚随后还谈了一些当前的全国形势,总体上的意思是,现在报纸宣传很重要,军队在这方面也需要人,中央要军队抽3个同志,所以挑选你们三人去,希望你们能愉快地接受任务,完成任务。
2.李久胜换成尚力科
领受了任务,返回军报驻地平安里三号的路上,李久胜对朱悦鹏说:“工作组去人民日报,全力抓版面抓宣传,我在军报长期做通联工作,对版面不熟悉,恐怕得换个同志去。”
他们在回到报社驻地以后,向副总编辑唐平铸、胡痴做了汇报。李久胜再次谈到他不合适去的理由,说,去人民日报的应该是军报的笔杆子,自己长期做通联工作,算不得军报笔杆子,还是换一个人去更好。
唐平铸、胡痴两人听了,同意李久胜的意见,对朱悦鹏说,军报党委委员就那么几个人,再也抽不出了,你就在副处长、副主编中选一个人吧。
朱悦鹏随即提名记者处副处长和谷岩(故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编剧之一),说他的业务能力强,团结同志好,比较合适。
唐平铸不同意:和谷岩不能去,你这个处长走了,他还要主持记者部的工作,再想一个吧。
朱悦鹏想了想,提议让军事工作宣传处副主编尚力科去。他讲了尚力科的长处,唐平铸、胡痴都同意了,要秘书立刻报告刘志坚副主任。
从唐平铸办公室出来,朱悦鹏想,这么重要的任务,为什么军报总编辑华楠不出来向我们布置呢?我们接受了任务,也应该向总编辑报告一下,于是来到华楠家中,向他报告了。
华楠说,最近身体不好,由他们布置就可以。
后来朱悦鹏才知道,这时候的华楠已接到新的任命为战士出版社社长,只是命令还没有宣布。
3.刘少奇、周恩来向毛泽东请示,派出陈伯达工作组
朱悦鹏领受的任务毕竟是低了一个层面的,前一天,高层领导已对人民日报的命运、包括对吴冷西的命运作出了安排。
鉴于“文革”已经发动,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 7 人贴出大字报,以及领袖对吴冷西领导下的人民日报严重不满,在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名单上,没有了最初曾提名列入的吴冷西的名字。
5月29日,刘少奇主持召开关于文化大革命情况汇报会,会议地点就在刘少奇家中的会议室。周恩来、邓小平参加,还有一些部门负责人包括总政副主任刘志坚列席。
会议首先议定,由陈伯达率领工作组到人民日报,接管那里的领导。同时决定由李雪峰负责接管北京市委,取代彭真担任第一书记。调吉林省委书记吴德到北京担任第二书记。
新决定是否可行?周恩来亲自到隔壁房间打电话请示在杭州的毛泽东。
打完电话,周恩来回到会场宣布说,两件事已经得到主席同意。(见刘志坚回忆录《风雨征程》,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46页)
周恩来打电话,主要起“确认”的作用,因为刘志坚那边决定派出的 3 人已经在30日上午开始交待任务了。刘、周、邓很慎重,希望通过文字方式将这一“确认”留存档案。
第二天(5月30日),刘少奇起草了向毛泽东的书面请示信,与周恩来、邓小平联署,请示说:“两个月来,《人民日报》的威信大大下降,对党和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报社编委会不能改变现在的局面,许多人要求中央派工作组去。我们今日开会讨论,拟组织临时工作组,在陈伯达的直接领导下,到报馆掌握报纸的每天版面,同时指导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的对外新闻。在京工作组人员拟于5月31日即进报社工作。吴冷西和其他副总编辑的职务暂时不动。报社内部进行整风,学习文件,也可以继续写大字报,一部分态度较好、愿意积极工作的编辑人员,要集中力量维持每日版面。在报纸版面改观后,再进一步解决内部问题。”(《刘少奇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下卷第638页)
1966年8月,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
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联署的这个报告看,陈伯达亦担负对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新闻的“指导”
刘少奇的请示信末附有“临时工作组”在京人员名单,除陈伯达率队外,“临时工作组”成员是:穆欣,《光明日报》总编辑,钱抵千(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朱悦鹏(《解放军报》党委委员、记者处处长)、李久胜(后改《解放军报》党委委员、军事工作宣传处副主编尚力科——本文作者注)、杨丁(《红旗》杂志社国际组编辑)。另从上海抽调2人,名单待定。
毛泽东当天深夜在这个报告上批示:“ 同意这样做。”(同上下卷638-639页》
这是“文革的大革命”开始后以中央名义派出的唯一“工作组”。
这个工作组有些短命,两个月后不怎么提起了。究其原因,可以看到8月初毛泽东贴出大字报,对“派工作组”的做法表示严重不满,进行了严厉批评。在领袖的批评下,进驻大学和中学的“工作组”纷纷撤出,进入了人民日报的工作组立刻放低了身姿,不大使用这个名称,而且通过任命新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来领导运动和工作。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 (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lWtBxpZmUxgxMgmUlBRTQ
编辑:覃韵琪
钱江:陈伯达面授机宜“夺权”“抓社论”,军报“红小鬼”记录——进入大劫难的人民日报(2)
上文记述进驻人民日报的中央工作组的人员构成,总政副主任刘志坚迅速与军队挑选的干部谈话,宣布了任务。
1966年5月31日上午10时,钱抵千、朱悦鹏、尚力科到钓鱼台宾馆八号楼,被引入一层大会议室,陈伯达和康生随后进来,身后有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穆欣,以及红旗杂志社的编辑杨丁。这是朱悦鹏第三次走进“钓鱼台”。
1、陈伯达面授机宜“抓社论”
朱悦鹏自1938年参加革命以来,还是第一次当面听陈伯达和康生的指示,他当时认为陈、康二人是党内有数的高级理论家,也是重要领导人,因而行止格外小心。这时也确值陈、康两人红得发紫的当口。陈伯达将在 4 年后“陨落”,康生“当红”要持续相当长时间,直到他死后文化的大革命终了。
朱悦鹏面前的陈伯达显得很兴奋,在这一个月里,和他同为中宣部副部长的吴冷西看来正在无可挽回地暗淡下去。而他陈伯达本人,不仅执笔修订了重要的“五一六通知”,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协助修改了林彪在5月1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主要谈“政变”的讲话。两天前的5月28日,中央正式文件宣布,成立以陈伯达为组长的“文化革命小组”。
当着随行去人民日报“夺权”的班子,陈伯达以难懂的福建口音讲了很长一段话。很多话朱悦鹏听不大仔细,大意还是明白的。
陈伯达说,派工作组去人民日报有重要意义。今天下午3点半,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会,宣布今晚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办报要抓旗帜,这旗帜就是社论。
随后,他主要阐述正在兴起的“文化革命”,说这场革命是要从意识形态里打垮资产阶级的进攻,把资产阶级夺去的舆论阵地夺回来,要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发动群众参加这场大革命云云。
陈伯达强调:“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政权,就丧失一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就是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要夺权,“就要打倒阻挡夺权的各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陈伯达在讲话中说,要横扫盘踞在思想文化阵地上的“牛鬼蛇神”,彻底打倒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要把所谓“专家”、“学者”、“权威”、和“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威信扫地”。
这些内容,在不到两周前那次“扩大会议”上林彪强调“防政变”的讲话中都有了。
陈伯达滔滔不绝讲完,已经接近中午12点了。康生接着只说了几句话,大意是同意陈伯达所讲的。
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陈伯达说,明天6月1号要发表一篇旗帜鲜明的社论。他指定钱抵千、朱悦鹏、尚力科起草这篇社论。
钱抵千请示说,社论的内容是不是就按伯达同志刚才讲的内容来写?
陈伯达表示同意。(见朱悦鹏回忆录文稿《漫漫人生路》2013年,第53-66页)
穆欣根据陈伯达的要求,当时记录,随后立即整理出来,作为社论内容的依据。实际上,在场的钱抵千、朱悦鹏、尚力科都作了记录。
陈伯达向面前的人们分配任务,今天迅速起草成文,当晚改定,第二天见报。(穆欣《劫后长忆——十年动乱记事》,新天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104——105页)
2.军报笔杆子“红小鬼”踏浪尖进入风暴“台风眼”
朱悦鹏是个真正的“红小鬼”,1927年3月27日出生在陕西省临潼县朱家村一个富裕农家,出生的时候家里有80来亩地,不愁吃穿。
他6岁进私塾,等来年乡里有了新式小学,他就转学进入,开始学语文、算术,还有史地、英语等。
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一支红军队伍自陕北而来,逼近西安,军声震撼。他们径直来到了朱悦鹏所在的村庄驻扎。
这支红军队伍在镇上只停留了20来天就返回陕北,却留下了红色种子。他们走后,镇上小学里来了3个青年教员,后来知道都是中共党员。他们组织起了“抗日民族先锋队(民先)”,朱悦鹏也报了名。因为年龄太小没有被吸收,但他的名字被“民先”组织者牢牢记住了。
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院来人,到朱悦鹏所在学校招收学生去陕北读书,结果挑中了14个人,朱悦鹏也在其中。他回到家里把去延安读书的事告诉父母,父母死活不让去。朱悦鹏还是有办法,他找到了10块钱,瞒着父母亲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这一年他刚刚12岁。
由于年龄太小,他又转去延安边区中学去读书。
读书不过半年,性格活跃的朱悦鹏调入了边区保安部队剧团,唱秦腔,扭秧歌,拉二胡,学提琴,成了活跃的文工团员。
1942年底,延安“边保”改编为警备第3旅,文工团改成宣传队,住处紧挨着旅部宣传科,朱悦鹏跟着宣传科的干事写起了新闻稿,很快成为《部队生活报》的模范通讯员,写的稿子登上了延安《解放日报》。
1945年新年过后,离18岁还差3个月的朱悦鹏入党了。这年夏天抗战胜利,他当上了旅长贺晋年的秘书。1946年4月,他随旅长奔赴东北,辗转来到了佳木斯。这年冬天,他曾担任骑兵连代理指导员,参加了三江平原上激烈的剿匪战斗。
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组建骑兵纵队,贺晋年任纵队司令员,朱悦鹏到政治部担任干事。他到任后向领导建议,创办了《铁骑报》,这是他走进新闻队伍的重要一步。
转眼到了1948年夏天,21岁的朱悦鹏已经是骑兵师宣传科长,参加了辽沈战役,亲身经历了塔山阻击战。
接下来就是大进军了,朱悦鹏所在部队整编为第48军,从东北一直南下,到了江西赣州。在这里,军部办了《奋进报》,任命朱悦鹏为副社长兼新华支社副社长,主持两个班子的日常工作。不久进入广东,朱悦鹏在1953年1月奉调中南军区政治部,担任科长。
1960年晋升上校时的朱悦鹏
1956年,《解放军报》在北京创刊,朱悦鹏调入军报当记者,从此一生的工作都在这里。他于1960年晋升上校,1963年担任记者处长。
几年以后就是1966年。一场大风暴酝酿许久,终于要在夏天爆发了,朱悦鹏踏着风口浪尖进入这场大风暴的“台风眼”。
听陈伯达讲话时,他还不明白这里的风险。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 (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7ME6VqARYhqZU9kaULTnA
编辑:覃韵琪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 Powered by Discuz! X3.2 |